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大学2015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2014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2015年11月

-1-

目 录

一、学校概况 ........................................... 4

二、本科教育基本情况 ................................... 6

(一)培养目标 ..................................... 6

(二)本科专业设置 ................................. 7

(三)全日制在校生情况及本科生比例 ................. 8

(四)本科生源质量 ................................. 8

三、师资与教学条件 ..................................... 9

(一)师资队伍数量与结构 ........................... 9

(二)生师比 ...................................... 10

(三)教授承担本科课程情况 ........................ 10

(四)教学经费投入 ................................ 10

(五)教学条件 .................................... 11

四、教学改革与建设 .................................... 13

(一)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 13

(二)专业与课程建设 .............................. 16

(三)实践教学 .................................... 18

(四)创新创业教育 ................................ 20

(五)体育 ........................................ 23

五、质量保障体系建设与完善 ............................ 24

-2-

(一)确立本科教学工作中心地位 .................... 24

(二)构建三级质量保障体系 ........................ 25

(三)加强制度建设与教学评估 ...................... 26

六、学生学习效果 ...................................... 28

(一)学生学习满意度 .............................. 28

(二)应届本科生毕业及学位授予 .................... 28

(三)应届本科生攻读研究生 ........................ 28

(四)应届本科生就业 .............................. 29

(五)社会用人单位评价 ............................ 30

(六)毕业生成就 .................................. 30

七、特色发展 .......................................... 31

八、改革方向 .......................................... 33

-3-

一、学校概况

海南大学是2007年8月由原华南热带农业大学和原海南大学

合并组建而成的省属综合性重点大学,是海南省人民政府与教育部、财政部共建高校和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是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国家“中西部高校综合实力提升工程”和“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高校、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高校、全国大学生英语教学改革示范高校、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和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高校,是具有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资格的高校。原华南热带农业大学创建于1958年,与创建于1954年的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紧密结合,并称“热作两院”,被誉为我国热带农业科教领域的“双子星”。“两院人”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使我国成为世界上唯一在北纬18°—24°范围内大面积种植橡胶成功的国家,并由原来的植胶空白国,奇迹般地崛起为世界第五大产胶国。学校由此奠定了在橡胶和热带农业研究领域独特的地位,获得了包括国家发明一等奖、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和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在内的900多项科教

成果,为我国国防事业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原海南大学于1983年在一片荒滩地上艰苦起家,到合并前建起了全省规模最大、社会辐射力和影响力广泛的学科专业体系,成为省属综合性重点大学。

-4-

学校现有海甸、儋州和城西三个校区,校园总占地面积5167.11亩。全日制在校生37682人,其中普通本科生34014人,硕士研究生3342人,博士研究生182人,国际学生143人,除此之外还有成人学历教育学生3581人。在编教职工2472人,其中专任教师1665人,高级职称教师986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517人。学科涵盖哲学、经济学、法学、文学、理学、农学、工学、管理学、艺术学等九大门类。现有4个学部,21个学院(部),2个国家级重点学科,1个国家级重点(培育)学科,16个省部级重点学科;拥有1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16个国家级教学质量工程项目,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0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4个省部级工程研究中心;设有2个博士后流动站;拥有2个国家级教学团队,8个国家级特色专业,2门国家级精品课程,1门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2个全国专业技术人才先进集体。

学校坚持“质量立校、特色兴校、人才强校、开放活校、和谐办校”的办学理念,突出“热带”、“海洋”、“旅游”、“特区”学科特色,实施“立足海南、面向全国、辐射东南亚”的发展战略,始终把人才培养质量作为一切工作的生命线,坚定不移地走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牢固树立本科教学的中心和基础地位,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实施教学质量工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优化教学资源配置、加大教学投入力度,全面提升本科人才培养质量和水平。

2014年,学校以提高学生的社会竞争力和教师的社会影响力 -5-

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快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和中西部高校综合实力提升工程项目建设,实行“宽口径、厚基础、重个性、强能力、求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坚持“培育森林”和“造就参天大树”相结合,造就富有社会影响力的教师队伍,全面推进全国百强高校建设步伐。

二、本科教育基本情况

(一)培养目标

学校确立了“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依据,以就业为导向,培养知识面宽、综合素质高、竞争能力强、适用性广,具有创新创业精神,特色鲜明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坚持“宽口径、厚基础、重个性、强能力、求创新”的培养要求,着力培养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需要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提高学生的社会竞争力。

学校人才培养坚持“三个符合”与“三个突出”。“三个符合”是指:专业培养目标定位与本专业办学定位及专业特色相符合;专业培养目标与社会对本专业人才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要求相符合;各教学环节、课程设置及结构体系与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基本要求相符合。“三个突出”是指: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扩大学生成才选择权。加大选修课程的比例,并允许学生跨专业自主选修课程;突出专业核心课程,保证足够的专业教育。强化核心课程的学时、学分,以满足专业人才培养所必备的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

-6-

突出学生能力素质的培养,提高社会竞争力。通过增加实践教学学分(学时)、设置创新创业训练必修学分、实施素质拓展学分制、试行“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学习”等,着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与社会竞争力。

(二)本科专业设置

学校学科涵盖哲学、经济学、法学、文学、理学、农学、工学、管理学、艺术学等九大门类。本年度有79个本科专业,其中工学学科的本科专业比例最高(36.71%),管理学、农学和文学等3个学科的本科专业所占比例均超过10%。现有国家级特色专业8个:法学、园艺、水产养殖学、食品科学与工程、植物保护、农学、农业资源与环境、农林经济管理;省级特色专业16个:材料科学与工程、高分子材料与工程、公共关系学、生物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信息与计算科学、土地资源管理、生物工程、土木工程、交通运输、食品质量与安全、汉语国际教育、旅游管理、化学工程与工艺、金融学。本年度新增1个专业:药学。

-7-

(三)全日制在校生情况及本科生比例

学校2014年全日制在校生数为37681人,其中普通本科生34014人。本科生占全日制在校生人数的比例为90.3%。折合在校生数为40608人。

(四)本科生源质量

学校一本批次录取分数线逐年提高,一本批次录取人数逐年增加,生源质量呈现逐年上升态势。2014年共有74个本科专业在全国31个省(区)市招生,录取人数为8550人,一本录取人数占一二本录取人数比例从2012年的61.22%增至2014的79.31%,一本批次控制线上录取人数由2012年的5218人增至2014年的6542人。2014年一本文史录取平均分高出各省控制线22分,比2012年提高了6分,一本理工录取平均分高出各省控制线33分,比2012年提高了12分。具体情况见下表:

表2:2012-2014年一本批次录取平均分高出各省控制线的分值

2014年本科招生专业74个(含专业方向有91个),其中新增招生专业1个:药学;停招专业(方向)4个:旅游管理、英语(经贸英语方向)、农学(观光农业方向)、制药工程。

-8-

三、师资与教学条件

(一)师资队伍数量与结构

截至2014年12月31日,学校共有在编教职工2472人,其中在编专任教师1665人。在编专任教师中具有硕士以上学位的1334人,占教师总数的80.1%;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517人,占教师总数的31.1%;高级职称人员占教师总数的59.2%,其中正高336人,占20.2%;副高650人,占39.0%。另有非编全日制教师201人,聘请校外教师467人。

表4:教师队伍发展情况

-9-

截至2014年底,学校共有2个国家级教学团队、9个省级教学团队。本年度学校有多位教师荣获教学奖励,其中法学院邹立刚获评教育部“全国优秀教师”,海洋学院周永灿获评海南省“全省优秀教师”,旅游学院范士陈荣获第二届全国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三等奖和第八届海南省普通高等学校青年教师教学大赛一等奖。

(二)生师比

本年度,学校折合在校生人数为40608人,折合教师数2069人,生师比为19.63。

(三)教授承担本科课程情况

学校高度重视教授为本科生上课工作,在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年度考核、“十佳教师”评选、教学成果奖、精品课程和教学团队建设以及省级以上奖项推荐等方面,对教授教学工作量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四)教学经费投入

学校坚持“先日常,后项目,保运行,促发展”的原则,优化经费支出结构,优先保证教学经费的投入。2014年共投入本科专项教学经费11651万元,本科教学日常运行经费11653万元,本科实验经费2204.8万元,本科实习经费2067.68万元;生均本科教学日常运行经费3425.9元,生均本科实验经费648.2元,生均本科实习

-10-

经费607.9元。

(五)教学条件

1、校舍与教学科研设备

学校现有海甸、儋州和城西三个校区,其中海甸校区为主校区,校园总占地面积 5167.11亩。自2007年两校合并组建新海南大学以来,学校新增建筑面积60多万平方米,研发中心楼、综合教学楼等一批新建项目投入使用,满足了海甸主校区3万多名学生同时上课的需求;新学生公寓为6000多名学生提供了舒适的住宿条件;近8000平方米的思源学堂成为学生创新创业与素质教育的重要场所;桥西教工住宅区的1000多套海景房为教职工提供了良好的生活居所;社科群楼、农学与生命科学群楼的投入使用,优化了学科集群发展的物理空间,也极大改善了教师的教研条件。2014年,以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和中西部高校综合实力提升工程为契机,学校开展了大规模的教学科研实验室建设,一大批先进的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到位并投入使用,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截至2014年底,学校教学行政用房总面积479581平方米,其中实验室(含校内实习场所)总面积 248098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为57855.61万元,当年新增值为8740.43万元。

2、图书资源

学校图书馆由海甸校区总馆、儋州校区和城西校区两个分馆及19个二级馆组成,馆舍总面积46196.7平方米。全校图书馆共有阅

-11-

览座位5178个,其中海甸馆有3704个,儋州校区和城西校区分馆有411个,19个二级馆有853个,多媒体阅览座位210个。经过多年建设,学校图书馆已形成符合现代图书馆发展趋势的多功能、开放性服务体系,实现无线网络全覆盖,引进FRID 自助借还系统和移动图书馆系统。

本年度学校图书馆用于文献资源购置的经费总额为1000万元,馆藏文献总量为479.51万册,其中纸质文献(含纸质图书、期刊合订本)254.51万册,电子图书225万册;购置中外文电子资源43种,其中中文数据库16种,外文数据库27种。持续更新的免费数据库和试用数据库有80多种。自建数据库8个,其中《海南旅游资源》、《海南及南海文献》、《热带农业文献》等为海南本土特色数据库。本地存储容量为89TB 。

3、信息资源

为落实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 年)》(教技[2012]5号)文件精神,进一步推进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培养学生在信息化环境下的学习能力、提高教师的教育信息化应用水平,学校对网络综合教学平台进行了升级,不仅能支持教师开展混合教学模式改革,而且能支持教师开展MOOC 课程建设。2014年,通过平台建设的网络辅助课程已达到200多门,课程教学资源超过1000G 。其中有50多门课程的日访问量超过100多次,《大学物理》和《美学入门》的课程访问总量已超过50000次。

本年度学校进一步加强了数字化教学环境建设,完成了“教师 -12-

实训中心”项目,建成两间微课制作室、一套移动课程录播系统、一个教师信息技术培训中心和一个录播集控中心。这些项目为教师开展网络教学提供了强有力的硬件保障。学校拍摄制作了大量的教学、学术讲座等视频资源,并分类存放于云视频存储平台,供全校师生观看、学习。2014年,共拍摄制作了《经济法学》、《遗传学》、《植物学》、《大学物理》等6门课程的全部教学视频,共计286个课时。与此同时,学校还大量引进了国内外优秀的数字化资源,全年引进的教学资源达200G 左右。

四、教学改革与建设

(一)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学校以《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为指导,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以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培养为重点,发布了《关于制订2014级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性意见》,进一步精简课程、压缩课堂教学授课学时、深化全校性公共课程改革、加大选修课比例、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加强学生的素质拓展与创新创业训练等。各专业的各类选修课的总学分达到30学分左右,较原来提高近1倍。允许有能力、有需求的学生跨专业选修不超过4学分的学科基础课或专业课,认可其作为毕业所需的专业选修课学分,为学生广泛涉猎不同学科领域创造条件。设置大学生素质拓展学分,分不同层次规定毕业、推免研究生等所需的学分。以学分制引导学生课外活动,扩大育人外延,丰富育人内

-13-

涵,打造课内课外贯通的育人平台。开设创新训练项目、创业训练项目、创业实践项目等系列理论和实践课程,规定学生应选修至少3学分的此类课程方可毕业。

同时,学校充分利用现代化技术手段、翻转课堂,建设网络教学课程;推行基于问题、基于项目,以及启发式、案例式、讨论式、研究式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设置“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学习”与“研究式”教学环节,把相关教学方式的学时固化在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教学计划中。开展灵活多样的人才培养模式试点改革,“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和“农科教合作培养人才计划”、文理科实验班、冬季小学期、国际合作交流项目以及“校企合作”、“产学融合”、“订单培养”等试点专业的培养方案单独设置。

1、文理科实验班。从2008年起,学校每年从新生中遴选60人分别组成文科和理科实验班。实验班秉承现代教育理念,整合优质教育资源,实行导师制,坚持因材施教,实施个性化、精英化培养。迄今实验班已招收六届,取得显著成效。例如,本年度毕业的第三届文理科实验班学生英语六级考试成绩均达425分以上,78%被录取为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共获各类学科竞赛国家级奖项53人次,有学生作为第一作者在国际核心期刊发表科研论文并被SCI 全文收录,有法学专业文科实验班学生取得工商管理第二专业证书。2014年,文理科实验班继续招生,开设法学和高分子材料与工程2个本科专业,每班招收30人。

-14-

2、冬季小学期。自2008年试点以来,促进了学生多样化、个性化的发展和高校间的交流与学习。2014年,在试点工作基础上,学校在2012级学生中全面推开冬季小学期工作。冬季小学期安排内容包括:外聘专家授课、学术讲座、创新创业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实习实践等。外聘专家授课主要邀请省内行业(包括省外企业驻琼单位)名家来校讲授行业领域的高新技术、高级操作实务与行业发展内容。专家主要包括:知名企事业单位的企业家和高层管理人士,各类高级专业技术人才,如总会计师、总审计师、总工程师、总规划师等。本年度共邀请93位外聘专家开设了59门课程,覆盖全校普通本科2012级及其他年级共11000多名学生。

3、多形式合作培养。学校积极拓展与境内外高校及相关机构的合作培养项目,大力推动学生赴国内外一流高校插班学习或短期访学、赴国外实践培训高技能。

学校与天津大学开展本科生联合培养,采取“1+2+1”培养模式。本年度派出土木工程、数学与应用数学、通信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财务管理、生物科学、生物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制药工程、英语等13个专业共35名学生参加与天津大学联合培养学生项目。

2014年,学校共选派402名学生出国(境)交流学习,比2013年(309人)增长了30%。其中168名学生赴国(境)外友好院校学习,97名学生出国(境)实习或高技能培训,137名学生赴国(境)

-15-

外友好院校参加假期研修班或进行短期交流访问。学生出国(境)交流学习人数超过当年入学学生人数的4%,取得了新突破。根据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和上海交通大学《中国高校国际化发展状况调查报告》(2014年8月),学校出国(境)交流学习学生人数超过全国“211高校”的平均值。

(二)专业与课程建设

2014年,学校进一步完善了人才培养方案的各个模块,设置了包括公共课程(21%)、学科基础课与专业课程(43%)、个性课程(18%)和实践教学课程(18%)四大部分构成的特色鲜明的本科教学课程体系,总学分170左右(全校平均数),并且设置了课外素质拓展环节。2014年春季学期开设1559门,秋季学期开设1348门,全年开设课程总门数为2907门。选修课学分占总学分比例分别为18.2%(经济学、管理学、文学、法学、艺术学)、17.6%(农学)和17.1%(理学、工学)。

近年来,学校着力推动公共课程改革,目标是:调动教与学两方面的积极性;使学生在时间、课程和教师的选择上具有更多的自主权。具体如下:

1、继续深化《大学英语》改革。按需分流、自主选学的模式由试点专业面向全校实施,学生将在第二学期后根据学习状况进行分流,一部分学生继续《大学英语》课程学习,另一部分学生自主选择英语拓展类课程。全部英语课程的应修总学分由原来16学分减少到14学分。

-16-

2、改进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教学形式。按理论:实践=7:3的学时比例,设置64学时左右的实践教学环节。实践课采取集中与分散、校内与校外、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的形式开展教学活动。

3、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压缩《公共计算机基础》课程学时(由原来64学时压缩为48学时),同时强化与专业相关的计算机应用方面的必修课和选修课。

4、实施《大学语文》课程改革。公共必修课程模块中不再设置《大学语文》课程,而在“个性课程”模块中设置“传统与现代经典选读”课程,课程性质也由必修课改为选修课。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自主选修至少3学分的该系列课程。

5、开展文化素质教育课程改革。为丰富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共享国内优质课程资源,学校从2013年秋季学期开始使用超星尔雅通识教育网络课程,先后引入21门精品网络课程。2014年起在文化素质教育课程平台上试行传统教学与网络教学双轨并行的课程开设体制,为学生增设了18门超星尔通识教育网络课程和3门好大学在线课程。

目前,学校共有国家级精品课程2门、2门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省级精品课程48门、校级精品课程118门。2014年学校有《捍卫马克思》等4门课程被评为省级精品视频公开课。

学校不断加大教改资助力度,启动中西部高校提升综合实力子项目——“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项目”、“教学创新团队建设项目”等2个项目资助、建设工作。2014年共资助132项,包括

-17-

9个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32个教学创新团队项目,10个重大教学改革项目,2门精品资源共享课,3门精品视频公开课,5门慕课。学校每年拨专项经费用于教材建设,2014年资助5种,资助金额18万元,2008年以来累计立项资助教材45种。学校还通过教学改革立项加大教学改革力度,2008年至今共设立教学改革项目199项。本年度获得海南省教学成果一等奖4项,二等奖2项。

(三)实践教学

学校高度重视实践教学,将实践育人理念贯穿于教育教学工作的全过程,以“211工程”建设、中西部计划实施为契机,大力改善实验教学软硬件条件,加强学生实践教学环节,成效显著。

根据教育部有关实验室建设与专业认证(评估)的要求,学校按照“一个体系(实践教学)、二级管理(校级、院级)、三个层面(公共基础实验、专业基础实验、专业创新实验)”的基本思路,坚持“全面统筹、注重特色、资源共享、讲求效益”的原则,依托四大学部,构建以公共教学实验室为基础,以专业实验室与实习实训中心为拓展,以特色实践教学中心为亮点的实践教学平台。学校在经费投入、管理队伍与实验师资队伍建设、教学实验室和产学研基地建设、创新实验和推广示范、教学质量督导等方面,采取多元化保障措施,大力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近五年来,学校陆续投入大量实验室建设经费,实验条件获得明显改善。投入中央财政资金4350万元和海南省配套资金64万元,

-18-

完成“中西部高校提升综合实力建设工程(教学实验平台建设)”16个建设项目;投入常规教学设备购置与维护资金150万元,完成6个具体项目;应用科技学院(儋州校区)自筹经费800万元,完成5个实践教学平台项目;地方高校生均拨款中央奖补资金400万元,完成2个实验室的建设。本年度共组织开展实践育人资助项目72项。

学科竞赛方面,学校组织学生参加了“外研社杯”(原“CCTV杯”)英语写作大赛、英语演讲大赛,高教社杯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等19项学科竞赛。获得国家级一等奖3项,二等奖18项,三等奖13项;省级特等奖4项,一等奖33项,二等奖65项,三等奖101项。另外,组织学生参加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MCM/ICM),获得一等奖3项,二等奖11项。

毕业论文(设计)方面,本年度共有 8298名本科生参加了各类毕业论文(设计)教学环节。据统计,在选题方面,毕业论文(设计)结合科研课题的有1228人,占14.8%;结合生产实际的有1552人,占18.7%;结合创新性实验的有1826人,占22.0%;结合学科竞赛的有913人,占11.0%;结合综合实践的有2779人,占33.5%。

指导毕业论文(设计)的教师共有 1627 人,其中正高职称309人,占19.0%;副高职称586人,占36.0%;讲师 664人,占40.8%。另有68名校外实践经验丰富的高级职称人员参加指导毕

-19-

业论文(设计),占4.2%。全校毕业论文(设计)成绩评分比例总体合理,优秀的有913人,占11.0%;良好的有4979名,占60.0%;中等的有2061名,占25.2%;及格的有290名,占3.5%;不及格的有25名,占0.3%;总体优良成绩比例为71.0%。

本年度,园艺学实验教学中心被评为海南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四)创新创业教育

为适应国家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的需要,落实中央“以创业带动就业”的决策部署,学校围绕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目标,构建创新创业教育的人才培养体系,优化整合教育资源,注重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1、建立一体化的创新创业教育平台

学校立足第二课堂,以创新院、创业培训基地和创业孵化基地为平台,构建了“创新课程打基础”——“创新实践学动手”——“申报科研训练计划担项目”——“参加竞赛出成果”——“产学研结合促创业”的创新能力“一条龙”培养模式,通过优化“优秀指导教师团队”和“优秀学员团队”两支团队,紧抓“挑战杯”系列竞赛、大学生创新基金项目和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基金项目、大学生学术科技文化节三项主要工作,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2014年,学生获得“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金奖、微软“创新杯”全球学生大赛(中国区)一等奖、中国科普创作大赛二等奖(一等奖空缺)等国家级奖励32项,申报各类专利120项。“开椰神器”、“空调热水器一体机”、“浸入式虚拟现实眼镜”等一批学生

-20-

创新成果已经走向了技术转化之路。

在学生创业引领方面,学校将创业教育、创业服务和创业孵化相结合,致力于减轻学生创业风险和前期负担。在创业教育领域,系统化的SYB 、KAB 创业培训和常态化的创业沙龙、创业咖啡相得益彰,普及化的创业讲堂和专业化的创业模拟实践互为补充,形成了从基础到专业的教育架构。在创业服务领域,学校成立了“阳光岛”创客空间和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为创业团队提供免费的创业空间,提供关于企业运行、资本运作、风险规避等创业实务的咨询和培训,提供法律咨询、投资融资服务、专利技术服务和项目申报服务等,努力做大学生创业者的“贴心人”。在创业孵化领域,学校努力为学生创业团队创造的良好成长环境,为创业团队进入更高级孵化器或者社会营运提供准备。2014年,有15家学生创业实体入驻创业孵化基地,其中“海南虚幻世界科技有限公司”等4支学生团队获得了百万级天使投资,“海口拉乌红糖食品科技有限公司”学生创业团队已经在海南股权交易中心挂牌。毕业生王海峰2009年成立海南酷秀投资股份有限公司,仅用了三年多的时间,便实现了年销售收入超2亿元。

各级领导对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十分关心。2014年,海南省委书记罗保铭、省委常委孙新阳等领导视察创新院,为学生的发明创造和创业精神点赞。主流媒体对学生创新创业工作也非常关注,《中国青年报》、《海南日报》等主流媒体的专题报道达34次,社会影响广泛。

-21-

2、建立多样化的实践育人平台

学校始终把实践育人作为立德树人的重要途径和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环节,将学生社会实践纳入人才培养的顶层设计,努力实现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思想政治教育与能力培养、外在引领与内在自省“三个结合”,并以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活动为载体,打造多样化的实践育人平台,让学生在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2014年,学生社会实践的足迹遍及全国32个省区市的360多个市县,参与学生2万人次以上,刘章川同学荣获全国社会实践“实践之星”荣誉称号(全国仅10名),学校被评为全国大学生社会实践先进单位。志愿服务是学生参与社会服务的重要抓手,目前学校有志愿者37040名,志愿服务队821支,发起志愿服务项目约3000个,志愿服务总时长近11万个小时。在海南举行的博鳌亚洲论坛年会、亚太经济合作组织副财长会议、世界旅游旅行大会等大型活动,都有海大志愿者的身影。爱心协会的“防艾滋 反歧视”文化宣传项目得到了世界卫生组织结核病和艾滋病防治亲善大使彭丽媛的关注,并荣获“全国助残扶残先进集体”荣誉称号。青年志愿者事业蓬勃发展,“中哈友谊大使”鲁斯兰、 “最美女博士”何美丹是其中的杰出代表。志愿精神,已经成为海大青年独特的精神品格;蓝色马甲,已成为学校的亮丽名片。

3、规范培训,建设创业教育教学系统

学校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对课程体系进行整合优化,开设创新创业公共选修课。《创新理论及实践》、《大学生创业教育》等课

-22-

程,每年选修人数超过2000人。学校在全省高校中较早地建立了大学生就业创业培训基地,引入SYB 创业培训和KAB 创业培训。学校团委还定期举办“创业大讲堂”、“创业沙龙”,以课程的形式对大学生进行创业基础知识方面的培训,对高年级学生进行创业实务知识方面的辅导,逐步提高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

4、提高能力,加强创业指导教师队伍建设

在学校层面上,成立由相关领域的专家、教授组成的大学生就业创业导师团,为大学生创业提供技术支持与咨询建议。在学院层面上,各学院定期邀请专家、教授,采取座谈会、“一对一辅导”、实地考察等形式进行指导,帮助解决大学生在创业过程中遇到的技术问题。

(五)体育

学校体育工作成绩突出,多次获得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等相关部委的表彰,获得“贯彻《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全国优秀高等学校”、“推行《国家体育锻炼标准施行办法》全国先进单位”、“全国群体先进单位”、“全国优秀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学校从1998年开始全面推行“游泳特色教学改革”,提出“海大学生,人人学会游泳”的特色教学目标,实施“1+1+2”分段式教改创新模式,成效显著。

2014年5月,男子棒球队获第四届华南大学生棒垒球锦标赛乙组亚军;6月,女子木球队获第九届全国木球锦标赛B 组团体亚军,女子团体获海南省大中专学生羽毛球锦标赛大学专业组第一

-23-

名,男子团体获第二名;7月,男子足球队获海口市足球联赛(超级)亚军;12月,男子篮球队获海南省第十届大学生篮球锦标赛亚军,女篮获冠军;男子排球队获第十届中国大学生沙滩排球锦标赛专业组第二名,女子排球队获高水平组第三名。11月,国家体育总局社会体育指导中心授予学校全国木球项目推广贡献奖。

2014年,学生体质测试优秀率为0.75%、良好率为21.30%、及格率为74.37%、不及格率为3.58%,综合评定达标率为96.42%。

五、质量保障体系建设与完善

(一)确立本科教学工作中心地位

学校十分重视人才培养和本科教学工作,不断强化和突出教学工作中心地位,把提高教学质量作为办学的永恒主题和内涵发展的首要任务紧抓不懈。学校实行办学资源教学优先,特别是在中西部高校综合实力提升工程和年度预算安排中,全面向教学工作和教学实验实习条件建设倾斜,切实保障了教学基本需要。学校领导班子成员经常深入教学一线实地调研,开展教学专题研究,查摆和剖析制约教学质量提高的瓶颈问题。2014年有10次校长办公会议研究教育教学工作,包括与国外高校合作办学、优秀师资人才引进、本科招生、新增本科专业申报、师风师德建设、教学事故认定及处理、学生退学休学等事务;有12次党委常委会研究教学工作,包括优秀人才培养与引进、优秀教学管理教师出国进修、十佳教师评选、本科招生工作计划、落实有关学院教学科研场所配套设施、完善教

-24-

学管理工作、改进和改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等方面。

同时,为深入贯彻落实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倾听师生切身诉求,解决实际问题,2014年校领导班子认真践行了两次“三个一”活动,即到学生课堂听一次课、到学生食堂吃一次饭、到学生宿舍与学生沟通一次。2014年3至4月、10至11月间,刘康德书记、李建保校长等11位校领导分别深入到21个教学单位听课,并现场点评授课活动。通过听课,校领导掌握了学生学习、思想动态的第一手材料,了解了课堂教学动态,并对一些教师的教学问题进行了指正。

(二)构建三级质量保障体系

学校构建了“学校统筹、学部协调、学院实施”的三级质量保障体系,由教学目标管理、教学过程监控、教学信息反馈、教学效果评价等要素构成,从机制和制度层面监控教学目标的实现过程,改进教学运行状态,形成一个完整的、循环的监控运行系统。2014年,学校要求学院将质量保障重心下移,赋予系(教研室)质量保障监督职责与权力,确保一线教学质量的高水平。

学校建立校院两级教学指导委员会、教学督导委员会(组),作为教学质量监控的基本组织机构。其中,校级教学督导委员会实行总督导负责制,并按热带农业与生命科学、理工、人文、社会科学等四个学部分别设立了督导工作小组。通过督导评教与学生评教、课程重点评教与全面评教相结合,全面考察参评教师的实际教学水平,并对学校各部门教学管理工作督促检查。各二级教学单位

-25-

分别设立相应的质量保障机构,完善学科专业特色的教学质量保障机制。教务处作为教育质量保障的职能部门,负责质量保障体系的具体运作与协调。

2014年,学校进一步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将其作为教学质量保障的核心内容,要求教师以身作则,成为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表率,在课堂教学、实践教学以及与学生交流过程中,始终激发和传递社会正能量。对于有违师德师风的行为,学校依据有关规定严肃处理。

(三)加强制度建设与教学评估

学校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提高教学质量的管理文件。例如,在课堂质量监控方面,制定了《海南大学教师课堂教学质量测评办法》(海大办〔2011〕29号)、《海南大学教师课堂教学质量测评结果使用办法(试行)》(海大办〔2011〕22号);在实践教学方面,制定了《海南大学教学实验室工作人员岗位职责(试行)(海大教〔2013〕87号)、《海南大学实验课管理办法(试行)》(海大教〔2011〕43号)、《海南大学实验室档案管理制度》(海大教〔2011〕11号)、《海南大学实验室基本信息管理规定》(海大教〔2011〕10号)、《海南大学本科教学实习管理》(海大教〔2013〕86号)、《海南大学实验室安全与卫生管理办法》、《海南大学学生实验守则》(海大办〔2011〕2号);在教学事故方面,制定了《海南大学教学事故认定与处理办法》(海大办〔2011〕20号);在评优评奖方面,制定了《海南大学“十佳教师”评选办法》

-26-

(海大办〔2011〕10号)等。2014年,学校又出台了《海南大学本科教学督导工作条例(修订)》(海大办〔2014〕9号)、《海南大学教学实验平台项目和采购计划审核工作暂行规定》(海大办〔2014〕25号)、《海南大学大学生素质拓展学分设置规定(试行)(海大教〔2014〕98号)、《海南大学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学术不端行为检测及处理办法(试行)》(海大教〔2014〕97号)等,形成了比较完善的教学质量管理机制,并积极贯彻落实。

学校加强日常教学监控,组织开展教学秩序常规性检查,包括开学初教学秩序检查、期中教学检查和期末教学检查。组织开展新办专业评估,对其教学及管理进行检查,及时发现问题与不足,向有关学院反馈并督促整改。本年度,物流管理、商务英语2个本科专业顺利通过海南省教育厅组织的新办专业评估检查,取得学士学位授予权。组织开展2013—2014学年教师课堂教学质量测评工作,共有635名教师参加测评,测评结果为:A 级88人,占13.86%;B 级545人,占85.83%;C 级2人,占0.31%;D 级0人。对毕业论文(设计)工作开展专项检查,对于发现的问题,有关学院进行了积极整改。

总体而言,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状态符合“211工程”大学的要求,能够保障教学质量,实现本科人才培养目标,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27-

六、学生学习效果

(一)学生学习满意度

学校与麦可思咨询有限公司合作开展“海南大学应届毕业生半年后跟踪调研”,调查结果显示,2013届毕业生对学校总体满意度为88%,比2012届提高了3个百分点。

从2010年开始,学校实行学生网上给任课教师课堂教学质量评估。2014年学生参与网上评教比例为67.1%,参评学生共计617058人次。被评教师5319人次,其中被学生评价为优秀的教师有1820人次,占30.7%;被评价为良好的有4069人次,占68.6%;两项合计达99.3%。

(二)应届本科生毕业及学位授予

近三年应届本科生毕业率和学位授予率稳定在90%以上。2014年应届毕业生7945人,其中7689人获毕业证书,毕业率为96.8%;7411人获学士学位,学位授予率为93.3%。

表5:应届生毕业及学位授予情况

(三)应届本科生攻读研究生

今年学校共有1257名毕业生升学,其中本科生1219名,升学率15.67%。

从本科生升学情况来看,升学率同比上升1.41个百分点。考

-28-

取“211高校”的有419人,占34.37%;考取“985高校”的有363人,占29.78%;考取境外、国外研究生的有175人,占14.36%,详见图1。

图1 2014届本科毕业生升学情况

本科毕业生推荐免试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方面,教育部共下

达学校2015年推免指标429名,经有关高校或研究单位复试后实际接收423人,完成率达到98.6%,其中,校外单位共接收411人,占总接收人数的97.2%。全国39所“985高校”中的38所高校共接收推免生270人,中国科学院接收23人,“985”、“211”重点高校和中国科学院共接收399人,占接收总人数的 94.3%。这也部分反映了学校在全国高校中的地位和影响力,以及名牌高校对学校毕业生已有相当的认可程度。

(四)应届本科生就业

2014年,学校共有全日制毕业生8537人,其中本科生99个 -29-

专业(含专业方向),共7781人。截至2014年8月31日,学校2014届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为91.11%,签约率(签协议就业、合同就业、升学、出国出境)为75.00%。学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同比上升1.44个百分点,签约率上升0.72个百分点。

(五)社会用人单位评价

为了解社会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评价,学校分别对2014届毕业生冬季供需见面会的138家单位和夏季供需见面会的150家用人单位开展了对毕业生满意度调查,分别回收有效问卷126份和139份。据统计,用人单位对学校毕业生的满意度均值是94.47%。

6 2014

(六)毕业生成就

自1958年建校以来,学校共培养毕业生十多万人,为国家输送了大量的各级各类人才,优秀毕业生遍及海内外,其中不乏杰出科学家、政府高级官员、大学校长、著名学者、企业家等,在不同的领域和岗位上发挥着重要作用。原国务院扶贫办主任吕飞杰,中国科协副主席陈章良,南京农业大学原校长郑小波,美籍国际著名科学家林辰涛,联合国粮农组织经济顾问、国际著名经济学家姚树洁,国际知名植物学家、千人计划教授杨贞标,知名经济学家何帆等均是学校毕业生。另据统计,我国在东南亚国家大面积承包土地

-30-

从事热带农业经营的许多企业的技术、管理人员大部分都是学校毕业生;海南司法系统超过一半的干部是学校毕业生或是在学校参加过培训学习的学生;海南省水产养殖业近60%的技术骨干和高级管理人员是学校毕业生;海南主要建筑公司的高级管理人员和项目经理基本上是学校毕业生;海南金融系统中层骨干多是学校毕业生等。

近年来,学校处于“211工程”建设的重要发展机遇期,正朝着建设全国百强高校的目标奋勇前进。在“自强敬业,厚德弘毅”的优良校风长期熏陶下,学校毕业生笃志坚毅,务实精进,敢拼敢闯,勇于开拓创新,在社会上表现出很强的适应性与竞争力,能很快地在自己的领域崭露头角。在创业领域,学校有部分毕业生能紧贴社会需求,抓住商业机会,成功走上了务实的创业道路,并取得了初步的创业成绩。2014年11月19日,海南日报以“我们的创业不是纸上谈兵”为题对学校创业典型进行专题报道,毕业生创业事迹在海南甚至国内都有着一定的影响力。在就业领域,根据学校委托北京新锦成公司面向2014届毕业生开展的就业跟踪调查,毕业生对从事岗位的薪酬、专业对口度、就业满意度、工作适应度等,总体呈良性正态分布。

七、特色发展

作为区域性国家重点建设高校,海南大学始终秉承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根本宗旨,立足于发挥海南资源和区位优势,以

-31-

“211工程”建设、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中西部高校综合实力提升工程为契机,以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为突破口,以质量工程建设为抓手,突出“热带”、“海洋”、“旅游”、“特区”学科特色,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坚持走改革创新与开放办学之路,稳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通过开创性的“冬季小学期”、培养精英人才的“文理科实验班”、“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及与企业合作的“订单式培养”、与境内外知名高校的“多形式合作培养”等举措,学校逐步形成了“集优质资源,多途径培养”的本科教育教学特色。通过深入实施“质量工程”项目建设和教学改革,形成了大批优质的教育教学资源。学校不断完善本科教学质量工程管理和培育机制,保证了教学研究、改革和建设得到较大投入,促进高质量的产出,使改革与建设的成果直接进入人才培养过程,全面带动本科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科学化水平不断提升。学校始终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秉承“海纳百川、大道致远”校训精神,以第二课堂为阵地、以学风建设为重点、以学生管理和服务为手段、以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着力提升学生的社会竞争力和影响力,着力打造具有世界眼光、中国情怀、时代特征、海大特色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品牌。相继开展了学风建设工程、优秀学子成长“致远计划”、学生学习与发展指导、辅导员职业化发展“五项计划六大平台”、“5•25”大学生心理健康活动月等工作和活动,不断增强教

-32-

育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心灵育人、文化育人、智慧育人效果,为学校“211工程”建设和全国百强高校发展目标凝心聚力。学校连续三年实现学生重大责任事故“零”发生目标,出版了《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探索与实践》和《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践范例》等6部著作,立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教育部课题2项、省级课题16项。先后荣获第七届全国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第二届全国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大赛一等奖、第十届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全国大学生无偿献血工作先进单位等省级以上荣誉20余项,在省内和全国高校同行中享有盛誉。《海南日报》等媒体曾作专题报道。

人才培养模式的不断创新,优质教学资源的持续聚集,适应了学校由地方性普通重点高校向地方性国家重点建设高校转变的需要,适应了海南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际旅游岛建设对人才培养的需要,形成了建设有特色、高水平“211工程”大学、建设国内百强高校的最重要的软实力。

八、改革方向

新海南大学成立以来,综合实力和办学水平实现了质的飞跃,本科人才培养质量得到了全面提升,但仍存在若干不足之处,如人才培养模式尚需进一步创新,教学基础设施尚需进一步改善,教学经费的投入仍需更大增长,师资队伍建设仍需进一步加强等。其中既有外部因素,如办学体制问题、区域资源限制、高端人才引进难

-33-

度大等,也有内部原因,如内涵建设不到位、精细化管理有待进一步加强、教授治学机制尚待完善等。

面对新的发展形势,学校将继续深入贯彻教育规划纲要,全面落实“高教30条”精神,认真实施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和中西部高校综合实力提升工程,加强对学校发展的战略研究和顶层设计,围绕教育质量、科研水平、社会服务能力等内涵发展核心问题,努力提升学生的社会竞争力和教师的社会影响力,坚持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教学改革发展最核心最紧迫的任务,积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强化实践育人环节和推进教育国际化,不断形成人才培养新优势;积极引进和培养高层次学术领军人才,以学科建设和特色科研为抓手,全面提高创新能力和社会服务水平;以区域文化繁荣和文明进步为已任,大力推进文化传承创新。

力争到2020年,学校在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社会服务和文

化传承等各项事业上实现重大跨越,真正建设成为高质量人才培养基地、高水平科技创新基地、高层次社会服务基地和高品位文化传承创新基地,成为综合实力进入国内同类院校先进行列、在国际有较大影响的有特色、高水平“211工程”大学和全国百强高校,为推动海南科学发展、绿色崛起作出重要贡献。

-34-

2014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2015年11月

-1-

目 录

一、学校概况 ........................................... 4

二、本科教育基本情况 ................................... 6

(一)培养目标 ..................................... 6

(二)本科专业设置 ................................. 7

(三)全日制在校生情况及本科生比例 ................. 8

(四)本科生源质量 ................................. 8

三、师资与教学条件 ..................................... 9

(一)师资队伍数量与结构 ........................... 9

(二)生师比 ...................................... 10

(三)教授承担本科课程情况 ........................ 10

(四)教学经费投入 ................................ 10

(五)教学条件 .................................... 11

四、教学改革与建设 .................................... 13

(一)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 13

(二)专业与课程建设 .............................. 16

(三)实践教学 .................................... 18

(四)创新创业教育 ................................ 20

(五)体育 ........................................ 23

五、质量保障体系建设与完善 ............................ 24

-2-

(一)确立本科教学工作中心地位 .................... 24

(二)构建三级质量保障体系 ........................ 25

(三)加强制度建设与教学评估 ...................... 26

六、学生学习效果 ...................................... 28

(一)学生学习满意度 .............................. 28

(二)应届本科生毕业及学位授予 .................... 28

(三)应届本科生攻读研究生 ........................ 28

(四)应届本科生就业 .............................. 29

(五)社会用人单位评价 ............................ 30

(六)毕业生成就 .................................. 30

七、特色发展 .......................................... 31

八、改革方向 .......................................... 33

-3-

一、学校概况

海南大学是2007年8月由原华南热带农业大学和原海南大学

合并组建而成的省属综合性重点大学,是海南省人民政府与教育部、财政部共建高校和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是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国家“中西部高校综合实力提升工程”和“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高校、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高校、全国大学生英语教学改革示范高校、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和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高校,是具有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资格的高校。原华南热带农业大学创建于1958年,与创建于1954年的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紧密结合,并称“热作两院”,被誉为我国热带农业科教领域的“双子星”。“两院人”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使我国成为世界上唯一在北纬18°—24°范围内大面积种植橡胶成功的国家,并由原来的植胶空白国,奇迹般地崛起为世界第五大产胶国。学校由此奠定了在橡胶和热带农业研究领域独特的地位,获得了包括国家发明一等奖、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和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在内的900多项科教

成果,为我国国防事业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原海南大学于1983年在一片荒滩地上艰苦起家,到合并前建起了全省规模最大、社会辐射力和影响力广泛的学科专业体系,成为省属综合性重点大学。

-4-

学校现有海甸、儋州和城西三个校区,校园总占地面积5167.11亩。全日制在校生37682人,其中普通本科生34014人,硕士研究生3342人,博士研究生182人,国际学生143人,除此之外还有成人学历教育学生3581人。在编教职工2472人,其中专任教师1665人,高级职称教师986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517人。学科涵盖哲学、经济学、法学、文学、理学、农学、工学、管理学、艺术学等九大门类。现有4个学部,21个学院(部),2个国家级重点学科,1个国家级重点(培育)学科,16个省部级重点学科;拥有1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16个国家级教学质量工程项目,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0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4个省部级工程研究中心;设有2个博士后流动站;拥有2个国家级教学团队,8个国家级特色专业,2门国家级精品课程,1门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2个全国专业技术人才先进集体。

学校坚持“质量立校、特色兴校、人才强校、开放活校、和谐办校”的办学理念,突出“热带”、“海洋”、“旅游”、“特区”学科特色,实施“立足海南、面向全国、辐射东南亚”的发展战略,始终把人才培养质量作为一切工作的生命线,坚定不移地走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牢固树立本科教学的中心和基础地位,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实施教学质量工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优化教学资源配置、加大教学投入力度,全面提升本科人才培养质量和水平。

2014年,学校以提高学生的社会竞争力和教师的社会影响力 -5-

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快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和中西部高校综合实力提升工程项目建设,实行“宽口径、厚基础、重个性、强能力、求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坚持“培育森林”和“造就参天大树”相结合,造就富有社会影响力的教师队伍,全面推进全国百强高校建设步伐。

二、本科教育基本情况

(一)培养目标

学校确立了“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依据,以就业为导向,培养知识面宽、综合素质高、竞争能力强、适用性广,具有创新创业精神,特色鲜明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坚持“宽口径、厚基础、重个性、强能力、求创新”的培养要求,着力培养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需要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提高学生的社会竞争力。

学校人才培养坚持“三个符合”与“三个突出”。“三个符合”是指:专业培养目标定位与本专业办学定位及专业特色相符合;专业培养目标与社会对本专业人才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要求相符合;各教学环节、课程设置及结构体系与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基本要求相符合。“三个突出”是指: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扩大学生成才选择权。加大选修课程的比例,并允许学生跨专业自主选修课程;突出专业核心课程,保证足够的专业教育。强化核心课程的学时、学分,以满足专业人才培养所必备的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

-6-

突出学生能力素质的培养,提高社会竞争力。通过增加实践教学学分(学时)、设置创新创业训练必修学分、实施素质拓展学分制、试行“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学习”等,着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与社会竞争力。

(二)本科专业设置

学校学科涵盖哲学、经济学、法学、文学、理学、农学、工学、管理学、艺术学等九大门类。本年度有79个本科专业,其中工学学科的本科专业比例最高(36.71%),管理学、农学和文学等3个学科的本科专业所占比例均超过10%。现有国家级特色专业8个:法学、园艺、水产养殖学、食品科学与工程、植物保护、农学、农业资源与环境、农林经济管理;省级特色专业16个:材料科学与工程、高分子材料与工程、公共关系学、生物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信息与计算科学、土地资源管理、生物工程、土木工程、交通运输、食品质量与安全、汉语国际教育、旅游管理、化学工程与工艺、金融学。本年度新增1个专业:药学。

-7-

(三)全日制在校生情况及本科生比例

学校2014年全日制在校生数为37681人,其中普通本科生34014人。本科生占全日制在校生人数的比例为90.3%。折合在校生数为40608人。

(四)本科生源质量

学校一本批次录取分数线逐年提高,一本批次录取人数逐年增加,生源质量呈现逐年上升态势。2014年共有74个本科专业在全国31个省(区)市招生,录取人数为8550人,一本录取人数占一二本录取人数比例从2012年的61.22%增至2014的79.31%,一本批次控制线上录取人数由2012年的5218人增至2014年的6542人。2014年一本文史录取平均分高出各省控制线22分,比2012年提高了6分,一本理工录取平均分高出各省控制线33分,比2012年提高了12分。具体情况见下表:

表2:2012-2014年一本批次录取平均分高出各省控制线的分值

2014年本科招生专业74个(含专业方向有91个),其中新增招生专业1个:药学;停招专业(方向)4个:旅游管理、英语(经贸英语方向)、农学(观光农业方向)、制药工程。

-8-

三、师资与教学条件

(一)师资队伍数量与结构

截至2014年12月31日,学校共有在编教职工2472人,其中在编专任教师1665人。在编专任教师中具有硕士以上学位的1334人,占教师总数的80.1%;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517人,占教师总数的31.1%;高级职称人员占教师总数的59.2%,其中正高336人,占20.2%;副高650人,占39.0%。另有非编全日制教师201人,聘请校外教师467人。

表4:教师队伍发展情况

-9-

截至2014年底,学校共有2个国家级教学团队、9个省级教学团队。本年度学校有多位教师荣获教学奖励,其中法学院邹立刚获评教育部“全国优秀教师”,海洋学院周永灿获评海南省“全省优秀教师”,旅游学院范士陈荣获第二届全国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三等奖和第八届海南省普通高等学校青年教师教学大赛一等奖。

(二)生师比

本年度,学校折合在校生人数为40608人,折合教师数2069人,生师比为19.63。

(三)教授承担本科课程情况

学校高度重视教授为本科生上课工作,在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年度考核、“十佳教师”评选、教学成果奖、精品课程和教学团队建设以及省级以上奖项推荐等方面,对教授教学工作量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四)教学经费投入

学校坚持“先日常,后项目,保运行,促发展”的原则,优化经费支出结构,优先保证教学经费的投入。2014年共投入本科专项教学经费11651万元,本科教学日常运行经费11653万元,本科实验经费2204.8万元,本科实习经费2067.68万元;生均本科教学日常运行经费3425.9元,生均本科实验经费648.2元,生均本科实习

-10-

经费607.9元。

(五)教学条件

1、校舍与教学科研设备

学校现有海甸、儋州和城西三个校区,其中海甸校区为主校区,校园总占地面积 5167.11亩。自2007年两校合并组建新海南大学以来,学校新增建筑面积60多万平方米,研发中心楼、综合教学楼等一批新建项目投入使用,满足了海甸主校区3万多名学生同时上课的需求;新学生公寓为6000多名学生提供了舒适的住宿条件;近8000平方米的思源学堂成为学生创新创业与素质教育的重要场所;桥西教工住宅区的1000多套海景房为教职工提供了良好的生活居所;社科群楼、农学与生命科学群楼的投入使用,优化了学科集群发展的物理空间,也极大改善了教师的教研条件。2014年,以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和中西部高校综合实力提升工程为契机,学校开展了大规模的教学科研实验室建设,一大批先进的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到位并投入使用,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截至2014年底,学校教学行政用房总面积479581平方米,其中实验室(含校内实习场所)总面积 248098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为57855.61万元,当年新增值为8740.43万元。

2、图书资源

学校图书馆由海甸校区总馆、儋州校区和城西校区两个分馆及19个二级馆组成,馆舍总面积46196.7平方米。全校图书馆共有阅

-11-

览座位5178个,其中海甸馆有3704个,儋州校区和城西校区分馆有411个,19个二级馆有853个,多媒体阅览座位210个。经过多年建设,学校图书馆已形成符合现代图书馆发展趋势的多功能、开放性服务体系,实现无线网络全覆盖,引进FRID 自助借还系统和移动图书馆系统。

本年度学校图书馆用于文献资源购置的经费总额为1000万元,馆藏文献总量为479.51万册,其中纸质文献(含纸质图书、期刊合订本)254.51万册,电子图书225万册;购置中外文电子资源43种,其中中文数据库16种,外文数据库27种。持续更新的免费数据库和试用数据库有80多种。自建数据库8个,其中《海南旅游资源》、《海南及南海文献》、《热带农业文献》等为海南本土特色数据库。本地存储容量为89TB 。

3、信息资源

为落实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 年)》(教技[2012]5号)文件精神,进一步推进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培养学生在信息化环境下的学习能力、提高教师的教育信息化应用水平,学校对网络综合教学平台进行了升级,不仅能支持教师开展混合教学模式改革,而且能支持教师开展MOOC 课程建设。2014年,通过平台建设的网络辅助课程已达到200多门,课程教学资源超过1000G 。其中有50多门课程的日访问量超过100多次,《大学物理》和《美学入门》的课程访问总量已超过50000次。

本年度学校进一步加强了数字化教学环境建设,完成了“教师 -12-

实训中心”项目,建成两间微课制作室、一套移动课程录播系统、一个教师信息技术培训中心和一个录播集控中心。这些项目为教师开展网络教学提供了强有力的硬件保障。学校拍摄制作了大量的教学、学术讲座等视频资源,并分类存放于云视频存储平台,供全校师生观看、学习。2014年,共拍摄制作了《经济法学》、《遗传学》、《植物学》、《大学物理》等6门课程的全部教学视频,共计286个课时。与此同时,学校还大量引进了国内外优秀的数字化资源,全年引进的教学资源达200G 左右。

四、教学改革与建设

(一)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学校以《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为指导,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以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培养为重点,发布了《关于制订2014级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性意见》,进一步精简课程、压缩课堂教学授课学时、深化全校性公共课程改革、加大选修课比例、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加强学生的素质拓展与创新创业训练等。各专业的各类选修课的总学分达到30学分左右,较原来提高近1倍。允许有能力、有需求的学生跨专业选修不超过4学分的学科基础课或专业课,认可其作为毕业所需的专业选修课学分,为学生广泛涉猎不同学科领域创造条件。设置大学生素质拓展学分,分不同层次规定毕业、推免研究生等所需的学分。以学分制引导学生课外活动,扩大育人外延,丰富育人内

-13-

涵,打造课内课外贯通的育人平台。开设创新训练项目、创业训练项目、创业实践项目等系列理论和实践课程,规定学生应选修至少3学分的此类课程方可毕业。

同时,学校充分利用现代化技术手段、翻转课堂,建设网络教学课程;推行基于问题、基于项目,以及启发式、案例式、讨论式、研究式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设置“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学习”与“研究式”教学环节,把相关教学方式的学时固化在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教学计划中。开展灵活多样的人才培养模式试点改革,“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和“农科教合作培养人才计划”、文理科实验班、冬季小学期、国际合作交流项目以及“校企合作”、“产学融合”、“订单培养”等试点专业的培养方案单独设置。

1、文理科实验班。从2008年起,学校每年从新生中遴选60人分别组成文科和理科实验班。实验班秉承现代教育理念,整合优质教育资源,实行导师制,坚持因材施教,实施个性化、精英化培养。迄今实验班已招收六届,取得显著成效。例如,本年度毕业的第三届文理科实验班学生英语六级考试成绩均达425分以上,78%被录取为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共获各类学科竞赛国家级奖项53人次,有学生作为第一作者在国际核心期刊发表科研论文并被SCI 全文收录,有法学专业文科实验班学生取得工商管理第二专业证书。2014年,文理科实验班继续招生,开设法学和高分子材料与工程2个本科专业,每班招收30人。

-14-

2、冬季小学期。自2008年试点以来,促进了学生多样化、个性化的发展和高校间的交流与学习。2014年,在试点工作基础上,学校在2012级学生中全面推开冬季小学期工作。冬季小学期安排内容包括:外聘专家授课、学术讲座、创新创业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实习实践等。外聘专家授课主要邀请省内行业(包括省外企业驻琼单位)名家来校讲授行业领域的高新技术、高级操作实务与行业发展内容。专家主要包括:知名企事业单位的企业家和高层管理人士,各类高级专业技术人才,如总会计师、总审计师、总工程师、总规划师等。本年度共邀请93位外聘专家开设了59门课程,覆盖全校普通本科2012级及其他年级共11000多名学生。

3、多形式合作培养。学校积极拓展与境内外高校及相关机构的合作培养项目,大力推动学生赴国内外一流高校插班学习或短期访学、赴国外实践培训高技能。

学校与天津大学开展本科生联合培养,采取“1+2+1”培养模式。本年度派出土木工程、数学与应用数学、通信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财务管理、生物科学、生物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制药工程、英语等13个专业共35名学生参加与天津大学联合培养学生项目。

2014年,学校共选派402名学生出国(境)交流学习,比2013年(309人)增长了30%。其中168名学生赴国(境)外友好院校学习,97名学生出国(境)实习或高技能培训,137名学生赴国(境)

-15-

外友好院校参加假期研修班或进行短期交流访问。学生出国(境)交流学习人数超过当年入学学生人数的4%,取得了新突破。根据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和上海交通大学《中国高校国际化发展状况调查报告》(2014年8月),学校出国(境)交流学习学生人数超过全国“211高校”的平均值。

(二)专业与课程建设

2014年,学校进一步完善了人才培养方案的各个模块,设置了包括公共课程(21%)、学科基础课与专业课程(43%)、个性课程(18%)和实践教学课程(18%)四大部分构成的特色鲜明的本科教学课程体系,总学分170左右(全校平均数),并且设置了课外素质拓展环节。2014年春季学期开设1559门,秋季学期开设1348门,全年开设课程总门数为2907门。选修课学分占总学分比例分别为18.2%(经济学、管理学、文学、法学、艺术学)、17.6%(农学)和17.1%(理学、工学)。

近年来,学校着力推动公共课程改革,目标是:调动教与学两方面的积极性;使学生在时间、课程和教师的选择上具有更多的自主权。具体如下:

1、继续深化《大学英语》改革。按需分流、自主选学的模式由试点专业面向全校实施,学生将在第二学期后根据学习状况进行分流,一部分学生继续《大学英语》课程学习,另一部分学生自主选择英语拓展类课程。全部英语课程的应修总学分由原来16学分减少到14学分。

-16-

2、改进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教学形式。按理论:实践=7:3的学时比例,设置64学时左右的实践教学环节。实践课采取集中与分散、校内与校外、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的形式开展教学活动。

3、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压缩《公共计算机基础》课程学时(由原来64学时压缩为48学时),同时强化与专业相关的计算机应用方面的必修课和选修课。

4、实施《大学语文》课程改革。公共必修课程模块中不再设置《大学语文》课程,而在“个性课程”模块中设置“传统与现代经典选读”课程,课程性质也由必修课改为选修课。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自主选修至少3学分的该系列课程。

5、开展文化素质教育课程改革。为丰富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共享国内优质课程资源,学校从2013年秋季学期开始使用超星尔雅通识教育网络课程,先后引入21门精品网络课程。2014年起在文化素质教育课程平台上试行传统教学与网络教学双轨并行的课程开设体制,为学生增设了18门超星尔通识教育网络课程和3门好大学在线课程。

目前,学校共有国家级精品课程2门、2门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省级精品课程48门、校级精品课程118门。2014年学校有《捍卫马克思》等4门课程被评为省级精品视频公开课。

学校不断加大教改资助力度,启动中西部高校提升综合实力子项目——“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项目”、“教学创新团队建设项目”等2个项目资助、建设工作。2014年共资助132项,包括

-17-

9个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32个教学创新团队项目,10个重大教学改革项目,2门精品资源共享课,3门精品视频公开课,5门慕课。学校每年拨专项经费用于教材建设,2014年资助5种,资助金额18万元,2008年以来累计立项资助教材45种。学校还通过教学改革立项加大教学改革力度,2008年至今共设立教学改革项目199项。本年度获得海南省教学成果一等奖4项,二等奖2项。

(三)实践教学

学校高度重视实践教学,将实践育人理念贯穿于教育教学工作的全过程,以“211工程”建设、中西部计划实施为契机,大力改善实验教学软硬件条件,加强学生实践教学环节,成效显著。

根据教育部有关实验室建设与专业认证(评估)的要求,学校按照“一个体系(实践教学)、二级管理(校级、院级)、三个层面(公共基础实验、专业基础实验、专业创新实验)”的基本思路,坚持“全面统筹、注重特色、资源共享、讲求效益”的原则,依托四大学部,构建以公共教学实验室为基础,以专业实验室与实习实训中心为拓展,以特色实践教学中心为亮点的实践教学平台。学校在经费投入、管理队伍与实验师资队伍建设、教学实验室和产学研基地建设、创新实验和推广示范、教学质量督导等方面,采取多元化保障措施,大力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近五年来,学校陆续投入大量实验室建设经费,实验条件获得明显改善。投入中央财政资金4350万元和海南省配套资金64万元,

-18-

完成“中西部高校提升综合实力建设工程(教学实验平台建设)”16个建设项目;投入常规教学设备购置与维护资金150万元,完成6个具体项目;应用科技学院(儋州校区)自筹经费800万元,完成5个实践教学平台项目;地方高校生均拨款中央奖补资金400万元,完成2个实验室的建设。本年度共组织开展实践育人资助项目72项。

学科竞赛方面,学校组织学生参加了“外研社杯”(原“CCTV杯”)英语写作大赛、英语演讲大赛,高教社杯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等19项学科竞赛。获得国家级一等奖3项,二等奖18项,三等奖13项;省级特等奖4项,一等奖33项,二等奖65项,三等奖101项。另外,组织学生参加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MCM/ICM),获得一等奖3项,二等奖11项。

毕业论文(设计)方面,本年度共有 8298名本科生参加了各类毕业论文(设计)教学环节。据统计,在选题方面,毕业论文(设计)结合科研课题的有1228人,占14.8%;结合生产实际的有1552人,占18.7%;结合创新性实验的有1826人,占22.0%;结合学科竞赛的有913人,占11.0%;结合综合实践的有2779人,占33.5%。

指导毕业论文(设计)的教师共有 1627 人,其中正高职称309人,占19.0%;副高职称586人,占36.0%;讲师 664人,占40.8%。另有68名校外实践经验丰富的高级职称人员参加指导毕

-19-

业论文(设计),占4.2%。全校毕业论文(设计)成绩评分比例总体合理,优秀的有913人,占11.0%;良好的有4979名,占60.0%;中等的有2061名,占25.2%;及格的有290名,占3.5%;不及格的有25名,占0.3%;总体优良成绩比例为71.0%。

本年度,园艺学实验教学中心被评为海南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四)创新创业教育

为适应国家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的需要,落实中央“以创业带动就业”的决策部署,学校围绕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目标,构建创新创业教育的人才培养体系,优化整合教育资源,注重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1、建立一体化的创新创业教育平台

学校立足第二课堂,以创新院、创业培训基地和创业孵化基地为平台,构建了“创新课程打基础”——“创新实践学动手”——“申报科研训练计划担项目”——“参加竞赛出成果”——“产学研结合促创业”的创新能力“一条龙”培养模式,通过优化“优秀指导教师团队”和“优秀学员团队”两支团队,紧抓“挑战杯”系列竞赛、大学生创新基金项目和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基金项目、大学生学术科技文化节三项主要工作,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2014年,学生获得“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金奖、微软“创新杯”全球学生大赛(中国区)一等奖、中国科普创作大赛二等奖(一等奖空缺)等国家级奖励32项,申报各类专利120项。“开椰神器”、“空调热水器一体机”、“浸入式虚拟现实眼镜”等一批学生

-20-

创新成果已经走向了技术转化之路。

在学生创业引领方面,学校将创业教育、创业服务和创业孵化相结合,致力于减轻学生创业风险和前期负担。在创业教育领域,系统化的SYB 、KAB 创业培训和常态化的创业沙龙、创业咖啡相得益彰,普及化的创业讲堂和专业化的创业模拟实践互为补充,形成了从基础到专业的教育架构。在创业服务领域,学校成立了“阳光岛”创客空间和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为创业团队提供免费的创业空间,提供关于企业运行、资本运作、风险规避等创业实务的咨询和培训,提供法律咨询、投资融资服务、专利技术服务和项目申报服务等,努力做大学生创业者的“贴心人”。在创业孵化领域,学校努力为学生创业团队创造的良好成长环境,为创业团队进入更高级孵化器或者社会营运提供准备。2014年,有15家学生创业实体入驻创业孵化基地,其中“海南虚幻世界科技有限公司”等4支学生团队获得了百万级天使投资,“海口拉乌红糖食品科技有限公司”学生创业团队已经在海南股权交易中心挂牌。毕业生王海峰2009年成立海南酷秀投资股份有限公司,仅用了三年多的时间,便实现了年销售收入超2亿元。

各级领导对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十分关心。2014年,海南省委书记罗保铭、省委常委孙新阳等领导视察创新院,为学生的发明创造和创业精神点赞。主流媒体对学生创新创业工作也非常关注,《中国青年报》、《海南日报》等主流媒体的专题报道达34次,社会影响广泛。

-21-

2、建立多样化的实践育人平台

学校始终把实践育人作为立德树人的重要途径和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环节,将学生社会实践纳入人才培养的顶层设计,努力实现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思想政治教育与能力培养、外在引领与内在自省“三个结合”,并以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活动为载体,打造多样化的实践育人平台,让学生在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2014年,学生社会实践的足迹遍及全国32个省区市的360多个市县,参与学生2万人次以上,刘章川同学荣获全国社会实践“实践之星”荣誉称号(全国仅10名),学校被评为全国大学生社会实践先进单位。志愿服务是学生参与社会服务的重要抓手,目前学校有志愿者37040名,志愿服务队821支,发起志愿服务项目约3000个,志愿服务总时长近11万个小时。在海南举行的博鳌亚洲论坛年会、亚太经济合作组织副财长会议、世界旅游旅行大会等大型活动,都有海大志愿者的身影。爱心协会的“防艾滋 反歧视”文化宣传项目得到了世界卫生组织结核病和艾滋病防治亲善大使彭丽媛的关注,并荣获“全国助残扶残先进集体”荣誉称号。青年志愿者事业蓬勃发展,“中哈友谊大使”鲁斯兰、 “最美女博士”何美丹是其中的杰出代表。志愿精神,已经成为海大青年独特的精神品格;蓝色马甲,已成为学校的亮丽名片。

3、规范培训,建设创业教育教学系统

学校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对课程体系进行整合优化,开设创新创业公共选修课。《创新理论及实践》、《大学生创业教育》等课

-22-

程,每年选修人数超过2000人。学校在全省高校中较早地建立了大学生就业创业培训基地,引入SYB 创业培训和KAB 创业培训。学校团委还定期举办“创业大讲堂”、“创业沙龙”,以课程的形式对大学生进行创业基础知识方面的培训,对高年级学生进行创业实务知识方面的辅导,逐步提高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

4、提高能力,加强创业指导教师队伍建设

在学校层面上,成立由相关领域的专家、教授组成的大学生就业创业导师团,为大学生创业提供技术支持与咨询建议。在学院层面上,各学院定期邀请专家、教授,采取座谈会、“一对一辅导”、实地考察等形式进行指导,帮助解决大学生在创业过程中遇到的技术问题。

(五)体育

学校体育工作成绩突出,多次获得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等相关部委的表彰,获得“贯彻《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全国优秀高等学校”、“推行《国家体育锻炼标准施行办法》全国先进单位”、“全国群体先进单位”、“全国优秀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学校从1998年开始全面推行“游泳特色教学改革”,提出“海大学生,人人学会游泳”的特色教学目标,实施“1+1+2”分段式教改创新模式,成效显著。

2014年5月,男子棒球队获第四届华南大学生棒垒球锦标赛乙组亚军;6月,女子木球队获第九届全国木球锦标赛B 组团体亚军,女子团体获海南省大中专学生羽毛球锦标赛大学专业组第一

-23-

名,男子团体获第二名;7月,男子足球队获海口市足球联赛(超级)亚军;12月,男子篮球队获海南省第十届大学生篮球锦标赛亚军,女篮获冠军;男子排球队获第十届中国大学生沙滩排球锦标赛专业组第二名,女子排球队获高水平组第三名。11月,国家体育总局社会体育指导中心授予学校全国木球项目推广贡献奖。

2014年,学生体质测试优秀率为0.75%、良好率为21.30%、及格率为74.37%、不及格率为3.58%,综合评定达标率为96.42%。

五、质量保障体系建设与完善

(一)确立本科教学工作中心地位

学校十分重视人才培养和本科教学工作,不断强化和突出教学工作中心地位,把提高教学质量作为办学的永恒主题和内涵发展的首要任务紧抓不懈。学校实行办学资源教学优先,特别是在中西部高校综合实力提升工程和年度预算安排中,全面向教学工作和教学实验实习条件建设倾斜,切实保障了教学基本需要。学校领导班子成员经常深入教学一线实地调研,开展教学专题研究,查摆和剖析制约教学质量提高的瓶颈问题。2014年有10次校长办公会议研究教育教学工作,包括与国外高校合作办学、优秀师资人才引进、本科招生、新增本科专业申报、师风师德建设、教学事故认定及处理、学生退学休学等事务;有12次党委常委会研究教学工作,包括优秀人才培养与引进、优秀教学管理教师出国进修、十佳教师评选、本科招生工作计划、落实有关学院教学科研场所配套设施、完善教

-24-

学管理工作、改进和改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等方面。

同时,为深入贯彻落实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倾听师生切身诉求,解决实际问题,2014年校领导班子认真践行了两次“三个一”活动,即到学生课堂听一次课、到学生食堂吃一次饭、到学生宿舍与学生沟通一次。2014年3至4月、10至11月间,刘康德书记、李建保校长等11位校领导分别深入到21个教学单位听课,并现场点评授课活动。通过听课,校领导掌握了学生学习、思想动态的第一手材料,了解了课堂教学动态,并对一些教师的教学问题进行了指正。

(二)构建三级质量保障体系

学校构建了“学校统筹、学部协调、学院实施”的三级质量保障体系,由教学目标管理、教学过程监控、教学信息反馈、教学效果评价等要素构成,从机制和制度层面监控教学目标的实现过程,改进教学运行状态,形成一个完整的、循环的监控运行系统。2014年,学校要求学院将质量保障重心下移,赋予系(教研室)质量保障监督职责与权力,确保一线教学质量的高水平。

学校建立校院两级教学指导委员会、教学督导委员会(组),作为教学质量监控的基本组织机构。其中,校级教学督导委员会实行总督导负责制,并按热带农业与生命科学、理工、人文、社会科学等四个学部分别设立了督导工作小组。通过督导评教与学生评教、课程重点评教与全面评教相结合,全面考察参评教师的实际教学水平,并对学校各部门教学管理工作督促检查。各二级教学单位

-25-

分别设立相应的质量保障机构,完善学科专业特色的教学质量保障机制。教务处作为教育质量保障的职能部门,负责质量保障体系的具体运作与协调。

2014年,学校进一步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将其作为教学质量保障的核心内容,要求教师以身作则,成为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表率,在课堂教学、实践教学以及与学生交流过程中,始终激发和传递社会正能量。对于有违师德师风的行为,学校依据有关规定严肃处理。

(三)加强制度建设与教学评估

学校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提高教学质量的管理文件。例如,在课堂质量监控方面,制定了《海南大学教师课堂教学质量测评办法》(海大办〔2011〕29号)、《海南大学教师课堂教学质量测评结果使用办法(试行)》(海大办〔2011〕22号);在实践教学方面,制定了《海南大学教学实验室工作人员岗位职责(试行)(海大教〔2013〕87号)、《海南大学实验课管理办法(试行)》(海大教〔2011〕43号)、《海南大学实验室档案管理制度》(海大教〔2011〕11号)、《海南大学实验室基本信息管理规定》(海大教〔2011〕10号)、《海南大学本科教学实习管理》(海大教〔2013〕86号)、《海南大学实验室安全与卫生管理办法》、《海南大学学生实验守则》(海大办〔2011〕2号);在教学事故方面,制定了《海南大学教学事故认定与处理办法》(海大办〔2011〕20号);在评优评奖方面,制定了《海南大学“十佳教师”评选办法》

-26-

(海大办〔2011〕10号)等。2014年,学校又出台了《海南大学本科教学督导工作条例(修订)》(海大办〔2014〕9号)、《海南大学教学实验平台项目和采购计划审核工作暂行规定》(海大办〔2014〕25号)、《海南大学大学生素质拓展学分设置规定(试行)(海大教〔2014〕98号)、《海南大学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学术不端行为检测及处理办法(试行)》(海大教〔2014〕97号)等,形成了比较完善的教学质量管理机制,并积极贯彻落实。

学校加强日常教学监控,组织开展教学秩序常规性检查,包括开学初教学秩序检查、期中教学检查和期末教学检查。组织开展新办专业评估,对其教学及管理进行检查,及时发现问题与不足,向有关学院反馈并督促整改。本年度,物流管理、商务英语2个本科专业顺利通过海南省教育厅组织的新办专业评估检查,取得学士学位授予权。组织开展2013—2014学年教师课堂教学质量测评工作,共有635名教师参加测评,测评结果为:A 级88人,占13.86%;B 级545人,占85.83%;C 级2人,占0.31%;D 级0人。对毕业论文(设计)工作开展专项检查,对于发现的问题,有关学院进行了积极整改。

总体而言,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状态符合“211工程”大学的要求,能够保障教学质量,实现本科人才培养目标,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27-

六、学生学习效果

(一)学生学习满意度

学校与麦可思咨询有限公司合作开展“海南大学应届毕业生半年后跟踪调研”,调查结果显示,2013届毕业生对学校总体满意度为88%,比2012届提高了3个百分点。

从2010年开始,学校实行学生网上给任课教师课堂教学质量评估。2014年学生参与网上评教比例为67.1%,参评学生共计617058人次。被评教师5319人次,其中被学生评价为优秀的教师有1820人次,占30.7%;被评价为良好的有4069人次,占68.6%;两项合计达99.3%。

(二)应届本科生毕业及学位授予

近三年应届本科生毕业率和学位授予率稳定在90%以上。2014年应届毕业生7945人,其中7689人获毕业证书,毕业率为96.8%;7411人获学士学位,学位授予率为93.3%。

表5:应届生毕业及学位授予情况

(三)应届本科生攻读研究生

今年学校共有1257名毕业生升学,其中本科生1219名,升学率15.67%。

从本科生升学情况来看,升学率同比上升1.41个百分点。考

-28-

取“211高校”的有419人,占34.37%;考取“985高校”的有363人,占29.78%;考取境外、国外研究生的有175人,占14.36%,详见图1。

图1 2014届本科毕业生升学情况

本科毕业生推荐免试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方面,教育部共下

达学校2015年推免指标429名,经有关高校或研究单位复试后实际接收423人,完成率达到98.6%,其中,校外单位共接收411人,占总接收人数的97.2%。全国39所“985高校”中的38所高校共接收推免生270人,中国科学院接收23人,“985”、“211”重点高校和中国科学院共接收399人,占接收总人数的 94.3%。这也部分反映了学校在全国高校中的地位和影响力,以及名牌高校对学校毕业生已有相当的认可程度。

(四)应届本科生就业

2014年,学校共有全日制毕业生8537人,其中本科生99个 -29-

专业(含专业方向),共7781人。截至2014年8月31日,学校2014届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为91.11%,签约率(签协议就业、合同就业、升学、出国出境)为75.00%。学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同比上升1.44个百分点,签约率上升0.72个百分点。

(五)社会用人单位评价

为了解社会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评价,学校分别对2014届毕业生冬季供需见面会的138家单位和夏季供需见面会的150家用人单位开展了对毕业生满意度调查,分别回收有效问卷126份和139份。据统计,用人单位对学校毕业生的满意度均值是94.47%。

6 2014

(六)毕业生成就

自1958年建校以来,学校共培养毕业生十多万人,为国家输送了大量的各级各类人才,优秀毕业生遍及海内外,其中不乏杰出科学家、政府高级官员、大学校长、著名学者、企业家等,在不同的领域和岗位上发挥着重要作用。原国务院扶贫办主任吕飞杰,中国科协副主席陈章良,南京农业大学原校长郑小波,美籍国际著名科学家林辰涛,联合国粮农组织经济顾问、国际著名经济学家姚树洁,国际知名植物学家、千人计划教授杨贞标,知名经济学家何帆等均是学校毕业生。另据统计,我国在东南亚国家大面积承包土地

-30-

从事热带农业经营的许多企业的技术、管理人员大部分都是学校毕业生;海南司法系统超过一半的干部是学校毕业生或是在学校参加过培训学习的学生;海南省水产养殖业近60%的技术骨干和高级管理人员是学校毕业生;海南主要建筑公司的高级管理人员和项目经理基本上是学校毕业生;海南金融系统中层骨干多是学校毕业生等。

近年来,学校处于“211工程”建设的重要发展机遇期,正朝着建设全国百强高校的目标奋勇前进。在“自强敬业,厚德弘毅”的优良校风长期熏陶下,学校毕业生笃志坚毅,务实精进,敢拼敢闯,勇于开拓创新,在社会上表现出很强的适应性与竞争力,能很快地在自己的领域崭露头角。在创业领域,学校有部分毕业生能紧贴社会需求,抓住商业机会,成功走上了务实的创业道路,并取得了初步的创业成绩。2014年11月19日,海南日报以“我们的创业不是纸上谈兵”为题对学校创业典型进行专题报道,毕业生创业事迹在海南甚至国内都有着一定的影响力。在就业领域,根据学校委托北京新锦成公司面向2014届毕业生开展的就业跟踪调查,毕业生对从事岗位的薪酬、专业对口度、就业满意度、工作适应度等,总体呈良性正态分布。

七、特色发展

作为区域性国家重点建设高校,海南大学始终秉承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根本宗旨,立足于发挥海南资源和区位优势,以

-31-

“211工程”建设、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中西部高校综合实力提升工程为契机,以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为突破口,以质量工程建设为抓手,突出“热带”、“海洋”、“旅游”、“特区”学科特色,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坚持走改革创新与开放办学之路,稳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通过开创性的“冬季小学期”、培养精英人才的“文理科实验班”、“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及与企业合作的“订单式培养”、与境内外知名高校的“多形式合作培养”等举措,学校逐步形成了“集优质资源,多途径培养”的本科教育教学特色。通过深入实施“质量工程”项目建设和教学改革,形成了大批优质的教育教学资源。学校不断完善本科教学质量工程管理和培育机制,保证了教学研究、改革和建设得到较大投入,促进高质量的产出,使改革与建设的成果直接进入人才培养过程,全面带动本科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科学化水平不断提升。学校始终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秉承“海纳百川、大道致远”校训精神,以第二课堂为阵地、以学风建设为重点、以学生管理和服务为手段、以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着力提升学生的社会竞争力和影响力,着力打造具有世界眼光、中国情怀、时代特征、海大特色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品牌。相继开展了学风建设工程、优秀学子成长“致远计划”、学生学习与发展指导、辅导员职业化发展“五项计划六大平台”、“5•25”大学生心理健康活动月等工作和活动,不断增强教

-32-

育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心灵育人、文化育人、智慧育人效果,为学校“211工程”建设和全国百强高校发展目标凝心聚力。学校连续三年实现学生重大责任事故“零”发生目标,出版了《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探索与实践》和《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践范例》等6部著作,立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教育部课题2项、省级课题16项。先后荣获第七届全国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第二届全国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大赛一等奖、第十届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全国大学生无偿献血工作先进单位等省级以上荣誉20余项,在省内和全国高校同行中享有盛誉。《海南日报》等媒体曾作专题报道。

人才培养模式的不断创新,优质教学资源的持续聚集,适应了学校由地方性普通重点高校向地方性国家重点建设高校转变的需要,适应了海南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际旅游岛建设对人才培养的需要,形成了建设有特色、高水平“211工程”大学、建设国内百强高校的最重要的软实力。

八、改革方向

新海南大学成立以来,综合实力和办学水平实现了质的飞跃,本科人才培养质量得到了全面提升,但仍存在若干不足之处,如人才培养模式尚需进一步创新,教学基础设施尚需进一步改善,教学经费的投入仍需更大增长,师资队伍建设仍需进一步加强等。其中既有外部因素,如办学体制问题、区域资源限制、高端人才引进难

-33-

度大等,也有内部原因,如内涵建设不到位、精细化管理有待进一步加强、教授治学机制尚待完善等。

面对新的发展形势,学校将继续深入贯彻教育规划纲要,全面落实“高教30条”精神,认真实施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和中西部高校综合实力提升工程,加强对学校发展的战略研究和顶层设计,围绕教育质量、科研水平、社会服务能力等内涵发展核心问题,努力提升学生的社会竞争力和教师的社会影响力,坚持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教学改革发展最核心最紧迫的任务,积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强化实践育人环节和推进教育国际化,不断形成人才培养新优势;积极引进和培养高层次学术领军人才,以学科建设和特色科研为抓手,全面提高创新能力和社会服务水平;以区域文化繁荣和文明进步为已任,大力推进文化传承创新。

力争到2020年,学校在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社会服务和文

化传承等各项事业上实现重大跨越,真正建设成为高质量人才培养基地、高水平科技创新基地、高层次社会服务基地和高品位文化传承创新基地,成为综合实力进入国内同类院校先进行列、在国际有较大影响的有特色、高水平“211工程”大学和全国百强高校,为推动海南科学发展、绿色崛起作出重要贡献。

-34-


相关内容

  • 昆明医科大学2015届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
  • 2015届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 昆明医科大学 二〇一五年十二月 目 录 一.2015届毕业生就业情况----------------2 (一)就业基本情况---------------------2 1.毕业生生源----------------------2 2.分专业就业情况--------- ...

  • [华南师范大学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工作方案](华师[2015]46号)
  • 华师[2015]46号 各学院.各部处.各单位: 经校长办公会议审定,现将<华南师范大学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工作方案>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华南师范大学 2015年4月14日 -1- 为迎接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确保我校评估工作目标的实现,根据<教育部关于开展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 ...

  • 南京艺术学院2015年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
  • 2015年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 南京艺术学院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心 2015年12月 目录 编写说明 . .................................................... 4 第一章 学校概况 .................................... ...

  • 山东财经大学会计学2015届本科论文指导规定
  • 会计学院关于2015届本科生毕业论文书写和指导工作的通知 为了贯彻我校提高本科教学质量的要求,提高会计学科各专业本科毕业生论文质量,切实增强指导教师和学生对论文指导和书写的重视程度,根据<山东财经大学关于本科学生毕业论文(设计)工作的规定>的有关要求,制定会计学院2014届本科生论文指导 ...

  • 2015中国大学最佳专业排行榜
  • 2015中国大学最佳专业排行榜 北大居首 2015年5月18日,艾瑞深中国校友会网编制完成<2015中国大学本科专业评价报告>,报告公布了2015中国大学最佳专业排行榜.2015中国大学各学科门类最佳专业排行榜和2015中国各地区大学最佳专业排行榜等榜单,旨在为2015年我国两岸四地高考 ...

  • 贵州财经大学
  • 贵州财经大学商务学院2014届毕业 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 贵州财经大学商务学院 2014年12月20日 贵州财经大学商务学院 2014届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 2014年12月20日 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是高等学校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反映.为全面系统地反映贵州财经大学商务学院2014届毕业生就业 ...

  • 武汉大学2015届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发布啦!
  • 近日,武大发布<武汉大学2015届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该报告受到广泛关注,在学校主页发布数天即被下载1.4万余次. 武汉大学2015年共有毕业生13805人纳入就业方案,截至11月30日,全校毕业生总就业落实率为96.24%. 报告显示,2015年,武大本科毕业生7359人,就业率 ...

  • 朝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就业质量年度报告
  • 朝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2015届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 朝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就业指导服务中心 2015年12月 目录 目 录„„„„„„„„„„„„„„„„„„„„„„„„„„„„„„„„„„„„1 学校概况 „„„„„„„„„„„„„„„„„„„„„„„„„„„„„„„„„„3 报告说明 „„„„„„ ...

  • 大连海事大学2014届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
  • 2014年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 二〇一四年十二月 目 录 前 言 ......................................................................................................... I 第一章 毕业生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