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钧的第一桶金

  从1989年一个不到15平方米的干洗店,发展成为业内知名的洗衣企业,27年来,郑州康洁的“掌舵人”吉浦钧凭着先人一步的意识,一手建立起了自己的洗衣王国。.   入行契机   公元20世纪80年代末,在河南省会郑州一家银行上班的吉浦钧,因不甘心碌碌无为地打发日子,毅然放弃优越的工作环境,辞职开起了饭店。两年过后,他手中微有积蓄。然而,饭店里经常发生的打架、酗酒、赊账现象,使他对现状很不满意。一个偶然的机会,他接触到了干洗。正是这个偶然的机会,改变了吉浦钧的一生。   上世纪80年代末,穿呢子大衣很流行,吉浦钧也有几件那样的高档服装。而令他感到棘手的是这几件衣服不知道怎么洗,“听说呢子一下水就不能穿了。”.吉浦钧笑着说:“当时也就无意中有个疑问,有没有科学的方法洗这种面料的衣服?”   为了寻找方法,他四处打听,还专门找到一位高校化学系教授咨询,在不断询问的过程中,吉浦钧终于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办法――“干洗”。而在当时郑州的洗衣市场,只有几家国有或者集体性质的洗衣店,而且全部是采用水洗。   吉浦钧分析认为,当时穿高档衣服的有两种人,一种是经常出国的人,一种是做生意先富起来的人,他们遇到的问题和自己一样,这就是潜在的消费群体。   1989年,吉浦钧放弃了餐厅生意,倾出自己仅有的3万元,开了郑州第一家干洗店,将目标对准了高档衣服,专门解决当时颇为时髦的呢子大衣等高档衣服的缩水问题。那是郑州的第一家干洗店,并很快成了气候,“可以说是郑州洗衣行业的第一个发展高峰吧,我算是赶上了好时候。”.   他清楚记得,第一家铺面是在二七区建中街办事处开的“民政干洗部”,隶属建中街办事处民政部门,他说由于当时政策所限,很多洗衣店都“戴”着“红帽子”,名义上是集体企业,实质上都是个体企业。   而在当时,“干洗”为何物,老百姓根本不知所云,甚至有人误认为是“小卖部”,跑进来喊着要买烟。为了引导大家,他们在橱窗上贴海报等宣传标语,详细解释“干洗”的概念,同时手写了大量的海报,张贴在居民小区等人口聚集的地方,免费给别人送“洗衣卡”……吉浦钧将这种方法称为“引导消费”。   消费者的眼睛是雪亮的   “干洗店咋洗衣服?主要就是根据衣服的质地和洗涤说明的标签严格操作。”谈话间,吉浦钧顺手拉开自己的衣服,指着衣服上的标签说。   但按照标签提示洗坏衣服也不是一次两次,尤其是国产衣服,吉浦钧开玩笑说,干洗店为“国产服装企业”背了多年的黑锅。   当时一顾客购买了现在某知名品牌的衣服,拿到吉浦钧的店里洗涤,工作人员就按照衣服标签上的提示进行洗衣,谁知道洗完后,发现衣服缩水。顾客认为干洗店洗坏了自己的衣服,要求赔偿,吉浦钧对顾客说,衣服留着我给你处理。   他找到卖衣服的店铺,投诉衣服按标准干洗后出现缩水。当时该品牌服装一值班经理告诉吉浦钧:“等三天,给你答复。”   第三天,吉浦钧再去的时候,经理非常爽快地说了一句话:“要换,还是要退钱?”后来吉浦钧才知道,那三天,经理拿着相同的衣服去其他干洗店试验了一遍,证明的确缩水。   为什么会产生这种情况?吉浦钧说,其实当时国产服装并没有严格的检验标准,很多服装上的标签都是模仿进口服装,随意粘贴的,仅仅是为了显得高档而已。而当洗衣店按照错误的提示洗衣的时候,衣服被洗坏那是不可避免的。   吉浦钧说,很多服装企业的不规范,直接将矛盾转嫁给“干洗店”,让老百姓误认为“衣服洗坏全部是干洗店的责任”。   “随着服装企业的逐步规范,各项检测标准的不断完善,这样的现象也越来越少,投诉也逐年下降。”吉浦钧说。   那个时候还有许多干洗店都是假干洗。所谓假干洗,即是洗衣机当干洗机、湿洗当干洗、手洗当机洗等违规操作。有的洗衣店甚至只用熨斗和烫布也能“洗”,在脏衣服上放块浸湿的烫布,再在上边放块干烫布,热熨斗一过,脏东西一部分渗下去,一部分被吸进布里,而消费者也很难看出来是否洗过,但穿不了几天脏污就会重现。   吉浦钧却知道,消费者最终是欺骗不了的,可以欺骗一次两次,但是长久做不可能。当别人意识到需要用真机器的时候,康洁的机器早就升级了。   当时很多机器都只能洗黑色衣服,洗不了浅色衣服,而康洁的机器却能完成干洗。20世纪90年代浅色衣服干洗就60块钱一件,有点贵。但是顾客洗完后都要说一声谢谢,因为当时没有地方可以洗,顾客很无奈,拿哪都洗不了,要么一洗就坏。康洁其实就是靠干洗浅色衣服这种技术活创下的品牌。.   转折点   1997年,为了解决干洗皮装发硬、掉色的问题,吉浦钧花80万元引入美国整套电脑干洗设备。“这种设备不仅能将皮衣内附着的油污彻底搞定,还洗、染、烫、保养为一体,洗过之后皮质柔软,色泽鲜亮。”.   同行都觉得他在“烧钱”,可随后的市场验证了他的眼光。“洗衣哪里去,康洁最满意”,成了当时流行的口头禅。一大批靠低价竞争的手工作坊式洗衣店,就此被康洁甩在了身后。.   一个偶然的机会,吉浦钧看到一本叫《苦心经营》的书,上面介绍了关于麦当劳和肯德基的特许连锁模式,吉浦钧像发现了宝藏一样喜出望外。“这种模式比较好,能解决人员外流问题、自身发展资金问题、管理问题,不过当时只是认为找到了解决三个问题的办法,还没有把它理解为拓展市场的一个模式,可以说是不经意间走上了特许经营这条路。”   1997年,是康洁发展史的一个转折点,之前,康洁主要依靠自由资金滚动发展,用总店的盈利投资开设分店,盈利后再开设分店,8年时间其干洗店的数量由一家增至12家。利用“特许连锁”模式,借鉴国内外的成功经验,短短时间内使康洁发生了裂变。吉浦钧介绍说,1997年康洁只有12家连锁店,而现在已经发展到300多家,平均以每年吸纳30家加盟店的速度扩张。   2000年9月,吉浦钧将第一家省外连锁店开到了山东,山东初见成效后,吉浦钧立即将希望之火引向了江苏、上海、山西等地,遍布全国。吉浦钧骄傲地说:“我们现在最远的一家店在西藏。”   一边是8年的发展,开了12家分店;一边是通过10年的努力,开了300多家分店。采用了特许经营的模式后,康洁洗衣的发展犹如无数次加速。   下一个目标   吉浦钧和他的“康洁”见证了郑州20年洗衣行业的发展历程,虽然康洁已经成为河南本土企业的一面旗帜,全国闻名,然而吉浦钧却坚持认为自己并没有“成功”,如果说有,那也只是“阶段性成功”。   2016年的初冬,当记者走在郑州的街道上,蓝色门头的康洁招牌四处可见。现在的康洁,已经在河南、北京、江苏、新疆、西藏等十几个省市拥有近500家连锁洗衣店。   吉浦钧的最终目标,不是去中小企业趋之若鹜的创业板上市,而是做个品牌老店。.“就像欧洲的很多品牌老店,历经几百年,依然魅力不减,那才是最打动我的。”吉浦钧说。.

  从1989年一个不到15平方米的干洗店,发展成为业内知名的洗衣企业,27年来,郑州康洁的“掌舵人”吉浦钧凭着先人一步的意识,一手建立起了自己的洗衣王国。.   入行契机   公元20世纪80年代末,在河南省会郑州一家银行上班的吉浦钧,因不甘心碌碌无为地打发日子,毅然放弃优越的工作环境,辞职开起了饭店。两年过后,他手中微有积蓄。然而,饭店里经常发生的打架、酗酒、赊账现象,使他对现状很不满意。一个偶然的机会,他接触到了干洗。正是这个偶然的机会,改变了吉浦钧的一生。   上世纪80年代末,穿呢子大衣很流行,吉浦钧也有几件那样的高档服装。而令他感到棘手的是这几件衣服不知道怎么洗,“听说呢子一下水就不能穿了。”.吉浦钧笑着说:“当时也就无意中有个疑问,有没有科学的方法洗这种面料的衣服?”   为了寻找方法,他四处打听,还专门找到一位高校化学系教授咨询,在不断询问的过程中,吉浦钧终于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办法――“干洗”。而在当时郑州的洗衣市场,只有几家国有或者集体性质的洗衣店,而且全部是采用水洗。   吉浦钧分析认为,当时穿高档衣服的有两种人,一种是经常出国的人,一种是做生意先富起来的人,他们遇到的问题和自己一样,这就是潜在的消费群体。   1989年,吉浦钧放弃了餐厅生意,倾出自己仅有的3万元,开了郑州第一家干洗店,将目标对准了高档衣服,专门解决当时颇为时髦的呢子大衣等高档衣服的缩水问题。那是郑州的第一家干洗店,并很快成了气候,“可以说是郑州洗衣行业的第一个发展高峰吧,我算是赶上了好时候。”.   他清楚记得,第一家铺面是在二七区建中街办事处开的“民政干洗部”,隶属建中街办事处民政部门,他说由于当时政策所限,很多洗衣店都“戴”着“红帽子”,名义上是集体企业,实质上都是个体企业。   而在当时,“干洗”为何物,老百姓根本不知所云,甚至有人误认为是“小卖部”,跑进来喊着要买烟。为了引导大家,他们在橱窗上贴海报等宣传标语,详细解释“干洗”的概念,同时手写了大量的海报,张贴在居民小区等人口聚集的地方,免费给别人送“洗衣卡”……吉浦钧将这种方法称为“引导消费”。   消费者的眼睛是雪亮的   “干洗店咋洗衣服?主要就是根据衣服的质地和洗涤说明的标签严格操作。”谈话间,吉浦钧顺手拉开自己的衣服,指着衣服上的标签说。   但按照标签提示洗坏衣服也不是一次两次,尤其是国产衣服,吉浦钧开玩笑说,干洗店为“国产服装企业”背了多年的黑锅。   当时一顾客购买了现在某知名品牌的衣服,拿到吉浦钧的店里洗涤,工作人员就按照衣服标签上的提示进行洗衣,谁知道洗完后,发现衣服缩水。顾客认为干洗店洗坏了自己的衣服,要求赔偿,吉浦钧对顾客说,衣服留着我给你处理。   他找到卖衣服的店铺,投诉衣服按标准干洗后出现缩水。当时该品牌服装一值班经理告诉吉浦钧:“等三天,给你答复。”   第三天,吉浦钧再去的时候,经理非常爽快地说了一句话:“要换,还是要退钱?”后来吉浦钧才知道,那三天,经理拿着相同的衣服去其他干洗店试验了一遍,证明的确缩水。   为什么会产生这种情况?吉浦钧说,其实当时国产服装并没有严格的检验标准,很多服装上的标签都是模仿进口服装,随意粘贴的,仅仅是为了显得高档而已。而当洗衣店按照错误的提示洗衣的时候,衣服被洗坏那是不可避免的。   吉浦钧说,很多服装企业的不规范,直接将矛盾转嫁给“干洗店”,让老百姓误认为“衣服洗坏全部是干洗店的责任”。   “随着服装企业的逐步规范,各项检测标准的不断完善,这样的现象也越来越少,投诉也逐年下降。”吉浦钧说。   那个时候还有许多干洗店都是假干洗。所谓假干洗,即是洗衣机当干洗机、湿洗当干洗、手洗当机洗等违规操作。有的洗衣店甚至只用熨斗和烫布也能“洗”,在脏衣服上放块浸湿的烫布,再在上边放块干烫布,热熨斗一过,脏东西一部分渗下去,一部分被吸进布里,而消费者也很难看出来是否洗过,但穿不了几天脏污就会重现。   吉浦钧却知道,消费者最终是欺骗不了的,可以欺骗一次两次,但是长久做不可能。当别人意识到需要用真机器的时候,康洁的机器早就升级了。   当时很多机器都只能洗黑色衣服,洗不了浅色衣服,而康洁的机器却能完成干洗。20世纪90年代浅色衣服干洗就60块钱一件,有点贵。但是顾客洗完后都要说一声谢谢,因为当时没有地方可以洗,顾客很无奈,拿哪都洗不了,要么一洗就坏。康洁其实就是靠干洗浅色衣服这种技术活创下的品牌。.   转折点   1997年,为了解决干洗皮装发硬、掉色的问题,吉浦钧花80万元引入美国整套电脑干洗设备。“这种设备不仅能将皮衣内附着的油污彻底搞定,还洗、染、烫、保养为一体,洗过之后皮质柔软,色泽鲜亮。”.   同行都觉得他在“烧钱”,可随后的市场验证了他的眼光。“洗衣哪里去,康洁最满意”,成了当时流行的口头禅。一大批靠低价竞争的手工作坊式洗衣店,就此被康洁甩在了身后。.   一个偶然的机会,吉浦钧看到一本叫《苦心经营》的书,上面介绍了关于麦当劳和肯德基的特许连锁模式,吉浦钧像发现了宝藏一样喜出望外。“这种模式比较好,能解决人员外流问题、自身发展资金问题、管理问题,不过当时只是认为找到了解决三个问题的办法,还没有把它理解为拓展市场的一个模式,可以说是不经意间走上了特许经营这条路。”   1997年,是康洁发展史的一个转折点,之前,康洁主要依靠自由资金滚动发展,用总店的盈利投资开设分店,盈利后再开设分店,8年时间其干洗店的数量由一家增至12家。利用“特许连锁”模式,借鉴国内外的成功经验,短短时间内使康洁发生了裂变。吉浦钧介绍说,1997年康洁只有12家连锁店,而现在已经发展到300多家,平均以每年吸纳30家加盟店的速度扩张。   2000年9月,吉浦钧将第一家省外连锁店开到了山东,山东初见成效后,吉浦钧立即将希望之火引向了江苏、上海、山西等地,遍布全国。吉浦钧骄傲地说:“我们现在最远的一家店在西藏。”   一边是8年的发展,开了12家分店;一边是通过10年的努力,开了300多家分店。采用了特许经营的模式后,康洁洗衣的发展犹如无数次加速。   下一个目标   吉浦钧和他的“康洁”见证了郑州20年洗衣行业的发展历程,虽然康洁已经成为河南本土企业的一面旗帜,全国闻名,然而吉浦钧却坚持认为自己并没有“成功”,如果说有,那也只是“阶段性成功”。   2016年的初冬,当记者走在郑州的街道上,蓝色门头的康洁招牌四处可见。现在的康洁,已经在河南、北京、江苏、新疆、西藏等十几个省市拥有近500家连锁洗衣店。   吉浦钧的最终目标,不是去中小企业趋之若鹜的创业板上市,而是做个品牌老店。.“就像欧洲的很多品牌老店,历经几百年,依然魅力不减,那才是最打动我的。”吉浦钧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