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风情教学设计

草原风情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以内蒙古大草原为例介绍了具有民族特色的草原风情。教材从草原人民的生活、生产、那达慕大会等风俗习惯充分体现草原特色,课文围绕草原牧区生活,引导学生关注草原自然条件对牧民生活生产的影响,其申的案例图文并茂、生动直观、如临其境。教材有许多余地,可以让学生去进一步探索,有利于教师在课堂上引入活水,只要教师能合理把握,就能更好凸现新课程的理念。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对内蒙古大草原的学习,初步学会从地理环境、生活、生产、风土人情等方面分析大草原的特点,体会牧民们如何利用不同的自然条件安排生活,感受多姿多彩的牧区生活。

过程与方法:能够从地图和相关资料中获取有用信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培养学生用全面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了解草原文化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认识人地和谐发展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让学生在自主探究过程中,认识内蒙古大草原的民俗风情。

教羊难点:

自然条件对生产生活的影响,认识人地和谐发展的重要性。

教学媒体: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本节课的设计主要通过学生自主探究活动,结合小组讨论,去发现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引导学生带着自身的感觉体验、认识、参与教学过程,既突出了重点,又使学生团队协作意识和能力得到培养和发展;教学过程申,通过音乐、"诗歌与感性材料,综合获取信息,提升情感教育,把讲述法、问答法、讨论法比较法与各种活动形式结合起来,达到教学的最佳效果。

教学流程:

(一)走进草原(师生互动,情境导入)

1.播放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或诗歌《敕勒川》,让学生观看、描述、猜想画面反映的是哪个区域的风光,由此引入内蒙古的话题。

2.教师进一步引导提问:你们喜不喜欢内蒙古?大家想进一步了解内蒙古吗?由此导入新课。

3.生生互动,探讨课题

出示内蒙古地理位置、气候类型、降水等地图,思考:

(1)请同学描述内蒙古的地理位置。我们怎么去?

(2)内蒙古的地形以什么为主?

(3)内蒙古的气候是什么类型?有什么特点?

【设计说明】此环节作为新课导入部分,以直观的视觉效果引起学生的兴趣,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学习情绪直接影响学习效果。因此,在课堂上播放歌曲或诗歌,创设一种积极的教学情境,以形象的视觉效果引起学生的兴趣。让他们感受内蒙古的风土人情,激发他们主动参与课堂的热情。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产生对探究的欲望。

(二)草原寻迹(师生协作,知识探究)

1.探究题:在这样的自然条件下,草原上人们的生活方式是怎样的?(衣、食、住、行和民风民俗的特点。)

教师适时指导学生分组探究内蒙古大草原风情,引导他们利用已有资料获取有效信息。

2.生生互动,学生展示成果及质疑。

3.合作探究突破难点

内蒙古草原上牧民的衣食住行等生活方式与当地的自然环境有什么关系?

衣:蒙古袍——便于高原放牧——便与抵御风寒——草原

食:奶茶和肉类——牛奶或羊奶(牛肉或羊肉)——饲养牛羊——草原

住:蒙古包——便于拆迁搬运——便于草原放牧——草原

行:马,骆驼——便于游牧生活——草原

民俗:那达慕大会—赛马,摔跤,射箭——擅长骑射,体格健壮——草原

人地

自然环境 人类活动

和谐统一

习不是知识的简单传递,而是学生主动建构的过程。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充分运用媒体,提供给学生主动建构的时间和空间。通过生生、师生互动,让学生感受内蒙古独具特色的区域生活,体会内蒙古人民的勤劳和智慧,领悟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

(三)草原之危(寓情于景,升华思想)

1.展示《美丽的家园》与《哭泣的家园》比照图片

2.反思我们的大草原为何会这样?

3.学生探讨治理对策

a、“退耕还林,退耕还草”,开展造林种草运动,我国已建立“三北”防护林。

b、建立优质高效的人工草场,分季节轮流放牧,使草场得到修养,防止退化。

c、注意保持生态平衡,合理利用和保护草场和地下水,使人与自然和谐发展,防止环境恶化。 d、加强宣传,禁止滥砍滥伐,防治鼠害等等

【设计说明】美丽的家园之所以如此美丽,在于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而当我们面对如此令人心痛的家园时,强烈的反差将学生带入一种深深的反思之中:我们的大草原明天会怎样,我们的人民该怎样利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改造自然,创造出美好的生活。痛定思痛,使学生为之行动,树立改造自然,保护环境的信心,从而升华本课的思想情感。

(四)草原畅想(拓展延伸,留有余味)

不到大海,不知道大海的广阔,不到草原,想象不出草原的风光。这的确是一块令人神往的地方,草原上古老的传说、迷人的神话,会勾起你无穷的遐想;源远流长的民族文化、别具一格的风土人情,会让你流连忘返;美味的奶茶、喷香的羊肉,先抓住你的胃,再留住你的心;还有那无垠的天际、澄澈的碧空、悠闲的牛羊、驰骋的骏马、热情好客的眼神和拂过发际的微风……

这美丽的草原,就是我们共同的家园!

【设计说明】学生的探究学习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它不应只停留在课内,还要延伸到课外。关注内蒙古大草原的未来发展,能增强学生对社会和国家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这也实现了通过《历史与社会》这一学科的教学,对学生进行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社会、爱人民的爱国主义教育的目的,对学生思想品质的养成也起到了很好的帮助作用。

教学反思:

草原风情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以内蒙古大草原为例介绍了具有民族特色的草原风情。教材从草原人民的生活、生产、那达慕大会等风俗习惯充分体现草原特色,课文围绕草原牧区生活,引导学生关注草原自然条件对牧民生活生产的影响,其申的案例图文并茂、生动直观、如临其境。教材有许多余地,可以让学生去进一步探索,有利于教师在课堂上引入活水,只要教师能合理把握,就能更好凸现新课程的理念。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对内蒙古大草原的学习,初步学会从地理环境、生活、生产、风土人情等方面分析大草原的特点,体会牧民们如何利用不同的自然条件安排生活,感受多姿多彩的牧区生活。

过程与方法:能够从地图和相关资料中获取有用信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培养学生用全面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了解草原文化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认识人地和谐发展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让学生在自主探究过程中,认识内蒙古大草原的民俗风情。

教羊难点:

自然条件对生产生活的影响,认识人地和谐发展的重要性。

教学媒体: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本节课的设计主要通过学生自主探究活动,结合小组讨论,去发现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引导学生带着自身的感觉体验、认识、参与教学过程,既突出了重点,又使学生团队协作意识和能力得到培养和发展;教学过程申,通过音乐、"诗歌与感性材料,综合获取信息,提升情感教育,把讲述法、问答法、讨论法比较法与各种活动形式结合起来,达到教学的最佳效果。

教学流程:

(一)走进草原(师生互动,情境导入)

1.播放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或诗歌《敕勒川》,让学生观看、描述、猜想画面反映的是哪个区域的风光,由此引入内蒙古的话题。

2.教师进一步引导提问:你们喜不喜欢内蒙古?大家想进一步了解内蒙古吗?由此导入新课。

3.生生互动,探讨课题

出示内蒙古地理位置、气候类型、降水等地图,思考:

(1)请同学描述内蒙古的地理位置。我们怎么去?

(2)内蒙古的地形以什么为主?

(3)内蒙古的气候是什么类型?有什么特点?

【设计说明】此环节作为新课导入部分,以直观的视觉效果引起学生的兴趣,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学习情绪直接影响学习效果。因此,在课堂上播放歌曲或诗歌,创设一种积极的教学情境,以形象的视觉效果引起学生的兴趣。让他们感受内蒙古的风土人情,激发他们主动参与课堂的热情。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产生对探究的欲望。

(二)草原寻迹(师生协作,知识探究)

1.探究题:在这样的自然条件下,草原上人们的生活方式是怎样的?(衣、食、住、行和民风民俗的特点。)

教师适时指导学生分组探究内蒙古大草原风情,引导他们利用已有资料获取有效信息。

2.生生互动,学生展示成果及质疑。

3.合作探究突破难点

内蒙古草原上牧民的衣食住行等生活方式与当地的自然环境有什么关系?

衣:蒙古袍——便于高原放牧——便与抵御风寒——草原

食:奶茶和肉类——牛奶或羊奶(牛肉或羊肉)——饲养牛羊——草原

住:蒙古包——便于拆迁搬运——便于草原放牧——草原

行:马,骆驼——便于游牧生活——草原

民俗:那达慕大会—赛马,摔跤,射箭——擅长骑射,体格健壮——草原

人地

自然环境 人类活动

和谐统一

习不是知识的简单传递,而是学生主动建构的过程。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充分运用媒体,提供给学生主动建构的时间和空间。通过生生、师生互动,让学生感受内蒙古独具特色的区域生活,体会内蒙古人民的勤劳和智慧,领悟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

(三)草原之危(寓情于景,升华思想)

1.展示《美丽的家园》与《哭泣的家园》比照图片

2.反思我们的大草原为何会这样?

3.学生探讨治理对策

a、“退耕还林,退耕还草”,开展造林种草运动,我国已建立“三北”防护林。

b、建立优质高效的人工草场,分季节轮流放牧,使草场得到修养,防止退化。

c、注意保持生态平衡,合理利用和保护草场和地下水,使人与自然和谐发展,防止环境恶化。 d、加强宣传,禁止滥砍滥伐,防治鼠害等等

【设计说明】美丽的家园之所以如此美丽,在于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而当我们面对如此令人心痛的家园时,强烈的反差将学生带入一种深深的反思之中:我们的大草原明天会怎样,我们的人民该怎样利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改造自然,创造出美好的生活。痛定思痛,使学生为之行动,树立改造自然,保护环境的信心,从而升华本课的思想情感。

(四)草原畅想(拓展延伸,留有余味)

不到大海,不知道大海的广阔,不到草原,想象不出草原的风光。这的确是一块令人神往的地方,草原上古老的传说、迷人的神话,会勾起你无穷的遐想;源远流长的民族文化、别具一格的风土人情,会让你流连忘返;美味的奶茶、喷香的羊肉,先抓住你的胃,再留住你的心;还有那无垠的天际、澄澈的碧空、悠闲的牛羊、驰骋的骏马、热情好客的眼神和拂过发际的微风……

这美丽的草原,就是我们共同的家园!

【设计说明】学生的探究学习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它不应只停留在课内,还要延伸到课外。关注内蒙古大草原的未来发展,能增强学生对社会和国家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这也实现了通过《历史与社会》这一学科的教学,对学生进行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社会、爱人民的爱国主义教育的目的,对学生思想品质的养成也起到了很好的帮助作用。

教学反思:


相关内容

  • 寻甸大草原考察报告 "春城彝苗大草甸运动度假区"项目设计思路
  • 寻甸大草原考察报告 "春城彝苗大草甸运动度假区"项目设计思路 受云南省旅游局的邀请,我参加了省旅游局主持的北大营项目专家咨询会,并于2004年7月19日进行了实地考察,经过与相关方面的初步沟通,现提出初步的思路及建议. 一. 资源评价――跳出昆明看资源 北大营草场是一个非常好的旅 ...

  • 呼和浩特旅游导游词
  • 各位朋友,女士们.先生们:大家好!大家一路辛苦了!现在各位已经到达了塞外名城呼和浩特.古语说得好,"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在此,我怀着无比喜悦的心情代表×××旅行社的全体员工对大家的到来表示最热烈的欢迎和最诚挚的问候!欢迎您来美丽的呼和浩特做客!我叫××,担任这次旅行的导游, ...

  • 蒙古风情园导游词
  • 朋友们,现在我们要去的景区是蒙古风情园.蒙古风情园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首府呼和浩特市南郊,占地2万亩(一期工程占地l万亩).是由鄂尔多斯东方路桥集团投资3.4亿元兴建的以蒙古族文化.风俗和草原(恢复)生态为主的大型旅游景区. 大家看到远处的三个大的形似蒙古包的建筑就是景区的主要建筑之一--可汗宫大酒店, ...

  • 音乐课[草原就是我的家]教案比赛
  • 音乐课<草原就是我的家> 执教者:佛山市第一小学 郭瑞娴 教材:小学人音版第二册第五课 年级:小学一年级 课时:一课时 教学内容: 1.学习.表演歌曲<草原就是我的家>. 2.了解蒙古族风土人情. 3.创编活动.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歌曲,让学生感受蒙古族民歌的特点,指导 ...

  • 通辽市导游词
  • 孝庄故里--科尔沁草原之旅导游概述通辽市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东部孝庄故里--科尔沁草原腹地,东连吉林省,南邻辽宁省.早在四.五千年以前,人类就开始在这片土地上生息繁衍.有文字可考的第一代居民东胡族,揭开了通辽市近古文明史的序幕.在民族发展的长河中,这里不断地展现出一幅幅自然和人文的壮美画卷.通辽市总面积 ...

  • 乌鲁木齐周边经典自驾游路线
  • 乌鲁木齐周边自驾游路线 一. 一日游 1.天山草原索尔巴斯陶  乌鲁木齐市-(国道216线)仓房沟-西山农场岔口-(省道101线)西山农场-昌吉市硫磺沟镇-庙尔沟乡-索尔巴斯陶景区-庙尔沟乡-八农林场-(返回乌鲁木齐市).  该路线主要为天山草原哈萨克族风情,主要景点有庙尔沟.索尔巴斯陶.金涝坝 ...

  • [草原]第一课时教学设计_2
  • <草 原>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地毯.渲染.勾勒.低吟.襟飘带舞.马蹄.礼貌.拘束.羞涩.摔跤.偏西.天涯. 2.熟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感受蒙古草原的美好风光和风土人情. 3.有感情朗读课文,感受文章的语言特点,体会作者表达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 ...

  •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草原]教学设计
  • <草原>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熟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能联系上下文,理解文章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蒙汉情深,民族团结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热爱草原,热爱草原人民的思想感情. 3.认识本课4个生字,理解课文中新词的意思,摘录课文中写得美的句子,背诵课文第一.二自然 ...

  • 内蒙古草原的自然风光和民族风情
  • 内蒙古草原的自然风光和民族风情 在祖国的最北方,有一片中国最大的草原――美丽的呼伦贝尔大草原 呼伦贝尔草原是世界最著名的三大草原之一,这里地域辽阔,风光旖旎,水草丰美,3000多条纵横交错的河流,500多个星罗棋布的湖泊,组成了一幅绚丽的画卷,一直延伸至松涛激荡的大兴安岭. 这里夏季气候宜人,空气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