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都是有尊严的

人人都是有尊严的

——《尊严》课堂实录

2011年3月2日 笛扬校区四(9)班

执教:刘发建 整理:张小燕

一. 课前交流

师:同学们,有同学说刘老师来给大家上课很开心,那咱们先来一分钟的“实话实说”,你为什么喜欢刘老师来上课?

生:您的语言很柔美。

师:语言很柔美,这句话老师爱听。

生:您很幽默!

师:恩,幽默就是智慧。

生:刘老师上课很好玩。

师:大家在一块才好玩啊,所以我们上课要轻松、愉快、幽默、风趣、好玩,这样上课才有味道,对吗?

生:(齐答)对。

二. 导入新课 回顾预习

师:今天咱们要学习《尊严》这篇课文(板书课题),课前已经做过预习的请举手。

(大部分同学都举手)

师:都预习了课文,那么刘老师要来检查大家的预习情况,有三个小小的问题,听清楚的同学请举手,不要说出来,好吗?

生:好。

师:这篇课文是个故事,故事中有两个主要人物,你能说出他们的名字吗? 生:哈默。

师:把掌声送给她!故事的人物其中一个叫哈默(板书),还有一个叫什么? 生:(齐答)杰克逊。

师:(板书)

师:“逊”是个生字,咱们可别读错了(注音)。

师:我们读这个故事,首先得关注这两个人物,那么这两个人物是什么关系呢?生:哈默是个石油大王。

师:哈默是石油大王,可那是他二十年以后的事情,而课文中的哈默是个什么人? 生:课文中的哈默还是一个逃难的人。

师:对呀,那时的哈默是个逃难的人(板书:逃难者),那么杰克逊呢? 生:他是救难的人。

师:表达的真好,他是一个镇长,他是一个救助他们的人(板书:救难者)。这样两者之间的关系就很明白了。

生:(齐答)一个逃难者,一个救难者。

师:读故事除了要把握人物以外,还有两个很关键的要点,那就是故事发生的时

间和地点,你能回忆起来吗?

生:那是一个寒冷的冬天。

师:哦,故事发生在一个寒冷的冬天(板书),这个细节很重要,那发生的地点呢?

生:在美国的南加州。

师:南加州相当于我们这里的一个省,那个省有个小镇叫?

生:沃尔逊。

师:对啊,故事发生在一个沃尔逊的小镇上(板书:沃尔逊),这个“沃”字也是一个生字(注音)。

师:同学们,咱们读故事得抓住故事中的人物,发生的地点和时间这三个要点,只有抓住了这些细节,我们读故事的时候才能形成一个清晰的画面。通过回忆来说这些基本要点,对我们学习也是有很大帮助的。

三. 初读课文 巧抓关键词

师:当然读故事仅仅抓住这几点是不够的,那只是初知大意,咱们还得细细地读,要把故事读懂,也有方法,刘老师有个好方法,那就是善于抓住重点词语,如果你把文章中的重点词语抓住了,理解了,那么故事就读懂了,你们试过吗? 生:还没有。

师:那这节课咱们就来试试,大家仔细读课文,找出六个关键词,并通过上下文理解这六个关键词语的意思,待会拿出来,看看是否和老师找的一样。

(学生自由读课文,教师巡视,提醒学生找到的词语要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意思。)

师:你找着了几个?

生:我找着了5个词。

生:我也有6个词找着了!

师:好,现在看看你找的是否和老师找的一样。(板书:面呈菜色)找到没有? 生:找到了,找到了!(有的学生的兴奋的叫喊出“哦耶”)

师:瞧,跟老师想的一样,这里有个生字(呈),谁来读?

生:面呈菜色

师:面呈菜色,啥意思呢?

生:面部呈现出营养不良的脸色。(生读词语手册中的注解)

师:通过《词语手册》来查找词语意思,可以,可是老师要求联系上下文来理解,如果能用自己的语言来说意思,那才是高手,那才好玩!

生:就是呈现出蔬菜的颜色。

师:蔬菜什么颜色?

生:绿色。

师:他们的脸都呈绿色了,那就是妖怪了。(学生笑)

师:所以联系上下文很重要!

生:可能是他们太冷了,脸冻的像菜一样。

师:像菜一样是什么样呢?老师这有两种说法,你们觉得哪种合适:有一个同学说,面呈菜色就是像白菜一样白,没有营养,蜡白蜡白的。还有一个同学说,面呈菜色就像霉干菜一样,蜡黄蜡黄的。你觉得哪种合适?

生:我同意第一个说法,面呈菜色的人主要是因为营养不良,人营养不良的时候

脸色就很苍白。

师:对呀,人营养不良时,脸上没有血色,是苍白的,而并不会呈现出像青菜一样的绿色。所以面呈菜色是说明一个人脸色苍白,没有营养,那课文中,谁面呈菜色?

生:那些逃难的人。

生:哈默也是面呈菜色。

师:那你们都面呈什么色?

生:红色。

生:苹果色。

生:葡萄色。

师:那都是健康的肤色。

师:再来看第二个词。(板书:骨瘦如柴)

(生齐呼“耶”!)

师:同学们很得意啊,很得意说明都找到了是吧,找到了谁来说说? 生:骨瘦如柴就是说明瘦得跟柴火一样。

师:什么瘦得跟柴火一样?

生:身子瘦得跟柴火一样。

生:瘦得骨头都突出来了。

师:一个人瘦得骨头都突出来了,就剩下皮包骨头了,那就是骨瘦如柴啊。课文中写的是谁?

生:哈默以及那些逃难的人。

师:越来越有意思了,看老师写第三个(教师板书:疲惫不堪)。

(生又齐呼“耶”!)

生:我知道这个词的意思,因为他们是逃难者,整天奔波,非常疲劳。 师:有多疲劳啊?

生:疲劳得没有一点力气。

师:我觉得比没有力气还要再疲惫一点。

生:都是黑眼圈了。

生:都不能动了。

师:我们知道文章读不懂是因为句子没读懂,句子读不懂是因为词语没读懂,词语没读懂是因为字的意思还没懂,这个“堪”的意思你们都知道吗? 生:忍受。

师:那么“不堪”呢?

生:就是不能忍受。

师:疲惫到不能忍受,疲惫到了极点,这就是疲惫不堪的意思啊!课文中指的是谁?

生:哈默和那些逃难的人。

师:对啊,哈默他们面呈菜色、骨瘦如柴、疲惫不堪,在这样一个寒冷的冬天逃难。同学们,咱们已经交流了三个词语,还有三个词,不知你是否找着了。(板书:狼吞虎咽)谁来?

生:他们饿死了,就狂吃东西。

师:老师听懂了,他们快饿死了,看到好的东西就开始?

生:狂吃、猛吃。

师:对呀,这就叫狼吞虎咽。可以看出逃难的人已经饿到了极点!

师:老师再写一个词。(板书:惬意)别急着读出来,看谁能读对这个词? (生读)

师:难不倒大家,“惬”不是生字,但很容易读错。那惬意是什么意思呢? 生:十分舒服。

生:很满意,很称心。

师:很舒服,很满意,很称心,这些加起来就是惬意。课文中谁很惬意? 生:杰克逊大叔很惬意。

师:杰克逊大叔因为什么很惬意?

生:因为哈默给他捶背了。

生:哈默捶背捶得很好,所以杰克逊大叔感到很惬意。

师:你们有没有惬意的时候?你啥时候最惬意?

生:睡懒觉的时候最惬意。

生:考试取得了好成绩。

师:能得到爸爸妈妈以及老师的表扬,你心里特别的惬意。

生:吃到美食,我很惬意。

师:真是只小馋猫。

生:去澡堂洗澡,我很惬意。

师:那真是舒服到了极点。

师:生活中我们感到特别舒服,特别满意,特别如意的时候就可以用上惬意。 师:最后的一个词会是什么呢?我要让你们来猜一猜,你认为刘老师会写什么? 生:尊严?

师:不是。

生:赞赏?

师:也不是。

生:许配?

师:许配是什么意思?

生:就是嫁的意思。

师:很好理解,也不是重点。

师:估计同学们都没找着。(板书:一把好手)

生:没料到呢!

师:哈,没料到,找不着吧,那我找着了,你能告诉我“一把好手”是啥意思? 生:就是好帮手的意思。

生:干的很出色。

师:谁是谁的一把好手?

生:哈默是杰克逊的一把好手。

师:哈默是杰克逊的什么一把好手?

生:庄园里的一把好手。

生:干农活的一把好手。

师:哈默除了是庄园里的一把好手,从课文中还可以看出,哈默在什么方面也是一把好手?

生:还是捶背的一把好手呢!

师:哈哈,看来我们大家都是学习上的一把好手。联系课文,联系生活,我们就能把词语理解到位,我们把这些词语理解了,也就基本读懂故事的内容了。

四. 巧用关键词 简述故事内容

师:能够把词语的意思准确的描述出来,这只是理解词语的第一步,要真正掌握这些词语和理解课文,最关键的还是要看我们大家会不会灵活运用,也就是要学以致用。先请同学们自由的把课文朗读一遍。

生:自由朗读课文。

师:好,接下来请大家用黑板上的词语,结合课文的内容,用简洁的话,来说说哈默和杰克逊之间的故事。

生1: ……(这个学生基本上在絮絮叨叨复述课文)

师:停一下,我们现在不是让你把课文内容给我们讲述一遍,你可能刚才没有听清楚要求。借助黑板上的词语,把课文主要内容概括一下。你刚才只有“狼吞虎咽”这个词语用得恰当。请你来试试看。

生:一个寒冷的冬天,沃尔逊镇上来了一群逃难的人。善良的沃尔逊人烧饭热情的招待他们。其中有一个人是哈默和其他的逃难者不一样,在其他逃难者狼吞虎咽的时候,哈默坚持要先干活再吃饭,杰克逊大叔看到骨瘦如柴的哈默这样有骨气,就留下了哈默,后来把女儿许配给了哈默。

师:你比刚才的同学讲得简洁一些了,个别词语用得也不错。但是黑板上很多重点词语没有用上。谁能比他说的更好?

生:在一个很冷的冬天,沃尔逊小镇上来了一群逃难者。其中有一个年轻人叫哈默,他面呈菜色,骨瘦如柴,显得疲惫不堪。善良的杰克逊大叔拿着食物给他,哈默坚持要先干活再吃饭,杰克逊大叔被他感动了,就让哈默给他捶背,杰克逊大叔感到十分惬意。因为杰克逊大叔看到了哈默的尊严,就把哈默留下来,当了庄园里的一把好手,后来还把自己的女儿许配给了他。哈默最终成了一个石油大王。

师:这就是优秀学生的表现,这就是活学活用的学习能力,把掌声先给他。请大家像刚才这个同学一样,同桌之间,用上黑板上的词语,简洁流畅地讲述哈默和杰克逊大叔之间的故事。

生:(同桌之间相互讲述)

师:这个故事到这里,我们算基本读明白了。故事的开始,哈默和杰克逊大叔是逃难者和救难者的关系,到故事结束的时候,哈默和杰克逊大叔还是逃难者和救助者的关系吗?

生:杰克逊还是镇长,哈默是镇长的农民。

生:哈默是杰克逊庄园的一把好手了,我觉得他们是打工仔和老板的关系。 生:不对,杰克逊大叔都把自己的女儿许配给哈默了,应该是……我说不出来。 师:谁来帮帮他?

生:是女婿和丈母娘的关系。(大家爆笑)

生:不对不对,我刚才说错了,是女婿和……我也说不出来。

师:哈哈,这个关系一定要搞清楚,尤其是我们的男同学,今后不但要当女婿,还有可能要当女儿的爸爸。哈默和杰克逊之间就是女婿和丈人的关系了。你看,哈默这个捶背真是值得呀,不但解除了饥饿,得到了工作,还娶到了好妻子。

五. 理解尊严 唤醒生命

师:同学们,如果让你从这篇课文中摘录一个句子,你会摘录哪一句?请仔细默

读课文,把最值得自己摘录的这个句子认真摘抄在自己的笔记本上。 生:(默读课文,摘录句子。)

师:好,请你来朗读摘录的句子。

生:我摘录的是这一句:你别看他现在什么都没有,可他百分之百是个富翁,因为他有尊严。

生:我也是摘这一句。

师:请认真朗读一遍。

生:你别看他现在什么都没有,可他百分之百是个富翁,因为他有尊严。 生:你别看他现在什么都没有,可他百分之百是个富翁,因为他有尊严。 师:都摘录这一句的请站起来。

生:(全班起立。)

师:我们大家一起来朗读这一句两遍,并努力背下来。

生:(齐读)你别看他现在什么都没有,可他百分之百是个富翁,因为他有尊严。 师:同学们,故事讲的就是尊严。那什么是尊言呢?

生:尊严就是让别人尊重自己。

生:我认为尊严就是不能随便得到别人的东西。

生:尊严就是人格。

生:尊严就是要靠劳动老养活自己。

师:同学们,你们说的都对。但都没有哈默讲得好。杰克逊大叔就是听了哈默的一句话,看到了哈默的尊严,把他留下,并决定把女儿许赔给他。请同学们再去读读课文,看谁最先找到哈默的那句饱含“尊严”的话。

生:我找到了,我找到了。就是“我不能不劳动,就得到这些食物。” 师:找到这句话的请举手。

生:(全体学生欢呼着陆陆续续的举起了手。)

师:我不能不劳动,就得到这些食物,这就叫尊严。实际上从哈默这句话中,我们可以找到一个最关键的词语来解释尊严,是哪个词语?

生:劳动(异口同声叫喊)

师:对,劳动就有尊严。每一个劳动者都是有尊严的人。快要下课了,老师忍不住还想再追问你们一个问题,我们知道哈默是一个有尊严的人,同样为逃难者,那些见到食物就狼吞虎咽的人,他们有没有尊严?

生:没有,他们没有尊严(几乎又是全班同学异口同声)。

师:不要急,再仔细想一想。

生:他们没有尊严。

生:他们好像也有尊严吧?

生:他们见到食物就狼吞虎咽,怎么会有尊严呢?

师:难道面呈菜色骨、瘦如柴的逃难者,见到别人主动送来的食物狼吞虎咽,就没有尊严了吗?

生:我也觉得他们有尊严。

师:那么他们的尊严在哪里呢?

生:这个我说不出来,我只是感觉他们好像也有尊严。

师:这就对了,同学们,我们觉得这些狼吞虎咽的逃难者,应该是有尊严的人,只是我们没有看到他们的尊严。杰克逊大叔也没有看到他们的尊严。更重要的是,这些狼吞虎咽的逃难者,他们自己也没有看到自己身上最宝贵的尊严。其实,每一个人都是有尊严的人,只不过有的人用心呵护自己的尊严,哈默就是这样的人,

他受到了人们的尊重;有的人忽视了自己身上的尊严,没有发现自己身上宝贵的尊严,有时候在其他东西的诱惑下,就很容易干出伤害伤害自己的尊严的蠢事来。老师问你,你有尊严吗?

生1:(想了想,轻声说,几乎听不见)我有。

师:你呢?

生2:我有尊严。

生3:我当然有尊严。

生4:我有尊严(非常响亮自信)

……

师:我们在座的每个同学有没有尊严?

生:有,我们有尊严!

师:对,这就对了。哈默有尊严,其他的逃难者也有尊严,我们在座的每一个人都有尊严。不论高低贵贱,不论贫富差异,人人都有尊严。我们不能伤害别人的尊严,我们也不能伤害自己的尊严。我们要让每一个人都看到我们的尊严,千万不要忽视我们都是有尊严的人。

[缘起]

最近,在学习课堂观察,说实话,由于才疏学浅,我没有去读那些让我头疼的理论,因为读不太懂。我理解的课堂观察,其实是一个评课的代名词而已。即根据自己听课的感觉,对一节课的诸多环节进行审视,并得出自己的结论。我以为,评课有两种,一是感性的,一是理性的。而长久以来,我们的评课大多是在感性的指导下说出理性的话,因而,就造成了课堂评价有的时候会有天壤之别。爱它的说它是在青云端,“恨”它的说它在地狱间。那,一节课究竟是好,还是坏呢?于是,课堂观察就应运而生。我以为,课堂观察是想力图通过对课堂实际情况的记录,梳理,统计,分析,以力求对课堂进行科学的判断分析。

家里网速不好,电脑也没有装该装的软件,因此,无法看孙双金的《只拣儿童多处行》,闲逛之下,见刘发建老师发了一节自己的课,题为《请你来看好玩的课》。不禁兴起,觉着有点意思。但看了之后呢,说实话,觉得有点没意思。我个人的感觉,刘老师后面的随笔是有意思的,但是前面的实录是不好玩的。这也是个有意思的事情,于是,打算对这节课进行一下“观察”,而观察是需要身临其境的,我说过,“文字是最能欺骗人的”,略读刘老师呈现的实录,可见,刘老师或者做实录的老师是带着自我欣赏或者仰视的视角进行的,因而,呈现出来的实录已经带有了很多的个人的感性色彩。【这个问题肯定存在。无法回避。实录是我的徒弟整理,整理后本人又略有完善——但绝不是弄虚作假,而是把课堂即兴的言辞略加修改完整的表达。一个人要做到非常客观理性的认识自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这必定是一个教师成熟的唯一途径。】因而,我尝试问刘老师要视频,可惜没有,本想作罢。【视屏没有,那天我的徒弟录音,她是根据录音

整理的。我的126邮箱发不了录音。可能是空间问题,也可能是网速问题。】但是,让语文课好玩,是我去年一直在想的一个问题,思来想去,我这个无原则的人不妨再做一次没原则的事情。

这还是一次带有很严重主观倾向的观察,我首先要声明这一点【可以理解,尽管每一个人都不愿意如此,可目前为止,我还没有看到真正能完全超越这一点的人。但事实证明,谁能够在这一点做到出色一点,谁就离真理靠近一点。】因为,我读了刘老师的帖子和他与几位网友的交流,觉得他有些自恋。当然,人都是有一点自恋的,无可厚非,但是,我常恐长此以往会自闭。【把自己的课堂挂在论坛,目的就是要努力的突破“自闭”。我的《狼牙山五壮士》《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神奇美丽的汉字》《将相和》等课堂,都是在论坛网络的无墙世界里得到网友们的无私奉献,才日渐清晰和成熟的。我是受惠于网络的。】于是乎,不禁又拿起砖头来。

【教材:还有多少假课文?】

搜寻了一下,这是人教版第八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课文,讲述了石油大王哈默的一个故事,作者是李雪峰。搜寻了一下,发现了一个好玩的事情:首先,是作者李雪峰,一开始我搜到一个李雪峰,他是原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六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第一、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第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我的发现是,他曾经做过宣传部长,这里按下待表。后来发现,此李雪峰非彼李雪峰,文章的作者李雪峰,1967年生于河南。多年致力于散文创作,作品《尊严》、《生命的林子》被选入全国小学《语文》课本,《母亲的贺卡》、《浮生若茶》被选入河南省中学语文教材《语文阅读》,《把根修一修》、《人生的泥泞》被选入新加坡《中学华文》语文课本。出版有《心灵鸡汤·钻石宝地》、《心灵茶坊》、《心灵解锁》等作品集,曾获第三届老舍散文奖等奖项。现为《读者》杂志签约作家。有意思的是,有很多老师将两个李雪峰混为一谈了,我开始也是如此,那个宣传部长的身份,成为我给这篇课文定位为假课文的依据之一。再说文章的主人公哈默,亚蒙·哈默是美国西方石油公司的董事长,是一位颇具传奇色彩的人物。在西方,他是点石成金的万能富豪,而在苏联和中国,他却是家喻户晓的“红色资本家”,因为他是第一个与十月革命后的苏联合作的西方企业家,被列宁亲切地称为“哈默同志”;他又是第一个乘坐私人飞机访问中国的西方企业家,被邓小平誉为“勇敢的人”,《哈默

自传》在中国更是成了颇受欢迎的畅销书。1919年他21岁在哥伦比亚大学获学士学位时,接管了父亲的制药厂。1921年获医学博士时,就成为美国第一位在校的百万富翁。我手头没有《哈默自传》,上网搜寻了两个问题:一个是哈默的妻子,均语焉不详,只知道他有过三任妻子;第二,是关于哈默逃难或者流亡一节,也没有找到出处,查阅其生平简介,发现他的生意几乎是一帆风顺的,想一下美国国情,我以为人为的可能性迫害的可能性也不存在。以课文为依据,课文讲的哈默娶了杰克逊的妻子,然后在二十多年后取得了成功。那么,这个成功指的是什么呢?是指哈默成为石油大王吗?如果是,哈默是58后岁才插足石油产业的。如果不是,人家21岁就成功了,那他岂不是1岁的时候流亡、取了镇长的女儿?由此,我质疑这篇文字的真实性。

在网上搜索的时候,找到了一篇与这篇文章相关的一则故事:

在美国,有一段时间,石油销售量一向领先的石油大王哈默对东欧国家的石油输出量减少了,而他的竞争对手的石油输出量却略有增加。人们对这一现象不理解。当一张小报的记者杰西克问及这一最敏感的话题,哈默却和颜悦色地回答:“关照别人就是关照自己。那些想在竞争中走在别人前面的人,都应当明白,关照别人,就是一条最好走最快捷的路。”

当时杰西克不理解哈默的话,以为他只是故弄玄虚敷衍了事。直到10年后他读了有关哈默的报道中的一个小故事,他才恍然大悟。

一年冬天,年轻的哈默随一群同伴流亡到美国南加州一个名叫沃尔逊的小镇。那些天,冬雨霏霏,镇长杰克逊门前的花圃旁的小路成了—片泥淖,行人只好从花圃里穿过,弄得花圃一片狼藉。哈默替镇长痛惜,便不顾寒雨淋身,制止行人从花圃里穿行。这时,只见镇长笑意盈盈地挑着一担炉渣回来了,在哈默面前从从容容地把炉渣铺在泥淖里。小路畅通了,再也没有人从花圃里穿过了。镇长意味深长地对哈默说:“你看,关照别人就是关照自己,有什么不好?”善良的镇长的言行给哈默的心灵一次极大的震撼。 我以为,这个故事比教材中的故事要更可信,也更有意思。说到这里,想起来最近推敲的几篇文字,从《夜晚的太阳》《鞋匠的儿子》《尊严》等等这些让我们尴尬的教材文字中,我们不禁要问:教材里究竟还有多少这样禁不住推敲的文字?

有点扯远了,点一下题:教材是有尊严的,教材的尊严始于何处?首先是真实!

【关于文本的真假,我没有梦轩如此详细全面的考证。没有时间,他们要我给领雁工程部分学员上一节课,我就按照正常的教学进度上了一节课。原本也就是上一节家常

课。但上课前,我心底是清楚的,这个文本是个“伪文本”。所以,我回避了这个故事与后来哈默成为石油大王的关系——这纯属子虚乌有的。如果准备时间充分一点,这个文本可以作为一个“批判性阅读”的案例。有关教材文本的“真伪”,这是一个大问题。人教版的新教材,我是第一次,仅仅用了4年级的教材一年。我就可以负责任地说,三分之二是“有毒”的,剩下的三分之一,又有三分之二是“无用”的,还剩三分之的三分之一是有用的,但绝大部分没有用好。譬如,随便举一例,安徒生的《卖火柴的小女孩》是一个最经典的“儿童小说”,我们多少年来一直把他当《经典童话》用,弄得小孩子读了六年,还搞不懂啥是童话,啥是小说。像《小珊迪》这样的经典,也放到了选学课文。像梦轩说的诸如《尊严》《中彩那天》等等基本上都是那些无聊的作家“梦笔生花”造出来。这些都不过是当年《毛泽东帮毛四阿婆收稻谷》的翻版,之时代不同,造假由内转向“国外”了。似乎编故事编的远一点,你们就无从考证了。

“用美丽的谎言来教育人”,不仅仅是哪一个出版社的教材编辑指导思想。大概能够背离这个宗旨的教材,目前在国内还没有见到过。

也正有鉴于此,麦子已经确定今后的一个课题便是《批判性阅读教学的思考与实践》。有兴趣的朋友可以一道来参与。让孩子知道真相,让孩子会思考,敢说真话。往小处说,是让孩子活得有尊严,往大处说,是让我们这个民族有尊尊严。

如何用好这些垃圾教材。批判性阅读是最好的武器。但,《尊严》一课,基本上采取的是“回避”。从学生的角度讲,我们在日常教学中,如果没有充分的时间来引导学生批判,采取回避,是不是一种方式。还值得思考。注意,这里的“回避”,不是放弃。】

【教材:还有多少假课文?】

搜寻了一下,这是人教版第八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课文,讲述了石油大王哈默的一个故事,作者是李雪峰。再搜索,发现了两件好玩的事情:首先,是作者李雪峰,一开始我搜到一个李雪峰,他是原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六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第一、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第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我的发现是,他曾经做过宣传部长。后来发现,此李雪峰非彼李雪峰,文章的作者李雪峰,1967年生于河南。“多年致力于散文创作,作品《尊严》、《生命的林子》被选入

全国小学《语文》课本,《母亲的贺卡》、《浮生若茶》被选入河南省中学语文教材《语文阅读》,《把根修一修》、《人生的泥泞》被选入新加坡《中学华文》语文课本。出版有《心灵鸡汤·钻石宝地》、《心灵茶坊》、《心灵解锁》等作品集,曾获第三届老舍散文奖等奖项。现为《读者》杂志签约作家。”有意思的是,有很多老师将两个李雪峰混为一谈了,我开始也是如此,那个宣传部长的身份,成为我给这篇课文定位为假课文的依据之一。

再说文章的主人公哈默,亚蒙·哈默是美国西方石油公司的董事长,是一位颇具传奇色彩的人物。在西方,他是点石成金的万能富豪,而在苏联和中国,他却是家喻户晓的“红色资本家”,因为他是第一个与十月革命后的苏联合作的西方企业家,被列宁亲切地称为“哈默同志”;他又是第一个乘坐私人飞机访问中国的西方企业家,被邓小平誉为“勇敢的人”,《哈默自传》在中国更是成了颇受欢迎的畅销书。1919年他21岁在哥伦比亚大学获学士学位时,接管了父亲的制药厂。1921年获医学博士时,就成为美国第一位在校的百万富翁。我手头没有《哈默自传》,上网搜寻了两个问题:一个是哈默的妻子,均语焉不详,只知道他有过三任妻子;第二,是关于哈默逃难或者流亡一节,也没有找到出处,查阅其生平简介,发现他的生意几乎是一帆风顺的,想一下美国国情,我以为人为的可能性迫害的可能性也不存在。以课文为依据,课文讲的哈默娶了杰克逊的女儿,然后在二十多年后取得了成功。那么,这个成功指的是什么呢?是指哈默成为石油大王吗?如果是,哈默是58后岁才插足石油产业的。如果不是,人家21岁就成功了,那他岂不是1岁的时候流亡、取了镇长的女儿?我估计,美国的法律再宽松,也不成,再说了,那时候他还要人抱呢,怎么给老丈人捶背?再后,经网友陈青老师帮助,哈默于1925年娶了沙皇将军的女儿——奥尔加·冯·鲁特女男爵。(《勇敢的人--哈默传》吕炳洪等译中国经济出版社1988年出版)由此,我质疑这篇文字的真实性。

在网上搜索的时候,找到了一篇与这篇文章相关的一则故事:

在美国,有一段时间,石油销售量一向领先的石油大王哈默对东欧国家的石油输出量减少了,而他的竞争对手的石油输出量却略有增加。人们对这一现象不理解。当一张小报的记者杰西克问及这一最敏感的话题,哈默却和颜悦色地回答:“关照别人就是关照自己。那些想在竞争中走在别人前面的人,都应当明白,关照别人,就是一条最好走最快捷的路。”

当时杰西克不理解哈默的话,以为他只是故弄玄虚敷衍了事。直到10年后他读了有关哈默的报道中的一个小故事,他才恍然大悟。

一年冬天,年轻的哈默随一群同伴流亡到美国南加州一个名叫沃尔逊的小镇。那些天,冬雨霏霏,镇长杰克逊门前的花圃旁的小路成了—片泥淖,行人只好从花圃里穿过,弄得花圃一片狼藉。哈默替镇长痛惜,便不顾寒雨淋身,制止行人从花圃里穿行。这时,只见镇长笑意盈盈地挑着一担炉渣回来了,在哈默面前从从容容地把炉渣铺在泥淖里。小路畅通了,再也没有人从花圃里穿过了。镇长意味深长地对哈默说:“你看,关照别人就是关照自己,有什么不好?”善良的镇长的言行给哈默的心灵一次极大的震撼。 我以为,这个故事比教材中的故事要更可信,也更有意思。说到这里,想起来最近推敲的几篇文字,从《夜晚的太阳》《鞋匠的儿子》《尊严》等等这些让我们尴尬的教材文字中,我们不禁要问:教材里究竟还有多少这样禁不住推敲的文字?

有点扯远了,点一下题:教材是有尊严的,教材的尊严始于何处?首先是真实!否则,咱和刘老师在这里讨论一篇子虚乌有的文字,实在是既不好玩,又没意思。全国那么多的老师在教这样的一篇文字,不光不好玩,而且有误人子弟之嫌。

在这里,真的要建议我们的教材编写者认真对待这个事情,好好推敲一下所选文章的真实性,教材必须维护自己的权威性。

【这个问题,前面已经表示了同感。我们的教材基本上就是《心灵鸡汤》《读者》《美文》的翻版或者摘要吧。《心灵鸡汤》实际上,明白人都是那是“毒药”。教材的问题,也不是某个人的问题,某个出版社的问题。有一只无形的大手在指导这个教材的编辑队伍。】

【教学目标:无边落木萧萧下】

上课,自然要有教学目标。教学目标如何设定呢?我以为还是根据《课程标准》的学段要求、教者编写意图、教材及学生实际情况来定。首先来看看《课程标准》对第二学段阅读教学的要求:

1.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初步学会默读。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

3.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

4.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5.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

6.在理解语句的过程中,体会句号与逗号的不同用法,了解冒号、引号的一般用法

7.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

8.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

9.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

10.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

学习了刘老师的课堂,我想,他这节课达成了这样的几条目标: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此外,刘老师还意图通过关键词的把握,达到第三学段的“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这一目标。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刘老师主要做了四件事:一件是找出故事的时间、地点、人物三要素,学习把握故事主要内容的方法;二是理解词语的意思;三是抓住关键词理解课文内容;四是“理解尊严,唤醒生命。”我们来看看这组教材,本单元由这样几篇课文构成:《中彩那天》《万年牢》《尊严》《将心比心》。教材对这组教材做了如下提示:“一个人能真诚地待人处事,总会得到大家的称许和尊重。阅读本组课文,理解重点语句和段落,思考下课文中讲述的这些故事,对我们做人处事有什么启示?”课文后面有一道题:让我们找出描写年轻人外貌、动作和语言的句子,体会体会,再抄下来。我想,这是我们在教学的时候首先要考虑的问题。最后这一点,我觉得刘老师在教学的时候忽略了。【有关阅读教学如何教学“写”的知识,我是很不赞成“从人物外貌动作语言”的词句中去体会的。有关读与写的有机结合,我在人教论坛曾和网友们有过深度的交流。这里就不扯开去了。更何况面对这样一个“伪文本”,还要如此去品味一番,实在大倒胃口。】 当然,文本的教学目标是什么,我们可以审时度势,因人、因时而异,但是,作为教材,作为正常执行教学课程的教师,我以为还是应该有个自由度的把握的原则。我也承认现在的一些标准未必科学,我也曾幻想自己能建立出一套小学语文的知识教学系统出来,但很难。而倘若我们自己不能做到,那么,我以为,我们首先要完成课程给我们的保底目标。

【我的课堂教学底线就是,大家能读通课文,掌握一些词语,练习课堂能运用这些词语,知道故事的大概, 知道自己和身边的每一个人都有尊严。如果要面这样的文本,

还引导孩子从语言动作神态去品味人物的思想和情感,那是极其恶心的。我有一个担心,孩子学了这样的故事,就认为只有哈默那样才有尊严。事实上,课堂里有绝大多数的孩子就不认为其他的逃难者有尊严,也有相当一部分孩子开始认为自己没有尊严,特别是那些成绩比较差的孩子,他们不敢把尊严用在自己身上。直到今天,我依旧认为,那节课,哪怕其他的目标都落空了,只要有几个孩子真的懂得自己是有尊严的人,我就很满足了,因为身边懂得自己有尊严,并能够呵护自己尊严和尊重别人尊严的人,不是太多,而是太少太少,比仅仅是孩子,更多的是我们的成年人。

有什么比这个觉醒更重要的呢?】

【课堂:乱花渐欲迷人眼】

关于这节课的教学,有几点疑问,提出来,盼刘老师解惑:

1、教学的流程是否恰当?

课堂教学的过程,应当是“咬定青山不放松”,紧扣教学目标进行的,如今我们有许多老师追求语文教学的简约之美,张庆老师提出“语文倡简”,甚至还有好事者打出了“简单语文”的旗号,其实,这一切都没有跳出小学语文教学的要求。我们的语文教学就是面向儿童的,而儿童的年龄和知识特点决定了我们的小学语文教学不能太复杂,把孩子给绕晕了,这就是“小语姓小”。

【我对简单语文丝毫没有兴趣,对那些在“语文”前面了修饰的东西,我一向不感兴趣。简单语文其实就是把语文搞复杂了,不知道给如何下手了,就在提出简单语文。正如同那些把语文带出语文园地的人一样,糊涂之后,又开始呐喊“让语文回家”。是谁把语文搞复杂的?是谁把语文带出语文家园的?永远不会有人出来“认账”。似乎,语文是自己离家出走一样。

我就曾经说过,不管个人有多么辉煌的成就,也不管做出了多大的贡献,看到语文今天的模样,我们都该为此感到羞愧。】

刘老师这节课,大致分为了这样几个流程:导入新课,回顾预习;初读课文,巧抓关键词;巧用关键词,简述故事内容;理解尊严,唤醒生命。我揣摩他的目的是想通过前几个环节的铺垫,从而达到他最后“理解尊严,唤醒生命”的目标。【这种揣测是没有道理的。就像说吃前面的9个包子都是为最后一个包子服务的一样。每一个教学环节都有它的目的,如果前面的每个环节没有落实而是走马观花的走过长,那到值得怀疑。前面的环节,我自信还作的比较扎实的。每个环节之间,自然有其内在的逻辑。】

这里的难点,我以为主要是两个,一是抓关键词,二是理解尊严,事实上,透过实录,我们也不难发现这两点在教学过程中确实是教者的着力点,这里有个疑问,就是到底是先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呢?还是先抓关键词?【抓关键词之前的细读课文,难道不是整体感知?】我想,刘老师的目的是通过关键词的理解,然后再以它们为抓手,来串起文章来,以求得自己逻辑上的圆满,可以顺利过渡到最后一个教学环节中去,问题是,对于即将升入五年级的孩子来说,这两个要求到底孰难孰易?我想,无论是课程的要求,还是从刘老师上课所花时间来看,我想他和我们都一样明白,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要比抓所谓的关键词容易,而刘老师却将此掉了个,我以为值得商榷。【引导学生用黑板上的关键词来讲述故事的大概内容,不是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和整体把握能力?没有前面的细读课文抓关键词,没有对课文关键词语的细致理解,主要内容又怎么能够概括的出来?当然,麦子相信梦轩会有更好的“概括主要内容”的设计。】

2、这几个词语是不是文章的关键词?这些词语真的是联系上下文理解的吗?【是不是关键词,完全可以讨论,完全可以优化。这一点梦轩说的不错。所谓联系上下文,就能够联系上下文的,自然联系上下文是最妙。联系上下文无法理解的,诸如“面呈菜色”,就不能联系生活实际?用法,而不为法束缚。】

刘老师列出了几个词语:“面呈菜色、骨瘦如柴、疲惫不堪、狼吞虎咽、惬意、一把好手”。这几个词语是不是文章的关键词语值得商榷:前面三个可以算,后面三个需要去推敲。比如,“惬意”这个词语的指向并不是哈默,比如,“狼吞虎咽”的作用是什么?比如,一个“一把好手”就能概括哈默的成功吗?而文章最大的关键词在哪儿呢?刘老师其实的抓的是“尊严”,其余的词应该是为它服务的,如果说这篇课文,要抓的关键词只有一个的话,就是课题明明白白的两个大字“尊严”。或许刘老师想给孩子降低难度,但我以为这样一来,指向不明,反而会给教学造成混乱。【我的课堂,极力的回避了“尊严”。我就害怕学生“从尊严到尊严”。在我看来,主题先行的“求证式”阅读实在要不得,在《将相和》一课我提出了“发现式阅读”,阅读就应该是一个“发现之旅”。孩子们这节课,对尊严的理解,我以为是比较合理,比较到位的。我知道眼前的是孩子,是儿童。在语文课堂如何贴近儿童这方面,我自信我是做的比较好的。但很不够,我时常感觉很多课堂会和孩子有隔阂。】

此外,理解词语的方法很多,有查字典、有联系上下文理解等等,刘老师找的这几个词都可以联系上下文理解吗?我觉得未必,比如面呈菜色、狼吞虎咽,甚至还有疲惫不堪,我以为从文中都找不出可以联系上下文理解的地方来,实际上课堂上,刘老师带

领孩子的理解也不是用的联系上下文的方法。所以,我以为,这样的说法,也需要去推敲。

3、什么是尊严?如何让孩子体会到尊严?【劳动就有尊严,不是告诉孩子们,而是在孩子们都找到了哈默那一句话之后,他们找到了尊严,我帮孩子们提升概括了一下。劳动就有尊严,是有语境的,脱离了课堂语境无限的放大,就会犯“任何真理前进半步就荒谬”一样的错误。】

《辞海》告诉我,尊严有两个意思:1,庄重而有威严,令人敬畏;2,独立而不可侵犯的地位或者身份。关于“尊严”,是一个很抽象的词语,我以为这是一个不可解的词语。刘老师通过引导,告诉孩子们“劳动就有尊严。”我很欣赏课的最后,刘老师没有把孩子带入二元论,引导孩子理解了其他受难者也有尊严,所有人都有尊严的目标,但是,我不赞成他这样的做法。首先,劳动就有尊严,这样的一个结论似乎妥帖有待商榷,其次,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我以为刘老师有自相矛盾之处,【这里的问题,这里的二元认,麦子没有搞明白你的意思。我的自相矛盾在哪?请明示。】因为,在得出那个“劳动”的关键词的时候,刘老师其实不自觉地采用了对比,实际上认同了二元论,但最后又要引导孩子得出多元,仅看实录我都能想象到那个过程是多么的艰难,孩子是多么的迷茫,在老师指挥(调动)下的近乎于“呐喊”的口号其实是多么的无力!

最后,谈一点我对“尊严”这个词语的理解,我以为,作者或者编者也没有能正确理解这个词语的含义,具体体现在最后对杰克逊大叔的话的理解上,大叔说:“别看他现在什么都没有,但他百分之百是个富翁,因为他有尊严。”教材最后狗尾续貂地“证明”了哈默的“出息”,我觉得非常愚蠢。事实上,那个大叔的意思是,那个什么都没有的哈默已经是个富翁了,而这个“富翁”不是指的钱,而我们的作家和编者恰恰很不自觉地给了孩子一个很不好的对“富翁”和“尊严”的解读。尊严是什么呢?其实就是先贤孟子说的:“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吧。【这样的尊严定义,给孩子适合吗?有了这样的“尊严”概念,孩子的尊严意识会比麦子的课堂效果更好吗?恐怕四年级的孩子,对这几句话的理解,也未必能吸收吧。】

【观点:关于好玩的课】

为了避免陷入自说自话的自恋,昨天和今天调查了一些孩子,询问了他们眼中的好玩的语文课要具备的一些特质,有趣的是,孩子们的答案基本一致,整理如下(这就是孩子们的感性认识,我不想去讨论它们的科学性,但考虑到教学的可接受性原则,我

个人觉得值得我们关注):老师幽默风趣,教学气氛民主轻松;教学内容清楚,让人听着明白,但是之前是不知道的;不要有太多的任务,不累。

综上所述,我以为刘老师这节课的出发点很好,但是教学目标定位有偏差,教学流程有待商榷,没有完全能达到自己想要的教学效果。

【好玩不好玩,就不说了。这本身就是一个感受,不同的人完全可以有不同的感受。】

【结束语】

天气预报说,台风要来了,暴雨也要来了。今年泰州的夏日很是奇怪,没有入夏的时候,天就很热了。该热的时候,却很凉快,虽然天气很凉了,但是这段文字实在写得太累,我仅仅行文就足足用了今天一整天的时间。想起了最近看到的参加纷繁的培训的我的可敬可爱的同行们,想起了那个哗众取宠在疯狂叫嚣《教师取消寒暑假有何不可?》无知的北夕,实在觉得一点都不好玩。

最后,真诚地感谢刘发建老师,因为,在这个夏天,由于您的一节课,让我找到了我丢失了整整一年的工作状态!

感恩刘老师!

同时感恩各位即将砸来砖头的老师们!

【交流是互惠的,从来不需要感恩。只要真诚,大家都还能看到远方的东西,而不是固守自己的内心。】

【夜深了,真的很深了。在晚上11点半写了一个教案后。本想休息,心里总觉得有点不对,好像有点事情没做完。于是就草草作答。欢迎继续拍砖。】

人人都是有尊严的

——《尊严》课堂实录

2011年3月2日 笛扬校区四(9)班

执教:刘发建 整理:张小燕

一. 课前交流

师:同学们,有同学说刘老师来给大家上课很开心,那咱们先来一分钟的“实话实说”,你为什么喜欢刘老师来上课?

生:您的语言很柔美。

师:语言很柔美,这句话老师爱听。

生:您很幽默!

师:恩,幽默就是智慧。

生:刘老师上课很好玩。

师:大家在一块才好玩啊,所以我们上课要轻松、愉快、幽默、风趣、好玩,这样上课才有味道,对吗?

生:(齐答)对。

二. 导入新课 回顾预习

师:今天咱们要学习《尊严》这篇课文(板书课题),课前已经做过预习的请举手。

(大部分同学都举手)

师:都预习了课文,那么刘老师要来检查大家的预习情况,有三个小小的问题,听清楚的同学请举手,不要说出来,好吗?

生:好。

师:这篇课文是个故事,故事中有两个主要人物,你能说出他们的名字吗? 生:哈默。

师:把掌声送给她!故事的人物其中一个叫哈默(板书),还有一个叫什么? 生:(齐答)杰克逊。

师:(板书)

师:“逊”是个生字,咱们可别读错了(注音)。

师:我们读这个故事,首先得关注这两个人物,那么这两个人物是什么关系呢?生:哈默是个石油大王。

师:哈默是石油大王,可那是他二十年以后的事情,而课文中的哈默是个什么人? 生:课文中的哈默还是一个逃难的人。

师:对呀,那时的哈默是个逃难的人(板书:逃难者),那么杰克逊呢? 生:他是救难的人。

师:表达的真好,他是一个镇长,他是一个救助他们的人(板书:救难者)。这样两者之间的关系就很明白了。

生:(齐答)一个逃难者,一个救难者。

师:读故事除了要把握人物以外,还有两个很关键的要点,那就是故事发生的时

间和地点,你能回忆起来吗?

生:那是一个寒冷的冬天。

师:哦,故事发生在一个寒冷的冬天(板书),这个细节很重要,那发生的地点呢?

生:在美国的南加州。

师:南加州相当于我们这里的一个省,那个省有个小镇叫?

生:沃尔逊。

师:对啊,故事发生在一个沃尔逊的小镇上(板书:沃尔逊),这个“沃”字也是一个生字(注音)。

师:同学们,咱们读故事得抓住故事中的人物,发生的地点和时间这三个要点,只有抓住了这些细节,我们读故事的时候才能形成一个清晰的画面。通过回忆来说这些基本要点,对我们学习也是有很大帮助的。

三. 初读课文 巧抓关键词

师:当然读故事仅仅抓住这几点是不够的,那只是初知大意,咱们还得细细地读,要把故事读懂,也有方法,刘老师有个好方法,那就是善于抓住重点词语,如果你把文章中的重点词语抓住了,理解了,那么故事就读懂了,你们试过吗? 生:还没有。

师:那这节课咱们就来试试,大家仔细读课文,找出六个关键词,并通过上下文理解这六个关键词语的意思,待会拿出来,看看是否和老师找的一样。

(学生自由读课文,教师巡视,提醒学生找到的词语要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意思。)

师:你找着了几个?

生:我找着了5个词。

生:我也有6个词找着了!

师:好,现在看看你找的是否和老师找的一样。(板书:面呈菜色)找到没有? 生:找到了,找到了!(有的学生的兴奋的叫喊出“哦耶”)

师:瞧,跟老师想的一样,这里有个生字(呈),谁来读?

生:面呈菜色

师:面呈菜色,啥意思呢?

生:面部呈现出营养不良的脸色。(生读词语手册中的注解)

师:通过《词语手册》来查找词语意思,可以,可是老师要求联系上下文来理解,如果能用自己的语言来说意思,那才是高手,那才好玩!

生:就是呈现出蔬菜的颜色。

师:蔬菜什么颜色?

生:绿色。

师:他们的脸都呈绿色了,那就是妖怪了。(学生笑)

师:所以联系上下文很重要!

生:可能是他们太冷了,脸冻的像菜一样。

师:像菜一样是什么样呢?老师这有两种说法,你们觉得哪种合适:有一个同学说,面呈菜色就是像白菜一样白,没有营养,蜡白蜡白的。还有一个同学说,面呈菜色就像霉干菜一样,蜡黄蜡黄的。你觉得哪种合适?

生:我同意第一个说法,面呈菜色的人主要是因为营养不良,人营养不良的时候

脸色就很苍白。

师:对呀,人营养不良时,脸上没有血色,是苍白的,而并不会呈现出像青菜一样的绿色。所以面呈菜色是说明一个人脸色苍白,没有营养,那课文中,谁面呈菜色?

生:那些逃难的人。

生:哈默也是面呈菜色。

师:那你们都面呈什么色?

生:红色。

生:苹果色。

生:葡萄色。

师:那都是健康的肤色。

师:再来看第二个词。(板书:骨瘦如柴)

(生齐呼“耶”!)

师:同学们很得意啊,很得意说明都找到了是吧,找到了谁来说说? 生:骨瘦如柴就是说明瘦得跟柴火一样。

师:什么瘦得跟柴火一样?

生:身子瘦得跟柴火一样。

生:瘦得骨头都突出来了。

师:一个人瘦得骨头都突出来了,就剩下皮包骨头了,那就是骨瘦如柴啊。课文中写的是谁?

生:哈默以及那些逃难的人。

师:越来越有意思了,看老师写第三个(教师板书:疲惫不堪)。

(生又齐呼“耶”!)

生:我知道这个词的意思,因为他们是逃难者,整天奔波,非常疲劳。 师:有多疲劳啊?

生:疲劳得没有一点力气。

师:我觉得比没有力气还要再疲惫一点。

生:都是黑眼圈了。

生:都不能动了。

师:我们知道文章读不懂是因为句子没读懂,句子读不懂是因为词语没读懂,词语没读懂是因为字的意思还没懂,这个“堪”的意思你们都知道吗? 生:忍受。

师:那么“不堪”呢?

生:就是不能忍受。

师:疲惫到不能忍受,疲惫到了极点,这就是疲惫不堪的意思啊!课文中指的是谁?

生:哈默和那些逃难的人。

师:对啊,哈默他们面呈菜色、骨瘦如柴、疲惫不堪,在这样一个寒冷的冬天逃难。同学们,咱们已经交流了三个词语,还有三个词,不知你是否找着了。(板书:狼吞虎咽)谁来?

生:他们饿死了,就狂吃东西。

师:老师听懂了,他们快饿死了,看到好的东西就开始?

生:狂吃、猛吃。

师:对呀,这就叫狼吞虎咽。可以看出逃难的人已经饿到了极点!

师:老师再写一个词。(板书:惬意)别急着读出来,看谁能读对这个词? (生读)

师:难不倒大家,“惬”不是生字,但很容易读错。那惬意是什么意思呢? 生:十分舒服。

生:很满意,很称心。

师:很舒服,很满意,很称心,这些加起来就是惬意。课文中谁很惬意? 生:杰克逊大叔很惬意。

师:杰克逊大叔因为什么很惬意?

生:因为哈默给他捶背了。

生:哈默捶背捶得很好,所以杰克逊大叔感到很惬意。

师:你们有没有惬意的时候?你啥时候最惬意?

生:睡懒觉的时候最惬意。

生:考试取得了好成绩。

师:能得到爸爸妈妈以及老师的表扬,你心里特别的惬意。

生:吃到美食,我很惬意。

师:真是只小馋猫。

生:去澡堂洗澡,我很惬意。

师:那真是舒服到了极点。

师:生活中我们感到特别舒服,特别满意,特别如意的时候就可以用上惬意。 师:最后的一个词会是什么呢?我要让你们来猜一猜,你认为刘老师会写什么? 生:尊严?

师:不是。

生:赞赏?

师:也不是。

生:许配?

师:许配是什么意思?

生:就是嫁的意思。

师:很好理解,也不是重点。

师:估计同学们都没找着。(板书:一把好手)

生:没料到呢!

师:哈,没料到,找不着吧,那我找着了,你能告诉我“一把好手”是啥意思? 生:就是好帮手的意思。

生:干的很出色。

师:谁是谁的一把好手?

生:哈默是杰克逊的一把好手。

师:哈默是杰克逊的什么一把好手?

生:庄园里的一把好手。

生:干农活的一把好手。

师:哈默除了是庄园里的一把好手,从课文中还可以看出,哈默在什么方面也是一把好手?

生:还是捶背的一把好手呢!

师:哈哈,看来我们大家都是学习上的一把好手。联系课文,联系生活,我们就能把词语理解到位,我们把这些词语理解了,也就基本读懂故事的内容了。

四. 巧用关键词 简述故事内容

师:能够把词语的意思准确的描述出来,这只是理解词语的第一步,要真正掌握这些词语和理解课文,最关键的还是要看我们大家会不会灵活运用,也就是要学以致用。先请同学们自由的把课文朗读一遍。

生:自由朗读课文。

师:好,接下来请大家用黑板上的词语,结合课文的内容,用简洁的话,来说说哈默和杰克逊之间的故事。

生1: ……(这个学生基本上在絮絮叨叨复述课文)

师:停一下,我们现在不是让你把课文内容给我们讲述一遍,你可能刚才没有听清楚要求。借助黑板上的词语,把课文主要内容概括一下。你刚才只有“狼吞虎咽”这个词语用得恰当。请你来试试看。

生:一个寒冷的冬天,沃尔逊镇上来了一群逃难的人。善良的沃尔逊人烧饭热情的招待他们。其中有一个人是哈默和其他的逃难者不一样,在其他逃难者狼吞虎咽的时候,哈默坚持要先干活再吃饭,杰克逊大叔看到骨瘦如柴的哈默这样有骨气,就留下了哈默,后来把女儿许配给了哈默。

师:你比刚才的同学讲得简洁一些了,个别词语用得也不错。但是黑板上很多重点词语没有用上。谁能比他说的更好?

生:在一个很冷的冬天,沃尔逊小镇上来了一群逃难者。其中有一个年轻人叫哈默,他面呈菜色,骨瘦如柴,显得疲惫不堪。善良的杰克逊大叔拿着食物给他,哈默坚持要先干活再吃饭,杰克逊大叔被他感动了,就让哈默给他捶背,杰克逊大叔感到十分惬意。因为杰克逊大叔看到了哈默的尊严,就把哈默留下来,当了庄园里的一把好手,后来还把自己的女儿许配给了他。哈默最终成了一个石油大王。

师:这就是优秀学生的表现,这就是活学活用的学习能力,把掌声先给他。请大家像刚才这个同学一样,同桌之间,用上黑板上的词语,简洁流畅地讲述哈默和杰克逊大叔之间的故事。

生:(同桌之间相互讲述)

师:这个故事到这里,我们算基本读明白了。故事的开始,哈默和杰克逊大叔是逃难者和救难者的关系,到故事结束的时候,哈默和杰克逊大叔还是逃难者和救助者的关系吗?

生:杰克逊还是镇长,哈默是镇长的农民。

生:哈默是杰克逊庄园的一把好手了,我觉得他们是打工仔和老板的关系。 生:不对,杰克逊大叔都把自己的女儿许配给哈默了,应该是……我说不出来。 师:谁来帮帮他?

生:是女婿和丈母娘的关系。(大家爆笑)

生:不对不对,我刚才说错了,是女婿和……我也说不出来。

师:哈哈,这个关系一定要搞清楚,尤其是我们的男同学,今后不但要当女婿,还有可能要当女儿的爸爸。哈默和杰克逊之间就是女婿和丈人的关系了。你看,哈默这个捶背真是值得呀,不但解除了饥饿,得到了工作,还娶到了好妻子。

五. 理解尊严 唤醒生命

师:同学们,如果让你从这篇课文中摘录一个句子,你会摘录哪一句?请仔细默

读课文,把最值得自己摘录的这个句子认真摘抄在自己的笔记本上。 生:(默读课文,摘录句子。)

师:好,请你来朗读摘录的句子。

生:我摘录的是这一句:你别看他现在什么都没有,可他百分之百是个富翁,因为他有尊严。

生:我也是摘这一句。

师:请认真朗读一遍。

生:你别看他现在什么都没有,可他百分之百是个富翁,因为他有尊严。 生:你别看他现在什么都没有,可他百分之百是个富翁,因为他有尊严。 师:都摘录这一句的请站起来。

生:(全班起立。)

师:我们大家一起来朗读这一句两遍,并努力背下来。

生:(齐读)你别看他现在什么都没有,可他百分之百是个富翁,因为他有尊严。 师:同学们,故事讲的就是尊严。那什么是尊言呢?

生:尊严就是让别人尊重自己。

生:我认为尊严就是不能随便得到别人的东西。

生:尊严就是人格。

生:尊严就是要靠劳动老养活自己。

师:同学们,你们说的都对。但都没有哈默讲得好。杰克逊大叔就是听了哈默的一句话,看到了哈默的尊严,把他留下,并决定把女儿许赔给他。请同学们再去读读课文,看谁最先找到哈默的那句饱含“尊严”的话。

生:我找到了,我找到了。就是“我不能不劳动,就得到这些食物。” 师:找到这句话的请举手。

生:(全体学生欢呼着陆陆续续的举起了手。)

师:我不能不劳动,就得到这些食物,这就叫尊严。实际上从哈默这句话中,我们可以找到一个最关键的词语来解释尊严,是哪个词语?

生:劳动(异口同声叫喊)

师:对,劳动就有尊严。每一个劳动者都是有尊严的人。快要下课了,老师忍不住还想再追问你们一个问题,我们知道哈默是一个有尊严的人,同样为逃难者,那些见到食物就狼吞虎咽的人,他们有没有尊严?

生:没有,他们没有尊严(几乎又是全班同学异口同声)。

师:不要急,再仔细想一想。

生:他们没有尊严。

生:他们好像也有尊严吧?

生:他们见到食物就狼吞虎咽,怎么会有尊严呢?

师:难道面呈菜色骨、瘦如柴的逃难者,见到别人主动送来的食物狼吞虎咽,就没有尊严了吗?

生:我也觉得他们有尊严。

师:那么他们的尊严在哪里呢?

生:这个我说不出来,我只是感觉他们好像也有尊严。

师:这就对了,同学们,我们觉得这些狼吞虎咽的逃难者,应该是有尊严的人,只是我们没有看到他们的尊严。杰克逊大叔也没有看到他们的尊严。更重要的是,这些狼吞虎咽的逃难者,他们自己也没有看到自己身上最宝贵的尊严。其实,每一个人都是有尊严的人,只不过有的人用心呵护自己的尊严,哈默就是这样的人,

他受到了人们的尊重;有的人忽视了自己身上的尊严,没有发现自己身上宝贵的尊严,有时候在其他东西的诱惑下,就很容易干出伤害伤害自己的尊严的蠢事来。老师问你,你有尊严吗?

生1:(想了想,轻声说,几乎听不见)我有。

师:你呢?

生2:我有尊严。

生3:我当然有尊严。

生4:我有尊严(非常响亮自信)

……

师:我们在座的每个同学有没有尊严?

生:有,我们有尊严!

师:对,这就对了。哈默有尊严,其他的逃难者也有尊严,我们在座的每一个人都有尊严。不论高低贵贱,不论贫富差异,人人都有尊严。我们不能伤害别人的尊严,我们也不能伤害自己的尊严。我们要让每一个人都看到我们的尊严,千万不要忽视我们都是有尊严的人。

[缘起]

最近,在学习课堂观察,说实话,由于才疏学浅,我没有去读那些让我头疼的理论,因为读不太懂。我理解的课堂观察,其实是一个评课的代名词而已。即根据自己听课的感觉,对一节课的诸多环节进行审视,并得出自己的结论。我以为,评课有两种,一是感性的,一是理性的。而长久以来,我们的评课大多是在感性的指导下说出理性的话,因而,就造成了课堂评价有的时候会有天壤之别。爱它的说它是在青云端,“恨”它的说它在地狱间。那,一节课究竟是好,还是坏呢?于是,课堂观察就应运而生。我以为,课堂观察是想力图通过对课堂实际情况的记录,梳理,统计,分析,以力求对课堂进行科学的判断分析。

家里网速不好,电脑也没有装该装的软件,因此,无法看孙双金的《只拣儿童多处行》,闲逛之下,见刘发建老师发了一节自己的课,题为《请你来看好玩的课》。不禁兴起,觉着有点意思。但看了之后呢,说实话,觉得有点没意思。我个人的感觉,刘老师后面的随笔是有意思的,但是前面的实录是不好玩的。这也是个有意思的事情,于是,打算对这节课进行一下“观察”,而观察是需要身临其境的,我说过,“文字是最能欺骗人的”,略读刘老师呈现的实录,可见,刘老师或者做实录的老师是带着自我欣赏或者仰视的视角进行的,因而,呈现出来的实录已经带有了很多的个人的感性色彩。【这个问题肯定存在。无法回避。实录是我的徒弟整理,整理后本人又略有完善——但绝不是弄虚作假,而是把课堂即兴的言辞略加修改完整的表达。一个人要做到非常客观理性的认识自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这必定是一个教师成熟的唯一途径。】因而,我尝试问刘老师要视频,可惜没有,本想作罢。【视屏没有,那天我的徒弟录音,她是根据录音

整理的。我的126邮箱发不了录音。可能是空间问题,也可能是网速问题。】但是,让语文课好玩,是我去年一直在想的一个问题,思来想去,我这个无原则的人不妨再做一次没原则的事情。

这还是一次带有很严重主观倾向的观察,我首先要声明这一点【可以理解,尽管每一个人都不愿意如此,可目前为止,我还没有看到真正能完全超越这一点的人。但事实证明,谁能够在这一点做到出色一点,谁就离真理靠近一点。】因为,我读了刘老师的帖子和他与几位网友的交流,觉得他有些自恋。当然,人都是有一点自恋的,无可厚非,但是,我常恐长此以往会自闭。【把自己的课堂挂在论坛,目的就是要努力的突破“自闭”。我的《狼牙山五壮士》《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神奇美丽的汉字》《将相和》等课堂,都是在论坛网络的无墙世界里得到网友们的无私奉献,才日渐清晰和成熟的。我是受惠于网络的。】于是乎,不禁又拿起砖头来。

【教材:还有多少假课文?】

搜寻了一下,这是人教版第八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课文,讲述了石油大王哈默的一个故事,作者是李雪峰。搜寻了一下,发现了一个好玩的事情:首先,是作者李雪峰,一开始我搜到一个李雪峰,他是原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六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第一、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第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我的发现是,他曾经做过宣传部长,这里按下待表。后来发现,此李雪峰非彼李雪峰,文章的作者李雪峰,1967年生于河南。多年致力于散文创作,作品《尊严》、《生命的林子》被选入全国小学《语文》课本,《母亲的贺卡》、《浮生若茶》被选入河南省中学语文教材《语文阅读》,《把根修一修》、《人生的泥泞》被选入新加坡《中学华文》语文课本。出版有《心灵鸡汤·钻石宝地》、《心灵茶坊》、《心灵解锁》等作品集,曾获第三届老舍散文奖等奖项。现为《读者》杂志签约作家。有意思的是,有很多老师将两个李雪峰混为一谈了,我开始也是如此,那个宣传部长的身份,成为我给这篇课文定位为假课文的依据之一。再说文章的主人公哈默,亚蒙·哈默是美国西方石油公司的董事长,是一位颇具传奇色彩的人物。在西方,他是点石成金的万能富豪,而在苏联和中国,他却是家喻户晓的“红色资本家”,因为他是第一个与十月革命后的苏联合作的西方企业家,被列宁亲切地称为“哈默同志”;他又是第一个乘坐私人飞机访问中国的西方企业家,被邓小平誉为“勇敢的人”,《哈默

自传》在中国更是成了颇受欢迎的畅销书。1919年他21岁在哥伦比亚大学获学士学位时,接管了父亲的制药厂。1921年获医学博士时,就成为美国第一位在校的百万富翁。我手头没有《哈默自传》,上网搜寻了两个问题:一个是哈默的妻子,均语焉不详,只知道他有过三任妻子;第二,是关于哈默逃难或者流亡一节,也没有找到出处,查阅其生平简介,发现他的生意几乎是一帆风顺的,想一下美国国情,我以为人为的可能性迫害的可能性也不存在。以课文为依据,课文讲的哈默娶了杰克逊的妻子,然后在二十多年后取得了成功。那么,这个成功指的是什么呢?是指哈默成为石油大王吗?如果是,哈默是58后岁才插足石油产业的。如果不是,人家21岁就成功了,那他岂不是1岁的时候流亡、取了镇长的女儿?由此,我质疑这篇文字的真实性。

在网上搜索的时候,找到了一篇与这篇文章相关的一则故事:

在美国,有一段时间,石油销售量一向领先的石油大王哈默对东欧国家的石油输出量减少了,而他的竞争对手的石油输出量却略有增加。人们对这一现象不理解。当一张小报的记者杰西克问及这一最敏感的话题,哈默却和颜悦色地回答:“关照别人就是关照自己。那些想在竞争中走在别人前面的人,都应当明白,关照别人,就是一条最好走最快捷的路。”

当时杰西克不理解哈默的话,以为他只是故弄玄虚敷衍了事。直到10年后他读了有关哈默的报道中的一个小故事,他才恍然大悟。

一年冬天,年轻的哈默随一群同伴流亡到美国南加州一个名叫沃尔逊的小镇。那些天,冬雨霏霏,镇长杰克逊门前的花圃旁的小路成了—片泥淖,行人只好从花圃里穿过,弄得花圃一片狼藉。哈默替镇长痛惜,便不顾寒雨淋身,制止行人从花圃里穿行。这时,只见镇长笑意盈盈地挑着一担炉渣回来了,在哈默面前从从容容地把炉渣铺在泥淖里。小路畅通了,再也没有人从花圃里穿过了。镇长意味深长地对哈默说:“你看,关照别人就是关照自己,有什么不好?”善良的镇长的言行给哈默的心灵一次极大的震撼。 我以为,这个故事比教材中的故事要更可信,也更有意思。说到这里,想起来最近推敲的几篇文字,从《夜晚的太阳》《鞋匠的儿子》《尊严》等等这些让我们尴尬的教材文字中,我们不禁要问:教材里究竟还有多少这样禁不住推敲的文字?

有点扯远了,点一下题:教材是有尊严的,教材的尊严始于何处?首先是真实!

【关于文本的真假,我没有梦轩如此详细全面的考证。没有时间,他们要我给领雁工程部分学员上一节课,我就按照正常的教学进度上了一节课。原本也就是上一节家常

课。但上课前,我心底是清楚的,这个文本是个“伪文本”。所以,我回避了这个故事与后来哈默成为石油大王的关系——这纯属子虚乌有的。如果准备时间充分一点,这个文本可以作为一个“批判性阅读”的案例。有关教材文本的“真伪”,这是一个大问题。人教版的新教材,我是第一次,仅仅用了4年级的教材一年。我就可以负责任地说,三分之二是“有毒”的,剩下的三分之一,又有三分之二是“无用”的,还剩三分之的三分之一是有用的,但绝大部分没有用好。譬如,随便举一例,安徒生的《卖火柴的小女孩》是一个最经典的“儿童小说”,我们多少年来一直把他当《经典童话》用,弄得小孩子读了六年,还搞不懂啥是童话,啥是小说。像《小珊迪》这样的经典,也放到了选学课文。像梦轩说的诸如《尊严》《中彩那天》等等基本上都是那些无聊的作家“梦笔生花”造出来。这些都不过是当年《毛泽东帮毛四阿婆收稻谷》的翻版,之时代不同,造假由内转向“国外”了。似乎编故事编的远一点,你们就无从考证了。

“用美丽的谎言来教育人”,不仅仅是哪一个出版社的教材编辑指导思想。大概能够背离这个宗旨的教材,目前在国内还没有见到过。

也正有鉴于此,麦子已经确定今后的一个课题便是《批判性阅读教学的思考与实践》。有兴趣的朋友可以一道来参与。让孩子知道真相,让孩子会思考,敢说真话。往小处说,是让孩子活得有尊严,往大处说,是让我们这个民族有尊尊严。

如何用好这些垃圾教材。批判性阅读是最好的武器。但,《尊严》一课,基本上采取的是“回避”。从学生的角度讲,我们在日常教学中,如果没有充分的时间来引导学生批判,采取回避,是不是一种方式。还值得思考。注意,这里的“回避”,不是放弃。】

【教材:还有多少假课文?】

搜寻了一下,这是人教版第八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课文,讲述了石油大王哈默的一个故事,作者是李雪峰。再搜索,发现了两件好玩的事情:首先,是作者李雪峰,一开始我搜到一个李雪峰,他是原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六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第一、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第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我的发现是,他曾经做过宣传部长。后来发现,此李雪峰非彼李雪峰,文章的作者李雪峰,1967年生于河南。“多年致力于散文创作,作品《尊严》、《生命的林子》被选入

全国小学《语文》课本,《母亲的贺卡》、《浮生若茶》被选入河南省中学语文教材《语文阅读》,《把根修一修》、《人生的泥泞》被选入新加坡《中学华文》语文课本。出版有《心灵鸡汤·钻石宝地》、《心灵茶坊》、《心灵解锁》等作品集,曾获第三届老舍散文奖等奖项。现为《读者》杂志签约作家。”有意思的是,有很多老师将两个李雪峰混为一谈了,我开始也是如此,那个宣传部长的身份,成为我给这篇课文定位为假课文的依据之一。

再说文章的主人公哈默,亚蒙·哈默是美国西方石油公司的董事长,是一位颇具传奇色彩的人物。在西方,他是点石成金的万能富豪,而在苏联和中国,他却是家喻户晓的“红色资本家”,因为他是第一个与十月革命后的苏联合作的西方企业家,被列宁亲切地称为“哈默同志”;他又是第一个乘坐私人飞机访问中国的西方企业家,被邓小平誉为“勇敢的人”,《哈默自传》在中国更是成了颇受欢迎的畅销书。1919年他21岁在哥伦比亚大学获学士学位时,接管了父亲的制药厂。1921年获医学博士时,就成为美国第一位在校的百万富翁。我手头没有《哈默自传》,上网搜寻了两个问题:一个是哈默的妻子,均语焉不详,只知道他有过三任妻子;第二,是关于哈默逃难或者流亡一节,也没有找到出处,查阅其生平简介,发现他的生意几乎是一帆风顺的,想一下美国国情,我以为人为的可能性迫害的可能性也不存在。以课文为依据,课文讲的哈默娶了杰克逊的女儿,然后在二十多年后取得了成功。那么,这个成功指的是什么呢?是指哈默成为石油大王吗?如果是,哈默是58后岁才插足石油产业的。如果不是,人家21岁就成功了,那他岂不是1岁的时候流亡、取了镇长的女儿?我估计,美国的法律再宽松,也不成,再说了,那时候他还要人抱呢,怎么给老丈人捶背?再后,经网友陈青老师帮助,哈默于1925年娶了沙皇将军的女儿——奥尔加·冯·鲁特女男爵。(《勇敢的人--哈默传》吕炳洪等译中国经济出版社1988年出版)由此,我质疑这篇文字的真实性。

在网上搜索的时候,找到了一篇与这篇文章相关的一则故事:

在美国,有一段时间,石油销售量一向领先的石油大王哈默对东欧国家的石油输出量减少了,而他的竞争对手的石油输出量却略有增加。人们对这一现象不理解。当一张小报的记者杰西克问及这一最敏感的话题,哈默却和颜悦色地回答:“关照别人就是关照自己。那些想在竞争中走在别人前面的人,都应当明白,关照别人,就是一条最好走最快捷的路。”

当时杰西克不理解哈默的话,以为他只是故弄玄虚敷衍了事。直到10年后他读了有关哈默的报道中的一个小故事,他才恍然大悟。

一年冬天,年轻的哈默随一群同伴流亡到美国南加州一个名叫沃尔逊的小镇。那些天,冬雨霏霏,镇长杰克逊门前的花圃旁的小路成了—片泥淖,行人只好从花圃里穿过,弄得花圃一片狼藉。哈默替镇长痛惜,便不顾寒雨淋身,制止行人从花圃里穿行。这时,只见镇长笑意盈盈地挑着一担炉渣回来了,在哈默面前从从容容地把炉渣铺在泥淖里。小路畅通了,再也没有人从花圃里穿过了。镇长意味深长地对哈默说:“你看,关照别人就是关照自己,有什么不好?”善良的镇长的言行给哈默的心灵一次极大的震撼。 我以为,这个故事比教材中的故事要更可信,也更有意思。说到这里,想起来最近推敲的几篇文字,从《夜晚的太阳》《鞋匠的儿子》《尊严》等等这些让我们尴尬的教材文字中,我们不禁要问:教材里究竟还有多少这样禁不住推敲的文字?

有点扯远了,点一下题:教材是有尊严的,教材的尊严始于何处?首先是真实!否则,咱和刘老师在这里讨论一篇子虚乌有的文字,实在是既不好玩,又没意思。全国那么多的老师在教这样的一篇文字,不光不好玩,而且有误人子弟之嫌。

在这里,真的要建议我们的教材编写者认真对待这个事情,好好推敲一下所选文章的真实性,教材必须维护自己的权威性。

【这个问题,前面已经表示了同感。我们的教材基本上就是《心灵鸡汤》《读者》《美文》的翻版或者摘要吧。《心灵鸡汤》实际上,明白人都是那是“毒药”。教材的问题,也不是某个人的问题,某个出版社的问题。有一只无形的大手在指导这个教材的编辑队伍。】

【教学目标:无边落木萧萧下】

上课,自然要有教学目标。教学目标如何设定呢?我以为还是根据《课程标准》的学段要求、教者编写意图、教材及学生实际情况来定。首先来看看《课程标准》对第二学段阅读教学的要求:

1.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初步学会默读。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

3.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

4.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5.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

6.在理解语句的过程中,体会句号与逗号的不同用法,了解冒号、引号的一般用法

7.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

8.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

9.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

10.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

学习了刘老师的课堂,我想,他这节课达成了这样的几条目标: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此外,刘老师还意图通过关键词的把握,达到第三学段的“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这一目标。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刘老师主要做了四件事:一件是找出故事的时间、地点、人物三要素,学习把握故事主要内容的方法;二是理解词语的意思;三是抓住关键词理解课文内容;四是“理解尊严,唤醒生命。”我们来看看这组教材,本单元由这样几篇课文构成:《中彩那天》《万年牢》《尊严》《将心比心》。教材对这组教材做了如下提示:“一个人能真诚地待人处事,总会得到大家的称许和尊重。阅读本组课文,理解重点语句和段落,思考下课文中讲述的这些故事,对我们做人处事有什么启示?”课文后面有一道题:让我们找出描写年轻人外貌、动作和语言的句子,体会体会,再抄下来。我想,这是我们在教学的时候首先要考虑的问题。最后这一点,我觉得刘老师在教学的时候忽略了。【有关阅读教学如何教学“写”的知识,我是很不赞成“从人物外貌动作语言”的词句中去体会的。有关读与写的有机结合,我在人教论坛曾和网友们有过深度的交流。这里就不扯开去了。更何况面对这样一个“伪文本”,还要如此去品味一番,实在大倒胃口。】 当然,文本的教学目标是什么,我们可以审时度势,因人、因时而异,但是,作为教材,作为正常执行教学课程的教师,我以为还是应该有个自由度的把握的原则。我也承认现在的一些标准未必科学,我也曾幻想自己能建立出一套小学语文的知识教学系统出来,但很难。而倘若我们自己不能做到,那么,我以为,我们首先要完成课程给我们的保底目标。

【我的课堂教学底线就是,大家能读通课文,掌握一些词语,练习课堂能运用这些词语,知道故事的大概, 知道自己和身边的每一个人都有尊严。如果要面这样的文本,

还引导孩子从语言动作神态去品味人物的思想和情感,那是极其恶心的。我有一个担心,孩子学了这样的故事,就认为只有哈默那样才有尊严。事实上,课堂里有绝大多数的孩子就不认为其他的逃难者有尊严,也有相当一部分孩子开始认为自己没有尊严,特别是那些成绩比较差的孩子,他们不敢把尊严用在自己身上。直到今天,我依旧认为,那节课,哪怕其他的目标都落空了,只要有几个孩子真的懂得自己是有尊严的人,我就很满足了,因为身边懂得自己有尊严,并能够呵护自己尊严和尊重别人尊严的人,不是太多,而是太少太少,比仅仅是孩子,更多的是我们的成年人。

有什么比这个觉醒更重要的呢?】

【课堂:乱花渐欲迷人眼】

关于这节课的教学,有几点疑问,提出来,盼刘老师解惑:

1、教学的流程是否恰当?

课堂教学的过程,应当是“咬定青山不放松”,紧扣教学目标进行的,如今我们有许多老师追求语文教学的简约之美,张庆老师提出“语文倡简”,甚至还有好事者打出了“简单语文”的旗号,其实,这一切都没有跳出小学语文教学的要求。我们的语文教学就是面向儿童的,而儿童的年龄和知识特点决定了我们的小学语文教学不能太复杂,把孩子给绕晕了,这就是“小语姓小”。

【我对简单语文丝毫没有兴趣,对那些在“语文”前面了修饰的东西,我一向不感兴趣。简单语文其实就是把语文搞复杂了,不知道给如何下手了,就在提出简单语文。正如同那些把语文带出语文园地的人一样,糊涂之后,又开始呐喊“让语文回家”。是谁把语文搞复杂的?是谁把语文带出语文家园的?永远不会有人出来“认账”。似乎,语文是自己离家出走一样。

我就曾经说过,不管个人有多么辉煌的成就,也不管做出了多大的贡献,看到语文今天的模样,我们都该为此感到羞愧。】

刘老师这节课,大致分为了这样几个流程:导入新课,回顾预习;初读课文,巧抓关键词;巧用关键词,简述故事内容;理解尊严,唤醒生命。我揣摩他的目的是想通过前几个环节的铺垫,从而达到他最后“理解尊严,唤醒生命”的目标。【这种揣测是没有道理的。就像说吃前面的9个包子都是为最后一个包子服务的一样。每一个教学环节都有它的目的,如果前面的每个环节没有落实而是走马观花的走过长,那到值得怀疑。前面的环节,我自信还作的比较扎实的。每个环节之间,自然有其内在的逻辑。】

这里的难点,我以为主要是两个,一是抓关键词,二是理解尊严,事实上,透过实录,我们也不难发现这两点在教学过程中确实是教者的着力点,这里有个疑问,就是到底是先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呢?还是先抓关键词?【抓关键词之前的细读课文,难道不是整体感知?】我想,刘老师的目的是通过关键词的理解,然后再以它们为抓手,来串起文章来,以求得自己逻辑上的圆满,可以顺利过渡到最后一个教学环节中去,问题是,对于即将升入五年级的孩子来说,这两个要求到底孰难孰易?我想,无论是课程的要求,还是从刘老师上课所花时间来看,我想他和我们都一样明白,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要比抓所谓的关键词容易,而刘老师却将此掉了个,我以为值得商榷。【引导学生用黑板上的关键词来讲述故事的大概内容,不是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和整体把握能力?没有前面的细读课文抓关键词,没有对课文关键词语的细致理解,主要内容又怎么能够概括的出来?当然,麦子相信梦轩会有更好的“概括主要内容”的设计。】

2、这几个词语是不是文章的关键词?这些词语真的是联系上下文理解的吗?【是不是关键词,完全可以讨论,完全可以优化。这一点梦轩说的不错。所谓联系上下文,就能够联系上下文的,自然联系上下文是最妙。联系上下文无法理解的,诸如“面呈菜色”,就不能联系生活实际?用法,而不为法束缚。】

刘老师列出了几个词语:“面呈菜色、骨瘦如柴、疲惫不堪、狼吞虎咽、惬意、一把好手”。这几个词语是不是文章的关键词语值得商榷:前面三个可以算,后面三个需要去推敲。比如,“惬意”这个词语的指向并不是哈默,比如,“狼吞虎咽”的作用是什么?比如,一个“一把好手”就能概括哈默的成功吗?而文章最大的关键词在哪儿呢?刘老师其实的抓的是“尊严”,其余的词应该是为它服务的,如果说这篇课文,要抓的关键词只有一个的话,就是课题明明白白的两个大字“尊严”。或许刘老师想给孩子降低难度,但我以为这样一来,指向不明,反而会给教学造成混乱。【我的课堂,极力的回避了“尊严”。我就害怕学生“从尊严到尊严”。在我看来,主题先行的“求证式”阅读实在要不得,在《将相和》一课我提出了“发现式阅读”,阅读就应该是一个“发现之旅”。孩子们这节课,对尊严的理解,我以为是比较合理,比较到位的。我知道眼前的是孩子,是儿童。在语文课堂如何贴近儿童这方面,我自信我是做的比较好的。但很不够,我时常感觉很多课堂会和孩子有隔阂。】

此外,理解词语的方法很多,有查字典、有联系上下文理解等等,刘老师找的这几个词都可以联系上下文理解吗?我觉得未必,比如面呈菜色、狼吞虎咽,甚至还有疲惫不堪,我以为从文中都找不出可以联系上下文理解的地方来,实际上课堂上,刘老师带

领孩子的理解也不是用的联系上下文的方法。所以,我以为,这样的说法,也需要去推敲。

3、什么是尊严?如何让孩子体会到尊严?【劳动就有尊严,不是告诉孩子们,而是在孩子们都找到了哈默那一句话之后,他们找到了尊严,我帮孩子们提升概括了一下。劳动就有尊严,是有语境的,脱离了课堂语境无限的放大,就会犯“任何真理前进半步就荒谬”一样的错误。】

《辞海》告诉我,尊严有两个意思:1,庄重而有威严,令人敬畏;2,独立而不可侵犯的地位或者身份。关于“尊严”,是一个很抽象的词语,我以为这是一个不可解的词语。刘老师通过引导,告诉孩子们“劳动就有尊严。”我很欣赏课的最后,刘老师没有把孩子带入二元论,引导孩子理解了其他受难者也有尊严,所有人都有尊严的目标,但是,我不赞成他这样的做法。首先,劳动就有尊严,这样的一个结论似乎妥帖有待商榷,其次,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我以为刘老师有自相矛盾之处,【这里的问题,这里的二元认,麦子没有搞明白你的意思。我的自相矛盾在哪?请明示。】因为,在得出那个“劳动”的关键词的时候,刘老师其实不自觉地采用了对比,实际上认同了二元论,但最后又要引导孩子得出多元,仅看实录我都能想象到那个过程是多么的艰难,孩子是多么的迷茫,在老师指挥(调动)下的近乎于“呐喊”的口号其实是多么的无力!

最后,谈一点我对“尊严”这个词语的理解,我以为,作者或者编者也没有能正确理解这个词语的含义,具体体现在最后对杰克逊大叔的话的理解上,大叔说:“别看他现在什么都没有,但他百分之百是个富翁,因为他有尊严。”教材最后狗尾续貂地“证明”了哈默的“出息”,我觉得非常愚蠢。事实上,那个大叔的意思是,那个什么都没有的哈默已经是个富翁了,而这个“富翁”不是指的钱,而我们的作家和编者恰恰很不自觉地给了孩子一个很不好的对“富翁”和“尊严”的解读。尊严是什么呢?其实就是先贤孟子说的:“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吧。【这样的尊严定义,给孩子适合吗?有了这样的“尊严”概念,孩子的尊严意识会比麦子的课堂效果更好吗?恐怕四年级的孩子,对这几句话的理解,也未必能吸收吧。】

【观点:关于好玩的课】

为了避免陷入自说自话的自恋,昨天和今天调查了一些孩子,询问了他们眼中的好玩的语文课要具备的一些特质,有趣的是,孩子们的答案基本一致,整理如下(这就是孩子们的感性认识,我不想去讨论它们的科学性,但考虑到教学的可接受性原则,我

个人觉得值得我们关注):老师幽默风趣,教学气氛民主轻松;教学内容清楚,让人听着明白,但是之前是不知道的;不要有太多的任务,不累。

综上所述,我以为刘老师这节课的出发点很好,但是教学目标定位有偏差,教学流程有待商榷,没有完全能达到自己想要的教学效果。

【好玩不好玩,就不说了。这本身就是一个感受,不同的人完全可以有不同的感受。】

【结束语】

天气预报说,台风要来了,暴雨也要来了。今年泰州的夏日很是奇怪,没有入夏的时候,天就很热了。该热的时候,却很凉快,虽然天气很凉了,但是这段文字实在写得太累,我仅仅行文就足足用了今天一整天的时间。想起了最近看到的参加纷繁的培训的我的可敬可爱的同行们,想起了那个哗众取宠在疯狂叫嚣《教师取消寒暑假有何不可?》无知的北夕,实在觉得一点都不好玩。

最后,真诚地感谢刘发建老师,因为,在这个夏天,由于您的一节课,让我找到了我丢失了整整一年的工作状态!

感恩刘老师!

同时感恩各位即将砸来砖头的老师们!

【交流是互惠的,从来不需要感恩。只要真诚,大家都还能看到远方的东西,而不是固守自己的内心。】

【夜深了,真的很深了。在晚上11点半写了一个教案后。本想休息,心里总觉得有点不对,好像有点事情没做完。于是就草草作答。欢迎继续拍砖。】


相关内容

  • [人人享有人格尊严权]说课稿
  • <人人享有人格尊严权>说课稿 泰来农场学校 王兆军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八年级第四课第一节第一框--人人享有人格尊严权 一.说教材: 1.本框题在教材中的地位 随着年龄的增长,进入初二的学生渴望独立,关注人格尊严的意识明显增强,但有时他们不能正视侵犯人格的事情,有时过于敏感有时又很麻 ...

  • 学案-人人享有人格尊严权
  • 八年级品德下册教师学案 第七课时 <人人享有人格尊严权>(第四课) [学习目标](2分钟) 知识与技能:了解人格尊严和名誉权的内容,明确法律保护人格尊严和名誉权:提高运用法律手段维护自己和他人人格尊严权的能力,能够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过程与方法:通过以例说法的方式,增强维权 ...

  • 平等对待的根据_价值与国家责任_赵迅
  • 2009/7 平等对待的根据.价值与国家责任 赵 迅 摘 要:平等对待的根据是缔约主体平等.缔约贡献平等.种属尊严平等和人权权利平等;平等对待的价值在于良善的生活和我们的共同体;平等对待是一种国家责任.关键词:平等对待;根据;价值;国家责任中图分类号:D9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410082 基 ...

  • 勇敢与懦弱
  • 人人都希望自己勇敢,谁愿意当懦夫?因为勇敢是光荣,懦弱是耻辱.涉及到荣辱,涉及到尊严,谁不锱铢必较?这种计较甚至会超过对利益的争夺.然而勇敢与懦弱并不象人们以为的那样简单. 首先,勇敢与懦弱有真伪的问题:内在心志与外在表现不一样.也许内刚外柔,如韩信忍受"胯下之辱":也许色厉内荏 ...

  •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 神) 潘盛洲 < 人民日报 >( 2014年11月21日 07 版)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 ...

  • 丁子:人人参与人人创造人人幸福的中国梦
  • 人人参与人人创造人人幸福的中国梦 --互联网时代方法论丛书之<每个人都是一个单位>研读(二) (作者/丁子)十八大以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已成为13亿人民共同的追求.习近平同志说,"中国梦归根结底是人民的梦",中国梦的实行需全民参与,人人有责. 为什么说中 ...

  • 2010年十大宪法事例
  • 法学家点评2010年度中国十大宪法事例 1北京安元鼎保安公司截访事件 事件回放:2010年,一家名叫"安元鼎"的保安公司在北京保安业悄然做大.越来越多的调查表明,安元鼎公司的主业为关押.押送到北京上访的民众.这家时间短却发展迅猛的保安公司在京设立多处"黑监狱" ...

  • 法学家点评2010年度中国十大宪法事例
  • 法学家点评2010年度中国十大宪法事例 1北京安元鼎保安公司截访事件 事件回放:2010年,一家名叫"安元鼎"的保安公司在北京保安业悄然做大.越来越多的调查表明,安元鼎公司的主业为关押.押送到北京上访的民众.这家时间短却发展迅猛的保安公司在京设立多处"黑监狱" ...

  • 是什么让我们更有尊严
  • 楚天都市报讯 图为:80后农民工用勤劳追寻城市梦想 图为:湖南青年在京建成"蛋形"小屋 图为:北京人通宵排队争幼儿园入托名额 "我们所做一切都是要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让社会更加公正.更加和谐",在2010年初全国两会上,温家宝总理首提"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