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纳里结构转变理论中的农业发展观

作者:郭剑雄曹昭义

山东工程学院学报 2000年06期

  中图分类号:F303 文献标识码:A

  1 结构转变与农业发展的一致性

  农业发展,是每一位发展经济学家必然论及的问题。以研究经济结构转变享有盛誉的美国哈佛大学教授钱纳里(H·Chenery),虽然没有对农业发展问题进行专门的和系统的论述,但不能说在他的发展理论中忽略了农业发展。从某种意义上说,钱纳里的结构转变理论就是农业发展理论,因为,农业发展是经济结构转变的基本内容之一。

  依照二元经济模型,发展中国家国民经济大体可以分解成传统部门和现代部门两个发展差异明显又相互关联的部分。所谓结构转变,简单地说,就是传统部门向现代部门转化,最终使国民经济由传统与现代并存的二元结构转变为单一现代部门的一元结构。在二元结构的条件下,农业是构成传统部门的主体。结构转变所包含的传统部门向现代部门的转化,主要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化。

  经济结构的转变过程,是需经历较长时期的历史过程。钱纳里把经济结构转变的全部过程分为逐步推进的三个阶段:(1 )初级产品阶段。这是经济结构转变的起始阶段。在这一阶段,“占统治地位是初级产品的生产活动——主要是指农业,这是可交易商品的产出增长的主要来源。”[1]由于技术停滞,这一阶段是农业进步缓慢的发展阶段。(2)工业化阶段。这是经济结构迅速变化的阶段。“结构转变第Ⅱ阶段的经济重心由初级产品生产向制造业生产转移为特征。这一转移的主要指标,是制造业对增长贡献……将高于初级产品生产的贡献。”[1](3)发达经济阶段。此为结构转变的完成阶段。经过第二阶段的发展,传统的农业部门完成了现代化改造,整个国民经济呈现为一元结构。如果把发达经济阶段的出现,看作是经济结构转变的必然结果,那么,在这一结果中同时包含了农业发展的目标追求。经济结构的转变过程,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进步过程包含于其内。

  2 结构转变中农业份额的下降

  在《发展的型式1950—1970》一书中,钱纳里和赛尔昆选择了27个变量定义的10个基本过程,来描述经济发展中结构转换的一般过程,通过运用统一的回归方程,对101个国家约两万个数据的处理, 得出每一结构变量随人均收入增长而变化的逻辑曲线,从而揭示出经济发展的标准型式。由于这一型式是根据世界大多数国家1950—1970年间经济结构变化的经验统计材料得出的,因此,可以称其为经济结构转变的多国模型。这一模型揭示了经济结构转变的一般规律和基本趋势。

  在钱纳里和赛尔昆经济结构转变的多国模型中,经济发展程度的高低,或者说人均收入水平的高低,与不同产业间份额的大小存在着密切的关系(见表1)。

  表1 产业份额变化的标准型式

  人均GNP 占GDP份额(%)

  (1964年美元) 农业 工业 服务业

  低于100 52.2 12.5 35.3

  

  100 45.2 14.9 39.9

  

  200 32.7 21.5 45.7

  

  300 26.6 25.1 48.2

  

  400 22.8 27.6 49.6

  

  500 20.2 29.4 50.4

  

  800 15.6 33.1 51.4

  

  

  1000 13.8 34.7 51.5

  高于

  1000 12.7 37.9 49.5

  人均GNP占总就业人口份额(%)

  (1964年美元) 农业工业 服务业

  低于100 71.27.8 21.0

  

  100 65.89.1 25.1

  

  200 55.716.427.9

  

  300 48.920.630.4

  

  400 43.823.532.7

  

  500 39.525.834.7

  

  800 30.030.339.6

  

  

  1000 25.232.542.3

  高于

  1000 15.936.847.3

  资料来源:钱纳里、赛尔昆:《发展的型式1950—1970》,经济科学出版社,1988年,第32页。

  表1表明,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 工业和服务业的产值比重和就业比重呈不断提高的变化趋势,而农业的产值份额和就业份额则显著地下降了。产业结构的这种演变趋势,并非钱纳里和赛尔昆的发现。在其之前,配弟、克拉克和库兹涅茨等经济学家已作过充分的研究。钱纳里和赛尔昆的结构变化分析,是对配弟—克拉克定理及库兹涅茨研究成果的深入证明。如果说,经济发展就是经济结构的成功转变,而经济结构成功转变的基本内容就是产业结构的如上演变,那么,农业份额的下降就是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如果说,经济发展必然包涵农业部门的发展在其中,那么,农业份额的下降也就是农业发展的内容之一。

  国内最终需求中食物消费需求随收入增长而下降是农业份额下降的主要原因。食物需求的增长速度,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越来越落后于收入增长速度的现象,早在1875年就为德国社会统计学家恩格尔所发现。这一发现被称为恩格尔定律。钱纳里和赛尔昆,一方面,肯定了恩格尔定律的客观存在,“随收入水平上升食品消费份额下降的恩格尔定律在许多研究中得到证实,它们为结构变化方面的经验和理论研究提供了一个原形”;[2]另一方面,又没有局限于恩格尔定律的既有结论, 而是运用许多国家的最新经验统计材料,对食物消费需求在国内需求所占份额的变化作出了进一步的研究。(见表2)表2所列数据说明,无论是在几个样本国家还是多国模型中,食物需求占国内最终需求的份额均随收入水平的提高而下降。食物需求的相对比重这种下降趋势必然导致供给食品的农业部门的相对比重的降低。

  国际贸易中比较优势的变化,也是农业份额下降的一个重要原因。在初级产品生产为主的发展初期,比较优势在初级产品的生产方面,国际贸易也以初级产品的出口为主。随着经济的发展和资源由初级产业向制造业的转移,生产的比较优势转向制造业部门,国际贸易也转为以制成品的出口为主。国际贸易这种比较优势的变化,必然带动制造业的充分扩张和造成初级产业(主要是农业)的相对萎缩。正如钱纳里和赛尔昆所指出的,“通过进口替代和制成品的出口扩张,发展中国家改造了专门进行初级产品生产这一早期发展阶段的特征。这种转变的基础是供给条件的变化:劳动技能和实物资本的积累,中间投入使用量的增加,以及制成品国内市场扩大为基础的规模经济的出现。”[1]

  3 结构转变中农业质态的提高

  在钱纳里结构转变的多国模型中,仅看到农业份额的下降并把它作为农业发展的标征是片面的。伴随结构转变和农业份额下降这一过程的,是农业资源及其配置状态的改善和农业生产率的提高。就是说,结构转变对农业发展的影响,是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由于农业资源的流出导致农业份额的下降;农业资源得以替换而带来的农业质态的改善或农业现代化程度的提高。结构转变对农业质态的影响,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表2 食物需求占国内最终需求的份额变化

  国家(地区) 基准年人均收入

  农业和食品

  变化(%)

  

  

  

  (1970年美元)需求份额(%)

  

  

  195327434.9-4.7

  哥伦比亚197036930.2

  

  

  195038025.1-5.6

  墨西哥 197573619.5

  

  

  195323040.1-14.0

  士耳其 197346026.1

  

  

  196246933.9-11.1

  南斯拉夫197278122.8

  

  

  195550027.0-15.4

  日本19701897

  11.6

  

  

  195513146.1-13.0

  南朝鲜 197332333.1

  

  

  195620336.1-11.6

  台湾197142624.5

  

  

  19581067

  23.0-10.4

  以色列 19722372

  12.6

  

  

  19531171

  20.9-6.0

  挪威19692769

  14.9

  

  

  

  140 29

  多国模型560 19-10

  

  

  

  2100 13-6

  资料来源:钱纳里等:《工业化和经济增长的比较研究》表3—8,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80—81页。

  3.1 经济结构的转变、升级过程, 是农业中高效率资源对低效率资源的替换过程。

  过多的劳动投入和过少的资本、技术投入的均衡,是传统农业资源配置的基本特点,也是传统农业低效率的根源。传统农业要实现发展,就必须打破资源配置的这种低效率均衡。这依赖于资源的两方面流动:过剩劳动力流出农业部门和资本、技术等要素流入农业部门,从而在农业部门形成高效率的资源替代。经济结构的转变,为农业部门这两类资源的流动提供了条件。在结构转变的过渡时期,即工业化时期,“农业中就业的劳动力比例表现为持续的下降,而且大致从收入水平1000美元开始,农业中就业的劳动力绝对地下降了。”“一旦现代产业部门吸收了农业中的大部分多余劳动力,资本的密集度……就迅速提高。”[1] “农业劳动力的持续转移,……促进了资本对劳动的替代和各种技术进步。”[1]农业部门的这种资源替代, 已为多国经济结构转变的历史事实所证实(见表3)。

  表3 多国模型中农业部门每一单位总产出的劳动和资本需求

  人均收入(1970资本系数(单位产出劳动系数(每100万美

   年美元) 所需的资本数量) 元产出所需工人数量)

   140 1.003610

   280 1.202150

   560 1.441280

   11201.72685

   21002.03300

   33602.18163

   50402.3295

  资料来源:钱纳里等:《工业化和经济增长的比较研究》,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316、317页。

  表3中, 经济发展和经济结构转变的过程由人均收入水平的变化来表示。随着经济结构的转变和升级,农业单位产出所使用的资本量不断提高,而所需劳动量却明显地减少。表明在经济结构转变过程中,农业部门的低效率资源配置状态得到了改变。

  2.在结构转变过程中,农业生产率特别是农业劳动生产率明显提高。表4表明,在经济发展的初始阶段, “由于未充分就业的劳动力大量存在,早期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缓慢,但随着工业化的发展而不断加快。”[1]“一旦人口迁徒和资本积累使农业的剩余劳动力大量减少, 其相对工资便会增长,农业的赶超过程也会发生。因而,和其他部门相比,这一部门的资本密集度提高得更快一些,这是和要素生产率的连续增长相关联的。结果,农业开始缩小生产率的差距。”[1] 在整个结构转变时期,“劳动生产率在几乎所有的生产部门都有所增长,但增长率不一样。”“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水平也不是始终低于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劳动生产率。生产率的距离通常在初级阶段拉宽,然后,随着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加速增长,差距才开始缩小,直到农业劳动生产率增长超过平均增长。”[1]进入发达经济阶段,“最引人注意的变化发生在农业, 多数发达国家的农业,已由生产率低速增长的部门转变为劳动生产率增长速度最高的部门。”

  表4 不同时期农业生产率的变化

  人均收入产出年增长率 全要素生产率

  (1970年美元) (%)

  年增长率(%)

  100-140

  2.980

  140-280

  3.900.11

  280-560

  3.920.23

  560-1120 3.530.86

  1120-2100 2.681.46

  2100-3360 1.571.55

  3360-5040 2.061.49

  人均收入劳动生产率 全要素生产率对产出

  (1970年美元)年增长率(%) 增长的贡献(%)

  100-140 0.740

  140-280 1.323

  280-560 2.036

  560-11203.5424

  1120-2100

  6.7154

  2100-3360

  6.2299

  3360-5040

  5.8372

  *该列劳动生产率的增长数据为初级产业部门。

  资料来源:根据钱纳里等《工业化和经济增长的比较研究》表8—6和表8—4中的有关数据列出。

  3.3 在经济结构实现成功转变的过程中, 农业产出也在不断增长。

  经济结构转变导致农业比重下降,并不意味着农业产出绝对量的减少。这是因为,(1)农业份额的下降是与工业、 服务业相比较相对比重的下降,它是由农业的增长率慢于工业和服务业增长率造成的。正如赛尔昆所说的,“在一些更为成功的国家,部门转化以下列现象为标志:农业迅速增长,但工业增长更快。”[1]就是说, 农业份额的下降与农业产出的增长并不矛盾。(2)农业份额的下降, 从资源供给的角度看,主要是劳动力份额的下降。这种份额下降在结构转变的大部分时期,也是相对量的下降,只有在结构转变的晚期,才会出现绝对量的减少。与农业部门劳动力供给这种相对量甚至绝对量减少相对应,是农业部门资本投入和技术投入的增加,还有生产率水平的提高。“生产率增长和投入增加相结合,导致了产出的增长。”[1]

  4 结论

  钱纳里关注的焦点是经济结构的转变,而不是农业本身的发展。但是,钱纳里的结构转变理论确实涉及到了农业的发展问题。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化不是一个孤立的过程,而必须在整个国民经济结构的转换与升级的大框架内完成。没有经济结构的转变,就不会有传统农业部门过剩劳动力的流出和资源低效率配置均衡状态的打破;没有经济结构的转变,就不会有资本、技术等新型要素向农业部门的流入和用现代机械技术、生物化学技术和管理技术装备起来的现代化农业。一句话,没有经济结构的成功转变,也就不会有农业的成功发展。

  结构转变中农业发展的基本内容,是农业量与质的转换。量指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相对比重,质主要指农业资源的现代技术含量及农业资源的产出效率。在钱纳里的经济发展理论中,伴随经济结构转变的农业发展过程,就是农业比重逐步下降和农业资源现代技术含量及产出效率不断提高的同步变化过程。或者说,农业发展的基本标志,一是宏观经济结构中农业份额的下降;二是伴随农业份额下降过程农业质态(即农业现代化程度)的提高。份额下降是质态改善的前提,质态改善是份额下降的要求乃至必然结果。

  如果承认钱纳里结构转变理论揭示了经济结构转变的一般规律,那么农业份额的下降,农业发展对工业化的依赖,也就是传统农业完成现代转型的必由之路。任何国家,特别是农业比重较大的发展中国家,不管它如何重视农业、如何强调农业发展的本国特色,也不应违背农业发展的这一基本趋势。发展农业不从本国国情出发,难免要付出代价,但过分强调国情而背离农业发展的一般规律,也注定要走弯路。这一点,对于农业比重仍然很大、农业发展任务十分迫切的我国来说,尤其具有启迪意义。

  收文日期:2000—01—05

作者介绍:郭剑雄(1956—),男(汉族),陕西府谷人,教授,从事农业发展研究 管理系,山东淄博 255012 曹昭义,管理系,山东淄博 255012

作者:郭剑雄曹昭义

山东工程学院学报 2000年06期

  中图分类号:F303 文献标识码:A

  1 结构转变与农业发展的一致性

  农业发展,是每一位发展经济学家必然论及的问题。以研究经济结构转变享有盛誉的美国哈佛大学教授钱纳里(H·Chenery),虽然没有对农业发展问题进行专门的和系统的论述,但不能说在他的发展理论中忽略了农业发展。从某种意义上说,钱纳里的结构转变理论就是农业发展理论,因为,农业发展是经济结构转变的基本内容之一。

  依照二元经济模型,发展中国家国民经济大体可以分解成传统部门和现代部门两个发展差异明显又相互关联的部分。所谓结构转变,简单地说,就是传统部门向现代部门转化,最终使国民经济由传统与现代并存的二元结构转变为单一现代部门的一元结构。在二元结构的条件下,农业是构成传统部门的主体。结构转变所包含的传统部门向现代部门的转化,主要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化。

  经济结构的转变过程,是需经历较长时期的历史过程。钱纳里把经济结构转变的全部过程分为逐步推进的三个阶段:(1 )初级产品阶段。这是经济结构转变的起始阶段。在这一阶段,“占统治地位是初级产品的生产活动——主要是指农业,这是可交易商品的产出增长的主要来源。”[1]由于技术停滞,这一阶段是农业进步缓慢的发展阶段。(2)工业化阶段。这是经济结构迅速变化的阶段。“结构转变第Ⅱ阶段的经济重心由初级产品生产向制造业生产转移为特征。这一转移的主要指标,是制造业对增长贡献……将高于初级产品生产的贡献。”[1](3)发达经济阶段。此为结构转变的完成阶段。经过第二阶段的发展,传统的农业部门完成了现代化改造,整个国民经济呈现为一元结构。如果把发达经济阶段的出现,看作是经济结构转变的必然结果,那么,在这一结果中同时包含了农业发展的目标追求。经济结构的转变过程,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进步过程包含于其内。

  2 结构转变中农业份额的下降

  在《发展的型式1950—1970》一书中,钱纳里和赛尔昆选择了27个变量定义的10个基本过程,来描述经济发展中结构转换的一般过程,通过运用统一的回归方程,对101个国家约两万个数据的处理, 得出每一结构变量随人均收入增长而变化的逻辑曲线,从而揭示出经济发展的标准型式。由于这一型式是根据世界大多数国家1950—1970年间经济结构变化的经验统计材料得出的,因此,可以称其为经济结构转变的多国模型。这一模型揭示了经济结构转变的一般规律和基本趋势。

  在钱纳里和赛尔昆经济结构转变的多国模型中,经济发展程度的高低,或者说人均收入水平的高低,与不同产业间份额的大小存在着密切的关系(见表1)。

  表1 产业份额变化的标准型式

  人均GNP 占GDP份额(%)

  (1964年美元) 农业 工业 服务业

  低于100 52.2 12.5 35.3

  

  100 45.2 14.9 39.9

  

  200 32.7 21.5 45.7

  

  300 26.6 25.1 48.2

  

  400 22.8 27.6 49.6

  

  500 20.2 29.4 50.4

  

  800 15.6 33.1 51.4

  

  

  1000 13.8 34.7 51.5

  高于

  1000 12.7 37.9 49.5

  人均GNP占总就业人口份额(%)

  (1964年美元) 农业工业 服务业

  低于100 71.27.8 21.0

  

  100 65.89.1 25.1

  

  200 55.716.427.9

  

  300 48.920.630.4

  

  400 43.823.532.7

  

  500 39.525.834.7

  

  800 30.030.339.6

  

  

  1000 25.232.542.3

  高于

  1000 15.936.847.3

  资料来源:钱纳里、赛尔昆:《发展的型式1950—1970》,经济科学出版社,1988年,第32页。

  表1表明,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 工业和服务业的产值比重和就业比重呈不断提高的变化趋势,而农业的产值份额和就业份额则显著地下降了。产业结构的这种演变趋势,并非钱纳里和赛尔昆的发现。在其之前,配弟、克拉克和库兹涅茨等经济学家已作过充分的研究。钱纳里和赛尔昆的结构变化分析,是对配弟—克拉克定理及库兹涅茨研究成果的深入证明。如果说,经济发展就是经济结构的成功转变,而经济结构成功转变的基本内容就是产业结构的如上演变,那么,农业份额的下降就是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如果说,经济发展必然包涵农业部门的发展在其中,那么,农业份额的下降也就是农业发展的内容之一。

  国内最终需求中食物消费需求随收入增长而下降是农业份额下降的主要原因。食物需求的增长速度,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越来越落后于收入增长速度的现象,早在1875年就为德国社会统计学家恩格尔所发现。这一发现被称为恩格尔定律。钱纳里和赛尔昆,一方面,肯定了恩格尔定律的客观存在,“随收入水平上升食品消费份额下降的恩格尔定律在许多研究中得到证实,它们为结构变化方面的经验和理论研究提供了一个原形”;[2]另一方面,又没有局限于恩格尔定律的既有结论, 而是运用许多国家的最新经验统计材料,对食物消费需求在国内需求所占份额的变化作出了进一步的研究。(见表2)表2所列数据说明,无论是在几个样本国家还是多国模型中,食物需求占国内最终需求的份额均随收入水平的提高而下降。食物需求的相对比重这种下降趋势必然导致供给食品的农业部门的相对比重的降低。

  国际贸易中比较优势的变化,也是农业份额下降的一个重要原因。在初级产品生产为主的发展初期,比较优势在初级产品的生产方面,国际贸易也以初级产品的出口为主。随着经济的发展和资源由初级产业向制造业的转移,生产的比较优势转向制造业部门,国际贸易也转为以制成品的出口为主。国际贸易这种比较优势的变化,必然带动制造业的充分扩张和造成初级产业(主要是农业)的相对萎缩。正如钱纳里和赛尔昆所指出的,“通过进口替代和制成品的出口扩张,发展中国家改造了专门进行初级产品生产这一早期发展阶段的特征。这种转变的基础是供给条件的变化:劳动技能和实物资本的积累,中间投入使用量的增加,以及制成品国内市场扩大为基础的规模经济的出现。”[1]

  3 结构转变中农业质态的提高

  在钱纳里结构转变的多国模型中,仅看到农业份额的下降并把它作为农业发展的标征是片面的。伴随结构转变和农业份额下降这一过程的,是农业资源及其配置状态的改善和农业生产率的提高。就是说,结构转变对农业发展的影响,是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由于农业资源的流出导致农业份额的下降;农业资源得以替换而带来的农业质态的改善或农业现代化程度的提高。结构转变对农业质态的影响,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表2 食物需求占国内最终需求的份额变化

  国家(地区) 基准年人均收入

  农业和食品

  变化(%)

  

  

  

  (1970年美元)需求份额(%)

  

  

  195327434.9-4.7

  哥伦比亚197036930.2

  

  

  195038025.1-5.6

  墨西哥 197573619.5

  

  

  195323040.1-14.0

  士耳其 197346026.1

  

  

  196246933.9-11.1

  南斯拉夫197278122.8

  

  

  195550027.0-15.4

  日本19701897

  11.6

  

  

  195513146.1-13.0

  南朝鲜 197332333.1

  

  

  195620336.1-11.6

  台湾197142624.5

  

  

  19581067

  23.0-10.4

  以色列 19722372

  12.6

  

  

  19531171

  20.9-6.0

  挪威19692769

  14.9

  

  

  

  140 29

  多国模型560 19-10

  

  

  

  2100 13-6

  资料来源:钱纳里等:《工业化和经济增长的比较研究》表3—8,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80—81页。

  3.1 经济结构的转变、升级过程, 是农业中高效率资源对低效率资源的替换过程。

  过多的劳动投入和过少的资本、技术投入的均衡,是传统农业资源配置的基本特点,也是传统农业低效率的根源。传统农业要实现发展,就必须打破资源配置的这种低效率均衡。这依赖于资源的两方面流动:过剩劳动力流出农业部门和资本、技术等要素流入农业部门,从而在农业部门形成高效率的资源替代。经济结构的转变,为农业部门这两类资源的流动提供了条件。在结构转变的过渡时期,即工业化时期,“农业中就业的劳动力比例表现为持续的下降,而且大致从收入水平1000美元开始,农业中就业的劳动力绝对地下降了。”“一旦现代产业部门吸收了农业中的大部分多余劳动力,资本的密集度……就迅速提高。”[1] “农业劳动力的持续转移,……促进了资本对劳动的替代和各种技术进步。”[1]农业部门的这种资源替代, 已为多国经济结构转变的历史事实所证实(见表3)。

  表3 多国模型中农业部门每一单位总产出的劳动和资本需求

  人均收入(1970资本系数(单位产出劳动系数(每100万美

   年美元) 所需的资本数量) 元产出所需工人数量)

   140 1.003610

   280 1.202150

   560 1.441280

   11201.72685

   21002.03300

   33602.18163

   50402.3295

  资料来源:钱纳里等:《工业化和经济增长的比较研究》,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316、317页。

  表3中, 经济发展和经济结构转变的过程由人均收入水平的变化来表示。随着经济结构的转变和升级,农业单位产出所使用的资本量不断提高,而所需劳动量却明显地减少。表明在经济结构转变过程中,农业部门的低效率资源配置状态得到了改变。

  2.在结构转变过程中,农业生产率特别是农业劳动生产率明显提高。表4表明,在经济发展的初始阶段, “由于未充分就业的劳动力大量存在,早期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缓慢,但随着工业化的发展而不断加快。”[1]“一旦人口迁徒和资本积累使农业的剩余劳动力大量减少, 其相对工资便会增长,农业的赶超过程也会发生。因而,和其他部门相比,这一部门的资本密集度提高得更快一些,这是和要素生产率的连续增长相关联的。结果,农业开始缩小生产率的差距。”[1] 在整个结构转变时期,“劳动生产率在几乎所有的生产部门都有所增长,但增长率不一样。”“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水平也不是始终低于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劳动生产率。生产率的距离通常在初级阶段拉宽,然后,随着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加速增长,差距才开始缩小,直到农业劳动生产率增长超过平均增长。”[1]进入发达经济阶段,“最引人注意的变化发生在农业, 多数发达国家的农业,已由生产率低速增长的部门转变为劳动生产率增长速度最高的部门。”

  表4 不同时期农业生产率的变化

  人均收入产出年增长率 全要素生产率

  (1970年美元) (%)

  年增长率(%)

  100-140

  2.980

  140-280

  3.900.11

  280-560

  3.920.23

  560-1120 3.530.86

  1120-2100 2.681.46

  2100-3360 1.571.55

  3360-5040 2.061.49

  人均收入劳动生产率 全要素生产率对产出

  (1970年美元)年增长率(%) 增长的贡献(%)

  100-140 0.740

  140-280 1.323

  280-560 2.036

  560-11203.5424

  1120-2100

  6.7154

  2100-3360

  6.2299

  3360-5040

  5.8372

  *该列劳动生产率的增长数据为初级产业部门。

  资料来源:根据钱纳里等《工业化和经济增长的比较研究》表8—6和表8—4中的有关数据列出。

  3.3 在经济结构实现成功转变的过程中, 农业产出也在不断增长。

  经济结构转变导致农业比重下降,并不意味着农业产出绝对量的减少。这是因为,(1)农业份额的下降是与工业、 服务业相比较相对比重的下降,它是由农业的增长率慢于工业和服务业增长率造成的。正如赛尔昆所说的,“在一些更为成功的国家,部门转化以下列现象为标志:农业迅速增长,但工业增长更快。”[1]就是说, 农业份额的下降与农业产出的增长并不矛盾。(2)农业份额的下降, 从资源供给的角度看,主要是劳动力份额的下降。这种份额下降在结构转变的大部分时期,也是相对量的下降,只有在结构转变的晚期,才会出现绝对量的减少。与农业部门劳动力供给这种相对量甚至绝对量减少相对应,是农业部门资本投入和技术投入的增加,还有生产率水平的提高。“生产率增长和投入增加相结合,导致了产出的增长。”[1]

  4 结论

  钱纳里关注的焦点是经济结构的转变,而不是农业本身的发展。但是,钱纳里的结构转变理论确实涉及到了农业的发展问题。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化不是一个孤立的过程,而必须在整个国民经济结构的转换与升级的大框架内完成。没有经济结构的转变,就不会有传统农业部门过剩劳动力的流出和资源低效率配置均衡状态的打破;没有经济结构的转变,就不会有资本、技术等新型要素向农业部门的流入和用现代机械技术、生物化学技术和管理技术装备起来的现代化农业。一句话,没有经济结构的成功转变,也就不会有农业的成功发展。

  结构转变中农业发展的基本内容,是农业量与质的转换。量指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相对比重,质主要指农业资源的现代技术含量及农业资源的产出效率。在钱纳里的经济发展理论中,伴随经济结构转变的农业发展过程,就是农业比重逐步下降和农业资源现代技术含量及产出效率不断提高的同步变化过程。或者说,农业发展的基本标志,一是宏观经济结构中农业份额的下降;二是伴随农业份额下降过程农业质态(即农业现代化程度)的提高。份额下降是质态改善的前提,质态改善是份额下降的要求乃至必然结果。

  如果承认钱纳里结构转变理论揭示了经济结构转变的一般规律,那么农业份额的下降,农业发展对工业化的依赖,也就是传统农业完成现代转型的必由之路。任何国家,特别是农业比重较大的发展中国家,不管它如何重视农业、如何强调农业发展的本国特色,也不应违背农业发展的这一基本趋势。发展农业不从本国国情出发,难免要付出代价,但过分强调国情而背离农业发展的一般规律,也注定要走弯路。这一点,对于农业比重仍然很大、农业发展任务十分迫切的我国来说,尤其具有启迪意义。

  收文日期:2000—01—05

作者介绍:郭剑雄(1956—),男(汉族),陕西府谷人,教授,从事农业发展研究 管理系,山东淄博 255012 曹昭义,管理系,山东淄博 255012


相关内容

  • 浅议休闲农业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 浅议休闲农业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休闲农业是利用农业景观资源和农业生产条件,发展观光.休闲.旅游的一种新型农业生产经营形态.休闲农业也是调整农业结构,改善农业环境,增加农民收入的新途径.文章通过分析休闲农业与经济发展之间的互动关系,从而提出促进休闲农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城市化的进程 ...

  • 发展经济学的最新发展:中国特色发展经济学
  • 作者:简新华 2011年01期 发展是发展中国家的根本和第一要务,是硬道理.有无正确科学理论指导是发展能否顺利.有效和持续的决定性因素.简单地讲,发展经济学是关于发展中国家如何由贫穷落后走向发达繁荣的经济学,也称"贫困经济学"."穷人经济学":通俗地说,发展经 ...

  • 发展经济学论文
  • 从发展经济学就业理论分析我国就业问题 09环规院高校教师在职班 谢磊 摘 要 :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目的就是让人民安居乐业.从一定意义上说,国民的充分就业,不仅极大地推动着国家经济的发展 ,对维持社会稳定和促进社会和谐进步,同样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但伴随着经济的发展,我们看到社会就业的压力却 ...

  • 区域经济学知识点整理
  • 区域经济学知识点整理 卷面安排:1.填空 (10)2.名词解释 5-6 3.简答题 3-4 4.计算题 5.论述题 第一章 导论 1.区域]:是国家的一个特殊的经济上尽可能完整的地区.这种地区由于自然特点.以往的文化积累和居民及其生产活动能力的结合而成为国民经济总链条中的一个环节. 2.区域的经济学 ...

  • 经济增长与中国社会经济结构变动
  • 作者:曹新 学习与探索 1997年03期 内容提要 经济增长与社会经济结构的关系及相互转换的作用,正推动着我国整个经济的增长和整个社会的发展.文章从我国经济制度结构转型的主要表现所有制结构的混合化.经济体制的市场化.产权制度的社会化这三个方面分析指出,我国经济制度结构转型的内在动力在于经济增长.农村 ...

  • 农业产业化经营作业(1-3章)
  • <农业产业化经营>作业(一.二.三章) 1.试对照世界农业发展趋势,分析当地农业当前的发展重点. 答:20世纪,世界农业取得辉煌成就,也遗留诸多问题.21世纪,世界农业如何发展,众说纷纭.只有站在世界经济发展的高度,并充分考虑农业自身特点,才能对世界农业发展趋势做出相对正确的预测.纵观世 ...

  • 城乡发展的理论梳理
  • 城乡统筹发展的理论梳理和深入探讨 作者: 来源: 点击数: 5 导读: 次 更新时间:2011-3-4 11:56:03 [摘要]无论是马克思主义还是西方新古典主义或者发展经济学都从不同层面上深入探讨了城乡统筹的本质和关键内容.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必须深入研究造成中国二元经济结构的一般和特殊性问题. ...

  • 十七大历届会议精神
  • 十七大历届会议精神 十七大会议精神 报告内容: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开幕式上的报告分为十二个部分, 一.过去五年的工作 二.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进程 三.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四.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 五.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六.坚定不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七.推动社会主义文 ...

  • 宁夏经济结构的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
  • <西部金融>2010年第9 期宁夏经济结构的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 徐卫中杨勇刚 (中国人民银行银川中心支行,宁夏银川 摘750001)要:本文在分析总结宁夏经济结构现状.经济结构调整对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进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促进宁夏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实现宁夏经济高效.快速.稳定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