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刑法中"持有"的行为方式

浅析刑法中“持有”的行为方式

[摘 要]在刑法理论界,刑法中持有的行为方式并没有达成一致的观点。主要有作为说、不作为说、独立行为说和择一行为说。文章通过对持有行为方式在逻辑学角度和刑法规范学角度来论证持有行为不可能是不作为、作为的择一说,同时更通过持有行为与作为和不作为相较在法律方面所具有的特征,进一步分析持有行为作为一种独立于作为和不作为之外的另一种行为方式的科学性。

[关键词]刑法;持有;行为方式

一、理论依据

在刑法界,持有的行为方式的四种说法众说纷纭,笔者倾向于独立行为说。根据相关文献,我们可以从逻辑学和规范学中找到相应的理论依据。

(一)从逻辑学角度分析

储槐植教授在《三论第三犯罪形式“持有”》中从“逻辑学角度、实践需要、实际价值、消除误解和形态辨析五个方面论述了持有作为第三种犯罪行为形式的合理性以及合法性。”[1]同时,杜宇博士的类型化思维为该学说提供了一个新的理论支撑。在研究形式逻辑时,当然要格外注意它们之间的联系和规律。“在同一律中,在同一个思维过程中,对同一个对象的思想必须是确定的,一个思想反映什么对象就反映什么对象。同一律要求,如果一个词语表达某个概念,它就必须表达这个概念。要求语言有确定的意义。利用语词歧义的诡辩、偷换概念、转移论题等,都是违反同一律要求的错误。”[2]同时,根据同一律的基本规律,我们可以推出同一性质的内容在同一场合下的“作为”与“不作为”两种矛盾的态度之间不能存在两不可。然而不同内容或不同场合是可以存在“两不可”的情形。这并没有与排中律的内容相反。我们不难得出,作为与不作为这两种行为方式并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所以作为独立于作为与不作为的第三种形式,其存在是有逻辑学依据的。[3]

(二)从刑法规范学角度分析

德国刑法学家宾丁①在实定法构造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了刑法的“规范说”。他认为,“规范是关于行为的禁止或命令,之所以这样说,因为它对行为能力者,是举动的规矩,是其自由的栏栅。”目前,关于对刑法规范的违反,主要包括三类即禁止性规范、命令性规范以及授权性规范。也有学者认为只有禁止性规范和命令性规范两种。沈宗灵教授认为,“命令性规范是应该或必须这样的行为模式。其法律后果一般是肯定式,有时则是肯定式和否定式两种后果并存;禁止性规范则是禁止人们这样行为的模式,其法律后果是否定式的。”

但是随着现代刑法学科的深入发展,尤其是国际对人权理念的加深,对刑法规范也不仅仅是停留在禁止性规范和命令性规范两种之上。就如我国《刑法》总

浅析刑法中“持有”的行为方式

[摘 要]在刑法理论界,刑法中持有的行为方式并没有达成一致的观点。主要有作为说、不作为说、独立行为说和择一行为说。文章通过对持有行为方式在逻辑学角度和刑法规范学角度来论证持有行为不可能是不作为、作为的择一说,同时更通过持有行为与作为和不作为相较在法律方面所具有的特征,进一步分析持有行为作为一种独立于作为和不作为之外的另一种行为方式的科学性。

[关键词]刑法;持有;行为方式

一、理论依据

在刑法界,持有的行为方式的四种说法众说纷纭,笔者倾向于独立行为说。根据相关文献,我们可以从逻辑学和规范学中找到相应的理论依据。

(一)从逻辑学角度分析

储槐植教授在《三论第三犯罪形式“持有”》中从“逻辑学角度、实践需要、实际价值、消除误解和形态辨析五个方面论述了持有作为第三种犯罪行为形式的合理性以及合法性。”[1]同时,杜宇博士的类型化思维为该学说提供了一个新的理论支撑。在研究形式逻辑时,当然要格外注意它们之间的联系和规律。“在同一律中,在同一个思维过程中,对同一个对象的思想必须是确定的,一个思想反映什么对象就反映什么对象。同一律要求,如果一个词语表达某个概念,它就必须表达这个概念。要求语言有确定的意义。利用语词歧义的诡辩、偷换概念、转移论题等,都是违反同一律要求的错误。”[2]同时,根据同一律的基本规律,我们可以推出同一性质的内容在同一场合下的“作为”与“不作为”两种矛盾的态度之间不能存在两不可。然而不同内容或不同场合是可以存在“两不可”的情形。这并没有与排中律的内容相反。我们不难得出,作为与不作为这两种行为方式并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所以作为独立于作为与不作为的第三种形式,其存在是有逻辑学依据的。[3]

(二)从刑法规范学角度分析

德国刑法学家宾丁①在实定法构造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了刑法的“规范说”。他认为,“规范是关于行为的禁止或命令,之所以这样说,因为它对行为能力者,是举动的规矩,是其自由的栏栅。”目前,关于对刑法规范的违反,主要包括三类即禁止性规范、命令性规范以及授权性规范。也有学者认为只有禁止性规范和命令性规范两种。沈宗灵教授认为,“命令性规范是应该或必须这样的行为模式。其法律后果一般是肯定式,有时则是肯定式和否定式两种后果并存;禁止性规范则是禁止人们这样行为的模式,其法律后果是否定式的。”

但是随着现代刑法学科的深入发展,尤其是国际对人权理念的加深,对刑法规范也不仅仅是停留在禁止性规范和命令性规范两种之上。就如我国《刑法》总


相关内容

  • 浅析盗窃罪与侵占罪的异同
  •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浅析盗窃罪与侵占罪的异同 作者:崔慧 来源:<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2013年第07期 摘 要:从侵占罪与盗窃罪各自的构成要件比较中来区分两者是比较容易的,但在司法实践中搞清两者之间的界限绝非易事,但又不是没有规律可寻.侵占罪和盗 ...

  • 浅析盗窃罪中的秘密窃取行为
  • 浅析盗窃罪中的秘密窃取行为 [论文摘要]盗窃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秘密窃取公私财物数额较大,或者多次秘密窃取公私财产的行为.盗窃罪最显著的特征表现为其客观方面,即秘密窃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的行为和多次盗窃公私财物的行为.虽然刑法典对此并没有明文规定,但是在1997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盗窃罪的司 ...

  • 非法持有毒品罪论文文献综述
  • 一、非法持有毒品罪简述 要讨论非法持有毒品罪的“持有”,就必须对该罪的基本理论有一定的了解,而它的立法背景与相关概念无疑是其最基本的入门知识。那么就对其立法背景与有关概念作一些阐述。 首先,在对非法持有毒品罪的立法背景上,学者的观点基本上都是一致的,比较系统归纳其立法背景的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万红在 ...

  • 浅析盗窃罪与职务侵占罪的联系和区别
  • 摘要:在工作实践中,盗窃罪与职务侵占罪是比较容易混淆的两种罪名,如何定盗窃罪还是职务侵占罪是办案人员正确办理好案件的关键,也是值得我们有关人员深入研究的理论性问题.本文从一起案例入手,着重论述了盗窃罪和职务侵占罪的联系和区别,以期与大家共同学习. 关键词:盗窃 职务侵占 联系 区别 [中图分类号]D ...

  • 浅析危险驾驶罪入刑的情节限制及意义
  • [摘要]通过将危险驾驶罪与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交通肇事罪进行比较,可以发现本罪是过失犯罪,同时又是危险犯罪.实践中应以危险结果的有无来判定行为人是否构成本罪,行为危害显著轻微的不应当以本罪追究刑事责任.本罪法定刑设置较轻,是对交通肇事罪在一定程度上的延伸,改善公共道路交通安全状况不能仅依靠本罪 ...

  • [刑法刑诉]庭审现场观摩报告
  • 关于冯兴国涉嫌非法运输毒品罪一案的 庭审报告 渝检一分院刑诉[2010]215号 一.控辩双方和其他诉讼参与人的基本情况 公诉机关:重庆市人民检察院第一分院. 被告人:冯兴国(别名:冯建国),男,1971年9月24日出生,身份证号码[***********],汉族,小学文化程度,农民,住四川省邻水县 ...

  • 浅析刑法第十三条但书
  • 浅析刑法第十三条但书 作者:殷盛航 张东晨 来源:<神州·中旬刊>2013年第07期 摘要:我国刑法第十三条但书,是我国刑法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从但书的含义入手,分析了但书的价值所在,主张应当坚持罪刑法定的立场,坚持但书作用实现的间接性. 关键词:刑法但书罪刑法定 我国刑法第十三条 ...

  • 浅析盗窃罪的行为方式
  • 浅析盗窃罪的行为方式 摘要:<刑法修正案(八)>第三十九条对原<刑法>第二百六十四条盗窃罪客观方面的构成要件作出了重大修改,使得盗窃罪的成立条件相对趋于具体化和合理化.<刑法修正案(八)>降低了盗窃罪的入刑门槛,从而扩大了打击盗窃罪的治罪范围,加大对于严重影响人民 ...

  • 浅析帮助毁灭.伪造证据罪主体
  • 浅析帮助毁灭.伪造证据罪主体 作者:黄山钟 罗异荣 来源:<法制博览>2012年第08期 [摘要]我国刑法第307条对帮助毁灭.伪造证据罪的主体的界定为一般主体,但在司法实践中经常会出现当事人教唆他人帮助自己毁灭.伪造证据的行为,实践中对对当事人的行为是否构成帮助毁灭.伪造证据罪存在着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