鸭常见病的诊断与治疗

鸭病,特别是一些烈性的鸭传染病,严重地影响着鸭的健康,会给养鸭业造成重大的损失。因此必须加强饲养管理,认真做好鸭病的防治工作,以防鸭病的的发生。

1、鸭瘟

是一种急性、热性、败血性传染病。任何品种、性别和年龄的鸭都可能感染发病。病鸭的临床特点是头部肿大,流泪,两脚发软,拉绿色稀粪,体温升高,剖检时见肝脏有出血点,泄殖腔出血、水肿和坏死。鸭群感染鸭瘟后,迅速蔓延,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很高,往往造成大群死亡。

流行特点:在自然的情况下,不但鸭能感染,而且成年鹅也能感染,均可引起大群发病死亡。任何品种、年龄和性别的鸭都能感染本病,但发病率和死亡率有一定的差异。成年鸭较易感。在流行期间,死亡最严重的是产蛋鸭。20日龄以下的雏鸭较少发病。

健康鸭群和病鸭或病愈不久的带毒鸭一起放牧或在水中相遇,或健康鸭群放牧时经过疫区,都能发生感染。被患鸭的排泄物和分泌物污染的土壤、用具、运输工具、饲料以及饮水,都能成为本病的传染媒介。

鸭瘟的流行有明显的季节性,通常在春夏之际和秋季流行最严重,低洼潮湿能促使本病发生与流行,如将鸭群饲养在地势高和干燥的地方,本病较少发生和流行。鸭群饲料质量低劣、饲养管理不当是本病发生的诱因。不严格执行防疫措施,引入病鸭或带毒鸭,可引起本病的暴发。

症状:健康鸭感染鸭瘟后,一般2-5天就会出现明显的症状,约经1-5天死亡。 发病期,病鸭体温升高到42-44℃,显稽留热型,食欲减退,精神很差,离群独处,羽毛松乱;继而食欲完全消失,渴欲增加,两脚发软,翅膀下 垂,常伏地不愿走动,也不愿下水游泳,如强行驱赶,则步态摇摆稳,走几步之后,立即倒地。如强赶病鸭下水,则只漂浮于水面上。或挣扎着上岸。严重时则完全 不能行走和站立。病鸭下痢。粪便稀薄,呈绿色或灰白色,肛门周围的羽毛被沾污或结块。眼结膜充血、水肿,部分外翻,大多数病鸭流泪和眼睑水肿,眼睑周围的 羽毛沾湿。眼分泌物初为浆液性,继而粘脓样,上下眼睑常粘连。部分病鸭头部大或下颌水肿,故俗称“大头瘟”或“肿头瘟”。病的后期,病鸭体温逐渐下降至常 温以下,精神高度沉郁,不久即死亡。病程一般为2-35天,多呈急性经过。自然流行时,死亡率达90%以上,病程短,通常在发现停食后1-2天即死亡。个 别不死的可转为慢性,病鸭消瘦,生长发育不良,最具特征的症状为角膜混浊,甚至溃疡,一侧性或双目失明。

一周龄前后的小鸭也有发生鸭瘟病例。其症状基本上与大鸭所表现的症状相同,但临死前常出现明显的神经症状。

剖检:急性败血症,浆膜、粘膜和内脏器官呈现出血斑点,消化道粘膜出现坏死斑点病灶,实质脏器变性。皮下组织发生不同程度的炎性水肿。头和颈部的皮 肤

肿胀、紧张,切开时流出淡黄色透明液体。舌根咽部、腭部及食道、肠道、泄殖腔粘膜表面常有淡黄、灰黄或草黄色的伪膜覆盖,刮掉后即露出鲜红色、大小不

一 外形不规则的出血溃疡面。肝、脾表面和切面有米粒大的灰白色坏死斑点,脾脏常变小、发黑、胆囊肿大,卵泡内出血与变形。

诊断:可根据流行病学、症状以及病理剖 检变化等的一些特征,进行综合分析后作出诊断。

鸭瘟最容易误诊为鸭霍乱,尤其在这两种病经常流行的地区,应考虑有没有混合感染的可能性,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应当注意鉴别诊断。可从以下4个方面加以区别:

第一,从流行病学特点区别。鸭霍乱的特点是发病急,病程短,流行期不长,多呈散发性,也呈地方流行性,除鸭以外,鹅、鸡均可感染发病。而鸭瘟相对地发病稍缓慢,流行期比较长些,多呈地方性流行,但不会引起鸡发病。

第二,从临床症状区别。鸭霍乱的病鸭,除少数慢性病例外,一般不表现头颈肿胀现象;而鸭瘟病鸭则都表现有头肿、流泪的特征症状。

第三,从病理变化区别。鸭瘟病鸭的食道和泄殖腔粘膜有结痂性或假膜性的病灶;而鸭堆乱无此病变。鸭霍乱的肺脏常有严重病变,呈现弥漫性充血、出血和水肿,病程稍长的还会出现大叶性肺炎;而鸭病仅仅颈部呈炎性水肿,肺脏无此明显变化。

第四,从药物治疗效果区别的。鸭霍乱应用抗菌素和磺胺类药物都有良好的效果;而鸭瘟无效。

预防与防治:

(1)在没有发生鸭瘟的鸭场或地区,应做好预防工作,定期给鸭注射鸭瘟弱毒疫苗,种蛋鸭每年接种2次。接种时按瓶签注明的头份,用灭菌生理盐水稀释100倍,20日龄左右的小鸭每只肌肉注射0.5毫升;1.5-2个月龄时重复1次,肌注1毫升。

(2)鸭舍应经常保持清洁,定期严格消毒。

(3)对已发病的鸭群加强观察、检查,采取封锁、隔离、消毒等措施,并用弱毒疫苗进行紧急预防接种,用法同上。

(4)发病鸭群的场舍,每天做好粪便的清理工作,并用10%-20%石灰乳或百毒杀、菌毒敌进行消毒。

2、雏鸭病毒性肝炎

雏鸭病毒性肝炎是雏鸭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传播迅速,病程较短。发病初期的死亡率高达90%以上,给养鸭业带来很大损失。

流行特点:本病主要是侵害3-15日龄的雏鸭,此时期的雏鸭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在本病开始流行时,发病雏鸭多在10-14日龄之间。随着本病 的流行,发病雏鸭的日龄提前到1周龄之内,最早在3日龄就开始发病,死亡率可达90%-95%。17-25日龄的雏鸭发病较少,死亡率为16%-25%。 4-5周龄的幼鸭则很少死亡。

本病不危害成年鸭和其它家禽,流行没有严格的季节性,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春、冬季发病较多,死亡率也较高。饲养管理不当,饲料中缺乏维生素、微量元素,鸭舍内湿度过大等均能促使本病的发生。

本病主要通过消化道感染,病愈鸭的粪便中能够持续排出病毒1-2个月。 症状:本病的潜伏期一般为2-5天,少数为8-12天。雏鸭突然发病,传播迅速,几乎全部雏鸭都在发病后3-4天内死亡。开始时病鸭无精打采, 运动失调,身体倒向一侧或背部着地,转圈、下蹲,两脚呈痉挛性踢动,死前头向后仰,呈角弓反张姿态。通常在出现神经症状后几小时或几分钟内死亡。有些病例 发病很急,病雏鸭常没有任何症状而突然倒毙。发病后没有死亡的雏鸭,生长缓慢。 剖检:主要病变在肝脏和胆囊,肝脏肿大,质地松软,极易撕裂,被膜下有大小不等的出血点或出血斑。肝呈淡红色或外观呈斑驳状,死鸭日龄不同,肝 脏颜色也有差异。2-5日龄病雏的肝呈土黄色或红黄色,10-30日龄病雏的肝脏呈灰红色或黄红色。有些病例,肝脏实质有坏死灶,胆囊肿大,胆汁变淡。脾 脏也有不同程度的肿大,呈斑点状,被膜下有细小的出血点。肾脏肿大充血。胰脏充血,呈粉红色。心肌质软,呈熟肉样,脑充血、水肿、软化。

诊断:本病主要发生于2周龄以下的雏鸭,成年鸭不发病;发病急,传播快,病程短,死亡率高;病鸭出现神经症状;剖检可见肝脏变性和出血。根据以上特点,可作出初步诊断。确诊则需通过实验室检查。

预防与治疗:由于雏鸭病毒性肝炎发病早,传播快,因此必须采取早期对雏鸭的主动免疫预防措施和对种鸭的被动免疫预防措施。

(1)在流行雏鸭病毒性肝炎的地区鸭场,给出壳后3日龄内雏鸭皮下注射0.5毫升抗雏鸭病毒性肝炎高免血清,预防效果可达90-100%;也可给初出壳鸭每只接种雏鸭病毒性肝炎弱毒疫苗0.25毫升。

(2)对留种母鸭可用雏鸭病毒性肝炎弱毒免疫接种2次,第一次在产蛋前15天每只皮下或肌肉注射1毫升,隔7天左右再注射2毫升。在第二次接种后2-3周,健鸭所产的蛋可作种蛋。孵蛋的雏鸭具有天然被动免疫力,能抵抗本病。

目前尚无有效药治疗本病,最有效办法是在本病开始发生时,可用高免血清,每只肌肉注射0.5毫升,保护率可达90%以上。

3、鸭传染性浆膜炎

鸭传染性浆膜炎是主要侵害小鸭的一种传染病。其临床表现是困倦、不食、眼和鼻有分泌物、下痢、共济失调和抽搐。慢性病例斜颈或呼吸困难。病理特点为纤维素性心包炎、气囊炎、肝周炎以及脑膜炎等。

本病的发病率与死 亡率甚高,它会引起小鸭大批死亡或发育迟缓,是危害养鸭业的主要传染病之一。

流行特点:1-8周龄的鸭都是自然感染,尤为2-3周龄的小鸭最易感的,发病率可达90%以上,死亡率约50%-80%。

本病一年四季都可发生,尤以冬、春季节为甚,主要经呼吸道或皮肤感染。育雏室饲养密度过大,空气不流通,潮湿,卫生条件不好,饲养粗放、饲料营养水平过低等,均易造成本病的发生与传播。

症状:最急性病例看不到明显症状就突然死亡。急性病例的主要临床表现为嗜眠、缩颈或嘴抵地面,脚软弱,不愿走动或行动蹒跚,共济失调,不食或少 食,眼、鼻有浆液或粘液性分泌物。粪便稀薄,呈绿色或黄色,有的腹部膨胀。濒死时出现神经症状,如痉挛、摇头或点头,背脖和两腿伸直呈角弓反张状,不久抽 搐死亡,病程一般为1-3天,日龄较大的小鸭(4-7周龄),病程可达1周以上,且多呈亚急性或慢性经过。临床上除具有上述症状外,少数病例出现头颈歪 斜,遇惊扰时不断鸣叫,颈部弯转90度左右转圈或倒退。这样的病鸭长期发育不良、消

瘦、最后死亡。

剖检:最明显的肉眼病变是浆膜表面有纤维素性渗出物,主要在心包膜、肝表面和气囊。病程较急的病例,是心囊液数量增多,心外膜表面覆盖一薄层纤 维性渗出物。病程较慢的,则心囊充填淡黄色纤维素,使心包膜与心外膜粘连,肝脏表面覆盖一层极易剥离的灰白色或灰黄色纤维性膜。肝脏土黄色或棕红色,质较 脆,多肿大,胆囊肿大。多数病例气囊上有纤维素膜。脾多肿大,表面也常有纤维素膜。

诊断:可根据临床症状、病理剖检及微生物检查进行诊断。

临床诊断应注意病鸭多为2-3周龄,嗜眠,眼鼻有分泌物,下痢呈绿色和出现神经症状。慢性的有歪颈、转圈运动等症状,多出现在流行的后期,病理 剖检常见纤维素心包炎、肝周炎和气囊炎,据此可做出初步诊断。但在本病流行期间也常有鸭大肠杆菌性败血症发生,其病理变化与本病非常相似,肉眼难以区别。 因此还必须进行微生物检查才能确诊。

预防与治疗:首先要改善雏室的卫生条件,特别要注意通风、干燥、防寒,改变饲养密度和勤换垫草。

鉴于鸭李氏杆菌疫场中常有大肠杆菌感染,故使用大肠杆菌与鸭李氏杆菌混合灭活苗,比单独使用鸭李氏杆菌灭苗有明显降低死亡率有效果。

药物治疗是控制小鸭发病与死亡的一项重要措施,可采用氯霉素或土霉素,用药量按0.04%混于饲料,连续喂3-4天;环丙沙星0.3%混料连用4-5天,能有效控制发病与死亡,但如不同时改善饲养管理与卫生条件,则本病难在鸭场内根除。 4、鸭大肠杆菌病

鸭大肠杆菌病又称鸭大肠杆菌败血症,可侵害各种日龄的鸭,是鸭的常发病。病理特征是腹腔、胸腔器官以及各气囊表面有湿性颗粒性或乳样渗出物。

流行特点:各品种和年龄的鸭都可感染,以2-10周龄发病率最高,发病多见于秋末时节。初生雏鸭的感染常是由于蛋的污染而起。卫生条件差、潮湿、饲养密度过大,通风不良的鸭场是诱发本病。鸭大肠杆菌病的疫场通常发生小鸭传染性浆膜炎。

症状:本病主要症状为下痢,粪便稀薄,恶臭、带白色粘液或混有血丝、血块和气泡,一般呈青绿色或灰白色,肛门周围污秽。病雏精神萎顿、昏睡、食欲减退或废绝,渴欲增加,呼吸困难,常因败血症或衰弱脱水而死亡。

患病母鸭常发生大肠杆菌性输卵管炎、卵巢炎、脚软或抽搐,精神高度沉郁,腹部胀大。

剖检:病理 变化的主要特征是浆膜渗出性炎症,在心包膜、肝和气囊表面被覆纤维性渗出物,呈淡黄绿色,凝乳样或网状,厚度不一,常与肠壁粘连。肝脏常肿大,呈青铜色或 胆汁色,脾脏肿大发黑且呈斑纹状。剖开腹腔时常有腐败气味,可见渗出性腹膜炎和肠炎,肠内混有气泡和粘液,有时混有血液。在成年鸭或母鸭常见坏死性肠炎、 卵巢出血。

诊断:本病缺乏特征性的症状和病变,确诊要依靠病原菌的分离与鉴定。本病的临床症状和病变,与小鸭传染性

浆膜炎颇类似,因此在诊断时应予鉴别。

预防与治疗:大肠杆菌病是由于鸭受到各种不良因素的影响,致使抵抗力降低而发生的,因此,预防本病时应着重于消除不良因素。

(1)必须注意饲料质量,避免喂饲腐败、发霉和发酸的饲料。饲料中要有足够的维生素和矿物质。

(2)建立科学的饲养管理制度,不要突然改换饲料,喂料要定时定量。

(3)饮水应保持清洁,可在饮水中加入适量抗生素或百毒杀。

(4)禽舍保持清洁,通风干燥,冬天应注意保暖。孵化场所必须保持清洁干燥,种蛋应进行消毒。

(5)幼鸭避免暴晒或雨淋。

(6)疫苗注射。目前国内已有大肠杆菌灭活苗和与鸭李氏杆菌混合菌苗,可在20日龄和120日龄时各注射1次。

治疗可采用如下药物:

(1)青霉素:每100只幼鸭每天用40万单位投入饮水(限2小时饮完)或混入饲料中,连喂7天。

(2)金霉素和土霉素:每公斤饲料用3~5克,5-6天为1疗程,个别病例则每只每日量为10-15毫克,每天2次。

(3)痢特灵:每只雏鸭每天用2-3毫克,混入干粉料喂给。

(4)庆大霉素:肌肉注射,每公斤体重用1万单位,每天1次连用3天。

(5)环丙沙星(2.5%):每50公斤饲料混入150-200克,连用4-5天。

(6)硫酸新霉素:饲料中添加20-40ppm,连用3-4天

5、鸭霍乱

鸭霍乱又称鸭巴氏杆菌病或鸭出血性败血病,是一种危害家禽和野禽的接触性传染病,它常表现为一种高度发病率和死亡率的急性败血性疾病。病理特征为浆膜和粘膜上有小点出血,肝脏有大量坏死病灶。慢性型主要表现为关节炎。 本病是危害养鸭业最重要的传染病之一,很多国家都有发生。本病被发现已有200多年的历史,但至今仍被许多国家和地区列为重点预防的一种疾病。 流行特点:本病对各种家禽包括鸡、鸭、鹅、鸽、火鸡等都有易感性,对野禽中的野鸭、海鸥、天鹅和飞鸟都能感染。病鸭、带菌鸭以及其它带病禽类是 本病的传染来源。病禽的排泄物污染饲料、饮水,再经消化道传染,也可通过飞沫进入呼吸道传染,有时还可经损伤的皮肤传染。带菌的鸭往往由于长途运输途中饲 养管理不好和卫生条件太差,以致抵抗力降低而暴发本病。

本病的流行有不明显的季节性。由于各地气候条件不同,有的地区以春、秋两季发病较多,有的多发生于秋、冬,在我国南方却多发生于7-9月份。

从发病的鸭龄看,各种日龄的鸭均可发病,但1月龄以上的鸭发病率高,往往在几天内大批发病死亡。

症状:潜伏期约12小时到3天,按病程长短可分为最急性、急性和慢性3型。

(1)最急性常见于流行初期,无明显可见症状,常在吃食前或食后突然倒地,迅速死亡。有的鸭在放牧时突然死亡。

(2)急性型的病鸭精神萎顿,不愿下水游泳,即使下水,行动缓慢,常落后

于鸭群的后面,或独蹲一隅,不愿行动。羽毛松乱并且易被水粘湿。体温 42.3~43℃,食欲减低或不食,口渴,嗉囊内积食或积液、咳嗽、打喷嚏,呼吸加快,常张口呼吸。病鸭排出腥臭的白色或铜绿色的稀粪,少数混有血液。有 些病鸭两脚瘫痪,不能行走,常在1-3天内死亡。

(3)本病在流行过程中,常遗留部分慢性病例,约占发病总数的2%-10%。病鸭消瘦,一侧或两侧的局部关节肿胀、发热、疼痛,行走困难,跛行 或完全不能行走,穿刺时具有暗红色液体;若病的时间较久,则局部关节变硬。少数病例出现明显神经症状。病程常为几个星期甚至1个月以上。

剖检:最急性病例常无明显的剖检病变。急性型病例,皮肤上有少数散在的出血斑点。心包液增多,呈透明橙黄色。外膜、心耳、心冠有弥漫性出血斑 点。肝脏略肿大,呈粘土色,质地柔软,易破裂,表面有针尖大出血点和灰白色坏死灶。胆囊多肿大。肠道以十二指肠和大肠粘膜充血和出血最严重,并有轻度卡他 性炎症。肺呈多发性肺炎,关节囊增厚,内含有暗红色、混浊的粘稠液体。十发生脂肪变性和局部坏死。

诊断:由于缺乏特征性临床症状,因此生前较难诊断。在一般情况下,如发现鸭只突然死亡,就要多剖检几例。若见心冠间记及消化道粘膜有出血点,脾脏正常,肝有灰白色小点坏死灶,再结合流行病学和临床症状便可作出初步诊断。要作出确诊。必须进行实验室检查。

在诊断上要注意与鸭瘟相鉴别。鸭瘟除有一般的出血性素质外,常在食道和泄殖腔粘膜上有坏死,细菌培养阴性。

预防与治疗:

(1)避免病原的传入和带菌者传播疾病,平时要加强禽群的饲养管理工作,严格执行消毒卫生制度。尽量做到自繁自养,如需引进种禽或幼禽时,必须从无病的禽场购买。对新购进的鸭应至少隔离两周,进行详细的观察,如没有发现异常,才能与健康鸭合群。

(2)对病鸭要进行隔离,并及时用药物治疗。病群中未出现症状的鸭只,要喂给土霉素或环丙沙星,并要及时用疫苗作紧急接种,以控制发病。 治疗鸭霍乱的药物很多,效果较好的有下现几种:

(1)磺胺类药物中可用磺胺嘧啶和磺胺二甲基嘧啶,按0.4%~0.5%混于饲料中,连续喂服3-4天。

(2)抗生素中可用青霉素、链霉素和土霉素。对出现症状的鸭只,可用青霉素加链霉素注射,每鸭注射2-5万单位,每

天2次,连用3-4天。土霉素按0.05%-0.2%混于饲料或饮水中,连用3-4天。

(3)近年来多采用环丙沙星和喹乙醇。每50公斤饲料加入环丙沙星150-200克,连喂5天;或按每公斤体重用喹乙醇30毫克,拌于饲料中喂服,每天1次,连用3-5天。

鸭病,特别是一些烈性的鸭传染病,严重地影响着鸭的健康,会给养鸭业造成重大的损失。因此必须加强饲养管理,认真做好鸭病的防治工作,以防鸭病的的发生。

1、鸭瘟

是一种急性、热性、败血性传染病。任何品种、性别和年龄的鸭都可能感染发病。病鸭的临床特点是头部肿大,流泪,两脚发软,拉绿色稀粪,体温升高,剖检时见肝脏有出血点,泄殖腔出血、水肿和坏死。鸭群感染鸭瘟后,迅速蔓延,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很高,往往造成大群死亡。

流行特点:在自然的情况下,不但鸭能感染,而且成年鹅也能感染,均可引起大群发病死亡。任何品种、年龄和性别的鸭都能感染本病,但发病率和死亡率有一定的差异。成年鸭较易感。在流行期间,死亡最严重的是产蛋鸭。20日龄以下的雏鸭较少发病。

健康鸭群和病鸭或病愈不久的带毒鸭一起放牧或在水中相遇,或健康鸭群放牧时经过疫区,都能发生感染。被患鸭的排泄物和分泌物污染的土壤、用具、运输工具、饲料以及饮水,都能成为本病的传染媒介。

鸭瘟的流行有明显的季节性,通常在春夏之际和秋季流行最严重,低洼潮湿能促使本病发生与流行,如将鸭群饲养在地势高和干燥的地方,本病较少发生和流行。鸭群饲料质量低劣、饲养管理不当是本病发生的诱因。不严格执行防疫措施,引入病鸭或带毒鸭,可引起本病的暴发。

症状:健康鸭感染鸭瘟后,一般2-5天就会出现明显的症状,约经1-5天死亡。 发病期,病鸭体温升高到42-44℃,显稽留热型,食欲减退,精神很差,离群独处,羽毛松乱;继而食欲完全消失,渴欲增加,两脚发软,翅膀下 垂,常伏地不愿走动,也不愿下水游泳,如强行驱赶,则步态摇摆稳,走几步之后,立即倒地。如强赶病鸭下水,则只漂浮于水面上。或挣扎着上岸。严重时则完全 不能行走和站立。病鸭下痢。粪便稀薄,呈绿色或灰白色,肛门周围的羽毛被沾污或结块。眼结膜充血、水肿,部分外翻,大多数病鸭流泪和眼睑水肿,眼睑周围的 羽毛沾湿。眼分泌物初为浆液性,继而粘脓样,上下眼睑常粘连。部分病鸭头部大或下颌水肿,故俗称“大头瘟”或“肿头瘟”。病的后期,病鸭体温逐渐下降至常 温以下,精神高度沉郁,不久即死亡。病程一般为2-35天,多呈急性经过。自然流行时,死亡率达90%以上,病程短,通常在发现停食后1-2天即死亡。个 别不死的可转为慢性,病鸭消瘦,生长发育不良,最具特征的症状为角膜混浊,甚至溃疡,一侧性或双目失明。

一周龄前后的小鸭也有发生鸭瘟病例。其症状基本上与大鸭所表现的症状相同,但临死前常出现明显的神经症状。

剖检:急性败血症,浆膜、粘膜和内脏器官呈现出血斑点,消化道粘膜出现坏死斑点病灶,实质脏器变性。皮下组织发生不同程度的炎性水肿。头和颈部的皮 肤

肿胀、紧张,切开时流出淡黄色透明液体。舌根咽部、腭部及食道、肠道、泄殖腔粘膜表面常有淡黄、灰黄或草黄色的伪膜覆盖,刮掉后即露出鲜红色、大小不

一 外形不规则的出血溃疡面。肝、脾表面和切面有米粒大的灰白色坏死斑点,脾脏常变小、发黑、胆囊肿大,卵泡内出血与变形。

诊断:可根据流行病学、症状以及病理剖 检变化等的一些特征,进行综合分析后作出诊断。

鸭瘟最容易误诊为鸭霍乱,尤其在这两种病经常流行的地区,应考虑有没有混合感染的可能性,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应当注意鉴别诊断。可从以下4个方面加以区别:

第一,从流行病学特点区别。鸭霍乱的特点是发病急,病程短,流行期不长,多呈散发性,也呈地方流行性,除鸭以外,鹅、鸡均可感染发病。而鸭瘟相对地发病稍缓慢,流行期比较长些,多呈地方性流行,但不会引起鸡发病。

第二,从临床症状区别。鸭霍乱的病鸭,除少数慢性病例外,一般不表现头颈肿胀现象;而鸭瘟病鸭则都表现有头肿、流泪的特征症状。

第三,从病理变化区别。鸭瘟病鸭的食道和泄殖腔粘膜有结痂性或假膜性的病灶;而鸭堆乱无此病变。鸭霍乱的肺脏常有严重病变,呈现弥漫性充血、出血和水肿,病程稍长的还会出现大叶性肺炎;而鸭病仅仅颈部呈炎性水肿,肺脏无此明显变化。

第四,从药物治疗效果区别的。鸭霍乱应用抗菌素和磺胺类药物都有良好的效果;而鸭瘟无效。

预防与防治:

(1)在没有发生鸭瘟的鸭场或地区,应做好预防工作,定期给鸭注射鸭瘟弱毒疫苗,种蛋鸭每年接种2次。接种时按瓶签注明的头份,用灭菌生理盐水稀释100倍,20日龄左右的小鸭每只肌肉注射0.5毫升;1.5-2个月龄时重复1次,肌注1毫升。

(2)鸭舍应经常保持清洁,定期严格消毒。

(3)对已发病的鸭群加强观察、检查,采取封锁、隔离、消毒等措施,并用弱毒疫苗进行紧急预防接种,用法同上。

(4)发病鸭群的场舍,每天做好粪便的清理工作,并用10%-20%石灰乳或百毒杀、菌毒敌进行消毒。

2、雏鸭病毒性肝炎

雏鸭病毒性肝炎是雏鸭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传播迅速,病程较短。发病初期的死亡率高达90%以上,给养鸭业带来很大损失。

流行特点:本病主要是侵害3-15日龄的雏鸭,此时期的雏鸭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在本病开始流行时,发病雏鸭多在10-14日龄之间。随着本病 的流行,发病雏鸭的日龄提前到1周龄之内,最早在3日龄就开始发病,死亡率可达90%-95%。17-25日龄的雏鸭发病较少,死亡率为16%-25%。 4-5周龄的幼鸭则很少死亡。

本病不危害成年鸭和其它家禽,流行没有严格的季节性,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春、冬季发病较多,死亡率也较高。饲养管理不当,饲料中缺乏维生素、微量元素,鸭舍内湿度过大等均能促使本病的发生。

本病主要通过消化道感染,病愈鸭的粪便中能够持续排出病毒1-2个月。 症状:本病的潜伏期一般为2-5天,少数为8-12天。雏鸭突然发病,传播迅速,几乎全部雏鸭都在发病后3-4天内死亡。开始时病鸭无精打采, 运动失调,身体倒向一侧或背部着地,转圈、下蹲,两脚呈痉挛性踢动,死前头向后仰,呈角弓反张姿态。通常在出现神经症状后几小时或几分钟内死亡。有些病例 发病很急,病雏鸭常没有任何症状而突然倒毙。发病后没有死亡的雏鸭,生长缓慢。 剖检:主要病变在肝脏和胆囊,肝脏肿大,质地松软,极易撕裂,被膜下有大小不等的出血点或出血斑。肝呈淡红色或外观呈斑驳状,死鸭日龄不同,肝 脏颜色也有差异。2-5日龄病雏的肝呈土黄色或红黄色,10-30日龄病雏的肝脏呈灰红色或黄红色。有些病例,肝脏实质有坏死灶,胆囊肿大,胆汁变淡。脾 脏也有不同程度的肿大,呈斑点状,被膜下有细小的出血点。肾脏肿大充血。胰脏充血,呈粉红色。心肌质软,呈熟肉样,脑充血、水肿、软化。

诊断:本病主要发生于2周龄以下的雏鸭,成年鸭不发病;发病急,传播快,病程短,死亡率高;病鸭出现神经症状;剖检可见肝脏变性和出血。根据以上特点,可作出初步诊断。确诊则需通过实验室检查。

预防与治疗:由于雏鸭病毒性肝炎发病早,传播快,因此必须采取早期对雏鸭的主动免疫预防措施和对种鸭的被动免疫预防措施。

(1)在流行雏鸭病毒性肝炎的地区鸭场,给出壳后3日龄内雏鸭皮下注射0.5毫升抗雏鸭病毒性肝炎高免血清,预防效果可达90-100%;也可给初出壳鸭每只接种雏鸭病毒性肝炎弱毒疫苗0.25毫升。

(2)对留种母鸭可用雏鸭病毒性肝炎弱毒免疫接种2次,第一次在产蛋前15天每只皮下或肌肉注射1毫升,隔7天左右再注射2毫升。在第二次接种后2-3周,健鸭所产的蛋可作种蛋。孵蛋的雏鸭具有天然被动免疫力,能抵抗本病。

目前尚无有效药治疗本病,最有效办法是在本病开始发生时,可用高免血清,每只肌肉注射0.5毫升,保护率可达90%以上。

3、鸭传染性浆膜炎

鸭传染性浆膜炎是主要侵害小鸭的一种传染病。其临床表现是困倦、不食、眼和鼻有分泌物、下痢、共济失调和抽搐。慢性病例斜颈或呼吸困难。病理特点为纤维素性心包炎、气囊炎、肝周炎以及脑膜炎等。

本病的发病率与死 亡率甚高,它会引起小鸭大批死亡或发育迟缓,是危害养鸭业的主要传染病之一。

流行特点:1-8周龄的鸭都是自然感染,尤为2-3周龄的小鸭最易感的,发病率可达90%以上,死亡率约50%-80%。

本病一年四季都可发生,尤以冬、春季节为甚,主要经呼吸道或皮肤感染。育雏室饲养密度过大,空气不流通,潮湿,卫生条件不好,饲养粗放、饲料营养水平过低等,均易造成本病的发生与传播。

症状:最急性病例看不到明显症状就突然死亡。急性病例的主要临床表现为嗜眠、缩颈或嘴抵地面,脚软弱,不愿走动或行动蹒跚,共济失调,不食或少 食,眼、鼻有浆液或粘液性分泌物。粪便稀薄,呈绿色或黄色,有的腹部膨胀。濒死时出现神经症状,如痉挛、摇头或点头,背脖和两腿伸直呈角弓反张状,不久抽 搐死亡,病程一般为1-3天,日龄较大的小鸭(4-7周龄),病程可达1周以上,且多呈亚急性或慢性经过。临床上除具有上述症状外,少数病例出现头颈歪 斜,遇惊扰时不断鸣叫,颈部弯转90度左右转圈或倒退。这样的病鸭长期发育不良、消

瘦、最后死亡。

剖检:最明显的肉眼病变是浆膜表面有纤维素性渗出物,主要在心包膜、肝表面和气囊。病程较急的病例,是心囊液数量增多,心外膜表面覆盖一薄层纤 维性渗出物。病程较慢的,则心囊充填淡黄色纤维素,使心包膜与心外膜粘连,肝脏表面覆盖一层极易剥离的灰白色或灰黄色纤维性膜。肝脏土黄色或棕红色,质较 脆,多肿大,胆囊肿大。多数病例气囊上有纤维素膜。脾多肿大,表面也常有纤维素膜。

诊断:可根据临床症状、病理剖检及微生物检查进行诊断。

临床诊断应注意病鸭多为2-3周龄,嗜眠,眼鼻有分泌物,下痢呈绿色和出现神经症状。慢性的有歪颈、转圈运动等症状,多出现在流行的后期,病理 剖检常见纤维素心包炎、肝周炎和气囊炎,据此可做出初步诊断。但在本病流行期间也常有鸭大肠杆菌性败血症发生,其病理变化与本病非常相似,肉眼难以区别。 因此还必须进行微生物检查才能确诊。

预防与治疗:首先要改善雏室的卫生条件,特别要注意通风、干燥、防寒,改变饲养密度和勤换垫草。

鉴于鸭李氏杆菌疫场中常有大肠杆菌感染,故使用大肠杆菌与鸭李氏杆菌混合灭活苗,比单独使用鸭李氏杆菌灭苗有明显降低死亡率有效果。

药物治疗是控制小鸭发病与死亡的一项重要措施,可采用氯霉素或土霉素,用药量按0.04%混于饲料,连续喂3-4天;环丙沙星0.3%混料连用4-5天,能有效控制发病与死亡,但如不同时改善饲养管理与卫生条件,则本病难在鸭场内根除。 4、鸭大肠杆菌病

鸭大肠杆菌病又称鸭大肠杆菌败血症,可侵害各种日龄的鸭,是鸭的常发病。病理特征是腹腔、胸腔器官以及各气囊表面有湿性颗粒性或乳样渗出物。

流行特点:各品种和年龄的鸭都可感染,以2-10周龄发病率最高,发病多见于秋末时节。初生雏鸭的感染常是由于蛋的污染而起。卫生条件差、潮湿、饲养密度过大,通风不良的鸭场是诱发本病。鸭大肠杆菌病的疫场通常发生小鸭传染性浆膜炎。

症状:本病主要症状为下痢,粪便稀薄,恶臭、带白色粘液或混有血丝、血块和气泡,一般呈青绿色或灰白色,肛门周围污秽。病雏精神萎顿、昏睡、食欲减退或废绝,渴欲增加,呼吸困难,常因败血症或衰弱脱水而死亡。

患病母鸭常发生大肠杆菌性输卵管炎、卵巢炎、脚软或抽搐,精神高度沉郁,腹部胀大。

剖检:病理 变化的主要特征是浆膜渗出性炎症,在心包膜、肝和气囊表面被覆纤维性渗出物,呈淡黄绿色,凝乳样或网状,厚度不一,常与肠壁粘连。肝脏常肿大,呈青铜色或 胆汁色,脾脏肿大发黑且呈斑纹状。剖开腹腔时常有腐败气味,可见渗出性腹膜炎和肠炎,肠内混有气泡和粘液,有时混有血液。在成年鸭或母鸭常见坏死性肠炎、 卵巢出血。

诊断:本病缺乏特征性的症状和病变,确诊要依靠病原菌的分离与鉴定。本病的临床症状和病变,与小鸭传染性

浆膜炎颇类似,因此在诊断时应予鉴别。

预防与治疗:大肠杆菌病是由于鸭受到各种不良因素的影响,致使抵抗力降低而发生的,因此,预防本病时应着重于消除不良因素。

(1)必须注意饲料质量,避免喂饲腐败、发霉和发酸的饲料。饲料中要有足够的维生素和矿物质。

(2)建立科学的饲养管理制度,不要突然改换饲料,喂料要定时定量。

(3)饮水应保持清洁,可在饮水中加入适量抗生素或百毒杀。

(4)禽舍保持清洁,通风干燥,冬天应注意保暖。孵化场所必须保持清洁干燥,种蛋应进行消毒。

(5)幼鸭避免暴晒或雨淋。

(6)疫苗注射。目前国内已有大肠杆菌灭活苗和与鸭李氏杆菌混合菌苗,可在20日龄和120日龄时各注射1次。

治疗可采用如下药物:

(1)青霉素:每100只幼鸭每天用40万单位投入饮水(限2小时饮完)或混入饲料中,连喂7天。

(2)金霉素和土霉素:每公斤饲料用3~5克,5-6天为1疗程,个别病例则每只每日量为10-15毫克,每天2次。

(3)痢特灵:每只雏鸭每天用2-3毫克,混入干粉料喂给。

(4)庆大霉素:肌肉注射,每公斤体重用1万单位,每天1次连用3天。

(5)环丙沙星(2.5%):每50公斤饲料混入150-200克,连用4-5天。

(6)硫酸新霉素:饲料中添加20-40ppm,连用3-4天

5、鸭霍乱

鸭霍乱又称鸭巴氏杆菌病或鸭出血性败血病,是一种危害家禽和野禽的接触性传染病,它常表现为一种高度发病率和死亡率的急性败血性疾病。病理特征为浆膜和粘膜上有小点出血,肝脏有大量坏死病灶。慢性型主要表现为关节炎。 本病是危害养鸭业最重要的传染病之一,很多国家都有发生。本病被发现已有200多年的历史,但至今仍被许多国家和地区列为重点预防的一种疾病。 流行特点:本病对各种家禽包括鸡、鸭、鹅、鸽、火鸡等都有易感性,对野禽中的野鸭、海鸥、天鹅和飞鸟都能感染。病鸭、带菌鸭以及其它带病禽类是 本病的传染来源。病禽的排泄物污染饲料、饮水,再经消化道传染,也可通过飞沫进入呼吸道传染,有时还可经损伤的皮肤传染。带菌的鸭往往由于长途运输途中饲 养管理不好和卫生条件太差,以致抵抗力降低而暴发本病。

本病的流行有不明显的季节性。由于各地气候条件不同,有的地区以春、秋两季发病较多,有的多发生于秋、冬,在我国南方却多发生于7-9月份。

从发病的鸭龄看,各种日龄的鸭均可发病,但1月龄以上的鸭发病率高,往往在几天内大批发病死亡。

症状:潜伏期约12小时到3天,按病程长短可分为最急性、急性和慢性3型。

(1)最急性常见于流行初期,无明显可见症状,常在吃食前或食后突然倒地,迅速死亡。有的鸭在放牧时突然死亡。

(2)急性型的病鸭精神萎顿,不愿下水游泳,即使下水,行动缓慢,常落后

于鸭群的后面,或独蹲一隅,不愿行动。羽毛松乱并且易被水粘湿。体温 42.3~43℃,食欲减低或不食,口渴,嗉囊内积食或积液、咳嗽、打喷嚏,呼吸加快,常张口呼吸。病鸭排出腥臭的白色或铜绿色的稀粪,少数混有血液。有 些病鸭两脚瘫痪,不能行走,常在1-3天内死亡。

(3)本病在流行过程中,常遗留部分慢性病例,约占发病总数的2%-10%。病鸭消瘦,一侧或两侧的局部关节肿胀、发热、疼痛,行走困难,跛行 或完全不能行走,穿刺时具有暗红色液体;若病的时间较久,则局部关节变硬。少数病例出现明显神经症状。病程常为几个星期甚至1个月以上。

剖检:最急性病例常无明显的剖检病变。急性型病例,皮肤上有少数散在的出血斑点。心包液增多,呈透明橙黄色。外膜、心耳、心冠有弥漫性出血斑 点。肝脏略肿大,呈粘土色,质地柔软,易破裂,表面有针尖大出血点和灰白色坏死灶。胆囊多肿大。肠道以十二指肠和大肠粘膜充血和出血最严重,并有轻度卡他 性炎症。肺呈多发性肺炎,关节囊增厚,内含有暗红色、混浊的粘稠液体。十发生脂肪变性和局部坏死。

诊断:由于缺乏特征性临床症状,因此生前较难诊断。在一般情况下,如发现鸭只突然死亡,就要多剖检几例。若见心冠间记及消化道粘膜有出血点,脾脏正常,肝有灰白色小点坏死灶,再结合流行病学和临床症状便可作出初步诊断。要作出确诊。必须进行实验室检查。

在诊断上要注意与鸭瘟相鉴别。鸭瘟除有一般的出血性素质外,常在食道和泄殖腔粘膜上有坏死,细菌培养阴性。

预防与治疗:

(1)避免病原的传入和带菌者传播疾病,平时要加强禽群的饲养管理工作,严格执行消毒卫生制度。尽量做到自繁自养,如需引进种禽或幼禽时,必须从无病的禽场购买。对新购进的鸭应至少隔离两周,进行详细的观察,如没有发现异常,才能与健康鸭合群。

(2)对病鸭要进行隔离,并及时用药物治疗。病群中未出现症状的鸭只,要喂给土霉素或环丙沙星,并要及时用疫苗作紧急接种,以控制发病。 治疗鸭霍乱的药物很多,效果较好的有下现几种:

(1)磺胺类药物中可用磺胺嘧啶和磺胺二甲基嘧啶,按0.4%~0.5%混于饲料中,连续喂服3-4天。

(2)抗生素中可用青霉素、链霉素和土霉素。对出现症状的鸭只,可用青霉素加链霉素注射,每鸭注射2-5万单位,每

天2次,连用3-4天。土霉素按0.05%-0.2%混于饲料或饮水中,连用3-4天。

(3)近年来多采用环丙沙星和喹乙醇。每50公斤饲料加入环丙沙星150-200克,连喂5天;或按每公斤体重用喹乙醇30毫克,拌于饲料中喂服,每天1次,连用3-5天。


相关内容

  • 爱医资源-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细则
  •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细则 肿瘤学专业 2009年7月 肿瘤外科专业 一.第一阶段(第一年至第三年) 此阶段为肿瘤外科专业的临床基础训练.通过主要科室轮转,参加临床工作,严格基本训练,掌握综合外科及本学科基础理论和技能,完成一定数量病种.手术例数及日常工作,训练其严格的科学作风. (一) 时间安排 综合 ...

  • 全科医生规范化培养标准(试行)
  • 卫生部 教育部关于 印发<全科医生规范化培养标准(试行)>的通知 卫科教发„2012‟48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厅局.教育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局.教育局,卫生部直属有关单位,教育部直属有关高校: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建立全科医生制度的指导意见>(国发„2011‟ ...

  • 二级医院临床科室基本诊疗技术标准
  • 二级综合医院临床科室基本诊疗技术标准 为有序合理使用本区域的医疗资源,学科设置与专业项目,应立足本地区常见病为主,以下所列"学科设置与专业项目"大部分引自卫生部第一周期医院评审<二级医院评审标准>中设置的<临床科室技术标准>"一般"与& ...

  • 内科学课程标准
  • <内科学>课程标准所属系部:医疗系 课程类型:专业核心课程 一.前言 (一)课程性质与任务 <内科学>是研究人体各系统疾病发生发展规律.诊断.治疗和预防的一门学科.整体性 较强.涉及知识面较广.与基础医学及其他临床学科之间的联系甚为密切,在临床医学中具有 十分重要的地位. 本 ...

  • 儿科见习指导
  • 儿科学见习教学大纲 第一节 儿科学见习教学大纲 见习教学是对课堂教学的巩固和补充.要按照教学大纲重点内容,以病例讨论为中心,合理安排,严密组织,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努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使学生切实掌握儿科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体安排如下: 见习时数 3-6 3-6 3 ...

  • 2017西医综合考研大纲原文
  • 2017西医综合考研大纲原文(文字完整版) Ⅰ.考试性质 临床医学综合能力(西医)是为医学高等院校招收临床医学类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而设置的,具有选拔性质的全国统一入学考试科目.目的是科学.公平.有效地测试考生是否具有备继续攻读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所需要的医学基础理论和临床基本技能.评价的标准是高等医 ...

  • 临床医学专业[儿科学]教学大纲
  • <儿科学>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02xxx 课程名称: 儿科学 Pediatrics 课程类型: 专业课 总学时: 75 授课学时:54 见习学时:21 学分: 4.5 适用对象: 供临床医学专业五年制使用 一.本课程教学目标 儿科学是临床医学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它是研究胎儿至青少年时期 ...

  • [外科学]教学大纲
  • 外科学教学大纲 前 言 外科学是临床医学的一个分科.现代科学的范畴包括许多疾病,它涉及这些疾病的病因.发生.发展.病理.诊断.预防和治疗等的知识:在治疗方面要能运用手术和非手术的处理.根据国家教委<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临床医学专业本科主要课程基本要求>,通过外科学的教学,学生应最终掌握常见外 ...

  • 住院医师培训各项管理制度
  • 住院医师培训各项管理制度(细则) 一.住院医师行政管理制度 (一) 住院医师必须经过上岗前教育.技能培训,考核合格方能上岗工作. (二) 住院医师应自觉遵守医院的各项规章制度,必须严格遵守医院规定的作息时间,按时上下班,不迟到.不早退.不擅离岗位.不得擅自调班.私自请他人代班.认真履行<住院医 ...

  • 3272+内科护理学(1)
  • 2012年秋期成人教育(专科) <内科护理学(1)>期末复习指导 2012年12月修订 第一部份 课程考核说明 1.考核目的 通过本次考试,了解学生对本课程基本内容和重.难点的掌握程度,以及运用本课程的 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来分析和解决对内科护理学认识的能力,同时培养临床思考 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