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中国诗导学案(教师)

高二语文必修 导学案 谈中国诗(教师)【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及其作品。2.了解中国诗歌与西方诗歌的异同。3.熟知中国诗歌特点,提高解读诗歌的能力。4.掌握比较研究的方法,并学会借此研究其他文学现象。5.借助在品味诗句时的审美体验,体会我国古诗词优美的意蕴,唤起学生对古代文化的热爱。

【重点难点】从段落构成的分析入手,了解作者构思的巧妙之处。引导学生理解分析含义深刻的语言,品味作者用语之机巧。

【学法指导】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展示交流,教师点拨。

自主学习—台前幕后,先睹为快

【知识链接】

1.走近作者

钱钟书(1910-1998)字默存,号槐聚,曾用笔名中书君。江苏无锡人。早年就读于教会办的苏州桃坞中学和无锡辅仁中学。1933年于清华大学外国语文系毕业,1935年与杨绛(初中课文《老王》的作者)结婚,同赴英国留学。1937年毕业于英国牛津大学,获副博士学位。又赴法国巴黎大学进修法国文学。1938年秋归国,先后任昆明西南联大外文系教授、湖南蓝田国立师范学院英文系主任。与此同时,他在上海暨南大学、中央图书馆和清华大学执教或任职。1953年后,在北京大学文学研究所任研究员。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院特邀顾问。1998年12月19日,在北京逝世。

著作有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短篇小说集《人•兽•鬼》,长篇小说《围城》,学术著作《宋诗选注》《谈艺录》《管锥篇》《七缀集》等。《围城》已有英、法、德、俄、日、西语译本。《谈艺录》是一部具有开创性的中西比较诗论。多卷本《管锥编》,对中国著名的经史子古籍进行考释,并从中西文化和文学的比较上阐发、辨析。

本文发表于1945年12月,收入《钱钟书散文》(浙江文艺出版社1997年版)。原稿为英文,是他1945年12月6日在上海对美国人的演讲,后节译为中文。

2.解题 钱钟书先生在观察中西文化事物时,总是表现出一种清醒的头脑和一种深刻的洞察力。他不拒绝任何一种理论学说,也不盲从任何一个权威。他毕生致力于确定中国文学艺术在世界文学艺术宫殿中的适当位置,从而促使中国文学艺术走向世界,加入到世界文学艺术的总的格局中去。为此,他既深刻地阐发了中国文化精神的深厚意蕴和独特价值,也恰切地指出了其历史局限性和地域局限性。他既批评中国人由于某些幻觉而对本土文化的妄自尊大,又毫不留情地横扫了西方人由于无知而以欧美文化为中心的偏见。钱著对于推进中外文化的交流,对于使中国人了解西方的学术,使西方人了解中国的文化,起了很好的作用。本文就是这样的作品。

【自学检测】——基础积累

1.根据拼音写汉字 lǒng( )统 精suǐ( ) 一cù( )而就 shùo( )见不xiān( ) 逻ji( ) 叫xiāo( ) 轻yuān( )剪掠 颦cù( )峨眉 单bó( ) 不liǎo( )liǎo( )之 遥思远chàng( ) kǎi( )叹 hǎ( )巴狗 了不足qí( )

2.解释下列词语

①一蹴而至:踏一步就成功,形容事情轻而易举。②居高临下:形容处于有利的地位。

③空中楼阁:多用来比喻虚幻的事物或脱离实际的理论、计划等

④回肠荡气:形容文章、乐曲等十分婉转动人。也作荡气回肠

⑤数见不鲜:经常看见,并不新奇。⑥遥思远怅:遥远的思念和惆怅。

⑦凌风出尘:超然物外,自然纯洁。

⑧轻鸢剪掠:像轻盈的老鹰掠过天空。文中说中国诗跟西洋诗相比显得简短轻灵。

⑨穷边涯际:文中指语言文字的边际、深处。穷,尽头。

⑩吞言咽理:文中形容受感动而说不出话语和道理的情形。咽,吞咽。

⑾拔木转石:使树木连根拔起,使大石头转动,形容威力大。⑿矫揉造作:比喻故意做作,不自然。

【整体感知】

1.抓关键句,理清思路,概括观点

(1)关键句:

第一段:什么是中国诗的一般印象?因此,说起中国诗的一般印象„„这立场是比较文学的。

第二段:中国最好的戏剧诗,产生远在最完美的抒情诗以后„„所以,中国诗是早熟的。

第三段:关键词:简短

第四段、第五段:中国诗的特征:富于暗示。

第六段:西洋读者也觉得中国诗笔力轻淡,词气安和。

第七段:中国社交诗特别多,宗教诗几乎没有。

第八段:所以,你们讲,中国诗并没有特别“中国”的地方。

(2)思路:

⑪钱钟书在这篇演讲稿中主要阐述了什么问题?

中国诗的特征。具体说,钱先生是从中国诗与外国诗比较的角度,来阐述中国诗的特征的。从文章第一段结尾“这个立场是比较文学的”看出来的。

⑫用恰当的语言概括中国诗的特征。

与西方诗歌相比较,中国诗有以下特征:第一,中国诗讲求抒情性并一蹴而至崇高的境界,以后就缺乏变化,而且逐渐腐化。第二,中国诗讲求篇幅短小,“诗体”配适“诗心”的需要。第三,中国诗富于暗示性。第四,中国诗笔力轻淡,词气安和。第五,中国诗社交诗多,宗教诗几乎没有。

2.诵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划分结构层次

第一部分(第l段)交代作者论诗的根本立场。

第二部分(第2段)从整体上论述了中国诗的一般发展特点及其规律。

第三部分(第3至7段)重点论述中国诗的各个特点。

明确:联系上下文可以看出,“他不能对整个本国诗尽职”是对只读中国诗的人而言的。只读中国诗的人,不能站在比较文学的立场上,对中外诗歌进行比较,从而在比较中认识中国诗不同于外国诗的地方,即中国诗的特点。他只能就中国讨论中国诗,不能“超以象外,得其环中”,用居高临远的观点看待中国诗,因此难免“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就是“不能对整个本国诗尽职”。

【探究点2】“中国诗是早熟的。早熟的代价是早衰”的含义是什么?

提示:“中国诗”指中国诗的发展特点;“早熟”指纯粹的抒情诗的精髓和峰极,在中国诗里出现得异常之早;“早衰“指中国诗一蹴而至崇高的境界,以后就缺乏变化,而且逐渐腐化。”这句话借助比喻和对比,从诗歌发展的角度,简要地说明了中国诗的艺术性和由此产生的负面影响。

【探究点3】从文中找出作者幽默和睿智的比喻句,说说它们的含义和表达作用(学生自己找出感兴趣的句子自由发言)。

(1)所以,中国诗是早熟的。早熟的代价是早衰。中国诗一蹴而至崇高的境界,以后就缺乏变化,而且逐渐腐化。

(2)中国人的心地里,没有地心吸力那回事,一跳就高升上去。梵文的《百喻经》说一个印度愚人要住三层楼而不许匠人造底下两层,中国的艺术和思想体构,往往是飘飘凌云的空中楼阁,这因为中国人聪明,流毒无穷地聪明。

(3)问而不答,以问为答,给你一个回肠荡气的没有下落,吞言咽理的没有下文。„„余下的只是静默一一沉挚于涕泪和叹息的静默。

(4)有种卷毛凹鼻子的哈巴狗儿,你们叫它“北京狗”,我们叫它“西洋狗”。《红楼梦》的“西洋花点子哈巴狗儿”。这只在西洋就充中国而在中国又算西洋的小畜生,该磨快牙齿,咬那些谈中西本位文化的人。

(5)读外国诗每有种他乡忽遇故知的喜悦,会引导你回到本国诗。这事了不足奇。

【深入探究】

1.小组探究本文结构布局的特点。(要求举例说明)

明确:本文在结构布局上的主要特点是以综合为纲,以比较为网,中外相容,古今兼顾。(开篇明确论述的原则,然后逐层展开,分别论述,论述中广征博引,使文章跌宕生姿。)

(1)文章第1段,说明谈论中国诗要用比较文学的方法。然后层层推进,阐述中国诗的特点。每一个特点的论述,都包含着对比与综合。对比,是把中外诗歌作对比;综合,是在诸多材料中综合中国诗的特点。

(2)文章结尾,作者又宕开一笔,“中国诗并没有特特别别‘中国’的地方”,使文章说理辩证周密。课文的整个结构圆通灵活,充满机巧。

(3)下面的论述几乎都包藏着对比和综合。

A.如中国诗的发展史问题,就由伏尔泰所引出,然后道出自己独到的见解。

B.如谈中国诗的篇幅,则以爱伦•坡的话立论。不仅指出了中国涛的特点及其原因,还指出了中国诗的特殊之处:简短的诗可以有悠远意味,收缩并不妨碍延长,仿佛我们要看得远些,每把眉眼颦蹙。中国诗人要使你从“易尽”里望见了“无垠”。

C.在谈中国诗的意韵和特殊表达方式时,则援引了魏尔兰、济慈、维荣、莎士比亚、拜伦等外国诗人的见解,材料充实,说服力强。

2.品味文章的语言:“中国人的心地里,没有地心吸力那回事,一跳就高升上去。梵文的《百喻经》说一个印度愚人要住三层楼而不许匠人造底下两层,中国的艺术和思想体构,往往是飘飘凌云的空中楼阁,这因为中国人聪明,流毒无穷地聪明。”

这句话有两层意思:一是借梵文的《百喻经》阐释中国的艺术和思想体构上的缺欠,旨在批评;二是点明造成这种缺欠的根本原因。“一个印度愚人要住三层楼而不许匠人造底下两层”这样的建筑物就是“飘飘

凌云的空中楼阁”,作者以此作喻,批评中国的艺术和思想体构缺乏严密的逻辑性,往往脱离客观实际,没有坚实的基础,其结果必定影响艺术的健康、稳定地发展。这个批评是相当尖锐的,比喻中透出了强烈的讽刺意味。句中“聪明”一词是反语,是没有掌握艺术创作规律只凭臆断从事的思想方法。所渭的“聪明”不过是自欺欺人。“流毒无穷地聪明”,一针见血地指出了上述思想方法的危害一一错误的东西长期得不到批评、抵制,反倒堂而皇之地沿传下去,贻害无穷。

3.作者对中国诗究竟怀着怎样的感情?

钱先生是热爱中国文化的,但他的热爱是用冷静的姿态和客观的心境来表达的,甚至带着对中国诗的善意而迫不及待的批评。

4.从本文可以看出作者文化随笔有哪些特点?(1.化深奥为通俗,化复杂为单纯,本文是谈中国诗这样一个深奥复杂的问题,然而作者举重若轻,把这个问题用通俗浅显的语言传达给读者。(2.广征博引,古今中外信手拈来,有较强的知识性。(3.讲道理发议论,幽默风趣。

【当堂检测】

1.下列句子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我们对于“比较文学”是个陌生的概念,读读钱钟书的《谈中国诗》或许能引你走出陌生的境地。

B.具有文学良心和鉴别力的人像严正的科学家一样,避免泛论、概论这类高帽子、空头大话。

C.中国诗用疑问语气做结束的,比我所知道的西洋任何一诗来得多,这是极耐寻味的事实。

D.我们也有厚重的诗,给情感、思恋和典故压得腰弯背断。

解析:A项应改为“比较文学对于我们来说是个陌生的概念”。答案:A

2.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

A.他不能对整个本国诗尽职,因为也没法“超以象外,得其环中”,有居高临远的观点。

B.中国诗一蹴而至崇高的境界,以后就缺乏变化,而且逐渐腐化。

C.报到那天,我在陌生的教室里与五十多位同学不期而遇。

D.问而不答,以问为答,给你一个回肠荡气的没有下落,吞言咽理的没有下文。

解析:C项“不期而遇”指没有约定而遇见,指意外碰见。属望文生义。答案:C

3.概括下面这段文字的主旨。(不超过25个字)

近代,西方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迅猛发展,而中国在这些方面落后了。我们应当立志图强、奋起直追,虚心向西方学习,凡是好的、有用的都应该学,这是没有疑问的。但我们如果因此丢弃了“自我”,失去了自我的根基,忘记了“我们自己是谁”,那恐怕就要成为民族罪人了。历史证明,一个民族一旦失去了自己的文化传统,尤其是标志文化特质、体现文化灵魂的哲学思维传统,那就很难“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终究要被淘汰出局。况且我们中华民族有着优秀的历史文化传统和独特的哲学思维个性,更应该发挥所长,为创造人类的新文化和新哲学作出应有贡献。

参考答案:学习西方,更要保持和发扬本民族哲学思维传统。解析:该段文字的主要信息应锁定在“历史证明”到结尾,关键词语是“哲学思维传统”“独特的哲学思维个性”“新哲学”,因此,概括主旨应落脚在“哲学思维传统”上。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羡妒(xiàn)嫉恨(jí)会稽(huì)精髓(suǐ)B.颦蹙(cù) 内疚(jiù) 皮夹(jiā)深挚(zhì)

C.无垠(yíng)熬夜(áo)瞭望(liào)混沌(dùn)D.桃核(hāi) 侈谈(shē)尽快(jǐn)睿智(ruì) 解析:A项“会”读“kuài”;C项“垠”读“yín”;D项“核”读“hé”、“侈”读“chǐ”。答案:B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叫嚣 回长荡气 数见不鲜 B.混沌 聊以慰籍 斩钉截铁

C.亵渎 卧薪尝胆 必恭必敬 D.寡陋 惊天动地 义愤填赝

解析:A项回长荡气—回肠荡气;B项聊以慰籍—聊以慰藉;D项义愤填赝—义愤填膺。答案:C

3.辨析下列近义词,选择最恰当的填空。

(1)静默 沉默 ①证券公司或者散户厅就像一个舞台,开盘的时候热闹,收盘之后______,即使在行情低迷时期也一样。②张晖没有______,他选择在论坛上发帖,揭露事实真相,还行使了法律赋予公民的权力,毫不犹豫地把执法犯法者告上了法庭。

(2)一蹴而就 一挥而就 ①他说以前在民主革命时期(1956年以前),自己写文章是思如泉涌,________,有时甚至是站在排字房的门口,写一页,排字工人排一页。②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司副司长史立山表示,建设低碳城市是一项艰巨的任务,需要十几年甚至几十年持之以恒的努力才能实现目标,不可能________。

4.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

A.他不能对整个本国诗尽职,因为也没法“超以象外,得其环中”,有居高临远的观点。

B.中国诗一蹴而至崇高的境界,以后就缺乏变化,而且逐渐腐化。

C.报到那天,我在陌生的教室里与五十多位同学不期而遇。

D.问而不答,以问为答,给你一个回肠荡气的没有下落,吞言咽理的没有下文。

解析:C项“不期而遇”指没有约定而遇见,指意外碰见。属望文生义。 答案:C

5.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西宫夜静百花香,欲卷珠帘春恨长。斜抱云和深见月,朦胧树色隐昭阳。(《西宫春怨》王昌龄) 注:①云和:即瑟,一种弦乐器。②昭阳:即昭阳宫,汉成帝的居所。

这是一首描写失宠妃子的古诗。有人说,第三句中的“深”字,第四句中的“隐”字,既描写又抒情,用得极为巧妙。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这两个字各描写了什么?表现了主人公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深”字描写了主人公痴痴地凝视冷月的情态,表现了主人公失宠后的哀怨、酸苦和无奈。“隐”字描写了主人公凝望皇帝所住的昭阳宫,想把怨情倾注于昭阳宫,但是所能望见的只是夜色下一片朦胧的树影,加倍表现了主人公孤独、凄凉的心境。

6、西洋读者认为中国诗歌富于暗示性。请阅读以下诗句,你能读出诗句后面的暗示内容吗?

(1)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寒雨连江夜入吴”字面上的意思是:寒冷的雨丝打在茫茫的江面上,这一场秋雨在晚上悄然潜入吴地。暗示着笼罩吴地江天的烟雨,织成了无边无际的愁网,渲染出离别的黯淡气氛。“楚山孤”:意指将客人送走后,只剩下楚山孤独地站在那里。其实意指的是将客人送走以后,诗人自己那种孤寂之感油然而生。“冰心”:像冰一样晶莹剔透的心。其实喻指自己光明磊落、表里澄澈的品格。

(2)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孟浩然所乘船只鼓起风帆顺江而下,越行越远,直至消失在碧空的尽头,眼前只有这一江春水,在浩浩荡荡地流向远远的水天交接之处。在这两句写景的诗句背后藏着诗人的形象,这一切都是诗人眼前之景,是他目送友人远去,自己却不愿离去,而久久地伫立在岸边,表现诗人对友人的一种依依不舍之情。

课外阅读积累

1.“里面的人想出来,外面的人想进去。”出自钱钟书的《 》。

2.“不受教育的人,因为不识字,上人的当;受教育的人,因为识了字,上印刷品的当。”出自钱钟书的长篇小说《 》。

3.“做文章时,引用到古人的话,不要引用号,表示辞必己出,引用今人的话,必须说‘我的朋友’——这样你总能招揽朋友。 ” 出自钱钟书的散文集《 》中的《魔鬼夜访钱钟书先生》 。

4.“牛惯做牺牲,可以显示‘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精神;并且,世人好吹牛,而牛决不能自己吹自己,至少生理构造不允许它那样做。”出自钱钟书的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中的《 》。

①②新华社上海12月26日电(记者孙丽萍)有“语林啄木鸟”之称的《咬文嚼字》编辑部,26日公布了2012年中国出现频率最高、覆盖面最广的十大常犯语文差错。

一、容易被写错的汉字数字:“二〇一二年”经常被误为“二零一二年”。

阿拉伯数字“0”有“零”和“〇”两种汉字书写形式,两者不能混用,涉及编号时应该写作“〇”,用作计量时该写成“零”。

二、容易被写错的书名是莫言的《天堂蒜薹之歌》,常被误为《天堂蒜苔之歌》。蒜薹是大蒜的薹,嫩的称蒜苗,是人们喜欢吃的蔬菜之一。而“苔”则是苔藓植物。有人误以为“苔”是“薹”的简化字,以致把“蒜薹”写作“蒜苔”。

三、容易纠缠不清的法律词语是:“酒驾”和“醉驾”。人们常常把“酒驾”误为“醉驾”。“酒驾”是酒后驾驶,指每100毫升的血液中酒精含量超过20毫克但不到80毫克;“醉驾”是醉酒驾驶,指每100毫升血液中酒精含量等于或大于80毫克。两者的法律后果不一样。

四、经常被写错的引语是“兄弟阋于墙”。今年中日钓鱼岛之争发生后,网民纷纷引用古语“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来说明情势,但不少网文都写成了“兄弟隙于墙”。

这句古语出自《诗经》,一般用于比喻“内部虽有分歧,但能团结起来对付外来侵略”。“阋”音xì,义为争吵,不能写成“间隙”的“隙”。

五、容易被滥用的网络词语是“某某哥”。“哥”字是近年来的流行用语,原本含有亲热调侃的味道,眼下逐渐出现滥用的倾向。例如,在报道捕捉悍匪周克华的新闻时,有媒体就将其称为“爆头哥”,化残忍为一笑,显得很不得体。

六、新闻报道中容易读错的词是“发酵”。“发酵”本指复杂的有机物在微生物作用下分解,比喻事物受外力影响发生某种变化,例如“钓鱼岛争端再次发酵”“韩日岛争连续发酵”。

“酵”字历史上有两种读音“jiào”和“xiào”,现在根据《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统读为jiào。

七、法制新闻报道常被混淆的是“囹圄”和“囫囵”。词形相近所致。今年某影星在一份因儿子吸毒而代其道歉的网络声明中就表示儿子“目前身陷囫囵”。

“囹圄”意思是监狱,而“囫囵”意思是完整、整个儿的,常见成语是“囫囵吞枣”。

八、“皇后”不能被写成“皇後”,这是古装影视剧中经常出现的错误。“后”字原指君主,引申指 “君主的妻子”,和“前後”的“後”是两码事。

九、女性常用错的称谓是“贱内”。2012年7月一位台湾知名女艺人自称“贱内”,令人啼笑皆非。“贱内”是一个谦辞,旧时用于男人对别人称呼自己的妻子,不宜用作当下时尚现代女性的自称。

十、在报道黄岩岛事件时,媒体经常把“潟湖”误为“泻湖”。这是一个习惯性错误。因为“泻”的繁体字“瀉”与“潟”形近,导致误读误用。

高二语文必修 导学案 谈中国诗(教师)【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及其作品。2.了解中国诗歌与西方诗歌的异同。3.熟知中国诗歌特点,提高解读诗歌的能力。4.掌握比较研究的方法,并学会借此研究其他文学现象。5.借助在品味诗句时的审美体验,体会我国古诗词优美的意蕴,唤起学生对古代文化的热爱。

【重点难点】从段落构成的分析入手,了解作者构思的巧妙之处。引导学生理解分析含义深刻的语言,品味作者用语之机巧。

【学法指导】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展示交流,教师点拨。

自主学习—台前幕后,先睹为快

【知识链接】

1.走近作者

钱钟书(1910-1998)字默存,号槐聚,曾用笔名中书君。江苏无锡人。早年就读于教会办的苏州桃坞中学和无锡辅仁中学。1933年于清华大学外国语文系毕业,1935年与杨绛(初中课文《老王》的作者)结婚,同赴英国留学。1937年毕业于英国牛津大学,获副博士学位。又赴法国巴黎大学进修法国文学。1938年秋归国,先后任昆明西南联大外文系教授、湖南蓝田国立师范学院英文系主任。与此同时,他在上海暨南大学、中央图书馆和清华大学执教或任职。1953年后,在北京大学文学研究所任研究员。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院特邀顾问。1998年12月19日,在北京逝世。

著作有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短篇小说集《人•兽•鬼》,长篇小说《围城》,学术著作《宋诗选注》《谈艺录》《管锥篇》《七缀集》等。《围城》已有英、法、德、俄、日、西语译本。《谈艺录》是一部具有开创性的中西比较诗论。多卷本《管锥编》,对中国著名的经史子古籍进行考释,并从中西文化和文学的比较上阐发、辨析。

本文发表于1945年12月,收入《钱钟书散文》(浙江文艺出版社1997年版)。原稿为英文,是他1945年12月6日在上海对美国人的演讲,后节译为中文。

2.解题 钱钟书先生在观察中西文化事物时,总是表现出一种清醒的头脑和一种深刻的洞察力。他不拒绝任何一种理论学说,也不盲从任何一个权威。他毕生致力于确定中国文学艺术在世界文学艺术宫殿中的适当位置,从而促使中国文学艺术走向世界,加入到世界文学艺术的总的格局中去。为此,他既深刻地阐发了中国文化精神的深厚意蕴和独特价值,也恰切地指出了其历史局限性和地域局限性。他既批评中国人由于某些幻觉而对本土文化的妄自尊大,又毫不留情地横扫了西方人由于无知而以欧美文化为中心的偏见。钱著对于推进中外文化的交流,对于使中国人了解西方的学术,使西方人了解中国的文化,起了很好的作用。本文就是这样的作品。

【自学检测】——基础积累

1.根据拼音写汉字 lǒng( )统 精suǐ( ) 一cù( )而就 shùo( )见不xiān( ) 逻ji( ) 叫xiāo( ) 轻yuān( )剪掠 颦cù( )峨眉 单bó( ) 不liǎo( )liǎo( )之 遥思远chàng( ) kǎi( )叹 hǎ( )巴狗 了不足qí( )

2.解释下列词语

①一蹴而至:踏一步就成功,形容事情轻而易举。②居高临下:形容处于有利的地位。

③空中楼阁:多用来比喻虚幻的事物或脱离实际的理论、计划等

④回肠荡气:形容文章、乐曲等十分婉转动人。也作荡气回肠

⑤数见不鲜:经常看见,并不新奇。⑥遥思远怅:遥远的思念和惆怅。

⑦凌风出尘:超然物外,自然纯洁。

⑧轻鸢剪掠:像轻盈的老鹰掠过天空。文中说中国诗跟西洋诗相比显得简短轻灵。

⑨穷边涯际:文中指语言文字的边际、深处。穷,尽头。

⑩吞言咽理:文中形容受感动而说不出话语和道理的情形。咽,吞咽。

⑾拔木转石:使树木连根拔起,使大石头转动,形容威力大。⑿矫揉造作:比喻故意做作,不自然。

【整体感知】

1.抓关键句,理清思路,概括观点

(1)关键句:

第一段:什么是中国诗的一般印象?因此,说起中国诗的一般印象„„这立场是比较文学的。

第二段:中国最好的戏剧诗,产生远在最完美的抒情诗以后„„所以,中国诗是早熟的。

第三段:关键词:简短

第四段、第五段:中国诗的特征:富于暗示。

第六段:西洋读者也觉得中国诗笔力轻淡,词气安和。

第七段:中国社交诗特别多,宗教诗几乎没有。

第八段:所以,你们讲,中国诗并没有特别“中国”的地方。

(2)思路:

⑪钱钟书在这篇演讲稿中主要阐述了什么问题?

中国诗的特征。具体说,钱先生是从中国诗与外国诗比较的角度,来阐述中国诗的特征的。从文章第一段结尾“这个立场是比较文学的”看出来的。

⑫用恰当的语言概括中国诗的特征。

与西方诗歌相比较,中国诗有以下特征:第一,中国诗讲求抒情性并一蹴而至崇高的境界,以后就缺乏变化,而且逐渐腐化。第二,中国诗讲求篇幅短小,“诗体”配适“诗心”的需要。第三,中国诗富于暗示性。第四,中国诗笔力轻淡,词气安和。第五,中国诗社交诗多,宗教诗几乎没有。

2.诵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划分结构层次

第一部分(第l段)交代作者论诗的根本立场。

第二部分(第2段)从整体上论述了中国诗的一般发展特点及其规律。

第三部分(第3至7段)重点论述中国诗的各个特点。

明确:联系上下文可以看出,“他不能对整个本国诗尽职”是对只读中国诗的人而言的。只读中国诗的人,不能站在比较文学的立场上,对中外诗歌进行比较,从而在比较中认识中国诗不同于外国诗的地方,即中国诗的特点。他只能就中国讨论中国诗,不能“超以象外,得其环中”,用居高临远的观点看待中国诗,因此难免“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就是“不能对整个本国诗尽职”。

【探究点2】“中国诗是早熟的。早熟的代价是早衰”的含义是什么?

提示:“中国诗”指中国诗的发展特点;“早熟”指纯粹的抒情诗的精髓和峰极,在中国诗里出现得异常之早;“早衰“指中国诗一蹴而至崇高的境界,以后就缺乏变化,而且逐渐腐化。”这句话借助比喻和对比,从诗歌发展的角度,简要地说明了中国诗的艺术性和由此产生的负面影响。

【探究点3】从文中找出作者幽默和睿智的比喻句,说说它们的含义和表达作用(学生自己找出感兴趣的句子自由发言)。

(1)所以,中国诗是早熟的。早熟的代价是早衰。中国诗一蹴而至崇高的境界,以后就缺乏变化,而且逐渐腐化。

(2)中国人的心地里,没有地心吸力那回事,一跳就高升上去。梵文的《百喻经》说一个印度愚人要住三层楼而不许匠人造底下两层,中国的艺术和思想体构,往往是飘飘凌云的空中楼阁,这因为中国人聪明,流毒无穷地聪明。

(3)问而不答,以问为答,给你一个回肠荡气的没有下落,吞言咽理的没有下文。„„余下的只是静默一一沉挚于涕泪和叹息的静默。

(4)有种卷毛凹鼻子的哈巴狗儿,你们叫它“北京狗”,我们叫它“西洋狗”。《红楼梦》的“西洋花点子哈巴狗儿”。这只在西洋就充中国而在中国又算西洋的小畜生,该磨快牙齿,咬那些谈中西本位文化的人。

(5)读外国诗每有种他乡忽遇故知的喜悦,会引导你回到本国诗。这事了不足奇。

【深入探究】

1.小组探究本文结构布局的特点。(要求举例说明)

明确:本文在结构布局上的主要特点是以综合为纲,以比较为网,中外相容,古今兼顾。(开篇明确论述的原则,然后逐层展开,分别论述,论述中广征博引,使文章跌宕生姿。)

(1)文章第1段,说明谈论中国诗要用比较文学的方法。然后层层推进,阐述中国诗的特点。每一个特点的论述,都包含着对比与综合。对比,是把中外诗歌作对比;综合,是在诸多材料中综合中国诗的特点。

(2)文章结尾,作者又宕开一笔,“中国诗并没有特特别别‘中国’的地方”,使文章说理辩证周密。课文的整个结构圆通灵活,充满机巧。

(3)下面的论述几乎都包藏着对比和综合。

A.如中国诗的发展史问题,就由伏尔泰所引出,然后道出自己独到的见解。

B.如谈中国诗的篇幅,则以爱伦•坡的话立论。不仅指出了中国涛的特点及其原因,还指出了中国诗的特殊之处:简短的诗可以有悠远意味,收缩并不妨碍延长,仿佛我们要看得远些,每把眉眼颦蹙。中国诗人要使你从“易尽”里望见了“无垠”。

C.在谈中国诗的意韵和特殊表达方式时,则援引了魏尔兰、济慈、维荣、莎士比亚、拜伦等外国诗人的见解,材料充实,说服力强。

2.品味文章的语言:“中国人的心地里,没有地心吸力那回事,一跳就高升上去。梵文的《百喻经》说一个印度愚人要住三层楼而不许匠人造底下两层,中国的艺术和思想体构,往往是飘飘凌云的空中楼阁,这因为中国人聪明,流毒无穷地聪明。”

这句话有两层意思:一是借梵文的《百喻经》阐释中国的艺术和思想体构上的缺欠,旨在批评;二是点明造成这种缺欠的根本原因。“一个印度愚人要住三层楼而不许匠人造底下两层”这样的建筑物就是“飘飘

凌云的空中楼阁”,作者以此作喻,批评中国的艺术和思想体构缺乏严密的逻辑性,往往脱离客观实际,没有坚实的基础,其结果必定影响艺术的健康、稳定地发展。这个批评是相当尖锐的,比喻中透出了强烈的讽刺意味。句中“聪明”一词是反语,是没有掌握艺术创作规律只凭臆断从事的思想方法。所渭的“聪明”不过是自欺欺人。“流毒无穷地聪明”,一针见血地指出了上述思想方法的危害一一错误的东西长期得不到批评、抵制,反倒堂而皇之地沿传下去,贻害无穷。

3.作者对中国诗究竟怀着怎样的感情?

钱先生是热爱中国文化的,但他的热爱是用冷静的姿态和客观的心境来表达的,甚至带着对中国诗的善意而迫不及待的批评。

4.从本文可以看出作者文化随笔有哪些特点?(1.化深奥为通俗,化复杂为单纯,本文是谈中国诗这样一个深奥复杂的问题,然而作者举重若轻,把这个问题用通俗浅显的语言传达给读者。(2.广征博引,古今中外信手拈来,有较强的知识性。(3.讲道理发议论,幽默风趣。

【当堂检测】

1.下列句子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我们对于“比较文学”是个陌生的概念,读读钱钟书的《谈中国诗》或许能引你走出陌生的境地。

B.具有文学良心和鉴别力的人像严正的科学家一样,避免泛论、概论这类高帽子、空头大话。

C.中国诗用疑问语气做结束的,比我所知道的西洋任何一诗来得多,这是极耐寻味的事实。

D.我们也有厚重的诗,给情感、思恋和典故压得腰弯背断。

解析:A项应改为“比较文学对于我们来说是个陌生的概念”。答案:A

2.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

A.他不能对整个本国诗尽职,因为也没法“超以象外,得其环中”,有居高临远的观点。

B.中国诗一蹴而至崇高的境界,以后就缺乏变化,而且逐渐腐化。

C.报到那天,我在陌生的教室里与五十多位同学不期而遇。

D.问而不答,以问为答,给你一个回肠荡气的没有下落,吞言咽理的没有下文。

解析:C项“不期而遇”指没有约定而遇见,指意外碰见。属望文生义。答案:C

3.概括下面这段文字的主旨。(不超过25个字)

近代,西方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迅猛发展,而中国在这些方面落后了。我们应当立志图强、奋起直追,虚心向西方学习,凡是好的、有用的都应该学,这是没有疑问的。但我们如果因此丢弃了“自我”,失去了自我的根基,忘记了“我们自己是谁”,那恐怕就要成为民族罪人了。历史证明,一个民族一旦失去了自己的文化传统,尤其是标志文化特质、体现文化灵魂的哲学思维传统,那就很难“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终究要被淘汰出局。况且我们中华民族有着优秀的历史文化传统和独特的哲学思维个性,更应该发挥所长,为创造人类的新文化和新哲学作出应有贡献。

参考答案:学习西方,更要保持和发扬本民族哲学思维传统。解析:该段文字的主要信息应锁定在“历史证明”到结尾,关键词语是“哲学思维传统”“独特的哲学思维个性”“新哲学”,因此,概括主旨应落脚在“哲学思维传统”上。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羡妒(xiàn)嫉恨(jí)会稽(huì)精髓(suǐ)B.颦蹙(cù) 内疚(jiù) 皮夹(jiā)深挚(zhì)

C.无垠(yíng)熬夜(áo)瞭望(liào)混沌(dùn)D.桃核(hāi) 侈谈(shē)尽快(jǐn)睿智(ruì) 解析:A项“会”读“kuài”;C项“垠”读“yín”;D项“核”读“hé”、“侈”读“chǐ”。答案:B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叫嚣 回长荡气 数见不鲜 B.混沌 聊以慰籍 斩钉截铁

C.亵渎 卧薪尝胆 必恭必敬 D.寡陋 惊天动地 义愤填赝

解析:A项回长荡气—回肠荡气;B项聊以慰籍—聊以慰藉;D项义愤填赝—义愤填膺。答案:C

3.辨析下列近义词,选择最恰当的填空。

(1)静默 沉默 ①证券公司或者散户厅就像一个舞台,开盘的时候热闹,收盘之后______,即使在行情低迷时期也一样。②张晖没有______,他选择在论坛上发帖,揭露事实真相,还行使了法律赋予公民的权力,毫不犹豫地把执法犯法者告上了法庭。

(2)一蹴而就 一挥而就 ①他说以前在民主革命时期(1956年以前),自己写文章是思如泉涌,________,有时甚至是站在排字房的门口,写一页,排字工人排一页。②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司副司长史立山表示,建设低碳城市是一项艰巨的任务,需要十几年甚至几十年持之以恒的努力才能实现目标,不可能________。

4.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

A.他不能对整个本国诗尽职,因为也没法“超以象外,得其环中”,有居高临远的观点。

B.中国诗一蹴而至崇高的境界,以后就缺乏变化,而且逐渐腐化。

C.报到那天,我在陌生的教室里与五十多位同学不期而遇。

D.问而不答,以问为答,给你一个回肠荡气的没有下落,吞言咽理的没有下文。

解析:C项“不期而遇”指没有约定而遇见,指意外碰见。属望文生义。 答案:C

5.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西宫夜静百花香,欲卷珠帘春恨长。斜抱云和深见月,朦胧树色隐昭阳。(《西宫春怨》王昌龄) 注:①云和:即瑟,一种弦乐器。②昭阳:即昭阳宫,汉成帝的居所。

这是一首描写失宠妃子的古诗。有人说,第三句中的“深”字,第四句中的“隐”字,既描写又抒情,用得极为巧妙。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这两个字各描写了什么?表现了主人公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深”字描写了主人公痴痴地凝视冷月的情态,表现了主人公失宠后的哀怨、酸苦和无奈。“隐”字描写了主人公凝望皇帝所住的昭阳宫,想把怨情倾注于昭阳宫,但是所能望见的只是夜色下一片朦胧的树影,加倍表现了主人公孤独、凄凉的心境。

6、西洋读者认为中国诗歌富于暗示性。请阅读以下诗句,你能读出诗句后面的暗示内容吗?

(1)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寒雨连江夜入吴”字面上的意思是:寒冷的雨丝打在茫茫的江面上,这一场秋雨在晚上悄然潜入吴地。暗示着笼罩吴地江天的烟雨,织成了无边无际的愁网,渲染出离别的黯淡气氛。“楚山孤”:意指将客人送走后,只剩下楚山孤独地站在那里。其实意指的是将客人送走以后,诗人自己那种孤寂之感油然而生。“冰心”:像冰一样晶莹剔透的心。其实喻指自己光明磊落、表里澄澈的品格。

(2)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孟浩然所乘船只鼓起风帆顺江而下,越行越远,直至消失在碧空的尽头,眼前只有这一江春水,在浩浩荡荡地流向远远的水天交接之处。在这两句写景的诗句背后藏着诗人的形象,这一切都是诗人眼前之景,是他目送友人远去,自己却不愿离去,而久久地伫立在岸边,表现诗人对友人的一种依依不舍之情。

课外阅读积累

1.“里面的人想出来,外面的人想进去。”出自钱钟书的《 》。

2.“不受教育的人,因为不识字,上人的当;受教育的人,因为识了字,上印刷品的当。”出自钱钟书的长篇小说《 》。

3.“做文章时,引用到古人的话,不要引用号,表示辞必己出,引用今人的话,必须说‘我的朋友’——这样你总能招揽朋友。 ” 出自钱钟书的散文集《 》中的《魔鬼夜访钱钟书先生》 。

4.“牛惯做牺牲,可以显示‘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精神;并且,世人好吹牛,而牛决不能自己吹自己,至少生理构造不允许它那样做。”出自钱钟书的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中的《 》。

①②新华社上海12月26日电(记者孙丽萍)有“语林啄木鸟”之称的《咬文嚼字》编辑部,26日公布了2012年中国出现频率最高、覆盖面最广的十大常犯语文差错。

一、容易被写错的汉字数字:“二〇一二年”经常被误为“二零一二年”。

阿拉伯数字“0”有“零”和“〇”两种汉字书写形式,两者不能混用,涉及编号时应该写作“〇”,用作计量时该写成“零”。

二、容易被写错的书名是莫言的《天堂蒜薹之歌》,常被误为《天堂蒜苔之歌》。蒜薹是大蒜的薹,嫩的称蒜苗,是人们喜欢吃的蔬菜之一。而“苔”则是苔藓植物。有人误以为“苔”是“薹”的简化字,以致把“蒜薹”写作“蒜苔”。

三、容易纠缠不清的法律词语是:“酒驾”和“醉驾”。人们常常把“酒驾”误为“醉驾”。“酒驾”是酒后驾驶,指每100毫升的血液中酒精含量超过20毫克但不到80毫克;“醉驾”是醉酒驾驶,指每100毫升血液中酒精含量等于或大于80毫克。两者的法律后果不一样。

四、经常被写错的引语是“兄弟阋于墙”。今年中日钓鱼岛之争发生后,网民纷纷引用古语“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来说明情势,但不少网文都写成了“兄弟隙于墙”。

这句古语出自《诗经》,一般用于比喻“内部虽有分歧,但能团结起来对付外来侵略”。“阋”音xì,义为争吵,不能写成“间隙”的“隙”。

五、容易被滥用的网络词语是“某某哥”。“哥”字是近年来的流行用语,原本含有亲热调侃的味道,眼下逐渐出现滥用的倾向。例如,在报道捕捉悍匪周克华的新闻时,有媒体就将其称为“爆头哥”,化残忍为一笑,显得很不得体。

六、新闻报道中容易读错的词是“发酵”。“发酵”本指复杂的有机物在微生物作用下分解,比喻事物受外力影响发生某种变化,例如“钓鱼岛争端再次发酵”“韩日岛争连续发酵”。

“酵”字历史上有两种读音“jiào”和“xiào”,现在根据《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统读为jiào。

七、法制新闻报道常被混淆的是“囹圄”和“囫囵”。词形相近所致。今年某影星在一份因儿子吸毒而代其道歉的网络声明中就表示儿子“目前身陷囫囵”。

“囹圄”意思是监狱,而“囫囵”意思是完整、整个儿的,常见成语是“囫囵吞枣”。

八、“皇后”不能被写成“皇後”,这是古装影视剧中经常出现的错误。“后”字原指君主,引申指 “君主的妻子”,和“前後”的“後”是两码事。

九、女性常用错的称谓是“贱内”。2012年7月一位台湾知名女艺人自称“贱内”,令人啼笑皆非。“贱内”是一个谦辞,旧时用于男人对别人称呼自己的妻子,不宜用作当下时尚现代女性的自称。

十、在报道黄岩岛事件时,媒体经常把“潟湖”误为“泻湖”。这是一个习惯性错误。因为“泻”的繁体字“瀉”与“潟”形近,导致误读误用。


相关内容

  • [教育政策]检视教师教育的中国模式
  • 一个多世纪以来,特别是上个世纪90年代,中国一直在努力探索培养世界一流教师的道路.近期,香港比较教育学会会长李军教授在首都师范大学发表的演讲中指出,中国的教师教育模式,为在当今全球化潮流中培养卓越教师和探索优质教育,提供了可供替代的发展模式,具有深远的本土及国际意义. 教师教育的国际比较 中国教师是 ...

  • 小学义保经费
  • 1我与<中国教师报>共成长 一本好的书,犹如一盏指明灯,可以给迷茫的读者指明方向.同样,一份好的报纸也可 以为迷茫的读者拨开云雾,重见光明.我是<中国教师报>的忠实读者,在拜读<中国教师 报>的同时我收获了很多.也许一期<教研新举措>就为我解开了心中多 ...

  • 读.教师报有感
  • 读<中国教师报>的一些感想 藕塘小学 张茂雷 大学毕业后,在老家的县城工作不久,又被分到了一个比较偏远的﹑信息闭塞的小地方教小学五年级数学.虽然这样,但从县城来到农村心里多少有些不甘.为了能够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保持与外界信息的接轨,我在同事的介绍下进入了<中国教师报>的 ...

  • 对外汉语.国际汉语教育案例分析(美国)
  • 2015年孔子学院中方院长培训- 满怀激情,勇于进取,开创孔子学院新局面 美国西肯塔基大学孔子学院 潘伟平.武彦军 2015/7/21 各位院长,早上好! 今天受汉办委托来到这里给大家介绍一下这些年来我们西肯塔基大学做孔子学院工作的经验和体会,谢谢汉办的信任!我知道在座的院长们很多都是来自国内各个领 ...

  • 教科版九年级思想品德全一册全册导学案
  • 第一课时 第一课 历史的足迹1.2.3 学习目标: 1.了解中华文明在世界文明中的重要地位,培养学生对祖国文化的认同感和自 豪感. 2.了解中国近代百年沧桑的历史以及中华民族英勇抗争的历史,初步感受团结 友爱.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学习过程和指导: 一.揭示目标并自学指导: 导入:同学们, ...

  • 品德与社会(五下)
  • <品德与社会>五年级 下 第一单元第1课<从四大发明说起> 目标要求:1.知道中华民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知道造纸.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等都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发明的:了解京杭运河的作用和意义. 3.学习搜集.整理.分析和运用社会信息的能力,能 ...

  • 中国教师发展基金
  • 中 国 教 师 发 展 基 金 会中国民办教育协会中小学专业委员会中国民办教育协会学前教育专业委员会 关于举办"首届全国民办中小学幼儿园 评选表彰活动"的通知 教民联发2009[01]号 各有关民办中小学.幼儿园: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民办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增加了教育投入,推 ...

  • 教师的中国梦
  • 习近平总书记在就职演说中指出,要实现中国梦,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其路径是弘扬民族精神,凝聚中国力量.中国梦要依靠全体人民共同努力来实现.作为一名普通教师,我的中国梦扎根于校园,我希望我们的校园是绿色的校园,人文的校园,文明的校园,和谐的校园,全体老师因为自己教育的梦想而激情澎拜,全体学生因为未来 ...

  • 心理学问答:教师节,中国大陆教师自豪吗?
  • Q&A150910 问:教师节,中国大陆教师自豪吗? 答:一般来说,教师节的时候,相比于平时,教师能更加意识到自己的职业身份.那么,对于中国大陆的教师,当意识到自己的教师身份,能感受职业的荣耀,并为之自豪吗? 从心理学角度,如果一个教师热爱自己的职业身份,也兢兢业业于本职工作,那么" ...

  • 国际汉语教师标准
  • <国际汉语教师标准> 模块一:语言基本知识与技能 标准一:汉语知识与技能 教师应掌握汉语语音.词汇.语法与汉字基本知识,并具备良好的汉语听.说.读.写技能. 标准1.1 教师应掌握汉语基本知识. 标准1.2 教师应具备良好的汉语听力理解能力. 标准1.3 教师应具备良好的汉语口头表达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