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金贵要略]肾气丸的临床运用

论《金匮要略》肾气丸的临床运用

论《金匮要略》肾气丸的临床运用

肾气丸出自张仲景所著《金匮要略》,又名金匮肾气丸、崔氏八味丸、桂附八味丸等,主治肾阳亏虚的 “痰饮,水肿,消渴,脚气,转胞”等5种病证,后世医家通过不断临床实践和总结,不仅扩大了临床使用范围,而且衍化出许多名方,现就肾气丸的临床运用作一探讨。

一.肾的生理特点、治疗要点

1.1肾的生理特点

肾为先天之本,藏真阴而寓元阳,主藏精[1],为人体生长、发育、生殖之源,具充脑、荣发、坚骨、固齿之用,有生发、温煦、滋养五脏六腑之功,只宜固藏,不宜泄露,所以肾病的证候特征以虚证为主,故有“肾无实证”之说。《素问,六节藏象论篇》说:“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素问.上古天真论》“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故五脏盛,乃能泻”。肾病常见的证候有肾气不固、肾阳虚衰、肾阴亏虚,以及在虚的基础上形成的本虚标实证如阳虚水泛、阴虚火旺等。肾与膀胱相表里,又与膀胱相通,膀胱的气化赖肾气之蒸腾,所以肾的病变常常影响膀胱,而导致膀胱气化失司,引起尿量、排尿次数、排尿时间的改变。膀胱的病变有虚有实,以实为主,实证常见膀胱湿热,以及尿路结石、血瘀、气滞等证候;虚证如遗尿等常由肾虚引起。

1.2治疗要点

肾病多虚,宜“培其不足,不可伐其有余”[2]。肾阴亏虚,宜滋养肾阴;肾阳虚衰,宜温补肾阳,但根据阴阳互根的原理,在滋补肾阴的同时,应适当配伍补阳之品,所谓“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则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在温补肾阳的同时,又应适当配伍补阴药物,所谓“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肾虚之证,分为阴虚、阳虚两类。阳虚之变,为寒证;阴虚之变,为热证。治疗肾阴虚忌用辛燥,忌过于苦寒,宜施甘润益肾之剂,使虚火降而阴自复,所谓“壮水之主,以制阳光”;治疗肾阳虚忌用凉润和表散,宜施甘温助阳之晶,使沉寒散而阳能旺,所谓“益火之源,以消阴翳”。若阴阳俱虚,精气两伤,则当两补阴阳。肾为阴阳之根而藏精,“精气夺则虚”,肾阴肾阳亏虚,其病往往深重,治此纯虚之证,宜酌情佐以血肉有情之品以填精益髓,资其生化之源。肾与其他脏腑在病理上的关系非常密切,治疗肾病应从整体出发,在治疗肾脏的同时,兼治有关脏腑。如肾阴亏虚,可导致水不涵木,肝阳上亢,治当育阴潜阳;肾阳虚衰,火不暖土,治当温补脾肾;水不上济,心火偏旺,心肾不交,治当清心滋肾;或肺虚及肾,肾不纳气,治当补肺温肾纳气等,皆属从整体出发的治疗。

二. 肾气丸的形成、功能主治、与历代医家运用的衍变

第三批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研修项目结业论文

东汉以前是补肾方法的萌芽期,提出了肾的生理功能与治疗大法[3]。如《素问·上古天真论篇》提出,“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与《难经·三十六难》提出“两肾者,非皆肾也,其左者为肾,右者为命门”等有关肾的生理功能的论述;《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还提出“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的治疗原则,但无具体治疗方药。东汉张仲景著《伤寒杂病论》,创立了肾气丸。该方由干地黄八两、山茱萸四两、山药四两、泽泻三两、丹皮三两、茯苓三两、桂枝一两、附子一两组成。主治肾阳不足证所致的腰痛脚软,身半以下常有冷感,少腹拘急,小便不利,或小便反多,入夜尤甚,阳痿早泄,舌淡而胖,脉虚弱,尺部沉细,以及痰饮,水肿,消渴,脚气,转胞等症。方中附子辛热,为温阳之首选;桂枝辛甘而温,乃温通阳气之要药;二药相合,补肾阳之虚,助气化之复,共为君药。重用干地黄滋阴补肾;配伍山茱萸、山药补肝脾而益精血,共为臣药,正如张介宾说:“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再以泽泻、茯苓利水渗湿,配桂枝又善温化痰饮;丹皮苦辛而寒,擅入血分,合桂枝则可调血分之滞,三药寓泻于补,俾邪去而补药得力,为制诸阴药可能助湿碍邪之虞。诸药合用,助阳之弱以化水,滋阴之虚以生气,使肾阳振奋,气化复常,则诸症自除。后世医家在使用肾气丸时常根据证候的需要对原方中的药量予以适当地增减,或通过对药物不同的炮制,或药味的加减以适应病情,衍化了系列名方,下略举一、二观其变化。

东晋·葛洪著《肘后备急方.卷之四.治虚损赢瘦》:“疗虚劳不足,大伤饮水,腰痛,小腹急小便不利。”其药物为:干地黄四两,山茱萸二两,山药二两,泽泻一两 茯苓二两,丹皮二两,桂枝二两,附子一两。该处方较原方干地黄减量一半,桂枝增加一半,增加了温肾之力。

唐·王焘著《外台秘要.卷十八》治“又若脚气上入少腹,少腹不仁,即服张仲景八味丸。”其药物为:干地黄八两,山茱萸五两,山药四两,泽泻四两,茯苓三两,丹皮三两, 桂心三两,附子二两。可见桂枝改为桂心,桂、附用量明显增多。

唐·孙思邈著《备急千金要方·卷十九肾脏》:“八味肾气丸,治虚劳不足,大渴欲饮水.腰痛小腹拘急,小便不利方。”其药物为:干地黄八两,山茱萸四两,山药五两,泽泻三两 茯苓三两,丹皮三两,桂心二两,附子二两。此方桂枝改为桂心(肉桂),桂附剂量增加一倍,其温肾力量进一步加强。

宋·太医局著《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之五治诸虚》:“八味丸,治肾气虚乏,下元冷惫,脐腹疼痛,夜多漩溺,脚膝缓弱.肢体倦怠,面色黧黑,水思饮食;又治脚气上冲,少腹不仁,及虚劳不足,渴欲饮水,腰重疼痛,少腹拘急,小便不利,或男子消渴,小便反多,妇人转胞,小便不通,并宜服之。”其药物为:热干地黄八两,山茱萸二两,山药二两,泽泻二两,白茯苓三两,丹皮三两,

论《金匮要略》肾气丸的临床运用

肉桂二两,附子二两。此方干地黄改为熟地黄,桂附剂量均增加一倍,其温肾之力更甚。

宋·钱乙著《小儿药证直诀》,首创补肾阴的六味地黄丸,即肾气丸去桂、附两味温燥之品,取余下六味柔润之品,使之成为纯补肾阴之方,该方主治肾虚失音,囱开不合,神不足,面色㿠白等。后世医家对此推崇备致,奉为补肾阴之圣方,广泛运用于临床。认为凡肾阴不足,而见腰膝酸软、头晕目眩、耳呜耳聋、骨蒸潮热、夜寐盗汗、手足心热、咽干舌燥、虚火牙痛、遗精、消渴、足跟作痛、小便淋漓、舌红少苔、脉沉细数等均可用六味地黄丸治疗。该方补中寓泻,使补而不滞;泻不伤正,实为扶正祛邪之良方。

南宋·严用和著《济生方》10卷,他认为肾气丸不当专为补剂,也兼可利水,但以之治水又嫌利之不足,故加牛膝、车前子以引水下行。此方后世称之为济生肾气丸,用来治疗肾阳虚水肿,腰重脚肿,小便不利等证。对于肾中真元亏甚者,严用和又嫌肾气丸补之不足,故加五味子、鹿茸以补肾阳、益精血,即十补丸,主治肾阳虚损,精血不足之证。临床见面色黧黑,足冷足肿,耳鸣耳聋,肢体赢瘦,足膝软弱,小便不利,腰脊疼痛等症状均可以之治疗。

明·张景岳著《景岳全书》,他认为肾气丸补中有泻,对于“精气大损,年力俱衰,真阴内乏等证”当从纯补,恐肾气丸补中有泻,故去其“三泻”(丹皮,茯苓、泽泻),加鹿角胶、当归、菟丝子、杜仲、枸杞子而成右归丸。该方较肾气丸增强了温补肾阳、填精补髓之力,主治肾阳不足、命门火衰证,临床见年老或久病气衰神疲,畏寒肢冷,腰膝软弱,阳萎遗精,或阳衰无子,或饮食减少,大便不实,或小便自遗,舌淡苔白,脉沉而迟等症状,均可以之治疗。有人亦认为右归丸较肾气丸增加补阳的作用,减少三泻之品,使药效更能专于温补。此外他提出“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则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对后世有很大的启发作用。

清·吴谦著《医宗金鉴》,他认为钱乙创补肾阴的六味地黄丸对肾阴不足,而见腰膝酸软、头晕目眩、耳呜耳聋、遗精、消渴、足跟作痛等症疗效确切。但对阴虚火旺的骨蒸潮热、夜寐盗汗、手足心热、咽干舌燥、虚火牙痛、舌红少苔、脉沉细数等症则药力欠缺,他在六味地黄丸的基础上加知母、黄柏即知柏地黄丸,该方滋阴与清热凉血同用,对阴虚火旺者疗效更佳。

从以上可以看出,后世多数医家在肾气丸中桂、附的剂量有逐步增加之趋势,加上桂枝变成肉桂,这些均使本方的温肾作用增强;同时生地易熟地,亦增强本方补肾填精的作用,本方亦由补益肾气逐渐变成温补肾阳的方剂。

三. 《金匮要略》有关肾气丸的论述

3.1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篇.第15条:“虚劳腰痛,少腹拘急,小便不利者,八味肾气丸主之。”肾虚是腰痛的关键病机:肾为先天之本,藏精气而不泄,且

第三批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研修项目结业论文

“腰为肾之府”,若肾精不足,濡养功能失常,则出现“不荣则痛”;肾气不足,膀胱气化不利,开合失权,故小便不利;肾不主水,则出现双下肢水肿。治以八味肾气丸温补肾阳,资肾气,肾气充足则膀胱气化有权,小便排泄正常。

3.2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附篇:“崔氏八味丸: 治脚气上入,少腹不仁。”足少阴肾经起于足小趾下,斜走足底涌泉穴,循行小腿内侧,直行于腹腔内,止于舌根两旁。肝肾气血亏虚,正气不足,寒气挟湿,沿肾经上行,致少腹痹着不仁,治之以肾气丸温散寒湿。

3.3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17条:“夫短气有微饮, 当从小便去之, 苓桂术甘汤主之; 肾气丸亦主之。”痰饮之邪停滞,影响脏腑气机,导致短气。肾主水,脾主运化水液,饮邪为患,大抵此二脏功能失调,故治疗饮邪,当从脾肾。以肾气丸温养肾阳以行水,则饮从小便而去。

3.4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脉证并治.第3条:“ 男子消渴, 小便反多, 以饮一斗, 小便一斗, 肾气丸主之。”肾气损伤,不能蒸腾津液,不能行气化摄水,故出现消渴及小便多。治疗当补益肾气,恢复肾之气化封藏。

3.5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第18条:“ 妇人病饮食如故, 烦热不得卧, 而反倚息者何也? 师曰: 此名转胞不得溺也。以胞系了戾, 故致此病, 但利小便则愈, 宜肾气丸主之。”脾运水,肾主水,水液病变与脾肾关系密切,由“饮食如故”可知脾胃功能未减,病在肾。肾阳亏虚,无力托扶,肾脏下垂,胞系了戾。温补肾阳,下垂的肾脏恢复至正常的位置,病因解除则小便自利,病乃除。

以上五种病症, 虽症状不同, 但病机皆属肾气虚弱、气化不利、开合失司、小便蓄泄无常,故均以金匮肾气丸温化肾气,恢复其主水液代谢的功能。

四.肾气丸现代临床运用体会

肾气丸出自于《金匮要略》,张仲景用以治疗经典五种病症,其实质是因辩证相同即肾气亏虚,而采取“异病同治”[4]。后世医家将肾气丸广泛应用于临床,无论任何杂病, 凡符合肾气不足的病机, 均可用肾气丸随证加减治疗。笔者阅读经典,结合多年临床实践,发现以下疾病使用肾气丸疗效确切,现总结如下,供通道参考。

1.治水肿:水肿系人体水液代谢异常所致的疾病。由于肺失通调,脾失转输,肾失开合,膀胱气化不利,水液停聚,泛滥肌肤所致。水肿分阳水与阴水,其阴水者多由脾肾亏虚,水湿不化而溢于肌表所致,故治当补肾求本为主,以肾气丸主之[5]。如《景岳全书·肿胀》所云:“凡水肿等证,乃肺脾肾三脏相干之病。盖水为至阴,故其本在肾;水化于气,故其标在肺;水唯畏土,故其制在脾。今肺虚则气不化精而化水,脾虚则土不制水而反克,肾虚则水无所主而妄行。”肾阳虚水肿多表现为面浮身肿,腰以下为甚,按之凹陷不起,心悸,气促,腰部冷痛酸重,尿量减少,四肢厥冷,怯寒神疲,面色晄白或灰滞,舌质淡胖,苔白,

论《金匮要略》肾气丸的临床运用

脉沉细或沉迟无力。治宜温肾助阳、化气行水,方选济生肾气丸合真武汤加减。若心悸,唇绀,脉虚或结代,乃水邪上犯,心阳被遏,瘀血内阻,宜重用附子再加炙甘草、丹参、泽兰以温阳化瘀;若见喘促,呼多吸少,汗出,脉虚浮而数,是水邪凌肺,肾不纳气,宜加用人参、蛤蚧、五味子、山茱萸、牡蛎、龙骨,以防喘脱之变。

典型案例:姜某,女,60岁, 2014年9月18日初诊。病人因“双下肢水肿2年,加重2月”就诊,经肾穿刺活检病理示:“局灶节段增殖性肾炎”。现全身水肿,腰以下为甚,按之凹陷不起,心悸,气促,腰部酸重,尿量减少,四肢不温,畏寒神疲,面色晄白,舌质淡胖,苔白,脉沉细。此为肾阳亏虚,气化无权,水饮内停,泛滥周身所致。立温肾助阳,利水消肿为法。处方:熟地黄20g、山药20g、山茱萸15g、丹皮10g、茯苓20g、泽泻20g、肉桂9g、制附片15g(先煎)、淫羊藿15g、葶苈子15g、大枣10g、九香虫9(冲服)。服上方7剂后,自觉尿量增多,全身水肿、四肢不温、畏寒神疲减轻。二诊舌脉基本同前,在上方基础上加黄芪30克,继续服用20剂。全身水肿消退,面色转红润,诸症基本消失。继以上方作成丸药服用3月。后随访患者一年,腰痛、水肿未复发,生活自理。

按:本例系老年女性,久病肾阳亏虚,气化无权,水饮内停,泛滥周身故全身水肿;水饮上凌于心,故心悸气短;首诊加葶苈子、大枣重在利水消肿;二诊加黄芪重在补气利水消肿。

2.治遗精:遗精是指因脾肾亏虚,精关不固,或火旺湿热,扰动精室所致的精液频繁遗泄为临床特征的病证。本病病因有房室不节,先天不足,用心过度,思欲不遂,饮食不节,湿热侵袭等。有梦而遗精者,称为梦遗;无梦而遗精,甚至清醒时精液自出者,称为滑精。《诸病源候论.虚劳病诸候》指出本病的病机为“肾气虚弱,故精溢也。见闻感触,则动肾气,肾藏精,今虚弱不能制于精,故因见闻而精溢出也。”肾阳虚的主要表现为梦遗频作,甚至滑精,腰酸膝软,形寒肢冷,阳痿早泄,精冷,夜尿多或尿少浮肿,尿色清,或余沥不尽,面色觥白或枯槁无华,舌淡嫩有齿痕,苔白滑,脉沉细。遗精病机为膀胱失约所致,因肾主二便,与膀胱相表里,故肾气不固,膀胱失约,均可以肾气丸主之。笔者体会肾虚精关不固的遗精以肾气丸为基础合桑螵蛸散加减疗效更佳。

典型案例:刘某,男,54岁, 2014年6月18日初诊。病人因“遗精2年,加重1月”就诊,患者幼年多病,青年常有手淫,婚后房事频多,2年前出现阳事不举,遗精频发,多处服药疗效不佳。现梦遗频作,腰酸膝软,形寒肢冷,阳痿精冷,夜尿多,尿色清,面色枯槁无华,舌淡嫩有齿痕,苔白滑,脉沉细。此为肾阳亏虚,膀胱失约,精关不固所致。立温肾助阳,收敛固精为法。处方:熟地黄20g、山药30g、山茱萸30g、丹皮15g、茯苓20g、泽泻20g、肉桂9g、制附片15g(先煎)、淫羊藿15g、巴戟天15g、桑螵蛸15g、煅龙骨20g、煅牡蛎20g、九香虫9(冲服)。服上方5剂后,自觉阳物夜间能举,腰酸膝软,形寒肢冷好

第三批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研修项目结业论文

转,遗精次数减少。二诊舌脉基本同前,在上方基础上加黄芪30g、金樱子20g、莲子肉20g,继续服用10剂。遗精消失,阳事能举,腰酸肢冷改善,继以上方作成丸药服用2月。后随访患者一年,遗精、腰痛未发,能正常房事,家庭和睦。

按:本例先天禀赋不足,加之淫念妄想,频繁房事,肾精亏耗,肾阴不足,久则阴损及阳,固摄无权,而致遗精阳痿。治疗以肾气丸温肾助阳,加桑螵蛸散收敛固涩,方药对证,疗效明显。

3.治阳痿:阳痿是指青壮年男子,由于虚损、惊恐、湿热等原因,致使宗筋失养而弛纵,引起阴茎痿弱不起,临房举而不坚,或坚而不能持久的一种病证。本病或由肾气虚损,命门火衰所致;或由肝失疏泄,湿热下注所致。而临床常以命门火衰为主,而肝失疏泄及湿热下注较少见,正如《景岳全书·阳痿》所说:“凡男子阳痿不起,多由命门火衰,精气虚冷”。该病《素问·痿论篇》中又称为“筋痿”,“思想无穷,所愿不得,意淫于外,入房太甚,宗筋弛纵,发为筋痿”。命门火衰的主要表现有阳事不举,精薄清冷,阴囊阴茎冰凉冷缩,或局部冷湿,腰酸膝软,头晕耳鸣,畏寒肢冷,精神萎靡,面色觥白,舌淡,苔薄白,脉沉细,右尺尤甚。治宜温肾壮阳,滋肾填精。方选肾气丸加鹿茸、菟丝子、淫羊藿、黄狗肾、韭菜子、蛇床子、仙茅、巴戟天疗效更好。

4.治不育:不育临床常见,是指夫妇有正常性生活,结婚两年内不妊的病症。有男女一方或双方异常的因素,临床排除器质性疾病后往往救助于中医。中医认为该病症有虚实之别,实证可见气、血、痰、火、湿等病因,虚证有气血阴阳不足。肾藏精,内寄元阴元阳,肾主骨,生髓,主生殖等功能,如《素问·上古天真论篇》曰:“女子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男子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阴阳和,故能有子”。男子不育多阳痿不举,如《重订济生方·虚损论治》:“五劳七伤,真阳衰惫,„„阳事不举”;女子不育多伴月经不调。因肾为先天之本,内寓真阴真阳,精之处也;若真阳亏虚,命门火衰,则相火不足,肾气虚弱,不能藏精故无子。主要临床表现为形寒肢冷、腰膝酸软、阴囊阴茎冰凉冷缩,阳痿精清,女子小腹冷痛、阴寒无欲,舌淡、脉沉细。治宜温肾助阳,填精益髓,方拟肾气丸合五子衍宗丸加减;若女子可以肾气丸合温经汤加减。

5.治淋浊:肾元亏虚,固摄无权,则精微膏脂溢出,出现小便淋沥有痛感且尿白如泔。《金匮要略·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脉证并治》描述了淋证的症状:“淋之为病,小便如粟状,小腹弦急,痛引脐中。”《景岳全书·淋浊》:“淋之初,病则无不由乎热剧,无容辨矣。但有久服寒凉而不愈者,又有淋久不止及痛涩皆去,而膏淋不已,淋如白浊者,此惟中气下陷及命门不固之证也。”肾阳虚的劳淋主要表现有小便不甚赤涩,但淋沥不已,时作时止,遇劳即发,腰酸膝软,神疲乏力,舌质淡,脉细弱。治宜补肾助阳,温肾固摄。方以肾气丸加巴戟天、菟丝子、杜仲、牛膝、五味子、肉苁蓉、赤石脂益肾固涩。

论《金匮要略》肾气丸的临床运用

6.治面部痤疮:面部痤疮有虚实之别,青年者多实证,中老年者多虚证。《素问.生气通天论》曰:“汗出见湿,乃生痤疿;„„劳汗当风,寒薄为皶,郁乃痤”。虚证中肾阴虚尤其常见,病机可概括为①阴虚火旺:阴不制阳,虚火上炎导致面部痤疮 ②阴阳两虚:阴亏不恋阳,阳虚不固阴,导致虚阳浮越于上则致面部痤疮。 临床可见面部粉刺或痤疮,色暗红,伴面部潮红,盗汗,心烦,失眠,口干,头晕,头胀,视力减退,两目干涩,少寐健忘,耳鸣,神疲乏力,腰酸膝软,遗精。阴虚者舌红苔薄,脉弦细;阴阳两虚者舌淡,苔白,脉沉细无力。对于阴虚火旺患者以知母黄柏地黄汤滋阴清火;对于阴阳两虚以金匮肾气丸滋阴清热,引火归元治之。

典型案例:何某,女,51岁, 2014年4月28日初诊。病人因“面部痤疮1年,加重半月”就诊,患者49岁停经,常现面部冲热、出汗、心烦失眠、多梦,1年前出现面部痤疮,逐渐增多,多处服中药疗效不佳,近半月感冒后服清热解毒片病情加重。现面部粉刺,色暗红,伴面部潮红,盗汗,心烦,失眠,口干,头晕,头胀,视力减退,两目干涩,少寐健忘,耳鸣,神疲乏力,舌淡,苔白,脉沉细无力。此为肾阴阳两虚,阴不恋阳,阳不固阴,虚阳浮越所致。立温肾助阳,滋阴潜阳为法。处方:生地黄30g、山药15g、山茱萸15g、丹皮20g、茯苓20g、泽泻20g、肉桂5g、制附片10g(先煎)、煅龙骨20g、煅牡蛎20g、丹参20g、川牛膝20g。服上方7剂后,自觉面部粉刺未再新发,面部潮红,盗汗,心烦,失眠,口干,头晕,头胀减轻。二诊舌脉基本同前,在上方基础上加生黄芪30g、忍冬藤20g,继续服用10剂。面部粉刺基本消失,盗汗,心烦,失眠,口干健忘,耳鸣,神疲乏力均改善,继以上方作成丸药服用2月。后随访患者一年,面部粉刺未再发,生活复常。

按:面部痤疮分虚证与实证,虚证中以阴虚火旺多见,肾阴阳两虚或肾阳亏虚者少见。本例为肾阴阳两虚,阴不恋阳,阳不固阴,虚阳浮越所致,故以肾气丸温肾助阳;加煅龙骨、煅牡蛎重镇潜阳;痤疮色暗红为瘀血内停,加丹参、川牛膝活血化瘀,引血下行。

7.治奔豚:奔豚是由于肾脏寒气上冲,或由于肝脏气火上逆,临床特点为发作性下腹气上冲胸,直达咽喉,腹部绞痛,胸闷气急,头昏目眩,心悸易凉,烦躁不安,发作过后如常,有的夹杂寒热往来或吐脓症状。因其发作时胸腹如有小豚奔闯,故名奔豚。《伤寒论·65条》“发汗后,其人脐下悸者,欲作奔豚,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主之。”描述了心阳虚欲作奔豚的证治。《伤寒论·117条》:“烧针令其汗,针处被寒,核起而赤者,必发奔豚。气从少腹上冲心者,灸其核上各一壮,与桂枝加桂汤更加桂二两也。”描述了心阳虚已作奔豚的证治。《金匮要略方论·奔豚气病脉证并治第八》“奔豚气上冲胸,腹痛,往来寒热,奔豚汤主之”,描述了肝郁化热而发奔豚。若病久入肾,肾气衰败,失去固摄纳气之职,导致逆气夹虚寒水饮上冲者,宜肾气丸合五苓散加减方可取得佳效。

第三批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研修项目结业论文

8.治胸痹:胸痹是胸阳不振,寒痰淤血凝滞,以心前区憋闷疼痛为主要变现的疾病。《灵枢·厥病》:“真心痛,手足青至节,心痛甚,旦发夕死,夕发旦死”。《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认为心痛是胸痹的表现,其病机以阳微阴弦为主,以辛温通阳或温补阳气为治疗大法,代表方剂如瓜蒌薤白半夏汤、瓜蒌薤白白酒汤及人参汤等。目前认为胸痹心痛的病机关键在于外感或内伤引起心脉痹阻,其病位在心,但与肝、脾、肾三脏功能的失调有密切的关系。其病性有虚实两方面,虚者多见气虚、阳虚、阴虚、血虚,尤以气虚、阳虚多见;实者不外气滞、寒凝、痰浊、血瘀,并可交互为患,其中又以血瘀、痰浊多见。肾藏元阴元阳,肾阳不足,上不能温心阳,可致心阳不振,此外,肾阳不足,阴寒凝滞,也可痹阻心脉,表现为胸痹心痛。故病久累及于肾,辨证为心肾阳虚者可以肾气丸合桂枝甘草汤加减治之。

9.治咳嗽 咳嗽一证临床常见,一般分外感咳嗽与内伤咳嗽,早在皇帝内径就有详述,如《素问·宣明五气》说“五气所病„„肺为咳”。《素问·咳论》更是一篇论述咳嗽的专篇,指出“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强强调了肺脏受邪以及脏腑功能失调均能导致咳嗽的发生。外感咳嗽易治,内伤咳嗽属“积年久咳”,以慢性支气管炎及某些慢性肺部疾患所致的咳嗽为多见,如《明医杂著·论咳嗽证治》:“治法须分新久虚实。新病风寒则散之,火热则清之,湿热则泻之。久病便属虚、属郁,气虚则补气,血虚则补血,兼郁则开郁,滋之、润之、敛之则治虚之法也”。内伤久咳,穷必及肾,肾阳亏虚,可见咳嗽气喘,形寒肢冷,腰膝酸软,遗尿,小便清长等症,治宜温肾补肺,温化寒痰,可选肾气丸合麻辛附子汤加减。

10.治喘:喘病是指由于外感或内伤,导致肺失宣降,肺气上逆或气无所主,肾失摄纳,以致呼吸困难,甚则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不能平卧等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一种病证。喘分虚实,与肺肾关系尤为密切。如《灵枢·五阅五使》说:“故肺病者,喘息鼻张”,提示喘病以肺为主病之脏,并以呼吸急促、鼻煽、抬肩为特征。明代张景岳把喘病归纳为虚实两证,如《景岳全书,喘促》说:“实喘者有邪,邪气实也;虚喘者无邪,元气虚也”,指出了喘病的辨证纲领。中医认为肾主纳气,故虚喘患者多表现为肾气虚,临床可见气息短促,呼多吸少,动则喘甚,气不得续,小便常因咳甚而失禁,或尿后余沥,形瘦神疲,面青肢冷,或有跗肿,舌淡苔薄,脉微细或沉弱。治宜补肾纳气。方药:金匮肾气丸合参蛤散。还可酌加仙茅、仙灵脾、紫石英、沉香等温肾纳气平喘。

11. 治哮病 哮病是由于宿痰伏肺,遇诱因或感邪引触,以致痰阻气道,肺失肃降,痰气搏击所引起的发作性痰鸣气喘疾患。发作时喉中哮鸣有声,呼吸气促困难,甚至喘息不能平卧为主要表现。《诸病源候论·气病诸候.上气喉中如水鸡鸣候》:“肺病令人上气,兼胸膈喘满,气行壅滞,喘息不调,致咽喉有声,

论《金匮要略》肾气丸的临床运用

如水鸡之鸣也”。《时方妙用·哮证》:“哮喘之病,寒邪伏于肺俞,痰窠结于肺膜,内外相应,一遇风寒暑湿燥火六气之伤即发,伤酒伤食亦发,动怒动气亦发,劳役房劳亦发”。肾虚哮病表现为平素短气息促,动则尤甚,吸气不利,或喉中有轻度哮鸣,腰膝酸软,脑转耳鸣,劳累后易诱发哮病,或畏寒肢冷,面色苍白,舌淡苔白,质胖嫩,脉象沉细。治法:补肾摄纳。方药:金匮肾气丸加减。阳虚明显者加补骨脂、仙灵脾、鹿角片,肾虚不能纳气者加胡桃肉、冬虫夏草、紫石英等补肾纳气之品,喘甚时加人参蛤蚧散,痰多者酌加苏子、半夏、橘红、贝母等以化痰止咳。

12.治失眠:失眠是由于情志、饮食内伤,病后及年迈,禀赋不足,心虚胆怯等病因,引起心神失养或心神不安,从而导致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的一类病证。《素问·病能论》曰:“人有卧而有所不安者,何也?„„脏有所伤及,精有所寄,则安,故人不能悬其病也”。《医宗必读,不得卧》将失眠原因概括为“一曰气盛,一曰阴虚,一曰痰滞,一日水停,一日胃不和”五个方面。肾藏精生髓,肾亏则髓海不足,清窍失养,发为少寐,伴健忘,腰酸腿软,头晕耳鸣,遗精早泄,以肾气丸加酸枣仁、五味子、远志、石菖蒲养心安神开窍温补肾阳益精生髓,从而治疗失眠。若兼肾阳虚者加鹿角胶、肉苁蓉、巴戟天、紫河车,以阴阳同补,填精补脑。

13.治头痛 头痛病是指由于外感与内伤,致使脉络拘急或失养,清窍不利所引起的以头部疼痛为主要临床特征的疾病。《素问·五脏生成》还提出“是以头痛巅疾,下虚上实”的病机。《东垣十书》指出外感与内伤均可引起头痛,据病因和症状不同而有伤寒头痛、湿热头痛、偏头痛、真头痛;气虚头痛、血虚头痛、气血俱虚头痛、厥逆头痛等,还补充了太阴头痛和少阴头痛,从而为头痛分经用药创造了条件。肾虚头痛主要症状:头痛而空,每兼眩晕耳鸣,腰膝酸软,遗精,带下,少寐健忘,舌红少苔,脉沉细无力。治法:滋阴补肾,温肾助阳。方宜肾气丸加减,若气血不足可加人参、当归气血双补;腰膝酸软,可加续断、怀牛膝以壮腰膝;遗精、带下,加莲须、芡实、金樱子收敛固涩;若头痛畏寒,面白,四肢不温,舌淡,脉沉迟可肾气丸合右归丸温补肾阳,填精补髓。

14. 治眩晕:眩晕是由于情志、饮食内伤、体虚久病、失血劳倦及外伤等病因,引起风、火、痰、瘀上扰清空或精亏血少,清窍失养为基本病机,以头晕、眼花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病证。如《素问·至真要大论》认为:“诸风掉眩,皆属于肝”,指出眩晕与肝关系密切。《灵枢,卫气》认为“上虚则眩”。《灵枢·海论》认为“脑为髓海”,而“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认为眩晕一病以虚为主。明代张景岳《景岳全书·眩晕》中说:“头眩虽属上虚,然不能无涉于下。盖上虚者,阳中之阳虚也;下虚者,阴中之阳虚也。阳中之阳虚者,宜治其气,如四君子汤、„„归脾汤、补中益气汤,„„。阴中之阳虚者,宜补其精,

第三批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研修项目结业论文

如„„左归饮、右归饮、四物汤之类是也”。肾藏精生髓,肾亏则髓海不足,清窍失养,发为眩晕。眩晕久发不已,视力减退,两目干涩,少寐健忘,耳鸣,神疲乏力,腰酸膝软,遗精,舌淡苔薄,脉沉细。治法:滋养肝肾、温补肾阳、益精生髓。方药:以肾气丸合右归饮加减治疗。

五.问题与展望

近年来肾气丸在临床药理学研究方面取得了很大进展,研究发现肾气丸具有

[6] ①改善下丘脑-垂体-靶腺轴的功能紊乱。②抗氧化、衰老、应激作用。③调节免疫。④促进神经细胞生长、修复作用。⑤抗纤维化作用。⑥抗肿瘤作用。⑦扩张冠状动脉,强心,能降低和消除氧自由基,保护心肌免受缺血损伤。对于高血压病、冠心病、顽固性心衰、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肺心病、慢性肾炎、慢性肾盂肾炎、前列腺炎、尿潴留、性功能低下、甲状腺功能低下、营养不良性浮肿、糖尿病、慢性支气管炎、口腔溃疡、神经衰弱、腰椎间盘突出症、肾及生殖系统肿瘤等临床各科疾病辨证属肾阳虚者均可选用,且为临床使用提供了可靠的药理学依据。但是目前肾气丸临床运用的文献报道大多数是回顾性经验总结,目前尚缺乏具体某种病(如高血压病、冠心病、顽固性心衰等)的多中心循证医学研究证据,且缺乏统一的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研究结论多限于个人经验,初学者对证的准确把握较为困难,难于推广运用;且缺少国家级的研究机构及统一规划,少见严格科研设计(如随机对照试验)并遵循循证医学原则的对某种疾病如高血压病的前瞻性研究文献;缺乏临床用药和疗效之间的最佳量效关系研究;缺乏临床用药客观化指标指导。因此,今后研究方向应尽早建立国家级的研究组织,整合优势资源,制定统一规划,按照循证医学的要求,先选择一种疾病,建立统一的诊断与疗效标准,有明确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进行多中心临床试验研究,使其临床应用客观化、标准化、规范化,得出可靠结论,然后再由点到面推广到其他病种,为中医走向现代化、走向世界打下坚实基础。

六.结论:

肾气丸出自于《金匮要略》,原方主治肾阳虚的 “脚气上入、少腹不仁”、“虚劳腰痛、少腹拘急、小便不利”、“短气有微饮”、“转胞不得溺”、“消渴、小便反多”等5种病证,后世医家经过反复临床实践,不仅扩大了病症使用范围,而且衍化了许多名方如六味地黄丸、济生肾气丸、左归饮、右归饮、知柏地黄汤等。近年来对肾气丸进行了药理学等基础研究,对药物有效物质基础也进行了探索性研究,为临床治疗呼吸、心血管、内分泌代谢、泌尿生殖、肿瘤等系统疾病提高了可靠的科学依据。作者通过多年临床实践,发现肾气丸对咳喘、胸痹、奔豚、失眠、头痛、眩晕、水肿、淋浊、虚劳、遗精、阳痿、不育、面部痤疮等疾病,只要中医辨证为肾阳虚者疗效确切。但这都是个人经验,不是严格科研设计的多中心临床试验,观察指标也以症状为主,缺少客观指标。今后应按照

论《金匮要略》肾气丸的临床运用

循证医学的要求,建立统一的诊断与疗效标准,进行多中心临床试验研究,使其临床应用客观化、标准化、规范化,得出可靠结论,然后再由点到面推广到其他病种,为中医走向现代化、走向世界铺平道路。

参考文献

[1]印会河.中医基础理论[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39~40.

[2]张佰奕.中医内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28.

[3]管华全.浅述肾气丸的衍化[J].辽宁中医学院学报.2003(01):47.

[4]刘玉红.《金匾要略》中肾气丸异病同治的运用[J].吉林中医药.2008(03):40.

[5]李赛,李东.金匮肾气丸临床应用辨析[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5(03):928.

[6]王雨桐,王蕾.金匮肾气丸的临床和药理实验研究进展[J].中医药导报.2015(05)53~55.

11

论《金匮要略》肾气丸的临床运用

论《金匮要略》肾气丸的临床运用

肾气丸出自张仲景所著《金匮要略》,又名金匮肾气丸、崔氏八味丸、桂附八味丸等,主治肾阳亏虚的 “痰饮,水肿,消渴,脚气,转胞”等5种病证,后世医家通过不断临床实践和总结,不仅扩大了临床使用范围,而且衍化出许多名方,现就肾气丸的临床运用作一探讨。

一.肾的生理特点、治疗要点

1.1肾的生理特点

肾为先天之本,藏真阴而寓元阳,主藏精[1],为人体生长、发育、生殖之源,具充脑、荣发、坚骨、固齿之用,有生发、温煦、滋养五脏六腑之功,只宜固藏,不宜泄露,所以肾病的证候特征以虚证为主,故有“肾无实证”之说。《素问,六节藏象论篇》说:“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素问.上古天真论》“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故五脏盛,乃能泻”。肾病常见的证候有肾气不固、肾阳虚衰、肾阴亏虚,以及在虚的基础上形成的本虚标实证如阳虚水泛、阴虚火旺等。肾与膀胱相表里,又与膀胱相通,膀胱的气化赖肾气之蒸腾,所以肾的病变常常影响膀胱,而导致膀胱气化失司,引起尿量、排尿次数、排尿时间的改变。膀胱的病变有虚有实,以实为主,实证常见膀胱湿热,以及尿路结石、血瘀、气滞等证候;虚证如遗尿等常由肾虚引起。

1.2治疗要点

肾病多虚,宜“培其不足,不可伐其有余”[2]。肾阴亏虚,宜滋养肾阴;肾阳虚衰,宜温补肾阳,但根据阴阳互根的原理,在滋补肾阴的同时,应适当配伍补阳之品,所谓“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则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在温补肾阳的同时,又应适当配伍补阴药物,所谓“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肾虚之证,分为阴虚、阳虚两类。阳虚之变,为寒证;阴虚之变,为热证。治疗肾阴虚忌用辛燥,忌过于苦寒,宜施甘润益肾之剂,使虚火降而阴自复,所谓“壮水之主,以制阳光”;治疗肾阳虚忌用凉润和表散,宜施甘温助阳之晶,使沉寒散而阳能旺,所谓“益火之源,以消阴翳”。若阴阳俱虚,精气两伤,则当两补阴阳。肾为阴阳之根而藏精,“精气夺则虚”,肾阴肾阳亏虚,其病往往深重,治此纯虚之证,宜酌情佐以血肉有情之品以填精益髓,资其生化之源。肾与其他脏腑在病理上的关系非常密切,治疗肾病应从整体出发,在治疗肾脏的同时,兼治有关脏腑。如肾阴亏虚,可导致水不涵木,肝阳上亢,治当育阴潜阳;肾阳虚衰,火不暖土,治当温补脾肾;水不上济,心火偏旺,心肾不交,治当清心滋肾;或肺虚及肾,肾不纳气,治当补肺温肾纳气等,皆属从整体出发的治疗。

二. 肾气丸的形成、功能主治、与历代医家运用的衍变

第三批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研修项目结业论文

东汉以前是补肾方法的萌芽期,提出了肾的生理功能与治疗大法[3]。如《素问·上古天真论篇》提出,“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与《难经·三十六难》提出“两肾者,非皆肾也,其左者为肾,右者为命门”等有关肾的生理功能的论述;《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还提出“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的治疗原则,但无具体治疗方药。东汉张仲景著《伤寒杂病论》,创立了肾气丸。该方由干地黄八两、山茱萸四两、山药四两、泽泻三两、丹皮三两、茯苓三两、桂枝一两、附子一两组成。主治肾阳不足证所致的腰痛脚软,身半以下常有冷感,少腹拘急,小便不利,或小便反多,入夜尤甚,阳痿早泄,舌淡而胖,脉虚弱,尺部沉细,以及痰饮,水肿,消渴,脚气,转胞等症。方中附子辛热,为温阳之首选;桂枝辛甘而温,乃温通阳气之要药;二药相合,补肾阳之虚,助气化之复,共为君药。重用干地黄滋阴补肾;配伍山茱萸、山药补肝脾而益精血,共为臣药,正如张介宾说:“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再以泽泻、茯苓利水渗湿,配桂枝又善温化痰饮;丹皮苦辛而寒,擅入血分,合桂枝则可调血分之滞,三药寓泻于补,俾邪去而补药得力,为制诸阴药可能助湿碍邪之虞。诸药合用,助阳之弱以化水,滋阴之虚以生气,使肾阳振奋,气化复常,则诸症自除。后世医家在使用肾气丸时常根据证候的需要对原方中的药量予以适当地增减,或通过对药物不同的炮制,或药味的加减以适应病情,衍化了系列名方,下略举一、二观其变化。

东晋·葛洪著《肘后备急方.卷之四.治虚损赢瘦》:“疗虚劳不足,大伤饮水,腰痛,小腹急小便不利。”其药物为:干地黄四两,山茱萸二两,山药二两,泽泻一两 茯苓二两,丹皮二两,桂枝二两,附子一两。该处方较原方干地黄减量一半,桂枝增加一半,增加了温肾之力。

唐·王焘著《外台秘要.卷十八》治“又若脚气上入少腹,少腹不仁,即服张仲景八味丸。”其药物为:干地黄八两,山茱萸五两,山药四两,泽泻四两,茯苓三两,丹皮三两, 桂心三两,附子二两。可见桂枝改为桂心,桂、附用量明显增多。

唐·孙思邈著《备急千金要方·卷十九肾脏》:“八味肾气丸,治虚劳不足,大渴欲饮水.腰痛小腹拘急,小便不利方。”其药物为:干地黄八两,山茱萸四两,山药五两,泽泻三两 茯苓三两,丹皮三两,桂心二两,附子二两。此方桂枝改为桂心(肉桂),桂附剂量增加一倍,其温肾力量进一步加强。

宋·太医局著《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之五治诸虚》:“八味丸,治肾气虚乏,下元冷惫,脐腹疼痛,夜多漩溺,脚膝缓弱.肢体倦怠,面色黧黑,水思饮食;又治脚气上冲,少腹不仁,及虚劳不足,渴欲饮水,腰重疼痛,少腹拘急,小便不利,或男子消渴,小便反多,妇人转胞,小便不通,并宜服之。”其药物为:热干地黄八两,山茱萸二两,山药二两,泽泻二两,白茯苓三两,丹皮三两,

论《金匮要略》肾气丸的临床运用

肉桂二两,附子二两。此方干地黄改为熟地黄,桂附剂量均增加一倍,其温肾之力更甚。

宋·钱乙著《小儿药证直诀》,首创补肾阴的六味地黄丸,即肾气丸去桂、附两味温燥之品,取余下六味柔润之品,使之成为纯补肾阴之方,该方主治肾虚失音,囱开不合,神不足,面色㿠白等。后世医家对此推崇备致,奉为补肾阴之圣方,广泛运用于临床。认为凡肾阴不足,而见腰膝酸软、头晕目眩、耳呜耳聋、骨蒸潮热、夜寐盗汗、手足心热、咽干舌燥、虚火牙痛、遗精、消渴、足跟作痛、小便淋漓、舌红少苔、脉沉细数等均可用六味地黄丸治疗。该方补中寓泻,使补而不滞;泻不伤正,实为扶正祛邪之良方。

南宋·严用和著《济生方》10卷,他认为肾气丸不当专为补剂,也兼可利水,但以之治水又嫌利之不足,故加牛膝、车前子以引水下行。此方后世称之为济生肾气丸,用来治疗肾阳虚水肿,腰重脚肿,小便不利等证。对于肾中真元亏甚者,严用和又嫌肾气丸补之不足,故加五味子、鹿茸以补肾阳、益精血,即十补丸,主治肾阳虚损,精血不足之证。临床见面色黧黑,足冷足肿,耳鸣耳聋,肢体赢瘦,足膝软弱,小便不利,腰脊疼痛等症状均可以之治疗。

明·张景岳著《景岳全书》,他认为肾气丸补中有泻,对于“精气大损,年力俱衰,真阴内乏等证”当从纯补,恐肾气丸补中有泻,故去其“三泻”(丹皮,茯苓、泽泻),加鹿角胶、当归、菟丝子、杜仲、枸杞子而成右归丸。该方较肾气丸增强了温补肾阳、填精补髓之力,主治肾阳不足、命门火衰证,临床见年老或久病气衰神疲,畏寒肢冷,腰膝软弱,阳萎遗精,或阳衰无子,或饮食减少,大便不实,或小便自遗,舌淡苔白,脉沉而迟等症状,均可以之治疗。有人亦认为右归丸较肾气丸增加补阳的作用,减少三泻之品,使药效更能专于温补。此外他提出“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则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对后世有很大的启发作用。

清·吴谦著《医宗金鉴》,他认为钱乙创补肾阴的六味地黄丸对肾阴不足,而见腰膝酸软、头晕目眩、耳呜耳聋、遗精、消渴、足跟作痛等症疗效确切。但对阴虚火旺的骨蒸潮热、夜寐盗汗、手足心热、咽干舌燥、虚火牙痛、舌红少苔、脉沉细数等症则药力欠缺,他在六味地黄丸的基础上加知母、黄柏即知柏地黄丸,该方滋阴与清热凉血同用,对阴虚火旺者疗效更佳。

从以上可以看出,后世多数医家在肾气丸中桂、附的剂量有逐步增加之趋势,加上桂枝变成肉桂,这些均使本方的温肾作用增强;同时生地易熟地,亦增强本方补肾填精的作用,本方亦由补益肾气逐渐变成温补肾阳的方剂。

三. 《金匮要略》有关肾气丸的论述

3.1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篇.第15条:“虚劳腰痛,少腹拘急,小便不利者,八味肾气丸主之。”肾虚是腰痛的关键病机:肾为先天之本,藏精气而不泄,且

第三批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研修项目结业论文

“腰为肾之府”,若肾精不足,濡养功能失常,则出现“不荣则痛”;肾气不足,膀胱气化不利,开合失权,故小便不利;肾不主水,则出现双下肢水肿。治以八味肾气丸温补肾阳,资肾气,肾气充足则膀胱气化有权,小便排泄正常。

3.2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附篇:“崔氏八味丸: 治脚气上入,少腹不仁。”足少阴肾经起于足小趾下,斜走足底涌泉穴,循行小腿内侧,直行于腹腔内,止于舌根两旁。肝肾气血亏虚,正气不足,寒气挟湿,沿肾经上行,致少腹痹着不仁,治之以肾气丸温散寒湿。

3.3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17条:“夫短气有微饮, 当从小便去之, 苓桂术甘汤主之; 肾气丸亦主之。”痰饮之邪停滞,影响脏腑气机,导致短气。肾主水,脾主运化水液,饮邪为患,大抵此二脏功能失调,故治疗饮邪,当从脾肾。以肾气丸温养肾阳以行水,则饮从小便而去。

3.4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脉证并治.第3条:“ 男子消渴, 小便反多, 以饮一斗, 小便一斗, 肾气丸主之。”肾气损伤,不能蒸腾津液,不能行气化摄水,故出现消渴及小便多。治疗当补益肾气,恢复肾之气化封藏。

3.5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第18条:“ 妇人病饮食如故, 烦热不得卧, 而反倚息者何也? 师曰: 此名转胞不得溺也。以胞系了戾, 故致此病, 但利小便则愈, 宜肾气丸主之。”脾运水,肾主水,水液病变与脾肾关系密切,由“饮食如故”可知脾胃功能未减,病在肾。肾阳亏虚,无力托扶,肾脏下垂,胞系了戾。温补肾阳,下垂的肾脏恢复至正常的位置,病因解除则小便自利,病乃除。

以上五种病症, 虽症状不同, 但病机皆属肾气虚弱、气化不利、开合失司、小便蓄泄无常,故均以金匮肾气丸温化肾气,恢复其主水液代谢的功能。

四.肾气丸现代临床运用体会

肾气丸出自于《金匮要略》,张仲景用以治疗经典五种病症,其实质是因辩证相同即肾气亏虚,而采取“异病同治”[4]。后世医家将肾气丸广泛应用于临床,无论任何杂病, 凡符合肾气不足的病机, 均可用肾气丸随证加减治疗。笔者阅读经典,结合多年临床实践,发现以下疾病使用肾气丸疗效确切,现总结如下,供通道参考。

1.治水肿:水肿系人体水液代谢异常所致的疾病。由于肺失通调,脾失转输,肾失开合,膀胱气化不利,水液停聚,泛滥肌肤所致。水肿分阳水与阴水,其阴水者多由脾肾亏虚,水湿不化而溢于肌表所致,故治当补肾求本为主,以肾气丸主之[5]。如《景岳全书·肿胀》所云:“凡水肿等证,乃肺脾肾三脏相干之病。盖水为至阴,故其本在肾;水化于气,故其标在肺;水唯畏土,故其制在脾。今肺虚则气不化精而化水,脾虚则土不制水而反克,肾虚则水无所主而妄行。”肾阳虚水肿多表现为面浮身肿,腰以下为甚,按之凹陷不起,心悸,气促,腰部冷痛酸重,尿量减少,四肢厥冷,怯寒神疲,面色晄白或灰滞,舌质淡胖,苔白,

论《金匮要略》肾气丸的临床运用

脉沉细或沉迟无力。治宜温肾助阳、化气行水,方选济生肾气丸合真武汤加减。若心悸,唇绀,脉虚或结代,乃水邪上犯,心阳被遏,瘀血内阻,宜重用附子再加炙甘草、丹参、泽兰以温阳化瘀;若见喘促,呼多吸少,汗出,脉虚浮而数,是水邪凌肺,肾不纳气,宜加用人参、蛤蚧、五味子、山茱萸、牡蛎、龙骨,以防喘脱之变。

典型案例:姜某,女,60岁, 2014年9月18日初诊。病人因“双下肢水肿2年,加重2月”就诊,经肾穿刺活检病理示:“局灶节段增殖性肾炎”。现全身水肿,腰以下为甚,按之凹陷不起,心悸,气促,腰部酸重,尿量减少,四肢不温,畏寒神疲,面色晄白,舌质淡胖,苔白,脉沉细。此为肾阳亏虚,气化无权,水饮内停,泛滥周身所致。立温肾助阳,利水消肿为法。处方:熟地黄20g、山药20g、山茱萸15g、丹皮10g、茯苓20g、泽泻20g、肉桂9g、制附片15g(先煎)、淫羊藿15g、葶苈子15g、大枣10g、九香虫9(冲服)。服上方7剂后,自觉尿量增多,全身水肿、四肢不温、畏寒神疲减轻。二诊舌脉基本同前,在上方基础上加黄芪30克,继续服用20剂。全身水肿消退,面色转红润,诸症基本消失。继以上方作成丸药服用3月。后随访患者一年,腰痛、水肿未复发,生活自理。

按:本例系老年女性,久病肾阳亏虚,气化无权,水饮内停,泛滥周身故全身水肿;水饮上凌于心,故心悸气短;首诊加葶苈子、大枣重在利水消肿;二诊加黄芪重在补气利水消肿。

2.治遗精:遗精是指因脾肾亏虚,精关不固,或火旺湿热,扰动精室所致的精液频繁遗泄为临床特征的病证。本病病因有房室不节,先天不足,用心过度,思欲不遂,饮食不节,湿热侵袭等。有梦而遗精者,称为梦遗;无梦而遗精,甚至清醒时精液自出者,称为滑精。《诸病源候论.虚劳病诸候》指出本病的病机为“肾气虚弱,故精溢也。见闻感触,则动肾气,肾藏精,今虚弱不能制于精,故因见闻而精溢出也。”肾阳虚的主要表现为梦遗频作,甚至滑精,腰酸膝软,形寒肢冷,阳痿早泄,精冷,夜尿多或尿少浮肿,尿色清,或余沥不尽,面色觥白或枯槁无华,舌淡嫩有齿痕,苔白滑,脉沉细。遗精病机为膀胱失约所致,因肾主二便,与膀胱相表里,故肾气不固,膀胱失约,均可以肾气丸主之。笔者体会肾虚精关不固的遗精以肾气丸为基础合桑螵蛸散加减疗效更佳。

典型案例:刘某,男,54岁, 2014年6月18日初诊。病人因“遗精2年,加重1月”就诊,患者幼年多病,青年常有手淫,婚后房事频多,2年前出现阳事不举,遗精频发,多处服药疗效不佳。现梦遗频作,腰酸膝软,形寒肢冷,阳痿精冷,夜尿多,尿色清,面色枯槁无华,舌淡嫩有齿痕,苔白滑,脉沉细。此为肾阳亏虚,膀胱失约,精关不固所致。立温肾助阳,收敛固精为法。处方:熟地黄20g、山药30g、山茱萸30g、丹皮15g、茯苓20g、泽泻20g、肉桂9g、制附片15g(先煎)、淫羊藿15g、巴戟天15g、桑螵蛸15g、煅龙骨20g、煅牡蛎20g、九香虫9(冲服)。服上方5剂后,自觉阳物夜间能举,腰酸膝软,形寒肢冷好

第三批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研修项目结业论文

转,遗精次数减少。二诊舌脉基本同前,在上方基础上加黄芪30g、金樱子20g、莲子肉20g,继续服用10剂。遗精消失,阳事能举,腰酸肢冷改善,继以上方作成丸药服用2月。后随访患者一年,遗精、腰痛未发,能正常房事,家庭和睦。

按:本例先天禀赋不足,加之淫念妄想,频繁房事,肾精亏耗,肾阴不足,久则阴损及阳,固摄无权,而致遗精阳痿。治疗以肾气丸温肾助阳,加桑螵蛸散收敛固涩,方药对证,疗效明显。

3.治阳痿:阳痿是指青壮年男子,由于虚损、惊恐、湿热等原因,致使宗筋失养而弛纵,引起阴茎痿弱不起,临房举而不坚,或坚而不能持久的一种病证。本病或由肾气虚损,命门火衰所致;或由肝失疏泄,湿热下注所致。而临床常以命门火衰为主,而肝失疏泄及湿热下注较少见,正如《景岳全书·阳痿》所说:“凡男子阳痿不起,多由命门火衰,精气虚冷”。该病《素问·痿论篇》中又称为“筋痿”,“思想无穷,所愿不得,意淫于外,入房太甚,宗筋弛纵,发为筋痿”。命门火衰的主要表现有阳事不举,精薄清冷,阴囊阴茎冰凉冷缩,或局部冷湿,腰酸膝软,头晕耳鸣,畏寒肢冷,精神萎靡,面色觥白,舌淡,苔薄白,脉沉细,右尺尤甚。治宜温肾壮阳,滋肾填精。方选肾气丸加鹿茸、菟丝子、淫羊藿、黄狗肾、韭菜子、蛇床子、仙茅、巴戟天疗效更好。

4.治不育:不育临床常见,是指夫妇有正常性生活,结婚两年内不妊的病症。有男女一方或双方异常的因素,临床排除器质性疾病后往往救助于中医。中医认为该病症有虚实之别,实证可见气、血、痰、火、湿等病因,虚证有气血阴阳不足。肾藏精,内寄元阴元阳,肾主骨,生髓,主生殖等功能,如《素问·上古天真论篇》曰:“女子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男子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阴阳和,故能有子”。男子不育多阳痿不举,如《重订济生方·虚损论治》:“五劳七伤,真阳衰惫,„„阳事不举”;女子不育多伴月经不调。因肾为先天之本,内寓真阴真阳,精之处也;若真阳亏虚,命门火衰,则相火不足,肾气虚弱,不能藏精故无子。主要临床表现为形寒肢冷、腰膝酸软、阴囊阴茎冰凉冷缩,阳痿精清,女子小腹冷痛、阴寒无欲,舌淡、脉沉细。治宜温肾助阳,填精益髓,方拟肾气丸合五子衍宗丸加减;若女子可以肾气丸合温经汤加减。

5.治淋浊:肾元亏虚,固摄无权,则精微膏脂溢出,出现小便淋沥有痛感且尿白如泔。《金匮要略·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脉证并治》描述了淋证的症状:“淋之为病,小便如粟状,小腹弦急,痛引脐中。”《景岳全书·淋浊》:“淋之初,病则无不由乎热剧,无容辨矣。但有久服寒凉而不愈者,又有淋久不止及痛涩皆去,而膏淋不已,淋如白浊者,此惟中气下陷及命门不固之证也。”肾阳虚的劳淋主要表现有小便不甚赤涩,但淋沥不已,时作时止,遇劳即发,腰酸膝软,神疲乏力,舌质淡,脉细弱。治宜补肾助阳,温肾固摄。方以肾气丸加巴戟天、菟丝子、杜仲、牛膝、五味子、肉苁蓉、赤石脂益肾固涩。

论《金匮要略》肾气丸的临床运用

6.治面部痤疮:面部痤疮有虚实之别,青年者多实证,中老年者多虚证。《素问.生气通天论》曰:“汗出见湿,乃生痤疿;„„劳汗当风,寒薄为皶,郁乃痤”。虚证中肾阴虚尤其常见,病机可概括为①阴虚火旺:阴不制阳,虚火上炎导致面部痤疮 ②阴阳两虚:阴亏不恋阳,阳虚不固阴,导致虚阳浮越于上则致面部痤疮。 临床可见面部粉刺或痤疮,色暗红,伴面部潮红,盗汗,心烦,失眠,口干,头晕,头胀,视力减退,两目干涩,少寐健忘,耳鸣,神疲乏力,腰酸膝软,遗精。阴虚者舌红苔薄,脉弦细;阴阳两虚者舌淡,苔白,脉沉细无力。对于阴虚火旺患者以知母黄柏地黄汤滋阴清火;对于阴阳两虚以金匮肾气丸滋阴清热,引火归元治之。

典型案例:何某,女,51岁, 2014年4月28日初诊。病人因“面部痤疮1年,加重半月”就诊,患者49岁停经,常现面部冲热、出汗、心烦失眠、多梦,1年前出现面部痤疮,逐渐增多,多处服中药疗效不佳,近半月感冒后服清热解毒片病情加重。现面部粉刺,色暗红,伴面部潮红,盗汗,心烦,失眠,口干,头晕,头胀,视力减退,两目干涩,少寐健忘,耳鸣,神疲乏力,舌淡,苔白,脉沉细无力。此为肾阴阳两虚,阴不恋阳,阳不固阴,虚阳浮越所致。立温肾助阳,滋阴潜阳为法。处方:生地黄30g、山药15g、山茱萸15g、丹皮20g、茯苓20g、泽泻20g、肉桂5g、制附片10g(先煎)、煅龙骨20g、煅牡蛎20g、丹参20g、川牛膝20g。服上方7剂后,自觉面部粉刺未再新发,面部潮红,盗汗,心烦,失眠,口干,头晕,头胀减轻。二诊舌脉基本同前,在上方基础上加生黄芪30g、忍冬藤20g,继续服用10剂。面部粉刺基本消失,盗汗,心烦,失眠,口干健忘,耳鸣,神疲乏力均改善,继以上方作成丸药服用2月。后随访患者一年,面部粉刺未再发,生活复常。

按:面部痤疮分虚证与实证,虚证中以阴虚火旺多见,肾阴阳两虚或肾阳亏虚者少见。本例为肾阴阳两虚,阴不恋阳,阳不固阴,虚阳浮越所致,故以肾气丸温肾助阳;加煅龙骨、煅牡蛎重镇潜阳;痤疮色暗红为瘀血内停,加丹参、川牛膝活血化瘀,引血下行。

7.治奔豚:奔豚是由于肾脏寒气上冲,或由于肝脏气火上逆,临床特点为发作性下腹气上冲胸,直达咽喉,腹部绞痛,胸闷气急,头昏目眩,心悸易凉,烦躁不安,发作过后如常,有的夹杂寒热往来或吐脓症状。因其发作时胸腹如有小豚奔闯,故名奔豚。《伤寒论·65条》“发汗后,其人脐下悸者,欲作奔豚,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主之。”描述了心阳虚欲作奔豚的证治。《伤寒论·117条》:“烧针令其汗,针处被寒,核起而赤者,必发奔豚。气从少腹上冲心者,灸其核上各一壮,与桂枝加桂汤更加桂二两也。”描述了心阳虚已作奔豚的证治。《金匮要略方论·奔豚气病脉证并治第八》“奔豚气上冲胸,腹痛,往来寒热,奔豚汤主之”,描述了肝郁化热而发奔豚。若病久入肾,肾气衰败,失去固摄纳气之职,导致逆气夹虚寒水饮上冲者,宜肾气丸合五苓散加减方可取得佳效。

第三批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研修项目结业论文

8.治胸痹:胸痹是胸阳不振,寒痰淤血凝滞,以心前区憋闷疼痛为主要变现的疾病。《灵枢·厥病》:“真心痛,手足青至节,心痛甚,旦发夕死,夕发旦死”。《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认为心痛是胸痹的表现,其病机以阳微阴弦为主,以辛温通阳或温补阳气为治疗大法,代表方剂如瓜蒌薤白半夏汤、瓜蒌薤白白酒汤及人参汤等。目前认为胸痹心痛的病机关键在于外感或内伤引起心脉痹阻,其病位在心,但与肝、脾、肾三脏功能的失调有密切的关系。其病性有虚实两方面,虚者多见气虚、阳虚、阴虚、血虚,尤以气虚、阳虚多见;实者不外气滞、寒凝、痰浊、血瘀,并可交互为患,其中又以血瘀、痰浊多见。肾藏元阴元阳,肾阳不足,上不能温心阳,可致心阳不振,此外,肾阳不足,阴寒凝滞,也可痹阻心脉,表现为胸痹心痛。故病久累及于肾,辨证为心肾阳虚者可以肾气丸合桂枝甘草汤加减治之。

9.治咳嗽 咳嗽一证临床常见,一般分外感咳嗽与内伤咳嗽,早在皇帝内径就有详述,如《素问·宣明五气》说“五气所病„„肺为咳”。《素问·咳论》更是一篇论述咳嗽的专篇,指出“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强强调了肺脏受邪以及脏腑功能失调均能导致咳嗽的发生。外感咳嗽易治,内伤咳嗽属“积年久咳”,以慢性支气管炎及某些慢性肺部疾患所致的咳嗽为多见,如《明医杂著·论咳嗽证治》:“治法须分新久虚实。新病风寒则散之,火热则清之,湿热则泻之。久病便属虚、属郁,气虚则补气,血虚则补血,兼郁则开郁,滋之、润之、敛之则治虚之法也”。内伤久咳,穷必及肾,肾阳亏虚,可见咳嗽气喘,形寒肢冷,腰膝酸软,遗尿,小便清长等症,治宜温肾补肺,温化寒痰,可选肾气丸合麻辛附子汤加减。

10.治喘:喘病是指由于外感或内伤,导致肺失宣降,肺气上逆或气无所主,肾失摄纳,以致呼吸困难,甚则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不能平卧等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一种病证。喘分虚实,与肺肾关系尤为密切。如《灵枢·五阅五使》说:“故肺病者,喘息鼻张”,提示喘病以肺为主病之脏,并以呼吸急促、鼻煽、抬肩为特征。明代张景岳把喘病归纳为虚实两证,如《景岳全书,喘促》说:“实喘者有邪,邪气实也;虚喘者无邪,元气虚也”,指出了喘病的辨证纲领。中医认为肾主纳气,故虚喘患者多表现为肾气虚,临床可见气息短促,呼多吸少,动则喘甚,气不得续,小便常因咳甚而失禁,或尿后余沥,形瘦神疲,面青肢冷,或有跗肿,舌淡苔薄,脉微细或沉弱。治宜补肾纳气。方药:金匮肾气丸合参蛤散。还可酌加仙茅、仙灵脾、紫石英、沉香等温肾纳气平喘。

11. 治哮病 哮病是由于宿痰伏肺,遇诱因或感邪引触,以致痰阻气道,肺失肃降,痰气搏击所引起的发作性痰鸣气喘疾患。发作时喉中哮鸣有声,呼吸气促困难,甚至喘息不能平卧为主要表现。《诸病源候论·气病诸候.上气喉中如水鸡鸣候》:“肺病令人上气,兼胸膈喘满,气行壅滞,喘息不调,致咽喉有声,

论《金匮要略》肾气丸的临床运用

如水鸡之鸣也”。《时方妙用·哮证》:“哮喘之病,寒邪伏于肺俞,痰窠结于肺膜,内外相应,一遇风寒暑湿燥火六气之伤即发,伤酒伤食亦发,动怒动气亦发,劳役房劳亦发”。肾虚哮病表现为平素短气息促,动则尤甚,吸气不利,或喉中有轻度哮鸣,腰膝酸软,脑转耳鸣,劳累后易诱发哮病,或畏寒肢冷,面色苍白,舌淡苔白,质胖嫩,脉象沉细。治法:补肾摄纳。方药:金匮肾气丸加减。阳虚明显者加补骨脂、仙灵脾、鹿角片,肾虚不能纳气者加胡桃肉、冬虫夏草、紫石英等补肾纳气之品,喘甚时加人参蛤蚧散,痰多者酌加苏子、半夏、橘红、贝母等以化痰止咳。

12.治失眠:失眠是由于情志、饮食内伤,病后及年迈,禀赋不足,心虚胆怯等病因,引起心神失养或心神不安,从而导致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的一类病证。《素问·病能论》曰:“人有卧而有所不安者,何也?„„脏有所伤及,精有所寄,则安,故人不能悬其病也”。《医宗必读,不得卧》将失眠原因概括为“一曰气盛,一曰阴虚,一曰痰滞,一日水停,一日胃不和”五个方面。肾藏精生髓,肾亏则髓海不足,清窍失养,发为少寐,伴健忘,腰酸腿软,头晕耳鸣,遗精早泄,以肾气丸加酸枣仁、五味子、远志、石菖蒲养心安神开窍温补肾阳益精生髓,从而治疗失眠。若兼肾阳虚者加鹿角胶、肉苁蓉、巴戟天、紫河车,以阴阳同补,填精补脑。

13.治头痛 头痛病是指由于外感与内伤,致使脉络拘急或失养,清窍不利所引起的以头部疼痛为主要临床特征的疾病。《素问·五脏生成》还提出“是以头痛巅疾,下虚上实”的病机。《东垣十书》指出外感与内伤均可引起头痛,据病因和症状不同而有伤寒头痛、湿热头痛、偏头痛、真头痛;气虚头痛、血虚头痛、气血俱虚头痛、厥逆头痛等,还补充了太阴头痛和少阴头痛,从而为头痛分经用药创造了条件。肾虚头痛主要症状:头痛而空,每兼眩晕耳鸣,腰膝酸软,遗精,带下,少寐健忘,舌红少苔,脉沉细无力。治法:滋阴补肾,温肾助阳。方宜肾气丸加减,若气血不足可加人参、当归气血双补;腰膝酸软,可加续断、怀牛膝以壮腰膝;遗精、带下,加莲须、芡实、金樱子收敛固涩;若头痛畏寒,面白,四肢不温,舌淡,脉沉迟可肾气丸合右归丸温补肾阳,填精补髓。

14. 治眩晕:眩晕是由于情志、饮食内伤、体虚久病、失血劳倦及外伤等病因,引起风、火、痰、瘀上扰清空或精亏血少,清窍失养为基本病机,以头晕、眼花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病证。如《素问·至真要大论》认为:“诸风掉眩,皆属于肝”,指出眩晕与肝关系密切。《灵枢,卫气》认为“上虚则眩”。《灵枢·海论》认为“脑为髓海”,而“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认为眩晕一病以虚为主。明代张景岳《景岳全书·眩晕》中说:“头眩虽属上虚,然不能无涉于下。盖上虚者,阳中之阳虚也;下虚者,阴中之阳虚也。阳中之阳虚者,宜治其气,如四君子汤、„„归脾汤、补中益气汤,„„。阴中之阳虚者,宜补其精,

第三批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研修项目结业论文

如„„左归饮、右归饮、四物汤之类是也”。肾藏精生髓,肾亏则髓海不足,清窍失养,发为眩晕。眩晕久发不已,视力减退,两目干涩,少寐健忘,耳鸣,神疲乏力,腰酸膝软,遗精,舌淡苔薄,脉沉细。治法:滋养肝肾、温补肾阳、益精生髓。方药:以肾气丸合右归饮加减治疗。

五.问题与展望

近年来肾气丸在临床药理学研究方面取得了很大进展,研究发现肾气丸具有

[6] ①改善下丘脑-垂体-靶腺轴的功能紊乱。②抗氧化、衰老、应激作用。③调节免疫。④促进神经细胞生长、修复作用。⑤抗纤维化作用。⑥抗肿瘤作用。⑦扩张冠状动脉,强心,能降低和消除氧自由基,保护心肌免受缺血损伤。对于高血压病、冠心病、顽固性心衰、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肺心病、慢性肾炎、慢性肾盂肾炎、前列腺炎、尿潴留、性功能低下、甲状腺功能低下、营养不良性浮肿、糖尿病、慢性支气管炎、口腔溃疡、神经衰弱、腰椎间盘突出症、肾及生殖系统肿瘤等临床各科疾病辨证属肾阳虚者均可选用,且为临床使用提供了可靠的药理学依据。但是目前肾气丸临床运用的文献报道大多数是回顾性经验总结,目前尚缺乏具体某种病(如高血压病、冠心病、顽固性心衰等)的多中心循证医学研究证据,且缺乏统一的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研究结论多限于个人经验,初学者对证的准确把握较为困难,难于推广运用;且缺少国家级的研究机构及统一规划,少见严格科研设计(如随机对照试验)并遵循循证医学原则的对某种疾病如高血压病的前瞻性研究文献;缺乏临床用药和疗效之间的最佳量效关系研究;缺乏临床用药客观化指标指导。因此,今后研究方向应尽早建立国家级的研究组织,整合优势资源,制定统一规划,按照循证医学的要求,先选择一种疾病,建立统一的诊断与疗效标准,有明确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进行多中心临床试验研究,使其临床应用客观化、标准化、规范化,得出可靠结论,然后再由点到面推广到其他病种,为中医走向现代化、走向世界打下坚实基础。

六.结论:

肾气丸出自于《金匮要略》,原方主治肾阳虚的 “脚气上入、少腹不仁”、“虚劳腰痛、少腹拘急、小便不利”、“短气有微饮”、“转胞不得溺”、“消渴、小便反多”等5种病证,后世医家经过反复临床实践,不仅扩大了病症使用范围,而且衍化了许多名方如六味地黄丸、济生肾气丸、左归饮、右归饮、知柏地黄汤等。近年来对肾气丸进行了药理学等基础研究,对药物有效物质基础也进行了探索性研究,为临床治疗呼吸、心血管、内分泌代谢、泌尿生殖、肿瘤等系统疾病提高了可靠的科学依据。作者通过多年临床实践,发现肾气丸对咳喘、胸痹、奔豚、失眠、头痛、眩晕、水肿、淋浊、虚劳、遗精、阳痿、不育、面部痤疮等疾病,只要中医辨证为肾阳虚者疗效确切。但这都是个人经验,不是严格科研设计的多中心临床试验,观察指标也以症状为主,缺少客观指标。今后应按照

论《金匮要略》肾气丸的临床运用

循证医学的要求,建立统一的诊断与疗效标准,进行多中心临床试验研究,使其临床应用客观化、标准化、规范化,得出可靠结论,然后再由点到面推广到其他病种,为中医走向现代化、走向世界铺平道路。

参考文献

[1]印会河.中医基础理论[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39~40.

[2]张佰奕.中医内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28.

[3]管华全.浅述肾气丸的衍化[J].辽宁中医学院学报.2003(01):47.

[4]刘玉红.《金匾要略》中肾气丸异病同治的运用[J].吉林中医药.2008(03):40.

[5]李赛,李东.金匮肾气丸临床应用辨析[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5(03):928.

[6]王雨桐,王蕾.金匮肾气丸的临床和药理实验研究进展[J].中医药导报.2015(05)53~55.

11


相关内容

  • [中医内科学]考试重点(下)
  • 24. 便秘:是指粪便在肠内滞留过久,秘结不通,排便周期延长,或周期不长,但粪质干结,排出艰难,或粪质不硬,虽有便意,但便而不畅的病证. 病机:便秘的基本病变属大肠传导失常,同时与肺.脾.胃.肝.肾等脏腑的功能失调有关 证治分类:实秘 1. 热秘:大便干结,腹胀腹痛,口干口臭,面红心烦,或有身热,小 ...

  • 主题:苓桂术甘汤 | 医源世界--苓桂术甘汤治"背寒冷如手大"
  • 主题:苓桂术甘汤 + 关注 ≡ 收起全部文章 王霞芳应用苓桂术甘汤治疗小儿咳喘经验 本院王霞芳教授是首届著名中医儿科专家董廷瑶学术经验继承人,第三.第四批全国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班指导老师,从事儿科医疗.教学.科研工作40余年,治学严谨,学验俱丰,临证施治,每获良效,尤其对小儿咳喘研究深入,应用经方 ...

  • 广中医二院2010妇科
  • 第一章 导论 1.<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医学经典著作,该书最早描述了妇女特有的生殖脏器--女子胞和与之相联系的子门.胞脉.脉络,论述了妇女生殖活动由初发.旺盛以至衰竭的全过程.并记载了首张妇科药方"四乌贼骨--藘茹丸" 第二章 女性生殖脏器解剖与生理 1.子门 ...

  • 黄芪桂枝五物汤的临床应用
  • 黄芪桂枝五物汤的临床应用 黄芪桂枝五物汤载于<金贵要略>,是临床常用方剂.<金贵要略方论本义>曰:黄芪桂枝五物,在风痹可治,在血痹亦可治也.其以黄芪为主补气固表补中,左以大枣:以桂枝治卫升阳,左以生姜:以芍药入营理血,共成厥美.五物而营卫兼理,且表营卫里胃肠.推之中风于皮肤肌 ...

  • 中医经典选读 学习心得 (7)
  • <中医经典选读>心得体会 中医古籍,浩如烟海,总让人不知从何看起的感觉.但是在这么多的医书中,也有我们必须学习的,那就是中医经典著作.可是现在很多人不重视经典的学习,认为经典学习已经过时,里面的文字意深难懂,千多年前的古书还拿着手里当宝?但是实际上,以<黄帝内经>为首的四大经 ...

  • 中医妇科重点
  • 第一章 绪言 1.夏春秋战国:<黄帝内经>最早描述女子胞和子门.胞脉.胞络. 治疗血枯经闭的第一药方:四乌贼骨芦茹丸 2.秦汉:"女医" 最早产科专著<胎产书> 张仲景<金匮要略方论> 3.魏晋南北朝及隋代:晋·王叔和<脉经>提出& ...

  • 金贵肾气丸 桂附地黄丸 古今方 加 区别
  • 容易混淆的方剂如何辨别? 古方金匮肾气丸 处方:干地黄.山茱萸.山药.泽泻.茯苓.牡丹皮.桂枝.附子(炮) 功效:阴阳同补,温补肾阳,化气行水,用于肾虚水肿,腰膝酸软,小便不利,恶寒肢冷,易燥易怒等. 今方金匮肾气丸 处方:生地黄.山药.山茱萸(酒炙).茯苓.牡丹皮.泽泻.桂枝.附子(炙).牛膝(去 ...

  • 五运六气入门专题系列讲座_七_五运六气的运用_三_
  • 第12卷第20期·总第196期2014年10月·下半月 刊 107 产后发热病机一致,故使用后疗效极佳.梅氏[3]治疗产后中风,瘀血阻滞,真阳上浮而导致的发热,常使用竹叶汤加减,以益气温阳,化瘀解表.热退后改用桂枝汤加黄芪巩固调理.因产后总是虚多实少,在治疗过程中不能一味投以温补之剂,也不能过于攻下 ...

  • [金匮要略]治风湿病方剂探要
  • <金匮要略>(以下简称<金匮>)是东汉名医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中的杂病部分.风湿病是现代医学的一个病名术语,它包括了几百种疾病.<金匮>已有风湿病病名,"病者一身尽疼,发热,日晡所剧者,名风湿".<金匮>明确地把&q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