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汉书·刑法志]中看刑罚制度变迁

从《汉书·刑法志》中看刑罚制度变迁

摘要:汉代在我国法律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自汉武帝独尊儒术后,大量地引入儒家经典,引礼入法,实现了“礼法并用”。而《汉书·刑法志》首次以儒家观念阐释古代五刑产生的历史条件,并第一次系统的叙述了我国法律制度的沿革和一些具体律令的规定。本文试图从汉代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去探析在礼法并用思想下刑罚制度的变迁。

关键词:刑罚 《汉书·刑法志》 德刑关系

作为古代法律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古代刑罚种类繁多,从夏商周时期就发展起来的墨、劓、剕、宫、大辟的古代五刑到笞、杖、徒、流、死的封建五刑制度,刑罚制度和种类的变迁实质上就是当时中国社会发展与进步的浓缩。《汉书·刑法志》是研究汉代法制的一篇重要文献,其中包含了前汉以来各个帝王刑罚改革的情况,从中我们可以窥见汉代在礼法并用思想影响下的刑罚制度的变迁。

一、 汉代刑罚制度变革的背景

汉初,在确立治理国家的指导思想问题上,曾经有一个选择的过程。汉初的七十年一直强调约法省刑、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黄老思想。从秦朝的“以法治国”的治国方针,转变为无为而治的黄老学说作为治国的指导思想,这种转变不仅表现了封建地主阶级在治国思想上的新探索,同时也是在封建经济发展过程中对意识形态的选择,秦朝法家路线所确定的国与民之间的权利义务界限的严重地不合理,苛政、酷法破坏了封建社会的秩序,阻碍了封建社会的发展,最终导致了秦王朝的统治在短短二十年就被推翻。从这个意义上讲,汉初立法思想的转变是历史的必然。

经过汉初七十多年的无为而治,到了汉武帝时代,经济上已经有了极大发展,政治上也比较稳定,为了维护这种稳定的局面,政治上迫切要求改革自秦朝以来的严刑峻法,废除残酷的肉刑制度,《汉书·刑法志》记载了汉文帝十五年,少女缇萦为“赎父刑罪”而要求为父代刑,文帝有感于这件事情,而下令废止肉刑,用别的刑罚来代替它。从而废除了延续千年的肉刑。而此时无为而治的黄老思想也显得十分的软弱无力,于是汉武帝把儒家学说当作有力的思想武器,利用它宣扬的“君权神授”、“大一统”等思想来加强封建专制统治,采纳了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出礼入刑,成为了中国法制“礼法并用”的开端,这为刑罚制度的改革打下了理论的基础。①

二、《汉书·刑法志》中的德刑关系

尚德不尚刑是中国古代政治统治的传统思想,古代的思想家和政治家倡导德治,实施德政,这并不意味着他们真的认为仅仅靠道德教化就可以安邦强国。就算是在汉代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时期,法家思想也并未消灭。《汉书·刑法志》

从《汉书·刑法志》中看刑罚制度变迁

摘要:汉代在我国法律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自汉武帝独尊儒术后,大量地引入儒家经典,引礼入法,实现了“礼法并用”。而《汉书·刑法志》首次以儒家观念阐释古代五刑产生的历史条件,并第一次系统的叙述了我国法律制度的沿革和一些具体律令的规定。本文试图从汉代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去探析在礼法并用思想下刑罚制度的变迁。

关键词:刑罚 《汉书·刑法志》 德刑关系

作为古代法律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古代刑罚种类繁多,从夏商周时期就发展起来的墨、劓、剕、宫、大辟的古代五刑到笞、杖、徒、流、死的封建五刑制度,刑罚制度和种类的变迁实质上就是当时中国社会发展与进步的浓缩。《汉书·刑法志》是研究汉代法制的一篇重要文献,其中包含了前汉以来各个帝王刑罚改革的情况,从中我们可以窥见汉代在礼法并用思想影响下的刑罚制度的变迁。

一、 汉代刑罚制度变革的背景

汉初,在确立治理国家的指导思想问题上,曾经有一个选择的过程。汉初的七十年一直强调约法省刑、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黄老思想。从秦朝的“以法治国”的治国方针,转变为无为而治的黄老学说作为治国的指导思想,这种转变不仅表现了封建地主阶级在治国思想上的新探索,同时也是在封建经济发展过程中对意识形态的选择,秦朝法家路线所确定的国与民之间的权利义务界限的严重地不合理,苛政、酷法破坏了封建社会的秩序,阻碍了封建社会的发展,最终导致了秦王朝的统治在短短二十年就被推翻。从这个意义上讲,汉初立法思想的转变是历史的必然。

经过汉初七十多年的无为而治,到了汉武帝时代,经济上已经有了极大发展,政治上也比较稳定,为了维护这种稳定的局面,政治上迫切要求改革自秦朝以来的严刑峻法,废除残酷的肉刑制度,《汉书·刑法志》记载了汉文帝十五年,少女缇萦为“赎父刑罪”而要求为父代刑,文帝有感于这件事情,而下令废止肉刑,用别的刑罚来代替它。从而废除了延续千年的肉刑。而此时无为而治的黄老思想也显得十分的软弱无力,于是汉武帝把儒家学说当作有力的思想武器,利用它宣扬的“君权神授”、“大一统”等思想来加强封建专制统治,采纳了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出礼入刑,成为了中国法制“礼法并用”的开端,这为刑罚制度的改革打下了理论的基础。①

二、《汉书·刑法志》中的德刑关系

尚德不尚刑是中国古代政治统治的传统思想,古代的思想家和政治家倡导德治,实施德政,这并不意味着他们真的认为仅仅靠道德教化就可以安邦强国。就算是在汉代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时期,法家思想也并未消灭。《汉书·刑法志》


相关内容

  • 对汉代刑事法整理纲要
  • 中国法制史古代刑事法整理纲要 汉朝刑法 第 I 条 立法活动 1. "约法三章" 汉高祖刘邦领导的义军攻人关中时,曾向关中父老宣布"约法三章"日:"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蠲削烦苛,兆民大说","余悉除去秦 ...

  • 纪传体概述
  • 一.纪传体概述 纪传体,是以人物为中心的著史体裁,由西汉司马迁创体,以后历代皆有撰述.除<史记>为通史外,其余则为断代史.自<史记>至<明史>的二十四部后朝写前朝的纪传史书,因得到历朝帝王下令颁行,而被称为"正史".此外,当代所撰本朝纪传体断代 ...

  • 丧失合理预期的恐惧
  • 丧失合理预期的恐惧 田冲 合理预期构成刑法的理论基础,指行为人根据刑法来判断自己的行为是否构成犯罪,构成什么犯罪,会科处什么样的刑罚.本文分析了合理预期在整个的刑事法律尤其是在刑罚领域里起到的构建作用,从社会发展的角度评析其存在的价值. 一.合理预期的内涵:合理的预期简单的说就是人们在做一件事情之前 ...

  • 2014年基础先修班法制史-宋光明讲义
  • 2014年司法考试基础精讲班法制史讲义 法 制 史 考区1 中国立法史★★★★ 1.立法思想的变迁:西周:以德配天,明德慎罚:汉朝:德主刑辅,礼刑并用:唐朝:礼法合一:明朝:明刑弼教 2.封建法典总则的变迁:法经:具,位于律尾:曹魏律:刑名,位于律首:晋律:刑名.法例,位于律首:北齐律:名例:位于律 ...

  • 民族地区刑法变通的合理性和可行性探析
  • 摘要:民族地区刑法变通的合理性主要体现在契合犯罪本质特征的评价等三个方面,合理性则具体体现在变通根据的充分性和多元性.民族地区刑法变通是完善我国刑事法制的需要. 关键词:民族地区:刑法变通:合理性和可行性 中图分类号:D9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23-0079- ...

  • 2013年司法考试真题解析(法制史)卷一
  • 13年司法考试真题解析(法制史) 单选: 16.关于西周法制的表述,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 A.周初统治者为修补以往神权政治学说的缺陷,提出了"德主刑辅,明德慎罚"的政治法律主张 B.<汉书·陈宠传>称西周时期的礼刑关系为"礼之所去,刑之所取,失礼则入 ...

  • 关于宪法与刑法关系的三维思考
  • 关于宪法与刑法关系的三维思考 论文关键词:宪法: 刑法: 效力: 价值: 功能 论文摘要:宪法与刑法关系可以从三个层面思考:首先是宪法与刑法关系的效力之维:在确立了宪法的最高法律效力的基础之上,再涉及到宪法与刑法关系的价值之维与功能之维.这三个层面并不是平行的关系,而是彼此紧密联系的.学界原有的观点 ...

  • 教育刑与刑罚的教育功能
  • 2012-09-2610:17 来源:陈 伟 [内容提要]受自然科学方法论和科学工具理性主义的推动,教育刑在时代背景底蕴的支撑下应运而生.教育刑以教育为刑罚本质.把教育作为刑罚目的.强调教育贯穿刑罚实践全过程,造成了教育与刑罚的异质性.刑罚目的位阶性.实践操作性等方面难以克服的多元困惑.教育刑理论根 ...

  • 法律人必看的十本经典著作
  • 法律人必看的十本经典著作(岳运生) 2008-11-19 08:59 1.<历史深处的忧虑--近距离看美国>--林达 一本美籍华人写的关于美国社会的故事性书籍,让人感觉在美国,法律就是身边发生的每一件事,法治是一种生活方式和日常的存在.在这本书里,作者以独特又敏锐的洞察力,结合血肉丰满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