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人口问题历年真题

2012年高考真题分类汇编专题(17)人口的变化

【考点1】人口的自然增长

【考点2】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

河流和地形对人口密度的影响

(2012大纲全国卷8—9)图3示意某地区人口密度。读图3,完成2题。

6.该地区人口密度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有

①纬度 ②河流 ③降水 ④地形

A.①② B.①④ C. ②③ D.②④

【答案】D

【解析】 :甲城市是成都,乙城市是重庆。题中提高甲乙有特大城市,可判断该地区一定不是在青藏高原。长江分布在中低纬度地区,故纬度因素排除;长江流经地区除了青藏高原都是湿润地区,故降水排除!再看图中的人口密集区,基本都与河流靠近。

(二)人口的空间变化

【考点一】人口的迁移

【考点二】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2012江苏卷地理23-24)图12是2000v2010年我国人口变动情况分布示意图(不含港澳台数据)。读图回答2

题。

14.影响我国人口数量变化的原因有

A.人口增加的地区自然增长率都高

B.人口减少的地区人口迁出多于迁入

C.人口增加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都高

D.经济水平高的地区都吸引人口迁入

【答案】BD

【解析】从图中分析可以得知:人口增加的地区也有可能是因为经济发展速度比较快,提供了更多更好的就业机会吸引人口迁移;人口减少地区除了因为人口迁移的原因外还有可能是因为人口自然增长率降低;人口增加的地区也不一定就是经济发展水平都高,总之人口数量的变化要考虑人口迁移和人口自然增长两个方面的原因。

产业转移和郊区城市化

(2012上海卷地理(十一)) 2010年,上海市近郊区与远郊区人口密度分别为每平方千米4684人和1388人,比2000年分别增长80.2%和61.4%。郊区人口密度增幅远高于城区。

15. 1978年到2009年,上海市郊区和城区制造业产值比重的变化以及近十年人口空间集聚的

变化可以显示

①城区工业用地大多转变为商业用地 ②城区居住用地大多转变为商业用地

③郊区农业用地部分转变为工业用地 ④郊区农业用地部分转变为居住用地

A. ①②B. ③④ C. ②③ D. ①④

【答案】B

【解析】考查上海郊区城市化,伴随“近十年人口空间集聚”向郊区,③郊区农业用地转变为工业用地,④郊区农业用地部分转变为居住用地(居住地是城市主要功能区)。选B.

16. 近十年来,上海市郊区和城区人口密度的变化反映

A. 城区人口集聚效应急剧下降

B. 城区人口集聚效应比郊区弱

C. 远郊区人口集聚效应比近郊强

D. 近郊区人口集聚效应比远郊强

【答案】D

【解析】考查上海郊区城市化现象:制造业、人口空间集聚,有城区→郊区,近郊区区位优越于远郊,所以“近郊区人口聚集应比远郊强”。 选D.

(三)人口的合理容量

【考点1】环境承载力与环境人口容量

【考点2】人口合理容量及意义

人口金字塔图的判读

人口老龄化的量化标准

2011年高考地理真题汇编专题七、人口的变化

【考点1】人口的自然增长

表2为据第五次和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统计的江苏省总人口及三大区域占全省人口比例,图8为江苏省2000年和2010年人口年龄结构图。据此回答1~2题。

表2

1.(2011江苏卷地理,15)关于江苏省人口数量及三大区域人口占全省人口比

例的变化,叙述正确的是

A.苏北人口占全省人口比例的变化幅度最大

B.苏中人口占全省人口比例下降且人口数量减少

C.苏南增加的人口数量等于苏中和苏北减少的人口数量

D.江苏省增加的人口数量等于从省外迁入的人口数量

【答案】B

【解析】由表中的数据对比可得出,苏中、苏北人口比例都减小,人口数量减小;一个地区人口的增长主要受自然增长(新生儿)和机械增长(迁移人口)影响,结合选项可知B项正确。

2.(2011江苏卷地理,16)关于江苏省人口年龄结构变化及其影响,叙述正确的是

①0~14岁人口比例上升,人口增长加快 ②15~64岁人口比例上升,就业压力增大

③65岁以上人口比例上升,老龄化进程加速 ④人口年龄结构趋于年轻,劳动力充足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答案】B

【解析】读图分析可知,2000年到2010年,0~14岁人口比例下降;15~64岁人口比例上升,劳动人口增加,就业压力增大;65岁以上人口比例上升,人口年龄结构趋于老龄化。结合选项可知B项正确。

人口金字塔图的判读

人口老龄化的量化标准

生育高峰造成某一个年龄段人口比重增大

医疗水平和国家政策对于人口增长的影响

3.(2011上海卷地理,33—36)读我国四次人口普查金字塔图,回答问题。(10分)

全国人口普查为国家进行宏观决策提供了可靠的信息基础,研究历次人口普查结果还可以了解我国人口发展的历史以及社会发生的变化。

(1)2010年与2000年人口相比,0~4岁婴幼儿人口下降了大约 %。

【答案】1

【解析】从图中可看出男女各减少0.5%,推出大约下降了1%。

(2)2010年我国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8.87%,比2000年上升1.91%。 年人口普查数据表明我国已经进入老龄化阶段。

【答案】2010

【解析】按照国际通用的人口老龄化标准:一个国家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到总人口数的10%或者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到人口总数的7%以上,这个国家就属于人口老龄化国家。题干2010年我国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8.87%,比2000年上升1.91%可得出2000年我国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是

8.87%-1.91%=6.96%,未达到老龄化标准。因此答案是2010年。

(3)2000年10~14岁人口比例明显偏高, 2010年 20~24岁人口比例也明

显偏高,这说明 年到 年我国曾出现过一次生育高峰。

【答案】1986;1990

【解析】2000年10~14岁人口比例明显偏高,而这个年龄段的人口是1986~1990年出生的。

(4)分别读1953年、1982年人口金字塔图,说明O~4岁与5~9岁两个年龄

段人口比例之间的差异并分析原因。

1953年:

1982年:

【答案】1953年0~4岁婴幼儿比例明显高于5~9岁儿童比例,这是由于新中国成立后,人民医疗保健状况得到改善,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

1982年0~4岁婴幼儿比例明显低于5~9岁儿童比例,这是由于20世纪70年代我国开始实行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人口快速增长的趋势得到有效的控制。

【解析】根据1953年0~4岁人口出生的时间和1982年0~4岁人口出生的时间,联系我国的社会历史背景可得出答案

【考点2】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

(二)人口的空间变化

【考点一】人口的迁移

人口迁移的经济原因

读“1995~2009年我国某省级行政区户籍人口迁移变动情况图”,结合所学知识,完成3~4题。

3.(2011广东卷文综,7)1995~2009年,该省级行政区户籍人口

A.迁入率持续上升 B.迁出率持续降低

C.机械增长率缓慢下降 D.累计净迁入量逐年增加

【答案】D

【解析】读图可知,迁入率随时间波动变化,选项A错误;2004年前迁出率逐年下降,2004年后迁出率又出现回升的趋势,选项B错误;机械增长率=迁入率—迁出率,读图可知,机械增长率随迁入率与迁出率的变化呈波动变化的趋势,选项C错误;净迁入量是指迁入人口数量与迁出人口数量的差值,随着人口总量的变化,累计净迁入量逐年增加,但增加的幅度不同,选项D正确。

4.(2011广东卷文综,8)从人口迁移模式看,该省级行政区域可能是

A.上海 B.安徽 C.湖南 D.河南

【答案】A

【解析】根据图示分析,该省级行政区人口迁入较多,迁出较少,说明该省级行政区经济发达,只有选项A符合题意。

6.(2011四川卷文综,2)该省十年来常住人口(指实际居住在当地半年以上的

人口)数量减少,其主要原因是

A. 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 B. 水利工程移民增多

C. 省级行政区域缩小 D. 劳务输出数量增加

【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人口迁移的影响因素,意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以及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人口自然增长率虽然在下降,但仍为正值,因此总人口仍会继续增长,选项A错误;水利工程的移民以就地安置为主,选项B错误;根据人口数量可知,该省应为四川省,而重庆市于1997年已成为直辖市,选项C错误;由于该省区人口总量大,存在大量的剩余劳动力,且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低于东部沿海地区,因此造成大量人口外迁,故选项D正确。

机械增长和自然增长共同影响人口总量

7.(2011天津卷文综,12)(27分)结合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2)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显示,乙省人口总数超过了甲省,居全国首位。请

主,乙省的人口流动以迁入为主。

【解析】从表中信息可知,近年来,乙省人口自然增长率一直比甲省高,再根据图2中务工经商人口流向,甲省的人口流动迁出为主,乙省的人口流动以迁入为主,即乙省人口机械增长和自然增长两方面原因使得乙省人口总数超过了甲省。

【考点二】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人口迁移的经济原因

图2表示2000—2005年间我国各省(市、区)省级人口迁入率、迁出率(以5年为统计单位,不包括港澳台地区)。读图2回答1~3题。

1.(2011重庆卷文综,3)造成图中A 点所示省(市、区)人口迁移特点的原因最可能是当地

A. 收入水平高 B. 远离东部 C. 人口数量少 D. 经济落后

【解析】3.D 本题是考查我国人口迁移的主要影响因素和统计坐标的判读。A点所示省区在图中的位置可以判断出A的迁出率大于迁入率,其净迁移率约为—4.7%,以迁出为主。说明当地最有可以是经济落后造成的。

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2010年)数据显示,离开户口登记地在居住地居住半年以上的人口为26139万人,比2000年增11700万人;东部沿海地区的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重上升。据此完成4~6题。

5.(2011海南卷地理,17)出现该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中、西部发展政策的吸引 B.人们的生育观念改变

C.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 D.人均耕地减少

【答案】C

【解析】我国东部地区经济发达,生活水平较高,医疗卫生事业和基础设施建设均优于中、西部,促使我国中、西部地区的人口向东部迁移,故C项正确。

人口迁移的生态原因

人口迁移有着各种各样的原因,对社会、经济、生态、文化产生一定的影响。

7.(2011上海卷地理,6)在以下人口迁移的事例中,由生态问题引发的是 ①三峡库区移民迁往东部沿海 ②宁夏西部农民迁出干旱地区

③东部知识青年迁入西部边疆 ④陕西南部农民搬离多灾山区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答案】D

【解析】考查对生态移民概念的理解:由于区域生态环境问题而进行的人口迁移。三峡为工程移民,东部知青迁入西部边疆是政治因素。

(三)人口的合理容量

【考点1】环境承载力与环境人口容量

【考点2】人口合理容量及意义

2010年高考地理试题分类汇编04人文地理(上)

(一) 人口与环境

人口性别比均衡化的意义

人口向郊区迁移对于产业转移,老城区建设、环境改造的意义

(一) 人口与环境

(10年上海卷地理)

(十五)读下列有关上海外来常住人口信息图,回答问题。(9分)

改革开放以来,上海以海纳百川的胸怀,吸纳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各类人才。如今,外来人口已经成为上海常住人口增长的主要来源,对上海的社会经济者发展正在产生广泛和深远的影响。

43.概述图l、图2所反映的上海外来常住人口变化情况,并分析其积极意义。 由图1可知:_____________。

由图2可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结合人口地理学方面知识的图表分析能力。由图1 可知外来人口性别比趋向平衡,利于社会、家庭、婚姻的稳定,有利于上海的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由图2 可知中心城区外来人口数量少于郊区,利于上海中心城区的第二产业向郊区转移,有利于减轻中心城区的环境压力。

答案:

43.图1:上海外来人口性别比趋向平衡(2 分),这有利于社会、家庭、婚姻的稳定,有利于上海的经济社会健康发展(2 分。任答两点即可)。

图2:从外来人口规模看,中心城区外来人口数量少于郊区;从外来人口增长幅度看,中心城区人口增长幅度远低于郊区人口增长幅度;郊区中西、南郊人口增长快于东、北郊区(4 分,答对1 点即得2 分,答对2 点得4 分)。这有利于上海中心城区的第二产业向郊区转移,有利于城市功能区的优化,有利于促进郊区的城市化进程,有利于减轻中心城区的环境压力(1 分,任答一点即可)。

地形对于聚落影响:热带地区人口往往分布在高原

9、亚马孙河流域是世界人口分布稀疏地区,其主要影响因素是

A.地形复杂 B气候湿热 C.资源匮乏 D.地处内陆

答案:B

10巴西高原东部是南美洲人口相对密集地区,其主要影响因素是

①气候适宜 ②文化单一③地势平坦④水力赍繇丰富

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①③

答案:D

反应人口自增率指标:0—4岁人口比重

(10年海南卷地理)

图2示意4个国家人口的性别一年龄构成。读图2.完成4~5题。

图示四国中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D

人口出生死亡自增率高低的量化标准

(10年江苏卷地理第15-16题)

图9为三个城市圈20世纪不同年代人口增长示意图。读图回答l5~l6题。

15.下列选项最符合“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人口自然增长特点的是

A.乙城市圈70年代 B.乙城市80年代

C.甲城市圈90年代 D.丙城市圈90年代

16.人口迁移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城市化过程。下列推断正确的是

A.乙城市圈60年代城市化速度快、水平商

B.乙城市圈90年代城市化速度慢、水平低

C.丙城市圈90年代城市化速度快、水平高

D.90年代,与丙城市圈相比,甲城市圈城市化速度快、水平较低

答案:15A 16D

解析:该题组主要考查人口增长模式、城市化与人口迁移之间的关系以及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1特点。

第15题,通常判断三率的高低以0℅左右为低,1℅以下为较低,1-2℅为较高,2℅以上为高,依次可以看出甲城市80年,乙城市60年代和70年代可能属于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的增长模式。

第16题,从图中可以丙城市90年代人口迁移增长率为负值,人口不断在外迁,这代表了发达国家当前的城市化发展特点,而甲城市,人口迁移增长率大,人口不断向城市迁移,这表明城市化发展速度快,代表了发展中国家当前的城市化发展特点。

人口出生高峰期对于日后人口抚养比影响

人口老龄化带来的人口职业构成变化

(10年新课标卷文综第4-5题)

图2曲线为某国2000年不同年龄人口数量与0与1岁人口数量的比值连线。18~65周岁人口为劳动力人口,其余为劳动力人口负担的人口。假定只考虑该国人口的自然增长且该国从2001年起控制人口增长,使每年新生人口都为2000年新生人口的80%.据此完成4~5题。

4.该国劳动力人口负担最轻、最重的年份分别是

A.2019年,2066年 B.2066年,2019年 C.2001年,2019年 D.2001年,2066年

5.出生人口的减少将最先影响该国劳动力人口的

A.数量 B.职业构成 C.性别构成 D.年龄构成

解析:纵观通篇11道地理选择题,因为缺少了地球运动部分的考查,可能给学生造成困难最大的就是第4题。文科学生很难一下子理解这两个年代时间是怎么计算出来的。但答题要讲究技巧,也就是猜也要有根据,不是完全的瞎猜,要尽量去揣摩出题人的心理。该题就是个简单的计算题,出题人想要考生重视地理的文理综合性,所以一定要把出题人给的数据用上,关键要注意劳动力人口的年龄为18~65周岁,且该国是从2001年开始控制新生人口,所以2000年以前出生的人口较多,要过18年后才全部成长为劳动力人口,所以要到2019年该国的人口负担最轻,同样道理这批人65年后全部成为老年人,这时,也就是2066年人口负担最重。第5题,估计得分率会很低,学生有太多其它的选择,选A,选D,都有理由,很少人会选B吧。我也没有猜透出题人的意图,此题想说明什么?问题设置中的关键词是“最先”,这个词一定是别有用意的。出生人口的减少没有使劳动力的数量马上减少,而是依然上升,性别构成不受出生率影响,年龄构成就是固定的18~65岁,看来这些都不是答案。为什么最先影响的就是劳动力的职业构成呢?还需要专家的指点。有些同学一上来,地理前5道题,全部错误,只能说我很同情他们。文综的杀伤力真的很强啊!

经济发展状况对于人口迁移的吸引

4.(10年福建卷文综第9题)

图5甲、乙分别示意京津冀都市圈2000年人口密度分布和人口增长率。完成9—10题。

9.导致该都市四人口增长空间分布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A.东部、南部地区经济收人较低 B.西部、北部地区市场潜力较大

C.东部、南部地区非农产业发达 D.西部、北部地区制造业集中

【答案】

9.C

解析

9.考查影响人口空间分布的因素。由于东部、南部地区分农业发达,使得大量人口向东部、南部地区迁移导致东部、南部地区人口密集。所以选C。

日本的能源短缺问题

(10年重庆卷文综第1题)

下图是某地区人口数量变化图。读图,回答1-2题

2.与俄罗斯相比,属于图示人口生产类型的亚洲某国家,突出的资源环境问题是

A.大气污染 B.能源短缺 C.水土流失 D.淡水匮乏

【答案】2.B

【解析】2.考查区域地理概况。根据图中信息可以判断该地区属于发达国家,在亚洲的发达国家是日本。日本严重缺乏能源。选B。

2009年高考地理试题分类汇编 2 人文地理(一)

人口净迁入含义

二战后欧洲人口增长趋势

(09年全国卷文综Ⅱ第4,5题)

下图显示某国1951—2000年每10年的

人口变化4.则1951——2000年,该国

A.是人口净迁入

国 B.人口的

迁入是维持人口增长的主要方式

C.人口的出生率一直高于死亡

率 D.人口增长了15.1%

【解析】该题考查考生的读图、析图能

力。从图1可以提取以下信息:各时间

段该国的自然增长率,各时间段该国的

人口迁移率(注意正负关系,即净迁入与净迁出),各时间段该国的人口变化,即增长率,主要原因不同;该国1951---1970年自然增长率较高。1971---2000年净迁入人口较多,根据两个时间段人口的自然增长情况和机械增长情况,50年间该国为人口净迁入国。选A

5.据图示资料推测,该国

A.自20世纪70年代,人口再生产进入现代型 B.可能位于欧洲

C.1990年人口达到900万 D.20世纪末青壮年人口比重偏大

【解析】该题考查读图、析图,及分析问题的能力。根据图中的信息、题干信息所限,该国人口增长模式、人口的年龄结构的判断条件不足。但可以确定出该国目前净迁入人口较多,且自然增长率较低,符合欧洲的实际人口增长状况。故选B;C选项中对该国总人口的分析也同样缺失必要条件,即人口总数需受制于人口增长、人口迁移、人口基数。

人口迁移对人口年龄性别结构的影响

人口年龄结构对文化产业的影响

(09年天津文综第6,7题)

读某发达国家四城市人口的年龄、性别结构示意图(下图)

6.人口的年龄、性别结构受人口迁移影响明显的一组城市是

A.

abc B. acd C. abd D. bcd

考点:人口年龄金字塔的阅读

解析:一般地,人口年龄金字塔中随着年龄的增长,其比重越来越小,a图中明显年轻人口比重偏小,b图中20岁左右的人口比重外扩,d图中一方面20~50岁的人口比重较大,另一方面男性比例明显偏高。

参考答案:C

7.据人口年龄、性别结构判断,文化教育在城市服务功能中占主要地位的是

A. a B. b C. c D.d. 考点:人口年龄金字塔的阅读

解析:文化教育主要针对的是青少年,b图20岁左右的比重较大。

参考答案:B

0—4岁人口比重反映了人口自增率

(09年江苏地理第12,13题)

运用数据图表可以分析社会人口变化现象。据图6、图7回答12~13

题。

13.图7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四个不同时期的人口年龄结构金字塔图,按时间先后排序正确的是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② C.①②④③ D.①③②④

【解析】:本组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人口的变化、人口增长模式及人口统计图等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图6反映该地区育龄妇女平均生育子女数不断减少,可能是实施计划生育,提高人口素质的结果。所带来的可能影响是青壮劳动力不足、劳动力成本提高,老龄人口比例提升,人口出现老龄化。故第12题选B。新中国成立以来,人口增长模式逐渐由传统型向现代型过渡,出生率逐步下降,青少年人口比重逐步下降,故第13题顺序为①③④②,选D。

人口迁移(农民工)增加了劳动力人口数量

(全国1文科综合)下表为我国某城市人口资料。读下表完成3~4题。

3.该城市自1982年至2000年

A.人口自然增长率很高,人口增长迅速

B.人口出生率增高,人口老龄化问题得到缓解

C.人口出生率大幅度降低,人口死亡率大幅度增高

D.人口增长率很高,有大量青壮年人口迁入

4.该城市是

A.南京 B.深圳 C.西安 D.沈阳

从市中心到郊外的城市功能分区

(2008·北京文科综合)城市活动在空间上高度集聚,并具有水平和垂直方向上的分异。读图4,回答8题。

8.图中①②③④所示城市空间最合理的利用方式分别为

A. 电影院、厂房、住宅、银行 B. 零售店、电影院、厂房、办公室

C. 办公室、零售店、住宅、厂房 D. 批发市场、办公室、住宅、零售店

描述类

横纵、质量、现象本质

我国城市化在改革开放后现状

大城市服务范围和功能特点

大城市对于经济社会的辐射带动作用

(2008·山东文科综合)29.从1840年被迫打开国门,到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实行改革开放,中国的现代化经历了漫长而艰辛的历程,中国社会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三 经济的发展推动了我国城市化进程。图8表示的是改革开放以来全国及国内三大经济地带城市化水平的变化情况,图9是我国1980年和2004年城市

等级规模金字塔示意图。

(3)读图8、9,分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主要特点。(8分)

(4)在西部地带城市化进程中,有人提出了应优先发展大城市的观点,你认为是否合理,请说明理由。(3分)

29.(3)城市化水平不断上升,近年来上升速度加快;

东、中、西三大地带区域差异明显;

城市数量增多,其中中小城市数量增加速度较快;

从城市构成上看,仍以中小城市为主。

(4)答案一:合理。理由:大城市的服务范围广,功能强;对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强。

答案二:不合理。理由:西部地区自然条件较为恶劣,生态环境脆弱;人口分散,交通不便,经济发展水平较低。

城市内部各区服务等级

市内高新技术产业、公园、工业、政府、商业用地分布

(2008·江苏地理)图8为“我国1990—2007年某城市各区人口密度变化示意图”。读图回答17~18

题。

17.④区土地利用类型应为

A.商业用地 B.工业用地 C.政府机关用地 D.居住用地

18.关于该城市发展的叙述正确的是

A.该城市总人口明显减少 B.③区商业服务等级最高、种类最多

C.K滨河带适宜建开放式公园 D.高新技术产业区应建在①区

人口净迁入迁出含义

资源对于吸引人口迁入的作用

(2008·江苏地理)图10为“2000年我国部分省级行政区人口迁移示意图”。人口净迁入区是指迁入人口数大于迁出人口数的区域;反之,为人口净迁出区。读图回答23~24

题。

23.关于我国不同地区人口迁移情况的叙述正确的是

A.西南地区为人口净迁出区 B.西北地区为人口净迁出区

C.东南沿海地区为人口主要迁入区 D.东北地区为人口主要迁出区

24.主要因资源开发而引起人口净迁入的省级行政区有

A.山西 B.江苏 C.新疆 D.黑龙江

江苏地区产业结构发展趋势和量化数字

江苏城市化发展趋势

(2008·江苏地理)图11为“江苏省三大产业产值比重与城市人口比重的变化图”。读图回答25~26题。

25.图中曲线标注的序号与文字说明对应正确的是

A.①--城市人口比重 B.②--第二产业产值比重

C.③--第三产业产值比重 D.④--第一产业产值比重

26.图示曲线反映了

A.第二产业产值比重增长的速度最快 B.20世纪90年代末城市化速度最快

C.1990年第三产业产值比重超过第一产业 D.城市人口增长与第二产业发展同步

【解析】本大题考查地理3区域地理,立足江苏省情。城市化和工业化。图中有四条变化曲线,需要考生挖掘隐含信息,逐一排查,才能得出正确答案。现阶段江苏省的三大产业比重大小为二、三、一的格局。城市化水平高于我国平均水平(43%),江苏2007年的城市化水平为54%,位于中期加速阶段,也可以联想,我国的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

第25题:需要考生正确判断①②③④的正确搭配项目。综上分析:②代表城市人口比重的变化;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江苏的农业产值比重逐渐下降,故④代表第一产业产值比重的变化;不难得出①代表第二产业(工业)产值比重变化;③代表第三产业产值比重变化。

第26题:A、①曲线变化最平缓 D、错在二者的变化不同步。利用排除法回答B C为正确答案。

城市地域形态的集中式特点

城市早期起源的水运和水源因素

兴建卫星城的经济、社会、环保效益

(2008·江苏地理) [城乡规划]图18是“我国某特大城市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0分)、

(1)早期该城市选址的有利条件是▲,▲。(2分)

(2)目前该城市的空间形态属于▲。M、P、Q中▲处是高级住宅区。(2分)

(3)拟在甲、乙两处规划建设高新技术工业城和石油化工城两座卫星城市。石油化工城应建在▲处,理由是▲。 (3分)

(4)请简述甲、乙两卫星城建设对该城市发展的意义。▲(3分).

[城乡规划](10分)

(1)水运便利,取水方便 (2)集中式或团块式;P

(3)甲 位于河流下游;位于与盛行风向垂直方向的郊外;水陆交通便利

(4)分担城市职能;缓解城市土地、交通压力;有利于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促进城市合理化发展。

交通选线区位(耕地占用和人口迁移、植被破坏和、加重水土流失)

(2008·海南地理)23.如图8所示,拟在A地与B地之间建设高速公路,有两种选线方案:方案①通过半荒漠地区,所需建设成本约为15亿元;方案②通过地形破碎、人口较稠密的区域,所需建设成本10亿元。试比较两种方案的优缺点。(10分)

23.答案要点:方案①优点:耕地占用和人口搬迁较少(2分)。

缺点:建设成本高,干扰半荒漠地区的植被(环境)(2分)。

方案②优点:建设成本低,有利于沿线村镇的发展(2分)。

缺点:耕地占用和人口搬迁较多(2分),建设过程中会加重沿线地区水土流失(2分)。

我国航空货运货源地分布

我国航空货运量排名

(2008·广东地理)21. 上海、广(州)深(圳)、北京是我国航空运货的三大中心。对我国航空货运状况叙述正确的是

A. 广州白云机场的航空货运量居三大货运中心之首

B. 三大货运中心也是我国的三大经济中心

C. 西北、东北和西南地区是我国航空货运的主要货源地

D. 我国航空货运主要集中在环渤海经济圈、长三角经济圈和珠三角经济圈

发达的产业结构吸引人口迁移

(2008·上海地理) (十一)人口流动和人口增长会对一个地区社会经济发展产生很大影响。读图回答问题。(15

分)

为推进区域经济均衡发展,国务院将我国分为中部、东北部、西部、东部四大地区,并提出了“中部崛起”、“东北振兴”、“西部开发”和“东部新跨越”的战略决策。

35.在四大地区中,人口净流入量最大的是_______地区,人口净流出量最大的是______地区。在四大地区中,1相互之间人口流动总量最小的是_______地区与____地区。

36.从四大地区人口流向看,____地区与____地区向____地区的流动成为区际人口流动的主流,从流入区产业结构特点分析,其主要原因是:_____

(十一)(本题15分)

35、东部;中部;中部;东北

36、西部;中部;东部;流入区(东部地区)第二产业中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与第三产业发展和集聚的需要。

人口资源环境的辩证相互关系

如何协调人口与环境关系

37.图2反映的是人口与环境发展的一种关系模式。读图分析人口数量变化与环境诸要素的相互关系,并运用可持续发展观点对“如何协调人口与环境的关系”提出自己的看法。

37、该模式显示:一个地区随人口增加,工业产值、粮食产量也随之上升,但资源减少,环境污染有所上升;当工农业生产上升,资源急剧减少,环境污染加剧,人口增长趋于平缓;当人口增长缓慢,资源的消耗与环境污染问题得到缓解。

一个地区人口数量应该与该地区的自然资源与环境、工农业生产水平等相适应,从而促进地区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控制人口过快增长;开源节流,合理利用各种资源;防治污染,保护环境与生态;发展绿色农业,储备足够粮食;发展节能型、环保型工业,实现产品升级换代等)

青藏高原昼夜温差大对于服饰影响

评剧、碉房在黄河流域分布

我国自然环境多样性、地域文化差异性

2012年高考真题分类汇编专题(17)人口的变化

【考点1】人口的自然增长

【考点2】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

河流和地形对人口密度的影响

(2012大纲全国卷8—9)图3示意某地区人口密度。读图3,完成2题。

6.该地区人口密度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有

①纬度 ②河流 ③降水 ④地形

A.①② B.①④ C. ②③ D.②④

【答案】D

【解析】 :甲城市是成都,乙城市是重庆。题中提高甲乙有特大城市,可判断该地区一定不是在青藏高原。长江分布在中低纬度地区,故纬度因素排除;长江流经地区除了青藏高原都是湿润地区,故降水排除!再看图中的人口密集区,基本都与河流靠近。

(二)人口的空间变化

【考点一】人口的迁移

【考点二】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2012江苏卷地理23-24)图12是2000v2010年我国人口变动情况分布示意图(不含港澳台数据)。读图回答2

题。

14.影响我国人口数量变化的原因有

A.人口增加的地区自然增长率都高

B.人口减少的地区人口迁出多于迁入

C.人口增加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都高

D.经济水平高的地区都吸引人口迁入

【答案】BD

【解析】从图中分析可以得知:人口增加的地区也有可能是因为经济发展速度比较快,提供了更多更好的就业机会吸引人口迁移;人口减少地区除了因为人口迁移的原因外还有可能是因为人口自然增长率降低;人口增加的地区也不一定就是经济发展水平都高,总之人口数量的变化要考虑人口迁移和人口自然增长两个方面的原因。

产业转移和郊区城市化

(2012上海卷地理(十一)) 2010年,上海市近郊区与远郊区人口密度分别为每平方千米4684人和1388人,比2000年分别增长80.2%和61.4%。郊区人口密度增幅远高于城区。

15. 1978年到2009年,上海市郊区和城区制造业产值比重的变化以及近十年人口空间集聚的

变化可以显示

①城区工业用地大多转变为商业用地 ②城区居住用地大多转变为商业用地

③郊区农业用地部分转变为工业用地 ④郊区农业用地部分转变为居住用地

A. ①②B. ③④ C. ②③ D. ①④

【答案】B

【解析】考查上海郊区城市化,伴随“近十年人口空间集聚”向郊区,③郊区农业用地转变为工业用地,④郊区农业用地部分转变为居住用地(居住地是城市主要功能区)。选B.

16. 近十年来,上海市郊区和城区人口密度的变化反映

A. 城区人口集聚效应急剧下降

B. 城区人口集聚效应比郊区弱

C. 远郊区人口集聚效应比近郊强

D. 近郊区人口集聚效应比远郊强

【答案】D

【解析】考查上海郊区城市化现象:制造业、人口空间集聚,有城区→郊区,近郊区区位优越于远郊,所以“近郊区人口聚集应比远郊强”。 选D.

(三)人口的合理容量

【考点1】环境承载力与环境人口容量

【考点2】人口合理容量及意义

人口金字塔图的判读

人口老龄化的量化标准

2011年高考地理真题汇编专题七、人口的变化

【考点1】人口的自然增长

表2为据第五次和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统计的江苏省总人口及三大区域占全省人口比例,图8为江苏省2000年和2010年人口年龄结构图。据此回答1~2题。

表2

1.(2011江苏卷地理,15)关于江苏省人口数量及三大区域人口占全省人口比

例的变化,叙述正确的是

A.苏北人口占全省人口比例的变化幅度最大

B.苏中人口占全省人口比例下降且人口数量减少

C.苏南增加的人口数量等于苏中和苏北减少的人口数量

D.江苏省增加的人口数量等于从省外迁入的人口数量

【答案】B

【解析】由表中的数据对比可得出,苏中、苏北人口比例都减小,人口数量减小;一个地区人口的增长主要受自然增长(新生儿)和机械增长(迁移人口)影响,结合选项可知B项正确。

2.(2011江苏卷地理,16)关于江苏省人口年龄结构变化及其影响,叙述正确的是

①0~14岁人口比例上升,人口增长加快 ②15~64岁人口比例上升,就业压力增大

③65岁以上人口比例上升,老龄化进程加速 ④人口年龄结构趋于年轻,劳动力充足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答案】B

【解析】读图分析可知,2000年到2010年,0~14岁人口比例下降;15~64岁人口比例上升,劳动人口增加,就业压力增大;65岁以上人口比例上升,人口年龄结构趋于老龄化。结合选项可知B项正确。

人口金字塔图的判读

人口老龄化的量化标准

生育高峰造成某一个年龄段人口比重增大

医疗水平和国家政策对于人口增长的影响

3.(2011上海卷地理,33—36)读我国四次人口普查金字塔图,回答问题。(10分)

全国人口普查为国家进行宏观决策提供了可靠的信息基础,研究历次人口普查结果还可以了解我国人口发展的历史以及社会发生的变化。

(1)2010年与2000年人口相比,0~4岁婴幼儿人口下降了大约 %。

【答案】1

【解析】从图中可看出男女各减少0.5%,推出大约下降了1%。

(2)2010年我国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8.87%,比2000年上升1.91%。 年人口普查数据表明我国已经进入老龄化阶段。

【答案】2010

【解析】按照国际通用的人口老龄化标准:一个国家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到总人口数的10%或者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到人口总数的7%以上,这个国家就属于人口老龄化国家。题干2010年我国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8.87%,比2000年上升1.91%可得出2000年我国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是

8.87%-1.91%=6.96%,未达到老龄化标准。因此答案是2010年。

(3)2000年10~14岁人口比例明显偏高, 2010年 20~24岁人口比例也明

显偏高,这说明 年到 年我国曾出现过一次生育高峰。

【答案】1986;1990

【解析】2000年10~14岁人口比例明显偏高,而这个年龄段的人口是1986~1990年出生的。

(4)分别读1953年、1982年人口金字塔图,说明O~4岁与5~9岁两个年龄

段人口比例之间的差异并分析原因。

1953年:

1982年:

【答案】1953年0~4岁婴幼儿比例明显高于5~9岁儿童比例,这是由于新中国成立后,人民医疗保健状况得到改善,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

1982年0~4岁婴幼儿比例明显低于5~9岁儿童比例,这是由于20世纪70年代我国开始实行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人口快速增长的趋势得到有效的控制。

【解析】根据1953年0~4岁人口出生的时间和1982年0~4岁人口出生的时间,联系我国的社会历史背景可得出答案

【考点2】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

(二)人口的空间变化

【考点一】人口的迁移

人口迁移的经济原因

读“1995~2009年我国某省级行政区户籍人口迁移变动情况图”,结合所学知识,完成3~4题。

3.(2011广东卷文综,7)1995~2009年,该省级行政区户籍人口

A.迁入率持续上升 B.迁出率持续降低

C.机械增长率缓慢下降 D.累计净迁入量逐年增加

【答案】D

【解析】读图可知,迁入率随时间波动变化,选项A错误;2004年前迁出率逐年下降,2004年后迁出率又出现回升的趋势,选项B错误;机械增长率=迁入率—迁出率,读图可知,机械增长率随迁入率与迁出率的变化呈波动变化的趋势,选项C错误;净迁入量是指迁入人口数量与迁出人口数量的差值,随着人口总量的变化,累计净迁入量逐年增加,但增加的幅度不同,选项D正确。

4.(2011广东卷文综,8)从人口迁移模式看,该省级行政区域可能是

A.上海 B.安徽 C.湖南 D.河南

【答案】A

【解析】根据图示分析,该省级行政区人口迁入较多,迁出较少,说明该省级行政区经济发达,只有选项A符合题意。

6.(2011四川卷文综,2)该省十年来常住人口(指实际居住在当地半年以上的

人口)数量减少,其主要原因是

A. 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 B. 水利工程移民增多

C. 省级行政区域缩小 D. 劳务输出数量增加

【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人口迁移的影响因素,意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以及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人口自然增长率虽然在下降,但仍为正值,因此总人口仍会继续增长,选项A错误;水利工程的移民以就地安置为主,选项B错误;根据人口数量可知,该省应为四川省,而重庆市于1997年已成为直辖市,选项C错误;由于该省区人口总量大,存在大量的剩余劳动力,且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低于东部沿海地区,因此造成大量人口外迁,故选项D正确。

机械增长和自然增长共同影响人口总量

7.(2011天津卷文综,12)(27分)结合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2)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显示,乙省人口总数超过了甲省,居全国首位。请

主,乙省的人口流动以迁入为主。

【解析】从表中信息可知,近年来,乙省人口自然增长率一直比甲省高,再根据图2中务工经商人口流向,甲省的人口流动迁出为主,乙省的人口流动以迁入为主,即乙省人口机械增长和自然增长两方面原因使得乙省人口总数超过了甲省。

【考点二】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人口迁移的经济原因

图2表示2000—2005年间我国各省(市、区)省级人口迁入率、迁出率(以5年为统计单位,不包括港澳台地区)。读图2回答1~3题。

1.(2011重庆卷文综,3)造成图中A 点所示省(市、区)人口迁移特点的原因最可能是当地

A. 收入水平高 B. 远离东部 C. 人口数量少 D. 经济落后

【解析】3.D 本题是考查我国人口迁移的主要影响因素和统计坐标的判读。A点所示省区在图中的位置可以判断出A的迁出率大于迁入率,其净迁移率约为—4.7%,以迁出为主。说明当地最有可以是经济落后造成的。

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2010年)数据显示,离开户口登记地在居住地居住半年以上的人口为26139万人,比2000年增11700万人;东部沿海地区的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重上升。据此完成4~6题。

5.(2011海南卷地理,17)出现该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中、西部发展政策的吸引 B.人们的生育观念改变

C.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 D.人均耕地减少

【答案】C

【解析】我国东部地区经济发达,生活水平较高,医疗卫生事业和基础设施建设均优于中、西部,促使我国中、西部地区的人口向东部迁移,故C项正确。

人口迁移的生态原因

人口迁移有着各种各样的原因,对社会、经济、生态、文化产生一定的影响。

7.(2011上海卷地理,6)在以下人口迁移的事例中,由生态问题引发的是 ①三峡库区移民迁往东部沿海 ②宁夏西部农民迁出干旱地区

③东部知识青年迁入西部边疆 ④陕西南部农民搬离多灾山区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答案】D

【解析】考查对生态移民概念的理解:由于区域生态环境问题而进行的人口迁移。三峡为工程移民,东部知青迁入西部边疆是政治因素。

(三)人口的合理容量

【考点1】环境承载力与环境人口容量

【考点2】人口合理容量及意义

2010年高考地理试题分类汇编04人文地理(上)

(一) 人口与环境

人口性别比均衡化的意义

人口向郊区迁移对于产业转移,老城区建设、环境改造的意义

(一) 人口与环境

(10年上海卷地理)

(十五)读下列有关上海外来常住人口信息图,回答问题。(9分)

改革开放以来,上海以海纳百川的胸怀,吸纳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各类人才。如今,外来人口已经成为上海常住人口增长的主要来源,对上海的社会经济者发展正在产生广泛和深远的影响。

43.概述图l、图2所反映的上海外来常住人口变化情况,并分析其积极意义。 由图1可知:_____________。

由图2可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结合人口地理学方面知识的图表分析能力。由图1 可知外来人口性别比趋向平衡,利于社会、家庭、婚姻的稳定,有利于上海的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由图2 可知中心城区外来人口数量少于郊区,利于上海中心城区的第二产业向郊区转移,有利于减轻中心城区的环境压力。

答案:

43.图1:上海外来人口性别比趋向平衡(2 分),这有利于社会、家庭、婚姻的稳定,有利于上海的经济社会健康发展(2 分。任答两点即可)。

图2:从外来人口规模看,中心城区外来人口数量少于郊区;从外来人口增长幅度看,中心城区人口增长幅度远低于郊区人口增长幅度;郊区中西、南郊人口增长快于东、北郊区(4 分,答对1 点即得2 分,答对2 点得4 分)。这有利于上海中心城区的第二产业向郊区转移,有利于城市功能区的优化,有利于促进郊区的城市化进程,有利于减轻中心城区的环境压力(1 分,任答一点即可)。

地形对于聚落影响:热带地区人口往往分布在高原

9、亚马孙河流域是世界人口分布稀疏地区,其主要影响因素是

A.地形复杂 B气候湿热 C.资源匮乏 D.地处内陆

答案:B

10巴西高原东部是南美洲人口相对密集地区,其主要影响因素是

①气候适宜 ②文化单一③地势平坦④水力赍繇丰富

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①③

答案:D

反应人口自增率指标:0—4岁人口比重

(10年海南卷地理)

图2示意4个国家人口的性别一年龄构成。读图2.完成4~5题。

图示四国中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D

人口出生死亡自增率高低的量化标准

(10年江苏卷地理第15-16题)

图9为三个城市圈20世纪不同年代人口增长示意图。读图回答l5~l6题。

15.下列选项最符合“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人口自然增长特点的是

A.乙城市圈70年代 B.乙城市80年代

C.甲城市圈90年代 D.丙城市圈90年代

16.人口迁移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城市化过程。下列推断正确的是

A.乙城市圈60年代城市化速度快、水平商

B.乙城市圈90年代城市化速度慢、水平低

C.丙城市圈90年代城市化速度快、水平高

D.90年代,与丙城市圈相比,甲城市圈城市化速度快、水平较低

答案:15A 16D

解析:该题组主要考查人口增长模式、城市化与人口迁移之间的关系以及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1特点。

第15题,通常判断三率的高低以0℅左右为低,1℅以下为较低,1-2℅为较高,2℅以上为高,依次可以看出甲城市80年,乙城市60年代和70年代可能属于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的增长模式。

第16题,从图中可以丙城市90年代人口迁移增长率为负值,人口不断在外迁,这代表了发达国家当前的城市化发展特点,而甲城市,人口迁移增长率大,人口不断向城市迁移,这表明城市化发展速度快,代表了发展中国家当前的城市化发展特点。

人口出生高峰期对于日后人口抚养比影响

人口老龄化带来的人口职业构成变化

(10年新课标卷文综第4-5题)

图2曲线为某国2000年不同年龄人口数量与0与1岁人口数量的比值连线。18~65周岁人口为劳动力人口,其余为劳动力人口负担的人口。假定只考虑该国人口的自然增长且该国从2001年起控制人口增长,使每年新生人口都为2000年新生人口的80%.据此完成4~5题。

4.该国劳动力人口负担最轻、最重的年份分别是

A.2019年,2066年 B.2066年,2019年 C.2001年,2019年 D.2001年,2066年

5.出生人口的减少将最先影响该国劳动力人口的

A.数量 B.职业构成 C.性别构成 D.年龄构成

解析:纵观通篇11道地理选择题,因为缺少了地球运动部分的考查,可能给学生造成困难最大的就是第4题。文科学生很难一下子理解这两个年代时间是怎么计算出来的。但答题要讲究技巧,也就是猜也要有根据,不是完全的瞎猜,要尽量去揣摩出题人的心理。该题就是个简单的计算题,出题人想要考生重视地理的文理综合性,所以一定要把出题人给的数据用上,关键要注意劳动力人口的年龄为18~65周岁,且该国是从2001年开始控制新生人口,所以2000年以前出生的人口较多,要过18年后才全部成长为劳动力人口,所以要到2019年该国的人口负担最轻,同样道理这批人65年后全部成为老年人,这时,也就是2066年人口负担最重。第5题,估计得分率会很低,学生有太多其它的选择,选A,选D,都有理由,很少人会选B吧。我也没有猜透出题人的意图,此题想说明什么?问题设置中的关键词是“最先”,这个词一定是别有用意的。出生人口的减少没有使劳动力的数量马上减少,而是依然上升,性别构成不受出生率影响,年龄构成就是固定的18~65岁,看来这些都不是答案。为什么最先影响的就是劳动力的职业构成呢?还需要专家的指点。有些同学一上来,地理前5道题,全部错误,只能说我很同情他们。文综的杀伤力真的很强啊!

经济发展状况对于人口迁移的吸引

4.(10年福建卷文综第9题)

图5甲、乙分别示意京津冀都市圈2000年人口密度分布和人口增长率。完成9—10题。

9.导致该都市四人口增长空间分布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A.东部、南部地区经济收人较低 B.西部、北部地区市场潜力较大

C.东部、南部地区非农产业发达 D.西部、北部地区制造业集中

【答案】

9.C

解析

9.考查影响人口空间分布的因素。由于东部、南部地区分农业发达,使得大量人口向东部、南部地区迁移导致东部、南部地区人口密集。所以选C。

日本的能源短缺问题

(10年重庆卷文综第1题)

下图是某地区人口数量变化图。读图,回答1-2题

2.与俄罗斯相比,属于图示人口生产类型的亚洲某国家,突出的资源环境问题是

A.大气污染 B.能源短缺 C.水土流失 D.淡水匮乏

【答案】2.B

【解析】2.考查区域地理概况。根据图中信息可以判断该地区属于发达国家,在亚洲的发达国家是日本。日本严重缺乏能源。选B。

2009年高考地理试题分类汇编 2 人文地理(一)

人口净迁入含义

二战后欧洲人口增长趋势

(09年全国卷文综Ⅱ第4,5题)

下图显示某国1951—2000年每10年的

人口变化4.则1951——2000年,该国

A.是人口净迁入

国 B.人口的

迁入是维持人口增长的主要方式

C.人口的出生率一直高于死亡

率 D.人口增长了15.1%

【解析】该题考查考生的读图、析图能

力。从图1可以提取以下信息:各时间

段该国的自然增长率,各时间段该国的

人口迁移率(注意正负关系,即净迁入与净迁出),各时间段该国的人口变化,即增长率,主要原因不同;该国1951---1970年自然增长率较高。1971---2000年净迁入人口较多,根据两个时间段人口的自然增长情况和机械增长情况,50年间该国为人口净迁入国。选A

5.据图示资料推测,该国

A.自20世纪70年代,人口再生产进入现代型 B.可能位于欧洲

C.1990年人口达到900万 D.20世纪末青壮年人口比重偏大

【解析】该题考查读图、析图,及分析问题的能力。根据图中的信息、题干信息所限,该国人口增长模式、人口的年龄结构的判断条件不足。但可以确定出该国目前净迁入人口较多,且自然增长率较低,符合欧洲的实际人口增长状况。故选B;C选项中对该国总人口的分析也同样缺失必要条件,即人口总数需受制于人口增长、人口迁移、人口基数。

人口迁移对人口年龄性别结构的影响

人口年龄结构对文化产业的影响

(09年天津文综第6,7题)

读某发达国家四城市人口的年龄、性别结构示意图(下图)

6.人口的年龄、性别结构受人口迁移影响明显的一组城市是

A.

abc B. acd C. abd D. bcd

考点:人口年龄金字塔的阅读

解析:一般地,人口年龄金字塔中随着年龄的增长,其比重越来越小,a图中明显年轻人口比重偏小,b图中20岁左右的人口比重外扩,d图中一方面20~50岁的人口比重较大,另一方面男性比例明显偏高。

参考答案:C

7.据人口年龄、性别结构判断,文化教育在城市服务功能中占主要地位的是

A. a B. b C. c D.d. 考点:人口年龄金字塔的阅读

解析:文化教育主要针对的是青少年,b图20岁左右的比重较大。

参考答案:B

0—4岁人口比重反映了人口自增率

(09年江苏地理第12,13题)

运用数据图表可以分析社会人口变化现象。据图6、图7回答12~13

题。

13.图7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四个不同时期的人口年龄结构金字塔图,按时间先后排序正确的是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② C.①②④③ D.①③②④

【解析】:本组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人口的变化、人口增长模式及人口统计图等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图6反映该地区育龄妇女平均生育子女数不断减少,可能是实施计划生育,提高人口素质的结果。所带来的可能影响是青壮劳动力不足、劳动力成本提高,老龄人口比例提升,人口出现老龄化。故第12题选B。新中国成立以来,人口增长模式逐渐由传统型向现代型过渡,出生率逐步下降,青少年人口比重逐步下降,故第13题顺序为①③④②,选D。

人口迁移(农民工)增加了劳动力人口数量

(全国1文科综合)下表为我国某城市人口资料。读下表完成3~4题。

3.该城市自1982年至2000年

A.人口自然增长率很高,人口增长迅速

B.人口出生率增高,人口老龄化问题得到缓解

C.人口出生率大幅度降低,人口死亡率大幅度增高

D.人口增长率很高,有大量青壮年人口迁入

4.该城市是

A.南京 B.深圳 C.西安 D.沈阳

从市中心到郊外的城市功能分区

(2008·北京文科综合)城市活动在空间上高度集聚,并具有水平和垂直方向上的分异。读图4,回答8题。

8.图中①②③④所示城市空间最合理的利用方式分别为

A. 电影院、厂房、住宅、银行 B. 零售店、电影院、厂房、办公室

C. 办公室、零售店、住宅、厂房 D. 批发市场、办公室、住宅、零售店

描述类

横纵、质量、现象本质

我国城市化在改革开放后现状

大城市服务范围和功能特点

大城市对于经济社会的辐射带动作用

(2008·山东文科综合)29.从1840年被迫打开国门,到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实行改革开放,中国的现代化经历了漫长而艰辛的历程,中国社会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三 经济的发展推动了我国城市化进程。图8表示的是改革开放以来全国及国内三大经济地带城市化水平的变化情况,图9是我国1980年和2004年城市

等级规模金字塔示意图。

(3)读图8、9,分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主要特点。(8分)

(4)在西部地带城市化进程中,有人提出了应优先发展大城市的观点,你认为是否合理,请说明理由。(3分)

29.(3)城市化水平不断上升,近年来上升速度加快;

东、中、西三大地带区域差异明显;

城市数量增多,其中中小城市数量增加速度较快;

从城市构成上看,仍以中小城市为主。

(4)答案一:合理。理由:大城市的服务范围广,功能强;对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强。

答案二:不合理。理由:西部地区自然条件较为恶劣,生态环境脆弱;人口分散,交通不便,经济发展水平较低。

城市内部各区服务等级

市内高新技术产业、公园、工业、政府、商业用地分布

(2008·江苏地理)图8为“我国1990—2007年某城市各区人口密度变化示意图”。读图回答17~18

题。

17.④区土地利用类型应为

A.商业用地 B.工业用地 C.政府机关用地 D.居住用地

18.关于该城市发展的叙述正确的是

A.该城市总人口明显减少 B.③区商业服务等级最高、种类最多

C.K滨河带适宜建开放式公园 D.高新技术产业区应建在①区

人口净迁入迁出含义

资源对于吸引人口迁入的作用

(2008·江苏地理)图10为“2000年我国部分省级行政区人口迁移示意图”。人口净迁入区是指迁入人口数大于迁出人口数的区域;反之,为人口净迁出区。读图回答23~24

题。

23.关于我国不同地区人口迁移情况的叙述正确的是

A.西南地区为人口净迁出区 B.西北地区为人口净迁出区

C.东南沿海地区为人口主要迁入区 D.东北地区为人口主要迁出区

24.主要因资源开发而引起人口净迁入的省级行政区有

A.山西 B.江苏 C.新疆 D.黑龙江

江苏地区产业结构发展趋势和量化数字

江苏城市化发展趋势

(2008·江苏地理)图11为“江苏省三大产业产值比重与城市人口比重的变化图”。读图回答25~26题。

25.图中曲线标注的序号与文字说明对应正确的是

A.①--城市人口比重 B.②--第二产业产值比重

C.③--第三产业产值比重 D.④--第一产业产值比重

26.图示曲线反映了

A.第二产业产值比重增长的速度最快 B.20世纪90年代末城市化速度最快

C.1990年第三产业产值比重超过第一产业 D.城市人口增长与第二产业发展同步

【解析】本大题考查地理3区域地理,立足江苏省情。城市化和工业化。图中有四条变化曲线,需要考生挖掘隐含信息,逐一排查,才能得出正确答案。现阶段江苏省的三大产业比重大小为二、三、一的格局。城市化水平高于我国平均水平(43%),江苏2007年的城市化水平为54%,位于中期加速阶段,也可以联想,我国的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

第25题:需要考生正确判断①②③④的正确搭配项目。综上分析:②代表城市人口比重的变化;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江苏的农业产值比重逐渐下降,故④代表第一产业产值比重的变化;不难得出①代表第二产业(工业)产值比重变化;③代表第三产业产值比重变化。

第26题:A、①曲线变化最平缓 D、错在二者的变化不同步。利用排除法回答B C为正确答案。

城市地域形态的集中式特点

城市早期起源的水运和水源因素

兴建卫星城的经济、社会、环保效益

(2008·江苏地理) [城乡规划]图18是“我国某特大城市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0分)、

(1)早期该城市选址的有利条件是▲,▲。(2分)

(2)目前该城市的空间形态属于▲。M、P、Q中▲处是高级住宅区。(2分)

(3)拟在甲、乙两处规划建设高新技术工业城和石油化工城两座卫星城市。石油化工城应建在▲处,理由是▲。 (3分)

(4)请简述甲、乙两卫星城建设对该城市发展的意义。▲(3分).

[城乡规划](10分)

(1)水运便利,取水方便 (2)集中式或团块式;P

(3)甲 位于河流下游;位于与盛行风向垂直方向的郊外;水陆交通便利

(4)分担城市职能;缓解城市土地、交通压力;有利于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促进城市合理化发展。

交通选线区位(耕地占用和人口迁移、植被破坏和、加重水土流失)

(2008·海南地理)23.如图8所示,拟在A地与B地之间建设高速公路,有两种选线方案:方案①通过半荒漠地区,所需建设成本约为15亿元;方案②通过地形破碎、人口较稠密的区域,所需建设成本10亿元。试比较两种方案的优缺点。(10分)

23.答案要点:方案①优点:耕地占用和人口搬迁较少(2分)。

缺点:建设成本高,干扰半荒漠地区的植被(环境)(2分)。

方案②优点:建设成本低,有利于沿线村镇的发展(2分)。

缺点:耕地占用和人口搬迁较多(2分),建设过程中会加重沿线地区水土流失(2分)。

我国航空货运货源地分布

我国航空货运量排名

(2008·广东地理)21. 上海、广(州)深(圳)、北京是我国航空运货的三大中心。对我国航空货运状况叙述正确的是

A. 广州白云机场的航空货运量居三大货运中心之首

B. 三大货运中心也是我国的三大经济中心

C. 西北、东北和西南地区是我国航空货运的主要货源地

D. 我国航空货运主要集中在环渤海经济圈、长三角经济圈和珠三角经济圈

发达的产业结构吸引人口迁移

(2008·上海地理) (十一)人口流动和人口增长会对一个地区社会经济发展产生很大影响。读图回答问题。(15

分)

为推进区域经济均衡发展,国务院将我国分为中部、东北部、西部、东部四大地区,并提出了“中部崛起”、“东北振兴”、“西部开发”和“东部新跨越”的战略决策。

35.在四大地区中,人口净流入量最大的是_______地区,人口净流出量最大的是______地区。在四大地区中,1相互之间人口流动总量最小的是_______地区与____地区。

36.从四大地区人口流向看,____地区与____地区向____地区的流动成为区际人口流动的主流,从流入区产业结构特点分析,其主要原因是:_____

(十一)(本题15分)

35、东部;中部;中部;东北

36、西部;中部;东部;流入区(东部地区)第二产业中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与第三产业发展和集聚的需要。

人口资源环境的辩证相互关系

如何协调人口与环境关系

37.图2反映的是人口与环境发展的一种关系模式。读图分析人口数量变化与环境诸要素的相互关系,并运用可持续发展观点对“如何协调人口与环境的关系”提出自己的看法。

37、该模式显示:一个地区随人口增加,工业产值、粮食产量也随之上升,但资源减少,环境污染有所上升;当工农业生产上升,资源急剧减少,环境污染加剧,人口增长趋于平缓;当人口增长缓慢,资源的消耗与环境污染问题得到缓解。

一个地区人口数量应该与该地区的自然资源与环境、工农业生产水平等相适应,从而促进地区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控制人口过快增长;开源节流,合理利用各种资源;防治污染,保护环境与生态;发展绿色农业,储备足够粮食;发展节能型、环保型工业,实现产品升级换代等)

青藏高原昼夜温差大对于服饰影响

评剧、碉房在黄河流域分布

我国自然环境多样性、地域文化差异性


相关内容

  • 高考地理历年真题交通影响和区位因素
  • 2012年高考真题分类汇编专题(21)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影响 (一)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 [考点1]交通运输方式 [考点2]交通运输布局 高铁影响的客运距离 到2010年底,我国投入运营的高速铁路约7500千米,图3 显示我国某段高速铁路景观. 1.(2011(大纲全国卷) 文综,8) 我国高速铁路网建 ...

  • 历年高考真题气候部分
  • 历年高考真题大气环境部分 作业目标要求:1. 熟悉高考的考向与高频考点 2.检测自身对本块知识点存在的问题 (2010年浙江卷) 图2为西亚三个城市的气温.降水量图.完成1-2题. 0 1 3 5 7 9 11 年降水量 554mm 耶路撒冷(32°N ,35°E ) 气0 0 1 3 5 7 9 ...

  • [高三高考备考必备复习资料]一轮复习文综计划攻略大全
  • 高三高考备考必备复习资料:一轮复习文综 计划攻略大全 高三第一轮复习是花费时间最长,也是最为重要的复习阶段,这一 轮复习效果的好坏,直接决定着后面复习的效果,甚至决定着自己 的高考成绩,其重要性可见一斑.要做好文综第一轮复习,可以采 用以下一些方法. 文综总体战略纲要 一. 学习的根本规律-思路清晰 ...

  • 2011年高三期末地理试卷分析
  • 2011年高三期末地理试卷分析 一.试题特点 1.遵循高中地理教材,突出考查主干知识 考试内容主要依据高中地理必修一.必修二.必修三及选修旅游地理和环保地理,适当兼顾初中地理,试题突出了对地理基本事实.原理及规律的考查,充分体现了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结合以及系统地理和区域地理的结合,地理教学内容各部 ...

  • 人口 城市与城市化(2014高考真题)
  • 2014年高考试题分项版解析专题7 城市 (2014新课标II 卷)珠江三角洲某中心城市周边的农民竞相在自家的宅基地建起了"握手楼"(图1)据此完成1-2题 1. 农民建"握手楼"的直接目的是( ) A.吸引外来人口定居 B.吸引城市周末度假 C.增加自住房面 ...

  • 2014高考地理真题
  • 2014高考地理真题---------中国地理选择题 [广东卷]2.近年来,我国南方沿海出现"填海造房风",所建"海景 房"将吸引居民居住在海岸线附近. 1."海景房"面临的灾害风险最小的是 A.台风引发风暴潮 B.寒潮造成冰冻 C.海岸受 ...

  • 2015年各地高考地理示意图
  • 2015年北京文科综合高考真题[解析] 图2为华北某地具备示意图,读图,回答第4.5题 4.图中 A .甲地陡峻,喀斯特地貌典型 B .乙地低平,泥石流灾害频发 B .丙村比丁村土层深厚 D .丁村比丙村地下水埋藏浅 5.图示地区 A .地势西高东低.南高北低 B .山前平原受外力侵蚀作用明显 B ...

  • 中国农业银行重庆市分行校园招聘考试笔试题内容历年考试真题
  • 农业银行校园招聘考试笔试复习资料 历年考试真题 中国农业银行招聘考试笔试: 招聘的专业以经济.金融.财务.会计类专业为主,适当招收工科.计算机.法律.人力资源.其他语种.农林学.建筑学等与银行业务相关的专业.一年招聘应届生的数量上万,招聘量十分的巨大,因此机会多多,值得大家尝试. 第一部分综合70题 ...

  • 2011年高考地理真题汇编10-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 (2011全国新课标卷)36.(28分)依据图文资料及所学知识,完成下列各题. 某岛国人口约500万(2009年),经济发达,淡水资源严重不足.该国国土面积约640平方千米,其中主岛面积约540平方千米,地形单调,平均海拔不足15米,岛上河流最长不足16千米.图6示意该国主岛及其附近地区,图7为对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