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大陆对台经济政策对于改善海峡两岸关系的作用

论大陆对台经济政策对于改善海峡两岸关系的作用

提纲:1. 介绍台湾概况,说明当前形势下的台湾经济现状及两岸经济形势 贵阳六中 高一(5)班 覃羽健 的变化

2.阐述目前两岸关系,讨论台湾当前经济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论证台湾对大陆市场的依赖性

3. 分析大陆各阶段时期的对台经济政策及其特点与效果

4.总结大陆对台经济政策对于改善两岸关系的主要作用

5. 总的论证,总结全文

摘要:

近两年来,台湾海峡形势有了很大变化。无论海峡两岸关系还是两岸经济发展趋势,都有一些新情况、新发展和新特点。改革开放至今,两岸关系随着大陆经济发展而不断变化。三十年以来,两岸之间经济和社会关系的转变显著而深远。同时,只要经济发展仍是国家政策的核心目标,两岸便必须考虑源于外贸联系所引申的政治及安全含义。本文就当前的台湾经济发展状况及两岸经济关系,以大陆对台经济政策为支撑点,分析评估其对于改善两岸关系的作用。

关键词: 海峡两岸

现状 问题 经济政策 改善 作用

前言

宝岛台湾

台湾岛是中国的第一大岛,位于祖国东南沿海的大陆架上,东临太平洋,西隔台湾海峡遥望大陆,南连中国南海,北接钓鱼岛。是西太平洋航道的中心,是中国与太平洋地区各国海上联系的重要交通枢纽。台湾六十年代起注重发展工业,已形成以加工外销为主的海岛型工商经济。工业有纺织、电子、制糖、塑胶、电力等,开辟有高雄、台中、楠梓等加工出口区1。台湾就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及重要的交通枢纽可以为其带来巨大的对外贸易量。截止到2011年,台全年累计出口3083亿美金,比去年增长12.3%,进口2816.1亿美金,同比增长12.1% 2。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两岸经济关系逐渐变化,经济联系不断加深,使得当前发展两岸经济合作以及颁布正确的经济政策已成为改善双边关系,缓和两岸形势,加快国家统一进程的重要核心

1 百度百科-台湾

http://baike.baidu.com/view/2200.htm

2 维基百科

http://zh.wikipedia.org/wiki/%E4%B8%AD%E8%8F%AF%E6%B0%91%E5%9C%8B#.E7.B6.93.E6.BF.9F

1台湾经济发展现状及当前两岸经济形势变化

根据台湾2009和2010年经济发展状况,现简要将台湾经济现状总结为:总量高、增长快;进出口集中在亚洲及美国;最大贸易出口和顺差地区在大陆及港澳;具有对大陆的依赖性。

1.1台湾经济发展总体现状

2009年,台湾受金融危机影响,经济低迷,呈现负增长趋势,居民生产总值3899亿美元,实际年增长率-1.2%。即便如此,居民生产总值仍占国民生产总值的8%。其中,货物进出口总额3780亿美元,且台湾对大陆货物进出口总额为1062亿美元,占进出口总额的28.1%。[1]

2010年,台湾经济呈现复苏状态,经济发展创下新高,生产总值跨过4000亿美元大关,居民生产总值达到4432亿美元,其中,农业部门占1.58%,工业比重占31.34%,服务业占67.08%。实际年增长率10.6%,恢复速度快,占全国国民生产总值的7%。另外,2010年台湾对大陆货物进出口总额为1454亿美元,占其货物进出口总额的27.65%。[1]

2011年台全年累计出口3083亿美金,比去年增长12.3%,进口2816.1亿美金,同比增长12.1%。其中,台对大陆及香港地区出口1240.5亿美金,进口452.8亿美金,顺差达787.7亿美金,远超台其余主要外贸市场。[3]

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由于台湾内外经济环境的变化,新台币兑美元汇率大幅上升,工资大幅上涨,劳动力短缺,原有经济类型丧失比较利益与比较优势,导致民间投资意愿低落,经济发展陷入困境。台湾当局采取措施,提出实行自由化、国际化、制度化的经济转型,进一步健全与完善市场经济机制,并以产业升[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 中国统计年鉴2011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 中国统计年鉴2011

[3] 人民网新闻

级与拓展海外贸易市场作为重大调整内容,确定十项新兴产业为支柱产业。

目前,台湾经济在自由化、国际化方面取得一定进展,产业升级也初现成效,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突出,产值名列世界前茅。在此期间,当地出口产品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对外投资大幅度增长,开始成为净资本输出地区,累计至1995年,对外投资总额约300亿美元。同时,台湾与大陆及港澳地区的经济联系也日趋密切。

1.2当前两岸经济形势变化

1.2.1 两岸经济形势的基本格局发生变化

两岸经济实力消长明显,大陆经济实力越强,对台湾而言加强两岸经济交流与合作的动因越大。30年来,两岸在世界经济格局中的地位发生很大的变化。大陆经济实力显著增长,经济规模已经由1978年的世界第10成长为2009年的世界第2,贸易规模成长速度更快,已经由1978年的世界第32成长为2009年的世界第1, 出口排名第1。1979年至2009年,大陆累计吸引外资8000多亿美元,是吸引外资最多的发展中国家。外汇储备则由1978年的16亿美元增加到2009年底的接近20000亿美元,增长了1250倍,总量高居世界第1。台湾在全球经济中的地位则出现相对下降。据IMF 等机构公布的资料,台湾经济规模由曾经的世界第16退至2009年的第26,出口由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的世界第11位降至2009年的第18位。1979年到2009年的30年间,台湾经济年均增长率约为6%,也是较为不错的增长速度,但却低于大陆的9.8%。2009年底,大陆的经济规模是台湾的11倍,外贸规模是台湾的5倍,累计吸收外资是台湾的10倍,累计对外直接投资已近台湾的2倍,外汇储备是台湾的7倍。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台湾当局对于是否积极发展两岸经济关系的态度。

1.2.2两岸经济形势的基本政策发生变化

台湾当局的大陆经贸政策对两岸经济关系发展影响显著。两岸经济关系30年来的发展,一直呈现出“民间热、官方冷”的特点,具体表现是:两岸同胞对加强两岸交流有强烈要求,两岸业者也希望两岸尽快就经济议题进行协商,大陆

方面始终积极推动两岸经济关系发展,然而台湾当局总体上却长期秉持消极与抵制的态度,对两岸经济关系发展起到制约作用。蒋经国后期和李登辉前期的台湾当局的大陆经贸政策是“三不”政策,即“不接触、不鼓励、不干涉 ”。进入90年代,李登辉迫于两岸经济形势的发展,提出“务实、稳健、前瞻”的大陆经贸政策,但到1996年,李登辉当局的大陆经贸政策改以“戒急用忍”为原则。2000年民进党上台后,陈水扁提出“积极开放、有效管理”的大陆经贸政策,但在2006年又改为“积极管理、有效开放”。直到2008年国民党重新执政后,马英九提出大陆经贸政策要以“活水计划”取代“鸟笼政策”,这对两岸经济关系的未来发展是一个积极信号。

1.2. 3 两岸经济形势的基本问题发生变化

台湾经济面临的主要问题决定其具有加强两岸经济交流与合作的内在动因。笔者将原因归纳为3大问题:产业结构、产品结构与产值结构的问题

首先是产业结构问题。目前台湾经济已经进入后工业化阶段,服务业产值占GDP 比重近3/4,本应替代制造业扮演拉动经济增长的龙头角色,但因台湾服务业竞争力不强,加上过去民进党当局对两岸经贸限制措施,使其无法通过拓展大陆市场获得新的空间,一直以内需为导向,在岛内发展潜力有限。与制造业相比,台湾服务业的特点是:低实质成长、低投资比例、低劳动投入、低研发投入、低国际竞争力、低产业关联度,只在名义上拥有高利润及高GDP 比重, 因此在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下,台湾服务业无法充当扩大内需的主导产业。鉴于台湾对外投资的70%以上在大陆,其中绝大部分是制造业企业,台湾服务业也需要跟随服务对象拓展经营领域,增强自身实力。

其次是产品结构问题。台湾经济过度依赖半导体、面板等少数产业,其产品出口占总出口的40%左右,占民间投资的近70%。此次金融危机与全球半导体、面板产业的周期性衰退发生共振,对台湾经济影响更大。台湾的海岛形态决定其必须发展外向型经济,但其出口依存度近两年已经在70%左右,外贸依存度约120%上下,大大高于亚太地区其它新兴经济体,外部市场受到冲击的时候,难以依靠扩大内需缓解危机。此外,由于制造业的明星产品单一,台湾产品出口竞争力近年出现下降势头,2000-2008年,台湾产品在美国市场占有率从3.43%降至1.71%,

在大陆的市场占有率从11.2%降至9.3%。与大陆进行产业合作有利于台湾企业产品多元化与竞争力提升。

最后是产值结构问题。在产品价值链生产的“微笑曲线”中,台湾企业仍多集中在利润较低的加工制造环节,较少涉入高利润的研发与销售环节。在国际金融危机中,台湾制造业缺乏自有品牌、核心技术与销售渠道、仍以代工为主的生产模式弊端暴露无遗。危机爆发后,金融去杠杆化使台湾厂商上游客户资金失血,订单急剧下降甚至中断。台湾面板、内存(DRAM )厂商产能利用率降至30-40%左右,而韩国三星等拥有自主品牌及下游产业链的厂商,面板产品产能利用率一直维持在80%上下。建立自主品牌和销售通路需要有庞大市场的支撑,大陆这个被全世界看好的市场对台商而言是绝好的成长契机。

2台湾经济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对于大陆的依赖性

台湾是一个重要的交通枢纽,在发展第三产业以及对外双边贸易上,台湾是具备发展的条件的,并且台湾的经济的十大支柱产业均为新兴制造业等组成,这样就导致台湾的进出口集中在高新技术产品等开发性产品上。并且台湾经济面临的主要问题决定其具有加强两岸经济交流与合作的内在动因。因此,通过对台湾经济发展现状和两岸经济形势的变化,笔者将台湾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总结为三个大点:一是产业结构的问题;二是产品结构的问题;三是产值结构的问题。 从而显示出台湾经济对于大陆的依赖性。

2.1台湾经济存在的主要问题

2.1.1政治稳定度及不稳定的两岸关系的问题

政党之间过度攻防的结果,导致立法过程不顺畅,大大影响有关政策与法规的执行与制定,使其行政效率不高,让政府丧失民众信赖感,只要一个施政计划出现,就会碰到很大质疑,减缓了施政速度。同时,由于台湾当局推行分裂政策,造成两岸关系的不稳定,影响了台湾民间资本和外国资本在台湾的投资意愿。

2.1.2财政状况不佳的问题

长期以来,台湾财政状况不佳,税基萎缩,赋税收入年增长率从1992年19.7%一路下滑到2001年的-6.7%。这是一个社会财富分配的问题,也是地区经济再发展的问题,因此税制改革很迫切。

同时,各级公库和" 国库" 支出增长很快,在支出结构中,军备开支占了财政预算的很大比重,如1996年的财政预算中," 国防支出"(未含外购军备的特期预算) 占了22.1%;若再把行政开支计入,整个财政开支中非生产性开支的比重很大。财政状况持续恶化,至2002年,台当局总负债已接近40000亿新台币,债务余额占GDP 比重超过30%。

2.1.3经济基础的问题

台湾虽然人均GDP 较高,但内需市场狭小,自然资源较少,科技基础薄弱,井受此制约,形成了" 浅碟子经济" 的特点。这一特点主要表现在对海外市场和技术的依赖程度较高。1980年,台湾经济发展对对外贸易依存度高达95.6%,其中对出口贸易依存度也达47.89%;1995年的依存度虽有所下降, 但仍高达81.65%,其中对出口贸易依存度还有42.36%。近几年来虽然台湾产业升级取得一定成效,但关键技术仍然对外依赖性较高,如集成电路芯片产量已跃居世界前列,但其电路设计这一关键技术仍主要依靠发达国家。所以,台湾产业升级虽有进展,但整体工业技术并无突破性发展,工业技术自主开发能力不强的基本格局仍未改变。台湾经济对外依赖程度较高,受外部环境的影响和制约较大。

2.2台湾经济对于大陆的依赖性

“经济相互依存”是在国际政治现实运作中影响着众多国家机制实践的指导观念,也是中台两岸政权现正采用的政策手段。事实证明,两岸经贸之间台湾依赖大陆对于台湾来说更为有利,诚然,两岸经贸交流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算作双赢,否则,也不会搞得如此轰轰烈烈。但这种交流并非是一种对等和平均的互惠,而是以牺牲大陆的利益为代价的。其依赖性体现在以下五个大点:

2. 2. 1大陆对台湾保持多年贸易逆差。台湾是大陆贸易逆差的最大来源。

大陆从1991年以来一直是台湾外贸顺差的最大来源地,仅截止2006年底,台湾对大陆的贸易顺差就累计高达3987亿美元。(而台湾2005年全年的GDP 才3300亿美元)。2003年两岸贸易总额突破500亿美元,达到583.6亿,大陆成为台湾的最大贸易伙伴。依台湾“海关”统计,2007年,台湾对大陆(及香港)贸易顺差达706亿美元,2011年更是达到787.7亿美元。显示台湾外贸与经济对大陆市场的依赖性越来越大。

2. 2.2台湾对大陆的贸易依存度很大。

台湾最基本的经济特征是台湾是个岛屿,两头在外,原材料、能源都靠进口。

产品只能靠出口,所以台湾的出口规模很大,是印度的两倍。如果国际经济不景气,台湾产品卖不出去,工厂不能生产,就会带来失业。外部经济对台湾经济影响很大,台湾的贸易总额占其GDP 的差不多95%,经济都是靠外贸拉动。 2003年,台湾对香港和大陆的出口依赖度达到34.5%,大陆对台湾增长的贡献率超过70%。截止2006年,台商在大陆累计投资项目71847个,实际投资仅仅439.1亿美元。占到大陆吸引外商直接投资总额的7.3%,是大陆的第六大外资来源。尚不及1998年外商对中国一年的直接投资额(454.62亿),可见,台商对大陆的投资额虽不能说可以忽略,但也绝非举足轻重。截止2006年,台湾只是大陆的第七大贸易伙伴和第七大出口市场。而在2003年,大陆就已经是台湾的最大贸易伙伴和最大出口市场。

2. 2.3在两岸经济可替代性上,大陆市场对于台湾不可替代

众所周知,台湾作为昔日的亚洲四小龙之一,其优势产业在于制鞋业等劳动密集型产业以及半导体及IT 产业。随着大陆的改革开放,劳动密集型产业优势被大陆占据,而半导体及IT 行业又与日韩的优势产业相类似。也就是说,离开台湾,大陆可以找到日韩作贸易伙伴。而离开大陆,内需本来不足,又急需产业升级换代,并且需要外销市场的台湾去那里找寻如大陆这样大的市场?

2. 2.4若不加强与大陆的经贸来往,台湾有被边缘化的危险。

一方面是世界经济的一体化,大陆与台湾都已经进入世界贸易组织,但台湾却很难分享经济一体化的利益;另一方面就是区域经济一体化,大陆已经和香港、澳门都建立了更紧密经贸关系(CEPA),正在和东盟谈自由贸易区,台湾却没有办法加入其中,也没有与大陆及港澳建立密切的经贸合作机制,因而时刻面临着被孤立、被边缘化的危险。在这种情况下,台湾也搞了一个自由贸易区(FTA),并和巴拿马签署了自由贸易协定,但这主要是一种政治考虑,对台湾经济区域化的帮助不大。台湾非常希望和美国、日本签订FTA ,民间的、半官方的力量都在推动。台湾还曾经把一个参与国际经贸事务策略的小组改为策略联盟布局小组,并且由“行政院院长”召集,主要就是为了推动建立FTA 。但是,在中美关系的大格局下,台湾的这一打算根本无法实现。台湾经济的技术源头在日本,台湾本身

只是处于高级加工阶段,台湾的市场在大陆和东南亚。首先,今后10年如果半数日本厂商把厂转移到大陆,台湾经济就如无源之水。其次,今后十年台商则会由于岛内经济环境恶化和成本提高,而“胜利大逃亡”到大陆,有可能达50万家企业之众,则台湾经济之根由台湾岛转移到大陆,这是无法改变的趋势。第三,今后十年东盟加中国(10+1)的自由贸易区启动,台湾将失去市场空间。美国市场的台湾份额也会向大陆转移。而且届时启动可能是(10+3)包括日本、韩国,也可能(10+5)包括澳大利亚、新西兰,整个亚洲成为自由贸易区。因此,今后10年除了与大陆签署更紧密经贸条约,从与大陆的合作中取得一杯羹之外,台湾别无出路。

2. 2.5两岸经贸关系交流的增强加速了台湾产业结构的转型与升级

台湾地区劳动力密集型产业转移到祖国大陆,为台湾地区产业结构的升级创造了有利条件。这些产业转移到大陆后节省了企业的劳动力成本、土地成本、获得了较高的利润,从而使台湾地区企业有了更多的资金发展资本密集型产业和技术密集型产业。20世纪90年代末与90年代初期相比,台湾地区的资金密集型产业与技术密集型产业所占比重有了大幅提高,这与大量劳动力密集型产业转移到了祖国大陆有直接关系。根据台湾“经济部”的估计,传统工业的比重由42%下降到10%左右,高科技产业中的资讯经济比重由14%上升到56%。

2. 2.6台湾许多产业发展也十分依赖大陆,许多大企业依靠在大陆投资企业的赢利来维持生存

台湾高科技重镇新竹科学园区的产品一半要出口到大陆,可以说大陆市场影响着台湾高科技产业的兴衰。不仅如此,岛内对大陆煤炭、部分矿物原料、砂石等产品的进口依赖也相当大,直接影响到台湾经济的正常运行。可以说,两岸经贸发展已成为台湾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最重要支持力量。

3 大陆对台湾的经济政策及其政策效果

经贸政策对一国或地区的经贸实践具有重要影响,在两岸关系发展中,政策效用尤为明显。两岸关系在两岸政治分歧严重的背景下,排除干扰,得以迅猛发展,不仅是因为一般经济规律,更是因为大陆促进两岸经贸往来的对台经贸政策。大陆采取了一系列积极、主动、灵活、务实的政策措施,有效地推动了两岸经贸交流。两岸经贸交流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形成了以台商投资为主线,加工贸易为主要方式,投资带动贸易,贸易促进投资的两岸经贸交流发展格局。对台经贸政策随着两岸政经局势变化经历了一个变化调整过程,笔者根据政策演变的明显特征,将其分为四个阶段,分析大陆出台的对台经贸政策特点。

3.1 1979-2000年,以鼓励和优惠为核心的对台经贸政策

(1). 相关政策

根据两岸经贸关系的发展和演变,这一时段又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两岸经贸关系开始阶段(1979-1991);第二阶段,快速发展阶段(1992-1993);

第三阶段,相对缓慢平稳阶段(1994-2000)

第一阶段的政策主要有: 1979年的《告台湾同胞书》;1981年,时任人大常委会委员长的叶剑英发表《关于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和平统一的方针政策》重要讲话。1988年7月颁布《关于鼓励台湾同胞投资的规定》。在国务院颁布这一规定后的一段时间内,尤其在1989年至1991年间,许多省、直辖市及国家各部委纷纷出台了各自的有关台胞投资的规定、各种通知与各种法规政策。

第二阶段的政策主要有: 1993年12月,外经贸部和海关总署共同出台《对台湾地区小额贸易管理办法》

第三阶段的政策主要有:1994年3月,全国人大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台湾同胞投资保护法》1994年3月,国务院对台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对台商投资的领域、项目、方式采取“同等优先、适当放宽”的原则。1995年1月,江泽民发表《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的讲话,提出“不以政治分歧去影响、干扰两岸经济合作”,“要大力发展两岸经济交流与合作”,“无论在什么情况下,我们都将切实维护台商的一切正当权益” 。1998年5月,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发布《关于放开对台贸易进口经营权的通知》。1999年12月,国务院出台《中华人民共和国台湾同胞投资保护法实施细则》

(2). 政策特点

在“促进统一”这个最高目标的影响下,这一阶段所有经贸政策的主张都与“统一”联系在一起。由于认为促进两岸经贸交流,是加深两岸相互了解,寻求共同利益,最终导致和平统一的极其重要的步骤,大陆制定了“在经济上拉住台湾”的方略,从政治的高度来认识对台经贸工作。同时说明了此一阶段的对台政策是建立在国内贸易规范的基础之上的,对台经贸政策并没有纳入到国家整体对外经贸政策体系之内。

本阶段政策的另一大特点就是政策出台密度大,在这些优惠政策的作用下,台商对大陆的投资进入了高潮时期。

(3). 政策效果

在此阶段中,大陆出台的一系列政策吸引了大量台商来大陆投资,并且台湾当局被迫于1987年11月开放民众赴大陆探亲,对两岸关系的发展起到了极好的作用,面对大陆改革日益深入,前途光明,1988年台商签署投资合同金额达到5亿美元,是前五年总和的5倍。

1992年到1993三年两年间,邓小平南巡讲话向世界表示了中国进行改革开放的决心,另外,“汪辜会谈”的成功举行,为两岸关系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石,向世人展示了海峡两岸经贸合作的美好前景。这些都为台商进一步投资大陆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面对大好时机,台商不甘落后。在这两年间,台湾对大陆投资意愿达到历史顶峰,合同金额92年比91年增长近300%,93年批准台商投资项目超过万家,合同金额将近百亿美元。90年代初是两岸关系发展最快、最顺利的时期。

在1994-1997年间,因两岸政治关系急转直下,台商投资意愿陷入低谷,第一阶段的相关政策已失去其效果。在一个预测为高风险的环境中,对收益前景的缺乏信心,足以抵消一般优惠措施带来的利益。

3. 2民进党执政后至两岸入世,不以政治影响经济的灵活的对台经贸政策

(1). 相关政策

1999年12月,国务院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台湾同胞投资保护法实施细则》。2000年3月20日,此时大陆对台政策实际上已退到了底线,即“一个中国”原则,政策调整空间已很有限。

2000年5月20 日,中央台办国务院台办授权声明,重申一个中国原则,提出“在一个中国原则下,什么问题都可以谈”。声明中再次提出“大力发展两岸经济合作、人员往来和各项交流,以" 一个中国、两岸谈判" 的方式推动早日实现两岸直接" 三通"”。

2000年12月,外经贸部颁布《对台湾地区贸易管理办法》。

(2). 政策特点

2000年,中国入世前景明朗化,意味着海峡两岸的经贸关系将纳入到WTO 的体系之内,在此背景下,对台经贸政策开始转入规范化阶段。

2000年3月18日,主张“台独”的民进党籍台商投资大陆协议金额出现16。5%的增长,但是与大陆总体外资协议金额增长47%相比,仍有很大差距。一方面说明大陆采取的谨慎的对台政策使台商的信心有所增强,台商比1994---1997年期间对危机的承受力也有所上升。另一方面说明,两岸政治关系始终是影响两岸经贸关系的重要因素。

2000年5月20 日,陈水扁在就职演说中一面提出“三不”, “善意和解”,一面回避、模糊一个中国。在此背景下,中央领导人和国台办在多次讲话中军提到“在一个中国原则下,什么问题都可以谈”,这表明大陆对台政策已退到底线,即“一个中国”政策。在此基础上制定的政策最大限度的保持了优惠经贸政策的连续性,保护了台商在大陆投资经商的既得利益。

(3). 政策效果

在这一阶段,由于以上政策和形势的影响,灵活的对台经贸政策,不以政治分歧干扰经贸事务,两岸经贸交流并未因陈水扁上台而受到过多影响。2001年,台湾对大陆投资又上了一个台阶,从2000年的23。78亿美元上升至31。4亿美元,增幅达32。8%。另一方面,这一阶段经济政策的发布,对于遏制台湾宣布独立的意图起到了积极影响。

3. 3 两岸入世后到两岸政党交流之前,趋于规范化对台经贸政策。

(1). 相关政策

2001年9月10日,钱其琛副总理在“一国两制”框架下解决台湾问题,可以实行比港澳更宽的政策,其中包括“台湾可以继续使用台币”“大陆不收取台湾一分一厘的税收,不会调取台湾一分一厘的资金”“继续作为单独关税区” 等等。

2003年1月,钱其琛副总理发表重要讲话,提出“尽早实现两岸直接‘三通’,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也是当务之急。

外经贸部安民副部长发表《推动两岸直接通商,促进祖国和平统一》的讲话,虽然再次把两岸通商与统一联系起来,但是讲话也明确表示不以政治干扰经济,要积极采取更为灵活务实的措施推动两岸直接“通商”,并且呼吁两岸把握入世契机和条件。

2004年5月17日,在陈水扁发表连任就职演说之前,中台办、国台办授权发表声明,在明确重申反“台独”立场下,对两岸经贸交流表示支持和鼓励,并且提出深化两岸经贸合作的政策,建立紧密的两岸经济合作安排,互利互惠。 2005年1月28日,在两岸经贸交流问题上,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指出:“我们将一如既往地„„继续大力推动两岸经济交流与合作,保障台胞投资的一切合法权益,密切两岸经济关系,增进共同利益,努力开创两岸经济合作新局面,一起应对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挑战。

(2). 政策特点

本阶段是我对台经贸政策开始转入“规范化”阶段,2001年12月、2002年1月,两岸先后加入世贸组织,两岸经贸关系被赋予国际经济关系的新含意,受到国际经贸规则制约。公开的政策优惠逐渐减少,使得双方的经贸关系趋于正常化。

(3). 政策效果

迫使台湾当局对大陆经贸政策改“戒急用忍”为“积极开放、有效管理”,逐渐开放对大陆经贸限制,包括适度开放贸易、适度开放大陆资本投资台湾服务业。这期间各项政策均取得阶段性成果:第一,当年台商对大陆实际投资增长了近40%;第二,当年台商经第三地转投资猛增,达到57亿美元,其中主要以大

项目、大企业为主,远远超过按注册地统计的台资金额;第三,2003年台商大陆投资合同金额增长达到27%。使得“台独”势力被遏制,政治上的分歧减少,两岸关系趋于平稳。

3. 4两岸政党交流之后,对台经贸政策新的突破

(1). 相关政策

2005年4月29日中国共产党总书记胡锦涛与来访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举行正式会谈并发布新闻公报,公报第三条提到促进两岸经济全面交流,建立两岸经济合作机制促进两岸展开全面的经济合作,建立密切的经贸合作关系,包括全面、直接、双向“三通”,开放海空直航,加强投资与贸易的往来与保障,进行农渔业合作,解决台湾农产品在大陆的销售问题,改善交流秩序,共同打击犯罪,进而建立稳定的经济合作机制,并促进恢复两岸协商后优先讨论两岸共同市场问题。 2005年5月12日中国共产党总书记胡锦涛与亲民党主席宋楚瑜举行正式会谈并发表新闻公报,进一步实现两岸经贸关系正常化;促进两岸恢复协商后,就建立两岸贸易便利和自由化(两岸自由贸易区)等长期、稳定的相关机制问题进行磋商;加强两岸农业合作,大陆方面提供零关税等优惠待遇,台湾方面则落实农产品(水果)的直接运输;促进实现两岸企业双向直接投资;促进两岸展开全面经济交流,进而建立稳定的经贸合作机制;促进两岸在互惠互利基础上商谈解决保护台商投资权益的问题,商谈处理避免对台商双重征税的问题等等。

2005年9月7日国台办与国家开发银行签署《关于支持台胞投资企业发展开发性金融合作协议》,协议合作期限五年,开发性贷款额度共三百亿元人民币。

(2). 政策特点

这一阶段政策的一个突出特点是两岸政党交流推动了新的经贸政策的出台,对比公报中的内容,以及随后大陆出台的一系列新的经贸政策,很多在公报中提及的内容很快在大陆的经贸政策中得以体现。促进了两岸政党之间的进一步交流,改善了两岸关系

在两岸成功的政党交流的良好政治气氛中,大陆制定的部分政策在一些不太敏感的领域给与台湾方面单方面的优惠,如对台湾地区15种水果进口实行零关

税,这也预示着两岸经贸关系将迈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此外在CEPA 建立的大背景下,公报中明确指出的协议,为将来双方的经贸政策指明了方向。建立两岸贸易便利和自由化(两岸自由贸易区)是解决两岸关系日趋好转的重要途径,是进一步促进两岸关系发展的新的突破口。

(3). 政策效果

这一阶段的对台经贸政策中,大陆主动提出单方面开放台湾农产品贸易,鼓励台湾农民大陆创业,对台湾农业发展,争取台湾民心是非常有意义的。虽然大陆农产品在台湾受到歧视,但是大陆并没有就此提出“对等待遇”,显然没有把两岸农产品贸易看作是单纯的经济问题,而是着眼于政治大局,再次体现“在经济上拉住台湾”的对台经贸政策核心。

同时现在大陆的六万多家台资企业中生产型企业居多,其产品在国内市场占有不小的份额,外销订单也很大,因此需要的周转资金较多,另外一些企业是高新技术企业,设备需要更新,同样需要资金的支持。在这种背景下,国台办与国家开发银行签署的《关于支持台胞投资企业发展开发性金融合作协议》,兑现了中共对国民党、亲民党的承诺,为台商在大陆更好的发展提供了进一步的金融支持,是两岸关系在金融合作领域向深层次发展的一个良好的开端。

另外三百亿贷款是一个良好的开始,我们可以预期在开发银行的示范作用下,大陆的商业银行也会逐步提供针对台商的金融支持,这将有利于吸引更多的台商到大陆投资,以及促进已有的台资企业在大陆的进一步发展。与此同时也对促进海峡两岸双边合作,促进两岸关系改善起到了积极作用

4大陆对台经济政策的总体作用

1. 政策目标具有双重性——祖国统一与发展经贸

任何国家和地区的对外经贸政策都要服从该国家和地区的最高利益,在两岸问题上,最高利益是国家统一和领土安全。由于海峡两岸突出而严重的政治问题,对台经贸政策被赋予了沉重的政治使命,与其它对外经贸政策的一般政治含义不同,其政策目标表现为明显的双重性:经贸利益和政治利益。是否有利于促进祖国统一,是否有利于遏制“台独”,成为制定对台经贸政策,判定对台经贸政策有效性的重要依据。

二十多年来,尽管两岸经贸关系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我对台经贸政策始终围绕着“促进统一”这个最高目标,把所有经贸政策主张与“统一”联系在一起,认为促进两岸经贸交流是加深两岸相互了解,寻求共同利益,最终导致和平统一的极其重要的步骤。因而我们制定了“在经济上拉住台湾”的方略,从政治的高度来认识对台经贸工作。

2. 政府在对台经贸政策的制定中起到的主导作用

在对台经贸政策的制定过程中,政府的作用非常明显。由于政府的考虑并非只是经济因素,因此在这种条件下制定的政策就有了上述的双重目标。从上文分析的对台经贸政策经历的几个演变阶段中,我们都可以看出政府的作用。尤其是在对台湾15种水果实行零关税的问题上,政府突破了入世以来逐渐规范化的对台政策框架,继续对台湾实行优惠的经贸政策,深刻体现了政府在对台经贸政策制定过程中的主导作用。而这个作用在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两岸双边关系的进一步发展

3. 政策单方面优惠特点对于改善关系的作用

与大陆对其他国家的经贸政策相比,纵观三十年来的对台政策,我们可以发现,大陆对台经贸政策具有明显的单方面优惠的特点。三十年来,大陆对台经贸政策的优惠得到了比较好的保持,虽然两岸的政治经历了许多波折,但大陆仍坚持以经促统的战略,在经贸政策制定上坚持一贯的做法,给予台商和台湾商品优惠待遇。

4. 对台经贸政策的二元模式

在大陆除了中央政府的对台政策以外,各级省市地方政府也各自制定了对台经贸政策。例如在1988年7月国务院颁布《关于鼓励台湾同胞投资的规定》之

后的几年内各地方相继分别颁布了各自的鼓励台湾同胞投资的规定,由此形成了中央政策与地方政策并行的二元对台经贸政策体系。这在大陆总体对外经济政策体系中是独一无二的。从此可以看出大陆对台经贸发展的重视,这二元模式的经济政策体系的确立,保障了海峡两岸的经济合作,推动两岸关系朝正常化、友好化发展

5. 政策具有一定的弹性

大陆对台经贸政策在很大程度上带有一定的弹性,尤其表现在各个地方的法规政策中,在中央大的政策框架里,各个地方制定的涉台经贸政策往往更加优惠,给与台商更多的优惠条件。例如,1990年11月山东省政府出台的《山东省鼓励台湾同胞投资的优惠政策规定》中就制定了很多特殊的优惠待遇,除此以外,其它省市也有各自不同的优惠政策,可见,与大陆对其他国家地区的经贸政策相比,对台经贸政策并不是全国统一的,而是带有很大的弹性。这种以地方为单位的经济政策模式,使得大陆的经济政策趋向合理化,在不同的地区,享受不同的优惠,各地之间形成合理的竞争,吸引台商投资,加大双边经贸合作,同时加深两岸关系的正常发展。

5总结

台湾经济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取得巨大的改善与进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和大陆及台湾加入WTO ,大陆与台湾的对外贸易以及两岸双边的经贸合作在改善海峡两岸关系,缓和两岸形势,加快国家统一进程上,扮演着重要核心的角色。

作为中国东南海域的出口及西太平洋航道上的重要交通枢纽,台湾把握时机,紧紧依靠大陆市场,以其优越的高新技术产品不断发展,拓宽大陆市场,紧随大陆经济政策的变化而变化,获益巨大,使得两岸产业合作成为国际产业链条上的重要一环;而大陆的各项政策措施又深入贯彻落实“以经济拉住台湾”的战略,根据形势制定新的政策,不断改善双边关系,对于推动大陆与台湾经贸平稳发展发展,以及稳定两岸关系,促进祖国统一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民航资料库,《大陆对台经济科技政策及对两岸经济科技合作的影响》

【2】. 蔡英文,《台湾经济发展的几个关键问题》

【3】. 《如何看待当前两岸经济关系形势》 百度文库

【4】. 《两岸关系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百度文库

【5】. 江丙坤,《台湾经济发展问题与对策》, 2007.10.24

论大陆对台经济政策对于改善海峡两岸关系的作用

提纲:1. 介绍台湾概况,说明当前形势下的台湾经济现状及两岸经济形势 贵阳六中 高一(5)班 覃羽健 的变化

2.阐述目前两岸关系,讨论台湾当前经济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论证台湾对大陆市场的依赖性

3. 分析大陆各阶段时期的对台经济政策及其特点与效果

4.总结大陆对台经济政策对于改善两岸关系的主要作用

5. 总的论证,总结全文

摘要:

近两年来,台湾海峡形势有了很大变化。无论海峡两岸关系还是两岸经济发展趋势,都有一些新情况、新发展和新特点。改革开放至今,两岸关系随着大陆经济发展而不断变化。三十年以来,两岸之间经济和社会关系的转变显著而深远。同时,只要经济发展仍是国家政策的核心目标,两岸便必须考虑源于外贸联系所引申的政治及安全含义。本文就当前的台湾经济发展状况及两岸经济关系,以大陆对台经济政策为支撑点,分析评估其对于改善两岸关系的作用。

关键词: 海峡两岸

现状 问题 经济政策 改善 作用

前言

宝岛台湾

台湾岛是中国的第一大岛,位于祖国东南沿海的大陆架上,东临太平洋,西隔台湾海峡遥望大陆,南连中国南海,北接钓鱼岛。是西太平洋航道的中心,是中国与太平洋地区各国海上联系的重要交通枢纽。台湾六十年代起注重发展工业,已形成以加工外销为主的海岛型工商经济。工业有纺织、电子、制糖、塑胶、电力等,开辟有高雄、台中、楠梓等加工出口区1。台湾就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及重要的交通枢纽可以为其带来巨大的对外贸易量。截止到2011年,台全年累计出口3083亿美金,比去年增长12.3%,进口2816.1亿美金,同比增长12.1% 2。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两岸经济关系逐渐变化,经济联系不断加深,使得当前发展两岸经济合作以及颁布正确的经济政策已成为改善双边关系,缓和两岸形势,加快国家统一进程的重要核心

1 百度百科-台湾

http://baike.baidu.com/view/2200.htm

2 维基百科

http://zh.wikipedia.org/wiki/%E4%B8%AD%E8%8F%AF%E6%B0%91%E5%9C%8B#.E7.B6.93.E6.BF.9F

1台湾经济发展现状及当前两岸经济形势变化

根据台湾2009和2010年经济发展状况,现简要将台湾经济现状总结为:总量高、增长快;进出口集中在亚洲及美国;最大贸易出口和顺差地区在大陆及港澳;具有对大陆的依赖性。

1.1台湾经济发展总体现状

2009年,台湾受金融危机影响,经济低迷,呈现负增长趋势,居民生产总值3899亿美元,实际年增长率-1.2%。即便如此,居民生产总值仍占国民生产总值的8%。其中,货物进出口总额3780亿美元,且台湾对大陆货物进出口总额为1062亿美元,占进出口总额的28.1%。[1]

2010年,台湾经济呈现复苏状态,经济发展创下新高,生产总值跨过4000亿美元大关,居民生产总值达到4432亿美元,其中,农业部门占1.58%,工业比重占31.34%,服务业占67.08%。实际年增长率10.6%,恢复速度快,占全国国民生产总值的7%。另外,2010年台湾对大陆货物进出口总额为1454亿美元,占其货物进出口总额的27.65%。[1]

2011年台全年累计出口3083亿美金,比去年增长12.3%,进口2816.1亿美金,同比增长12.1%。其中,台对大陆及香港地区出口1240.5亿美金,进口452.8亿美金,顺差达787.7亿美金,远超台其余主要外贸市场。[3]

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由于台湾内外经济环境的变化,新台币兑美元汇率大幅上升,工资大幅上涨,劳动力短缺,原有经济类型丧失比较利益与比较优势,导致民间投资意愿低落,经济发展陷入困境。台湾当局采取措施,提出实行自由化、国际化、制度化的经济转型,进一步健全与完善市场经济机制,并以产业升[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 中国统计年鉴2011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 中国统计年鉴2011

[3] 人民网新闻

级与拓展海外贸易市场作为重大调整内容,确定十项新兴产业为支柱产业。

目前,台湾经济在自由化、国际化方面取得一定进展,产业升级也初现成效,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突出,产值名列世界前茅。在此期间,当地出口产品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对外投资大幅度增长,开始成为净资本输出地区,累计至1995年,对外投资总额约300亿美元。同时,台湾与大陆及港澳地区的经济联系也日趋密切。

1.2当前两岸经济形势变化

1.2.1 两岸经济形势的基本格局发生变化

两岸经济实力消长明显,大陆经济实力越强,对台湾而言加强两岸经济交流与合作的动因越大。30年来,两岸在世界经济格局中的地位发生很大的变化。大陆经济实力显著增长,经济规模已经由1978年的世界第10成长为2009年的世界第2,贸易规模成长速度更快,已经由1978年的世界第32成长为2009年的世界第1, 出口排名第1。1979年至2009年,大陆累计吸引外资8000多亿美元,是吸引外资最多的发展中国家。外汇储备则由1978年的16亿美元增加到2009年底的接近20000亿美元,增长了1250倍,总量高居世界第1。台湾在全球经济中的地位则出现相对下降。据IMF 等机构公布的资料,台湾经济规模由曾经的世界第16退至2009年的第26,出口由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的世界第11位降至2009年的第18位。1979年到2009年的30年间,台湾经济年均增长率约为6%,也是较为不错的增长速度,但却低于大陆的9.8%。2009年底,大陆的经济规模是台湾的11倍,外贸规模是台湾的5倍,累计吸收外资是台湾的10倍,累计对外直接投资已近台湾的2倍,外汇储备是台湾的7倍。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台湾当局对于是否积极发展两岸经济关系的态度。

1.2.2两岸经济形势的基本政策发生变化

台湾当局的大陆经贸政策对两岸经济关系发展影响显著。两岸经济关系30年来的发展,一直呈现出“民间热、官方冷”的特点,具体表现是:两岸同胞对加强两岸交流有强烈要求,两岸业者也希望两岸尽快就经济议题进行协商,大陆

方面始终积极推动两岸经济关系发展,然而台湾当局总体上却长期秉持消极与抵制的态度,对两岸经济关系发展起到制约作用。蒋经国后期和李登辉前期的台湾当局的大陆经贸政策是“三不”政策,即“不接触、不鼓励、不干涉 ”。进入90年代,李登辉迫于两岸经济形势的发展,提出“务实、稳健、前瞻”的大陆经贸政策,但到1996年,李登辉当局的大陆经贸政策改以“戒急用忍”为原则。2000年民进党上台后,陈水扁提出“积极开放、有效管理”的大陆经贸政策,但在2006年又改为“积极管理、有效开放”。直到2008年国民党重新执政后,马英九提出大陆经贸政策要以“活水计划”取代“鸟笼政策”,这对两岸经济关系的未来发展是一个积极信号。

1.2. 3 两岸经济形势的基本问题发生变化

台湾经济面临的主要问题决定其具有加强两岸经济交流与合作的内在动因。笔者将原因归纳为3大问题:产业结构、产品结构与产值结构的问题

首先是产业结构问题。目前台湾经济已经进入后工业化阶段,服务业产值占GDP 比重近3/4,本应替代制造业扮演拉动经济增长的龙头角色,但因台湾服务业竞争力不强,加上过去民进党当局对两岸经贸限制措施,使其无法通过拓展大陆市场获得新的空间,一直以内需为导向,在岛内发展潜力有限。与制造业相比,台湾服务业的特点是:低实质成长、低投资比例、低劳动投入、低研发投入、低国际竞争力、低产业关联度,只在名义上拥有高利润及高GDP 比重, 因此在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下,台湾服务业无法充当扩大内需的主导产业。鉴于台湾对外投资的70%以上在大陆,其中绝大部分是制造业企业,台湾服务业也需要跟随服务对象拓展经营领域,增强自身实力。

其次是产品结构问题。台湾经济过度依赖半导体、面板等少数产业,其产品出口占总出口的40%左右,占民间投资的近70%。此次金融危机与全球半导体、面板产业的周期性衰退发生共振,对台湾经济影响更大。台湾的海岛形态决定其必须发展外向型经济,但其出口依存度近两年已经在70%左右,外贸依存度约120%上下,大大高于亚太地区其它新兴经济体,外部市场受到冲击的时候,难以依靠扩大内需缓解危机。此外,由于制造业的明星产品单一,台湾产品出口竞争力近年出现下降势头,2000-2008年,台湾产品在美国市场占有率从3.43%降至1.71%,

在大陆的市场占有率从11.2%降至9.3%。与大陆进行产业合作有利于台湾企业产品多元化与竞争力提升。

最后是产值结构问题。在产品价值链生产的“微笑曲线”中,台湾企业仍多集中在利润较低的加工制造环节,较少涉入高利润的研发与销售环节。在国际金融危机中,台湾制造业缺乏自有品牌、核心技术与销售渠道、仍以代工为主的生产模式弊端暴露无遗。危机爆发后,金融去杠杆化使台湾厂商上游客户资金失血,订单急剧下降甚至中断。台湾面板、内存(DRAM )厂商产能利用率降至30-40%左右,而韩国三星等拥有自主品牌及下游产业链的厂商,面板产品产能利用率一直维持在80%上下。建立自主品牌和销售通路需要有庞大市场的支撑,大陆这个被全世界看好的市场对台商而言是绝好的成长契机。

2台湾经济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对于大陆的依赖性

台湾是一个重要的交通枢纽,在发展第三产业以及对外双边贸易上,台湾是具备发展的条件的,并且台湾的经济的十大支柱产业均为新兴制造业等组成,这样就导致台湾的进出口集中在高新技术产品等开发性产品上。并且台湾经济面临的主要问题决定其具有加强两岸经济交流与合作的内在动因。因此,通过对台湾经济发展现状和两岸经济形势的变化,笔者将台湾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总结为三个大点:一是产业结构的问题;二是产品结构的问题;三是产值结构的问题。 从而显示出台湾经济对于大陆的依赖性。

2.1台湾经济存在的主要问题

2.1.1政治稳定度及不稳定的两岸关系的问题

政党之间过度攻防的结果,导致立法过程不顺畅,大大影响有关政策与法规的执行与制定,使其行政效率不高,让政府丧失民众信赖感,只要一个施政计划出现,就会碰到很大质疑,减缓了施政速度。同时,由于台湾当局推行分裂政策,造成两岸关系的不稳定,影响了台湾民间资本和外国资本在台湾的投资意愿。

2.1.2财政状况不佳的问题

长期以来,台湾财政状况不佳,税基萎缩,赋税收入年增长率从1992年19.7%一路下滑到2001年的-6.7%。这是一个社会财富分配的问题,也是地区经济再发展的问题,因此税制改革很迫切。

同时,各级公库和" 国库" 支出增长很快,在支出结构中,军备开支占了财政预算的很大比重,如1996年的财政预算中," 国防支出"(未含外购军备的特期预算) 占了22.1%;若再把行政开支计入,整个财政开支中非生产性开支的比重很大。财政状况持续恶化,至2002年,台当局总负债已接近40000亿新台币,债务余额占GDP 比重超过30%。

2.1.3经济基础的问题

台湾虽然人均GDP 较高,但内需市场狭小,自然资源较少,科技基础薄弱,井受此制约,形成了" 浅碟子经济" 的特点。这一特点主要表现在对海外市场和技术的依赖程度较高。1980年,台湾经济发展对对外贸易依存度高达95.6%,其中对出口贸易依存度也达47.89%;1995年的依存度虽有所下降, 但仍高达81.65%,其中对出口贸易依存度还有42.36%。近几年来虽然台湾产业升级取得一定成效,但关键技术仍然对外依赖性较高,如集成电路芯片产量已跃居世界前列,但其电路设计这一关键技术仍主要依靠发达国家。所以,台湾产业升级虽有进展,但整体工业技术并无突破性发展,工业技术自主开发能力不强的基本格局仍未改变。台湾经济对外依赖程度较高,受外部环境的影响和制约较大。

2.2台湾经济对于大陆的依赖性

“经济相互依存”是在国际政治现实运作中影响着众多国家机制实践的指导观念,也是中台两岸政权现正采用的政策手段。事实证明,两岸经贸之间台湾依赖大陆对于台湾来说更为有利,诚然,两岸经贸交流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算作双赢,否则,也不会搞得如此轰轰烈烈。但这种交流并非是一种对等和平均的互惠,而是以牺牲大陆的利益为代价的。其依赖性体现在以下五个大点:

2. 2. 1大陆对台湾保持多年贸易逆差。台湾是大陆贸易逆差的最大来源。

大陆从1991年以来一直是台湾外贸顺差的最大来源地,仅截止2006年底,台湾对大陆的贸易顺差就累计高达3987亿美元。(而台湾2005年全年的GDP 才3300亿美元)。2003年两岸贸易总额突破500亿美元,达到583.6亿,大陆成为台湾的最大贸易伙伴。依台湾“海关”统计,2007年,台湾对大陆(及香港)贸易顺差达706亿美元,2011年更是达到787.7亿美元。显示台湾外贸与经济对大陆市场的依赖性越来越大。

2. 2.2台湾对大陆的贸易依存度很大。

台湾最基本的经济特征是台湾是个岛屿,两头在外,原材料、能源都靠进口。

产品只能靠出口,所以台湾的出口规模很大,是印度的两倍。如果国际经济不景气,台湾产品卖不出去,工厂不能生产,就会带来失业。外部经济对台湾经济影响很大,台湾的贸易总额占其GDP 的差不多95%,经济都是靠外贸拉动。 2003年,台湾对香港和大陆的出口依赖度达到34.5%,大陆对台湾增长的贡献率超过70%。截止2006年,台商在大陆累计投资项目71847个,实际投资仅仅439.1亿美元。占到大陆吸引外商直接投资总额的7.3%,是大陆的第六大外资来源。尚不及1998年外商对中国一年的直接投资额(454.62亿),可见,台商对大陆的投资额虽不能说可以忽略,但也绝非举足轻重。截止2006年,台湾只是大陆的第七大贸易伙伴和第七大出口市场。而在2003年,大陆就已经是台湾的最大贸易伙伴和最大出口市场。

2. 2.3在两岸经济可替代性上,大陆市场对于台湾不可替代

众所周知,台湾作为昔日的亚洲四小龙之一,其优势产业在于制鞋业等劳动密集型产业以及半导体及IT 产业。随着大陆的改革开放,劳动密集型产业优势被大陆占据,而半导体及IT 行业又与日韩的优势产业相类似。也就是说,离开台湾,大陆可以找到日韩作贸易伙伴。而离开大陆,内需本来不足,又急需产业升级换代,并且需要外销市场的台湾去那里找寻如大陆这样大的市场?

2. 2.4若不加强与大陆的经贸来往,台湾有被边缘化的危险。

一方面是世界经济的一体化,大陆与台湾都已经进入世界贸易组织,但台湾却很难分享经济一体化的利益;另一方面就是区域经济一体化,大陆已经和香港、澳门都建立了更紧密经贸关系(CEPA),正在和东盟谈自由贸易区,台湾却没有办法加入其中,也没有与大陆及港澳建立密切的经贸合作机制,因而时刻面临着被孤立、被边缘化的危险。在这种情况下,台湾也搞了一个自由贸易区(FTA),并和巴拿马签署了自由贸易协定,但这主要是一种政治考虑,对台湾经济区域化的帮助不大。台湾非常希望和美国、日本签订FTA ,民间的、半官方的力量都在推动。台湾还曾经把一个参与国际经贸事务策略的小组改为策略联盟布局小组,并且由“行政院院长”召集,主要就是为了推动建立FTA 。但是,在中美关系的大格局下,台湾的这一打算根本无法实现。台湾经济的技术源头在日本,台湾本身

只是处于高级加工阶段,台湾的市场在大陆和东南亚。首先,今后10年如果半数日本厂商把厂转移到大陆,台湾经济就如无源之水。其次,今后十年台商则会由于岛内经济环境恶化和成本提高,而“胜利大逃亡”到大陆,有可能达50万家企业之众,则台湾经济之根由台湾岛转移到大陆,这是无法改变的趋势。第三,今后十年东盟加中国(10+1)的自由贸易区启动,台湾将失去市场空间。美国市场的台湾份额也会向大陆转移。而且届时启动可能是(10+3)包括日本、韩国,也可能(10+5)包括澳大利亚、新西兰,整个亚洲成为自由贸易区。因此,今后10年除了与大陆签署更紧密经贸条约,从与大陆的合作中取得一杯羹之外,台湾别无出路。

2. 2.5两岸经贸关系交流的增强加速了台湾产业结构的转型与升级

台湾地区劳动力密集型产业转移到祖国大陆,为台湾地区产业结构的升级创造了有利条件。这些产业转移到大陆后节省了企业的劳动力成本、土地成本、获得了较高的利润,从而使台湾地区企业有了更多的资金发展资本密集型产业和技术密集型产业。20世纪90年代末与90年代初期相比,台湾地区的资金密集型产业与技术密集型产业所占比重有了大幅提高,这与大量劳动力密集型产业转移到了祖国大陆有直接关系。根据台湾“经济部”的估计,传统工业的比重由42%下降到10%左右,高科技产业中的资讯经济比重由14%上升到56%。

2. 2.6台湾许多产业发展也十分依赖大陆,许多大企业依靠在大陆投资企业的赢利来维持生存

台湾高科技重镇新竹科学园区的产品一半要出口到大陆,可以说大陆市场影响着台湾高科技产业的兴衰。不仅如此,岛内对大陆煤炭、部分矿物原料、砂石等产品的进口依赖也相当大,直接影响到台湾经济的正常运行。可以说,两岸经贸发展已成为台湾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最重要支持力量。

3 大陆对台湾的经济政策及其政策效果

经贸政策对一国或地区的经贸实践具有重要影响,在两岸关系发展中,政策效用尤为明显。两岸关系在两岸政治分歧严重的背景下,排除干扰,得以迅猛发展,不仅是因为一般经济规律,更是因为大陆促进两岸经贸往来的对台经贸政策。大陆采取了一系列积极、主动、灵活、务实的政策措施,有效地推动了两岸经贸交流。两岸经贸交流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形成了以台商投资为主线,加工贸易为主要方式,投资带动贸易,贸易促进投资的两岸经贸交流发展格局。对台经贸政策随着两岸政经局势变化经历了一个变化调整过程,笔者根据政策演变的明显特征,将其分为四个阶段,分析大陆出台的对台经贸政策特点。

3.1 1979-2000年,以鼓励和优惠为核心的对台经贸政策

(1). 相关政策

根据两岸经贸关系的发展和演变,这一时段又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两岸经贸关系开始阶段(1979-1991);第二阶段,快速发展阶段(1992-1993);

第三阶段,相对缓慢平稳阶段(1994-2000)

第一阶段的政策主要有: 1979年的《告台湾同胞书》;1981年,时任人大常委会委员长的叶剑英发表《关于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和平统一的方针政策》重要讲话。1988年7月颁布《关于鼓励台湾同胞投资的规定》。在国务院颁布这一规定后的一段时间内,尤其在1989年至1991年间,许多省、直辖市及国家各部委纷纷出台了各自的有关台胞投资的规定、各种通知与各种法规政策。

第二阶段的政策主要有: 1993年12月,外经贸部和海关总署共同出台《对台湾地区小额贸易管理办法》

第三阶段的政策主要有:1994年3月,全国人大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台湾同胞投资保护法》1994年3月,国务院对台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对台商投资的领域、项目、方式采取“同等优先、适当放宽”的原则。1995年1月,江泽民发表《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的讲话,提出“不以政治分歧去影响、干扰两岸经济合作”,“要大力发展两岸经济交流与合作”,“无论在什么情况下,我们都将切实维护台商的一切正当权益” 。1998年5月,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发布《关于放开对台贸易进口经营权的通知》。1999年12月,国务院出台《中华人民共和国台湾同胞投资保护法实施细则》

(2). 政策特点

在“促进统一”这个最高目标的影响下,这一阶段所有经贸政策的主张都与“统一”联系在一起。由于认为促进两岸经贸交流,是加深两岸相互了解,寻求共同利益,最终导致和平统一的极其重要的步骤,大陆制定了“在经济上拉住台湾”的方略,从政治的高度来认识对台经贸工作。同时说明了此一阶段的对台政策是建立在国内贸易规范的基础之上的,对台经贸政策并没有纳入到国家整体对外经贸政策体系之内。

本阶段政策的另一大特点就是政策出台密度大,在这些优惠政策的作用下,台商对大陆的投资进入了高潮时期。

(3). 政策效果

在此阶段中,大陆出台的一系列政策吸引了大量台商来大陆投资,并且台湾当局被迫于1987年11月开放民众赴大陆探亲,对两岸关系的发展起到了极好的作用,面对大陆改革日益深入,前途光明,1988年台商签署投资合同金额达到5亿美元,是前五年总和的5倍。

1992年到1993三年两年间,邓小平南巡讲话向世界表示了中国进行改革开放的决心,另外,“汪辜会谈”的成功举行,为两岸关系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石,向世人展示了海峡两岸经贸合作的美好前景。这些都为台商进一步投资大陆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面对大好时机,台商不甘落后。在这两年间,台湾对大陆投资意愿达到历史顶峰,合同金额92年比91年增长近300%,93年批准台商投资项目超过万家,合同金额将近百亿美元。90年代初是两岸关系发展最快、最顺利的时期。

在1994-1997年间,因两岸政治关系急转直下,台商投资意愿陷入低谷,第一阶段的相关政策已失去其效果。在一个预测为高风险的环境中,对收益前景的缺乏信心,足以抵消一般优惠措施带来的利益。

3. 2民进党执政后至两岸入世,不以政治影响经济的灵活的对台经贸政策

(1). 相关政策

1999年12月,国务院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台湾同胞投资保护法实施细则》。2000年3月20日,此时大陆对台政策实际上已退到了底线,即“一个中国”原则,政策调整空间已很有限。

2000年5月20 日,中央台办国务院台办授权声明,重申一个中国原则,提出“在一个中国原则下,什么问题都可以谈”。声明中再次提出“大力发展两岸经济合作、人员往来和各项交流,以" 一个中国、两岸谈判" 的方式推动早日实现两岸直接" 三通"”。

2000年12月,外经贸部颁布《对台湾地区贸易管理办法》。

(2). 政策特点

2000年,中国入世前景明朗化,意味着海峡两岸的经贸关系将纳入到WTO 的体系之内,在此背景下,对台经贸政策开始转入规范化阶段。

2000年3月18日,主张“台独”的民进党籍台商投资大陆协议金额出现16。5%的增长,但是与大陆总体外资协议金额增长47%相比,仍有很大差距。一方面说明大陆采取的谨慎的对台政策使台商的信心有所增强,台商比1994---1997年期间对危机的承受力也有所上升。另一方面说明,两岸政治关系始终是影响两岸经贸关系的重要因素。

2000年5月20 日,陈水扁在就职演说中一面提出“三不”, “善意和解”,一面回避、模糊一个中国。在此背景下,中央领导人和国台办在多次讲话中军提到“在一个中国原则下,什么问题都可以谈”,这表明大陆对台政策已退到底线,即“一个中国”政策。在此基础上制定的政策最大限度的保持了优惠经贸政策的连续性,保护了台商在大陆投资经商的既得利益。

(3). 政策效果

在这一阶段,由于以上政策和形势的影响,灵活的对台经贸政策,不以政治分歧干扰经贸事务,两岸经贸交流并未因陈水扁上台而受到过多影响。2001年,台湾对大陆投资又上了一个台阶,从2000年的23。78亿美元上升至31。4亿美元,增幅达32。8%。另一方面,这一阶段经济政策的发布,对于遏制台湾宣布独立的意图起到了积极影响。

3. 3 两岸入世后到两岸政党交流之前,趋于规范化对台经贸政策。

(1). 相关政策

2001年9月10日,钱其琛副总理在“一国两制”框架下解决台湾问题,可以实行比港澳更宽的政策,其中包括“台湾可以继续使用台币”“大陆不收取台湾一分一厘的税收,不会调取台湾一分一厘的资金”“继续作为单独关税区” 等等。

2003年1月,钱其琛副总理发表重要讲话,提出“尽早实现两岸直接‘三通’,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也是当务之急。

外经贸部安民副部长发表《推动两岸直接通商,促进祖国和平统一》的讲话,虽然再次把两岸通商与统一联系起来,但是讲话也明确表示不以政治干扰经济,要积极采取更为灵活务实的措施推动两岸直接“通商”,并且呼吁两岸把握入世契机和条件。

2004年5月17日,在陈水扁发表连任就职演说之前,中台办、国台办授权发表声明,在明确重申反“台独”立场下,对两岸经贸交流表示支持和鼓励,并且提出深化两岸经贸合作的政策,建立紧密的两岸经济合作安排,互利互惠。 2005年1月28日,在两岸经贸交流问题上,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指出:“我们将一如既往地„„继续大力推动两岸经济交流与合作,保障台胞投资的一切合法权益,密切两岸经济关系,增进共同利益,努力开创两岸经济合作新局面,一起应对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挑战。

(2). 政策特点

本阶段是我对台经贸政策开始转入“规范化”阶段,2001年12月、2002年1月,两岸先后加入世贸组织,两岸经贸关系被赋予国际经济关系的新含意,受到国际经贸规则制约。公开的政策优惠逐渐减少,使得双方的经贸关系趋于正常化。

(3). 政策效果

迫使台湾当局对大陆经贸政策改“戒急用忍”为“积极开放、有效管理”,逐渐开放对大陆经贸限制,包括适度开放贸易、适度开放大陆资本投资台湾服务业。这期间各项政策均取得阶段性成果:第一,当年台商对大陆实际投资增长了近40%;第二,当年台商经第三地转投资猛增,达到57亿美元,其中主要以大

项目、大企业为主,远远超过按注册地统计的台资金额;第三,2003年台商大陆投资合同金额增长达到27%。使得“台独”势力被遏制,政治上的分歧减少,两岸关系趋于平稳。

3. 4两岸政党交流之后,对台经贸政策新的突破

(1). 相关政策

2005年4月29日中国共产党总书记胡锦涛与来访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举行正式会谈并发布新闻公报,公报第三条提到促进两岸经济全面交流,建立两岸经济合作机制促进两岸展开全面的经济合作,建立密切的经贸合作关系,包括全面、直接、双向“三通”,开放海空直航,加强投资与贸易的往来与保障,进行农渔业合作,解决台湾农产品在大陆的销售问题,改善交流秩序,共同打击犯罪,进而建立稳定的经济合作机制,并促进恢复两岸协商后优先讨论两岸共同市场问题。 2005年5月12日中国共产党总书记胡锦涛与亲民党主席宋楚瑜举行正式会谈并发表新闻公报,进一步实现两岸经贸关系正常化;促进两岸恢复协商后,就建立两岸贸易便利和自由化(两岸自由贸易区)等长期、稳定的相关机制问题进行磋商;加强两岸农业合作,大陆方面提供零关税等优惠待遇,台湾方面则落实农产品(水果)的直接运输;促进实现两岸企业双向直接投资;促进两岸展开全面经济交流,进而建立稳定的经贸合作机制;促进两岸在互惠互利基础上商谈解决保护台商投资权益的问题,商谈处理避免对台商双重征税的问题等等。

2005年9月7日国台办与国家开发银行签署《关于支持台胞投资企业发展开发性金融合作协议》,协议合作期限五年,开发性贷款额度共三百亿元人民币。

(2). 政策特点

这一阶段政策的一个突出特点是两岸政党交流推动了新的经贸政策的出台,对比公报中的内容,以及随后大陆出台的一系列新的经贸政策,很多在公报中提及的内容很快在大陆的经贸政策中得以体现。促进了两岸政党之间的进一步交流,改善了两岸关系

在两岸成功的政党交流的良好政治气氛中,大陆制定的部分政策在一些不太敏感的领域给与台湾方面单方面的优惠,如对台湾地区15种水果进口实行零关

税,这也预示着两岸经贸关系将迈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此外在CEPA 建立的大背景下,公报中明确指出的协议,为将来双方的经贸政策指明了方向。建立两岸贸易便利和自由化(两岸自由贸易区)是解决两岸关系日趋好转的重要途径,是进一步促进两岸关系发展的新的突破口。

(3). 政策效果

这一阶段的对台经贸政策中,大陆主动提出单方面开放台湾农产品贸易,鼓励台湾农民大陆创业,对台湾农业发展,争取台湾民心是非常有意义的。虽然大陆农产品在台湾受到歧视,但是大陆并没有就此提出“对等待遇”,显然没有把两岸农产品贸易看作是单纯的经济问题,而是着眼于政治大局,再次体现“在经济上拉住台湾”的对台经贸政策核心。

同时现在大陆的六万多家台资企业中生产型企业居多,其产品在国内市场占有不小的份额,外销订单也很大,因此需要的周转资金较多,另外一些企业是高新技术企业,设备需要更新,同样需要资金的支持。在这种背景下,国台办与国家开发银行签署的《关于支持台胞投资企业发展开发性金融合作协议》,兑现了中共对国民党、亲民党的承诺,为台商在大陆更好的发展提供了进一步的金融支持,是两岸关系在金融合作领域向深层次发展的一个良好的开端。

另外三百亿贷款是一个良好的开始,我们可以预期在开发银行的示范作用下,大陆的商业银行也会逐步提供针对台商的金融支持,这将有利于吸引更多的台商到大陆投资,以及促进已有的台资企业在大陆的进一步发展。与此同时也对促进海峡两岸双边合作,促进两岸关系改善起到了积极作用

4大陆对台经济政策的总体作用

1. 政策目标具有双重性——祖国统一与发展经贸

任何国家和地区的对外经贸政策都要服从该国家和地区的最高利益,在两岸问题上,最高利益是国家统一和领土安全。由于海峡两岸突出而严重的政治问题,对台经贸政策被赋予了沉重的政治使命,与其它对外经贸政策的一般政治含义不同,其政策目标表现为明显的双重性:经贸利益和政治利益。是否有利于促进祖国统一,是否有利于遏制“台独”,成为制定对台经贸政策,判定对台经贸政策有效性的重要依据。

二十多年来,尽管两岸经贸关系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我对台经贸政策始终围绕着“促进统一”这个最高目标,把所有经贸政策主张与“统一”联系在一起,认为促进两岸经贸交流是加深两岸相互了解,寻求共同利益,最终导致和平统一的极其重要的步骤。因而我们制定了“在经济上拉住台湾”的方略,从政治的高度来认识对台经贸工作。

2. 政府在对台经贸政策的制定中起到的主导作用

在对台经贸政策的制定过程中,政府的作用非常明显。由于政府的考虑并非只是经济因素,因此在这种条件下制定的政策就有了上述的双重目标。从上文分析的对台经贸政策经历的几个演变阶段中,我们都可以看出政府的作用。尤其是在对台湾15种水果实行零关税的问题上,政府突破了入世以来逐渐规范化的对台政策框架,继续对台湾实行优惠的经贸政策,深刻体现了政府在对台经贸政策制定过程中的主导作用。而这个作用在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两岸双边关系的进一步发展

3. 政策单方面优惠特点对于改善关系的作用

与大陆对其他国家的经贸政策相比,纵观三十年来的对台政策,我们可以发现,大陆对台经贸政策具有明显的单方面优惠的特点。三十年来,大陆对台经贸政策的优惠得到了比较好的保持,虽然两岸的政治经历了许多波折,但大陆仍坚持以经促统的战略,在经贸政策制定上坚持一贯的做法,给予台商和台湾商品优惠待遇。

4. 对台经贸政策的二元模式

在大陆除了中央政府的对台政策以外,各级省市地方政府也各自制定了对台经贸政策。例如在1988年7月国务院颁布《关于鼓励台湾同胞投资的规定》之

后的几年内各地方相继分别颁布了各自的鼓励台湾同胞投资的规定,由此形成了中央政策与地方政策并行的二元对台经贸政策体系。这在大陆总体对外经济政策体系中是独一无二的。从此可以看出大陆对台经贸发展的重视,这二元模式的经济政策体系的确立,保障了海峡两岸的经济合作,推动两岸关系朝正常化、友好化发展

5. 政策具有一定的弹性

大陆对台经贸政策在很大程度上带有一定的弹性,尤其表现在各个地方的法规政策中,在中央大的政策框架里,各个地方制定的涉台经贸政策往往更加优惠,给与台商更多的优惠条件。例如,1990年11月山东省政府出台的《山东省鼓励台湾同胞投资的优惠政策规定》中就制定了很多特殊的优惠待遇,除此以外,其它省市也有各自不同的优惠政策,可见,与大陆对其他国家地区的经贸政策相比,对台经贸政策并不是全国统一的,而是带有很大的弹性。这种以地方为单位的经济政策模式,使得大陆的经济政策趋向合理化,在不同的地区,享受不同的优惠,各地之间形成合理的竞争,吸引台商投资,加大双边经贸合作,同时加深两岸关系的正常发展。

5总结

台湾经济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取得巨大的改善与进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和大陆及台湾加入WTO ,大陆与台湾的对外贸易以及两岸双边的经贸合作在改善海峡两岸关系,缓和两岸形势,加快国家统一进程上,扮演着重要核心的角色。

作为中国东南海域的出口及西太平洋航道上的重要交通枢纽,台湾把握时机,紧紧依靠大陆市场,以其优越的高新技术产品不断发展,拓宽大陆市场,紧随大陆经济政策的变化而变化,获益巨大,使得两岸产业合作成为国际产业链条上的重要一环;而大陆的各项政策措施又深入贯彻落实“以经济拉住台湾”的战略,根据形势制定新的政策,不断改善双边关系,对于推动大陆与台湾经贸平稳发展发展,以及稳定两岸关系,促进祖国统一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民航资料库,《大陆对台经济科技政策及对两岸经济科技合作的影响》

【2】. 蔡英文,《台湾经济发展的几个关键问题》

【3】. 《如何看待当前两岸经济关系形势》 百度文库

【4】. 《两岸关系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百度文库

【5】. 江丙坤,《台湾经济发展问题与对策》, 2007.10.24


相关内容

  • 海峡两岸对外贸易对比
  • 两岸经济 Cross-strait economic 海峡两岸对外贸易对比 文/ 谢邦昌 化的历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贸易全球化,第二阶段是资金全球化,第三阶段则是制度的全球化. 在第一阶段(1979-1993年),中国政府改革对外贸易体制,取消国营企业对贸易的垄断权,鼓励出口,并且开放进 ...

  • 2010年_当前台海局势的新发展与前景展望
  • 当前台海局势的新发展与前景展望 (台海关系组) 导语:"我们永远不会要求美国为台湾而战" 2010年4月27日,马英九接受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卫星连线专访,在记者三度追问下,[CNN主持人问的是:"美国值不值得为台湾卷入战争?为台湾甘冒走 ...

  • 大一形势与政策
  • .1社会主义思想文化具有本质上的先进性 在漫长的文明进程中,人类既创造了日益雄厚.日益发达的物质文明,又创造了源远流长.绚丽多姿的思想文化.作为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思想文化不仅呈现出民族性.地域性的特征,而且总是与一定的社会制度.社会发展阶段相联系的.纵观人类发展史,世界各个国家和民族因处于不同 ...

  • 国共关系的历史
  • 国共关系的历史,发展及未来 以前: 国民党:1894年建立兴中会,1905年建立中国同盟会,1912年改组为国民党 共产党:1921年中共一大标志着中共的成立,1922年中共二大提出彻底的民主革命纲领. 国共关系的演变 第一次国共合作(1924-1927年大革命时期) 合作原因--反帝反封建的共同任 ...

  • 两岸问题分析
  • 2005年3月15日,十届全国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表决通过了<反分裂国家法>,再一次说明了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历史上,台湾曾三次分离出去,三次回归祖国.尽管两岸目前的分离状态,但两岸人民都在殷切盼望这种令人痛心的局面能早日结束.二两岸政府也都在为这一天的到来而不断努力着. 主张& ...

  • 中美关系与台湾问题
  • □苏  格 中美关系中的台湾问题 台湾问题是中国内政,本不该成为影响中美关系的因素.然而,在冷战的背景下,中国领土台湾被美国当做其国际棋盘上的一个棋子来摆布,台湾问题已成为中美关系中最重要.最敏感的问题. 冷战结束后,台湾分离主义势力试图扩大所谓"国际生存空间",而美国右翼势力又 ...

  • 海外侨胞热议"习马会":这是今年最令人激动的事
  • 首页 > 快讯 > 正文 海外侨胞热议"习马会":这是今年最令人激动的事 来源:  作者:严瑜   2015-11-07 10:02:00 外界期待的"习马会"就要举行.一直以来,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不仅为两岸同胞所期待,也时刻牵动着海外6000万华侨 ...

  • 两会前瞻:台海局势能否从不确定走向新平衡?|台湾|大陆
  • 原标题:两会前瞻:台海局势能否从不确定走向新平衡? 2016,台海局势发生重大变化,民进党执政后不愿面对"九二共识",两岸正式接触管道往来冻结.中美之间将因为台湾问题产生对抗的猜测,更让岛内一些力量寄希望于复杂局面下潜藏的重大不确定性. 能否在不利环境下维系两岸同胞共享和平发展的 ...

  • 第13课海峡两岸的交往教案
  • 第13课 海峡两岸的交往 漂河九年制学校 孙立芳 一.教材分析 本课讲述的台湾问题是祖国统一大业中的重要一环,与第12课<香港和澳门的回归>有着紧密的联系,二者的内容都统一于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全课介绍了50年来台湾和大陆关系的变化,旨在说明台湾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