浅谈动手能力在数学学习中的重要性

浅谈动手能力在数学学习中的重要性

史强

动手操作对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帮助理解数学知识、培养解决问题能力、培养创新能力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俗话说:“眼过千遍,不如手过一遍。”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恰当地让学生动手操作是很有益的,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又好动,让学生在课堂上动手操作是一个手、脑并用的过程,是解决数学知识抽象性与小学生思维形象性之问矛盾的一种有效手段,且能使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 动手操作使学生主体作用得到发挥,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小学低年级学生,注意力集中的时间较短,若整堂课都是由教师单一的讲解,就会显得枯燥乏味,难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课堂上恰当地指导学生动手操作可以激发同掌们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加深对所学如识的理解和掌握,加强记忆。例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先用现实生活中属于圆形的物体举例,使学生认识了圆与其它平面图形的不同之处,至于怎样画圆,老师不用作示范,就让学生自己想方设法大胆尝试。“你们会画出标准的圆形吗?看谁的方法最好最多?”这样,学生的好奇心、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了,人人动手、动脑,大胆探索,很快,大部分学生都知道并学会用圆规及借助圆形物体(如墨水瓶、茶杯盖、硬币等)画圆的方法。这时候,老师表扬他们主动参与、积极探索,然后问:“如果要建设一个圆形大花坛或者大水池,能用圆规画出来吗?”这样,进一步激励了学生的兴趣,他们又争先恐后地投入动手探究。通过操作实验,终于又发现了用标杆和绳子可以画较大的圆。这样进行教学,既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又自始至终使学生兴趣高涨,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多种感观同时参与。

2 动手操作把抽象的数字形象化,有利于帮助学生理解知识 操作实践是能力的源泉援思维的起点。它使抽象的东西具

体形象化,把枯燥乏味的文字叙述变成有趣的、快乐的、带有思维形式的游戏,从而使学生在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正确的心理活动,以达到知识的内化。《数学课程标准》也指出:要让学生亲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小学生的理解、记忆还建立在学生的直观操作、动手实践上,所以,我们在平时教学中,要结合教学内容,精心设计操作活动,耐心引领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感悟、思考,从而揭示规律、掌握知识。只有学生通过自己的亲身感受、自我探索获得的知识,才会根深蒂固地扎根在脑海中。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对数字的认识还处于感性认识阶段,所以对简单的加法或减法也不能理解,这时,教师可以利用小学生已经具备的数数的能力,运用数小棒(或其它物品)的方法来进行教学。在中年级进行分数教学时,教师也可以利用折纸的方法来加深学生对分数的理解。如讲3/4 的意义时,可以让学生把一张方形纸对折两次,然后教师用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理解。这样做不仅简单、方便,学生能轻松地理解自然数、加法、减法、分数等的意义,而且还能避免因死记硬背而不能灵活地运用知识的弊端。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学生的动手操作,只有让他们在操作中自己去探索、发现,才能理解深刻,有利于掌握知识内在、本质的联系。

3 动手操作把数学问题生活化,有利于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爱动是孩子的天性,孩子们对生活中的事物都充满好奇心,他们都想看一看、动一动、量一量。而加强动手操作是低年级学生获取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方法。通过动手,学生学得更有趣;通过动手,学生才能更好地解决实际问题。新教材为学生提供了好多操作的机会。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秒”是一个很抽象的时间单位,教师单一的讲解,无法使学生真正的领悟,动手操作、亲身体验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本课教学中,我设计了丰富多彩的活动,用拍手、跺脚、数数来感受1 秒持续时间的长短,在10 秒内最多能写多少数字,在30 秒内背乘法口诀,做口算题,写生字,读课文,跳绳等,让学生在这些操作活动中,真切地感受“秒”这一概念。在学生对

“秒”这一概念有了一定掌握的基础上,让他们估一估从教室前面走到教室后面大约要用多少秒;猜一猜1 秒钟内可以做一些什么事等等。在教学完《量长度》后,让学生量一量教室里的一些物体的长度,量一量同学的袖长、裤长、腰围和身高等。在操作实践中应用所学的知识,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动手操作,还有利于解答多解的应用题。

4 动手操作从实践出发,有利于促进学生求异创新事实证明,有效的操作活动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源泉,只有当学生动手操作时,才能使大脑皮质的很多区域得到训练,才有利于激起创造区域的活跃,从而点燃学生的创新火花。例如,在教学“角的度量”之后,学生掌握了用量角器量角的度数及画角的一般方法,再提供机会让学生动手操作,促进求异创新。要画出120毅的角,学生一般都是借助量角器和三角尺画出来的。在此基础上,老师再提出问题:“不要用量角器,你们能准确地画出这个角吗?”学生带着问题又进入了愉快的动手操作、实验探求之中。很快,学生就发现了两种画法:用三角尺的直角和一个30毅的角拼起来画得到120毅角;用两个三角尺60毅的角拼在一起来画得到120毅的角。学生通过自己的实验创新了方法,得到大家的认同和老师表扬,享受了成功的喜悦。

浅谈动手能力在数学学习中的重要性

史强

动手操作对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帮助理解数学知识、培养解决问题能力、培养创新能力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俗话说:“眼过千遍,不如手过一遍。”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恰当地让学生动手操作是很有益的,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又好动,让学生在课堂上动手操作是一个手、脑并用的过程,是解决数学知识抽象性与小学生思维形象性之问矛盾的一种有效手段,且能使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 动手操作使学生主体作用得到发挥,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小学低年级学生,注意力集中的时间较短,若整堂课都是由教师单一的讲解,就会显得枯燥乏味,难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课堂上恰当地指导学生动手操作可以激发同掌们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加深对所学如识的理解和掌握,加强记忆。例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先用现实生活中属于圆形的物体举例,使学生认识了圆与其它平面图形的不同之处,至于怎样画圆,老师不用作示范,就让学生自己想方设法大胆尝试。“你们会画出标准的圆形吗?看谁的方法最好最多?”这样,学生的好奇心、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了,人人动手、动脑,大胆探索,很快,大部分学生都知道并学会用圆规及借助圆形物体(如墨水瓶、茶杯盖、硬币等)画圆的方法。这时候,老师表扬他们主动参与、积极探索,然后问:“如果要建设一个圆形大花坛或者大水池,能用圆规画出来吗?”这样,进一步激励了学生的兴趣,他们又争先恐后地投入动手探究。通过操作实验,终于又发现了用标杆和绳子可以画较大的圆。这样进行教学,既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又自始至终使学生兴趣高涨,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多种感观同时参与。

2 动手操作把抽象的数字形象化,有利于帮助学生理解知识 操作实践是能力的源泉援思维的起点。它使抽象的东西具

体形象化,把枯燥乏味的文字叙述变成有趣的、快乐的、带有思维形式的游戏,从而使学生在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正确的心理活动,以达到知识的内化。《数学课程标准》也指出:要让学生亲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小学生的理解、记忆还建立在学生的直观操作、动手实践上,所以,我们在平时教学中,要结合教学内容,精心设计操作活动,耐心引领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感悟、思考,从而揭示规律、掌握知识。只有学生通过自己的亲身感受、自我探索获得的知识,才会根深蒂固地扎根在脑海中。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对数字的认识还处于感性认识阶段,所以对简单的加法或减法也不能理解,这时,教师可以利用小学生已经具备的数数的能力,运用数小棒(或其它物品)的方法来进行教学。在中年级进行分数教学时,教师也可以利用折纸的方法来加深学生对分数的理解。如讲3/4 的意义时,可以让学生把一张方形纸对折两次,然后教师用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理解。这样做不仅简单、方便,学生能轻松地理解自然数、加法、减法、分数等的意义,而且还能避免因死记硬背而不能灵活地运用知识的弊端。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学生的动手操作,只有让他们在操作中自己去探索、发现,才能理解深刻,有利于掌握知识内在、本质的联系。

3 动手操作把数学问题生活化,有利于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爱动是孩子的天性,孩子们对生活中的事物都充满好奇心,他们都想看一看、动一动、量一量。而加强动手操作是低年级学生获取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方法。通过动手,学生学得更有趣;通过动手,学生才能更好地解决实际问题。新教材为学生提供了好多操作的机会。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秒”是一个很抽象的时间单位,教师单一的讲解,无法使学生真正的领悟,动手操作、亲身体验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本课教学中,我设计了丰富多彩的活动,用拍手、跺脚、数数来感受1 秒持续时间的长短,在10 秒内最多能写多少数字,在30 秒内背乘法口诀,做口算题,写生字,读课文,跳绳等,让学生在这些操作活动中,真切地感受“秒”这一概念。在学生对

“秒”这一概念有了一定掌握的基础上,让他们估一估从教室前面走到教室后面大约要用多少秒;猜一猜1 秒钟内可以做一些什么事等等。在教学完《量长度》后,让学生量一量教室里的一些物体的长度,量一量同学的袖长、裤长、腰围和身高等。在操作实践中应用所学的知识,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动手操作,还有利于解答多解的应用题。

4 动手操作从实践出发,有利于促进学生求异创新事实证明,有效的操作活动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源泉,只有当学生动手操作时,才能使大脑皮质的很多区域得到训练,才有利于激起创造区域的活跃,从而点燃学生的创新火花。例如,在教学“角的度量”之后,学生掌握了用量角器量角的度数及画角的一般方法,再提供机会让学生动手操作,促进求异创新。要画出120毅的角,学生一般都是借助量角器和三角尺画出来的。在此基础上,老师再提出问题:“不要用量角器,你们能准确地画出这个角吗?”学生带着问题又进入了愉快的动手操作、实验探求之中。很快,学生就发现了两种画法:用三角尺的直角和一个30毅的角拼起来画得到120毅角;用两个三角尺60毅的角拼在一起来画得到120毅的角。学生通过自己的实验创新了方法,得到大家的认同和老师表扬,享受了成功的喜悦。


相关内容

  •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用)
  • <与时俱进在复习中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专题报告 普定县第四小学郭国富 尊敬的各位领导,亲爱的老师们: 大家好! 今天,很庆幸能和大家在这里交流"如何提高学生动手实践能力"这个话题.关于这个话题的理解,我把它分为两个层面:一是我们怎样在日常教学中去培养和提高学生动 ...

  • 在几何图形认识的教学中
  • 在几何图形认识的教学中 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南溪镇莲花小学 邓尚瑜 几何学科逻辑性强,概念严密,历来是教学的难点,小学数学教学大纲要求:"几何初步知识的教学,要充分利用和创造各种条件,引导学生通过对物体模型等观察.测量.拼摆.画图.制作,实验等活动,掌握形体的基本特征和面积.体积的计算 ...

  • 怎样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
  • 怎样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 现在的老师越来越多的重视分数,却忽视了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从而导致一些现在的学生肚子里有一大堆的理论知识,可是却在实践中无法独立的完成任何一项任务,甚至有的学生还无从下手,没有了自己的主见,自己的思想,活动起来笨手笨脚,这样的学生以后只能在社会上充当字典,智囊团等角色 ...

  • 浅谈幼儿动手能力的培养
  • 摘 要:手是人重要的感觉器官,让孩子多动手是促进智力发展的重要途径.通过手的活动,可以获取更多的外部信息,这些信息能促使大脑积极活动,促进孩子的大脑发育,使孩子心灵手巧. 关键词:幼儿:动手能力:乐趣:精神 灵巧的手是一个人大脑发育良好的标志之一.孩子在探索世界的过程中总是试图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满足自 ...

  •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策略研究
  •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策略研究 作者:张雪苗 来源:<新课程·小学>2014年第01期 摘 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由于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发展是同步的,所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非常关键.与此同时,它也是使抽象的数学 ...

  • 幼儿动手能力的培养
  • 幼儿动手能力的培养 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的智力在他的手指尖上."可见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是加强幼儿脑功能锻炼,发展幼儿智力的极为有效的手段之一.而当前,一部分教师和家长还没有充分认识到手活动与脑活动之间的密切联系,特别是小班幼儿,年龄还小,肌肉发展还不完善,认为动手操 ...

  • 浅谈材控专业动手能力的重要性及其培养模式探寻
  • [摘 要]动手能力既是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学生培养计划要求,也是学生走向工作岗位必备能力之一,需引起教育工作者们的足够重视.本文分析了目前高校内材控专业学生动手能力方面普遍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出了一些解决措施. [关键词]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动手能力培养:专业建设 [Abstract]Hands- ...

  • 智慧的鲜花开放在手指尖上
  •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动手操作在中学数学课改中的探究活动,使学生通过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在认识数学.理解数学.获取知识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发展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关键词:动手操作:知识:思维:创新:激发 有一句话说的好:"我听见了就忘记了,我看见了就记住了,我做了就理解了."荀子 ...

  • 电工电子实习报告
  •   在为期两周的实习当中感触最深的便是实践联系理论的重要性,当遇到实际问题时,只要认真思考,对就是思考,用所学的知识,再一步步探索,是完全可以解决遇到的一般问题的。这次的内容包括电路的设计,印制电路板,电路的焊接。本次实习的目的主要是使我们对电子元件及电路板制作工艺有一定的感性和理性认识;对电子信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