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的年夜饭

母 亲 的 年 夜 饭

离过年还早着呢,88岁的母亲就开始叮咛准备年夜饭,几时到那家,几时全家团圆饭,定在那个饭店,之后一一电话告之儿女早早安排,这迫切的话语一如我们小时候的期盼。别的饭可以不吃,年夜饭一定要吃好。这吃好,就是团团圆圆围着吃啊,说啊,笑啊,让时间自由流淌到新一年。说起往日年夜饭的情景,母亲声音响了,眼睛亮了,饱含风霜的脸上也泛起淡淡的红晕,那逝去的几十个年夜饭,犹如电视连续剧,一集一集在记忆里闪现。 就我们家来说,最温馨的年夜饭那是在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那时哥和姐都已参加工作,家境好了,父母的心宽了,街上买到的食品也多了,母亲也可随心展示几道拿手好菜,姐和哥也可学着露一手。对于十几岁的我和妹来说,过年就是放开吃,放开玩。我是一放寒假,就盼望着过年。当离过年还有五、六天时光,杨柳弄里鸡叫鸭欢,爆米花摊上腾起的水汽,相拥着生煤炉浓烟,充塞小弄,空气中满是爆米花、炒花生、炒瓜子的香味。小伙伴开始结伴,早早起来,提着蓝子,捏着钞票、肉票、鱼票、豆制品的票,冒着寒风,追着路灯,从东门到北门,从中基路到北京路,排队买肉、买猪油、猪肚子、买鱼、买冬笋……

那个时候,家里房子很小,很温馨,除了卧室,吃饭间,客厅,烧饭间混在一起。一张八仙桌,七、八只方凳、长凳、煤炉、碗橱一放,围旋余地也就很小了。年三十前几天,父母白天上班,晚上忙着烧年菜,白斩鸡、八宝鸭、酱肉、蹄胖等大菜早早烧好,喜蛋做好,爆鱼炸好,骨头汤炖好,暖锅备好。年三十下午,我们把年夜饭炒头,暖锅用的菜洗好、切好,把煤炉生得旺旺的,把电灯泡换成60支光……就等大人们下班回来。

那时工作积极性高涨,大家都是爱厂如家的积极分子,年三十天都黑了,才陆续回到家。父亲一到家,先围着桌转转、看看,笑了,连说好、好,接着就拿来菜刀切菜。父亲轻易不下厨,刀功了得,先切熟食,拿起整鸡,先对着鸡胸切开,再把半片鸡放在刀板上,用刀平拍,然后切成匀整的鸡块,堆成半圆形装在盘中。白肚切得细细的,长长的,蓬蓬一团,葱油拌上,忍不住用手捡上几根尝尝。当父亲切好猪肝、腰花等炒头菜,八仙桌上暖锅、冷盘、八宝鸭、全鱼、喜蛋、蹄胖也已摆得满满的,错落有致。

团团围坐在八仙桌,晶亮的灯光下,年夜饭开桌。父亲喝得是黄酒,我们都喝甜白酒,一种儿时才有的,用酿制的米酒兑成的低酒精饮料。父亲一反往日的严肃,微笑地看着我们,慢慢地喝着酒,几杯酒喝下,便讲起年轻时的得意之事。我们兄弟姐妹也忙把灿烂的,开心的经历亮出来。这时,母亲总是笑眯眯地听着,偶尔夸几句上。随着暖锅升腾的雾汽,我们的胃口越来越好,那爆鱼、肚丝、白鸡、八宝鸭也慢慢消灭了。谈笑间,评论中,温馨的时间愉快地流淌,大家叫着要吃炒菜了。

母亲起身,拍拍手,叫我先动手把炉子扇扇旺,准备好。我急急拎着煤炉到弄堂,加煤球,通炉灰,扇猛火。待我匆匆拎进闪着红红火苗的煤炉,母亲早已将炒锅拿在手上,放油,望着油烟起,看准时候,倒入鳝丝,锅铲声伴着丝丝声,几上几下,炒鳝丝起锅上桌。一会儿腰花、猪肝都炒好了,接着的肉丝韭芽、炒雪冬、炒芹菜自然是姐的手艺,哥也烧个糖醋排骨……尝炒头,赶热闹,上一只,筷夹,品评,七嘴八舌,父亲常常刚把菜送入口,先来个叫好。自然,我们都说好,鲜、嫩,有时还装模装样地伸伸舌头,定定神,说上两句。母亲呢,总是最后一个尝,有时只剩下碗底几筷,她吃下,总说还可以,还可以,常又补上一句,明年炒只虾仁,炒干贝尝尝……父亲接口道,明年吃甲鱼、大闸蟹。这时父亲酒多了,脸红红的,轻轻晃着头,眯着眼睛,右手的食指、中指弹着桌子,几句京腔便从他的嘴里有板有眼地吐出来。暖锅的水已加了好几次,喜蛋、白菜、粉丝也已混成一团,楼上的隔壁的传来的欢笑声也渐渐地淡下去,我们吃得快撑不下了,母亲还盛过饭,说,年夜饭,年夜饭,白米饭一定要吃一口的。

待我们兄妹洗好碗筷,收拾干净,泡上茶,桌上放糖果、花生、瓜子、爆米花、陈皮之类,开始守岁。一家人又拉开了话闸,此刻,屋外鞭炮一阵紧一阵,我和妹是坐不下去了,拉开门出去……再回到家,母亲和姐已经搓好小园子,蒸好猪油糖糕,全家静待新一年的到来。

随着文革的蜂起,年龄的增长,我们各自成家,生活节奏越变越快,家庭人口越来越多,有小家有大家。年夜饭依旧,形式已从家里搬到饭店,热闹的是饭店里挤出挤进,热闹的是春节联欢晚会。常常,在饭店开桌没多久,酒敬了,菜尝了,话还没多聊几句,便开始发红包,之后,有人要赶场子,有人要看电视,没多久,各自回家,看春节联欢。母亲常常唠叨,要吃自家烧的年夜饭,可眼下,小家独生子女,冷清,大家兄弟姐妹,人多,也没有那么大的客厅,也没有精力,还是上酒店。

前几年开始,我们把大家的年夜饭安排在大年初一。年三十,我将母亲、岳父母接到小家中,烧几只母亲喜爱的海鲜、河鲜、蘑菇类。妻掌厨,我助手,母亲现场指导。菜烧好,上桌,老人都说好,好,却吃得不多,捧着茶杯,两亲家又要谈起他们儿时的年夜饭。我透过母亲兴奋叙说乌镇巴家大院内热闹的年夜饭的眼神,慢慢我懂了,小家冷清点,尽管初一儿孙会齐聚,母亲要的是除夕这夜晚,儿孙全在膝下吃啊,乐啊,听她说话。就象我们珍藏儿时父母兄弟姐妹共闹除夕的情景一样,母亲内心也深藏着那份巴家大厅里几辈同堂的温馨的年夜饭。

这几天到街上,环城路两旁已挂满红灯笼,商店、饭店门前红灯笼下,人潮涌动,各种名义的年夜饭,热热闹闹。我对妻说,今年也买几只小的红灯笼,中国结,把小小的客厅装扮的温馨点,红火点。年三十那天,叫兄弟姐妹和小辈有空都来,让母亲、岳母也下厨炒几只小菜,乐一乐。多吃一点,少看些春晚,多聊一点家事,再让母亲,岳母说说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她们小时候在爷爷、奶奶家中吃年夜饭情景,然后静静地等待新年钟声的响起。我想,对母亲来说,娓娓道出那个封闭年代的大宅院年夜饭的故事和菜谱,绝对开心,有味,绝对私房,自然也绝对珍藏。

董 雄

2010 01 05

母 亲 的 年 夜 饭

离过年还早着呢,88岁的母亲就开始叮咛准备年夜饭,几时到那家,几时全家团圆饭,定在那个饭店,之后一一电话告之儿女早早安排,这迫切的话语一如我们小时候的期盼。别的饭可以不吃,年夜饭一定要吃好。这吃好,就是团团圆圆围着吃啊,说啊,笑啊,让时间自由流淌到新一年。说起往日年夜饭的情景,母亲声音响了,眼睛亮了,饱含风霜的脸上也泛起淡淡的红晕,那逝去的几十个年夜饭,犹如电视连续剧,一集一集在记忆里闪现。 就我们家来说,最温馨的年夜饭那是在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那时哥和姐都已参加工作,家境好了,父母的心宽了,街上买到的食品也多了,母亲也可随心展示几道拿手好菜,姐和哥也可学着露一手。对于十几岁的我和妹来说,过年就是放开吃,放开玩。我是一放寒假,就盼望着过年。当离过年还有五、六天时光,杨柳弄里鸡叫鸭欢,爆米花摊上腾起的水汽,相拥着生煤炉浓烟,充塞小弄,空气中满是爆米花、炒花生、炒瓜子的香味。小伙伴开始结伴,早早起来,提着蓝子,捏着钞票、肉票、鱼票、豆制品的票,冒着寒风,追着路灯,从东门到北门,从中基路到北京路,排队买肉、买猪油、猪肚子、买鱼、买冬笋……

那个时候,家里房子很小,很温馨,除了卧室,吃饭间,客厅,烧饭间混在一起。一张八仙桌,七、八只方凳、长凳、煤炉、碗橱一放,围旋余地也就很小了。年三十前几天,父母白天上班,晚上忙着烧年菜,白斩鸡、八宝鸭、酱肉、蹄胖等大菜早早烧好,喜蛋做好,爆鱼炸好,骨头汤炖好,暖锅备好。年三十下午,我们把年夜饭炒头,暖锅用的菜洗好、切好,把煤炉生得旺旺的,把电灯泡换成60支光……就等大人们下班回来。

那时工作积极性高涨,大家都是爱厂如家的积极分子,年三十天都黑了,才陆续回到家。父亲一到家,先围着桌转转、看看,笑了,连说好、好,接着就拿来菜刀切菜。父亲轻易不下厨,刀功了得,先切熟食,拿起整鸡,先对着鸡胸切开,再把半片鸡放在刀板上,用刀平拍,然后切成匀整的鸡块,堆成半圆形装在盘中。白肚切得细细的,长长的,蓬蓬一团,葱油拌上,忍不住用手捡上几根尝尝。当父亲切好猪肝、腰花等炒头菜,八仙桌上暖锅、冷盘、八宝鸭、全鱼、喜蛋、蹄胖也已摆得满满的,错落有致。

团团围坐在八仙桌,晶亮的灯光下,年夜饭开桌。父亲喝得是黄酒,我们都喝甜白酒,一种儿时才有的,用酿制的米酒兑成的低酒精饮料。父亲一反往日的严肃,微笑地看着我们,慢慢地喝着酒,几杯酒喝下,便讲起年轻时的得意之事。我们兄弟姐妹也忙把灿烂的,开心的经历亮出来。这时,母亲总是笑眯眯地听着,偶尔夸几句上。随着暖锅升腾的雾汽,我们的胃口越来越好,那爆鱼、肚丝、白鸡、八宝鸭也慢慢消灭了。谈笑间,评论中,温馨的时间愉快地流淌,大家叫着要吃炒菜了。

母亲起身,拍拍手,叫我先动手把炉子扇扇旺,准备好。我急急拎着煤炉到弄堂,加煤球,通炉灰,扇猛火。待我匆匆拎进闪着红红火苗的煤炉,母亲早已将炒锅拿在手上,放油,望着油烟起,看准时候,倒入鳝丝,锅铲声伴着丝丝声,几上几下,炒鳝丝起锅上桌。一会儿腰花、猪肝都炒好了,接着的肉丝韭芽、炒雪冬、炒芹菜自然是姐的手艺,哥也烧个糖醋排骨……尝炒头,赶热闹,上一只,筷夹,品评,七嘴八舌,父亲常常刚把菜送入口,先来个叫好。自然,我们都说好,鲜、嫩,有时还装模装样地伸伸舌头,定定神,说上两句。母亲呢,总是最后一个尝,有时只剩下碗底几筷,她吃下,总说还可以,还可以,常又补上一句,明年炒只虾仁,炒干贝尝尝……父亲接口道,明年吃甲鱼、大闸蟹。这时父亲酒多了,脸红红的,轻轻晃着头,眯着眼睛,右手的食指、中指弹着桌子,几句京腔便从他的嘴里有板有眼地吐出来。暖锅的水已加了好几次,喜蛋、白菜、粉丝也已混成一团,楼上的隔壁的传来的欢笑声也渐渐地淡下去,我们吃得快撑不下了,母亲还盛过饭,说,年夜饭,年夜饭,白米饭一定要吃一口的。

待我们兄妹洗好碗筷,收拾干净,泡上茶,桌上放糖果、花生、瓜子、爆米花、陈皮之类,开始守岁。一家人又拉开了话闸,此刻,屋外鞭炮一阵紧一阵,我和妹是坐不下去了,拉开门出去……再回到家,母亲和姐已经搓好小园子,蒸好猪油糖糕,全家静待新一年的到来。

随着文革的蜂起,年龄的增长,我们各自成家,生活节奏越变越快,家庭人口越来越多,有小家有大家。年夜饭依旧,形式已从家里搬到饭店,热闹的是饭店里挤出挤进,热闹的是春节联欢晚会。常常,在饭店开桌没多久,酒敬了,菜尝了,话还没多聊几句,便开始发红包,之后,有人要赶场子,有人要看电视,没多久,各自回家,看春节联欢。母亲常常唠叨,要吃自家烧的年夜饭,可眼下,小家独生子女,冷清,大家兄弟姐妹,人多,也没有那么大的客厅,也没有精力,还是上酒店。

前几年开始,我们把大家的年夜饭安排在大年初一。年三十,我将母亲、岳父母接到小家中,烧几只母亲喜爱的海鲜、河鲜、蘑菇类。妻掌厨,我助手,母亲现场指导。菜烧好,上桌,老人都说好,好,却吃得不多,捧着茶杯,两亲家又要谈起他们儿时的年夜饭。我透过母亲兴奋叙说乌镇巴家大院内热闹的年夜饭的眼神,慢慢我懂了,小家冷清点,尽管初一儿孙会齐聚,母亲要的是除夕这夜晚,儿孙全在膝下吃啊,乐啊,听她说话。就象我们珍藏儿时父母兄弟姐妹共闹除夕的情景一样,母亲内心也深藏着那份巴家大厅里几辈同堂的温馨的年夜饭。

这几天到街上,环城路两旁已挂满红灯笼,商店、饭店门前红灯笼下,人潮涌动,各种名义的年夜饭,热热闹闹。我对妻说,今年也买几只小的红灯笼,中国结,把小小的客厅装扮的温馨点,红火点。年三十那天,叫兄弟姐妹和小辈有空都来,让母亲、岳母也下厨炒几只小菜,乐一乐。多吃一点,少看些春晚,多聊一点家事,再让母亲,岳母说说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她们小时候在爷爷、奶奶家中吃年夜饭情景,然后静静地等待新年钟声的响起。我想,对母亲来说,娓娓道出那个封闭年代的大宅院年夜饭的故事和菜谱,绝对开心,有味,绝对私房,自然也绝对珍藏。

董 雄

2010 01 05


相关内容

  • 抱一抱母亲阅读答案
  • 抱一抱母亲阅读答案 抱一抱母亲 雪小禅 ①他感觉和母亲很远,也许真是大了,小的时候天天围绕在母亲的身边,如今娶妻生子,加上工作忙,他很少有时间回家. ②但这次,他却必须回家了. ③母亲病了,住院了.从医生的神态中他看出,母亲的病很重,而母亲也确实看上去十分憔悴,好像秋天棉花摘完了,就剩光秃秃的杆了. ...

  • 难忘那年年夜饭[散文欣赏]
  • 春节临近了.窗外,孩子们放炮竹声音,噼噼啪啪地传了进来.我的心蓦地沉重起来,飞扬的思绪像被电流击中了似的,猛地,落在了童年的那个除夕.那一张张温馨熟悉的画面,像放电影似的,清晰地浮现在我眼前. 那年,雪下的特别厚,雪花可能也想沾点过年的喜气,都大年三十了,还匆匆忙忙从天空赶来.在此起彼伏的炮竹声中, ...

  • 我和我母亲的疼痛
  • 关于爱与挣脱,最真挚动人的心灵笔记 作者:赵敔 出版社:花城出版社 状态:选载 分类:散文   点击数:41    字数:59961 出版时间:-- 关键词: 散文 随笔 母亲 病危 爱 简介: 十四岁就失去父亲,一心想要独立生活的女儿,放下自己的事业与理想,告别爱人,从北京回到家乡小城,陪伴身患绝 ...

  • 大年三十日记5则
  • 今天是大年三十,若不是大舅舅家的二儿子一家从老家来旅游,这个年味还真没这么浓.南方天气热,年货置办的就不那么热烈,只是比往常喜庆一些.表弟一家来了就不一样了,他们是带着浓浓的年味来的. 一年到尾就盼着亲人团聚,大家在一起边吃年夜饭,边看电视.我的主张年夜饭在饭店吃,省事.老人们的主张年夜饭在家吃,省 ...

  • 过年的味道(下)
  • 儿时的浓浓年味让人怀念 旧时,过年是最有味道的事,尽管其来历是辟邪,防备.应对被叫作"年"的怪物.而追求精致生活的人们通过积极.努力的经营和张罗,赋予了过年越来越好的味道. 千呼百唤始出来 准备了那么长时间,任口水暗流,总算可以一尝年夜饭的美味了,其实,小年夜已经睡不着了. 知子 ...

  • 亲情类作文800字
  • 篇一:发丝牵亲情 你发如雪,映入了眼帘,你无私,苍老了谁? --题记 早晨,外面小林里传出欢快悦耳的鸟叫声. 昨晚,母亲嚷嚷着要洗头,便被我制止了:妈,太晚了,不要洗了,不然导致头痛就不好了.母亲总是这样,处处为我们操心,却总不顾自己的身体. 早晨,母亲又想起了昨晚的事.便弯下身拿脸盆,站起来时还不 ...

  • "年三十"的记忆
  • 老家过年不叫"除夕",叫"年三十",不管十二月是大月三十天还是小月二十九天.今年是我过的第69个"年三十"了.69次,说句实话,能记忆犹新的事还真不多.但有两次过"年三十",至今还历历在目. 我出生在抗日战争国难当头的年 ...

  • 名人笔下的春节记忆
  • 编者按 打腰鼓.行花街.逛庙会--不仅是中华民族历史长河中的文化传统,更是每个人记忆中的年俗"符号".在七位著名人物的笔下,他们的春节记忆又是怎样的呢? ●梁实秋:祭祖先是过年的高潮之一 祭灶过后,年关在迩.家家忙着把锡香炉,锡蜡签,锡果盘,锡茶托,从蛛网尘封的箱子里取出来,作一 ...

  • 小桔灯读后感
  • 篇一:小桔灯读后感 暑假里我读了<小桔灯>这篇文章,文中主人公的精神让我感动. 文中主要描写了一个地下共产党的女儿.当时,国民党反动派残酷的逮捕,打杀地下共产党里的人,白色恐怖笼罩在天空中.小姑娘的父亲因党组织受到破坏,而离家.母亲因受到追踪特务而吐了许多血.但是,这位小姑娘和一般人不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