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中重要语句的含义 教案

散文中重要语句的含义

“理解词义、句意类”属于考纲要求中“鉴赏评价”中“体会重要语句的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中的一个考点,可分为两个题型:理解词语含义、理解句子含意。

题型一:理解词语含义

一般情况下,高考试题中考查的词语含义往往不是“词典义”,而是在文中的具体含义。考查的词语大致有以下情况:

1. 体现作者情感态度或主旨的。

2. 运用修辞和写作方法的关键词语。

这样的词语多出现在运用象征、借物喻人、双关等写作方法的文章中。

3. 特殊指代的(远指、近指、不定指等)

4. 在表情达意方面非常出色的动词、形容词、叠词等。

4. 有特殊用法的词语,包括贬义褒用、褒义贬用、大词小用、小词大用、词性活用等。 理解词语的含义,是指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最重要的是“文中”这两个字。理解文中词语的含义,要以基本义为基础,参照其他义项,再结合语境揣摩,这是理解的基本要求。 常见提问方式:

1.说说你对××词的理解。

2.句中××一词的含义是什么。

3.句中××一词指代什么。

命题角度一:体现作者情感态度,表现主旨的词语。

【解题方略】

1. 明确语段或句子的主要内容,分析语段或句子结构,理清作者写了几个层面。

2. 明确词语地位。与文章情感(主旨、观点)相关的词一般是文章的核心词语,看清它是文章的标题,还是主旨词,还是情感词。

3. 本义入手,追根溯源。从相关语境中找出包含该词或其近义词的句子,体验其情感。 例一:阅读下面的片段,完成后面的题目。 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

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

(节选自郁达夫《故都的秋》第一段) “饱尝”一词有何含义?

【解析】这是文章的第一段,点出了“故都的秋”的最大特点“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对这一特点,作者“不远千里”而来,可见其向往之情,自然是要“饱尝”。 参考答案:“饱尝”表达了作者对故都的秋的热爱、向往和思念之情,情感真切、热烈。

命题角度二:运用了修辞的词语

【解题方略】

1. 查找字典,明本义。

理解词语的本义,即词语在词典中的本来意思。

2. 联系语境析修辞。

任何修辞离开了具体语境,便不能发生作用,显出功能。故而,联系题干中要求解释的词语所在的语言环境(有效阅读区间),分析它运用了何种修辞格。

3. 瞻前顾后断深意。

在有效阅读区间内,在该词语的前或后皆有对其进行直接阐释的句子、段落。抓住了这些阐释性语句、语段,便找到了打开词语修辞义大门的钥匙。

4. 概览全文看表里。

若在有效阅读区间内没有对须释义的词语的阐释性语句、语段,可联系全文主旨,分析文章表面上(表)写什么,实际上(里)写什么,而后由表及里,联系修辞方法分析该词的修辞义。

例二:阅读下面《荷塘月色》中写“荷花”的句子,理解加点词语的含义。

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 ....

(节选自朱自清《荷塘月色》)

【解析】本句是写荷花形状的,“袅娜”“羞涩”都是写人的词语,运用了拟人手法。“袅

娜”是形容女子姿态之美,后文有“开着的”,这里写出了荷花盛开之美;“羞涩”是难为情,态度不自然之意,后文又有“打着朵儿”,这里形象地写出了荷花含苞待放时的娇羞之美。 参考答案:“袅娜”“羞涩”二词,在作者的眼里荷花已是仙子一般。运用拟人手法,形象地写出了荷花饱满盛开、含苞待放的情状。

命题角度三:有特殊指代义的词语

【解题方略】

1. 先找出该词语所在的具体的语句或者段落。

2. 圈定特殊语境。

一般应运用结构分析的方法,理清指代对象的位置和范围,根据语境确定指代对象和内容。

3. 将答案代入原文理解,看是否恰当。

例三:阅读下面的句子,解释加点词语的指代义。

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 ...

(节选自朱自清《荷塘月色》)

【解析】“这”是指示代词,是对上文情况的总结,往往需要从上文找,“恰是到了好处”是“不能朗照”的妙处。“满月”的“朗照”是“酣眠”,痛快淋漓;“淡淡的云”遮月,是别有风味的小睡。在这里,视觉和妙不可言的生理感受构成了通感。在这奇妙的意境里,作者表达了暂得“宁静”的心理体验,既表现得委婉含蓄,又表现得淋漓尽致。 参考答案:“这”指“不能朗照”,“酣眠”指“满月”的“朗照”的境况,“小睡”指“淡淡的云”遮月情景。

命题角度四:在表情达意方面非常出色的词语

【解题方略】

有特殊指代义的词语多为动词、形容词和叠词。理解时注意以下两点:

1. 理解词语本义。

所谓词语本义,即词语在词典中的本来意思。理解其本义,才有可能进一步理解其临时含义。

2. 联系语境分析。

联系特殊语境中所写的内容,如背景、目的、情感等,进而分析其“潜台词”,恰当解释词语的临时含义。

例四:联系《荷塘月色》中的语境,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解析】(1)“泻”,本义是写水从高处很快地流,这里写月光从上而下的“照”的彻底。前文有“月光如流水一般”,此处用“泻”又照应了前文“流水”。

(2)“幽僻”修饰“路”,这里环境静而且偏僻,从下文“白天也少人走”也可看出其偏僻。“寂寞”,没有声音,回应前文的“偏僻”,也可看出作者的心境;作者不说内心孤寂,而说小路冷清,把自己的寂寞之情寄于“幽僻”“寂寞”的路,这正是一种高明的移情于物的写法。

(3)“静静”既符合月光的特点,又写出了当时环境的特点,叠字本身就能增加韵味。 参考答案:(1)“泻”在这里是“照”的意思,用“泻”既照应了以流水喻月光的比喻,有写出了月辉照耀,一泻无余的景象。

(2)“幽僻”二字,写出小路的幽静和偏僻;“寂寞”则更富含意味:一方面路很安静,基本没有声音;另一方面更可看出作者当时心境的孤寂。

(3)“静静”准确地写出了月光有形无声的特点和它的幽静之美,叠字的运用既加强了语意,又使文气舒缓,音节和谐。

命题角度五:有特殊用法的词语

【解题方略】

1. 解释词语本义,根据词语本义,确定词语的色彩(感情色彩、语体色彩等)。

2. 联系语境,确定词语的特殊用法。

语境需要考虑文章的主旨、作者的情感态度。

例五:阅读下面的语段,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当三个女子从容地转辗于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的攒射中的时候,这是怎样的一个惊心动..

魄的伟大呵!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军的惩创学生的武功,不幸全被这几缕血....

痕抹杀了。

(节选自鲁迅《纪念刘和珍君》)

【解析】 “文明”“伟绩”“武功” 三个词都是褒义词,联系作者写作时的形式、写作目的,不难看出作者在讽刺当时行为。 参考答案:“文明”“伟绩”“武功”三个词都是褒义词,这里都运用了反语的手法,讽刺了杀人者的罪恶行径,表达了作者万分悲愤的心情。

特别关注:

1.做到“三注意”

首先要注意从本句入手,看清句子在文中的位置,确定答题区域。其次要注意划分句子的主干与枝叶成分,尤其是枝叶部分,有时枝叶部分就是答题的切入点。再次要注意本句与上下文句子之间的关系。一般说来,句子间的相互关系有指代(复指) 、总分(分总) 、说明、扩展(含阐述、解说) 、比较、呼应等。

2.做到“三想到”

首先想到可能采用了某种修辞技巧,其次想到可能在结构上具有某种特殊的功能(总结上文、引起下文、承上启下) ,最后要想到文中的重要语句,需结合文章的时代背景、主旨、

情感等加以理解。

题型二:理解句子含意

理解句意,往往是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所谓重要的句子,是指在文中起着重要作用的关键性句子。它通常指以下几种语句:

1. 含蓄句:结构复杂,意思隐晦,蕴涵哲理的句子。

2. 修辞句:使用特殊的修辞格,内涵较为丰富的句子。

3. 结构句:揭示文章脉络层次的,即段首的总起句、段末的总结句以及段中的过渡句等。

所谓理解句子含意包含三层意义:第一,表层意义,即语句的字面意义;第二,句内意义,即语境意义(临时意义);第三,句外之意,即言外之意,言在此而意在彼产生的意义。 常见提问方式:

1.联系上下文,应该怎样理解这句话。

2.请解释这句话在文中的含意。

命题角度一:含蓄句

【解题方略】

1. 联系语境,揣摩句意。

这类句子由于某种原因、目的的需要,故意不直说,而运用双关、暗示等方法把含意隐藏于句中,含蓄地表达含意。所以理解时要联系语境、考虑其手法揣摩句意,注意上下文与之相呼应的阐释句。

2. 揣摩语句的感情因素,需要联系文本的主旨、作者的情感态度。

3. 具体分析含蓄句的外在形式,特别是语句中的关键词。

例六:阅读下面的文字,解释画线语句的含意。

“糊涂人的一生枯燥无味,躁动不安,却将全部希望寄托于来世。”

不过,我对随时告别人生,毫不惋惜。这倒不是因为生之艰辛与苦恼所致,而是由于生之本质在于死。因此只有乐于生的人才能真正不感到死之苦恼。享受生活要讲究方法。我自认为比别人多享受到一倍的生活,因为生活乐趣的大小是随着我们对生活的关心程度而定的。尤其在此刻,我眼看生命的时光不多,我就愈想增加生命的分量。我想靠迅速抓紧时间,

去留住稍纵即逝的日子;我想凭时间的有效利用去弥补匆匆流逝的光阴。剩下的生命愈是短暂,我愈要使之过得丰盈充实。

(节选自蒙田《热爱生命》)

【解析】前文有“我对随时告别人生,毫不惋惜”,可见作者的态度,此句属于交代结果,联系本文的题目、主旨,可见“我”乐于生,再联系后文“比别人多享受到一半的生活”,“我”热爱生活,认真充实地生活了,所以当需要告别人生的时候,“我”会毫不惋惜。 参考答案:因为珍惜生命,热爱生命,认真而充实地生活,善于享受生活中各种快乐的人,对于死亡就不会感到遗憾,也就不会为死而苦恼。

命题角度二:修辞句

【解题方略】

第一步要确定语句所使用的修辞格;

第二步,抓住语句中的关键词,理解语句内容;

第三步,将语句“还原”,就是将语句的修辞手法还原成没使用修辞手法的意思明白的语句。如使用比喻的,透过喻体看本体。只有探本穷源,才算是从根本上理解了实质性的内容。

例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那天,我们上午去的是老家寨,一路颠簸,开了一个多小时,我已经在揪着心开始晕车 了。最后步行20分钟进寨。在山间步行其实是美好的,暖暖的冬阳,弯弯曲曲镶嵌在田野 中的蛮石路,清新的空气,收割干净的田野„„老家寨的妇女已得黑妮要来,身着节日服装 的她们已经聚集等候,先用快乐的迎客歌在院子里欢迎,然后进屋拿出各自的绣品,等黑妮 来评判。

看样子情况不乐观。黑妮没有面露喜色,也没有愠色。她还是那么一字一句、认真地批 评她们:“这个不好,一看就是跟机器学的。”“这个线不好,要用棉线。我们这次带了些 来。”„„

黑妮,你这是在做什么?我站在院子里看着这一幕情景,有点发懵。她从那么远跑来,

又跑了这么久的山路, 就是想通过几句温和的话塑造她们对美和丑的观念吗? 堂屋壁板上贴 满各种画片, 是这个家的装饰墙, 也好似所有外来影响的象征:正中一张有些陈旧的毛主席像,把一个更陈旧的大红双喜字贴去了一大半, 左边是海南风光照, 右边是明星李小龙的赤身拳照, 两个胖娃娃图片, 一幅小小的西洋画《泉》。

下午去另一个苗寨,又是近两小时车程。“这一个绣得比较好,就是村寨的形态不如老 家寨,建了些新房。”黑妮对一个个目的地都很了解。等到回程,太阳已经有倦容了。 (节选自《针挑土》) 解释文中画线句子的含意。

【解析】 本句很明显运用了拟人修辞和双关手法,注意还原修辞来理解。 参考答案:一语双关,既以拟人手法形象地交代了回程时天色已晚,又点出了当天行程紧张、工作辛劳。

命题角度三:结构句

【解题方略】

对于此类语句,首先要判断语句在文中的位置来确定其含意,其次要掌握各类结构句的常规解法。理解总领句、总结句的含意要分别对下文与上文的几段内容进行概括;理解过渡句的含意,需要对上下文的内容进行把握;理解照应句应找出照应的句子或段落进行解释。 例八:阅读下面的文字,在横线处填上恰当的文字。

我天天望着窗口常春藤的生长。看它怎样伸开柔软的卷须,攀住一根缘引它的绳索,或一茎枯枝;看它怎样舒开折叠着的嫩叶,渐渐变青,渐渐变老。我细细观赏它纤细的脉络、嫩芽,我以揠苗助长的心情,巴不得它长得快,长得茂绿。下雨的时候,我爱它淅沥的声音,婆娑的摆舞。

忽然有一种自私的念头触动了我。我从破碎的窗口伸出手去,把两枝浆液丰富的柔条牵进我的屋子里来,叫它伸长到我的书案上,让绿色和我更接近,更亲密。我拿绿色来装饰我这简陋的房间,装饰我过于抑郁的心情。我要借绿色来比喻葱茏的爱和幸福,我要借绿色来比喻猗郁的年华。我囚住这绿色如同幽囚一只小鸟,要它为我作无声的歌唱。

(节选自陆蠡《囚绿记》)

“忽然有一种自私的念头触动了我”句中“自私的念头”指我打算囚住常春藤柔绿的枝条, 该句是过渡句,在结构句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承前写“赏绿”,启后写“囚绿”。

【解析】 选文的第一段是观看常春藤,第二段是“囚绿”,这一句又处于第二段的开头,可见本句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自私的念头”扣住“自私”即可,下文也有对“自私”的解释“我囚住这绿色如同幽囚一只小鸟,要它为我作无声的歌唱”。 参考答案:见题目

【特别关注】

不论哪类命题角度,理解文中重点句子的含意都需要“三注意”“三想到”“一抓住”。 “三注意”:

1. 注意从本句入手,看清句子在文中的位置,确定大体区域;

2. 注意划分句子的主干与枝叶成分,尤其是枝叶部分,有时枝叶部分就是答题的切入点;

3. 注意本句与上下文之间的关系,一般说来,句子间的相互关系有指代(复指)、总分(分总)、说明、扩展(含阐述、解说)、比较、呼应等。

“三想到”:

1. 想到可能采用了某种修辞技巧;

2. 想到可能在结构上具有某种特殊的功能(总结上文、引起下文、承上启下);

3. 想到文中的重要语句,需结合文章的时代背景、主旨、情感等加以理解。

“一抓住”:

抓住关键词,揣摩句意。关键词,是在句子中起关键作用、核心作用的词语。关键与否,不是取决于是属于生字新词,而是看其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的地位。句子中的关键词往往是些动词、形容词、数词、副词等,或是定状补等修饰成分,它们常常揭示事物的性质或状态的重要信息。理解句子可通过抓关键词,,运用替换词语的方法来揣摩句子在文中的表达效果和目的。

课堂练习:

开门和关门是人生中含意最深的动作。在一扇扇门内,隐藏着何等样的奥秘!

没有人知道,当他打开一扇门时,有什么在等待着他,即使那是最熟悉的屋子。时钟滴答响着,天已傍晚,炉火正旺,也可能隐藏着令人惊讶的事情。也许是修管子的工人就在你外出之时已经来过,把漏水的龙头修好了。也许是女厨的忧郁症突然发作,向你要求得到保障。聪明的人总是怀着谦逊和容忍的精神来打开他的前门。

门有各种各样。有旅馆、商店和公共建筑的转门,它们是喧闹的现代生活方式的象征。还有古怪的吱吱作响的小门,它们依然在变相的酒吧间外面晃动,只有从肩膀到膝盖那样高低。更有活板门、滑门、双层门、后台门、监狱门、玻璃门„„然而一扇门的象征和奥秘在于它那隐秘的性质。玻璃门根本不是门,而是一扇窗户。门的意义就是把隐藏在它内部的事物加以掩盖,给心儿造成悬念。

开门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当侍者用托盘端给你晚餐时,他欢快地用肘推开厨房的门。当你面对上门推销的书商或者小贩时,你把门打开了,但又带着猜疑和犹豫退回了门内。彬彬有礼、小心翼翼的仆役向后退着,敞开了属于大人物的壁垒般的橡木门。牙医的那位富于同情心然而深深沉默的女助手,打开通往手术室的门,不说一句话,只是暗示你医生已为你作好了准备。一大清早,一扇门猛然打开,护士走了进来:“是个男孩!”

门是隐秘、回避的象征,是心灵躲进极乐的静谧或悲伤的秘密搏斗的象征。没有门的屋子不是屋子,而是走廊。无论一个人在哪儿,只要他在一扇关着的门的后面,他就能使自己不受拘束。在关着的门内,头脑的工作最为有效。人不是在一起牧放的马群。

开门是一个神秘的动作:它包容着某种未知的情趣,某种进入新的时刻的感知和人类烦琐仪式的一种新的形式。它包含着人间至乐的最高闪现:重聚,和解,久别的恋人们的极大喜悦。即使在悲伤之际,一扇门的开启也许会带来安慰:它改变并重新分配人类的力量。然而,门的关闭要可怕得多,它是最终判决的表白。每一扇门的关闭就意味着一个结束。在门的关闭中有着不同程度的悲伤。一扇门猛然关上是一种软弱的自白。一扇门轻轻关上常常是生活中最具悲剧性的动作。每一个人都知道把门关上之后接踵而来的揪心之痛,尤其是当所

爱的人音容犹在,而人已远去之时。

开门和关门是生命之严峻流动的一部分。生命不会静止不动并听任我们孤寂无为。我们

总是不断地怀着希望开门,又绝望地把门关上。

一扇门的关闭是无可挽回的。至于另一扇门是不存在的。门一关上,就永远关上了,通

往消逝了时间脉搏的另一个入口是不存在的。

1、作者开头说:“开门和关门是人生中含意最深的动作。”请根据文意写出“开门”和“关

门”的含意。

答:“开门”的含意是: 参考答案:预示着一个新的发现

“关门”的含意是:

参考答案:意味着一个结束

2、请分别说明以下三句话在文中的含意。

(1)人不是在一起放牧的马群

【解析】孤立地看,“人不是在一起放牧的马群”可以有多种理解,但放在原文中就不一样

了。第五段写道:“门是隐秘回避的象征”,“无论一个人在哪儿,只要他在一扇关着的门

的后面,他就能使自己不受拘束”,即保持自己的“隐秘”。句中的“马群”与“人”作比

较,“放牧的马群”没有“一个人”可言,没有“门”可言,即没有“隐秘”可言,也没有

感情可言。因此该句应这样理解:人是有思想感情的,人需要有独立的天地,或:人是有隐

秘需求的。这样的答案实际是从分析表达意图入手而形成的。 参考答案:人是有思想感情的,人需要有独立的天地,或:人是有隐秘需求的。这样的答案实际是从分析表达意图入手而形成的。

(2)开门和关门是生命之严峻流动的一部分

【解析】这句话是第七段的首句,它紧承第六段而来,并引出后面的两句话。第六段比较集

中地阐述了“开门”和“关门”的含义,“开门”预示着一个新的开始,一个新的发现,而

“关门”意味着一个结束。该句后文又说“我们总是不断地怀着希望开门,又绝望地把门关

上”。请留心这里的“不断”二字,而该句本身又有“生命之严峻流动的一部分”的判断,

因此本题的答案只能是“人生包含着一个个重要阶段的开始和结束”。换个角度说,“开门

和关门是生命之严峻流动的一部分”是一个单句,其主干是“开门和关门是(生命)一部分”

而“开门”是一个新的开始,“关门”意味着一个结束,再加进“生命之严峻流动”的意思,

可以答成“一个个重要阶段的开始和结束构成了人生”。 参考答案:人生包含着一个个重要阶段的开始和结束。

(3)一扇门的关闭是无可挽回的

【解析】这小题则比较容易,因为该句后面有“门一关上,就永远关上了,通往消逝了的时间脉膊的别一个入口是不存的”这样一句阐释性的话。组织本小题的答案时要注意原句说的是“一扇门的关闭”是一个过程的终结,而不是人生的终结。因此本小题的答案是:当一个过程终结之后,再想让它重现是不可能的。 参考答案:当一个过程终结之后,再想让它重现是不可能的。

课后练习 明月清泉自在怀

◆贾平凹

①读王维的《山居秋暝》时年龄还小,想象不来“松间明月”的高洁,也不懂得“泉流石上”是什么样。母亲说这是一幅很美很美的风景画,要我好好背,说背熟了就知道意思了。我虽将诗句背得滚瓜烂熟,其意义依然不懂。什么空山、清泉、渔舟这些田园风物也只是朦胧,而乡野情致则更模糊了。

②后来上了大学,有了些古文功底,常常自豪于同窗学友。翻来覆去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也能时常获得师长赞许。再后来深入乡村,造访田园,登临名山,并且专在月夜听泉,古刹闻钟,乘江南渔舟,访溪边浣女,都为寻找王维《山居秋暝》的那种灿烂意境,都为了却“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那份执著情结。一段时间,于人世纷杂之中,自以为林泉在胸,甚至以渔樵野老自居,说和同事纠纷,劝解祸中难人。自以为心中有了王维,就了却了人间烦恼,看透了红尘纷争;更自以为一壶清茶,便可笑谈古今。

③真正进入了人生的生存程序——结婚,生子,住房,柴米油盐,等等,才知道青年时代“明月松间照”式的“超脱”,只不过是少年 时代“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浮雕和顺延。真正对王维和他的诗的理解,是在经历了无数生命的体验和阅历的堆积之后。人之一生,苦也罢,乐也罢;得也罢,失也罢——要紧的是心间的一泓清潭里不能没有月辉。哲学家培根说过:“历史使人明智,诗歌使人灵秀。”顶上的松阴、足下的流泉以及坐下的磐石,何曾因宠辱

得失而抛却自在?又何曾因风霜雨雪而易移萎缩?它们自我踏实,不变心性,才有了千年的阅历,万年的长久,也才有了诗人的神韵和学者的品性。我不止一次地造访过终南山翠华池边那棵苍松,也每年数次带外地朋友去观览黄帝陵下的汉武帝手植柏

,还常常携着孩子在碑林前的唐槐边盘桓„„这些木中的祖宗,旱天雷摧折过它们的骨干,三九冰冻裂过它们的树皮,甚至它们还挨过野樵顽童的斧斫和毛虫鸟雀的啮啄,然而它们全都无言地忍受了,它们默默地自我修复,自我完善。到头来这风霜雨雪,这刀斫虫雀统统化做了其根下营养自身的泥土和涵养情操的“胎盘”。这是何等的气度与胸襟?相形之下,那些不惜以自己的尊严和人格与金钱地位、功名利禄作交换,最终腰缠万贯、飞黄腾达的小人的蝇营狗苟算得了什么?且让他暂时得逞又能怎样?

④王维实在是唐朝的爱因斯坦,他把山水景物参悟得那么透彻,所谓穷根物理形而上学于他实在是储之心灵,口吐莲花! 坦诚、执著、自识,使王维远离了贪婪、附庸、嫉妒的装饰,从而永葆了自身人品、诗品顽强的生命力。谁又能说不呢?的确,“空山”是一种胸襟,“新雨”是一种态度,“天气”是一种环境,“晚来”是瞬时的境遇。“竹喧”也罢,“莲动”也罢,“春芳”也罢,“王孙”也罢,生活中的诱惑实在太多太多,而物质的欲望则永无止境,什么都要的结果最终只能是什么都没有得到。唯有甘于清贫,甘于寂寞,自始至终保持独立的人格,这才是人生“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财富。王维的人生态度正是因为有了太多的放弃,也便才有他“休阴无恶木,饮水必清源”的高洁情怀,也便才有了他哲悟金铂般的千古名篇。

⑤“明月松间照”,照一片娴静淡泊寄寓我无所栖息的灵魂;“清泉石上流”,流一江春水细浪淘洗我劳累庸碌之身躯。浣女是个好,渔舟也是个好,好的质地在于劳作,在于独立,在于思想——这是物质的创造,更是精神的明月清泉。

1. (对应题型二)结合对文章的理解,解释下面两句话的含意。

(1)人之一生,苦也罢,乐也罢;得也罢,失也罢——要紧的是心间的一泓清潭里不能没有月辉。

(2)好的质地在于劳作,在于独立,在于思想。

2. 作者写出了自己读王维《山居秋暝》在不同的人生阶段都有不同的感受和状况,清简要概括。

参考答案:(1)少年时只会背诵而不知其意;(2)青年时自以为有了王维就有了一种超脱世俗的心态,自我感觉良好,但与实际相差甚远;(3)壮年以后是有高洁的心灵和独立的人格。

3. 如何理解“王维实在是唐朝的‘爱因斯坦’”?这句话有何作用? 参考答案:作者以类比的手法,用爱因斯坦的人品和学识来衬托王维的人品和学识。以当代青少年熟知的人物来与王维比较,使读者能更真切地感受到王维的诗品和人品的清雅、高洁。

4. (对应题型一)文章的题目是“明月清泉自在怀”,结尾又说“物质的创造,更是精神的明月清泉”。请结合文意,解释作者心目中“明月清泉”的具体含义。 参考答案:作者心目中的“明月清泉”,指的是人应该保持高洁的心性和淡泊的情怀,甘于清贫,甘于寂寞,自始至终保持独立的人格,这是人生“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财富。

散文中重要语句的含义

“理解词义、句意类”属于考纲要求中“鉴赏评价”中“体会重要语句的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中的一个考点,可分为两个题型:理解词语含义、理解句子含意。

题型一:理解词语含义

一般情况下,高考试题中考查的词语含义往往不是“词典义”,而是在文中的具体含义。考查的词语大致有以下情况:

1. 体现作者情感态度或主旨的。

2. 运用修辞和写作方法的关键词语。

这样的词语多出现在运用象征、借物喻人、双关等写作方法的文章中。

3. 特殊指代的(远指、近指、不定指等)

4. 在表情达意方面非常出色的动词、形容词、叠词等。

4. 有特殊用法的词语,包括贬义褒用、褒义贬用、大词小用、小词大用、词性活用等。 理解词语的含义,是指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最重要的是“文中”这两个字。理解文中词语的含义,要以基本义为基础,参照其他义项,再结合语境揣摩,这是理解的基本要求。 常见提问方式:

1.说说你对××词的理解。

2.句中××一词的含义是什么。

3.句中××一词指代什么。

命题角度一:体现作者情感态度,表现主旨的词语。

【解题方略】

1. 明确语段或句子的主要内容,分析语段或句子结构,理清作者写了几个层面。

2. 明确词语地位。与文章情感(主旨、观点)相关的词一般是文章的核心词语,看清它是文章的标题,还是主旨词,还是情感词。

3. 本义入手,追根溯源。从相关语境中找出包含该词或其近义词的句子,体验其情感。 例一:阅读下面的片段,完成后面的题目。 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

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

(节选自郁达夫《故都的秋》第一段) “饱尝”一词有何含义?

【解析】这是文章的第一段,点出了“故都的秋”的最大特点“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对这一特点,作者“不远千里”而来,可见其向往之情,自然是要“饱尝”。 参考答案:“饱尝”表达了作者对故都的秋的热爱、向往和思念之情,情感真切、热烈。

命题角度二:运用了修辞的词语

【解题方略】

1. 查找字典,明本义。

理解词语的本义,即词语在词典中的本来意思。

2. 联系语境析修辞。

任何修辞离开了具体语境,便不能发生作用,显出功能。故而,联系题干中要求解释的词语所在的语言环境(有效阅读区间),分析它运用了何种修辞格。

3. 瞻前顾后断深意。

在有效阅读区间内,在该词语的前或后皆有对其进行直接阐释的句子、段落。抓住了这些阐释性语句、语段,便找到了打开词语修辞义大门的钥匙。

4. 概览全文看表里。

若在有效阅读区间内没有对须释义的词语的阐释性语句、语段,可联系全文主旨,分析文章表面上(表)写什么,实际上(里)写什么,而后由表及里,联系修辞方法分析该词的修辞义。

例二:阅读下面《荷塘月色》中写“荷花”的句子,理解加点词语的含义。

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 ....

(节选自朱自清《荷塘月色》)

【解析】本句是写荷花形状的,“袅娜”“羞涩”都是写人的词语,运用了拟人手法。“袅

娜”是形容女子姿态之美,后文有“开着的”,这里写出了荷花盛开之美;“羞涩”是难为情,态度不自然之意,后文又有“打着朵儿”,这里形象地写出了荷花含苞待放时的娇羞之美。 参考答案:“袅娜”“羞涩”二词,在作者的眼里荷花已是仙子一般。运用拟人手法,形象地写出了荷花饱满盛开、含苞待放的情状。

命题角度三:有特殊指代义的词语

【解题方略】

1. 先找出该词语所在的具体的语句或者段落。

2. 圈定特殊语境。

一般应运用结构分析的方法,理清指代对象的位置和范围,根据语境确定指代对象和内容。

3. 将答案代入原文理解,看是否恰当。

例三:阅读下面的句子,解释加点词语的指代义。

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 ...

(节选自朱自清《荷塘月色》)

【解析】“这”是指示代词,是对上文情况的总结,往往需要从上文找,“恰是到了好处”是“不能朗照”的妙处。“满月”的“朗照”是“酣眠”,痛快淋漓;“淡淡的云”遮月,是别有风味的小睡。在这里,视觉和妙不可言的生理感受构成了通感。在这奇妙的意境里,作者表达了暂得“宁静”的心理体验,既表现得委婉含蓄,又表现得淋漓尽致。 参考答案:“这”指“不能朗照”,“酣眠”指“满月”的“朗照”的境况,“小睡”指“淡淡的云”遮月情景。

命题角度四:在表情达意方面非常出色的词语

【解题方略】

有特殊指代义的词语多为动词、形容词和叠词。理解时注意以下两点:

1. 理解词语本义。

所谓词语本义,即词语在词典中的本来意思。理解其本义,才有可能进一步理解其临时含义。

2. 联系语境分析。

联系特殊语境中所写的内容,如背景、目的、情感等,进而分析其“潜台词”,恰当解释词语的临时含义。

例四:联系《荷塘月色》中的语境,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解析】(1)“泻”,本义是写水从高处很快地流,这里写月光从上而下的“照”的彻底。前文有“月光如流水一般”,此处用“泻”又照应了前文“流水”。

(2)“幽僻”修饰“路”,这里环境静而且偏僻,从下文“白天也少人走”也可看出其偏僻。“寂寞”,没有声音,回应前文的“偏僻”,也可看出作者的心境;作者不说内心孤寂,而说小路冷清,把自己的寂寞之情寄于“幽僻”“寂寞”的路,这正是一种高明的移情于物的写法。

(3)“静静”既符合月光的特点,又写出了当时环境的特点,叠字本身就能增加韵味。 参考答案:(1)“泻”在这里是“照”的意思,用“泻”既照应了以流水喻月光的比喻,有写出了月辉照耀,一泻无余的景象。

(2)“幽僻”二字,写出小路的幽静和偏僻;“寂寞”则更富含意味:一方面路很安静,基本没有声音;另一方面更可看出作者当时心境的孤寂。

(3)“静静”准确地写出了月光有形无声的特点和它的幽静之美,叠字的运用既加强了语意,又使文气舒缓,音节和谐。

命题角度五:有特殊用法的词语

【解题方略】

1. 解释词语本义,根据词语本义,确定词语的色彩(感情色彩、语体色彩等)。

2. 联系语境,确定词语的特殊用法。

语境需要考虑文章的主旨、作者的情感态度。

例五:阅读下面的语段,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当三个女子从容地转辗于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的攒射中的时候,这是怎样的一个惊心动..

魄的伟大呵!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军的惩创学生的武功,不幸全被这几缕血....

痕抹杀了。

(节选自鲁迅《纪念刘和珍君》)

【解析】 “文明”“伟绩”“武功” 三个词都是褒义词,联系作者写作时的形式、写作目的,不难看出作者在讽刺当时行为。 参考答案:“文明”“伟绩”“武功”三个词都是褒义词,这里都运用了反语的手法,讽刺了杀人者的罪恶行径,表达了作者万分悲愤的心情。

特别关注:

1.做到“三注意”

首先要注意从本句入手,看清句子在文中的位置,确定答题区域。其次要注意划分句子的主干与枝叶成分,尤其是枝叶部分,有时枝叶部分就是答题的切入点。再次要注意本句与上下文句子之间的关系。一般说来,句子间的相互关系有指代(复指) 、总分(分总) 、说明、扩展(含阐述、解说) 、比较、呼应等。

2.做到“三想到”

首先想到可能采用了某种修辞技巧,其次想到可能在结构上具有某种特殊的功能(总结上文、引起下文、承上启下) ,最后要想到文中的重要语句,需结合文章的时代背景、主旨、

情感等加以理解。

题型二:理解句子含意

理解句意,往往是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所谓重要的句子,是指在文中起着重要作用的关键性句子。它通常指以下几种语句:

1. 含蓄句:结构复杂,意思隐晦,蕴涵哲理的句子。

2. 修辞句:使用特殊的修辞格,内涵较为丰富的句子。

3. 结构句:揭示文章脉络层次的,即段首的总起句、段末的总结句以及段中的过渡句等。

所谓理解句子含意包含三层意义:第一,表层意义,即语句的字面意义;第二,句内意义,即语境意义(临时意义);第三,句外之意,即言外之意,言在此而意在彼产生的意义。 常见提问方式:

1.联系上下文,应该怎样理解这句话。

2.请解释这句话在文中的含意。

命题角度一:含蓄句

【解题方略】

1. 联系语境,揣摩句意。

这类句子由于某种原因、目的的需要,故意不直说,而运用双关、暗示等方法把含意隐藏于句中,含蓄地表达含意。所以理解时要联系语境、考虑其手法揣摩句意,注意上下文与之相呼应的阐释句。

2. 揣摩语句的感情因素,需要联系文本的主旨、作者的情感态度。

3. 具体分析含蓄句的外在形式,特别是语句中的关键词。

例六:阅读下面的文字,解释画线语句的含意。

“糊涂人的一生枯燥无味,躁动不安,却将全部希望寄托于来世。”

不过,我对随时告别人生,毫不惋惜。这倒不是因为生之艰辛与苦恼所致,而是由于生之本质在于死。因此只有乐于生的人才能真正不感到死之苦恼。享受生活要讲究方法。我自认为比别人多享受到一倍的生活,因为生活乐趣的大小是随着我们对生活的关心程度而定的。尤其在此刻,我眼看生命的时光不多,我就愈想增加生命的分量。我想靠迅速抓紧时间,

去留住稍纵即逝的日子;我想凭时间的有效利用去弥补匆匆流逝的光阴。剩下的生命愈是短暂,我愈要使之过得丰盈充实。

(节选自蒙田《热爱生命》)

【解析】前文有“我对随时告别人生,毫不惋惜”,可见作者的态度,此句属于交代结果,联系本文的题目、主旨,可见“我”乐于生,再联系后文“比别人多享受到一半的生活”,“我”热爱生活,认真充实地生活了,所以当需要告别人生的时候,“我”会毫不惋惜。 参考答案:因为珍惜生命,热爱生命,认真而充实地生活,善于享受生活中各种快乐的人,对于死亡就不会感到遗憾,也就不会为死而苦恼。

命题角度二:修辞句

【解题方略】

第一步要确定语句所使用的修辞格;

第二步,抓住语句中的关键词,理解语句内容;

第三步,将语句“还原”,就是将语句的修辞手法还原成没使用修辞手法的意思明白的语句。如使用比喻的,透过喻体看本体。只有探本穷源,才算是从根本上理解了实质性的内容。

例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那天,我们上午去的是老家寨,一路颠簸,开了一个多小时,我已经在揪着心开始晕车 了。最后步行20分钟进寨。在山间步行其实是美好的,暖暖的冬阳,弯弯曲曲镶嵌在田野 中的蛮石路,清新的空气,收割干净的田野„„老家寨的妇女已得黑妮要来,身着节日服装 的她们已经聚集等候,先用快乐的迎客歌在院子里欢迎,然后进屋拿出各自的绣品,等黑妮 来评判。

看样子情况不乐观。黑妮没有面露喜色,也没有愠色。她还是那么一字一句、认真地批 评她们:“这个不好,一看就是跟机器学的。”“这个线不好,要用棉线。我们这次带了些 来。”„„

黑妮,你这是在做什么?我站在院子里看着这一幕情景,有点发懵。她从那么远跑来,

又跑了这么久的山路, 就是想通过几句温和的话塑造她们对美和丑的观念吗? 堂屋壁板上贴 满各种画片, 是这个家的装饰墙, 也好似所有外来影响的象征:正中一张有些陈旧的毛主席像,把一个更陈旧的大红双喜字贴去了一大半, 左边是海南风光照, 右边是明星李小龙的赤身拳照, 两个胖娃娃图片, 一幅小小的西洋画《泉》。

下午去另一个苗寨,又是近两小时车程。“这一个绣得比较好,就是村寨的形态不如老 家寨,建了些新房。”黑妮对一个个目的地都很了解。等到回程,太阳已经有倦容了。 (节选自《针挑土》) 解释文中画线句子的含意。

【解析】 本句很明显运用了拟人修辞和双关手法,注意还原修辞来理解。 参考答案:一语双关,既以拟人手法形象地交代了回程时天色已晚,又点出了当天行程紧张、工作辛劳。

命题角度三:结构句

【解题方略】

对于此类语句,首先要判断语句在文中的位置来确定其含意,其次要掌握各类结构句的常规解法。理解总领句、总结句的含意要分别对下文与上文的几段内容进行概括;理解过渡句的含意,需要对上下文的内容进行把握;理解照应句应找出照应的句子或段落进行解释。 例八:阅读下面的文字,在横线处填上恰当的文字。

我天天望着窗口常春藤的生长。看它怎样伸开柔软的卷须,攀住一根缘引它的绳索,或一茎枯枝;看它怎样舒开折叠着的嫩叶,渐渐变青,渐渐变老。我细细观赏它纤细的脉络、嫩芽,我以揠苗助长的心情,巴不得它长得快,长得茂绿。下雨的时候,我爱它淅沥的声音,婆娑的摆舞。

忽然有一种自私的念头触动了我。我从破碎的窗口伸出手去,把两枝浆液丰富的柔条牵进我的屋子里来,叫它伸长到我的书案上,让绿色和我更接近,更亲密。我拿绿色来装饰我这简陋的房间,装饰我过于抑郁的心情。我要借绿色来比喻葱茏的爱和幸福,我要借绿色来比喻猗郁的年华。我囚住这绿色如同幽囚一只小鸟,要它为我作无声的歌唱。

(节选自陆蠡《囚绿记》)

“忽然有一种自私的念头触动了我”句中“自私的念头”指我打算囚住常春藤柔绿的枝条, 该句是过渡句,在结构句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承前写“赏绿”,启后写“囚绿”。

【解析】 选文的第一段是观看常春藤,第二段是“囚绿”,这一句又处于第二段的开头,可见本句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自私的念头”扣住“自私”即可,下文也有对“自私”的解释“我囚住这绿色如同幽囚一只小鸟,要它为我作无声的歌唱”。 参考答案:见题目

【特别关注】

不论哪类命题角度,理解文中重点句子的含意都需要“三注意”“三想到”“一抓住”。 “三注意”:

1. 注意从本句入手,看清句子在文中的位置,确定大体区域;

2. 注意划分句子的主干与枝叶成分,尤其是枝叶部分,有时枝叶部分就是答题的切入点;

3. 注意本句与上下文之间的关系,一般说来,句子间的相互关系有指代(复指)、总分(分总)、说明、扩展(含阐述、解说)、比较、呼应等。

“三想到”:

1. 想到可能采用了某种修辞技巧;

2. 想到可能在结构上具有某种特殊的功能(总结上文、引起下文、承上启下);

3. 想到文中的重要语句,需结合文章的时代背景、主旨、情感等加以理解。

“一抓住”:

抓住关键词,揣摩句意。关键词,是在句子中起关键作用、核心作用的词语。关键与否,不是取决于是属于生字新词,而是看其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的地位。句子中的关键词往往是些动词、形容词、数词、副词等,或是定状补等修饰成分,它们常常揭示事物的性质或状态的重要信息。理解句子可通过抓关键词,,运用替换词语的方法来揣摩句子在文中的表达效果和目的。

课堂练习:

开门和关门是人生中含意最深的动作。在一扇扇门内,隐藏着何等样的奥秘!

没有人知道,当他打开一扇门时,有什么在等待着他,即使那是最熟悉的屋子。时钟滴答响着,天已傍晚,炉火正旺,也可能隐藏着令人惊讶的事情。也许是修管子的工人就在你外出之时已经来过,把漏水的龙头修好了。也许是女厨的忧郁症突然发作,向你要求得到保障。聪明的人总是怀着谦逊和容忍的精神来打开他的前门。

门有各种各样。有旅馆、商店和公共建筑的转门,它们是喧闹的现代生活方式的象征。还有古怪的吱吱作响的小门,它们依然在变相的酒吧间外面晃动,只有从肩膀到膝盖那样高低。更有活板门、滑门、双层门、后台门、监狱门、玻璃门„„然而一扇门的象征和奥秘在于它那隐秘的性质。玻璃门根本不是门,而是一扇窗户。门的意义就是把隐藏在它内部的事物加以掩盖,给心儿造成悬念。

开门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当侍者用托盘端给你晚餐时,他欢快地用肘推开厨房的门。当你面对上门推销的书商或者小贩时,你把门打开了,但又带着猜疑和犹豫退回了门内。彬彬有礼、小心翼翼的仆役向后退着,敞开了属于大人物的壁垒般的橡木门。牙医的那位富于同情心然而深深沉默的女助手,打开通往手术室的门,不说一句话,只是暗示你医生已为你作好了准备。一大清早,一扇门猛然打开,护士走了进来:“是个男孩!”

门是隐秘、回避的象征,是心灵躲进极乐的静谧或悲伤的秘密搏斗的象征。没有门的屋子不是屋子,而是走廊。无论一个人在哪儿,只要他在一扇关着的门的后面,他就能使自己不受拘束。在关着的门内,头脑的工作最为有效。人不是在一起牧放的马群。

开门是一个神秘的动作:它包容着某种未知的情趣,某种进入新的时刻的感知和人类烦琐仪式的一种新的形式。它包含着人间至乐的最高闪现:重聚,和解,久别的恋人们的极大喜悦。即使在悲伤之际,一扇门的开启也许会带来安慰:它改变并重新分配人类的力量。然而,门的关闭要可怕得多,它是最终判决的表白。每一扇门的关闭就意味着一个结束。在门的关闭中有着不同程度的悲伤。一扇门猛然关上是一种软弱的自白。一扇门轻轻关上常常是生活中最具悲剧性的动作。每一个人都知道把门关上之后接踵而来的揪心之痛,尤其是当所

爱的人音容犹在,而人已远去之时。

开门和关门是生命之严峻流动的一部分。生命不会静止不动并听任我们孤寂无为。我们

总是不断地怀着希望开门,又绝望地把门关上。

一扇门的关闭是无可挽回的。至于另一扇门是不存在的。门一关上,就永远关上了,通

往消逝了时间脉搏的另一个入口是不存在的。

1、作者开头说:“开门和关门是人生中含意最深的动作。”请根据文意写出“开门”和“关

门”的含意。

答:“开门”的含意是: 参考答案:预示着一个新的发现

“关门”的含意是:

参考答案:意味着一个结束

2、请分别说明以下三句话在文中的含意。

(1)人不是在一起放牧的马群

【解析】孤立地看,“人不是在一起放牧的马群”可以有多种理解,但放在原文中就不一样

了。第五段写道:“门是隐秘回避的象征”,“无论一个人在哪儿,只要他在一扇关着的门

的后面,他就能使自己不受拘束”,即保持自己的“隐秘”。句中的“马群”与“人”作比

较,“放牧的马群”没有“一个人”可言,没有“门”可言,即没有“隐秘”可言,也没有

感情可言。因此该句应这样理解:人是有思想感情的,人需要有独立的天地,或:人是有隐

秘需求的。这样的答案实际是从分析表达意图入手而形成的。 参考答案:人是有思想感情的,人需要有独立的天地,或:人是有隐秘需求的。这样的答案实际是从分析表达意图入手而形成的。

(2)开门和关门是生命之严峻流动的一部分

【解析】这句话是第七段的首句,它紧承第六段而来,并引出后面的两句话。第六段比较集

中地阐述了“开门”和“关门”的含义,“开门”预示着一个新的开始,一个新的发现,而

“关门”意味着一个结束。该句后文又说“我们总是不断地怀着希望开门,又绝望地把门关

上”。请留心这里的“不断”二字,而该句本身又有“生命之严峻流动的一部分”的判断,

因此本题的答案只能是“人生包含着一个个重要阶段的开始和结束”。换个角度说,“开门

和关门是生命之严峻流动的一部分”是一个单句,其主干是“开门和关门是(生命)一部分”

而“开门”是一个新的开始,“关门”意味着一个结束,再加进“生命之严峻流动”的意思,

可以答成“一个个重要阶段的开始和结束构成了人生”。 参考答案:人生包含着一个个重要阶段的开始和结束。

(3)一扇门的关闭是无可挽回的

【解析】这小题则比较容易,因为该句后面有“门一关上,就永远关上了,通往消逝了的时间脉膊的别一个入口是不存的”这样一句阐释性的话。组织本小题的答案时要注意原句说的是“一扇门的关闭”是一个过程的终结,而不是人生的终结。因此本小题的答案是:当一个过程终结之后,再想让它重现是不可能的。 参考答案:当一个过程终结之后,再想让它重现是不可能的。

课后练习 明月清泉自在怀

◆贾平凹

①读王维的《山居秋暝》时年龄还小,想象不来“松间明月”的高洁,也不懂得“泉流石上”是什么样。母亲说这是一幅很美很美的风景画,要我好好背,说背熟了就知道意思了。我虽将诗句背得滚瓜烂熟,其意义依然不懂。什么空山、清泉、渔舟这些田园风物也只是朦胧,而乡野情致则更模糊了。

②后来上了大学,有了些古文功底,常常自豪于同窗学友。翻来覆去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也能时常获得师长赞许。再后来深入乡村,造访田园,登临名山,并且专在月夜听泉,古刹闻钟,乘江南渔舟,访溪边浣女,都为寻找王维《山居秋暝》的那种灿烂意境,都为了却“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那份执著情结。一段时间,于人世纷杂之中,自以为林泉在胸,甚至以渔樵野老自居,说和同事纠纷,劝解祸中难人。自以为心中有了王维,就了却了人间烦恼,看透了红尘纷争;更自以为一壶清茶,便可笑谈古今。

③真正进入了人生的生存程序——结婚,生子,住房,柴米油盐,等等,才知道青年时代“明月松间照”式的“超脱”,只不过是少年 时代“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浮雕和顺延。真正对王维和他的诗的理解,是在经历了无数生命的体验和阅历的堆积之后。人之一生,苦也罢,乐也罢;得也罢,失也罢——要紧的是心间的一泓清潭里不能没有月辉。哲学家培根说过:“历史使人明智,诗歌使人灵秀。”顶上的松阴、足下的流泉以及坐下的磐石,何曾因宠辱

得失而抛却自在?又何曾因风霜雨雪而易移萎缩?它们自我踏实,不变心性,才有了千年的阅历,万年的长久,也才有了诗人的神韵和学者的品性。我不止一次地造访过终南山翠华池边那棵苍松,也每年数次带外地朋友去观览黄帝陵下的汉武帝手植柏

,还常常携着孩子在碑林前的唐槐边盘桓„„这些木中的祖宗,旱天雷摧折过它们的骨干,三九冰冻裂过它们的树皮,甚至它们还挨过野樵顽童的斧斫和毛虫鸟雀的啮啄,然而它们全都无言地忍受了,它们默默地自我修复,自我完善。到头来这风霜雨雪,这刀斫虫雀统统化做了其根下营养自身的泥土和涵养情操的“胎盘”。这是何等的气度与胸襟?相形之下,那些不惜以自己的尊严和人格与金钱地位、功名利禄作交换,最终腰缠万贯、飞黄腾达的小人的蝇营狗苟算得了什么?且让他暂时得逞又能怎样?

④王维实在是唐朝的爱因斯坦,他把山水景物参悟得那么透彻,所谓穷根物理形而上学于他实在是储之心灵,口吐莲花! 坦诚、执著、自识,使王维远离了贪婪、附庸、嫉妒的装饰,从而永葆了自身人品、诗品顽强的生命力。谁又能说不呢?的确,“空山”是一种胸襟,“新雨”是一种态度,“天气”是一种环境,“晚来”是瞬时的境遇。“竹喧”也罢,“莲动”也罢,“春芳”也罢,“王孙”也罢,生活中的诱惑实在太多太多,而物质的欲望则永无止境,什么都要的结果最终只能是什么都没有得到。唯有甘于清贫,甘于寂寞,自始至终保持独立的人格,这才是人生“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财富。王维的人生态度正是因为有了太多的放弃,也便才有他“休阴无恶木,饮水必清源”的高洁情怀,也便才有了他哲悟金铂般的千古名篇。

⑤“明月松间照”,照一片娴静淡泊寄寓我无所栖息的灵魂;“清泉石上流”,流一江春水细浪淘洗我劳累庸碌之身躯。浣女是个好,渔舟也是个好,好的质地在于劳作,在于独立,在于思想——这是物质的创造,更是精神的明月清泉。

1. (对应题型二)结合对文章的理解,解释下面两句话的含意。

(1)人之一生,苦也罢,乐也罢;得也罢,失也罢——要紧的是心间的一泓清潭里不能没有月辉。

(2)好的质地在于劳作,在于独立,在于思想。

2. 作者写出了自己读王维《山居秋暝》在不同的人生阶段都有不同的感受和状况,清简要概括。

参考答案:(1)少年时只会背诵而不知其意;(2)青年时自以为有了王维就有了一种超脱世俗的心态,自我感觉良好,但与实际相差甚远;(3)壮年以后是有高洁的心灵和独立的人格。

3. 如何理解“王维实在是唐朝的‘爱因斯坦’”?这句话有何作用? 参考答案:作者以类比的手法,用爱因斯坦的人品和学识来衬托王维的人品和学识。以当代青少年熟知的人物来与王维比较,使读者能更真切地感受到王维的诗品和人品的清雅、高洁。

4. (对应题型一)文章的题目是“明月清泉自在怀”,结尾又说“物质的创造,更是精神的明月清泉”。请结合文意,解释作者心目中“明月清泉”的具体含义。 参考答案:作者心目中的“明月清泉”,指的是人应该保持高洁的心性和淡泊的情怀,甘于清贫,甘于寂寞,自始至终保持独立的人格,这是人生“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财富。


相关内容

  • 初中散文阅读教案
  • 散文阅读 一.知识梳理: 二.典题自测: (2013·湖州)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第1-4题.(13分) 父亲的船 高巧林 ①父亲拥有一条船.坚厚的舱壁.宽阔的舷板.稳健的橹桨„„总之,无一不是我幼小心目中神圣而尊严的精神依托. ②奶奶曾经告诉我,一个旭日东升的早晨,父亲摇船去了村东的大湖,把我的胎盘 ...

  • 2017年高考文学作品之散文阅读复习教案
  • 2017年高考文学作品之散文阅读复习教案 教学目的要求: 1.把握散文基本特点与类型,掌握各类散文阅读方法及其命题类型: 2.熟悉规范的答题模式,熟练掌握解题方法技巧. 教学重点: 阅读方法,命题类型,答题方法技巧. 课时安排:20课时 第一教时 教学内容:考情解读.散文的基本知识 教学步骤: 一. ...

  • 11地下森林断想教案
  • <地下森林断想>教案 重备人:王桂香 一.学习目标确定的依据 1.课程标准相关要求 (1)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2).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2.教材分析 这是九年级 ...

  • 初中语文阅读课教案15课时
  • 初中语文阅读课教案15课时2009-09-09 第一课时 一.能一句话概括文章大意,归纳中心. 二.认真审题,仔细阅读题中每一个字,尤其注意否定词与数量词. 三.找到题目在原文的位置,从位置前后找答案. 四.能用原文的尽力用原文. 五.答题时,具体题目涉及到相关段落,要对这些段落反复研读:如涉及全篇 ...

  • 语文教案-匆匆
  •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匆匆>是现代著名作家朱自清的一篇股炙人口的散文.文章紧紧围绕着"匆匆"二字,细腻地刻画了时间流逝的踪迹,表达了作者对虚度时光感到无奈和惋惜,揭示了旧时代的年轻人已有所觉醒,但又为前途不明而感到彷徨的复杂心情. 文章第一段用对比的手法写出了日子一去 ...

  • [荷塘月色]优秀教案
  • <荷塘月色>优秀教案 教学目标: 1.品味语言,学习赏析散文的艺术手法. 2.通过把握本文的情感脉络,学习鉴赏抒情散文. 教学重难点: 1.让学生走进作品的情感世界,体会作者颇不宁静的感情. 2.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教学方法: 通过听录音.默读,让学生读文入境. 通过反复诵读.感知 ...

  • 荷塘月色教案(优质课教案)
  • 高一语文<荷塘月色>教案 课题: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一单元<荷塘月色> 一.教学目标: (第二课时) (一)学习散文语言运用,掌握通感修辞方法. (二)培养学生欣赏散文的能力. (三)培养学生高雅生活情趣.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教学重点:学习文章第4.5自然段 (二 ...

  • 写人记事记叙文复习教案
  • 张家口市第五中学    常红红 目标:掌握记叙文的基本知识和阅读规律,能独立.准确地阅读篇幅较长的记叙文体,能基本把握其阅读方法. 重点:记叙文的基本常识.阅读的基本题型及基本解答方法. 难点:通过练习,能够熟练并灵活地运用阅读技巧,解决记叙文中整体感知类和理解体会类的题目. 课时:1课时 方法:归 ...

  • [端午的鸭蛋]公开课教案
  • <端午的鸭蛋>公开课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端午文化,感受民俗中包含的生活期望和美好追求. [能力目标]: 1.理清行文思路,感知课文内容,了解作者闲适自由的风格. 2.品味本文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特色. [情感目标]:激起学生对儿时生活怀想和对故乡的热爱的感情. [教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