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可辛电影_北上_十年的文化认同与情怀建构_马婷

民族艺术研究○

陈可辛电影“北上”十年的

文化认同与情怀建构

要:CEPA 的签订,使大陆与香港合拍成为近十年中国电影市场的主流趋势。其中,香

港导演陈可辛可以说是文化融合商业运作的杰出代表。他的影片呈现出了合拍片时代跨越与融合、离散与回归的文化症候,也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地域和时代的局限,不乏怀旧反思的情怀和对于人性复杂的冷峻思考。他执导监制的影片在艺术上、商业上都获得了不俗的成绩,值得作为特例研究。

关键词:陈可辛导演;北上;叙事策略;音乐叙事中图分类号:J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40X (2015)02-0028-05

西安

710068

作者简介:马婷,上海大学博士研究生,西安体育学院讲师。陕西

DOI:10.14003/j.cnki.mzysyj.2015.02.026

Cultural Identity and Emotional Construction in Peter Chan film

“Go up North ”for Ten Years

Ma Ting

Abstract :The signing of CEPA ,enables co -production between directors from the mainland and Hong Kong a mainstream trend in film market in China for recent ten years.A Hongkong director ,Peter Chan ,is regarded as one outstanding representative of the cultural fusion of business operations.His films ,first of all ,reveal symptoms of cultural transcendence and integration ,discrete and regression in the co -production film era ;secondly ,his films ,go beyond certain geographical and chronological limitations ;thirdly ,his films embody certain universal feelings and complex humanity.His films ,which have gained both art and com-mercial achievements ,are particular cases worth study.

Key words :director Peter Chan ;Go up North ;narrative strategy ;musical narration

2003年CEPA 的签订,致使香港与内地之间的电影合作领域大大拓宽,一批香港知名导演纷纷“北上”拍片,转眼十年间,两地合拍片的产量激增,香港导演“北上”拍片历经与内地审查制度、观众口味和影人理念的冲撞与交流,从而形成了华语电影的新格局。在这群导演中,陈可辛跨越了文化差异和环境转变,以其文化融合的姿态和灵活精准的商业策略,开拓出成功的探索之路。

收稿日期:2015-01-05

“北上”十年,他执导的影片《如果爱》(2005年)、《投名状》(2007年)、《武侠》(2011年)、《中国合伙人》(2013年)、《亲爱的》(2014年),呈现出的种种艺术个性坚守和商业策略妥协,一方面承接了其个人作品一贯的时代怀旧反思的主题情怀,一方面也透露出导演自身对于人性复杂的冷峻思考,力图在市场需求、艺术表达、个人情怀和观众认同之间寻求恰当的平衡点,这些都体现

·28·

了导演高超的融合创新能力。

视○

此外,陈可辛的影片一直非常善于以乐。抒情,以歌言志

“北上”之前的代表作

《甜蜜蜜》就是以邓丽君的歌曲名命名的,其歌曲成为20世纪八九十年代内地人受港台文化影响的种种情怀寄托。陈可辛用歌曲沟通香港大陆两地人的情感,打造出一曲一波三折的时代恋曲。处女作《双城故事》中多次提到的《月亮河》是男女主人公的定情之歌。《新难兄难弟》中,一首《告诉罗拉我爱她》串联起父母爱情和父子亲情两代人的故事。,《双城故事》中的男而在剧情和人物设置上

主人公阿伦就是由餐厅服务员成长为红歌星的,其中也掺杂饰演者谭咏麟自身的真实经历。在《金枝玉叶》中,张国荣饰演的是捧红大明星的金牌音乐制作人,一首《追》的旋律更是延展了男女主人公的爱情经历。可,“北上”之前陈可辛的代表作品中,音以说

乐叙事在影片中基本不可或缺。而“北上”之后,音乐的能量更是广泛地呈现在其电影中。歌舞片《如果爱》中音乐具有很强的叙事功能。尤其是周迅以沙哑苍凉的嗓音唱出》:“外面的世界很精彩,我出去会的《外面

不会失败;外面的世界特别慷慨,闯出去我”而这种对于“外面世界”就可以活过来。

的未知诱惑既向往又恐惧的心理在《中国合伙人》中也有呈现,陈可辛耗资几百万元买80年代流行的崔健、罗大佑、齐秦等人歌曲的版权,齐秦《外面的世界》中“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外面的世界很无奈”的唱词唱出了当时“海归”一派内心深处的唏嘘。而崔健、齐秦、苏芮、罗大佑等人的歌曲对于影片的怀旧情绪也起到非常重要的烘托作用,让影片充满昔日《甜蜜蜜》式的怀旧味道和时代质感。影片《亲爱的》原片名叫做《亲》,《亲爱的小孩》也是1985年由吴爱的小孩

思远执导,刘德华、叶德娴主演的香港电影《法外情》的主题曲,歌曲原唱者是台湾八九十年代的著名歌星苏芮,后来这首《亲爱的小孩》被很多歌星翻唱,在大陆、香港和台湾都具有广泛的知名度和传唱力。电影《亲爱的》和1985年的香港影片《法外情》剧情毫无相似之处,发生的年代和地点也不同,但是影片都有探讨亲情血缘和伦理法律的关系。影片中《亲爱的小孩》《隐形的翅膀》

、“一内地化”故事,类型突破与音乐叙事

一直以来,陈可辛就不是传统意义上“港味”十足的导演,针对内地市场,他在故事题材选择上,一直注重“内地化”的故事呈现和人物塑造,在影片类型上也力图创新和突破。和许多香港导演为了避免文化差异,”“武侠”“魔幻”等题材作为内选取“功夫

地市场第一次“试水”作品不同的是,陈可。《如辛的“北上之路”首选了歌舞片类型果爱》可以算是中国新时期歌舞片的有益尝试,该片将西方文化中现代性的歌舞元素与中国传统审美视角叙事维度做了很好的融合,整部影片成功地凸显了导演对影像语言的综合驾驭能力。而故事发生的场景也选择在内地,女主人公是一位落魄的“北漂”族,带着明星梦独自来到北京闯荡,其故事借鉴了饰演者周迅本人未成名前的很多真实经历,从而引起很多“漂”在北京渴求成功者的共鸣。而之后的《投名状》故事改编自清末四大奇案之一的刺马案。陈可辛的意图是拍一部战争史诗片,选用历史题材来讲述人性深。《武侠》确非传统意义上的武侠电处的复杂

影,上映后,很多人也就其特色给出其“微”“悬疑武侠”片的定义”“医学武侠观武侠

和评论。其中,金城武饰演的“徐百九”的,更是成为导演意图贴近一口流利“四川话”

。《中国合伙人》更像是内地市场的语言元素

,以国内“新一部“传记片”和“励志片”

东方”教育集团的创业经历为蓝本,构建了中国改革开放30年大的时代洪流下个人的奋。《亲爱的》是内地第一部有斗和成功的历史

关社会真实“拐卖儿童”现象改编的悲剧电影,上映后引发了广泛的社会话题讨论和媒体关注。面对新的市场环境,陈可辛一直坚持商业类型片的运作模式,但在遵循类型片制作原理的同时,却一直有所突破和创新。,其“类型片事实上满足了观众对‘破格’即突破原有类型的新鲜感和审美欢愉的期待。这些类型题材的选择,不乏陈导演精准的投资眼光和独到见解,贴近内地元素的商业营销策略和主流价值观念认同。

[1]

·29·

民族艺术研究○

等歌曲虽然不是专门为影片而作的,却都具有很高的社会传唱度,在影片中恰到好处的运用,对于主题升华、暗示剧情、表达情感都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我们常说,音乐是不分国界的,如果文化交流尚存隔阂,而音乐叙事,则在最大程度上弥补了这种文化差异,从而使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观众获得心理认同和情感共鸣。

难处和伤痛,都在这座城市中默默地和自我。“打拐寻子”展现出的不仅无常的命运对抗

仅是一个个根植于血缘的家庭悲欢离合,更多的是在家庭和个人遭遇的背后,折射整个社会、历史的变迁,也为影片的社会批判和人文思考做了最好的注脚。

这种“大时代,小人物”的剧情设定,大小事件叙事的灵活转换,使得陈可辛的作品一直呈现出独有的对时代的唏嘘感。很多人认为陈可辛是最会拍“内地故事”的香港导演,但是他自己却认为其实自己了解的不是内地人,而是迁徙的人,而这种由于人的

如果说陈可辛只是单纯为迎合内地市场而做出种种策略性的改变,未免有失偏颇。陈可辛一直善于描绘大动荡的时代背景下,。“人类的时间体验与小人物身不由己的命运

历史感知由文化建构并经由文化而获得,不同的文化对时间有不同的体验,时间则在不”同的时空中被赋予不同的价值和意义。:陈可辛曾说

[2](P187)

[4]

二、变革时代的怀旧洪流,底层人物的命运沉浮

迁徙而呈现的漂泊离散情怀无论港台还是内地抑或是海外,都是一脉相承的。正如他自:“情怀这个东西不论在哪里都是没什己所说

[5]

”:他说么差别的。

“说白了《甜蜜蜜》就

是讲两个从小地方去大城市的人,我后来拍《如果爱》的北漂也一样,来香港就好像后来说的去北京、上海、深圳。内地人是什么样的,有什么特点,那些都是技术问题,从农村去大城市,心态都是一样的,我拍《合伙人》也不是拍内地人,而是拍自己的经”由此可以看出,陈可辛之所以从北上历。

导演中脱颖而出,是因为他不是以地域文化的狭隘眼光来理解电影,而是从人性人情的视点出发去进行深度挖掘,同时尊重和关注不同区域的文化要素,因此能够在华语电影产业整合中不失自身的艺术特质和文化个性。

如果从“迁徙的人”的角度出发,我们不难发现,陈可辛电影呈现的“离散”情结甚重,漂泊感和异乡情结在其创作过程中贯穿。这与他自身的经历有很大的关系,他生于中国香港,12岁随家人移居泰国,18岁赴美国研读电影理论,21岁返回中国香港,拍电影成名后又去美国好莱坞发展,也曾在亚洲范围内推广“泛亚洲”合拍片模式。之后,预见内地市场不断增长的市场潜力,又“北上”发展。这些辗转各地的经历使他的视野更加开阔,这也是一个自身漂泊和寻求认同的过程。无论在电影外还是电影内,他一直,而在他的影片中,似乎是一个“迁徙的人”

一直都在关注“迁徙的人”的悲欢离合,这些看似风格多样、类型各异的作品,其实都是在呈现一种漂泊的情怀状态和思考离散的

[5]

“大时代好看,就是(因为)

[3]

“北上”之前的《甜蜜”它有很大的变化。

蜜》描绘“九七香港回归”这一背景之下,从内地到香港的新移民的艰辛岁月,通过小人物的命运辗转呈现香港回归前的历史变迁。而《新难兄难弟》中,在现实中郁郁不得志的买卖房地产的男主人公“穿越”回父母的年轻时代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香港社会,其中“屈臣氏”“李嘉诚”等一些角色也影射香港当时以及当下现实社会中的真实人物。》《中国合伙人》而“北上”之后的《如果爱

同样也讲身处底层的草根大众在改革开放这样大的时代洪流下,对成功的追求和自身命运的改变。在《亲爱的》中,他将故事发生的主要地点放在“新兴移民城市”深圳,大量外来人口涌入,使得这座日新月异高速发展的城市背后,也发生了各种各样不为人知的心酸无奈故事,围绕着“寻子”这一中心线索,影片勾勒出一幅极具时代特征、网罗世间众生百态的图景:为寻子而生活奔波劳顿的父亲、在孩子和现任丈夫间进行情感挣扎的母亲、一心要夺回孩子抚养权的农村妇女、组建寻子联盟帮助他人的土豪、遭遇事业不顺正义感逐渐觉醒的小律师,这些人物来自不同地方不同阶层,每个人都有自己的

·30·

文化归属。而正因为如此,他的影片才善于在多元共存的文化语境中游走,获得观众的共鸣。

视○

系最后还是随着革命的深入,在招安之后的权力争夺中分崩离析。将兄弟情义置于名利成功的命题之下,对忠诚与背叛、情义与名利二元对立的价值观选择则反映人类内心深处对于善恶的终极取向。而《中国合伙人》,和《投名状》中的兄弟三人“创业模式”

三人有类似的地方,同样伴随着创业伊始的团结合作,中期经历各种不合,而与《投名,“合伙人”状》中“背叛”友情不同的是

在面对美国官司的时刻,选择“忠于”友谊、团结合作。而陈可辛也认为自己最后一场戏“与美国的官司”没有处理好,他个人强调的,而很多观众和电影研究者看是“友情主题”

到的是被置换了的成功观。而其实如果我们将这种“三人模式”放置在导演一贯的影片风格而不是单纯一部影片的细节中来考量的话,也很容易得出导演的实际意图。无论任何区域、时空、族群,人类对于亲情、爱情和友情的珍视和感悟是不变的,同样,这也是可以超越时空地域局限的,这也正是陈可辛的作品始终最能够打动观众内心的地方。

在《武侠》中,陈可辛对于人性本善的质疑让他的视角聚焦于“背叛与怀疑”的命题上,对群体关系的思考让他借影片说出“同谋共犯”的哲学悟道。在《亲爱的》中,导演没有塑造一个绝对意义上的坏人,每个人物在其情节的发展线上都能看到清晰的合理的心理起伏,一个个让人揪心的个体悲剧中,蕴藏着复杂的人性矛盾。对于血缘亲情伦理的探讨,导演也不是让故事情节停留在简单的煽情层面或批判层面,最终呈现的仍然是人性互助互谅的温情底色,没有给出最终答案,但是提出了终极问题。在满足观众基本的情感宣泄需求之外,导演总能再增添一些更深层次的意味:人道主义的立场,悲天悯人的情怀,对于人情世态的体察。

三、爱情、友情、亲情的探讨,情义、名利、忠诚、背叛的质询

爱情与友情,之前一直是陈可辛作品中不变的探讨主题。从他的处女作开始,在爱情与友情之间的犹豫、抉择、辗转、退让,“三角恋”模式似乎一直都似有似无地贯穿在他的影片之中。在《双城故事》中,一对好友同时爱上了同一个女孩,爱情和友情都经历了时间、空间和生死的考验。在《金枝玉叶》中,金牌制作人与功成名就的大明星、新晋红星之间,同样有让人捉摸不定归属的三角关系。在《甜蜜蜜》中,来自广州的“李翘”与来自东北“黎小军”之间跨越时空的爱情片段,其中还穿插了“李翘”与港人“豹哥”之间共患难的情义。这几部影片,可以说是陈可辛在“北上”之前的代表作。而在《如果爱》中,内地明星“孙纳”和香港明星“林见东”“导演聂文”之间,同样。《投有充满情与义、忠诚与背叛的三角纠葛,“庞青云”“赵二虎”兄弟俩与扬名状》中

,也有兄弟情与叔嫂恋的三角州瘦马“莲生”

关系。陈可辛在人物塑造上,似乎一直秉承“三个人”的戏才好看的原则。他接受采访时:“好像走出一个方向,几部戏都是三个曾说

人,两个人是相反的,不一定对立,但他们的个性使得他们变成两个相反的人;中间还有一个,对友情看得特别重的第三个朋友,”变成对等的三角形。

[3]

陈导演同样执著于探讨在名利和成功面。如前,对友情的背叛与忠诚的“三角模式”《新难兄难弟》对于父子亲情和友情关系的探讨。梁朝伟饰演的楚原一直认为自己的父亲顽固不化、守旧过时,自己的人生失败与父亲息息相关。而当他“穿越”回父亲的青年时代,和父亲成了朋友并帮助父亲追求自己的母亲之后,才从“友情”角度更深地理解,了父亲。从“兄弟情”升华为“父子情”。又如甚至是更深层次地理解了“父母爱情”《投名状》中纳“投名状”的兄弟三人的关

四、从“中国香港梦”到“美国梦”回归到“中国梦”

从《甜蜜蜜》到《如果爱》再到《中国,陈可辛的影片无形中通过人的漂泊合伙人》

命运折射出时代的变迁。而在时代的洪流中,?《甜到底是人改变了时代还是时代改变了人

·31·

民族艺术研究○

蜜蜜》通过分别来自东北和广州的男女主人公的情感、命运的变化,寄寓了当时内地人。而CEPA 背景下创作的的“中国香港梦”

《如果爱》,被视为是对《甜蜜蜜》的一次回》,“美国梦”被放得应。到了《中国合伙人

更大,连导演自己重看《甜蜜蜜》也对一些:“张曼玉刚拿绿卡,她在自由细节颇为震惊

神像下碰到一个内地游客要去买Gucci ,说所有人都要回中国了,香港地区人士都要来大陆打工了,你还出去。那句话今天讲很对,96年我记忆里觉得还不是这样,但既然我记录了那句话,代表当时就有那样的社会现”电影真的有它的魔力,它记录下了当象。

时社会的潜在心态,比人的记忆还要准确。,《中国合伙人》进一步淡化了相比之下

“中国香港”元素,故事、主题、演员基本上都跟中国香港没有关系,尽管其前半部分的“美国梦”与《甜蜜蜜》的“中国香港梦”有着相似之处,但其本质的区别是《中国合”,“美国伙人》的最终落脚点在于“中国梦

梦”成为背景。三个追逐“美国梦”失败的文化精英,通过帮助别人去实现美国梦,最。《中国合伙人》终实现了自己的“中国梦”

,其被讲述的也是大时代背景下的“中国梦”放置在经历“文化大革命”后的时代:信仰缺失,思想贫瘠,人们迫切需要通过个人奋斗求得温饱与生存。当人们通过各种渠道认知了世界,了解了自我的存在、差距以及定位时,梦想自然而然也就产生了。不甘贫穷,不甘落后,时代促使人们去做出改变。好比陈可辛电影里所问的,到底是我们改变了世界还是世界改变了我们。其实这个问题的答案是多元的。陈可辛电影里的疑惑或许也可以得到这样的回答,我们不断地改变着世界

参考文献:

[1]刘亚冰,吴小丽.类型电影与类型批评[J ].2004,(2).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英]阿雷恩·鲍尔德温,布莱恩·朗赫斯M ].陶东风,等译.北特.文化研究导论(修订版)[京:高等教育版社,2004.

[3]焦雄屏对话陈可辛:北漂十年,现在自我感.http ://epaper.oeeee.com /C/觉最良好[EB /OL]

html /2014-01/23/content_2013737.htm

[4]专访陈可辛:骂香港导演圈钱太不公平[EB /OL ]./20253

[5]马阿三.陈可辛访谈:“情怀”在哪里都一样[J ].大众电影,2013,(5).

[6]魏君子.香港电影演义(文隽序一)M ].仿佛是常年浸淫在香港影坛的“自己友”[

[A ].

cinephilia 迷影http ://cinephilia.net /archives

[4]

的同时,世界也在改变着我们。

香港电影追寻发展出路时也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它曾经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创造出无数的经典和辉煌,培育出了一批优秀的导演,吴宇森、王家卫、徐克、杜琪峰、陈嘉上、李仁港、尔冬升、陈可辛等。但伴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本土电影市场的萎缩,港片的昔日风光不再。很多香港导演也曾去西方“好莱坞”谋求发展,但最终还是“将拍电影的眼光和态度扩大到融入大中华市场的概。念中”

[6](P2)

很多香港学者提出香港电影慢慢

被内地融合了,提出“港片已死”的呼号。但是从另一个角度看,一个“华语电影”的新视野呈现在我们眼前。这同样也是一个离散与回归、跨越与融合的过程。北上拍戏,曾经是陈可辛刻意回避的选择。现在,这位擅长拍摄都市题材的导演,像他电影中的人物一样,勇敢面对电影市场的潮汐变幻。

“北上”十年,他导演和监制的影片无论是在市场表现还是文化表达上都有不俗业绩。尤其是在文化融合方面,每部电影无论外在形式如何变化,内里说的都是情怀和唏嘘。作为北上导演代表,陈可辛把独有的类型理念、制作策略以及宣传模式带到内地,进行诸多娱乐和文化资源的整合,为内地提供多样化的电影,自身的导演事业和监制生涯也进一步拓宽,这是一个共赢的过程。大陆、香港、台湾电影的合作与交流,尽管在逐步跨越文化隔阂和地域差异的过程中,会出现种种问题、代沟和冲突,但最终,以华语电,十年也许仅仅还只是一个影呈现“中国梦”开始。

(责任编辑

彭慧媛)

·32·

民族艺术研究○

陈可辛电影“北上”十年的

文化认同与情怀建构

要:CEPA 的签订,使大陆与香港合拍成为近十年中国电影市场的主流趋势。其中,香

港导演陈可辛可以说是文化融合商业运作的杰出代表。他的影片呈现出了合拍片时代跨越与融合、离散与回归的文化症候,也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地域和时代的局限,不乏怀旧反思的情怀和对于人性复杂的冷峻思考。他执导监制的影片在艺术上、商业上都获得了不俗的成绩,值得作为特例研究。

关键词:陈可辛导演;北上;叙事策略;音乐叙事中图分类号:J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40X (2015)02-0028-05

西安

710068

作者简介:马婷,上海大学博士研究生,西安体育学院讲师。陕西

DOI:10.14003/j.cnki.mzysyj.2015.02.026

Cultural Identity and Emotional Construction in Peter Chan film

“Go up North ”for Ten Years

Ma Ting

Abstract :The signing of CEPA ,enables co -production between directors from the mainland and Hong Kong a mainstream trend in film market in China for recent ten years.A Hongkong director ,Peter Chan ,is regarded as one outstanding representative of the cultural fusion of business operations.His films ,first of all ,reveal symptoms of cultural transcendence and integration ,discrete and regression in the co -production film era ;secondly ,his films ,go beyond certain geographical and chronological limitations ;thirdly ,his films embody certain universal feelings and complex humanity.His films ,which have gained both art and com-mercial achievements ,are particular cases worth study.

Key words :director Peter Chan ;Go up North ;narrative strategy ;musical narration

2003年CEPA 的签订,致使香港与内地之间的电影合作领域大大拓宽,一批香港知名导演纷纷“北上”拍片,转眼十年间,两地合拍片的产量激增,香港导演“北上”拍片历经与内地审查制度、观众口味和影人理念的冲撞与交流,从而形成了华语电影的新格局。在这群导演中,陈可辛跨越了文化差异和环境转变,以其文化融合的姿态和灵活精准的商业策略,开拓出成功的探索之路。

收稿日期:2015-01-05

“北上”十年,他执导的影片《如果爱》(2005年)、《投名状》(2007年)、《武侠》(2011年)、《中国合伙人》(2013年)、《亲爱的》(2014年),呈现出的种种艺术个性坚守和商业策略妥协,一方面承接了其个人作品一贯的时代怀旧反思的主题情怀,一方面也透露出导演自身对于人性复杂的冷峻思考,力图在市场需求、艺术表达、个人情怀和观众认同之间寻求恰当的平衡点,这些都体现

·28·

了导演高超的融合创新能力。

视○

此外,陈可辛的影片一直非常善于以乐。抒情,以歌言志

“北上”之前的代表作

《甜蜜蜜》就是以邓丽君的歌曲名命名的,其歌曲成为20世纪八九十年代内地人受港台文化影响的种种情怀寄托。陈可辛用歌曲沟通香港大陆两地人的情感,打造出一曲一波三折的时代恋曲。处女作《双城故事》中多次提到的《月亮河》是男女主人公的定情之歌。《新难兄难弟》中,一首《告诉罗拉我爱她》串联起父母爱情和父子亲情两代人的故事。,《双城故事》中的男而在剧情和人物设置上

主人公阿伦就是由餐厅服务员成长为红歌星的,其中也掺杂饰演者谭咏麟自身的真实经历。在《金枝玉叶》中,张国荣饰演的是捧红大明星的金牌音乐制作人,一首《追》的旋律更是延展了男女主人公的爱情经历。可,“北上”之前陈可辛的代表作品中,音以说

乐叙事在影片中基本不可或缺。而“北上”之后,音乐的能量更是广泛地呈现在其电影中。歌舞片《如果爱》中音乐具有很强的叙事功能。尤其是周迅以沙哑苍凉的嗓音唱出》:“外面的世界很精彩,我出去会的《外面

不会失败;外面的世界特别慷慨,闯出去我”而这种对于“外面世界”就可以活过来。

的未知诱惑既向往又恐惧的心理在《中国合伙人》中也有呈现,陈可辛耗资几百万元买80年代流行的崔健、罗大佑、齐秦等人歌曲的版权,齐秦《外面的世界》中“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外面的世界很无奈”的唱词唱出了当时“海归”一派内心深处的唏嘘。而崔健、齐秦、苏芮、罗大佑等人的歌曲对于影片的怀旧情绪也起到非常重要的烘托作用,让影片充满昔日《甜蜜蜜》式的怀旧味道和时代质感。影片《亲爱的》原片名叫做《亲》,《亲爱的小孩》也是1985年由吴爱的小孩

思远执导,刘德华、叶德娴主演的香港电影《法外情》的主题曲,歌曲原唱者是台湾八九十年代的著名歌星苏芮,后来这首《亲爱的小孩》被很多歌星翻唱,在大陆、香港和台湾都具有广泛的知名度和传唱力。电影《亲爱的》和1985年的香港影片《法外情》剧情毫无相似之处,发生的年代和地点也不同,但是影片都有探讨亲情血缘和伦理法律的关系。影片中《亲爱的小孩》《隐形的翅膀》

、“一内地化”故事,类型突破与音乐叙事

一直以来,陈可辛就不是传统意义上“港味”十足的导演,针对内地市场,他在故事题材选择上,一直注重“内地化”的故事呈现和人物塑造,在影片类型上也力图创新和突破。和许多香港导演为了避免文化差异,”“武侠”“魔幻”等题材作为内选取“功夫

地市场第一次“试水”作品不同的是,陈可。《如辛的“北上之路”首选了歌舞片类型果爱》可以算是中国新时期歌舞片的有益尝试,该片将西方文化中现代性的歌舞元素与中国传统审美视角叙事维度做了很好的融合,整部影片成功地凸显了导演对影像语言的综合驾驭能力。而故事发生的场景也选择在内地,女主人公是一位落魄的“北漂”族,带着明星梦独自来到北京闯荡,其故事借鉴了饰演者周迅本人未成名前的很多真实经历,从而引起很多“漂”在北京渴求成功者的共鸣。而之后的《投名状》故事改编自清末四大奇案之一的刺马案。陈可辛的意图是拍一部战争史诗片,选用历史题材来讲述人性深。《武侠》确非传统意义上的武侠电处的复杂

影,上映后,很多人也就其特色给出其“微”“悬疑武侠”片的定义”“医学武侠观武侠

和评论。其中,金城武饰演的“徐百九”的,更是成为导演意图贴近一口流利“四川话”

。《中国合伙人》更像是内地市场的语言元素

,以国内“新一部“传记片”和“励志片”

东方”教育集团的创业经历为蓝本,构建了中国改革开放30年大的时代洪流下个人的奋。《亲爱的》是内地第一部有斗和成功的历史

关社会真实“拐卖儿童”现象改编的悲剧电影,上映后引发了广泛的社会话题讨论和媒体关注。面对新的市场环境,陈可辛一直坚持商业类型片的运作模式,但在遵循类型片制作原理的同时,却一直有所突破和创新。,其“类型片事实上满足了观众对‘破格’即突破原有类型的新鲜感和审美欢愉的期待。这些类型题材的选择,不乏陈导演精准的投资眼光和独到见解,贴近内地元素的商业营销策略和主流价值观念认同。

[1]

·29·

民族艺术研究○

等歌曲虽然不是专门为影片而作的,却都具有很高的社会传唱度,在影片中恰到好处的运用,对于主题升华、暗示剧情、表达情感都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我们常说,音乐是不分国界的,如果文化交流尚存隔阂,而音乐叙事,则在最大程度上弥补了这种文化差异,从而使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观众获得心理认同和情感共鸣。

难处和伤痛,都在这座城市中默默地和自我。“打拐寻子”展现出的不仅无常的命运对抗

仅是一个个根植于血缘的家庭悲欢离合,更多的是在家庭和个人遭遇的背后,折射整个社会、历史的变迁,也为影片的社会批判和人文思考做了最好的注脚。

这种“大时代,小人物”的剧情设定,大小事件叙事的灵活转换,使得陈可辛的作品一直呈现出独有的对时代的唏嘘感。很多人认为陈可辛是最会拍“内地故事”的香港导演,但是他自己却认为其实自己了解的不是内地人,而是迁徙的人,而这种由于人的

如果说陈可辛只是单纯为迎合内地市场而做出种种策略性的改变,未免有失偏颇。陈可辛一直善于描绘大动荡的时代背景下,。“人类的时间体验与小人物身不由己的命运

历史感知由文化建构并经由文化而获得,不同的文化对时间有不同的体验,时间则在不”同的时空中被赋予不同的价值和意义。:陈可辛曾说

[2](P187)

[4]

二、变革时代的怀旧洪流,底层人物的命运沉浮

迁徙而呈现的漂泊离散情怀无论港台还是内地抑或是海外,都是一脉相承的。正如他自:“情怀这个东西不论在哪里都是没什己所说

[5]

”:他说么差别的。

“说白了《甜蜜蜜》就

是讲两个从小地方去大城市的人,我后来拍《如果爱》的北漂也一样,来香港就好像后来说的去北京、上海、深圳。内地人是什么样的,有什么特点,那些都是技术问题,从农村去大城市,心态都是一样的,我拍《合伙人》也不是拍内地人,而是拍自己的经”由此可以看出,陈可辛之所以从北上历。

导演中脱颖而出,是因为他不是以地域文化的狭隘眼光来理解电影,而是从人性人情的视点出发去进行深度挖掘,同时尊重和关注不同区域的文化要素,因此能够在华语电影产业整合中不失自身的艺术特质和文化个性。

如果从“迁徙的人”的角度出发,我们不难发现,陈可辛电影呈现的“离散”情结甚重,漂泊感和异乡情结在其创作过程中贯穿。这与他自身的经历有很大的关系,他生于中国香港,12岁随家人移居泰国,18岁赴美国研读电影理论,21岁返回中国香港,拍电影成名后又去美国好莱坞发展,也曾在亚洲范围内推广“泛亚洲”合拍片模式。之后,预见内地市场不断增长的市场潜力,又“北上”发展。这些辗转各地的经历使他的视野更加开阔,这也是一个自身漂泊和寻求认同的过程。无论在电影外还是电影内,他一直,而在他的影片中,似乎是一个“迁徙的人”

一直都在关注“迁徙的人”的悲欢离合,这些看似风格多样、类型各异的作品,其实都是在呈现一种漂泊的情怀状态和思考离散的

[5]

“大时代好看,就是(因为)

[3]

“北上”之前的《甜蜜”它有很大的变化。

蜜》描绘“九七香港回归”这一背景之下,从内地到香港的新移民的艰辛岁月,通过小人物的命运辗转呈现香港回归前的历史变迁。而《新难兄难弟》中,在现实中郁郁不得志的买卖房地产的男主人公“穿越”回父母的年轻时代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香港社会,其中“屈臣氏”“李嘉诚”等一些角色也影射香港当时以及当下现实社会中的真实人物。》《中国合伙人》而“北上”之后的《如果爱

同样也讲身处底层的草根大众在改革开放这样大的时代洪流下,对成功的追求和自身命运的改变。在《亲爱的》中,他将故事发生的主要地点放在“新兴移民城市”深圳,大量外来人口涌入,使得这座日新月异高速发展的城市背后,也发生了各种各样不为人知的心酸无奈故事,围绕着“寻子”这一中心线索,影片勾勒出一幅极具时代特征、网罗世间众生百态的图景:为寻子而生活奔波劳顿的父亲、在孩子和现任丈夫间进行情感挣扎的母亲、一心要夺回孩子抚养权的农村妇女、组建寻子联盟帮助他人的土豪、遭遇事业不顺正义感逐渐觉醒的小律师,这些人物来自不同地方不同阶层,每个人都有自己的

·30·

文化归属。而正因为如此,他的影片才善于在多元共存的文化语境中游走,获得观众的共鸣。

视○

系最后还是随着革命的深入,在招安之后的权力争夺中分崩离析。将兄弟情义置于名利成功的命题之下,对忠诚与背叛、情义与名利二元对立的价值观选择则反映人类内心深处对于善恶的终极取向。而《中国合伙人》,和《投名状》中的兄弟三人“创业模式”

三人有类似的地方,同样伴随着创业伊始的团结合作,中期经历各种不合,而与《投名,“合伙人”状》中“背叛”友情不同的是

在面对美国官司的时刻,选择“忠于”友谊、团结合作。而陈可辛也认为自己最后一场戏“与美国的官司”没有处理好,他个人强调的,而很多观众和电影研究者看是“友情主题”

到的是被置换了的成功观。而其实如果我们将这种“三人模式”放置在导演一贯的影片风格而不是单纯一部影片的细节中来考量的话,也很容易得出导演的实际意图。无论任何区域、时空、族群,人类对于亲情、爱情和友情的珍视和感悟是不变的,同样,这也是可以超越时空地域局限的,这也正是陈可辛的作品始终最能够打动观众内心的地方。

在《武侠》中,陈可辛对于人性本善的质疑让他的视角聚焦于“背叛与怀疑”的命题上,对群体关系的思考让他借影片说出“同谋共犯”的哲学悟道。在《亲爱的》中,导演没有塑造一个绝对意义上的坏人,每个人物在其情节的发展线上都能看到清晰的合理的心理起伏,一个个让人揪心的个体悲剧中,蕴藏着复杂的人性矛盾。对于血缘亲情伦理的探讨,导演也不是让故事情节停留在简单的煽情层面或批判层面,最终呈现的仍然是人性互助互谅的温情底色,没有给出最终答案,但是提出了终极问题。在满足观众基本的情感宣泄需求之外,导演总能再增添一些更深层次的意味:人道主义的立场,悲天悯人的情怀,对于人情世态的体察。

三、爱情、友情、亲情的探讨,情义、名利、忠诚、背叛的质询

爱情与友情,之前一直是陈可辛作品中不变的探讨主题。从他的处女作开始,在爱情与友情之间的犹豫、抉择、辗转、退让,“三角恋”模式似乎一直都似有似无地贯穿在他的影片之中。在《双城故事》中,一对好友同时爱上了同一个女孩,爱情和友情都经历了时间、空间和生死的考验。在《金枝玉叶》中,金牌制作人与功成名就的大明星、新晋红星之间,同样有让人捉摸不定归属的三角关系。在《甜蜜蜜》中,来自广州的“李翘”与来自东北“黎小军”之间跨越时空的爱情片段,其中还穿插了“李翘”与港人“豹哥”之间共患难的情义。这几部影片,可以说是陈可辛在“北上”之前的代表作。而在《如果爱》中,内地明星“孙纳”和香港明星“林见东”“导演聂文”之间,同样。《投有充满情与义、忠诚与背叛的三角纠葛,“庞青云”“赵二虎”兄弟俩与扬名状》中

,也有兄弟情与叔嫂恋的三角州瘦马“莲生”

关系。陈可辛在人物塑造上,似乎一直秉承“三个人”的戏才好看的原则。他接受采访时:“好像走出一个方向,几部戏都是三个曾说

人,两个人是相反的,不一定对立,但他们的个性使得他们变成两个相反的人;中间还有一个,对友情看得特别重的第三个朋友,”变成对等的三角形。

[3]

陈导演同样执著于探讨在名利和成功面。如前,对友情的背叛与忠诚的“三角模式”《新难兄难弟》对于父子亲情和友情关系的探讨。梁朝伟饰演的楚原一直认为自己的父亲顽固不化、守旧过时,自己的人生失败与父亲息息相关。而当他“穿越”回父亲的青年时代,和父亲成了朋友并帮助父亲追求自己的母亲之后,才从“友情”角度更深地理解,了父亲。从“兄弟情”升华为“父子情”。又如甚至是更深层次地理解了“父母爱情”《投名状》中纳“投名状”的兄弟三人的关

四、从“中国香港梦”到“美国梦”回归到“中国梦”

从《甜蜜蜜》到《如果爱》再到《中国,陈可辛的影片无形中通过人的漂泊合伙人》

命运折射出时代的变迁。而在时代的洪流中,?《甜到底是人改变了时代还是时代改变了人

·31·

民族艺术研究○

蜜蜜》通过分别来自东北和广州的男女主人公的情感、命运的变化,寄寓了当时内地人。而CEPA 背景下创作的的“中国香港梦”

《如果爱》,被视为是对《甜蜜蜜》的一次回》,“美国梦”被放得应。到了《中国合伙人

更大,连导演自己重看《甜蜜蜜》也对一些:“张曼玉刚拿绿卡,她在自由细节颇为震惊

神像下碰到一个内地游客要去买Gucci ,说所有人都要回中国了,香港地区人士都要来大陆打工了,你还出去。那句话今天讲很对,96年我记忆里觉得还不是这样,但既然我记录了那句话,代表当时就有那样的社会现”电影真的有它的魔力,它记录下了当象。

时社会的潜在心态,比人的记忆还要准确。,《中国合伙人》进一步淡化了相比之下

“中国香港”元素,故事、主题、演员基本上都跟中国香港没有关系,尽管其前半部分的“美国梦”与《甜蜜蜜》的“中国香港梦”有着相似之处,但其本质的区别是《中国合”,“美国伙人》的最终落脚点在于“中国梦

梦”成为背景。三个追逐“美国梦”失败的文化精英,通过帮助别人去实现美国梦,最。《中国合伙人》终实现了自己的“中国梦”

,其被讲述的也是大时代背景下的“中国梦”放置在经历“文化大革命”后的时代:信仰缺失,思想贫瘠,人们迫切需要通过个人奋斗求得温饱与生存。当人们通过各种渠道认知了世界,了解了自我的存在、差距以及定位时,梦想自然而然也就产生了。不甘贫穷,不甘落后,时代促使人们去做出改变。好比陈可辛电影里所问的,到底是我们改变了世界还是世界改变了我们。其实这个问题的答案是多元的。陈可辛电影里的疑惑或许也可以得到这样的回答,我们不断地改变着世界

参考文献:

[1]刘亚冰,吴小丽.类型电影与类型批评[J ].2004,(2).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英]阿雷恩·鲍尔德温,布莱恩·朗赫斯M ].陶东风,等译.北特.文化研究导论(修订版)[京:高等教育版社,2004.

[3]焦雄屏对话陈可辛:北漂十年,现在自我感.http ://epaper.oeeee.com /C/觉最良好[EB /OL]

html /2014-01/23/content_2013737.htm

[4]专访陈可辛:骂香港导演圈钱太不公平[EB /OL ]./20253

[5]马阿三.陈可辛访谈:“情怀”在哪里都一样[J ].大众电影,2013,(5).

[6]魏君子.香港电影演义(文隽序一)M ].仿佛是常年浸淫在香港影坛的“自己友”[

[A ].

cinephilia 迷影http ://cinephilia.net /archives

[4]

的同时,世界也在改变着我们。

香港电影追寻发展出路时也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它曾经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创造出无数的经典和辉煌,培育出了一批优秀的导演,吴宇森、王家卫、徐克、杜琪峰、陈嘉上、李仁港、尔冬升、陈可辛等。但伴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本土电影市场的萎缩,港片的昔日风光不再。很多香港导演也曾去西方“好莱坞”谋求发展,但最终还是“将拍电影的眼光和态度扩大到融入大中华市场的概。念中”

[6](P2)

很多香港学者提出香港电影慢慢

被内地融合了,提出“港片已死”的呼号。但是从另一个角度看,一个“华语电影”的新视野呈现在我们眼前。这同样也是一个离散与回归、跨越与融合的过程。北上拍戏,曾经是陈可辛刻意回避的选择。现在,这位擅长拍摄都市题材的导演,像他电影中的人物一样,勇敢面对电影市场的潮汐变幻。

“北上”十年,他导演和监制的影片无论是在市场表现还是文化表达上都有不俗业绩。尤其是在文化融合方面,每部电影无论外在形式如何变化,内里说的都是情怀和唏嘘。作为北上导演代表,陈可辛把独有的类型理念、制作策略以及宣传模式带到内地,进行诸多娱乐和文化资源的整合,为内地提供多样化的电影,自身的导演事业和监制生涯也进一步拓宽,这是一个共赢的过程。大陆、香港、台湾电影的合作与交流,尽管在逐步跨越文化隔阂和地域差异的过程中,会出现种种问题、代沟和冲突,但最终,以华语电,十年也许仅仅还只是一个影呈现“中国梦”开始。

(责任编辑

彭慧媛)

·32·


相关内容

  • 浅析陈可辛电影创作的叙事风格
  • 湖北文理学院 本科学士学位论文 浅析陈可辛电影创作的叙事风格 --以<甜蜜蜜>.<如果爱>.<中国合伙人>为例 院 系:文学院 专 业: 广播电视编导 学 号:2012195147 指导教师:蔡青 作者姓名:孔洋 浅析陈可辛电影创作的叙事风格 --以<甜蜜蜜 ...

  • 中国合伙人电影观后感600字
  • 中国合伙人电影观后感600字 (一) 调成泛黄色调,温火热煮青葱岁月,<中国合伙人>里有旧时代热血青春:三个青年从一无所有到身家万贯,这是一部励志大片:横跨几个年代,里面有时代的断截面:还有始乱终弃的爱情,有始至终的友情??陈可辛想说的东西很多,但什么都没讲彻底.或许,其实是这样,他并不 ...

  • (转载)十段往事十年辛酸,记述[十月围城]背后的故事 (十月围城 影评)
  • 十年一觉围城梦 类别:娱乐八卦 作者:方夷敏 原创 浏览量:2968 发布时间:2009-12-15 手机看新闻 版次:RB01 版名:娱乐封面 稿源:南方都市报 摘要:2009年6月的一个下午,香港人陈德森只身来到南京,冒雨拜谒中山陵.没有打伞的他和其他游客有些不同,一到景区就直奔中山陵,鞠了三个 ...

  • 著名电影导演代表
  • 1 .冯小刚:冯氏幽默,京味十足 冯小刚,1958年出生于北京.中国电影导演,编剧.冯小刚作品风格以京味儿喜剧著称,擅长商业片.在业界享有贺岁片之父的美誉.其导演过的电影总票房超过20亿,是中国内地最具有电影票房号召力的导演之一.近年主要电影作品有:<天下无贼>.<集结号>. ...

  • 论香港电影的文化特色及未来走向
  • 论香港电影的文化特色及未来走向 巢琦 14策划 摘要:香港电影作为香港的一种文化符号,以其特有的"香港味道"和特殊的文化含义,成为华语电影的先驱者.而今在各种制度的约束下,香港电影的本土文化含义也逐渐没落,香港电影的未来走向,值得我们研究和探讨. 关键词:香港电影 文化特色 类型 ...

  • 从电影[中国合伙人]看陈可辛导演的现实主义表现手法
  • 摘 要:陈可辛善于捕捉生活化的镜头来对生活的细节加以细腻的表现,从而达到讲述丰满而又真实的生活故事的目的,含蓄的表达对逝去生活的看法,带有浓郁的怀旧色彩.本文首先明确了现实主义表现手法的内涵,接着对著名导演陈可辛的电影<中国合伙人>的分析,认为它的现实主义表现手法主要表现在人物形象的选取 ...

  • 新世纪的中国电影改编
  • 作者:秦立彦 艺术评论 2011年04期 文学改编一直是中国电影的一个重要门类.在不同时期的政治.文化.商业语境中,影人会以不同的策略改编不同的文学作品.影人的改编策略让我们得以窥见电影与文学的相对地位的变化,以及不同时期文化史的一个侧面.本文将分析2000后中国电影改编的新趋势,以及从中可以看到的 ...

  • 导演陈可辛自曝美国经历:餐馆打工 泪洒街头
  • 佟大为.黄晓明.邓超将把人们带回上世纪八九十年代 新闻晨报讯 陈可辛新片<中国合伙人>将于17日上映.昨日,影片在上海举行提前看片会,导演陈可辛亲临现场与观众互动.接受晨报记者独家专访时,陈可辛表示,<中国合伙人>涵盖奋斗.友情.出国梦.青春等诸多能引发观众共鸣的东西,自己并 ...

  • 七月与安生
  • <七月与安生>:你到底是谁? 电影<七月与安生>成为中秋假期热映的话题作,就连著名社会学家李银河女士也在微博上撰文安利,让我心生好奇--这电影到底是有多好看? 一部吸晴的"女性电影" 片中,初见安生的家明问她:"你到底是谁?"安生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