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现代诗歌的几个基本问题(改正稿)

关于现代诗歌的几个基本问题

沈秋伟

我国的现代诗大致是这样一种产物,即中国历史文化内容 的承传与西洋话语方式的结合。就诗歌分析的理论和方法而言, 则大致还是凭借西方诗歌的分析和批评工具来进行,在一定意 义上说,我们经常见到的见诸报端的某些涉及诗歌评价的文章 与其说是评论,不如说是诗歌的读后感和读诗笔记。 前几天,根据职工文学社和作协的安排,我临时抱佛脚, 看了几本新诗论,一知半解,趁今天的机会,也来谈一谈现代 诗歌的几个问题,目的是想与在座各位一起探讨一下现代诗歌 到底是什么的问题。 第一部分:现代诗歌的几个基本问题 1.关于最大量意识状态问题。 平常评价一首诗是好是坏, 有没有味道 , 常常只有感觉到, 而这种感觉又难于言表。这常令我们习惯于现代分析的人十分 苦恼,为什么?实际上就是我们对隐藏在诗歌文句背后的意识 状态难于描摹。我们常说这首诗太直白,就是说这首诗文字后 面基本是一片空白,有时我们还说,这首诗文字挺美,但没有 含蓄,也就是说这首诗徒有其表,背后所承载的意识状态量不 足。

最大量意识状态理论是西方诗歌批评的要旨。其基本原理 就是一首诗所涵含的意识状态的多少是衡量这首诗质量的重要 标准。 我国台湾诗人洛夫有一说法: “我们判断一首诗的纯粹性, 应以其所含诗素密度大小而定。 ”这个“诗素”与 “意识状态 量”异曲同工。 最大量意识状态理论认为艺术作品的意义与作用全在它对 人生经验的推广和加深以及最大可能量意识活动的获得。需要 说明的是,表现在现代诗人作品中强烈的自我意识和社会意识 的同时显现,现实描写与宗教情绪的结合,象征思维与敏锐感 觉的相互渗透随处可见。卞之琳一首短诗,大意是“我在桥上 看风景 /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我” ,实际上是现实描写与宗教情 绪结合的典型。诗虽短到极致,其意识状态却十分丰富。

2.关于象征主义 现代诗中象征手法滥觞于十九世纪中叶的法国。到本世纪 初,英美诗坛上意象流派充斥了大量的象征手法。当然,我国 古代诗歌中早已充满了象征主义的气氛,如李白的“飞流直下 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 英美意象派诗歌发源于二十世纪初。庞德是其中的杰出代 表。他把“诗艺的最终成就”写成: (1)按照我所见的事物来描绘 (2)美

(3)不带说教 。 (4)如果你重复几个人的话,只是为了说得更好或更满意 那实在是件好的行为。彻底的创新,仍然是办不到。 我体会,意象派最基本或说最本质的格调是感伤加象征主 义,它与浪漫诗歌(如惠特曼)的

最大区别是少了比兴的“兴” , 无须“兴’笔烘托,一出场就是冷冷的象征和隐喻 。举几个例 子:休姆《落日》“一位跳芭蕾舞的主角,醉心掌声/真不愿意 : 走下舞台/最后还要淘气一下/高高翘起她的脚趾/露出擦着胭 脂的云似的绛红内衣/在正厅等座位一片敬意的嘟哝中。 ” H.D ( 希尔达.杜利脱尔) 《奥丽特》 (希腊神话中的山林守护 女神) 翻腾吧,大海―― 翻腾起你尖尖的松针 把你巨大的松针 倾泻在我们的岩石上 把你的绿扔在我们身上 用你池水似的松覆盖我们。 爱米罗厄尔《秋雾》 是一只蜻蜓,还是一片枫叶 轻柔地栖息在水面上?

象征主义早在二.三十年代即中国引起强烈反响。李金发、

冯乃超、胡也频等诗人即是代表。李金发《诗人的凝视„„》 : 诗人凝视 上帝之游戏 雨儿狂舞 风儿散着发 …… 象征主义的哀伤对应于浪漫主义的激昂。新月派实际上是 象征主义的变种,是美丽的哀伤。八十年代后的朦胧派其骨子 里就是象征派,也是象征主义的一种翻版,是晦涩了的哀伤。

3.诗是可以评说的吗? 回答是肯定的。 我们总认为“诗无达诂”意思是说诗是不能诠释的。这一 点要一分为二地看。谈几点欣赏和评价的参数。 ⑴忠实:三个层面,语言、情感、真相。首先是真相是什 么?其次是情感反映的是真相吗?最后,语言是否恰当地说明 了情感?这里的“恰当”不是指科学意义上的准确,而是指诗 歌语境下情感的自然折射。 ⑵烈度:忠实达到了,强烈的程度如何。主观感受的强烈 程度是评价一首诗好劣的重要参数。因此,平庸的人成不了真 正的诗人。贪图世俗超过一切的人成不了真正的诗人。一种器 质性的因素制约着人的诗的含量与浓度。一个好的诗人在精神

状态上有一种超乎常人、鹤立鸡群的东西。精神越极致,思想 越独到,体验越具有诗的价值。但这里也有个度,超越了度就 毁灭了,废了。 ⑶形式:技术层面:语言的锤炼,表达方式――形式。十 分重要,但必须浑然天成才有价值。 包括:色彩、韵律与节奏、修辞功夫、长短等等,不想也 无法一一展开讨论。这里说一说诗歌的音乐性问题。无论中外, 诗歌是与音乐、舞蹈难分难解的。诗歌的音乐性是一个显在的 标识。这一方面,我国的律诗是一种极端。我想,具有显在音 乐性的语言易记易传颂,在媒体不发达的古代,这是必然的选 择。现代诗中,浪漫派诗歌(如郭沫若等)仍十分注意韵脚与 押韵。 现代诗大多已摒弃了诗的音乐性的外壳,但并不是真正地 摒弃了诗的音乐性。举洛夫的《边界望乡》 ,读之有一种捣鼓的 声音,越来越气急。 (

洛诗) 说着说着 我们就到了落马洲

雾正升起,我们在茫然中勒马四顾 手掌开始生汗 望远镜中扩大数十倍的乡愁 乱如风中的散发

当距离调整到令人心跳的程度 一座远山迎面飞来 把我撞成了 严重的内伤

病了病了 病得像山坡上那丛凋残的杜鹃 只剩下唯一的一朵 蹲在那块“禁止越界”的告示牌后面 咯血。而这时 一只白鹭从水田中惊起 飞越深圳 又猛然折了回来 而这时,鹧鸪以火发音 那冒烟的啼声 一句句 穿透异地三月的春寒 我被烧得双目尽赤,血脉贲张 你却竖起外衣的领子,回头问我 冷,还是 不冷?

惊蛰之后是春分 清明时节该不远了 我居然也听懂了广东的乡音 当雨水把莽莽大地 译成青色的语言 喏!你说,福田村再过去就是水围 故国的泥土,伸手可及 但我抓回来的仍是一掌冷雾 这种隐藏的音乐性是与现代人(确切地说是现代诗的作者)的 精神疾病息息相关的。塑料和金属物质充斥世界后,压抑和摧 残了心灵,敏感的诗人自觉地或不自觉地遭到了伤害。

4.关于小诗与大诗的问题 什么是大诗、什么是小诗。以字数、行数来论诗的大小是 一种办法。大家知道,词曲以规摸大小分小令、中调、大调。 简单地讲,只有一段,不分上、下阙的叫小令。但诗的真正的 大小是由主题决定的,也即由诗歌所关怀的内容来决定的。有 人把《浮士德》比作是第三层次的诗,把《荷马史诗》看成是 第二层次的诗,而把《圣经》当作是最高层次的诗。当然这种 诗的概念已超出了我们通常讨论的范围,因为它把圣经也列到 了诗的范畴。另一种说法是诗的大小是由诗所揭示,所诵咏的 艺术原型(即原始意象)的大小来说的。海子,被称作是诗歌

王子。海子死了,中国没有了月亮,只有了星星。海子诗歌的 伟大远远超过了顾城、舒婷等人的作品,更不用说汪国真了。 道理就在于海子所锤打的诗歌原型 “石头”“土地” 、 ,牵动了 生命神经的本原。海子的死的方式与顾城的死的方式的区别恰 恰典型地反映了他们诗的层次、大小的区别。这就是由诗所关 怀的内容来定的级别。 这样对常人来说有些不好理解。换一句话说:诗人,你关 怀的是什么,是琐碎的名利之争还是人类的共同遭遇。

5.关于诗歌欣赏和审美 诗的发展和变化反映了人类最根本的精神遭遇。 “关关雎 鸡,在何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多么明白的含义! “床 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又美又容 易理解,多好的诗。但是今天,传统文化粉粹了,个人的抗争 是多么无力。 “一切都四散了,再也保不住中心,世界上到处弥 漫着一片混乱…

…”(叶芝)。在这样的处境下,诗人在一切传统 标准的崩溃之中,寻找传达心声的媒介。为了忠实于自已的所 想所思,势必根椐个人心智的体验活动,创立一独特的感觉、 思维、表现的制度。象征的幽灵便四处出没。柯平《梦呓》“我 : 已经跟这个夜晚同流合污了。 《请君入翁》 “象青蛙坐在荷叶 ” : 上/我坐在自已的爱情上” 。洛夫《赠大哥》 “昨夜梦见钓上一 : 条好大/好大的鱼/我坐在床边拼命地拖/拖得腰酸背痛,脸色发

青/举竿一看/嘿嘿, 竟是一尾鳞片剥落的童年。 在天枝的诗中, ” 象征手法也是大量的。如《秋天》“任风旋转季节的某个侧面/ : 语言失去魅力/秋霜凝重刻进额际”《彼岸》“爱情的掌纹闪烁 。 : 其词/一只寒蝉从草丛中飞出/你的脸突然秋意无穷。 ”等等。足 以说明,现代诗的欣赏与审美实在变得让人有些把握不定了。 这里,我想说几个概念,试图帮助大家来理解和欣赏。 第一个是艺术通感:就是不同艺术感受之间的内在联系。 我们说王维的诗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就是看了诗后感受到 画,看到画后感受到诗意。听音乐,如柴可夫斯基的天鹅湖, 我们也感觉到了山水之美。等等。因此,我们要看诗,读诗就 要注意培养自己的艺术通感。 第二个是联觉现象。是艺术通感的生理基础和心理结构原 型。不同的感觉器官的互相沟通。诗中是大量的。如“感觉栖 息在树叶的亮色上。 ”柯平《秋天叙事曲》“建筑底部的碎裂之 : 声/在雨中上升扩大。 ”合理的联觉现象有助于传达微妙的内心 体验,但过分的胡编滥造的语言组合则不利于欣赏,而且还破 坏了诗的意境。 第三个是“固定反应”问题。欣赏诗歌必须打破“固定反 应” 。什么是固定反应呢? 美国耶鲁大学教授勃鲁克斯和华伦《诗的了解》解释:固 定的反应即读者对文学中某一情境,题材,词或语字常站在习 俗的立场上作笼统的未经考虑的反应。 譬如我们中国人说到 “白

云”必“悠悠” ,说到“青山”必“如黛” ,说到“大雨”必“滂 沱” 。因此,我们在评价和欣赏一首诗歌时必须记住一点,诗中 有固定反应的句子,诗即俗诗,败诗。好的诗人总设法在其作 品中提出一种新的体验、一种新的发现。洛夫在其著名的《石 室之死亡》中有“而我确是那株被锯断了的苦梨/在年轮上,仍 可听清楚风声、 蝉声。 啸》 1928 年的那滴血/仍在掌心沸腾” ” 《 : “ 。 好的诗往往反映出人类与生俱来的无法剥夺的本体价值 ,人与 人,作者与读者心灵相通的幽径在心理学上被称之为“集体潜 意识” ,通过它,我们可以传达一些微妙的心

情。诗歌创作与欣 赏也常借助这一途径。洛夫用了一个词叫做“欣赏边际” ,传达 与欣赏之间的一个极限,超过它,则成为晦涩。但现代诗的作 者无一不在实践中努力发挥创造性以趋近这个极限而后快。郑 天枝《夜读》“思维的触角/被灯光烘干收藏” : 。柯平《闺情》 : “我直觉妆楼内佳人闲抛的针线/对我思想的缠绕/正日盛一日 形成/古典主义的旋涡。 ”

以上就如何判读诗歌谈了五个问题,回顾一下: 1、关于最大量意识状态问题。 (诗素) 2、关于象征主义。 (意象、感伤) 3、诗是可以评说的吗?(忠实、烈度、形式) 4、关于大诗和小诗的问题。 (核心、关怀) 5、关于诗歌欣赏与审美。 (艺术通感、联觉现象、固定反

应) 以上五个方面,如能有所把握,作为诗的欣赏者,我们大 概也就有了一个欣赏诗歌的基本尺度,或说基本标准。

关于现代诗歌的几个基本问题

沈秋伟

我国的现代诗大致是这样一种产物,即中国历史文化内容 的承传与西洋话语方式的结合。就诗歌分析的理论和方法而言, 则大致还是凭借西方诗歌的分析和批评工具来进行,在一定意 义上说,我们经常见到的见诸报端的某些涉及诗歌评价的文章 与其说是评论,不如说是诗歌的读后感和读诗笔记。 前几天,根据职工文学社和作协的安排,我临时抱佛脚, 看了几本新诗论,一知半解,趁今天的机会,也来谈一谈现代 诗歌的几个问题,目的是想与在座各位一起探讨一下现代诗歌 到底是什么的问题。 第一部分:现代诗歌的几个基本问题 1.关于最大量意识状态问题。 平常评价一首诗是好是坏, 有没有味道 , 常常只有感觉到, 而这种感觉又难于言表。这常令我们习惯于现代分析的人十分 苦恼,为什么?实际上就是我们对隐藏在诗歌文句背后的意识 状态难于描摹。我们常说这首诗太直白,就是说这首诗文字后 面基本是一片空白,有时我们还说,这首诗文字挺美,但没有 含蓄,也就是说这首诗徒有其表,背后所承载的意识状态量不 足。

最大量意识状态理论是西方诗歌批评的要旨。其基本原理 就是一首诗所涵含的意识状态的多少是衡量这首诗质量的重要 标准。 我国台湾诗人洛夫有一说法: “我们判断一首诗的纯粹性, 应以其所含诗素密度大小而定。 ”这个“诗素”与 “意识状态 量”异曲同工。 最大量意识状态理论认为艺术作品的意义与作用全在它对 人生经验的推广和加深以及最大可能量意识活动的获得。需要 说明的是,表现在现代诗人作品中强烈的自我意识和社会意识 的同时显现,现实描写与宗教情绪的结合,象征思维与敏锐感 觉的相互渗透随处可见。卞之琳一首短诗,大意是“我在桥上 看风景 /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我” ,实际上是现实描写与宗教情 绪结合的典型。诗虽短到极致,其意识状态却十分丰富。

2.关于象征主义 现代诗中象征手法滥觞于十九世纪中叶的法国。到本世纪 初,英美诗坛上意象流派充斥了大量的象征手法。当然,我国 古代诗歌中早已充满了象征主义的气氛,如李白的“飞流直下 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 英美意象派诗歌发源于二十世纪初。庞德是其中的杰出代 表。他把“诗艺的最终成就”写成: (1)按照我所见的事物来描绘 (2)美

(3)不带说教 。 (4)如果你重复几个人的话,只是为了说得更好或更满意 那实在是件好的行为。彻底的创新,仍然是办不到。 我体会,意象派最基本或说最本质的格调是感伤加象征主 义,它与浪漫诗歌(如惠特曼)的

最大区别是少了比兴的“兴” , 无须“兴’笔烘托,一出场就是冷冷的象征和隐喻 。举几个例 子:休姆《落日》“一位跳芭蕾舞的主角,醉心掌声/真不愿意 : 走下舞台/最后还要淘气一下/高高翘起她的脚趾/露出擦着胭 脂的云似的绛红内衣/在正厅等座位一片敬意的嘟哝中。 ” H.D ( 希尔达.杜利脱尔) 《奥丽特》 (希腊神话中的山林守护 女神) 翻腾吧,大海―― 翻腾起你尖尖的松针 把你巨大的松针 倾泻在我们的岩石上 把你的绿扔在我们身上 用你池水似的松覆盖我们。 爱米罗厄尔《秋雾》 是一只蜻蜓,还是一片枫叶 轻柔地栖息在水面上?

象征主义早在二.三十年代即中国引起强烈反响。李金发、

冯乃超、胡也频等诗人即是代表。李金发《诗人的凝视„„》 : 诗人凝视 上帝之游戏 雨儿狂舞 风儿散着发 …… 象征主义的哀伤对应于浪漫主义的激昂。新月派实际上是 象征主义的变种,是美丽的哀伤。八十年代后的朦胧派其骨子 里就是象征派,也是象征主义的一种翻版,是晦涩了的哀伤。

3.诗是可以评说的吗? 回答是肯定的。 我们总认为“诗无达诂”意思是说诗是不能诠释的。这一 点要一分为二地看。谈几点欣赏和评价的参数。 ⑴忠实:三个层面,语言、情感、真相。首先是真相是什 么?其次是情感反映的是真相吗?最后,语言是否恰当地说明 了情感?这里的“恰当”不是指科学意义上的准确,而是指诗 歌语境下情感的自然折射。 ⑵烈度:忠实达到了,强烈的程度如何。主观感受的强烈 程度是评价一首诗好劣的重要参数。因此,平庸的人成不了真 正的诗人。贪图世俗超过一切的人成不了真正的诗人。一种器 质性的因素制约着人的诗的含量与浓度。一个好的诗人在精神

状态上有一种超乎常人、鹤立鸡群的东西。精神越极致,思想 越独到,体验越具有诗的价值。但这里也有个度,超越了度就 毁灭了,废了。 ⑶形式:技术层面:语言的锤炼,表达方式――形式。十 分重要,但必须浑然天成才有价值。 包括:色彩、韵律与节奏、修辞功夫、长短等等,不想也 无法一一展开讨论。这里说一说诗歌的音乐性问题。无论中外, 诗歌是与音乐、舞蹈难分难解的。诗歌的音乐性是一个显在的 标识。这一方面,我国的律诗是一种极端。我想,具有显在音 乐性的语言易记易传颂,在媒体不发达的古代,这是必然的选 择。现代诗中,浪漫派诗歌(如郭沫若等)仍十分注意韵脚与 押韵。 现代诗大多已摒弃了诗的音乐性的外壳,但并不是真正地 摒弃了诗的音乐性。举洛夫的《边界望乡》 ,读之有一种捣鼓的 声音,越来越气急。 (

洛诗) 说着说着 我们就到了落马洲

雾正升起,我们在茫然中勒马四顾 手掌开始生汗 望远镜中扩大数十倍的乡愁 乱如风中的散发

当距离调整到令人心跳的程度 一座远山迎面飞来 把我撞成了 严重的内伤

病了病了 病得像山坡上那丛凋残的杜鹃 只剩下唯一的一朵 蹲在那块“禁止越界”的告示牌后面 咯血。而这时 一只白鹭从水田中惊起 飞越深圳 又猛然折了回来 而这时,鹧鸪以火发音 那冒烟的啼声 一句句 穿透异地三月的春寒 我被烧得双目尽赤,血脉贲张 你却竖起外衣的领子,回头问我 冷,还是 不冷?

惊蛰之后是春分 清明时节该不远了 我居然也听懂了广东的乡音 当雨水把莽莽大地 译成青色的语言 喏!你说,福田村再过去就是水围 故国的泥土,伸手可及 但我抓回来的仍是一掌冷雾 这种隐藏的音乐性是与现代人(确切地说是现代诗的作者)的 精神疾病息息相关的。塑料和金属物质充斥世界后,压抑和摧 残了心灵,敏感的诗人自觉地或不自觉地遭到了伤害。

4.关于小诗与大诗的问题 什么是大诗、什么是小诗。以字数、行数来论诗的大小是 一种办法。大家知道,词曲以规摸大小分小令、中调、大调。 简单地讲,只有一段,不分上、下阙的叫小令。但诗的真正的 大小是由主题决定的,也即由诗歌所关怀的内容来决定的。有 人把《浮士德》比作是第三层次的诗,把《荷马史诗》看成是 第二层次的诗,而把《圣经》当作是最高层次的诗。当然这种 诗的概念已超出了我们通常讨论的范围,因为它把圣经也列到 了诗的范畴。另一种说法是诗的大小是由诗所揭示,所诵咏的 艺术原型(即原始意象)的大小来说的。海子,被称作是诗歌

王子。海子死了,中国没有了月亮,只有了星星。海子诗歌的 伟大远远超过了顾城、舒婷等人的作品,更不用说汪国真了。 道理就在于海子所锤打的诗歌原型 “石头”“土地” 、 ,牵动了 生命神经的本原。海子的死的方式与顾城的死的方式的区别恰 恰典型地反映了他们诗的层次、大小的区别。这就是由诗所关 怀的内容来定的级别。 这样对常人来说有些不好理解。换一句话说:诗人,你关 怀的是什么,是琐碎的名利之争还是人类的共同遭遇。

5.关于诗歌欣赏和审美 诗的发展和变化反映了人类最根本的精神遭遇。 “关关雎 鸡,在何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多么明白的含义! “床 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又美又容 易理解,多好的诗。但是今天,传统文化粉粹了,个人的抗争 是多么无力。 “一切都四散了,再也保不住中心,世界上到处弥 漫着一片混乱…

…”(叶芝)。在这样的处境下,诗人在一切传统 标准的崩溃之中,寻找传达心声的媒介。为了忠实于自已的所 想所思,势必根椐个人心智的体验活动,创立一独特的感觉、 思维、表现的制度。象征的幽灵便四处出没。柯平《梦呓》“我 : 已经跟这个夜晚同流合污了。 《请君入翁》 “象青蛙坐在荷叶 ” : 上/我坐在自已的爱情上” 。洛夫《赠大哥》 “昨夜梦见钓上一 : 条好大/好大的鱼/我坐在床边拼命地拖/拖得腰酸背痛,脸色发

青/举竿一看/嘿嘿, 竟是一尾鳞片剥落的童年。 在天枝的诗中, ” 象征手法也是大量的。如《秋天》“任风旋转季节的某个侧面/ : 语言失去魅力/秋霜凝重刻进额际”《彼岸》“爱情的掌纹闪烁 。 : 其词/一只寒蝉从草丛中飞出/你的脸突然秋意无穷。 ”等等。足 以说明,现代诗的欣赏与审美实在变得让人有些把握不定了。 这里,我想说几个概念,试图帮助大家来理解和欣赏。 第一个是艺术通感:就是不同艺术感受之间的内在联系。 我们说王维的诗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就是看了诗后感受到 画,看到画后感受到诗意。听音乐,如柴可夫斯基的天鹅湖, 我们也感觉到了山水之美。等等。因此,我们要看诗,读诗就 要注意培养自己的艺术通感。 第二个是联觉现象。是艺术通感的生理基础和心理结构原 型。不同的感觉器官的互相沟通。诗中是大量的。如“感觉栖 息在树叶的亮色上。 ”柯平《秋天叙事曲》“建筑底部的碎裂之 : 声/在雨中上升扩大。 ”合理的联觉现象有助于传达微妙的内心 体验,但过分的胡编滥造的语言组合则不利于欣赏,而且还破 坏了诗的意境。 第三个是“固定反应”问题。欣赏诗歌必须打破“固定反 应” 。什么是固定反应呢? 美国耶鲁大学教授勃鲁克斯和华伦《诗的了解》解释:固 定的反应即读者对文学中某一情境,题材,词或语字常站在习 俗的立场上作笼统的未经考虑的反应。 譬如我们中国人说到 “白

云”必“悠悠” ,说到“青山”必“如黛” ,说到“大雨”必“滂 沱” 。因此,我们在评价和欣赏一首诗歌时必须记住一点,诗中 有固定反应的句子,诗即俗诗,败诗。好的诗人总设法在其作 品中提出一种新的体验、一种新的发现。洛夫在其著名的《石 室之死亡》中有“而我确是那株被锯断了的苦梨/在年轮上,仍 可听清楚风声、 蝉声。 啸》 1928 年的那滴血/仍在掌心沸腾” ” 《 : “ 。 好的诗往往反映出人类与生俱来的无法剥夺的本体价值 ,人与 人,作者与读者心灵相通的幽径在心理学上被称之为“集体潜 意识” ,通过它,我们可以传达一些微妙的心

情。诗歌创作与欣 赏也常借助这一途径。洛夫用了一个词叫做“欣赏边际” ,传达 与欣赏之间的一个极限,超过它,则成为晦涩。但现代诗的作 者无一不在实践中努力发挥创造性以趋近这个极限而后快。郑 天枝《夜读》“思维的触角/被灯光烘干收藏” : 。柯平《闺情》 : “我直觉妆楼内佳人闲抛的针线/对我思想的缠绕/正日盛一日 形成/古典主义的旋涡。 ”

以上就如何判读诗歌谈了五个问题,回顾一下: 1、关于最大量意识状态问题。 (诗素) 2、关于象征主义。 (意象、感伤) 3、诗是可以评说的吗?(忠实、烈度、形式) 4、关于大诗和小诗的问题。 (核心、关怀) 5、关于诗歌欣赏与审美。 (艺术通感、联觉现象、固定反

应) 以上五个方面,如能有所把握,作为诗的欣赏者,我们大 概也就有了一个欣赏诗歌的基本尺度,或说基本标准。


相关内容

  • 学习5s的心得体会
  • 5S”现场管理作为一种企业改善的管理手法,在管理应用中越来越受到企业管理者的重视,由“5S”延伸出的海尔管理模式“日清日高”很好的见证了“5S”在中国本土企业中的运用效果。 在汽车销售服务行业,由汽车生产厂家辅导推行的“5S”“6S”也从未间断过。但因项目实际导入与推广期所需时间比较长(三个月)、推 ...

  • 历史试题2
  • 九年级历史模拟试题(二) 一. 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要考证近代英法联军在中国犯下的罪行,下列地方应选择 ( ) A.卢沟桥 B.圆明园 C.大观园 D.伪满皇宫 2.座落在山东威海的中日甲午战争纪念馆所纪念的民族英雄是 ( ) A.林则徐 B.李秀成 C.左宗棠 D.邓世昌 3. ...

  • 2011秋季电大现代科技基础知识期末考试资料
  • 单选 1. 原始手工业诞生的标志是(C.制陶)技术的发明 2. 以下关于力和运动的叙述中错误的是(A.物体运动需要力的维持) 3. (C.量子)是组成一切能量的最小单元 4. 实验和数学相结合的科学研究方法是由(B.伽利略)创立的. 5. 实物粒子的波动性首先被(B.电子)衍射实验所证实 6. (A ...

  • 大地测量学基础作业与参考答案
  • 大地测量学基础作业与参考答案 第一章绪论 1.大地测量学的定义是什么? 答:大地测量学是关于测量和描绘地球形状及其重力场并监测其变化,为人类活动提供关于地球的空间信息. 2.大地测量学的地位和作用有哪些? 答:大地测量学是一切测绘科学技术的基础,在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发挥着决定性的基础保证作用: ...

  • 2.如何转正申请报告及范文
  • 如何转正申请报告及范文 转正申请报告一般分为三个部分: 1.说明自己被批准为预备党员的时间,正式向党组织提出转正申请. 2.写在预备期间的表现.要写清楚自己成为预备党员以来,在政治思想学习工作以及其它方面有那些进步和提高,同时对照党员标准,看自己是否符合党员条件.针对入党时党组织和党员对自己指出的缺 ...

  • 关于切实保障企业职工合法权益的通知
  •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劳动(劳动人事)厅(局).总工会: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企业和职工初步享有了用人自主权和 择业自主权.同时,外商来华投资办企业的也越来越多,这时加快我国经济发展和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起了积极作用.但是,随着用人自主权的扩大,部分企业尤 其是私营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 ...

  • 十一届三中全会上的人和事
  • 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具有决定意义和深远影响的一次会议.它以其特有的成就和建树,成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发展过程中一个伟大的转折点. 1978年12月18日至22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京西宾馆举行. 实际出席会议的中央委员169人,候补中央委员112人.准备在全会上增选为中 ...

  • 自考现代汉语真题(合编)
  • 11.下列各组中两个词都是补充式合成词的一组是( ) A.马匹.接近 B.平反.缩小 C.爱护.革新 D.壮观.武断 1.全国2009年4月自考现代汉语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联合国规定了六种工作语言,它们是( ) A.汉语.日语.法语.英语.阿拉伯语.葡 ...

  • 老龄化背景下的日本高龄者雇用政策_崔迎春
  • DOI:10.14182/j.cnki.j.anu.2014.03.007 第42卷第3期Vol.42№.3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JournalofAnhuiNormalUniversitHum.oc.Sci. y&S2014年5月 Ma2014y [社会史研究] 老龄化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