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雅俗共赏_教学简案

1 论雅俗共赏

教 材:语文出版社(高中)语文教学参考(5)

单 元:沿波而讨源

板 块:教学简案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对中国文化发展史的独特认识:雅俗共赏的历史发展。

2.了解作者丰富的积累、理性的认识。

3.增强学生泛读与精读相结合的阅读意识,提高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

4.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理性思维。

教学重点

课文的学习重点是“雅俗共赏”的历史发展。深刻理解出“雅俗共赏”发展的内因与外因,揭示出“雅俗共赏”发展的目的,以及“雅”与“俗”之间的密切关系。

教学难点

课文学习的难点是对“雅俗共赏”发展的内因与外因的认识。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完成对课文的整体感知,包括两个方面的处理:

一是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理清课文的层次结构;

二是以历史的发展为线索,梳理课文的行文思路,此点需结合课后习题一的图表进行。

课文由两部分组成:首段为提出问题,推断“雅俗共赏”成语产生的历史时期;其余为以历史时代为经,以文体现象为纬,细致分析问题。

梳理文章思路时,抓住“安史之乱可以说是我们社会变迁的一条分水岭”这一句,明确文章从历史的发展角度,思考“雅俗共赏”的发展与变化的思路。

准确完成习题一图表的空缺填充。

第二课时引导学生深入课文内核,筛选作者对“雅俗共赏”现象的独到而深刻的见解。

在相关信息的获取上,有的可以直接运用摘录法,如“‘雅俗共赏’是以‘雅’为主的”“雅化程度的深浅,决定这种地位的高低或有没有”等;有的却需要对文本进行信息的筛选提取、分析辨别、归纳概括。如课文第二自然段,作者从“士”和“民”的衍化中洞悉到“雅”和“俗”的关系,进而提出“‘雅俗共赏’似乎就是新提出的尺度和标准”“要求那些雅士理会到或迁就些俗士的趣味,好让大家打成一片”“所谓‘提出’和‘要求’,都只是不自觉的,看来是自然而然的趋势”等看法,对其进行整合,不难得出“等级观念的变化及带来的等级分野促使‘雅俗共赏’文学现象的产生”的观点。

结合当今生活现象,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雅”与“俗”的现象,加深学生对课文观点的认识和理解。《“小沈阳现象”折射大众文化饥渴》(见“附录”)一文可以作为课后研讨的素材。

结合本课,让学生展开更丰富的讨论。

话题:当今中国,由于鼓吹市场万能以及一切市场化的倾向,文化也成为市场的牺牲品。于是就有了所谓“文化快餐”、“心灵鸡汤”之类。甚至连原典儒学、孔子《论语》,也被稀释成了“心灵鸡汤”,连“国学”也变成了迎合市民低级趣味的俗文化。

讨论:你如何看待话题所及的文化现象?谈谈你的观点,并简要陈述理由。

附录

小沈阳现象折射大众文化饥渴

李 文

王小波说,小时候,有一次他哥哥曾给他念过查良铮先生译的《青铜骑士》:“我爱你,彼得兴建的大城,我爱你严肃整齐的面容,涅瓦河的水流多么庄严,大理石铺在它的两岸……”他哥哥还告诉他,这是雍容华贵的英雄体诗,是最好的文字。相比之下,另一位先生译的《青铜骑士》就不够好:“我爱你彼得的营造,爱你庄严的外貌……”后来,他终于明白,“后一位先生准是东北人,他的

译诗带有二人转的调子,和查先生的译诗相比,高下立判。”

赵本山的徒弟小沈阳在2009年春晚一夜成名。现今,若以受欢迎程度论,几乎就是艺术界第一明星。这不免使我产生些困惑和忧虑。我看过小沈阳的表演,觉得尽管他在传统二人转的基础上,又添加了流行歌曲、现代模仿秀,以及马戏团杂耍等元素,但本质上依旧属于那种离庸俗、低俗文化只有一步之遥的通俗文化。给出这样的评判,王小波所说的“表现形式不够精湛”是一个理由,更主要还在于:其内容只能满足人们低层次的需求,甚至多停留在使用简单、粗糙的手法撩拨观众感官愉悦的层面;其特征是娱乐至上,多以农民的眼光欣赏、审视甚至批判这个变化中的世界,语出惊人地自虐、自嘲、自吹、虐人,更离不开两性话题。这样的艺术不代表通俗文化的发展方向,因为通俗文化应注意接受高雅艺术的影响和引导,而高雅艺术,应该是原创的、高超的、优雅的和精致的;应该含有对真的沉思与眷恋,对善的追求与再造,对美的渴望与冲动;应该让人的灵魂得到洗礼,精神得到升华。

马克思曾说,人的本质是在他所追求的对象上面显示出来的。同理,一个民族的文化品位,也主要在其欣赏的对象上得以显示。小沈阳的表演既没有小资式的卿卿我我和风花雪夜,也不反映中产阶级对心灵自由的向往、对公平与正义的坚持,以及对温和的、优雅的理性世界孜孜不倦的追求,更缺乏内在的张力,以及大慈、大智、大爱的弘扬,偏一路走红,至今势头不减。

这表明我国现代化虽然在物质层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在精神文化层面还略显苍白和孱弱:与经济社会的发展相比,各个阶层的文化素质和审美水平未能得到相应的提升。农村人喜欢小沈阳,合乎情理。赵本山就声称:“我们要亲近大俗。中国有9亿农民,真正雅的并不多。”而许多城里人,包括小资和中产阶级,也喜欢小沈阳,则有些匪夷所思,只能说虽然他们的生态属于都市,但心态还属于乡村;他们在文化艺术方面的消费理念和偏好有欠成熟;他们的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与现代社会的要求存在差距。

小沈阳现象产生的社会基础及其必然性在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迅猛发展,在30多年的时间里就完成了历史上西方国家几百年才完成的现代化历程。在这个千古未有的大变局中,大多数人都快速经历了从“革命语境”到“利益语境”的回归,而许多人,更是以难以想象的速度完成了从农民到市民身份的

转换。这注定了他们要脱胎换骨、成为合格的市民,还需要一段时间。

一个正常发展的社会,不同阶层的人欣赏不同的艺术。在当今中国,不同人群的审美观高度趋同,还在于艺术家的“缺位”和某些知识精英的媚俗。近年来,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精神需求也随之增长;他们的文化和审美观念,也亟待通过欣赏高雅艺术和贴近高雅的通俗艺术,提升到一个新的档次和水平。令人遗憾的是,我们的艺术家们,未能根据社会多元分化的需要,创作出种类丰富、能够最大限度拓展和延伸人民精神审美世界、将观众引向更高更远境界的艺术作品。俗文化的走红,表明社会转型期大众在精神文化需要的满足方面出现严重饥荒。

艺术家未能创作出通俗文化和高雅文化的精品,固然有能力不足的限制,但更重要的原因恐怕在于职业操守和敬业精神的缺失。为了赚取票房,许多人不惜把艺术家混同于一般老百姓;更有媒体和学术界的一些精英,以一种真伪难辨的民粹主义面目现身,对有低俗倾向的俗文化的滥觞,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我赞同钱理群的观点:“即使是最好的大众文化、流行文化,也是显示一个时代文化的平均数。如果完全沉迷于其中,拜倒于它,迎合它,进而为它所控制,那必然导致思想和文化的平庸化。”以小沈阳为代表的俗文化走红,的确有对虚假的神圣和崇高再度消解,使艺术再次回到人性和原生态的功能,但如果艺术家在这种现象面前不能保持足够的理智,随波逐流,纵容社会文化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无疑要承担现代化进程中不可或缺的神圣和崇高也一道被消解的风险。

关于小沈阳现象,目前知识文化界存在两种看法。一种认为,小沈阳的表演为大众所赞赏,因此就是好的。这个主张乍看起来似乎不错,但深究起来则存在忽视考察多数人的构成的缺陷。其实,“多数人原则”并非放之四海而皆准。能给多数群众带来快乐,得到广泛“拥护”的作品,确能赚钱,但未必就是佳作。还有人说,现在西方发达国家就是大众文化占主流,批量化、商品化、通俗化、平面化和大众化,是西方社会文化发展的主格调。这一观点忽视了关键的一条:西方社会已经进入后现代,西方的大众早已成为新中间大众阶层,而非劳苦大众。早在若干年前,他们就已经形成了中产阶级的消费习惯:看书读报、喝咖啡、听

音乐、旅游、做志愿者,等等。有些人根本就不看电视。

另一种观点认为,小沈阳和二人转是民间艺术,而来自民间的,生命力就旺盛。话说得也有理,但具体情况也应具体分析。我国的现代化进程正在突飞猛进,民间在日益分化,成分在不断变化。社会基础发生改变后,流行的和通俗的文化也必将发生改变。赵本山已经在春晚上火了近20年。现在,他很希望小沈阳在他之后继续火下去。但鉴于明天的大众应该和今天的大众有所区别,小沈阳现象能够持续多久?还真成问题。

板书设计(多媒体展示)

板书一

提出问题 “雅俗共赏”产生的历史

分析问题 “雅俗共赏”的历史发展

社会外因 文学内因

唐以前 等级观念 文 体

唐 安史之乱 审美形式

科举考试 历史人物

宋 印刷术发达 著 作

学校增多

宋以后 知识阶级产生

大众语运动

板书二

实质:社会外因 文学内因

目的:求真化俗 争取群众

关系:以雅为主 俗不伤雅

方法:雅迁就俗 俗趋向雅

成果:

年06月22日 《中国青年报》) “雅俗共赏”观 《西厢记》 《水浒传》 (摘自 2009

1 论雅俗共赏

教 材:语文出版社(高中)语文教学参考(5)

单 元:沿波而讨源

板 块:教学简案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对中国文化发展史的独特认识:雅俗共赏的历史发展。

2.了解作者丰富的积累、理性的认识。

3.增强学生泛读与精读相结合的阅读意识,提高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

4.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理性思维。

教学重点

课文的学习重点是“雅俗共赏”的历史发展。深刻理解出“雅俗共赏”发展的内因与外因,揭示出“雅俗共赏”发展的目的,以及“雅”与“俗”之间的密切关系。

教学难点

课文学习的难点是对“雅俗共赏”发展的内因与外因的认识。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完成对课文的整体感知,包括两个方面的处理:

一是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理清课文的层次结构;

二是以历史的发展为线索,梳理课文的行文思路,此点需结合课后习题一的图表进行。

课文由两部分组成:首段为提出问题,推断“雅俗共赏”成语产生的历史时期;其余为以历史时代为经,以文体现象为纬,细致分析问题。

梳理文章思路时,抓住“安史之乱可以说是我们社会变迁的一条分水岭”这一句,明确文章从历史的发展角度,思考“雅俗共赏”的发展与变化的思路。

准确完成习题一图表的空缺填充。

第二课时引导学生深入课文内核,筛选作者对“雅俗共赏”现象的独到而深刻的见解。

在相关信息的获取上,有的可以直接运用摘录法,如“‘雅俗共赏’是以‘雅’为主的”“雅化程度的深浅,决定这种地位的高低或有没有”等;有的却需要对文本进行信息的筛选提取、分析辨别、归纳概括。如课文第二自然段,作者从“士”和“民”的衍化中洞悉到“雅”和“俗”的关系,进而提出“‘雅俗共赏’似乎就是新提出的尺度和标准”“要求那些雅士理会到或迁就些俗士的趣味,好让大家打成一片”“所谓‘提出’和‘要求’,都只是不自觉的,看来是自然而然的趋势”等看法,对其进行整合,不难得出“等级观念的变化及带来的等级分野促使‘雅俗共赏’文学现象的产生”的观点。

结合当今生活现象,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雅”与“俗”的现象,加深学生对课文观点的认识和理解。《“小沈阳现象”折射大众文化饥渴》(见“附录”)一文可以作为课后研讨的素材。

结合本课,让学生展开更丰富的讨论。

话题:当今中国,由于鼓吹市场万能以及一切市场化的倾向,文化也成为市场的牺牲品。于是就有了所谓“文化快餐”、“心灵鸡汤”之类。甚至连原典儒学、孔子《论语》,也被稀释成了“心灵鸡汤”,连“国学”也变成了迎合市民低级趣味的俗文化。

讨论:你如何看待话题所及的文化现象?谈谈你的观点,并简要陈述理由。

附录

小沈阳现象折射大众文化饥渴

李 文

王小波说,小时候,有一次他哥哥曾给他念过查良铮先生译的《青铜骑士》:“我爱你,彼得兴建的大城,我爱你严肃整齐的面容,涅瓦河的水流多么庄严,大理石铺在它的两岸……”他哥哥还告诉他,这是雍容华贵的英雄体诗,是最好的文字。相比之下,另一位先生译的《青铜骑士》就不够好:“我爱你彼得的营造,爱你庄严的外貌……”后来,他终于明白,“后一位先生准是东北人,他的

译诗带有二人转的调子,和查先生的译诗相比,高下立判。”

赵本山的徒弟小沈阳在2009年春晚一夜成名。现今,若以受欢迎程度论,几乎就是艺术界第一明星。这不免使我产生些困惑和忧虑。我看过小沈阳的表演,觉得尽管他在传统二人转的基础上,又添加了流行歌曲、现代模仿秀,以及马戏团杂耍等元素,但本质上依旧属于那种离庸俗、低俗文化只有一步之遥的通俗文化。给出这样的评判,王小波所说的“表现形式不够精湛”是一个理由,更主要还在于:其内容只能满足人们低层次的需求,甚至多停留在使用简单、粗糙的手法撩拨观众感官愉悦的层面;其特征是娱乐至上,多以农民的眼光欣赏、审视甚至批判这个变化中的世界,语出惊人地自虐、自嘲、自吹、虐人,更离不开两性话题。这样的艺术不代表通俗文化的发展方向,因为通俗文化应注意接受高雅艺术的影响和引导,而高雅艺术,应该是原创的、高超的、优雅的和精致的;应该含有对真的沉思与眷恋,对善的追求与再造,对美的渴望与冲动;应该让人的灵魂得到洗礼,精神得到升华。

马克思曾说,人的本质是在他所追求的对象上面显示出来的。同理,一个民族的文化品位,也主要在其欣赏的对象上得以显示。小沈阳的表演既没有小资式的卿卿我我和风花雪夜,也不反映中产阶级对心灵自由的向往、对公平与正义的坚持,以及对温和的、优雅的理性世界孜孜不倦的追求,更缺乏内在的张力,以及大慈、大智、大爱的弘扬,偏一路走红,至今势头不减。

这表明我国现代化虽然在物质层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在精神文化层面还略显苍白和孱弱:与经济社会的发展相比,各个阶层的文化素质和审美水平未能得到相应的提升。农村人喜欢小沈阳,合乎情理。赵本山就声称:“我们要亲近大俗。中国有9亿农民,真正雅的并不多。”而许多城里人,包括小资和中产阶级,也喜欢小沈阳,则有些匪夷所思,只能说虽然他们的生态属于都市,但心态还属于乡村;他们在文化艺术方面的消费理念和偏好有欠成熟;他们的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与现代社会的要求存在差距。

小沈阳现象产生的社会基础及其必然性在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迅猛发展,在30多年的时间里就完成了历史上西方国家几百年才完成的现代化历程。在这个千古未有的大变局中,大多数人都快速经历了从“革命语境”到“利益语境”的回归,而许多人,更是以难以想象的速度完成了从农民到市民身份的

转换。这注定了他们要脱胎换骨、成为合格的市民,还需要一段时间。

一个正常发展的社会,不同阶层的人欣赏不同的艺术。在当今中国,不同人群的审美观高度趋同,还在于艺术家的“缺位”和某些知识精英的媚俗。近年来,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精神需求也随之增长;他们的文化和审美观念,也亟待通过欣赏高雅艺术和贴近高雅的通俗艺术,提升到一个新的档次和水平。令人遗憾的是,我们的艺术家们,未能根据社会多元分化的需要,创作出种类丰富、能够最大限度拓展和延伸人民精神审美世界、将观众引向更高更远境界的艺术作品。俗文化的走红,表明社会转型期大众在精神文化需要的满足方面出现严重饥荒。

艺术家未能创作出通俗文化和高雅文化的精品,固然有能力不足的限制,但更重要的原因恐怕在于职业操守和敬业精神的缺失。为了赚取票房,许多人不惜把艺术家混同于一般老百姓;更有媒体和学术界的一些精英,以一种真伪难辨的民粹主义面目现身,对有低俗倾向的俗文化的滥觞,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我赞同钱理群的观点:“即使是最好的大众文化、流行文化,也是显示一个时代文化的平均数。如果完全沉迷于其中,拜倒于它,迎合它,进而为它所控制,那必然导致思想和文化的平庸化。”以小沈阳为代表的俗文化走红,的确有对虚假的神圣和崇高再度消解,使艺术再次回到人性和原生态的功能,但如果艺术家在这种现象面前不能保持足够的理智,随波逐流,纵容社会文化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无疑要承担现代化进程中不可或缺的神圣和崇高也一道被消解的风险。

关于小沈阳现象,目前知识文化界存在两种看法。一种认为,小沈阳的表演为大众所赞赏,因此就是好的。这个主张乍看起来似乎不错,但深究起来则存在忽视考察多数人的构成的缺陷。其实,“多数人原则”并非放之四海而皆准。能给多数群众带来快乐,得到广泛“拥护”的作品,确能赚钱,但未必就是佳作。还有人说,现在西方发达国家就是大众文化占主流,批量化、商品化、通俗化、平面化和大众化,是西方社会文化发展的主格调。这一观点忽视了关键的一条:西方社会已经进入后现代,西方的大众早已成为新中间大众阶层,而非劳苦大众。早在若干年前,他们就已经形成了中产阶级的消费习惯:看书读报、喝咖啡、听

音乐、旅游、做志愿者,等等。有些人根本就不看电视。

另一种观点认为,小沈阳和二人转是民间艺术,而来自民间的,生命力就旺盛。话说得也有理,但具体情况也应具体分析。我国的现代化进程正在突飞猛进,民间在日益分化,成分在不断变化。社会基础发生改变后,流行的和通俗的文化也必将发生改变。赵本山已经在春晚上火了近20年。现在,他很希望小沈阳在他之后继续火下去。但鉴于明天的大众应该和今天的大众有所区别,小沈阳现象能够持续多久?还真成问题。

板书设计(多媒体展示)

板书一

提出问题 “雅俗共赏”产生的历史

分析问题 “雅俗共赏”的历史发展

社会外因 文学内因

唐以前 等级观念 文 体

唐 安史之乱 审美形式

科举考试 历史人物

宋 印刷术发达 著 作

学校增多

宋以后 知识阶级产生

大众语运动

板书二

实质:社会外因 文学内因

目的:求真化俗 争取群众

关系:以雅为主 俗不伤雅

方法:雅迁就俗 俗趋向雅

成果:

年06月22日 《中国青年报》) “雅俗共赏”观 《西厢记》 《水浒传》 (摘自 2009


相关内容

  • 语文教学中艺术元素
  •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艺术元素 摘要:本文就语文教学的艺术性展开以下几点论述.第一,语文本身就是一门雅俗共赏的艺术:第二,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可以借鉴多种艺术形式,如舞蹈.音乐.绘画和舞台剧等,使学科立体生动:第三,语文教学给予了教师自由广阔的发挥空间,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自己的智慧,创设各种各样适合学生的课堂情 ...

  • 对于如何上好党校一堂课的几点思考
  • 对于如何上好党校一堂课的几点思考 新一轮思想解放的浪潮迎面而来.党校作为国家大政方针,党的理论政策的宣传者,扮演着党的"传声筒"的重要角色,作为解放思想的前沿阵地,党校肩负着重要的责任,并成为思想解放的先行者.同时,培训轮训干部是我校的首要职责和中心任务.作为一名今年九月份新进入 ...

  • 从[荷塘月色]中挖掘写作资源
  • "观千曲而后晓声",在观中积累,内化,感悟,从而达到"后晓"精通.学生的作文亦是如此,需要一个从量变到质变.从模仿到创新的过程.其中名篇的写作引领作用是不可估量的.下面试从<荷塘月色>教学中来谈谈如何培养学生散文的写作. 言之有理,取材――源于生活 ...

  • [打电话]教学实录
  • [教学目标] 1.了解文章大意,学说相声. 2.抓住典型语句,体会相声语言的艺术特点. 3.认识到说话要简明扼要.不说废话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点] 理解主要内容,学说相声,了解相声语言的表达特点. [教学难点] 感受相声语言表达的艺术. [教学实录] 课前谈话 师生谈谈相声演员郭德纲和岳云鹏. 一 ...

  • 古筝教学 随谈
  • 古筝是我国最古老的弹弦乐器之一,最早称之为"秦筝".它之所以被奉为"群声之主,众乐之师"就是因其好听易学,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多年来,在众多筝家名流的共同努力下,出现了"华夏正声扬四海,古乐新韵播五洲"的可喜局面.使中国筝既立于世界民族 ...

  •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打电话]教学设计
  •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打电话>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边听录音边浏览课文,了解相声的艺术特点和语言特色. 2.指导学生通读课文,体会故事中的人说话啰唆的特点,明白简洁明快地说话的重要性. 3.指导学生了解相声是以说.学.逗.唱为主要表现形式的语言表演艺术,培养其对相声艺术 ...

  • 奥尔夫教学法的优势
  • 一.有宽松愉快的学习氛围. 让孩子们自由.自主的活动,不仅能缓解心理的紧张压力,促进个性的健康成长,真正获得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而且能很大程度的减少幼儿的习惯性模仿和从众. 二.多种幼儿喜闻乐见的表现形式. 1.动作 奥尔夫音乐教学法之所以有这样得天独厚的优势,正是抓住了孩子生性好,精力充沛这一年龄 ...

  • 打电话公开课教学设计
  • <打电话>公开课教学设计 曾家小学:刘先碧(2014.3.16) 学习目标: 1.边听录音边看课文,了解相声的艺术特点和语言特色. 2.通读课文,体会故事中的人说话啰嗦的特点,明白简洁明快地说话的重要性. 3.了解相声是以说.学.逗.唱为主要表示形式的语言扮演艺术,能对相声感兴趣. 学习 ...

  • 人教版小学音乐五下[花木兰]教学设计
  • 陈庄镇付窝小学 音乐 学科电子备课稿 课题:花木兰 课时: 1 课型:欣赏 主备人:王莎莎 二 备 教学目标:通过小组学习的方式,表演特点以及主要剧目:欣赏<花木兰>,的音乐特点.对比欣赏豫剧<花木兰>表演特点以及主要剧目. 教学过程: 1.教师课前要了解各小组的学习情况: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