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高考历史热点问题归纳与整理 (3)

2013年高考历史热点问题归纳与整理

历史热点问题通常包括短效热点、周年次周年热点和长效热点。新课程高考历史命题常用周年或次周年范围的社会热点问题为载体,架起历史与现实之间的桥梁,载体在课外或题外,旨趣在书本之内,考查运用教材基础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历史思维能力。

以2012年全国新课程卷为例,涉及刺史监察(24题)、三农问题(26题)、中共成立(31题)、中共十四大(33题)、美英两国的科技创新(40题)、南京条约、洋务运动、辛亥革命(41题)等热点问题。

所以第一轮复习中应重视热点问题的渗透,提前介入,学以致用,提高复习备考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首先,对发生在2012年4月至2013年3月间的国内外时政热点问题,要予以高度关注。

其次,在全面复习的基础上,对尾数为2、3、4年份所发生的重大事件对进行重点复习。

1492年,哥伦布航行到达美洲。

1519-1522年,麦哲伦船队完成了环球航行

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

1842年,《南京条约》签订,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魏源编撰《海国图志》

1872年,轮船招商局创办、清朝派出首批留学生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宣统帝退位、清朝覆灭

1922年,中共二大制定民主革命纲领,苏联成立

1932年,日本制造一·二八事变,中国军队淞沪抗战

1942年,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正式形成,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

1952年,土地改革结束

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

1972年,2月,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9月,田中角荣访华,中日邦交正常化

1982年1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通过,为新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

1992年,“九二共识”,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欧共体12国正式签署《欧洲联盟条约》

2002年,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中共十六大上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写入党章

1853年,太平天国运动,定都天京,颁布《天朝田亩制度》

1903年,美国莱特兄弟制成的飞机上天

1923年,中共三大召开,制定革命统一战线政策

1933年,罗斯福实行新政

1943年12月,中美英三国发表《开罗宣言》(1945年7月三国发表《波茨坦公告》)

1953年,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新中国进行全国规模的基层选举;开始实行一五计划,进行三大改造

1973年,袁隆平选育杂交水稻成功

1993年,欧洲联盟成立

2003年,中国载人飞船车成功返回地面

1894年,兴中会成立,首次提出“振兴中华”的口号

1894-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黄海海战

1924-1927年,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1924年)

1934-1936年,中国红军长征

1944年,布雷顿森林会议在美国举行,通过了《布雷顿森林协定》

1954年,一届全国人大召开,《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颁布;中国参加日内瓦会议

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198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颁布,全国人大会议通过“一国两制”伟大构想,中央开始以城市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宣布十四个沿海城市对外开放

1994年,北美自由贸易区成立,中国正式接入互联网

再次,把人类长期普遍关注的问题,例如中美关系问题,中日关系问题,“三农”问题,区域经济发展协调发展问题,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问题,教育改革问题,科技创新问题,构建和谐社会问题,构建和谐世界问题等等,与课本内容对应起来,有机渗透。

复习热点问题要注意:通过学科知识来展示热点和处理热点,即要充分联系学科知识。

长效热点问题举例:古今中外“民本”思想和“民生”问题

民生问题自古有之,不同时期、不同国家解决方式不尽相同。近年来,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构建和谐社会,成为中国共产党在新的历史时期奋力追求的理想和目标。

1.中国古代封建统治者试图通过轻徭薄赋的改革,减轻农民负担,解决民计民生问题,如唐前期实行租庸调制(或西汉前期的休

养生息、北宋中期的王安石变法等),确保农民生产时间,减轻农民赋役负担。

2.孙中山为解决民生问题提出了平均地权的主张。这一主张最终未能实现的根本原因是资产阶级的局限性,没有提出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

3.美国罗斯福新政解决社会公共服务方面的民生问题的措施是推行“以工代赈”,建立社会保障制度。在当时起到了缓和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增加就业,改善人民生活历史作用。

4.中国共产党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的措施:

(1)1949年新中国成立,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屈辱历史。建国初期,党和政府就着手恢复经济、发展生产,改善人民物质生活。具体措施:没收官僚资本,土地改革,平抑物价,打击投机倒把,合理调整工商业等。

(2)新中国的成立,奠定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基础。党和政府为保障人民当家作主,采取的举措是:建立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加强民主法制建设。

(3)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头20年里,中国共产党在处理民生问题上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政治、经济方面“左”倾错误的推行,生产遭到破坏,农轻重比例严重失调,人民生活长期得不到改善;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束缚生产力的发展,人民生产积极性受挫。

后来解决这一问题的措施是改革开放后,我国实行经济体制改革,粮食产量提高;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渡。

(4)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我国农村经济全面振兴,主要原因在于中央政府肯定并发展了“农民两大伟大创举”。这“两大伟大创举”分别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发展乡镇企业和非农产业。

这对于解决民生问题有农村经济的振兴,极大改善了人民的生活,促进了社会稳定和和谐的意义。

(5)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建国以来,党和政府丰富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的措施: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繁荣科技、文艺、制定教育方针,发展各级各类人民教育事业,加强教育立法,改革教育体制,发展广播影视、报业、互联网。

(6)对当代民生问题的认识:民生问题关系到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重视改善民生问题,是政府的基本职责。

长效热点问题举例:中美关系的发展演变

核心考点:美国《1787年宪法》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影响。

中美关系是近现代国际关系史上重要的主要国家双边关系之一,是当代国际关系史上极其重要的主要国家双边关系。

(1)追随英法,染指中国。从十九世纪中期开始,美国追随英法加入侵略中国的行列。向中国走私鸦片,强迫清政府签订《中美望厦条约》,以攫取侵华特权。19世纪60年代觊觎我国领土台湾。

(2) 19世纪末“门户开放”,独立侵华。

(3)扶黎扶蒋,控制中国。辛亥革命失败后,中国进人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帝国主义各国纷纷寻找在中国的代理人。“一战”期间美国扶植黎元洪,20年代后期积极扶植蒋介石政权,从而实现了控制中国(20余年) 的目的。在此期间美国对华商品输出(1931年) 跃居第一位。

(4)“二战”期间,中美合作。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美国卷入战争。为打败共同敌人,中美建立起合作关系。美国从军事、经济等方面援助中国的抗战,中国战场的抗战有力配合着美国在太平洋战场上对日军的作战。

(5)扶蒋反共,控制中国。二战结束后,美国经济实力、军事实力大为增强,凭借强大的实力,美国力图称霸世界。为达到控制中国的目的,美国实行扶蒋反共政策,出钱出枪援助蒋介石发动反共反人民的内战。1950年派遣第七舰队驶入台湾海峡,阻挠我国对台湾的解放。

(6)政治孤立、经济封锁,走向对抗。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世界拒绝承认,并对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军事包围,外交孤立,经济封锁,致使中美关系走向全面对抗。

(7)走向和解、中美建交;前进道路,一波三折。20世纪70年代苏美争霸,美国处于守势。尼克松上台后,美国对外战略进行收缩。1972年尼克松总统访问中国,中美签订上海公报,结束了20多年的对抗,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1978年美国同意在台湾间题上的" 断交、撤军、废约" 三原则,中美发表建交联合公报。1979年中美建立起正式外交关系。

中美正式建交后,双方在广泛的领域开始了合作关系,对中美经济、文化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但也存在诸多矛盾冲突。美国始终末放弃霸权政策,在中美关系上围绕着台湾问题、人权问题等百般刁难中国,致使中美关系的发展呈现出一波三折的特点。尤其是台湾问题成为中美关系的焦点。

长效热点问题举例:中日关系的发展演变

核心考点:日本明治维新,中国戊戌变法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及影响

1.友好交往:(汉朝至宋元时期)

2.对抗与友好并存:(明清时期)

清朝时期与日本的交往:清政府实行闭关政策,中日交往基本断绝;晚清时期,中国以黄兴、蔡元培、陈独秀等为代表留日学生,有利于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形成和革命思想的传播。

3.日本两次大规模的侵华:(从鸦片战争到新中国成立)

(1)日本经过明治维新实现了由封建社会走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转变;也积极利用两次工业革命的成果,成为亚洲的强国;

(2)在向帝国主义过渡后,日本制定了“征韩侵华”的大陆政策,把侵略矛头对准了朝鲜和中国:①1874年在美国的支持下侵略台湾;②1894~1895年发动甲午中日战争,通过签订《马关条约》,割占辽东半岛和台湾;③1900年参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对北京大肆抢劫,并获得大量赔款;④1904年挑起日俄战争,从俄国手中占领中国东北地区南部(即南满铁路);⑤一战期间,日本

借口对德宣战,夺取了山东和青岛,取得了暂时独霸中国的局面;⑥1915年乘袁世凯复辟帝制之机,提出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⑦1931年发动“九一八”事变,开始局部侵华,霸占东三省,并建立伪满洲国,实行殖民统治;又先后发动“一二八”事变和制造华北事变,中华民族危机加深;⑧1937年发动“九一八”事变,全面侵华,在政治上进行殖民统治,经济上进行殖民掠夺,思想文化上实行愚民同化政策。1945年8月15日,日本无条件投降。

4.23年的冷战对立:(1949-1972年)

二战后美军以“盟军”名义,对日单独占领,东京审判对一些战犯免于起诉,保留了天皇制。企图利用日本控制东亚,遏制共产主义。日本在美国的操纵和支持下,在对华问题上,日本追随美国,敌视新中国。

5.30多年友好和平交往:(1972年以来)

1972年田中角荣首相访华,中日邦交正常化;其中1972年~1992年是重新调整和重新定位时期,1998年以来则是旨在构筑“友好合作伙伴关系”的新时期。这一阶段中,因日本在历史遗留问题上不能正确对待,20世纪90年代的中日关系一波三折,目前出现“政冷经热”的局面。随着经济大国地位确立,日本要求在政治、军事上发挥更大的作用。

6. 中日关系严重恶化(近年来)

长效热点问题举例:中俄关系的发展演变

(1)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在共产国际的帮助下,中国共产党成立,并成为共产国际的一个支部。1924年,在共产国际的支持下,促成了国共两党的合作,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国民大革命运动。20世纪30年代,扶植王明占据中央领导地位,对中国革命进行过度干预,造成中国革命的重大损失(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被迫进行长征);“二战”后期,与美英推行大国强权政治,签订雅尔塔秘密协定,出卖中国的外蒙古。

(2)新中国成立后,10月2日,前苏联第一个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第一个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新中国在政治上采取了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外交上实行“一边倒”政策,经济上苏联帮助我国设计和建造一百多个大中型工程项目,对建国初期我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1960年以后,中苏关系开始恶化,经历了30年的紧张对峙后重新走向缓和与睦邻友好,直到80年代中苏关系才改善。

长效热点问题举例:古今中外“三农”问题

1.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发展的基本条件:政治制度、统治政策、社会环境,经济政策、生产关系的调整、税收制度等,重农抑商政策和思想,中国古代传统科技尤其是农业科技的进步等等。

2.中国古代“以农立国”的思想及重农抑商政策产生的原因、主要表现、在不同时期所产生的影响。

3.近代与“三农”相关的思想、政策和制度

①《天朝田亩制度》反映农民要求土地、废除封建土地制度的愿望。分配中的平均主义。

②孙中山民生主义对土地问题的设想。

③中共在革命时期对三农问题的探索:土地革命、减租减息、土地改革。

4.建国以来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调整(原因、内容和结果):土地改革、农业社会主义改造、人民公社和大跃进、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乡镇企业发展、当前的税费改革(几千年的农业税最终废除)。

5.农业的地位和发展方向

6. 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解决土地问题的方式

(1)英国圈地运动对农民的掠夺以及建立资产阶级大农场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主要影响。

(2)法国革命中解决农民土地问题的历程(君主立宪派、吉伦特派、雅各宾派、拿破仑),当时调动革命积极性的积极作用,工业革命后的消极作用。

(3)俄国1861年农奴制度改革的两大措施。

(4)美国南北战争中《宅地法》在开发西部、促进农业资本主义发展中的作用。(大纲版高考要求掌握)

(5)日本明治政府颁布的法令(历史选修1要求掌握)

10.社会主义国家的农业政策

(1)苏俄(联):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中的粮收集制,新经济政策中的粮食税政策以及20世纪20、30年代推行的农业集体化政策。

(2)20世纪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农业生产长期落后的原因和负面影响。

长效热点问题举例:儒家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1.封建社会时期的正统思想:

①春秋:孔子创立儒家学派。其核心思想是“仁”,要求统治者体恤民情、爱惜民力,不要过度压迫剥削人民;其次主张以德治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②战国:孟子发展了孔子的学说,提出“民为贵”、“君为轻”,主张“仁政”,即不误农时、放宽刑罚、轻徭薄赋.让农民有一定的土地。

③秦朝:秦始皇实行“焚书坑儒”,儒家思想受到重创。

④西汉:儒家思想开始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董仲舒吸收了法、道等学派的长处,适应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需要.对儒家学说加以改造。宣扬“天人感应”、“君权神援”、“大一统”,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并得到采纳。儒学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中国封建社会统治思想基本定型:以儒家伦理道德为中心.以法家严刑峻法为辅助.以道家权术政治为手段。 ⑤两宋:儒学的极端化。朱熹等对儒家思想加以改造、吸收佛教和道家的某些思想,形成新的儒学,即理学。理学提出“存天理”,“灭人欲”,实际上是为封建等级秩序辩护。这是与商品经济的发展背道而驰的,也是反人性的。

⑥明朝时期:为了严厉控制知识分子的思想.创立八股取士制度.规定科举考试试卷仅从儒家经书中命题.不许发挥个人见解,这使儒学的地位空前强化;明朝时期,儒学发展到“心学”阶段,使儒学滑向主观唯心主义的泥坑,走向了极端。

2.近代儒学传统地位的动摇:

①19世纪末资产阶级维新派对儒学思想进行改造。十九世纪末,康有为著《孔子改制考》、《新学伪经考》,把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与儒家思想结合起来.为维新变法寻找理论依据,为儒家思想赋予了新的内容。②辛亥革命后.南京临时政府颁布法令,规定学校不拜孔子,不读四书五经,提倡自由、平等的公民道德。

③袁世凯上台后,掀起尊孔复古的逆流。

④新文化运动时期.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将斗争矛头指向儒家思想.提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口号,认为儒家思想维护的封建礼教是“吃人”的礼教。新文化运动严重动摇了以儒学为代表的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但儒学的统治地位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

3.新中国成立以后儒学的统治地位被彻底推翻。

①新中国成立以后,马克思主义居于主导地位,儒学的统治地位被彻底推翻。

②“文革”时期,儒学再次受到猛烈批判,儒学的影响进一步减弱。

③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和国家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思想界对儒家学说进行了实事求是的评价、肯定它包含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思想的主流,同时存在许多封建落后的内容。

长效热点问题举例:中国传统文化产业的振兴相关问题

1.古代中国的文化

(1)概述汉字、绘画起源、演变的过程,了解中国书画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脉络。

(2)知道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文学成就,了解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文学特色。

2. 现代中国的文化

(1)知道我国“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讨论在贯彻“双百”方针过程中取得的经验和教训。

(2)了解我国教育发展的史实,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

3.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

(1)了解19世纪以来文学的主要成就,认识其产生的时代背景及影响。

(2)欣赏19世纪以来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了解这些美术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及其艺术价值。

(3)列举19世纪以来有代表性的音乐作品,理解这些音乐作品的时代性、多样性和民族性。

长效热点

◆长效热点一:“民本”思想和“民生”问题

【复习视角】

梳理古今中外有关民生问题的重大举措,借鉴解决民生问题的经验教训,是高考的重要命题角度,复习时重点关注以下几个角度:

1.理解中国古代民本思想及其实践活动(老子主张“无为”;孔子提出“仁”,主张以德治民;墨子提出“兼爱”“非攻”;孟子提出“仁政”“民贵君轻”,反对苛政等) 。

2.了解近代民生问题的提出、发展和实践活动(太平天国颁布《天朝田亩制度》,提出“耕者有其田”“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思想;孙中山提出民生主义,主张平均地权,新三民主义的民生主义中增加了“节制资本”;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不同时期提

出了不同的土地政策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 。

3.了解新中国解决民生问题的成功与失误(建国之初农村土地改革;1958年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文革”进一步造成社会经济的混乱;新时期以来实行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等) 。

4.了解近现代西方解决民生问题的理论与实践(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思想,启蒙运动中的“人民主权说”;美国罗斯福新政中的社会救济和社会保障措施;二战后“福利”国家的建立等) ;苏联解决民生问题的探索(重视民生——新经济政策以固定的粮食税取代余粮收集制;忽视民生——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斯大林时期片面强调优先发展重工业,造成农业、轻工业落后,影响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等) 。

【即时演练】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欧美强矣,其民实困,观大同盟罢工与无政府党、社会党日炽,社会革命其将不远……若能将平均地权做到,举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则社会革命已成七八分了。

——《孙中山全集》

材料二 二战后到20世纪70年代初期……在西方国家股份公司,股票不再只为少数资本家所拥有,企业普通职工也拥有股票,资本家拥有企业全部所有权的情况已不存在;同时企业所有者退出了经营第一线,对企业的控制力下降,而由专门的管理人员和科技人员从事经营。战后发达国家的社会福利与以往不同,已经从单纯的救济发展成为公民的社会权利,得到立法和制度上的保证。

——齐世荣、吴于廑主编《世界史·现代卷》

材料三 搞农村家庭联产承包,废除人民公社制度。开始的时候只有三分之一的省干起来,第二年超过三分之二,第三年才差不多全部跟上,这个发明权是农民的。

——《邓小平文选》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简要评价孙中山的民生主义。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二战后世界资本主义有哪些发展变化。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产生这些发展变化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能够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的主要原因。

(4)从上述孙中山的民生主义、西方社会的民生政策和邓小平的富民措施中得出的共同结论有哪些?

【答案】(1)民生主义是资本主义的土地纲领,反映了资产阶级在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民生主义在当时的条件下根本无法实现,也不可能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

(2)发展变化:企业所有权发生变化;企业经营管理方式发生变化;社会福利制度发生变化。

原因:战后资本主义生产力的迅速发展;资本主义国家对生产关系进行自我调整和改革以顺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随着经济的发展,战后劳动者的维权意识加强。

(3)主要原因:使农民获得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克服了以往分配中的平均主义,经营管理上的过于集中和单一方式。

(4)结论:为求国家的稳定、社会的发展,必须关注民生;民生政策的调整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满足国民社会生活的需要是制定民生政策的重要依据。

◆长效热点二:社会转型

【复习视角】

社会转型是一个复杂的历史变化过程,它反映了一个社会由初级到高级、由落后到先进的演变,它体现着时代不断前进、不断进步的历程。

社会转型不是简单的某一社会现象的变化,而是包含着社会各方面,即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社会结构等方面整体、全面的发展与变迁,它是一种深刻的社会变动,一种具有战略性的、影响社会全局的社会大变革。

这种具有全局性的社会变动,并不都是一帆风顺的,而是充满着复杂的社会矛盾、冲突与曲折,社会转型有时是不完全的,甚至是不成功的。它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不可能设想在一朝一日之内实现的。必须以科学的态度,冷静地看待中国和世界的社会转型。

1.从考查角度上看,围绕中国和世界历史上发生的与社会转型问题相关的重大事件,是近三年高考历史命题的切入点。

2.从考查内容上看,涉及百家争鸣、辛亥革命、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变动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道路、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文艺复兴、启蒙运动等中外社会转型时期的史实。

3.考向分析

(1)历史上重要的社会转型期是人类历史长河中的精彩片段。它往往诱发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诸多方面的变革和革命,成为我们认识和把握历史的关键。

(2)命题者往往既会考查考生从整体史观、文明史观、近现代史观等不同角度认识重大转型事件的能力,又会考查考生对中外重大历史事件的分析和比较能力。

【即时演练】

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

人类历史上的每一次文明转型,都伴随着战争与流血,都伴随着思想混乱和社会动荡,都伴随着国家民族关系的巨大调整。 为获取资源与市场,工业文明的先导国家以枪炮打开了地球上一切民族和国家的大门,迫使一切后进民族走上工业化之路。近代中国,为实现民族的平等和国家的发展,进入了由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型期,百年动荡,内忧外患,血流成河。随着人

类社会的转型,近代中国人们的生活和思想观念发生了显著变化。

——《可持续发展与文明转型》

(1)近代中国 “由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型”过程中,在政治和思想文化方面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各是什么?请简要回答它们在推动中国社会转型方面的意义。

(2)请从教育、科技、文化、社会生活的嬗变方面各举一例,说明中国社会向现代的转型。

【答案】(1)事件: 辛亥革命, 新文化运动。

意义:①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统治,结束了中国数千年的君主专制统治,创建了中华民国,颁布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临时约法》,奠定了民主共和的基石,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中国社会结构开始了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型。②新文化运动:批判传统礼教,动摇了传统思想的统治地位,“民主科学”推动了中国人的思想解放(促进了近代民主思想的传播),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2)教育:新学堂的创设、留学大潮的涌动、科举制度的废除、新学制的建立等。

科技:交通、通讯工具的改进(唐胥铁路等)。

文化:商务印书馆与西书的翻译和出版、申报与报刊业的繁荣等。

社会生活:社会习俗的变化(握手礼等)。

(各举一例即可)

◆长效热点三:大国关系

【复习视角】

在复习中注意以下几点:

1.世界主要大国之间的矛盾斗争或合作协同,都是国家利益的体现。

(1)中日两国关系源远流长,从1972年两国关系正常化至今,两国关系主要是和平友好交往为主。现在日本的右翼势力复活,其一系列言论和行为也对中日关系造成了不和谐的影响。

(2)中美关系从《望厦条约》到敌视新中国,在近现代史上有很多掠夺和干涉中国内政的事情发生。但从二战期间两国的配合及关系正常化开始后两国的和平友好交流来看,两国之间虽有一些矛盾和摩擦,但共同利益很多,合作协同也很多。

(3)近现代史上中俄之间有过巨大矛盾,如沙俄割占中国北方领土和中苏关系恶化等;但中俄之间有很多友好交往,如帮助中共成立及国共合作、苏联红军消灭日本关东军、过渡时期对中国的巨大援助、苏联解体后中俄之间的战略伙伴关系等。

(4)战后美苏两个主要的战时盟国因意识形态、社会制度、国家利益的不同开始反目。它们各自操控下的势力集团不断加强政治、经济、军事联系,日益形成以欧洲为重点的全球性的严重对峙局面。这给整个国际关系带来深刻影响,形成了战后新的国际关系格局——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阵营的对立格局。

2.从考查角度上看,围绕主要大国对外政策演变的历史事件,是近三年高考的主要切入点。

3.从考查内容上看,中日关系、中俄关系、中美关系、美俄(苏)关系中的诸多重大事件,以及与之相关的事件,成为近三年高考的热点。

4.考向分析

大国关系要注意全球化视角,在经济全球化和多极化趋势加强的背景下,一些大国对外政策的变化以及中国的外交政策和成就,关注美国、俄罗斯、欧盟、日本等大国或大国集团历史上的经济、政治发展状况、对外关系的发展变化。

【即时演练】

中美关系是21世纪全球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长远来说,如果没有这个拥有七亿多人民的国家出力量,要建立稳定的持久的国际秩序是不可设想的……美国的政府不大可能对中国的行为产生多少影响,更不用说对它的思想观点了。但是,我们采取力所能及的步骤来改善同北京的实际关系,这肯定是对我们有益的,同时也有利于亚洲和世界的和平与稳定。

——美国总统尼克松向国会提交的外交政策报告(1970年2月)

材料二 “文化大革命”初期,党在对外关系方面的工作也受到“左”倾思想的严重干扰……在一年多时间里,与我国建交或半建交的四十多个国家中,有近三十个国家同我国发生外交纠纷,其中有些是由于中国方面处理不当而引起的。这就使我国的国际形象受到损害,外事工作陷于困境……1969年“五一”劳动节,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上会见一些外国驻华使节,同他们进行友好的谈话,实际上是传达中国愿意同世界各国改善和发展关系的信息。不久中国就陆续派出一批驻外使节,对过去主要由于中方的极左行动而损害双边关系的事件,主动进行修复工作。

——胡绳主编《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

材料三 我们两国人民一向是友好的。由于大家都知道的原因,两国人民之间的来往中断了二十多年。现在,经过中美双方的共同努力,友好来往的大门终于打开了。

——周恩来《中美友好来往的大门终于打开了》(1972年2月)

材料四 近年来中美关系大事摘录

2001年4月1日,美国海军侦察机在中国海南沿海空域撞毁我军用飞机,导致飞行员王伟失踪。我国政府向美方提出严正交涉和抗议。

2001年12月27日,美国总统布什签署命令,正式宣布给予中国永久正常贸易关系地位。

2010年1月29日,美国政府通知国会,计划向台湾出售总值达64亿美元的武器,中国政府表示坚决反对和强烈谴责。

2010年4月13日,国家主席胡锦涛在美国首都华盛顿同美国总统奥巴马进行了会见,两国元首就中美关系和共同关心的重大国

际和地区问题交换了意见达成共识。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美关系走向缓和的原因。

(2)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导致中美“两国人民之间的来往中断了二十多年”的美国对华政策。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三中所说的中美双方为打开“友好来往的大门”,经过了哪些“共同努力”?

(4)根据材料四指出,近年来中美关系表现出怎样的态势?反映了当今国际形势具有什么特点?

【答案】(1)中国方面原因:纠正“文革”初期在外交方面的极左政策;中苏关系严重恶化,苏联陈兵中国北部边境,国家安全面临严重威胁;解决台湾问题,实现国家统一;扩大和改善国际交往,提高国际战略地位。美国方面原因:陷于侵越战争泥潭;在美苏全球争霸中处于守势;遏制中国政策失败;不得不承认世界格局出现多极化趋势,中国成为国际关系中的重要力量。

(2)政策:敌视新中国,采取政治上不承认、经济封锁和军事遏制的政策;朝鲜战争爆发后,入侵台湾海峡,干涉中国内政。

(3)共同努力:中国邀请美国乒乓球队访华;美国总统特使基辛格秘密访华;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

(4)态势:合作与冲突交织。特点:和平与动荡、缓和与紧张并存。

◆长效热点四:近代化

【复习视角】

17~19世纪资产阶级革命与改革的进行,给封建思想制度以巨大的冲击,资产阶级以人文主义和启蒙思想为思想武器,建立起资产阶级的统治。到19世纪70年代,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起来,随之而来的是在经济领域的工业革命,这大大推动了世界向近代化的迈进。

中国由于封建体系的束缚,在近代化的道路上举步维艰,但最终没能阻挡这一历史洪流。

综观中国的近代化历程,近代化的实质是资本主义化,核心是工业化。中国的工业化既存在缺乏资金、技术、人才、思想准备等先天的不利条件,也面临着外国资本主义破坏、封建专制主义阻挠和官僚资本主义压制等政治障碍,更缺乏稳定的政治环境,从而造成近代中国没能实现近代化。

1. 从考查角度上看,围绕中国和世界历史上发生的与中外近代化相关的重大事件,是近三年高考命题的切入点。

2. 从考查内容上看,涉及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新文化运动、新航路开辟、两次工业革命、文艺复兴、启蒙运动等中外近代化史实。

3. 考向分析

(1)以近代化的视角分析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出现的重大变化及其发展过程、特点、原因和影响;正确认识中外近代化的艰难历程和进步意义;对比中外社会近代化的显著差异。

(2)经济上的工业化,政治上的民主化、法制化,思想文化上的民主化、科学化,从学习西方的军事技术到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再到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层层递进,由表及里,逐渐深入。命题者往往以此为切入点,以形式多样的问题将中国近现代的热点问题联系起来,关注国家社会的发展,考查考生对知识点的理解。

【即时演练】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钱乘旦教授长期从事各国现代化比较研究,在现代化理论的创建方面有独到的见解。在《世界现代化历程》一书中,他以现代化为主题,把世界近现代史划分为这样几个阶段:①现代化准备或酝酿阶段(14~15世纪);②现代化启动阶段(16~18世纪);③现代化在西方国家成熟与发展阶段(18世纪晚期以后);④现代化的全球扩张阶段(19世纪);⑤现代社会出现新的转型迹象(20世纪中叶以后)。

(1)现代化的准备阶段起源于中世纪晚期,距今约六七百年。中世纪晚期在西欧出现了一系列事件导致一个共同的指向,即不断瓦解西欧传统的农业文明。这些事件有哪些?

(2)现代化的启动阶段,即现代化过程在西方国家发起。钱乘旦认为,西方国家现代化的第一步是在政治领域首先迈出的,政治条件的成熟给经济发展创造了前提,而且从一开始现代化就是一个世界现象。请结合英国的史实说明钱乘旦的观点。

(3)现代化在西方国家的成熟与发展阶段,社会进入全方位的变化,实现了全面的社会转型。请概括指出变化的领域及其主要特征。

(4)现代化的全球扩张阶段,即现代化在全球的扩散,使“世界体系”形成,非西方国家在应对西方扩张的时候也开始了现代化进程。请结合中国的史实说明上述观点。

(5)二战后,发达国家出现了明显的迹象,标志着“现代社会”正在发生转型。请以20世纪90年代美国和西欧的史实来说明这一观点。

【答案】(1)事件:农奴制瓦解、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地理大发现、商业精神的扩展、民族国家的形成等。

(2)英国通过资产阶级革命(光荣革命)较早克服了专制王权;君主立宪制的确立为英国工业革命创造了合适社会环境;英国早期殖民扩张把许多国家卷进“世界体系”。

(3)领域及其主要特征:经济方面的工业化、市场化;政治方面的民主化、法治化;社会方面的世俗化、城市化;文化方面的商业化、大众化等。

(4)19世纪中期以来中国逐步被纳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体系,随着两次工业革命的推动和西方国家的殖民扩张,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体系最终确立;中国的洋务运动和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推动了中国的经济工业化进程,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推动了中国政治民主化进程,新文化运动推动了中国思想解放的进程。

(5)美国出现“新经济”,信息、知识的重要性日益增长,服务业成为主导性经济部门;

欧盟成立,出现了超国家的政治设置,民族国家遭遇挑战。美欧主导下全球化深入发展,社会变动趋势也很明显。

◆长效热点五:民主法制建设

【复习视角】

在复习中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命题往往以政策或文献、制度为切入点,运用材料进行对比分析。

2.该热点与修宪、依法治国等时政热点联系紧密,值得关注。

3.该热点涉及古今中外,体系完整,便于学科内综合。

【即时演练】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公民大会是国家的最高权力机关,负责审议并决定一切国家大事。所有合法的公民均有参与权、知情权、发言权、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所有公职人员从30岁以上的公民中选举产生,各机构内部实行集体负责和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

材料二 (雅典民主政体的根本缺陷)在于它把权力交给所有的公民,不需要国家管理者具有专长,不要求他们具有真知灼见。一个国家应当由既有专业知识又有道德的人去管理,统治者不是有王笏的人,不是偶然选中的人,不是攫取财富的人,不是使用强术和骗术的人,而是有统治知识的人。

——苏格拉底

材料三 美国总统布什在一次讲演中这样说:“人类千万年的历史,最为珍贵的不是令人炫目的科技,不是浩瀚的大师们的经典著作,不是政客们天花乱坠的演讲,而是实现了对统治者的驯服,实现了把他们关在笼子里的梦想。因为只有驯服了他们,把他们关起来,才不会害人。我现在就是站在笼子里向你们讲话。”

(1)根据材料一指出,这是对古代哪个国家民主制的叙述? 由材料概括该国民主制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苏格拉底认为雅典民主政治的缺陷是什么?从中可以看出苏格拉底具有怎样的思想?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美国是如何把统治者“关在笼子里”的?

(4)孙中山将从西方学到的政治学说发展为三民主义,并用以指导辛亥革命,推动了我国民主政治的发展,其主要表现有哪些?

【答案】(1)国家: 雅典。 特点:人民主权(主权在民)。

(2)苏格拉底认为雅典实行“直接民主”(无限民主),会导致人们盲目行事,意气用事。 其思想是追求理性,知德合一。

(3)联邦政府分为行政、立法、司法三个相对独立部门,实行三权分立,互相牵制。

(4)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颁布《临时约法》;解放了思想,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周年、次周年热点

◆周年热点一:《天朝田亩制度》颁布160周年

【复习视角】

《天朝田亩制度》将农民平均主义思想制度化,从而发展到了最高峰。平均主义作为一种社会思想,有着它的演变过程、不同的历史作用和利弊。在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时期,它是落后的、倒退的和反动的。但是,在反对封建地主所有制,打破封建大地产制对农民的桎梏中,它不仅是一面鲜明的旗帜,而且是进步的和革命的,因为它起着推动生产力发展,解放生产力的历史作用。 复习时要注意从以下角度把握:

1.注意把《天朝田亩制度》与资产阶级的土地纲领、中国共产党的土地革命纲领结合相比较,得出其异同点。

2.把太平天国运动放在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探索历程中整体复习。

3.对太平天国的两个文件《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从背景、社会经济主张、群众基础、作用等方面加以比较。

4.把太平天国运动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农民革命进行对比分析。

◆周年热点二:《南京条约》附件签订170周年

【复习视角】

从整体史观看,《南京条约》加强了中国与世界的联系,使中国纳入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

从文明史观看,它是中国了解和学习西方近代化工业文明的窗口,也是中国传统农业文明最早开始走向近代工业文明的地方。 复习时要注意从以下角度把握:

1.分析《南京条约》附件的具体内容,认识鸦片战争对中国产生的重大影响。

2.中外历史结合,了解第一次科技革命成就及其与鸦片战争的关系。

3.对比分析《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认识其对中国民族危机全面加深的不同影响。

4.通过列强侵华战争的结果,结合当时世界资本主义发展的主流趋势,认识到清政府的腐败、落后(社会制度的落后与经济的落后)是鸦片战争失败的根源。

【即时演练】

“经济上的暴力强制”是近代历史上外国对华关系的一个重要特征,就连外国人也承认在华洋商“个个都是大恶棍”,美国公使承认“我们的国旗曾经用来庇护在中国的所有流氓”。外国政府“庇护”在华外国人所依据的主要是( C )

A .永久居住权 B .海关管理权 C .领事裁判权 D .片面最惠国待遇

◆周年热点三:“一五”计划实施60年

【复习视角】

新中国成立后,经过三年恢复的艰苦努力,完成了民主革命的遗留任务,人民政权得到巩固,工农业生产达到或超过解放前的最高水平。

从1953年开始,中国共产党提出了过渡时期总路线:“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这条总路线的核心内容是“一化三改”,其根本特点是社会主义工业化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其实质就是要将中国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家建设成为一个工业化的社会主义国家。根据过渡时期总路线制定了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年)。 复习时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从新政权的巩固、国民经济的恢复与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中认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制度创新的重要性。

二是对“过渡时期”这一历史概念的理解和阐释,用具体史实来证明这一时期的“过渡”性,并从中领悟历史发展的渐进性。 三是对“一五”计划的重大成就及其原因分析,从中得出经验教训。

【即时演练】

“从1953~1956年底,我国广大农村基本完成了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运动,在这期间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具有历史的客观性和必然性。”这里的“历史的客观性和必然性”是指(C )

①当时农村生产资料微薄、生产分散规模狭小 ②小农经济的分散性和生产效率十分低下 ③生产资料公有制主导地位确立不久,影响小 ④当时我国工业化的进程需要加快农业生产发展

A .①②③ B .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②③④

◆周年热点四: 朝鲜停战协定签订60周年

【复习视角】

朝鲜战争是一场朝鲜与韩国两个意识形态对立的政府之间的战争,同时美国、中国、苏联等18个国家也不同程度地卷入。战争于1950年6月25日开始,至1953年7月27日签署《朝鲜半岛军事停战协定》止。

由于双方签署的是停战协议而非和平协议,从理论上来讲,这场60年前的战争尚未结束,东北亚地区也成为世界上唯一一个仍然处在“冷战”状态的地区。

复习时要注意从以下角度把握:

1.注重从历史与现实、国内与国际的综合角度分析朝鲜战争的背景、经过和结果。

2.朝鲜战争对中国有何重大意义?朝鲜战争对交战国有哪些影响?

3.通过战争去反思人类的未来,着重认识战争的残酷性。

3.各国具体外交政策的稳定是相对的,变化是绝对的;或敌或友是暂时的,利益最大化是永恒追求的。应透过对外政策变化和国家间关系演变的历史现象,揭示这些变化的根源和主要目的。

【即时演练】

下图为一座朝鲜半岛分界线的标志牌,该分界线的产生 (A )

A .反映了美苏对朝鲜半岛的控制 B .标志着朝鲜半岛的正式分裂

C .推动了美苏“冷战”局面的升级D .意味着两极格局的最终形成

◆周年热点问题五:南方谈话、十四大召开21周年

【复习视角】

1.结合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开放的相关史实,了解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的历程。

2.从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发展和完善的角度,理解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丰富和发展,是中国当代的马克思主义,从而理解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3.以南方谈话为切入点,了解中国共产党探索民族复兴道路的过程和启示。

4.以十四大内容为线索,结合罗斯福新政、新经济政策和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等史实,比较这些改革和中国的改革开放。

5.以南方谈话为线索纵向了解历史上的思想大解放运动及其历史意义等。

【即时演练】

1992年被人们称为中国30年改革进程标志性的分水岭。“如果说此前中国一直在隧道中探索,1992年应该说人们终于看到了隧道口的光亮。”作出这一判断的主要依据是(C )

A .制定了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 B .肯定了私营经济的合法地位

C .确立了市场经济的改革目标 D .形成了立体全面的开放格局

◆次周年热点六:清帝退位,中国结束帝制、中华民国成立101周年

【复习视角】

1.以民国成立为切入点,了解我国近代化进程(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等)的艰难起步。

2.结合启蒙运动的影响,以思想解放为切入点,了解历史上的思想解放运动。

3.结合中华民国成立与孙中山的其他活动,缅怀孙中山先生的丰功伟绩,探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4.从民国以来社会习俗的变化入手,证明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政治上的近代化促进了社会生活的近代化。

【即时演练】

《清帝退位诏书》中说:“今全国人民心理多倾向共和……人心所向,天命可知,予亦何忍因一姓之尊荣,拂兆民之好恶。用是外观大势,内审舆情,特率皇帝将统治权公之全国,定为共和立宪国体。”由材料中可以看出,清帝退位的原因是(D )

A .以退为进,等待时机 B. 表面接受,实为揽权

C .无可奈何,静观事变 D. 顺应民心,接受共和

时政热点

◆时政热点一:“神九”与“天宫一号”对接、“蛟龙”号7000米海试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2012年6月24日实现新突破:“神舟九号”航天员成功驾驶飞船与“天宫一号”飞行器对接,这标志着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完整掌握空间交会对接技术的国家。同一天,我国首台自主设计、自主集成的载人潜水器“蛟龙”号进行了7000米级海试第四次下潜试验,本次试验最大下潜深度达到7020米,达到“蛟龙”号潜水器最大设计深度。

【复习视角】

科教兴国,是我国的根本国策,科技创新是一个民族前进的不竭动力。本热点是高考的主要命题点之一。在复习中应重点关注以下角度:

(1)古代中国科技的辉煌与落伍,新中国的科技创新(“两弹一星”、东方魔稻、银河系列计算机、“神舟”飞船等) 以及形成的航天精神。

(2)对近现代西方的科技发展与创新(近代科学技术革命、牛顿经典力学体系、相对论和量子论、生物学的重大进展、现代信息技术等) 的考查。

(3)创新型国家的建立需要政治制度改革创新、经济体制创新,注重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举措、现代中国民主政治建设、新时期经济体制改革的角度的考查。

【即时演练】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12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加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推动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促进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支持企业加强研发中心建设,承担国家和地区重大科技项目。……推动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研究,提高原始创新能力。完善科技评价和奖励制度。坚定不移地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全面加强人才工作。深化人才体制改革,大力培养造就高水平创新创业人才、青年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引进高层次人才。

材料二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的自主创新技术水平日益提高,各个领域都呈现出创新的元素,如科技方面,“神舟”系列飞船,“嫦娥一、二号”,“天宫一号”以及“天一”与“神八”“神九”交会对接等关键技术的创新,创新为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带来生机和活力。

材料三 北京时间2012年6月27日11时47分,中国“蛟龙”号再次刷新“中国深度”——下潜7062米。

(1)材料一说明了什么?除了科技方面的创新,你还能举出哪些方面的创新?

(2)我国首台自主设计、自主集成的载人潜水器“蛟龙”号顺利完成5000米级海试主要任务的原因有哪些?

(3)有人认为:“在一些尖端技术的掌握和创新等重要领域已经走在世界的前列,我国已经是科技大国了。”请你给予评析。

【答案】(1)说明:党和国家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大力支持企业开展科技创新,为经济的发展提供更多的智力支持。

理论创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

制度创新:“一国两制”构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国务院实行大部委制等;文化体制的改革等。

(2)原因: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科学技术的本质就是创新,科技创新能力,已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决定性因素;在激烈的国际科技竞争面前,如果我们的自主创新能力上不去,一味靠科技引进,就永远难以摆脱技术落后的局面,没有创新就要受制于人,没有创新就不可能赶超发达国家。

(3)评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科技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在某些领域已经走在世界前列。但是,从整体上看,我国科技总体水平同世界先进水平相比仍有较大差距。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还有许多不相适应的地方。

◆时政热点二:钓鱼岛问题

年7月19日,美东地区上千位华侨华人在日本驻纽约总领馆外进行大规模反日示威抗议活动。他们高呼捍卫中国的钓鱼岛主权的口号,要求日本方面停止挑衅行为。美东华人社团联合总会共同主席梁冠军说,这是美东地区近年来规模最大的保钓示威。

【复习视角】

钓鱼诸岛位于台湾基隆东北约92海里的东海海域,是台湾的附属岛屿,主要由钓鱼岛、黄尾屿、赤尾屿、南小岛和北小岛及一些礁石组成。钓鱼诸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和台湾一样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中国外交部多次表示,中国对钓鱼诸岛及其附近海域拥有无可争辩的主权。该热点是高考的主要命题点之一。在复习中应重点关注以下角度:

(1)了解侵华日军的罪行,概述中国军民抗日斗争的主要史实,理解全民族团结抗战的重要性,探讨抗日战争胜利在中国反抗外来侵略斗争中的历史地位。

(2)把握“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认识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对中华民族复兴的重大历史意义。

(3)以钓鱼岛问题为切入点,考查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尤其是中日关系。掌握中日建交的主要史实,探讨其对国际关系产生的

重要影响。理解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重要外交活动,认识我国为现代化建设争取良好的国际环境、维护世界和平和促进共同发展所做出的努力。

【即时演练】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01年4月3日,日本文部科学省公布右翼势力“新历史教科书编撰会”炮制的歪曲历史的初中历史教科书审定合格,引起亚洲各国及世界人民的极大愤慨。日本右翼势力粉饰侵略战争,把“战败”改为“终战”,把“侵略”改为“进入”,把太平洋战争说成“自卫”,把侵略亚洲国家说成是" 解放" 英法殖民地等。

材料二 日本从近代起就觊觎中国的钓鱼岛,但在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前,日本从未对中国拥有钓鱼岛的主权提出过异议。20世纪60年代末,某国际组织宣布钓鱼岛附近可能蕴藏有石油和天然气资源,这使钓鱼岛除了具有战略价值外,又增加了重要的经济价值。从那时起,日本开始逐步实施其侵吞钓鱼岛的计划。如1996年7月4日,日本人在北小岛设置灯塔,随后又在钓鱼岛上竖起画有太阳旗的木牌。近年来,日本人的登岛活动更是频频发生。

(1)列举两个抗日战争时期的历史事件,以证实日本侵华战争的罪恶事实不容篡改。

(2)日本妄图侵占我国钓鱼岛的政治、经济、军事目的各是什么? 上述材料给我们哪些启示?

【答案】(1)1937年7月7日,日本进攻宛平城的卢沟桥,发动全面侵华的七七事变;1937年12月,日本攻陷南京,屠杀中国和平居民30多万人,制造了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

(2)政治目的:对外进行扩张,重温军国主义旧梦。经济目的:占有这一海域丰富的地下资源和其他海洋资源。军事目的:控制此海域,使其成为海上军事基地。启示:警惕日本右翼势力膨胀及军国主义复活,反对国际霸权主义,坚决捍卫我国领土主权,保护我国海洋权益。

◆时政热点三:党的十八大代表选举工作顺利推进

2012年,是我国实施“十二五”规划承上启下的重要一年。拥有8000多万名党员的中国共产党,2012年下半年将在北京召开举世瞩目的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选出符合中央要求、广大党员拥护的党代表,对于开好党的十八大至关重要。

【复习视角】

九十多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为国家为民族建立了不朽的丰功伟绩。该热点是高考的主要命题点之一。在复习中应重点关注以下角度:

(1)理解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程,对中共历史上的历次重要会议进行对比分析(如中共八大和十一届三中全会)。

(2)关注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改革开放以来民主与法制建设、“一国两制”的理论与实践)。

(3)注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改革开放的决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4)重视20世纪以来的重大思想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即时演练】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报告提出了促进革命迅速取得全国胜利和组织这个胜利的各项方针;说明了在全国胜利局面下,党的工作重心必须由乡村转移到城市;规定了党在全国胜利以后,在政治、经济、外交方面应当采取的基本政策,以及中国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由

新民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的总的任务和主要途径;着重分析了当时中国各种经济成分的状况和党所必须采取的正确政策。 ——《中共党史上的80件大事》

材料二 大会提出,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国内的主要矛盾不再是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而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解决这个矛盾的办法是发展社会生产力,实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为此,大会作出了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必须转移到社会主义建设上来的重大战略决策。大会在总结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实施经济的基础上,继续坚持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即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经济建设方针。

——《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

八大的路线是正确的。但是……没有能够在实践中坚持下去。八大以后我们取得了社会主义建设的许多成就,同时也遭到严重挫折。

——《邓小平文选》

(1(2)材料二对当时国内主要任务和经济建设方针是怎样阐述的?

(3)材料二与材料一的实践结果有何不同?为什么会有这种不同?

(4)根据材料三,指出1978~2007年成就取得的原因。结合以往史实和当前形势,简要指出中国要实现继续发展应解决哪些问题。

【答案】(1)方略: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

成分:官僚资本主义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封建主义经济、新民主主义经济。

(2)主要任务: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经济建设方针:在经济建设上,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即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方针。

(3)不同:七届二中全会对实践起了指导作用,八大的探索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几乎未能发挥。

原因:“左”倾错误的影响。

(4)原因: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和教训,以经济建设为重心,改革开放。

问题:民生、社会公平、开拓市场、社会稳定、自主创新等。(言之有理即可)

2013年高考历史热点问题归纳与整理

历史热点问题通常包括短效热点、周年次周年热点和长效热点。新课程高考历史命题常用周年或次周年范围的社会热点问题为载体,架起历史与现实之间的桥梁,载体在课外或题外,旨趣在书本之内,考查运用教材基础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历史思维能力。

以2012年全国新课程卷为例,涉及刺史监察(24题)、三农问题(26题)、中共成立(31题)、中共十四大(33题)、美英两国的科技创新(40题)、南京条约、洋务运动、辛亥革命(41题)等热点问题。

所以第一轮复习中应重视热点问题的渗透,提前介入,学以致用,提高复习备考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首先,对发生在2012年4月至2013年3月间的国内外时政热点问题,要予以高度关注。

其次,在全面复习的基础上,对尾数为2、3、4年份所发生的重大事件对进行重点复习。

1492年,哥伦布航行到达美洲。

1519-1522年,麦哲伦船队完成了环球航行

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

1842年,《南京条约》签订,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魏源编撰《海国图志》

1872年,轮船招商局创办、清朝派出首批留学生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宣统帝退位、清朝覆灭

1922年,中共二大制定民主革命纲领,苏联成立

1932年,日本制造一·二八事变,中国军队淞沪抗战

1942年,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正式形成,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

1952年,土地改革结束

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

1972年,2月,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9月,田中角荣访华,中日邦交正常化

1982年1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通过,为新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

1992年,“九二共识”,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欧共体12国正式签署《欧洲联盟条约》

2002年,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中共十六大上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写入党章

1853年,太平天国运动,定都天京,颁布《天朝田亩制度》

1903年,美国莱特兄弟制成的飞机上天

1923年,中共三大召开,制定革命统一战线政策

1933年,罗斯福实行新政

1943年12月,中美英三国发表《开罗宣言》(1945年7月三国发表《波茨坦公告》)

1953年,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新中国进行全国规模的基层选举;开始实行一五计划,进行三大改造

1973年,袁隆平选育杂交水稻成功

1993年,欧洲联盟成立

2003年,中国载人飞船车成功返回地面

1894年,兴中会成立,首次提出“振兴中华”的口号

1894-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黄海海战

1924-1927年,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1924年)

1934-1936年,中国红军长征

1944年,布雷顿森林会议在美国举行,通过了《布雷顿森林协定》

1954年,一届全国人大召开,《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颁布;中国参加日内瓦会议

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198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颁布,全国人大会议通过“一国两制”伟大构想,中央开始以城市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宣布十四个沿海城市对外开放

1994年,北美自由贸易区成立,中国正式接入互联网

再次,把人类长期普遍关注的问题,例如中美关系问题,中日关系问题,“三农”问题,区域经济发展协调发展问题,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问题,教育改革问题,科技创新问题,构建和谐社会问题,构建和谐世界问题等等,与课本内容对应起来,有机渗透。

复习热点问题要注意:通过学科知识来展示热点和处理热点,即要充分联系学科知识。

长效热点问题举例:古今中外“民本”思想和“民生”问题

民生问题自古有之,不同时期、不同国家解决方式不尽相同。近年来,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构建和谐社会,成为中国共产党在新的历史时期奋力追求的理想和目标。

1.中国古代封建统治者试图通过轻徭薄赋的改革,减轻农民负担,解决民计民生问题,如唐前期实行租庸调制(或西汉前期的休

养生息、北宋中期的王安石变法等),确保农民生产时间,减轻农民赋役负担。

2.孙中山为解决民生问题提出了平均地权的主张。这一主张最终未能实现的根本原因是资产阶级的局限性,没有提出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

3.美国罗斯福新政解决社会公共服务方面的民生问题的措施是推行“以工代赈”,建立社会保障制度。在当时起到了缓和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增加就业,改善人民生活历史作用。

4.中国共产党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的措施:

(1)1949年新中国成立,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屈辱历史。建国初期,党和政府就着手恢复经济、发展生产,改善人民物质生活。具体措施:没收官僚资本,土地改革,平抑物价,打击投机倒把,合理调整工商业等。

(2)新中国的成立,奠定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基础。党和政府为保障人民当家作主,采取的举措是:建立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加强民主法制建设。

(3)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头20年里,中国共产党在处理民生问题上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政治、经济方面“左”倾错误的推行,生产遭到破坏,农轻重比例严重失调,人民生活长期得不到改善;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束缚生产力的发展,人民生产积极性受挫。

后来解决这一问题的措施是改革开放后,我国实行经济体制改革,粮食产量提高;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渡。

(4)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我国农村经济全面振兴,主要原因在于中央政府肯定并发展了“农民两大伟大创举”。这“两大伟大创举”分别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发展乡镇企业和非农产业。

这对于解决民生问题有农村经济的振兴,极大改善了人民的生活,促进了社会稳定和和谐的意义。

(5)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建国以来,党和政府丰富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的措施: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繁荣科技、文艺、制定教育方针,发展各级各类人民教育事业,加强教育立法,改革教育体制,发展广播影视、报业、互联网。

(6)对当代民生问题的认识:民生问题关系到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重视改善民生问题,是政府的基本职责。

长效热点问题举例:中美关系的发展演变

核心考点:美国《1787年宪法》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影响。

中美关系是近现代国际关系史上重要的主要国家双边关系之一,是当代国际关系史上极其重要的主要国家双边关系。

(1)追随英法,染指中国。从十九世纪中期开始,美国追随英法加入侵略中国的行列。向中国走私鸦片,强迫清政府签订《中美望厦条约》,以攫取侵华特权。19世纪60年代觊觎我国领土台湾。

(2) 19世纪末“门户开放”,独立侵华。

(3)扶黎扶蒋,控制中国。辛亥革命失败后,中国进人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帝国主义各国纷纷寻找在中国的代理人。“一战”期间美国扶植黎元洪,20年代后期积极扶植蒋介石政权,从而实现了控制中国(20余年) 的目的。在此期间美国对华商品输出(1931年) 跃居第一位。

(4)“二战”期间,中美合作。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美国卷入战争。为打败共同敌人,中美建立起合作关系。美国从军事、经济等方面援助中国的抗战,中国战场的抗战有力配合着美国在太平洋战场上对日军的作战。

(5)扶蒋反共,控制中国。二战结束后,美国经济实力、军事实力大为增强,凭借强大的实力,美国力图称霸世界。为达到控制中国的目的,美国实行扶蒋反共政策,出钱出枪援助蒋介石发动反共反人民的内战。1950年派遣第七舰队驶入台湾海峡,阻挠我国对台湾的解放。

(6)政治孤立、经济封锁,走向对抗。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世界拒绝承认,并对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军事包围,外交孤立,经济封锁,致使中美关系走向全面对抗。

(7)走向和解、中美建交;前进道路,一波三折。20世纪70年代苏美争霸,美国处于守势。尼克松上台后,美国对外战略进行收缩。1972年尼克松总统访问中国,中美签订上海公报,结束了20多年的对抗,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1978年美国同意在台湾间题上的" 断交、撤军、废约" 三原则,中美发表建交联合公报。1979年中美建立起正式外交关系。

中美正式建交后,双方在广泛的领域开始了合作关系,对中美经济、文化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但也存在诸多矛盾冲突。美国始终末放弃霸权政策,在中美关系上围绕着台湾问题、人权问题等百般刁难中国,致使中美关系的发展呈现出一波三折的特点。尤其是台湾问题成为中美关系的焦点。

长效热点问题举例:中日关系的发展演变

核心考点:日本明治维新,中国戊戌变法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及影响

1.友好交往:(汉朝至宋元时期)

2.对抗与友好并存:(明清时期)

清朝时期与日本的交往:清政府实行闭关政策,中日交往基本断绝;晚清时期,中国以黄兴、蔡元培、陈独秀等为代表留日学生,有利于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形成和革命思想的传播。

3.日本两次大规模的侵华:(从鸦片战争到新中国成立)

(1)日本经过明治维新实现了由封建社会走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转变;也积极利用两次工业革命的成果,成为亚洲的强国;

(2)在向帝国主义过渡后,日本制定了“征韩侵华”的大陆政策,把侵略矛头对准了朝鲜和中国:①1874年在美国的支持下侵略台湾;②1894~1895年发动甲午中日战争,通过签订《马关条约》,割占辽东半岛和台湾;③1900年参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对北京大肆抢劫,并获得大量赔款;④1904年挑起日俄战争,从俄国手中占领中国东北地区南部(即南满铁路);⑤一战期间,日本

借口对德宣战,夺取了山东和青岛,取得了暂时独霸中国的局面;⑥1915年乘袁世凯复辟帝制之机,提出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⑦1931年发动“九一八”事变,开始局部侵华,霸占东三省,并建立伪满洲国,实行殖民统治;又先后发动“一二八”事变和制造华北事变,中华民族危机加深;⑧1937年发动“九一八”事变,全面侵华,在政治上进行殖民统治,经济上进行殖民掠夺,思想文化上实行愚民同化政策。1945年8月15日,日本无条件投降。

4.23年的冷战对立:(1949-1972年)

二战后美军以“盟军”名义,对日单独占领,东京审判对一些战犯免于起诉,保留了天皇制。企图利用日本控制东亚,遏制共产主义。日本在美国的操纵和支持下,在对华问题上,日本追随美国,敌视新中国。

5.30多年友好和平交往:(1972年以来)

1972年田中角荣首相访华,中日邦交正常化;其中1972年~1992年是重新调整和重新定位时期,1998年以来则是旨在构筑“友好合作伙伴关系”的新时期。这一阶段中,因日本在历史遗留问题上不能正确对待,20世纪90年代的中日关系一波三折,目前出现“政冷经热”的局面。随着经济大国地位确立,日本要求在政治、军事上发挥更大的作用。

6. 中日关系严重恶化(近年来)

长效热点问题举例:中俄关系的发展演变

(1)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在共产国际的帮助下,中国共产党成立,并成为共产国际的一个支部。1924年,在共产国际的支持下,促成了国共两党的合作,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国民大革命运动。20世纪30年代,扶植王明占据中央领导地位,对中国革命进行过度干预,造成中国革命的重大损失(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被迫进行长征);“二战”后期,与美英推行大国强权政治,签订雅尔塔秘密协定,出卖中国的外蒙古。

(2)新中国成立后,10月2日,前苏联第一个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第一个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新中国在政治上采取了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外交上实行“一边倒”政策,经济上苏联帮助我国设计和建造一百多个大中型工程项目,对建国初期我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1960年以后,中苏关系开始恶化,经历了30年的紧张对峙后重新走向缓和与睦邻友好,直到80年代中苏关系才改善。

长效热点问题举例:古今中外“三农”问题

1.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发展的基本条件:政治制度、统治政策、社会环境,经济政策、生产关系的调整、税收制度等,重农抑商政策和思想,中国古代传统科技尤其是农业科技的进步等等。

2.中国古代“以农立国”的思想及重农抑商政策产生的原因、主要表现、在不同时期所产生的影响。

3.近代与“三农”相关的思想、政策和制度

①《天朝田亩制度》反映农民要求土地、废除封建土地制度的愿望。分配中的平均主义。

②孙中山民生主义对土地问题的设想。

③中共在革命时期对三农问题的探索:土地革命、减租减息、土地改革。

4.建国以来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调整(原因、内容和结果):土地改革、农业社会主义改造、人民公社和大跃进、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乡镇企业发展、当前的税费改革(几千年的农业税最终废除)。

5.农业的地位和发展方向

6. 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解决土地问题的方式

(1)英国圈地运动对农民的掠夺以及建立资产阶级大农场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主要影响。

(2)法国革命中解决农民土地问题的历程(君主立宪派、吉伦特派、雅各宾派、拿破仑),当时调动革命积极性的积极作用,工业革命后的消极作用。

(3)俄国1861年农奴制度改革的两大措施。

(4)美国南北战争中《宅地法》在开发西部、促进农业资本主义发展中的作用。(大纲版高考要求掌握)

(5)日本明治政府颁布的法令(历史选修1要求掌握)

10.社会主义国家的农业政策

(1)苏俄(联):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中的粮收集制,新经济政策中的粮食税政策以及20世纪20、30年代推行的农业集体化政策。

(2)20世纪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农业生产长期落后的原因和负面影响。

长效热点问题举例:儒家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1.封建社会时期的正统思想:

①春秋:孔子创立儒家学派。其核心思想是“仁”,要求统治者体恤民情、爱惜民力,不要过度压迫剥削人民;其次主张以德治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②战国:孟子发展了孔子的学说,提出“民为贵”、“君为轻”,主张“仁政”,即不误农时、放宽刑罚、轻徭薄赋.让农民有一定的土地。

③秦朝:秦始皇实行“焚书坑儒”,儒家思想受到重创。

④西汉:儒家思想开始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董仲舒吸收了法、道等学派的长处,适应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需要.对儒家学说加以改造。宣扬“天人感应”、“君权神援”、“大一统”,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并得到采纳。儒学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中国封建社会统治思想基本定型:以儒家伦理道德为中心.以法家严刑峻法为辅助.以道家权术政治为手段。 ⑤两宋:儒学的极端化。朱熹等对儒家思想加以改造、吸收佛教和道家的某些思想,形成新的儒学,即理学。理学提出“存天理”,“灭人欲”,实际上是为封建等级秩序辩护。这是与商品经济的发展背道而驰的,也是反人性的。

⑥明朝时期:为了严厉控制知识分子的思想.创立八股取士制度.规定科举考试试卷仅从儒家经书中命题.不许发挥个人见解,这使儒学的地位空前强化;明朝时期,儒学发展到“心学”阶段,使儒学滑向主观唯心主义的泥坑,走向了极端。

2.近代儒学传统地位的动摇:

①19世纪末资产阶级维新派对儒学思想进行改造。十九世纪末,康有为著《孔子改制考》、《新学伪经考》,把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与儒家思想结合起来.为维新变法寻找理论依据,为儒家思想赋予了新的内容。②辛亥革命后.南京临时政府颁布法令,规定学校不拜孔子,不读四书五经,提倡自由、平等的公民道德。

③袁世凯上台后,掀起尊孔复古的逆流。

④新文化运动时期.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将斗争矛头指向儒家思想.提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口号,认为儒家思想维护的封建礼教是“吃人”的礼教。新文化运动严重动摇了以儒学为代表的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但儒学的统治地位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

3.新中国成立以后儒学的统治地位被彻底推翻。

①新中国成立以后,马克思主义居于主导地位,儒学的统治地位被彻底推翻。

②“文革”时期,儒学再次受到猛烈批判,儒学的影响进一步减弱。

③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和国家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思想界对儒家学说进行了实事求是的评价、肯定它包含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思想的主流,同时存在许多封建落后的内容。

长效热点问题举例:中国传统文化产业的振兴相关问题

1.古代中国的文化

(1)概述汉字、绘画起源、演变的过程,了解中国书画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脉络。

(2)知道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文学成就,了解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文学特色。

2. 现代中国的文化

(1)知道我国“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讨论在贯彻“双百”方针过程中取得的经验和教训。

(2)了解我国教育发展的史实,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

3.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

(1)了解19世纪以来文学的主要成就,认识其产生的时代背景及影响。

(2)欣赏19世纪以来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了解这些美术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及其艺术价值。

(3)列举19世纪以来有代表性的音乐作品,理解这些音乐作品的时代性、多样性和民族性。

长效热点

◆长效热点一:“民本”思想和“民生”问题

【复习视角】

梳理古今中外有关民生问题的重大举措,借鉴解决民生问题的经验教训,是高考的重要命题角度,复习时重点关注以下几个角度:

1.理解中国古代民本思想及其实践活动(老子主张“无为”;孔子提出“仁”,主张以德治民;墨子提出“兼爱”“非攻”;孟子提出“仁政”“民贵君轻”,反对苛政等) 。

2.了解近代民生问题的提出、发展和实践活动(太平天国颁布《天朝田亩制度》,提出“耕者有其田”“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思想;孙中山提出民生主义,主张平均地权,新三民主义的民生主义中增加了“节制资本”;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不同时期提

出了不同的土地政策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 。

3.了解新中国解决民生问题的成功与失误(建国之初农村土地改革;1958年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文革”进一步造成社会经济的混乱;新时期以来实行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等) 。

4.了解近现代西方解决民生问题的理论与实践(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思想,启蒙运动中的“人民主权说”;美国罗斯福新政中的社会救济和社会保障措施;二战后“福利”国家的建立等) ;苏联解决民生问题的探索(重视民生——新经济政策以固定的粮食税取代余粮收集制;忽视民生——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斯大林时期片面强调优先发展重工业,造成农业、轻工业落后,影响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等) 。

【即时演练】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欧美强矣,其民实困,观大同盟罢工与无政府党、社会党日炽,社会革命其将不远……若能将平均地权做到,举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则社会革命已成七八分了。

——《孙中山全集》

材料二 二战后到20世纪70年代初期……在西方国家股份公司,股票不再只为少数资本家所拥有,企业普通职工也拥有股票,资本家拥有企业全部所有权的情况已不存在;同时企业所有者退出了经营第一线,对企业的控制力下降,而由专门的管理人员和科技人员从事经营。战后发达国家的社会福利与以往不同,已经从单纯的救济发展成为公民的社会权利,得到立法和制度上的保证。

——齐世荣、吴于廑主编《世界史·现代卷》

材料三 搞农村家庭联产承包,废除人民公社制度。开始的时候只有三分之一的省干起来,第二年超过三分之二,第三年才差不多全部跟上,这个发明权是农民的。

——《邓小平文选》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简要评价孙中山的民生主义。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二战后世界资本主义有哪些发展变化。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产生这些发展变化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能够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的主要原因。

(4)从上述孙中山的民生主义、西方社会的民生政策和邓小平的富民措施中得出的共同结论有哪些?

【答案】(1)民生主义是资本主义的土地纲领,反映了资产阶级在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民生主义在当时的条件下根本无法实现,也不可能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

(2)发展变化:企业所有权发生变化;企业经营管理方式发生变化;社会福利制度发生变化。

原因:战后资本主义生产力的迅速发展;资本主义国家对生产关系进行自我调整和改革以顺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随着经济的发展,战后劳动者的维权意识加强。

(3)主要原因:使农民获得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克服了以往分配中的平均主义,经营管理上的过于集中和单一方式。

(4)结论:为求国家的稳定、社会的发展,必须关注民生;民生政策的调整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满足国民社会生活的需要是制定民生政策的重要依据。

◆长效热点二:社会转型

【复习视角】

社会转型是一个复杂的历史变化过程,它反映了一个社会由初级到高级、由落后到先进的演变,它体现着时代不断前进、不断进步的历程。

社会转型不是简单的某一社会现象的变化,而是包含着社会各方面,即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社会结构等方面整体、全面的发展与变迁,它是一种深刻的社会变动,一种具有战略性的、影响社会全局的社会大变革。

这种具有全局性的社会变动,并不都是一帆风顺的,而是充满着复杂的社会矛盾、冲突与曲折,社会转型有时是不完全的,甚至是不成功的。它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不可能设想在一朝一日之内实现的。必须以科学的态度,冷静地看待中国和世界的社会转型。

1.从考查角度上看,围绕中国和世界历史上发生的与社会转型问题相关的重大事件,是近三年高考历史命题的切入点。

2.从考查内容上看,涉及百家争鸣、辛亥革命、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变动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道路、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文艺复兴、启蒙运动等中外社会转型时期的史实。

3.考向分析

(1)历史上重要的社会转型期是人类历史长河中的精彩片段。它往往诱发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诸多方面的变革和革命,成为我们认识和把握历史的关键。

(2)命题者往往既会考查考生从整体史观、文明史观、近现代史观等不同角度认识重大转型事件的能力,又会考查考生对中外重大历史事件的分析和比较能力。

【即时演练】

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

人类历史上的每一次文明转型,都伴随着战争与流血,都伴随着思想混乱和社会动荡,都伴随着国家民族关系的巨大调整。 为获取资源与市场,工业文明的先导国家以枪炮打开了地球上一切民族和国家的大门,迫使一切后进民族走上工业化之路。近代中国,为实现民族的平等和国家的发展,进入了由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型期,百年动荡,内忧外患,血流成河。随着人

类社会的转型,近代中国人们的生活和思想观念发生了显著变化。

——《可持续发展与文明转型》

(1)近代中国 “由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型”过程中,在政治和思想文化方面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各是什么?请简要回答它们在推动中国社会转型方面的意义。

(2)请从教育、科技、文化、社会生活的嬗变方面各举一例,说明中国社会向现代的转型。

【答案】(1)事件: 辛亥革命, 新文化运动。

意义:①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统治,结束了中国数千年的君主专制统治,创建了中华民国,颁布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临时约法》,奠定了民主共和的基石,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中国社会结构开始了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型。②新文化运动:批判传统礼教,动摇了传统思想的统治地位,“民主科学”推动了中国人的思想解放(促进了近代民主思想的传播),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2)教育:新学堂的创设、留学大潮的涌动、科举制度的废除、新学制的建立等。

科技:交通、通讯工具的改进(唐胥铁路等)。

文化:商务印书馆与西书的翻译和出版、申报与报刊业的繁荣等。

社会生活:社会习俗的变化(握手礼等)。

(各举一例即可)

◆长效热点三:大国关系

【复习视角】

在复习中注意以下几点:

1.世界主要大国之间的矛盾斗争或合作协同,都是国家利益的体现。

(1)中日两国关系源远流长,从1972年两国关系正常化至今,两国关系主要是和平友好交往为主。现在日本的右翼势力复活,其一系列言论和行为也对中日关系造成了不和谐的影响。

(2)中美关系从《望厦条约》到敌视新中国,在近现代史上有很多掠夺和干涉中国内政的事情发生。但从二战期间两国的配合及关系正常化开始后两国的和平友好交流来看,两国之间虽有一些矛盾和摩擦,但共同利益很多,合作协同也很多。

(3)近现代史上中俄之间有过巨大矛盾,如沙俄割占中国北方领土和中苏关系恶化等;但中俄之间有很多友好交往,如帮助中共成立及国共合作、苏联红军消灭日本关东军、过渡时期对中国的巨大援助、苏联解体后中俄之间的战略伙伴关系等。

(4)战后美苏两个主要的战时盟国因意识形态、社会制度、国家利益的不同开始反目。它们各自操控下的势力集团不断加强政治、经济、军事联系,日益形成以欧洲为重点的全球性的严重对峙局面。这给整个国际关系带来深刻影响,形成了战后新的国际关系格局——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阵营的对立格局。

2.从考查角度上看,围绕主要大国对外政策演变的历史事件,是近三年高考的主要切入点。

3.从考查内容上看,中日关系、中俄关系、中美关系、美俄(苏)关系中的诸多重大事件,以及与之相关的事件,成为近三年高考的热点。

4.考向分析

大国关系要注意全球化视角,在经济全球化和多极化趋势加强的背景下,一些大国对外政策的变化以及中国的外交政策和成就,关注美国、俄罗斯、欧盟、日本等大国或大国集团历史上的经济、政治发展状况、对外关系的发展变化。

【即时演练】

中美关系是21世纪全球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长远来说,如果没有这个拥有七亿多人民的国家出力量,要建立稳定的持久的国际秩序是不可设想的……美国的政府不大可能对中国的行为产生多少影响,更不用说对它的思想观点了。但是,我们采取力所能及的步骤来改善同北京的实际关系,这肯定是对我们有益的,同时也有利于亚洲和世界的和平与稳定。

——美国总统尼克松向国会提交的外交政策报告(1970年2月)

材料二 “文化大革命”初期,党在对外关系方面的工作也受到“左”倾思想的严重干扰……在一年多时间里,与我国建交或半建交的四十多个国家中,有近三十个国家同我国发生外交纠纷,其中有些是由于中国方面处理不当而引起的。这就使我国的国际形象受到损害,外事工作陷于困境……1969年“五一”劳动节,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上会见一些外国驻华使节,同他们进行友好的谈话,实际上是传达中国愿意同世界各国改善和发展关系的信息。不久中国就陆续派出一批驻外使节,对过去主要由于中方的极左行动而损害双边关系的事件,主动进行修复工作。

——胡绳主编《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

材料三 我们两国人民一向是友好的。由于大家都知道的原因,两国人民之间的来往中断了二十多年。现在,经过中美双方的共同努力,友好来往的大门终于打开了。

——周恩来《中美友好来往的大门终于打开了》(1972年2月)

材料四 近年来中美关系大事摘录

2001年4月1日,美国海军侦察机在中国海南沿海空域撞毁我军用飞机,导致飞行员王伟失踪。我国政府向美方提出严正交涉和抗议。

2001年12月27日,美国总统布什签署命令,正式宣布给予中国永久正常贸易关系地位。

2010年1月29日,美国政府通知国会,计划向台湾出售总值达64亿美元的武器,中国政府表示坚决反对和强烈谴责。

2010年4月13日,国家主席胡锦涛在美国首都华盛顿同美国总统奥巴马进行了会见,两国元首就中美关系和共同关心的重大国

际和地区问题交换了意见达成共识。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美关系走向缓和的原因。

(2)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导致中美“两国人民之间的来往中断了二十多年”的美国对华政策。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三中所说的中美双方为打开“友好来往的大门”,经过了哪些“共同努力”?

(4)根据材料四指出,近年来中美关系表现出怎样的态势?反映了当今国际形势具有什么特点?

【答案】(1)中国方面原因:纠正“文革”初期在外交方面的极左政策;中苏关系严重恶化,苏联陈兵中国北部边境,国家安全面临严重威胁;解决台湾问题,实现国家统一;扩大和改善国际交往,提高国际战略地位。美国方面原因:陷于侵越战争泥潭;在美苏全球争霸中处于守势;遏制中国政策失败;不得不承认世界格局出现多极化趋势,中国成为国际关系中的重要力量。

(2)政策:敌视新中国,采取政治上不承认、经济封锁和军事遏制的政策;朝鲜战争爆发后,入侵台湾海峡,干涉中国内政。

(3)共同努力:中国邀请美国乒乓球队访华;美国总统特使基辛格秘密访华;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

(4)态势:合作与冲突交织。特点:和平与动荡、缓和与紧张并存。

◆长效热点四:近代化

【复习视角】

17~19世纪资产阶级革命与改革的进行,给封建思想制度以巨大的冲击,资产阶级以人文主义和启蒙思想为思想武器,建立起资产阶级的统治。到19世纪70年代,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起来,随之而来的是在经济领域的工业革命,这大大推动了世界向近代化的迈进。

中国由于封建体系的束缚,在近代化的道路上举步维艰,但最终没能阻挡这一历史洪流。

综观中国的近代化历程,近代化的实质是资本主义化,核心是工业化。中国的工业化既存在缺乏资金、技术、人才、思想准备等先天的不利条件,也面临着外国资本主义破坏、封建专制主义阻挠和官僚资本主义压制等政治障碍,更缺乏稳定的政治环境,从而造成近代中国没能实现近代化。

1. 从考查角度上看,围绕中国和世界历史上发生的与中外近代化相关的重大事件,是近三年高考命题的切入点。

2. 从考查内容上看,涉及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新文化运动、新航路开辟、两次工业革命、文艺复兴、启蒙运动等中外近代化史实。

3. 考向分析

(1)以近代化的视角分析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出现的重大变化及其发展过程、特点、原因和影响;正确认识中外近代化的艰难历程和进步意义;对比中外社会近代化的显著差异。

(2)经济上的工业化,政治上的民主化、法制化,思想文化上的民主化、科学化,从学习西方的军事技术到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再到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层层递进,由表及里,逐渐深入。命题者往往以此为切入点,以形式多样的问题将中国近现代的热点问题联系起来,关注国家社会的发展,考查考生对知识点的理解。

【即时演练】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钱乘旦教授长期从事各国现代化比较研究,在现代化理论的创建方面有独到的见解。在《世界现代化历程》一书中,他以现代化为主题,把世界近现代史划分为这样几个阶段:①现代化准备或酝酿阶段(14~15世纪);②现代化启动阶段(16~18世纪);③现代化在西方国家成熟与发展阶段(18世纪晚期以后);④现代化的全球扩张阶段(19世纪);⑤现代社会出现新的转型迹象(20世纪中叶以后)。

(1)现代化的准备阶段起源于中世纪晚期,距今约六七百年。中世纪晚期在西欧出现了一系列事件导致一个共同的指向,即不断瓦解西欧传统的农业文明。这些事件有哪些?

(2)现代化的启动阶段,即现代化过程在西方国家发起。钱乘旦认为,西方国家现代化的第一步是在政治领域首先迈出的,政治条件的成熟给经济发展创造了前提,而且从一开始现代化就是一个世界现象。请结合英国的史实说明钱乘旦的观点。

(3)现代化在西方国家的成熟与发展阶段,社会进入全方位的变化,实现了全面的社会转型。请概括指出变化的领域及其主要特征。

(4)现代化的全球扩张阶段,即现代化在全球的扩散,使“世界体系”形成,非西方国家在应对西方扩张的时候也开始了现代化进程。请结合中国的史实说明上述观点。

(5)二战后,发达国家出现了明显的迹象,标志着“现代社会”正在发生转型。请以20世纪90年代美国和西欧的史实来说明这一观点。

【答案】(1)事件:农奴制瓦解、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地理大发现、商业精神的扩展、民族国家的形成等。

(2)英国通过资产阶级革命(光荣革命)较早克服了专制王权;君主立宪制的确立为英国工业革命创造了合适社会环境;英国早期殖民扩张把许多国家卷进“世界体系”。

(3)领域及其主要特征:经济方面的工业化、市场化;政治方面的民主化、法治化;社会方面的世俗化、城市化;文化方面的商业化、大众化等。

(4)19世纪中期以来中国逐步被纳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体系,随着两次工业革命的推动和西方国家的殖民扩张,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体系最终确立;中国的洋务运动和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推动了中国的经济工业化进程,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推动了中国政治民主化进程,新文化运动推动了中国思想解放的进程。

(5)美国出现“新经济”,信息、知识的重要性日益增长,服务业成为主导性经济部门;

欧盟成立,出现了超国家的政治设置,民族国家遭遇挑战。美欧主导下全球化深入发展,社会变动趋势也很明显。

◆长效热点五:民主法制建设

【复习视角】

在复习中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命题往往以政策或文献、制度为切入点,运用材料进行对比分析。

2.该热点与修宪、依法治国等时政热点联系紧密,值得关注。

3.该热点涉及古今中外,体系完整,便于学科内综合。

【即时演练】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公民大会是国家的最高权力机关,负责审议并决定一切国家大事。所有合法的公民均有参与权、知情权、发言权、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所有公职人员从30岁以上的公民中选举产生,各机构内部实行集体负责和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

材料二 (雅典民主政体的根本缺陷)在于它把权力交给所有的公民,不需要国家管理者具有专长,不要求他们具有真知灼见。一个国家应当由既有专业知识又有道德的人去管理,统治者不是有王笏的人,不是偶然选中的人,不是攫取财富的人,不是使用强术和骗术的人,而是有统治知识的人。

——苏格拉底

材料三 美国总统布什在一次讲演中这样说:“人类千万年的历史,最为珍贵的不是令人炫目的科技,不是浩瀚的大师们的经典著作,不是政客们天花乱坠的演讲,而是实现了对统治者的驯服,实现了把他们关在笼子里的梦想。因为只有驯服了他们,把他们关起来,才不会害人。我现在就是站在笼子里向你们讲话。”

(1)根据材料一指出,这是对古代哪个国家民主制的叙述? 由材料概括该国民主制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苏格拉底认为雅典民主政治的缺陷是什么?从中可以看出苏格拉底具有怎样的思想?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美国是如何把统治者“关在笼子里”的?

(4)孙中山将从西方学到的政治学说发展为三民主义,并用以指导辛亥革命,推动了我国民主政治的发展,其主要表现有哪些?

【答案】(1)国家: 雅典。 特点:人民主权(主权在民)。

(2)苏格拉底认为雅典实行“直接民主”(无限民主),会导致人们盲目行事,意气用事。 其思想是追求理性,知德合一。

(3)联邦政府分为行政、立法、司法三个相对独立部门,实行三权分立,互相牵制。

(4)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颁布《临时约法》;解放了思想,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周年、次周年热点

◆周年热点一:《天朝田亩制度》颁布160周年

【复习视角】

《天朝田亩制度》将农民平均主义思想制度化,从而发展到了最高峰。平均主义作为一种社会思想,有着它的演变过程、不同的历史作用和利弊。在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时期,它是落后的、倒退的和反动的。但是,在反对封建地主所有制,打破封建大地产制对农民的桎梏中,它不仅是一面鲜明的旗帜,而且是进步的和革命的,因为它起着推动生产力发展,解放生产力的历史作用。 复习时要注意从以下角度把握:

1.注意把《天朝田亩制度》与资产阶级的土地纲领、中国共产党的土地革命纲领结合相比较,得出其异同点。

2.把太平天国运动放在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探索历程中整体复习。

3.对太平天国的两个文件《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从背景、社会经济主张、群众基础、作用等方面加以比较。

4.把太平天国运动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农民革命进行对比分析。

◆周年热点二:《南京条约》附件签订170周年

【复习视角】

从整体史观看,《南京条约》加强了中国与世界的联系,使中国纳入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

从文明史观看,它是中国了解和学习西方近代化工业文明的窗口,也是中国传统农业文明最早开始走向近代工业文明的地方。 复习时要注意从以下角度把握:

1.分析《南京条约》附件的具体内容,认识鸦片战争对中国产生的重大影响。

2.中外历史结合,了解第一次科技革命成就及其与鸦片战争的关系。

3.对比分析《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认识其对中国民族危机全面加深的不同影响。

4.通过列强侵华战争的结果,结合当时世界资本主义发展的主流趋势,认识到清政府的腐败、落后(社会制度的落后与经济的落后)是鸦片战争失败的根源。

【即时演练】

“经济上的暴力强制”是近代历史上外国对华关系的一个重要特征,就连外国人也承认在华洋商“个个都是大恶棍”,美国公使承认“我们的国旗曾经用来庇护在中国的所有流氓”。外国政府“庇护”在华外国人所依据的主要是( C )

A .永久居住权 B .海关管理权 C .领事裁判权 D .片面最惠国待遇

◆周年热点三:“一五”计划实施60年

【复习视角】

新中国成立后,经过三年恢复的艰苦努力,完成了民主革命的遗留任务,人民政权得到巩固,工农业生产达到或超过解放前的最高水平。

从1953年开始,中国共产党提出了过渡时期总路线:“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这条总路线的核心内容是“一化三改”,其根本特点是社会主义工业化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其实质就是要将中国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家建设成为一个工业化的社会主义国家。根据过渡时期总路线制定了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年)。 复习时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从新政权的巩固、国民经济的恢复与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中认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制度创新的重要性。

二是对“过渡时期”这一历史概念的理解和阐释,用具体史实来证明这一时期的“过渡”性,并从中领悟历史发展的渐进性。 三是对“一五”计划的重大成就及其原因分析,从中得出经验教训。

【即时演练】

“从1953~1956年底,我国广大农村基本完成了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运动,在这期间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具有历史的客观性和必然性。”这里的“历史的客观性和必然性”是指(C )

①当时农村生产资料微薄、生产分散规模狭小 ②小农经济的分散性和生产效率十分低下 ③生产资料公有制主导地位确立不久,影响小 ④当时我国工业化的进程需要加快农业生产发展

A .①②③ B .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②③④

◆周年热点四: 朝鲜停战协定签订60周年

【复习视角】

朝鲜战争是一场朝鲜与韩国两个意识形态对立的政府之间的战争,同时美国、中国、苏联等18个国家也不同程度地卷入。战争于1950年6月25日开始,至1953年7月27日签署《朝鲜半岛军事停战协定》止。

由于双方签署的是停战协议而非和平协议,从理论上来讲,这场60年前的战争尚未结束,东北亚地区也成为世界上唯一一个仍然处在“冷战”状态的地区。

复习时要注意从以下角度把握:

1.注重从历史与现实、国内与国际的综合角度分析朝鲜战争的背景、经过和结果。

2.朝鲜战争对中国有何重大意义?朝鲜战争对交战国有哪些影响?

3.通过战争去反思人类的未来,着重认识战争的残酷性。

3.各国具体外交政策的稳定是相对的,变化是绝对的;或敌或友是暂时的,利益最大化是永恒追求的。应透过对外政策变化和国家间关系演变的历史现象,揭示这些变化的根源和主要目的。

【即时演练】

下图为一座朝鲜半岛分界线的标志牌,该分界线的产生 (A )

A .反映了美苏对朝鲜半岛的控制 B .标志着朝鲜半岛的正式分裂

C .推动了美苏“冷战”局面的升级D .意味着两极格局的最终形成

◆周年热点问题五:南方谈话、十四大召开21周年

【复习视角】

1.结合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开放的相关史实,了解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的历程。

2.从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发展和完善的角度,理解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丰富和发展,是中国当代的马克思主义,从而理解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3.以南方谈话为切入点,了解中国共产党探索民族复兴道路的过程和启示。

4.以十四大内容为线索,结合罗斯福新政、新经济政策和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等史实,比较这些改革和中国的改革开放。

5.以南方谈话为线索纵向了解历史上的思想大解放运动及其历史意义等。

【即时演练】

1992年被人们称为中国30年改革进程标志性的分水岭。“如果说此前中国一直在隧道中探索,1992年应该说人们终于看到了隧道口的光亮。”作出这一判断的主要依据是(C )

A .制定了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 B .肯定了私营经济的合法地位

C .确立了市场经济的改革目标 D .形成了立体全面的开放格局

◆次周年热点六:清帝退位,中国结束帝制、中华民国成立101周年

【复习视角】

1.以民国成立为切入点,了解我国近代化进程(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等)的艰难起步。

2.结合启蒙运动的影响,以思想解放为切入点,了解历史上的思想解放运动。

3.结合中华民国成立与孙中山的其他活动,缅怀孙中山先生的丰功伟绩,探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4.从民国以来社会习俗的变化入手,证明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政治上的近代化促进了社会生活的近代化。

【即时演练】

《清帝退位诏书》中说:“今全国人民心理多倾向共和……人心所向,天命可知,予亦何忍因一姓之尊荣,拂兆民之好恶。用是外观大势,内审舆情,特率皇帝将统治权公之全国,定为共和立宪国体。”由材料中可以看出,清帝退位的原因是(D )

A .以退为进,等待时机 B. 表面接受,实为揽权

C .无可奈何,静观事变 D. 顺应民心,接受共和

时政热点

◆时政热点一:“神九”与“天宫一号”对接、“蛟龙”号7000米海试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2012年6月24日实现新突破:“神舟九号”航天员成功驾驶飞船与“天宫一号”飞行器对接,这标志着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完整掌握空间交会对接技术的国家。同一天,我国首台自主设计、自主集成的载人潜水器“蛟龙”号进行了7000米级海试第四次下潜试验,本次试验最大下潜深度达到7020米,达到“蛟龙”号潜水器最大设计深度。

【复习视角】

科教兴国,是我国的根本国策,科技创新是一个民族前进的不竭动力。本热点是高考的主要命题点之一。在复习中应重点关注以下角度:

(1)古代中国科技的辉煌与落伍,新中国的科技创新(“两弹一星”、东方魔稻、银河系列计算机、“神舟”飞船等) 以及形成的航天精神。

(2)对近现代西方的科技发展与创新(近代科学技术革命、牛顿经典力学体系、相对论和量子论、生物学的重大进展、现代信息技术等) 的考查。

(3)创新型国家的建立需要政治制度改革创新、经济体制创新,注重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举措、现代中国民主政治建设、新时期经济体制改革的角度的考查。

【即时演练】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12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加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推动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促进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支持企业加强研发中心建设,承担国家和地区重大科技项目。……推动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研究,提高原始创新能力。完善科技评价和奖励制度。坚定不移地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全面加强人才工作。深化人才体制改革,大力培养造就高水平创新创业人才、青年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引进高层次人才。

材料二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的自主创新技术水平日益提高,各个领域都呈现出创新的元素,如科技方面,“神舟”系列飞船,“嫦娥一、二号”,“天宫一号”以及“天一”与“神八”“神九”交会对接等关键技术的创新,创新为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带来生机和活力。

材料三 北京时间2012年6月27日11时47分,中国“蛟龙”号再次刷新“中国深度”——下潜7062米。

(1)材料一说明了什么?除了科技方面的创新,你还能举出哪些方面的创新?

(2)我国首台自主设计、自主集成的载人潜水器“蛟龙”号顺利完成5000米级海试主要任务的原因有哪些?

(3)有人认为:“在一些尖端技术的掌握和创新等重要领域已经走在世界的前列,我国已经是科技大国了。”请你给予评析。

【答案】(1)说明:党和国家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大力支持企业开展科技创新,为经济的发展提供更多的智力支持。

理论创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

制度创新:“一国两制”构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国务院实行大部委制等;文化体制的改革等。

(2)原因: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科学技术的本质就是创新,科技创新能力,已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决定性因素;在激烈的国际科技竞争面前,如果我们的自主创新能力上不去,一味靠科技引进,就永远难以摆脱技术落后的局面,没有创新就要受制于人,没有创新就不可能赶超发达国家。

(3)评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科技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在某些领域已经走在世界前列。但是,从整体上看,我国科技总体水平同世界先进水平相比仍有较大差距。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还有许多不相适应的地方。

◆时政热点二:钓鱼岛问题

年7月19日,美东地区上千位华侨华人在日本驻纽约总领馆外进行大规模反日示威抗议活动。他们高呼捍卫中国的钓鱼岛主权的口号,要求日本方面停止挑衅行为。美东华人社团联合总会共同主席梁冠军说,这是美东地区近年来规模最大的保钓示威。

【复习视角】

钓鱼诸岛位于台湾基隆东北约92海里的东海海域,是台湾的附属岛屿,主要由钓鱼岛、黄尾屿、赤尾屿、南小岛和北小岛及一些礁石组成。钓鱼诸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和台湾一样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中国外交部多次表示,中国对钓鱼诸岛及其附近海域拥有无可争辩的主权。该热点是高考的主要命题点之一。在复习中应重点关注以下角度:

(1)了解侵华日军的罪行,概述中国军民抗日斗争的主要史实,理解全民族团结抗战的重要性,探讨抗日战争胜利在中国反抗外来侵略斗争中的历史地位。

(2)把握“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认识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对中华民族复兴的重大历史意义。

(3)以钓鱼岛问题为切入点,考查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尤其是中日关系。掌握中日建交的主要史实,探讨其对国际关系产生的

重要影响。理解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重要外交活动,认识我国为现代化建设争取良好的国际环境、维护世界和平和促进共同发展所做出的努力。

【即时演练】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01年4月3日,日本文部科学省公布右翼势力“新历史教科书编撰会”炮制的歪曲历史的初中历史教科书审定合格,引起亚洲各国及世界人民的极大愤慨。日本右翼势力粉饰侵略战争,把“战败”改为“终战”,把“侵略”改为“进入”,把太平洋战争说成“自卫”,把侵略亚洲国家说成是" 解放" 英法殖民地等。

材料二 日本从近代起就觊觎中国的钓鱼岛,但在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前,日本从未对中国拥有钓鱼岛的主权提出过异议。20世纪60年代末,某国际组织宣布钓鱼岛附近可能蕴藏有石油和天然气资源,这使钓鱼岛除了具有战略价值外,又增加了重要的经济价值。从那时起,日本开始逐步实施其侵吞钓鱼岛的计划。如1996年7月4日,日本人在北小岛设置灯塔,随后又在钓鱼岛上竖起画有太阳旗的木牌。近年来,日本人的登岛活动更是频频发生。

(1)列举两个抗日战争时期的历史事件,以证实日本侵华战争的罪恶事实不容篡改。

(2)日本妄图侵占我国钓鱼岛的政治、经济、军事目的各是什么? 上述材料给我们哪些启示?

【答案】(1)1937年7月7日,日本进攻宛平城的卢沟桥,发动全面侵华的七七事变;1937年12月,日本攻陷南京,屠杀中国和平居民30多万人,制造了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

(2)政治目的:对外进行扩张,重温军国主义旧梦。经济目的:占有这一海域丰富的地下资源和其他海洋资源。军事目的:控制此海域,使其成为海上军事基地。启示:警惕日本右翼势力膨胀及军国主义复活,反对国际霸权主义,坚决捍卫我国领土主权,保护我国海洋权益。

◆时政热点三:党的十八大代表选举工作顺利推进

2012年,是我国实施“十二五”规划承上启下的重要一年。拥有8000多万名党员的中国共产党,2012年下半年将在北京召开举世瞩目的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选出符合中央要求、广大党员拥护的党代表,对于开好党的十八大至关重要。

【复习视角】

九十多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为国家为民族建立了不朽的丰功伟绩。该热点是高考的主要命题点之一。在复习中应重点关注以下角度:

(1)理解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程,对中共历史上的历次重要会议进行对比分析(如中共八大和十一届三中全会)。

(2)关注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改革开放以来民主与法制建设、“一国两制”的理论与实践)。

(3)注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改革开放的决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4)重视20世纪以来的重大思想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即时演练】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报告提出了促进革命迅速取得全国胜利和组织这个胜利的各项方针;说明了在全国胜利局面下,党的工作重心必须由乡村转移到城市;规定了党在全国胜利以后,在政治、经济、外交方面应当采取的基本政策,以及中国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由

新民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的总的任务和主要途径;着重分析了当时中国各种经济成分的状况和党所必须采取的正确政策。 ——《中共党史上的80件大事》

材料二 大会提出,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国内的主要矛盾不再是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而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解决这个矛盾的办法是发展社会生产力,实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为此,大会作出了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必须转移到社会主义建设上来的重大战略决策。大会在总结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实施经济的基础上,继续坚持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即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经济建设方针。

——《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

八大的路线是正确的。但是……没有能够在实践中坚持下去。八大以后我们取得了社会主义建设的许多成就,同时也遭到严重挫折。

——《邓小平文选》

(1(2)材料二对当时国内主要任务和经济建设方针是怎样阐述的?

(3)材料二与材料一的实践结果有何不同?为什么会有这种不同?

(4)根据材料三,指出1978~2007年成就取得的原因。结合以往史实和当前形势,简要指出中国要实现继续发展应解决哪些问题。

【答案】(1)方略: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

成分:官僚资本主义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封建主义经济、新民主主义经济。

(2)主要任务: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经济建设方针:在经济建设上,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即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方针。

(3)不同:七届二中全会对实践起了指导作用,八大的探索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几乎未能发挥。

原因:“左”倾错误的影响。

(4)原因: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和教训,以经济建设为重心,改革开放。

问题:民生、社会公平、开拓市场、社会稳定、自主创新等。(言之有理即可)


相关内容

  • 2013高考状元谈文综高效学习法
  • 2014年文综复习:高考状元谈文综学习方法 2013年文综的复习,找对方法就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学习科学>的学习方法就是把把厚厚的教科书变成薄薄的重点.知识点合集, 把各科 文科综合是令很多考生头痛的部分,它的分值大而且主观题比重大.不过,我相信,只要经过一定的训练,主观题高分是完 ...

  • 高三高考备考方案
  • 卓尼县藏族中学2015届高三年级备考方案 高三教学工作是学校重中之重的工作,关系到学校在社会上的声誉,关系到学校的生存与发展,责任重大.全体高三年级教师责无旁贷,要精诚合作,共同努力,以实干.真干.苦干的态度全身心的投入到教学中去,争取最大限度的让学生满意,家长满意,学校满意,社会满意.高三年级是高 ...

  • 2016年历史全国卷考纲研究.历年考点分析与备考对策
  • 2016年历史全国卷考纲研究.历年考点分析与备考对策 2016届高三历史备课组 2016年广东高考将采用国家考试中心统一命题试卷.全国卷分三类:全国新课标Ⅰ卷.全国新课标Ⅱ卷.全国大纲卷.今年广东省使用全国Ⅰ卷.本文有三个内容:一.简要对比广东卷和全国卷的差异,2.解读2016年历史高考考纲及分析2 ...

  • 高考前十天如何复习
  • 本文由wgwe489489贡献 doc文档可能在WAP端浏览体验不佳.建议您优先选择TXT,或下载源文件到本机查看. 高考前十天, 高考前十天,还能怎么复习 http://www.sina.com.cn 2006 年 05 月 29 日 01:29 海峡都市报 N本报记者 叶琦 宋晖 高考进入 10 ...

  • 高中历史研讨会发言稿
  • 2011年我担任高三(1)(2)班两个应届文班的历史课,在2011年高考中,两个班119人二本上线47人,文综平均分206分.下面是我校在高考备考中的的几点具体做法. 高三历史复习备考中我们的具体做法: 准备教学,组织教学,辅助教学,反思教学 一.准备教学 1.制定阶段计划,明确阶段任务 开学之前备 ...

  • [高三高考备考必备复习资料]一轮复习文综计划攻略大全
  • 高三高考备考必备复习资料:一轮复习文综 计划攻略大全 高三第一轮复习是花费时间最长,也是最为重要的复习阶段,这一 轮复习效果的好坏,直接决定着后面复习的效果,甚至决定着自己 的高考成绩,其重要性可见一斑.要做好文综第一轮复习,可以采 用以下一些方法. 文综总体战略纲要 一. 学习的根本规律-思路清晰 ...

  • 2013届高三化学教学得与失
  • 2013届高三化学教学得与失 2013年高考终于落下了帷幕,我校高三理科177班高考成绩让我感觉有些欣慰,也有些遗憾.欣慰的是高考第一梯队从高一到高三一直认真刻苦学习的×××.×××同学顺利升入二本,遗憾的是年级组老师认为升学最有希望的第一梯队×××同学距二本线仅只6分,降分后才被录取,第二梯队的同 ...

  • 2016-2017学年度高三历史教学指导意见
  • 2016-2017学年度高三历史教学指导意见 根据教育部制定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和江苏省<历史考试说明>的要求,结合我区高三历史教学实际,特制定2016-2017学年度高三历史教学工作意见. 一.2016年江苏高考历史试卷分析 执行新课程标准的江苏省的高考历史命题随新课 ...

  • 2013-2014学年度高三地理备课组工作总结(第二学期)
  • 高三地理备课组工作总结 (2013--2014学年度第二学期) 本学期高三地理备课组在学校领导的关心.支持,尤其是学校教导处和教研室的直接指导和帮助下,我们备课组全体教师根据本学科的实际情况,制定了严密的备考计划,发挥优势,通力合作,认真备考,全力备考,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在上学期第一轮复习的基础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