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原君赵胜:虽翩翩浊世佳公子,然名不副实 能力平庸!

贾谊,曾曰:'当此之时,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之前,已讲过战国四公子之首的信陵君---- 魏无忌的故事(有兴趣的小伙伴可以翻翻《信陵君魏无忌:窃符救赵 两破强秦 缘何伤于酒色而亡?》)。

今日来继续说一下其中的第二位公子---赵国平原君 赵胜!小史个人认为此人:虽翩翩浊世佳公子,然名不副实 能力平庸!为什么呢~~~

平原君:即赵胜(约前308年--前251年),赵国贵族,赵武灵王之子,赵惠文王之弟,因贤能而闻名,号平原君。赵胜初为赵惠文王之相,赵惠文王死后,又为赵孝成王之相。

后世及历史评其主要成就是---解邯郸之围,尊君安国。小史个人却认为平原君--赵胜此人却不足以担当'战国四公子'的名号,虽贤能重义重贤,但就个人能力而言实在是平庸无奇,且为人气量狭小。慢慢看来~

营救魏齐

先说一下魏齐:此处是个人名。

魏齐是战国时魏国的相国,其门客魏人范雎随魏国中大夫须贾出使齐国,得到齐襄王的欣赏,须贾怀疑范雎与齐国有染,便告诉了魏齐。魏齐盛怒之下使舍人鞭笞范雎,几使其亡。范雎诈死,获得看守之人与魏人郑安平的帮助潜逃入秦国。秦昭王为帮范雎复仇,便向诸侯国索要魏齐人头,魏齐绝望之下怒而自刎。

营救魏齐,平原君赵胜其实也没起到啥作用。故事具体是这样的:

秦王四十一年(前266年),范雎为秦相,适逢魏王派须贾出使秦国。范雎叫须贾带信给魏王,立即把魏齐的脑袋送来,否则将屠大梁。魏齐听说害怕了,逃到赵国,藏匿在赵胜家。第二年,秦王听说魏齐躲在赵胜家,就给赵胜写了封信,说是仰慕平原君高义,邀请其到秦国共饮。后赵胜便入秦见秦王。

在饮酒间,秦王对赵胜说:“昔日周文王得吕尚以为太公,齐桓公得管夷吾以为仲父,今天范君也是我的叔父。范君的仇人在您家,愿您使人取其头来。不然我不放您出关。”赵胜说:“魏齐是我的朋友,就在我家,也不应当交出来,何况又不在我家。”秦王又给赵王写信说:“范君的仇人魏齐在赵胜家,王赶快使人把他的头送来。否则,将发兵攻赵且不放赵胜出关。”

赵孝成王发兵围赵胜家,魏齐夜间逃出,拜见赵相虞卿。虞卿与魏齐一块儿逃到大梁,想要通过信陵君而去楚国。信陵君亦畏秦,犹豫不肯见。魏齐听说后,绝望怒而自杀。后信陵君听从侯嬴劝说,才到郊野迎接,但为时已晚。最终,赵王将魏齐的头颅送到秦国,秦王才放赵胜回国。

邯郸解围

秦赵长平之战的第二年,秦军围攻赵都城邯郸,赵国倾全力死守邯郸,向楚、魏紧急求援。魏王畏惧秦国,令晋鄙在邺城停军筑壁垒不再前进,名义救赵实际观望。因赵胜的夫人是魏国信陵君的姐姐,平原君赵胜写信责怪信陵君:我以为你有救济别人困难的高义,现在邯郸这样危急,魏国救兵不来,你却无动于衷,难道你也不可怜你姐姐吗?其后,信陵君使人偷出魏王兵符,夺晋鄙军而救赵,解赵国邯郸之围。

但是反过来想想,邯郸之危到底是因为什么呢?起因还是因为长平之战赵国战败的结果,而赵国为什么会战败?主要原因之一是:赵王在平原君赵胜的力劝之下,不顾蔺相如与赵括之母的谏言,最终决定用'纸上谈兵'的赵括替换了对秦经验丰富的老将廉颇为主将。

秦赵长平之战的起因源于上党之争,具体来说是:赵孝成王四年秦攻上党,上党守将冯亭告赵王:'韩不能守上党。吏民皆安为赵,不欲为秦。有城市邑十七,愿再拜入赵。' 赵王大喜,召平阳君赵豹相商,赵豹以为不可。赵王又复召平原君问之,平原君虽为赵相,其实能力平庸,目光短浅。所以平原君同样看不破此实为嫁祸之计,也不考虑后果地劝赵王接受上党等城邑。秦以倾国之力攻韩而赵坐受其利,乃移兵攻赵,赵遂有长平之祸、邯郸之围。

不只小史个人这样认为:

司马迁,曾评:平原君,翩翩浊世之佳公子也,然未睹大体。鄙语曰‘利令智昏’,平原君贪冯亭之邪说,使赵陷长平四十余万众,邯郸几亡。

苏辙,亦曾评:赵胜倾身下士,以窃一时之声可耳;至于为国计虑,性不知也。赵欲拒燕,有廉颇、赵奢不能用...及韩冯亭以上党嫁祸于赵,赵豹知其不可,而胜贪取之,长平之祸成于胜之言,此皆贵公子不知务之祸也。乃欲使之相危国,拒强秦。难矣哉。

黄震,亦曾说:邯郸被围,用毛遂等人解了邯郸之危虽然是平原君的功绩,但是他若不接受上党的嫁祸,也不会有长平战败、邯郸被围的事情,他的功还不足以赎误国之罪。

天年而终

平原君虽不识大体,但所谓庸人有庸福。孟尝君灭族,春申君灭族,信陵君才不得用抑郁而死。独平原君历相惠文王及孝成王,一生竟无大难。公元前251年(赵孝成王十五年)平原君赵胜去世,赵胜的子孙世代承袭他的封爵,但他的后嗣在赵国灭亡的同时也消失了。

小史个人愚见:

平原君赵胜为一国丞相,本应目光长远,不该因贪图韩国上党等城邑而力劝赵王接受,进而招致长平之祸;平原君赵胜为一国丞相,本应知人善用,不顾赵括之母的谏言而启用毫无实战经验'纸上谈兵'的赵括为长平之战主将,进而招致长平战败、邯郸之危。

若不能担任丞相一职,何必尸位素餐!

读史明志,珍惜和平~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

贾谊,曾曰:'当此之时,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之前,已讲过战国四公子之首的信陵君---- 魏无忌的故事(有兴趣的小伙伴可以翻翻《信陵君魏无忌:窃符救赵 两破强秦 缘何伤于酒色而亡?》)。

今日来继续说一下其中的第二位公子---赵国平原君 赵胜!小史个人认为此人:虽翩翩浊世佳公子,然名不副实 能力平庸!为什么呢~~~

平原君:即赵胜(约前308年--前251年),赵国贵族,赵武灵王之子,赵惠文王之弟,因贤能而闻名,号平原君。赵胜初为赵惠文王之相,赵惠文王死后,又为赵孝成王之相。

后世及历史评其主要成就是---解邯郸之围,尊君安国。小史个人却认为平原君--赵胜此人却不足以担当'战国四公子'的名号,虽贤能重义重贤,但就个人能力而言实在是平庸无奇,且为人气量狭小。慢慢看来~

营救魏齐

先说一下魏齐:此处是个人名。

魏齐是战国时魏国的相国,其门客魏人范雎随魏国中大夫须贾出使齐国,得到齐襄王的欣赏,须贾怀疑范雎与齐国有染,便告诉了魏齐。魏齐盛怒之下使舍人鞭笞范雎,几使其亡。范雎诈死,获得看守之人与魏人郑安平的帮助潜逃入秦国。秦昭王为帮范雎复仇,便向诸侯国索要魏齐人头,魏齐绝望之下怒而自刎。

营救魏齐,平原君赵胜其实也没起到啥作用。故事具体是这样的:

秦王四十一年(前266年),范雎为秦相,适逢魏王派须贾出使秦国。范雎叫须贾带信给魏王,立即把魏齐的脑袋送来,否则将屠大梁。魏齐听说害怕了,逃到赵国,藏匿在赵胜家。第二年,秦王听说魏齐躲在赵胜家,就给赵胜写了封信,说是仰慕平原君高义,邀请其到秦国共饮。后赵胜便入秦见秦王。

在饮酒间,秦王对赵胜说:“昔日周文王得吕尚以为太公,齐桓公得管夷吾以为仲父,今天范君也是我的叔父。范君的仇人在您家,愿您使人取其头来。不然我不放您出关。”赵胜说:“魏齐是我的朋友,就在我家,也不应当交出来,何况又不在我家。”秦王又给赵王写信说:“范君的仇人魏齐在赵胜家,王赶快使人把他的头送来。否则,将发兵攻赵且不放赵胜出关。”

赵孝成王发兵围赵胜家,魏齐夜间逃出,拜见赵相虞卿。虞卿与魏齐一块儿逃到大梁,想要通过信陵君而去楚国。信陵君亦畏秦,犹豫不肯见。魏齐听说后,绝望怒而自杀。后信陵君听从侯嬴劝说,才到郊野迎接,但为时已晚。最终,赵王将魏齐的头颅送到秦国,秦王才放赵胜回国。

邯郸解围

秦赵长平之战的第二年,秦军围攻赵都城邯郸,赵国倾全力死守邯郸,向楚、魏紧急求援。魏王畏惧秦国,令晋鄙在邺城停军筑壁垒不再前进,名义救赵实际观望。因赵胜的夫人是魏国信陵君的姐姐,平原君赵胜写信责怪信陵君:我以为你有救济别人困难的高义,现在邯郸这样危急,魏国救兵不来,你却无动于衷,难道你也不可怜你姐姐吗?其后,信陵君使人偷出魏王兵符,夺晋鄙军而救赵,解赵国邯郸之围。

但是反过来想想,邯郸之危到底是因为什么呢?起因还是因为长平之战赵国战败的结果,而赵国为什么会战败?主要原因之一是:赵王在平原君赵胜的力劝之下,不顾蔺相如与赵括之母的谏言,最终决定用'纸上谈兵'的赵括替换了对秦经验丰富的老将廉颇为主将。

秦赵长平之战的起因源于上党之争,具体来说是:赵孝成王四年秦攻上党,上党守将冯亭告赵王:'韩不能守上党。吏民皆安为赵,不欲为秦。有城市邑十七,愿再拜入赵。' 赵王大喜,召平阳君赵豹相商,赵豹以为不可。赵王又复召平原君问之,平原君虽为赵相,其实能力平庸,目光短浅。所以平原君同样看不破此实为嫁祸之计,也不考虑后果地劝赵王接受上党等城邑。秦以倾国之力攻韩而赵坐受其利,乃移兵攻赵,赵遂有长平之祸、邯郸之围。

不只小史个人这样认为:

司马迁,曾评:平原君,翩翩浊世之佳公子也,然未睹大体。鄙语曰‘利令智昏’,平原君贪冯亭之邪说,使赵陷长平四十余万众,邯郸几亡。

苏辙,亦曾评:赵胜倾身下士,以窃一时之声可耳;至于为国计虑,性不知也。赵欲拒燕,有廉颇、赵奢不能用...及韩冯亭以上党嫁祸于赵,赵豹知其不可,而胜贪取之,长平之祸成于胜之言,此皆贵公子不知务之祸也。乃欲使之相危国,拒强秦。难矣哉。

黄震,亦曾说:邯郸被围,用毛遂等人解了邯郸之危虽然是平原君的功绩,但是他若不接受上党的嫁祸,也不会有长平战败、邯郸被围的事情,他的功还不足以赎误国之罪。

天年而终

平原君虽不识大体,但所谓庸人有庸福。孟尝君灭族,春申君灭族,信陵君才不得用抑郁而死。独平原君历相惠文王及孝成王,一生竟无大难。公元前251年(赵孝成王十五年)平原君赵胜去世,赵胜的子孙世代承袭他的封爵,但他的后嗣在赵国灭亡的同时也消失了。

小史个人愚见:

平原君赵胜为一国丞相,本应目光长远,不该因贪图韩国上党等城邑而力劝赵王接受,进而招致长平之祸;平原君赵胜为一国丞相,本应知人善用,不顾赵括之母的谏言而启用毫无实战经验'纸上谈兵'的赵括为长平之战主将,进而招致长平战败、邯郸之危。

若不能担任丞相一职,何必尸位素餐!

读史明志,珍惜和平~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


相关内容

  • 战国风云之浊世公子(三)--孟尝君田文
  • 演义小说和武侠小说中常见到"小孟尝" ."赛孟尝"或者与之类似的名号,来形容一个人物仗义疏财.交游广阔,比如隋唐演义中的秦叔宝和水浒中的柴进.那么正宗的孟尝君,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 史记孟尝君列传中头一大段介绍了孟尝君的父亲齐相田婴的事迹,田婴算是个出将入相的 ...

  • [史记·孟子荀卿列传孟尝君列传平原君虞卿列传]
  • 孟子荀卿列传 太史公曰:余读<孟子>书,至梁惠王问"何以利吾国",未尝不废书而叹也.曰:嗟乎,利诚乱之始也!夫子罕言利者,常防其原也.故曰"放於利而行,多怨".自天子至於庶人,好利之弊何以异哉! 孟轲,邹人也.受业子思之门人.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 ...

  • 任气行侠,崇拜信陵君和秦始皇--记汉高祖刘邦的青年时代
  • 刘邦跟随张耳,大约是在刘邦十七岁到三十二岁之间,也就是公元前240年到225年之间的战国末年.以秦国的历法计,正当秦王政七年到二十二年.公元前240年,刘邦十七岁,而秦王政二十岁,开始亲政掌权,灭六国的步伐加快.前230年,刘邦二十七岁,秦国攻灭韩国,建立颍川郡.前228年,刘邦二十九岁,秦军攻破赵 ...

  • 春秋战国时期的名士的故事
  • 1.两桃杀三士 战国齐景公时,田开疆帅师征服徐国,有拓疆开边强齐之功:古冶子有斩鼋救主之功:由田开疆推荐的公孙捷有打虎救主之功.三人结为兄弟,自号为"齐邦三杰".齐景公为奖其功劳,嘉赐"五乘之宾"的荣誉.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三人挟功恃勇,不仅简慢公卿,而且在景 ...

  • 高中语文必修三期末测试题
  • 必修三期末测试题 一.基础知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的读音,全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 A.花圃 . B.恪守 . C.荟萃 . D.逡巡 .胸脯 店铺 精心哺育 ...炮烙 格斗 络绎不绝 ...市侩 烩饭 绘声绘色 ...惊魂甫定 .洛阳纸贵 .脍炙人口 .唆使 梭镖 怙恶不悛 崇山峻岭 ... ...

  • 信陵君魏无忌:大厦将倾独木支
  • 如战国四公子般拥有独立王国的实权人物,如果才干过人,那么他是忠于祖国还是徇私自利,恐怕不是君主能控制得了的,如何行事只能凭自己的良心.田文与魏无忌是四公子中最有才干的两位,既能养士也有战功,并且魏无忌能力还要强于田文几分:但是魏无忌始终能够以魏国为先,并且在战国末期挽救赵国于水火.可惜他也逃不过君主 ...

  • 高中语文学业水平测试题一
  • 高中语文学业水平测试题( 一)注意事项: 1. 本试题分第 I 卷和第 II 卷两部分. l 卷为选择题, 分: II 卷 为综合题, 第 30 第 70 分:共 100 分.考试时间为 120 分钟. 2.答第 I 卷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考试科目涂写在答题卡上.考试结束, 试题和答题卡一并收 ...

  • 2015年西藏拉萨高考满分作文精选
  • 2015年西藏拉萨高考满分作文精选 海燕拒绝平庸,它不安享温暖的小屋,在暴风雨中任意穿梭;雄鹰拒绝平庸,它不栖息于安全的枝头,在蔚蓝的天空中自由飞翔;腊梅拒绝平庸,它不祈求阳光的呵护,在寒冷的冬天毅然绽放. 正是有了这些生灵拒绝平庸的精神,才会创造出一个又一个生命奇迹,构成了我们丰富多彩的世界. 安 ...

  • 大连23中高一语文月考试题
  • 大连23中高一语文月考试题 考试时间:120分钟 满分:150分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两部分 第Ⅰ卷(共27分) 一.(24分,每小题4分) 1下列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 彷 徨(páng) 颓圮(qǐ) 漫溯(shù) 廖廓(liáo) B. 彳亍(chì chù) 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