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巡诗鉴赏

生平简介

张巡(709—757),唐代民族英雄。唐邓州南阳(今河南南阳市)人。开元二十四年(736)登进士第。天宝年间由太子通事舍人出任清河令,转真源令。

安史之乱爆发,他立即率兵讨贼,始守雍丘,后与许远合力守睢阳,战功卓著,迁御史中丞,世称张中丞。

睢阳为江淮屏障,叛军围攻数年,张巡与许远竭力死守,牵制了敌人南侵的主力,保障了唐王朝的经济命脉。至德二年(757),粮尽城陷,张巡与南霁云等三十六人英勇就义。

守睢阳作

张巡

接战春来苦,

孤城日渐危。

合围侔月晕,

分守若鱼丽。

屡厌黄尘起,

时将白羽挥。

裹疮犹出阵,

饮血更登陴。

患信应难敌,

坚贞谅不移。

无人报天子,

心计欲何施。

张巡诗鉴赏

睢阳是唐王朝运输江淮庸调的通道,也是北方通向江淮的门户。安史之乱的罪魁祸首安禄山对这一战略要地梦寐以求,试图攻占,以扼住唐王朝的咽喉,切断其命脉。至德二年(757)春正月,安禄山的儿子安庆绪,率所部围攻睢阳。睢阳守将许远急忙向当时屯兵宁陵的张巡告急。张巡闻讯,当即奔赴睢阳,与许远合力御敌。经过艰苦抵抗,从春天守战到冬天,终因外无援兵,内无粮草,钺陷落,张巡也与南霁云等三十六位将领同时殉难。收复西京,睢阳的坚守,牵制了叛军主力,对于平定安史之乱具有重大贡献。

《守睢阳作》是张巡在睢阳危急时以鲜血和生命凝成的不朽之作,是当时苦战的记录,它慷慨壮烈令人激奋。

一、二句“接战春来苦,孤城日渐危”,落笔点题,写出了睢阳保卫战的时日已久和所面临的危机。

战斗从春天开始,一个“苦”字包含了爱国将士多少含辛茹苦的经历!“孤城”二字,写出了瞧阳孤立无援的处境;“日渐”二字,写出了睢阳危机的步步逼·1427·《唐诗鉴赏大典》

近;一个“危”字,惊心动魄。说明这里,诗人不以漫长的“春来苦”为苦,而以睢阳这战略要地的“日渐危”为忧,诗人忧国忧民,置生死度外的满腔爱国情怀就清晰可见了。

“合围侔月晕,分守若鱼丽”二句,说明敌我双方攻守的阵势。敌人的包围圈步步缩小,如同“月晕”

之箍月一般,水泄不通,这就愈显出了上文中的“孤城”之孤;而唐在城墙上以五人为伍分兵警戒,如同平地对垒的鱼丽阵容一样严整,这就透露出唐军广大将士众志成城,齐心卫国的战斗韧性,也说明了诗人作为统帅临危不惧,治军有方。

“屡厌黄尘起,时将白羽挥”,承接上文,写诗人对叛军的刻骨仇恨和指挥从容自若。“屡”字表明了敌人进攻的频繁,“厌”字则入木三分地绘出了诗人对叛军的义愤之情。张巡在《谢加金吾表》中曾向唐肃宗李亨汇报“臣被围四十七日,凡一千八百余战,当臣效命之时,是贼灭亡之日。”四十七日内就有那么多场战斗;是日经年,其战斗次数之多就可想而知了!面对如此频繁的战斗,想到睢阳保卫战在全局的重要位置,诗人心中分外自豪,“时将白羽挥”五字是一洗战斗的血腥之气,传神地描绘出了诗人那仿佛·1428·《唐诗鉴赏大典》

诸葛亮羽扇纶巾,“指麾三军,皆从其进止”(《三国志》)般的儒将风度。

“裹疮犹出阵,饮血更登陴”二句,主要是为唐军广大将士雕像。“疮”字表示伤口决非新创,表明战事的艰苦卓绝,旧创未好又添新伤,“裹”字表明了将士不顾伤痛,带伤苦战。一个“犹”字,出神入化,成功地体现了将士奋战到底的坚强毅力。“饮血”

者是指重伤员,战伤痛得他们流下眼泪,但听到战斗警报,他们同样拼尽全力爬上城头矮墙,竭尽全力防守。据《通鉴·唐纪三十五》记载,至德二年七月,“诸军馈救不至,士卒消耗至一千六百人,皆饥病不堪斗,遂为贼所围,张巡乃修守具以拒之。”《通鉴·唐纪事三十六》记载,同年冬十月,“城中食尽,议弃城东走。张巡、许远谋,以为睢阳江淮之保障,若弃之去,贼必乘胜长驱,是无江淮也。”为了保卫睢阳,守城兵士把可以吃的东西都吃光了。最后被迫罗雀、掘鼠、杀马。“人知必死,莫有叛者。”

“忠信应难敌,坚贞谅不移”二句,意思是说,自己既忠于君主,又能取信于士兵,应当是不可战胜的,自己誓死报国的意志也永远不会动摇。一个“难敌”,一个“不移”,把诗人赤子爱国心给鲜明地烘托·

出来了。

最后两句“无人报天子,心计欲何施”,是诗人在绝境中的感叹之辞,在孤城将陷、人将殉国之际,诗人感到自己死而无怨,遗憾的只是自己振兴国家的许多想法、建议将“无人报天子”,从而也就无法实施“心计”。这最后的一笔使全诗感情达到高潮,说明诗人不但是一位视死如归的民族英雄形象,也是一位“位卑未敢忘忧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贤臣良辅的形象。

除了成功地塑造了抒情主人公的不朽形象之外,这首诗歌叙事简洁,有点有面,点面结合,重点突出,全诗十二句,除去开头两句、结尾两句之外,其余八句,每两句间均各各对偶,每副对句又都对仗工稳,自然,饶有韵致,增强了诗歌的音乐美和节奏感。

生平简介

张巡(709—757),唐代民族英雄。唐邓州南阳(今河南南阳市)人。开元二十四年(736)登进士第。天宝年间由太子通事舍人出任清河令,转真源令。

安史之乱爆发,他立即率兵讨贼,始守雍丘,后与许远合力守睢阳,战功卓著,迁御史中丞,世称张中丞。

睢阳为江淮屏障,叛军围攻数年,张巡与许远竭力死守,牵制了敌人南侵的主力,保障了唐王朝的经济命脉。至德二年(757),粮尽城陷,张巡与南霁云等三十六人英勇就义。

守睢阳作

张巡

接战春来苦,

孤城日渐危。

合围侔月晕,

分守若鱼丽。

屡厌黄尘起,

时将白羽挥。

裹疮犹出阵,

饮血更登陴。

患信应难敌,

坚贞谅不移。

无人报天子,

心计欲何施。

张巡诗鉴赏

睢阳是唐王朝运输江淮庸调的通道,也是北方通向江淮的门户。安史之乱的罪魁祸首安禄山对这一战略要地梦寐以求,试图攻占,以扼住唐王朝的咽喉,切断其命脉。至德二年(757)春正月,安禄山的儿子安庆绪,率所部围攻睢阳。睢阳守将许远急忙向当时屯兵宁陵的张巡告急。张巡闻讯,当即奔赴睢阳,与许远合力御敌。经过艰苦抵抗,从春天守战到冬天,终因外无援兵,内无粮草,钺陷落,张巡也与南霁云等三十六位将领同时殉难。收复西京,睢阳的坚守,牵制了叛军主力,对于平定安史之乱具有重大贡献。

《守睢阳作》是张巡在睢阳危急时以鲜血和生命凝成的不朽之作,是当时苦战的记录,它慷慨壮烈令人激奋。

一、二句“接战春来苦,孤城日渐危”,落笔点题,写出了睢阳保卫战的时日已久和所面临的危机。

战斗从春天开始,一个“苦”字包含了爱国将士多少含辛茹苦的经历!“孤城”二字,写出了瞧阳孤立无援的处境;“日渐”二字,写出了睢阳危机的步步逼·1427·《唐诗鉴赏大典》

近;一个“危”字,惊心动魄。说明这里,诗人不以漫长的“春来苦”为苦,而以睢阳这战略要地的“日渐危”为忧,诗人忧国忧民,置生死度外的满腔爱国情怀就清晰可见了。

“合围侔月晕,分守若鱼丽”二句,说明敌我双方攻守的阵势。敌人的包围圈步步缩小,如同“月晕”

之箍月一般,水泄不通,这就愈显出了上文中的“孤城”之孤;而唐在城墙上以五人为伍分兵警戒,如同平地对垒的鱼丽阵容一样严整,这就透露出唐军广大将士众志成城,齐心卫国的战斗韧性,也说明了诗人作为统帅临危不惧,治军有方。

“屡厌黄尘起,时将白羽挥”,承接上文,写诗人对叛军的刻骨仇恨和指挥从容自若。“屡”字表明了敌人进攻的频繁,“厌”字则入木三分地绘出了诗人对叛军的义愤之情。张巡在《谢加金吾表》中曾向唐肃宗李亨汇报“臣被围四十七日,凡一千八百余战,当臣效命之时,是贼灭亡之日。”四十七日内就有那么多场战斗;是日经年,其战斗次数之多就可想而知了!面对如此频繁的战斗,想到睢阳保卫战在全局的重要位置,诗人心中分外自豪,“时将白羽挥”五字是一洗战斗的血腥之气,传神地描绘出了诗人那仿佛·1428·《唐诗鉴赏大典》

诸葛亮羽扇纶巾,“指麾三军,皆从其进止”(《三国志》)般的儒将风度。

“裹疮犹出阵,饮血更登陴”二句,主要是为唐军广大将士雕像。“疮”字表示伤口决非新创,表明战事的艰苦卓绝,旧创未好又添新伤,“裹”字表明了将士不顾伤痛,带伤苦战。一个“犹”字,出神入化,成功地体现了将士奋战到底的坚强毅力。“饮血”

者是指重伤员,战伤痛得他们流下眼泪,但听到战斗警报,他们同样拼尽全力爬上城头矮墙,竭尽全力防守。据《通鉴·唐纪三十五》记载,至德二年七月,“诸军馈救不至,士卒消耗至一千六百人,皆饥病不堪斗,遂为贼所围,张巡乃修守具以拒之。”《通鉴·唐纪事三十六》记载,同年冬十月,“城中食尽,议弃城东走。张巡、许远谋,以为睢阳江淮之保障,若弃之去,贼必乘胜长驱,是无江淮也。”为了保卫睢阳,守城兵士把可以吃的东西都吃光了。最后被迫罗雀、掘鼠、杀马。“人知必死,莫有叛者。”

“忠信应难敌,坚贞谅不移”二句,意思是说,自己既忠于君主,又能取信于士兵,应当是不可战胜的,自己誓死报国的意志也永远不会动摇。一个“难敌”,一个“不移”,把诗人赤子爱国心给鲜明地烘托·

出来了。

最后两句“无人报天子,心计欲何施”,是诗人在绝境中的感叹之辞,在孤城将陷、人将殉国之际,诗人感到自己死而无怨,遗憾的只是自己振兴国家的许多想法、建议将“无人报天子”,从而也就无法实施“心计”。这最后的一笔使全诗感情达到高潮,说明诗人不但是一位视死如归的民族英雄形象,也是一位“位卑未敢忘忧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贤臣良辅的形象。

除了成功地塑造了抒情主人公的不朽形象之外,这首诗歌叙事简洁,有点有面,点面结合,重点突出,全诗十二句,除去开头两句、结尾两句之外,其余八句,每两句间均各各对偶,每副对句又都对仗工稳,自然,饶有韵致,增强了诗歌的音乐美和节奏感。


相关内容

  • [张中丞传后叙]教案
  • <张中丞传后叙>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把握本文说理时摆事实.讲道理.作类比.作对比等论证技巧 2.把握本文议论.抒情.描写.记叙熔于一炉的表达方式 3.把握塑造人物形象时细节描写的作用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诵读法.讨论法.探究法把握文章丰富的论证技巧.多样的表达方式 ...

  • 国难见忠臣,唐朝第一义士张巡,比文天祥更忠烈
  • 说起唐朝,人们会想到贞观之治,也会想到开元盛世,更会想到臭名昭著的安史之乱.在安史之乱这场战役中,李光弼.郭子仪等将领挽救将倾之大厦,但唐朝还是由盛转衰.安史之乱中,一个小人物,因为顽强守城.宁死不降叛军的壮举,被历史所铭记,他就是张巡. 唐玄宗天宝年间,安史之乱爆发,叛军直下河北河南,洛阳,长安两 ...

  • [张中丞传后叙]文言文翻译
  • <张中丞传后叙>[译文]元和二年(公元807年)四月十三日夜晚,我与吴郡张籍翻阅家中的旧书,发现李翰所写的<张巡传>.李翰凭文章自负,写这篇传记也写得很详细周密.然而还是遗憾有遗漏的地方,没有给许远立传,又不记雷万春事迹的始末.许远虽然才能似乎比不上张巡,但他打开城门接纳张巡 ...

  • 爱国志士的慷慨悲歌
  • 唐玄宗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安禄山自范阳起兵反唐,安史之乱爆发.由于当时朝廷长期腐败,武备废弛,唐王朝的官军在叛军猛烈的攻势下几乎是一触即溃,甚至望风而逃.在这种情势下,唐肃宗至德二年(公元757年)春,戍守睢阳的将领张巡及其所部五六千将士,坚守孤城,与敌人浴血奋战十个月,有效地阻止了叛军南下 ...

  • 大学语文翻译一
  • 译文 梁惠王说:"我对于国家,(也算)是尽心啦!黄河以北遭遇荒年,就把那里的百姓迁移到黄河以东,把黄河以东的粮食运到黄河以北:黄河以东遭遇荒年也是这样.察看邻国的君主主办政事,没有像我这样用心的.但邻国的百姓并不更少,我的百姓并不更多,为什么呢?" 孟子回答说:"大王喜 ...

  • 犴鼻宴2010年第29期
  • 1.绝代名厨 长白山下有个善于制作犴(驼鹿)鼻宴的童家菜坊. 这一日,伊平府的刘师爷领着十多个凶神恶煞的衙役来到了菜坊.老板童成金急忙迎了出来.刘师爷皮笑肉不笑地说道:"童老板,刘某带来一件让你光宗耀祖的好事!" 伊平府新任府台牛千禄,得知童家菜坊的犴鼻宴闻名遐迩,打算后天上门亲 ...

  • 智慧谋略宝库(4)_第十八计 擒贼擒王
  • [原文] 摧其坚,夺其魁,以解其体.龙战于野,其道穷也. [译文] 摧毁敌人的主力,抓住它的首领,就可以瓦解它的整体力量.好比龙出大海到陆地上作战,面临绝境一样. [经典故事] 张巡使计 唐朝安史之乱后,安禄山做了大燕皇帝,不久被杀,他的儿子安庆绪掌握了大权,为了扩大地盘,安庆绪派大将尹子奇率一支1 ...

  • 唐肃宗李亨大事年表,肃宗李亨一生概述
  • 肃宗李亨 (公元711年-公元762年) 在位时间:公元756年-公元762年 曾用年号:至德.乾元.上元 谥号:不详 庙号:肃宗 安葬地:不详 公元711年,居玄宗第三子李亨出生. 公元738年,李亨因年长被立为太子. 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 公元755年,李亨在灵武60位,是为唐肃宗,奉唐 ...

  • 令狐潮围张巡于雍丘,相守四十...阅读附答案
  • 读(12分)令狐潮围张巡于雍丘,相守四十余日,朝廷声问不通.潮闻玄宗已幸蜀,复以书招巡.有大将六人,官皆开府,特进白巡,以兵势不敌,且上存亡不可知,不如降贼.巡阳许诺.明日堂上设天子画像,帅将士朝之,人人皆泣.巡引六将于前,责以大义,斩之,士心益劝.城中矢尽,巡缚稿为人千余,被以黑衣,夜缒城下,潮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