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古文考试范围全部(人教版)

content

第 2 页--------------------------------论语十二章 第 4 页--------------------------------鱼我所欲也

第 6 页--------------------------------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第 7 页--------------------------------曹刿论战

第 9 页--------------------------------邹忌讽齐王纳谏 第10页--------------------------------出师表

第14页--------------------------------桃花源记

第17页--------------------------------三峡

第19页--------------------------------陋室铭

第20页--------------------------------小石潭记

第22页--------------------------------岳阳楼记

第25页--------------------------------醉翁亭记

第27页--------------------------------爱莲说

第29页--------------------------------记承天寺夜游 第29页--------------------------------送东阳马生序 目录

《论语》①十二章

1.②曰:“学而③之,(lè))乎?人不知而不愠⑤,不亦⑥乎?”(《⑦》)

一则语录中摘取两三个字而来,并没有特别的意义。

(孔子说:“学习了(知识),按一定的时间复习,不也是很愉快吗?)

(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我,我却不生气,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2.①曰:“日③信传⑦不习乎?”(《学而》)

①曾(Zēng)子:即曾参(shēn)(前505-436),姓曾,名参, 字子舆,春秋战国间鲁国南武城(现在山东嘉 ⑦传(chuán):老师传授的知识。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谋划做事是不是尽忠心呢?)(跟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过了?”)

3.子曰:“吾十有五②,四十而不惑③,五十而知

天命④,六十而耳顺⑤,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⑥”(《为政》)

(我十五岁就励志学习,三十岁能独立做事,四十岁能不被迷惑,五十岁时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意见,到七十岁能随心所欲却不违反规矩。)

4.子曰:“”(《为政》)

①温故而知新: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

(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就可以当老师了。)

5.子曰:“学而不思则①,思而不学则②。”(《为政》)

(孔子说:“只学习不思考,就会迷惑;只思考不学习,就会有害。”)

6.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雍也》)

(孔子说:“多么有贤德啊!颜回。)(一碗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巷子,别人不能忍受的忧愁,颜回依然自得其乐。)(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

7.子曰:“知①者④之者。” (《雍也》)

(孔子说:

“知道怎么学习的人,不如喜欢学习的人;喜欢学习的人,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8.子曰:“于”(

《述而》)

(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其中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说就像天上的浮云一样。”)

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①。择其善者”(《述而》)

(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走路,必定有我的老师。

(选择他们的优点来学习,(看到自己也有)

他们的缺点

就改正。” )

10.子在川①上曰:“”(《子罕》)

(孔子在河边说:“时光像流水一样消逝,日夜不停。”)

11.子曰:“①可夺帅也,②不可夺志也。”(《子罕》)

12500为一军。

(孔子说:“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普通人的志气不可以改变。”)

12.子夏曰:“博学而仁”(《子张》)

(子夏说:“广泛地学习并坚守志向,恳切地提问,多考虑当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

鱼我所欲也① 1.(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1(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2(生亦我所欲,所欲有②生者,故不为③苟得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⑤有所不)3(如使⑦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⑧?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4(辟患而有不为也。)5(⑩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6(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⑾耳。)7

④ ⑦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中期邹国人(也就是现在的山东邹县东南人),距离孔子的故乡曲阜不远。是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学说的继承者,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

(鱼,是我所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所想要的。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我就舍弃鱼而选取熊掌。)1(生命也是我所想要;大义也是我所想要。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得到,我就舍弃生命而选取大义。)2(生命也是我所想要的,但我所想要的还有比生命更重要的,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情。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所以有祸患我不躲避。)3(假如人们想要的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凡是可以保全性命的手段什么不可以用的呢?假如人们厌恶的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可以躲避灾祸的手段什么手段不可以用呢?)4(有时采用这种方法就可以保全性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有时采用这种方法就可以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5(这是因为他们想要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他们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6(不仅贤人有这样的本性,人人都有,贤人能不丢掉罢了。)7

2.(一箪①食,一豆)1(呼尔③而④之,行道之人弗受;乞人不屑)2(⑦则不何加)3(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⑩,)4(乡为⑿⒀,今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5(是⒃乎?此之谓失其本心)6

(一碗饭,一碗汤,吃了就能活下去,不吃就会饿死。)1(可是没有礼貌地吆喝着给别人吃,过路的饥民也不肯接受;用脚踢着给别人吃,过路的乞丐也不肯接受。)2(高位厚禄不辨别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高位厚禄对我有什么益处!)3

是为了宫室的华美,妻妾的侍奉,所认识的穷人感激我吗?)4(从前为了礼义宁死也不肯接受施舍,现在为了宫室的华美而接受了;从前为了礼义宁死也不肯接受施舍,现在为了妻妾的侍奉而接受了;从前为了礼义宁死也不肯接受施舍,如今却为了所认识的穷人感激自己而接受了它。)5(这种行为不可以停止吗?这就是丧失了人的本性。)6

本文中心论点: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第一段 提出本文中心论点 并用对比论证 同时指出人人都有向善之心

鱼=生 熊掌=义

开头: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运用比喻论证生动形象引出本文中心论点——舍生取义 暗含了义比生更加珍贵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反面讲道理 何不用也 何不为也

第二段 运用了举例对比论证 证明不要失掉本心 进而证明中心论点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对比论证 应该保留本心的行为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

⑦。)1(故天将降大任饿其体肤⑩,⑾其身,⑿,⒀动心忍性⒁,⒂其所不能。)2

②舜发于畎(quǎn

)亩之中:舜原

。舜,传说中的远古帝王,又称虞舜 ③傅说(yu

寻他,用他为相版筑,筑墙用的夹板和木杵。古时筑墙,在夹板 ④胶鬲举于鱼盐之中:胶鬲起初贩卖鱼和盐,西伯姬昌(

周文王)把

他举荐给纣。后来他又辅佐周武王。

⑤管夷吾举于士:管仲(名夷吾,字仲)原为齐国公子纠的臣,公子小白(齐桓公)和公子纠,齐桓公知道他有才能,即用他为相 ⑥孙叔敖举于海:孙叔敖,春秋时期楚国人,

(舜在田间发起,傅说从筑墙的行业中被任用,胶鬲从鱼盐贩中被举用,管夷吾从狱官手里释放出来并得到任用的,孙叔敖从隐居的海边进入朝廷,百里奚是从市井之间登上了相位。)1(所以上天将要赋予重任的责任给这样的人,一定要使内心痛苦,使他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使他受到贫穷之苦,使他做事不顺,通过这些来使他的心惊动,使他的性情坚强起来,增加他原本所不具备的能力。)2

2.(人恒过)1(困于心衡于虑②而后征于色④发于声而后喻)2(⑦则无⑧,⑩外患者,国恒亡,)3(然后知生于忧患⑾而)4

(一个人常常会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1(内心困扰,思虑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一个人的想法表现于脸色,吟咏叹息之气发于声音,然后人们才了解他。)2(一个国家在国内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主的贤士,在国外无敌国外患,这样的国家常常会灭亡。)3(这样就知道因有忧患而生存,因沉迷安乐而衰亡。)4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运用举例论证 他们的相同之处 都是由卑微低下地位到身份显赫 他们出身贫贱,但他们经受艰苦磨砺终究成就不平凡事业

得出道理: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出来的

曹刿论战① (十年③。)1(公④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⑤谋之,又何间⑥焉?”)2(刿曰:“肉食者

⑦,未能远谋。”乃入见。)

3(问:““衣食所安,弗敢专也⑩。”⑾曰:“小惠未徧⑿,民弗从也。”)4(公曰:“牺牲玉帛信⒂。”)5(对曰:“小信未孚⒃,神弗”)6(公曰:“小大之⒆不能⒇,必以。”)7(对曰:“。。战则请从(24)。” )8

本文所写的战争是齐鲁之间的一次战争,因战场在长勺,故又称“长勺之战”。 ②年:鲁庄公十年(公元前684年)。 ③《左传》是据鲁史写的,所以称鲁国为“我”。 ④

家。相传著有中国重要的史书巨著《左氏春秋》(又称《左传》)和《国语》,两书记录了不少西周、春秋的重要史事。)

(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攻打鲁国。)1(鲁庄公将要迎战,曹刿请求拜见鲁庄公。他的同乡说:“大官们会谋划这件事,你又何必参与呢?”)2(曹刿说:“大官们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于是入朝拜见。)3(问:“凭借什么作战?”鲁庄公说:“衣食(这类)养生的东西,我不敢独自享用,一定把它分给别人。”回答说:“这种小恩惠不能遍及百姓,老百姓是不会顺从您的。”)4(鲁庄公说:“祭祀用的祭品,我不敢虚报数目,一定做到诚实守信。”)5(回答说:“这只是小信用,未能让神灵信服,神灵是不会保佑您的。”)6(鲁庄公说:“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明察,一定会以实情判断。”)7(回答说:“这是尽了职分的事,可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如果作战,就请允许我跟随着去。”)8

(公与之乘鼓“未可。”)1(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

“未可。”)3(下视其辙登轼“可矣。”遂)4 2(公将驰④之。刿曰:

(鲁庄公和他共坐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鲁庄公将要击鼓进军,曹刿说:“不行。”)1(齐军三次击鼓之后。曹刿说:“可以。”齐军大败。)2(鲁庄公将要驱车追赶。曹刿说:“不行。”)3(下了战车察看车轮碾出的痕迹,登上车前的横木望了望,说:“可以。”于是追击齐军。)4

(既克“夫战,勇气也③。)1(一鼓作气④,再⑤而衰,三而竭。)2(彼竭我⑥,故克之。)3(夫大国,难测⑧焉。)4(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⑨,故逐之。”)5

(战胜齐军后,鲁庄公问他取胜的原因。回答说:“作战,要靠勇气。)1(第一次击鼓能振作的士气,第二次击鼓士气减弱了,第三次击鼓士气枯竭了。)2(敌方的士气枯竭而我军的士气正旺盛,所以打败了他们。)3(齐国是大国,他们的情况难以推测的,害怕有埋伏。)4(我看到车轮的痕迹混乱了,望见他们的军旗倒下了,所以追击齐军。”)5

第一段 叙述战前曹刿求见鲁庄公,通过他和鲁庄公的对话,说明政治上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

第一层 曹刿请见鲁庄公原因。

第二层写曹刿和鲁庄公关于战前准备的对话,说明政治上取信于民是赢得战争胜利的先决条件。

第二段叙述齐鲁长勺之战的过程。

第三段写曹刿论述鲁军战胜的原因。

取胜原因:政治上取信于民军事上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能够抓住战机。

庄公形象:急躁冒进军事上无能政治上无知目光短浅 实事求是虚心纳谏不耻下问礼贤下士任人唯贤的平庸君主。

曹刿形象:沉着 冷静 爱国 有对国家的责任感 善于观察敌情 善于抓住战机 有军事才能 有政治远见 深谋远虑 身份地位的平民。

课后习题

曹刿求见鲁庄公的原因是什么?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在战争中,曹刿是怎样帮助鲁庄公选择反攻时机的?

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本文作者是怎样安排详略的 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详写曹刿在战前战中战后的表现,略写战争双方的交锋对峙 突出曹刿的深谋远虑

邹忌讽齐王纳谏①

1.(邹忌尺④。朝服衣冠⑤,⑥,谓“)

)3(忌不自信,而复问其1(”其妻曰:“君美”)2(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4(旦日“吾与徐公孰美?”)5(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6(孰⑿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7(曰:“吾妻之美我⒁,)8

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本名更生,字子政。《战国策》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历史学名著。它是一部国别体史书(《国语》是第一部),又称《国策》 分为12策,33卷,共497篇。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的纵横家的政治主张和言行策略。这部书在我国古典文学史上亦占有重要地位。本书亦展示了战国时代的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

(邹忌身高八尺,而且身材魁梧,容貌美丽。早晨,(邹忌)穿戴好衣帽,照了一下镜子,对他妻子说:“我和城北徐公比,哪一个更美呢?”)1(他的妻子说:“您非常美,徐公怎么能比得上您呢?” )2(城北的徐公是齐国的美男子。)3(邹忌不相信自己比徐公美,而又问他的妾:“我和徐公相比,哪一个更美?”妾说:“徐公哪能比得上您呢?”)4( 第二天,有客人从外面来拜访,邹忌与他坐着闲谈,问他:“我和徐公比,谁更美呢?”)5(客人说:“徐公不如您美丽。” )6(又一天,徐公来了,邹忌仔细地看着他,自己认为不如徐公美;再照镜子看自己,又觉得不如人家。傍晚,他躺在床上想这件事,)7(说:“我的妻子赞美我漂亮的原因,是偏爱我;我的妾赞美我美的原因,是害怕我;客人赞美我美的原因,是有事情要求于我。)8

2.(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1(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2(今齐⑤千里,百二十城,)3(宫妇⑥左右四⑧莫不有求于王:)4(由此观之,王之蔽⑨甚矣。”)5

”。于: ⑧

(于是上朝拜见齐威王,说:“我知道自己确实不如徐公美。)1(可是我的妻子偏爱我,我的妾害怕我,我的客人有求于我,他们都认为我比徐公美。)2(如今齐国有方圆千里的疆土,一百二十座城池。)3(宫中的妃子和身边的亲信,没有一个不偏爱您的,朝廷中的大臣没有一个不害怕您的,全国范围内的百姓没有一个不求于您。)4(由此看来,大王您受到的蒙蔽很深了!)”5

3.(王曰:“善。”乃下令:“)1(群臣吏民能面刺)2(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

)4(”令初门庭若市)5(数月之后,3(能闻③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⑥而⑦;)6(⑧之后,虽⑨欲⑩,无可进者。)7(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⑾齐⑿)

)9 8(此所谓⒀

(齐威王说:“好!”)1(就下了命令:“所有的大臣 官吏 百姓们,能够当面指责我的过错的人,可得上等奖赏;)2(上书劝谏我的人,可得中等奖赏;)3(在公共场批评议论我的过失,传到我耳朵里的人,可得下等奖赏。”)4( 命令刚下达,群臣都来进谏,门前和院内像集市一样;)5(几个月后,还偶尔有人来进谏;)6(一年以后,就是想进谏,也没什么可说的了。)7(燕、赵、韩、魏等国听到这种情况,都到齐国来朝见。)8(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在朝廷上战胜敌国。)9

第一段:写邹忌与徐公比美,不因妻妾客的赞美而自喜,而是从中悟出直言不易的道理。

第二段:写邹忌以切身经历设喻说理,讽谏齐王除弊纳谏。

第三段:写齐王纳谏及其结果。

齐王是一个怎样的人:虚心纳谏 广开言路 察纳雅言 对大臣进谏进行大胆改革的明君。

邹忌是一个怎样的人:头脑清醒 关心国事 善于思考 实事求是 有自知之明的一位谋臣。

出自战国策的相关成语:门庭若市 狐假虎威 画蛇添足 等

课后习题

用自己的话说说邹忌是怎样成功说服齐威王的

以亲身经历现身说法————以家比国以己比君设喻说理————委婉劝说

他的劝说方式对我们今天的人际交往有什么启示

讲究方式方法委婉劝说尊重被劝说者————注意劝说的对象

出师表①

②创业未半而③崩殂④,(今天下三分,益州⑤疲弊⑥,此⑦危急存亡之秋⑧也。然侍卫之臣

不懈于内⑨,忠志之士忘身于外⑩者,⑾先帝之殊遇⑿,欲报之于⒀陛下也。诚宜⒁⒂,⒃光先帝遗德,恢弘⒄志士之气,不⒅妄⒆自⒇,(21),以(22)塞忠谏之路也)

①选自《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诸葛丞相集》表:古代向帝王上书陈情言事的一种文体。 ②先帝:这

里指刘备。 ③中道:中途。 ④崩殂(cú):死。崩:古代称皇帝死亡。殂:死亡。 ⑤益州:这里

指蜀汉 ⑥疲弊:疲惫 凋敝。 ⑦诚:确实。 ⑧秋:这里是”时“的意思。 ⑨内:朝廷内。 ⑩

外:朝廷外,边疆上。 ⑾盖 追:原来是 追念。 ⑿殊遇:优待、厚遇。 ⒀于:在。 ⒁诚 宜:

确实 应该。 ⒂开张圣听:扩大圣明的听闻,意思是要后主广泛地听取别人的意见。 ⒃以:来。 ⒄

恢弘:这里是动词,意思是发扬扩大。也作“恢宏”。 ⒅宜:应该。 ⒆妄:胡乱。 ⒇菲薄:看轻自

己。 (21)引喻失义:说话不恰当。引喻:称引,譬喻。这里是说话的意思。义:适宜,恰当。 (22)

以:来。

,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其散

文代表作有《出师表》、《诫子书》等。曾发明木牛流马、孔明灯等,并改造连弩,叫做诸葛连弩。)

效③,以伤故⑥五月渡泸不毛(当奖率竭⑾⑿,攘除所以⒁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⒂,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第二段:提出第二条建议----赏罚分明(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第三段:推荐文臣

第四段:推荐武将

第五段:提出第三条建议-----亲贤远佞(核心) 中心句:亲贤臣,远小人。

第六段:自述经历及创业经过 表达对刘备知遇之恩的感激。

相关成语:三顾茅庐 重点句: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临危受命)

第七段:诸葛亮感恩图报心情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决心

相关句子: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临危受命)

北定中原 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临危委重任)

第八段:明确三方面职责,对后主忠心 出师北伐的决心。

作者是一个怎样的人?

足智多谋 知恩图报 忠君爱国 淡泊名利 尽职尽责

桃花源记①

1.(晋②中,③人捕鱼为业。)1()2(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⑤,⑥⑦。)3(渔人⑧)4(复前行,欲穷其林⑩。)5

材,相关作品有《饮酒》 《归园田居》 《桃花源记》 《五柳先生传》 《归去来兮辞》等。号五柳先生、靖节先生)

(晋太元年间,武陵有个人以捕鱼为生。)1(他沿着溪水滑行,忘记路的远近。)2(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生长在溪的两岸长达数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花草鲜嫩美丽,落花纷纷)。3(渔人对此感到诧异。)4(继续往前走,想要走到林子的尽头。)5

(林尽①水源仿佛若④有光。)1(便舍⑤船,从口入。)2(初极狭,才⑦。)3(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⑧。)4(土地平旷⑨,屋舍俨然属)5(阡⑿,鸡犬⒀。)6(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外人)7(黄发垂髫怡然乐。)8

(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到头了,就看见一座小山,山上有个小洞,好像有光亮。)1(渔人丢下小船,从山洞进入。)2(开始山洞非常狭窄,仅容一人通过。)3(他又走了几十步,山洞由狭窄幽暗突然变得宽阔明亮。)4(土地平坦宽广,房舍整整齐齐,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桑树、竹子之类的。)5(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鸡和狗的叫声可以互相听到。)6(人们来来往往耕作,男女穿着都像桃花源以外的世人一样。)7(老人孩子,都安闲快乐。)8 3.(见渔人,乃)1(具)2(便要)3(村中闻有此人,)4(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⑤邑人绝境遂)5(问今是何世,乃⑨不知有汉,无论)6(此人一一为具言皆⒀。)7(余人各复延其家,皆出酒食。)8(停数日,辞去。)9(此中人语⒂云:“不足为⒄外人道也。”)10

(村人看见渔人,大吃一惊,问渔人从哪来的。)1(渔人详细地回答他们。)2(村人于是邀请渔人回家摆上酒席杀鸡做饭。)3(村中听说有这样一个人,都来询问打听消息。)4(自从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率领妻子孩子和同乡的人来到这与世人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于是与桃花源以外的世人隔绝。)5(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汉朝,更不用说魏、晋了。)

6(渔人把自己所知道的事详细地告诉他们,他们都感叹惋惜。)7(其余的人又把渔人邀请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菜招待他。)8(渔人住了几天后,离开了。)9(村里的人告诉他:“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桃花源以外的世人说。”)10

(既便扶向路②,处处志③之。)1(④,⑤太守,说

如此)2(太守即遣人随其往,遂⑧迷,不复得路。

)3

(南阳⑨刘子骥⑩,高尚士也,闻之⑾,⑿)4(未果寻问津)5

郡名,治所在现在河南南阳。

(渔人已经出来,找到他的船,就顺着旧路回去,到处做标记。)1(他到了郡城,到太守那里去,说这件事。)2(太守立即派人跟他去,寻找以前所做的标记,终于迷路了,不再找到出路。)3

(南阳刘子骥,是个高尚的人,他听到这件事,高兴地计划前往。)4(没有实现,不久病死了,后来再也没有问路的人。)5

第一段:渔人发现桃花林——————————发现桃林

第二段:进入桃花源————————————进入桃园

第三段:渔人到桃花源做客及辞去——————访问桃园

第四段:渔人离开,并带人寻找桃花源————寻找桃园

第五段:尾声 桃花源无人问津

中心思想:(以渔人的游踪为线索)通过记叙描写桃花源美好生活近况表达作者对和平社会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对黑暗的批判。

相关成语:世外桃源 怡然自乐 鸡犬相闻 豁然开朗 无人问津

文中从哪几个方面描写了桃花源生活的美好:

生活环境—优美富饶 社会环境—安定和平 人文环境—安闲快乐 热情好客 民风淳朴

桃源人为什么皆叹惋:

桃源人因外面社会动乱和百姓生活痛苦而感叹惋惜

世外桃源:描述了一个与世隔绝不遭战的安乐而美好的地方。后指不受外界影响的内心想像的美好世界

课后习题:

作者在这篇文章里寄托了怎样的社会理想?这个理想在当时的条件下能不能变成现实?今天我们应该怎样看待这个理想?

不希望外人打扰他们平静的生活 不能 客观上反映人们摆脱战争摆脱剥削的要求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是又有复古倾向只能是幻想不能实现

诣太守说如此 这句话中的如此包括哪些内容?

怎么发现桃林看见桃林以及村人的生活状况

相关句子:

①本文描写桃林景色的句子: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 ②本文描写桃花源美丽的句子: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③本文描写村人生活环境的句子: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④本文描写村人精神面貌的句子: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⑤本文体现村人热情好客的句子: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⑥本文写出村中人来到此地的原因的句子: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⑦本文体现村落民风淳朴的句子: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⑧本文与寻向所志相照应的句子:

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三峡① (自②三峡七百里③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1(重岩叠嶂,隐天蔽日。⑥)2

(在三峡七百里当中,两岸都是相连的高山,没有中断的地方。)1(重重的岩石,峭壁遮天蔽日,若不是正午和半夜的时候,看不见太阳和月亮。)

2

2.(至于夏水沿②溯③阻绝④。)1

(白帝

⑥,暮到江陵

⑦,

其间千二百里,

)2(

⑧乘奔⑨御风,不以⑩疾⑾也。)3

(到了夏天水涨上小山包的时候,顺流而下逆流而上的船只阻断了。)1(有时皇帝命令急于传达,有时早晨从白帝城出发,晚上到江陵,中间相距一千二百。)2(即使乘着飞奔的马,驾着顺风,也不觉得快。)3

3.(春冬之时,则素湍①绿潭,回清②倒影。)1(

间,)2(良⑦多趣味。)3 (春天和冬天的时候,白色的急流,绿色的潭水,回旋的清波,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1(高的山峰上长着奇怪的柏树,有悬泉瀑布在山涧急流冲荡。)2(水清,树荣,山高,草茂,实在有许多趣味。)3

4.(每至林寒涧猿属引④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⑤。)

“⑦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2 1(

⑦巴东:现在重庆东部云阳、奉节、巫山一带。

(每当到了天刚晴下霜的早上,树林间寒冷山中流水显得格外安静,经常有高处的猿猴拉长声音在叫,显得凄凉怪异,空旷的山谷传出猿猴的回声,悲哀婉转很久才消失。)1(所以打鱼的人唱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2

第一段:写三峡的山(长、多、连绵不绝、高、陡、高俊狭窄)突出山的高峻连绵。

第二段:写夏天的水(盛大、湍急)

第三段:通过俯视仰视描写春冬之景 突出春冬之景的清幽美。

第四段:描写秋景————水枯气寒猿鸣

中心思想:通过描写三峡的美丽景色 表达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及赞美之情。

相关问题:

①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侧面烘托出秋天景色的凄凉。

②为什么先写夏 然后写春冬 然后写秋?

夏天的水最盛最湍急,最能体现三峡的景色特点,

春冬季的清幽美与夏季的奔放美形成对比,

最后写秋的凄婉美,让我们全方面领略三峡的不同风光。

③为什么先写山,后写水?

因为峡就是两山夹水的地方,有山才有峡,有峡才有水,为写水势,先写山势,既能揭示水速的原因,又能使激流和峻岭相互映衬。

课后习题:

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三峡自然景观的?

山和水两方面 先写山后写水 写山突出山连绵不绝遮天蔽日的特点 写水则写出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象

阅读下面这首诗,你能说出它和本文之间的某些联系吗?

早发白帝城

作者: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两岸猿声啼不住 = 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轻舟已过万重山 =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万重山 = 第一段)

陋室铭① 1.(山不在高,有龙则灵③。)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④。)2()3(谈笑有⑥,往来无白丁)4(可以金经)5(无丝竹乱无⑿之⒀。)6()7(孔子云:⒂陋之有⒃?)8

孔明,三国时蜀汉丞相,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出仕前曾隐居南阳卧龙岗中。扬雄,字子云,西汉时文学家,蜀郡成都人。 《论语·子罕》。

772-842),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梦得,自称“家本荥上”,有“诗豪”之称。刘禹锡诗文俱佳,涉猎题材广泛,与柳宗元并称“刘柳”,与韦应物、白居易合称“三杰”,并与白居易合称“刘白”,有《陋室铭》《竹枝词》《杨柳枝词》《乌衣巷》等名篇。)

(山不在于高,有了仙就成了名山,水不在于深,有了龙就成为灵异的水了。)1(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2。(苔痕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里。)3(说说笑笑有博学的人,来来往往没有无学问的人。)4(可以弹不加装饰的琴,读佛经。)5(没有奏乐的声音扰乱耳朵,没有公事文书使身体劳累。)6(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7(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8

本文表达方法————托物言志————表述了自己高洁傲岸的节操及安贫乐道的情趣。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这句话的作用?

用山水来比喻陋室惟吾德馨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句话有什么作用?

画龙点睛表明陋室因品德高尚的主人居住 突出陋室不陋 表现作者高雅的志趣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这句话有什么作用?(文中谈到“诸葛庐”“子云亭”其目的是什么?) 以古代名贤自况都身居陋室 却同古代名贤一样品德高尚 形成类比 (突出陋室不陋)

铭文最后一句引用孔子的话有什么作用?

用诸葛庐和亭类比自己陋室 突出相同点:屋子简陋,人高尚 画龙点睛 总结全文 表明陋室因品德高尚

的主人居住 突出陋室不陋

作者从哪几方面描写陋室的?

1.陋室环境————幽静优美

2.交往人物————博学多才的人

3.日常生活————闲适高雅 说明了陋室不陋

课后习题:

下面这句话有言外之意,试做分析?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对官僚寻欢作乐生活的批判

相关句子:

本文的主旨句是: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本文描写陋室环境的句子是: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表现纵情畅怀、谈笑风生情状的句子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小石潭记① 1.(从小丘篁竹如鸣珮环④,心乐⑤之。)1(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⑥。)2(⑦,近岸,卷石底以出)3(为坻⑨,为屿⑩,为嵁⑾,为岩。)4(青树翠蒙络摇缀⒀,参差披拂。)5

②小丘:

参差披拂:意思是(树枝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唐宋八大家之一,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散文家和思想家,有《河东先生集》,代表作有《溪居》、《江雪》、《渔翁》 。小石潭记是永州八记之一)

唐宋八大家,又称唐宋古文八大家,是中国唐代韩愈、柳宗元和宋代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八位散文家的合称。)

(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步,隔着竹子,听见水声,好像人身上佩带的佩环相碰击发出的声音,心里感到快乐。)1(砍倒竹子,开辟道路,下面看见小潭,水格外清凉。)2(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石底向上弯曲,露出水面。)3(成为坻、屿、嵁、岩各种不同的形状。)4(青翠的树林,翠绿的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5

2.(潭中鱼若空游无所依)1(④不动;俶尔远逝⑤,往来⑥。似与游者相乐。)2

③日光下澈,影布石上:阳光照到水底,鱼的影子

3.(潭中的鱼大约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也没有。)

1(阳光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上,鱼呆呆地一动不动;忽然向远处游去,轻快敏捷,好像和游玩的一起快乐。

)2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1(其岸势)2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1(两岸的形状像狗的牙齿那样参差不齐,不能知道它的源头在哪里。)2

4.(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1(凄神寒骨

悄怆幽邃②。)2

(以③其境过清

乃记之而去。)3

②悄怆幽邃: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

(坐在潭边,四面被竹子和树林围绕,寂静寥落,空无一人。)1(感到心情凄凉,寒气入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2(因为这里的环境过于凄清,不可久留,于是就提字离去。)3

5.(同游者:

①,龚古②,余弟宗玄

1(隶而从二小生

)2

①吴武陵:作者的朋友,也被贬在永州。 ②龚古:作者的朋友。

(一起去游玩的人有吴武陵、龚古、我的弟弟宗玄。)(跟着同去的有姓崔的两个年轻人。一个叫做恕己,一个叫做奉壹。)

思想感情:通过对小潭幽深冷寂的景色描写 抒发作者贬官失意后 孤凄悲凉的心境 以及 内心的愤懑不平之情

第一段:发现小石潭的经过及小石潭的概貌——(发现小潭)移步换景的写法

第二段:潭中的景物(鱼,水)—— (潭中景物)动静结合的手法(侧面烘托水的清澈)

第三段:小潭溪身的曲折蜿蜒及溪岸的参差不齐——(小潭原流)

第四段:小潭气氛以及作者内心的感受——(小潭气氛)借景抒情

整体感受:幽深冷寂的气氛以及孤凄悲凉的心境

相关句子:

小石潭全貌的句子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本文描写潭上景物的句子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小石潭记借景抒情的句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体现小石潭气氛的句子

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课后习题:

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抓住了小石潭的哪些特点,作者对小石潭的整体感受是什么?

发现小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小潭气氛

幽深冷寂————孤凄悲凉

岳阳楼记① (庆历四年滕子京谪守巴陵郡③。)1(政通人和⑥,百废具⑦兴,乃重修岳阳楼,)2(

⑩予作文以记之。

3

989-1052)督鲁肃的阅兵台。记:一种文体。可以写景、叙事,多为议论。但目的是为了抒发作者的情怀和抱负(阐述作者的某些观念)。 ②庆历四年:1044年。庆历,宋仁宗赵祯的年号。结尾“时六年”,指庆历六年

)。 ⑥

(庆历四年春天,滕子京降职到岳州做太守。)1(到了第二年,政事顺利,百姓和乐,各种荒废的事业都兴办起来。于是重新修建岳阳楼,扩增它旧有的规模,把唐代闲人和今人的诗赋刻在上面。)2(嘱咐我写一篇文章来记述这件事情。)3

2.(予观夫巴陵胜状)1(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②,朝晖夕阴④,气象万千。)2(此则岳阳楼之⑤也,前人之述备矣)3(

⑦北通巫峡,南极潇湘⑧,迁客⑩,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4

(我看那巴陵的好景色,在洞庭一个湖。)1(它连接着远处的山脉,吞吐着长江的流水,水波浩荡,宽阔无边,或早或晚一天里阴晴多变,景象万千。)2(这是岳阳楼的雄伟景象,前人的记述很详尽了。)3(虽然如此,那么向北面通往巫峡,南面直到潇水湘水,谪迁的人诗人大多汇聚在这里,看了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怎么能不有所不同呢?)4 (若夫①②霏霏开排空日星隐曜⑥,)1(商旅不行,)2(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而悲者矣。)3

(像那阴雨连绵,连续几个月不放晴,寒风怒吼,浑浊的浪冲向天空;太阳和星星隐藏起光辉,山岳隐没了形体;)1(商人和旅客不能前行,桅杆倒下,船桨断折;傍晚天色昏暗,老虎在咆哮,猿猴在啼叫。)2(登上这座楼,就有离开国都、怀念家乡,担心人家说坏话、惧怕人家批评指责,满眼萧条的景象,感慨到了极点而悲伤了啊!)3

4.(至若春和景①明,上下天光,一碧万顷③;沙鸥翔集锦鳞⑤游泳;)1(而或浮光跃金⑨,何极)2(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⑿,)3

(到了春风和煦,阳光明媚的时候,湖面平静,没有惊涛骇浪,天色湖光相连,一片碧绿,广阔无际;沙洲上的鸥鸟,时而飞翔,时而停歇,美丽的鱼在水中游来游去,岸上和小舟上的花草,郁郁青绿。)1(有时大片烟雾完全消散,皎洁的月光一泻千里,波动的光闪着金色,静静的月影像沉入水中的玉璧,渔夫的歌声互相答和,这样的乐趣哪有穷尽!)2(登上这座楼,就会感到心胸开阔、精神爽快,光荣和屈辱一并忘了,端酒当着风,这是喜洋洋的快乐啊!)3

5.(嗟夫!予尝求或异二者之为)1(不以物喜,不以己悲)2(处江湖之远)3(是进亦忧,退亦忧。)4(然则何时而乐耶?)5()6(噫!⑧?)7

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唉!我曾经探求古时品德高尚的人的心思,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心情,为什么呢?)1(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2(在朝廷上做官时,就为百姓担忧;不在江朝廷上做官,就为君主担忧。)3(这样他进朝为官也忧虑,退居江湖为民也忧虑。)4(那么什么时候才快乐呢?)5(那一定要说:“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吧。)6(唉!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 ?)7

(写于为庆历六年九月十五日。)

第一段:重修岳阳楼背景以及写这篇文章的缘由

第二段:洞庭湖的壮美景色(引起下文)观景的不同感受

第三段:迁客骚人在阴雨连绵时登岳阳楼产生感伤的心情

第四段:迁客骚人在阴雨连绵时登岳阳楼产生的喜悦心情

第五段:对古仁人之心的探求抒发作者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 和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的远大抱负

中心思想:表达了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

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承接上文,洞庭湖的壮美景色吸引迁客骚人汇集于此 引起下文,描写迁客骚人观赏景物产生的不同情怀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点名了作者的观点,抒发了作者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的济世情怀。

进亦忧,退亦忧 中的进退指的是什么?

居庙堂之高 处江湖之远

迁客骚人的特点是什么?

以物喜,以己悲。

本文用 迁客骚人 和 古仁人之心的对比 目的是什么?

两种心情的对比,赞美了古仁人的高尚品德表现了作者的旷达胸襟 和迁客骚人心情对比突出文章主旨

相关句子:

①写巴陵盛状的句子/洞庭湖全景的句子?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

②迁客骚人在阴雨连绵时登岳阳楼产生感伤心情的句子?

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

③本文采用动静结合写月景的句子?

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④本文概括迁客骚人在春和景明时登岳阳楼产生喜悦心情的句子?

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

⑤本文的主旨句/点名作者远大抱负的句子?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⑥文中表达作者赞美滕子京的句子是?

政通人和,百废俱兴。

⑦文中表现古仁人旷达胸襟的句子是/古仁人之心和二者之为本质的区别是什么?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课后习题:

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和 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 两句中的异字分别指什么内容?

迁客骚人看不同景物,产生的不同感触,即悲和喜两种心境

古仁人不同于迁客骚人不受自然风景的好坏而影响。

思考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的含义,把你的认识写成一段文字,与同伴交流?

街尾句表达的思想感情 对古仁人向往 敬畏的思想 含蓄地表达了作者的自勉之意以及对朋友的劝慰之情。

醉翁亭记①

(环滁②皆山也。)1(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③。)2(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3(峰回路转翼然临于泉上)4(作亭者谁?)5(山之僧智仙也。)6()7(太守自谓⑦也。)8(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⑧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9(醉翁之意⑨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10(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⑩。)11

(环绕着滁州城的四面都是山。)1(它西南方向的山峰,树林山谷尤其美丽,远远看去树木茂盛,又幽深又秀丽的,是琅琊山。)2(沿着山路走六七里,渐渐听到潺潺的水声,又看到一股水流从两座山峰间飞躺下来的,是酿泉。)3(山势回环,路也跟着转弯,有一座亭子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高居于泉水之上,是醉翁亭。)4(造这亭子的是谁呢?)5(是山中的僧人智仙。)6(给它命名的人是谁?)7(是太守用自己的别号(醉翁)来命名。)8(太守与客人在这里饮酒,喝的很少就醉了;而且年纪又最大,所以给自己起了个别号叫醉翁。)9(醉翁的情趣不在喝酒上,而在山光水色中啊!)10(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在

心里,寄托在酒上。)11 2.(若夫日出而林霏开②,)1(野芳发而幽香)2(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3

(要说那太阳出来,树林里的雾气消散了;烟云聚拢来,山谷就显得昏暗了;朝则自暗而明,暮则自明而暗,或暗或明,变化不一,是山中的早晨和晚上。)1(野花开了,有一股清幽的香味;好的树木枝叶繁茂,形成一片浓密的绿荫;风高霜洁,天高气爽,水流减少,石头裸露,是山中的四季景色。)2(早上上山,晚上返回,四季的景色不同,快乐也没有穷尽。)3

3.(至于负者休于树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1(④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⑤,杂然而前)2(⑧者中,弈觥筹交错⑩,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3(苍颜⑿者,太守醉也。)4

(至于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欢唱,走路的人在树下休息,前面的人呼喊,后面的应答;老年人弯着腰走,小孩子由大人领着走,来来往往络绎不绝的,是滁州出游啊!)1(到溪边钓鱼,溪水深鱼儿肥;用泉水酿酒,泉水香甜酒水清冽;野味野菜,杂七杂八摆在前面的,是太守的酒宴。

)2(宴会喝酒的乐趣,不在于音乐;投壶的人投中了,下棋的人下赢了,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起来坐下大声喧闹的,是众位宾客快乐的样子。)3(脸色苍老,头发发白,醉醺醺地坐在众人中间,是太守喝醉了。)4

4.(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1(树林阴翳鸣声上下②,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3(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③也。)4(醉能同2(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

)5(太守⑥欧阳修也。)6

(不久,太阳落山了,人的影子散乱一地,是太守回去,宾客跟从啊!)1(树林枝叶茂密成荫,鸟到处叫,

是游人离去禽鸟在欢唱啊!)2(然而鸟儿只知道山林的乐趣,却不知道游人的乐趣。)3(游人只知道跟从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知道太守以游人的快乐为快乐。)4(醉了能够同大家一起欢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述这乐事的人,是太守。)5(太守是谁?是庐陵欧阳修。)6

第一段:写醉翁亭之所在,醉翁亭名字的由来 并引出人和事。

第二段:写山中早晚和四季的不同景色以及出游之乐。

第三段:滁人的游乐和太守的宴饮(太平 祥和的百姓游乐图)。

第四段:日暮醉归。

太守为什么而醉?

1.不胜酒力。

2.陶醉于美丽的山水景色,为百姓安定富足的生活而醉。

本文的三乐归一是指哪三乐?

山水之乐————早晚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

宴酣之乐————饮酒非丝非竹 进取山肴野蔌 起坐喧哗

乐其乐———— 以人之乐(三乐归一,与民同乐)

相关句子:

①本文写醉翁这个称号由来的句子是?

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

②贯穿全文主线的句子?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③本文描写山中早晚的景色的句子是?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

④本文描写田园景色的句子?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⑤本文描写滁人游的句子是?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⑥本文描写众宾欢的句子是?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⑦本文描写太守醉的句子是?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⑧本文的中心句/表达作者与民同乐的句子是?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

⑨本文为写景抒情定下感情基调的句子是?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爱莲说①

1.(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1()2(自④来,世人甚爱牡丹。)3(予独爱莲之⑤出⑥而不染⑦,濯清涟而不妖)4(中通外直,远观而不可⑾)5

(复习巩固:周敦颐(1017-1073)中国宋代思想家、理学家。字茂叔,号濂溪。)

(水中陆地上各种草木的花,可爱的很多。)1(晋朝陶渊明只喜爱菊花。)2(

从唐朝以来,世人很喜爱牡丹。)3(我只喜爱莲从淤泥里生长出来而不沾染污秽,在清水里洗过却不显得妖媚。)4(中间是通的外形挺直,不生枝蔓不长枝节,香气传播更显得清芬,笔直洁净地立在那里,可以从远处观赏,而不可以玩弄。)5

2.(予①菊,花之隐逸②者也;③;莲,花之君子)1(⑤!⑥,陶后鲜有闻。)2(莲之爱,同予者⑦何人)3(牡丹之爱,宜乎众矣⑨!)4

。因为牡丹 ⑨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富贵的花;莲是花中的君子。)1(唉!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2(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3(对于牡丹的喜爱,人该是很多了!)4

作者从哪几个方面表达爱莲即是爱君子之德?

1.生长环境————高洁质朴,不同流合污。

2.体态香气————正直行为端正,美名远扬。

3.品格气质————志洁行廉,仪态庄重而令人敬畏————象征着一种高贵的品格。

文章巧用托物言志的表达手法,其目的是什么?

以莲花自比,借以抒发高洁质朴,洁身自好淡泊名利的节操以及批判了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世风。

作者分别用菊花、牡丹、莲,衬托了怎样的世人?

菊:——————消极避世,不问世事(惜) 正衬

牡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厌) 反衬

同时两者对比又衬托出 莲 不同流合污,淡泊名利的高贵品质。

相关句子:

爱莲说中描写君子通事达理而美名远扬的句子————出淤泥而不染,濯青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暗含了对君子品德的赞美)

本文的中心句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本文的主旨句是————莲,花之君子者也。

本文表达作者知音甚少的概念的句子是————莲之爱,同予者和人?

课后习题:

下面这句话有言外之意,试做分析

牡丹,花之富贵者也……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看出作者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世风嘲讽鄙视。

记承天寺夜游① (元丰六年户欣然)1(念无与为乐者遂

⑦至承天寺寻张怀民⑧。)2(怀民亦未寝,相与中庭)3(庭下如积水空明藻荇⒀竹柏影也。)4(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5

卷七十一。此文写于作者贬官黄州期间。承天寺,在现在湖北黄岗南。②元丰六年:公元1083年。元丰,宋神宗年号。

苏轼,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中国北宋文豪,“三苏”家族成员之一,“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词,赋,散文,均成就极高,且善书法和绘画,是中国文学艺术史上罕见的全才,也是中国数千年历史上被公认文学艺术造诣最杰出的大家之一。)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晚上,我脱下衣服想要睡觉,月光照进门,高兴地起来散步。)1(想到没有可以交谈取乐的人,于是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2(张怀民也没有睡觉,一起在庭院散步。)3(院子里月光像积水一样澄澈,水中的水生植物纵错,原来是竹子松柏的影子。)(哪一个夜晚没有月亮?哪个处没有竹柏?4

只是缺少像我们两这样清闲的人罢了。)5 主要内容:作者寻友赏月,月色皎洁澄澈透明(比喻)。

思想感情:表达作者面对人生的逆境时的旷达胸襟。

相关句子:

写月景的句子: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送东阳马生序① 1.(余幼时即嗜学。)1(家贫,无从致②书④)2(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⑦。)3(录毕,走⑧送之,不敢稍逾约)4(⑩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⑾遍观群书。)5

既加冠⒀无⒁、名人⒃趋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7(俯身倾6(先达德隆望尊⒆,门人弟子未尝稍降辞色(22)。

(24)请;或(26)遇其叱咄(27),色恭,礼愈,不敢出一言以复;(30)其欣悦,则又请焉。)8(故余愚,卒获有所闻。)9

(我小时侯就喜欢学习。)1(家里贫穷,没有办法得到书来观看,每次向有书的人家借书,亲自动手用笔抄写,计算着日期来归还。)2(天非常寒冷,砚台里的墨结成了坚冰,手指不能曲伸,也不放松抄书。)3(抄写完毕,跑着送书,不敢稍稍超过约定的期限。)4(因此人们大多愿意把书借给我,我因此能够看很多书。)5

(成年之后,更加仰慕古代圣人的学说,又担心没有学问渊博的老师,名人交往,我曾经快步走到百里外,拿着经书向当地有道德有学问的前辈请教。)6(前辈道德声望高,门人弟子挤满了他的屋子,他不曾把言辞放委婉些,把脸色放温和些。)7(我在他的左右侍候,提出疑难,询问道理,弯下身子,侧着耳朵请教;有时遇到他的训斥,我脸色更加恭敬,礼节更加周到,一句话也不敢多说;等待他高兴,又去请教。)8(所以我虽然愚笨,最终有所收获。)9

2.(当余之负箧曳屣②,行深山巨谷中,)1(③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④而不知。)

)3(⑧持⑨沃灌以⑿拥)4(2(至⑥僵劲⒂,主人日

⒄食,无鲜肥滋味之享。)5(同舍生皆⒅绮绣,戴朱缨⒆宝饰之帽,佩刀,右备(21),烨然若神人;)6(余则缊袍敝衣(23)处其间,(24)慕艳意(25),)7(以中有足。)8(余之勤且艰若此。)9

(当我从师求学的时候,背着书箱,拖着鞋子,行走在深山巨谷中。)1(隆冬大风,大雪深数尺,皮肤因寒

冷干燥而开裂自己却不知道。)2(到了学舍,四肢僵硬不能动。)3(服侍的人用热水浇洗,用被子盖住我,很长时间才暖过来。)4(我住在旅店,每天只吃两顿饭,没有鲜美的鱼肉可以享受。)5(同一学社的学生都穿着华丽的衣服,戴着红色帽带和装饰着宝石的帽子,腰佩白玉环,左边佩着刀,右边挂着香袋,光彩照人的样子像神仙;)6(我则穿着破旧的衣服生活在他们中间,毫无羡慕的意思。)7(因为内心有足以快乐的事,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别人。)8(我求学的勤奋艰苦大概就是这样。)9

主要内容: 写了我青少年时期求学的艰难和勤奋学习的经历。

第一段:我年幼时求学的艰难经历。

第二段:从事求学的艰难经历(路途艰难,寒冷;生活艰难,吃的穿的)

在最后一段中,作者在吃的方面与同舍生对比,目的是什么?

突出我物质条件差,更体现出作者不畏艰难不慕富贵勤奋求学的思想,以此来鼓励马生勤奋刻苦努力学习。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作者真的愚笨吗?他为什么这样说?

不愚笨,是宋濂自谦的说法:为了说明,即使愚笨,努力学习也是会有收获的。

相关句子:

本文总领全文,奠定感情基调的句子?

余幼时即嗜学。

最能表现作者抄书之苦的句子是?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

表现作者尝驱百里外求学原因的句子?

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课后习题:

说说作者在从师求学中遇到了哪些困难,他是如何克服的,他为什么能够这么做?

1.余幼时无书 既加冠,无师 从师求学,路途艰难,寒冷;生活艰难

2.借书抄书 趋百里外寻师,色恭礼至(礼节周到) 以中有足乐者

3.以精神富有战胜物质贫穷,靠精神力量克服困难。

作者家贫嗜学,乐以忘忧,在老师面前毕恭毕敬,不敢出言,当代中学生应当如何看待这种学习态度和从师尊师方式?

第一种:作者这种尊师重道的行为是正确的,作者对老师很尊敬,既表达了他对老师的敬重,也表达了对知识的渴望,而且,尊师重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值得称赞。

第二种:作者这种尊师的做法虽然是美德,但在现代社会是以“师生平等”为宗旨,我们对老师理应尊敬,但也不要过分降低自己的身份。我们应该尊敬老师,但我们也要勇敢地去面对老师,不畏惧老师。尊敬老师不等于怕老师。所以,作者这种在老师面前毕恭毕敬,不敢出言的行为,在现在社会是不可取的。

31 / 31

content

第 2 页--------------------------------论语十二章 第 4 页--------------------------------鱼我所欲也

第 6 页--------------------------------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第 7 页--------------------------------曹刿论战

第 9 页--------------------------------邹忌讽齐王纳谏 第10页--------------------------------出师表

第14页--------------------------------桃花源记

第17页--------------------------------三峡

第19页--------------------------------陋室铭

第20页--------------------------------小石潭记

第22页--------------------------------岳阳楼记

第25页--------------------------------醉翁亭记

第27页--------------------------------爱莲说

第29页--------------------------------记承天寺夜游 第29页--------------------------------送东阳马生序 目录

《论语》①十二章

1.②曰:“学而③之,(lè))乎?人不知而不愠⑤,不亦⑥乎?”(《⑦》)

一则语录中摘取两三个字而来,并没有特别的意义。

(孔子说:“学习了(知识),按一定的时间复习,不也是很愉快吗?)

(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我,我却不生气,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2.①曰:“日③信传⑦不习乎?”(《学而》)

①曾(Zēng)子:即曾参(shēn)(前505-436),姓曾,名参, 字子舆,春秋战国间鲁国南武城(现在山东嘉 ⑦传(chuán):老师传授的知识。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谋划做事是不是尽忠心呢?)(跟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过了?”)

3.子曰:“吾十有五②,四十而不惑③,五十而知

天命④,六十而耳顺⑤,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⑥”(《为政》)

(我十五岁就励志学习,三十岁能独立做事,四十岁能不被迷惑,五十岁时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意见,到七十岁能随心所欲却不违反规矩。)

4.子曰:“”(《为政》)

①温故而知新: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

(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就可以当老师了。)

5.子曰:“学而不思则①,思而不学则②。”(《为政》)

(孔子说:“只学习不思考,就会迷惑;只思考不学习,就会有害。”)

6.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雍也》)

(孔子说:“多么有贤德啊!颜回。)(一碗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巷子,别人不能忍受的忧愁,颜回依然自得其乐。)(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

7.子曰:“知①者④之者。” (《雍也》)

(孔子说:

“知道怎么学习的人,不如喜欢学习的人;喜欢学习的人,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8.子曰:“于”(

《述而》)

(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其中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说就像天上的浮云一样。”)

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①。择其善者”(《述而》)

(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走路,必定有我的老师。

(选择他们的优点来学习,(看到自己也有)

他们的缺点

就改正。” )

10.子在川①上曰:“”(《子罕》)

(孔子在河边说:“时光像流水一样消逝,日夜不停。”)

11.子曰:“①可夺帅也,②不可夺志也。”(《子罕》)

12500为一军。

(孔子说:“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普通人的志气不可以改变。”)

12.子夏曰:“博学而仁”(《子张》)

(子夏说:“广泛地学习并坚守志向,恳切地提问,多考虑当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

鱼我所欲也① 1.(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1(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2(生亦我所欲,所欲有②生者,故不为③苟得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⑤有所不)3(如使⑦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⑧?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4(辟患而有不为也。)5(⑩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6(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⑾耳。)7

④ ⑦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中期邹国人(也就是现在的山东邹县东南人),距离孔子的故乡曲阜不远。是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学说的继承者,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

(鱼,是我所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所想要的。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我就舍弃鱼而选取熊掌。)1(生命也是我所想要;大义也是我所想要。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得到,我就舍弃生命而选取大义。)2(生命也是我所想要的,但我所想要的还有比生命更重要的,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情。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所以有祸患我不躲避。)3(假如人们想要的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凡是可以保全性命的手段什么不可以用的呢?假如人们厌恶的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可以躲避灾祸的手段什么手段不可以用呢?)4(有时采用这种方法就可以保全性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有时采用这种方法就可以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5(这是因为他们想要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他们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6(不仅贤人有这样的本性,人人都有,贤人能不丢掉罢了。)7

2.(一箪①食,一豆)1(呼尔③而④之,行道之人弗受;乞人不屑)2(⑦则不何加)3(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⑩,)4(乡为⑿⒀,今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5(是⒃乎?此之谓失其本心)6

(一碗饭,一碗汤,吃了就能活下去,不吃就会饿死。)1(可是没有礼貌地吆喝着给别人吃,过路的饥民也不肯接受;用脚踢着给别人吃,过路的乞丐也不肯接受。)2(高位厚禄不辨别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高位厚禄对我有什么益处!)3

是为了宫室的华美,妻妾的侍奉,所认识的穷人感激我吗?)4(从前为了礼义宁死也不肯接受施舍,现在为了宫室的华美而接受了;从前为了礼义宁死也不肯接受施舍,现在为了妻妾的侍奉而接受了;从前为了礼义宁死也不肯接受施舍,如今却为了所认识的穷人感激自己而接受了它。)5(这种行为不可以停止吗?这就是丧失了人的本性。)6

本文中心论点: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第一段 提出本文中心论点 并用对比论证 同时指出人人都有向善之心

鱼=生 熊掌=义

开头: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运用比喻论证生动形象引出本文中心论点——舍生取义 暗含了义比生更加珍贵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反面讲道理 何不用也 何不为也

第二段 运用了举例对比论证 证明不要失掉本心 进而证明中心论点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对比论证 应该保留本心的行为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

⑦。)1(故天将降大任饿其体肤⑩,⑾其身,⑿,⒀动心忍性⒁,⒂其所不能。)2

②舜发于畎(quǎn

)亩之中:舜原

。舜,传说中的远古帝王,又称虞舜 ③傅说(yu

寻他,用他为相版筑,筑墙用的夹板和木杵。古时筑墙,在夹板 ④胶鬲举于鱼盐之中:胶鬲起初贩卖鱼和盐,西伯姬昌(

周文王)把

他举荐给纣。后来他又辅佐周武王。

⑤管夷吾举于士:管仲(名夷吾,字仲)原为齐国公子纠的臣,公子小白(齐桓公)和公子纠,齐桓公知道他有才能,即用他为相 ⑥孙叔敖举于海:孙叔敖,春秋时期楚国人,

(舜在田间发起,傅说从筑墙的行业中被任用,胶鬲从鱼盐贩中被举用,管夷吾从狱官手里释放出来并得到任用的,孙叔敖从隐居的海边进入朝廷,百里奚是从市井之间登上了相位。)1(所以上天将要赋予重任的责任给这样的人,一定要使内心痛苦,使他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使他受到贫穷之苦,使他做事不顺,通过这些来使他的心惊动,使他的性情坚强起来,增加他原本所不具备的能力。)2

2.(人恒过)1(困于心衡于虑②而后征于色④发于声而后喻)2(⑦则无⑧,⑩外患者,国恒亡,)3(然后知生于忧患⑾而)4

(一个人常常会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1(内心困扰,思虑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一个人的想法表现于脸色,吟咏叹息之气发于声音,然后人们才了解他。)2(一个国家在国内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主的贤士,在国外无敌国外患,这样的国家常常会灭亡。)3(这样就知道因有忧患而生存,因沉迷安乐而衰亡。)4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运用举例论证 他们的相同之处 都是由卑微低下地位到身份显赫 他们出身贫贱,但他们经受艰苦磨砺终究成就不平凡事业

得出道理: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出来的

曹刿论战① (十年③。)1(公④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⑤谋之,又何间⑥焉?”)2(刿曰:“肉食者

⑦,未能远谋。”乃入见。)

3(问:““衣食所安,弗敢专也⑩。”⑾曰:“小惠未徧⑿,民弗从也。”)4(公曰:“牺牲玉帛信⒂。”)5(对曰:“小信未孚⒃,神弗”)6(公曰:“小大之⒆不能⒇,必以。”)7(对曰:“。。战则请从(24)。” )8

本文所写的战争是齐鲁之间的一次战争,因战场在长勺,故又称“长勺之战”。 ②年:鲁庄公十年(公元前684年)。 ③《左传》是据鲁史写的,所以称鲁国为“我”。 ④

家。相传著有中国重要的史书巨著《左氏春秋》(又称《左传》)和《国语》,两书记录了不少西周、春秋的重要史事。)

(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攻打鲁国。)1(鲁庄公将要迎战,曹刿请求拜见鲁庄公。他的同乡说:“大官们会谋划这件事,你又何必参与呢?”)2(曹刿说:“大官们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于是入朝拜见。)3(问:“凭借什么作战?”鲁庄公说:“衣食(这类)养生的东西,我不敢独自享用,一定把它分给别人。”回答说:“这种小恩惠不能遍及百姓,老百姓是不会顺从您的。”)4(鲁庄公说:“祭祀用的祭品,我不敢虚报数目,一定做到诚实守信。”)5(回答说:“这只是小信用,未能让神灵信服,神灵是不会保佑您的。”)6(鲁庄公说:“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明察,一定会以实情判断。”)7(回答说:“这是尽了职分的事,可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如果作战,就请允许我跟随着去。”)8

(公与之乘鼓“未可。”)1(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

“未可。”)3(下视其辙登轼“可矣。”遂)4 2(公将驰④之。刿曰:

(鲁庄公和他共坐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鲁庄公将要击鼓进军,曹刿说:“不行。”)1(齐军三次击鼓之后。曹刿说:“可以。”齐军大败。)2(鲁庄公将要驱车追赶。曹刿说:“不行。”)3(下了战车察看车轮碾出的痕迹,登上车前的横木望了望,说:“可以。”于是追击齐军。)4

(既克“夫战,勇气也③。)1(一鼓作气④,再⑤而衰,三而竭。)2(彼竭我⑥,故克之。)3(夫大国,难测⑧焉。)4(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⑨,故逐之。”)5

(战胜齐军后,鲁庄公问他取胜的原因。回答说:“作战,要靠勇气。)1(第一次击鼓能振作的士气,第二次击鼓士气减弱了,第三次击鼓士气枯竭了。)2(敌方的士气枯竭而我军的士气正旺盛,所以打败了他们。)3(齐国是大国,他们的情况难以推测的,害怕有埋伏。)4(我看到车轮的痕迹混乱了,望见他们的军旗倒下了,所以追击齐军。”)5

第一段 叙述战前曹刿求见鲁庄公,通过他和鲁庄公的对话,说明政治上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

第一层 曹刿请见鲁庄公原因。

第二层写曹刿和鲁庄公关于战前准备的对话,说明政治上取信于民是赢得战争胜利的先决条件。

第二段叙述齐鲁长勺之战的过程。

第三段写曹刿论述鲁军战胜的原因。

取胜原因:政治上取信于民军事上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能够抓住战机。

庄公形象:急躁冒进军事上无能政治上无知目光短浅 实事求是虚心纳谏不耻下问礼贤下士任人唯贤的平庸君主。

曹刿形象:沉着 冷静 爱国 有对国家的责任感 善于观察敌情 善于抓住战机 有军事才能 有政治远见 深谋远虑 身份地位的平民。

课后习题

曹刿求见鲁庄公的原因是什么?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在战争中,曹刿是怎样帮助鲁庄公选择反攻时机的?

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本文作者是怎样安排详略的 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详写曹刿在战前战中战后的表现,略写战争双方的交锋对峙 突出曹刿的深谋远虑

邹忌讽齐王纳谏①

1.(邹忌尺④。朝服衣冠⑤,⑥,谓“)

)3(忌不自信,而复问其1(”其妻曰:“君美”)2(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4(旦日“吾与徐公孰美?”)5(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6(孰⑿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7(曰:“吾妻之美我⒁,)8

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本名更生,字子政。《战国策》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历史学名著。它是一部国别体史书(《国语》是第一部),又称《国策》 分为12策,33卷,共497篇。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的纵横家的政治主张和言行策略。这部书在我国古典文学史上亦占有重要地位。本书亦展示了战国时代的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

(邹忌身高八尺,而且身材魁梧,容貌美丽。早晨,(邹忌)穿戴好衣帽,照了一下镜子,对他妻子说:“我和城北徐公比,哪一个更美呢?”)1(他的妻子说:“您非常美,徐公怎么能比得上您呢?” )2(城北的徐公是齐国的美男子。)3(邹忌不相信自己比徐公美,而又问他的妾:“我和徐公相比,哪一个更美?”妾说:“徐公哪能比得上您呢?”)4( 第二天,有客人从外面来拜访,邹忌与他坐着闲谈,问他:“我和徐公比,谁更美呢?”)5(客人说:“徐公不如您美丽。” )6(又一天,徐公来了,邹忌仔细地看着他,自己认为不如徐公美;再照镜子看自己,又觉得不如人家。傍晚,他躺在床上想这件事,)7(说:“我的妻子赞美我漂亮的原因,是偏爱我;我的妾赞美我美的原因,是害怕我;客人赞美我美的原因,是有事情要求于我。)8

2.(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1(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2(今齐⑤千里,百二十城,)3(宫妇⑥左右四⑧莫不有求于王:)4(由此观之,王之蔽⑨甚矣。”)5

”。于: ⑧

(于是上朝拜见齐威王,说:“我知道自己确实不如徐公美。)1(可是我的妻子偏爱我,我的妾害怕我,我的客人有求于我,他们都认为我比徐公美。)2(如今齐国有方圆千里的疆土,一百二十座城池。)3(宫中的妃子和身边的亲信,没有一个不偏爱您的,朝廷中的大臣没有一个不害怕您的,全国范围内的百姓没有一个不求于您。)4(由此看来,大王您受到的蒙蔽很深了!)”5

3.(王曰:“善。”乃下令:“)1(群臣吏民能面刺)2(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

)4(”令初门庭若市)5(数月之后,3(能闻③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⑥而⑦;)6(⑧之后,虽⑨欲⑩,无可进者。)7(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⑾齐⑿)

)9 8(此所谓⒀

(齐威王说:“好!”)1(就下了命令:“所有的大臣 官吏 百姓们,能够当面指责我的过错的人,可得上等奖赏;)2(上书劝谏我的人,可得中等奖赏;)3(在公共场批评议论我的过失,传到我耳朵里的人,可得下等奖赏。”)4( 命令刚下达,群臣都来进谏,门前和院内像集市一样;)5(几个月后,还偶尔有人来进谏;)6(一年以后,就是想进谏,也没什么可说的了。)7(燕、赵、韩、魏等国听到这种情况,都到齐国来朝见。)8(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在朝廷上战胜敌国。)9

第一段:写邹忌与徐公比美,不因妻妾客的赞美而自喜,而是从中悟出直言不易的道理。

第二段:写邹忌以切身经历设喻说理,讽谏齐王除弊纳谏。

第三段:写齐王纳谏及其结果。

齐王是一个怎样的人:虚心纳谏 广开言路 察纳雅言 对大臣进谏进行大胆改革的明君。

邹忌是一个怎样的人:头脑清醒 关心国事 善于思考 实事求是 有自知之明的一位谋臣。

出自战国策的相关成语:门庭若市 狐假虎威 画蛇添足 等

课后习题

用自己的话说说邹忌是怎样成功说服齐威王的

以亲身经历现身说法————以家比国以己比君设喻说理————委婉劝说

他的劝说方式对我们今天的人际交往有什么启示

讲究方式方法委婉劝说尊重被劝说者————注意劝说的对象

出师表①

②创业未半而③崩殂④,(今天下三分,益州⑤疲弊⑥,此⑦危急存亡之秋⑧也。然侍卫之臣

不懈于内⑨,忠志之士忘身于外⑩者,⑾先帝之殊遇⑿,欲报之于⒀陛下也。诚宜⒁⒂,⒃光先帝遗德,恢弘⒄志士之气,不⒅妄⒆自⒇,(21),以(22)塞忠谏之路也)

①选自《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诸葛丞相集》表:古代向帝王上书陈情言事的一种文体。 ②先帝:这

里指刘备。 ③中道:中途。 ④崩殂(cú):死。崩:古代称皇帝死亡。殂:死亡。 ⑤益州:这里

指蜀汉 ⑥疲弊:疲惫 凋敝。 ⑦诚:确实。 ⑧秋:这里是”时“的意思。 ⑨内:朝廷内。 ⑩

外:朝廷外,边疆上。 ⑾盖 追:原来是 追念。 ⑿殊遇:优待、厚遇。 ⒀于:在。 ⒁诚 宜:

确实 应该。 ⒂开张圣听:扩大圣明的听闻,意思是要后主广泛地听取别人的意见。 ⒃以:来。 ⒄

恢弘:这里是动词,意思是发扬扩大。也作“恢宏”。 ⒅宜:应该。 ⒆妄:胡乱。 ⒇菲薄:看轻自

己。 (21)引喻失义:说话不恰当。引喻:称引,譬喻。这里是说话的意思。义:适宜,恰当。 (22)

以:来。

,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其散

文代表作有《出师表》、《诫子书》等。曾发明木牛流马、孔明灯等,并改造连弩,叫做诸葛连弩。)

效③,以伤故⑥五月渡泸不毛(当奖率竭⑾⑿,攘除所以⒁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⒂,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第二段:提出第二条建议----赏罚分明(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第三段:推荐文臣

第四段:推荐武将

第五段:提出第三条建议-----亲贤远佞(核心) 中心句:亲贤臣,远小人。

第六段:自述经历及创业经过 表达对刘备知遇之恩的感激。

相关成语:三顾茅庐 重点句: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临危受命)

第七段:诸葛亮感恩图报心情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决心

相关句子: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临危受命)

北定中原 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临危委重任)

第八段:明确三方面职责,对后主忠心 出师北伐的决心。

作者是一个怎样的人?

足智多谋 知恩图报 忠君爱国 淡泊名利 尽职尽责

桃花源记①

1.(晋②中,③人捕鱼为业。)1()2(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⑤,⑥⑦。)3(渔人⑧)4(复前行,欲穷其林⑩。)5

材,相关作品有《饮酒》 《归园田居》 《桃花源记》 《五柳先生传》 《归去来兮辞》等。号五柳先生、靖节先生)

(晋太元年间,武陵有个人以捕鱼为生。)1(他沿着溪水滑行,忘记路的远近。)2(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生长在溪的两岸长达数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花草鲜嫩美丽,落花纷纷)。3(渔人对此感到诧异。)4(继续往前走,想要走到林子的尽头。)5

(林尽①水源仿佛若④有光。)1(便舍⑤船,从口入。)2(初极狭,才⑦。)3(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⑧。)4(土地平旷⑨,屋舍俨然属)5(阡⑿,鸡犬⒀。)6(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外人)7(黄发垂髫怡然乐。)8

(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到头了,就看见一座小山,山上有个小洞,好像有光亮。)1(渔人丢下小船,从山洞进入。)2(开始山洞非常狭窄,仅容一人通过。)3(他又走了几十步,山洞由狭窄幽暗突然变得宽阔明亮。)4(土地平坦宽广,房舍整整齐齐,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桑树、竹子之类的。)5(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鸡和狗的叫声可以互相听到。)6(人们来来往往耕作,男女穿着都像桃花源以外的世人一样。)7(老人孩子,都安闲快乐。)8 3.(见渔人,乃)1(具)2(便要)3(村中闻有此人,)4(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⑤邑人绝境遂)5(问今是何世,乃⑨不知有汉,无论)6(此人一一为具言皆⒀。)7(余人各复延其家,皆出酒食。)8(停数日,辞去。)9(此中人语⒂云:“不足为⒄外人道也。”)10

(村人看见渔人,大吃一惊,问渔人从哪来的。)1(渔人详细地回答他们。)2(村人于是邀请渔人回家摆上酒席杀鸡做饭。)3(村中听说有这样一个人,都来询问打听消息。)4(自从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率领妻子孩子和同乡的人来到这与世人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于是与桃花源以外的世人隔绝。)5(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汉朝,更不用说魏、晋了。)

6(渔人把自己所知道的事详细地告诉他们,他们都感叹惋惜。)7(其余的人又把渔人邀请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菜招待他。)8(渔人住了几天后,离开了。)9(村里的人告诉他:“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桃花源以外的世人说。”)10

(既便扶向路②,处处志③之。)1(④,⑤太守,说

如此)2(太守即遣人随其往,遂⑧迷,不复得路。

)3

(南阳⑨刘子骥⑩,高尚士也,闻之⑾,⑿)4(未果寻问津)5

郡名,治所在现在河南南阳。

(渔人已经出来,找到他的船,就顺着旧路回去,到处做标记。)1(他到了郡城,到太守那里去,说这件事。)2(太守立即派人跟他去,寻找以前所做的标记,终于迷路了,不再找到出路。)3

(南阳刘子骥,是个高尚的人,他听到这件事,高兴地计划前往。)4(没有实现,不久病死了,后来再也没有问路的人。)5

第一段:渔人发现桃花林——————————发现桃林

第二段:进入桃花源————————————进入桃园

第三段:渔人到桃花源做客及辞去——————访问桃园

第四段:渔人离开,并带人寻找桃花源————寻找桃园

第五段:尾声 桃花源无人问津

中心思想:(以渔人的游踪为线索)通过记叙描写桃花源美好生活近况表达作者对和平社会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对黑暗的批判。

相关成语:世外桃源 怡然自乐 鸡犬相闻 豁然开朗 无人问津

文中从哪几个方面描写了桃花源生活的美好:

生活环境—优美富饶 社会环境—安定和平 人文环境—安闲快乐 热情好客 民风淳朴

桃源人为什么皆叹惋:

桃源人因外面社会动乱和百姓生活痛苦而感叹惋惜

世外桃源:描述了一个与世隔绝不遭战的安乐而美好的地方。后指不受外界影响的内心想像的美好世界

课后习题:

作者在这篇文章里寄托了怎样的社会理想?这个理想在当时的条件下能不能变成现实?今天我们应该怎样看待这个理想?

不希望外人打扰他们平静的生活 不能 客观上反映人们摆脱战争摆脱剥削的要求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是又有复古倾向只能是幻想不能实现

诣太守说如此 这句话中的如此包括哪些内容?

怎么发现桃林看见桃林以及村人的生活状况

相关句子:

①本文描写桃林景色的句子: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 ②本文描写桃花源美丽的句子: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③本文描写村人生活环境的句子: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④本文描写村人精神面貌的句子: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⑤本文体现村人热情好客的句子: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⑥本文写出村中人来到此地的原因的句子: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⑦本文体现村落民风淳朴的句子: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⑧本文与寻向所志相照应的句子:

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三峡① (自②三峡七百里③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1(重岩叠嶂,隐天蔽日。⑥)2

(在三峡七百里当中,两岸都是相连的高山,没有中断的地方。)1(重重的岩石,峭壁遮天蔽日,若不是正午和半夜的时候,看不见太阳和月亮。)

2

2.(至于夏水沿②溯③阻绝④。)1

(白帝

⑥,暮到江陵

⑦,

其间千二百里,

)2(

⑧乘奔⑨御风,不以⑩疾⑾也。)3

(到了夏天水涨上小山包的时候,顺流而下逆流而上的船只阻断了。)1(有时皇帝命令急于传达,有时早晨从白帝城出发,晚上到江陵,中间相距一千二百。)2(即使乘着飞奔的马,驾着顺风,也不觉得快。)3

3.(春冬之时,则素湍①绿潭,回清②倒影。)1(

间,)2(良⑦多趣味。)3 (春天和冬天的时候,白色的急流,绿色的潭水,回旋的清波,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1(高的山峰上长着奇怪的柏树,有悬泉瀑布在山涧急流冲荡。)2(水清,树荣,山高,草茂,实在有许多趣味。)3

4.(每至林寒涧猿属引④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⑤。)

“⑦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2 1(

⑦巴东:现在重庆东部云阳、奉节、巫山一带。

(每当到了天刚晴下霜的早上,树林间寒冷山中流水显得格外安静,经常有高处的猿猴拉长声音在叫,显得凄凉怪异,空旷的山谷传出猿猴的回声,悲哀婉转很久才消失。)1(所以打鱼的人唱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2

第一段:写三峡的山(长、多、连绵不绝、高、陡、高俊狭窄)突出山的高峻连绵。

第二段:写夏天的水(盛大、湍急)

第三段:通过俯视仰视描写春冬之景 突出春冬之景的清幽美。

第四段:描写秋景————水枯气寒猿鸣

中心思想:通过描写三峡的美丽景色 表达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及赞美之情。

相关问题:

①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侧面烘托出秋天景色的凄凉。

②为什么先写夏 然后写春冬 然后写秋?

夏天的水最盛最湍急,最能体现三峡的景色特点,

春冬季的清幽美与夏季的奔放美形成对比,

最后写秋的凄婉美,让我们全方面领略三峡的不同风光。

③为什么先写山,后写水?

因为峡就是两山夹水的地方,有山才有峡,有峡才有水,为写水势,先写山势,既能揭示水速的原因,又能使激流和峻岭相互映衬。

课后习题:

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三峡自然景观的?

山和水两方面 先写山后写水 写山突出山连绵不绝遮天蔽日的特点 写水则写出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象

阅读下面这首诗,你能说出它和本文之间的某些联系吗?

早发白帝城

作者: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两岸猿声啼不住 = 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轻舟已过万重山 =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万重山 = 第一段)

陋室铭① 1.(山不在高,有龙则灵③。)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④。)2()3(谈笑有⑥,往来无白丁)4(可以金经)5(无丝竹乱无⑿之⒀。)6()7(孔子云:⒂陋之有⒃?)8

孔明,三国时蜀汉丞相,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出仕前曾隐居南阳卧龙岗中。扬雄,字子云,西汉时文学家,蜀郡成都人。 《论语·子罕》。

772-842),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梦得,自称“家本荥上”,有“诗豪”之称。刘禹锡诗文俱佳,涉猎题材广泛,与柳宗元并称“刘柳”,与韦应物、白居易合称“三杰”,并与白居易合称“刘白”,有《陋室铭》《竹枝词》《杨柳枝词》《乌衣巷》等名篇。)

(山不在于高,有了仙就成了名山,水不在于深,有了龙就成为灵异的水了。)1(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2。(苔痕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里。)3(说说笑笑有博学的人,来来往往没有无学问的人。)4(可以弹不加装饰的琴,读佛经。)5(没有奏乐的声音扰乱耳朵,没有公事文书使身体劳累。)6(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7(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8

本文表达方法————托物言志————表述了自己高洁傲岸的节操及安贫乐道的情趣。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这句话的作用?

用山水来比喻陋室惟吾德馨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句话有什么作用?

画龙点睛表明陋室因品德高尚的主人居住 突出陋室不陋 表现作者高雅的志趣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这句话有什么作用?(文中谈到“诸葛庐”“子云亭”其目的是什么?) 以古代名贤自况都身居陋室 却同古代名贤一样品德高尚 形成类比 (突出陋室不陋)

铭文最后一句引用孔子的话有什么作用?

用诸葛庐和亭类比自己陋室 突出相同点:屋子简陋,人高尚 画龙点睛 总结全文 表明陋室因品德高尚

的主人居住 突出陋室不陋

作者从哪几方面描写陋室的?

1.陋室环境————幽静优美

2.交往人物————博学多才的人

3.日常生活————闲适高雅 说明了陋室不陋

课后习题:

下面这句话有言外之意,试做分析?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对官僚寻欢作乐生活的批判

相关句子:

本文的主旨句是: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本文描写陋室环境的句子是: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表现纵情畅怀、谈笑风生情状的句子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小石潭记① 1.(从小丘篁竹如鸣珮环④,心乐⑤之。)1(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⑥。)2(⑦,近岸,卷石底以出)3(为坻⑨,为屿⑩,为嵁⑾,为岩。)4(青树翠蒙络摇缀⒀,参差披拂。)5

②小丘:

参差披拂:意思是(树枝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唐宋八大家之一,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散文家和思想家,有《河东先生集》,代表作有《溪居》、《江雪》、《渔翁》 。小石潭记是永州八记之一)

唐宋八大家,又称唐宋古文八大家,是中国唐代韩愈、柳宗元和宋代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八位散文家的合称。)

(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步,隔着竹子,听见水声,好像人身上佩带的佩环相碰击发出的声音,心里感到快乐。)1(砍倒竹子,开辟道路,下面看见小潭,水格外清凉。)2(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石底向上弯曲,露出水面。)3(成为坻、屿、嵁、岩各种不同的形状。)4(青翠的树林,翠绿的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5

2.(潭中鱼若空游无所依)1(④不动;俶尔远逝⑤,往来⑥。似与游者相乐。)2

③日光下澈,影布石上:阳光照到水底,鱼的影子

3.(潭中的鱼大约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也没有。)

1(阳光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上,鱼呆呆地一动不动;忽然向远处游去,轻快敏捷,好像和游玩的一起快乐。

)2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1(其岸势)2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1(两岸的形状像狗的牙齿那样参差不齐,不能知道它的源头在哪里。)2

4.(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1(凄神寒骨

悄怆幽邃②。)2

(以③其境过清

乃记之而去。)3

②悄怆幽邃: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

(坐在潭边,四面被竹子和树林围绕,寂静寥落,空无一人。)1(感到心情凄凉,寒气入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2(因为这里的环境过于凄清,不可久留,于是就提字离去。)3

5.(同游者:

①,龚古②,余弟宗玄

1(隶而从二小生

)2

①吴武陵:作者的朋友,也被贬在永州。 ②龚古:作者的朋友。

(一起去游玩的人有吴武陵、龚古、我的弟弟宗玄。)(跟着同去的有姓崔的两个年轻人。一个叫做恕己,一个叫做奉壹。)

思想感情:通过对小潭幽深冷寂的景色描写 抒发作者贬官失意后 孤凄悲凉的心境 以及 内心的愤懑不平之情

第一段:发现小石潭的经过及小石潭的概貌——(发现小潭)移步换景的写法

第二段:潭中的景物(鱼,水)—— (潭中景物)动静结合的手法(侧面烘托水的清澈)

第三段:小潭溪身的曲折蜿蜒及溪岸的参差不齐——(小潭原流)

第四段:小潭气氛以及作者内心的感受——(小潭气氛)借景抒情

整体感受:幽深冷寂的气氛以及孤凄悲凉的心境

相关句子:

小石潭全貌的句子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本文描写潭上景物的句子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小石潭记借景抒情的句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体现小石潭气氛的句子

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课后习题:

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抓住了小石潭的哪些特点,作者对小石潭的整体感受是什么?

发现小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小潭气氛

幽深冷寂————孤凄悲凉

岳阳楼记① (庆历四年滕子京谪守巴陵郡③。)1(政通人和⑥,百废具⑦兴,乃重修岳阳楼,)2(

⑩予作文以记之。

3

989-1052)督鲁肃的阅兵台。记:一种文体。可以写景、叙事,多为议论。但目的是为了抒发作者的情怀和抱负(阐述作者的某些观念)。 ②庆历四年:1044年。庆历,宋仁宗赵祯的年号。结尾“时六年”,指庆历六年

)。 ⑥

(庆历四年春天,滕子京降职到岳州做太守。)1(到了第二年,政事顺利,百姓和乐,各种荒废的事业都兴办起来。于是重新修建岳阳楼,扩增它旧有的规模,把唐代闲人和今人的诗赋刻在上面。)2(嘱咐我写一篇文章来记述这件事情。)3

2.(予观夫巴陵胜状)1(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②,朝晖夕阴④,气象万千。)2(此则岳阳楼之⑤也,前人之述备矣)3(

⑦北通巫峡,南极潇湘⑧,迁客⑩,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4

(我看那巴陵的好景色,在洞庭一个湖。)1(它连接着远处的山脉,吞吐着长江的流水,水波浩荡,宽阔无边,或早或晚一天里阴晴多变,景象万千。)2(这是岳阳楼的雄伟景象,前人的记述很详尽了。)3(虽然如此,那么向北面通往巫峡,南面直到潇水湘水,谪迁的人诗人大多汇聚在这里,看了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怎么能不有所不同呢?)4 (若夫①②霏霏开排空日星隐曜⑥,)1(商旅不行,)2(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而悲者矣。)3

(像那阴雨连绵,连续几个月不放晴,寒风怒吼,浑浊的浪冲向天空;太阳和星星隐藏起光辉,山岳隐没了形体;)1(商人和旅客不能前行,桅杆倒下,船桨断折;傍晚天色昏暗,老虎在咆哮,猿猴在啼叫。)2(登上这座楼,就有离开国都、怀念家乡,担心人家说坏话、惧怕人家批评指责,满眼萧条的景象,感慨到了极点而悲伤了啊!)3

4.(至若春和景①明,上下天光,一碧万顷③;沙鸥翔集锦鳞⑤游泳;)1(而或浮光跃金⑨,何极)2(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⑿,)3

(到了春风和煦,阳光明媚的时候,湖面平静,没有惊涛骇浪,天色湖光相连,一片碧绿,广阔无际;沙洲上的鸥鸟,时而飞翔,时而停歇,美丽的鱼在水中游来游去,岸上和小舟上的花草,郁郁青绿。)1(有时大片烟雾完全消散,皎洁的月光一泻千里,波动的光闪着金色,静静的月影像沉入水中的玉璧,渔夫的歌声互相答和,这样的乐趣哪有穷尽!)2(登上这座楼,就会感到心胸开阔、精神爽快,光荣和屈辱一并忘了,端酒当着风,这是喜洋洋的快乐啊!)3

5.(嗟夫!予尝求或异二者之为)1(不以物喜,不以己悲)2(处江湖之远)3(是进亦忧,退亦忧。)4(然则何时而乐耶?)5()6(噫!⑧?)7

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唉!我曾经探求古时品德高尚的人的心思,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心情,为什么呢?)1(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2(在朝廷上做官时,就为百姓担忧;不在江朝廷上做官,就为君主担忧。)3(这样他进朝为官也忧虑,退居江湖为民也忧虑。)4(那么什么时候才快乐呢?)5(那一定要说:“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吧。)6(唉!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 ?)7

(写于为庆历六年九月十五日。)

第一段:重修岳阳楼背景以及写这篇文章的缘由

第二段:洞庭湖的壮美景色(引起下文)观景的不同感受

第三段:迁客骚人在阴雨连绵时登岳阳楼产生感伤的心情

第四段:迁客骚人在阴雨连绵时登岳阳楼产生的喜悦心情

第五段:对古仁人之心的探求抒发作者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 和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的远大抱负

中心思想:表达了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

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承接上文,洞庭湖的壮美景色吸引迁客骚人汇集于此 引起下文,描写迁客骚人观赏景物产生的不同情怀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点名了作者的观点,抒发了作者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的济世情怀。

进亦忧,退亦忧 中的进退指的是什么?

居庙堂之高 处江湖之远

迁客骚人的特点是什么?

以物喜,以己悲。

本文用 迁客骚人 和 古仁人之心的对比 目的是什么?

两种心情的对比,赞美了古仁人的高尚品德表现了作者的旷达胸襟 和迁客骚人心情对比突出文章主旨

相关句子:

①写巴陵盛状的句子/洞庭湖全景的句子?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

②迁客骚人在阴雨连绵时登岳阳楼产生感伤心情的句子?

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

③本文采用动静结合写月景的句子?

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④本文概括迁客骚人在春和景明时登岳阳楼产生喜悦心情的句子?

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

⑤本文的主旨句/点名作者远大抱负的句子?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⑥文中表达作者赞美滕子京的句子是?

政通人和,百废俱兴。

⑦文中表现古仁人旷达胸襟的句子是/古仁人之心和二者之为本质的区别是什么?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课后习题:

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和 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 两句中的异字分别指什么内容?

迁客骚人看不同景物,产生的不同感触,即悲和喜两种心境

古仁人不同于迁客骚人不受自然风景的好坏而影响。

思考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的含义,把你的认识写成一段文字,与同伴交流?

街尾句表达的思想感情 对古仁人向往 敬畏的思想 含蓄地表达了作者的自勉之意以及对朋友的劝慰之情。

醉翁亭记①

(环滁②皆山也。)1(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③。)2(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3(峰回路转翼然临于泉上)4(作亭者谁?)5(山之僧智仙也。)6()7(太守自谓⑦也。)8(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⑧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9(醉翁之意⑨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10(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⑩。)11

(环绕着滁州城的四面都是山。)1(它西南方向的山峰,树林山谷尤其美丽,远远看去树木茂盛,又幽深又秀丽的,是琅琊山。)2(沿着山路走六七里,渐渐听到潺潺的水声,又看到一股水流从两座山峰间飞躺下来的,是酿泉。)3(山势回环,路也跟着转弯,有一座亭子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高居于泉水之上,是醉翁亭。)4(造这亭子的是谁呢?)5(是山中的僧人智仙。)6(给它命名的人是谁?)7(是太守用自己的别号(醉翁)来命名。)8(太守与客人在这里饮酒,喝的很少就醉了;而且年纪又最大,所以给自己起了个别号叫醉翁。)9(醉翁的情趣不在喝酒上,而在山光水色中啊!)10(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在

心里,寄托在酒上。)11 2.(若夫日出而林霏开②,)1(野芳发而幽香)2(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3

(要说那太阳出来,树林里的雾气消散了;烟云聚拢来,山谷就显得昏暗了;朝则自暗而明,暮则自明而暗,或暗或明,变化不一,是山中的早晨和晚上。)1(野花开了,有一股清幽的香味;好的树木枝叶繁茂,形成一片浓密的绿荫;风高霜洁,天高气爽,水流减少,石头裸露,是山中的四季景色。)2(早上上山,晚上返回,四季的景色不同,快乐也没有穷尽。)3

3.(至于负者休于树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1(④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⑤,杂然而前)2(⑧者中,弈觥筹交错⑩,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3(苍颜⑿者,太守醉也。)4

(至于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欢唱,走路的人在树下休息,前面的人呼喊,后面的应答;老年人弯着腰走,小孩子由大人领着走,来来往往络绎不绝的,是滁州出游啊!)1(到溪边钓鱼,溪水深鱼儿肥;用泉水酿酒,泉水香甜酒水清冽;野味野菜,杂七杂八摆在前面的,是太守的酒宴。

)2(宴会喝酒的乐趣,不在于音乐;投壶的人投中了,下棋的人下赢了,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起来坐下大声喧闹的,是众位宾客快乐的样子。)3(脸色苍老,头发发白,醉醺醺地坐在众人中间,是太守喝醉了。)4

4.(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1(树林阴翳鸣声上下②,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3(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③也。)4(醉能同2(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

)5(太守⑥欧阳修也。)6

(不久,太阳落山了,人的影子散乱一地,是太守回去,宾客跟从啊!)1(树林枝叶茂密成荫,鸟到处叫,

是游人离去禽鸟在欢唱啊!)2(然而鸟儿只知道山林的乐趣,却不知道游人的乐趣。)3(游人只知道跟从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知道太守以游人的快乐为快乐。)4(醉了能够同大家一起欢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述这乐事的人,是太守。)5(太守是谁?是庐陵欧阳修。)6

第一段:写醉翁亭之所在,醉翁亭名字的由来 并引出人和事。

第二段:写山中早晚和四季的不同景色以及出游之乐。

第三段:滁人的游乐和太守的宴饮(太平 祥和的百姓游乐图)。

第四段:日暮醉归。

太守为什么而醉?

1.不胜酒力。

2.陶醉于美丽的山水景色,为百姓安定富足的生活而醉。

本文的三乐归一是指哪三乐?

山水之乐————早晚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

宴酣之乐————饮酒非丝非竹 进取山肴野蔌 起坐喧哗

乐其乐———— 以人之乐(三乐归一,与民同乐)

相关句子:

①本文写醉翁这个称号由来的句子是?

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

②贯穿全文主线的句子?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③本文描写山中早晚的景色的句子是?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

④本文描写田园景色的句子?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⑤本文描写滁人游的句子是?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⑥本文描写众宾欢的句子是?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⑦本文描写太守醉的句子是?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⑧本文的中心句/表达作者与民同乐的句子是?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

⑨本文为写景抒情定下感情基调的句子是?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爱莲说①

1.(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1()2(自④来,世人甚爱牡丹。)3(予独爱莲之⑤出⑥而不染⑦,濯清涟而不妖)4(中通外直,远观而不可⑾)5

(复习巩固:周敦颐(1017-1073)中国宋代思想家、理学家。字茂叔,号濂溪。)

(水中陆地上各种草木的花,可爱的很多。)1(晋朝陶渊明只喜爱菊花。)2(

从唐朝以来,世人很喜爱牡丹。)3(我只喜爱莲从淤泥里生长出来而不沾染污秽,在清水里洗过却不显得妖媚。)4(中间是通的外形挺直,不生枝蔓不长枝节,香气传播更显得清芬,笔直洁净地立在那里,可以从远处观赏,而不可以玩弄。)5

2.(予①菊,花之隐逸②者也;③;莲,花之君子)1(⑤!⑥,陶后鲜有闻。)2(莲之爱,同予者⑦何人)3(牡丹之爱,宜乎众矣⑨!)4

。因为牡丹 ⑨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富贵的花;莲是花中的君子。)1(唉!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2(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3(对于牡丹的喜爱,人该是很多了!)4

作者从哪几个方面表达爱莲即是爱君子之德?

1.生长环境————高洁质朴,不同流合污。

2.体态香气————正直行为端正,美名远扬。

3.品格气质————志洁行廉,仪态庄重而令人敬畏————象征着一种高贵的品格。

文章巧用托物言志的表达手法,其目的是什么?

以莲花自比,借以抒发高洁质朴,洁身自好淡泊名利的节操以及批判了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世风。

作者分别用菊花、牡丹、莲,衬托了怎样的世人?

菊:——————消极避世,不问世事(惜) 正衬

牡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厌) 反衬

同时两者对比又衬托出 莲 不同流合污,淡泊名利的高贵品质。

相关句子:

爱莲说中描写君子通事达理而美名远扬的句子————出淤泥而不染,濯青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暗含了对君子品德的赞美)

本文的中心句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本文的主旨句是————莲,花之君子者也。

本文表达作者知音甚少的概念的句子是————莲之爱,同予者和人?

课后习题:

下面这句话有言外之意,试做分析

牡丹,花之富贵者也……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看出作者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世风嘲讽鄙视。

记承天寺夜游① (元丰六年户欣然)1(念无与为乐者遂

⑦至承天寺寻张怀民⑧。)2(怀民亦未寝,相与中庭)3(庭下如积水空明藻荇⒀竹柏影也。)4(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5

卷七十一。此文写于作者贬官黄州期间。承天寺,在现在湖北黄岗南。②元丰六年:公元1083年。元丰,宋神宗年号。

苏轼,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中国北宋文豪,“三苏”家族成员之一,“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词,赋,散文,均成就极高,且善书法和绘画,是中国文学艺术史上罕见的全才,也是中国数千年历史上被公认文学艺术造诣最杰出的大家之一。)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晚上,我脱下衣服想要睡觉,月光照进门,高兴地起来散步。)1(想到没有可以交谈取乐的人,于是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2(张怀民也没有睡觉,一起在庭院散步。)3(院子里月光像积水一样澄澈,水中的水生植物纵错,原来是竹子松柏的影子。)(哪一个夜晚没有月亮?哪个处没有竹柏?4

只是缺少像我们两这样清闲的人罢了。)5 主要内容:作者寻友赏月,月色皎洁澄澈透明(比喻)。

思想感情:表达作者面对人生的逆境时的旷达胸襟。

相关句子:

写月景的句子: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送东阳马生序① 1.(余幼时即嗜学。)1(家贫,无从致②书④)2(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⑦。)3(录毕,走⑧送之,不敢稍逾约)4(⑩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⑾遍观群书。)5

既加冠⒀无⒁、名人⒃趋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7(俯身倾6(先达德隆望尊⒆,门人弟子未尝稍降辞色(22)。

(24)请;或(26)遇其叱咄(27),色恭,礼愈,不敢出一言以复;(30)其欣悦,则又请焉。)8(故余愚,卒获有所闻。)9

(我小时侯就喜欢学习。)1(家里贫穷,没有办法得到书来观看,每次向有书的人家借书,亲自动手用笔抄写,计算着日期来归还。)2(天非常寒冷,砚台里的墨结成了坚冰,手指不能曲伸,也不放松抄书。)3(抄写完毕,跑着送书,不敢稍稍超过约定的期限。)4(因此人们大多愿意把书借给我,我因此能够看很多书。)5

(成年之后,更加仰慕古代圣人的学说,又担心没有学问渊博的老师,名人交往,我曾经快步走到百里外,拿着经书向当地有道德有学问的前辈请教。)6(前辈道德声望高,门人弟子挤满了他的屋子,他不曾把言辞放委婉些,把脸色放温和些。)7(我在他的左右侍候,提出疑难,询问道理,弯下身子,侧着耳朵请教;有时遇到他的训斥,我脸色更加恭敬,礼节更加周到,一句话也不敢多说;等待他高兴,又去请教。)8(所以我虽然愚笨,最终有所收获。)9

2.(当余之负箧曳屣②,行深山巨谷中,)1(③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④而不知。)

)3(⑧持⑨沃灌以⑿拥)4(2(至⑥僵劲⒂,主人日

⒄食,无鲜肥滋味之享。)5(同舍生皆⒅绮绣,戴朱缨⒆宝饰之帽,佩刀,右备(21),烨然若神人;)6(余则缊袍敝衣(23)处其间,(24)慕艳意(25),)7(以中有足。)8(余之勤且艰若此。)9

(当我从师求学的时候,背着书箱,拖着鞋子,行走在深山巨谷中。)1(隆冬大风,大雪深数尺,皮肤因寒

冷干燥而开裂自己却不知道。)2(到了学舍,四肢僵硬不能动。)3(服侍的人用热水浇洗,用被子盖住我,很长时间才暖过来。)4(我住在旅店,每天只吃两顿饭,没有鲜美的鱼肉可以享受。)5(同一学社的学生都穿着华丽的衣服,戴着红色帽带和装饰着宝石的帽子,腰佩白玉环,左边佩着刀,右边挂着香袋,光彩照人的样子像神仙;)6(我则穿着破旧的衣服生活在他们中间,毫无羡慕的意思。)7(因为内心有足以快乐的事,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别人。)8(我求学的勤奋艰苦大概就是这样。)9

主要内容: 写了我青少年时期求学的艰难和勤奋学习的经历。

第一段:我年幼时求学的艰难经历。

第二段:从事求学的艰难经历(路途艰难,寒冷;生活艰难,吃的穿的)

在最后一段中,作者在吃的方面与同舍生对比,目的是什么?

突出我物质条件差,更体现出作者不畏艰难不慕富贵勤奋求学的思想,以此来鼓励马生勤奋刻苦努力学习。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作者真的愚笨吗?他为什么这样说?

不愚笨,是宋濂自谦的说法:为了说明,即使愚笨,努力学习也是会有收获的。

相关句子:

本文总领全文,奠定感情基调的句子?

余幼时即嗜学。

最能表现作者抄书之苦的句子是?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

表现作者尝驱百里外求学原因的句子?

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课后习题:

说说作者在从师求学中遇到了哪些困难,他是如何克服的,他为什么能够这么做?

1.余幼时无书 既加冠,无师 从师求学,路途艰难,寒冷;生活艰难

2.借书抄书 趋百里外寻师,色恭礼至(礼节周到) 以中有足乐者

3.以精神富有战胜物质贫穷,靠精神力量克服困难。

作者家贫嗜学,乐以忘忧,在老师面前毕恭毕敬,不敢出言,当代中学生应当如何看待这种学习态度和从师尊师方式?

第一种:作者这种尊师重道的行为是正确的,作者对老师很尊敬,既表达了他对老师的敬重,也表达了对知识的渴望,而且,尊师重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值得称赞。

第二种:作者这种尊师的做法虽然是美德,但在现代社会是以“师生平等”为宗旨,我们对老师理应尊敬,但也不要过分降低自己的身份。我们应该尊敬老师,但我们也要勇敢地去面对老师,不畏惧老师。尊敬老师不等于怕老师。所以,作者这种在老师面前毕恭毕敬,不敢出言的行为,在现在社会是不可取的。

31 / 31


相关内容

  • 初中三年级备考会议发言稿
  •   各位领导、老师们:   大家好!又到了一年一度初三备战中考的时候了,很荣幸和大家一起面对2011年的中考。近几年我们学校在中考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在此,我谈谈我们迎考复习策略的制定与落实中的一些做法,抛砖引玉,与大家交流互补,迎战中考。   复习是每一届初三的必修课。扎实有效的复习是取得中考胜利的 ...

  • 初中语文教学课件大全
  • [名师风采]高考语文评价目标的形成与展望06-06 [中考作文]中考考前必读范文:不错过那股味道(附点评)06-06 [中考作文]中考考前必读范文:这样的画面,让我流连(附点评)06-06 [中考作文]中考考前必读范文:只是因为那本书(附点评)06-06 [中考作文]中考考前必读范文:美丽的插曲(附 ...

  • 2013中考语文复习计划
  • 中考语文复习计划(2013 3) 学校:双桥中学 教师:张燕 许洪丽 学生现状分析 升入初三后,大部分学生能在老师的引导下自觉完成学习任务,但还有小部分学生处于被动状态,随着初三中考任务的加重,原来基础差的学生知识接受能力明显跟不上,再加之学习能力本来有限,整体上感觉复习会很吃力.好在,他们现在有明 ...

  • 2012学年下学期初三语文教学工作总结
  • 一.联系教材,研究课标. <课程标准>规定:语文素养的考查包括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语文综合性学习五个方面,每个方面的考查又涉及到学生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发展状况,自然试题中会重视语文积累和运用的考查.重视语言文字独特的人文价值,关注学生在语文学 ...

  • 中考写"事"类作文专题训练(下)
  • 叙写生动的故事--中考写"事"类作文专题训练(下) e H\n"r&T0 (作者:雷元周)CNTV博客 y6Sm4jMr!?su CNTV博客l g _{ m U'^ T [文题之五]CNTV博客3H9_ ^-yO 题目:_______之后CNTV博客7H1R) ...

  • 关于"人生"的名人名言
  • 关于"人生"的名人名言_E度作文网 E度首页 论坛(在线3091人) | 空间 | 作文 | 奥数 | 中考 | 高考 | 英语 | 幼教 | 网校 | 家教 | 网址 相关热词中考满分作文 小升初作文 作文 > 写作素材 > 名言警句 > 正文 关于" ...

  • 2012年初三语文中考复习计划
  • 2012年初三语文中考复习计划 一年一度的中考即将来临,中考是九年义务教育的终端显示与成果展示,更是一次选拔性考试,其竞争较为激烈.为了更有效地帮助学生梳理学过的知识,提高复习质量和效率,在中考中取得理想的成绩,现将复习计划拟定如下: 一.新课结束和开始复习时间 三月中旬结束新课开始复习. 二.指导 ...

  • 语文课堂内外
  • 大语文,大课堂 --浅谈海量阅读与语文社会实践 重庆市江津第二中学校 黄昌平 电话:[1**********] 论文类别:学科教学类 学段:中学 学科:语文 摘要:新课程下随着教育观念的更新,强调教师不但转变角色,同时必须注重学生学习方式的改进和指导,新的语文课标已经把中学生的课外阅读量增加到360 ...

  • 语文版九年级下册教学计划
  • 作者:   加入日期:12-02-05 一.班级基本情况分析: 本班现有在籍学生 51人,优生6人,合格30人,低分2人.在前一阶段的教学中,教师采用新课程理念,认真执行新课程标准,潜心进行教学改革,大部分学生学习态度端正,能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经过两年多时间的学习,学生语文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