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质彬彬推己及人的理想人生

2016-11-09

——国学共读《论语》雍也(下)梳理

雍也:大文明进步中成仁

2016.11.9

将自己投身于社会实践中去锤炼、磨励,是行君子之道、走文明之路的必然方向。只有努力去做“文质彬彬”的君子,人生才会有价值;只有保持理性、克服困难去尽情发挥自己的“仁、智、勇”,以“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为目标,才会寻求到人生真正的幸福和快乐,实现自己的“礼乐人生”。

三、社会全面发展中的君子修炼(17~26章)

(一)百科全书式的文质彬彬(17~19章)

文明之道人皆该行——

(6·17 原文)子曰:“谁能出不由户,何莫由斯道也?”

(译文)孔子说:“谁能够走出屋外不从房门经过?为什么没有人从我这条路行走呢?” (??析:社会生活中所有人的文明的发展都是一样的,都必须在实践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全面的价值。)

文质彬彬才是真君子——

(6·18 原文)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译文)孔子说:“朴实多于文采,就未免粗野;文采多于朴实,又未免虚浮。文采和朴实配合适当,才是个君子。”

(??析:确切地说明了文与质的正确关系和君子的人格模式。“文”,即形式、表面的形态、表现等,“质”是内在的本质。“文”与“质”是对立的统一,互相依存,不可分离,内容与形式同等重要。强调个人的文明性建设应当是全面的,应该百科全书式地平衡发展,才是文质彬彬,才能实现全面的人生价值。)

正直“仁”道乃必走之路——

(6·19 原文)子曰:“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

(译文)孔子说:“人的生存由于正直,不正直的人也可以生存,那是他侥幸地避免了灾祸。” (??析:“直”,是儒家的道德规范。直即直心肠,意思是耿直、坦率、正直、正派,同虚伪、奸诈对立,“直”符合“仁”的品德。与此相对,在社会生活中也有一些不正直的人,他们也能生存,甚至活得更好,这只是他们侥幸地避免了灾祸,并不说明他们的人生之路是可效仿的。 其实文明之道,不过是对人本性的直接全面地展开,不走这条道路的人,则是随外界的影响而起舞,并没有发挥生命的潜能,也更不可能实现人生价值。)

(二)“智、勇”绑定的成“仁”体验(20~23章)

内在快乐是人生追求的高阶——

(6·20 原文)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译文 )孔子说:“(对于任何学问和事业)懂得它的人不如喜爱它的人,喜爱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析:所谓知—好知—乐知,是指君子之道旨在达成礼乐幸福人生,应当从理性抉择进阶为兴趣使然,最好升级为内在追求。)

修德进业是逐步成长的过程——

(6·21 原文)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译文)孔子说:“中等水平以上的人,可以给他讲授高深的学问;在中等水平以下的人,不可以给他讲高深的学问。”

(??析:孔子向来认为,人的智力从出生就有聪明和愚笨的差别,即上智、下愚与中人。既然人有这么多的差距,那么,教育时应根据学生智力水平的高低来决定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延伸到君子的修德、进业,可理解为人心理的进步发展是成长性的,需要讲究方法次第展开,不可一蹴而就。)

绑定“智勇”方能进阶“仁”——

(6·22 原文)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问仁,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

(译文)樊迟问怎么样才算聪明,孔子说:“把心力专一地放在使人民走向‘义’上,严肃地对待鬼神,但并不打算接近他,可以说是聪明了。”又问怎么样才叫做仁德,孔子说:“仁德之人对难做的事做在人前面,有收获的结果,可以说是仁德了。” (??析:指出“智—勇—仁”的次第,“智”的基础是不迷信鬼神,始终保持应有的理性;“仁”的基础是要能够在磨难、困难中勇敢磨练、勇于担当,不断以理性的担当磨励自己的内在,修养成“仁”。 )

幸福快乐源于智仁——

(6·23 原文)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1);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译文)孔子说:“聪明人乐于水,有仁德者乐于山;聪明人活动,仁德者沉静。聪明人快乐,有仁德者长寿。”

(??析:智者的快乐如同流动的水,仁者的快乐如同高耸的山一样,智与仁都是一种内在的快乐体验,都是对幸福人生的追求,也是适应当时社会的基本要求。)

(三)“智仁”催生社会影响力(24~26章)

智与仁结合方为完美文明状态——

(6·24 原文)子曰:“齐一变,至于鲁;鲁一变,至于道。”

(译文)孔子说:“齐国(的政治和教育)一有改革,便达到鲁国的样子,鲁国(的政治和教育)一改革,便进而合于大道了。” (??析:本章探讨有着一定的历史背景,齐国可谓依靠智慧达成称霸实现功业效果(称霸)的代表,是中国式法制(依智)的代表。在儒家看来,这种齐国的社会高度还不够完备,应该在实力的基础上再进一步文明化。鲁国治理源于周公,周公曾经拥有事实上的实力,对区域有着实际功业影响力,但周公不直接拿实力说话,而是以礼乐形态推行治理,以至于周公的后人继续维持周公的影响力,从而影响社会发展。鲁国,是依靠仁德实现功业效果的代表,是礼乐治国(依仁)的代表。在儒家看来,这种鲁国的社会高度,仍然不够完美,智有仁的综合均衡发展,才可谓理想社会的文明状态。)

文明之道各不相同——

(6·25 原文)子曰:“觚(gū)不觚,觚哉!觚哉!”

(译文)孔子说:“觚不像个觚了,这也算是觚吗?这也算是觚吗?” (??析: 通过葫芦的比喻补充说明,尽管文明是衡量各区域文明高度的统一标准,但文明的具体形态与路径,各自不同。)

(四)智仁附体的君子之德(小结,26章)

(6·26 原文)宰我问曰:“仁者虽告之曰井有仁焉,其从之也?”子曰:“何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

(译文)宰我问道:“有仁德的人,就是告诉他:‘井里掉下一位仁人啦。’他是不是会跟着下去呢?”孔子说:“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君子可以叫他远远走开不再回来,却不可以陷害他;可以欺骗他,却不可以愚弄他。” (??析:君子是智不离仁、仁不离智的,不惧诬陷,也不受愚弄。)

四、君子修德敬业成“仁”之方(27~30章)

内在之“约”,外在之“博”——

(6·27 原文)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译文)孔子说:“君子广泛地学习古代的文化典籍,再用礼来约束自己,也就可以不至于离经叛道了。” (??析:孔子认为君子修行要广泛学习古代典籍,用“礼”来约束自己。即内在修养靠节制(约),外在的修养靠多学(博),就不会偏离文明之轨道。)

坚守原则,灵活应对——

(6·28 原文)子见南子,子路不说。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无厌之!天厌之!”

(译文)孔子去见南子,子路不高兴。孔子发誓说:“如果我做什么不正当的事,让上天谴责我吧!让上天谴责我吧!” (??析:孔子见南子是为推行自己的治国思想,孔子发誓赌咒,旨在表明君子的社会历程需要灵活处理与应对,但绝不放弃文明原则。)

立足中庸,平衡关系——

(6·29 原文)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译文)孔子说:“中庸作为一种道德,该是最高的了吧!人们缺少这种道德已经为时很久了。” (??析:强调应以“中庸”之德为君子实践上的方法准则,因为儒家的“中庸”之道是从各种关系的角度去思考、去理解、去反省人生的,于君子修为极为重要。)

【拓展】“中庸”是孔子和儒家的重要思想,尤其作为一种道德观念,是孔子和儒家尤为提倡的。《论语》中提及“中庸”一词,仅此一章。“中庸”属于道德行为的评价问题,也是一种德行,而且是最高的德行。宋儒说,不偏不倚谓之“中”,平常谓“庸”。“中庸”就是不偏不倚的平常的道理。“中庸”又被理解为中道,中道就是不偏于对立双方的任何一方,使双方保持均衡状态。“中庸”又称为“中行”,意为人的气质、作风、德行都不偏于一个方面,对立的双方互相牵制,互相补充。“中庸”是一种折衷调和的思想。调和与均衡是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一种状态,而这种状态是相对的、暂时的。孔子揭示了事物发展过程的这一状态,并概括为“中庸”,这在古代认识史上是有贡献的。

推己及人博施广济——

(6·30 原文)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译文)子贡说:“假若有这么一个人,广泛地给人民以好处,又能帮助大家生活得很好,怎么样,可以说是仁道了吗?”孔子说:“哪里仅是仁道!那一定是圣德了!尧舜或者都难以做到哩!仁是什么呢?自己要站得住,同时也是别人站得住;自己要事事行得通,同时也使别人事事行得通。能够就眼下的事实选择例子一步步地去做,可以说是实践仁道的方法了。”(??析:综述“仁之方”:“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是儒家倡导的实行“仁”的重要原则,“推己及人”就做到了“仁”。个人“仁”行动就是实践“忠”(己所欲施于人),若由此原则、从自身出发,走向圣贤般无限博施广济,在社会价值的实现中累积自己人生的价值,就是君子的文明一生。)

(注:部分译文参考杨伯峻先生的《论语译注》第68~73页)

闺女的妈咪

评论

菩提树

1分钟前

中庸是最高的德行?

始終不夠

5小时前

6.22何为知仁?不同的学徒问孔子,孔子的回答是不一样的,也是所谓的因材施教吧。曾经自己读一遍论语,再去看蔡志忠的动画,领悟会更加深刻。

始終不夠

5小时前

笔记做得很详细,学以致用

萱草怒放

5小时前

致:默默耕耘!

静秋

6小时前

收,转

青云

6小时前

名字

11小时前

城南小主

11小时前

受教了

2016-11-09

——国学共读《论语》雍也(下)梳理

雍也:大文明进步中成仁

2016.11.9

将自己投身于社会实践中去锤炼、磨励,是行君子之道、走文明之路的必然方向。只有努力去做“文质彬彬”的君子,人生才会有价值;只有保持理性、克服困难去尽情发挥自己的“仁、智、勇”,以“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为目标,才会寻求到人生真正的幸福和快乐,实现自己的“礼乐人生”。

三、社会全面发展中的君子修炼(17~26章)

(一)百科全书式的文质彬彬(17~19章)

文明之道人皆该行——

(6·17 原文)子曰:“谁能出不由户,何莫由斯道也?”

(译文)孔子说:“谁能够走出屋外不从房门经过?为什么没有人从我这条路行走呢?” (??析:社会生活中所有人的文明的发展都是一样的,都必须在实践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全面的价值。)

文质彬彬才是真君子——

(6·18 原文)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译文)孔子说:“朴实多于文采,就未免粗野;文采多于朴实,又未免虚浮。文采和朴实配合适当,才是个君子。”

(??析:确切地说明了文与质的正确关系和君子的人格模式。“文”,即形式、表面的形态、表现等,“质”是内在的本质。“文”与“质”是对立的统一,互相依存,不可分离,内容与形式同等重要。强调个人的文明性建设应当是全面的,应该百科全书式地平衡发展,才是文质彬彬,才能实现全面的人生价值。)

正直“仁”道乃必走之路——

(6·19 原文)子曰:“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

(译文)孔子说:“人的生存由于正直,不正直的人也可以生存,那是他侥幸地避免了灾祸。” (??析:“直”,是儒家的道德规范。直即直心肠,意思是耿直、坦率、正直、正派,同虚伪、奸诈对立,“直”符合“仁”的品德。与此相对,在社会生活中也有一些不正直的人,他们也能生存,甚至活得更好,这只是他们侥幸地避免了灾祸,并不说明他们的人生之路是可效仿的。 其实文明之道,不过是对人本性的直接全面地展开,不走这条道路的人,则是随外界的影响而起舞,并没有发挥生命的潜能,也更不可能实现人生价值。)

(二)“智、勇”绑定的成“仁”体验(20~23章)

内在快乐是人生追求的高阶——

(6·20 原文)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译文 )孔子说:“(对于任何学问和事业)懂得它的人不如喜爱它的人,喜爱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析:所谓知—好知—乐知,是指君子之道旨在达成礼乐幸福人生,应当从理性抉择进阶为兴趣使然,最好升级为内在追求。)

修德进业是逐步成长的过程——

(6·21 原文)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译文)孔子说:“中等水平以上的人,可以给他讲授高深的学问;在中等水平以下的人,不可以给他讲高深的学问。”

(??析:孔子向来认为,人的智力从出生就有聪明和愚笨的差别,即上智、下愚与中人。既然人有这么多的差距,那么,教育时应根据学生智力水平的高低来决定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延伸到君子的修德、进业,可理解为人心理的进步发展是成长性的,需要讲究方法次第展开,不可一蹴而就。)

绑定“智勇”方能进阶“仁”——

(6·22 原文)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问仁,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

(译文)樊迟问怎么样才算聪明,孔子说:“把心力专一地放在使人民走向‘义’上,严肃地对待鬼神,但并不打算接近他,可以说是聪明了。”又问怎么样才叫做仁德,孔子说:“仁德之人对难做的事做在人前面,有收获的结果,可以说是仁德了。” (??析:指出“智—勇—仁”的次第,“智”的基础是不迷信鬼神,始终保持应有的理性;“仁”的基础是要能够在磨难、困难中勇敢磨练、勇于担当,不断以理性的担当磨励自己的内在,修养成“仁”。 )

幸福快乐源于智仁——

(6·23 原文)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1);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译文)孔子说:“聪明人乐于水,有仁德者乐于山;聪明人活动,仁德者沉静。聪明人快乐,有仁德者长寿。”

(??析:智者的快乐如同流动的水,仁者的快乐如同高耸的山一样,智与仁都是一种内在的快乐体验,都是对幸福人生的追求,也是适应当时社会的基本要求。)

(三)“智仁”催生社会影响力(24~26章)

智与仁结合方为完美文明状态——

(6·24 原文)子曰:“齐一变,至于鲁;鲁一变,至于道。”

(译文)孔子说:“齐国(的政治和教育)一有改革,便达到鲁国的样子,鲁国(的政治和教育)一改革,便进而合于大道了。” (??析:本章探讨有着一定的历史背景,齐国可谓依靠智慧达成称霸实现功业效果(称霸)的代表,是中国式法制(依智)的代表。在儒家看来,这种齐国的社会高度还不够完备,应该在实力的基础上再进一步文明化。鲁国治理源于周公,周公曾经拥有事实上的实力,对区域有着实际功业影响力,但周公不直接拿实力说话,而是以礼乐形态推行治理,以至于周公的后人继续维持周公的影响力,从而影响社会发展。鲁国,是依靠仁德实现功业效果的代表,是礼乐治国(依仁)的代表。在儒家看来,这种鲁国的社会高度,仍然不够完美,智有仁的综合均衡发展,才可谓理想社会的文明状态。)

文明之道各不相同——

(6·25 原文)子曰:“觚(gū)不觚,觚哉!觚哉!”

(译文)孔子说:“觚不像个觚了,这也算是觚吗?这也算是觚吗?” (??析: 通过葫芦的比喻补充说明,尽管文明是衡量各区域文明高度的统一标准,但文明的具体形态与路径,各自不同。)

(四)智仁附体的君子之德(小结,26章)

(6·26 原文)宰我问曰:“仁者虽告之曰井有仁焉,其从之也?”子曰:“何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

(译文)宰我问道:“有仁德的人,就是告诉他:‘井里掉下一位仁人啦。’他是不是会跟着下去呢?”孔子说:“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君子可以叫他远远走开不再回来,却不可以陷害他;可以欺骗他,却不可以愚弄他。” (??析:君子是智不离仁、仁不离智的,不惧诬陷,也不受愚弄。)

四、君子修德敬业成“仁”之方(27~30章)

内在之“约”,外在之“博”——

(6·27 原文)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译文)孔子说:“君子广泛地学习古代的文化典籍,再用礼来约束自己,也就可以不至于离经叛道了。” (??析:孔子认为君子修行要广泛学习古代典籍,用“礼”来约束自己。即内在修养靠节制(约),外在的修养靠多学(博),就不会偏离文明之轨道。)

坚守原则,灵活应对——

(6·28 原文)子见南子,子路不说。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无厌之!天厌之!”

(译文)孔子去见南子,子路不高兴。孔子发誓说:“如果我做什么不正当的事,让上天谴责我吧!让上天谴责我吧!” (??析:孔子见南子是为推行自己的治国思想,孔子发誓赌咒,旨在表明君子的社会历程需要灵活处理与应对,但绝不放弃文明原则。)

立足中庸,平衡关系——

(6·29 原文)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译文)孔子说:“中庸作为一种道德,该是最高的了吧!人们缺少这种道德已经为时很久了。” (??析:强调应以“中庸”之德为君子实践上的方法准则,因为儒家的“中庸”之道是从各种关系的角度去思考、去理解、去反省人生的,于君子修为极为重要。)

【拓展】“中庸”是孔子和儒家的重要思想,尤其作为一种道德观念,是孔子和儒家尤为提倡的。《论语》中提及“中庸”一词,仅此一章。“中庸”属于道德行为的评价问题,也是一种德行,而且是最高的德行。宋儒说,不偏不倚谓之“中”,平常谓“庸”。“中庸”就是不偏不倚的平常的道理。“中庸”又被理解为中道,中道就是不偏于对立双方的任何一方,使双方保持均衡状态。“中庸”又称为“中行”,意为人的气质、作风、德行都不偏于一个方面,对立的双方互相牵制,互相补充。“中庸”是一种折衷调和的思想。调和与均衡是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一种状态,而这种状态是相对的、暂时的。孔子揭示了事物发展过程的这一状态,并概括为“中庸”,这在古代认识史上是有贡献的。

推己及人博施广济——

(6·30 原文)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译文)子贡说:“假若有这么一个人,广泛地给人民以好处,又能帮助大家生活得很好,怎么样,可以说是仁道了吗?”孔子说:“哪里仅是仁道!那一定是圣德了!尧舜或者都难以做到哩!仁是什么呢?自己要站得住,同时也是别人站得住;自己要事事行得通,同时也使别人事事行得通。能够就眼下的事实选择例子一步步地去做,可以说是实践仁道的方法了。”(??析:综述“仁之方”:“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是儒家倡导的实行“仁”的重要原则,“推己及人”就做到了“仁”。个人“仁”行动就是实践“忠”(己所欲施于人),若由此原则、从自身出发,走向圣贤般无限博施广济,在社会价值的实现中累积自己人生的价值,就是君子的文明一生。)

(注:部分译文参考杨伯峻先生的《论语译注》第68~73页)

闺女的妈咪

评论

菩提树

1分钟前

中庸是最高的德行?

始終不夠

5小时前

6.22何为知仁?不同的学徒问孔子,孔子的回答是不一样的,也是所谓的因材施教吧。曾经自己读一遍论语,再去看蔡志忠的动画,领悟会更加深刻。

始終不夠

5小时前

笔记做得很详细,学以致用

萱草怒放

5小时前

致:默默耕耘!

静秋

6小时前

收,转

青云

6小时前

名字

11小时前

城南小主

11小时前

受教了


相关内容

  • 论孔子"为仁由己"思想的道德价值
  • 摘要:孔子"为仁由己"思想以个体修身为出发点,强调了个人道德修养的主观性.自觉性和能动性. "为仁"的目的并不局限于"修己",它的最终目标是通过"为仁"."修己"以更好地服务社会,从而实现社会修道的和 ...

  • 从_论语_看孔子的中庸思想
  • 2007年3月第1期(总第31期) 福建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Journal o f Fu jian Co ll ege o f Po liti ca l Sc i ence &L a w M ar . 2007 N o . 1(Su m NO. 31) 从5论语6看孔子的中庸思想 林 凯 ...

  • 八年级语文[论语]九则1
  • <论语>九则 教案 教学目标 1.有韵味地诵读文言经典,积累名句,激发对民族传统文化的热爱. 2.通过教师讲解.学生自悟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使学生把握选言含义:通过合作与探究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3.思考行孝与立德的相关问题,继承孔子提倡的行孝立德.去伪存真.重义轻利.推 ...

  • 孔子充满智慧的格言
  • 于言而敏于行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里仁》:“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包咸注:“讷,迟钝也。言欲迟而行欲疾。”朱熹引谢良佐注曰:“放言易,故欲讷;力行难,故欲敏。”《论语》中尚有许多同义之句:“慎言其余,则寡悔”(《为政》)、“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里仁》)、“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

  • 高考作文:沉重的责任
  • "沉重的责任"材料作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照要求作文: 一个人觉得生活很沉重,便去见哲人,寻求解脱之法.哲人给他一个篓子背在肩上,指着一条沙砾路说:"你每走一步就捡一块石头放进去,看看什么感觉."那人照哲人说的去做了,哲人便到路的另一头等他. 过了一会儿,那个 ...

  • 孔子道德名言语录
  • 敏于事而慎于言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学而》:“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又《论语·里仁》:“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义相同。意为做事勤奋敏捷,说话却谨慎。朱熹注:“敏于事者,勉其所不足。慎于言者,不敢尽其所有余也。”(《论语集注》)又释:“事难行,故要敏;言易出,故要谨。 ...

  • 孔子的君子观
  • 孔子的君子观 君子一词,在孔子以前指国王以下.大夫以上的官员,常与小人对举,如 "君子劳心,小人劳力,""君子务治,小人务力".但是孔子把这个只拥有身份和地位含义的称谓一变而为儒家道德人格的一种理想,提出了"君子儒"的概念.在孔子看来,儒是 ...

  • 儒家思想对现代音乐的影响
  • 摘要:肇始于春秋战国时期,确立于西汉武帝的儒家思想,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一直占据着统治地位.作为儒家思想重要组成部分的音乐教育思想,十分重视其个性完善.社会教化.国家礼乐制度构建等方面的作用,形成了自身独特而鲜明的特征,尤其是孔子.孟子.荀子三位儒家大师均非常重视音乐的教育,不仅在中国音乐教育史上留下 ...

  • 儒家处世之道及其当代价值
  • 20O9年4月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JOURNALOFSoCLALSC任NCEOFJ弧MUSIUNⅣERSⅡY Apr.,2009v01.27N0.2 第27卷第2期 儒家处世之道及其当代价值 刘少航 (江苏技术师范学院人文社科学院.江苏常州213001) [摘要]处世之道是人类社会日常生活中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