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华石雕精品水寨大桥

  2013年8月,全省多地遭受“8.17”特大洪灾袭击,不少地方灾情严重,房屋倒塌,公路、桥梁被毁,基础设施严重受损,可谓一片狼藉。琴江穿城而过的五华也深受特大洪灾的困扰,然而,值得庆幸的是,至今五十余载横跨琴江的水寨大桥,在这次50年一遇的大洪灾面前,竟然岿然不动,镇定自若,着实让人赞叹。日前,记者在五华零距离地参观了这座大桥。   在河堤上,远远望去,坚挺的水寨大桥显得尤为壮观。远看,桥的颜色似乎有些许陈旧,显得有些暗淡,但越是走近,越觉得她精美巧妙而又不失一份厚重。走上桥面,我们被立体交叉桥两侧的石麒麟迷住了,它虽然是花岗岩雕琢的,却栩栩如生,异常威严;桥两边的围栏均是用雕有龙凤花纹图案的石板和426条石柱砌结的,其手法精细,让人赞叹。而桥的路面,就更加让人惊讶了。整座桥竟是用大小和形状差不多的方面石铺设而成的,光滑的方面石相互交错,但又有规则可循,着实少见。询问得知,整座大桥竟然完全由花岗岩砌成的呢!   据悉,水寨大桥横跨五华水寨圩琴江河上,于1959年11月8日由省公路工程队设计动工兴建,1961年2月11日剪彩通车。全长237.7米,是赵州桥的5倍多,分主拱和立体交叉旱拱。主拱155.3米,分3拱,每拱净跨40米,每个主拱上建6个空腹小拱,既能减轻桥身自重,又可增加河流泄洪。   在桥栏两旁,28条高约3米的灯柱上的灯光,注视着夜晚过往的群众,但奇怪的是却看不见照明线路。据当地群众介绍,为减轻桥梁的自重,灯柱都被打成空心的,照明线路暗藏于栏柱石孔内。大桥建成后,时任中央中南局第一书记兼广东省委第一书记陶铸,在桥栏中间为大桥题名“水寨大桥”4个大字。桥东及中间建有2个石岗哨亭,有专职的守桥人日夜看护着大桥。   据了解,水寨大桥全部用青花岗岩石修砌,没有用一枚钉子一条钢筋,工用料石13556立方米,耗费劳力29111日,工程费用116.1万元。从开料修琢到安装砌结,全部出自五华石匠之手。施工中没有机械设备,干部群众共同研制脚踏绞车吊沙架、手摇抓沙斗架等,将每个400-700公斤的料石从堆料场直运到拱顶就位砌结。单从这些数字,我们便不得不对其竖起大拇指,水寨大桥不愧是五华石匠最杰出的代表作,其建筑风格独特,雕琢精美,堪称“石雕之乡”的“橱窗”。   经过半个多世纪的通车运行,遭受风吹日晒的洗礼,桥栏、桥面等已经受损严重,在立体交叉桥左侧的人行阶梯边的平板条石上,坚硬的青花岗岩石已被过往群众的自行车长年累月的摩擦,磨出了一条深约3厘米的沟壑,水寨大桥所经历的沧桑岁月,浮现于眼前。然而,52年来,水寨大桥一直坚毅地屹立在琴江之上,给五华的老百姓以方便。她是当地群众的主要交通要道,是五华劳动人民智慧和汗水的结晶,是勤劳和勇敢的五华劳动人民的象征。   ◆ 五华石业   五华是著名“石匠之乡”,石业发展历史悠久、名师巧匠辈出。据《五华县志》记载,“在古代,五华就较多地用石制斧、锛作生产生活用具。”明嘉靖起,就有用石建桥和打房屋基础。清代五华的石宫、石庙、石室、牌坊等,风格独特,石碑、石刻笔画清晰,石狮石像活灵活现……   五华无处不有石,其中尤以横陂叶湖最为著名。叶湖采石至今已历300多年,从地下开采,面积超过2平方公里。旧时常有几百名匠人在此地开采、制作各种石料,产品更远销东南亚等地。   五华石匠技艺精湛,美名远扬。解放前,五华石匠挟技谋生,穿州过府,过香港,下南洋。建国后,五华石匠在全国各地甚至国外大显身手。他们以高超的技艺,创造了巨大的财富,也留下了许许多多的举世闻名的石雕精品:北京天安门广场和人民大会堂、越南哥龙河拱式大石桥、广州石室、深圳白芒海关石屋、广州解放纪念像石雕、越秀山五羊石雕、南越王墓门前石雕群、珠海渔女雕像等均为五华石匠的代表作。   2007年6月五华石雕工艺被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目前,五华从事打石、建筑业的,仍有几万人之多。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受到现代市场的冲击,传统单一涣散的石业石雕难于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五华石业的发展优势逐渐消退。这种现状引起了五华县各界的高度重视,一场政企联动重振“石匠之乡”雄风的行动正在开展。近年来,五华县委、县政府每年拨出专款用于保护和传承五华石匠技艺。为了延续昔日的辉煌,五华一建工程有限公司从2012年起投资6500万元兴建石雕工艺项目,并以此为龙头致力推动全县石业重振雄风。据了解,五华县在以后的城市建设中,还将与石业石雕艺术有机融合,注重营造独特鲜明的“石匠之乡”文化氛围,全方位推动石雕技艺的发展。   ◆ 五华提线木偶戏   五华提线木偶戏源远流长,明朝初年由福建传入,流行至今已有600多年的悠久历史。明清时期,五华提线木偶戏已经兴盛。1930年后,五华县的提线木偶班便远涉重洋,到达印尼、泰国、越南等有客家籍华裔居住的地区演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1年成立了五华县木偶剧团,并以其为龙头,形成了本县南片、中片、北片为中心的分布网络,五华提线木偶戏得到了进一步发展。至二十世纪初,五华全县拥有20多个木偶戏班,演出十分活跃,并且技巧高超。   五华提线木偶造型精细,形体高大(高度约为90厘米),操纵木偶的线14至20条。演唱以汉调为主,间唱客家山歌、民歌、采茶小调,对白用客家话或普通话。表演艺术独特,达到“拟形入神”的效果。演出剧目106个,内容非常丰富。主要价值包括:艺术特点别具一格,自成体系;艺术生命力很强;木偶道具制作精巧,艺术传承难度大、时间长,由于其队伍小,舞台小,剧具少,便于深入山区演出,有着广阔的市场空间。五华提线木偶戏在历史、宣传、教育、观赏、联谊、研究等方面具有宝贵的艺术价值。   五华提线木偶戏,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群众,喜闻乐见,演出足迹遍及五华乡村和省内外以及海外山区,深受地区、城镇、社区、学校等各界群众以及海外华侨的欢迎,至今影响深远。先后被省、市、县人民政府批准列入省、市、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2008年6月被国务院批准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 采茶戏   采茶戏是民间歌舞发展而成的戏曲剧种,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发源于江西省赣南九龙山。五华采茶戏属赣南采茶一派,传入五华也有100多年,在全县广为流行,有很深的群众基础,遍布城镇、乡村,不论老、少都能唱几句采茶的《上山调》、《斑鸠调》,有专业的五华县采茶剧团,也有业余的采茶戏班,经久不息,代代相传。   采茶戏最初与九龙山茶农的当地民歌为曲调,茶农生产生活为内容,模拟上山、下山、看茶、采茶、制茶等动作为舞蹈,以扇子、花手巾、茶灯为舞具,载歌载舞,对答酬唱,抒情逗趣。由合唱到对唱,叙事咏物,逐渐涉及爱情生活,茶歌表演。角色由最初的生、旦、丑三个行当,五华称“三脚戏”,渐渐增加彩旦、老旦、老生等角色,发展成为现在的采茶戏。   长期以来,五华采茶戏一直活跃在城镇、乡村,丰富了山区群众的文化生活,深受广大群众的欢迎。五华采茶戏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提高,结合丰富的客家文化,形成了别具一格的粤东采茶戏,人称南国百花园中的奇葩,现已列入市、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09年10月被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列入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 竹马舞   五华竹马舞历史悠久,明朝初年传入五华北部,距今已有600多年历史。它主要分布在五华区域的新桥、华城、潭下、岐岭、转水等镇,五华县竹马舞有一定的群众基础,特别是原新桥镇,竹马舞代代相传,绵延不息,鼎盛时期曾有演出戏班22个,遍及村村寨寨。   竹马舞表演道具独特,有竹马、舆车、浪伞、唢呐等饰物。角色众多,有竹马郎、竹马娘、有丑公、丑婆、推车手、浪伞女、唢呐手、礼品女、妹子等等。   近年来,县文化主管部门组织县文化馆专业人员对五华竹马舞进行挖掘整理、加工提高。如今的竹马舞,热情奔放,诙谐风趣,以人唱灯、以灯喻情,载歌载舞,情景交融。   ◆ 五华——我国内地现代足球发源地   众所周知,现代足球运动的鼻祖是英国。那么,现代足球第一次在中国内地出现是在哪一年呢?又是在哪里呢?   据1947年出版的《五华县志》记载,1873年德国传教士毕安、边得志在五华县长布镇元坑村传教(基督教)期间,创办中书馆(相当于今天的初中),为东、梅两江第一所中学。当时,他们两人在该书院的大操场两端用木料搭成球门,教学生踢足球,这就是现代足球这个体育项目第一次在中国内地出现,元坑也成为中国内地的现代足球的发源地。   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后,英国侵占了香港,把现代足球也带到了香港。同时,众多外国教会教派大举进入中国,其中包括德国的基督教新教差会巴色会。但巴色会多次被清政府驱逐,毕安、边得志只能在香港传教,后来吸收了张复兴、徐复光、曾兴等多名五华长布籍的教徒,然后通过他们返回家乡传教,终于渐成气候,率先在五华成立教会。   据记载,边得志早在1862年来到五华传教,第一站并不是元坑村,而是距元坑村40公里外的樟村。1865年毕安接管了樟村的教区,边得志才到元坑村一带传教。1866年他们在元坑兴办了中国内地第一所西式小学——元坑小学,后又扩建成宗源书室(初等小学)、养正书室(高等小学),并于1868年开始筹建元坑中学,1873年开始办学,当时称“中书馆”,学科是人文、自然、科学、体育同时并举,德智体全面发展,由边得志教学生踢足球。

  2013年8月,全省多地遭受“8.17”特大洪灾袭击,不少地方灾情严重,房屋倒塌,公路、桥梁被毁,基础设施严重受损,可谓一片狼藉。琴江穿城而过的五华也深受特大洪灾的困扰,然而,值得庆幸的是,至今五十余载横跨琴江的水寨大桥,在这次50年一遇的大洪灾面前,竟然岿然不动,镇定自若,着实让人赞叹。日前,记者在五华零距离地参观了这座大桥。   在河堤上,远远望去,坚挺的水寨大桥显得尤为壮观。远看,桥的颜色似乎有些许陈旧,显得有些暗淡,但越是走近,越觉得她精美巧妙而又不失一份厚重。走上桥面,我们被立体交叉桥两侧的石麒麟迷住了,它虽然是花岗岩雕琢的,却栩栩如生,异常威严;桥两边的围栏均是用雕有龙凤花纹图案的石板和426条石柱砌结的,其手法精细,让人赞叹。而桥的路面,就更加让人惊讶了。整座桥竟是用大小和形状差不多的方面石铺设而成的,光滑的方面石相互交错,但又有规则可循,着实少见。询问得知,整座大桥竟然完全由花岗岩砌成的呢!   据悉,水寨大桥横跨五华水寨圩琴江河上,于1959年11月8日由省公路工程队设计动工兴建,1961年2月11日剪彩通车。全长237.7米,是赵州桥的5倍多,分主拱和立体交叉旱拱。主拱155.3米,分3拱,每拱净跨40米,每个主拱上建6个空腹小拱,既能减轻桥身自重,又可增加河流泄洪。   在桥栏两旁,28条高约3米的灯柱上的灯光,注视着夜晚过往的群众,但奇怪的是却看不见照明线路。据当地群众介绍,为减轻桥梁的自重,灯柱都被打成空心的,照明线路暗藏于栏柱石孔内。大桥建成后,时任中央中南局第一书记兼广东省委第一书记陶铸,在桥栏中间为大桥题名“水寨大桥”4个大字。桥东及中间建有2个石岗哨亭,有专职的守桥人日夜看护着大桥。   据了解,水寨大桥全部用青花岗岩石修砌,没有用一枚钉子一条钢筋,工用料石13556立方米,耗费劳力29111日,工程费用116.1万元。从开料修琢到安装砌结,全部出自五华石匠之手。施工中没有机械设备,干部群众共同研制脚踏绞车吊沙架、手摇抓沙斗架等,将每个400-700公斤的料石从堆料场直运到拱顶就位砌结。单从这些数字,我们便不得不对其竖起大拇指,水寨大桥不愧是五华石匠最杰出的代表作,其建筑风格独特,雕琢精美,堪称“石雕之乡”的“橱窗”。   经过半个多世纪的通车运行,遭受风吹日晒的洗礼,桥栏、桥面等已经受损严重,在立体交叉桥左侧的人行阶梯边的平板条石上,坚硬的青花岗岩石已被过往群众的自行车长年累月的摩擦,磨出了一条深约3厘米的沟壑,水寨大桥所经历的沧桑岁月,浮现于眼前。然而,52年来,水寨大桥一直坚毅地屹立在琴江之上,给五华的老百姓以方便。她是当地群众的主要交通要道,是五华劳动人民智慧和汗水的结晶,是勤劳和勇敢的五华劳动人民的象征。   ◆ 五华石业   五华是著名“石匠之乡”,石业发展历史悠久、名师巧匠辈出。据《五华县志》记载,“在古代,五华就较多地用石制斧、锛作生产生活用具。”明嘉靖起,就有用石建桥和打房屋基础。清代五华的石宫、石庙、石室、牌坊等,风格独特,石碑、石刻笔画清晰,石狮石像活灵活现……   五华无处不有石,其中尤以横陂叶湖最为著名。叶湖采石至今已历300多年,从地下开采,面积超过2平方公里。旧时常有几百名匠人在此地开采、制作各种石料,产品更远销东南亚等地。   五华石匠技艺精湛,美名远扬。解放前,五华石匠挟技谋生,穿州过府,过香港,下南洋。建国后,五华石匠在全国各地甚至国外大显身手。他们以高超的技艺,创造了巨大的财富,也留下了许许多多的举世闻名的石雕精品:北京天安门广场和人民大会堂、越南哥龙河拱式大石桥、广州石室、深圳白芒海关石屋、广州解放纪念像石雕、越秀山五羊石雕、南越王墓门前石雕群、珠海渔女雕像等均为五华石匠的代表作。   2007年6月五华石雕工艺被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目前,五华从事打石、建筑业的,仍有几万人之多。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受到现代市场的冲击,传统单一涣散的石业石雕难于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五华石业的发展优势逐渐消退。这种现状引起了五华县各界的高度重视,一场政企联动重振“石匠之乡”雄风的行动正在开展。近年来,五华县委、县政府每年拨出专款用于保护和传承五华石匠技艺。为了延续昔日的辉煌,五华一建工程有限公司从2012年起投资6500万元兴建石雕工艺项目,并以此为龙头致力推动全县石业重振雄风。据了解,五华县在以后的城市建设中,还将与石业石雕艺术有机融合,注重营造独特鲜明的“石匠之乡”文化氛围,全方位推动石雕技艺的发展。   ◆ 五华提线木偶戏   五华提线木偶戏源远流长,明朝初年由福建传入,流行至今已有600多年的悠久历史。明清时期,五华提线木偶戏已经兴盛。1930年后,五华县的提线木偶班便远涉重洋,到达印尼、泰国、越南等有客家籍华裔居住的地区演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1年成立了五华县木偶剧团,并以其为龙头,形成了本县南片、中片、北片为中心的分布网络,五华提线木偶戏得到了进一步发展。至二十世纪初,五华全县拥有20多个木偶戏班,演出十分活跃,并且技巧高超。   五华提线木偶造型精细,形体高大(高度约为90厘米),操纵木偶的线14至20条。演唱以汉调为主,间唱客家山歌、民歌、采茶小调,对白用客家话或普通话。表演艺术独特,达到“拟形入神”的效果。演出剧目106个,内容非常丰富。主要价值包括:艺术特点别具一格,自成体系;艺术生命力很强;木偶道具制作精巧,艺术传承难度大、时间长,由于其队伍小,舞台小,剧具少,便于深入山区演出,有着广阔的市场空间。五华提线木偶戏在历史、宣传、教育、观赏、联谊、研究等方面具有宝贵的艺术价值。   五华提线木偶戏,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群众,喜闻乐见,演出足迹遍及五华乡村和省内外以及海外山区,深受地区、城镇、社区、学校等各界群众以及海外华侨的欢迎,至今影响深远。先后被省、市、县人民政府批准列入省、市、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2008年6月被国务院批准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 采茶戏   采茶戏是民间歌舞发展而成的戏曲剧种,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发源于江西省赣南九龙山。五华采茶戏属赣南采茶一派,传入五华也有100多年,在全县广为流行,有很深的群众基础,遍布城镇、乡村,不论老、少都能唱几句采茶的《上山调》、《斑鸠调》,有专业的五华县采茶剧团,也有业余的采茶戏班,经久不息,代代相传。   采茶戏最初与九龙山茶农的当地民歌为曲调,茶农生产生活为内容,模拟上山、下山、看茶、采茶、制茶等动作为舞蹈,以扇子、花手巾、茶灯为舞具,载歌载舞,对答酬唱,抒情逗趣。由合唱到对唱,叙事咏物,逐渐涉及爱情生活,茶歌表演。角色由最初的生、旦、丑三个行当,五华称“三脚戏”,渐渐增加彩旦、老旦、老生等角色,发展成为现在的采茶戏。   长期以来,五华采茶戏一直活跃在城镇、乡村,丰富了山区群众的文化生活,深受广大群众的欢迎。五华采茶戏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提高,结合丰富的客家文化,形成了别具一格的粤东采茶戏,人称南国百花园中的奇葩,现已列入市、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09年10月被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列入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 竹马舞   五华竹马舞历史悠久,明朝初年传入五华北部,距今已有600多年历史。它主要分布在五华区域的新桥、华城、潭下、岐岭、转水等镇,五华县竹马舞有一定的群众基础,特别是原新桥镇,竹马舞代代相传,绵延不息,鼎盛时期曾有演出戏班22个,遍及村村寨寨。   竹马舞表演道具独特,有竹马、舆车、浪伞、唢呐等饰物。角色众多,有竹马郎、竹马娘、有丑公、丑婆、推车手、浪伞女、唢呐手、礼品女、妹子等等。   近年来,县文化主管部门组织县文化馆专业人员对五华竹马舞进行挖掘整理、加工提高。如今的竹马舞,热情奔放,诙谐风趣,以人唱灯、以灯喻情,载歌载舞,情景交融。   ◆ 五华——我国内地现代足球发源地   众所周知,现代足球运动的鼻祖是英国。那么,现代足球第一次在中国内地出现是在哪一年呢?又是在哪里呢?   据1947年出版的《五华县志》记载,1873年德国传教士毕安、边得志在五华县长布镇元坑村传教(基督教)期间,创办中书馆(相当于今天的初中),为东、梅两江第一所中学。当时,他们两人在该书院的大操场两端用木料搭成球门,教学生踢足球,这就是现代足球这个体育项目第一次在中国内地出现,元坑也成为中国内地的现代足球的发源地。   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后,英国侵占了香港,把现代足球也带到了香港。同时,众多外国教会教派大举进入中国,其中包括德国的基督教新教差会巴色会。但巴色会多次被清政府驱逐,毕安、边得志只能在香港传教,后来吸收了张复兴、徐复光、曾兴等多名五华长布籍的教徒,然后通过他们返回家乡传教,终于渐成气候,率先在五华成立教会。   据记载,边得志早在1862年来到五华传教,第一站并不是元坑村,而是距元坑村40公里外的樟村。1865年毕安接管了樟村的教区,边得志才到元坑村一带传教。1866年他们在元坑兴办了中国内地第一所西式小学——元坑小学,后又扩建成宗源书室(初等小学)、养正书室(高等小学),并于1868年开始筹建元坑中学,1873年开始办学,当时称“中书馆”,学科是人文、自然、科学、体育同时并举,德智体全面发展,由边得志教学生踢足球。


相关内容

  • 广东最著名的景点
  • 广东最著名的景点: 韶关:丹霞山国家地质公园.南岭国家森林公园.乳源大峡谷.南华寺.珠矶巷等. 肇庆:七星岩.鼎湖山国家森林公园.庆云寺.龙母祖庙等. 河源:万绿湖.苏家围客家乡村旅游区等. 惠州:罗浮山.惠州西湖.南昆山国家森林公园等. 阳江:闸坡大角湾.凌霄岩等. 江门:上川岛.下川岛等. 湛江 ...

  • 中国四大石窟
  • 敦煌莫高窟.云岗石窟.龙门石窟和麦积山石窟堪称中国四大石窟. 甘肃敦煌莫高窟 敦煌莫高窟是甘肃省敦煌市境内的莫高窟.千佛洞的总称,位于甘肃省敦煌市东南25公里处,开凿在鸣沙山东麓断崖上.前秦符坚建元二年(公元366年)有沙门乐尊者行至此处,见鸣沙山上金光万道,状有千佛,于是萌发开凿之心,后历建不断, ...

  • 关于延平郑成功旅游线路产品化的思考
  • 2005年"郑成功入延360周年"活动举办以来,在福建延平(南平市延平区)的大量史实经过郑成功研究会等热心学者的深入挖掘.保护和传播,在海峡两岸成功文化学术界和民间团体中得到广泛的认可,近十年来在闽台交流中已形成一定的影响.许多台湾学者和民间人士纷纷慕名来延探寻郑成功足迹.怎样使 ...

  • 专项整治工作实施方案
  • 广东国沅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开展建筑工地专项整治工作实施方案 按照五华县住房和城乡规划建设局"关于印发<五华县住建局开展建筑工地专项整治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为认真贯彻落实县政府关于<五华县建筑工地专项整治实施方案>的工作部署和要求,进一步规范建筑施工现场的管理,提高 ...

  • 妄图以离婚方式恶意转移财产躲债 法院判妻子要承担债务
  • 金羊网记者 董柳 徐冰琪 李仁泰 案情回顾 :货款纠纷上诉期间债务人离婚转移财产 湖南人孙某与五华人刘某素有生意往来.2012年12月以来孙某一直为刘某供应纸牌.合金膜等材料,而刘某陆续支付部分货款,后双方于2016年7月20日结算,刘某尚欠孙某货款147800元,但刘某一直未偿还. 2016年9月 ...

  • 聚会方案策划书(样本)
  • 一.本次同学聚会目的: 时光飞逝,岁月如梭,转眼间我们成家的成家了,创业的创业了,经历了创业的艰辛,体验了生活酸甜苦辣,收获了耕耘的春华秋实.相识是杯醇香的酒,相逢是首优雅的歌,相处是那浓浓的血,相聚是那南飞的雁,那开心的往事,那快乐的校园,不为别的,只为那份纯真的友谊和青涩的依恋-- 毕业前,我们 ...

  • 意外事故赔偿协议书
  • 意外事故赔偿协议书 1.意外事故赔偿协议书 甲方:男岁地址:身份证号: 甲方:男岁地址:身份证号: 乙方于年月日发生伤害事故,经治疗后复查,现已康复.为妥善解决乙方受伤事宜,甲乙双方本着平等自愿.互谅互让的原则,经友好协商达成如下协议: 1.自乙方受伤之日起截止本协议签订之日所实际发生的和其它应当由 ...

  • 机场导游词
  • 亲爱的各位团友: 大家旅途辛苦了!我代表昆大旅行社,欢迎大家来到昆明!我是你们的导游朱永胜,在 接下来的旅途中大家叫我小朱就可以了. 我们现在所在的机场叫长水机场,但是它为什么会叫长水机场呢?有谁知道吗?(停顿 看大家的反应,若所有人摇头则介绍说:若有人回答出来则接话说:对了,就是这位朋友说的 这个 ...

  • 金鸡湖景区攻略大全
  • 金鸡湖景区旅游攻略大全 [金鸡湖总体介绍] 金鸡湖景区总面积11.5平方公里,按照"园区即景区.商务即旅游"的城市商务旅游功能布局,投资89.53亿元,精心打造文化会展区.时尚购物区.休闲美食区.城市观光区.中央水景区五大功能区.金鸡湖八景八大景观带来奇丽的感官之旅,六大商旅体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