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中对]文言知识梳理

九年级上册《隆中对》文言知识梳理

一、背景常识。

1.“三顾频繁天下计,一番晤对古今情。”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草堂献策,一段千古佳话留名青史。陈寿《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就记载了这段佳话。陈寿,西晋史学,他博采旧闻,综合当时各国史料,进行考核取舍,著《三国志》,它以记言为主,集中体现了古代人物传记的艺术成就。《三国志》,与《史记》《前汉书》《后汉书》合称四史。

二、字词归类。

1.生字识记。

好(hào)为 乐(yuè)毅 诣(yì) 屏(bǐnɡ)人 度(duó)德量力 存恤(xù) 胄(zhòu) 箪(dān)食壶浆

倾颓(tuí) 屯(tún)新野

2.通假字

①欲信大义于天下:“信”通“伸”,伸张

②自董卓已来:“已”通“以”

3.一词多义。

①已:a.停止:然志犹未已

b通“以”:自董卓已来

②遂:a.就:由是先主遂诣亮

b因此:遂用猖蹶

③因:a.凭,凭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b于是:因屏人曰

④为:a. 动词,吟诵:好为《梁父吟》

b判断词,是:谓为信然

c.表被动,被、替:贤能为之用

d.动词,作为: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⑤于:a.连词,跟、和: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b介词,在:欲信大义于天下

c.介词,向: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

4.古今异义。

①猖蹶:a.古义:失败,例句:遂用猖蹶

b.今义:凶猛而放肆

②许:a.古义:承认,例句:时人莫之许也

b.今义:允许,赞许

③就:a.古义:接近,靠近,例句:此人可就见

b.今义:多用作连词

④可以:a.古义:可以把(它),例句: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b.今义:助动词,表示可能或能够。

⑤国:a.古义:地势,例句:国险而民附

b.今义:国家

5、词类活用

①箪:名词作动词,用箪盛饭

②壶:名词作动词,用壶盛浆

三、文言句式:

1、判断句:诸葛孔明者,卧龙也。

2、倒装句:时人莫之许也。

3、省略句:君与俱来。

4、状语后臵: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四、重点语句解析。

1.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

常把自己比作齐国名相管仲、燕国名将乐毅,当时的人没有承认他这种说法。此句乃本文的“文眼”,全文围绕此句,安排悬念,引人入胜。写诸葛亮自比管、乐,设臵悬念,而后以徐庶推荐,刘备“遂诣亮,凡三往”强化悬念。也记述了诸葛亮胸怀大志,不同于芸芸众生。

2.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

这人只可以到他那儿见他,不可以委屈(他)来。写出了诸葛亮决不屈身俯就的品质和至高无上的尊严,为刘备屈身亲往隆中求见诸葛亮作了铺垫。

3.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我有诸葛亮,就如同鱼儿得到水一样。这一比喻,生动形象地道尽了他们之间不可分割的亲密关系,从侧面烘托出诸葛亮的非凡才能。

五、课外知识拓展

学了《隆中对》,你知道诸葛亮三顾茅庐的故事,你还知道诸葛亮的其他故事吗?请以小标题的形式写出2~4个。

七擒孟获、火烧赤壁、草船借箭、六出祁山、挥泪斩马谡

九年级上册《隆中对》文言知识梳理

一、背景常识。

1.“三顾频繁天下计,一番晤对古今情。”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草堂献策,一段千古佳话留名青史。陈寿《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就记载了这段佳话。陈寿,西晋史学,他博采旧闻,综合当时各国史料,进行考核取舍,著《三国志》,它以记言为主,集中体现了古代人物传记的艺术成就。《三国志》,与《史记》《前汉书》《后汉书》合称四史。

二、字词归类。

1.生字识记。

好(hào)为 乐(yuè)毅 诣(yì) 屏(bǐnɡ)人 度(duó)德量力 存恤(xù) 胄(zhòu) 箪(dān)食壶浆

倾颓(tuí) 屯(tún)新野

2.通假字

①欲信大义于天下:“信”通“伸”,伸张

②自董卓已来:“已”通“以”

3.一词多义。

①已:a.停止:然志犹未已

b通“以”:自董卓已来

②遂:a.就:由是先主遂诣亮

b因此:遂用猖蹶

③因:a.凭,凭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b于是:因屏人曰

④为:a. 动词,吟诵:好为《梁父吟》

b判断词,是:谓为信然

c.表被动,被、替:贤能为之用

d.动词,作为: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⑤于:a.连词,跟、和: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b介词,在:欲信大义于天下

c.介词,向: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

4.古今异义。

①猖蹶:a.古义:失败,例句:遂用猖蹶

b.今义:凶猛而放肆

②许:a.古义:承认,例句:时人莫之许也

b.今义:允许,赞许

③就:a.古义:接近,靠近,例句:此人可就见

b.今义:多用作连词

④可以:a.古义:可以把(它),例句: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b.今义:助动词,表示可能或能够。

⑤国:a.古义:地势,例句:国险而民附

b.今义:国家

5、词类活用

①箪:名词作动词,用箪盛饭

②壶:名词作动词,用壶盛浆

三、文言句式:

1、判断句:诸葛孔明者,卧龙也。

2、倒装句:时人莫之许也。

3、省略句:君与俱来。

4、状语后臵: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四、重点语句解析。

1.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

常把自己比作齐国名相管仲、燕国名将乐毅,当时的人没有承认他这种说法。此句乃本文的“文眼”,全文围绕此句,安排悬念,引人入胜。写诸葛亮自比管、乐,设臵悬念,而后以徐庶推荐,刘备“遂诣亮,凡三往”强化悬念。也记述了诸葛亮胸怀大志,不同于芸芸众生。

2.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

这人只可以到他那儿见他,不可以委屈(他)来。写出了诸葛亮决不屈身俯就的品质和至高无上的尊严,为刘备屈身亲往隆中求见诸葛亮作了铺垫。

3.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我有诸葛亮,就如同鱼儿得到水一样。这一比喻,生动形象地道尽了他们之间不可分割的亲密关系,从侧面烘托出诸葛亮的非凡才能。

五、课外知识拓展

学了《隆中对》,你知道诸葛亮三顾茅庐的故事,你还知道诸葛亮的其他故事吗?请以小标题的形式写出2~4个。

七擒孟获、火烧赤壁、草船借箭、六出祁山、挥泪斩马谡


相关内容

  • 23隆中对(教案)
  • 易中天教授品三国时说道:"千古奇文<隆中对>,为当时穷途末路的刘备点燃了希望之灯,同时,也为诸葛亮自己找到了一个施展才华的机会."究竟这对君臣是如何结缘,诸葛亮又是如何点燃了刘备的希望之灯的,让我们一起来读这篇千古奇文. 1.学会翻译文言文,了解文章大意.(重点) 2 ...

  • 隆中对教学反思
  • 隆中对教学反思一: <隆中对>虽然是一篇自读课文,可是课文长,难度大,重点多.要想让学生轻松地掌握也绝非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一直以来,初中文言文教学,都是采取"教师讲.学生背"的注入式教学.这种把原本鲜美的食物嚼得稀粑烂,然后再灌给学生的教学方式,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 ...

  • 苏教版七年级下册24. [木兰诗]中考文言文知识点梳理
  • 苏教版七年级下册24. <木兰诗>中考文言文知识点梳理 一. 原文: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 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貉 ...

  • 隆中对出师表文言知识点积累
  • <隆中对><出师表>文言知识点 (1)重点字词解释 <隆中对> 1.亮躬耕于陇亩 亲自 .3.身长八尺 . 身体 5.惟博陵崔州平 只有 .7.屯新野 驻扎 .9.谓先主曰 .. 2.好为<梁父吟> 喜欢 . 6.谓为信然 说:确实这样 ... 10. ...

  • 初中文言文专题知识大全
  • 阅 初中文言文词语一词多义归类(七年级上册) 词 义项 例句(标明出处) 期 约定 陈太丘与友期(<陈太丘与有期>) 时 时候 故时有物外之趣.(<童趣>) 期限 度已失期(<陈涉世家>) 时常 余忆童稚时(<童趣>) 希望 期在必醉(<五柳先生 ...

  • 隆中对 陈寿
  • 隆中对 陈寿 教学时间: [教学目标] 1 知 识 和 能 力: 积累文言实词,掌握常见文言句式,培养文言语感. 2 过 程 和 方 法: 反复朗读,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脉络.结合<三国演义>第37和第38回,引导学生了解史家笔法和小说家笔法的异同.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发现文中人 ...

  • 初一升初二衔接班讲义
  • 初一衔接班语文(一) 文言诗文知识点梳理五:虚词假意 文言文翻译 在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的现象比较多:同一个词,在这个句子中是一个义项,在另一 个句子里又是一个义项.一般说来,一词多义的各个义项之间均有一定的联系.一词 多义是由本义引申.比喻而形成的,因此应该由本义入手,来理解和掌握它的引申义.比喻义 ...

  • [隆中对]教学反思
  • <隆中对>教学反思 雾渡河初中 熊里鹏 <隆中对>是九年级的一篇文言文,篇幅较长, 内容含量较大,文言重点字词较多,是九年级上册比较难的一篇文章.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展现了相关文学知识空白.重点文言字词勾连不完整等一系列问题!虽说学生在课后练习和重点字词听写的环节展现的效果还可 ...

  • 文言文知识积累
  • 文言文知识点积累 一.常用实词 知识点总结 实词有实在意义,能够单独充当句子成分,一般能单独回答问题.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六类.掌握常见文言实词的用法及意义,是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的关键. 积累卡片 常见文言实词例释 1. 安 (1)安逸.例:死于安乐(<生于忧患,死于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