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淮南子_的人生修养说

2011.11

LAN ZHOU XUE KAN

《淮南子》的人生修养说

罗毓平

(陕西师范大学

哲学系,陕西

西安710062)

[摘要]《淮南子》的人生修养说以人性平等、人有三等为直接的理论前提,以自我修养和接受圣人教化的方式实现治身、治国的目的。人性不变而且人性平等,人性平等在社会里表现为人有三等。自我修养以养形保神,受教化以成才,人生修。《淮南子》养的作用是使人开启智慧,形成去除遮蔽本性的物欲的才能,以致发现、回归本性,至少可以避祸,从而治身、治国的人生修养说具有从现实世界面向内心的内向型特点,可将其概括为行社会之事,成自然之美。

[关键词]淮南子;人生修养;人性平等;人有三等[I206.2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492(2011)11-0022-04

[收稿日期]2011-08-09

[作者简介]罗毓平,男,陕西咸阳人,陕西师范大学哲学系中国哲学专业博士生。

《淮南子》的人生修养说以人性平等而人有三等为直接的理论前提,认为中等人经过自我修养和从而治身。统治者的接受圣人教化就可自觉人性,人生修养更有治国的旨趣。

一、人性平等而人有三等

《淮南子》“道”中的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和本体,人性、物性都是道性的表现,这是道自然而然的作包括人在内的宇宙间的事物是平等用。在道面前,

的,人性、物性是同质的,每个人的人性是同质、平等的。从人性、物性是道性的自然表现这点上说,人物性不变,人性平等也不变。人性平等像人性一性、

。“先本后末谓之君子,样,是人的自然性以末害本谓之小人,君子与小人之性非异也,所在先后而已”矣。

[1](P1422《泰族训》)

。“言无常是,三等行无常宜者,小人也。察于一事,通于一伎者,中人也。兼覆盖而并有之,度伎能”圣人也。而裁使之者,

[1](P757《缪称训》)

将人分为小人、

。“性命可说,中人和圣人三等,以才能大小为标准不待学问而合于道者,尧、舜、文王也;沉湎耽荒,不不可喻以德,严父弗能正,贤师不能化者,可教以道,

丹朱、商均也。曼颊皓齿,形夸骨佳,不待脂粉芳泽(‘睽’西施、阳文也;啳睽据杨树达)哆而性可说者,

噅,籧篨戚施,虽粉白黛黑弗能为美者,嫫母、仳倠也。夫上不及尧、舜,下不及商均,美不及西施,恶不若嫫母,此教训之所谕也,而芳泽之所”施。

[1](P1329-1331《修务训》)

这里有两类三等人:一类是上

等人尧、舜和周文王等少数人,中等人为绝大多数,下等人丹朱、商均等少数人,这是按是否受教化而能否呈现人性的标准划分的。另一类是上等人西施、阳文等少数人,中等人为绝大多数,下等人嫫母、仳这是按是否经过化妆而能否呈现美的倠等少数人,

而是标准划分的。人分三等的标准不是人性本身,人性之外的人生的某一方面,如才能大小,或是由人如是否受教化而能否呈现人性、生的几方面所构成,

是否经过化妆而能否呈现美。人分三等,反映出现复杂性和社会性。实的人的层级性、

《淮南子》是秦汉新道家的一部代表作,将老、庄道家的逃世思想变成了入世。

[3](P3-6)

《淮南子》从物性类推出人性,所

这是人作为揭示出的人性特征可简称为人性虚静,

“类”存在的共有本质特征。君子、小人的人性相。《淮南子》“否就是同于人类的这一共有本质同,

认帝王将相有特殊的人性”

[2](P158)

。之所以有君子、

小人的区分,其标准是他们对待本末的先后次序之并不在于人性。可见,人性平等并没有否认人与别,

。《淮南子》人之间的社会差别在万物本于道的万蕴涵着人性、物性的差物本质层面所讲的万物平等,

异,以及人与人之间、物与物之间的不同。

《淮南子》以人性平等为基础强调事实上人分22

在道自然而

然的作用下,不仅人自然而然地发生、存在着人性平等,而且人性平等在社会的视域里自然而然地表现,《淮南子》为人有三等。人的自然性表现为社会性

以道把人的自然性与社会性统一起来。人有三等,使上等人、中等人的自我修养以及中等人接受教化成为必要。自我修养和受教化可使人在“三等”层级中从中等走向上等,其旨归于实现人性平等。由于中等人占社会绝大多数,那么自我修养和受教化中,人心显就具有广泛的社会适用性。在《淮南子》

现人性。现实的人的三等区分就使人生修养体现出从现实世界面向内心的内向型特点。

二、自我修养和圣人教化(一)自我修养

人性平等蕴涵着人心的精神性功能,而人心的精神性功能造就着自我修养的可能性。自我修养的养护身体、生命以保证精神自由的内容是养形保神,

。“五藏能属于心而无乖,实现则勃志胜而行不僻则精神盛而气不散矣。精矣。勃志胜而行之不僻,

神盛而气不散则理,理则均,均则通,通则神,神则以视无不见,以听无不闻也,以为无不成”也。

[1](P510-511《精神训》)

事之后,犹未足为也,岂直祸福之间哉!”

[1](P513《精神训》)

“适情辞余”是持守本性的基本条

。“知其无所用,件贪者能辞之;不知其无所用,廉适情辞余,以己为者不能让也。……使此五君者,度,不随物而动,岂有此大患哉?”

[1](P552-554《精神训》)

不应当接受无用或有害之物;历史上,仇由、虞国那位贪璧之君、晋献公、齐桓公以及戎国那位沉溺女乐之君,这五位国君若能适情辞余,就不会亡国或乱。“适情辞余”。“邪与正相伤,意味着“损欲”欲国

与性相害,不可两立,一置一废,故圣人损欲而从事”于性。欲”

[1](P1014《诠言训》)

《淮南子》“一般不主张禁

[4](P272)

。它所损之“欲”是不合于性的欲望,即

。“损欲”当嗜欲;而合于性的欲望不在损欲的范围

“弃智”。“駎者不贪最先,不恐独后,缓急调乎手,御心调乎马,虽不能必先载,马力必尽矣。何则?先而不在于欲也。是故灭欲则数胜,弃智则道在于数,”立矣。

[1](P1027-1028《诠言训》)

从擅长赛马的人之经验可

人只要去除嗜欲、妄智就能按事物的形势、道的见,

自然行事而成事。

(二)圣人教化

《淮南子》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方面阐述——人应当经过受教化而成才人生修养的另一之途—

。“土地各以其类生。进而显现本性来适应环境,

是故山气多男,泽气多女,障气多喑,风气多聋,林气木气多伛,岸下气多肿,石气多力,险阻气多多癃,

瘿,暑气多夭,寒气多寿,谷气多痹,丘气多狂,衍气陵气多贪,轻土多利,重土多迟,清水音小,浊多仁,

湍水人轻,迟水人重,中土多圣人:皆象其水音大,”气,皆应其类。

[1](P338-340《地形训》)

《淮南子》以人的身体作为精神

张扬精神的超越性以及精神在人生践履中的基础,的关键作用。

自我修养的实质是悟道,心与道相合,即“法修。这是自我修养的总原则。“圣人不以行求自然”

名,不以智见誉。法修自然,己无所与。虑不胜数,行不胜德,事不胜道。为者有不成,求者有不得,人”与道争则凶。有穷而道无不通,

[1](P1006《诠言训》)

人应

当按照道的必然行事,决定于道的宇宙本原性、本体性和自然性。而人性又是道性的表现。这样,儒家所崇尚的仁义就不再具有至上的意义。

《淮南子》认为,凡不合于道、违背养形保神的都应当予以摒弃,人才能够回归本性。在具体的修“心欲小”,最基本的是心要小,人应当缜养方法上,

。“凡人之论,密思考心欲小而志欲大,智欲员而行”欲方,能欲多而事欲鲜。佳的方式去实现人性。

、“适情辞余”、“损其他方法有“精神内守”

”、“弃智”。“精神内守”欲等赋予人心极强的认知。“使……是“心欲小”得以成立的充分条件能力,

精神内守形骸而不外越,则望于往世之前,而视于来

[1](P688《主术训》)

生男孩还是女孩,哑

巴等病症,寿命长短,力气大小等身体功能,以及仁是否易产生圣人这些社会现象,都受人所处还是贪、

,《淮南子》并没有让人自然环境的重大影响。但是

。“其形之为马,消极地顺从自然环境马不可化,其教之所为也。马聋虫也,而可以通气志,犹可驾御,

待教而成,又况人乎?”

[1](P1329《修务训》)

马性不变,这是

人缜密思考就自然赋予的;但马可成才而彰显马性,这是受教化的人性不变,这是自然赋予的。以马结果。因为马性、

为例可用来论证,独具智慧的人更会受教成才而彰。《淮南子》认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共同显人性

影响人的现实存在,自然环境作用下的人可通过受教化这种社会环境的作用改变人由自然形成的一些使得人性充分实现。功能,

23

充分利用自己的智慧、才能等方面以最能防微杜渐,

应当受教化者主要是中等人,由于上等人智慧出众是自学成才,下等人沉湎于恶习是不能成才。《淮南子》在《修务训》中集中论述了受教化即学习坚决反对懈怠以至放弃学对人生修养的重要作用,

。“人莫欲学御龙,习的思想而皆欲学御马;莫欲学”治鬼,而皆欲学治人:急所用也。

[1](P1179《说林训》)

祸福之门户也;动静者,利害之枢机”也。

[1](P1241《人间训》)

《淮南子》并不一般地反对智慧,

只是反对不合于大道、人性的妄智。对于从人性自予以崇尚,认为这样的智慧是趋利然流淌出的智慧,

避害的关键。圣人施教的主要任务就是开启人们这样的智慧。哲学的本质不仅在于智慧,更在于对智慧充满热忱的爱。我们认为《淮南子》的人生修养说属于哲学思想,正是基于其对智慧的分析、对真正这种爱智之忱。智慧的崇尚,

自我修养和受教化的作用是使人形成去除遮蔽。“羌氐僰以致发现、回归本性本性的物欲的才能,

翟,婴儿生皆同声,及其长也,虽重象、狄騠,不能通教俗殊也。……人之性无邪,久湛于俗则易。其言,

”易而忘本,合于若性。

[1](P774-775《齐俗训》)

众人

。《淮南子》不仅应当学习,而且有学以致用的愿望“通过教育可以使人继承和发扬文化遗产,认为取得有用的知识”

[5](P66)

圣人属于上等人,其自我修养的成就足可为众。“圣人无思虑,无设储,来者弗迎,去者弗人所师

将。人虽东西南北,独立中央。故处众枉之中,不失独不离其坛域。故不为善,不避丑,其直;天下皆流,

遵天之道;不为始,不专己,循天之理;不豫谋,不弃时,与天为期;不求得,不辞福,从天之则。不求所无,不失所得,内无旁祸,外无旁福。祸福不生,安有人

[1](P1005《诠言训》)

贼!”圣人遵道顺性,思想无偏执,自然而

人久受不良

习俗的熏染,虚静的本性就会严重被蒙蔽,这时人反倒把那些不良习俗当做本性。解决这一问题的手段。《淮南子》是自我修养和受教化让人回归本性,并不是要人回复到人类初期近乎纯粹自然的生活状而是要人们在社会生活中按照本性行事,从而充态,

:“在儿童分展现人的自我价值。正如黑格尔所说

的生活里所看见的谐和乃是自然的赐予,而我们所需返回的谐和应是劳动和精神的教养的收”获。

[6](P90)

公正地兼容天下,不会遭人伤害。然地应世以静漠,

《淮南子》在中真人的境界高于圣人,真人、圣为何施教者是圣人而不是真人都具备施教的资质,

?“古之真人,人呢立于天地之本,中至优游,抱德以物烦其炀和而万物杂累焉。孰肯解构人间之事,性命乎?””焉。

[1](P106-107《俶真训》)

“圣人之所以骇天下者,真

人未尝过焉;贤人之所以矫世俗者,圣人未尝观

[1](P131《俶真训》)

三、治身与治国

《淮南子》的人生修养说旨在治身、治国,将治身之理引申为治国的策略,这也是整个《淮南子》的。旨归

《淮南子》。《淮南子》“道”是的根本范畴在阐:“欲一言而寤,述悟道的意义时说则尊天而保真;欲再言而通,则贱物而贵身;欲参言而究,则外物而”反情。

[1](P1440《要略》)

真人是理想人格的化身,远远超越

了人间事务的具体性,不会去教化人。圣人洞明世练达人情,是经纶世务的典范,适宜教化众人。事、

由于历史的积淀,社会具备了从事教化活动的必要性、可能性条件,圣人教化得以实施。

圣人因循人性、因人之材而施教,不可能改变人。“圣人之治天下,非易民性也,拊循其所有而涤性

不可教训;有其性,无其养,不能荡之……故无其性,”遵道。

[1](P1384-1387《泰族训》)

《淮南子》、“贵身”,认为自己的主旨是“保真”。《淮南子》就是治身,修身的治身或养生面对个人指的是处理好关涉人自身的一切问题,的实然存在,

包括相关的社会问题,以达呵护人自身的目的。“言道而不言事,则无以与世浮沉;言事而不言道,”则无以与化游息。史达到的新深度”

[1](P1439《要略》)

——人圣人以道的必然性—

引导人们进行自我修养,使性的必然性为教育原则,

受教者的思想、行为符合道性。圣人行事的基本方

[1](P639《主术训》)

,法是“因其资而用之”以自然之势行

事。由于人性平等自然而然地表现为人的现实差别,那么圣人施教的基本依据就是人性和人的现实条件。

。“凡圣人施教的关键环节是开启众人的智慧莫不先以其知规虑揣度,而后敢以定谋。人之举事,

其或利或害,此愚智之所以异也。……是故知虑者,24

《淮南子》“所提出的

‘道’,“标志着人类认识社会历与‘事’这对范畴”

[7](P196)

。道、人性、事浑然一体,道

与事联系的中介是人性,而人性靠人生修养来呈现。“言道”、“言事”,那么人生修养就须解决悟道、行事的问题,呈现人的本性,这样人就能在社会中最佳地

安顿好人自身。

《淮南子》指出,个人修养与国家政权影响不可。“逮至夏桀、分离殷纣,燔生人,辜谏者,为炮烙,铸金柱,剖贤人之心,析才士之胫,醢鬼侯之女,菹梅伯之骸。……当此之时,岂独无圣人哉?然而不能通其道者,不遇其世。……由此观之,体道者,不专”在于我,亦有系于世矣。

[1](P158-160《俶真训》)

理。

《大学》儒家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修养功夫,表面看来,同《淮南子》所讲的治身、治国,但两者的前提不同。于

前者直接的理论前提是个人的实然存在,由此进行面向人自身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的个人知识道德修养,以及面向社会的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个人能力修养。而后者以人性平等而人有三等为直接的《淮南子》思想的特点是:以道家理论前提。虽然“

为主旨,反儒的倾向鲜明而突出”

[8](P222)

因而,治国

《淮南子》。“楚庄王问就成了治身主旨的重要内容:‘治国奈何?’:‘何明于治身,对曰而不明于詹何曰

’:‘寡人得立宗庙社稷,治国。楚王曰愿学所以守’:‘臣未尝闻身治而国乱者也,詹何对曰未尝闻之。

’身乱而国治者也,故本任于身,不敢对以末。楚王

[1](P850-851《道应训》):‘善。’”治国的道理以治身为本。曰

,《淮南子》

人生修养说的出发点是人性特征的自然性,但《淮南子》人生修养说的着眼点像儒家的一样,也是人。《淮南子》而不是人的自然性人生修养的社会性,

说“将人从自然人、本能人提升到文化人、社会

[9]

人”,可将其概括为行社会之事,成自然之美。

。“道《淮南子》把人生修养的价值定位于避祸术不可以进而求名,而可以退而修身;不可以得利,”而可以离害。

[1](P1005-1006《诠言训》)

人生修养主要是为

参考文献

[1]M ].北京:中华书局,1998.何宁.淮南子集释[

[2]刘宏章等主编.中国哲学史教程.上册[M ].北京:中共中央党校1988.出版社,

[3]M ].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熊铁基.秦汉新道家略论稿[[4]M ].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孙叔平.中国哲学史稿.上[[5].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任继愈主编.中国哲学史.(二)[M ][6][M ].贺麟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德]黑格尔.小逻辑[[7]张岂之主编.中国思想学说史.秦汉卷[M ].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08.出版社,

[8].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金春峰.汉代思想史[M ][9]《淮南子》丁原明.简论的人学思想[J ].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2007(4):83.

。《人间训》了避祸集中探赜索隐于祸福转化的契。《淮南子》教人相机避祸的避祸思想相当突机,

出,落实在其主旨治身、治国之中,是对以虚静为特符合道论的意义指向。其政治背征的人性的演绎,

景是,在汉初皇权与封国的矛盾中,以淮南王刘安为代表的封国之王力图保全政治地位岌岌可危的封国。避祸思想是道家的主题之一。

。“治身,治身、治国毕竟为两事,各有其特点太上养神,其次养形;治国,太上养化,其次正”法。

[1](P1401《泰族训》)

治身侧重于修养精神,以修养形

辅之以严明法令管体次之;治国主要是教化人民,

〔责任编辑:王望〕

On the Theory of Life ’s Cultivation in Huainanzi

Luo Yuping

Abstract :In the theory of life ’s cultivation in Huainanzi ,the direct premises of theory are humanity ’s equality and human beings ’trigrade ,then Huainanzi builds the doctrines of self-cultivationand receiving Sage ’s education ,to realize completing human being and country.Humanity is unchang-ing and equal ,humanity ’s equality in society shows human beings ’trigrade.Self-cultivationis to cultivate body toward spirit liberty ,receiving education is to achieve ability.The function of life ’s cultivation is to open human beings ’wisdom ,form the ability of removing the appetite which covers humanity ,find and return to humanity ,at least avoid disaster ,and complete human being and country.In the theory of life ’s cultivation in Huainanzi ,there is in-ward trait from real world to heart ,which can be sum up :Human beings should do social things and achieve natural beauty.

Key words :Huainanzi ;life ’s cultivation ;humanity ’s equality ;human beings ’trigrade

25

2011.11

LAN ZHOU XUE KAN

《淮南子》的人生修养说

罗毓平

(陕西师范大学

哲学系,陕西

西安710062)

[摘要]《淮南子》的人生修养说以人性平等、人有三等为直接的理论前提,以自我修养和接受圣人教化的方式实现治身、治国的目的。人性不变而且人性平等,人性平等在社会里表现为人有三等。自我修养以养形保神,受教化以成才,人生修。《淮南子》养的作用是使人开启智慧,形成去除遮蔽本性的物欲的才能,以致发现、回归本性,至少可以避祸,从而治身、治国的人生修养说具有从现实世界面向内心的内向型特点,可将其概括为行社会之事,成自然之美。

[关键词]淮南子;人生修养;人性平等;人有三等[I206.2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492(2011)11-0022-04

[收稿日期]2011-08-09

[作者简介]罗毓平,男,陕西咸阳人,陕西师范大学哲学系中国哲学专业博士生。

《淮南子》的人生修养说以人性平等而人有三等为直接的理论前提,认为中等人经过自我修养和从而治身。统治者的接受圣人教化就可自觉人性,人生修养更有治国的旨趣。

一、人性平等而人有三等

《淮南子》“道”中的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和本体,人性、物性都是道性的表现,这是道自然而然的作包括人在内的宇宙间的事物是平等用。在道面前,

的,人性、物性是同质的,每个人的人性是同质、平等的。从人性、物性是道性的自然表现这点上说,人物性不变,人性平等也不变。人性平等像人性一性、

。“先本后末谓之君子,样,是人的自然性以末害本谓之小人,君子与小人之性非异也,所在先后而已”矣。

[1](P1422《泰族训》)

。“言无常是,三等行无常宜者,小人也。察于一事,通于一伎者,中人也。兼覆盖而并有之,度伎能”圣人也。而裁使之者,

[1](P757《缪称训》)

将人分为小人、

。“性命可说,中人和圣人三等,以才能大小为标准不待学问而合于道者,尧、舜、文王也;沉湎耽荒,不不可喻以德,严父弗能正,贤师不能化者,可教以道,

丹朱、商均也。曼颊皓齿,形夸骨佳,不待脂粉芳泽(‘睽’西施、阳文也;啳睽据杨树达)哆而性可说者,

噅,籧篨戚施,虽粉白黛黑弗能为美者,嫫母、仳倠也。夫上不及尧、舜,下不及商均,美不及西施,恶不若嫫母,此教训之所谕也,而芳泽之所”施。

[1](P1329-1331《修务训》)

这里有两类三等人:一类是上

等人尧、舜和周文王等少数人,中等人为绝大多数,下等人丹朱、商均等少数人,这是按是否受教化而能否呈现人性的标准划分的。另一类是上等人西施、阳文等少数人,中等人为绝大多数,下等人嫫母、仳这是按是否经过化妆而能否呈现美的倠等少数人,

而是标准划分的。人分三等的标准不是人性本身,人性之外的人生的某一方面,如才能大小,或是由人如是否受教化而能否呈现人性、生的几方面所构成,

是否经过化妆而能否呈现美。人分三等,反映出现复杂性和社会性。实的人的层级性、

《淮南子》是秦汉新道家的一部代表作,将老、庄道家的逃世思想变成了入世。

[3](P3-6)

《淮南子》从物性类推出人性,所

这是人作为揭示出的人性特征可简称为人性虚静,

“类”存在的共有本质特征。君子、小人的人性相。《淮南子》“否就是同于人类的这一共有本质同,

认帝王将相有特殊的人性”

[2](P158)

。之所以有君子、

小人的区分,其标准是他们对待本末的先后次序之并不在于人性。可见,人性平等并没有否认人与别,

。《淮南子》人之间的社会差别在万物本于道的万蕴涵着人性、物性的差物本质层面所讲的万物平等,

异,以及人与人之间、物与物之间的不同。

《淮南子》以人性平等为基础强调事实上人分22

在道自然而

然的作用下,不仅人自然而然地发生、存在着人性平等,而且人性平等在社会的视域里自然而然地表现,《淮南子》为人有三等。人的自然性表现为社会性

以道把人的自然性与社会性统一起来。人有三等,使上等人、中等人的自我修养以及中等人接受教化成为必要。自我修养和受教化可使人在“三等”层级中从中等走向上等,其旨归于实现人性平等。由于中等人占社会绝大多数,那么自我修养和受教化中,人心显就具有广泛的社会适用性。在《淮南子》

现人性。现实的人的三等区分就使人生修养体现出从现实世界面向内心的内向型特点。

二、自我修养和圣人教化(一)自我修养

人性平等蕴涵着人心的精神性功能,而人心的精神性功能造就着自我修养的可能性。自我修养的养护身体、生命以保证精神自由的内容是养形保神,

。“五藏能属于心而无乖,实现则勃志胜而行不僻则精神盛而气不散矣。精矣。勃志胜而行之不僻,

神盛而气不散则理,理则均,均则通,通则神,神则以视无不见,以听无不闻也,以为无不成”也。

[1](P510-511《精神训》)

事之后,犹未足为也,岂直祸福之间哉!”

[1](P513《精神训》)

“适情辞余”是持守本性的基本条

。“知其无所用,件贪者能辞之;不知其无所用,廉适情辞余,以己为者不能让也。……使此五君者,度,不随物而动,岂有此大患哉?”

[1](P552-554《精神训》)

不应当接受无用或有害之物;历史上,仇由、虞国那位贪璧之君、晋献公、齐桓公以及戎国那位沉溺女乐之君,这五位国君若能适情辞余,就不会亡国或乱。“适情辞余”。“邪与正相伤,意味着“损欲”欲国

与性相害,不可两立,一置一废,故圣人损欲而从事”于性。欲”

[1](P1014《诠言训》)

《淮南子》“一般不主张禁

[4](P272)

。它所损之“欲”是不合于性的欲望,即

。“损欲”当嗜欲;而合于性的欲望不在损欲的范围

“弃智”。“駎者不贪最先,不恐独后,缓急调乎手,御心调乎马,虽不能必先载,马力必尽矣。何则?先而不在于欲也。是故灭欲则数胜,弃智则道在于数,”立矣。

[1](P1027-1028《诠言训》)

从擅长赛马的人之经验可

人只要去除嗜欲、妄智就能按事物的形势、道的见,

自然行事而成事。

(二)圣人教化

《淮南子》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方面阐述——人应当经过受教化而成才人生修养的另一之途—

。“土地各以其类生。进而显现本性来适应环境,

是故山气多男,泽气多女,障气多喑,风气多聋,林气木气多伛,岸下气多肿,石气多力,险阻气多多癃,

瘿,暑气多夭,寒气多寿,谷气多痹,丘气多狂,衍气陵气多贪,轻土多利,重土多迟,清水音小,浊多仁,

湍水人轻,迟水人重,中土多圣人:皆象其水音大,”气,皆应其类。

[1](P338-340《地形训》)

《淮南子》以人的身体作为精神

张扬精神的超越性以及精神在人生践履中的基础,的关键作用。

自我修养的实质是悟道,心与道相合,即“法修。这是自我修养的总原则。“圣人不以行求自然”

名,不以智见誉。法修自然,己无所与。虑不胜数,行不胜德,事不胜道。为者有不成,求者有不得,人”与道争则凶。有穷而道无不通,

[1](P1006《诠言训》)

人应

当按照道的必然行事,决定于道的宇宙本原性、本体性和自然性。而人性又是道性的表现。这样,儒家所崇尚的仁义就不再具有至上的意义。

《淮南子》认为,凡不合于道、违背养形保神的都应当予以摒弃,人才能够回归本性。在具体的修“心欲小”,最基本的是心要小,人应当缜养方法上,

。“凡人之论,密思考心欲小而志欲大,智欲员而行”欲方,能欲多而事欲鲜。佳的方式去实现人性。

、“适情辞余”、“损其他方法有“精神内守”

”、“弃智”。“精神内守”欲等赋予人心极强的认知。“使……是“心欲小”得以成立的充分条件能力,

精神内守形骸而不外越,则望于往世之前,而视于来

[1](P688《主术训》)

生男孩还是女孩,哑

巴等病症,寿命长短,力气大小等身体功能,以及仁是否易产生圣人这些社会现象,都受人所处还是贪、

,《淮南子》并没有让人自然环境的重大影响。但是

。“其形之为马,消极地顺从自然环境马不可化,其教之所为也。马聋虫也,而可以通气志,犹可驾御,

待教而成,又况人乎?”

[1](P1329《修务训》)

马性不变,这是

人缜密思考就自然赋予的;但马可成才而彰显马性,这是受教化的人性不变,这是自然赋予的。以马结果。因为马性、

为例可用来论证,独具智慧的人更会受教成才而彰。《淮南子》认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共同显人性

影响人的现实存在,自然环境作用下的人可通过受教化这种社会环境的作用改变人由自然形成的一些使得人性充分实现。功能,

23

充分利用自己的智慧、才能等方面以最能防微杜渐,

应当受教化者主要是中等人,由于上等人智慧出众是自学成才,下等人沉湎于恶习是不能成才。《淮南子》在《修务训》中集中论述了受教化即学习坚决反对懈怠以至放弃学对人生修养的重要作用,

。“人莫欲学御龙,习的思想而皆欲学御马;莫欲学”治鬼,而皆欲学治人:急所用也。

[1](P1179《说林训》)

祸福之门户也;动静者,利害之枢机”也。

[1](P1241《人间训》)

《淮南子》并不一般地反对智慧,

只是反对不合于大道、人性的妄智。对于从人性自予以崇尚,认为这样的智慧是趋利然流淌出的智慧,

避害的关键。圣人施教的主要任务就是开启人们这样的智慧。哲学的本质不仅在于智慧,更在于对智慧充满热忱的爱。我们认为《淮南子》的人生修养说属于哲学思想,正是基于其对智慧的分析、对真正这种爱智之忱。智慧的崇尚,

自我修养和受教化的作用是使人形成去除遮蔽。“羌氐僰以致发现、回归本性本性的物欲的才能,

翟,婴儿生皆同声,及其长也,虽重象、狄騠,不能通教俗殊也。……人之性无邪,久湛于俗则易。其言,

”易而忘本,合于若性。

[1](P774-775《齐俗训》)

众人

。《淮南子》不仅应当学习,而且有学以致用的愿望“通过教育可以使人继承和发扬文化遗产,认为取得有用的知识”

[5](P66)

圣人属于上等人,其自我修养的成就足可为众。“圣人无思虑,无设储,来者弗迎,去者弗人所师

将。人虽东西南北,独立中央。故处众枉之中,不失独不离其坛域。故不为善,不避丑,其直;天下皆流,

遵天之道;不为始,不专己,循天之理;不豫谋,不弃时,与天为期;不求得,不辞福,从天之则。不求所无,不失所得,内无旁祸,外无旁福。祸福不生,安有人

[1](P1005《诠言训》)

贼!”圣人遵道顺性,思想无偏执,自然而

人久受不良

习俗的熏染,虚静的本性就会严重被蒙蔽,这时人反倒把那些不良习俗当做本性。解决这一问题的手段。《淮南子》是自我修养和受教化让人回归本性,并不是要人回复到人类初期近乎纯粹自然的生活状而是要人们在社会生活中按照本性行事,从而充态,

:“在儿童分展现人的自我价值。正如黑格尔所说

的生活里所看见的谐和乃是自然的赐予,而我们所需返回的谐和应是劳动和精神的教养的收”获。

[6](P90)

公正地兼容天下,不会遭人伤害。然地应世以静漠,

《淮南子》在中真人的境界高于圣人,真人、圣为何施教者是圣人而不是真人都具备施教的资质,

?“古之真人,人呢立于天地之本,中至优游,抱德以物烦其炀和而万物杂累焉。孰肯解构人间之事,性命乎?””焉。

[1](P106-107《俶真训》)

“圣人之所以骇天下者,真

人未尝过焉;贤人之所以矫世俗者,圣人未尝观

[1](P131《俶真训》)

三、治身与治国

《淮南子》的人生修养说旨在治身、治国,将治身之理引申为治国的策略,这也是整个《淮南子》的。旨归

《淮南子》。《淮南子》“道”是的根本范畴在阐:“欲一言而寤,述悟道的意义时说则尊天而保真;欲再言而通,则贱物而贵身;欲参言而究,则外物而”反情。

[1](P1440《要略》)

真人是理想人格的化身,远远超越

了人间事务的具体性,不会去教化人。圣人洞明世练达人情,是经纶世务的典范,适宜教化众人。事、

由于历史的积淀,社会具备了从事教化活动的必要性、可能性条件,圣人教化得以实施。

圣人因循人性、因人之材而施教,不可能改变人。“圣人之治天下,非易民性也,拊循其所有而涤性

不可教训;有其性,无其养,不能荡之……故无其性,”遵道。

[1](P1384-1387《泰族训》)

《淮南子》、“贵身”,认为自己的主旨是“保真”。《淮南子》就是治身,修身的治身或养生面对个人指的是处理好关涉人自身的一切问题,的实然存在,

包括相关的社会问题,以达呵护人自身的目的。“言道而不言事,则无以与世浮沉;言事而不言道,”则无以与化游息。史达到的新深度”

[1](P1439《要略》)

——人圣人以道的必然性—

引导人们进行自我修养,使性的必然性为教育原则,

受教者的思想、行为符合道性。圣人行事的基本方

[1](P639《主术训》)

,法是“因其资而用之”以自然之势行

事。由于人性平等自然而然地表现为人的现实差别,那么圣人施教的基本依据就是人性和人的现实条件。

。“凡圣人施教的关键环节是开启众人的智慧莫不先以其知规虑揣度,而后敢以定谋。人之举事,

其或利或害,此愚智之所以异也。……是故知虑者,24

《淮南子》“所提出的

‘道’,“标志着人类认识社会历与‘事’这对范畴”

[7](P196)

。道、人性、事浑然一体,道

与事联系的中介是人性,而人性靠人生修养来呈现。“言道”、“言事”,那么人生修养就须解决悟道、行事的问题,呈现人的本性,这样人就能在社会中最佳地

安顿好人自身。

《淮南子》指出,个人修养与国家政权影响不可。“逮至夏桀、分离殷纣,燔生人,辜谏者,为炮烙,铸金柱,剖贤人之心,析才士之胫,醢鬼侯之女,菹梅伯之骸。……当此之时,岂独无圣人哉?然而不能通其道者,不遇其世。……由此观之,体道者,不专”在于我,亦有系于世矣。

[1](P158-160《俶真训》)

理。

《大学》儒家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修养功夫,表面看来,同《淮南子》所讲的治身、治国,但两者的前提不同。于

前者直接的理论前提是个人的实然存在,由此进行面向人自身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的个人知识道德修养,以及面向社会的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个人能力修养。而后者以人性平等而人有三等为直接的《淮南子》思想的特点是:以道家理论前提。虽然“

为主旨,反儒的倾向鲜明而突出”

[8](P222)

因而,治国

《淮南子》。“楚庄王问就成了治身主旨的重要内容:‘治国奈何?’:‘何明于治身,对曰而不明于詹何曰

’:‘寡人得立宗庙社稷,治国。楚王曰愿学所以守’:‘臣未尝闻身治而国乱者也,詹何对曰未尝闻之。

’身乱而国治者也,故本任于身,不敢对以末。楚王

[1](P850-851《道应训》):‘善。’”治国的道理以治身为本。曰

,《淮南子》

人生修养说的出发点是人性特征的自然性,但《淮南子》人生修养说的着眼点像儒家的一样,也是人。《淮南子》而不是人的自然性人生修养的社会性,

说“将人从自然人、本能人提升到文化人、社会

[9]

人”,可将其概括为行社会之事,成自然之美。

。“道《淮南子》把人生修养的价值定位于避祸术不可以进而求名,而可以退而修身;不可以得利,”而可以离害。

[1](P1005-1006《诠言训》)

人生修养主要是为

参考文献

[1]M ].北京:中华书局,1998.何宁.淮南子集释[

[2]刘宏章等主编.中国哲学史教程.上册[M ].北京:中共中央党校1988.出版社,

[3]M ].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熊铁基.秦汉新道家略论稿[[4]M ].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孙叔平.中国哲学史稿.上[[5].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任继愈主编.中国哲学史.(二)[M ][6][M ].贺麟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德]黑格尔.小逻辑[[7]张岂之主编.中国思想学说史.秦汉卷[M ].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08.出版社,

[8].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金春峰.汉代思想史[M ][9]《淮南子》丁原明.简论的人学思想[J ].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2007(4):83.

。《人间训》了避祸集中探赜索隐于祸福转化的契。《淮南子》教人相机避祸的避祸思想相当突机,

出,落实在其主旨治身、治国之中,是对以虚静为特符合道论的意义指向。其政治背征的人性的演绎,

景是,在汉初皇权与封国的矛盾中,以淮南王刘安为代表的封国之王力图保全政治地位岌岌可危的封国。避祸思想是道家的主题之一。

。“治身,治身、治国毕竟为两事,各有其特点太上养神,其次养形;治国,太上养化,其次正”法。

[1](P1401《泰族训》)

治身侧重于修养精神,以修养形

辅之以严明法令管体次之;治国主要是教化人民,

〔责任编辑:王望〕

On the Theory of Life ’s Cultivation in Huainanzi

Luo Yuping

Abstract :In the theory of life ’s cultivation in Huainanzi ,the direct premises of theory are humanity ’s equality and human beings ’trigrade ,then Huainanzi builds the doctrines of self-cultivationand receiving Sage ’s education ,to realize completing human being and country.Humanity is unchang-ing and equal ,humanity ’s equality in society shows human beings ’trigrade.Self-cultivationis to cultivate body toward spirit liberty ,receiving education is to achieve ability.The function of life ’s cultivation is to open human beings ’wisdom ,form the ability of removing the appetite which covers humanity ,find and return to humanity ,at least avoid disaster ,and complete human being and country.In the theory of life ’s cultivation in Huainanzi ,there is in-ward trait from real world to heart ,which can be sum up :Human beings should do social things and achieve natural beauty.

Key words :Huainanzi ;life ’s cultivation ;humanity ’s equality ;human beings ’trigrade

25


相关内容

  • 干部要讲修养讲道德讲廉耻
  • 来源:中国甘肃网-甘肃日报  2014-04-04 08:28 慎海雄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讲修养.讲道德.讲廉耻,这就是共产党人坚定理想信念.坚守精神家园的"正气".党员干部与基层联系直接而广泛,几乎天天要与群众打交道,他们在群众中的形象,直接影响党的凝 ...

  • 谈人生修养之最高境界
  • 谈人生修养之最高境界 发布于 2012-10-08 10:17 作者:萧天石 学道首在学为人,学为好人,学为君子贤人.尽人所以为人之道,使不与禽兽同生死,不与草木同朽腐,此即为学道之起步,进而方可学仙学佛学圣人,修仙修佛修圣人.三者其名虽异而其旨则同,其文虽异而其道则同.本天道以立人道,尽人道以合天 ...

  • 社交礼仪古诗句
  • 社交礼仪古诗句: 1.惟天下之至诚,为能化.<礼记·中庸> 只有天下最真诚的心才能感化人. 2.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孟子·离娄上> 真诚,是自然之理:心地真诚,是为人处世之理. 3.君子以言有物,而行有恒.<周易·家人> 言:言谈.物:实际内容.行 ...

  • 诚信 作文素材
  • 077. 诚信 (1)名言 ●天下作伪是最苦恼的事情,老老实实是最愉快的事情.--<韬奋文集> ●生活是欺骗不了的,一个人要生活得光明磊落.--冯雪峰 ●说谎话的人所得到的,就只是即使说了真话也没有人相信.--<伊索寓言> ●诚实和勤勉,应该成为你永久的伴侣.--富兰克林 ● ...

  • 诚信有关的古诗词
  • ●惟天下之至诚,为能化.<礼记"中庸> 只有天下最真诚的心才能感化人. ●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孟子"离娄上>真诚,是自然之理:心地真诚,是为人处世之理. ●君子以言有物,而行有恒.<周易"家人> 言:言谈.物:实际内容 ...

  • 人格修养的格言
  • 宽以济猛,猛以济宽,政是以和。 意志坚如铁,度量大似海。 尊敬别人,才能让人尊敬。 不会宽容别人的人,是不配受到别人宽容的。 ——(俄罗斯)屠格涅夫 一个伟大的人有两颗心:一颗心流血,一颗心宽容。——(黎巴嫩)纪伯伦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孟子·离娄下》 著名作家房龙在他的名著《 ...

  • 文质彬彬推己及人的理想人生
  • 2016-11-09 --国学共读<论语>雍也(下)梳理 雍也:大文明进步中成仁 2016.11.9 将自己投身于社会实践中去锤炼.磨励,是行君子之道.走文明之路的必然方向.只有努力去做"文质彬彬"的君子,人生才会有价值:只有保持理性.克服困难去尽情发挥自己的&quo ...

  • 感悟平常心--人生八大平常心态
  • 感悟平常心--人生八大平常心态 (作者欧阳逸云)  摘录 1.平常心--对周围所发生的事情的一种心态.是具备一定修养才可经常持有的,它属于维系终身的"处世哲学".说到底,不过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处理周围事情的一种心态.平常心应该是一种"无为.无争.知足"等观念的 ...

  • 浅谈校园人际交往中的人际吸引因素
  • 煤炭高等教育 文章编号:100428154(2000) 0620041203 2000年第6期 浅谈校园人际交往中的人际吸引因素 王 勇1, 董会泽2 (1. 淮南工业学院资管系, 安徽淮南 232001; 2. 中国矿业大学校长办公室江苏221008) 摘要:, , 校园人际交住, 创造和谐的校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