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电大[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期末复习题及答案

2014电大《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期末复习题及答案

一、填空题

1.张宗麟所著______《幼稚园的社会》______第一次全面、系统地论述了“社会”领域教育的目标、内容、原则和方法等,精辟地分析了社会、儿童社会的实质,并以案例形式展示其丰硕的研究成果, 倡导实施社会化的幼稚园课程。

2.儿童社会性发展影响思想品德发展,要在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基础上来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但也不能以儿童社会性的教育代替品德教育,品德涉及的是是非善恶的_____价值问题_______,社会性涉及的是生存与生活的问题,一个是精神与道德问题,一个是社会问题,各有不同的指向。

3.儿童社会认知发展与一般认知发展并非完全平行。它不完全受认知发展的研究。不少研究证明,儿童智商与其观点采择能力之间的相关系数一般是中等或偏下。因为当儿童的一般认知达到一定水平后,个体______社会认知能力______就更多地受社会、文化、教育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4.幼儿的_________自我中心思维_________常常使儿童表现出自私或无理行为。

5.所谓观察学习,亦称为替代学习,即学习者通过_____对他人的行为_______及其强化性结果的观察而习得_____新行为_______的过程。这种学习不需要学习者直接地做出反应,也不需要亲自体验强化,只要通过观察他人在一定环境中的行为,观察他人所接受的强化就能完成学习。因此,通过这种方式完成的学习又称为“无尝试学习”。

6.根据_______时代性原则_____,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内容的选择应当注意:关注当下社会生活中出现的新事物、新情况、新问题。帮助他们了解自己所生活的时代与世界。

7.________交往____是社会性区域活动的重要特征。

8.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萌芽阶段,没有专门的幼儿教育机构,但有丰富的幼儿教育思想。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是与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与古代重视道德教育的传统相一致,古代幼儿教育也是以道德教育为主,强调_____以德养性、童蒙养正_______,具有典型的生活性与道德性。

9.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是一个综合性的、有着丰富内涵特性的教育领域,它兼具常识性、道德性、_____生活性与人文性_______,只有综合的理解,才能恰当把握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真正内涵。

10.儿童的自我控制行为受各种因素影响,自我控制水平随年龄而不断提高,______言语指导和行为训练__________在儿童自控行为中起着重要作用,儿童从接受外部言语指导及诱因逐渐发展到根据自身要求和内部诱因来控制行为,从不自觉行为发展到自觉行为。

11.皮亚杰通过研究发现儿童对_____游戏规则_______的理解一般要经历动作活动,自我中心,早期的合作,编程四个阶段。

12.《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对社会领域目标的表述是:“能主动地参与各项活动,有自信心;乐意与人交往,学习互助、合作和分享,____有同情心________;理解并遵守日常生活中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能努力做好力所能及的事,不怕困难,_______有初步的责任感_____;爱父母长辈、老师和同伴,爱集体、爱家乡、爱祖国。”

13._____陶冶法_______是指利用环境条件、生活气氛以及教育者自身的言行举止等,潜移默化地影响学前儿童的社会态度和社会行为的方法。

14.导向性原则是教育评价的根本原则。为了贯彻导向性原则,人们有必要将素质教育的理念、_______以人为本的理念_____、科学和谐发展的理念引入评价工作中,对教师的工作过程和绩效及学前儿童的社会性发展水平进行评价。

15.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是指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事务及其相关的人文社会知识为基本内容,以社会及人类文明的______积极价值______为引导,在尊重儿童生活,遵循儿童______社会性发展______的规律与特点的基础上,由教育者通过多种途径,创设有教育意义的环境和活动,陶冶儿童性灵,培育有着良好社会理解力、社会情感、品德与行动能力的完整、健康的儿童。

16._______社会适应能力_____是一种适应社会变化的能力。这种能力包括了解与把握新事物,善于调整自己,并与不同的人建立融洽关系的能力。主要包括学习能力、情绪管理能力与人际交往能力等。

17.埃里克森认为在自主对羞愧阶段,当儿童想自己做主,而成人又对之不能理解时,他们的经验会导致其产生羞愧感。这时教育者要尽可能恰当提供孩子做决定和选择的机会,以促进儿童_______情感自主性_____的发展。

18.______亲社会行为______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对他人有益或对社会有积极影响的行为,如谦让、帮助、合作、分享等行为。

19.选择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内容的依据主要有: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目标、社会生活的现实与发展、_____幼儿的发展水平与特点_______、相关学科知识。

20.______讨论法______是指教师指导学前儿童就某些社会性问题、现象、事物相互启发、交流意见的方法。

21.游戏与区域活动和教学活动相比,最大的特点是提供学前儿童____自主互动________的机会,训练他人的交往与互动技能,能够让他们深化教学活动中的学习主题与内容,还能进行_____生成性_______的学习,对学前儿童个性的自由发展有重要作用。

22._____社会化_______主要是指个体学习社会中长期积累起来的知识、技能、观念和规范,并内化为个人的品格与行为,在社会生活中加以再创造的过程。

23.弗洛伊德最具有代表性的观点之一是他认为个体童年期的生活事件在成年期人格发展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这说明了童年______早期经验 ______的重要性,使后来的研究者更为关注童年阶段对人一生成长的价值,而不仅仅是把儿童期视作一个“前成人”的阶段。

24.在社会学习理论中,根据手段的不同,强化被分为直接强化、________替代性强化____和自我强化。

25.在陌生情境中,能在母亲附近愉快地游戏,自信地探索环境,但并不时刻在意母亲是否在场。而且,儿童对陌生人也表现出积极的兴趣。在依恋的类型中,这是_____安全型_______儿童的行为表现。

26.方向性原则保证了教育目标制定的理想性与_____价值性_______,基础性原则保证了目标制定的现实性与___合宜性_________。

27.________参观法____是指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带领学前儿童观察某一综合性的社会设施或机构,促使他们加深对这些设施和机构的了解,丰富他们的知识经验,并使他们获得某些社会技能的方法。

28.教育目标的提出通常有知识、能力和____情感________三个维度。

29.教师进行学前儿童社会教育要树立_____人格陶冶_______的目标观、整合性的教育内容与力量观、_______渗透性_____的教育方法观。

30.学前儿童社会教育评价是对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活动满足社会和个体需要的程度作出判断的活动,其主要领域包括对幼儿园开展的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对儿童社会性发展的_____促进作用_______的判断和对教师从事的社会教育工作产生的____实际成效________的判断。

31.幼儿社会教育总目标的特点有:规范性、共通性、学习结果导向性、可分析性、_____可扩充性_______。

(二)简答题

1.简述幼儿教师的积极期望与恰当要求如何影响幼儿的社会性发展

皮格马利翁效应清楚地说明了教师的期望对学生产生的教育影响。在幼儿园阶段,由于幼儿基本上还处在他律阶段,非常看重成人对自己的评价,同时也会有想作一个“好孩子”的愿望,因此,教师对幼儿的期望和要求会直接影响到幼儿的社会化。

研究观察表明,当幼儿教师对儿童有高期望时,在情绪、身体语言、口头语言、教学材料、赞扬和批评等不同水平上,教师都表现出这种高期望。如会更经常发出微笑、点头、注视儿童、谈话、提问、提供更多的游戏学习材料等积极行为。而被教师寄予希望的儿童,在感受到教师的关心和爱的基础上,与教师更容易形成融洽的关系,常常以积极的态度对待教师,对待学习,更加自尊自信、有一种积极向上的热情。反之,被教师漠视,处于低期望状态的儿童则更容易表现出一些消极的行为。

2.简述共情训练法的内涵及运用要求

共情训练法是指通过一些形式让学前儿童去理解和分享他人的情绪体验,以使学前儿童在以后的生活中对他人的类似情绪能主动、习惯性地自然理解和分享的方法。

共情训练的方式是多样的,讲故事、续编故事、情境演示、生活情境体验、主题游戏等都可以被用来进行共情训练。

运用共情训练法需要注意的以下几个问题:

(1)提供的情境必须是学前儿童熟悉的社会生活或是学前儿童看得懂的,这样学前儿童才可能产生共情,否则可能出现误解。

(2)共情训练的基点应是唤起学前儿童已有的类似体验,使学前儿童已有的体验与当前情境相关联,从而理解与分享。因此,教师应重视学前儿童情感体验的特点,充分利用学前儿童已有的体验,以唤起学前儿童对情境的理解与情感共鸣。

(3)共情训练本身不是教育的目的,而是为了学前儿童以后在社会生活中对他人的共情或具有自然而然的对他人的理解与共鸣,因此,注重学前儿童表现共情,使他们不仅仅停留在同情与共鸣上,更有良好的行为习惯。比如,不仅能理解生病小朋友的痛苦感受,更能自然地给予力所能及的关心帮助。

(4)教师应与学前儿童一起真正投入情感,不能成为旁观者。教师的情绪对学前儿童往往具有很强的感染力,教师加入到共情的情境中,会极大地感染他们。反之学前儿童会产生疑惑和矛盾,不利于共情的发生。

3.简述在游戏与区域活动中要有效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应注意的问题

为促使学前儿童在游戏和区域活动中发展社会性,教师要注意以下几点。

(1)要为学前儿童提供丰富而适宜的游戏和活动的材料。

游戏和活动的开展离不开材料,材料是学前儿童想象和思维活动的物质基础。为了使学前儿童更好地开展游戏和区域活动,提供的材料应当丰富多样,保证每个学前儿童都能选择到适合自己发展水平的材料。但这并不意味着越丰富越好。过多的材料会分散学前儿童的注意。分层次逐步递进地呈现材料对学前儿童来说更有吸引力,更有促进其发展的价值。此外,提供的材料还要考虑有可操作性、符合学前儿童的年龄特点,要能激发学前儿童的想象和思考。

(2)要建立游戏和活动的规则,增强学前儿童规则意识和自我控制能力。

游戏本身具有一定的规则,游戏反映的社会活动本身也有一定的规则,为了使游戏和区域活动开展得活泼而有秩序,也需要规定一些大家都必须遵守的规则。这些规则往往是学前儿童自觉自愿遵守的,因此,他们不会感到失去自由,相反更增强了他们的规则意识和自我控制能力。教师要注意的是,当学前儿童建立起一定的规则意识时,可以让他们参与到制定规则中来。由他们自己协商制定的规则更容易被他们自己接受并遵照执行。这一方面发挥了学前儿童的主体性,又进一步增强了他们的规则意识和自我控制能力。

(3)教师要适时参与到游戏和活动中,以增进师幼情感,并给予一定指导。

教师以平等的身份参与到游戏和区域活动中,会使学前儿童倍感亲切——教师不再是高高在上的权威和组织者,是和大家平等游戏的伙伴,她和大家一样分担角色、进行活动,和大家一起商量游戏活动的进行,接受大家的建议。好的教师常常会以这样的身份出现在游戏和区域活动中,拉近自己和学前儿童之间的距离。但要注意的是,作为游戏伙伴并不是教师完全失去了指导的地位,一位清醒的教师不会完全迷失在游戏和活动中,她会始终牢记自己作为教育者的身份,在游戏过程中以提出问题、给予建议等方式去激发学前儿童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这是一种不着痕迹的指导。

4.简述积极意义上的良好环境应该具备的基本特征。

(1)在物质上是丰富和多样的;(2)在气氛上是宽容和接纳的;(3)在制度上是明确和必要的。(4)在设计上是具有某种倾向性和暗示性的。

5.制定幼儿社会性行为问题指导方案应注意的主要问题

(1)根据幼儿的具体行为问题的表现类型、性质,选择与此相匹配的指导方法,也就是说,不同的行为问题应选用不同的指导方法。如:指导目的是要使幼儿某种行为增加,一般采用正强化法,或者使行为增加的间歇强化法等;而要使行为减少,可使用消除法或使行为减少的间歇强化法等。

(2)依据幼儿的个性特点,选择恰当的指导方法,如某些个性内向的幼儿,生来就胆小,若要纠正其退缩行为,则不宜选用惩罚法予以纠正,否则有可能加重其行为问题。

(3)考虑幼儿家庭教养状况,选择有效的指导方法,如某些幼儿在家庭中常受父母责备而得不到关怀、爱护,若要纠正其不良行为,则宜用正强化法,多鼓励幼儿树立信息去克服不良行为。

(4)要征求家长的意见,选择家长愿意接受的指导方法或使家长可以接受的指导方法,家长与教师要密切配合,协调一致,才可能真正指导幼儿的行为问题。

6.简述电视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负面影响

这种负面影响主要体现在1)电视有可能使儿童在认识上与现实产生距离。电视虽然是来自于现实,但是以一种艺术化的方式表现出来,其中可能有很多与现实不符的内容和画面。儿童由于理性思维能力还处于低级阶段,主要是通过自己的感官认识世界,感受世界,如果他们长期接触这样的舅母,就很容易产生认识上的偏差和误解。2)电视可能会影响到儿童现实的交往关系,影响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看电视是在户内进行的,儿童看电视越多,相应的户外活动时间就会减少,亲子间、同龄人间的接触也会减少,这样可能影响到儿童现实的社会性交往,进而影响到交往能力的提升。3)一些不健康电视节目可能导致儿童学习模仿,对社会性发展产生不良影响。在电视节目中,存在相当一部分思想不健康,或者不适合儿童观看的内容,如暴力、凶杀、毒品等内容,而电视节目中不清晰的价值导向也使儿童更容易产生模仿行为。而一些电视节目也有可能刺激儿童已有的内心不良感受,加深不满情绪,使儿童出现憎恨、反叛等心理,进而产生一些问题行为。除电视之外,计算机和网络也日益成为影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因素。作为教育者,应趋利避害,利用这些现代化媒体的长处,避免它们可能对儿童的社会性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7.简述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实践性原则的内涵及其运用要求

所谓实践性原则是指在社会教育过程中,教师应利用和创设各种情景,组织多种多样的活动,让学前儿童参与其中。

学前儿童社会学习过程中的实践性特点要求我们在社会教育过程中必须坚持实践性原则。《纲要》中强调:“学前儿童与成人、同伴之间的共同生活、交往、探索、游戏等,是其社会学习的重要途径。应为学前儿童提供人际间相互交往和共同活动的机会和条件,并加以指导。”要贯彻好这一原则,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为学前儿童创造实践活动的机会;(2)教给学前儿童正确、具体的行为方式;(3)允许儿童犯错。

8.简述幼儿园与家庭合作需要注意的问题。

幼儿园与家庭合作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要取得家长的信任。

(2)要及时有效地与家长沟通。(3)要保持家长与幼儿园之间教育观念、教育态度上的一致。(4)要充分挖掘、利用家长资源。(5)要争取让家长参与幼儿园的决策。

9.简述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评价的意义

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评价的意义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它有助于教师深入、客观、全面地了解本班学前儿童的发展现状。与教师只是诉诸日常观察而获得零散的、表面的和个别的信息不同,依据系统的评价,人们可以获得丰富多样的评价信息,从而能更全面准确地了解学前儿童的身心发展特别是 社会性发展的情况.(2)它有助于帮助教师更细致地了解 中的每一位学前儿童,为因材施教提供帮助。(3)它有助于家长了解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状况,了解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目标、内容。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能更有针对性地采取教育措施,在配合教师教育孩子时也更为主动。(4)它有助于教师在了解学前儿童的基础上,改进幼儿园教育过程,使学前教育更适合每个学前儿童,更好地为他们服务。

10.简述不当强化的负面影响

虽然强化法是幼儿园针对行为问题经常采用的方法,而且也是一种比较有效的方法,但这种方法使用不当,也会带来一些负面的结果。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自律被破坏.道德自律意味着一个人将根据内部建构的关于对错的信念而作出决定。一个道德自律的人无论权威人士在场与否,他们都会尊敬他人。道德自律要求一个人有思考问题和得出自己结论的技巧。这种技巧需要学习。强化法关注对幼儿行为的塑造,却剥夺了幼儿练习做出决定或对行为选择做出自我评价的机会。因此,是给予奖励或惩罚的人,而不是幼儿应该对此负责。通过强化法,幼儿思考的主要是怎样得到奖励或避免惩罚,而不是思考在某种情境中什么是正确的。强化法能够产生道德他律,却很难帮助幼儿产生道德自律。

(2)问题的原因被忽视.只要行为问题的原因继续存在,任何试图改变行为的努力都是不够的。即使是当时幼儿的行为问题有所改善,但不久后问题还是继续出现。改变行为的长久方法必须是寻找问题的原因,并在原因上寻找改善行为问题的方法。而强化法关注的是幼儿的行为表现而不是原因。(3)影响师生关系.充满关爱、相互尊重的关系是教育可取行为的基

本要素。而强化法则很容易损害师生关系。因为得到奖励的幼儿可能会根据老师的看来判断自己想做事情的价值。这会使幼儿尽力为给予奖励的人留下好印象或努力奉承给予奖励的人,这并不是一种真诚的关系。这种不真诚的关系不可能培养出信任和真正的关心,只有信任和真正的关心才能激发学生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学习。此外,判断和奖励的过程也是不尊重人的,因为它强调给予奖励的人与期望得到奖励的人之间权利和地位的差异。再者,如果权威人物拒绝给予奖励,事实上,属于从属地位的人会因没有得到奖励而受到惩罚。(4)幼儿的内部动机被破坏。内部动机意味着做某事是出于自己的目的。其行为的价值在于行为本身,其奖励在于你是怎样感受它的,奖励存在于个体内部。外部动机则相反,它意味着做某事是为了得到奖励。行为的价值不在于行为本身,而在于通过行为你得到了什么。而强化法所依靠的正是外部动机。如奖励能教会人们对它充满期待,做事情仅仅是为了得到它们。因此,作为奖励的外部动机违背了自律和自主的发展,破坏行为的内部动机。

11.简述《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对社会领域的教育内容与要求的规定

(1)引导幼儿参加各种集体活动,体验与教师、同伴等共同生活的乐趣,帮助他们正确认识自己和他人,养成对他人、社会亲近、合作的态度,学习初步的人际交往技能。(2)为每个幼儿提供表现自己长处和获得成功的机会,增强其自尊心和自信心。(3)提供自由活动的机会,支持幼儿自主地选择、计划活动,鼓励他们通过多方面的努力解决问题,不轻易放弃克服困难的尝试。(4)在共同的生活和活动中,以多种方式引导幼儿认识、体验并理解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学习自律和尊重他人。(5)教育幼儿爱护玩具和其他物品,爱护公物和公共环境。(6)与家庭、社区合作,引导幼儿了解自己的亲人以及与自己生活有关的各行各业人们的劳动,培养其对劳动者的热爱和对劳动成果的尊重。(7)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引导幼儿实际感受祖国文化的丰富与优秀,感受家乡的变化和发展,激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8)适当向幼儿介绍我国各民族和世界其他国家、民族的文化,使其感知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培养理解、尊重、平等的态度。

12.简述幼儿自我评价发展的趋势

幼儿自我评价的发展趋势是: 从轻信和运用成人的评价到自己独立的评价。幼儿初期,儿童对自己的评价往往只是成人评价的简单再现,而且不加考虑地轻信成人对自己的评价。此后,儿童对成人的评价不轻易再现,如评价不正确,儿童会有反抗的表现。一直到幼儿晚期,幼儿才开始出现独立的评价。而且,幼儿的自我评价往往比较简单,一般是两分法的评价方式,如“好”与“不好”;“聪明”与“笨”等,很难象成人一向作出全面细致的区分。由此,幼儿园教师在对儿童进行评价时候要慎重,需要更正客观。而且尽量少给孩子定性的评价,避免孩子因为老师的评价而对自我评价产生偏差。

评价常常带有主观情绪性。在幼儿阶段,儿童的行为由于还受情绪的影响比较大,所以在对自我进行评价时也会显示出情绪化的特征。

学前儿童的自我评价主要还停留在自己外部行为的评价上,如学前儿童基本能评价自己的外貌特征(如高矮、胖瘦等);而全面、概括地评价自己各方面能力水平的能力还比较低。

13.简述角色扮演法的内涵与运用要求。

角色扮演法是指模仿现实社会中的某种情境,让学前儿童扮演其中相应的社会角色,使学前儿童体验角色的情绪情感,并表现出与该角色一致的社会行为的方法。

角色扮演有助于学前儿童感知社会角色及其规则、角色之间的关系,丰富学前儿童的社会认知,强化学前儿童的社会情感,培养学前儿童良好的行为习惯。

使用角色扮演法应注意以下几点:(1)创设学前儿童熟悉、理解和喜欢的角色活动情景,以使学前儿童具有相应的经验储备和情境理解力。(2)教师要尊重学前儿童选择角色、变化角色和创造角色的愿望,教师只可指导活动,不应经常分配角色,最好能够尽量提供儿童自由游戏的机会,让他们自由模仿表演,这能更好的发挥儿童的自主性。(3)由于学前儿童好模仿,因此扮演的角色要以正面形象为主,特别要避免出现经常由某几个人扮演反面角色的情况,这容易形成负面的刻板印象,影响儿童在群体中的身份。(4)角色扮演中,如果需要时,教师也可以平等的角色身份参与到活动中,这有助于建立和儿童的亲密感。

14.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方法的选择和使用的评价

在评价教师有关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方法的选择和使用方面的工作过程和效果方面,有必要开展以下几个方面的测评。(1)教师能依据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确定所用的教学方法,注意方法的科学性、可行性和实用性。(2)注重教的方法和学的方法的结合,克服只重教而轻视学的倾向。依据学前儿童的心理特点特别是可接受能力选择教育方法(3)积极采用多样化的教育方法。考虑使用各种方式和方法的组合。(4)既能采用常用的教育方法,又能采用社会教育的特殊的方法。(5)在教育过程中使用各种有效的教育手段,诸如图书、实物、图片、标本、模型、仪器、收音机、录音机、电视机等。(6)注意接受法和发现法的结合。(7)注重恰当地选择和使用着眼于学前儿童的信息处理、人际关系、人格发展、行为控制等四个领域的发展的方法。(8)注重班级教学、小组教学和个别教学的结合。

15.学前儿童社会性正常行为的标准

一般认为,幼儿社会性正常行为的标准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幼儿能逐步学会正确表达自己的情绪。初生的婴儿是一个情绪的存在,他们总是想哭则哭,想笑就笑。学习情绪的正确表达是幼儿社会性发展的一个重要任务。一个不能恰当表达自己情绪的孩子会给自己或他人的生活带来困扰。但要注意的是正确的情绪表达并不意味着总是顺应环境的要求,有时环境对情绪的过分压抑会导致对儿童健康的损伤。正确的情绪表达意味着在不伤害他人的情况下,真诚的表现自己。(2)幼儿的社会性行为须与年龄相称。即与个体的行为与所处的同类群体的常模行为进行比较后发现并无明显特殊之处。如一个5岁幼儿的某方面的行为长期显示与3岁幼儿的行为类似,那么就可以判断该幼儿存在行为问题。(3)幼儿能正确处理

2014电大《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期末复习题及答案

一、填空题

1.张宗麟所著______《幼稚园的社会》______第一次全面、系统地论述了“社会”领域教育的目标、内容、原则和方法等,精辟地分析了社会、儿童社会的实质,并以案例形式展示其丰硕的研究成果, 倡导实施社会化的幼稚园课程。

2.儿童社会性发展影响思想品德发展,要在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基础上来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但也不能以儿童社会性的教育代替品德教育,品德涉及的是是非善恶的_____价值问题_______,社会性涉及的是生存与生活的问题,一个是精神与道德问题,一个是社会问题,各有不同的指向。

3.儿童社会认知发展与一般认知发展并非完全平行。它不完全受认知发展的研究。不少研究证明,儿童智商与其观点采择能力之间的相关系数一般是中等或偏下。因为当儿童的一般认知达到一定水平后,个体______社会认知能力______就更多地受社会、文化、教育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4.幼儿的_________自我中心思维_________常常使儿童表现出自私或无理行为。

5.所谓观察学习,亦称为替代学习,即学习者通过_____对他人的行为_______及其强化性结果的观察而习得_____新行为_______的过程。这种学习不需要学习者直接地做出反应,也不需要亲自体验强化,只要通过观察他人在一定环境中的行为,观察他人所接受的强化就能完成学习。因此,通过这种方式完成的学习又称为“无尝试学习”。

6.根据_______时代性原则_____,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内容的选择应当注意:关注当下社会生活中出现的新事物、新情况、新问题。帮助他们了解自己所生活的时代与世界。

7.________交往____是社会性区域活动的重要特征。

8.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萌芽阶段,没有专门的幼儿教育机构,但有丰富的幼儿教育思想。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是与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与古代重视道德教育的传统相一致,古代幼儿教育也是以道德教育为主,强调_____以德养性、童蒙养正_______,具有典型的生活性与道德性。

9.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是一个综合性的、有着丰富内涵特性的教育领域,它兼具常识性、道德性、_____生活性与人文性_______,只有综合的理解,才能恰当把握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真正内涵。

10.儿童的自我控制行为受各种因素影响,自我控制水平随年龄而不断提高,______言语指导和行为训练__________在儿童自控行为中起着重要作用,儿童从接受外部言语指导及诱因逐渐发展到根据自身要求和内部诱因来控制行为,从不自觉行为发展到自觉行为。

11.皮亚杰通过研究发现儿童对_____游戏规则_______的理解一般要经历动作活动,自我中心,早期的合作,编程四个阶段。

12.《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对社会领域目标的表述是:“能主动地参与各项活动,有自信心;乐意与人交往,学习互助、合作和分享,____有同情心________;理解并遵守日常生活中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能努力做好力所能及的事,不怕困难,_______有初步的责任感_____;爱父母长辈、老师和同伴,爱集体、爱家乡、爱祖国。”

13._____陶冶法_______是指利用环境条件、生活气氛以及教育者自身的言行举止等,潜移默化地影响学前儿童的社会态度和社会行为的方法。

14.导向性原则是教育评价的根本原则。为了贯彻导向性原则,人们有必要将素质教育的理念、_______以人为本的理念_____、科学和谐发展的理念引入评价工作中,对教师的工作过程和绩效及学前儿童的社会性发展水平进行评价。

15.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是指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事务及其相关的人文社会知识为基本内容,以社会及人类文明的______积极价值______为引导,在尊重儿童生活,遵循儿童______社会性发展______的规律与特点的基础上,由教育者通过多种途径,创设有教育意义的环境和活动,陶冶儿童性灵,培育有着良好社会理解力、社会情感、品德与行动能力的完整、健康的儿童。

16._______社会适应能力_____是一种适应社会变化的能力。这种能力包括了解与把握新事物,善于调整自己,并与不同的人建立融洽关系的能力。主要包括学习能力、情绪管理能力与人际交往能力等。

17.埃里克森认为在自主对羞愧阶段,当儿童想自己做主,而成人又对之不能理解时,他们的经验会导致其产生羞愧感。这时教育者要尽可能恰当提供孩子做决定和选择的机会,以促进儿童_______情感自主性_____的发展。

18.______亲社会行为______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对他人有益或对社会有积极影响的行为,如谦让、帮助、合作、分享等行为。

19.选择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内容的依据主要有: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目标、社会生活的现实与发展、_____幼儿的发展水平与特点_______、相关学科知识。

20.______讨论法______是指教师指导学前儿童就某些社会性问题、现象、事物相互启发、交流意见的方法。

21.游戏与区域活动和教学活动相比,最大的特点是提供学前儿童____自主互动________的机会,训练他人的交往与互动技能,能够让他们深化教学活动中的学习主题与内容,还能进行_____生成性_______的学习,对学前儿童个性的自由发展有重要作用。

22._____社会化_______主要是指个体学习社会中长期积累起来的知识、技能、观念和规范,并内化为个人的品格与行为,在社会生活中加以再创造的过程。

23.弗洛伊德最具有代表性的观点之一是他认为个体童年期的生活事件在成年期人格发展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这说明了童年______早期经验 ______的重要性,使后来的研究者更为关注童年阶段对人一生成长的价值,而不仅仅是把儿童期视作一个“前成人”的阶段。

24.在社会学习理论中,根据手段的不同,强化被分为直接强化、________替代性强化____和自我强化。

25.在陌生情境中,能在母亲附近愉快地游戏,自信地探索环境,但并不时刻在意母亲是否在场。而且,儿童对陌生人也表现出积极的兴趣。在依恋的类型中,这是_____安全型_______儿童的行为表现。

26.方向性原则保证了教育目标制定的理想性与_____价值性_______,基础性原则保证了目标制定的现实性与___合宜性_________。

27.________参观法____是指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带领学前儿童观察某一综合性的社会设施或机构,促使他们加深对这些设施和机构的了解,丰富他们的知识经验,并使他们获得某些社会技能的方法。

28.教育目标的提出通常有知识、能力和____情感________三个维度。

29.教师进行学前儿童社会教育要树立_____人格陶冶_______的目标观、整合性的教育内容与力量观、_______渗透性_____的教育方法观。

30.学前儿童社会教育评价是对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活动满足社会和个体需要的程度作出判断的活动,其主要领域包括对幼儿园开展的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对儿童社会性发展的_____促进作用_______的判断和对教师从事的社会教育工作产生的____实际成效________的判断。

31.幼儿社会教育总目标的特点有:规范性、共通性、学习结果导向性、可分析性、_____可扩充性_______。

(二)简答题

1.简述幼儿教师的积极期望与恰当要求如何影响幼儿的社会性发展

皮格马利翁效应清楚地说明了教师的期望对学生产生的教育影响。在幼儿园阶段,由于幼儿基本上还处在他律阶段,非常看重成人对自己的评价,同时也会有想作一个“好孩子”的愿望,因此,教师对幼儿的期望和要求会直接影响到幼儿的社会化。

研究观察表明,当幼儿教师对儿童有高期望时,在情绪、身体语言、口头语言、教学材料、赞扬和批评等不同水平上,教师都表现出这种高期望。如会更经常发出微笑、点头、注视儿童、谈话、提问、提供更多的游戏学习材料等积极行为。而被教师寄予希望的儿童,在感受到教师的关心和爱的基础上,与教师更容易形成融洽的关系,常常以积极的态度对待教师,对待学习,更加自尊自信、有一种积极向上的热情。反之,被教师漠视,处于低期望状态的儿童则更容易表现出一些消极的行为。

2.简述共情训练法的内涵及运用要求

共情训练法是指通过一些形式让学前儿童去理解和分享他人的情绪体验,以使学前儿童在以后的生活中对他人的类似情绪能主动、习惯性地自然理解和分享的方法。

共情训练的方式是多样的,讲故事、续编故事、情境演示、生活情境体验、主题游戏等都可以被用来进行共情训练。

运用共情训练法需要注意的以下几个问题:

(1)提供的情境必须是学前儿童熟悉的社会生活或是学前儿童看得懂的,这样学前儿童才可能产生共情,否则可能出现误解。

(2)共情训练的基点应是唤起学前儿童已有的类似体验,使学前儿童已有的体验与当前情境相关联,从而理解与分享。因此,教师应重视学前儿童情感体验的特点,充分利用学前儿童已有的体验,以唤起学前儿童对情境的理解与情感共鸣。

(3)共情训练本身不是教育的目的,而是为了学前儿童以后在社会生活中对他人的共情或具有自然而然的对他人的理解与共鸣,因此,注重学前儿童表现共情,使他们不仅仅停留在同情与共鸣上,更有良好的行为习惯。比如,不仅能理解生病小朋友的痛苦感受,更能自然地给予力所能及的关心帮助。

(4)教师应与学前儿童一起真正投入情感,不能成为旁观者。教师的情绪对学前儿童往往具有很强的感染力,教师加入到共情的情境中,会极大地感染他们。反之学前儿童会产生疑惑和矛盾,不利于共情的发生。

3.简述在游戏与区域活动中要有效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应注意的问题

为促使学前儿童在游戏和区域活动中发展社会性,教师要注意以下几点。

(1)要为学前儿童提供丰富而适宜的游戏和活动的材料。

游戏和活动的开展离不开材料,材料是学前儿童想象和思维活动的物质基础。为了使学前儿童更好地开展游戏和区域活动,提供的材料应当丰富多样,保证每个学前儿童都能选择到适合自己发展水平的材料。但这并不意味着越丰富越好。过多的材料会分散学前儿童的注意。分层次逐步递进地呈现材料对学前儿童来说更有吸引力,更有促进其发展的价值。此外,提供的材料还要考虑有可操作性、符合学前儿童的年龄特点,要能激发学前儿童的想象和思考。

(2)要建立游戏和活动的规则,增强学前儿童规则意识和自我控制能力。

游戏本身具有一定的规则,游戏反映的社会活动本身也有一定的规则,为了使游戏和区域活动开展得活泼而有秩序,也需要规定一些大家都必须遵守的规则。这些规则往往是学前儿童自觉自愿遵守的,因此,他们不会感到失去自由,相反更增强了他们的规则意识和自我控制能力。教师要注意的是,当学前儿童建立起一定的规则意识时,可以让他们参与到制定规则中来。由他们自己协商制定的规则更容易被他们自己接受并遵照执行。这一方面发挥了学前儿童的主体性,又进一步增强了他们的规则意识和自我控制能力。

(3)教师要适时参与到游戏和活动中,以增进师幼情感,并给予一定指导。

教师以平等的身份参与到游戏和区域活动中,会使学前儿童倍感亲切——教师不再是高高在上的权威和组织者,是和大家平等游戏的伙伴,她和大家一样分担角色、进行活动,和大家一起商量游戏活动的进行,接受大家的建议。好的教师常常会以这样的身份出现在游戏和区域活动中,拉近自己和学前儿童之间的距离。但要注意的是,作为游戏伙伴并不是教师完全失去了指导的地位,一位清醒的教师不会完全迷失在游戏和活动中,她会始终牢记自己作为教育者的身份,在游戏过程中以提出问题、给予建议等方式去激发学前儿童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这是一种不着痕迹的指导。

4.简述积极意义上的良好环境应该具备的基本特征。

(1)在物质上是丰富和多样的;(2)在气氛上是宽容和接纳的;(3)在制度上是明确和必要的。(4)在设计上是具有某种倾向性和暗示性的。

5.制定幼儿社会性行为问题指导方案应注意的主要问题

(1)根据幼儿的具体行为问题的表现类型、性质,选择与此相匹配的指导方法,也就是说,不同的行为问题应选用不同的指导方法。如:指导目的是要使幼儿某种行为增加,一般采用正强化法,或者使行为增加的间歇强化法等;而要使行为减少,可使用消除法或使行为减少的间歇强化法等。

(2)依据幼儿的个性特点,选择恰当的指导方法,如某些个性内向的幼儿,生来就胆小,若要纠正其退缩行为,则不宜选用惩罚法予以纠正,否则有可能加重其行为问题。

(3)考虑幼儿家庭教养状况,选择有效的指导方法,如某些幼儿在家庭中常受父母责备而得不到关怀、爱护,若要纠正其不良行为,则宜用正强化法,多鼓励幼儿树立信息去克服不良行为。

(4)要征求家长的意见,选择家长愿意接受的指导方法或使家长可以接受的指导方法,家长与教师要密切配合,协调一致,才可能真正指导幼儿的行为问题。

6.简述电视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负面影响

这种负面影响主要体现在1)电视有可能使儿童在认识上与现实产生距离。电视虽然是来自于现实,但是以一种艺术化的方式表现出来,其中可能有很多与现实不符的内容和画面。儿童由于理性思维能力还处于低级阶段,主要是通过自己的感官认识世界,感受世界,如果他们长期接触这样的舅母,就很容易产生认识上的偏差和误解。2)电视可能会影响到儿童现实的交往关系,影响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看电视是在户内进行的,儿童看电视越多,相应的户外活动时间就会减少,亲子间、同龄人间的接触也会减少,这样可能影响到儿童现实的社会性交往,进而影响到交往能力的提升。3)一些不健康电视节目可能导致儿童学习模仿,对社会性发展产生不良影响。在电视节目中,存在相当一部分思想不健康,或者不适合儿童观看的内容,如暴力、凶杀、毒品等内容,而电视节目中不清晰的价值导向也使儿童更容易产生模仿行为。而一些电视节目也有可能刺激儿童已有的内心不良感受,加深不满情绪,使儿童出现憎恨、反叛等心理,进而产生一些问题行为。除电视之外,计算机和网络也日益成为影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因素。作为教育者,应趋利避害,利用这些现代化媒体的长处,避免它们可能对儿童的社会性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7.简述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实践性原则的内涵及其运用要求

所谓实践性原则是指在社会教育过程中,教师应利用和创设各种情景,组织多种多样的活动,让学前儿童参与其中。

学前儿童社会学习过程中的实践性特点要求我们在社会教育过程中必须坚持实践性原则。《纲要》中强调:“学前儿童与成人、同伴之间的共同生活、交往、探索、游戏等,是其社会学习的重要途径。应为学前儿童提供人际间相互交往和共同活动的机会和条件,并加以指导。”要贯彻好这一原则,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为学前儿童创造实践活动的机会;(2)教给学前儿童正确、具体的行为方式;(3)允许儿童犯错。

8.简述幼儿园与家庭合作需要注意的问题。

幼儿园与家庭合作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要取得家长的信任。

(2)要及时有效地与家长沟通。(3)要保持家长与幼儿园之间教育观念、教育态度上的一致。(4)要充分挖掘、利用家长资源。(5)要争取让家长参与幼儿园的决策。

9.简述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评价的意义

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评价的意义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它有助于教师深入、客观、全面地了解本班学前儿童的发展现状。与教师只是诉诸日常观察而获得零散的、表面的和个别的信息不同,依据系统的评价,人们可以获得丰富多样的评价信息,从而能更全面准确地了解学前儿童的身心发展特别是 社会性发展的情况.(2)它有助于帮助教师更细致地了解 中的每一位学前儿童,为因材施教提供帮助。(3)它有助于家长了解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状况,了解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目标、内容。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能更有针对性地采取教育措施,在配合教师教育孩子时也更为主动。(4)它有助于教师在了解学前儿童的基础上,改进幼儿园教育过程,使学前教育更适合每个学前儿童,更好地为他们服务。

10.简述不当强化的负面影响

虽然强化法是幼儿园针对行为问题经常采用的方法,而且也是一种比较有效的方法,但这种方法使用不当,也会带来一些负面的结果。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自律被破坏.道德自律意味着一个人将根据内部建构的关于对错的信念而作出决定。一个道德自律的人无论权威人士在场与否,他们都会尊敬他人。道德自律要求一个人有思考问题和得出自己结论的技巧。这种技巧需要学习。强化法关注对幼儿行为的塑造,却剥夺了幼儿练习做出决定或对行为选择做出自我评价的机会。因此,是给予奖励或惩罚的人,而不是幼儿应该对此负责。通过强化法,幼儿思考的主要是怎样得到奖励或避免惩罚,而不是思考在某种情境中什么是正确的。强化法能够产生道德他律,却很难帮助幼儿产生道德自律。

(2)问题的原因被忽视.只要行为问题的原因继续存在,任何试图改变行为的努力都是不够的。即使是当时幼儿的行为问题有所改善,但不久后问题还是继续出现。改变行为的长久方法必须是寻找问题的原因,并在原因上寻找改善行为问题的方法。而强化法关注的是幼儿的行为表现而不是原因。(3)影响师生关系.充满关爱、相互尊重的关系是教育可取行为的基

本要素。而强化法则很容易损害师生关系。因为得到奖励的幼儿可能会根据老师的看来判断自己想做事情的价值。这会使幼儿尽力为给予奖励的人留下好印象或努力奉承给予奖励的人,这并不是一种真诚的关系。这种不真诚的关系不可能培养出信任和真正的关心,只有信任和真正的关心才能激发学生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学习。此外,判断和奖励的过程也是不尊重人的,因为它强调给予奖励的人与期望得到奖励的人之间权利和地位的差异。再者,如果权威人物拒绝给予奖励,事实上,属于从属地位的人会因没有得到奖励而受到惩罚。(4)幼儿的内部动机被破坏。内部动机意味着做某事是出于自己的目的。其行为的价值在于行为本身,其奖励在于你是怎样感受它的,奖励存在于个体内部。外部动机则相反,它意味着做某事是为了得到奖励。行为的价值不在于行为本身,而在于通过行为你得到了什么。而强化法所依靠的正是外部动机。如奖励能教会人们对它充满期待,做事情仅仅是为了得到它们。因此,作为奖励的外部动机违背了自律和自主的发展,破坏行为的内部动机。

11.简述《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对社会领域的教育内容与要求的规定

(1)引导幼儿参加各种集体活动,体验与教师、同伴等共同生活的乐趣,帮助他们正确认识自己和他人,养成对他人、社会亲近、合作的态度,学习初步的人际交往技能。(2)为每个幼儿提供表现自己长处和获得成功的机会,增强其自尊心和自信心。(3)提供自由活动的机会,支持幼儿自主地选择、计划活动,鼓励他们通过多方面的努力解决问题,不轻易放弃克服困难的尝试。(4)在共同的生活和活动中,以多种方式引导幼儿认识、体验并理解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学习自律和尊重他人。(5)教育幼儿爱护玩具和其他物品,爱护公物和公共环境。(6)与家庭、社区合作,引导幼儿了解自己的亲人以及与自己生活有关的各行各业人们的劳动,培养其对劳动者的热爱和对劳动成果的尊重。(7)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引导幼儿实际感受祖国文化的丰富与优秀,感受家乡的变化和发展,激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8)适当向幼儿介绍我国各民族和世界其他国家、民族的文化,使其感知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培养理解、尊重、平等的态度。

12.简述幼儿自我评价发展的趋势

幼儿自我评价的发展趋势是: 从轻信和运用成人的评价到自己独立的评价。幼儿初期,儿童对自己的评价往往只是成人评价的简单再现,而且不加考虑地轻信成人对自己的评价。此后,儿童对成人的评价不轻易再现,如评价不正确,儿童会有反抗的表现。一直到幼儿晚期,幼儿才开始出现独立的评价。而且,幼儿的自我评价往往比较简单,一般是两分法的评价方式,如“好”与“不好”;“聪明”与“笨”等,很难象成人一向作出全面细致的区分。由此,幼儿园教师在对儿童进行评价时候要慎重,需要更正客观。而且尽量少给孩子定性的评价,避免孩子因为老师的评价而对自我评价产生偏差。

评价常常带有主观情绪性。在幼儿阶段,儿童的行为由于还受情绪的影响比较大,所以在对自我进行评价时也会显示出情绪化的特征。

学前儿童的自我评价主要还停留在自己外部行为的评价上,如学前儿童基本能评价自己的外貌特征(如高矮、胖瘦等);而全面、概括地评价自己各方面能力水平的能力还比较低。

13.简述角色扮演法的内涵与运用要求。

角色扮演法是指模仿现实社会中的某种情境,让学前儿童扮演其中相应的社会角色,使学前儿童体验角色的情绪情感,并表现出与该角色一致的社会行为的方法。

角色扮演有助于学前儿童感知社会角色及其规则、角色之间的关系,丰富学前儿童的社会认知,强化学前儿童的社会情感,培养学前儿童良好的行为习惯。

使用角色扮演法应注意以下几点:(1)创设学前儿童熟悉、理解和喜欢的角色活动情景,以使学前儿童具有相应的经验储备和情境理解力。(2)教师要尊重学前儿童选择角色、变化角色和创造角色的愿望,教师只可指导活动,不应经常分配角色,最好能够尽量提供儿童自由游戏的机会,让他们自由模仿表演,这能更好的发挥儿童的自主性。(3)由于学前儿童好模仿,因此扮演的角色要以正面形象为主,特别要避免出现经常由某几个人扮演反面角色的情况,这容易形成负面的刻板印象,影响儿童在群体中的身份。(4)角色扮演中,如果需要时,教师也可以平等的角色身份参与到活动中,这有助于建立和儿童的亲密感。

14.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方法的选择和使用的评价

在评价教师有关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方法的选择和使用方面的工作过程和效果方面,有必要开展以下几个方面的测评。(1)教师能依据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确定所用的教学方法,注意方法的科学性、可行性和实用性。(2)注重教的方法和学的方法的结合,克服只重教而轻视学的倾向。依据学前儿童的心理特点特别是可接受能力选择教育方法(3)积极采用多样化的教育方法。考虑使用各种方式和方法的组合。(4)既能采用常用的教育方法,又能采用社会教育的特殊的方法。(5)在教育过程中使用各种有效的教育手段,诸如图书、实物、图片、标本、模型、仪器、收音机、录音机、电视机等。(6)注意接受法和发现法的结合。(7)注重恰当地选择和使用着眼于学前儿童的信息处理、人际关系、人格发展、行为控制等四个领域的发展的方法。(8)注重班级教学、小组教学和个别教学的结合。

15.学前儿童社会性正常行为的标准

一般认为,幼儿社会性正常行为的标准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幼儿能逐步学会正确表达自己的情绪。初生的婴儿是一个情绪的存在,他们总是想哭则哭,想笑就笑。学习情绪的正确表达是幼儿社会性发展的一个重要任务。一个不能恰当表达自己情绪的孩子会给自己或他人的生活带来困扰。但要注意的是正确的情绪表达并不意味着总是顺应环境的要求,有时环境对情绪的过分压抑会导致对儿童健康的损伤。正确的情绪表达意味着在不伤害他人的情况下,真诚的表现自己。(2)幼儿的社会性行为须与年龄相称。即与个体的行为与所处的同类群体的常模行为进行比较后发现并无明显特殊之处。如一个5岁幼儿的某方面的行为长期显示与3岁幼儿的行为类似,那么就可以判断该幼儿存在行为问题。(3)幼儿能正确处理


相关内容

  • 中央电大学前教育本科[学前教育原理]期末考试案例分析题库
  • 中央电大学前教育本科<学前教育原理> 期末考试案例分析题库 五.案例分析(20分) (字数不得少于300字) 17.近年来,我国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一所好的大学决定了今后的就业情况,这加剧了我国高中升大学原本就激烈的升学竞争.而这种竞争也逐渐蔓延到学前教育阶段,部分幼儿园教育陷入应试教育 ...

  • 电大专科学前教育[幼儿园课程论]试题及答案4
  •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2009-2010学年度第一学期"开放专科"期末考试 幼儿园课程论试题 一.填空题(每小空1分.共10分) 1.就价值定位而言,目标模式是基于------哲学思想:在方法论上,目标模式依据的是一--------. 2.幼儿园课程内容的组织原则有逻辑顺序与----- ...

  • 中央电大学前教育本科[儿童心理学]期末考试选择题题库
  • 中央电大学前教育本科<儿童心理学>期末考试 选择题题库 (15年3月整理,更新至14年7月试题) 1.( )是行为主义的创始人,他认为一切行为都是刺激(S) -反应(R)的学习过程.B.华生 2.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提出了"()"的概念,认为儿童的"现有发展 ...

  • 电大学前教育自我鉴定
  • 电大学前教育自我鉴定 鉴定一:电大学前教育自我鉴定 本着对幼教事业的热爱和自身专业知识的需求,我参加了电大学前教育本科学习,两年多的学习时光马上就要结束了,回顾这两年的学习经历,虽然学习的过程有些辛苦.忙碌,但是两年的学习让我收获了很多知识,获益良多.面临毕业,现自我鉴定如下: 在思想上,我有很强的 ...

  • 2014电大[企业文化]期末复习题及答案
  • 2014电大<企业文化>期末复习题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计20分) 1.企业文化:是指在一定的社会大文化环境影响下,经过企业领导者的倡导和全体员工的认同与实践所形成的整体价值观念.信仰追求.道德规范.行为准则.经营特色.管理风格以及传统和习惯的总和. 2.企业价值观:可以 ...

  • 电大[演讲与口才]期末复习题及答案(2013)
  • 电大<演讲与口才>期末复习题及答案(2013) ㈠名词解释 1抒情型演讲稿: 演讲者大多是借助于对人.事.景.物的描述来抒发自己情怀而写成的演讲稿. 2.朗诵: 朗诵是在朗读的基础上,借助较为夸张的语音.语调形式,借助表情.手势等态势语,创造性地对书面作品进行加工. 3.叙事型演讲稿: ...

  • 2014电大[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形成性考核册答案
  • 2014电大<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形成性考核册答案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单元作业辅导(1) (第一至二章) 一.填空题(每空1 分,共 20分) 1.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是指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事务及其相关的人文社会知识为基本内容,以社会及人类文明的积极价值为引导,在 尊重儿童生活 的 ...

  • 2016年度山东广播电视大学演讲与口才试题答案
  • 篇一:2014电大<演讲与口才>期末复习题及答案 2014电大<演讲与口才>期末复习题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 1.口才:就是口语表达的才能. 2.语流音变:人们在说话或朗读的过程中,由于相连音节的相互影响或表情达意的需要,有些音节的发音会发生程度不同的变化,这种现象叫语流音变 ...

  • 2014电大(本)社会保障学形成性考核册答案
  • <社会保障概论> 本 形成性考核册 作业一 一.填空题 1."社会保障"一词首先使用于1935年美国"新政"中的(<社会保障法>).(P3) 2.1952年国际劳工组织制定并通过的(<社会保障最低标准公约>)为各国制定社会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