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诗三首答案

《蜀相》导学案答案 学习目标: 杜甫对“蜀相”诸葛亮的仰慕和惋惜之情,了解杜甫忧国忧民的现实主义精神 学习重难点: 1、诗歌颔联所表现的意境,“空”、“自”两字的作用 2、诗中有关蜀相的典故;诗歌的尾联 学习时数:一课时 学习内容和过程: 一、.预习学案: 1、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是我国古代最负盛名的现实主主义诗人。 他的诗集众家之长,兼古今之体,又在许多方面有所创新,显得沉厚雄浑,博大 精深。他的作品犹如安史之乱前后唐代社会的一面镜子,被公认为“诗史”,明 清文人推崇他为“诗圣”。 《蜀相》是诗人经历了坎坷后,弃官入蜀,寓居成都,游诸葛武侯祠时所作。 这首诗通过对诸葛亮的缅怀, 抒发了对这位历史人物的钦敬和对他未能成就更大 功业的惋惜之情, 含蓄地表达了诗人的苦闷和对当时缺少济世英才的慨叹。全诗 情景交融,深挚悲壮。 杜甫的诗歌具有沉郁顿挫的风格特点。 二、赏析学案: 1、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指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 的一个字。 你认为这首诗颔联 “映阶碧草自春色, 隔叶黄鹂空好音” 两句中的 “诗 眼”分别是哪一个字?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答:(1)“诗眼”分别“自”、“空”。(2) “自”和“空”二字互文见义, 碧草映阶,春光空自美好;隔叶黄鹂,声音空自悦耳。因为诗人思慕的人早已逝 去,诗人无心欣赏自然,大好春光只能“空自”存在,这就突出了对诸葛亮的怀 念之情,同时也表达了对当时缺少济世英才的慨叹。 2、颈联“三顾频繁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表现了怎样的人物形象? 以凝练的笔墨概括了诸葛亮一生的功绩和才德。勾画了一个有为的政治家形象。 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首诗通过诗人对丞相祠堂的寻访,表达了对诸葛亮的景仰之情,寄寓了诗人忧 国忧民的思想感情和政治理想: 诗人对忧念苍生、济世扶危的诸葛亮极其崇敬景 仰, 希望在当时安史之乱中也能有诸葛亮这样雄才大略而又忠心为国之人出现为 国效力;同时也寄寓了自己生不逢时、抱负难施的感慨。 三.演练学案——阅读《杂诗十二首(其二)》 1、诗歌的七、八两句在诗中起何作用 讨论明确:总括前六句描绘的景象,以“悟”和“知”引入到下面的抒怀,起承 上启下的作用。 2.分析整首诗歌的思想内容 讨论明确: 历来人们对陶渊明诗歌中的悲情很少提及和关注,其实陶诗在平淡冲 和的整体风格下,有着太多的有关悲情的内容,具体表现为四类:1.生死之悲, 2.士不遇之悲,3.羁旅、离别之悲,4.孤苦之悲.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陶 诗中对悲情采取的委运任化的态度与洒脱的情怀深深地吸引了历代的读者, 反而 使他们忽略了悲情的存在.《旅夜书怀》导学案答案 注释 ①危樯:危:高。樯;桅杆。危樯,高高的桅杆。 ②独夜舟:独,孤独。独夜舟,月夜孤独地停泊着一条小船。 ③星垂:星星低垂。 ④月涌:水中月亮,随波涌动。 ⑤著:著名。 ⑥岂:岂止,哪里。 ⑦“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我有点名声,哪里是因为文章而得名!但我的官 职倒应该因年老多病而休止了。 ⑧飘飘:孤独飘零。 ⑨何所似:主谓倒装句式:“所似者为何。”译为“相似的东西是什么?” ⑩天地:天地之间。 朗读全诗,整体感知 这首诗的基调是怎样的?应该怎样去朗读呢? 整体基调:缓慢、低沉的。 这首诗是感叹身世之作。前一层写旅夜风景,其实是寓情于景,为下文抒怀作 铺垫,应当读得缓慢一些,使听者能品出此中情味。后一层直抒胸臆,“名岂” 二句中上句为宾,下句为主——诗人后半生漂泊四方,居无定所,正是因“休官” 之故,要读出压抑感。这两句可以不按“义群”读,仍读作:“名岂/文章/著, 官应/老病/休。”最后两句形象地概括了诗人的后半生生活,要缓缓读出,有 自伤漂泊之意。赏析诗歌 1.初看《旅夜书怀》这题目,觉得它写的是什么呢? 杜甫在唐代宗广德二年即 764 年的春天携家人回成都,入严武幕。本来有这位 好朋友的帮助,他可以在成都住下去,却不料严武在第二年四月忽然死去,他不 得不再次离开成都,乘舟东下。 《旅夜书怀》就是在途经渝州、忠州时写的,这 一年杜甫已满 53 岁,他一直患有肺病和风痹,不时发作。他在 2 年前,安史之 乱初时,曾有返回长安或洛阳的打算。但因地方军阀乘机作乱,及其他原因未能 如愿。 这回严武之死, 他决心离开四川, 转作潇湘之游, 其实也是不得已而为之。因此,一路上心情十分沉重,不知一生漂泊何时才是个尽头。这首诗集中体现他 这种心情 ①“旅夜书怀”是在行旅的夜里抒发自己的情怀,那为什么引发情怀呢?由什么触 动了他的情怀?明确:在行旅的夜里见到的景引发他的情怀②对景的描写有哪些?明确: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③这两联的写景中包含哪些意象?明确:细草、微风、岸、危樯、舟、星、平野、月、江流。 ④先看首联,从诗中找一个词来概括其意象特点,为什么这个字最形象?明确:“独”,因为在阔大的江岸删哪个,孤弱的细草在无边的风里摇摆不定,漫 漫长夜里只有孤立突出的高高的桅杆和孤独的小舟,这番景象无不显出“独”⑤再来看颔联,刚刚说了意象有 “星、平野、月、江流”这些意象给我们展示了 一幅怎样的画面?用诗中一个字概括意象特点的话你会选什么?明确:低垂的星空,显得原野更加辽阔无边,更加荒凉,江水汹涌澎湃、奔流不 息,月似乎不堪滚滚东流的大江的压迫一下子涌了出来。写出了无垠的星空,平 旷的原野,浩淼的月光,奔流的江水,看上去那样的宏伟壮观。用“阔”来概括意 象特点。⑥首联写的是孤舟,写出了孤寂,可颔联却给我们展示了如此雄浑阔大的景象, 那是人到底要写的是孤独还是阔大?明确:孤独,用了对比,反衬手法,阔岸、平野,大奖中的孤舟是何等孤单、何 等渺小,这是诗人命运的写照,诗人写辽阔的平野、浩荡的大江、灿烂的星月,正是为了反衬出他孤苦伶仃的形象和颠沛无依的凄怆心情, 这就是以乐景写哀情 的手法。小结:分析完前两联,现在请同学来诵读,首联我们说写出的是诗人的孤寂,那 情感应是怎样? (悲凉) 那颔联呢?写的是一幅阔大景象, 我们要读得昂扬一些, 好,现在大家齐读前两联。2、 分析颈联与尾联① 面对着景,触发了诗人的情怀,说说诗人想借这景抒发怎样的情怀?明确:“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② 怎么样理解这一联?分别从手法、内容、情感去分析。明确: “我哪里是因为文字好而有名声,官职倒是由于我衰老而罢退了。”可是 杜甫的名声真的不是因为文章好而显扬吗?韩愈说:“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可见杜甫的文章名气非常大。可诗人却说“名岂文章著”那诗人的志向是什么?他 希望因为什么而声名远扬?是他的政治抱负,他想要官场得意,为名谋利。明显 的“名岂文章著”是一句反话。“官应老病休”呢?是否也是反话?官休的原因应该是老且病,可杜甫是因为这原 因吗?没错,不是,是因为自己的不得志,不受皇帝重用,又遭排挤,所以才“官 休”,与“名岂文章著”一样,都是反语。③这一联的感情基调应是怎样?从哪些字眼可以体现诗人的这种情感?明确:悲愤、愤懑。从“岂”“应”可以看出来,“岂”岂能,怎么能,“应”应当那样, 可自己却不是,显出诗人的悲愤。④面对这辽阔寂寥的原野,想起自己的痛苦遭遇,诗人深感自己漂泊无依,在这 静夜、孤舟的境界中,自己恰如天地间所依存的一只沙鸥,即诗中所说“飘飘何 所似?天地一沙鸥”,这是诗人的自况,这样写有何效果?明确:“飘飘何所似”写出了诗人的漂泊无依。茫茫的天地和一只孤独的沙鸥相比 (衬托),就更显得孤独,凄凉,以形象比武作结,鲜明深刻地传达诗人深沉的 感慨,天地虽大,却无自己安身之处,景色辽阔,却反衬出诗人孤寂而悲愤的心 境。“一沙鸥”与“独夜舟”相照应,对比鲜明,比喻贴切。小结:书怀这两联,抒的是诗人漂泊四方,居无定所的无所依托的自伤之情,所 以感情应该是压抑的,全班齐读。随堂练习1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便用恰当的一项是(A) A.我读过弗莱的著作, 很喜欢他那高屋建瓴的气势和包罗万象的体系, 更欣赏他努力摆脱主 .... 观印象式品评的文学批评方法。 B.吴羽先生知道弟子写论文时强调,学术论文要有的放矢,论证严密,语言准确而简洁,不 能模棱两可,也不能繁文缛节。 .... C.这是一家国家级出版社, 近几年来, 出版了很多深受读者尤其是在校大学生喜爱的精品图 书,不少作家都对他趋之若鹜。 .... D.虽然已经是晚上了,但候车大厅里依然人来人往,热闹非凡,大喇叭的广播声、商贩的叫 卖声、孩子的哭泣声不绝如缕。 .... 【答案】A 【解析】 “繁文缛节”适用于交往过程中待人接物方面礼节过多,不用于撰写学术论文,属 于适用对象错误; “趋之若鹜”属于感情色彩有误,用于消极方面的聚集、集中之意; “不 绝如缕”指声音的延长,且多指一种或几种清晰的声音,而不用于嘈杂的声音。 “高屋建瓴” 比喻居高临下,不可阻遏,往往用于议论、演讲、文艺创作等方面,符合句意。故选 A。 【点睛】 “成语的正确运用”是高考语文试题的重点,年年都出,可见高考语文试题的社会 语言导向。现实社会中,成语的运用往往出问题,不是望文生义,就是不知出处、来源、 适用对象、感情色彩、语体色彩等。成语是中华文化的缩微景观,站在这样的高度来对待 成语的正确运用,是学习语言、运用语言的大原则。 2.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B) A、不同的生活习俗、自然条件以及地理环境,使各地的民居在平面布局、结构方法、造型 等方面呈现出淳朴自然,而又有着各自的特色。 B、历时三年的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是一次成功的国情大盘点,其数据将为我国社会经济发 展规划的制定和政府的相关决策提供重要参考。 C、失眠是指因睡眠时间不足、质量不佳对身体产生损害而出现的不舒服的感觉,应对失眠 需要了解相关的睡眠卫生知识,进行自我调护。 D、学校开展经典诵读活动有利于教风和学风建设,而中小学是人生品格形成的重要时期, 所以这样的活动应着力于中小学就要抓紧抓好。 【答案】B 【解析】A 句“呈现出„„特色(特点) ”是一个标准句式,但是又与“有着„„特色(特点) ”这个句式相杂糅,只能用一个句式,根据整个句子的表意来看,应该用“呈现出„„ 特色(特点) ”这一句式。C 句“因睡眠时间不足、质量不佳对身体产生损害而出现的不舒 服的感觉”中“因”这个介词的使用造成了“缺主语”的毛病,去掉“因”即可。D 句逻辑 有问题,属于“表意不明” ,究竟是想说“教风、学风”呢?还是想说“经典诵读活动要在 中小学抓紧抓好”呢?实际上是犯了表意上“模棱两可”的错误。这个句子是一篇缩微议 论文,从议论文角度来看,是旗帜不鲜明。 【点睛】语病的辨析与修改是高考语文试题年年必出的一个版块。要养成良好的语感,迅 速辨别出语病,对于大多数学生(包括语文老师在内)来说,都是一个难点,是最能反映 语文学习成果、语文基本能力的经典性题目。要形成熟练的语言运用能力,就必须在长期 的说话、写作过程中,养成良好的语言习惯,从逻辑(语意)和结构(形式)两个大的方 面来衡量自己的语言运用能力;同时要对六种主要语病熟练把握,并能在实际运用中迅速 辨别;除此而外,还有啰嗦、重复, “的”字运用,使动句运用,复句运用等方面的问题, 有时候还可能涉及到修辞。从广义的语言运用来开,锤炼词语和选用句式都是修辞,只不 过这属于消极修辞罢了。 3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关河令 周邦彦① 秋阴时作渐向暝。变一庭凄冷。伫听寒声②,云深无雁影③。 更深人去寂静。但照壁孤灯相映。酒已都醒,如何消夜永! 【注】①周邦彦(1056-1121) :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②寒声:指 秋声,如风声、落叶声、虫鸣声等。③雁:古人认为雁能传书。 (1)从上、下两阙的首句看,这首词是以什么为线索来写的?请简要说明。 答: (2)简要分析作者在这首词中所表现的心情。 答: 【答案】 (1) 此词以时光的转换为线索(或答“以时间先后顺序为线索”,表现了深秋萧 ) 瑟清寒中作者因人去屋空而生的凄切孤独感(这一句作答案是“答非所问”) !。简要说明如 下:上阕首句写“秋阴向瞑”显然是天光昏暗,下阕首句写“更深寂静”显然是夜深人静, 综合起来看,词人是以时间先后顺序为线索来写的。 (2)作者意在写心境、写情,但主要笔墨却是写环境,而白日萧瑟清寒的环境浸透了主人 公的凄清之感,夜半沉寂冷落的环境更浸润了主人公的孤独感。 【解析】两道题目都比较简单,都问的是写法,且互为补充。整首词是典型的“情景交融” 之作,以景写情,情感调子低沉、凄清、孤独。全词线索分明,由傍晚时分到更深夜半, 傍晚天光昏暗,一庭凄冷,寒声阵阵,又没有亲人(或友人)的音信;更深夜半时分,人 们各自走远,主人公独对孤灯,难以入眠,孤独凄清之情深矣。 【点睛】 “古诗词鉴赏”是每年必出的经典题目,在中华文化弘扬全世界的今天,继承和发 扬祖国优秀传统文化更是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中国人是诗意的民族,中学生应该积 极主动的继承和发扬这一笔优秀的文化遗产。何况古诗词是语文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要 形成鉴赏古诗词的能力,提高鉴赏古诗词的水平,就必须经常诵读、涵泳,要深入了解和 掌握古诗词的相关知识,要真正进入古诗词的意境中去,而不是小学生、初中生的泛泛而 读。《登岳阳楼》导学案答案一、 自主学习了解作者及相关的写作背景杜甫(公元 712--770),字子美,世称杜工部,自称少陵野老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其人有“诗圣”之誉,其诗有“诗史”之称。 诗作:“三吏”——《石壕吏》《潼关吏》《新安吏》 、 、 “三别”——《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 、 、 《春望》《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 、 、 知人论世,背景介绍 唐代宗大历三年(768)之后,杜甫出峡漂泊两湖,此诗是诗人登岳阳楼而望故乡,触 景感怀之作。是年(769)诗人已五十七岁,距生命的终结仅有两年。当时,诗人处境艰难,凄苦 不堪,年老体衰, 患肺病及风痹症,左臂偏枯,右耳巳聋,贫病交加,再加上北归无望,全家人 寄居在一只小船上,沿着洞庭湖向南漂泊。 二、赏析诗歌 1.首联: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① 翻译 过去就听说洞庭湖水势浩瀚,名扬海内,今天我有幸登上湖边的岳阳楼,俯仰江山。②“昔闻” “今上”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早闻洞庭盛名,早有渴望尽兴一游的夙愿,然而无奈战乱频繁,身世漂荡,到了暮年才实 现目睹名湖的愿望, 表面看有初登岳阳楼之喜悦, 其实意在抒发早年抱负至今未能实现之情。 用“昔闻”为“今上”蓄势,归根结蒂是为描写洞庭湖酝酿气氛。③首联侧重写洞庭湖水面广阔,汪洋万顷。2.颔联: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①翻译 大湖广阔浩瀚把吴楚两地东南隔开,天地象在苍茫的湖面上日日夜夜漂浮荡漾。 ②“坼”“浮”两个字炼得好,好在哪里?“坼”,分裂。“浮”,漂浮荡漾。广袤数千里的吴、楚两地就因为有了这个湖,一下子断裂 为二,这气势何等磅礴;而日、月、星辰仿佛都飘浮在这湖水上面,缓缓行进,这景象又何 等宏丽。这两个字写出了洞庭湖浩瀚无际的磅礴气势, 宏伟奇丽的景色, 给读者勾勒出一幅气象万千 的画面。曹操咏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观沧海》) 体现了一种“雄浑阔 大”的意境,而杜甫此联 “气压百代,为五言雄浑之绝”。 (宋代刘辰翁语)被王士禛赞为“雄 跨今古”。③颔联侧重写洞庭湖气势宏大,吞吐乾坤。3.颈联: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①翻译我漂泊江湖,亲朋故旧早不知闻,竟无一字寄给我;衰老多病的我呀,只有生活在一只小 小的舟船上。②颈联的意境,由宽阔突然转入狭窄,联系尾联,试分析这种表达技巧的作用。从颔联到颈联, 诗的意境从宽阔转到狭窄, 但这两联是相辅相成的。 清代史学家浦起龙说: “不阔则狭处不苦,能狭则阔境愈空。”到尾联,意境又转到宽阔,诗的前后相互衬托,全诗 意境构成一个整体。③试分析颈联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诗人面对汪洋浩淼的洞庭湖,回想自己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怀才不遇,得不到精神 和物质方面的任何援助。眼前既“老”且“病”,郁居木船,飘流湖湘,更是身世危亡,苦不堪 言。 其凄凉之境、 哀痛之心、 愤怨之情, 不言自明。 诗人抒发了一种忧己伤世无限悲苦之情。4.尾联: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①翻译站在岳阳楼上,遥望关山以北,仍然是战火纷飞,生灵涂炭;凭窗遥望,胸怀家国,我不 禁涕泪奔流。②尾联在抒发个人悲苦的感情上发生了什么变化?体现了诗人作者怎样的情感?在尾联中,诗人在凄苦万状的情况下登楼观景,眼望国家动荡不安,自己报国无门,不禁 涕泪纵横,难以抑止。这种忧国伤时之感与身世凄凉之情一齐袭上心头,诗的意境从狭窄转 到宽阔,由个人的悲苦转而想到国家的衰颓。由此可见,诗人总是不会停留在个人痛苦上, 他总是以国事为念,体现了诗人同情人民疾苦关心国家命运(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操。六、探究总结全诗1.主旨意境这首诗写诗人登楼时所见所感。诗人通过 对洞庭湖浩翰汪洋、雄伟壮阔的景象的描绘, 触景伤情,把个人的悲苦、国家的忧患和自然界宏奇伟丽的景色上下衬托,表现了诗人忧国 忧民的伟大胸怀。意境宏大,情调悲壮,是登岳阳楼的千古名篇。2.艺术技巧①意境博大深远,风格沉雄悲壮②全诗对比强烈,对仗工整③用词精当,含意深刻。课外拓展1.江南有哪三大名楼? 江西南昌的滕王阁、湖北武汉的黄鹤楼、湖南的岳阳楼,被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 2.你能背诵出多少句古人描绘洞庭湖的佳句? ①屈 原:“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②刘长卿:“叠浪浮元气,中流没太阳” ③许 棠:“四顾疑无地,中流忽有山” ④孟浩然:“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⑤杜 甫:“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⑥刘禹锡: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⑦诗僧可明:“水涵天影阔,山拔地形高”3.你记住了几副写岳阳楼的名联? ①一楼何奇?杜少陵五言绝唱,范希文两字关情,滕子京百废俱兴,吕纯阳三过必醉: 诗耶?儒耶?吏耶?仙耶?前不见古人,使我沧然涕下! 诸君试看:洞庭湖南极潇湘,扬子江北通巫峡,巴陵山西来爽气,岳州城东道岩疆:潴 者、流者、峙者、镇者,此中有真意,问谁领会得来? ②后乐先忧,范希文庶几知道;昔闻今上,杜少陵可与言诗。 ③洞庭西下八百里; 淮海南来第一楼。 ④四面河山归眼底; 万家忧乐到心头。 ⑤放不开眼底乾坤,何必登斯楼把酒; 吞得尽胸中云梦,方可对仙人吟诗 。随堂练习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分) (8 吴松道中二首(其二) 晁补之 晓路雨萧萧, 江乡叶正飘。 天寒雁声急, 岁晚客程遥。 鸟避征帆却, 鱼惊荡桨跳。 孤舟宿何许? 霜月系枫桥。 注:吴松:即吴淞,江名。 (1)开头两句描写了怎样的景色? 营造了怎样的氛围?(3 分)【答案】描写了清晨起航时,江南水乡风声萧萧,落叶飘飞的深秋景色。营造了凄冷、感伤 的氛围。 (2)请结合全诗分析“孤舟”这一意象的作用。 分) (5 【答案】孤舟联结者雁、鸟、鱼、霜月、枫桥等意象,把航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想贯穿在一起, 是全诗的线索;作者融情于景,表达了漂泊、思乡、孤寂之感。

《蜀相》导学案答案 学习目标: 杜甫对“蜀相”诸葛亮的仰慕和惋惜之情,了解杜甫忧国忧民的现实主义精神 学习重难点: 1、诗歌颔联所表现的意境,“空”、“自”两字的作用 2、诗中有关蜀相的典故;诗歌的尾联 学习时数:一课时 学习内容和过程: 一、.预习学案: 1、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是我国古代最负盛名的现实主主义诗人。 他的诗集众家之长,兼古今之体,又在许多方面有所创新,显得沉厚雄浑,博大 精深。他的作品犹如安史之乱前后唐代社会的一面镜子,被公认为“诗史”,明 清文人推崇他为“诗圣”。 《蜀相》是诗人经历了坎坷后,弃官入蜀,寓居成都,游诸葛武侯祠时所作。 这首诗通过对诸葛亮的缅怀, 抒发了对这位历史人物的钦敬和对他未能成就更大 功业的惋惜之情, 含蓄地表达了诗人的苦闷和对当时缺少济世英才的慨叹。全诗 情景交融,深挚悲壮。 杜甫的诗歌具有沉郁顿挫的风格特点。 二、赏析学案: 1、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指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 的一个字。 你认为这首诗颔联 “映阶碧草自春色, 隔叶黄鹂空好音” 两句中的 “诗 眼”分别是哪一个字?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答:(1)“诗眼”分别“自”、“空”。(2) “自”和“空”二字互文见义, 碧草映阶,春光空自美好;隔叶黄鹂,声音空自悦耳。因为诗人思慕的人早已逝 去,诗人无心欣赏自然,大好春光只能“空自”存在,这就突出了对诸葛亮的怀 念之情,同时也表达了对当时缺少济世英才的慨叹。 2、颈联“三顾频繁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表现了怎样的人物形象? 以凝练的笔墨概括了诸葛亮一生的功绩和才德。勾画了一个有为的政治家形象。 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首诗通过诗人对丞相祠堂的寻访,表达了对诸葛亮的景仰之情,寄寓了诗人忧 国忧民的思想感情和政治理想: 诗人对忧念苍生、济世扶危的诸葛亮极其崇敬景 仰, 希望在当时安史之乱中也能有诸葛亮这样雄才大略而又忠心为国之人出现为 国效力;同时也寄寓了自己生不逢时、抱负难施的感慨。 三.演练学案——阅读《杂诗十二首(其二)》 1、诗歌的七、八两句在诗中起何作用 讨论明确:总括前六句描绘的景象,以“悟”和“知”引入到下面的抒怀,起承 上启下的作用。 2.分析整首诗歌的思想内容 讨论明确: 历来人们对陶渊明诗歌中的悲情很少提及和关注,其实陶诗在平淡冲 和的整体风格下,有着太多的有关悲情的内容,具体表现为四类:1.生死之悲, 2.士不遇之悲,3.羁旅、离别之悲,4.孤苦之悲.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陶 诗中对悲情采取的委运任化的态度与洒脱的情怀深深地吸引了历代的读者, 反而 使他们忽略了悲情的存在.《旅夜书怀》导学案答案 注释 ①危樯:危:高。樯;桅杆。危樯,高高的桅杆。 ②独夜舟:独,孤独。独夜舟,月夜孤独地停泊着一条小船。 ③星垂:星星低垂。 ④月涌:水中月亮,随波涌动。 ⑤著:著名。 ⑥岂:岂止,哪里。 ⑦“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我有点名声,哪里是因为文章而得名!但我的官 职倒应该因年老多病而休止了。 ⑧飘飘:孤独飘零。 ⑨何所似:主谓倒装句式:“所似者为何。”译为“相似的东西是什么?” ⑩天地:天地之间。 朗读全诗,整体感知 这首诗的基调是怎样的?应该怎样去朗读呢? 整体基调:缓慢、低沉的。 这首诗是感叹身世之作。前一层写旅夜风景,其实是寓情于景,为下文抒怀作 铺垫,应当读得缓慢一些,使听者能品出此中情味。后一层直抒胸臆,“名岂” 二句中上句为宾,下句为主——诗人后半生漂泊四方,居无定所,正是因“休官” 之故,要读出压抑感。这两句可以不按“义群”读,仍读作:“名岂/文章/著, 官应/老病/休。”最后两句形象地概括了诗人的后半生生活,要缓缓读出,有 自伤漂泊之意。赏析诗歌 1.初看《旅夜书怀》这题目,觉得它写的是什么呢? 杜甫在唐代宗广德二年即 764 年的春天携家人回成都,入严武幕。本来有这位 好朋友的帮助,他可以在成都住下去,却不料严武在第二年四月忽然死去,他不 得不再次离开成都,乘舟东下。 《旅夜书怀》就是在途经渝州、忠州时写的,这 一年杜甫已满 53 岁,他一直患有肺病和风痹,不时发作。他在 2 年前,安史之 乱初时,曾有返回长安或洛阳的打算。但因地方军阀乘机作乱,及其他原因未能 如愿。 这回严武之死, 他决心离开四川, 转作潇湘之游, 其实也是不得已而为之。因此,一路上心情十分沉重,不知一生漂泊何时才是个尽头。这首诗集中体现他 这种心情 ①“旅夜书怀”是在行旅的夜里抒发自己的情怀,那为什么引发情怀呢?由什么触 动了他的情怀?明确:在行旅的夜里见到的景引发他的情怀②对景的描写有哪些?明确: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③这两联的写景中包含哪些意象?明确:细草、微风、岸、危樯、舟、星、平野、月、江流。 ④先看首联,从诗中找一个词来概括其意象特点,为什么这个字最形象?明确:“独”,因为在阔大的江岸删哪个,孤弱的细草在无边的风里摇摆不定,漫 漫长夜里只有孤立突出的高高的桅杆和孤独的小舟,这番景象无不显出“独”⑤再来看颔联,刚刚说了意象有 “星、平野、月、江流”这些意象给我们展示了 一幅怎样的画面?用诗中一个字概括意象特点的话你会选什么?明确:低垂的星空,显得原野更加辽阔无边,更加荒凉,江水汹涌澎湃、奔流不 息,月似乎不堪滚滚东流的大江的压迫一下子涌了出来。写出了无垠的星空,平 旷的原野,浩淼的月光,奔流的江水,看上去那样的宏伟壮观。用“阔”来概括意 象特点。⑥首联写的是孤舟,写出了孤寂,可颔联却给我们展示了如此雄浑阔大的景象, 那是人到底要写的是孤独还是阔大?明确:孤独,用了对比,反衬手法,阔岸、平野,大奖中的孤舟是何等孤单、何 等渺小,这是诗人命运的写照,诗人写辽阔的平野、浩荡的大江、灿烂的星月,正是为了反衬出他孤苦伶仃的形象和颠沛无依的凄怆心情, 这就是以乐景写哀情 的手法。小结:分析完前两联,现在请同学来诵读,首联我们说写出的是诗人的孤寂,那 情感应是怎样? (悲凉) 那颔联呢?写的是一幅阔大景象, 我们要读得昂扬一些, 好,现在大家齐读前两联。2、 分析颈联与尾联① 面对着景,触发了诗人的情怀,说说诗人想借这景抒发怎样的情怀?明确:“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② 怎么样理解这一联?分别从手法、内容、情感去分析。明确: “我哪里是因为文字好而有名声,官职倒是由于我衰老而罢退了。”可是 杜甫的名声真的不是因为文章好而显扬吗?韩愈说:“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可见杜甫的文章名气非常大。可诗人却说“名岂文章著”那诗人的志向是什么?他 希望因为什么而声名远扬?是他的政治抱负,他想要官场得意,为名谋利。明显 的“名岂文章著”是一句反话。“官应老病休”呢?是否也是反话?官休的原因应该是老且病,可杜甫是因为这原 因吗?没错,不是,是因为自己的不得志,不受皇帝重用,又遭排挤,所以才“官 休”,与“名岂文章著”一样,都是反语。③这一联的感情基调应是怎样?从哪些字眼可以体现诗人的这种情感?明确:悲愤、愤懑。从“岂”“应”可以看出来,“岂”岂能,怎么能,“应”应当那样, 可自己却不是,显出诗人的悲愤。④面对这辽阔寂寥的原野,想起自己的痛苦遭遇,诗人深感自己漂泊无依,在这 静夜、孤舟的境界中,自己恰如天地间所依存的一只沙鸥,即诗中所说“飘飘何 所似?天地一沙鸥”,这是诗人的自况,这样写有何效果?明确:“飘飘何所似”写出了诗人的漂泊无依。茫茫的天地和一只孤独的沙鸥相比 (衬托),就更显得孤独,凄凉,以形象比武作结,鲜明深刻地传达诗人深沉的 感慨,天地虽大,却无自己安身之处,景色辽阔,却反衬出诗人孤寂而悲愤的心 境。“一沙鸥”与“独夜舟”相照应,对比鲜明,比喻贴切。小结:书怀这两联,抒的是诗人漂泊四方,居无定所的无所依托的自伤之情,所 以感情应该是压抑的,全班齐读。随堂练习1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便用恰当的一项是(A) A.我读过弗莱的著作, 很喜欢他那高屋建瓴的气势和包罗万象的体系, 更欣赏他努力摆脱主 .... 观印象式品评的文学批评方法。 B.吴羽先生知道弟子写论文时强调,学术论文要有的放矢,论证严密,语言准确而简洁,不 能模棱两可,也不能繁文缛节。 .... C.这是一家国家级出版社, 近几年来, 出版了很多深受读者尤其是在校大学生喜爱的精品图 书,不少作家都对他趋之若鹜。 .... D.虽然已经是晚上了,但候车大厅里依然人来人往,热闹非凡,大喇叭的广播声、商贩的叫 卖声、孩子的哭泣声不绝如缕。 .... 【答案】A 【解析】 “繁文缛节”适用于交往过程中待人接物方面礼节过多,不用于撰写学术论文,属 于适用对象错误; “趋之若鹜”属于感情色彩有误,用于消极方面的聚集、集中之意; “不 绝如缕”指声音的延长,且多指一种或几种清晰的声音,而不用于嘈杂的声音。 “高屋建瓴” 比喻居高临下,不可阻遏,往往用于议论、演讲、文艺创作等方面,符合句意。故选 A。 【点睛】 “成语的正确运用”是高考语文试题的重点,年年都出,可见高考语文试题的社会 语言导向。现实社会中,成语的运用往往出问题,不是望文生义,就是不知出处、来源、 适用对象、感情色彩、语体色彩等。成语是中华文化的缩微景观,站在这样的高度来对待 成语的正确运用,是学习语言、运用语言的大原则。 2.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B) A、不同的生活习俗、自然条件以及地理环境,使各地的民居在平面布局、结构方法、造型 等方面呈现出淳朴自然,而又有着各自的特色。 B、历时三年的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是一次成功的国情大盘点,其数据将为我国社会经济发 展规划的制定和政府的相关决策提供重要参考。 C、失眠是指因睡眠时间不足、质量不佳对身体产生损害而出现的不舒服的感觉,应对失眠 需要了解相关的睡眠卫生知识,进行自我调护。 D、学校开展经典诵读活动有利于教风和学风建设,而中小学是人生品格形成的重要时期, 所以这样的活动应着力于中小学就要抓紧抓好。 【答案】B 【解析】A 句“呈现出„„特色(特点) ”是一个标准句式,但是又与“有着„„特色(特点) ”这个句式相杂糅,只能用一个句式,根据整个句子的表意来看,应该用“呈现出„„ 特色(特点) ”这一句式。C 句“因睡眠时间不足、质量不佳对身体产生损害而出现的不舒 服的感觉”中“因”这个介词的使用造成了“缺主语”的毛病,去掉“因”即可。D 句逻辑 有问题,属于“表意不明” ,究竟是想说“教风、学风”呢?还是想说“经典诵读活动要在 中小学抓紧抓好”呢?实际上是犯了表意上“模棱两可”的错误。这个句子是一篇缩微议 论文,从议论文角度来看,是旗帜不鲜明。 【点睛】语病的辨析与修改是高考语文试题年年必出的一个版块。要养成良好的语感,迅 速辨别出语病,对于大多数学生(包括语文老师在内)来说,都是一个难点,是最能反映 语文学习成果、语文基本能力的经典性题目。要形成熟练的语言运用能力,就必须在长期 的说话、写作过程中,养成良好的语言习惯,从逻辑(语意)和结构(形式)两个大的方 面来衡量自己的语言运用能力;同时要对六种主要语病熟练把握,并能在实际运用中迅速 辨别;除此而外,还有啰嗦、重复, “的”字运用,使动句运用,复句运用等方面的问题, 有时候还可能涉及到修辞。从广义的语言运用来开,锤炼词语和选用句式都是修辞,只不 过这属于消极修辞罢了。 3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关河令 周邦彦① 秋阴时作渐向暝。变一庭凄冷。伫听寒声②,云深无雁影③。 更深人去寂静。但照壁孤灯相映。酒已都醒,如何消夜永! 【注】①周邦彦(1056-1121) :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②寒声:指 秋声,如风声、落叶声、虫鸣声等。③雁:古人认为雁能传书。 (1)从上、下两阙的首句看,这首词是以什么为线索来写的?请简要说明。 答: (2)简要分析作者在这首词中所表现的心情。 答: 【答案】 (1) 此词以时光的转换为线索(或答“以时间先后顺序为线索”,表现了深秋萧 ) 瑟清寒中作者因人去屋空而生的凄切孤独感(这一句作答案是“答非所问”) !。简要说明如 下:上阕首句写“秋阴向瞑”显然是天光昏暗,下阕首句写“更深寂静”显然是夜深人静, 综合起来看,词人是以时间先后顺序为线索来写的。 (2)作者意在写心境、写情,但主要笔墨却是写环境,而白日萧瑟清寒的环境浸透了主人 公的凄清之感,夜半沉寂冷落的环境更浸润了主人公的孤独感。 【解析】两道题目都比较简单,都问的是写法,且互为补充。整首词是典型的“情景交融” 之作,以景写情,情感调子低沉、凄清、孤独。全词线索分明,由傍晚时分到更深夜半, 傍晚天光昏暗,一庭凄冷,寒声阵阵,又没有亲人(或友人)的音信;更深夜半时分,人 们各自走远,主人公独对孤灯,难以入眠,孤独凄清之情深矣。 【点睛】 “古诗词鉴赏”是每年必出的经典题目,在中华文化弘扬全世界的今天,继承和发 扬祖国优秀传统文化更是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中国人是诗意的民族,中学生应该积 极主动的继承和发扬这一笔优秀的文化遗产。何况古诗词是语文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要 形成鉴赏古诗词的能力,提高鉴赏古诗词的水平,就必须经常诵读、涵泳,要深入了解和 掌握古诗词的相关知识,要真正进入古诗词的意境中去,而不是小学生、初中生的泛泛而 读。《登岳阳楼》导学案答案一、 自主学习了解作者及相关的写作背景杜甫(公元 712--770),字子美,世称杜工部,自称少陵野老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其人有“诗圣”之誉,其诗有“诗史”之称。 诗作:“三吏”——《石壕吏》《潼关吏》《新安吏》 、 、 “三别”——《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 、 、 《春望》《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 、 、 知人论世,背景介绍 唐代宗大历三年(768)之后,杜甫出峡漂泊两湖,此诗是诗人登岳阳楼而望故乡,触 景感怀之作。是年(769)诗人已五十七岁,距生命的终结仅有两年。当时,诗人处境艰难,凄苦 不堪,年老体衰, 患肺病及风痹症,左臂偏枯,右耳巳聋,贫病交加,再加上北归无望,全家人 寄居在一只小船上,沿着洞庭湖向南漂泊。 二、赏析诗歌 1.首联: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① 翻译 过去就听说洞庭湖水势浩瀚,名扬海内,今天我有幸登上湖边的岳阳楼,俯仰江山。②“昔闻” “今上”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早闻洞庭盛名,早有渴望尽兴一游的夙愿,然而无奈战乱频繁,身世漂荡,到了暮年才实 现目睹名湖的愿望, 表面看有初登岳阳楼之喜悦, 其实意在抒发早年抱负至今未能实现之情。 用“昔闻”为“今上”蓄势,归根结蒂是为描写洞庭湖酝酿气氛。③首联侧重写洞庭湖水面广阔,汪洋万顷。2.颔联: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①翻译 大湖广阔浩瀚把吴楚两地东南隔开,天地象在苍茫的湖面上日日夜夜漂浮荡漾。 ②“坼”“浮”两个字炼得好,好在哪里?“坼”,分裂。“浮”,漂浮荡漾。广袤数千里的吴、楚两地就因为有了这个湖,一下子断裂 为二,这气势何等磅礴;而日、月、星辰仿佛都飘浮在这湖水上面,缓缓行进,这景象又何 等宏丽。这两个字写出了洞庭湖浩瀚无际的磅礴气势, 宏伟奇丽的景色, 给读者勾勒出一幅气象万千 的画面。曹操咏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观沧海》) 体现了一种“雄浑阔 大”的意境,而杜甫此联 “气压百代,为五言雄浑之绝”。 (宋代刘辰翁语)被王士禛赞为“雄 跨今古”。③颔联侧重写洞庭湖气势宏大,吞吐乾坤。3.颈联: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①翻译我漂泊江湖,亲朋故旧早不知闻,竟无一字寄给我;衰老多病的我呀,只有生活在一只小 小的舟船上。②颈联的意境,由宽阔突然转入狭窄,联系尾联,试分析这种表达技巧的作用。从颔联到颈联, 诗的意境从宽阔转到狭窄, 但这两联是相辅相成的。 清代史学家浦起龙说: “不阔则狭处不苦,能狭则阔境愈空。”到尾联,意境又转到宽阔,诗的前后相互衬托,全诗 意境构成一个整体。③试分析颈联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诗人面对汪洋浩淼的洞庭湖,回想自己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怀才不遇,得不到精神 和物质方面的任何援助。眼前既“老”且“病”,郁居木船,飘流湖湘,更是身世危亡,苦不堪 言。 其凄凉之境、 哀痛之心、 愤怨之情, 不言自明。 诗人抒发了一种忧己伤世无限悲苦之情。4.尾联: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①翻译站在岳阳楼上,遥望关山以北,仍然是战火纷飞,生灵涂炭;凭窗遥望,胸怀家国,我不 禁涕泪奔流。②尾联在抒发个人悲苦的感情上发生了什么变化?体现了诗人作者怎样的情感?在尾联中,诗人在凄苦万状的情况下登楼观景,眼望国家动荡不安,自己报国无门,不禁 涕泪纵横,难以抑止。这种忧国伤时之感与身世凄凉之情一齐袭上心头,诗的意境从狭窄转 到宽阔,由个人的悲苦转而想到国家的衰颓。由此可见,诗人总是不会停留在个人痛苦上, 他总是以国事为念,体现了诗人同情人民疾苦关心国家命运(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操。六、探究总结全诗1.主旨意境这首诗写诗人登楼时所见所感。诗人通过 对洞庭湖浩翰汪洋、雄伟壮阔的景象的描绘, 触景伤情,把个人的悲苦、国家的忧患和自然界宏奇伟丽的景色上下衬托,表现了诗人忧国 忧民的伟大胸怀。意境宏大,情调悲壮,是登岳阳楼的千古名篇。2.艺术技巧①意境博大深远,风格沉雄悲壮②全诗对比强烈,对仗工整③用词精当,含意深刻。课外拓展1.江南有哪三大名楼? 江西南昌的滕王阁、湖北武汉的黄鹤楼、湖南的岳阳楼,被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 2.你能背诵出多少句古人描绘洞庭湖的佳句? ①屈 原:“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②刘长卿:“叠浪浮元气,中流没太阳” ③许 棠:“四顾疑无地,中流忽有山” ④孟浩然:“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⑤杜 甫:“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⑥刘禹锡: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⑦诗僧可明:“水涵天影阔,山拔地形高”3.你记住了几副写岳阳楼的名联? ①一楼何奇?杜少陵五言绝唱,范希文两字关情,滕子京百废俱兴,吕纯阳三过必醉: 诗耶?儒耶?吏耶?仙耶?前不见古人,使我沧然涕下! 诸君试看:洞庭湖南极潇湘,扬子江北通巫峡,巴陵山西来爽气,岳州城东道岩疆:潴 者、流者、峙者、镇者,此中有真意,问谁领会得来? ②后乐先忧,范希文庶几知道;昔闻今上,杜少陵可与言诗。 ③洞庭西下八百里; 淮海南来第一楼。 ④四面河山归眼底; 万家忧乐到心头。 ⑤放不开眼底乾坤,何必登斯楼把酒; 吞得尽胸中云梦,方可对仙人吟诗 。随堂练习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分) (8 吴松道中二首(其二) 晁补之 晓路雨萧萧, 江乡叶正飘。 天寒雁声急, 岁晚客程遥。 鸟避征帆却, 鱼惊荡桨跳。 孤舟宿何许? 霜月系枫桥。 注:吴松:即吴淞,江名。 (1)开头两句描写了怎样的景色? 营造了怎样的氛围?(3 分)【答案】描写了清晨起航时,江南水乡风声萧萧,落叶飘飞的深秋景色。营造了凄冷、感伤 的氛围。 (2)请结合全诗分析“孤舟”这一意象的作用。 分) (5 【答案】孤舟联结者雁、鸟、鱼、霜月、枫桥等意象,把航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想贯穿在一起, 是全诗的线索;作者融情于景,表达了漂泊、思乡、孤寂之感。


相关内容

  • 旧唐书·杜甫传阅读答案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杜甫,字子美,本襄阳人,后徙河南巩县.曾祖依艺,位终巩令.祖审言,位终膳部员外郎,自有传.父闲,终奉天令. 甫天宝初应进士不第.天宝末,献<三大礼赋>.玄宗奇之,召试文章,授京兆府兵曹参军.十五载,禄山陷京师,肃宗征兵灵武.甫自京师宵遁赴河西,谒肃宗于彭原郡 ...

  • 杜甫诗二首
  • 课时作业(五) 温馨提示 对应课时作业36页 一.基础巩固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萧森(xiāo) . 边塞(sài) . B.妃嫔(fēi) . 青冢(zhǒnɡ) . C.单于(chán) . 王嫱(qiánɡ) . D.霜鬓(bìn) . 江渚(zhǔ) . 应读zà ...

  • 杜甫草堂阅读答案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杜甫草堂 熊泽民 走进草堂,扑面而来的是绿.绿,几乎占据了所有的空间.草堂内有很多树,而最多的要算楠树,一株株,一片片.那些百年古楠,高大挺拔,枝繁叶茂,就像巨人似的.树多竹也多,苦竹.舍竹.斑竹.绵竹.慈竹,尤以慈竹居多,一垄一垄的,满目皆是.这儿的竹子似乎更翠.更绿, ...

  • 旧唐书•杜甫传阅读答案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后面题目.(本大题5小题,共22分) 杜甫,字子美,本襄阳人,后徙河南巩县.曾祖依艺,位终巩令.祖审言,位终膳部员外郎,自有传.父闲,终奉天令. 甫天宝初应进士不第.天宝末,献<三大礼赋>.玄宗奇之,召试文章,授京兆府兵曹参军.十五载,禄山陷京师,肃宗征兵灵武.甫自 ...

  • 草堂??诗魂阅读答案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共18分) 草堂??诗魂 细雨蒙蒙,落叶飘飘. 当我来时,又是茅屋为秋风所破的季节.老天像有意在营造一份思古幽情,像有意让人来品味一种人生意蕴--文章憎命达! 茅屋而草堂,草堂而杜甫草堂,这绝代诗圣生命的一大栖息处,这和着一个风雨飘摇的时代.一个伟大灵魂沉吟的处所--杜 ...

  • [旅夜书怀]教师版
  • 日照实验高中2013级唐诗宋词选读导学案 旅夜书怀 [学案序号]3 [编写人]赵楠 [审核人]夏德明.王修波 使用时间:2014.12 姓名 学习目标: 1.理解诗歌内容,熟读.背诵诗歌. 2. 把握诗句的意蕴,品味诗歌语言. 3. 理清诗人情感变化,把握诗歌主旨. 教学过程 一.通过"旅 ...

  • [杜甫"很忙",经典"很受伤"]阅读答案
  • 杜甫"很忙",经典"很受伤" 陆尚 ①近日,"诗圣"杜甫突然"很忙",在网络蹿红,然而他被广大网友热烈追捧的缘由却并非他的千古名句和忧国忧民的情怀,而是无数在微博和帖子上疯传的关于他的五花八门的涂鸦图片.今年恰逢杜甫诞辰 ...

  • 江村小景阅读答案
  • 阅读下文,完成下题. 李白没有暮年,杜甫没有青年 文/李新刚 ①一个是"诗仙",一个是"诗圣",这名号就注定了他们一个是天上飞的,一个是地上走的.天上飞的诗仙 A ,地上走的诗圣 B . ②李白很豪放,他由"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

  • 杜甫草堂记阅读答案
  •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杜甫草堂记 金陶 ①走近你,应该说是我多年的愿望.因为你,飘落着千年的文墨之魂.可当我来到成都的西郊,真正走近你,我的脚步忽然变得沉重起来.这种沉重倒不是千年历史风云的聚合.弥散,而是一种我无法理喻的来自心里的茫然:这就是杜甫草堂?这就是一代诗圣客居过的地方?这就是我们满嘴流芳 ...

  • [登高]学案及答案
  • <登 高> 导学案 [学习目标] 1. 体味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 2.提高掌握由意象品味诗歌意境的鉴赏技巧的能力. [知识导学] 1.背景补充 见<学习指导>35页. 2.沉郁顿挫 沉郁顿挫,是诗歌的内容与形式的风格特点,说的是杜甫的诗歌风格."沉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