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催化在绿色化学和新药开发中的应用

第19卷第12期72007年12月

学进展

V01.19No.12Dec.,2007

PROGRESSINCHEMISTRY

生物催化在绿色化学和新药开发中的应用*

陈振明1

刘金华2

陶军华2’3一

92121,USA)

(1.浙江工业大学生物与环境工程学院,杭州310032;2.杭州师范大学材料与化学化工学院,杭州310036;

3.BioVerdant,IIlc.,7330CarrollRoad,S锄Diego,CA

摘要近年来生物技术领域有了突破性进展,如公共基因数据库(GenBank)和蛋白质数据库(PDB)中

序列的指数增长,高效基因克隆和表达平台的建立,可有效改进生物催化剂专一性、选择性和稳定性的酶定向进化技术的应用。这些进展使生物催化在化学合成中日趋重要。本文综述了生物催化在如下领域的成功应用:在药物生产中用于开发经济的化学酶法合成工艺,在绿色化学领域中最大程度地减少废物的产生和危险试剂的应用,在天然化学领域中对天然产物进行修饰以发现具有更好生物活性的新药物。

关键词

基因库

蛋白质库

生物催化

绿色化学

天然药物

药物合成

代谢工程

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Q814;0621.3+3文章编号:1005.281x(2007)12.1919—09

BiocatalysisforGreenChemistryandDrugDeVelopment

Ckn历en赢昭1

(1.CoUege

of

厶n西如∞2

‰,几n^眦2’3一

Biological&Envi啪mental

En舀neering,zhejianguniversityofTechnology,HaIlgzhou310032,China;

2.College《Material,CheIIlistry锄dChelllicalEn舀neering,Hall铲houNomlalUniVersity,H肌gzhou310036,China;

3.BioVerdant,IIlc.,7330CanDURoad,SaIlDiego,CA

92121,USA)

Abstract

Biocatalysisis

in

becoming

tm璐fbm斌ionaltechnolog)r,forcheIIIicalsymhesis鹊ar;esultofgm砒h

in

recent

breaI【throll曲s

protein

biotecIlIl0109)r_一exponemial

emciem

publicallyavailablesequences饷mthegenedaLab鹊eaIld

directed

en巧me

data

bank(PDB),molecularcloning蚰d

pmtein唧ression

pla饪bms,poweml

evolutiontechnologiestodirected

IIliniIIlize

to

impmVebiocatalyst’sspecificity,selecti“tyaIldstability.hlthisreView,tlIef&u8wiUbe

in

its印plic砒ion8dmgm粕uf如turing

to

delivercost—efkctivechemoenz)rmaticpmcesses,greencheIIlistr)rto

to

tllegenerationofwaste8andusageofh犯ardousreagems,andnaturalproductmodification

discovernoVel

therapeuticswithimpr|Dvedbiologicalprofiles.

Keywords

GenBallk;

protein

data

b锄k(PDB);

biocatalysis;greenchelIlistr)r;

natural

pmducts;dmg

8ynthesis;metabolicen百neering

生物催化在药物合成中的应用

近年来生物技术领域的突破性进展,使生物催

减少药物合成的步骤,降低废物产生,并提高总体合成效率(包括产量,区域和立体选择性等)。

本节列举几个生物催化的应用例子来说明这种整合策略的重要性H’5J。

在将生物催化整合人药物合成过程时,逆合成分析特别重要。例如,ruprintrivir是鼻病毒的一种抑制剂,其第一代合成路线很长而且收率较低哺]。但

化在化学合成中日趋重要…。生物催化是一种新型的转化技术,特别适合于制药及其相关工业中活性化合物的合成心’3】。为了在化学合成工业中真正发挥作用,生物转化必须和化学研发过程整合考虑,以

收稿:2007年8月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No.20675022)和浙江省杰青团队项目(No.R406378)资助**通讯联系人

e.mail:juIIllua一“m@yaI啪.c嘲

万方数据 

・1920・

学进展

第19卷

是,该抑制剂的ketomethylenepeptidoIIlimetic部位上一个键不寻常断裂的发现使得从Pl,P2,P3和P4

个单元合成这种复杂的化合物成为可能(图式1)。该合成工艺成功开发的关键是从P2的酮酸前体通过连续的酶法还原获得高产率(80%一88%)和高∞

值(>99.9%)的P2【7’利。这一新的化学酶法合成路

线比原化学合成过程减少了5步,成本显著降低。

c洲礤2‰∞咯F喇P2

炒~。

图式l由P2合成m阳n研v0¨1

sche蛳l

SyntIl∞i8

of

m—lY啊、rirfbm

P2‘7'。1

蛋白质工程是对酶功能进行微调的一个非常有用的工具,但该方法耗时长,费用很高。很多情况下,底物修饰(8ubstrateInodulation)和介质优化

(眦diumen舀neering)是一种更经济快捷的手段,而且

可以有效地运用到已有的化学合成工艺中。卜1¨。例如,pelitrexol是一种GARrr抑制剂,其第一代合成路线有20步反应,收率仅为2%。通过逆合成分析建立了一条新的合成路线,该方法将Sonogashim偶合和酶拆分结合,合成步骤减少到9步,总产率提高到10%一15%‘1副。

除了工艺设计(proce褐engineering)、底物修饰、介质优化和其他反应工程方法可以用在工业规模建立药物合成的化学酶法工艺外,新酶发现和定向进化也可以作为备选的整合方法。随着基因数据库和蛋白质数据库的迅速扩大,借助生物信息学方法,在短时间内可获得一个酶库。随后,可对最佳的生物催化剂(但还不是最优化的)进行改造。如腈水解酶

催化的pregabalin(ⅢcaTM的活性成分)合成工艺的

建立(图式2),首先从基因数据库通过克隆建立一个腈水解酶文库,从中获得一个来自Ar口6i而ps厶

t础如胁的腈水解酶作为起始酶,然后该酶被进一

步改造以改善其催化活性【7’。]。不需要的(兄)异构体在碱性条件下很容易回收。庞大的突变体库的筛选往往是定向进化中最费时费钱的步骤。因此,有

万 

方数据必要建成一个高质量的、目标明确的突变库,并建立高效的高通量筛选方法,以减少获得最佳突变株所需的时间和费用n5’161。

n兰:一H:0+n:

(S卜cyan∞cid

(尺'-dinit—e

\丫、一”、NH2

p怕ga均Ih

图式2利用腈水解酶合成p他gab81in‘7’。3

scheme2

synth黯i8ofpregabalin

byIIitrila∞s…1

利用定向进化的另一个例子是用于(R)-4.cy扑0-3.hydroxybutylicacid(阿托伐他汀合成路线的关键中间产物)合成的腈水解酶的改造(图式3)。初步筛选获得的腈水解酶可在24h内把3.羟基戊

二腈(HGN)完全转化为(R)-4.氰基.3.羟基丁酸,底

物浓度为3啪l/L时产物凹值为88%[1引。通过基因

位点饱和突变(GsSM佃),把该酶第190位的丙氨酸变成组氨酸后u8。,底物浓度为3mol/L时,该酶能在

16

h内将底物100%地转化,产物甜值为99%¨引。

Nc\/』\/cN』唑OH

nMIa∞

OH

Nc\/J\/c∞H_:=二,

a幻Ⅳ∞协帅

图式3

腈水解酶定向改造后用于阿托伐他汀合

成‘”191

sckme

synt}Iesis

of砒oⅣ∞tatin

bydirectedevolutionof

nitrila卵s[17一l,】

新酶也可以通过宏基因组学方法从环境样品中获得。在他汀(statin)类HMG.CoA还原酶抑制剂(包括bpito一和cresto一)的乳醇前体合成中(图式4),来自大肠杆菌的5.磷酸脱氧核糖醛缩酶(DERA)以一锅串联方式催化2分子乙醛和1分子氯乙醛缩合。这一方法的缺点是高酶量(20%砒/卅)和低体积产率(每天2g,L)。利用基于酶活性和序列的筛选方法,从宏基因组文库中获得了一种新型DERA。

酶添加量可降低至2%(训叭),而体积产率则可达

第12期陈振明等生物催化在绿色化学和新药开发中的应用

到30g,Uh‘∞’211。

:凡cJH

图式4DERA催化醛醇缩合反应用于他汀类药物合

成蚴1

scheme4

SyntIlesi8ofstatin

dn咿by

DERA・catalyzedaldol

陀们ti∞[”t21]

总之,为找到经济和环境友好的药物合成途径,生物催化需要和现代化学合成技术在逆合成水平上进行整合陋]。生物转化的成功实施需要底物修饰、介质优化、工艺设计、酶学和基于生物信息学的新酶发现和定向进化等策略的综合运用。

2生物催化在绿色化学中的应用

生物催化正成为一种重要的药物分子绿色合成技术。该技术满足绿色化学的12个原则,对绿色化学的发展日趋重要旧m1。具体而言,生物催化可通过催化高立体和高区域选择性反应来防止废物的

产生,利用水作为反应溶剂来防止或减少有害有机溶剂的应用,根据催化反应在常温常压进行的特性来设计高能效和安全的化学合成工艺,充分利用可降解的可再生原料以提高原子经济效益。本节列举一些新近的生物转化例子,说明生物催化在建立环境友好和经济有效的绿色化学过程中的应用前景。

多数酶催化反应在温和条件下进行,区域和立体选择性高,这和化学催化或利用手性试剂来进行化学计量(stoichioIlletrican舢nt)的化学拆分很不相同。例如在LylicaTM的活性成分pregabalin的第一代

生产路线中(图式5),cy粕础ester(CNDE)水解脱羧

和加氢后得到消旋卢.氨基酸,最后进行化学拆分滔】。为了得到高光学纯度(99.5%)的活性药物成分(API),(s).扁桃酸拆分后需要进一步重结晶,但两步反应得率只有25%一29%。由于不需要的对映体回收比较困难,整个过程的产率只有18%一21%。这样,拆分步骤之前70%的原材料(包括中间体、试剂和溶剂)最后都成为废物。

在利用生物转化的第二代生产路线中(图式

万 

方数据、、1/7\,cNI

l・——・・—————--●

KOH、、1,—7\rcNEt62c八c02B

\c02K

丫G2塑型抽r绷18%—.21%

¨三:2

图式5利用化学拆分合成prel灿alin‘笛3

Sch删5

ChemjcaJ

8yntllesiB

0f

prt辨haJjnby

classic

re鲫lution[矧

区域和立体选择性水解仍有挑战性。另外,图式6的3步反应都在水中进行。因此,该新工艺不仅免

的大部分有机溶剂,不需要对映体的回收,同时还瓢蒜科》代:箩n嚣

\r1剧

嗍竺哆/E也。人∞2EI

丫丫劓7

№o

.o∥、cq戡

。、氇日H2口

一"

a^日One

recydjng

图式6Pregal)alin的绿色化学酶法合成路线‘”侧

Scheme6A

green

chemoenzymtic

proce髓fortllesyntIlesis

of

pmgabalin[”勰】

生物催化也可用于建立以天然产物为基础的药

和,选择性高,利用酶催化进行合成往往很有利。一中的应用。口一内酰胺类抗生素主要由6一氨基青霉烷酸(6.APA)或者氨基去乙酰氧基头孢霉烷酸(7一000吨和600吨。但直到最近,这两相比之下,青霉素G酰化酶催化的脱酰基反应

6),酶拆分在第一步进行,不需要的对映体可以很容

易回收‘铲剐。相比之下,利用化学方法对二酯进行

除了传统的(S)一扁桃酸化学拆分过程和图式5所示可以使收率和通量(thr;0u咖put)加倍提高。

物绿色化学合成路线。这些药物往往结构复杂,不稳定,而且带高密度的官能团,其化学合成通常需要各种保护和去保护步骤。生物转化反应条件温个例子是青霉素酰化酶在卢一内酰胺类抗生素生产ADCA)衍生合成。目前世界上6一APA和7-ADCA的年产量分别是8种中间体一直由青霉素G通过化学脱酰基法制备。在该工艺中,青霉素G的羧基首先需硅烷化以进行保护,随后进行选择性脱羧,最后除去保护基团(图式7,以6一APA为例说明,R=H或0H)啪1。该方法需要化学计量的硅烷化试剂,氯化磷,Ⅳ,Ⅳ.二甲基苯胺和大量的二氯甲烷;而且,反应在一40℃中进行。

・1922・

化学进展

第19卷

叩猕芦∞堍蠢

M意o∞一

伽淤

t02sl№2cl—

V№H

∞州

图式7半合成口.内酰胺类抗生紊的化学法合成‘刎

S曲e删7

Ch哪icBl

8ynthesis

of蛐i・syntlledc

口一1actaIn

¨曲iotics【驯

叽堍等挑制您毪

黔百

图式8半合成p内酰胺类抗生素的酶法合成‘训

Scheme8

E“碍matic

6yn山esi5

of睇llli—synthdic芦一l船t啪

MtibIodc8[”】

通过生物催化,廉价的可再生资源可用于合比较难于用常规方式合成,或者合成来源受到限制。已使适合工业应用的新型高效生物催化剂成为可和治疗感冒病毒感染的药物唾液酸苷酶抑制剂磷酸phosphate,7r蛐inu皿)合成的关的恐惧日增,世界上很多国家都在建立Taminu。库在R0che公司的磷酸奥司米韦lo步合成路线

中,莽草酸是关键中间体b“….因为其3个手性中万 

方数据:骚“一竺::q竺逾:图式9由莽草酸合成磷酸奥司米韦的传统路线m川

Sch嘲e9

SyHthesisofo特lt哪渐rphoBph8te如m摹hikimic

∞“”r监]

在两种莽草酸盐激酶同工酶都缺失的大肠杆菌工程菌中进行∞Ⅲ]。目前已发现多种代谢工程策略可提高由葡萄糖合成莽草酸的效价和收率∞],最终获得的大肠杆菌菌株合成莽草酸的效价为84g,L,收率为原料葡萄糖的33%旧3。随着对TalIlinu。需求的迅合成所需莽草酸的主要来源。

目前磷酸奥司米韦合成路线的一个缺点是API终产物中氨基部分来自易爆的叠氮化物。这促使人

最近报道了一个新的合成途径,无叠氮化物参与,而且比常规商业合成途径步骤要少(图式lO)m]。该途径首先通过两个微生物转化过程把葡萄糖转化为氨基莽草酸,然后再以氨基莽草酸为起始物合成p珏藏b

ATCC21143

把葡萄糖转化为k衄o∞Injne;能表达A巩,∞如如p,厶的潜力。

OHE∞Ⅳ

Ho^^

Ho

萧删如∞揖

22%蜘16

AcHN,L、/

amino‘hik打nicacid门H2・H3Pch

圈式加以氨基莽草酸为中间产物的磷酸奥司米韦的新合成路线‘训

scheme10

new

∞ute

to衄eltanli“r

ph∞phate

Via

锄in08hikimic

acid[柏]

速增长,由资源丰富的玉米淀粉获得廉价的葡萄糖并进一步通过生物催化合成莽草酸已成为Ta“nuo在室温水溶液中进行,无须引入保护和去保护步骤。而且,通过反应工程的研究和酶固定化,青霉素G酰化酶催化6一APA与氨基酯或氨基酰胺进行酰化反应可合成众多的半合成口.内酰胺类抗生素,如青霉素,阿莫西林,头孢克洛,头孢氨苄和头孢羟氨等(图式8)mo。类似的方法也可应用于7.ADcA及其衍生抗生素的合成。

们去寻找一条无叠氮化物参与的替代途径‘铲驯。

磷酸奥司米韦。其中,暑∞滋W胱di把"|o兀£i来源的aIninoDAHP合成酶基因的莽草酸衍生物产生菌株,把kano鼢IIline进一步转化为氨基莽草酸。在这两个微生物转化过程中,由葡萄糖生成氨基莽草酸的总产量为5%m3;由氨基莽草酸生成磷酸奥司米韦的收率则为22%。如果生物催化步骤的效率能进一步提高,这一合成途径会有巨大

成光学纯化合物。利用这一点,人们可以按照绿色化学原则来设计药物合成路线。光学纯化合物通常近年来天然产物的生物合成和代谢工程领域的进展能,一个突出例子是莽草酸的生产。莽草酸是预防奥司米韦(oseltaIIlivir键起始原料(图式9)。随着人们对禽流感病毒爆发存,以此作为全国性感冒流行预防计划的一部分。

心和环状骨架在形成最后的API结构时非常重要。在实际生产中,莽草酸从八角茴香中分离,或者由大肠杆菌工程菌发酵获得(图式9)。莽草酸是芳香族氨基酸生物合成的一种共同前体,其微生物合成

第12期陈振明等生物催化在绿色化学和新药开发中的应用

・1923・

植物次生代谢产物构成了药物研制的一个丰富的天然产物可再生资源。但是,从植物获得一个稳定的活性物质来源往往比较困难。一个突出例子是紫杉醇(T默ol@)。紫杉醇是一种双萜类生物碱,最

初从一种太平洋紫杉短叶红豆杉(‰瑚6脚洳z施)的

树皮中提取,其提取得率仅仅为0.014%H1’训。而且,紫杉醇的提取需要剥取树皮,这往往使需要大约两百年才能长成的红豆杉不能继续存活。另一方面,由于紫杉醇分子结构的复杂性,从简单分子出发通过化学方法工业化合成这种化合物往往不可行。基于此,可建立一种从含量更为丰富的紫杉烷10.脱乙酰基巴卡丁Ⅲ出发的半合成方法(Scheme11)‘43_例。10.脱乙酰基巴卡丁Ⅲ从欧洲紫杉短叶红

豆杉(‰淞60c∞纽)针叶中提取,合成过程干重得

.嚣一H掇

pacl黼I

图式ll

由10.脱乙酰基巴卡丁Ⅲ合成紫杉醇‘”“3

st量螂啦!l匈TItIlesis0f

p∞litaxel硒nlm山目ce哆l

baccalin

Ⅲ‘毋11

但是,这个半合成工艺比较复杂,需要11个化了一个通过紫杉细胞的培养来制备紫杉醇并进一步前体开始(图式12)m-鹞]。栊牛儿基焦磷酸合成酶儿基焦磷酸盐,后者再由紫杉二烯合成酶作用环化形成taxa.4(5),ll(12).diene。随后,该中间体经过一系列酶催化反应转化为巴卡丁Ⅲ,其中包括羟化、酰化、氧化和氧杂环丁烷等反应。侧链则通过与人‘俨51’广泛研究了多种不同来源的紫杉细胞培养

和诱导紫杉醇合成的激发子的作用。例如,甲基茉

细胞培养2周的紫杉醇产量提高到110m∥L。植物细胞培养生产紫杉醇放大容易,而且除去了半合成

万 

方数据路线中所需的11个化学转化步骤,避免了众多化学试剂的使用和有害废物的产生…。

b邓帅n州n∞pho・pha协

搿黝瑶落

嗡一嚣

+二=镏一

OH

。~VD2

圈式12

由焦磷酸盐合成紫杉醇‘”训

scheme12

Bi∞ynthesisof

paclita】【el舶mpyrophosphates

总之,生物催化是符合绿色化学原则的新技术。正如普瑞巴林(pregabalin)、奥司米韦和聚酮类抗生素等物质的合成所显示的,生物转化非常适合于在室温水溶液中催化高区域和高立体选择性的反应,而这种反应传统化学方法是难于进行的。

3生物催化在天然产物修饰中的应用

自然界在长期进化中形成的酶能催化合成从简单气体分子到复杂天然产物在内的各种分子,但其中的很多酶仍没能为合成化学家所利用。过去10多年是一个天然产物和次生代谢产物合成代谢途径及其酶催化机制的知识爆炸性增长的时期b2’53]。例如,在分子多样性的第一层次上,线性的非核糖体肽(NRP),聚酮化合物(PK)和萜类等化合物的框架结构通常由氨基酸阻】、乙酰coA[5朝和戊烯焦磷酸滔1等单体经过酶催化聚合而成。在分子多样性的第二层次,这些线性分子往往经过了环化、氧化、还原、卤化、糖化、酰化和甲基化等修饰作用(图式13)。尽管所形成的分子具有复杂性和多样化的特点,每一个转化步骤都由一种具有高度选择性和转化率的酶催化完成。本节拟着重分析并讨论酶催化的卤化、大环化和糖化等反应及其在天然产物类似物合成中的应用旧1。

3.1

卤化反应

天然产物往往需要氯在合适位置才能有生物活

性b引。对于富电子底物,自然界一般利用黄素依赖型的卤化酶或卤素过氧化物酶来催化氯化、溴化或碘化作用。对于烷烃等缺电子底物,则往往利用单核铁卤化酶旧】。另一方面,氟化作用采用了一种

率大约为0.1%,而且提取过程不会对树造成损伤。

学转化和7个分离步骤。因此,有研究者另外建立通过层析和重结晶进行纯化的工艺。紫杉醇的生物合成由异戊烯焦磷酸和法呢基焦磷酸两种类异戊烯催化异戊烯焦磷酸和法呢基焦磷酸的偶合形成栊牛苯基异丝氨酸的连接反应以及随后由转移酶催化的苯甲酰化反应形成。为提高紫杉醇的收率,有

莉酮酸酯可有效地把曼地亚红豆杉(‰凇舭出口)

・1924・

化学进展

第19卷

№℃翱磷。H

的penicimn(NRP)

anem-Sm-n

(terpenoid)

JJ

H:Y1怼,乒X删心弋孔乩0~ooH

/J吣.,k,、,太—ⅦP

{鞭:一

nU

erythmmyc.n(PK)

心弋≯∞H+心弋材+心噱H

sche眦13

Bio吕ynthesisof

jv^oPP+儿伽一

咖胛帅帅b

J一+H舭c矾

图式13非核糖体肽、聚酮化合物和萜类等化合物的生物合成‘妒剐

NRP、PK柚d

terpeno心妒矧

L-异亮氨酸发生y.氯化反应和随后的氯被口.碳取代等反应,最后产生环戊酸乙酯前体(图式15)‘训。一般认为缺电子底物可通过这一机制进行多种卤化反应㈤矧。但是,非共价的结合在天然产物合成酶上的底物是否能进行卤化反应仍有待研究。

s。2亲核取代机制。

由于活化的卤源(如次卤酸)能在酶分子内外自由扩散,黄素卤素过氧化物酶催化的卤化反应往往区域选择性和立体选择性低,在合成上用处有限。但是,黄素依赖型的卤化酶和单核铁卤化酶都具有高区域选择性和立体选择性旧’6¨。尽管酶催化卤化反应的应用还处于早期,但已经显示出很大的应用潜力。例如色氨酸7.卤化酶等FADH2卤化酶可以催化一系列的吲哚衍生物和芳香杂环化合物的区域特异性卤化反应旧1。同样是利用色氨酸7一卤化酶,在体内组合进行卤化和糖化反应的基础上,构建了一个可用于抗癌的蝴蝶霉素类化合物库(未显示,图式14)旧J

o—

CI.0

ChIO—na8e

enZyme

塑驴瀚潍m崩屯

】|【

外;一

of

I/rs;娜m

图式15以酶催化氯化为基础的冠缨碱生物合成㈨

15

Biosynthesis

裔裔

1.

sch哪ec啪眦ti肿

via

en巧matic

HX;a。BrhdoI∞副_b日∞I摹●一

chlorination【酬

到目前为止,在氟化天然产物如4.氟苏氨酸的代谢途径中只研究了一种氟化酶的性质旧】。该酶利用S.腺苷甲硫氨酸作为氟替代反应的底物,其中L-甲硫氨酸作为离去基团形成5.氟腺苷(图式16)。

图式14卤化酶用于蝴蝶霉素类化合物的合成旧1&heI啦!4

halogenases[∞】

最近这种氟化酶已被用来合成含18F的正电子发射

by

Syntllesi8

0f咒becc砌ycin

卸alogs

试剂旧J。

3.2大环化作用

多数情况下,线性的NRP和PK框架结构在进

在冠缨碱(comnatine)的环丙基氨基酸侧链的生物合成机制阐明以前,对非活性底物的卤化反应机制了解一直很少。该合成途径包括与酶相结合的

一步的后合成酶(post.synt}la∞)修饰前,先进行环化作用以形成大环内酯或巨内酰胺。大环结构通常是天然产物具有生物活性所必须的。

万方数据 

第12期陈振明等生物催化在绿色化学和新药开发中的应用

・1925・

H02C、^,

NH2

图式16以氟化酶为基础的禾氟苏氨酸的生物合成‘‘7】

Sch蜘畦16

BiosyntIl∞iB0f

4.nuon汕r∞ni∞bynu耐豫∞旧1

大环化作用一般由生物合成末端的环化酶所催化。例如,在抗生素短杆菌酪肽A(tymcidineA)的生物合成中,通过与合成酶共价结合的Ⅳ端亲核氨基和C端硫酯的分子内S。2反应,线状的十肽菌

素分子实现了环化反剧圳。

环化酶具有丰富的底物多样性,不仅可以催化线性硫酯底物高效合成18—42元环的巨内酰胺,而且底物除两个基团外,其他所有基团均可被取代。在另一个研究中,4个相邻的氨基酸被聚酮化合物替代后,环化酶催化形成了杂合的肽/聚酮化合物环状分子(PP,PK,图式17)m1。和化学法相比,利用环化酶进行大环化作用不需要对线状前体进行保护反应。

n州翻ty巾cidjneanaIo!gs

图式17环化酶可催化合成新型的PP,P对删

Sch哪e

17

Er呵眦虹c

syH吐屺8is

of∞vclm∽r∞yclicPP,PI(8

by

cyclas∞‘删

由于环化酶对底物的弹性较大,这一化学酶法大环化策略被扩展应用于一系列糖基化天然产物类似分子的合成。例如,bn等"¨合成了多达247种糖基化的短杆菌酪肽A(Tyc

A)类似物(从=氨基

酸,图式18),其中糖基通过铜催化的炔烃l,3一偶极环加成反应引入:感兴趣的是,尽管TycA自身不是・个糖基化抗生素,生物活性筛选表明包括Tyc4PG:14在内的多个糖基化合物在保留TycA抗

万 

方数据等

伊一心1_

嚣渖

~A

∥恫

图式18

利用酶促天环化作用合成非核糖体糖基多

肽…

Schel啪18

syntIleBis

0f

glyc∞ylated∞n捌b啪mal

peptides

byem:y:matic

macmcycl枷on【711

必须指出的是酶环化作用并不仅仅局限于通过近来多种糖基转移酶的发现极大地促进了糖基A-40926anaI098

围式19

利用酶促糖基化和酰化作用合成新型糖

肽‘”・侧

sch伽畦19

S,rIltll商8

0fnovel

glyc叩eptid船by鲫zy哪tic

glyc∞y18li∞and们yl出∞【”'州

菌活性的同时,治疗指数(,11)提高了6倍。相似酶的发现则将促使其他新型大环框架分子的形成。

催化碳氮键形成大环多肽,还可以催化NRP缩酚肽的合成和PK内酯环化反应。例如,从fen斟cinsynth鹪e切割下的双结构域多肽通过催化C—O键的形成合成大环内酯m1;从PK合成酶获得的多个

环化酶也已被证明具有这些功能‘伊符]。

3.3糖基化作用

化的分子的合成。该方法与化学方法互补,或者比

・1926・

化学后者效果更好【7刮。例如,一种来自糖肽A.40926合成酶的Gtf可接受多种糖底物,从而形成新的糖肽(图式19)mJ引。如果底物是叠氮糖(北idosugar),糖基部分则可通过1,3.偶极环加成反应进一步多样化‘侧。

目前已可获得多种糖基转移酶和糖生物合成基因,这为建立一种活体内合成糖基化分子的通用策略提供了基础Ⅲ]。例如,苦霉素生物合成中的糖基转移酶可接受相当多的糖类,使在体内合成一个新型聚酮化合物的分子库成为可能(图式20)n¨。

图式加借助体内糖基化作用可发现多种新型大环内酯类化合物‘81]Scheme加Di靶overy

of

novel

macmlides

by讥锄

glycosylation…

结语

在漫长的进化中,自然界形成了各种各样的酶

来合成各种各样的天然产物和代谢产物。近年来生物合成研究的进展显示,其中很多都可用于化学酶法合成的转化反应。例如,借助于对酶催化杂环化反应的理解旧一驯,人们发现了新型的天然产物类似物。为进一步把这些催化剂作为化学合成工具,学科间的交叉结合非常重要。新型生物催化剂的发现及其在工业合成中的成功应用需要类似物合成、底物修饰、酶学、蛋白质表达和纯化、工艺设计、代谢工程和酶定向进化等技术的综合运用m]。基于这些领域近年来的研究进展,酶在化学合成工业,绿色化学和药物合成中的应用前景十分看好。

致谢:浙江工业大学绿色化学合成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史鸿鑫教授对本文提出了很多宝贵的意见,特此表示感谢!

万 

方数据进展

第19卷

参考文献

[1】1'唧盯AM.C&ENe啪,2006,84(33):15—25

[2】

k嗍heJE,MeyerH

P.0Ig.Proc嘲R鼬.Dev.,2006,lO:

572—580

(3]St瑚thof

J,PaIll【eS,scIllnidA.Curr.Opin.Bia‘echn01.,

2002。13:548—556

[4]‰JH,丑m

S.New‰h砌晒∞forCheIIlicalDmlopⅢn.

Berlin:springer.Ved甥,2006.117一13l

[5】Yazbeck

D,M叭inezC

A,Hu

H,et曩1.TetIalled啪A5yln.,

2004.15:2757一”63

[6]Drago“ch

S,WebberSE,Babi眦R

E,eI曩1.J.Med.

Chem.,1998,4l:2819—2834

[7]1如JH,McGeeK.A5yIII啪tricCatalysis∞Indu“alScale.WeiIIlIeim:WiIev.VCH,2004.323—334

【8]T舯JH,McGee

K.org.Proc嘲R髓.Dev.,2002.4:52卜

524

[9]HuS

H,T缸D,Martin觑C

A,ma1.Org.Len.。2005,7:

4329.一433l

[10]

YazbeckD,Derrick

A,P暑me阻rM,融a1.0rg.Proc档B.R曲.

Dev.,2006,10:655—660

【11]HuS

H,TatD,Ma而11船CA,etd.WO

2∞5∞4186,嬲

[12]

HuSH,KeUyS,“贮S,et

a1.Org.Len.,2006,8:1653一

1655

[13]Ya出∞kD

R,Du瑚P

J,)【ie

Y,et

a1.J.MoI.C址.B,

2006,39:156—159

[14]

ⅪeZY,Fengj

L,GaIciaE,et

a1.J.Md.C砒.B,2006,4l:

75一∞

【15]

R鳅z

T,FuY,MeiswillkdA.An学哪.Chem.ht.Ed.,

2006。45:1412一1415

(16]

Fiet

S,Beil朋J

V,WinloltB.P”∞.Nan.Acad.sci.

USA,2006。103:1693一169B

[17]

De啪tiB

G,ZhuZ

L,Willi唧A,eta1.J.Am.Ch锄.S∞.,

2002.124:9024—9025

[18]

DeS舳£isG,W∞g

K,FanmUB,et

a1.J.Am.Ch删.S呻.,

2003。125:11476—11477

(19]

kge啪S,ChpUnD

A。Edw池JH,eta1.0Ig.‰.Res.

D“.,2006,10:661—665

[20]Gl嘲bergW

A,Varvak

A,H蚰枷S

R,eta1.Proc.Natl.

Acad.sci.USA。2004,101:5788—5793

[21]HⅡS

H,‰J

H,)【ieZY.WO

2006134482,2006

[22】T抽JH。Pettrn蚰A,Ue∞A.Ind岫trial

Biot姗fomIatio啦.

[23]

Ana岫PA,W删JC.Gm∞ChelniBny:n∞ry髓d

Wilev.VCH。2006.63—9l

Pr卵Ⅱce.

N洲York:OxfbrdUIIive商tvPre秘I眦.。1998

[24]Tuck盯J

L.Or;g.Proc.R∞.D吖.,2006,10:315—319

[25】H∞ksh

MS。sobierayD

M。SchwindtMA,et

a1.OIg.Pr∞.

It∞.Dev.,1997。l:26.一38

[26]HⅡSH,Manin眈C,T∞JH,eta1.W0

20060(】0904,2006[”]

Hu

SH。Martin龆C,T∞J

H,eta1.2lld

Intemati叩al

Co柑毛rence蚰Gr嘲I

and

Su“IIableCheInigtw“9thAnnIIal

Gf嘲Ch鲫jg田&Engi∞erillgConferen∞.W鹪hingt彻D.C.,

20D5.51

[28]V蛐N∞rd醐R.Ch绷i8tw

Wodd,2007.4(6)

[29]VemeiiJ,V枷D.Recl.T飓v.Chim.PapB∞,1993,112:

66-一8l

[30]

B嘶IlkA,№E

C,de

V籼E.0lg.胁.脑.脚.,

1998.2:128—133

第12期

陈振明等生物催化在绿色化学和新药开发中的应用

・1927・

m№玛pielM,Fi∞her

R,He蛆ig

M,et

a1.Org.Proc.R船.

D".。1999。3:266-一”4

‘墨!Abr∞htS,Ha而理l仰P,Iding

H,et

a1.ClIimia,2004,58:

621—629

协DmdIs

KM,KnopDR。Fr嘲JW.J.Am.Ch咖.soc.,1999,

12l:1603一l

6|D4

阻Chand啪S

S,Yi

J,DratIls

M,眦aI.Bi帆hn01.Pmg.,

2003.19:808—814

Kr聋m盱M,BolI粤净ert8J,Bovenberg

R,d

a1.Metab.Eng.,

2003。5:277—283

K耐M,Tms∞rdiR.J.吨.Ch∞.。200l,66:2044—2051‰m

H8rrin鲫PJ,Br0啪JD,蹦e姗T,eta1.oIg.Proc.脑.

Dev.。2004。8:86-一9lmYeungY

Y,H帆g

S,CoreyE

J.J.Am.Ch哪.Soc.,2006,

128:63l伊一6311

FukutaY。Mi诅T,FIlkuda

N,eI

a1.J.Am.Chem.S∞.,

2006.128:6312—6313

KarpfM,Tm鹋afdir

R.US2006047

002,2006

№‘兰

WaIliMC,1.aylorHL,WaUME,et

a1.J.Am.Chem.S∞.,

197l。93:2325—2327m

sufne秘M,wall

ME.Taxol:Sci朗ce蚰d

AppHcati邮.Bo傀胁咖。FL:CRCPrⅫ,1995.3—25

Holt∞RA.US5015744。1991H0lt蚰R

A.US5

136060。1992

m阻mSingII

K,w甜y甜R

E,凡恻s

GL,d

a1.Org.Pr∞.R瑚.Dw.,2003,7:25一”

Walker

JC.37th

Middle

An锄tic

Re咖flaIMect啦0f

the

Americ蚰Chemical

Society.NewBnmswick,NJ:ACS,2005P砒elR

N.A咖.R倒.Microb“.,1998,52:36l一395

m№Je蛐w咖s,cmte叫R.Appl.Mic∞bi01.BioteclIIl01.,200l,

57:13—19

№Yul【im哪Y,Tabata

H,HigaslliY,eIa1.NatIIreBiol忧ImoI.,19916.14:1129.一1132

seki

M,0h跚C,儆eda

M,da1.Biotech∞I.Bi∞Ilg.,

1997,53:214—219

5lzIloIlgJ

J.J.Bio∞i.BioeIIg.,2002。94:59l一599

52IIiU

A.Nm.Pmd.Rep.,2006,23:256—320

53Walsh

T.scierm。2004,303:1805一1810

54

BaldwilI

E,B删M

F,SIIiau

Y,d

a1.Ch哪.Rev.,1997。97:263l一2“9

Kllosh

C。H日由llryP

B.Natu即,200l,409:247—252

瞬睇RoD

K,Pamdi∞E

M,OueUetM。cI

a1.N砒哦,2006,440:

鲥俨一943

hIrkart

M,1kJ

H.Mum

st印EmymeC砒alyzedProces8∞.Wil竹,2007

Y删eⅡA.C&ENew8,2006,84(21):12—18

BlIrdVN,啪P晷eKH.BiocheInigtry,2003,邱:l”2一1135

m两泐

DoIIgC

J。nechS,Unve删∞htS,et

a1.Sci蛐∞,2005,309:

2216.一2219

旧Bl船iakL

G,Vaillan∞山t

H,WalshCT,毗a1.Na“lm,2006,

440:368—37l

H凸l砑M,Burdw,Rei飚Hu,et

aI.Adv

S”.C砌.,2001,

万 

方数据343:591—595

sal∽I脱C,办u

L。B舢A

F,etal。Proc.Natl.Acad.sci.

USA。20Q5,102:46l一466

.泓

VaiUancourtF

H,Yetl

E,V∞bu曙D

A,eta1.N砒um,2005,

436:119l一1194

G8lolIicPD。VaiUancourtFH,Wal8hC

T.J.Am.Ch唧.

S∞.,2006,128:3900一390l

Vaill蛐c叭rt

H,V璐burg

A,WalshC

T.ChemBioChem,

2006。7:748—752

0’H8S明D,Sch—f血hC,CobbSL,毗a1.N砒哦,2002,416:279—279

O’Hag明D.J.nu砸∞Ch伽.,2006,127:1479一1483

旧旧

KohliRM,W8lshC

T,BurkartM

D.N砒ure,2002,418:

658—661

Kohli

M,BtlrkeMD。ThoJ

H,矗aI.J.Am.Ch锄.S∞.,

2003。125:7160_一7161

.三

“nH

N,Wal8h

T.J.AIn.Ch删.S0c.,2004,126:

13998一l砌

[72]sieb盱SA,T∞JH,WalsIl

CT,e【a1.Angw.Ch锄.ht.Ed.

EIlg.,2004,43:493—498

[73]

H洲ald-Jon帕AR,Km学盯RC,hW,前a1.J.Am.Chem.S0c.,200r7,129:10082一10083

[74]

L舡H

X,1钰S

C,KhoelaC,da1.BiochemisI]ry,2002。41:

12590_一12597

[75]B0ddyCN,Schneid盯TL,HottaK,eta1.J.Am.Cl坨m.

S∞.,2003,125:3428—3429

[76]

%mtII

R。I舢genh蛆JM,n鲫蚰Js.cu盯.Opin.BidIcch.,2005,16:622—630

[77]鼬ugerR

G,hW,Oberth叫M,eta1.Chem.&Bi01.,2∞5,

12:131—140

[78]

LuW,kmku}der

C,Obe砌IIlrM,et

a1.Pr∞.Natl.Acad.

Sci.USA,2004,101:4390一4395

[79]

Fu

X。AlbeⅡ咖n

C,no哪mJS.Org.ktt.,2005,8:1513—

1515

[∞]Bl帅chardS,Tho玛佃JS.C毗.Opin.Ch绷.Bio.,2006,10:

263—27l

[81]

BofisovaS

A。酗LS。Melancon

CE,et

a1.J.Am.Ch咖.

S∞.。2004。126:6534—6535

[82]

scllneiderT

L,Wal8lI

T,O’Conr阱SE.J.Am.Ch咖.

S∞.。2002,124:11272一11273

[83]Patel

H,‰JH,WalBIICT.Bi∞hemi蚰了,2003。42:105“一

10527

[84]

ShinyaK,Wiedm

K,MatsuoK,et

a1.J.AⅢ.Ch咖.S∞.,

200l。123:1262—1263

[85]

Wuo咖a

M,H8西盱L

P,IJ0weⅡP.scien∞,1990,249:

160.一162

[86]Blackh哪G

M。GI岫MinSJ。Wils∞JR.Helv.Chim.Ac协,

2003。86:伽0D.—4006

[87]

Pachol∞M,1kJH,WalBh

T.Bi∞h即血研,20日6,44:

14969-一149r76

[88]

‰JH,Zllao

LS,R锄N

Q.0rg.Ph.胁.Dev.,2007。

ll:259_一267

生物催化在绿色化学和新药开发中的应用

作者:作者单位:

陈振明, 刘金华, 陶军华, Chen Zhenming, Liu Jinhua, Tao,Junhua

陈振明,Chen Zhenming(浙江工业大学生物与环境工程学院,杭州,310032), 刘金华,LiuJinhua(杭州师范大学材料与化学化工学院,杭州,310036), 陶军华,Tao,Junhua(杭州师范大学材料与化学化工学院,杭州,310036;BioVerdant,Inc.,7330 Carroll Road,SanDiego,CA 92121,USA)化学进展

PROGRESS IN CHEMISTRY2007,19(12)5次

刊名:英文刊名:年,卷(期):被引用次数:

参考文献(88条)

1. Thayer A M 查看详情 2006(33)

2. Leresche J E;Meyer H P 查看详情[外文期刊] 20063. Straathof A J;Panke S;Schmid A 查看详情[外文期刊] 2002

4. Tso J H;Zhao L S New Technologies for Chemical Development 20065. Yazbeck D;Martinez C A;Hu S H 查看详情 2004

6. Dragovich P S;Webber S E;Babine R E 查看详情[外文期刊] 19987. Tao J H;McGee K Asymmetric Catalysis on Industrial Scale 20048. Tao J H;McGee K 查看详情 2002

9. Hu S H;Tat D;Martinez C A 查看详情[外文期刊] 200510. Yazbeck D;Derrick A;Panesar M 查看详情[外文期刊] 200611. Hu S H;Tat D;Martinez C A 查看详情 200512. Hu S H;Kelly S;Lee S 查看详情[外文期刊] 200613. Yazbeck D R;Durao P J;Xie Z Y 查看详情 200614. Xie Z Y;Feng J L;Garcia E 查看详情 200615. Reetz M T;Fu Y;Meiswinkel A 查看详情 200616. Fiet S V S;Beilen J B V;Witholt B 查看详情 200617. Desantis G;Zhu Z L;William A 查看详情 2002

18. DeSantis G;Wong K;Farwell B 查看详情[外文期刊] 200319. Bergeron S;Chaplin D A;Edwards J H 查看详情[外文期刊] 200620. Greenberg W A;Varvak A;Hanson S R 查看详情 200421. Hu S H;Tao J H;Xie Z Y 查看详情 2006

22. Tao J H;Pettman A;Liese A Industrial Biotransformations 200623. Anastas P A;Warner J C Green Chemistry:Theory and Practice 199824. Tucker J L 查看详情[外文期刊] 2006

25. Hoekstra M S;Sobieray D M;Schwindt M A 查看详情 199726. Hu S H;Martinez C;Tao J H 查看详情 200627. Hu S H;Martinez C;Tao J H 查看详情 200528. Van Noorden R 查看详情 2007(06)29. Verweij J;Vroom D 查看详情 1993

30. Bruggink A;Roos E C;de Vroom E 查看详情 1998

31. Federspiel M;Fischer R;Hennig M 查看详情[外文期刊] 1999

32. Abrecht S;Harrington P;Iding H 查看详情[外文期刊] 2004

33. Draths K M;Knop D R;Frost J W Shikimic acid and quinic acid: Replacing isolation from plantsources with recombinant microbial biocatalysis[外文期刊] 1999(7)

34. Chandran S S;Yi J;Draths K M Phosphoenolpyruvate availability and the biosynthesis of shikimicacid [外文期刊] 2003(3)

35. Kr(a)mer M;Bongaerts J;Bovenberg R 查看详情 2003

36. Karpf M;Trussardi R 查看详情 2001

37. Harrington P J;Brown J D;Foderaro T 查看详情[外文期刊] 2004

38. Yeung Y Y;Hong S;Corey E J 查看详情[外文期刊] 2006

39. Fukuta Y;Mita T;Fukuda N 查看详情[外文期刊] 2006

40. Karpf M;Trussardir R 查看详情 2006

41. Wani M C;Taylor H L;Wall M E 查看详情 1971

42. Sufness M;Wall M E Taxol:Science and Applications 1995

43. Holton R A 查看详情 1991

44. Holton R A 查看详情 1992

45. Singh A K;Weaver R E;Powers G L 查看详情[外文期刊] 2003

46. Walker J C 查看详情 2005

47. Patel R N 查看详情 1998

48. Jennewein S;Croteau R 查看详情 2001

49. Yukimune Y;Tabata H;Higashi Y 查看详情 1996

50. Seki M;Ohzora C;Takeda M 查看详情[外文期刊] 1997

51. Zhong J J 查看详情[外文期刊] 2002

52. Hill A 查看详情[外文期刊] 2006

53. Walsh C T 查看详情[外文期刊] 2004

54. Baldwin J E;Byford M F;Shiau C Y 查看详情 1997

55. Khosla C;Harbury P B 查看详情[外文期刊] 2001

56. Ro D K;Paradise E M;Ouellet M 查看详情[外文期刊] 2006

57. Burkart M;Tao J H Multi Step Enzyme Catalyzed Processes 2007

58. Yarnell A 查看详情 2006(21)

59. Burd V N;van Pée K H 查看详情[外文期刊] 2003

60. Dong C J;Flecks S;Unversucht S 查看详情[外文期刊] 2005

61. Blasiak L G;Vaillancourt F H;Walsh C T 查看详情[外文期刊] 2006

62. H(o)lzer M;Burd W;Reiβig H U 查看详情 2001

63. Sanchez C;Zhu L L;Brana A F Biomimetism and bioinspiration as tools for the design of innovativematerials and systems[外文期刊] 2005(4)

64. Vaillancourt F H;Yeh E;Vosburg D A 查看详情[外文期刊] 2005

65. Galonic P D;Vaillancourt F H;Walsh C T 查看详情[外文期刊] 2006

66. Vaillancourt F H;Vosburg D A;Walsh C T 查看详情 2006

67. O'Hagan D;Schaffrath C;Cobb S L 查看详情[外文期刊] 2002

68. O'Hagan D 查看详情[外文期刊] 2006

69. Kohli R M;Walsh C T;Burkart M D 查看详情[外文期刊] 2002

70. Kohli R M;Burke M D;Tao J H 查看详情 2003

71. Lin H N;Walsh C T 查看详情[外文期刊] 2004

72. Sieber S A;Tao J H;Walsh C T 查看详情 2004

73. Howard-Jones A R;Kruger R G;Lu W 查看详情[外文期刊] 2007

74. Lu H X;Tsai S C;Khosla C 查看详情[外文期刊] 2002

75. Boddy C N;Schneider T L;Hotta K 查看详情 2003

76. Griffith B R;Langenhan J M;Thorson J S 查看详情[外文期刊] 2005

77. Kruger R G;Lu W;Oberthur M 查看详情 2005

78. Lu W;Leimkuhler C;Oberthür M 查看详情 2004

79. Fu X;Albermann C;Thorson J S 查看详情 2005

80. Blanchard S;Thorson J S 查看详情 2006

81. Borisova S A;Zhao L S;Melancon C E 查看详情[外文期刊] 2004

82. Schneider T L;Walsh C T;O' Connor S E 查看详情 2002

83. Patel H;Tao J H;Walsh C T 查看详情 2003

84. Shinya K;Wierzba K;Matsuo K 查看详情[外文期刊] 2001

85. Wuosmaa A M;Hager L P;Lowell P 查看详情 1990

86. Blackburn G M;Gamblin S J;Wilson J R 查看详情[外文期刊] 2003

87. Pacholec M;Tao J H;Walsh C T 查看详情[外文期刊] 2005

88. Tao J H;Zhao L S;Ran N Q 查看详情[外文期刊] 2007

本文读者也读过(9条)

1. 闵恩泽. 傅军. MIN En-ze. FU Jun 绿色化学的进展[期刊论文]-岩矿测试1999,20(2)

2. 朱清时. Zhu Qingshi 绿色化学[期刊论文]-化学进展2000,12(4)

3. 寇元. KOU Yuan 合成气催化转化的绿色化学[期刊论文]-催化学报2008,29(9)

4. 朱文祥. ZHU Wenxiang 绿色化学与绿色化学教育[期刊论文]-化学教育2001,22(1)

5. 徐加艳. 胡源. 王清安. 范维澄. 宋磊 阻燃材料工业中的绿色化学与技术[期刊论文]-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2002,18(1)

6. 陈依军. 吴旭日. Chen Yijun. Wu Xuri 生物催化与新药研究和开发[期刊论文]-化学进展2007,19(12)

7. 江红. 王连军. 江莞 绿色化学概念在水处理剂材料中的应用及发展状况[期刊论文]-无机材料学报2003,18(5)

8. 寇元. 何玲. Kou Yuan. He Ling 离子液体与绿色化学:为了今天还是为了未来?[期刊论文]-化学进展2008,20(1)

9. 陆熙炎. Lu Xiyan 绿色化学与有机合成及有机合成中的原子经济性[期刊论文]-化学进展1998(2)

引证文献(5条)

1. 李红菊 现代催化技术在绿色化工生产中的应用[期刊论文]-化工生产与技术 2008(6)

2. 贡长生 用绿色化学技术发展我国的磷化学工业[期刊论文]-现代化工 2008(12)

3. 张菊. 邹长军 水作反应介质的绿色化学技术[期刊论文]-化工技术与开发 2009(7)

4. 张菊. 邹长军 水作反应介质的绿色化学技术[期刊论文]-化工中间体 2009(7)

5. 刘永辉. 李静 绿色化学的研究进展及前景[期刊论文]-浙江化工 2008(11)

本文链接:http://d.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hxjz200712011.aspx

第19卷第12期72007年12月

学进展

V01.19No.12Dec.,2007

PROGRESSINCHEMISTRY

生物催化在绿色化学和新药开发中的应用*

陈振明1

刘金华2

陶军华2’3一

92121,USA)

(1.浙江工业大学生物与环境工程学院,杭州310032;2.杭州师范大学材料与化学化工学院,杭州310036;

3.BioVerdant,IIlc.,7330CarrollRoad,S锄Diego,CA

摘要近年来生物技术领域有了突破性进展,如公共基因数据库(GenBank)和蛋白质数据库(PDB)中

序列的指数增长,高效基因克隆和表达平台的建立,可有效改进生物催化剂专一性、选择性和稳定性的酶定向进化技术的应用。这些进展使生物催化在化学合成中日趋重要。本文综述了生物催化在如下领域的成功应用:在药物生产中用于开发经济的化学酶法合成工艺,在绿色化学领域中最大程度地减少废物的产生和危险试剂的应用,在天然化学领域中对天然产物进行修饰以发现具有更好生物活性的新药物。

关键词

基因库

蛋白质库

生物催化

绿色化学

天然药物

药物合成

代谢工程

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Q814;0621.3+3文章编号:1005.281x(2007)12.1919—09

BiocatalysisforGreenChemistryandDrugDeVelopment

Ckn历en赢昭1

(1.CoUege

of

厶n西如∞2

‰,几n^眦2’3一

Biological&Envi啪mental

En舀neering,zhejianguniversityofTechnology,HaIlgzhou310032,China;

2.College《Material,CheIIlistry锄dChelllicalEn舀neering,Hall铲houNomlalUniVersity,H肌gzhou310036,China;

3.BioVerdant,IIlc.,7330CanDURoad,SaIlDiego,CA

92121,USA)

Abstract

Biocatalysisis

in

becoming

tm璐fbm斌ionaltechnolog)r,forcheIIIicalsymhesis鹊ar;esultofgm砒h

in

recent

breaI【throll曲s

protein

biotecIlIl0109)r_一exponemial

emciem

publicallyavailablesequences饷mthegenedaLab鹊eaIld

directed

en巧me

data

bank(PDB),molecularcloning蚰d

pmtein唧ression

pla饪bms,poweml

evolutiontechnologiestodirected

IIliniIIlize

to

impmVebiocatalyst’sspecificity,selecti“tyaIldstability.hlthisreView,tlIef&u8wiUbe

in

its印plic砒ion8dmgm粕uf如turing

to

delivercost—efkctivechemoenz)rmaticpmcesses,greencheIIlistr)rto

to

tllegenerationofwaste8andusageofh犯ardousreagems,andnaturalproductmodification

discovernoVel

therapeuticswithimpr|Dvedbiologicalprofiles.

Keywords

GenBallk;

protein

data

b锄k(PDB);

biocatalysis;greenchelIlistr)r;

natural

pmducts;dmg

8ynthesis;metabolicen百neering

生物催化在药物合成中的应用

近年来生物技术领域的突破性进展,使生物催

减少药物合成的步骤,降低废物产生,并提高总体合成效率(包括产量,区域和立体选择性等)。

本节列举几个生物催化的应用例子来说明这种整合策略的重要性H’5J。

在将生物催化整合人药物合成过程时,逆合成分析特别重要。例如,ruprintrivir是鼻病毒的一种抑制剂,其第一代合成路线很长而且收率较低哺]。但

化在化学合成中日趋重要…。生物催化是一种新型的转化技术,特别适合于制药及其相关工业中活性化合物的合成心’3】。为了在化学合成工业中真正发挥作用,生物转化必须和化学研发过程整合考虑,以

收稿:2007年8月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No.20675022)和浙江省杰青团队项目(No.R406378)资助**通讯联系人

e.mail:juIIllua一“m@yaI啪.c嘲

万方数据 

・1920・

学进展

第19卷

是,该抑制剂的ketomethylenepeptidoIIlimetic部位上一个键不寻常断裂的发现使得从Pl,P2,P3和P4

个单元合成这种复杂的化合物成为可能(图式1)。该合成工艺成功开发的关键是从P2的酮酸前体通过连续的酶法还原获得高产率(80%一88%)和高∞

值(>99.9%)的P2【7’利。这一新的化学酶法合成路

线比原化学合成过程减少了5步,成本显著降低。

c洲礤2‰∞咯F喇P2

炒~。

图式l由P2合成m阳n研v0¨1

sche蛳l

SyntIl∞i8

of

m—lY啊、rirfbm

P2‘7'。1

蛋白质工程是对酶功能进行微调的一个非常有用的工具,但该方法耗时长,费用很高。很多情况下,底物修饰(8ubstrateInodulation)和介质优化

(眦diumen舀neering)是一种更经济快捷的手段,而且

可以有效地运用到已有的化学合成工艺中。卜1¨。例如,pelitrexol是一种GARrr抑制剂,其第一代合成路线有20步反应,收率仅为2%。通过逆合成分析建立了一条新的合成路线,该方法将Sonogashim偶合和酶拆分结合,合成步骤减少到9步,总产率提高到10%一15%‘1副。

除了工艺设计(proce褐engineering)、底物修饰、介质优化和其他反应工程方法可以用在工业规模建立药物合成的化学酶法工艺外,新酶发现和定向进化也可以作为备选的整合方法。随着基因数据库和蛋白质数据库的迅速扩大,借助生物信息学方法,在短时间内可获得一个酶库。随后,可对最佳的生物催化剂(但还不是最优化的)进行改造。如腈水解酶

催化的pregabalin(ⅢcaTM的活性成分)合成工艺的

建立(图式2),首先从基因数据库通过克隆建立一个腈水解酶文库,从中获得一个来自Ar口6i而ps厶

t础如胁的腈水解酶作为起始酶,然后该酶被进一

步改造以改善其催化活性【7’。]。不需要的(兄)异构体在碱性条件下很容易回收。庞大的突变体库的筛选往往是定向进化中最费时费钱的步骤。因此,有

万 

方数据必要建成一个高质量的、目标明确的突变库,并建立高效的高通量筛选方法,以减少获得最佳突变株所需的时间和费用n5’161。

n兰:一H:0+n:

(S卜cyan∞cid

(尺'-dinit—e

\丫、一”、NH2

p怕ga均Ih

图式2利用腈水解酶合成p他gab81in‘7’。3

scheme2

synth黯i8ofpregabalin

byIIitrila∞s…1

利用定向进化的另一个例子是用于(R)-4.cy扑0-3.hydroxybutylicacid(阿托伐他汀合成路线的关键中间产物)合成的腈水解酶的改造(图式3)。初步筛选获得的腈水解酶可在24h内把3.羟基戊

二腈(HGN)完全转化为(R)-4.氰基.3.羟基丁酸,底

物浓度为3啪l/L时产物凹值为88%[1引。通过基因

位点饱和突变(GsSM佃),把该酶第190位的丙氨酸变成组氨酸后u8。,底物浓度为3mol/L时,该酶能在

16

h内将底物100%地转化,产物甜值为99%¨引。

Nc\/』\/cN』唑OH

nMIa∞

OH

Nc\/J\/c∞H_:=二,

a幻Ⅳ∞协帅

图式3

腈水解酶定向改造后用于阿托伐他汀合

成‘”191

sckme

synt}Iesis

of砒oⅣ∞tatin

bydirectedevolutionof

nitrila卵s[17一l,】

新酶也可以通过宏基因组学方法从环境样品中获得。在他汀(statin)类HMG.CoA还原酶抑制剂(包括bpito一和cresto一)的乳醇前体合成中(图式4),来自大肠杆菌的5.磷酸脱氧核糖醛缩酶(DERA)以一锅串联方式催化2分子乙醛和1分子氯乙醛缩合。这一方法的缺点是高酶量(20%砒/卅)和低体积产率(每天2g,L)。利用基于酶活性和序列的筛选方法,从宏基因组文库中获得了一种新型DERA。

酶添加量可降低至2%(训叭),而体积产率则可达

第12期陈振明等生物催化在绿色化学和新药开发中的应用

到30g,Uh‘∞’211。

:凡cJH

图式4DERA催化醛醇缩合反应用于他汀类药物合

成蚴1

scheme4

SyntIlesi8ofstatin

dn咿by

DERA・catalyzedaldol

陀们ti∞[”t21]

总之,为找到经济和环境友好的药物合成途径,生物催化需要和现代化学合成技术在逆合成水平上进行整合陋]。生物转化的成功实施需要底物修饰、介质优化、工艺设计、酶学和基于生物信息学的新酶发现和定向进化等策略的综合运用。

2生物催化在绿色化学中的应用

生物催化正成为一种重要的药物分子绿色合成技术。该技术满足绿色化学的12个原则,对绿色化学的发展日趋重要旧m1。具体而言,生物催化可通过催化高立体和高区域选择性反应来防止废物的

产生,利用水作为反应溶剂来防止或减少有害有机溶剂的应用,根据催化反应在常温常压进行的特性来设计高能效和安全的化学合成工艺,充分利用可降解的可再生原料以提高原子经济效益。本节列举一些新近的生物转化例子,说明生物催化在建立环境友好和经济有效的绿色化学过程中的应用前景。

多数酶催化反应在温和条件下进行,区域和立体选择性高,这和化学催化或利用手性试剂来进行化学计量(stoichioIlletrican舢nt)的化学拆分很不相同。例如在LylicaTM的活性成分pregabalin的第一代

生产路线中(图式5),cy粕础ester(CNDE)水解脱羧

和加氢后得到消旋卢.氨基酸,最后进行化学拆分滔】。为了得到高光学纯度(99.5%)的活性药物成分(API),(s).扁桃酸拆分后需要进一步重结晶,但两步反应得率只有25%一29%。由于不需要的对映体回收比较困难,整个过程的产率只有18%一21%。这样,拆分步骤之前70%的原材料(包括中间体、试剂和溶剂)最后都成为废物。

在利用生物转化的第二代生产路线中(图式

万 

方数据、、1/7\,cNI

l・——・・—————--●

KOH、、1,—7\rcNEt62c八c02B

\c02K

丫G2塑型抽r绷18%—.21%

¨三:2

图式5利用化学拆分合成prel灿alin‘笛3

Sch删5

ChemjcaJ

8yntllesiB

0f

prt辨haJjnby

classic

re鲫lution[矧

区域和立体选择性水解仍有挑战性。另外,图式6的3步反应都在水中进行。因此,该新工艺不仅免

的大部分有机溶剂,不需要对映体的回收,同时还瓢蒜科》代:箩n嚣

\r1剧

嗍竺哆/E也。人∞2EI

丫丫劓7

№o

.o∥、cq戡

。、氇日H2口

一"

a^日One

recydjng

图式6Pregal)alin的绿色化学酶法合成路线‘”侧

Scheme6A

green

chemoenzymtic

proce髓fortllesyntIlesis

of

pmgabalin[”勰】

生物催化也可用于建立以天然产物为基础的药

和,选择性高,利用酶催化进行合成往往很有利。一中的应用。口一内酰胺类抗生素主要由6一氨基青霉烷酸(6.APA)或者氨基去乙酰氧基头孢霉烷酸(7一000吨和600吨。但直到最近,这两相比之下,青霉素G酰化酶催化的脱酰基反应

6),酶拆分在第一步进行,不需要的对映体可以很容

易回收‘铲剐。相比之下,利用化学方法对二酯进行

除了传统的(S)一扁桃酸化学拆分过程和图式5所示可以使收率和通量(thr;0u咖put)加倍提高。

物绿色化学合成路线。这些药物往往结构复杂,不稳定,而且带高密度的官能团,其化学合成通常需要各种保护和去保护步骤。生物转化反应条件温个例子是青霉素酰化酶在卢一内酰胺类抗生素生产ADCA)衍生合成。目前世界上6一APA和7-ADCA的年产量分别是8种中间体一直由青霉素G通过化学脱酰基法制备。在该工艺中,青霉素G的羧基首先需硅烷化以进行保护,随后进行选择性脱羧,最后除去保护基团(图式7,以6一APA为例说明,R=H或0H)啪1。该方法需要化学计量的硅烷化试剂,氯化磷,Ⅳ,Ⅳ.二甲基苯胺和大量的二氯甲烷;而且,反应在一40℃中进行。

・1922・

化学进展

第19卷

叩猕芦∞堍蠢

M意o∞一

伽淤

t02sl№2cl—

V№H

∞州

图式7半合成口.内酰胺类抗生紊的化学法合成‘刎

S曲e删7

Ch哪icBl

8ynthesis

of蛐i・syntlledc

口一1actaIn

¨曲iotics【驯

叽堍等挑制您毪

黔百

图式8半合成p内酰胺类抗生素的酶法合成‘训

Scheme8

E“碍matic

6yn山esi5

of睇llli—synthdic芦一l船t啪

MtibIodc8[”】

通过生物催化,廉价的可再生资源可用于合比较难于用常规方式合成,或者合成来源受到限制。已使适合工业应用的新型高效生物催化剂成为可和治疗感冒病毒感染的药物唾液酸苷酶抑制剂磷酸phosphate,7r蛐inu皿)合成的关的恐惧日增,世界上很多国家都在建立Taminu。库在R0che公司的磷酸奥司米韦lo步合成路线

中,莽草酸是关键中间体b“….因为其3个手性中万 

方数据:骚“一竺::q竺逾:图式9由莽草酸合成磷酸奥司米韦的传统路线m川

Sch嘲e9

SyHthesisofo特lt哪渐rphoBph8te如m摹hikimic

∞“”r监]

在两种莽草酸盐激酶同工酶都缺失的大肠杆菌工程菌中进行∞Ⅲ]。目前已发现多种代谢工程策略可提高由葡萄糖合成莽草酸的效价和收率∞],最终获得的大肠杆菌菌株合成莽草酸的效价为84g,L,收率为原料葡萄糖的33%旧3。随着对TalIlinu。需求的迅合成所需莽草酸的主要来源。

目前磷酸奥司米韦合成路线的一个缺点是API终产物中氨基部分来自易爆的叠氮化物。这促使人

最近报道了一个新的合成途径,无叠氮化物参与,而且比常规商业合成途径步骤要少(图式lO)m]。该途径首先通过两个微生物转化过程把葡萄糖转化为氨基莽草酸,然后再以氨基莽草酸为起始物合成p珏藏b

ATCC21143

把葡萄糖转化为k衄o∞Injne;能表达A巩,∞如如p,厶的潜力。

OHE∞Ⅳ

Ho^^

Ho

萧删如∞揖

22%蜘16

AcHN,L、/

amino‘hik打nicacid门H2・H3Pch

圈式加以氨基莽草酸为中间产物的磷酸奥司米韦的新合成路线‘训

scheme10

new

∞ute

to衄eltanli“r

ph∞phate

Via

锄in08hikimic

acid[柏]

速增长,由资源丰富的玉米淀粉获得廉价的葡萄糖并进一步通过生物催化合成莽草酸已成为Ta“nuo在室温水溶液中进行,无须引入保护和去保护步骤。而且,通过反应工程的研究和酶固定化,青霉素G酰化酶催化6一APA与氨基酯或氨基酰胺进行酰化反应可合成众多的半合成口.内酰胺类抗生素,如青霉素,阿莫西林,头孢克洛,头孢氨苄和头孢羟氨等(图式8)mo。类似的方法也可应用于7.ADcA及其衍生抗生素的合成。

们去寻找一条无叠氮化物参与的替代途径‘铲驯。

磷酸奥司米韦。其中,暑∞滋W胱di把"|o兀£i来源的aIninoDAHP合成酶基因的莽草酸衍生物产生菌株,把kano鼢IIline进一步转化为氨基莽草酸。在这两个微生物转化过程中,由葡萄糖生成氨基莽草酸的总产量为5%m3;由氨基莽草酸生成磷酸奥司米韦的收率则为22%。如果生物催化步骤的效率能进一步提高,这一合成途径会有巨大

成光学纯化合物。利用这一点,人们可以按照绿色化学原则来设计药物合成路线。光学纯化合物通常近年来天然产物的生物合成和代谢工程领域的进展能,一个突出例子是莽草酸的生产。莽草酸是预防奥司米韦(oseltaIIlivir键起始原料(图式9)。随着人们对禽流感病毒爆发存,以此作为全国性感冒流行预防计划的一部分。

心和环状骨架在形成最后的API结构时非常重要。在实际生产中,莽草酸从八角茴香中分离,或者由大肠杆菌工程菌发酵获得(图式9)。莽草酸是芳香族氨基酸生物合成的一种共同前体,其微生物合成

第12期陈振明等生物催化在绿色化学和新药开发中的应用

・1923・

植物次生代谢产物构成了药物研制的一个丰富的天然产物可再生资源。但是,从植物获得一个稳定的活性物质来源往往比较困难。一个突出例子是紫杉醇(T默ol@)。紫杉醇是一种双萜类生物碱,最

初从一种太平洋紫杉短叶红豆杉(‰瑚6脚洳z施)的

树皮中提取,其提取得率仅仅为0.014%H1’训。而且,紫杉醇的提取需要剥取树皮,这往往使需要大约两百年才能长成的红豆杉不能继续存活。另一方面,由于紫杉醇分子结构的复杂性,从简单分子出发通过化学方法工业化合成这种化合物往往不可行。基于此,可建立一种从含量更为丰富的紫杉烷10.脱乙酰基巴卡丁Ⅲ出发的半合成方法(Scheme11)‘43_例。10.脱乙酰基巴卡丁Ⅲ从欧洲紫杉短叶红

豆杉(‰淞60c∞纽)针叶中提取,合成过程干重得

.嚣一H掇

pacl黼I

图式ll

由10.脱乙酰基巴卡丁Ⅲ合成紫杉醇‘”“3

st量螂啦!l匈TItIlesis0f

p∞litaxel硒nlm山目ce哆l

baccalin

Ⅲ‘毋11

但是,这个半合成工艺比较复杂,需要11个化了一个通过紫杉细胞的培养来制备紫杉醇并进一步前体开始(图式12)m-鹞]。栊牛儿基焦磷酸合成酶儿基焦磷酸盐,后者再由紫杉二烯合成酶作用环化形成taxa.4(5),ll(12).diene。随后,该中间体经过一系列酶催化反应转化为巴卡丁Ⅲ,其中包括羟化、酰化、氧化和氧杂环丁烷等反应。侧链则通过与人‘俨51’广泛研究了多种不同来源的紫杉细胞培养

和诱导紫杉醇合成的激发子的作用。例如,甲基茉

细胞培养2周的紫杉醇产量提高到110m∥L。植物细胞培养生产紫杉醇放大容易,而且除去了半合成

万 

方数据路线中所需的11个化学转化步骤,避免了众多化学试剂的使用和有害废物的产生…。

b邓帅n州n∞pho・pha协

搿黝瑶落

嗡一嚣

+二=镏一

OH

。~VD2

圈式12

由焦磷酸盐合成紫杉醇‘”训

scheme12

Bi∞ynthesisof

paclita】【el舶mpyrophosphates

总之,生物催化是符合绿色化学原则的新技术。正如普瑞巴林(pregabalin)、奥司米韦和聚酮类抗生素等物质的合成所显示的,生物转化非常适合于在室温水溶液中催化高区域和高立体选择性的反应,而这种反应传统化学方法是难于进行的。

3生物催化在天然产物修饰中的应用

自然界在长期进化中形成的酶能催化合成从简单气体分子到复杂天然产物在内的各种分子,但其中的很多酶仍没能为合成化学家所利用。过去10多年是一个天然产物和次生代谢产物合成代谢途径及其酶催化机制的知识爆炸性增长的时期b2’53]。例如,在分子多样性的第一层次上,线性的非核糖体肽(NRP),聚酮化合物(PK)和萜类等化合物的框架结构通常由氨基酸阻】、乙酰coA[5朝和戊烯焦磷酸滔1等单体经过酶催化聚合而成。在分子多样性的第二层次,这些线性分子往往经过了环化、氧化、还原、卤化、糖化、酰化和甲基化等修饰作用(图式13)。尽管所形成的分子具有复杂性和多样化的特点,每一个转化步骤都由一种具有高度选择性和转化率的酶催化完成。本节拟着重分析并讨论酶催化的卤化、大环化和糖化等反应及其在天然产物类似物合成中的应用旧1。

3.1

卤化反应

天然产物往往需要氯在合适位置才能有生物活

性b引。对于富电子底物,自然界一般利用黄素依赖型的卤化酶或卤素过氧化物酶来催化氯化、溴化或碘化作用。对于烷烃等缺电子底物,则往往利用单核铁卤化酶旧】。另一方面,氟化作用采用了一种

率大约为0.1%,而且提取过程不会对树造成损伤。

学转化和7个分离步骤。因此,有研究者另外建立通过层析和重结晶进行纯化的工艺。紫杉醇的生物合成由异戊烯焦磷酸和法呢基焦磷酸两种类异戊烯催化异戊烯焦磷酸和法呢基焦磷酸的偶合形成栊牛苯基异丝氨酸的连接反应以及随后由转移酶催化的苯甲酰化反应形成。为提高紫杉醇的收率,有

莉酮酸酯可有效地把曼地亚红豆杉(‰凇舭出口)

・1924・

化学进展

第19卷

№℃翱磷。H

的penicimn(NRP)

anem-Sm-n

(terpenoid)

JJ

H:Y1怼,乒X删心弋孔乩0~ooH

/J吣.,k,、,太—ⅦP

{鞭:一

nU

erythmmyc.n(PK)

心弋≯∞H+心弋材+心噱H

sche眦13

Bio吕ynthesisof

jv^oPP+儿伽一

咖胛帅帅b

J一+H舭c矾

图式13非核糖体肽、聚酮化合物和萜类等化合物的生物合成‘妒剐

NRP、PK柚d

terpeno心妒矧

L-异亮氨酸发生y.氯化反应和随后的氯被口.碳取代等反应,最后产生环戊酸乙酯前体(图式15)‘训。一般认为缺电子底物可通过这一机制进行多种卤化反应㈤矧。但是,非共价的结合在天然产物合成酶上的底物是否能进行卤化反应仍有待研究。

s。2亲核取代机制。

由于活化的卤源(如次卤酸)能在酶分子内外自由扩散,黄素卤素过氧化物酶催化的卤化反应往往区域选择性和立体选择性低,在合成上用处有限。但是,黄素依赖型的卤化酶和单核铁卤化酶都具有高区域选择性和立体选择性旧’6¨。尽管酶催化卤化反应的应用还处于早期,但已经显示出很大的应用潜力。例如色氨酸7.卤化酶等FADH2卤化酶可以催化一系列的吲哚衍生物和芳香杂环化合物的区域特异性卤化反应旧1。同样是利用色氨酸7一卤化酶,在体内组合进行卤化和糖化反应的基础上,构建了一个可用于抗癌的蝴蝶霉素类化合物库(未显示,图式14)旧J

o—

CI.0

ChIO—na8e

enZyme

塑驴瀚潍m崩屯

】|【

外;一

of

I/rs;娜m

图式15以酶催化氯化为基础的冠缨碱生物合成㈨

15

Biosynthesis

裔裔

1.

sch哪ec啪眦ti肿

via

en巧matic

HX;a。BrhdoI∞副_b日∞I摹●一

chlorination【酬

到目前为止,在氟化天然产物如4.氟苏氨酸的代谢途径中只研究了一种氟化酶的性质旧】。该酶利用S.腺苷甲硫氨酸作为氟替代反应的底物,其中L-甲硫氨酸作为离去基团形成5.氟腺苷(图式16)。

图式14卤化酶用于蝴蝶霉素类化合物的合成旧1&heI啦!4

halogenases[∞】

最近这种氟化酶已被用来合成含18F的正电子发射

by

Syntllesi8

0f咒becc砌ycin

卸alogs

试剂旧J。

3.2大环化作用

多数情况下,线性的NRP和PK框架结构在进

在冠缨碱(comnatine)的环丙基氨基酸侧链的生物合成机制阐明以前,对非活性底物的卤化反应机制了解一直很少。该合成途径包括与酶相结合的

一步的后合成酶(post.synt}la∞)修饰前,先进行环化作用以形成大环内酯或巨内酰胺。大环结构通常是天然产物具有生物活性所必须的。

万方数据 

第12期陈振明等生物催化在绿色化学和新药开发中的应用

・1925・

H02C、^,

NH2

图式16以氟化酶为基础的禾氟苏氨酸的生物合成‘‘7】

Sch蜘畦16

BiosyntIl∞iB0f

4.nuon汕r∞ni∞bynu耐豫∞旧1

大环化作用一般由生物合成末端的环化酶所催化。例如,在抗生素短杆菌酪肽A(tymcidineA)的生物合成中,通过与合成酶共价结合的Ⅳ端亲核氨基和C端硫酯的分子内S。2反应,线状的十肽菌

素分子实现了环化反剧圳。

环化酶具有丰富的底物多样性,不仅可以催化线性硫酯底物高效合成18—42元环的巨内酰胺,而且底物除两个基团外,其他所有基团均可被取代。在另一个研究中,4个相邻的氨基酸被聚酮化合物替代后,环化酶催化形成了杂合的肽/聚酮化合物环状分子(PP,PK,图式17)m1。和化学法相比,利用环化酶进行大环化作用不需要对线状前体进行保护反应。

n州翻ty巾cidjneanaIo!gs

图式17环化酶可催化合成新型的PP,P对删

Sch哪e

17

Er呵眦虹c

syH吐屺8is

of∞vclm∽r∞yclicPP,PI(8

by

cyclas∞‘删

由于环化酶对底物的弹性较大,这一化学酶法大环化策略被扩展应用于一系列糖基化天然产物类似分子的合成。例如,bn等"¨合成了多达247种糖基化的短杆菌酪肽A(Tyc

A)类似物(从=氨基

酸,图式18),其中糖基通过铜催化的炔烃l,3一偶极环加成反应引入:感兴趣的是,尽管TycA自身不是・个糖基化抗生素,生物活性筛选表明包括Tyc4PG:14在内的多个糖基化合物在保留TycA抗

万 

方数据等

伊一心1_

嚣渖

~A

∥恫

图式18

利用酶促天环化作用合成非核糖体糖基多

肽…

Schel啪18

syntIleBis

0f

glyc∞ylated∞n捌b啪mal

peptides

byem:y:matic

macmcycl枷on【711

必须指出的是酶环化作用并不仅仅局限于通过近来多种糖基转移酶的发现极大地促进了糖基A-40926anaI098

围式19

利用酶促糖基化和酰化作用合成新型糖

肽‘”・侧

sch伽畦19

S,rIltll商8

0fnovel

glyc叩eptid船by鲫zy哪tic

glyc∞y18li∞and们yl出∞【”'州

菌活性的同时,治疗指数(,11)提高了6倍。相似酶的发现则将促使其他新型大环框架分子的形成。

催化碳氮键形成大环多肽,还可以催化NRP缩酚肽的合成和PK内酯环化反应。例如,从fen斟cinsynth鹪e切割下的双结构域多肽通过催化C—O键的形成合成大环内酯m1;从PK合成酶获得的多个

环化酶也已被证明具有这些功能‘伊符]。

3.3糖基化作用

化的分子的合成。该方法与化学方法互补,或者比

・1926・

化学后者效果更好【7刮。例如,一种来自糖肽A.40926合成酶的Gtf可接受多种糖底物,从而形成新的糖肽(图式19)mJ引。如果底物是叠氮糖(北idosugar),糖基部分则可通过1,3.偶极环加成反应进一步多样化‘侧。

目前已可获得多种糖基转移酶和糖生物合成基因,这为建立一种活体内合成糖基化分子的通用策略提供了基础Ⅲ]。例如,苦霉素生物合成中的糖基转移酶可接受相当多的糖类,使在体内合成一个新型聚酮化合物的分子库成为可能(图式20)n¨。

图式加借助体内糖基化作用可发现多种新型大环内酯类化合物‘81]Scheme加Di靶overy

of

novel

macmlides

by讥锄

glycosylation…

结语

在漫长的进化中,自然界形成了各种各样的酶

来合成各种各样的天然产物和代谢产物。近年来生物合成研究的进展显示,其中很多都可用于化学酶法合成的转化反应。例如,借助于对酶催化杂环化反应的理解旧一驯,人们发现了新型的天然产物类似物。为进一步把这些催化剂作为化学合成工具,学科间的交叉结合非常重要。新型生物催化剂的发现及其在工业合成中的成功应用需要类似物合成、底物修饰、酶学、蛋白质表达和纯化、工艺设计、代谢工程和酶定向进化等技术的综合运用m]。基于这些领域近年来的研究进展,酶在化学合成工业,绿色化学和药物合成中的应用前景十分看好。

致谢:浙江工业大学绿色化学合成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史鸿鑫教授对本文提出了很多宝贵的意见,特此表示感谢!

万 

方数据进展

第19卷

参考文献

[1】1'唧盯AM.C&ENe啪,2006,84(33):15—25

[2】

k嗍heJE,MeyerH

P.0Ig.Proc嘲R鼬.Dev.,2006,lO:

572—580

(3]St瑚thof

J,PaIll【eS,scIllnidA.Curr.Opin.Bia‘echn01.,

2002。13:548—556

[4]‰JH,丑m

S.New‰h砌晒∞forCheIIlicalDmlopⅢn.

Berlin:springer.Ved甥,2006.117一13l

[5】Yazbeck

D,M叭inezC

A,Hu

H,et曩1.TetIalled啪A5yln.,

2004.15:2757一”63

[6]Drago“ch

S,WebberSE,Babi眦R

E,eI曩1.J.Med.

Chem.,1998,4l:2819—2834

[7]1如JH,McGeeK.A5yIII啪tricCatalysis∞Indu“alScale.WeiIIlIeim:WiIev.VCH,2004.323—334

【8]T舯JH,McGee

K.org.Proc嘲R髓.Dev.,2002.4:52卜

524

[9]HuS

H,T缸D,Martin觑C

A,ma1.Org.Len.。2005,7:

4329.一433l

[10]

YazbeckD,Derrick

A,P暑me阻rM,融a1.0rg.Proc档B.R曲.

Dev.,2006,10:655—660

【11]HuS

H,TatD,Ma而11船CA,etd.WO

2∞5∞4186,嬲

[12]

HuSH,KeUyS,“贮S,et

a1.Org.Len.,2006,8:1653一

1655

[13]Ya出∞kD

R,Du瑚P

J,)【ie

Y,et

a1.J.MoI.C址.B,

2006,39:156—159

[14]

ⅪeZY,Fengj

L,GaIciaE,et

a1.J.Md.C砒.B,2006,4l:

75一∞

【15]

R鳅z

T,FuY,MeiswillkdA.An学哪.Chem.ht.Ed.,

2006。45:1412一1415

(16]

Fiet

S,Beil朋J

V,WinloltB.P”∞.Nan.Acad.sci.

USA,2006。103:1693一169B

[17]

De啪tiB

G,ZhuZ

L,Willi唧A,eta1.J.Am.Ch锄.S∞.,

2002.124:9024—9025

[18]

DeS舳£isG,W∞g

K,FanmUB,et

a1.J.Am.Ch删.S呻.,

2003。125:11476—11477

(19]

kge啪S,ChpUnD

A。Edw池JH,eta1.0Ig.‰.Res.

D“.,2006,10:661—665

[20]Gl嘲bergW

A,Varvak

A,H蚰枷S

R,eta1.Proc.Natl.

Acad.sci.USA。2004,101:5788—5793

[21]HⅡS

H,‰J

H,)【ieZY.WO

2006134482,2006

[22】T抽JH。Pettrn蚰A,Ue∞A.Ind岫trial

Biot姗fomIatio啦.

[23]

Ana岫PA,W删JC.Gm∞ChelniBny:n∞ry髓d

Wilev.VCH。2006.63—9l

Pr卵Ⅱce.

N洲York:OxfbrdUIIive商tvPre秘I眦.。1998

[24]Tuck盯J

L.Or;g.Proc.R∞.D吖.,2006,10:315—319

[25】H∞ksh

MS。sobierayD

M。SchwindtMA,et

a1.OIg.Pr∞.

It∞.Dev.,1997。l:26.一38

[26]HⅡSH,Manin眈C,T∞JH,eta1.W0

20060(】0904,2006[”]

Hu

SH。Martin龆C,T∞J

H,eta1.2lld

Intemati叩al

Co柑毛rence蚰Gr嘲I

and

Su“IIableCheInigtw“9thAnnIIal

Gf嘲Ch鲫jg田&Engi∞erillgConferen∞.W鹪hingt彻D.C.,

20D5.51

[28]V蛐N∞rd醐R.Ch绷i8tw

Wodd,2007.4(6)

[29]VemeiiJ,V枷D.Recl.T飓v.Chim.PapB∞,1993,112:

66-一8l

[30]

B嘶IlkA,№E

C,de

V籼E.0lg.胁.脑.脚.,

1998.2:128—133

第12期

陈振明等生物催化在绿色化学和新药开发中的应用

・1927・

m№玛pielM,Fi∞her

R,He蛆ig

M,et

a1.Org.Proc.R船.

D".。1999。3:266-一”4

‘墨!Abr∞htS,Ha而理l仰P,Iding

H,et

a1.ClIimia,2004,58:

621—629

协DmdIs

KM,KnopDR。Fr嘲JW.J.Am.Ch咖.soc.,1999,

12l:1603一l

6|D4

阻Chand啪S

S,Yi

J,DratIls

M,眦aI.Bi帆hn01.Pmg.,

2003.19:808—814

Kr聋m盱M,BolI粤净ert8J,Bovenberg

R,d

a1.Metab.Eng.,

2003。5:277—283

K耐M,Tms∞rdiR.J.吨.Ch∞.。200l,66:2044—2051‰m

H8rrin鲫PJ,Br0啪JD,蹦e姗T,eta1.oIg.Proc.脑.

Dev.。2004。8:86-一9lmYeungY

Y,H帆g

S,CoreyE

J.J.Am.Ch哪.Soc.,2006,

128:63l伊一6311

FukutaY。Mi诅T,FIlkuda

N,eI

a1.J.Am.Chem.S∞.,

2006.128:6312—6313

KarpfM,Tm鹋afdir

R.US2006047

002,2006

№‘兰

WaIliMC,1.aylorHL,WaUME,et

a1.J.Am.Chem.S∞.,

197l。93:2325—2327m

sufne秘M,wall

ME.Taxol:Sci朗ce蚰d

AppHcati邮.Bo傀胁咖。FL:CRCPrⅫ,1995.3—25

Holt∞RA.US5015744。1991H0lt蚰R

A.US5

136060。1992

m阻mSingII

K,w甜y甜R

E,凡恻s

GL,d

a1.Org.Pr∞.R瑚.Dw.,2003,7:25一”

Walker

JC.37th

Middle

An锄tic

Re咖flaIMect啦0f

the

Americ蚰Chemical

Society.NewBnmswick,NJ:ACS,2005P砒elR

N.A咖.R倒.Microb“.,1998,52:36l一395

m№Je蛐w咖s,cmte叫R.Appl.Mic∞bi01.BioteclIIl01.,200l,

57:13—19

№Yul【im哪Y,Tabata

H,HigaslliY,eIa1.NatIIreBiol忧ImoI.,19916.14:1129.一1132

seki

M,0h跚C,儆eda

M,da1.Biotech∞I.Bi∞Ilg.,

1997,53:214—219

5lzIloIlgJ

J.J.Bio∞i.BioeIIg.,2002。94:59l一599

52IIiU

A.Nm.Pmd.Rep.,2006,23:256—320

53Walsh

T.scierm。2004,303:1805一1810

54

BaldwilI

E,B删M

F,SIIiau

Y,d

a1.Ch哪.Rev.,1997。97:263l一2“9

Kllosh

C。H日由llryP

B.Natu即,200l,409:247—252

瞬睇RoD

K,Pamdi∞E

M,OueUetM。cI

a1.N砒哦,2006,440:

鲥俨一943

hIrkart

M,1kJ

H.Mum

st印EmymeC砒alyzedProces8∞.Wil竹,2007

Y删eⅡA.C&ENew8,2006,84(21):12—18

BlIrdVN,啪P晷eKH.BiocheInigtry,2003,邱:l”2一1135

m两泐

DoIIgC

J。nechS,Unve删∞htS,et

a1.Sci蛐∞,2005,309:

2216.一2219

旧Bl船iakL

G,Vaillan∞山t

H,WalshCT,毗a1.Na“lm,2006,

440:368—37l

H凸l砑M,Burdw,Rei飚Hu,et

aI.Adv

S”.C砌.,2001,

万 

方数据343:591—595

sal∽I脱C,办u

L。B舢A

F,etal。Proc.Natl.Acad.sci.

USA。20Q5,102:46l一466

.泓

VaiUancourtF

H,Yetl

E,V∞bu曙D

A,eta1.N砒um,2005,

436:119l一1194

G8lolIicPD。VaiUancourtFH,Wal8hC

T.J.Am.Ch唧.

S∞.,2006,128:3900一390l

Vaill蛐c叭rt

H,V璐burg

A,WalshC

T.ChemBioChem,

2006。7:748—752

0’H8S明D,Sch—f血hC,CobbSL,毗a1.N砒哦,2002,416:279—279

O’Hag明D.J.nu砸∞Ch伽.,2006,127:1479一1483

旧旧

KohliRM,W8lshC

T,BurkartM

D.N砒ure,2002,418:

658—661

Kohli

M,BtlrkeMD。ThoJ

H,矗aI.J.Am.Ch锄.S∞.,

2003。125:7160_一7161

.三

“nH

N,Wal8h

T.J.AIn.Ch删.S0c.,2004,126:

13998一l砌

[72]sieb盱SA,T∞JH,WalsIl

CT,e【a1.Angw.Ch锄.ht.Ed.

EIlg.,2004,43:493—498

[73]

H洲ald-Jon帕AR,Km学盯RC,hW,前a1.J.Am.Chem.S0c.,200r7,129:10082一10083

[74]

L舡H

X,1钰S

C,KhoelaC,da1.BiochemisI]ry,2002。41:

12590_一12597

[75]B0ddyCN,Schneid盯TL,HottaK,eta1.J.Am.Cl坨m.

S∞.,2003,125:3428—3429

[76]

%mtII

R。I舢genh蛆JM,n鲫蚰Js.cu盯.Opin.BidIcch.,2005,16:622—630

[77]鼬ugerR

G,hW,Oberth叫M,eta1.Chem.&Bi01.,2∞5,

12:131—140

[78]

LuW,kmku}der

C,Obe砌IIlrM,et

a1.Pr∞.Natl.Acad.

Sci.USA,2004,101:4390一4395

[79]

Fu

X。AlbeⅡ咖n

C,no哪mJS.Org.ktt.,2005,8:1513—

1515

[∞]Bl帅chardS,Tho玛佃JS.C毗.Opin.Ch绷.Bio.,2006,10:

263—27l

[81]

BofisovaS

A。酗LS。Melancon

CE,et

a1.J.Am.Ch咖.

S∞.。2004。126:6534—6535

[82]

scllneiderT

L,Wal8lI

T,O’Conr阱SE.J.Am.Ch咖.

S∞.。2002,124:11272一11273

[83]Patel

H,‰JH,WalBIICT.Bi∞hemi蚰了,2003。42:105“一

10527

[84]

ShinyaK,Wiedm

K,MatsuoK,et

a1.J.AⅢ.Ch咖.S∞.,

200l。123:1262—1263

[85]

Wuo咖a

M,H8西盱L

P,IJ0weⅡP.scien∞,1990,249:

160.一162

[86]Blackh哪G

M。GI岫MinSJ。Wils∞JR.Helv.Chim.Ac协,

2003。86:伽0D.—4006

[87]

Pachol∞M,1kJH,WalBh

T.Bi∞h即血研,20日6,44:

14969-一149r76

[88]

‰JH,Zllao

LS,R锄N

Q.0rg.Ph.胁.Dev.,2007。

ll:259_一267

生物催化在绿色化学和新药开发中的应用

作者:作者单位:

陈振明, 刘金华, 陶军华, Chen Zhenming, Liu Jinhua, Tao,Junhua

陈振明,Chen Zhenming(浙江工业大学生物与环境工程学院,杭州,310032), 刘金华,LiuJinhua(杭州师范大学材料与化学化工学院,杭州,310036), 陶军华,Tao,Junhua(杭州师范大学材料与化学化工学院,杭州,310036;BioVerdant,Inc.,7330 Carroll Road,SanDiego,CA 92121,USA)化学进展

PROGRESS IN CHEMISTRY2007,19(12)5次

刊名:英文刊名:年,卷(期):被引用次数:

参考文献(88条)

1. Thayer A M 查看详情 2006(33)

2. Leresche J E;Meyer H P 查看详情[外文期刊] 20063. Straathof A J;Panke S;Schmid A 查看详情[外文期刊] 2002

4. Tso J H;Zhao L S New Technologies for Chemical Development 20065. Yazbeck D;Martinez C A;Hu S H 查看详情 2004

6. Dragovich P S;Webber S E;Babine R E 查看详情[外文期刊] 19987. Tao J H;McGee K Asymmetric Catalysis on Industrial Scale 20048. Tao J H;McGee K 查看详情 2002

9. Hu S H;Tat D;Martinez C A 查看详情[外文期刊] 200510. Yazbeck D;Derrick A;Panesar M 查看详情[外文期刊] 200611. Hu S H;Tat D;Martinez C A 查看详情 200512. Hu S H;Kelly S;Lee S 查看详情[外文期刊] 200613. Yazbeck D R;Durao P J;Xie Z Y 查看详情 200614. Xie Z Y;Feng J L;Garcia E 查看详情 200615. Reetz M T;Fu Y;Meiswinkel A 查看详情 200616. Fiet S V S;Beilen J B V;Witholt B 查看详情 200617. Desantis G;Zhu Z L;William A 查看详情 2002

18. DeSantis G;Wong K;Farwell B 查看详情[外文期刊] 200319. Bergeron S;Chaplin D A;Edwards J H 查看详情[外文期刊] 200620. Greenberg W A;Varvak A;Hanson S R 查看详情 200421. Hu S H;Tao J H;Xie Z Y 查看详情 2006

22. Tao J H;Pettman A;Liese A Industrial Biotransformations 200623. Anastas P A;Warner J C Green Chemistry:Theory and Practice 199824. Tucker J L 查看详情[外文期刊] 2006

25. Hoekstra M S;Sobieray D M;Schwindt M A 查看详情 199726. Hu S H;Martinez C;Tao J H 查看详情 200627. Hu S H;Martinez C;Tao J H 查看详情 200528. Van Noorden R 查看详情 2007(06)29. Verweij J;Vroom D 查看详情 1993

30. Bruggink A;Roos E C;de Vroom E 查看详情 1998

31. Federspiel M;Fischer R;Hennig M 查看详情[外文期刊] 1999

32. Abrecht S;Harrington P;Iding H 查看详情[外文期刊] 2004

33. Draths K M;Knop D R;Frost J W Shikimic acid and quinic acid: Replacing isolation from plantsources with recombinant microbial biocatalysis[外文期刊] 1999(7)

34. Chandran S S;Yi J;Draths K M Phosphoenolpyruvate availability and the biosynthesis of shikimicacid [外文期刊] 2003(3)

35. Kr(a)mer M;Bongaerts J;Bovenberg R 查看详情 2003

36. Karpf M;Trussardi R 查看详情 2001

37. Harrington P J;Brown J D;Foderaro T 查看详情[外文期刊] 2004

38. Yeung Y Y;Hong S;Corey E J 查看详情[外文期刊] 2006

39. Fukuta Y;Mita T;Fukuda N 查看详情[外文期刊] 2006

40. Karpf M;Trussardir R 查看详情 2006

41. Wani M C;Taylor H L;Wall M E 查看详情 1971

42. Sufness M;Wall M E Taxol:Science and Applications 1995

43. Holton R A 查看详情 1991

44. Holton R A 查看详情 1992

45. Singh A K;Weaver R E;Powers G L 查看详情[外文期刊] 2003

46. Walker J C 查看详情 2005

47. Patel R N 查看详情 1998

48. Jennewein S;Croteau R 查看详情 2001

49. Yukimune Y;Tabata H;Higashi Y 查看详情 1996

50. Seki M;Ohzora C;Takeda M 查看详情[外文期刊] 1997

51. Zhong J J 查看详情[外文期刊] 2002

52. Hill A 查看详情[外文期刊] 2006

53. Walsh C T 查看详情[外文期刊] 2004

54. Baldwin J E;Byford M F;Shiau C Y 查看详情 1997

55. Khosla C;Harbury P B 查看详情[外文期刊] 2001

56. Ro D K;Paradise E M;Ouellet M 查看详情[外文期刊] 2006

57. Burkart M;Tao J H Multi Step Enzyme Catalyzed Processes 2007

58. Yarnell A 查看详情 2006(21)

59. Burd V N;van Pée K H 查看详情[外文期刊] 2003

60. Dong C J;Flecks S;Unversucht S 查看详情[外文期刊] 2005

61. Blasiak L G;Vaillancourt F H;Walsh C T 查看详情[外文期刊] 2006

62. H(o)lzer M;Burd W;Reiβig H U 查看详情 2001

63. Sanchez C;Zhu L L;Brana A F Biomimetism and bioinspiration as tools for the design of innovativematerials and systems[外文期刊] 2005(4)

64. Vaillancourt F H;Yeh E;Vosburg D A 查看详情[外文期刊] 2005

65. Galonic P D;Vaillancourt F H;Walsh C T 查看详情[外文期刊] 2006

66. Vaillancourt F H;Vosburg D A;Walsh C T 查看详情 2006

67. O'Hagan D;Schaffrath C;Cobb S L 查看详情[外文期刊] 2002

68. O'Hagan D 查看详情[外文期刊] 2006

69. Kohli R M;Walsh C T;Burkart M D 查看详情[外文期刊] 2002

70. Kohli R M;Burke M D;Tao J H 查看详情 2003

71. Lin H N;Walsh C T 查看详情[外文期刊] 2004

72. Sieber S A;Tao J H;Walsh C T 查看详情 2004

73. Howard-Jones A R;Kruger R G;Lu W 查看详情[外文期刊] 2007

74. Lu H X;Tsai S C;Khosla C 查看详情[外文期刊] 2002

75. Boddy C N;Schneider T L;Hotta K 查看详情 2003

76. Griffith B R;Langenhan J M;Thorson J S 查看详情[外文期刊] 2005

77. Kruger R G;Lu W;Oberthur M 查看详情 2005

78. Lu W;Leimkuhler C;Oberthür M 查看详情 2004

79. Fu X;Albermann C;Thorson J S 查看详情 2005

80. Blanchard S;Thorson J S 查看详情 2006

81. Borisova S A;Zhao L S;Melancon C E 查看详情[外文期刊] 2004

82. Schneider T L;Walsh C T;O' Connor S E 查看详情 2002

83. Patel H;Tao J H;Walsh C T 查看详情 2003

84. Shinya K;Wierzba K;Matsuo K 查看详情[外文期刊] 2001

85. Wuosmaa A M;Hager L P;Lowell P 查看详情 1990

86. Blackburn G M;Gamblin S J;Wilson J R 查看详情[外文期刊] 2003

87. Pacholec M;Tao J H;Walsh C T 查看详情[外文期刊] 2005

88. Tao J H;Zhao L S;Ran N Q 查看详情[外文期刊] 2007

本文读者也读过(9条)

1. 闵恩泽. 傅军. MIN En-ze. FU Jun 绿色化学的进展[期刊论文]-岩矿测试1999,20(2)

2. 朱清时. Zhu Qingshi 绿色化学[期刊论文]-化学进展2000,12(4)

3. 寇元. KOU Yuan 合成气催化转化的绿色化学[期刊论文]-催化学报2008,29(9)

4. 朱文祥. ZHU Wenxiang 绿色化学与绿色化学教育[期刊论文]-化学教育2001,22(1)

5. 徐加艳. 胡源. 王清安. 范维澄. 宋磊 阻燃材料工业中的绿色化学与技术[期刊论文]-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2002,18(1)

6. 陈依军. 吴旭日. Chen Yijun. Wu Xuri 生物催化与新药研究和开发[期刊论文]-化学进展2007,19(12)

7. 江红. 王连军. 江莞 绿色化学概念在水处理剂材料中的应用及发展状况[期刊论文]-无机材料学报2003,18(5)

8. 寇元. 何玲. Kou Yuan. He Ling 离子液体与绿色化学:为了今天还是为了未来?[期刊论文]-化学进展2008,20(1)

9. 陆熙炎. Lu Xiyan 绿色化学与有机合成及有机合成中的原子经济性[期刊论文]-化学进展1998(2)

引证文献(5条)

1. 李红菊 现代催化技术在绿色化工生产中的应用[期刊论文]-化工生产与技术 2008(6)

2. 贡长生 用绿色化学技术发展我国的磷化学工业[期刊论文]-现代化工 2008(12)

3. 张菊. 邹长军 水作反应介质的绿色化学技术[期刊论文]-化工技术与开发 2009(7)

4. 张菊. 邹长军 水作反应介质的绿色化学技术[期刊论文]-化工中间体 2009(7)

5. 刘永辉. 李静 绿色化学的研究进展及前景[期刊论文]-浙江化工 2008(11)

本文链接:http://d.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hxjz200712011.aspx


相关内容

  • 现代有机合成
  • 现代有机合成 摘要:有机合成是综合应用各类有机反应及其组合.有机合成新技术[1].有机合成设计及策略以获得目标产物的过程.有机合成既与材料.生命.环保.能源四大支柱学科密切相关,也与我们社会的现代文明和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尤其在当今,新材料和新药物的需求.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减少或消除环境污染等可持 ...

  • 科技攻关计划项目指南
  • 农业 一、农产品精深加工研究与开发 通过高新技术的应用,拉长农业产业链条,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实现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扩大内需。本年度重点支持: 1、粮、油、果、蔬、肉、蛋、奶等农产品贮运、保鲜、包装工艺技术研究; 2、小麦、玉米、芝麻、大豆、花生等农产品精深加工技术研究; 3、功能性乳制品的开发研究 ...

  • 试举例说明生物制药的新进展及其未来展望
  • 试举例说明生物制药的新进展及其未来展望 摘要:简要介绍生物制药研究的进展,讨论我国在生物制药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一 关键词:生物制药:新进展:未来展望:发展趋势 生物制药是指运用微生物学.生物学.医学.生物化学等的研究成果,从生物 体.生物组织.细胞.体液等,综合利用微生物学.化学.生物化学.生物技 ...

  • 四川省科技项目申报2013
  • 附件: 各类科技计划项目申报指南 目 录 2013年度四川省高新技术及产业化项目申报指南 ...................................................................... 2 2013年度四川省社会发展科技项目申报指南 .......... ...

  • 生物技术制药现状及发展前景
  • 新疆农业大学 题 目: 姓 名: 学 院: 专 业: 班 级: 学 号: 指导教师: 文献综述 生物技术制药现状及发展前景 刘元元 农学院 生物技术 082班 083135210 张华 职称 教授 2011 年 11 月 21 日 生物技术制药现状及发展前景 作者:刘元元 指导老师:张华 摘要:生物 ...

  • 技术领域目录
  • <国家重点支持的高新技术领域>目录 一. 电子信息技术 二. 生物与新医药技术 三. 航空航天技术 四. 新材料技术 五. 高技术服务业 六. 新能源及节能技术 七. 资源与环境技术 八. 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 一.电子信息技术 (一)软件 1.系统软件 操作系统软件技术,包括实时操作系 ...

  • 21世纪中国绿色化学与化工发展
  • 21世纪中国绿色化学与化工发展 化学科学与工程是制造新物质,并在原子.分子层次上研究物质转化.制备.功能.用途及其产业化的科学与工程,所有对人类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的科学技术都需要化学与化工提供的各种功能和性能独特的分子和材料.进入21世纪以来,人类面临着严峻的资源.能源和环境危机的挑战.一个国家能否发 ...

  • 浙江工业大学2013年博士学科.学位点简介
  • 081700化学工程与技术(化学工程与材料学院,一级学科) 浙江工业大学化学工程与技术一级学科博士点拥有博士后流动站.国家重点(培育)学科(工业催化)和一级省重中之重学科.新材料及加工工程省重中之重学科.具有科技部"能源材料及应用国际科技合作基地"与"绿色化学合成技术国 ...

  • 1.2016年山东省重点研发计划(重大关键技术)指南
  • 2016年省重点研发计划(重大关键技术) 指南 为深入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围绕全省"十三五"发展规划要求,发布2016年省重点研发计划(重大关键技术)指南. 一.信息技术领域 围绕高性能电子功能材料.行业专用集成电路芯片.高端电子信息装备.基础软件.信息安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