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内外

大语文,大课堂

——浅谈海量阅读与语文社会实践 重庆市江津第二中学校

黄昌平 电话:[1**********] 论文类别:学科教学类 学段:中学 学科:语文

摘要:新课程下随着教育观念的更新,强调教师不但转变角色,同时必须注重学生学习方式的改进和指导,新的语文课标已经把中学生的课外阅读量增加到360万字,古诗词50首,而实际上学生的阅读却往往少得惊人。参加社会实践的机会也少得可怜。要真正实现大语文观,还得学生海量阅读和参加大量的语文社会实践活动,教师应做学生的老师和朋友,帮助实现大语文,大课堂的理想。

“教是为了不教”叶圣陶老先生早就说过, 教学教学,就是“教”学生“学”——“授人以渔”,主要不是把现成的知识交给学生,而是把学习的方法教给学生,学生就可以受用一辈子。多少年来,我们好多老师就是抱着语文教本和参考书走过来的,学生的语文课内课外阅读量少得惊人,学生作文苦于没有材料,苦于语言的枯竭,另外,社会实践活动的贫乏使不少学生语文能力低下。早在80年代专家们就提出“大语文观”,生活处处是语文。笔者认为要学好语文不但要海量阅读,还应让学生多参加社会实践,开阔视野,陶冶情操,在生活中感受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一、海量阅读,让读书成为习惯。

令人触目惊心的数据:中学语文课本36万字,不足婴儿两年学口语阶段所读字数73万字的一半!以色列人平均每人每月读一本书,一年是12本书;山东的昌乐二中让学生“海量阅读”,要求每个学生

每期要读40本书;学生能背100篇古文,20篇现代文,300首诗词。我曾有幸到山东昌乐二中考察学习,我们听了一节语文课,学生就是在课堂上阅读《红楼梦》,一节课读一回,有的同学已经读到90多回了,然后写读书笔记。一堂课下来教师几乎没有说三句话,学生却是那样地认真投入。他们的老师告诉我们,他们一周7节语文课有三堂是学生读文学名著。看着他们密密麻麻的读书笔记,随笔等等,不得不令我们这些当老师的汗颜。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观千剑而后识器,操千曲而后晓声,可见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是多么有益。

语文老师在课堂上讲多了,不如学生多读!语文课就是要多读、多吟、多背。有的教师担心课堂上学生背诵浪费时间。其实不然,越怕浪费越是对学生时间的浪费,教师那种教条的枯燥的一板一眼地满堂灌教学,是教师观念的陈旧保守,是跟我们的课程改革背道而驰的。语文教师把现在孩子的“童子功”耽误在了自己的讲上。哪怕你滔滔不绝,哪怕你学富五车、才高八斗,那只代表你老师的学问,学生没有自己的阅读体验也是白搭。

可是在应试教育的重压之下怎样才能让学生养成读书习惯呢?曾有多少学校、多少老师采用题海战术,一天除了吃饭睡觉几乎没有属于自己的时间。要想才能真正的改变这种现状呢?

首先,决策者的认识和推动作用决定了海量阅读的成败。

在一些课改实践成功的学校几乎都是自上而下的强制推进课改,包括强制阅读的书目及数量。领导喜欢读书的,曾经因为读书受益匪浅的,总是倡导学生的阅读,通过集体购买,校友捐赠、学生换书等

等获得学生阅读的资源,领导者的强制推行伴随着老师学生由被动转为主动。山东昌乐二中的赵丰平校长就是一个例子,他能被评全国优秀教师,全国十大人气校长,我想除了课改这个词,“海量阅读”是他们提得最响亮的吧。

第二,我们的语文老师要肩负起培养祖国栋梁的责任。

说得小一点,一个人的阅读可以培养情商,改变一个人的一生;说得大一点,一个国家、民族的文化素养跟阅读紧紧相连。如果你连语文课堂上都能大胆地让学生阅读,我不相信学生不会喜欢上阅读。

第三,要教会学生有计划地读书,有选择地读书。

把书读活,把书读成自己的。“好读书,读好书”。要有让读书成为习惯,让读书成为每个人的生命!

第四,要既要读书又要教会学生思考。

据说有一个英国人, 名叫亚克敦。可以算是世界上读书最多的人,他除了把自家的七万多册藏书读遍了,还博览群书,做了大量的读书笔记和校勘。可是他却连一篇文章也写不出来,终生一事无成。这是为什么呢?俄国剧作家克里亚日宁的话,或许能给我们一些启示: “读书有三种方法:一种是读而不懂,另一种是既读也懂,还有一种是读而又懂得书上没有的东西。”所以读书后要思考还要能创新,读书时人们重复着著书者走过的道路,如果读时产生的想法,仅仅就是书上所告诉你的,那你的想法只起到替别人录音的作用,没有产生自己的东西。我们应当在自己学习的基础上,把所学的知识消化成自己的血肉,然后“站到巨人的肩上”,得出自己独特的见解。读

书笔记不能不说是一种很好的发表自己看法的形式,日积月累,学生的作文水平自然会提高,心灵也会成熟起来。

最后,成立一些读书社团,文学社团,开展一些意的读书活动。 如:书评、辩论,作文比赛、演讲比赛等等活动来促进阅读,既检验了读书的效果又锻炼了学生的其他语文能力,何乐不为?

一个北大教授了解了山东昌乐二中的语文阅读课说:初中语文三年完成310万字,就能超过高中三年语文水平。

可是我们好多语文老师在感叹中考、高考的阅读怎么就没有课本上的文章、感叹高考、中考学生的作文越来越空洞,同时继续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重复着他们讲座似的枯燥的照本宣科的授课形式,也抱怨当今的学生被电视电脑等媒体占据了他们的头脑。

二、参加社会实践,树立大语文观。

语文课程新课标指出“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围绕这一目的的实现,课程标准又进一步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这就给我们提出了一个新的课题,即语文教育究竟应该通过哪些途径达到教育的目的。

首先,教师转变观念,重视语文实践。

应试教育在某些老师的眼里,学生就是做题的机器,每堂课,每一分钟都变成向学生灌输考题的机会,老师拼命强调的是这个考试是重点,那个是考试的重点,总感到一堂课时间不够用,哪有时间让学生去实践呢?另外一个原因就是认为学生现在主要是学,用是将来的事情,对学生的“学”缺乏正确的认识。没有认识到学生学知识的过程也是将知识转化为能力的过程,而这一过程的转化必须通过实践。

现在,我们必须改变以前的这些观念,我们的语文教育不单纯是传授语文知识,而是培养学生的语言素养,从语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去培养。这是个全新的理念,站在这个角度去审视我们的语文教学,相信你一定会认识到中学语文实践的重要性。

其次,教师应创设实践的氛围。

根据新课程标准改编后的人教版教材,通过课后思考、“学习园地”等形式,为学生设计了不少实践的内容。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深钻教材,准确把握教材编写意图,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内容和形式,引导学生进行实践。除此之外,教师还要利用当时当地的有利条件为学生创设一些实践的形式、内容和机会,如带领学生集体去参加一些社会活动、辩论会、演讲会等,将教材中的内容拓展到社会中去搞一些调查,写出调查报告等。

再次,语文实践活动,社会资源丰富。

语文资源无时不有,无处不有。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就要充分利用这些社会资源,树立大语文观的思想,将课内与课外、校内与

校外、教材与社会生活充分结合起来,让学生走出教师的范围、走出教材,走出课堂,在社会实践中获取知识,形成能力,从获取知识的角度,可以引导学生围绕新学的语文内容去广泛收集信息,可通过图书馆、阅览室查阅资料,还可通过观察、调查了解等手段收集与课文内容有关的材料。这样做既可通过收集来的信息帮助理解课文内容,还扩大了知识面。同时,收集的过程也是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能力和学习方法的过程,是一个实践和提高的过程。

从获取知识的角度看,要引导学生善于从自己的周围,从各种渠道获取知识,如课外阅读、看电视、听广播、参加社会活动、旅游等,还可以从家庭、邻居、公共场所等人们的交流中获取知识。当然,应提示学生要善于倾听、观察、动脑筋。要善于把自己认为好的内容,有用的内容及时记录下来。

从社会实践的形式也是多样的,除如搞社会调查,出现错别字频率最高的有哪些字;帮助商家设计广告语、产品说明书;帮助社区出板报,写通知、告示等。甚至捡垃圾也不例外,去年我带学生参加一个环保活动——到艾坪公园拾垃圾。我一边叫事先想好宣传环保的标语,将它们制作好挂在树上,一边让他们在劳动中感受其中的意义,还顺便采访一下路人,回学校写成随笔,新闻稿件、召开主题班会等等,没想到这次活动效果出奇地令我们满意。既教育了学生,又培养了语文能力,真是一举多得。

另外,对于每个学生参加实践的情况,可采取建立资料袋的形式,所取得的成果,都要装入各自的资料袋中,然后按照一定的标准分别

给予评价,以鼓励为主,避免挫伤学生的积极性。

三、教师要做学生的榜样和朋友。

无论是海量阅读,还是参加社会实践,无论课堂内外,教师如果自己都不爱读书,怎么跟学生推荐书?怎么跟学生谈论书中的内容?一个经常读书的老师对学生的感染是强烈的,榜样的力量无穷的,学生会由对老师的敬慕到效仿直到也爱上读书。同样在语文社会实践中老师也要做参与者,指导、协助学生完成实践活动,要做到这一点,我们就要处处做有心人,多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多动脑筋为学生的实践出主意,想办法,与做学生的朋友,参与到实践中去,不怕苦多动脑才能真正成就语文大课堂的实践成功。

长期以来的大语文,小课堂,最终要实现——大语文,大课堂!这个理想的实现既是我们语文教学的成功,也将是语文工作者的成功,作为语文老师我甘愿为这个理想一直奋斗下去。

大语文,大课堂

——浅谈海量阅读与语文社会实践 重庆市江津第二中学校

黄昌平 电话:[1**********] 论文类别:学科教学类 学段:中学 学科:语文

摘要:新课程下随着教育观念的更新,强调教师不但转变角色,同时必须注重学生学习方式的改进和指导,新的语文课标已经把中学生的课外阅读量增加到360万字,古诗词50首,而实际上学生的阅读却往往少得惊人。参加社会实践的机会也少得可怜。要真正实现大语文观,还得学生海量阅读和参加大量的语文社会实践活动,教师应做学生的老师和朋友,帮助实现大语文,大课堂的理想。

“教是为了不教”叶圣陶老先生早就说过, 教学教学,就是“教”学生“学”——“授人以渔”,主要不是把现成的知识交给学生,而是把学习的方法教给学生,学生就可以受用一辈子。多少年来,我们好多老师就是抱着语文教本和参考书走过来的,学生的语文课内课外阅读量少得惊人,学生作文苦于没有材料,苦于语言的枯竭,另外,社会实践活动的贫乏使不少学生语文能力低下。早在80年代专家们就提出“大语文观”,生活处处是语文。笔者认为要学好语文不但要海量阅读,还应让学生多参加社会实践,开阔视野,陶冶情操,在生活中感受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一、海量阅读,让读书成为习惯。

令人触目惊心的数据:中学语文课本36万字,不足婴儿两年学口语阶段所读字数73万字的一半!以色列人平均每人每月读一本书,一年是12本书;山东的昌乐二中让学生“海量阅读”,要求每个学生

每期要读40本书;学生能背100篇古文,20篇现代文,300首诗词。我曾有幸到山东昌乐二中考察学习,我们听了一节语文课,学生就是在课堂上阅读《红楼梦》,一节课读一回,有的同学已经读到90多回了,然后写读书笔记。一堂课下来教师几乎没有说三句话,学生却是那样地认真投入。他们的老师告诉我们,他们一周7节语文课有三堂是学生读文学名著。看着他们密密麻麻的读书笔记,随笔等等,不得不令我们这些当老师的汗颜。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观千剑而后识器,操千曲而后晓声,可见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是多么有益。

语文老师在课堂上讲多了,不如学生多读!语文课就是要多读、多吟、多背。有的教师担心课堂上学生背诵浪费时间。其实不然,越怕浪费越是对学生时间的浪费,教师那种教条的枯燥的一板一眼地满堂灌教学,是教师观念的陈旧保守,是跟我们的课程改革背道而驰的。语文教师把现在孩子的“童子功”耽误在了自己的讲上。哪怕你滔滔不绝,哪怕你学富五车、才高八斗,那只代表你老师的学问,学生没有自己的阅读体验也是白搭。

可是在应试教育的重压之下怎样才能让学生养成读书习惯呢?曾有多少学校、多少老师采用题海战术,一天除了吃饭睡觉几乎没有属于自己的时间。要想才能真正的改变这种现状呢?

首先,决策者的认识和推动作用决定了海量阅读的成败。

在一些课改实践成功的学校几乎都是自上而下的强制推进课改,包括强制阅读的书目及数量。领导喜欢读书的,曾经因为读书受益匪浅的,总是倡导学生的阅读,通过集体购买,校友捐赠、学生换书等

等获得学生阅读的资源,领导者的强制推行伴随着老师学生由被动转为主动。山东昌乐二中的赵丰平校长就是一个例子,他能被评全国优秀教师,全国十大人气校长,我想除了课改这个词,“海量阅读”是他们提得最响亮的吧。

第二,我们的语文老师要肩负起培养祖国栋梁的责任。

说得小一点,一个人的阅读可以培养情商,改变一个人的一生;说得大一点,一个国家、民族的文化素养跟阅读紧紧相连。如果你连语文课堂上都能大胆地让学生阅读,我不相信学生不会喜欢上阅读。

第三,要教会学生有计划地读书,有选择地读书。

把书读活,把书读成自己的。“好读书,读好书”。要有让读书成为习惯,让读书成为每个人的生命!

第四,要既要读书又要教会学生思考。

据说有一个英国人, 名叫亚克敦。可以算是世界上读书最多的人,他除了把自家的七万多册藏书读遍了,还博览群书,做了大量的读书笔记和校勘。可是他却连一篇文章也写不出来,终生一事无成。这是为什么呢?俄国剧作家克里亚日宁的话,或许能给我们一些启示: “读书有三种方法:一种是读而不懂,另一种是既读也懂,还有一种是读而又懂得书上没有的东西。”所以读书后要思考还要能创新,读书时人们重复着著书者走过的道路,如果读时产生的想法,仅仅就是书上所告诉你的,那你的想法只起到替别人录音的作用,没有产生自己的东西。我们应当在自己学习的基础上,把所学的知识消化成自己的血肉,然后“站到巨人的肩上”,得出自己独特的见解。读

书笔记不能不说是一种很好的发表自己看法的形式,日积月累,学生的作文水平自然会提高,心灵也会成熟起来。

最后,成立一些读书社团,文学社团,开展一些意的读书活动。 如:书评、辩论,作文比赛、演讲比赛等等活动来促进阅读,既检验了读书的效果又锻炼了学生的其他语文能力,何乐不为?

一个北大教授了解了山东昌乐二中的语文阅读课说:初中语文三年完成310万字,就能超过高中三年语文水平。

可是我们好多语文老师在感叹中考、高考的阅读怎么就没有课本上的文章、感叹高考、中考学生的作文越来越空洞,同时继续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重复着他们讲座似的枯燥的照本宣科的授课形式,也抱怨当今的学生被电视电脑等媒体占据了他们的头脑。

二、参加社会实践,树立大语文观。

语文课程新课标指出“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围绕这一目的的实现,课程标准又进一步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这就给我们提出了一个新的课题,即语文教育究竟应该通过哪些途径达到教育的目的。

首先,教师转变观念,重视语文实践。

应试教育在某些老师的眼里,学生就是做题的机器,每堂课,每一分钟都变成向学生灌输考题的机会,老师拼命强调的是这个考试是重点,那个是考试的重点,总感到一堂课时间不够用,哪有时间让学生去实践呢?另外一个原因就是认为学生现在主要是学,用是将来的事情,对学生的“学”缺乏正确的认识。没有认识到学生学知识的过程也是将知识转化为能力的过程,而这一过程的转化必须通过实践。

现在,我们必须改变以前的这些观念,我们的语文教育不单纯是传授语文知识,而是培养学生的语言素养,从语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去培养。这是个全新的理念,站在这个角度去审视我们的语文教学,相信你一定会认识到中学语文实践的重要性。

其次,教师应创设实践的氛围。

根据新课程标准改编后的人教版教材,通过课后思考、“学习园地”等形式,为学生设计了不少实践的内容。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深钻教材,准确把握教材编写意图,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内容和形式,引导学生进行实践。除此之外,教师还要利用当时当地的有利条件为学生创设一些实践的形式、内容和机会,如带领学生集体去参加一些社会活动、辩论会、演讲会等,将教材中的内容拓展到社会中去搞一些调查,写出调查报告等。

再次,语文实践活动,社会资源丰富。

语文资源无时不有,无处不有。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就要充分利用这些社会资源,树立大语文观的思想,将课内与课外、校内与

校外、教材与社会生活充分结合起来,让学生走出教师的范围、走出教材,走出课堂,在社会实践中获取知识,形成能力,从获取知识的角度,可以引导学生围绕新学的语文内容去广泛收集信息,可通过图书馆、阅览室查阅资料,还可通过观察、调查了解等手段收集与课文内容有关的材料。这样做既可通过收集来的信息帮助理解课文内容,还扩大了知识面。同时,收集的过程也是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能力和学习方法的过程,是一个实践和提高的过程。

从获取知识的角度看,要引导学生善于从自己的周围,从各种渠道获取知识,如课外阅读、看电视、听广播、参加社会活动、旅游等,还可以从家庭、邻居、公共场所等人们的交流中获取知识。当然,应提示学生要善于倾听、观察、动脑筋。要善于把自己认为好的内容,有用的内容及时记录下来。

从社会实践的形式也是多样的,除如搞社会调查,出现错别字频率最高的有哪些字;帮助商家设计广告语、产品说明书;帮助社区出板报,写通知、告示等。甚至捡垃圾也不例外,去年我带学生参加一个环保活动——到艾坪公园拾垃圾。我一边叫事先想好宣传环保的标语,将它们制作好挂在树上,一边让他们在劳动中感受其中的意义,还顺便采访一下路人,回学校写成随笔,新闻稿件、召开主题班会等等,没想到这次活动效果出奇地令我们满意。既教育了学生,又培养了语文能力,真是一举多得。

另外,对于每个学生参加实践的情况,可采取建立资料袋的形式,所取得的成果,都要装入各自的资料袋中,然后按照一定的标准分别

给予评价,以鼓励为主,避免挫伤学生的积极性。

三、教师要做学生的榜样和朋友。

无论是海量阅读,还是参加社会实践,无论课堂内外,教师如果自己都不爱读书,怎么跟学生推荐书?怎么跟学生谈论书中的内容?一个经常读书的老师对学生的感染是强烈的,榜样的力量无穷的,学生会由对老师的敬慕到效仿直到也爱上读书。同样在语文社会实践中老师也要做参与者,指导、协助学生完成实践活动,要做到这一点,我们就要处处做有心人,多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多动脑筋为学生的实践出主意,想办法,与做学生的朋友,参与到实践中去,不怕苦多动脑才能真正成就语文大课堂的实践成功。

长期以来的大语文,小课堂,最终要实现——大语文,大课堂!这个理想的实现既是我们语文教学的成功,也将是语文工作者的成功,作为语文老师我甘愿为这个理想一直奋斗下去。


相关内容

  •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资源开发利用探析
  • 摘 要:新课程改革正处于不断深入开展的大环境中,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被注入了创新与改革的教学涵义.要充分在语文课堂上实现教学资源的开发利用,就必须遵循针对性.语文性等原则,并以创设教学情境等有效途径进行资源开发,本文从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资源开发利用的意义.原则.途径进行了深入剖析. 关键词:教学资源:初中 ...

  • 课堂承诺书
  • 课堂承诺书 为了使语文课堂能达到更好的教学目标,为了学生能收获理想的语文成绩,为了高一八班的集体荣誉. 特在此向语文老师承诺,能在语文课上保证认真听课并履行老师的言辞,完成老师布置的课堂练习及课后作业,我保证上课有标准的坐姿,不趴桌子,不说与课堂无关的话,帮助自己也同时帮助身边的同学完成课堂任务,如 ...

  • 盐边县代理发表职称论文发表-语文课堂阅读教学论文选题题目
  • 云发表,专业论文发表网站!http://www.yunfabiao.com/ 面向作者直接收稿,省去中间环节,价格更低,发表更快,收录更快! 盐边县代理发表职称论文发表-语文课堂|阅读教学论文选题题目 盐边县代理发表职称论文发表-以下是语文课堂|阅读教学职称论文发表选题参考题目,均采用云论文发表选题 ...

  • 开题报告--语文教师课堂教学语言研究
  • 毕业论文题目:语文教师课堂教学语言研究 专业:对外汉语 学号:2009134120 姓名:邓梦梦 指导老师:刘群 一.本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语言是人类进行思维和交际的工具.课堂教学语言则是师生双方传递信息和交流思想的载体,语文教师课堂教学语言的优劣直接影响着语文课堂的教学质量. 20世纪20年代, ...

  • 如何提高高中语文课堂教学
  • [摘要]教学目标是语文教学活动的灵魂,教学目标对语文教学过程具有导向.调控.激励和评价功效.在很大程度上有效教学取决于语文教师对教学目标的理解与把握,语文教师对教学目标的理解与把握越好,并在课堂教学中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进行,就能最大限度地减少随意性.盲目性.模糊性,提高语文教学的方向性.针对性.有效性 ...

  • 远程教学视频在初中语文课堂的有效应用探究
  • 远程教学视频在初中语文课堂的有效应用探究 --巴中三中 张克 [摘要]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现代信息技术与各学科课程的整合对于教学过程的深化改革具有重大意义,这给教育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在语文学科教学中出现了远程视频课堂教学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引领语文学科教学呈现出一种 新的 ...

  • 语文教师的专业尊严感
  • 上海师范大学中文系郑桂华教授说过这样一句话:"作为一名语文老师要有一种专业尊严感,要有一种不可替代性."一般来说一名教师的专业尊严感主要来自于自身的专业能力,即自身的专业功底.人文素养以及教育理念.然而,在目前的教育形式下,我们中学语文教师的专业尊严感已严重缺失,概言之大致有以下 ...

  •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生活化研究小课题结题报告
  •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生活化研究"小课题结题报告 一.课题的提出 提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生活化研究>这一课题,基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 1.语言来源于生活,在生活中学语文,这是"大语文教学观"的需要.美国教育家华特指出:"语言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 ...

  • (浅谈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资源的开发
  • 杨岚 邮箱:[email protected] 提纲: 浅谈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一.基本概念 1.语文课程资源 2.语文课程资源分类 3.语文课堂和语文课程资源的关系 二.语文课堂教学资源开发与利用现状分析 三.开发语文课程资源的原因 四.开发语文语文课程资源的途径 浅谈高中语文课堂教学 ...

  • 我的"智慧语文教学主张
  • 独立思考 ·实践创新· 执著追求 --我的"智慧语文"教学主张 盐城市新洋实验学校  徐金国 漫步在语文教学的丛林,凡是在语文教学上取得成就的名师,他们都在其长期的语文教育教学实践中形成了自己对语文独特而深刻的理解,并把这种理解上升为一种思想,转化为指导自身语文教学实践的一种理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