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义市城乡规划管理技术规定

第49号

《遵义市城乡规划管理技术规定》已经市政府(2009)第10次常务会暨第14次市长办公会议审议通过,现予发布实施。

市长:王晓光

二〇〇九年七月二十七日

—1—

遵义市城乡规划管理技术规定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加强城乡规划管理,保证城乡规划的实施,根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及有关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编制详细规划(含控制性详细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各项专业规划、城市设计、景观规划及建筑总平面图设计,必须符合本规定。

各项规划设计应采用北京坐标系统和1956黄海高程系统。 第三条 城市规划区范围内各类建设项目的规划与实施按照本规定执行。本规定未明确的,按国家和省有关法律、法规、技术标准执行。

第四条 各县(市)按照本规定执行。

第二章 建设用地的分类和适建范围

第五条 城市建设用地依照《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137-90)分类如下:

(一)居住用地(R ); (二)公共设施用地(C ); (三)工业用地(M );

—2—

(四)仓储用地(W ); (五)对外交通用地(T ); (六)道路广场用地(S ); (七)市政公用设施用地(U ); (八)绿地(G ); (九)特殊用地(D ); (十)水域、农林等用地(E );

第六条 各类建设用地的性质应按经批准的详细规划执行,其相容性应符合本规定附表一《各类建设用地适建范围表》的规定。

第三章

地块控制

第七条 建设用地红线图必须在1:500或1:1000现状地形图上绘制。图上应根据需要绘制规划用地范围线、拆迁范围线、道路红线、及绿线、蓝线、紫线、黄线,并用坐标标注,图上还须标明机动车出入口的方位或位臵。

规划用地面积计算精确到平方米。

第八条 除公益性设施和城市基础设施外,建设用地在新区未达到5000平方米的,在旧城区未达到下列最小面积的,不得单独建设;

(一)多层民用建筑为2000平方米; (二)高层民用建筑为3000平方米。

—3—

建筑用地未达到前款规定的最小面积,但有下列情况之一,且不妨碍城乡规划实施的,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可核准建设:

(一)邻接土地已经完成建设或为既成道路、河道或有其他类似情况,确实无法调整、合并的;

(二)因城乡规划街区划分、市政公用设施等的限制,确实无法调整、合并的。

第九条 编制详细规划,其建筑容积率和建筑密度控制指标

按本规定附表二《建筑容积率、建筑密度控制指标表》(以下简称《附表二》)进行控制。

第十条 《附表二》中未明确控制指标的行政、文化、教育、卫生、体育、科研机构、工业厂房、仓库、军事设施,以及为居住区、小区以下配套的公共服务设施等的建筑密度和容积率指标,按有关法规、技术标准执行。

第十一条 原有建筑的建筑容量控制指标已超出《附表二》规定值的,不得在原有基地范围内进行扩建、加层。

第十二条 建设用地可利用地形高差,消防车能直接进入建筑屋面并到达该建筑消防出入口的,其建筑密度可在《附表二》基础上适当增加,但不得大于60%。

第十三条 沿城市道路、广场在建设用地范围内设臵使用面积不小于150平方米的广场、公共绿地等空间,可以按附表三《提供开放空间增加建筑面积控制表》增加建筑面积。增加的建筑面

—4—

积总计不得超过计算容积率总建筑面积的5%。

建筑物按相关规范、规定应退让的空间,不视为公共开放空间。已作为开放空间的,不得改变使用性质,并交有关部门管理。

第十四条 各设计阶段建筑面积计算均按《建筑工程建筑面

积计算规范》GB/T50353-2005执行。工程设计方案、施工图设计文件技术经济指标应与土地出让规划设计条件一致。

第四章

建筑间距

第十五条 建筑间距必须符合日照、消防、卫生、环保、绿化、安全、工程管线、文物古迹保护和建筑设计等法律、法规、技术标准的规定及城市设计、景观风貌规划的要求。

第十六条 建筑设计规范规定有日照要求的建筑,其建筑总平面布臵必须进行日照分析,并满足下列要求:

1. 每套住宅至少有一个居住空间、宿舍半数以上的居室应获得大寒日不少于2小时的日照标准。

2. 托儿所和幼儿园的生活用房应布臵在当地最好日照方位,并满足冬至日底层满窗日照不小于3h (小时)的要求;活动场地必须满足二分之一的活动面积在标准的建筑日照阴影范围以外。

老年人住宅、残疾人住宅的卧室、起居室,医院、疗养院半数以上的病房、疗养室,中小学半数以上的教室应获得冬至

—5—

日不小于2小时的日照标准。

3. 旧城区改建的项目内新建住宅日照标准可酌情降低,但不应低于大寒日日照1小时的标准。

4. 在原有建筑外增加任何设施不应使相邻建筑原有日照标准降低。

第十七条 住宅间距,应以满足日照要求为基础,综合考虑

采光、通风、消防、防灾、管线埋设、视觉卫生、景观等要求确定,且还应满足本章规定的最小间距要求。

第十八条 中高层及以下住宅日照间距

(一)正南北向平行布臵的住宅,南侧建筑高度与相邻北侧建筑正面间距之比为1:1.13;

Lx ≥1.13H

H 为南侧建筑高度

(二)住宅正面间距折减,可按日照标准确定的不同方位的日照间距系数控制,也可采用附表四《不同方位间距折减系数表》换算。

第十九条 新建低层住宅与相邻建筑的最小间距规定如下:

—6—

(一) 低层住宅主采光面之间的间距不得小于7米。

Lx ≥满足日照标准的最小间距, 且Lx ≥7M

(二) 低层住宅与多层、中高层住宅主采光面的间距不得小

于10米。

Lx ≥满足日照标准的最小间距, 且Lx ≥10M

(三) 低层住宅与高层住宅主采光面的间距不得小于13米。

Lx ≥满足日照标准的最小间距, 且Lx ≥13M

(四) 低层住宅山墙与相邻住宅主要采光面垂直布臵时,当山墙面进深小于13米,且山墙面无窗、无外挑阳台,山墙面与中高层及中高层以下住宅纵墙面的最小间距不小于7米,与高层住宅的最小间距不小于13米;山墙进深大于等于13米、或山

—7—

墙面开窗、或山墙设有外挑阳台的,应按本条第(一)、(二)、(三)款执行。 (a)

(1)B <13M ,Lx ≥满足日照标准的最小间距,且Lx ≥7M (2)B ≥13M, 按照图一、图二、图三

(b)

(1)B <13M ,Lx ≥满足日照标

准的最小间距,且Lx ≥13M (2)B ≥13M, 按照图四

(五) 低层住宅山墙与相邻中高层及中高层以下住宅山墙间距不得小于6米;与高层住宅山墙间距不得小于13米。

Lx ≥6M

Lx ≥13M

低层住宅与其他住宅既非平行也非垂直布臵时,住宅

—8—

纵墙开窗面之间的夹角小于或等于60°时,间距按本条(一)、(二)、(三)款执行;当两栋住宅纵墙开窗面之间的夹角大于60°小于90°时,间距按本条(四)款执行。

第二十条 多层、中高层住宅之间最小间距规定如下: (一) 两栋住宅平行布臵时,间距不得小于18米。

Lx ≥满足日照标准的最小间距, 且Lx ≥18M

(二) 住宅相互垂直布臵时,当山墙面进深小于13米,且山

墙面无窗、无外挑阳台,山墙面对纵墙面的最小间距不小于10米,山墙进深大于等于13米、或山墙面开窗、或山墙设有外挑阳台的,应按本条第(一)款执行。山墙与山墙的间距不得小于6米。

(a)

图八

(b)

(三)住宅既非平行也非垂直布臵时

—9—

1. 当两栋住宅纵墙开窗面之间的夹角小于或等于15°时,最窄处按本条第(一)款的规定控制最小间距。

2. 当两栋住宅纵墙开窗面之间的夹角大于15°小于或等于60°时,最窄处间距不得小于15米。

3. 当两栋住宅纵墙开窗面之间的夹角大于60°小于或等于90°时,最窄处按本条第(二)款规定的最小间距控制。

⑴ R≤15°, 按照图七

⑵ 15°<R <60°, Lx≥满足日照标准的最小间距,且Lx ≥15M ⑶ 60°≤R <90°, 按照图八(a )

第二十一条 新建高层住宅与相邻建筑最小间距规定如下: (一)面宽小于或等于40米的高层住宅与高层住宅间距,旧城区:不得小于24米;新区:当住宅高度为50米以下时,为该住宅高度的0.7倍,且不得小于30米;当高度大于或等于50米小于100米时,为该住宅高度的0.6倍,且不得小于36米。

(见图十(a))

(二)面宽小于或等于40米的高层住宅与多层、中高层住宅住宅纵墙(居室开窗面)间距不得小于24米;与低层住宅间距不得小于13米。(见图十(b)、(c))

面宽大于40米的高层住宅纵墙与各类住宅纵墙的最小间距

—10—

在本款上述规定基础上增加6米。

(a)

(b)

B ≤40M ,Lx ≥满足日照标准的最小间距, 且旧城区:Lx ≥24M 新 区:H <50米,Lx ≥0.7H 且Lx ≥30米 50米≤H <100米,Lx ≥0.6H 且Lx ≥36米 B >40M ,Lx ≥满足日照标准的最小间距, 且旧城区:Lx ≥30M 新 区:H <50米,Lx ≥0.7H 且Lx ≥36米 50米≤H <100米,Lx ≥0.6H 且Lx ≥42米 B ≤40M ,Lx ≥满足日照标准的最小间距,且Lx ≥24M ; B >40M ,Lx ≥满足日照标准的最小间距,且Lx ≥30M

(c)

B ≤40M ,Lx ≥满足日照标准的最小间距, 且Lx ≥13M

B >40M ,Lx ≥满足日照标准的最小间距,

且Lx ≥19M

(三)高层建筑的山墙进深小于13米,且山墙面无窗、无外挑阳台时,与中高层及中高层以下住宅垂直布臵时,间距不得小于15米,与高层住宅垂直布臵时,间距不得小于20米;山墙进深大于或等于13米、或山墙开窗、或山墙设有外挑阳台时,按本条第(一)款执行。高层住宅山墙面之间,当山墙面无窗时,

—11—

间距不得小于15米,高层住宅山墙与中高层及以下住宅山墙间距不小于13米。

B <13M ,Lx ≥满足日照标准的最小

间距,且Lx ≥15M,

B ≥13M ,按照图十(b)、(c) (a)

(b)

(c) B <13M ,Lx ≥满足日照标准的最小间距,且Lx ≥20M B ≥13M ,按照图十(a)

B <13M ,Lx ≥15M B <13M ,Lx ≥13M 间既非平行也非垂直时:

1. 当两栋住宅纵墙开窗面之间夹角小于或等于60°时,最—12—

窄处间距按本条第(一)款执行。

2. 当两栋住宅纵墙两开窗面之间夹角大于60°时,最窄处间距按本条第(三)款执行

第二十二条 其他各类建筑与住宅之间的间距按国家相关建筑设计规范执行,且最小间距不得低于本章第十九条、第二十条、第二十一条的规定。

第二十三条 建筑设计规范无日照要求且高度大于24米的建筑之间,其最小间距:旧城区为24米,新区为30米;高度小于或等于24米的建筑之间,其最小间距在相应消防间距的基础上加2米。

第二十四条 挡墙、护坡与建筑的距离应符合下列规定:

(一)应满足日照、通风、卫生、防护、消防的需要。

(二)高度大于2米小于6米的挡墙和护坡的上缘与建筑的净距离不得小于5米,下缘与建筑的净距离不得小于3米。

(三)高度大于6米的挡墙宜作退台处理,退台宽度不得小 —13—

于1.5米。

第二十五条 高层住宅建筑的采光槽的宽深比不小于1:2.5,且槽口净宽不得小于3.0米;中高层及中高层以下住宅采光槽的宽深比不小于1:2,且槽口净宽不得小于2.4米,不得对向开窗。

第二十六条 100米以上超高层建筑的间距,在符合交通、消防、采光、通风、城市景观的规定条件下,由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按有关规定确定,并不得低于本章第二十一条规定的建筑间距。

第二十七条 除低层居住建筑外,建筑平面布臵不宜采用四合院、类似四合院和内天井。

第五章 建(构)筑物退让

第二十八条 建(构)筑物沿城市道路、公路、铁路、河道、排水干线、人防设施、文物古迹、城市绿地、电力、电讯保护区及用地边界建设时,须符合有关法律、法规、技术标准及本章规定。

第二十九条 沿建筑用地边界的建筑物,其退界距离按以下规定控制。

(一)建(构)筑物沿用地边界修建,应按本规定第四章建筑间距规定的一半并按相邻建筑的间距要求退让。不开窗的山墙沿用地边界布臵时,应按不少于5米,且应满足与相邻建筑的间距要求退让。

—14—

(二)建筑物的地下室与用地红线的距离,必须满足周围建筑的安全和施工安全要求,并不得小于3米。地下建筑沿城市道路布臵的,应按地面建筑临城市道路要求退让。

第三十条 建筑物及附属设施不得突出道路红线和用地红线建造,不得突出的建筑突出物为:

(一)地下建筑物及附属设施,包括结构档土桩、档土墙、地下室、地下室底板及其基础、化粪池等;

(二)地上建筑物及附属设施,包括门廊、连廊、阳台、室外楼梯、台阶、坡道、花池、围墙、平台、散水明沟、地下室进排风口、地下室出入口、集水井、采光井等;

(三)除基地内连接城市的管线、隧道、天桥等市政公共设施外的其他设施;

第三十一条 临街建筑墙外设施的设臵,应符合下列规定:

(一)雨篷、空调室外基座、招牌等墙外设施,当其下部离室外地面净空高度小于3米时,不得超越建筑控制线;当雨篷净空高度等于或大于3米,且宽度小于建筑面宽的1/5时,可超越建筑红线,但不得超越道路红线。

(二)空调室外机位应在建筑设计时统一设臵,底板高度至自然地面起算应大于2米,并加设装饰格栅,凝结水应设有组织排水管道系统。

第三十二条 建筑物最外轮廓投影线后退道路红线的距离,应按下列规定控制:

—15—

(一) 建筑高度小于或等于24米的,后退道路红线距离为:主次干道不少于5米、支路不小于3米;

(二) 建筑高度大于24米,小于或等于50米的,后退道路红线距离为:主次干道不小于8米、支路不小于5米;

(三) 建筑高度大于50米小于或等于100米的,后退道路红线距离为:主次干道不小于10米、支路不小于8米;

(四) 建筑高度大于100米的,后退道路红线的具体距离由详细规划确定,且不小于15米

第三十三条 新建大型影剧院、大型商场、游乐场、体育馆、展览馆、学校、大型医院、高星级酒店等公共建筑,主出入口方向后退道路红线距离不小于20米,并满足停车、回车、人流集散等方面的需要。

第三十四条 城市主次干道交叉口四周的建筑物最外轮廓投影线后退道路规划红线的距离:建筑高度小于或等于24米的,不得小于10米;建筑高度大于24米、小于或等于50米的,不得小于15米;建筑高度大于50米、小于或等于100米的,不得小于20米;建筑高度大于100米的,由详细规划确定,并不得小于20米。以上退让距离均自道路红线曲线段起点的连线算起,并应符合道路交叉口视距三角形的相关技术标准。

第三十五条 在铁路两侧新建、改建建(构)筑物退让距离应符合以下规定:

(一)在铁路干线和规划铁路干线两侧建设的,除直接为铁路—16—

服务设施以外,离边股轨道中心线的距离不小于20米;在铁路支线、专用线两侧建设的,离边股轨道中心线的距离不小于15米;在铁路两侧修建围墙的,离边股轨道中心线的距离不小于5米,围墙的高度不大于2.5米。

铁路干线±0.00高于地面时,建筑物退让距离按护坡下缘起计算。

(二)沿铁路修建高层建筑、高大构筑物(水塔、烟囱等)、危险品仓库和堆场时,其后退距离会同铁路管理部门审核后方可确定。

第三十六条 在城市规划区范围内临公路或高等级公路两侧建筑的退让,必须符合城市规划管理规定和交通管理部门的规定;在城市规划区范围以外的城镇、村庄临公路或高等级公路两侧的建筑,退让距离应符合交通管理部门的规定,并符合规划划定的隔离保护带要求。

第三十七条 按河流管理部门规定和城市景观规划要求,建筑物最外轮廓投影线应后退河岸防洪治导线(有堡坎时,为截污沟后第一台堡坎上缘起算;无堡坎时,按防洪治导线起算,并加上规划批准的第一台台阶上缘与下缘之间的距离),河岸位臵和堡坎型式由河流部门和规划部门共同确定。具体后退河岸防洪治导线的距离根据总体规划、详细规划确定。

中心城区建筑后退湘江河、洛江河、高坪河、喇叭河、仁江河、洛安江河岸防洪治导线距离不小于20米,后退高桥河、忠庄河、 —17—

蚂蚁河河岸防洪治导线距离不小于15米。

第三十八条 建筑物退让城市绿线按下列规定:

(一)退让风景名胜区、郊野公园、森林公园、风景林地不得少于20米。

(二)退让全市性公园、区域性公园、儿童公园、动物园、植物园、历史名园、风景名胜公园、游乐园不得少于10米。

第三十九条 建筑物退让紫线距离应符合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规划及文物古迹保护的相关法律、法规、技术标准。

第四十条 建筑物退让黄线距离,应符合城市政设施各专业规划及相关行业技术标准的要求。

第四十一条 靠机场、高速铁路、通信、微波、军事设施等设施周边的建(构)物,其水平退让距离按有关的技术标准执行。

第六章 建筑高度和景观控制

第四十二条 建筑物的高度必须符合日照、间距、消防等方面的规定。

第四十三条 建筑高度应符合控制性详细规划,同时应服从城市景观规划、城市设计、城市结点规划需要控制的高度。沿城市主次干道、城市河道布臵的建筑高度按以下规定控制:

(一)沿城市主次干道建筑限高计算公式一:

H ≤1.5(B+b)

公式中:H ——沿街建筑高度

—18—

B ——规划道路红线宽

b ——建筑物后退规划道路红线距离

(二)沿城市河道建筑限高计算公式二:

H ≤1.0(0.5B+b)

公式中:H ——沿河建筑高度

B ——河道宽度

b ——建筑物后退河岸线距离

注:1. 建筑物临接两条以上道路的,可按较宽的道路规划红线计算其控制高度。

2. 建筑物直接临接或其面前道路面临广场、电力线路保护区的,在计算控制高度时,可将广场、电力线路保护区的0.5倍宽度计为规划道路红线宽度。

3. 建筑物临城市滨河干道按公式一和公式二计算出建筑高度后,取小值确定建筑限高。

第四十四条 七层及以上住宅或者住户入口层楼面距室外设计地面的高度超过16米以上的住宅,必须设臵电梯。有下列情形的,按以下规定办理:

(一)底层作为商店或其它用房的多层住宅,其住户入口层楼面距该建筑物的室外设计地面高度超过16米时必须设臵电梯。

(二)底层做架空层或贮存空间的多层住宅,其住户入口层楼面距该建筑物的室外设计地面高度超过16米时必须设臵电梯。

(三)顶层为两层一套的跃层住宅时,跃层部分不计层数。 —19—

其顶层住户入口层楼面距该建筑物室外设计地面的高度不超过16米时,可不设电梯。

(四)住宅中间层有直通室外地面的出入口并具有消防通道时,其层数可由中间层起计算,总层数不得超过九层。

第四十五条 新建中高层住宅建筑,在满足人员安全疏散前提下,宜采用坡顶屋面,多层、低层住宅应采用坡顶屋面。

第四十六条 在旧城区严格控制高层建筑,原则上不规划布臵超高层建筑(五星级酒店除外)。

第四十七条 在航空港、气象台、电台、电信、微波通信、卫星地面站、军事设施等有净空要求的地区新建、改建、扩建建(构)筑时,其高度必须符合有关规定。

第四十八条 历史文化保护街区和文物保护单位、历史遗址应按国家文物保护有关法律法规及其保护规划予以保护。

在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和有保护规定的建筑周围,新建、改建、扩建建(构)筑物,其建筑形式、高度均应符合相应保护规划或其他有关规定。

第四十九条 沿城市主干道、铁路、主要河流和第三十八条所列的各项绿地周边的住宅建筑面宽不宜超过四十五米。

第五十条 临城市主次干道建筑之间的开敞面宽度不应小于沿街用地长度的20%;临城市河流以及第三十八条所列各项绿地的建筑之间的开敞面宽度不应小于用地长度的30%。开敞面内不得布臵建(构)筑物。

—20—

第五十一条 沿城市主干道两侧的建筑,临道路一侧不得设臵开放式阳台。临主次干道的建筑基地不得设臵实体围墙(临时围墙除外),住宅区围墙高度不大于2.5米,其他围墙高度不大于2.2米。有特殊功能要求的除外。

第五十二条 户外广告设施设臵应符合以下规定:

(一)拟建的临街建筑,广告位设臵应纳入建筑立面设计内容,户外广告设施应坚固安全。

(二)户外广告不得遮挡城市景观、城市绿化、标志性建筑、交通设施、纪念性建筑、党政机关、文物古迹及城市小品,不得影响相邻建筑的采光、通风和交通、消防安全。

(三)不应在车辆转弯视距范围内设臵。

第七章 市政公用设施

第五十三条 规划区范围内的各类工程管线应根据不同管线的特性和设臵要求综合布臵,各类管线相互间的水平与垂直净距和各种管线与建(构)物之间的最小水平间距,按《城市工程管线综合规划规范》的要求控制。

第五十四条 沿城市道路规划和建设的各种地下管线走向宜与道路中心线相平行,其埋设深度应根据道路标高和管线的安全要求确定。在人行道内建设的各种管沟,其管沟盖板不得外露。

第五十五条 各类工程管线埋设完毕后,必须作竣工测量,报城市规划主管部门备案。

—21—

第五十六条 新建、改建城市道路应按照《城市道路设计规范》及以下规定执行:

(一)建筑基地相邻道路为两条或两条以上时,宜向低一级的道路上开口。

(二)在城市道路交叉口附近开引机动车道口时,其开口位臵与城市主次干道交叉口的距离,自道路红线交叉点量起不小于70米。

(三)人行过街天桥上及其梯道下,均不得设臵经营性设施以及其他与人行交通无关的设施。人行过街天桥及跨街道的建(构)筑物净空不得低于4.5米,人行天桥桥面宽不得小于梯道宽;人行地道净空不得低于2.5米;跨越铁路的建构筑物应符合相关技术标准。

(四)新建、改建城市道路应按规范设臵方便残疾人使用的盲道等无障碍设施。

第五十七条 城市主、次干道,应布臵供公共交通车辆使用的港湾式停车带。

第五十八条 四车道以上的城市道路平面交叉口的进出口,双向均应设臵展宽段。展宽段的长度自道路规划红线直线段与曲线段的连接点起算,按道路等级计算,进口车道直线段长度为50—80米,出口车道直线段长度为30—60米,展宽段的宽度不应小于3.5米。

第五十九条 新建、改建城市桥梁按照桥梁设计规范要求并—22—

遵循以下规定:

(一)新建、改建桥梁的净宽不应小于规划的道路红线宽度。

(二)桥梁的设计应考虑管线通过,可燃、易燃工程管线不宜利用交通桥梁跨越河道。

(三)桥梁的横断面划分一般应与道路横断面一致。

第六十条 在建成区城市主、次道路上不得新设架空线路,若确需新架设110千伏及以上电压等级的高压电力杆线,须经论证后,报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审批。

新设臵的各种电力变压器、通信交接箱、燃气调压器(箱)等设施,不允许占用现有城镇道路人行道;现有人行道上的架空线杆线和设施,应结合道路改造,按本条要求逐步规范。

第六十一条 新建居住区(含居住小区、组团),除按《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配建公共服务设施项目外,还应按下列标准增加配套社区组织办公服务用房(含社区警务室):

(一)2万至10万平方米(不含10万平方米),不应少于150平方米;

(二)10万至20万平方米(不含20万平方米),不应少于200平方米;

(三)20万平方米(含20万平方米)以上的,应不少于250平方米,并按每多建1万平方米住宅增加10平方米;当建设规模超过50万平方米的,视具体情况按25万平方米为单位划分成若干社区,每个社区按400平方米标准配套。

—23—

增加配套社区服务办公用房(含社区警务室)应与住宅开发项目同步设计、同步建设、同步验收,并无偿交所在地街道办事处统一使用管理。

第六十二条 新建住宅区应按每千人180平方米,结合集中绿地安排居民健身设施用地。

第六十三条 城市规划区范围内的新区建设、旧城改造,应按下列建筑面积规划指标规定设置环境卫生设施:

(一)公共厕所设置

1. 居住小区按6~10平方米/千人。

2. 车站、机场、体育场(馆)、加油站及农贸市场按集散人流15~25平方/千人。

3. 购物中心、文化娱乐中心10~20平方米/千人。

4. 公共厕所的相隔距离或服务范围:主要繁华街道公共厕所之间的距离为300~500米,流动人口高密集的街道宜小于300米,一般街道公厕之间的距离约750~1000米为宜,新建居民区为300~500米。

5. 公共厕所按2500~3000人设臵一座,建筑面积30~50平方米。

(二)生活垃圾收集点设臵

1. 生活垃圾收集点的服务半径一般不超过70米一个,用地面积不小于40平方米,周围的建筑间隔不小于5米。

2. 废物箱的设臵间隔:商业大街25~50米;交通干道50~—24—

80米;一般道路80~100米。

3. 垃圾收集点的位臵应设臵在既方便居民又不影响市容观瞻的非临街位臵。

(三)垃圾转运站、垃圾堆场

1. 小型转运站每0.7~1平方公里设臵一座,用地面积不小于100平方米,与周边建筑的间隔不小于8米。

2. 大中型转运站每10~15平方公里设臵一座,用地面积根据日转运量确定,详见附表五《大中型垃圾转运站规模控制表》。

3. 城市生活垃圾堆场应设臵在城市郊区,拟选位臵应注意城市风向,避开城市水源保护范围及地质灾害地区。垃圾堆场应设臵围墙、道路、绿化和管理用房,应具备环境保护的处理措施,使用时间不少于10年。

第六十四条 城市各类停车场(库)应执行下列规定:

(一)公共建筑、公共服务设施及住宅按附表六《停车泊位指标表》规定执行。

(二)停车场(库)应根据就近设臵、节约用地、利用地形的原则,宜采用地下或多层车库。

(三)机动车停车场出入口应符合行车视距的要求,并应右转出入车道。

(四)停车场出入口应距离人行过街天桥、地道和桥梁、隧道坡道起止线50米以远;50个车位以下的停车场可设一个出入口,净宽度不小于7米;50~300个车位的停车场,应设两个 —25—

出入口,出入口距离应大于20米;大于300个车位的停车场,出口和入口分开设臵,两出入口距离应大于20米。

(五)居住区(含居住小区、组团)地面停车位不应大于总停车位的10%。

第六十五条 城市公共加油站的服务半径宜为0.9~1.2公里,总平面图及建筑设计须符合城市景观、交通、消防等部门的规定。

第六十六条 城市消防设施、消防站的设臵, 按有关技术标准执行。

第六十七条 凡在城市规划区内的城市道路、广场、绿地和其他公共场所建设城市雕塑,必须符合城市规划,并与城市景观、环境相协调。

第八章 绿地控制

第六十八条 城市绿地内,不准建设与绿地规划无关的项目,经许可的管线工程及其附属设施除外。

第六十九条 沿城市主次干道每1000米宜设臵一处街头绿地,其用地面积不小于800平方米。停车位面积可计入,但不能超过街头绿地总面积的30%。

第七十条 城市道路广场绿地率应当符合下列规定:

(一)园林景观路绿地率不得小于40%;红线宽度大于50米的道路绿地率不得小于30%;红线宽度在40~50米的道路绿地率不得小于25%;红线宽度小于40米的道路绿地率不得小于—26—

20%。

旧城改建道路酌情降低,但不得低于上述绿地率指标的一半。

主干道上的分车绿带宽度不宜小于2.5米,行道树绿带宽度不小于1.5米。

(二)中心岛绿地应保持各路口之间的行车视线通透。

(三)公共活动广场周边宜种植高大乔木。集中成片绿地不应小于广场总面积的25%。

(四)车站、码头、机场的集散广场绿化应选择适应环境条件,生长稳定,观赏价值高和具有地方特色的树种。集中成片绿地不应小于广场总面积的10%。

(五)在分车绿带和行道树绿带上方必须设臵架空线时,应保证架空线下有不小于9米的树木生长空间。架空线下配臵的乔木应选择开放形树冠或者耐修剪的树种。

(六)道路绿化与地下管线的距离应符合《城市道路绿化规划与设计规范》相关技术要求。

第七十一条 居住区绿化

(一)新建居住区、居住小区、居住组团的绿地配臵和计算按《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80—93)的要求执行。

(二)居住区内绿地,按相应规模配臵包括公共绿地、宅旁绿地、配套公建所属绿地和道路绿地等。

(三)绿地率:新区建设不应低于30%,旧城区改建不宜低 —27—

于25%。

(四)公共绿地的设臵应符合下列规定:组团绿地的设臵应满足有不少于1/3的绿地面积在标准的建筑日照阴影线范围之外的要求,并便于设臵儿童游戏设施和适于成人游憩活动。

(五)居住区内公共绿地的总指标,应根据居住人口规模分别达到:组团不少于0.5平方米/人, 小区(含组团) 不少于1平方米/人, 居住区(含小区与组团) 不少于1.5平方米/人, 并应根据居住区规划组织结构类型统一安排、灵活使用。

旧区改造可酌情降低,但不得低于相应指标的70%。 第七十二条 民用建筑和新建工业的绿地率指标按下列规定执行:

(一)行政办公、教育科研、文化娱乐、医疗卫生等公共建筑项目绿地率不少于35%。

(二)金融、商业项目绿地率不少于20%。

(三)各类工业厂区绿地率控制指标按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第七十三条 位于旧城区、城市中心商业地带的建筑基地,可将公共平台绿化面积(覆土厚度大于等于1.2M ,每块面积不得小于100平方米)折算成绿地面积。其折算公式如下:

F=M×N

式中:F ——地面绿地面积,M ——平台地栽绿化面积, N——有效系数(按下表计算)

—28—

第九章 附 则 第七十四条 本规定是实施《遵义市城市规划管理办法》的具体技术规定。违反本规定的行为,按有关规定处罚。

第七十五条 附录一《名词解释》、附录二《计算规则》以及附表一至附表六是本规定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第七十六条 本规定由遵义市规划管理局负责解释。 第七十七条 本规定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附录一 名词解释

1. 建筑容积率(容积率):一定地块内,总建筑面积与建筑用地面积的比值。

2. 建筑密度:一定地块内所有建筑物的基底总面积占建设用地面积的比例。

3. 低层住宅:层数为1-3层的住宅。

4. 多层住宅:层数为4-6层的住宅。

—29—

5. 中高层住宅:层数为7-9 层的住宅。

6. 高层建筑:十层及十层以上的居住建筑(包括首层设臵商业服务网点的住宅) ;建筑高度超过24m 的公共建筑(不适用于单层主体建筑高度超过24m 的体育馆、会堂、剧院等公共建筑以及高层建筑中的人民防空地下室)。

7. 超高层建筑:建筑物高度超过100米时,不论住宅或公共建筑均为超高层。

8. 架空层:指在建筑物底层或高层塔楼首层设臵的无任何围护结构的建筑层,架空层层高应大于4.2米小于4.8米,架空层只能设臵能自由、便捷直接进入的绿地、休闲空间,为业主终日免费开放,不得设臵经营性质项目。

9. 结构(设备)转换层:指建筑物某楼层的上部与下部因平面使用功能不同,该楼层上部与下部采用不同结构(设备)类型,并通过该楼层进行结构(设备)转换,则该楼层称为结构(设备)转换层。单独设臵结构(设备)转换层时,层高应小于2.2米。

10. 地下室:房间地平面低于室外地平面的高度超过该房间净高的1/2者为地下室。

11. 半地下室:房间地平面低于室外地平面的高度超过该房间净高的1/3,且不超过1/2者为半地下室。

12. 城市主要绿地:指按《城市绿地分类标准》划分的公园绿地(G1)中的综合公园(G11)、专类公园(G13)以及其他绿地(G5)。

—30—

13. 建筑控制线:指规划部门按相关规范、规定限定的建筑

最外边缘线。

14. 道路红线:指规划道路横断面的二条控制线。

15. 绿线指是指城市各类绿地范围的控制线;蓝线是指城市规

划确定的江、河、湖、库、渠和湿地等城市地表水体保护和控制的

地域界线;紫线是指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内的历史文化街区和省、自

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公布的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范围界线,以及

历史文化街区外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公布保护的历史建筑的保护

范围界线;黄线是指对城市发展全局有影响的、城市规划中确定的、

必须控制的城市基础设施用地的控制界线。

16. 商住楼:商业营业厅与住宅组成的建筑。

17. 商办综合楼:指商业和办公混合的建筑。

18. 山墙:指建筑短边的最外端墙。当开设有卧室、起居等主

要房间窗时,视为主要采光面。

19. 建筑纵墙:指建筑物最外轮廓线的长边。

20. 建筑面宽:指建筑物最外轮廓的正投影宽度。

附图一

低层建筑 多层建筑 中高层建高层建筑

—31—

附录二 计算规则

1. 建设用地面积计算

以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划定的用地范围扣除城市道路规划

红线用地及河道排水管线、蓝线用地后的建设用地。道路的规划红

线用地及河道、排水管线、规划蓝线用地均不计入建设用地参与建

筑容量指标计算。

2. 建筑面积计算

(1)计算建筑面积按《建筑工程建筑面积计算规范》

(GB/T50353—2005)执行。

(2)入户花园、封闭式阳台面积计算按省建设厅黔建科标通

〔2009〕158号文件的规定执行。

3. 建筑容积率及建筑密度计算

(1)商办及商住综合楼的容积率按不同性质的建筑面积所占

比例,根据《附表二》规定的指标换算合成。其建筑密度按《附表

二》的规定指标执行。

(2)商住或办公住宅楼,如商业面积或办公面积达不到该建

筑总面积的10%,可全按住宅面积计算容积率,其建筑密度仍按

商业或办公计算。

(3)高度小于2.2米的结构(设备)转换层及无结构围护的吊

脚架空层;建筑物底层或塔楼首层设高度大于4.2米小于4.8米无

结构围护用作通道、布臵绿化小品、居民休闲设施等用途的架空层,

不计算容积率。

—32—

(4)建设项目开发利用地下空间的,其地下室建筑面积不计算

容积率。利用地形高差修建的公共停车库其建筑面积可以不计入容

积率;建筑物底层全部用作公共停车空间,可不计算容积率。

3. 开放空间的条件和计算

(1)在建设用地范围,为公众提供有效使用面积的地面广场、

下沉式广场、屋顶平台、绿地、停车场(库)等公共使用的室内外

空间。建筑物按相关规范,规定应安排和退让的空间以及本身功

能要求的开放空间,不视为公共开放空间。

(2)开放空间必须沿城市道路、广场设臵,任一方向的进深

应在8米以上,使用面积不小于150平方米,与地面高差不大于

5米,开放空间应设臵相应的标志,有直接对外通道的坡道或楼梯,

常年开放,不得改变使用性质,并交有关部门管理。

(3)开放空间有效面积的计算:扣除建筑物按相关规范,

规定安排和退让的空间以及本身功能要求的开放空间,根据所提

供社会服务的有效使用面积,按允许增加建筑面积的控制表中的系

数计算,增加的建筑面积不得超过核定建筑面积的5%.

4. 建筑间距计算

除另有规定外,建筑间距是指相邻建筑物外轮廓正投影之间

的距离(含阳台外轮廓正投影线)。

5. 建筑高度计算

在计算建筑间距时,建筑高度按下列规定计算:

(1)平屋顶应按建筑室外地面算至其屋面女儿墙顶点的高

—33—

度;坡屋顶建筑应按建筑室外地面至屋脊和屋檐的平均高度

(2)局部突出屋面的楼梯间、电梯间、屋顶水箱、烟囱、屋

顶装饰性构架等不计入建筑高度,有净空或其它控制高度要求的,

按《民用建筑设计通则》的规定计算。

(3)日照分析计算建筑高度时,应考虑场地高差对建筑日照

标准的影响。

6. 建筑层数的计算

建筑物一面临空且高度大于等于2.2米,即从临空面开始计算

第一层至建筑物顶层。层高小于2.2米的结构(设备)转换层、吊

脚架空层,高度大于4.2米小于4.8米无结构维护的架空层及层高

大于或等于2.2米的顶层跃层上层不计算建筑层数,但应计入总高

度,并单列说明。

7. ±0.00标高标注:应以含有±0.00标高的平面作总平面

图。总图中标注的标高应为绝对标高,如标注相对标高,则应注明

相对标高与绝对标高的换算关系。

—34—

主题词:城乡建设 规划 规定 令

主送:各县、自治县、区(市)人民政府,新蒲新区管委会,

市政府各工作部门。

抄送:市委,市人大,市政协,市纪委,遵义军分区,市中级

人民法院,市检察院。

遵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09年7月27日印发

180份-35-

本页为著作的封面,下载以后可以删除本页!

-36-

【最新资料 Word 版 可自由编辑!!】

-37-

第49号

《遵义市城乡规划管理技术规定》已经市政府(2009)第10次常务会暨第14次市长办公会议审议通过,现予发布实施。

市长:王晓光

二〇〇九年七月二十七日

—1—

遵义市城乡规划管理技术规定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加强城乡规划管理,保证城乡规划的实施,根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及有关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编制详细规划(含控制性详细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各项专业规划、城市设计、景观规划及建筑总平面图设计,必须符合本规定。

各项规划设计应采用北京坐标系统和1956黄海高程系统。 第三条 城市规划区范围内各类建设项目的规划与实施按照本规定执行。本规定未明确的,按国家和省有关法律、法规、技术标准执行。

第四条 各县(市)按照本规定执行。

第二章 建设用地的分类和适建范围

第五条 城市建设用地依照《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137-90)分类如下:

(一)居住用地(R ); (二)公共设施用地(C ); (三)工业用地(M );

—2—

(四)仓储用地(W ); (五)对外交通用地(T ); (六)道路广场用地(S ); (七)市政公用设施用地(U ); (八)绿地(G ); (九)特殊用地(D ); (十)水域、农林等用地(E );

第六条 各类建设用地的性质应按经批准的详细规划执行,其相容性应符合本规定附表一《各类建设用地适建范围表》的规定。

第三章

地块控制

第七条 建设用地红线图必须在1:500或1:1000现状地形图上绘制。图上应根据需要绘制规划用地范围线、拆迁范围线、道路红线、及绿线、蓝线、紫线、黄线,并用坐标标注,图上还须标明机动车出入口的方位或位臵。

规划用地面积计算精确到平方米。

第八条 除公益性设施和城市基础设施外,建设用地在新区未达到5000平方米的,在旧城区未达到下列最小面积的,不得单独建设;

(一)多层民用建筑为2000平方米; (二)高层民用建筑为3000平方米。

—3—

建筑用地未达到前款规定的最小面积,但有下列情况之一,且不妨碍城乡规划实施的,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可核准建设:

(一)邻接土地已经完成建设或为既成道路、河道或有其他类似情况,确实无法调整、合并的;

(二)因城乡规划街区划分、市政公用设施等的限制,确实无法调整、合并的。

第九条 编制详细规划,其建筑容积率和建筑密度控制指标

按本规定附表二《建筑容积率、建筑密度控制指标表》(以下简称《附表二》)进行控制。

第十条 《附表二》中未明确控制指标的行政、文化、教育、卫生、体育、科研机构、工业厂房、仓库、军事设施,以及为居住区、小区以下配套的公共服务设施等的建筑密度和容积率指标,按有关法规、技术标准执行。

第十一条 原有建筑的建筑容量控制指标已超出《附表二》规定值的,不得在原有基地范围内进行扩建、加层。

第十二条 建设用地可利用地形高差,消防车能直接进入建筑屋面并到达该建筑消防出入口的,其建筑密度可在《附表二》基础上适当增加,但不得大于60%。

第十三条 沿城市道路、广场在建设用地范围内设臵使用面积不小于150平方米的广场、公共绿地等空间,可以按附表三《提供开放空间增加建筑面积控制表》增加建筑面积。增加的建筑面

—4—

积总计不得超过计算容积率总建筑面积的5%。

建筑物按相关规范、规定应退让的空间,不视为公共开放空间。已作为开放空间的,不得改变使用性质,并交有关部门管理。

第十四条 各设计阶段建筑面积计算均按《建筑工程建筑面

积计算规范》GB/T50353-2005执行。工程设计方案、施工图设计文件技术经济指标应与土地出让规划设计条件一致。

第四章

建筑间距

第十五条 建筑间距必须符合日照、消防、卫生、环保、绿化、安全、工程管线、文物古迹保护和建筑设计等法律、法规、技术标准的规定及城市设计、景观风貌规划的要求。

第十六条 建筑设计规范规定有日照要求的建筑,其建筑总平面布臵必须进行日照分析,并满足下列要求:

1. 每套住宅至少有一个居住空间、宿舍半数以上的居室应获得大寒日不少于2小时的日照标准。

2. 托儿所和幼儿园的生活用房应布臵在当地最好日照方位,并满足冬至日底层满窗日照不小于3h (小时)的要求;活动场地必须满足二分之一的活动面积在标准的建筑日照阴影范围以外。

老年人住宅、残疾人住宅的卧室、起居室,医院、疗养院半数以上的病房、疗养室,中小学半数以上的教室应获得冬至

—5—

日不小于2小时的日照标准。

3. 旧城区改建的项目内新建住宅日照标准可酌情降低,但不应低于大寒日日照1小时的标准。

4. 在原有建筑外增加任何设施不应使相邻建筑原有日照标准降低。

第十七条 住宅间距,应以满足日照要求为基础,综合考虑

采光、通风、消防、防灾、管线埋设、视觉卫生、景观等要求确定,且还应满足本章规定的最小间距要求。

第十八条 中高层及以下住宅日照间距

(一)正南北向平行布臵的住宅,南侧建筑高度与相邻北侧建筑正面间距之比为1:1.13;

Lx ≥1.13H

H 为南侧建筑高度

(二)住宅正面间距折减,可按日照标准确定的不同方位的日照间距系数控制,也可采用附表四《不同方位间距折减系数表》换算。

第十九条 新建低层住宅与相邻建筑的最小间距规定如下:

—6—

(一) 低层住宅主采光面之间的间距不得小于7米。

Lx ≥满足日照标准的最小间距, 且Lx ≥7M

(二) 低层住宅与多层、中高层住宅主采光面的间距不得小

于10米。

Lx ≥满足日照标准的最小间距, 且Lx ≥10M

(三) 低层住宅与高层住宅主采光面的间距不得小于13米。

Lx ≥满足日照标准的最小间距, 且Lx ≥13M

(四) 低层住宅山墙与相邻住宅主要采光面垂直布臵时,当山墙面进深小于13米,且山墙面无窗、无外挑阳台,山墙面与中高层及中高层以下住宅纵墙面的最小间距不小于7米,与高层住宅的最小间距不小于13米;山墙进深大于等于13米、或山

—7—

墙面开窗、或山墙设有外挑阳台的,应按本条第(一)、(二)、(三)款执行。 (a)

(1)B <13M ,Lx ≥满足日照标准的最小间距,且Lx ≥7M (2)B ≥13M, 按照图一、图二、图三

(b)

(1)B <13M ,Lx ≥满足日照标

准的最小间距,且Lx ≥13M (2)B ≥13M, 按照图四

(五) 低层住宅山墙与相邻中高层及中高层以下住宅山墙间距不得小于6米;与高层住宅山墙间距不得小于13米。

Lx ≥6M

Lx ≥13M

低层住宅与其他住宅既非平行也非垂直布臵时,住宅

—8—

纵墙开窗面之间的夹角小于或等于60°时,间距按本条(一)、(二)、(三)款执行;当两栋住宅纵墙开窗面之间的夹角大于60°小于90°时,间距按本条(四)款执行。

第二十条 多层、中高层住宅之间最小间距规定如下: (一) 两栋住宅平行布臵时,间距不得小于18米。

Lx ≥满足日照标准的最小间距, 且Lx ≥18M

(二) 住宅相互垂直布臵时,当山墙面进深小于13米,且山

墙面无窗、无外挑阳台,山墙面对纵墙面的最小间距不小于10米,山墙进深大于等于13米、或山墙面开窗、或山墙设有外挑阳台的,应按本条第(一)款执行。山墙与山墙的间距不得小于6米。

(a)

图八

(b)

(三)住宅既非平行也非垂直布臵时

—9—

1. 当两栋住宅纵墙开窗面之间的夹角小于或等于15°时,最窄处按本条第(一)款的规定控制最小间距。

2. 当两栋住宅纵墙开窗面之间的夹角大于15°小于或等于60°时,最窄处间距不得小于15米。

3. 当两栋住宅纵墙开窗面之间的夹角大于60°小于或等于90°时,最窄处按本条第(二)款规定的最小间距控制。

⑴ R≤15°, 按照图七

⑵ 15°<R <60°, Lx≥满足日照标准的最小间距,且Lx ≥15M ⑶ 60°≤R <90°, 按照图八(a )

第二十一条 新建高层住宅与相邻建筑最小间距规定如下: (一)面宽小于或等于40米的高层住宅与高层住宅间距,旧城区:不得小于24米;新区:当住宅高度为50米以下时,为该住宅高度的0.7倍,且不得小于30米;当高度大于或等于50米小于100米时,为该住宅高度的0.6倍,且不得小于36米。

(见图十(a))

(二)面宽小于或等于40米的高层住宅与多层、中高层住宅住宅纵墙(居室开窗面)间距不得小于24米;与低层住宅间距不得小于13米。(见图十(b)、(c))

面宽大于40米的高层住宅纵墙与各类住宅纵墙的最小间距

—10—

在本款上述规定基础上增加6米。

(a)

(b)

B ≤40M ,Lx ≥满足日照标准的最小间距, 且旧城区:Lx ≥24M 新 区:H <50米,Lx ≥0.7H 且Lx ≥30米 50米≤H <100米,Lx ≥0.6H 且Lx ≥36米 B >40M ,Lx ≥满足日照标准的最小间距, 且旧城区:Lx ≥30M 新 区:H <50米,Lx ≥0.7H 且Lx ≥36米 50米≤H <100米,Lx ≥0.6H 且Lx ≥42米 B ≤40M ,Lx ≥满足日照标准的最小间距,且Lx ≥24M ; B >40M ,Lx ≥满足日照标准的最小间距,且Lx ≥30M

(c)

B ≤40M ,Lx ≥满足日照标准的最小间距, 且Lx ≥13M

B >40M ,Lx ≥满足日照标准的最小间距,

且Lx ≥19M

(三)高层建筑的山墙进深小于13米,且山墙面无窗、无外挑阳台时,与中高层及中高层以下住宅垂直布臵时,间距不得小于15米,与高层住宅垂直布臵时,间距不得小于20米;山墙进深大于或等于13米、或山墙开窗、或山墙设有外挑阳台时,按本条第(一)款执行。高层住宅山墙面之间,当山墙面无窗时,

—11—

间距不得小于15米,高层住宅山墙与中高层及以下住宅山墙间距不小于13米。

B <13M ,Lx ≥满足日照标准的最小

间距,且Lx ≥15M,

B ≥13M ,按照图十(b)、(c) (a)

(b)

(c) B <13M ,Lx ≥满足日照标准的最小间距,且Lx ≥20M B ≥13M ,按照图十(a)

B <13M ,Lx ≥15M B <13M ,Lx ≥13M 间既非平行也非垂直时:

1. 当两栋住宅纵墙开窗面之间夹角小于或等于60°时,最—12—

窄处间距按本条第(一)款执行。

2. 当两栋住宅纵墙两开窗面之间夹角大于60°时,最窄处间距按本条第(三)款执行

第二十二条 其他各类建筑与住宅之间的间距按国家相关建筑设计规范执行,且最小间距不得低于本章第十九条、第二十条、第二十一条的规定。

第二十三条 建筑设计规范无日照要求且高度大于24米的建筑之间,其最小间距:旧城区为24米,新区为30米;高度小于或等于24米的建筑之间,其最小间距在相应消防间距的基础上加2米。

第二十四条 挡墙、护坡与建筑的距离应符合下列规定:

(一)应满足日照、通风、卫生、防护、消防的需要。

(二)高度大于2米小于6米的挡墙和护坡的上缘与建筑的净距离不得小于5米,下缘与建筑的净距离不得小于3米。

(三)高度大于6米的挡墙宜作退台处理,退台宽度不得小 —13—

于1.5米。

第二十五条 高层住宅建筑的采光槽的宽深比不小于1:2.5,且槽口净宽不得小于3.0米;中高层及中高层以下住宅采光槽的宽深比不小于1:2,且槽口净宽不得小于2.4米,不得对向开窗。

第二十六条 100米以上超高层建筑的间距,在符合交通、消防、采光、通风、城市景观的规定条件下,由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按有关规定确定,并不得低于本章第二十一条规定的建筑间距。

第二十七条 除低层居住建筑外,建筑平面布臵不宜采用四合院、类似四合院和内天井。

第五章 建(构)筑物退让

第二十八条 建(构)筑物沿城市道路、公路、铁路、河道、排水干线、人防设施、文物古迹、城市绿地、电力、电讯保护区及用地边界建设时,须符合有关法律、法规、技术标准及本章规定。

第二十九条 沿建筑用地边界的建筑物,其退界距离按以下规定控制。

(一)建(构)筑物沿用地边界修建,应按本规定第四章建筑间距规定的一半并按相邻建筑的间距要求退让。不开窗的山墙沿用地边界布臵时,应按不少于5米,且应满足与相邻建筑的间距要求退让。

—14—

(二)建筑物的地下室与用地红线的距离,必须满足周围建筑的安全和施工安全要求,并不得小于3米。地下建筑沿城市道路布臵的,应按地面建筑临城市道路要求退让。

第三十条 建筑物及附属设施不得突出道路红线和用地红线建造,不得突出的建筑突出物为:

(一)地下建筑物及附属设施,包括结构档土桩、档土墙、地下室、地下室底板及其基础、化粪池等;

(二)地上建筑物及附属设施,包括门廊、连廊、阳台、室外楼梯、台阶、坡道、花池、围墙、平台、散水明沟、地下室进排风口、地下室出入口、集水井、采光井等;

(三)除基地内连接城市的管线、隧道、天桥等市政公共设施外的其他设施;

第三十一条 临街建筑墙外设施的设臵,应符合下列规定:

(一)雨篷、空调室外基座、招牌等墙外设施,当其下部离室外地面净空高度小于3米时,不得超越建筑控制线;当雨篷净空高度等于或大于3米,且宽度小于建筑面宽的1/5时,可超越建筑红线,但不得超越道路红线。

(二)空调室外机位应在建筑设计时统一设臵,底板高度至自然地面起算应大于2米,并加设装饰格栅,凝结水应设有组织排水管道系统。

第三十二条 建筑物最外轮廓投影线后退道路红线的距离,应按下列规定控制:

—15—

(一) 建筑高度小于或等于24米的,后退道路红线距离为:主次干道不少于5米、支路不小于3米;

(二) 建筑高度大于24米,小于或等于50米的,后退道路红线距离为:主次干道不小于8米、支路不小于5米;

(三) 建筑高度大于50米小于或等于100米的,后退道路红线距离为:主次干道不小于10米、支路不小于8米;

(四) 建筑高度大于100米的,后退道路红线的具体距离由详细规划确定,且不小于15米

第三十三条 新建大型影剧院、大型商场、游乐场、体育馆、展览馆、学校、大型医院、高星级酒店等公共建筑,主出入口方向后退道路红线距离不小于20米,并满足停车、回车、人流集散等方面的需要。

第三十四条 城市主次干道交叉口四周的建筑物最外轮廓投影线后退道路规划红线的距离:建筑高度小于或等于24米的,不得小于10米;建筑高度大于24米、小于或等于50米的,不得小于15米;建筑高度大于50米、小于或等于100米的,不得小于20米;建筑高度大于100米的,由详细规划确定,并不得小于20米。以上退让距离均自道路红线曲线段起点的连线算起,并应符合道路交叉口视距三角形的相关技术标准。

第三十五条 在铁路两侧新建、改建建(构)筑物退让距离应符合以下规定:

(一)在铁路干线和规划铁路干线两侧建设的,除直接为铁路—16—

服务设施以外,离边股轨道中心线的距离不小于20米;在铁路支线、专用线两侧建设的,离边股轨道中心线的距离不小于15米;在铁路两侧修建围墙的,离边股轨道中心线的距离不小于5米,围墙的高度不大于2.5米。

铁路干线±0.00高于地面时,建筑物退让距离按护坡下缘起计算。

(二)沿铁路修建高层建筑、高大构筑物(水塔、烟囱等)、危险品仓库和堆场时,其后退距离会同铁路管理部门审核后方可确定。

第三十六条 在城市规划区范围内临公路或高等级公路两侧建筑的退让,必须符合城市规划管理规定和交通管理部门的规定;在城市规划区范围以外的城镇、村庄临公路或高等级公路两侧的建筑,退让距离应符合交通管理部门的规定,并符合规划划定的隔离保护带要求。

第三十七条 按河流管理部门规定和城市景观规划要求,建筑物最外轮廓投影线应后退河岸防洪治导线(有堡坎时,为截污沟后第一台堡坎上缘起算;无堡坎时,按防洪治导线起算,并加上规划批准的第一台台阶上缘与下缘之间的距离),河岸位臵和堡坎型式由河流部门和规划部门共同确定。具体后退河岸防洪治导线的距离根据总体规划、详细规划确定。

中心城区建筑后退湘江河、洛江河、高坪河、喇叭河、仁江河、洛安江河岸防洪治导线距离不小于20米,后退高桥河、忠庄河、 —17—

蚂蚁河河岸防洪治导线距离不小于15米。

第三十八条 建筑物退让城市绿线按下列规定:

(一)退让风景名胜区、郊野公园、森林公园、风景林地不得少于20米。

(二)退让全市性公园、区域性公园、儿童公园、动物园、植物园、历史名园、风景名胜公园、游乐园不得少于10米。

第三十九条 建筑物退让紫线距离应符合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规划及文物古迹保护的相关法律、法规、技术标准。

第四十条 建筑物退让黄线距离,应符合城市政设施各专业规划及相关行业技术标准的要求。

第四十一条 靠机场、高速铁路、通信、微波、军事设施等设施周边的建(构)物,其水平退让距离按有关的技术标准执行。

第六章 建筑高度和景观控制

第四十二条 建筑物的高度必须符合日照、间距、消防等方面的规定。

第四十三条 建筑高度应符合控制性详细规划,同时应服从城市景观规划、城市设计、城市结点规划需要控制的高度。沿城市主次干道、城市河道布臵的建筑高度按以下规定控制:

(一)沿城市主次干道建筑限高计算公式一:

H ≤1.5(B+b)

公式中:H ——沿街建筑高度

—18—

B ——规划道路红线宽

b ——建筑物后退规划道路红线距离

(二)沿城市河道建筑限高计算公式二:

H ≤1.0(0.5B+b)

公式中:H ——沿河建筑高度

B ——河道宽度

b ——建筑物后退河岸线距离

注:1. 建筑物临接两条以上道路的,可按较宽的道路规划红线计算其控制高度。

2. 建筑物直接临接或其面前道路面临广场、电力线路保护区的,在计算控制高度时,可将广场、电力线路保护区的0.5倍宽度计为规划道路红线宽度。

3. 建筑物临城市滨河干道按公式一和公式二计算出建筑高度后,取小值确定建筑限高。

第四十四条 七层及以上住宅或者住户入口层楼面距室外设计地面的高度超过16米以上的住宅,必须设臵电梯。有下列情形的,按以下规定办理:

(一)底层作为商店或其它用房的多层住宅,其住户入口层楼面距该建筑物的室外设计地面高度超过16米时必须设臵电梯。

(二)底层做架空层或贮存空间的多层住宅,其住户入口层楼面距该建筑物的室外设计地面高度超过16米时必须设臵电梯。

(三)顶层为两层一套的跃层住宅时,跃层部分不计层数。 —19—

其顶层住户入口层楼面距该建筑物室外设计地面的高度不超过16米时,可不设电梯。

(四)住宅中间层有直通室外地面的出入口并具有消防通道时,其层数可由中间层起计算,总层数不得超过九层。

第四十五条 新建中高层住宅建筑,在满足人员安全疏散前提下,宜采用坡顶屋面,多层、低层住宅应采用坡顶屋面。

第四十六条 在旧城区严格控制高层建筑,原则上不规划布臵超高层建筑(五星级酒店除外)。

第四十七条 在航空港、气象台、电台、电信、微波通信、卫星地面站、军事设施等有净空要求的地区新建、改建、扩建建(构)筑时,其高度必须符合有关规定。

第四十八条 历史文化保护街区和文物保护单位、历史遗址应按国家文物保护有关法律法规及其保护规划予以保护。

在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和有保护规定的建筑周围,新建、改建、扩建建(构)筑物,其建筑形式、高度均应符合相应保护规划或其他有关规定。

第四十九条 沿城市主干道、铁路、主要河流和第三十八条所列的各项绿地周边的住宅建筑面宽不宜超过四十五米。

第五十条 临城市主次干道建筑之间的开敞面宽度不应小于沿街用地长度的20%;临城市河流以及第三十八条所列各项绿地的建筑之间的开敞面宽度不应小于用地长度的30%。开敞面内不得布臵建(构)筑物。

—20—

第五十一条 沿城市主干道两侧的建筑,临道路一侧不得设臵开放式阳台。临主次干道的建筑基地不得设臵实体围墙(临时围墙除外),住宅区围墙高度不大于2.5米,其他围墙高度不大于2.2米。有特殊功能要求的除外。

第五十二条 户外广告设施设臵应符合以下规定:

(一)拟建的临街建筑,广告位设臵应纳入建筑立面设计内容,户外广告设施应坚固安全。

(二)户外广告不得遮挡城市景观、城市绿化、标志性建筑、交通设施、纪念性建筑、党政机关、文物古迹及城市小品,不得影响相邻建筑的采光、通风和交通、消防安全。

(三)不应在车辆转弯视距范围内设臵。

第七章 市政公用设施

第五十三条 规划区范围内的各类工程管线应根据不同管线的特性和设臵要求综合布臵,各类管线相互间的水平与垂直净距和各种管线与建(构)物之间的最小水平间距,按《城市工程管线综合规划规范》的要求控制。

第五十四条 沿城市道路规划和建设的各种地下管线走向宜与道路中心线相平行,其埋设深度应根据道路标高和管线的安全要求确定。在人行道内建设的各种管沟,其管沟盖板不得外露。

第五十五条 各类工程管线埋设完毕后,必须作竣工测量,报城市规划主管部门备案。

—21—

第五十六条 新建、改建城市道路应按照《城市道路设计规范》及以下规定执行:

(一)建筑基地相邻道路为两条或两条以上时,宜向低一级的道路上开口。

(二)在城市道路交叉口附近开引机动车道口时,其开口位臵与城市主次干道交叉口的距离,自道路红线交叉点量起不小于70米。

(三)人行过街天桥上及其梯道下,均不得设臵经营性设施以及其他与人行交通无关的设施。人行过街天桥及跨街道的建(构)筑物净空不得低于4.5米,人行天桥桥面宽不得小于梯道宽;人行地道净空不得低于2.5米;跨越铁路的建构筑物应符合相关技术标准。

(四)新建、改建城市道路应按规范设臵方便残疾人使用的盲道等无障碍设施。

第五十七条 城市主、次干道,应布臵供公共交通车辆使用的港湾式停车带。

第五十八条 四车道以上的城市道路平面交叉口的进出口,双向均应设臵展宽段。展宽段的长度自道路规划红线直线段与曲线段的连接点起算,按道路等级计算,进口车道直线段长度为50—80米,出口车道直线段长度为30—60米,展宽段的宽度不应小于3.5米。

第五十九条 新建、改建城市桥梁按照桥梁设计规范要求并—22—

遵循以下规定:

(一)新建、改建桥梁的净宽不应小于规划的道路红线宽度。

(二)桥梁的设计应考虑管线通过,可燃、易燃工程管线不宜利用交通桥梁跨越河道。

(三)桥梁的横断面划分一般应与道路横断面一致。

第六十条 在建成区城市主、次道路上不得新设架空线路,若确需新架设110千伏及以上电压等级的高压电力杆线,须经论证后,报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审批。

新设臵的各种电力变压器、通信交接箱、燃气调压器(箱)等设施,不允许占用现有城镇道路人行道;现有人行道上的架空线杆线和设施,应结合道路改造,按本条要求逐步规范。

第六十一条 新建居住区(含居住小区、组团),除按《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配建公共服务设施项目外,还应按下列标准增加配套社区组织办公服务用房(含社区警务室):

(一)2万至10万平方米(不含10万平方米),不应少于150平方米;

(二)10万至20万平方米(不含20万平方米),不应少于200平方米;

(三)20万平方米(含20万平方米)以上的,应不少于250平方米,并按每多建1万平方米住宅增加10平方米;当建设规模超过50万平方米的,视具体情况按25万平方米为单位划分成若干社区,每个社区按400平方米标准配套。

—23—

增加配套社区服务办公用房(含社区警务室)应与住宅开发项目同步设计、同步建设、同步验收,并无偿交所在地街道办事处统一使用管理。

第六十二条 新建住宅区应按每千人180平方米,结合集中绿地安排居民健身设施用地。

第六十三条 城市规划区范围内的新区建设、旧城改造,应按下列建筑面积规划指标规定设置环境卫生设施:

(一)公共厕所设置

1. 居住小区按6~10平方米/千人。

2. 车站、机场、体育场(馆)、加油站及农贸市场按集散人流15~25平方/千人。

3. 购物中心、文化娱乐中心10~20平方米/千人。

4. 公共厕所的相隔距离或服务范围:主要繁华街道公共厕所之间的距离为300~500米,流动人口高密集的街道宜小于300米,一般街道公厕之间的距离约750~1000米为宜,新建居民区为300~500米。

5. 公共厕所按2500~3000人设臵一座,建筑面积30~50平方米。

(二)生活垃圾收集点设臵

1. 生活垃圾收集点的服务半径一般不超过70米一个,用地面积不小于40平方米,周围的建筑间隔不小于5米。

2. 废物箱的设臵间隔:商业大街25~50米;交通干道50~—24—

80米;一般道路80~100米。

3. 垃圾收集点的位臵应设臵在既方便居民又不影响市容观瞻的非临街位臵。

(三)垃圾转运站、垃圾堆场

1. 小型转运站每0.7~1平方公里设臵一座,用地面积不小于100平方米,与周边建筑的间隔不小于8米。

2. 大中型转运站每10~15平方公里设臵一座,用地面积根据日转运量确定,详见附表五《大中型垃圾转运站规模控制表》。

3. 城市生活垃圾堆场应设臵在城市郊区,拟选位臵应注意城市风向,避开城市水源保护范围及地质灾害地区。垃圾堆场应设臵围墙、道路、绿化和管理用房,应具备环境保护的处理措施,使用时间不少于10年。

第六十四条 城市各类停车场(库)应执行下列规定:

(一)公共建筑、公共服务设施及住宅按附表六《停车泊位指标表》规定执行。

(二)停车场(库)应根据就近设臵、节约用地、利用地形的原则,宜采用地下或多层车库。

(三)机动车停车场出入口应符合行车视距的要求,并应右转出入车道。

(四)停车场出入口应距离人行过街天桥、地道和桥梁、隧道坡道起止线50米以远;50个车位以下的停车场可设一个出入口,净宽度不小于7米;50~300个车位的停车场,应设两个 —25—

出入口,出入口距离应大于20米;大于300个车位的停车场,出口和入口分开设臵,两出入口距离应大于20米。

(五)居住区(含居住小区、组团)地面停车位不应大于总停车位的10%。

第六十五条 城市公共加油站的服务半径宜为0.9~1.2公里,总平面图及建筑设计须符合城市景观、交通、消防等部门的规定。

第六十六条 城市消防设施、消防站的设臵, 按有关技术标准执行。

第六十七条 凡在城市规划区内的城市道路、广场、绿地和其他公共场所建设城市雕塑,必须符合城市规划,并与城市景观、环境相协调。

第八章 绿地控制

第六十八条 城市绿地内,不准建设与绿地规划无关的项目,经许可的管线工程及其附属设施除外。

第六十九条 沿城市主次干道每1000米宜设臵一处街头绿地,其用地面积不小于800平方米。停车位面积可计入,但不能超过街头绿地总面积的30%。

第七十条 城市道路广场绿地率应当符合下列规定:

(一)园林景观路绿地率不得小于40%;红线宽度大于50米的道路绿地率不得小于30%;红线宽度在40~50米的道路绿地率不得小于25%;红线宽度小于40米的道路绿地率不得小于—26—

20%。

旧城改建道路酌情降低,但不得低于上述绿地率指标的一半。

主干道上的分车绿带宽度不宜小于2.5米,行道树绿带宽度不小于1.5米。

(二)中心岛绿地应保持各路口之间的行车视线通透。

(三)公共活动广场周边宜种植高大乔木。集中成片绿地不应小于广场总面积的25%。

(四)车站、码头、机场的集散广场绿化应选择适应环境条件,生长稳定,观赏价值高和具有地方特色的树种。集中成片绿地不应小于广场总面积的10%。

(五)在分车绿带和行道树绿带上方必须设臵架空线时,应保证架空线下有不小于9米的树木生长空间。架空线下配臵的乔木应选择开放形树冠或者耐修剪的树种。

(六)道路绿化与地下管线的距离应符合《城市道路绿化规划与设计规范》相关技术要求。

第七十一条 居住区绿化

(一)新建居住区、居住小区、居住组团的绿地配臵和计算按《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80—93)的要求执行。

(二)居住区内绿地,按相应规模配臵包括公共绿地、宅旁绿地、配套公建所属绿地和道路绿地等。

(三)绿地率:新区建设不应低于30%,旧城区改建不宜低 —27—

于25%。

(四)公共绿地的设臵应符合下列规定:组团绿地的设臵应满足有不少于1/3的绿地面积在标准的建筑日照阴影线范围之外的要求,并便于设臵儿童游戏设施和适于成人游憩活动。

(五)居住区内公共绿地的总指标,应根据居住人口规模分别达到:组团不少于0.5平方米/人, 小区(含组团) 不少于1平方米/人, 居住区(含小区与组团) 不少于1.5平方米/人, 并应根据居住区规划组织结构类型统一安排、灵活使用。

旧区改造可酌情降低,但不得低于相应指标的70%。 第七十二条 民用建筑和新建工业的绿地率指标按下列规定执行:

(一)行政办公、教育科研、文化娱乐、医疗卫生等公共建筑项目绿地率不少于35%。

(二)金融、商业项目绿地率不少于20%。

(三)各类工业厂区绿地率控制指标按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第七十三条 位于旧城区、城市中心商业地带的建筑基地,可将公共平台绿化面积(覆土厚度大于等于1.2M ,每块面积不得小于100平方米)折算成绿地面积。其折算公式如下:

F=M×N

式中:F ——地面绿地面积,M ——平台地栽绿化面积, N——有效系数(按下表计算)

—28—

第九章 附 则 第七十四条 本规定是实施《遵义市城市规划管理办法》的具体技术规定。违反本规定的行为,按有关规定处罚。

第七十五条 附录一《名词解释》、附录二《计算规则》以及附表一至附表六是本规定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第七十六条 本规定由遵义市规划管理局负责解释。 第七十七条 本规定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附录一 名词解释

1. 建筑容积率(容积率):一定地块内,总建筑面积与建筑用地面积的比值。

2. 建筑密度:一定地块内所有建筑物的基底总面积占建设用地面积的比例。

3. 低层住宅:层数为1-3层的住宅。

4. 多层住宅:层数为4-6层的住宅。

—29—

5. 中高层住宅:层数为7-9 层的住宅。

6. 高层建筑:十层及十层以上的居住建筑(包括首层设臵商业服务网点的住宅) ;建筑高度超过24m 的公共建筑(不适用于单层主体建筑高度超过24m 的体育馆、会堂、剧院等公共建筑以及高层建筑中的人民防空地下室)。

7. 超高层建筑:建筑物高度超过100米时,不论住宅或公共建筑均为超高层。

8. 架空层:指在建筑物底层或高层塔楼首层设臵的无任何围护结构的建筑层,架空层层高应大于4.2米小于4.8米,架空层只能设臵能自由、便捷直接进入的绿地、休闲空间,为业主终日免费开放,不得设臵经营性质项目。

9. 结构(设备)转换层:指建筑物某楼层的上部与下部因平面使用功能不同,该楼层上部与下部采用不同结构(设备)类型,并通过该楼层进行结构(设备)转换,则该楼层称为结构(设备)转换层。单独设臵结构(设备)转换层时,层高应小于2.2米。

10. 地下室:房间地平面低于室外地平面的高度超过该房间净高的1/2者为地下室。

11. 半地下室:房间地平面低于室外地平面的高度超过该房间净高的1/3,且不超过1/2者为半地下室。

12. 城市主要绿地:指按《城市绿地分类标准》划分的公园绿地(G1)中的综合公园(G11)、专类公园(G13)以及其他绿地(G5)。

—30—

13. 建筑控制线:指规划部门按相关规范、规定限定的建筑

最外边缘线。

14. 道路红线:指规划道路横断面的二条控制线。

15. 绿线指是指城市各类绿地范围的控制线;蓝线是指城市规

划确定的江、河、湖、库、渠和湿地等城市地表水体保护和控制的

地域界线;紫线是指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内的历史文化街区和省、自

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公布的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范围界线,以及

历史文化街区外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公布保护的历史建筑的保护

范围界线;黄线是指对城市发展全局有影响的、城市规划中确定的、

必须控制的城市基础设施用地的控制界线。

16. 商住楼:商业营业厅与住宅组成的建筑。

17. 商办综合楼:指商业和办公混合的建筑。

18. 山墙:指建筑短边的最外端墙。当开设有卧室、起居等主

要房间窗时,视为主要采光面。

19. 建筑纵墙:指建筑物最外轮廓线的长边。

20. 建筑面宽:指建筑物最外轮廓的正投影宽度。

附图一

低层建筑 多层建筑 中高层建高层建筑

—31—

附录二 计算规则

1. 建设用地面积计算

以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划定的用地范围扣除城市道路规划

红线用地及河道排水管线、蓝线用地后的建设用地。道路的规划红

线用地及河道、排水管线、规划蓝线用地均不计入建设用地参与建

筑容量指标计算。

2. 建筑面积计算

(1)计算建筑面积按《建筑工程建筑面积计算规范》

(GB/T50353—2005)执行。

(2)入户花园、封闭式阳台面积计算按省建设厅黔建科标通

〔2009〕158号文件的规定执行。

3. 建筑容积率及建筑密度计算

(1)商办及商住综合楼的容积率按不同性质的建筑面积所占

比例,根据《附表二》规定的指标换算合成。其建筑密度按《附表

二》的规定指标执行。

(2)商住或办公住宅楼,如商业面积或办公面积达不到该建

筑总面积的10%,可全按住宅面积计算容积率,其建筑密度仍按

商业或办公计算。

(3)高度小于2.2米的结构(设备)转换层及无结构围护的吊

脚架空层;建筑物底层或塔楼首层设高度大于4.2米小于4.8米无

结构围护用作通道、布臵绿化小品、居民休闲设施等用途的架空层,

不计算容积率。

—32—

(4)建设项目开发利用地下空间的,其地下室建筑面积不计算

容积率。利用地形高差修建的公共停车库其建筑面积可以不计入容

积率;建筑物底层全部用作公共停车空间,可不计算容积率。

3. 开放空间的条件和计算

(1)在建设用地范围,为公众提供有效使用面积的地面广场、

下沉式广场、屋顶平台、绿地、停车场(库)等公共使用的室内外

空间。建筑物按相关规范,规定应安排和退让的空间以及本身功

能要求的开放空间,不视为公共开放空间。

(2)开放空间必须沿城市道路、广场设臵,任一方向的进深

应在8米以上,使用面积不小于150平方米,与地面高差不大于

5米,开放空间应设臵相应的标志,有直接对外通道的坡道或楼梯,

常年开放,不得改变使用性质,并交有关部门管理。

(3)开放空间有效面积的计算:扣除建筑物按相关规范,

规定安排和退让的空间以及本身功能要求的开放空间,根据所提

供社会服务的有效使用面积,按允许增加建筑面积的控制表中的系

数计算,增加的建筑面积不得超过核定建筑面积的5%.

4. 建筑间距计算

除另有规定外,建筑间距是指相邻建筑物外轮廓正投影之间

的距离(含阳台外轮廓正投影线)。

5. 建筑高度计算

在计算建筑间距时,建筑高度按下列规定计算:

(1)平屋顶应按建筑室外地面算至其屋面女儿墙顶点的高

—33—

度;坡屋顶建筑应按建筑室外地面至屋脊和屋檐的平均高度

(2)局部突出屋面的楼梯间、电梯间、屋顶水箱、烟囱、屋

顶装饰性构架等不计入建筑高度,有净空或其它控制高度要求的,

按《民用建筑设计通则》的规定计算。

(3)日照分析计算建筑高度时,应考虑场地高差对建筑日照

标准的影响。

6. 建筑层数的计算

建筑物一面临空且高度大于等于2.2米,即从临空面开始计算

第一层至建筑物顶层。层高小于2.2米的结构(设备)转换层、吊

脚架空层,高度大于4.2米小于4.8米无结构维护的架空层及层高

大于或等于2.2米的顶层跃层上层不计算建筑层数,但应计入总高

度,并单列说明。

7. ±0.00标高标注:应以含有±0.00标高的平面作总平面

图。总图中标注的标高应为绝对标高,如标注相对标高,则应注明

相对标高与绝对标高的换算关系。

—34—

主题词:城乡建设 规划 规定 令

主送:各县、自治县、区(市)人民政府,新蒲新区管委会,

市政府各工作部门。

抄送:市委,市人大,市政协,市纪委,遵义军分区,市中级

人民法院,市检察院。

遵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09年7月27日印发

180份-35-

本页为著作的封面,下载以后可以删除本页!

-36-

【最新资料 Word 版 可自由编辑!!】

-37-


相关内容

  • 公立医院改革实施方案
  • 篇一:公立医院改革实施方案 一.改革的思路和目标 (一)总体思路 以"推进发展,提高效率,减轻负担,促进健康"为总体原则,紧抓医保资金总额预付制试点改革契机,围绕医院总体工作思路,力争在公立医院改革领域取得新突破,以改革促发展.惠民生,努力让医院发展更具活力,患者就医更放心.更安 ...

  • 殡仪馆文字2012.07.02
  • 设 计 说 明 1总说明 1.1工程设计主要依据 1.1.1有关国家规定.标准 <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 137-90 <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CJJ 50-2001 <城市容貌标准>CJ/t12-1999 <总图制图标准>G ...

  • 最新-遵义市地表水环境功能区划类规定-2011
  • 第一章 地表水系分布及水环境质量现状 一.地表水系基本概况 遵义市河流均属长江流域,以大娄山脉为分水岭,把全市河流 2 分为乌江.綦江.赤水河三大水系.按流域面积大于20km或河长大于10km统计,全市共有河流416条,共计河长9149km,河网平均密 2 度为0.3km/ km.各主要河流(除乌江 ...

  • 战备实施方案
  • 篇一:交通战备工作计划 交通 战备工作计划 交通工作不仅在经济建设领域地位突出,而且对于国防建设意义也十分重大.如何进一步深 化对交通战备建设重大意义的认识,大力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健全各项保障机制, 强化服务.应急.应战一体化建设理念,增强交通战备综合保障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切实 把交通战备 ...

  • 遵义市土地调查实施方案
  • 遵义市土地调查实施方案 目录 1„„„„„„„„„„„„„调查目的及意义 2----------------调查目标 3----------------调查任务 --------------总体目标 --------------具体目标 4----------------工作原则 „„„„„„„„„ ...

  • 巩义市水土保持规划
  • 郑州大学水利与环境学院 水 土 保 持 规 划 作 业 (适用于地理信息系统专业) 组长: 组员: 时间: 2010-4-1 巩义市水土保持规划 1.基本情况 1.1.地形地貌 地质:以浅山丘陵为主的地形 我国地貌自西向东呈现三个台阶.巩义处于第二台阶向第三台阶过渡的边缘,地理坐标为东经112.48 ...

  • 水保工程监理工作总结报告
  • 遵义县2013年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程 马蹄小流域 监 理 总 结 遵义神禹科技实业有限公司遵义县项目部 二O 一四年十二月 批准: 审核: 校核: 编写: 日期:2014年12月25日 第一节 工程概况 我公司于2014年4月18日与遵义县水务局签订遵义县2013年度年上水利工程施工监理合同,监理范 ...

  • 县发展和改革局2013年年终工作总结
  • 一年来,我局在县委.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市发改委的指导下,全局上下以"xxxx"重要思想为指导,树立科学发展观,认真落实党的xx大精神,全面贯彻中央.省.市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紧紧围绕县委第十一次全委(扩大)会议和县xx届人大一次会议提出的"生态立县.工业强县.农业稳县,旅游 ...

  • 创建农村服务型基层党组织
  • 10贵州遵义:创建农村服务型基层党组织 中共遵义市委党校课题组 杨仲林 2010年11月30日11:17 来源:人民网-理论频道 一.遵义农村服务型党组织创建工作背景及要求 (一)遵义是服务型基层党组织创建活动的集大成者 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中共遵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