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 清朝的闭关锁国

第5课 清朝的闭关锁国

自汉至明初,中国一直处于世界文化的前列,统治者在对外关系上,是一种开放的心态。统治者的开放胸襟和气魄使中国保持了长久的生机和活力,但进入明后期以来,随着封建王权的日益强化,对外指导思想逐渐由开放转向隔绝排外。那么这种隔绝排外的政策——闭关锁国政策是如何形成的?有哪些主要表现?我们又如何看待这一政策呢?下面就来学习。

学习探究:

一、 闭关锁国的实行

清王朝推行闭关锁国政策的背景:

清王朝推行闭关锁国是当时国内、国际政治经济诸多因素作用的结果。大家回顾一下,中国古代封建统治者长期执行什么经济政策。封建统治者的重农抑商的思想,导致不重视工商业的发展,对外国通商贸易进行严格的限制;其次,清朝统治者的“夷狄观”。清朝统治者认为世界上只有中国一个,其他国家都是番邦。即使和其他国家进行贸易,也不重视外贸的经济利益,只是把通商当作怀柔的手段。大家看书本P93的红字。再次,从维护自己统治的角度考虑,随着新航路的开辟,西方殖民者进行全球扩张,中国也是西方列强觊觎的目标。再加上清初,东南沿海的抗清武装的活动,使清朝统治者害怕西方殖民者的侵犯,害怕中国人民与反清力量出海结聚反抗。故而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大家看书本P93的“想一想”。

从本质上讲,闭关锁国政策的根源是落后的自给自足封建经济的基础,是“重农抑商”政策而产生的因循保守的倾向。从政治上看,在于少数民族入主中原的清统治者对汉族人民可能与洋人勾结,颠覆清廷的猜忌和防范。

闭关锁国的具体表现:

闭关锁国有哪些表现呢?大家看书本P93第二段黑字,一直看到P94的篇章。

清王朝推行的闭关锁国政策有两个方面的表现:

1、 贸易上的表现。包括对外和对内两方面。对内表现为:清

政府实行严厉的海禁政策,严禁商民出海贸易,严格限制

造船的规模,限制国产货物出口;对外表现为:对西方贸

易船只予以严格限制,尽量减少通商口岸的数量。贸易地

点由只有澳门一处增加到广州、漳州、宁波、云台山共五

处,到1757年又只留广州一处。并且对外商和华商的活

动都作出了更为严格的限制。大家看书本P94的第二、

三段红字。

2、 心理上的表现。一方面,夜郎自大,盲目地夸大中国在世

界上的地位。1793年,英派马戛尔使团来华,其时英国

已产生了产业革命,他们表示愿意为中国做些精巧技艺。

当代表把欧洲最新科技水平的工业产品作为礼物及样品

摆到乾隆皇帝面前时,他的反应竟是:“其实天朝德威远

被,万国来王,种种贵重之物,梯航毕集,无所不有,尔

之正使等所亲见。然从不贵奇巧,并无更需尔国置办物

件。”另一方面就是排斥西学,面对新的文化技术,统治

者没有了接受的兴趣与交流的信心,干脆一切深闭固拒,并斥之为“奇技淫巧”。

二、 落伍于世界

提问:清朝实行闭关锁国,产生了哪些影响呢?

1、 闭关锁国政策曾作为一种消极防御手段在一定时期内对西

方殖民主义的侵略有一定的自卫作用,但它毕竟是一种落

后的政策。闭关并不能削弱西方资本主义的力量,只能妨

碍自身的发展,使自己停滞倒退,与世界隔绝。

2、 妨碍了我国对世界先进文化和科技的吸收,阻碍了中国经济和航海事业的发展。就知识界而言,十七和十八世纪,西欧走出了中世纪的黑暗牢笼,文化思想和自然科学迅速发展,放射出光辉异彩。而中国知识界闭目塞听,沉溺于理学、八股、考据、词章之中,踏步不前。清政府十分害怕中外文化的交流,把外国的文化科学视为离经叛道的邪说,限制外国书籍、文字的流传。中国人民与世界的历史潮流相隔绝,也就谈不上学习先进的东西;就经济而言,由于清政府禁令森严,中国的大商人都视远洋贸易为畏途,只有一些小商小贩(fan)零星地贩运货物出洋,对外贸易的主动权和高额利润长期由外国商人所垄断;就航海业而言,中国的航海业在明代以前一直居于世界的先进行列,十五世纪初,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到明嘉靖十六年(1537年),外国人还见到拥有四十艘大帆船的中国商船队航行于南中国海。此后,欧洲殖民主义势力到达远东,世界航海事业突飞猛进。而中国政府却闭关自守,中国的航海业,受到种种限制束缚,无法赶上外国。昔日出没于东南亚海面上的大型中国船队遂告绝迹。

3、 这种政策的长期推行,进一步导致了我国的闭塞,也使中国的社会发展长期处于停滞状态,在西方资本主义蓬勃发展的情况下,我国大大落伍于世界。大家看书本P95的字帖及第二段红字,还有P96的图片。

小结:学了历史,能让我们以史为鉴,吸取教训,结合清朝闭关

锁国政策的内容和影响,谈谈你对我国今天实行改革开放政策的认识。

智能开发:

‖插入“扫1”

读史明理:

从这里我们体会到文化交流的重要性。不但我们个人,就是整个人类的科学文化总是在互相交流中前进的,脱离交流就会被世界潮流所抛弃。

知识拓展:

通过同时代东西方的对比,让我们明白到世界是一个整体,当时东方的停滞和西方的发展与进步形成鲜明的对比。因此,我们今天应该以史为鉴,以开放的心态,世界的意识自觉拥护我国今天的改革开放政策。

第5课 清朝的闭关锁国

自汉至明初,中国一直处于世界文化的前列,统治者在对外关系上,是一种开放的心态。统治者的开放胸襟和气魄使中国保持了长久的生机和活力,但进入明后期以来,随着封建王权的日益强化,对外指导思想逐渐由开放转向隔绝排外。那么这种隔绝排外的政策——闭关锁国政策是如何形成的?有哪些主要表现?我们又如何看待这一政策呢?下面就来学习。

学习探究:

一、 闭关锁国的实行

清王朝推行闭关锁国政策的背景:

清王朝推行闭关锁国是当时国内、国际政治经济诸多因素作用的结果。大家回顾一下,中国古代封建统治者长期执行什么经济政策。封建统治者的重农抑商的思想,导致不重视工商业的发展,对外国通商贸易进行严格的限制;其次,清朝统治者的“夷狄观”。清朝统治者认为世界上只有中国一个,其他国家都是番邦。即使和其他国家进行贸易,也不重视外贸的经济利益,只是把通商当作怀柔的手段。大家看书本P93的红字。再次,从维护自己统治的角度考虑,随着新航路的开辟,西方殖民者进行全球扩张,中国也是西方列强觊觎的目标。再加上清初,东南沿海的抗清武装的活动,使清朝统治者害怕西方殖民者的侵犯,害怕中国人民与反清力量出海结聚反抗。故而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大家看书本P93的“想一想”。

从本质上讲,闭关锁国政策的根源是落后的自给自足封建经济的基础,是“重农抑商”政策而产生的因循保守的倾向。从政治上看,在于少数民族入主中原的清统治者对汉族人民可能与洋人勾结,颠覆清廷的猜忌和防范。

闭关锁国的具体表现:

闭关锁国有哪些表现呢?大家看书本P93第二段黑字,一直看到P94的篇章。

清王朝推行的闭关锁国政策有两个方面的表现:

1、 贸易上的表现。包括对外和对内两方面。对内表现为:清

政府实行严厉的海禁政策,严禁商民出海贸易,严格限制

造船的规模,限制国产货物出口;对外表现为:对西方贸

易船只予以严格限制,尽量减少通商口岸的数量。贸易地

点由只有澳门一处增加到广州、漳州、宁波、云台山共五

处,到1757年又只留广州一处。并且对外商和华商的活

动都作出了更为严格的限制。大家看书本P94的第二、

三段红字。

2、 心理上的表现。一方面,夜郎自大,盲目地夸大中国在世

界上的地位。1793年,英派马戛尔使团来华,其时英国

已产生了产业革命,他们表示愿意为中国做些精巧技艺。

当代表把欧洲最新科技水平的工业产品作为礼物及样品

摆到乾隆皇帝面前时,他的反应竟是:“其实天朝德威远

被,万国来王,种种贵重之物,梯航毕集,无所不有,尔

之正使等所亲见。然从不贵奇巧,并无更需尔国置办物

件。”另一方面就是排斥西学,面对新的文化技术,统治

者没有了接受的兴趣与交流的信心,干脆一切深闭固拒,并斥之为“奇技淫巧”。

二、 落伍于世界

提问:清朝实行闭关锁国,产生了哪些影响呢?

1、 闭关锁国政策曾作为一种消极防御手段在一定时期内对西

方殖民主义的侵略有一定的自卫作用,但它毕竟是一种落

后的政策。闭关并不能削弱西方资本主义的力量,只能妨

碍自身的发展,使自己停滞倒退,与世界隔绝。

2、 妨碍了我国对世界先进文化和科技的吸收,阻碍了中国经济和航海事业的发展。就知识界而言,十七和十八世纪,西欧走出了中世纪的黑暗牢笼,文化思想和自然科学迅速发展,放射出光辉异彩。而中国知识界闭目塞听,沉溺于理学、八股、考据、词章之中,踏步不前。清政府十分害怕中外文化的交流,把外国的文化科学视为离经叛道的邪说,限制外国书籍、文字的流传。中国人民与世界的历史潮流相隔绝,也就谈不上学习先进的东西;就经济而言,由于清政府禁令森严,中国的大商人都视远洋贸易为畏途,只有一些小商小贩(fan)零星地贩运货物出洋,对外贸易的主动权和高额利润长期由外国商人所垄断;就航海业而言,中国的航海业在明代以前一直居于世界的先进行列,十五世纪初,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到明嘉靖十六年(1537年),外国人还见到拥有四十艘大帆船的中国商船队航行于南中国海。此后,欧洲殖民主义势力到达远东,世界航海事业突飞猛进。而中国政府却闭关自守,中国的航海业,受到种种限制束缚,无法赶上外国。昔日出没于东南亚海面上的大型中国船队遂告绝迹。

3、 这种政策的长期推行,进一步导致了我国的闭塞,也使中国的社会发展长期处于停滞状态,在西方资本主义蓬勃发展的情况下,我国大大落伍于世界。大家看书本P95的字帖及第二段红字,还有P96的图片。

小结:学了历史,能让我们以史为鉴,吸取教训,结合清朝闭关

锁国政策的内容和影响,谈谈你对我国今天实行改革开放政策的认识。

智能开发:

‖插入“扫1”

读史明理:

从这里我们体会到文化交流的重要性。不但我们个人,就是整个人类的科学文化总是在互相交流中前进的,脱离交流就会被世界潮流所抛弃。

知识拓展:

通过同时代东西方的对比,让我们明白到世界是一个整体,当时东方的停滞和西方的发展与进步形成鲜明的对比。因此,我们今天应该以史为鉴,以开放的心态,世界的意识自觉拥护我国今天的改革开放政策。


相关内容

  • 第5课清朝的闭关锁国
  • 第5课 清朝的闭关锁国 2008年02月23日 星期六 11:22 一.课程目标 (一)内容标准 简述"闭关锁国"的主要表现,分析其历史影响.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的原因.了解闭关锁国政策的主要表现,并分析其影响. 2.过程方法与能力 通过对清 ...

  • 七年级下册历史说课稿
  • 七年级下册历史说课稿 学 校:折溪乡中学 课 题:盛世危机 课 时:1课时 说课人:曹潇予 时 间:2104年6月3 日 七年级(下册)第22课<盛世危机> 说课稿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岳麓版七年级(下册)第22课<盛世危机>.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 ...

  • 第20课明清经济的发展和闭关锁国
  • 第20课 明清经济的发展和闭关锁国 一.明清的经济发展 [知识讲述] 明清时期我国的经济发展仍然继续发展.农业.手工业较前代有了发展.农业方面,引进了国外的大批农作物.比如:玉米.甘薯.马铃薯.花生.向日葵等.手工业方面,南方涌现棉纺织业基地.苏州和南京的丝织业的发达.松江棉布的畅销.景德镇是全国的 ...

  • 七年级历史闭关锁国
  • 第16课 闭关锁国 内容标准:简述"闭关锁国"政策的历史影响. 一.教学目标 1.知识识记 ⑴知道明.清"海禁".闭关政策.清王朝自大封闭心理的基本概况. ⑵了解清乾隆后期出现由盛转衰,面临内乱外患深重危机的原因所在. 2.能力培养 ⑴比较明海禁与清海禁的差别 ...

  • 明清经济的发展与闭关锁国教案设计
  • 第20课 明清经济的发展与闭关锁国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明清时期经济发展的状况,即农业.手工业较前代有了发展,商品经济空前活跃,明朝中后期我国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使学生了解清朝实行的"闭关锁国"政策及其影响. 通过探索明清时期农业和手工业发展.商品经济活跃 ...

  •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导学案-第20课
  • 第20课 明清经济的发展与"闭关锁国" [学习目标]: 1.掌握明清时期经济发展的状况,即农业.手工业较前代有了发展:商品经济空前活跃,明朝中后期我国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清朝实行的"闭关锁国"政策及其影响. 2.理解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含义: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 ...

  • 明清经济的发展与
  • <明清经济的发展与"闭关锁国">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义务教材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0课) 教学设计理念: 本课"以学生的自主发展"为指导思想,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以促进者.引导者.调控者的身份参与 学生的学习过程,始终鼓励学生"自己知道的能解 ...

  • 闭关锁国的影响
  • .闭关锁国"的影响 清朝中期,腐败的清朝政府为防止被外国侵略者侵略.维持自己的封建统治"又因为统治者们认为中国地大物博"不需要外国的帮助'下令?闭关锁国.' ;闭关锁国,虽然能使统治者暂时不被影响;但中国从此陷入长期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严重落后于国外'致使后来中国成 ...

  • [西方的挑战与清朝中衰]优教教案
  • <西方的挑战与清朝中衰>优教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知道殖民势力东来的时间和目的,掌握殖民势力对中国台湾和黑龙江流域的侵略. 2.掌握清中后期政治腐败的表现,理解清中期社会矛盾带来的影响. 3.了解闭关锁国政策产生的原因及主要表现,分析其影响. 过程与方法: 通过活动探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