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元稹与纳兰性德悼亡之作的异同

论元稹与纳兰性德悼亡之作的异同

作者 冼晓婷

(湛江师范学院人文学院,湛江 524048)

摘要:悼亡是中国古典文学中重要的文学题材之一。从西晋到清代,诗人们创造了大量的悼亡之作。本文对唐代元稹和清代纳兰性德的悼亡之作进行比较,探讨他们悼亡作品中真挚的情感,梦境萦绕,描写与抒情手法并存,特殊节日悼念的共同点,但由于二人各自生活环境和性格以及人生经历的不同,他们的悼亡作品也存在着差异性。

关键词:元稹;纳兰性德;悼亡;感情;真挚;

Study on Yuan Zhen’s and Nalanxingde’s mourn poetry for their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Xian Xiaoting

Zhanjiang Normal University College of Humanities,zhanjiang 524048 China

Abstract:Mourn is a Chinese classical literature of the important literary genre. From the Western Jin Dynasty to the Qing Dynasty, The poets created a lot of mourn poetry.The Yuan Zhen of the Tang Dynasty and Qing Dynasty Nalanxingde 's mourn for the comparison, Discussion on their mourning works sincere emotions, dreams haunt, description and lyric style coexist, the holiday special mourning in common. But because the two respective living environment and personality and life experience of different, Their mourning works also exist differences. Key word: Yuan Zhen; Nalanxingde; mourning; feelings; sincere

一、前言

悼亡之作,是中国古典诗歌中重要的文学题材之一,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轻爱情而重婚姻的文化背景下,实可作为爱情题材的补充。中国古代悼亡之作最早可以追溯到《诗经》的《邶风·绿衣》篇,但明确以悼亡为题材的当属西晋潘岳的《悼亡诗》三首最早,而且潘岳之后,悼亡诗作就专指追悼亡妻这一特定的主题。到了唐代,元稹的《遣悲怀三首》“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饱含哀思,寄寓一种人生的至情。宋代,苏轼的“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相忘”更是饱含复杂的人生沧桑,堪为悼亡精品。到了清代,纳兰性德的“此恨

何时已”、“聊也觉,人间无味”更是表达了一种天人相隔,永无相见的绝望至情,更是感人肺腑。在不同的时代,悼亡诗人的悼亡作品各有千秋,而数量较多且极具特色的当推唐代的元稹和清代的纳兰性德。因此,本文试图以他们二人为研究对象,在对比中突出两人的特点,以领略悼亡诗词的真挚情感、梦境萦绕、描写与抒情手法并存、特殊节日悼念的共同特点,但由于他们各自的生活环境和性格以及人生经历的不同,他们的悼亡诗词也存在着情感内容抒发和传达伤悼方式的差异。

二、相同点

(一)感情真挚

元稹,字微之,别字威明,唐代悼亡诗人。祖籍洛阳,父宽,官至舒王府长吏。其妻韦丛字茂之,为太子宾客韦夏卿之幼女,贞元十九年春夏间与元稹结为夫妻,时元稹年二十五,韦丛二十一。元和四年七月九日,韦丛卒于洛阳,时二十七岁。纳兰性德,初名成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满洲正黄旗人,父明珠,官至武英殿大学士,太子太师。其妻卢氏,两广总督卢兴祖之女,两人结缡于康熙十三年,是年纳兰性德二十,卢氏十八。卢氏卒于康熙十六年五月。两位诗人和他们的妻子一起生活的时间都很短,元稹和其妻一起生活了六年,纳兰性德的生活了三年,即使在一起生活的时间非常短暂,但诗人和他们妻子的感情都很深厚。在妻子离世后,他们都做了大量的悼亡诗作来悼念其妻。

这两位诗人的悼亡作品的数量相仿,元稹著有悼亡诗《三遣悲怀》、《感小株夜合》、《江陵三梦》等三十三首,纳兰性德著有悼亡诗词《青山湿遍·悼亡》、《于中好》(尘满疏帘素带飘)、《眼儿媚·中元夜有感》等三十六首。从作品的形式上看,两者都善于运用组诗的形式,抒写环环相扣,将一个个,一系列一系列的场面展现在我们的面前,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影响甚为显著。从悼亡诗词的内容可以看出诗人们都是言情的大师,他们将对妻子一往情深的真挚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体现了作者失去妻子后悲怆的之情以及刻骨铭心之痛,感情真挚情深纯洁,几千年来一直感动着每一位读者。

生离死别最关情,怀旧悼亡总断肠。作者对其死去妻子一往情深的爱恋,这种生死恋情,心思细腻,情感真挚感人肺腑。元稹的《离思·其四》“曾经沧海

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妻子韦丛的忠贞和怀念之情——曾经经过沧海的人,再看到其他的水都不是壮阔可观的水,看过巫山的云后,便觉得别的地方的云都不值得一看;即使从成千的美女中走过,都懒得回头看她们一眼,一半固然是为了修身治学,一半是没有忘情于你呀!诗文取譬极高,抒情强烈,词意豪壮,用笔极妙。言情而不庸俗,瑰丽而不浮艳,悲壮而不低沉,体现了至诚至深之情。

纳兰性德的悼亡词中也抒发了纯洁的一往情深,他有“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的慨叹,意谓要是人能始终如一地保持初见时的真情就好,所以,他有些在其妻子卢氏死后多年而做的诗词仍然体现了纳兰对其妻子一如既往的一往情深之情。如《采桑子》(谢家庭院残更立)“此情已自成追忆,零落鸳鸯。雨歇微凉,十一年前梦一场。”、《虞美人》(银床淅沥青梧老)“回廊一寸相思地,落月成孤倚。背灯和月就花阴,已是十年踪迹十年心。”这两首词都是诗人在其妻子卢氏死后多年而作的悼亡词,体现了词人对亡妻的爱恋即使时隔多年依然丝毫未改的磐石之志,坚贞之情。这些诗人们用来表达对亡妻一往情深的真挚情感的悼亡作品,缠绵悱恻,感人肺腑,不管多少年后仍为世人诵咏。

深情悼妻也是作者自我的深悼。在这些悼亡诗中,作者在悼妻的同时也不忘哀悼自己的人生。妻子在与不在的迥异生活每每撩起诗人内心的那根弦,如今生活的不如意和往日与妻子一起的美好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这些悼亡诗词中都蕴含了作者的自悼情结。元稹的《三遣悲怀》其三中“闲坐悲君亦自悲,百年都是几多时。”很是直白的表达自己的自悼情怀。纳兰性德虽少有直白的抒发,自悼情结也较为隐秘些,但都是将自身的矛盾,自己的苦楚的尽情表露,在一些诗句里无不也蕴含了词人的自悼情结。纳兰性德二十岁时娶两广总督、兵部尚书、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卢兴祖之女为妻,那时卢氏仅十八岁,才貌双全,性情温和,两夫妻十分恩爱。他虽生在豪门富贵中,但是纳兰性德闲云野鹤的闲逸性格只有妻子卢氏所理解,妻子离去后,纳兰性德失去了知音“高山流水”没人附和,所以在每每的悼念妻子时,都不忘了自我哀悼。哀悼自己内心的矛盾,哀悼自己喜欢闲云野鹤、自由自在的文人生活,却要生在官宦庭院、富贵乡中,身不由己的哀怨之情尽显其中。

(二)梦境萦绕

正所谓,日有所思,也有所梦。当和妻子天人间别,阴阳相隔后,诗人只能在梦中幻想与其妻子相会,可每每醒来,梦中的一切都只是子虚乌有,更加平添了作者的哀愁之思。元稹写梦的悼亡诗有七首,《江陵三梦》、《梦井》、《感梦》、《梦成之》、《醉醒》等约占其悼亡诗数量的五分之一。《江陵三梦》以组诗的形式,环环紧扣,将一系列场景展示在人们的面前,抒发刻骨四年的悼亡之情。其《梦井》写自己梦中来到高原,原上有深井,徘徊绕井自照时,银瓶掉落井中,惊慌之中,入村请人打捞,结果为猛犬所阻,回来绕井痛哭,哽咽之中惊醒。由此想到咸阳黄土垄中的妻子,一位是亡妻魂魄的幻化,在伤感中度过了有一个不眠之夜。银瓶坠落,是唐朝爱用的爱情典故,喻夫妻分离。白居易《井底引银瓶》云:“井底引银瓶,银瓶欲上丝绳绝;石上磨玉簪,玉簪欲成中央折。瓶沉簪折知奈何?似妾今朝与君别。”元稹通过梦境来抒发天人永隔,同穴难期的悲哀。纳兰的悼亡诗也有很多关于梦境的描写,通过梦中相见来抒发对亡妻的怀念。梦中的诗句作者往往都是对与亡妻一起美好生活的回忆,都有亡妻形象描写的句子,即使时过境迁,妻子的容貌在作者的脑海里都历久弥新,“不思量,自难忘”。纳兰写梦境的诗词也有很多,有《沁园春》(瞬息浮生)、《青衫湿·悼亡》、《虞美人》(绿荫帘外梧桐影)等11首约占其悼亡诗的三分之一。其中纳兰性德的《沁园春》(瞬息浮生)是其众多悼亡诗词作品中最哀婉痛彻的一首,其中“梦亡妇淡妆素服,执手哽咽”,“梦好难留,诗残莫续,赢得更深哭一场”,“便人间天上,尘缘未断”梦中对其妻子的素颜描写,梦与亡妻相见的场面,“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一切的思念,一切的悲伤,都化作了滔滔眼泪,流了下来,滴在心里,这时诗人该有多悲痛啊。转眼“遗容在,只灵飙一转,未许端详”亡妻的容颜还没再次细细的端详,转眼也消失在了梦中,梦中相见也是那么的短暂,即使在梦中也得不到许久的相聚,与现实中短暂的生活时光相对应,更是让人感到惋惜,把诗的哀怨痛彻的情怀推向了更高峰。从写“梦”的作品的数量可以看出两位作者在“梦境”这一虚幻的寄托中所花的笔墨甚多,通过“日思——梦见——梦见短暂——再次回到现实这样的生活——梦——生活的循回”,更体现了作者在悼亡诗创作中在时间和空间之间抓捏的灵活灵现,把哀痛的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

弗洛伊德认为梦表现的是人的压抑的欲望,梦的本质就是一种愿望的满足。正是如此,不管是元稹还是纳兰性德,他们两人都通过“梦”来为自己营造了一个单纯的属于自己的情感天地,并企图在此中逃避现实,泯灭生死界限。可是梦是虚幻的,最终他们的种种努力仍然还是以忧伤结束。

(三)特殊节日的悼念

在除夕、七夕等传统中国节日或亡妻的忌日里对妻子进行悼念也是元稹和纳兰性德悼亡诗的一大共同点。如元稹的《妻满月日相唁》“十月辛勤一月悲,今朝相见泪淋漓。”,纳兰性德的《沁园春·亡妇忌日有感》“泪咽更无声,止向从前悔薄情。凭仗丹青重省识,盈盈,一片伤心画不成。”人人都说“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当心处”,在亡妻满月、忌日这特殊的日子里,我们的诗人们却毫无掩饰的将自己悲痛,泪流满面,泣不成声的一面展示在读者面前,感情真挚感人。正如王维诗:“每逢佳节倍思亲”,除了在祭奠时,在平时的一些佳节,也是最能触动作家思念之情的。如元稹的《除夜》抒写在除夕这一年中家人团聚的日子,从此就缺了妻子一人,却永远都不能团聚的悲痛之情;纳兰性德的《鹊桥仙·七夕》写即使牛郎和织女让银河隔开,只能彼此隔着银河遥望不能相聚,但是每年他们都有“七夕”这一天可以相会,而词人与其亡妻天人相隔却无相会之期,只能寄寓祝愿:“祝天上人间相见。”还如《金缕曲·亡妇忌日有感》:

此恨何时已。滴空阶、寒更雨歇,葬花天气。三载悠悠魂梦杳,是梦久应醒矣。料也觉、人间无味。不及夜台尘土隔,冷清清、一片埋愁地。钗钿约,竟抛弃。 重泉若有双鱼寄。好知他、年来苦乐,与谁相倚。我自终宵成转侧,忍听湘弦重理?待结个、他生知已。还怕两人都薄命,再缘悭、剩月零风里。清泪尽,纸灰起。

文中作者对亡妻忌日那天进行了细致描写,以“此恨何时已?”一句反问道出词人心中对卢氏之死深切绵长、无穷无尽的哀思。表现了自卢氏死后,纳兰性德对她日夜不停的思念,流露出作者恨新婚三年竟成永诀,欢乐不终而哀思无限之情。在这特定的时间作者结合自己当时的感受,抒发出来的悲怆,惋惜的悼念之情,更是让读者感同身受地领略诗人们内心之痛,更是真切感人。

(四)生活细节的描写

两位诗人的的悼亡诗作中都通过描写细微生活事件抒写了诗人的无限哀怨

伤凄之情。

早在西晋潘岳《悼亡诗》三首第一首中“……望庐思其人,入室想所历。帏屏无仿佛,翰墨有余迹。流芳未及歇,遗挂犹在壁。怅怳如或存,回遑忡惊惕。„„”描写最为出色。生动的描绘出了这种人亡物在、睹物思人、触景伤情,不堪回首的心理感觉。此诗除了感人之外,道出了前人所未曾道的感情。到了元稹的《谴悲怀三首》显然受了潘岳的影响,但描写更为深入细致、更为生动感人,有继承,也有发展,巩固了悼亡题材的诗歌在诗坛中的地位。作者以细腻的笔触追忆亡妻生前同自己共度贫寒的种种生活细节,看似平常,字里行间充溢着诗人对亡妻的深情和眷恋,同甘苦却未能同富贵,凄苦哀婉之情跃然纸上。

昔日戏言身后意,今朝都到眼前来。衣裳已施行看尽,针线犹存未忍开。 尚想旧情怜婢仆,也曾因梦送钱财。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

——元稹《三遣悲怀》其二

文中写作者于贫穷之中,故做达观,戏言彼此身后之事。未曾想言犹在耳,事已成真。斯人不在,遗物犹存。将妻子的旧时衣裳转送她人,用过的针线原样封存,为的是使自己不至于睹物伤情。通过对生活中的一些小事进行描写,写作者由于对亡妻的思念,产生了很多痴想,做出了很多近乎荒唐的举动,但却更表现了作者对妻子一往情深。最后还通过写生离死别之事人人皆有,而贫贱夫妻的悲哀更加尤甚,伤感之痛,无以复加。

纳兰性德在其妻亡故后,两人一起生活的美好回忆也成为了他创作的动力,创作了许多通过对生活的细致描写,抒发哀感顽艳、凄惋欲绝之情的的悼亡词。

“自那番摧折,无衫不泪;几年恩爱,有梦何妨。最苦啼鹃,频催别鹄,赢得更阑哭一场。遗容在,只灵飙一转,未许端详。”

——(《沁园春》(瞬息浮生))

这首词感情真挚,哀婉缠绵,悱恻动人。诗人怀念亡妻,心情极为悲伤。他叹息爱妻早亡,回忆过去夫妻的恩爱生活,叙述丧妻后自己的痛苦。对着妻子的遗像,似乎觉得灵风飘动,思绪悠悠,想到天上寻找,又想到

三、不同点

纵使作者的悼亡诗异曲同工,相同之处尤多,但由于各自的生活环境以及自身的性格的差异,两者的创作风格与特征也大相径庭。

(一)情感内容抒发的不同

元稹在与妻子韦氏一起生活的时候,常常和其他的贫民百姓一样为了生活中的柴米油盐所困扰。在其悼亡诗中我们更多看到的是他们夫妻两患难与共的难能可贵的情怀。《遣悲怀三首》“谢公最小偏怜女,自嫁黔娄百事乖。 顾我无衣搜荩箧,泥他沽酒拔金钗。 野蔬充膳甘长藿,落叶添薪仰古槐。 今日俸钱过十万,与君营奠复营斋。”作者以细腻的笔触追忆亡妻省钱同自己共度贫寒的种种生活细节,看似平常字里行间充溢着的是诗人对亡妻的深情和眷恋,同甘却未能同富贵,凄苦哀怨之情跃然纸上,因有“诚知此恨人人有,贫困夫妻百事哀”。虽其哀悼的感情很是深切,但更多的让我们感受到的是夫妻间患难与共,同苦却不能同甘的遗憾之情。而纳兰性德与元稹悼亡之作的最大不同还当为他心性淡薄。纳兰性德出生于清代豪门大院,贵族之家,加上自己的资质才情,博取功名利禄,如囊中取物,也许是太容易得到,这些对他来说并没有太大的吸引力。纳兰性德从不用为生计所烦恼,父亲的宠儿,皇上的宠臣,在仕途上更是一帆风顺,这反倒让他抛开名缰利锁的束缚,成为一个相对纯洁的人。他偏偏就是个不慕功名利禄的人,而向往闲云野鹤的生活。纳兰性德在写给一位朋友的一篇文章中有“人各有情,不能相强。使得为清时之贺监,放浪江湖,亦何必学汉室之东方,浮尘金马乎?”他说人各有自己的情感,不能相互牵强,不学汉代的东方朔,不学他做朝廷的弄臣,要学学唐代的贺知章,学他的狂放不羁,做一位狂野不羁的诗人。他这种与一般人不同的性格和想法很是让人费解,多少人都梦寐以求一帆风顺的仕途道路,在他看来却是那么的不屑一顾。而他的非一般人的思想恰得到了妻子卢氏的支持,不管是在生活还是文学上卢氏都是他难得的知音,妻子的不幸离去让他的失去了知己,失去了生活上的支持,在他的悼亡诗词中,娓娓道来都是真真切切的痛失之情。两者相比,由于作者他们的生活环境,个人性格的不同,元稹的悼亡诗让我们更多体会到的是一种遗憾之情,而纳兰性德的悼亡词更能让我们体会肺腑的痛失之感。

(二)伤悼之情的表达方式不同

元稹和纳兰性德两人在悼亡诗作中还有个不同之处是,两人伤悼之情的表达方式不同。元稹的悼亡诗常有和一般的诗人一样借子女嗷嗷待哺,零落萧条来表达伤悼之情。其写子女来悼亡的诗有《三遣悲怀》其三、《谕子蒙》、《感逝》等8首。如元稹的 “伤心小儿女,缭乱火堆边。”《除夜》,“抚稚再三嘱,泪珠千万垂。嘱云唯此女,自叹终无儿。尚念娇且呆,未禁寒与饥。”《江陵三梦》但观纳兰性德的悼亡词,却从来不写这些,不是他没有孩子,卢氏生前也给他留下了一个孩子,而是纳兰性德是位至情至性之人,在他看来这些用不着也容不得,他觉得悼亡词就应该写自己和亡妻之间的事,之间的情,其他人和事在此都显得是多余的。如《采桑子》云:“谢家庭院残更立,燕宿雕梁,月度银墙,不辨花丛那辨香。此情已自成追忆,零落鸳鸯,雨歇微凉,十一年前梦一场。”可以看出词人纳兰的创作的纯洁,他写思念与感伤,都是很纯粹的,想怎样写就怎样写,跟他人无关,完完全全就只有他和妻子两个人的世界。他的悼亡词只是写他对亡妻刻骨铭心的思念,抒发自己的情感。还如《南乡子·为亡妇题照》,全词语言平易,好似一位平凡人家的青年男子向人娓娓诉说着丧妻之痛,寥寥数语,却如山尖流淌而过的清澈小溪,所经之处沁人心扉。他也不延续自唐人韦应物、元稹悼亡诗中的写亡妻在妇道、妇德方面的行为后,也不像一些诗人将悼亡诗写成赞美诗,而纳兰性德的悼亡词纯粹的只是对亡妻情感的表达,思念之情的传递。

纳兰性德在悼亡词的创作中,写得真纯,写真意,抒真情,摹真景,绝无矫作,绝不搔首弄姿。作品能“真”即有生命力,“失真”便难以生存。他的悼亡词无不以“情真”打动人心。他尽出肺腑,毫不掩饰地说真话,而这些“真”所传达的又是人世间至爱至诚的爱恋、夫妻情。他的情“痴”,他的词也至“痴”,因而他的哀歌便产生了极强的感染力,令读者在心灵上受到震撼,感情上受到冲击,引起无限的感伤,几乎也会和诗人一起摇情动感,柔肠寸断。除了真纯,纳兰性德的悼亡词还具有词自然、深婉、凄美的风格特征,读来让人销魂。而元稹的诗歌就只是直接的通向生活,使诗歌世俗化、通俗化,显示中唐时期诗歌的通俗易懂的创作特点。相比之下,纳兰性德的悼亡词感情更加纯洁,质朴。

(三)“月”的意境运用不同

哀情本无关风月,但风月因人而有情。在元稹和纳兰性德的悼亡诗中有很多

关于写“月”的诗作,用月来抒发内心的哀思愁绪。关于写“月”的诗,元稹有《夜间》、《空题屋》、《除夜》等10首,纳兰性德有《点绛唇·对月》、《望江南·咏弦月》、《减字木兰花·新月》等12首。即使两人的诗作都运用了“月亮”的意境,且关于“月”之作的数量也相仿,但是这两位诗人在这些诗作中描写月的角度和抒发的情感却是不同的。元稹在这些诗作中更多的是抒发自己内心那种孤寂之感,而纳兰性德更多的寄予与亡妻相聚之愿,相会无期之愁。

元稹的《夜间》“感极都无梦,魂销转易惊。风帘半钩落,秋月满床前。怅望临阶坐,沉吟绕树行。孤琴在幽匣,时迸断弦声。”写妻子亡故后,诗人悲痛得难以入睡,有时即使入睡了,也睡不深,极易醒转。秋风飒飒,秋天的月色撒满窗前,诗人一会临阶怅望,一会绕树沉吟。诗中从秋天月色的高寒的角度来写诗人在妻子亡故后孤寂冷漠的心情。秋月高挂时,诗人辗转不能入睡,一会临阶而坐,一会绕树而吟,抒发了诗人内心无比的惆怅之情。而纳兰性德,如《蝶恋花》“辛苦最怜天上月,一昔如环,昔昔都成玦。若似月轮终皎洁,不辞冰雪为卿热。”词人由月亮圆缺生出感慨,说月亮一夜团圆,其他皆是残缺,暗喻自己和妻子生聚之日少而死别之日长,离多聚少的愁闷之情。这样的词作还有《减字木兰花·新月》、《琵琶仙·中秋》等。

在“月”的意境运用上,元稹更多的写秋月的高寒,结合自己的遭遇,抒发内心孤寂寒漠之情。在韦丛去世前,元稹在仕途政治上已是处处受到了排挤,生活甚是寥落,韦丛的亡故更是让他雪上加霜,打击更大。仕途的不如意,妻子的亡故让他的心一时找不到依靠点,因此心中的孤寂心情油然而生,就尽显在他写给亡妻的悼亡诗作中。但在纳兰性德的悼亡词中,更多的是用月的残缺写出自己与亡妻分离,不可以相聚的同病相怜之感,但是月即使“昔昔都成玦”,但每月里都有“一昔如环”的时候,抒发了自己与亡妻相会无期的哀怨凄切之情。

三、结语

综观两位悼亡诗人的异与同,二者创作的悼亡之作都没有离开“多情”的悼亡主线。感情真挚,自悼情结,梦境萦绕,节日的悼念,生活细节的描写是两位诗人悼亡作品的共同点,但由于各自的生活环境以及人生经历和性格的不同,他们的悼亡作也存在着抒写的感情内涵,悼念的表达方式以及创作意境运用等的差

异性。但不管是元稹的平易浅近,还是纳兰性德的哀怨缠绵,都是对亡妻的哀切的悼念,让人们感受到超越时空,刻骨铭心的天人隔绝之痛,哀怨痛彻的思念之情。

参考文献

【1】胡旭.《悼亡诗史》【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10年4月第一版第一次

印刷:第1至27页,60至74页,122至135页,335至383页.

【2】「清」纳兰性德著.王友胜、童向飞注.《纳兰性德词注》【M】.湖南:岳麓

书社出版发行.2005年1月第1版第1次印刷:第16到189页.

【3】李雷.《纳兰性德》.【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3年5月第一次印刷:

第1至315页.

【4】「唐」元稹著.冀勤点校.《元稹集》上册【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发行.2000

年6月北京第2次印刷:第96至108页.

【5】「清」纳兰性德著.张草纫导读.《纳兰词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

年1月第6印刷:第11到178页.

【6】杨军.《元稹诗文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6月第1次印

刷:第66页至93页,276页至277页.

【7】耿丽萍.《如水的情,如梦的影—论纳兰性德悼亡词的艺术氛围》【J】.广

西: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第52至55页.

【8】杨雁.《一种柔肠 万种情思—试比较纳兰性德悼亡词与潘岳、元稹、苏轼

的悼亡作品》【J】.新疆: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6月第3期:第98至102页.

【9】谢卫平.《论中国古代悼亡诗的发展》【J】.湖南: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

学版).2007年8月第4期:第107至109页.

【10】王燕.《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浅论元稹悼亡诗》【J】.内蒙

古:赤峰学院学报.2011年2月第2期:第82至84页.

11

论元稹与纳兰性德悼亡之作的异同

作者 冼晓婷

(湛江师范学院人文学院,湛江 524048)

摘要:悼亡是中国古典文学中重要的文学题材之一。从西晋到清代,诗人们创造了大量的悼亡之作。本文对唐代元稹和清代纳兰性德的悼亡之作进行比较,探讨他们悼亡作品中真挚的情感,梦境萦绕,描写与抒情手法并存,特殊节日悼念的共同点,但由于二人各自生活环境和性格以及人生经历的不同,他们的悼亡作品也存在着差异性。

关键词:元稹;纳兰性德;悼亡;感情;真挚;

Study on Yuan Zhen’s and Nalanxingde’s mourn poetry for their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Xian Xiaoting

Zhanjiang Normal University College of Humanities,zhanjiang 524048 China

Abstract:Mourn is a Chinese classical literature of the important literary genre. From the Western Jin Dynasty to the Qing Dynasty, The poets created a lot of mourn poetry.The Yuan Zhen of the Tang Dynasty and Qing Dynasty Nalanxingde 's mourn for the comparison, Discussion on their mourning works sincere emotions, dreams haunt, description and lyric style coexist, the holiday special mourning in common. But because the two respective living environment and personality and life experience of different, Their mourning works also exist differences. Key word: Yuan Zhen; Nalanxingde; mourning; feelings; sincere

一、前言

悼亡之作,是中国古典诗歌中重要的文学题材之一,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轻爱情而重婚姻的文化背景下,实可作为爱情题材的补充。中国古代悼亡之作最早可以追溯到《诗经》的《邶风·绿衣》篇,但明确以悼亡为题材的当属西晋潘岳的《悼亡诗》三首最早,而且潘岳之后,悼亡诗作就专指追悼亡妻这一特定的主题。到了唐代,元稹的《遣悲怀三首》“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饱含哀思,寄寓一种人生的至情。宋代,苏轼的“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相忘”更是饱含复杂的人生沧桑,堪为悼亡精品。到了清代,纳兰性德的“此恨

何时已”、“聊也觉,人间无味”更是表达了一种天人相隔,永无相见的绝望至情,更是感人肺腑。在不同的时代,悼亡诗人的悼亡作品各有千秋,而数量较多且极具特色的当推唐代的元稹和清代的纳兰性德。因此,本文试图以他们二人为研究对象,在对比中突出两人的特点,以领略悼亡诗词的真挚情感、梦境萦绕、描写与抒情手法并存、特殊节日悼念的共同特点,但由于他们各自的生活环境和性格以及人生经历的不同,他们的悼亡诗词也存在着情感内容抒发和传达伤悼方式的差异。

二、相同点

(一)感情真挚

元稹,字微之,别字威明,唐代悼亡诗人。祖籍洛阳,父宽,官至舒王府长吏。其妻韦丛字茂之,为太子宾客韦夏卿之幼女,贞元十九年春夏间与元稹结为夫妻,时元稹年二十五,韦丛二十一。元和四年七月九日,韦丛卒于洛阳,时二十七岁。纳兰性德,初名成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满洲正黄旗人,父明珠,官至武英殿大学士,太子太师。其妻卢氏,两广总督卢兴祖之女,两人结缡于康熙十三年,是年纳兰性德二十,卢氏十八。卢氏卒于康熙十六年五月。两位诗人和他们的妻子一起生活的时间都很短,元稹和其妻一起生活了六年,纳兰性德的生活了三年,即使在一起生活的时间非常短暂,但诗人和他们妻子的感情都很深厚。在妻子离世后,他们都做了大量的悼亡诗作来悼念其妻。

这两位诗人的悼亡作品的数量相仿,元稹著有悼亡诗《三遣悲怀》、《感小株夜合》、《江陵三梦》等三十三首,纳兰性德著有悼亡诗词《青山湿遍·悼亡》、《于中好》(尘满疏帘素带飘)、《眼儿媚·中元夜有感》等三十六首。从作品的形式上看,两者都善于运用组诗的形式,抒写环环相扣,将一个个,一系列一系列的场面展现在我们的面前,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影响甚为显著。从悼亡诗词的内容可以看出诗人们都是言情的大师,他们将对妻子一往情深的真挚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体现了作者失去妻子后悲怆的之情以及刻骨铭心之痛,感情真挚情深纯洁,几千年来一直感动着每一位读者。

生离死别最关情,怀旧悼亡总断肠。作者对其死去妻子一往情深的爱恋,这种生死恋情,心思细腻,情感真挚感人肺腑。元稹的《离思·其四》“曾经沧海

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妻子韦丛的忠贞和怀念之情——曾经经过沧海的人,再看到其他的水都不是壮阔可观的水,看过巫山的云后,便觉得别的地方的云都不值得一看;即使从成千的美女中走过,都懒得回头看她们一眼,一半固然是为了修身治学,一半是没有忘情于你呀!诗文取譬极高,抒情强烈,词意豪壮,用笔极妙。言情而不庸俗,瑰丽而不浮艳,悲壮而不低沉,体现了至诚至深之情。

纳兰性德的悼亡词中也抒发了纯洁的一往情深,他有“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的慨叹,意谓要是人能始终如一地保持初见时的真情就好,所以,他有些在其妻子卢氏死后多年而做的诗词仍然体现了纳兰对其妻子一如既往的一往情深之情。如《采桑子》(谢家庭院残更立)“此情已自成追忆,零落鸳鸯。雨歇微凉,十一年前梦一场。”、《虞美人》(银床淅沥青梧老)“回廊一寸相思地,落月成孤倚。背灯和月就花阴,已是十年踪迹十年心。”这两首词都是诗人在其妻子卢氏死后多年而作的悼亡词,体现了词人对亡妻的爱恋即使时隔多年依然丝毫未改的磐石之志,坚贞之情。这些诗人们用来表达对亡妻一往情深的真挚情感的悼亡作品,缠绵悱恻,感人肺腑,不管多少年后仍为世人诵咏。

深情悼妻也是作者自我的深悼。在这些悼亡诗中,作者在悼妻的同时也不忘哀悼自己的人生。妻子在与不在的迥异生活每每撩起诗人内心的那根弦,如今生活的不如意和往日与妻子一起的美好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这些悼亡诗词中都蕴含了作者的自悼情结。元稹的《三遣悲怀》其三中“闲坐悲君亦自悲,百年都是几多时。”很是直白的表达自己的自悼情怀。纳兰性德虽少有直白的抒发,自悼情结也较为隐秘些,但都是将自身的矛盾,自己的苦楚的尽情表露,在一些诗句里无不也蕴含了词人的自悼情结。纳兰性德二十岁时娶两广总督、兵部尚书、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卢兴祖之女为妻,那时卢氏仅十八岁,才貌双全,性情温和,两夫妻十分恩爱。他虽生在豪门富贵中,但是纳兰性德闲云野鹤的闲逸性格只有妻子卢氏所理解,妻子离去后,纳兰性德失去了知音“高山流水”没人附和,所以在每每的悼念妻子时,都不忘了自我哀悼。哀悼自己内心的矛盾,哀悼自己喜欢闲云野鹤、自由自在的文人生活,却要生在官宦庭院、富贵乡中,身不由己的哀怨之情尽显其中。

(二)梦境萦绕

正所谓,日有所思,也有所梦。当和妻子天人间别,阴阳相隔后,诗人只能在梦中幻想与其妻子相会,可每每醒来,梦中的一切都只是子虚乌有,更加平添了作者的哀愁之思。元稹写梦的悼亡诗有七首,《江陵三梦》、《梦井》、《感梦》、《梦成之》、《醉醒》等约占其悼亡诗数量的五分之一。《江陵三梦》以组诗的形式,环环紧扣,将一系列场景展示在人们的面前,抒发刻骨四年的悼亡之情。其《梦井》写自己梦中来到高原,原上有深井,徘徊绕井自照时,银瓶掉落井中,惊慌之中,入村请人打捞,结果为猛犬所阻,回来绕井痛哭,哽咽之中惊醒。由此想到咸阳黄土垄中的妻子,一位是亡妻魂魄的幻化,在伤感中度过了有一个不眠之夜。银瓶坠落,是唐朝爱用的爱情典故,喻夫妻分离。白居易《井底引银瓶》云:“井底引银瓶,银瓶欲上丝绳绝;石上磨玉簪,玉簪欲成中央折。瓶沉簪折知奈何?似妾今朝与君别。”元稹通过梦境来抒发天人永隔,同穴难期的悲哀。纳兰的悼亡诗也有很多关于梦境的描写,通过梦中相见来抒发对亡妻的怀念。梦中的诗句作者往往都是对与亡妻一起美好生活的回忆,都有亡妻形象描写的句子,即使时过境迁,妻子的容貌在作者的脑海里都历久弥新,“不思量,自难忘”。纳兰写梦境的诗词也有很多,有《沁园春》(瞬息浮生)、《青衫湿·悼亡》、《虞美人》(绿荫帘外梧桐影)等11首约占其悼亡诗的三分之一。其中纳兰性德的《沁园春》(瞬息浮生)是其众多悼亡诗词作品中最哀婉痛彻的一首,其中“梦亡妇淡妆素服,执手哽咽”,“梦好难留,诗残莫续,赢得更深哭一场”,“便人间天上,尘缘未断”梦中对其妻子的素颜描写,梦与亡妻相见的场面,“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一切的思念,一切的悲伤,都化作了滔滔眼泪,流了下来,滴在心里,这时诗人该有多悲痛啊。转眼“遗容在,只灵飙一转,未许端详”亡妻的容颜还没再次细细的端详,转眼也消失在了梦中,梦中相见也是那么的短暂,即使在梦中也得不到许久的相聚,与现实中短暂的生活时光相对应,更是让人感到惋惜,把诗的哀怨痛彻的情怀推向了更高峰。从写“梦”的作品的数量可以看出两位作者在“梦境”这一虚幻的寄托中所花的笔墨甚多,通过“日思——梦见——梦见短暂——再次回到现实这样的生活——梦——生活的循回”,更体现了作者在悼亡诗创作中在时间和空间之间抓捏的灵活灵现,把哀痛的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

弗洛伊德认为梦表现的是人的压抑的欲望,梦的本质就是一种愿望的满足。正是如此,不管是元稹还是纳兰性德,他们两人都通过“梦”来为自己营造了一个单纯的属于自己的情感天地,并企图在此中逃避现实,泯灭生死界限。可是梦是虚幻的,最终他们的种种努力仍然还是以忧伤结束。

(三)特殊节日的悼念

在除夕、七夕等传统中国节日或亡妻的忌日里对妻子进行悼念也是元稹和纳兰性德悼亡诗的一大共同点。如元稹的《妻满月日相唁》“十月辛勤一月悲,今朝相见泪淋漓。”,纳兰性德的《沁园春·亡妇忌日有感》“泪咽更无声,止向从前悔薄情。凭仗丹青重省识,盈盈,一片伤心画不成。”人人都说“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当心处”,在亡妻满月、忌日这特殊的日子里,我们的诗人们却毫无掩饰的将自己悲痛,泪流满面,泣不成声的一面展示在读者面前,感情真挚感人。正如王维诗:“每逢佳节倍思亲”,除了在祭奠时,在平时的一些佳节,也是最能触动作家思念之情的。如元稹的《除夜》抒写在除夕这一年中家人团聚的日子,从此就缺了妻子一人,却永远都不能团聚的悲痛之情;纳兰性德的《鹊桥仙·七夕》写即使牛郎和织女让银河隔开,只能彼此隔着银河遥望不能相聚,但是每年他们都有“七夕”这一天可以相会,而词人与其亡妻天人相隔却无相会之期,只能寄寓祝愿:“祝天上人间相见。”还如《金缕曲·亡妇忌日有感》:

此恨何时已。滴空阶、寒更雨歇,葬花天气。三载悠悠魂梦杳,是梦久应醒矣。料也觉、人间无味。不及夜台尘土隔,冷清清、一片埋愁地。钗钿约,竟抛弃。 重泉若有双鱼寄。好知他、年来苦乐,与谁相倚。我自终宵成转侧,忍听湘弦重理?待结个、他生知已。还怕两人都薄命,再缘悭、剩月零风里。清泪尽,纸灰起。

文中作者对亡妻忌日那天进行了细致描写,以“此恨何时已?”一句反问道出词人心中对卢氏之死深切绵长、无穷无尽的哀思。表现了自卢氏死后,纳兰性德对她日夜不停的思念,流露出作者恨新婚三年竟成永诀,欢乐不终而哀思无限之情。在这特定的时间作者结合自己当时的感受,抒发出来的悲怆,惋惜的悼念之情,更是让读者感同身受地领略诗人们内心之痛,更是真切感人。

(四)生活细节的描写

两位诗人的的悼亡诗作中都通过描写细微生活事件抒写了诗人的无限哀怨

伤凄之情。

早在西晋潘岳《悼亡诗》三首第一首中“……望庐思其人,入室想所历。帏屏无仿佛,翰墨有余迹。流芳未及歇,遗挂犹在壁。怅怳如或存,回遑忡惊惕。„„”描写最为出色。生动的描绘出了这种人亡物在、睹物思人、触景伤情,不堪回首的心理感觉。此诗除了感人之外,道出了前人所未曾道的感情。到了元稹的《谴悲怀三首》显然受了潘岳的影响,但描写更为深入细致、更为生动感人,有继承,也有发展,巩固了悼亡题材的诗歌在诗坛中的地位。作者以细腻的笔触追忆亡妻生前同自己共度贫寒的种种生活细节,看似平常,字里行间充溢着诗人对亡妻的深情和眷恋,同甘苦却未能同富贵,凄苦哀婉之情跃然纸上。

昔日戏言身后意,今朝都到眼前来。衣裳已施行看尽,针线犹存未忍开。 尚想旧情怜婢仆,也曾因梦送钱财。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

——元稹《三遣悲怀》其二

文中写作者于贫穷之中,故做达观,戏言彼此身后之事。未曾想言犹在耳,事已成真。斯人不在,遗物犹存。将妻子的旧时衣裳转送她人,用过的针线原样封存,为的是使自己不至于睹物伤情。通过对生活中的一些小事进行描写,写作者由于对亡妻的思念,产生了很多痴想,做出了很多近乎荒唐的举动,但却更表现了作者对妻子一往情深。最后还通过写生离死别之事人人皆有,而贫贱夫妻的悲哀更加尤甚,伤感之痛,无以复加。

纳兰性德在其妻亡故后,两人一起生活的美好回忆也成为了他创作的动力,创作了许多通过对生活的细致描写,抒发哀感顽艳、凄惋欲绝之情的的悼亡词。

“自那番摧折,无衫不泪;几年恩爱,有梦何妨。最苦啼鹃,频催别鹄,赢得更阑哭一场。遗容在,只灵飙一转,未许端详。”

——(《沁园春》(瞬息浮生))

这首词感情真挚,哀婉缠绵,悱恻动人。诗人怀念亡妻,心情极为悲伤。他叹息爱妻早亡,回忆过去夫妻的恩爱生活,叙述丧妻后自己的痛苦。对着妻子的遗像,似乎觉得灵风飘动,思绪悠悠,想到天上寻找,又想到

三、不同点

纵使作者的悼亡诗异曲同工,相同之处尤多,但由于各自的生活环境以及自身的性格的差异,两者的创作风格与特征也大相径庭。

(一)情感内容抒发的不同

元稹在与妻子韦氏一起生活的时候,常常和其他的贫民百姓一样为了生活中的柴米油盐所困扰。在其悼亡诗中我们更多看到的是他们夫妻两患难与共的难能可贵的情怀。《遣悲怀三首》“谢公最小偏怜女,自嫁黔娄百事乖。 顾我无衣搜荩箧,泥他沽酒拔金钗。 野蔬充膳甘长藿,落叶添薪仰古槐。 今日俸钱过十万,与君营奠复营斋。”作者以细腻的笔触追忆亡妻省钱同自己共度贫寒的种种生活细节,看似平常字里行间充溢着的是诗人对亡妻的深情和眷恋,同甘却未能同富贵,凄苦哀怨之情跃然纸上,因有“诚知此恨人人有,贫困夫妻百事哀”。虽其哀悼的感情很是深切,但更多的让我们感受到的是夫妻间患难与共,同苦却不能同甘的遗憾之情。而纳兰性德与元稹悼亡之作的最大不同还当为他心性淡薄。纳兰性德出生于清代豪门大院,贵族之家,加上自己的资质才情,博取功名利禄,如囊中取物,也许是太容易得到,这些对他来说并没有太大的吸引力。纳兰性德从不用为生计所烦恼,父亲的宠儿,皇上的宠臣,在仕途上更是一帆风顺,这反倒让他抛开名缰利锁的束缚,成为一个相对纯洁的人。他偏偏就是个不慕功名利禄的人,而向往闲云野鹤的生活。纳兰性德在写给一位朋友的一篇文章中有“人各有情,不能相强。使得为清时之贺监,放浪江湖,亦何必学汉室之东方,浮尘金马乎?”他说人各有自己的情感,不能相互牵强,不学汉代的东方朔,不学他做朝廷的弄臣,要学学唐代的贺知章,学他的狂放不羁,做一位狂野不羁的诗人。他这种与一般人不同的性格和想法很是让人费解,多少人都梦寐以求一帆风顺的仕途道路,在他看来却是那么的不屑一顾。而他的非一般人的思想恰得到了妻子卢氏的支持,不管是在生活还是文学上卢氏都是他难得的知音,妻子的不幸离去让他的失去了知己,失去了生活上的支持,在他的悼亡诗词中,娓娓道来都是真真切切的痛失之情。两者相比,由于作者他们的生活环境,个人性格的不同,元稹的悼亡诗让我们更多体会到的是一种遗憾之情,而纳兰性德的悼亡词更能让我们体会肺腑的痛失之感。

(二)伤悼之情的表达方式不同

元稹和纳兰性德两人在悼亡诗作中还有个不同之处是,两人伤悼之情的表达方式不同。元稹的悼亡诗常有和一般的诗人一样借子女嗷嗷待哺,零落萧条来表达伤悼之情。其写子女来悼亡的诗有《三遣悲怀》其三、《谕子蒙》、《感逝》等8首。如元稹的 “伤心小儿女,缭乱火堆边。”《除夜》,“抚稚再三嘱,泪珠千万垂。嘱云唯此女,自叹终无儿。尚念娇且呆,未禁寒与饥。”《江陵三梦》但观纳兰性德的悼亡词,却从来不写这些,不是他没有孩子,卢氏生前也给他留下了一个孩子,而是纳兰性德是位至情至性之人,在他看来这些用不着也容不得,他觉得悼亡词就应该写自己和亡妻之间的事,之间的情,其他人和事在此都显得是多余的。如《采桑子》云:“谢家庭院残更立,燕宿雕梁,月度银墙,不辨花丛那辨香。此情已自成追忆,零落鸳鸯,雨歇微凉,十一年前梦一场。”可以看出词人纳兰的创作的纯洁,他写思念与感伤,都是很纯粹的,想怎样写就怎样写,跟他人无关,完完全全就只有他和妻子两个人的世界。他的悼亡词只是写他对亡妻刻骨铭心的思念,抒发自己的情感。还如《南乡子·为亡妇题照》,全词语言平易,好似一位平凡人家的青年男子向人娓娓诉说着丧妻之痛,寥寥数语,却如山尖流淌而过的清澈小溪,所经之处沁人心扉。他也不延续自唐人韦应物、元稹悼亡诗中的写亡妻在妇道、妇德方面的行为后,也不像一些诗人将悼亡诗写成赞美诗,而纳兰性德的悼亡词纯粹的只是对亡妻情感的表达,思念之情的传递。

纳兰性德在悼亡词的创作中,写得真纯,写真意,抒真情,摹真景,绝无矫作,绝不搔首弄姿。作品能“真”即有生命力,“失真”便难以生存。他的悼亡词无不以“情真”打动人心。他尽出肺腑,毫不掩饰地说真话,而这些“真”所传达的又是人世间至爱至诚的爱恋、夫妻情。他的情“痴”,他的词也至“痴”,因而他的哀歌便产生了极强的感染力,令读者在心灵上受到震撼,感情上受到冲击,引起无限的感伤,几乎也会和诗人一起摇情动感,柔肠寸断。除了真纯,纳兰性德的悼亡词还具有词自然、深婉、凄美的风格特征,读来让人销魂。而元稹的诗歌就只是直接的通向生活,使诗歌世俗化、通俗化,显示中唐时期诗歌的通俗易懂的创作特点。相比之下,纳兰性德的悼亡词感情更加纯洁,质朴。

(三)“月”的意境运用不同

哀情本无关风月,但风月因人而有情。在元稹和纳兰性德的悼亡诗中有很多

关于写“月”的诗作,用月来抒发内心的哀思愁绪。关于写“月”的诗,元稹有《夜间》、《空题屋》、《除夜》等10首,纳兰性德有《点绛唇·对月》、《望江南·咏弦月》、《减字木兰花·新月》等12首。即使两人的诗作都运用了“月亮”的意境,且关于“月”之作的数量也相仿,但是这两位诗人在这些诗作中描写月的角度和抒发的情感却是不同的。元稹在这些诗作中更多的是抒发自己内心那种孤寂之感,而纳兰性德更多的寄予与亡妻相聚之愿,相会无期之愁。

元稹的《夜间》“感极都无梦,魂销转易惊。风帘半钩落,秋月满床前。怅望临阶坐,沉吟绕树行。孤琴在幽匣,时迸断弦声。”写妻子亡故后,诗人悲痛得难以入睡,有时即使入睡了,也睡不深,极易醒转。秋风飒飒,秋天的月色撒满窗前,诗人一会临阶怅望,一会绕树沉吟。诗中从秋天月色的高寒的角度来写诗人在妻子亡故后孤寂冷漠的心情。秋月高挂时,诗人辗转不能入睡,一会临阶而坐,一会绕树而吟,抒发了诗人内心无比的惆怅之情。而纳兰性德,如《蝶恋花》“辛苦最怜天上月,一昔如环,昔昔都成玦。若似月轮终皎洁,不辞冰雪为卿热。”词人由月亮圆缺生出感慨,说月亮一夜团圆,其他皆是残缺,暗喻自己和妻子生聚之日少而死别之日长,离多聚少的愁闷之情。这样的词作还有《减字木兰花·新月》、《琵琶仙·中秋》等。

在“月”的意境运用上,元稹更多的写秋月的高寒,结合自己的遭遇,抒发内心孤寂寒漠之情。在韦丛去世前,元稹在仕途政治上已是处处受到了排挤,生活甚是寥落,韦丛的亡故更是让他雪上加霜,打击更大。仕途的不如意,妻子的亡故让他的心一时找不到依靠点,因此心中的孤寂心情油然而生,就尽显在他写给亡妻的悼亡诗作中。但在纳兰性德的悼亡词中,更多的是用月的残缺写出自己与亡妻分离,不可以相聚的同病相怜之感,但是月即使“昔昔都成玦”,但每月里都有“一昔如环”的时候,抒发了自己与亡妻相会无期的哀怨凄切之情。

三、结语

综观两位悼亡诗人的异与同,二者创作的悼亡之作都没有离开“多情”的悼亡主线。感情真挚,自悼情结,梦境萦绕,节日的悼念,生活细节的描写是两位诗人悼亡作品的共同点,但由于各自的生活环境以及人生经历和性格的不同,他们的悼亡作也存在着抒写的感情内涵,悼念的表达方式以及创作意境运用等的差

异性。但不管是元稹的平易浅近,还是纳兰性德的哀怨缠绵,都是对亡妻的哀切的悼念,让人们感受到超越时空,刻骨铭心的天人隔绝之痛,哀怨痛彻的思念之情。

参考文献

【1】胡旭.《悼亡诗史》【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10年4月第一版第一次

印刷:第1至27页,60至74页,122至135页,335至383页.

【2】「清」纳兰性德著.王友胜、童向飞注.《纳兰性德词注》【M】.湖南:岳麓

书社出版发行.2005年1月第1版第1次印刷:第16到189页.

【3】李雷.《纳兰性德》.【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3年5月第一次印刷:

第1至315页.

【4】「唐」元稹著.冀勤点校.《元稹集》上册【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发行.2000

年6月北京第2次印刷:第96至108页.

【5】「清」纳兰性德著.张草纫导读.《纳兰词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

年1月第6印刷:第11到178页.

【6】杨军.《元稹诗文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6月第1次印

刷:第66页至93页,276页至277页.

【7】耿丽萍.《如水的情,如梦的影—论纳兰性德悼亡词的艺术氛围》【J】.广

西: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第52至55页.

【8】杨雁.《一种柔肠 万种情思—试比较纳兰性德悼亡词与潘岳、元稹、苏轼

的悼亡作品》【J】.新疆: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6月第3期:第98至102页.

【9】谢卫平.《论中国古代悼亡诗的发展》【J】.湖南: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

学版).2007年8月第4期:第107至109页.

【10】王燕.《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浅论元稹悼亡诗》【J】.内蒙

古:赤峰学院学报.2011年2月第2期:第82至84页.

11


相关内容

  • 试论纳兰性德的悼亡词
  • 试论纳兰性德的悼亡词 [原文出处]承德民族师专学报 [原刊期号]199504 [原刊页号]13-19 [分 类 号]J2 [分 类 名]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 [ 作 者]李嘉瑜 [复印期号]199602 [ 标 题][ 正 文] 一 悼亡之作是中国古典诗歌中一个特殊的文学题材.<说文> ...

  • 10首悼亡诗 声声爱别离
  • 梁简文帝有语:"悲哉六识,沉沦八苦,不有大圣,谁拯慧桥".这里的八苦指的是佛家所说的生.老.病.死.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以及五取蕴苦.但于爱侣而言,最痛不过爱别离.若是没有那些耳鬓厮磨,温柔缱绻的情愫,有朝一日茕茕孑立便也罢了,虽然凄苦,总不至于肝肠寸断.偏偏曾经沧海,就是遇见 ...

  • 致未得到和已失去的爱
  • 致未得到与已失去的爱 爱情总是让人如醉如痴.爱情的语言像诗歌一样美妙,优秀的爱情诗则众口相传,历久弥新 .比起手中拥有的,未得到和已失去的爱,因为心理的原因,似乎更为完美,人们也愈加珍惜.以下诗句抒发了深情的恋慕.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诗经> 宋代李之仪的< ...

  • 纳兰容若的风靡
  • 从2006年以来,纳兰词不知是炒作而红,还是本来就该火,反正是红红火火了.于是牵牵连连的,安意如的崇拜者开始弥漫开来. 既然要风靡一时,我也来饶舌几句. 纳兰喜爱荷花,作了很多有关荷花的词,好比陶渊明的菊.郑板桥的竹.金农的梅.曹雪芹的石,不过是喻其人品,以望切其生平.纳兰本一满洲贵介公子,相门之后 ...

  • 纳兰性德[木兰辞 拟古决绝词柬友]赏析
  • 木兰辞 拟古决绝词柬友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 骊山语罢清宵半,夜雨霖铃终不怨. 何如薄幸锦衣郎,比翼连枝当日愿. 词牌:原为唐教坊曲,后用作词牌.最初可见<花间集>中韦庄词.上下片除第三句外,其余皆押仄声韵,也作<木兰花>. 词题 ...

  • 爱情,驻守岁月的信念--古代女性悼亡诗词赏析与比较
  • 爱情,驻守岁月的信念 --古代女性悼亡诗词赏析与比较 [摘要]中国古代悼亡诗词由来已久,按常理而言,应是指以诗词形式悼念死者的所有作品,但从晋代潘岳的<悼亡诗>开始,"悼亡"逐渐成为了悼念亡妻的专称.中国古代悼亡诗词的名篇也多出自男性文人之手,但女性的作品以其细腻的情 ...

  • 元稹[遣怀诗三首]赏析
  • [元稹<遣悲怀三首>赏析] 遣悲怀三首 谢公最小偏怜女, 自嫁黔娄百事乖. 顾我无衣搜荩箧, 泥他沽酒拔金钗. 野蔬充膳甘长藿, 落叶添薪仰古槐. 今日俸钱过十万, 与君营奠复营斋. 昔日戏言身后意, 今朝都到眼前来. 衣裳已施行看尽, 针线犹存未忍开. 尚想旧情怜婢仆, 也曾因梦送钱财 ...

  • 古人如何表达"我还是很喜欢你"?秒杀微博段子手!
  • 最近,有网友在微博上小吟一句:"我还是很喜欢你,像风走了八千里,不问归期." 此句一出,立即引来十万网友接龙.在网友的创作中,有颇具意境的现代诗,也有诙谐搞怪的段子.但还有很大一部分是"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无病呻吟,既显牵强,又乏意蕴. 那么温婉多情的古代文人是 ...

  • 悼亡妻感天动地,风流帐千古相传,是浪子还是渣男?
  • 中国历来的诗人是多种多样的,就像人一样,人是有多种多样的表现形态,人的个性差异很大,诗人也是,有些诗人多情,有些诗人深情,有些诗人多情兼深情,然而有些诗人,可能诗句写得很好,但是在家庭和社会关系上,处理得不好,这样的人还不少.我说的多情的这种人呢,今天,我们称之为"浪子". 那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