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矿体变异性:是指矿体地质特征在矿体的不同空间部位所表现出的差异及变化特点。
2. 矿床勘查类型:根据矿床地质特点,尤其按矿体主要地质特征及其变化的复杂程度对勘查工作难易程度的影响,将相似特点的矿床加以归并而划分的类型。
3. 勘查精度:是指通过矿床勘查工作所获得的资料与实际情况相比的差异程度。差异越大,即误差越大,则勘查精度越低;反之,则勘查精度越高。
4. 影响勘查精度的因素:①自然的客观因素,矿床地质构造及其变化的复杂程度,尤其是矿体各种地质特征变化的复杂程度是具体划分矿床勘查类型的根据,也决定着其勘查精度。②人为因素,即人为因素和技术因素的综合。勘查精度又取决于勘查方法是否正确,所选择的勘查工程技术手段及其数量,间距和分布是否合理。
5. 勘查程度:是指整个矿床地质和开采技术条件控制与研究的详细程度,实质上是包括勘查工程控制程度与地质研究程度的综合概念。
合理勘查程度的确定:①取决于国家与市场对该类矿产的需求程度 ②决定于矿山建设与生产设计的要求,体现矿床勘查为矿山开发服务的基本原则 ③决定于矿床地质构造的复杂程度 ④决定于矿床的自然经济地理条件和勘查深度。
6. 矿体取样:是指从矿体或近矿围岩采集一部分有代表性的样品,经过加工处理,用以进行各种分析、测试、鉴定与试验,研究确定矿产质量,物化性质及开采加工技术条件的专门性工作。
取样的一般程序:样品的采集→加工处理→化学分析、测试鉴定、试验等→结果的检查与评定。
7. 矿石加工技术取样:指为研究矿石的加工技术性能,确定其选矿、冶炼或其他加工方法、生产过程和合理的技术经济指标,为建矿可行性研究和矿床技术经济评价提供可靠资料的取样工作。
8. 技术取样:又称物理取样,或矿床开采技术取样,指为了研究矿石和近矿围岩的物理力学性质而进行的取样工作。如矿石的体重、湿度、块度、孔隙度等。
矿石体重又称矿石容重,是矿石在自然状态下的密度,是指在自然状态下单位体积矿石的质量,以矿石质量与其体积之比表示。矿石用封蜡排水法测定,其体重计算公式为D =W/(V1-V2),其中V2=(W1-W2)/0.93
9. 地球物理取样:是指根据矿石与围岩、夹石间的物性差异,利用合适的方法和仪器设备,在露天和工程中现场测定相关数据资料,用以研究与确定矿产质量的工作过程。最有远景的是核物理法和磁法。
10. 矿体构型:是指矿体各部分组合构成的形态特征,即通常所讲的矿体空间形态特征,包括矿体外部形态、内部结构及其变化特点,属矿体形态学研究范畴,可以用一些形态特征标志或几何要素和参数来描述。
影响因素:矿体规模、形状、空间位态等。
11. 勘查剖面:或称勘查断面,就是为了正确圈定矿体,了解和基本查明矿体不同部位的形态、产状和内部结构,使勘查资料更好地为矿山设计所利用,通常在矿床勘探或详查阶段,将勘查工程沿一定的切面加密系统布置和施工,这些由勘查工程及其所揭露的地质现象构成的切面即勘查剖面。
在矿床勘查实际工作中,人们根据矿体地质构造特征和勘查工程手段的特点往往选择一组平行或垂直的或水平的勘查剖面系统作为基本的总体工程布置方式。
12. 钻探:是一种依靠钻具回转切割或冲击钻切割岩石的动力机械手段,是揭露、追索和圈定深部矿体、评价矿床经济价值的主要勘查技术手段之一。
13. 勘查线:是垂直于矿体总体走向的铅垂勘查剖面与地表的交线。
勘查网:勘查工程布置在两组不同方向勘查线的交点上,构成网状的工程总体布置方式。
14. 勘查工程间距:是指沿矿体走向和倾斜方向相邻工程截矿点之间的实际距离乘积,也称“勘查网度”或工程密度。
15. 边界品位:指在圈定矿体时,对单个样品有用组分含量的最低要求,作为区分矿与非矿的分界标准。
矿体边界线的圈定方法:先确定单个工程矿体各种边界线位置,然后,将相邻工程上对应边界点相连接,完成勘探剖面上的矿体边界圈定:再对矿体边缘两相邻工程和全部工程所控制的矿体各种边界线的适当连接和圈定。
16. 矿体面积的测定:是在各类储量计算图纸,如勘探线剖面、中段地质平面图、矿体水平投影图等图纸上进行。方法通常采用求积仪法、透明方格纸法和几何图形法等。
矿石体积的计算,采用矿体的平均厚度、平均铅垂厚度和平均水平厚度。
17平行断面法:矿体被一系列勘探断面分为若干个矿段或称块段,先计算各断面上矿体面积,再计算各个矿段的体积和储量,然后将各个块段储量相加即得矿体的总储量,这种储量计算方法称为断面法或剖面法。对于按一定间距,以穿脉、岩脉坑道及坑内水平钻孔为主勘探的矿床,一般采用水平断面法计算矿床资源量和储量。根据断面间距的关系分为平行断面法和不平行断面法。
18. 克立格法也称克立金,它是一种无偏的、误差最小的、最优化的现代储量计算方法。是由南非采矿工程师克立格于20世纪50年代在研究金矿时首次提出。
19. 矿山设计实质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应该运用系统工程的方法和技术去完成。各环节工作为:设计前的准备工作,制定设计原则及技术经济指标;对可能得众多方案进行全面比较评价,选择并确定正确、合理、稳妥可靠的方案;进行
设计审查;进行总结,评价并积累经验。
20. 探采结合:是在矿山长期生产实践中总结出的一条必须遵循的重要原则,也是要求矿山地质与采矿技术部门间紧密配合,统筹规划、联合设计、统一施工,既要达到探矿要求,又能满足采矿生产需要的一体化组织活动。
21. 世界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及展望:现状:开发资源种类齐全,产值最大的依次是原油、天然气、煤铁矿石等,发展速度减缓开采和冶炼仍以发达国家为主。展望:未来20~30年世界矿产是能够保证世界矿产生产和供应,能满足世界经济发展需要。争夺矿物原料的竞争依然激烈。
22. 我国矿产资源在世界上的地位:矿石产量和原矿产值均占世界第三位,仅次于美国和俄罗斯。其中钛矿、钨矿稀土矿等储量居世界第一位。我国探明的矿产资源总量约占世界的12%,居世界第三位及以上的位次的矿产,占世界储量基础的15%以上。
23. 矿产资源资产评估:主要是依据我国矿产资源法,还要依据依法界定的产权。评估原则坚持资产评估的原则和经济原则。方法有低价法、收益现值法、市价法。
矿业权价值评估:是选择适当的方法根据评估对象实际情况及社会环境条件评估矿业权经济价值,用统一的货币值反应其价值量。
24. 专家系统:是一种计算机程序,它由知识库和推理机两部分组成。是人工智能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可以提高找矿和勘探效果。
25. 遥感技术在找矿中的应用:①可提供高分辨率、高精度定位的立体观测地貌,可在前期踏勘阶段准确、迅速的查明地形、地貌、露头岩性组合和覆盖区地下构造的基本形态及断层延伸走向等信息。②可利用其与地表、地下信息的相关关系,作为普查勘探的信息源。
26. 全球定位系统技术在找矿中的应用:定位精确。GPS 与gis 技术相结合,为实现野外数据采集标准化、数字化、自动化及高效化提供了技术保证。在野外,与gis 系统的PC 相机连接的GPS 手持机,接收一系列卫星定位信号,快速地计算出地表特征的位置。可以精确监控板块移动速度。
27. 高精探测:在矿床勘查中采用地球化学勘查方法技术研究探测矿床。
28. 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提供各种图形信息、文字描述信息、数字数据。提供空间分析及空间信息计算。为地质、物化探和遥感等数据提供空间可视化功能。应用gis 进行地质异常圈定和分析。
29. 人工神经网络:多层反转学习算法是目前人工神经网络中应用最广泛的模型之一。它由输入层、中间隐含层、输出层构成,它是一种有监督的模式识别方法,包括学习和识别两部分。
30. 分形技术:采用数理统计、多元统计和地质统计学中的各种有效方法,研究的的分行规律性主要是指标度不变性和自相似性,体现在数学关系上主要是幂律,实际应用主要是分形表征、分形估值、分形插值、分形生长、分形预测等。地质现象的分形统计学不只研究地质现象的结构特征,还要解释这种结构形成机制。
31耗散结构:是指用热力学第二定律和统计物理学的方法,研究耗散结构形成的条件、机理和规律的理论。创始人是伊里亚·普里戈金教授,由于对非平衡热力学尤其是建立耗散结构理论方面的贡献,他荣获了1977年诺贝尔化学奖。耗散结构理论是关于非平衡系统的自组织理论. 耗散结构理论主要研究一个系统从无序向有序转化的机理、条件和规律, 讨论自组织过程的一般规律.
32. 矿产勘查:是指对矿床的普查与勘探的总称。
33. 金矿的成矿环境或控矿因素:区域上受一定的层位控制。断裂构造。热液活动。金的成矿对围岩没有明显的选择性和专属性。
34. 成矿预测:是在科学预测理论指导下,应用地质成矿理论和科学方法综合研究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和遥感地质等方面的地质找矿信息,剖析成矿地质条件,总结成矿规律。
35. 科学找矿:是以现代成矿理论作指导,以地质为基础并采用各种先进的科学技术方法的矿产普查工作。
36. 板块构造的基本理论是认为地球的壳-幔可以分为性质不同的3层,即刚性的岩石、上地幔和软流层。板块与成矿关系最主要的是大陆板块边缘成矿理论,它包括增长和消亡两类性质的板块边缘成矿。
37. 成矿规律:是指矿床形成和分布的时间、空间、物质来源及共生关系诸方面的高度概括和总结。
38. 地质填图法:是运用地质理论和有关方法,全面系统地进行综合性的地质矿产调查和研究,查明工作区内的地层、岩石、构造与矿产的基本地质特征,研究成矿规律和各种找矿信息进行找矿。
地球化学找矿法:是以地球化学和矿床学为理论依据,以地球化学分散流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调查有关元素在地壳中的分布、分散及集中地规律达到发现矿床或矿体的目的。
地球物理找矿法:是通过研究地球物理场或某些物理现象,以推测、确定欲调查的地质体的物性特征及其周围地质体之间的物性差异。
39. “5P ”地段逐步逼近法:它以系统论思想作指导,以地质异常找矿思路为出发点,从总结不同尺度、不同种类的地质异常指示找矿作用而提出的。在工作的早期阶段,通过各种方法和途径圈定出的与成矿有关的地质异常可称为“致矿地质异常”,其可作为圈定“成矿可能地段”的依据;在此基础上从“致矿地质异常”中进一步筛选出可指示找到特定的矿种、矿床类型的“专属致矿地质异常”以用于圈定出“找矿可行地段”;进而结合更多的找矿信息,圈定“综合地质异常”以确定出“找矿有利地段”;再结合地表矿产勘查工程取样及地质、物化探及遥感的综合研究可查明“矿化显示地质异常”,用以圈定“矿产资源体地段”;在经过深部勘查工程控制进一步获取有关信息后,可发现“工业矿化地质异常”以指导圈定“工业矿体地段”。
40. 信息合成也可称之为信息综合,是指把反应地质体各方面的有关信息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加工成为一种与源信息具有相互关联的新的复合型信息。
1. 矿体变异性:是指矿体地质特征在矿体的不同空间部位所表现出的差异及变化特点。
2. 矿床勘查类型:根据矿床地质特点,尤其按矿体主要地质特征及其变化的复杂程度对勘查工作难易程度的影响,将相似特点的矿床加以归并而划分的类型。
3. 勘查精度:是指通过矿床勘查工作所获得的资料与实际情况相比的差异程度。差异越大,即误差越大,则勘查精度越低;反之,则勘查精度越高。
4. 影响勘查精度的因素:①自然的客观因素,矿床地质构造及其变化的复杂程度,尤其是矿体各种地质特征变化的复杂程度是具体划分矿床勘查类型的根据,也决定着其勘查精度。②人为因素,即人为因素和技术因素的综合。勘查精度又取决于勘查方法是否正确,所选择的勘查工程技术手段及其数量,间距和分布是否合理。
5. 勘查程度:是指整个矿床地质和开采技术条件控制与研究的详细程度,实质上是包括勘查工程控制程度与地质研究程度的综合概念。
合理勘查程度的确定:①取决于国家与市场对该类矿产的需求程度 ②决定于矿山建设与生产设计的要求,体现矿床勘查为矿山开发服务的基本原则 ③决定于矿床地质构造的复杂程度 ④决定于矿床的自然经济地理条件和勘查深度。
6. 矿体取样:是指从矿体或近矿围岩采集一部分有代表性的样品,经过加工处理,用以进行各种分析、测试、鉴定与试验,研究确定矿产质量,物化性质及开采加工技术条件的专门性工作。
取样的一般程序:样品的采集→加工处理→化学分析、测试鉴定、试验等→结果的检查与评定。
7. 矿石加工技术取样:指为研究矿石的加工技术性能,确定其选矿、冶炼或其他加工方法、生产过程和合理的技术经济指标,为建矿可行性研究和矿床技术经济评价提供可靠资料的取样工作。
8. 技术取样:又称物理取样,或矿床开采技术取样,指为了研究矿石和近矿围岩的物理力学性质而进行的取样工作。如矿石的体重、湿度、块度、孔隙度等。
矿石体重又称矿石容重,是矿石在自然状态下的密度,是指在自然状态下单位体积矿石的质量,以矿石质量与其体积之比表示。矿石用封蜡排水法测定,其体重计算公式为D =W/(V1-V2),其中V2=(W1-W2)/0.93
9. 地球物理取样:是指根据矿石与围岩、夹石间的物性差异,利用合适的方法和仪器设备,在露天和工程中现场测定相关数据资料,用以研究与确定矿产质量的工作过程。最有远景的是核物理法和磁法。
10. 矿体构型:是指矿体各部分组合构成的形态特征,即通常所讲的矿体空间形态特征,包括矿体外部形态、内部结构及其变化特点,属矿体形态学研究范畴,可以用一些形态特征标志或几何要素和参数来描述。
影响因素:矿体规模、形状、空间位态等。
11. 勘查剖面:或称勘查断面,就是为了正确圈定矿体,了解和基本查明矿体不同部位的形态、产状和内部结构,使勘查资料更好地为矿山设计所利用,通常在矿床勘探或详查阶段,将勘查工程沿一定的切面加密系统布置和施工,这些由勘查工程及其所揭露的地质现象构成的切面即勘查剖面。
在矿床勘查实际工作中,人们根据矿体地质构造特征和勘查工程手段的特点往往选择一组平行或垂直的或水平的勘查剖面系统作为基本的总体工程布置方式。
12. 钻探:是一种依靠钻具回转切割或冲击钻切割岩石的动力机械手段,是揭露、追索和圈定深部矿体、评价矿床经济价值的主要勘查技术手段之一。
13. 勘查线:是垂直于矿体总体走向的铅垂勘查剖面与地表的交线。
勘查网:勘查工程布置在两组不同方向勘查线的交点上,构成网状的工程总体布置方式。
14. 勘查工程间距:是指沿矿体走向和倾斜方向相邻工程截矿点之间的实际距离乘积,也称“勘查网度”或工程密度。
15. 边界品位:指在圈定矿体时,对单个样品有用组分含量的最低要求,作为区分矿与非矿的分界标准。
矿体边界线的圈定方法:先确定单个工程矿体各种边界线位置,然后,将相邻工程上对应边界点相连接,完成勘探剖面上的矿体边界圈定:再对矿体边缘两相邻工程和全部工程所控制的矿体各种边界线的适当连接和圈定。
16. 矿体面积的测定:是在各类储量计算图纸,如勘探线剖面、中段地质平面图、矿体水平投影图等图纸上进行。方法通常采用求积仪法、透明方格纸法和几何图形法等。
矿石体积的计算,采用矿体的平均厚度、平均铅垂厚度和平均水平厚度。
17平行断面法:矿体被一系列勘探断面分为若干个矿段或称块段,先计算各断面上矿体面积,再计算各个矿段的体积和储量,然后将各个块段储量相加即得矿体的总储量,这种储量计算方法称为断面法或剖面法。对于按一定间距,以穿脉、岩脉坑道及坑内水平钻孔为主勘探的矿床,一般采用水平断面法计算矿床资源量和储量。根据断面间距的关系分为平行断面法和不平行断面法。
18. 克立格法也称克立金,它是一种无偏的、误差最小的、最优化的现代储量计算方法。是由南非采矿工程师克立格于20世纪50年代在研究金矿时首次提出。
19. 矿山设计实质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应该运用系统工程的方法和技术去完成。各环节工作为:设计前的准备工作,制定设计原则及技术经济指标;对可能得众多方案进行全面比较评价,选择并确定正确、合理、稳妥可靠的方案;进行
设计审查;进行总结,评价并积累经验。
20. 探采结合:是在矿山长期生产实践中总结出的一条必须遵循的重要原则,也是要求矿山地质与采矿技术部门间紧密配合,统筹规划、联合设计、统一施工,既要达到探矿要求,又能满足采矿生产需要的一体化组织活动。
21. 世界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及展望:现状:开发资源种类齐全,产值最大的依次是原油、天然气、煤铁矿石等,发展速度减缓开采和冶炼仍以发达国家为主。展望:未来20~30年世界矿产是能够保证世界矿产生产和供应,能满足世界经济发展需要。争夺矿物原料的竞争依然激烈。
22. 我国矿产资源在世界上的地位:矿石产量和原矿产值均占世界第三位,仅次于美国和俄罗斯。其中钛矿、钨矿稀土矿等储量居世界第一位。我国探明的矿产资源总量约占世界的12%,居世界第三位及以上的位次的矿产,占世界储量基础的15%以上。
23. 矿产资源资产评估:主要是依据我国矿产资源法,还要依据依法界定的产权。评估原则坚持资产评估的原则和经济原则。方法有低价法、收益现值法、市价法。
矿业权价值评估:是选择适当的方法根据评估对象实际情况及社会环境条件评估矿业权经济价值,用统一的货币值反应其价值量。
24. 专家系统:是一种计算机程序,它由知识库和推理机两部分组成。是人工智能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可以提高找矿和勘探效果。
25. 遥感技术在找矿中的应用:①可提供高分辨率、高精度定位的立体观测地貌,可在前期踏勘阶段准确、迅速的查明地形、地貌、露头岩性组合和覆盖区地下构造的基本形态及断层延伸走向等信息。②可利用其与地表、地下信息的相关关系,作为普查勘探的信息源。
26. 全球定位系统技术在找矿中的应用:定位精确。GPS 与gis 技术相结合,为实现野外数据采集标准化、数字化、自动化及高效化提供了技术保证。在野外,与gis 系统的PC 相机连接的GPS 手持机,接收一系列卫星定位信号,快速地计算出地表特征的位置。可以精确监控板块移动速度。
27. 高精探测:在矿床勘查中采用地球化学勘查方法技术研究探测矿床。
28. 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提供各种图形信息、文字描述信息、数字数据。提供空间分析及空间信息计算。为地质、物化探和遥感等数据提供空间可视化功能。应用gis 进行地质异常圈定和分析。
29. 人工神经网络:多层反转学习算法是目前人工神经网络中应用最广泛的模型之一。它由输入层、中间隐含层、输出层构成,它是一种有监督的模式识别方法,包括学习和识别两部分。
30. 分形技术:采用数理统计、多元统计和地质统计学中的各种有效方法,研究的的分行规律性主要是指标度不变性和自相似性,体现在数学关系上主要是幂律,实际应用主要是分形表征、分形估值、分形插值、分形生长、分形预测等。地质现象的分形统计学不只研究地质现象的结构特征,还要解释这种结构形成机制。
31耗散结构:是指用热力学第二定律和统计物理学的方法,研究耗散结构形成的条件、机理和规律的理论。创始人是伊里亚·普里戈金教授,由于对非平衡热力学尤其是建立耗散结构理论方面的贡献,他荣获了1977年诺贝尔化学奖。耗散结构理论是关于非平衡系统的自组织理论. 耗散结构理论主要研究一个系统从无序向有序转化的机理、条件和规律, 讨论自组织过程的一般规律.
32. 矿产勘查:是指对矿床的普查与勘探的总称。
33. 金矿的成矿环境或控矿因素:区域上受一定的层位控制。断裂构造。热液活动。金的成矿对围岩没有明显的选择性和专属性。
34. 成矿预测:是在科学预测理论指导下,应用地质成矿理论和科学方法综合研究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和遥感地质等方面的地质找矿信息,剖析成矿地质条件,总结成矿规律。
35. 科学找矿:是以现代成矿理论作指导,以地质为基础并采用各种先进的科学技术方法的矿产普查工作。
36. 板块构造的基本理论是认为地球的壳-幔可以分为性质不同的3层,即刚性的岩石、上地幔和软流层。板块与成矿关系最主要的是大陆板块边缘成矿理论,它包括增长和消亡两类性质的板块边缘成矿。
37. 成矿规律:是指矿床形成和分布的时间、空间、物质来源及共生关系诸方面的高度概括和总结。
38. 地质填图法:是运用地质理论和有关方法,全面系统地进行综合性的地质矿产调查和研究,查明工作区内的地层、岩石、构造与矿产的基本地质特征,研究成矿规律和各种找矿信息进行找矿。
地球化学找矿法:是以地球化学和矿床学为理论依据,以地球化学分散流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调查有关元素在地壳中的分布、分散及集中地规律达到发现矿床或矿体的目的。
地球物理找矿法:是通过研究地球物理场或某些物理现象,以推测、确定欲调查的地质体的物性特征及其周围地质体之间的物性差异。
39. “5P ”地段逐步逼近法:它以系统论思想作指导,以地质异常找矿思路为出发点,从总结不同尺度、不同种类的地质异常指示找矿作用而提出的。在工作的早期阶段,通过各种方法和途径圈定出的与成矿有关的地质异常可称为“致矿地质异常”,其可作为圈定“成矿可能地段”的依据;在此基础上从“致矿地质异常”中进一步筛选出可指示找到特定的矿种、矿床类型的“专属致矿地质异常”以用于圈定出“找矿可行地段”;进而结合更多的找矿信息,圈定“综合地质异常”以确定出“找矿有利地段”;再结合地表矿产勘查工程取样及地质、物化探及遥感的综合研究可查明“矿化显示地质异常”,用以圈定“矿产资源体地段”;在经过深部勘查工程控制进一步获取有关信息后,可发现“工业矿化地质异常”以指导圈定“工业矿体地段”。
40. 信息合成也可称之为信息综合,是指把反应地质体各方面的有关信息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加工成为一种与源信息具有相互关联的新的复合型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