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渗滤液的危害及其处理
南安市环境监测站林荣榜
【搞要】
以某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为例。阐述了垃圾渗滤液的特性及对环境的危害。并提出通过工艺的改进减少垃圾渗滤液对周边环
境的影响。
【关键词】卫生填埋垃圾渗滤液处理处置技术
前言
目前.我国大部分城市以卫生填埋作为垃圾处理的基本方式,在今后一段时期,卫生填埋处理仍将是国内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的基本方式。卫生填埋作为目前最常见的垃圾处理方法,也存在着诸多污染问题,特别是填埋过程中产生的大量垃圾渗滤液,如不妥善处理。会对周围的水体和土壤造成严重污染。
1垃圾渗滤液及其污染特性
垃圾渗滤液是垃圾在堆放和填埋过程中由于发酵、雨水冲刷和地表水、地下水浸泡而渗滤出来的污水。来源主要有四个方面【l】:垃圾自身含水、垃圾生化反应产生的水、地下潜水的反渗和大气降水,其中大气降水具有集中性、短时性和反复性,占渗滤液总量的大部分。
渗滤液是一种成分复杂的高浓度有机废水。其性质取决于垃圾成分、垃圾的粒径、压实程度、现场的气候、水文条件和填埋时问等因素。一般来说有以下特点:
1.1水质复杂,危害性大。有研究表明闭,运用GC—MS联用技术对垃圾渗滤液中有机污染物成分进行分析,共检测出垃圾渗滤液中主要有机污染物63种,可信度在60%以上的有34种。其中,烷烯烃6种,羧酸类19种,酯类5种,醇、酚类10种,醛、酮类10种,酰胺类7种,芳烃类1种,其他5种。其中已被确认为致癌物1种,促癌物、辅致癌物4种,致突变物1种,被列入我国环境优先污染物“黑名单”的有6种。
1.2
1.4水质变化大。根据填埋场的年龄,垃圾渗滤液分为两类:一类是填埋时问在5年以下的年轻渗滤液,其特点是CODcr、BOD5浓度高,可生化性强;另一类是填埋时问在5年以上的年老渗滤液,由于新鲜垃圾逐渐变为陈腐垃圾,其pH值接近中性,CODcr和BOD5浓度有所降低,BOD5,CODcr比值减小,氨氮浓度增加。
1.5金属含量较高。垃圾渗滤液中含有十多种金属离子,其中铁和锌在酸性发酵阶段较高,铁的浓度可达2000mg,L左右;锌的浓度可达130mg,L左右,铅的浓度可达12.3mg/L,钙的浓度甚至达到4300mg,】L【41
1.6渗滤液中的微生物营养元素比例失调。主要是C、N、P的比例失调。一般的垃圾渗滤液中的BOD,:P大都大于300。
2垃圾渗滤液对环境的影响
通过对某填埋场的渗滤液处理情况进行调查发现,填埋场运行至今,大约处理了约80万吨的渗滤液,同时约有32万吨的渗滤液从污水库中溢出直接进入纳污水域.并且目前还有9.6万吨渗滤液存储于污水库内。经过化学分析。在污水库出口处的渗滤液CODcr平均值为2800mg/l,BOD,平均值为1750mg/l,氨氮708mg,l,总氮平均浓度达700mg/l,平均色度达251度,金属含量不高,以色质联机对有机物定性分析,发现渗滤液中有机物最高含碳数可达12.主要为环烷烃、酯类、羧酸类、苯酚和硫磺等。经过处理后排入纳污水域的水质CODcr值为283m朗,仍超
CODcr和BOD,浓度高。渗滤液中CODcr和BOD,最高标1.83倍,BOD5值为108m鲫,超标2.6倍,NH3一N值为190mg,
l,超标11.67倍,总氮679mg,l,色度133度,并且含有大量有机物.说明了该场污水处理过程还未能满足污水达标排放.受此影响。该填埋场的~级纳污水体的水质已经明显恶化。这一情况已经引起当地部门的高度重视。
分别可达90000mg,L、38000mg,L甚至更高唧
1.3氨氮含量高,并且随填埋时间的延长而升高,最高可达1700mg/L。渗滤液中的氮多以氨氮形式存在,约占TNK40%一
50%。
表1某垃圾填埋场实际污水处理状况与设计标准的比较
日处理水量
m3/d
BOD5
进水水质
COD口
T—N
NH,一N
经处理后出水
色度(倍)未考虑
’
BODs
COD口
T—NNH,N
m妒
55003300
mg/l
80003000
mg/l
200700
mg/1
160800
mg/l
301082.6
mg/l
1002831.83
mg/lmg/l
15
色度(倍)
设计参数实际工况
1000480
800
679
11011.67
133
超标倍数
3渗滤液的处理工艺改进
针对该垃圾填埋场存在的问题.对该场污水处理设施提出以下改进建议:O)改革处理工艺,增加“FEO”前处理工段,(2)完
善厌氧反应器的配套设施,(3)对奥贝尔氧化沟进行改造,(4)加强对氧化塘的运行管理。希望通过此次改进能是处理后的废水达标排放.有效控制渗滤液对周边环境造成的污染。
万方数据
2007年第6期(总第6期)65
4发展趋势
垃圾填埋场渗滤液的控制和处理是保证垃圾的长期、安全处置的关键。因此,对渗滤液处理的研究至关重要。通过分析和总结目前渗滤液处理现状,今后渗滤液处理研究应把重点放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现有的渗滤液处理方法多种多样,各具特色,因此,运用时不能生搬硬套,而要因地制宜。不同地域的地理位置、地理结构、气象条件以及垃圾成分等因素的差别都会导致渗滤液质和量的差异。如针对北方降雨量少而蒸发量大的特点,渗滤液回灌法就比较经济有效:而南方温暖湿润的气候就有利于应用土壤一植物法处理渗滤液的开发和应用。
其次.垃圾填埋的稳定化研究也是必要的。促进填埋垃圾的稳定化。不仅可以缩短填埋垃圾的稳定化时间,提高产气速率,而且可以缩短垃圾渗滤液产生的周期。在一定程度和范围内改善渗滤液的处理难度。
第三。渗滤液的主要两大特点和难点就是其氨氮浓度高以及可生化性差。对于其产生机理。目前只是基于一定的定性认识,还缺乏对于其动力学特征等深层次机理的研究。而这些问题
的研究.将有助于对渗滤液处理方法的研究和开发,找出更为经济有效的处理渗滤液的新方法。
参考文献
【1】喻晓,张甲耀,刘楚良.垃圾渗滤液污染特性及其处理技术研究和应用
趋势叨.环境科学与技术,2002,25(5):43.45
【2】刘军等.运用GC—MS联用技术对垃圾渗滤液中有机污染物成分的分
析.环境污染治理技术与设备。2003,8(4):
【3】杨军等.垃圾填埋场渗滤液处理方法及其分析.四川环境,2005,24
(1):
【4】陈玉成等.城市生活垃圾渗沥水的污染及其全过程控制.环境科学动
态,1995,(4):
【5】沈耀良,王宝贞.城市垃圾填埋场渗滤液处理方案及其分析叨.给水排
水,1999,25(8):18-22
【6】谭小萍.光催化氧化法用于垃圾渗滤液深度处理主要影响因素的试验
研究叨.环境科学动态,1999,(1):28—30
【7】王里奥,黄本生,吕红等.光催化氧化处理生活垃圾渗滤液【J】.中国给
水排水,2003,19(6):56-58
(上接第62页)置制度、放射源安全保卫制度等。
3.2建立安全责任追究制
放射源的安全管理关键在于涉源单位必须重视。涉源单位的法人代表是放射源安全使用和管理的第一责任人,负有全面的安全责任。涉源单位必须建立一套完善和切实可行的放射源安全管理制度,在管理中应分工明确和责任到人,确保对放射源的安全管理。除此之外。涉源单位的法人代表还必须与监管部门签订安全责任,明确责任与义务,才能增强领导的安全意识,重视安全管理。
3.3重视源头管理
加强对放射源生产单位和进口单位的管理。在管理上从源头开始。可以有效控制放射源的流向。生产单位和进口单位必须严格按规定的要求对每个放射源进行编码。实现放射源身份管理。每个放射源都有一个编码,而且这编码应是唯一,不能重复,就像居民身份证一样,“终生”陪伴着放射源。生产单位出售放射源时,只能出售给有许可证的用户,不能随意出售,而且必须将销售情况及时向监管部门报告。以便监管部门及时掌握放射源流向。实现放射源由末端管理向从源头开始的全过程管理。
3.4加强监管执法力度
放射性污染防治法的颁布实施.为放射性的监督执法提供法律依据,各相关部门应在自己的职权范围内认真履行职责。加大监管执法力度,依法办事,严格执法。同时。各监管部门应相互配合。形成合力,共同做好放射源的安全管理工作。
3.5依法全过程管理
防止放射源丢失、被盗事故的发生。应对放射源的安全实行全过程管理。包括生产、进口、销售、使用、储存、退役的各个环节。如用源单位购买时及时申报办理安全许可证。使用过程中做好日常安全管理,暂存时做好场所的安全保卫工作。退役后及时送储或由生产厂家回收。监管部门应对各个环节加强监督管理。忽视任何一个环节的安全管理,都可能造成放射源事故的发生。
3.6提高监管能力
随着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以及核技术应用的更加普及,放射性日常监督管理的任务会进一步加重,因此,必须建立一支与之相适应的管理队伍。同时由于放射源的使用广泛分布于全省乡镇。点多面广,应在加强现有省级管理机构的基础上逐步向市、县延伸。形成管理网络,充分发挥各级环保部门的作用,才能将放射性监督管理真正落实到实处。除此之外。使用放射源的企事业单位也应有管理机构或管理人员。专门负责放射源安全的内部管理。为了保证管理工作能够长期正常进行,必须有相应的经费保证。由于放射性的特殊性,监管就要求有相应的手段,因此.管理部门应配置必要的监测仪器,才能保证管理的科学性。如果没有一支队伍、基本经费和必要手段,就难于做好放射源的安全管理工作。
3.7做好宣传教育和培训工作
开展放射性污染防治宣传教育.有利于增强公众的放射性污染防治意识.提高公众对放射性污染的认知能力和自我保护能力。避免不必要的恐慌,尽量减少由于防护不当等造成不应有的健康影响和财产损失。同时有利于公众理解和支持核技术的开发利用。在宣传教育中,应当注意方式方法,以免引起误解,甚至引起不必要的恐惧。对放射源使用单位的相关人员也应进行必要的业务知识和法规标准的培训,使他们能够安全使用放射源,同时提高安全管理意识,做好日常管理工作。
4结语
放射源安全管理是一项重要而又有特殊意义的工作.既要涉源单位的高度重视,做好内部的日常管理,又要监管部门的依法行政,加强外部的监督管理。只有通过内外的共同努力,才能切实做好放射源的安全管理工作,按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最大限度地减少放射事故的发生,既保障环境安全和公众健康。又促进核技术的持续发展和广泛应用。
66
万 方数据2007年第6期(总第6期)
垃圾渗滤液的危害及其处理
作者:作者单位:刊名:英文刊名:年,卷(期):被引用次数:
林荣榜
南安市环境监测站海峡科学
CHANNEL SCIENCE2007(6)2次
参考文献(7条)
1.杨军 垃圾填埋场渗滤液处理方法及其分析[期刊论文]-四川环境 2005(01)
2.刘军 运用GC-MS联用技术对垃圾渗滤液中有机污染物成分的分析[期刊论文]-环境污染治理技术与设备 2003(04)3.喻晓;张甲耀;刘楚良 垃圾渗滤液污染特性及其处理技术研究和应用趋势[期刊论文]-环境科学与技术 2002(05)4.王里奥;黄本生;吕红 光催化氧化处理生活垃圾渗滤液[期刊论文]-中国给水排水 2003(06)
5.谭小萍 光催化氧化法用于垃圾渗滤液深度处理主要影响因素的试验研究[期刊论文]-环境科学动态 1999(01)6.沈耀良;王宝贞 城市垃圾填埋场渗滤液处理方案及其分析[期刊论文]-给水排水 1999(08)7.陈玉成 城市生活垃圾渗沥水的污染及其全过程控制[期刊论文]-环境科学动态 1995(04)
引证文献(2条)
1.吴云波.杨浩明.黄娟 生活垃圾焚烧电厂的危害与防治措施研究[期刊论文]-环境科技 2009(z2)2.郝莹 ICP-AES测定堆肥渗滤液中重金属含量[期刊论文]-光谱实验室 2009(3)
本文链接:http://d.g.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yjyzx200706033.aspx
垃圾渗滤液的危害及其处理
南安市环境监测站林荣榜
【搞要】
以某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为例。阐述了垃圾渗滤液的特性及对环境的危害。并提出通过工艺的改进减少垃圾渗滤液对周边环
境的影响。
【关键词】卫生填埋垃圾渗滤液处理处置技术
前言
目前.我国大部分城市以卫生填埋作为垃圾处理的基本方式,在今后一段时期,卫生填埋处理仍将是国内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的基本方式。卫生填埋作为目前最常见的垃圾处理方法,也存在着诸多污染问题,特别是填埋过程中产生的大量垃圾渗滤液,如不妥善处理。会对周围的水体和土壤造成严重污染。
1垃圾渗滤液及其污染特性
垃圾渗滤液是垃圾在堆放和填埋过程中由于发酵、雨水冲刷和地表水、地下水浸泡而渗滤出来的污水。来源主要有四个方面【l】:垃圾自身含水、垃圾生化反应产生的水、地下潜水的反渗和大气降水,其中大气降水具有集中性、短时性和反复性,占渗滤液总量的大部分。
渗滤液是一种成分复杂的高浓度有机废水。其性质取决于垃圾成分、垃圾的粒径、压实程度、现场的气候、水文条件和填埋时问等因素。一般来说有以下特点:
1.1水质复杂,危害性大。有研究表明闭,运用GC—MS联用技术对垃圾渗滤液中有机污染物成分进行分析,共检测出垃圾渗滤液中主要有机污染物63种,可信度在60%以上的有34种。其中,烷烯烃6种,羧酸类19种,酯类5种,醇、酚类10种,醛、酮类10种,酰胺类7种,芳烃类1种,其他5种。其中已被确认为致癌物1种,促癌物、辅致癌物4种,致突变物1种,被列入我国环境优先污染物“黑名单”的有6种。
1.2
1.4水质变化大。根据填埋场的年龄,垃圾渗滤液分为两类:一类是填埋时问在5年以下的年轻渗滤液,其特点是CODcr、BOD5浓度高,可生化性强;另一类是填埋时问在5年以上的年老渗滤液,由于新鲜垃圾逐渐变为陈腐垃圾,其pH值接近中性,CODcr和BOD5浓度有所降低,BOD5,CODcr比值减小,氨氮浓度增加。
1.5金属含量较高。垃圾渗滤液中含有十多种金属离子,其中铁和锌在酸性发酵阶段较高,铁的浓度可达2000mg,L左右;锌的浓度可达130mg,L左右,铅的浓度可达12.3mg/L,钙的浓度甚至达到4300mg,】L【41
1.6渗滤液中的微生物营养元素比例失调。主要是C、N、P的比例失调。一般的垃圾渗滤液中的BOD,:P大都大于300。
2垃圾渗滤液对环境的影响
通过对某填埋场的渗滤液处理情况进行调查发现,填埋场运行至今,大约处理了约80万吨的渗滤液,同时约有32万吨的渗滤液从污水库中溢出直接进入纳污水域.并且目前还有9.6万吨渗滤液存储于污水库内。经过化学分析。在污水库出口处的渗滤液CODcr平均值为2800mg/l,BOD,平均值为1750mg/l,氨氮708mg,l,总氮平均浓度达700mg/l,平均色度达251度,金属含量不高,以色质联机对有机物定性分析,发现渗滤液中有机物最高含碳数可达12.主要为环烷烃、酯类、羧酸类、苯酚和硫磺等。经过处理后排入纳污水域的水质CODcr值为283m朗,仍超
CODcr和BOD,浓度高。渗滤液中CODcr和BOD,最高标1.83倍,BOD5值为108m鲫,超标2.6倍,NH3一N值为190mg,
l,超标11.67倍,总氮679mg,l,色度133度,并且含有大量有机物.说明了该场污水处理过程还未能满足污水达标排放.受此影响。该填埋场的~级纳污水体的水质已经明显恶化。这一情况已经引起当地部门的高度重视。
分别可达90000mg,L、38000mg,L甚至更高唧
1.3氨氮含量高,并且随填埋时间的延长而升高,最高可达1700mg/L。渗滤液中的氮多以氨氮形式存在,约占TNK40%一
50%。
表1某垃圾填埋场实际污水处理状况与设计标准的比较
日处理水量
m3/d
BOD5
进水水质
COD口
T—N
NH,一N
经处理后出水
色度(倍)未考虑
’
BODs
COD口
T—NNH,N
m妒
55003300
mg/l
80003000
mg/l
200700
mg/1
160800
mg/l
301082.6
mg/l
1002831.83
mg/lmg/l
15
色度(倍)
设计参数实际工况
1000480
800
679
11011.67
133
超标倍数
3渗滤液的处理工艺改进
针对该垃圾填埋场存在的问题.对该场污水处理设施提出以下改进建议:O)改革处理工艺,增加“FEO”前处理工段,(2)完
善厌氧反应器的配套设施,(3)对奥贝尔氧化沟进行改造,(4)加强对氧化塘的运行管理。希望通过此次改进能是处理后的废水达标排放.有效控制渗滤液对周边环境造成的污染。
万方数据
2007年第6期(总第6期)65
4发展趋势
垃圾填埋场渗滤液的控制和处理是保证垃圾的长期、安全处置的关键。因此,对渗滤液处理的研究至关重要。通过分析和总结目前渗滤液处理现状,今后渗滤液处理研究应把重点放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现有的渗滤液处理方法多种多样,各具特色,因此,运用时不能生搬硬套,而要因地制宜。不同地域的地理位置、地理结构、气象条件以及垃圾成分等因素的差别都会导致渗滤液质和量的差异。如针对北方降雨量少而蒸发量大的特点,渗滤液回灌法就比较经济有效:而南方温暖湿润的气候就有利于应用土壤一植物法处理渗滤液的开发和应用。
其次.垃圾填埋的稳定化研究也是必要的。促进填埋垃圾的稳定化。不仅可以缩短填埋垃圾的稳定化时间,提高产气速率,而且可以缩短垃圾渗滤液产生的周期。在一定程度和范围内改善渗滤液的处理难度。
第三。渗滤液的主要两大特点和难点就是其氨氮浓度高以及可生化性差。对于其产生机理。目前只是基于一定的定性认识,还缺乏对于其动力学特征等深层次机理的研究。而这些问题
的研究.将有助于对渗滤液处理方法的研究和开发,找出更为经济有效的处理渗滤液的新方法。
参考文献
【1】喻晓,张甲耀,刘楚良.垃圾渗滤液污染特性及其处理技术研究和应用
趋势叨.环境科学与技术,2002,25(5):43.45
【2】刘军等.运用GC—MS联用技术对垃圾渗滤液中有机污染物成分的分
析.环境污染治理技术与设备。2003,8(4):
【3】杨军等.垃圾填埋场渗滤液处理方法及其分析.四川环境,2005,24
(1):
【4】陈玉成等.城市生活垃圾渗沥水的污染及其全过程控制.环境科学动
态,1995,(4):
【5】沈耀良,王宝贞.城市垃圾填埋场渗滤液处理方案及其分析叨.给水排
水,1999,25(8):18-22
【6】谭小萍.光催化氧化法用于垃圾渗滤液深度处理主要影响因素的试验
研究叨.环境科学动态,1999,(1):28—30
【7】王里奥,黄本生,吕红等.光催化氧化处理生活垃圾渗滤液【J】.中国给
水排水,2003,19(6):56-58
(上接第62页)置制度、放射源安全保卫制度等。
3.2建立安全责任追究制
放射源的安全管理关键在于涉源单位必须重视。涉源单位的法人代表是放射源安全使用和管理的第一责任人,负有全面的安全责任。涉源单位必须建立一套完善和切实可行的放射源安全管理制度,在管理中应分工明确和责任到人,确保对放射源的安全管理。除此之外。涉源单位的法人代表还必须与监管部门签订安全责任,明确责任与义务,才能增强领导的安全意识,重视安全管理。
3.3重视源头管理
加强对放射源生产单位和进口单位的管理。在管理上从源头开始。可以有效控制放射源的流向。生产单位和进口单位必须严格按规定的要求对每个放射源进行编码。实现放射源身份管理。每个放射源都有一个编码,而且这编码应是唯一,不能重复,就像居民身份证一样,“终生”陪伴着放射源。生产单位出售放射源时,只能出售给有许可证的用户,不能随意出售,而且必须将销售情况及时向监管部门报告。以便监管部门及时掌握放射源流向。实现放射源由末端管理向从源头开始的全过程管理。
3.4加强监管执法力度
放射性污染防治法的颁布实施.为放射性的监督执法提供法律依据,各相关部门应在自己的职权范围内认真履行职责。加大监管执法力度,依法办事,严格执法。同时。各监管部门应相互配合。形成合力,共同做好放射源的安全管理工作。
3.5依法全过程管理
防止放射源丢失、被盗事故的发生。应对放射源的安全实行全过程管理。包括生产、进口、销售、使用、储存、退役的各个环节。如用源单位购买时及时申报办理安全许可证。使用过程中做好日常安全管理,暂存时做好场所的安全保卫工作。退役后及时送储或由生产厂家回收。监管部门应对各个环节加强监督管理。忽视任何一个环节的安全管理,都可能造成放射源事故的发生。
3.6提高监管能力
随着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以及核技术应用的更加普及,放射性日常监督管理的任务会进一步加重,因此,必须建立一支与之相适应的管理队伍。同时由于放射源的使用广泛分布于全省乡镇。点多面广,应在加强现有省级管理机构的基础上逐步向市、县延伸。形成管理网络,充分发挥各级环保部门的作用,才能将放射性监督管理真正落实到实处。除此之外。使用放射源的企事业单位也应有管理机构或管理人员。专门负责放射源安全的内部管理。为了保证管理工作能够长期正常进行,必须有相应的经费保证。由于放射性的特殊性,监管就要求有相应的手段,因此.管理部门应配置必要的监测仪器,才能保证管理的科学性。如果没有一支队伍、基本经费和必要手段,就难于做好放射源的安全管理工作。
3.7做好宣传教育和培训工作
开展放射性污染防治宣传教育.有利于增强公众的放射性污染防治意识.提高公众对放射性污染的认知能力和自我保护能力。避免不必要的恐慌,尽量减少由于防护不当等造成不应有的健康影响和财产损失。同时有利于公众理解和支持核技术的开发利用。在宣传教育中,应当注意方式方法,以免引起误解,甚至引起不必要的恐惧。对放射源使用单位的相关人员也应进行必要的业务知识和法规标准的培训,使他们能够安全使用放射源,同时提高安全管理意识,做好日常管理工作。
4结语
放射源安全管理是一项重要而又有特殊意义的工作.既要涉源单位的高度重视,做好内部的日常管理,又要监管部门的依法行政,加强外部的监督管理。只有通过内外的共同努力,才能切实做好放射源的安全管理工作,按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最大限度地减少放射事故的发生,既保障环境安全和公众健康。又促进核技术的持续发展和广泛应用。
66
万 方数据2007年第6期(总第6期)
垃圾渗滤液的危害及其处理
作者:作者单位:刊名:英文刊名:年,卷(期):被引用次数:
林荣榜
南安市环境监测站海峡科学
CHANNEL SCIENCE2007(6)2次
参考文献(7条)
1.杨军 垃圾填埋场渗滤液处理方法及其分析[期刊论文]-四川环境 2005(01)
2.刘军 运用GC-MS联用技术对垃圾渗滤液中有机污染物成分的分析[期刊论文]-环境污染治理技术与设备 2003(04)3.喻晓;张甲耀;刘楚良 垃圾渗滤液污染特性及其处理技术研究和应用趋势[期刊论文]-环境科学与技术 2002(05)4.王里奥;黄本生;吕红 光催化氧化处理生活垃圾渗滤液[期刊论文]-中国给水排水 2003(06)
5.谭小萍 光催化氧化法用于垃圾渗滤液深度处理主要影响因素的试验研究[期刊论文]-环境科学动态 1999(01)6.沈耀良;王宝贞 城市垃圾填埋场渗滤液处理方案及其分析[期刊论文]-给水排水 1999(08)7.陈玉成 城市生活垃圾渗沥水的污染及其全过程控制[期刊论文]-环境科学动态 1995(04)
引证文献(2条)
1.吴云波.杨浩明.黄娟 生活垃圾焚烧电厂的危害与防治措施研究[期刊论文]-环境科技 2009(z2)2.郝莹 ICP-AES测定堆肥渗滤液中重金属含量[期刊论文]-光谱实验室 2009(3)
本文链接:http://d.g.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yjyzx200706033.as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