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李绅[悯农]其二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译文】 你们有谁知道,这碗里的米饭,一粒一粒都是农民辛辛苦苦种出来的。

【出典】    李绅《悯农》其二

注:

1、     《悯农》  李绅

锄禾日当午,  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  粒粒皆辛苦。

2、注释:

悯:怜悯。

锄禾:用锄头松禾苗周围土。

3、译文1:

锄禾锄到炎热的中午,汗珠滴进禾下的土地。谁知道碗中的米饭,粒粒都来自辛勤和劳苦。

译文2:

正当中午,农民在烈日下辛勤锄禾,汗水滴滴落入禾下泥土。有谁知道盘中的颗颗米饭,每一粒都饱含着农民的辛苦。

译文3:

农民在正午烈日的暴晒下锄禾,汗水从身上滴在禾苗生长的土地上。又有谁知道盘中的饭食,每颗每粒都是农民用辛勤的劳动换来的呢?

译文4:

正午烈日炎炎在锄草,滴滴汗水落地浇禾苗。有谁知道碗中的饭,粒粒粮食都是滴滴汗水换来的。

4、李绅(772—846),汉族,字公垂,亳州谯(今安徽省亳州市谯城区)人,生于乌程县(今浙江省湖州市),中书令李敬玄曾孙。青年时曾在润州无锡(今属江苏)惠山寺读书。27岁考中进士,补国子助教。与元稹、白居易交游甚密,他一生最闪光的部分在于诗歌,他是在文学史上产生过巨大影响的新乐府运动的参与者。作有《乐府新题》20首,已佚。著有《悯农》诗两首:“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脍炙人口,妇孺皆知,千古传诵。《全唐诗》存其诗四卷。

历史上的李绅究竟是什么样的?记者昨日采访了南大中文系教授莫砺锋,他曾与《百家讲坛》合作制作唐朝诗歌的系列节目。莫教授告诉记者,李绅的人品的确不怎么样,他与同僚争斗、政治作风粗暴等都有史料记载。

传李绅实为李党骨干,发迹后的李绅热衷于拉帮结派。唐朝中晚期,士族势力逐渐衰微,庶人阶层通过科举进入了政权的核心。而原来掌握大权的士族又不甘心放弃政权,于是同庶人出身的官员争夺权力。士族官员以李德裕为首,故称李党。庶人官员以牛僧孺为首,故称牛党。牛李两党水火不容,双方互相倾轧了近40年,史称“牛李党争”。在这场旷日持久的权力斗争中,李绅紧跟李党老大李德裕,是李党中的骨干分子。

5、一开头就描绘在烈日当空的正午,农民依然在田里劳作,那一滴滴的汗珠,洒在灼热的土地上。这就补叙出由“一粒粟”到“万颗子”,到“四海无闲田”,乃是千千万万个农民用血汗浇灌起来的;这也为下面“粒粒皆辛苦”撷取了最富有典型意义的形象,可谓一以当十。它概括地表现了农民不避严寒酷暑、雨雪风霜,终年辛勤劳动的生活。“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不是空洞的说教,不是无病的呻吟;它近似蕴意深远的格言,但又不仅以它的说服力取胜,而且还由于在这一深沉的慨叹之中,凝聚了诗人无限的愤懑和真挚的同情。

这两首小诗在百花竞丽的唐代诗苑,同那些名篇相比算不上精品,但它却流传极广,妇孺皆知,不断地被人们所吟诵、品味,其中不是没有原因的。

首先,这两首诗所抒写的内容是人们经常接触到的最熟悉的事情。但是,最熟悉不一定真知道,生活中就有许多熟视无睹的情况,如果一旦有人加以点拨,或道明实质,或指出所包含的某种道理,就会觉得很醒目,很清楚,从而加深了认识。这两首小诗所以有生命力,就有这一方面的道理。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这个春种秋收的景象大概是人人习见,众人皆知的,然而往往难于像诗人那样去联系社会、阶级而思考一些问题。诗人却想到了,他从“四海无闲田”的大丰收景象里看到“农夫犹饿死”的残酷现实。这一点拨就异常惊人醒目,自然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再如“盘中餐”,这原是人们天天接触,顿顿必食的,然而并没有谁想到把这粒粒粮食和农民在烈日之下的汗水联系在一起。诗人敏锐地观察到了,并凝聚成“粒粒皆辛苦”的诗句。这就给人们以启迪,引人去思索其中的道理,从而使那些不知珍惜粮食的人受到深刻的教育。

其次,诗人在阐明上述的内容时,不是空洞抽象地叙说和议论,而是采用鲜明的形象和深刻的对比来揭露问题和说明道理,这就使人很容易接受和理解。像第一首的前三句,从总体意义来说都是采用了鲜明的形象概括了农民在广大田野里春种秋收等繁重劳动的辛苦。这些辛苦并换来了大量的粮食,该说是可以生活下去的,但最后一句却凌空一转,来了个“农夫犹饿死”的事实。这样,前后的情况形成鲜明的对比,引发读者从对比中去思考问题,得出结论,如此就比作者直接把观点告诉读者要深刻有力得多。再如第二首,作者在前两句并没有说农民种田怎样辛苦,庄稼的长成如何不易,只是把农民在烈日之下锄禾而汗流不止的情节作了一番形象的渲染,就使人把这种辛苦和不易品味得更加具体、深刻且真实。所以诗人最后用反问语气道出“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道理就很有说服力。尤其是把粒粒粮食比作滴滴汗水,真是体微察细,形象而贴切。

最后,诗的语言通俗、质朴,音节和谐明快,朗朗上口,容易背诵,也是这两首小诗长期在人民中流传的原因。

6、稻米麦粒,是人们的主要粮食。对于我国南方地区来说,主要的粮食作物应该是种植水稻。我的家乡自古以来素有“鱼米之乡”的美誉,家乡的人们把用稻谷碾成的白花花的米粒称之为“稻米”,也就是大家常常所说的“大米”。

大米,可以说是我国甚至世界上大多数人饮食中的主食。人们最基本的生存保障,就是粮食生产。

西汉的司马迁在《史记·郦生陆贾列传》中写道:“王者以民人为天,而民人以食为天。”民以食为天,意思是指人民把粮食看作生命的根本。此观念如此源远流长,反映了中国几千年文明史和农业关系甚为密切,粮食至关重要。人们对于吃的重要性的认识始终贯穿于中国文明发展的历史长河之中。

民以食为天的观念,可以说是中国饮食文化观念中最基本的、最重要的核心。而作为吃的主体--粮食而言,人们虽然每天都离不开,天天打交道,但是却很少有人真正能从中感受到它的来之不易。

唐代诗人李绅的名作《悯农》其中有一首是这样写的: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这几句诗,可以说是家喻户晓。我们尚且不去探究诗人原本的深层含义,单从口语式的诗句中,就已感知到粮食的来之不易,饱含着农人们的艰辛劳作。

“口朝黄土背朝天”,是多年以前对世世代代与土地打交道的农村人的真实写照。农民们为了获取田地里的粮食,一年里几乎一半的时间都是早出晚归忙碌着。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盛产水稻的地区的农民们祖祖辈辈都把希望寄托在水稻的收成上。粮食看起来是普普通通的,没有亲身经历过其生长过程的人们是体会不到它是靠勤劳与汗水而凝结而成的劳动果实。

每当在餐桌前,端上一碗热腾腾香喷喷的白米饭,我都会想起过去在农田里经历过的艰辛的日子。

“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天是播撒希望的季节。春回大地,气温回升。每当三月中旬前后,农民们就会把早已储存好并且又在阳光下重新晒过的水稻种子拿出来,按种植大田移栽的比例计算好需要浸泡多少数量的稻谷种子。数量少的就用自家的水缸来浸泡,数量多的就分装在“蛇皮袋”里沉入到沟渠或自家的鱼塘水中。这样要浸泡三天三夜,直到种子吸足了水份才取出来。用清水冲洗几遍,再催芽。

催芽的过程也是有讲究的,包含有科学知识。虽然有些老农不识字,但对此全凭实践经验,曾令我们这些毕业于职业学校种植专业的年青人称赞佩服。早稻种子催芽时,天气气温较低,要借助热水加温催生谷芽。除了合适的温度以外,还要保持一定的湿度,所谓“干长根,湿长芽”就包含有其中的科学道理。

人们总是误认为,种田人干的是粗糙农活,没有什么科学技术。殊不知,从粮食生产的第一步“催芽”开始,就要懂得一定的科学知识。如果违反了科学道理,必然产生一个不好的结果。曾有多少农户,就在“催芽”的过程中不是出现了“哑谷(未长出芽)”就是“烧芽(温度过高,水份缺失而死芽)”或是“烂芽(水份太多而涎烂)”。很多人为此而苦恼过,想再重新换新种子再催一次芽,终因时日已过,而只好放弃种早稻的计划。在一定程度上,这一步的失败,就意味着全年的收成会减少了。

“好种出好苗”,谷种破腹长出的白嫩嫩的谷芽,摊炼一天后,就可以播撒到田地里了。

培育秧苗的田地,称之为“苗田”。苗田的准备简直就是精耕细作,要根据土质,水肥加以调配好。位置要选择地势较高,向阳之地。这样才能保证秧苗的茁壮成长。

早稻秧苗的培育是很辛苦的,每天都要到田地里去查看。下雨天雨过后,要及时扫除以提高其温度而履盖其上的薄膜上的水份并且要趁有阳光的日子揭膜,让土壤水份散发掉一些后再盖膜,否则,会出现“贴膏药”现象而烂坏秧苗。这样,一般要经过约半个月的时间,在移栽前一个星期左右,就可以揭膜浇灌水,保持一定的水位让其生长。其生产过程还要兼施农药,防治病虫害。

到了大田移栽的时候,先把田地耕整好。早稻田地的耕整要进行两次。每次都要利用犁、耙、耖、辊等农用具。在改革开放的最初几年里,大部分农村主要还是采用最原始的耕种方式,就是依靠“牛”这种牲口作为动力,耕种人随在其后,一点点,一步步,一遍遍,循环往复,直到把田地整平为止。

接着,开始进行插秧的步聚。这一步,主要是靠农家妇女们来完成。农村里,虽然有少数的男人们在此项上是能手,插秧的速度与质量可以与妇女们媲美。但整体上,要归功于妇女群体。她们天生具有的心灵手巧与长时间的弯腰劳作的忍耐性。我也曾经历过此步骤,但每次坚持不了几分钟,总是疼得直不起腰杆。所以,男人们宁愿一天到晚肩担重物,干重体力活,也不愿意做长时间要弯腰的看似轻松的事情。

秧苗插好后,就是田间管理。这期间时间最长,约两个多月的时间,如果遇到风调雨顺的年成,管理会方便轻松一些。如果遇到不是旱灾就是涝灾的季节,农民们就会不分白天黑夜劳劳碌碌,为了确保粮食有一个好收成,而时常累得筋疲力尽。其中的灌溉、排涝、施肥、除草、防治病虫害等管理环节,在辛苦之中还要具有一套科学种田的本领。否则,到最后,付出不一定会有所获。

金秋季节,是农民们最向往的。因为,一年的辛苦就会在此时看到丰收的果实。稻子成熟的季节是遍地金黄金黄的,好似黄金铺满一地。这时候可千万别遇着连日的阴雨。曾几何时,我的家乡就遭遇过这种倒霉的天气。即使最终收获归仓,也是收成减半或是发霉长芽的稻谷。农人们见此情景,真是心寒。

收割稻子的时候,在没有收割机盛行农村的年代里,主要靠人力来进行收割。先用镰刀一蔸一蔸地将稻子割倒,再将成片倒下的稻子收拢一捆一捆地捆好之后,一担一担地从田地挑到禾场里进行脱粒。那飞散的稻草上的灰尘沾到身上,不是个滋味,真难受。

那时收获后的稻谷,除去上缴各种税收之外,剩下的余粮作为一家人的口粮及卖一些补贴家庭生活开支等方面之用。作为种田人心里比较踏实一点的是,种田发不了财,但也饿不死人。基本可以解决吃饭问题。

留存的口粮,也是精心加以管储的。每月都会根据用量,拿出一部分用碾米机碾出来。“大米”就这样最终形成了。其形成过程工序如此之多,农民们付出的心血与汗水同样也是如此之多,所以说,粮食真是来之不易。

如今,在推进建设社会主义新型农村的进程中,农民们耕种田地的方式已逐步走向机械化,他们正在从世世代代的辛劳中解放出来。过去的年月虽然已渐渐地远离了我,但我每天面对饮食中不可缺少的大米时,心里依然怀着一份感激的情愫,时刻想起自已是纯朴的农民之后。

因此,“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是我心中永恒的稻米情愫。想起它,就会想起千千万万的勤劳的农民们。

7、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在身边随便找一个略知事的孩童问起,会不会背诵这首诗,便一定能听到童谣般的诗句如山泉一样清脆地流出,内心会不自觉平生出许多波光粼粼的感动。为什么今日又提这老掉牙的话儿呢,因为:今天是世界粮食日。

说起对粮食的感觉,思绪真是如米一样的稠密。

同是秋风里,倘是记忆中的今日,断不是抬眼看秋风吹散天上云的闲淡心境,而是不停奔行着的忙碌和低头端视大地的庄重。生在七十年代初期的我,或多或少地接承到了许多关于粮食是何其贵重物的信息,并长久存储于心,随时拿出,都可以重新体会到这种储藏的用心和它永远的不可弃置。

母亲总是说,我们小时她常常玉米面也吃不饱,没挨过饿的我那时也就当听到了很远处传来的家常话一样的不放心上。什么是饿的感觉呢?太不清楚了。但有一样是清楚的,那就是无论以什么样的方式浪费了粮食或者做好的饭,就会冷不防地挨到打。所以,至今不浪费粮食不是挨饿的原因,真的和挨过的打也有一定的关系,或者说,是从心里认识到自己的错,是因为自己浪费了东西,或者不仅仅因为它是粮食的原因。

为了给地施肥,曾和母亲在远山下的地里替别人看着一夜的羊群,俗称卧地。因为一夜之间的一群羊的粪便能让一块地好好地长一年的庄稼。种子即将下地的日子,盼雨成了头等大事,倘是老天爷开恩,到了节令就会有雨,人们会及时在地里撒下不同的种子,玉米、花生、豆子、芝麻等等,这个时候的家人们往往一齐上阵,挖坑的,点豆的,埋土的,扁地的,直到一行行的脚印都绽开笑容,直到脑中有了那一行行娇绿的庄稼苗像个懂事的孩子一样的长着长着。曾为了浇一块麦田,十二岁的我和弟弟在远山的石崖底下过过不知多少夜,看着那一洼水,不要被人浇了地,这洼水是公共的,却是哪家夜里看一夜便是哪家的。清冷清冷的夜里,星星和蛐蛐陪着,互相仗着胆的两个孩子就过早地懂得了庄稼长成时的辛苦和无法躲开的劳累。

能分清谷苗和青草的年岁,就在清早上学之前,随在大人身后一路小跑下到地里干一会活儿,等到快上课的时间到了,才跑到家吃饭,再跑到学校读书,想想一个清早,七八岁时就能往返七八里地。早上一般做不太重的轻活儿,比如拔草和间苗,小手并不比大手慢,直到现在,仍然将心思系挂在绿油油的地里,系挂在一棵又一棵早春带露珠的谷苗上,心情也一样的晶莹着,清爽着。

稍大些,待到能参加正式的体力劳动的年岁,理解了母亲为什么会急着在下雨前收割小麦,倘家里哪个人不依她的话没有好好干活,那是断断不行的,曾不止一次提过月光下的收割,就是因为有一年吃了一年生过芽的小麦后,母亲更急了。我们那里的田地是用不得机器的,根本没有大块的田,读过孙犁先生的书的都知道,我和父亲就是在月光下将一块麦子割倒的,那一夜,蛐蛐的叫声在月光下更响,更干脆,我在一个又一个麦个里想啊想,想白天吃的馒头,到底要多少个麦穗才能做出一个又白又甜的馒头的。

每到每年的清明、旧历的七月十五或是十月一,现已年过九十的奶奶总是不断地絮叨着,非要亲自到街上买些烧纸或其他祭祀用的东西,让我捎给他的重侄女,再让他的弟弟我的老舅送到奶奶的父亲的坟前,就这样一直延续到现在。从支应着做这件事开始,到听到奶奶每每含泪说起他饿死在山间破庙中的爹,我在一接一递这些祭祀物的动作的过程中,开始变得虔诚起来,并随着思维里秋日那些各色的捡拾,开始了对粮食这种独特的大自然的馈赠无比的尊重。

村子安静地生在两山之间,那时还不懂那个长长的秋假是城里的孩子没有过的。现在想来,与其是让我们放假无处乎两个原因:一是多多少少给家里帮秋,二是几乎所有教课的老师们也是农民,也要收秋。而秋,一年只有一次。所以,我是有秋假的。

也因为没见过爷爷的模样,自我一岁多断奶始跟着奶奶做伴并长大。这样说并不是说是奶奶只是管好了的我的吃和穿,而是和奶奶在一起的日子里,多数情况下奶奶成了我唯一的谈话对象,以至于许多年来,我的观察和理解世事的方式方法,仍是烙着秋天里奔走时的青天白云,我的记忆亦犹如夏日的麦穗、秋日的红黄豆一样的鲜活与纷杂。

很自信自己生来能在山上快步如飞的两条腿,夏天曾跟在奶奶的后头,一块又一块地的找啊寻啊,几经寻觅后,方可捡到几穗遗落在麦地里的小麦,因为那不知已经是多少个人家的老人孩子又寻捡过多少次的一片光光的庄稼地,不论多少,捡到几穗后依旧高兴地握着跑回家。到了秋天,曾常能跟着奶奶在村子一侧的山上小跑到另一侧的山上所有的捻阶里,一块一块地转,脚踏着一垄又一垄的山药叶子,扒开那些微黄的蔓,认真寻找着那些被队里上工的人们或粗心或不当回事落下的几粒豆子。我和奶奶是从来不带额外装豆子的家什的,因为每人的衣服上都有布兜儿,再说你拿了家什也是白拿,最少两米左右一窝的豆棵已被队里拔走了。除了握拔时由于干燥挤剩在地里的几粒豆子,还能有多少呢?每当我用小手拨拉开那些山药叶,看到几颗亮红的豆子静躺在地上的时候,眼前总是一亮。赶紧圪蹴在地上麻利地捡起来,装到贴身的花布衣口袋里。最多的时候也即是能拾到几十粒甚或上百粒吧。我会把我的战利品拿给娘,对整个的家来说,其实也就是能多喝一回放着豆子煮着的粥,仅此而已。

婆婆常说她是从土里刨食吃的,就这样一爪子一爪子地养活了几个孩子,还养了一个大学生。由于对粮食特殊的感情,过年过节探望长辈亲戚时,她总是叮嘱我们,让我们带礼物时千万不要忘了带米和面,大概只有米和面才能安抚她一颗曾饱尝过生活辛酸的心脏吧。日常生活中,不管什么东西的价值,在婆婆看来,总是和米面连在一起的,只和米面的价值做类比。买回的一件衣服,她便会说能买回几袋大米或几袋白面。不管多少贵重的东西,在她眼里永远是白面和大米间接做成的。对她来说,唯有足够的白面和大米才是生活。近年来她常高兴地大声笑,不是一般地笑。我明白她开心地笑是因家里餐桌的丰盛。她常唠叨的话是:现在不种地了,白面大米有的是,不种菜了,到处都是在,这是什么年头啊!

真的到了想吃到什么都能吃到的时代。不再为吃饭的问题伤脑筋了。对于曾经“物以稀为贵”的粮食,人们对曾经缺少了会饿死人的粮食不再那慎之又慎地珍惜了,堆堆的粮食垃圾已屡见不鲜,看惯了吃剩的和扔掉的白面米饭的眼睛不再拥有那么虔诚的光亮,一幅超然世事的模样。

民以食为天。中国的粮食不够吃,一个若干年来蹲在田间地头被日光晒得黑巴巴的老人,因为几十年的劳作,他的科研成果——杂交水稻的成功培育,养活了并且继续养活着几亿人,替中国解决了一个很大的难题。我相信,不管这是多么成功的事情,他也不愿意看到那么多的关于粮食的浪费。

看到浪费,多是老人们唠叨着,说:不知哪一天人们又会挨上饿了,还不断给孩子们讲:远古时候,天上下了好厚的一层白面,人们却不知道珍惜,任意地糟蹋,后来天再也不给下白面,才变成下雪的故事。

我是伴着这个故事长大的,也是在奶奶饿死的爹的泪光中长大的,更是多少年见证了春种秋收的汗水中长大的。所以,我至今没有浪费粮食的恶习。

有时,不禁想找个朋友问一问?倘有一天,我有一缸小麦或玉米。而你,只你有一缸金子或银子,我们是不同的。可是我们饿了会一样咕咕叫的肚子,也不相同吗?自己的孩子也熟背过这首诗多年了。“锄禾日当午,汗滴和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可是,从一粒种子落地,到粮食可入口的路,到底有多长,没走过的人,永远不知道。

8、如果说水是生命之源,那么粮食可以说是生命之本。所以节约粮食就比节约每一滴水,我们在节约水的同时更应节约每一粒粮食。

先讲一个节约的故事,从前有个财主的儿子不知道稼穑的艰难,常到一个饭馆里吃饺子,但把饺子皮全吐掉,只吃肉馅。后来家里遭遇大灾,丽楼美阁一夕之间夷为平地,他也成了乞丐,要饭要到这家饭馆,老板以饺子皮招待了他,他深为感动,千言万谢。老板说,不用谢,这都是你当初扔掉的皮,我只是把它拣起晾干而已。财主的儿子很惭愧。后来他勤奋劳动,生活节俭,家道重又殷富起来。这个故事也印证了“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道理。

这学期开学的第一个星期,由于食堂里的座位有所调整,一些同学不知不觉占掉了别人的座位,导致某些班级的某几位同学一时找不到座位,于是乎把领到的菜和盛好的饭一起倒掉以示不满。我认为食堂最大的功能是吃饭,而不是座位。而这些同学因为没有座位而不吃饭,值得吗?你要是真正饿了,站着吃一顿又何妨。我不知道这些同学是怎么想的。在老学校的食堂里,已毕业的前几届的有位同学,快吃饱的时候又盛了一碗,饭浇了汤立起来想走人,被我逮到了,我大声说:“把饭吃掉”。他看我很认真的样子,就坐下来继续吃,还剩下最后一口的时候,他说:“老师,我实在吃不下了。”我说:“好的,那就倒掉吧,但是从明天开始,你就必须把所盛的饭全部吃掉,不允许有浪费。要知道我们食堂里的饭是不限量的,你想吃多少就吃多少,但你必须记住能吃多少就盛多少,知道了吗,记住了吗?”他说:“知道了,记住了。”以后的长时间里,我继续观察这位同学,他的表现可好着呢,每天都是把所盛的饭吃得干干净净的。

也许是我们所有的同学不知道粮食是怎么种出来的,更没有“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体会。只知道大米饭是香的,不知道种出大米是苦的,那么你可以去问问你的父母亲,甚至爷爷奶奶。

俗话说:“人是铁饭是钢,一天不吃饿得慌”。我真诚的希望我们的每一位同学记住:“吃多少盛多少”,把盆里的饭吃的干干净净,并使之成为一种习惯,发扬下去,以致于终身。

9、我们的国家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在我们国家很久很久以前就出现了很多才华横溢的诗人和散文作家,他们有些人所描写的篇章是现实主义的,有些人所描写的篇章是梦想主义的,有些人写的则是抒发自己的个人情怀。总之我们国家的这些伟大诗人和散文作家们留下的诗篇和华美篇章一直被后人所传颂着。时至今日对于这些经典诗词和散文我们大家都可以朗朗上口。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当我们大家听到这首李绅所写的悯农时,相信我们大家似乎感到回到了童年,从哪个时候的时候,我们大家就开始接触我们国家的经典散文和诗词,从小我们大家就受到古人的熏陶,从这首诗词之中我们大家就能体会到,从古代开始,我们国家的人民就已经认识到了劳动人民的人辛苦,从那个时候开始我们国家的人民就提倡大家在日常生活中做到勤俭节约,珍惜生活中的每一粒粮食。这种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自古以来就在我们的国家传承,时至今日这种优秀的传统文化依旧在我们的国家流传着。我们国家的古代诗词意蕴深刻,很值得我们大家去回味和思考,我也相信这些优秀的古代诗词被纳入九年义务教育之中也是有一定的道理的,这其中最大的原因想必也是因为古代诗词之中的所给我们大家思想上所带来的教育,这种教育意义是深刻的,更是久远的。不仅仅让我们大家从很小的时候就认识到了古代诗词的悠久历史,还了解到了古代诗词是古代诗人的灵魂的化身,更是他们理想的结晶。学习好中国的传统文化,学习好中国的古代之词,是成为一个合格的中国人的标准,更是作为炎黄子孙的责任和义务,我们大家没有理由不去好好的学习古人所给我们大家留下的宝贵财富,并将这种财富继承和发扬下去。

我们国家的经典诗词真的可以说是意蕴深刻,如果我们大家不是用心去好好体会,这其中的大道理我们大家真的是无法从中得到真谛的,所以当我们大家面对古人们所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时,我们大家一定要用心去好好体会,体会到古人们作诗的目的和含义。比如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这也是出自于我们国家古代诗人的手中,从这句话中我们大家不难看出,从那个时候开始我们的先人们就已经总结出来想要做一个不平凡的人所要经过的不同境界,就算是时间过去了这么久,我们大家也可以清楚的知道想要成功就必须经历这个过程。由此我们大家不难看出我们的古人们的聪明才智,以及经典诗词和散文中所蕴含的道理。就算是如今的成功人士也不例外,有哪一个成功的人士是一夜成名,有哪些成功人士是不费吹灰之力就换来自己的名誉呢?都不是,所有成功人士的背后都有一些鲜为人知的故事和经历,这些亘古不变的事物发展规律我们国家的诗人很早就已经总结出来了。

古代经典诗词和散文已经深深的融入我们大家的血脉之中,古代经典诗词和散文的精髓已经深深的融入到我们的骨髓之中。我们国家经典的诗词和散文势必会和我们的民族,我们的国家走向更加精彩的明天!

10、“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米的营养物质很多,但浪费已成为人们吃食的标志。

“又要挨饿了,这日子没法过了”。“是啊,听说现在人吃人的消息不少啊!”奇怪这是哪儿的声音,原来这是新中国成立后不久的1958年的大饥荒,饿死了不少人,由于当时政府的疏忽,米变得越来越少,让许多老百姓过上了从未遇到过的苦日子,有的迫不得己去吃尸首,有的人不得不偷窃,甚至杀人,最可耻的是一些有钱人把粮食藏起来,有人向他借必须付出代价,当时,米真是太珍贵了。再看看21世纪的米,很多人碗里面的剩饭剩菜都一股脑儿倒掉,人们可知道米是每个农民伯伯流下来的辛勤的汗水。

中国,有着人口第一大国之称,如果与那些边远地区一样,中国人还会浪费吗?米通过播种,插秧等步骤才得以出现,但在那些边远地区的人看来,极不好吃的饭也是多么宝贵的。在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一个乡村的中学的饭菜很普通,于是那些同学们看都不看一眼,直接扔到垃圾桶里,谁会感受到米正在默默的哭泣,抱怨呢?还是古人说的好:“日省一把米,月节一斤粮。”人们要想想1958年的那回事儿,有什么资格浪费食物呢?中国正在一步步的发展着,社会也渐渐富裕起来,所以人们不能因此作为理由而浪费粮食。节约粮食,从点滴做起,从保护一粒米开始,就像中国对待南海的态度,就像不漏掉一个小数点,就像学生们为祖国贡献力量一样。中国有句话是这样说的:“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告诫人们要节约粮食,粮食的来源是来之不易的。

在餐厅里面的米是怎样的呢?哇!居然是一片狼藉,米饭剩下的还不少,但有些人打包带回家,真令人欣慰。再来看看正在吃饭的某个家庭里的情况吧,那家女主人的二儿子很顽皮,用一双筷子把米夹在中间,随即扔在地上,他的妈妈并不在乎,这是她的女儿过来拾起米,笑盈盈地说:“妈咪,弟弟,要节约粮食哦,我们要记得1958年的过错,地上很干净要不吃了吧!”她那双眼睛里面充满热泪……

人类朋友们,是时候该醒醒了,节约粮食,就从节约一粒米开始。

11、初学写诗词,喜欢追求辞藻的华丽,专爱找那些偏僻难懂的词来塞进自己的诗词作品里,然后,常常以得意自豪的心态去让别人看,其实图的就是一点小虚荣心。去写景言情时,也沉湎在华丽词语中出不来,好词堆了满篇,其实细看来,一句有用的都没有。

写诗写到真正的奇险之妙,反而没有那种偏僻参差的生涩词字或意象,写到极端的美丽时,往往表现的是非常自然流畅的语句。写到很深远高大的意境,使用的物象或意象景观,往往就是你寻常所见到的普通之物。

诗写的精彩不精彩,并不在于你掌握的华丽词儿多少。要自然流露,自然表达,自然的,就是最美的!所谓炼字,就是把这最自然最逼真最贴切的字找出来,用在我们的句子中。最贴合自己诗意的词字,才是最华丽的,不贴合自己诗意的,再耀眼的词也是累赘。诗,在原则上要求我们,用辞自然,取意合体,戒用那些虚浮华丽的辞藻来修饰我们自然真情的流露。就像一个十六岁的少女本有玫瑰般的颜色,可是,她却涂上了胭脂。写出新颖奇妙的意境,其实真的不在于使用多么偏僻华丽的词,而在于自己对作品立意构思的精巧几何。

中国古代文人作诗填词大都有典故痴迷症,但是典故用得太多太滥就完全失去了诗词的本真。陆放翁有诗曰:“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如:“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支红杏出墙来。”“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明月如霜,好风如水”、“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等诗句,浅近易懂,近似白话,却流传千古。

其实作诗不去刻意经营,浅白有如说话,这样诗就具有一种淡妆的美。淡妆之美是诗美的一种,平易中见深远,朴素中见高华,它虽然不一定是诗美中的极致,但却是并不容易达到的美的境界,所以宋朝梅圣俞说:作诗无古今,惟造平淡美。清雅中有风骨,素淡中出情韵。犹如美人,浓装艳抹不一定比淡妆素裹美丽。正所谓:扫除腻粉呈风骨,褪除红衣学淡妆。

在好友的群里看见一位自称是国际诗人的群友作品,凭心而论,这位群友的作品,格律正规,词藻华美,但是给人的感觉一看就是脱离生活,虚假空洞,东拼西凑而成。诗品,其实就是人品。诗中表现的风味和格调,就是人的风味和格调。不同的人,不同的写作风格,不同的立意表现,不同的视角描写,写出来的情调品位自然就是不同的。我们在进行自己的诗词创作时,追求的首先应该是自己的本真。立足于自己的视角,去表达视野中的万千情态。诗词其实也是人生态度的一种体现。

我们学诗,不妨从诗里跳出来,去感受文字外的大千世界,然后,再回诗里去,用大千世界的精彩再来丰富我们的诗意。让诗从文字跳出去,再回到诗中来。

12、一句“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承载了多少儿时的记忆,作为童年最早学的古诗,我们曾多少次齐声读起,又曾多少次在浪费粮食时猛然想起。而现在,对于不再年少的我们来说,已经不仅仅意味着那段难忘的记忆,更意味着一种发自内心的感慨,感慨世事变迁、物是人非,感慨那些渐渐远去的田野与清风。

一阵阵呛人的尾气,泛滥成灾的一次性用品,我们如今的生活仿佛都被这些所充斥着,或许在不久的将来会有那么一天,我们再也看不到那清澈蜿蜒的小河,听不到鸟儿的歌唱,更闻不到那漫山遍野油菜花的清香,或许等到那么一天,我们才会意识到自己的双手曾经破坏了太多,多少美好的事物曾在我们指尖流逝。

绿色办公,从纸做起

千头万绪的工作事情,各色各样的宣传材料,我的工作总是和纸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从每一次会议记录到每一次草稿,从每一份文档到每一张表格,我们总是一次又一次地放任自己,放弃了一个又一个节约的机会,我们总在无形中浪费了太多,能省则省这个概念也早已被我们所渐渐淡忘。

每次打草稿,不知你是否会想到纸张的背面还是空白;每次整理物品,不知你是否会想到有多少书本或许还有价值;每次打印,你是否会想到有些东西即使手写也可以代替。

几千年的文化源远流长,而纸张便是其最好的见证,也正是纸张的存在,才流传下了那么多千古绝唱,流传下了那么多发人深省的故事,也流传下了那么多值得我们引以为傲的传统美德,而如今的我们又怎能忘却这些呢?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现在的生活、工作压力固然也就会增大。生活中,各种各样的事情令我们性情烦躁,大大小小的琐碎事情也使我们愁眉不展;工作中,杂乱不堪的办公室,烟味更是无比呛人,再配上几杯咖啡,这样的环境下又怎能静得下心?但我们有谁不渴求那片刻的放松,渴求那自然的奔放?

闲暇的时间,远离世俗的尘嚣,多去大自然走走,多去那散落的樱花下走走,多去那古老的亭台楼阁间走走,多去那一望无垠的海边走走。或许,只有经历太自然的洗涤才能感悟那那心境的平和。就如古人所云,“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或许便是生活的一种至高的境界吧!

世间总有太多值得我们去留恋,留恋那蓝蓝的天空,留恋那自由的飞鸟,也留恋那随风逝去的绚烂年华,为了那份留恋,我们能做的还有很多,很多……

13、“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每当吟诵这两句诗,每人也都耳熟能详,我们就仿佛看见农民伯 伯在烈日下辛苦耕作的情景,节约粮食,似乎就是出于对农民伯伯劳动的尊重。事实上不仅如 此,研究表明,少浪费 0.5 千克粮食, 可节能约 0.18 千克标准煤, 相应减排二氧化碳 0.47 千克。 如果全国平均每人每年减少粮食浪费 0.5 千克, 每年可节能约 24.1 万吨标准煤, 减排二氧化 碳 61.2 万吨。

爱惜每一粒米,低碳生活就从我们身边的小事开始做起吧. 学校里,再也不要有人端着半盘的米饭旁若无人地倒进垃圾桶,让人痛心,打饭时我们可以量 力少要,尽量不要有剩饭,不够了可以再盛,剩下了实在可惜,要时时想想您的漫不经心耗费了 食堂阿姨多少的劳动,您的浪费挥洒了农民伯伯多少的汗水,您的剩饭会淹没多少个马尔代夫?? 家庭中,再也不要有人天天扔掉那么多的剩菜剩饭,存放在冰箱保鲜中白白耗费电能,到头来 却无人问津.想想您的周围有多少可怜的乞丐,世界的许多角落还有多少忍受饥饿的孩子,还 有多少双企盼面包的眼睛.您的剩菜剩饭将毁灭多少个美丽的威尼斯?? 餐馆里,再也不要充当大款,每每吃完大餐后一片狼籍,酒菜大剩过半不是有钱的象征,更不是 潇洒的标志,您的一掷千金会毁掉多少个粮库,冻结多少条大鱼,屠杀多少只无辜的绵羊,释放多少二氧化碳,侵蚀多少青青草原??

低碳生活很简单,只要有心,一切皆有可能.有你有我,有我们的涓涓爱心,有我们的点滴节约,一 天天一年年,我们相信,马尔代夫不会消失, 威尼斯不会消失,青青草原不会消失??我们的家园会更美好。

14、十月金秋,打谷场上满目金黄,一片灿烂。

我信手拿起一棒玉米,握在手中,掂了又掂,足有七八两重,数了又数,有九百多粒。一堆堆如山的玉米棒子,金光闪烁,耀眼夺目。粗大的玉米棒子上缀满了美玉般的玉米粒子,犹如镶嵌在玉盘上的一块块宝石。饱满的籽粒溜圆锃亮,闪烁着丰收的丽彩,流淌着丰收的喜悦。无边灿烂像一条金色的的河,滚动着金浪。

这金灿灿的玉米堆,嵌入眼中,我觉得很大很大。那里不仅有丰收的沉重,而且凝结着丰收中蕴含的艰辛,诠释着“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春寒料峭的播种,栉风沐雨的耕耘;酷暑中热汗淋漓的跋涉,暑热如蒸中的劳作;起早贪黑的秋收,腾腾心血与汗水的挥洒,奋力与苦累的交织,腰酸腿痛的疲惫.........这一切都凝结在粒粒玉米中。

多少汗水,多少苦水,多少风霜雨雪的肆虐,多少耕耘中的付出与消耗,多少担忧,多少喜悦,用什么美妙的语言也很难表达出对他们的赞美之意。只有这金灿灿的丰收的玉米才是对他们最好的评价,把他们的艰辛付出做出最完美的诠释。

“没有苦中苦,那有甜中甜”,他们对这句格言体会最深,理解最透。面对用心血和汗水换来的结晶,粮食的丰收,使他们别有一番喜悦在心头,欣赏自己的劳动成果,那种用苦累结出来的果实,乐的是那么开心,舒畅。在乐中回味耕耘中的苦涩,更感悟到苦累的凝重和可贵。

他们手握玉米棒子,握出了一脸灿烂的微笑,笑得是那么甜蜜,好像把丰收握在手中。那种喜悦的心情,只要常年耕耘在第一线的人才能感觉到、体味到、咀嚼到、领悟到那种喜悦的滋味。只有当劳作的汗水化作丰收成果的时候,才能品味到,有一种最开心的喜悦叫丰收。

伫立一个个堆满玉米的场院,那金山似的玉米灿烂了金秋,灿烂了日月光天,灿烂了人们的心田。我觉得,那一堆堆玉米的灿烂在我心中延伸,不尽的丰收美景在我眼前流淌。这丰收像一缕春风,在无边农田萌发出新的种子,绿了广袤的田野,灿烂了又一个大丰收的金秋。

15、朋友,你是否还记得我们儿时就会背的“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首诗?你又是否还记得当我们刚会作文时,经常用“面朝黄土背朝天”来形容自己的父母这类似的句子?长大些,你又是否还记得古人所说的“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这句名言?也许这些东西早已从我们记忆的缝隙中悄悄地溜走了;从我们挥霍的双手间淡忘了;或者是被飞速提高的物质生活给卷走了。

每天在食堂,那一桶一桶的剩饭剩菜就像拎水一样从我们面前拎走;那一个一个的包子馒头就像仍垃圾那么的随便;还有那摆在桌上的半碗半碗的花样小吃……那不是残羹,也不是冷炙,那留下的的是你的奢侈,你的浪费。殊不知,在你们的背后,还有一群正在为自己的早餐计算,为自己的午餐发愁,为自己的晚餐多吃了一个馒头而难过的贫困生,特困生。

炎黄初祖,从古代钻木取火到刀耕火种,发展农牧,乃至经商,求得生存繁衍,发展中华文明。可见炊烟的历史是那么悠久,多么辉煌。民以食为天,并以勤俭为美德。

真的,浪费真的不是一件好事,在你做出这种不道德的行为时,你浪费的是你父母的血汗钱;你留下的是你自己的无知;你抛弃的是祖先的传统美德。当你倒下那些白花花的米饭时,你就真的没有想到过那些辘辘饥肠的人们?当你到下那些美味佳肴时,你就真的没有想到过你那勤俭节约的祖先?当你看到那些服务人员拎走那一桶一桶的“浪费奢侈”时,你就真的没有想到过你那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父母?我想我们大家都应该想到过吧,毕竟,人们还把我们称作“大学生”。假如你真的吃不下,那你又何必买得连你的饭缸都装不下呢?假如你真的吃不下,那你又何必买得花样繁多而吃起来却挑三拣四呢?假如你真的吃不下,那你就少买一点吧,既省下你的钱,又不做出另人唾弃的行为,何乐而不为?

朋友,吃饭时,你应该知道“粒-粒-皆-辛-苦”。

16、秋天,一个五谷丰登的季节,一个属于万物成熟收获成果的季节。各种各样的果树枝头都挂满累累硕果,表皮都镀上属于成熟的颜色,散发出香甜诱人的气息。稻谷在这个季节穿上它金色的外衣,代表着收获季节的到来。

今天要去五姐家帮忙收割水稻。秋收时节,农村都是一个忙碌热闹的地方。家家户户都忙着抢收地里的庄稼,这时每家都比较缺乏人手。五姐同样愁着人手问题的事,所以我变成了她的目标。收割水稻必须要选择在睛天,今天太阳没有偷懒,早早如期爬上东边的天空,湛蓝的天空中看不到多少云朵。看来今天是个艳阳天,是个收割的好天气,农民盼望的就是这样的好天气。



五姐和姐夫准备好收割工具。我们沐浴着晨光,踏着轻快的脚步,一路穿行在田埂上。水稻在阳光下呈现出黄烂烂的金色,稻穗饱满得弯下了腰,低着沉重的头。阵阵沁人肺腑的稻香迎面扑来,这种香味只能在这个季节的田间才能闻到。不知不觉就来到五姐家的地头,大家脱下鞋子,赤脚下田。田里还有少量的水,踩下去也不怎么泥泞。大伙一路排开,把手里锋利的锯镰刀握紧,弯下腰开始收割。水稻在唰唰的刀声中倒下,我们在谈笑中向前推进。割倒的水稻交叉放在谷桩上,这样便于滴落水稻上的露水。辛勤劳动两个多小时,终于使整块站立的水稻一排排倒下,睡在谷桩上。这时腰酸背疼的,太阳也快爬到头顶了。阳光没遮拦的洒向大地,光线照射在身上有种刺热感。割倒的水稻被这样的阳光照晒是很有好处的,打谷子时颗粒容易脱落。



午饭过后,大地在阳光的热烤下,气温快速上升。人变得懒洋洋的,树叶在烈日下更是垂头丧气。但是我们还得再次向稻田进发,阳光越毒辣越是打谷子的好天气。还好有缕缕秋风吹着,使人感到一丝丝的凉爽。灌盆虽然不重才一百多斤,但两人扛着还是直冒大汗。烈日下的水稻更显金黄耀眼,香喷喷的。在秋风吹拂下,稻浪滚滚翻腾着。田间过往的人多起来,我们把灌盆放到稻里。四人每人站一边,拾起早上割倒的水稻,捏握在手里用力在灌盆边上拍打。那拍打声嘭嘭响彻田野,大家奏响了丰收的乐章。稻谷在此起彼伏的拍打声坠落,在欢笑声中入袋。打谷子是我最怕的活儿,劳累我不怕,酷热更吓不倒我。怕的是那稻草在拍打中四处飞溅,划伤毛人感觉。每次打完脸和脖子又毛又痒又辣让人无法忍受,这种苦难会持续四五天。其实不光是我这城里人怕,农村人一样无法忍受。“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古人说的一点不错,粮食生产来之不易。



奋斗苦战三个小时,才完成这项坚苦的任务。阳光不留情的烤晒了一整天,还笑容满面的招呼着每一个人,可恶啊!风是最可爱最受欢迎的朋友,在你最需要时总会送来凉爽的秋风。天空中两只绕鹰,自由自在盘旋翱翔着。这年头能看到它们的身影真是件幸福事,两只对于儿时来说实在太少了。这种鹰在这个季节应该几十只一群出现才对,它们现在看起来是那样的孤单。水稻完成了它一年的生命周期,肥沃的泥土给它们营养和生长空间;雨水给它们湿润的生命之水;风给它们孕育种子的力量;阳光给它们光合的能量;农民给它们无微不至的关怀。它们回报我们的是每日所需的生命种子。



忙了一天,累了一天,终于把今年的收获搬回家里。五姐姐夫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一年的辛勤耕耘,换来沉甸甸的收获,怎能不叫人高兴呢!

17、想当年,每当春耕农忙时节,接连几十日的大晴天,雨水不足,农田干旱,无法开耕下种。父母总是愁眉不展,时常坐立不安地仰望着蔚蓝的天空,焦急地期盼着一场大雨的降临。我却坐在一旁莫名其妙地观望,心想:“晴朗的天气多好啊,我可以到去四处玩耍,上山采野花,下田挖泥鳅。”那是因为我还不知道“没有春天的耕耘哪里来秋天的收获”的道理;那是因为我尚不理解“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的期盼;那是因为我还未懂得“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的展望。

每当秋季收割时节,连绵不断的阴雨下个不停,田里黄澄澄的稻谷无法及时收割;时而台风肆虐,横扫着地里金黄的大豆几乎瘫倒发芽;即或急剧降温,冰霜降临,地里的郁郁葱葱的番薯叶冻伤枯萎。父母老是忧心忡忡,日夜寝食不安地在门口远望阴沉的天空,翘首期待着晴空万里的好天气。我却无忧无虑地呆在一旁,心想:“天下雨,我白嫩的脸就不会被太阳晒得枯黄,我细嫩的手臂和脖子就不会被稻草割得灼痛,我稚嫩的肩膀就不会承受着稻谷而发红疼痛;台风肆虐的日子,我就可以理所当然地躲在家里看自己喜爱的小人书;冰霜降临的日子,我就可以无所顾忌地在家里烤火睡懒觉。”那时的我哪里知道“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艰辛;那时的我哪会理解“不当家不知柴米油盐贵”的意思;那时的我哪能懂得“理想很美丽,现实很骨感”的道理。

每当逢年过节的时候,母亲总有几个日夜在昏黄的灯光下细心地筹算着:家里要购买哪些年货呢?既不浪费哪怕一分钱,又要不至于让邻里们觉得我们家的清苦。孩子们应该裁剪哪种布料的新装呢?既要经久耐穿,又要不至于让乡亲们觉得我们孩子的寒酸。长辈们应该送些什么年礼呢?既要能够表达子女的孝心,又要不至于让长辈觉得铺张浪费。但是,对于当时的我来说,母亲购买的年货越多越好,我们可以趁着过年一饱口福;母亲给我们裁剪的衣服愈漂亮愈好,我们可以在小伙伴们面前炫耀一番;母亲给长辈们的年礼越高档越好,我们可以在堂兄弟们面前更有面子。但是,年少的我们哪里知道母亲在精打细算地过着紧巴巴的日子,希望把每一分每一角钱花到刀刃上,巴不得把一分钱扳成两分钱来使。

现在,我有了自己的家,有了自己的孩子,承当着家里的一切重担。我终于懂得:春天要尽可能多一份耕耘;秋天要尽可能多一些收获;日子照样还得精打细算着过。

嗨!少年的时代日子真幸福,因为不知愁的滋味!

18、感恩,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知恩图报”,“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喝水不忘挖井人”,古训有之;“投我以桃,报之以李”,“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悠悠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古诗中有之。这不正是说明了人与人之间的感恩之情吗?一位哲人说过,世界上最大的悲剧或不幸,就是一个人大言不惭地说,没有任何人给我任何东西。在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中所得到的帮助,都值得我们用心铭记、心存感激。哪怕是一句真诚的问候,一个会心的微笑,一束赞许的目光,一个小小的拥抱,一次交心的倾吐......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处处受到社会的恩赐,因此,要常怀一颗感恩的心,感恩不需要任何理由。

鸦有反哺之义,羊有跪乳之恩,人应感恩报德。在当今社会,有些人把金钱和利益看得太重,忙忙碌碌的生活,忘记了感恩,也无暇去感恩,这是一种悲哀。我还想说,施恩不一定图报。因为有些恩泽是我们无法回报的,有些恩情更不是可以等量回报的。让我们学会把冷漠成冰的心变成温暖如火的爱心,真诚地去体贴、关爱、帮助、感激别人吧。学会感恩,感恩一切。

我们不是因为快乐而感恩,而是因为感恩而快乐。愿天天都是感恩节,怀着感恩,心自然易得慰足,快乐便由心生。

19、六月份是小麦成熟收获的季节,一望无际的关中平原,麦浪翻滚,处处金黄。六月份也是庄稼人最开心的日子,他们辛勤的劳作即将结出丰收硕果。六月份更是农民们最辛苦的时候,芒种节意谓此时的农村最为忙碌,既要抓紧时间收割,又要利用宝贵的墒情抢种。

我的家乡地处关中平原东北部边沿,地形为平原与沟壑并存。每到夏收的时候,家乡的男女老少都要投入到三夏大忙之中,就连中小学也因为农活繁忙要放一周到十天忙假。即使是现在,外出打工的人们也都要赶回来收割成熟的小麦。如果不及时收割,一刮大风,成熟的小麦就会被吹掉颗粒。万一再碰到下连阴雨,麦子就可能发霉变质,农民辛辛苦苦一年到头的汗水就会白流,就可能没有啥吃。所以,乡亲们把收获小麦叫抢收,即抢时间收获。在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农业机械化的程度很低,收麦主要靠人工用镰刀收割。当时还没有实行家庭承包责任制,生产队的人都在一起劳动。

在平坦的地块,火红的太阳与火热的劳动场面相得益彰。虽然强烈的阳光刺的人睁不大眼睛,虽然尖利的麦芒将的人两臂划的血迹斑斑,但大家的劳动热情却十分高涨,你追我赶,争先恐后,听不到人的喧哗私语,只能听见镰刀收割麦秆的嚓嚓声。由于长时间弯着腰干活,一个个累的直不起腰。好的劳力每天要收割三亩多麦子。特别是当年过门的新媳妇,为了落个能干的好名声,头也不抬,一声不吭,总是第一个收到地头。新媳妇鲜艳的衣服,在金色的麦田里特别显眼,是夏收的一道亮丽风景。大嫂是1974年结婚的,看到她在麦田麻利矫健的身影,听到乡亲们的赞叹声,我的心里也美滋滋的。

在沟壑地块收获麦子,那就更辛苦了,有的地方架子车根本进不了地,全靠人背肩挑。加之沟里不通风,热的人简直喘不出气来。人背着小麦,身体几乎与沟坡呈平行状,要把约一百多斤的一大捆小麦背到麦场,可以说两腿发软打颤,等到了目的地人几乎瘫在地上想起不来。记得当时有一在外工作的本村人,坐在村头涝池边的树阴下,身穿白的确良短袖,手拿折叠扇子,看到农民汗流浃背的样子,边扇扇子边说风凉话:“农民好辛苦啊!”有人当场朝他吐唾沫:“呸!你祖宗难道不是农民?”其鄙夷之情溢于言表。

麦子收到场以后,接下来就是碾打。当时手扶拖拉机也不多见,主要靠老黄牛拉碌碡碾打。碾麦一般都在中午1点开始,要连续碾3个多小时。因为中午太阳火毒,麦秆几乎被晒的要燃烧,麦粒也就容易被碾出来。烈日当头,照的人两眼发黑。人们手握缰绳,一圈又一圈地旋转。有时为了提神,往往一边吆喝着慢条斯理的老牛,一边断断续续地吼着不答调的秦腔。起场的时候,人们趁着有风,赶紧扬场。随着木掀的上下翻落,尘土飞扬,麦芒乱舞,一边是颗粒饱满的金黄色麦粒,另一边则是麦壳杂物。再看看那些扬场的的老农,满脸尘土,仅能看到两只满含喜悦与幸福的眼睛。

每当到芒种节气的时候,我就不由地想起父老乡亲那汗流浃背的古铜色背影,就仿佛看到了家乡亲人那满脸尘土但很满足的淳朴表情,耳边就会自然地响起“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千古名句。“一粟一粒,当思来之不易;一丝一缕,惟念物力恒艰”的古训不知道还有多少人能记得。

朋友们,与那些在火辣辣的太阳下辛勤劳作的农民相比,我们有什么理由抱怨生活不公牢骚满腹哪?与那些面朝黄土背朝天挥汗如雨的农民相比,我们还有什么理由铺张浪费骄奢淫逸哪?与那些默默无闻善良厚道的农民相比,我们又有什么理由鄙视劳动看不起农民啊!每当想起夏收的岁月,我更深刻地体会到劳动的光荣与农民的伟大。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译文】 你们有谁知道,这碗里的米饭,一粒一粒都是农民辛辛苦苦种出来的。

【出典】    李绅《悯农》其二

注:

1、     《悯农》  李绅

锄禾日当午,  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  粒粒皆辛苦。

2、注释:

悯:怜悯。

锄禾:用锄头松禾苗周围土。

3、译文1:

锄禾锄到炎热的中午,汗珠滴进禾下的土地。谁知道碗中的米饭,粒粒都来自辛勤和劳苦。

译文2:

正当中午,农民在烈日下辛勤锄禾,汗水滴滴落入禾下泥土。有谁知道盘中的颗颗米饭,每一粒都饱含着农民的辛苦。

译文3:

农民在正午烈日的暴晒下锄禾,汗水从身上滴在禾苗生长的土地上。又有谁知道盘中的饭食,每颗每粒都是农民用辛勤的劳动换来的呢?

译文4:

正午烈日炎炎在锄草,滴滴汗水落地浇禾苗。有谁知道碗中的饭,粒粒粮食都是滴滴汗水换来的。

4、李绅(772—846),汉族,字公垂,亳州谯(今安徽省亳州市谯城区)人,生于乌程县(今浙江省湖州市),中书令李敬玄曾孙。青年时曾在润州无锡(今属江苏)惠山寺读书。27岁考中进士,补国子助教。与元稹、白居易交游甚密,他一生最闪光的部分在于诗歌,他是在文学史上产生过巨大影响的新乐府运动的参与者。作有《乐府新题》20首,已佚。著有《悯农》诗两首:“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脍炙人口,妇孺皆知,千古传诵。《全唐诗》存其诗四卷。

历史上的李绅究竟是什么样的?记者昨日采访了南大中文系教授莫砺锋,他曾与《百家讲坛》合作制作唐朝诗歌的系列节目。莫教授告诉记者,李绅的人品的确不怎么样,他与同僚争斗、政治作风粗暴等都有史料记载。

传李绅实为李党骨干,发迹后的李绅热衷于拉帮结派。唐朝中晚期,士族势力逐渐衰微,庶人阶层通过科举进入了政权的核心。而原来掌握大权的士族又不甘心放弃政权,于是同庶人出身的官员争夺权力。士族官员以李德裕为首,故称李党。庶人官员以牛僧孺为首,故称牛党。牛李两党水火不容,双方互相倾轧了近40年,史称“牛李党争”。在这场旷日持久的权力斗争中,李绅紧跟李党老大李德裕,是李党中的骨干分子。

5、一开头就描绘在烈日当空的正午,农民依然在田里劳作,那一滴滴的汗珠,洒在灼热的土地上。这就补叙出由“一粒粟”到“万颗子”,到“四海无闲田”,乃是千千万万个农民用血汗浇灌起来的;这也为下面“粒粒皆辛苦”撷取了最富有典型意义的形象,可谓一以当十。它概括地表现了农民不避严寒酷暑、雨雪风霜,终年辛勤劳动的生活。“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不是空洞的说教,不是无病的呻吟;它近似蕴意深远的格言,但又不仅以它的说服力取胜,而且还由于在这一深沉的慨叹之中,凝聚了诗人无限的愤懑和真挚的同情。

这两首小诗在百花竞丽的唐代诗苑,同那些名篇相比算不上精品,但它却流传极广,妇孺皆知,不断地被人们所吟诵、品味,其中不是没有原因的。

首先,这两首诗所抒写的内容是人们经常接触到的最熟悉的事情。但是,最熟悉不一定真知道,生活中就有许多熟视无睹的情况,如果一旦有人加以点拨,或道明实质,或指出所包含的某种道理,就会觉得很醒目,很清楚,从而加深了认识。这两首小诗所以有生命力,就有这一方面的道理。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这个春种秋收的景象大概是人人习见,众人皆知的,然而往往难于像诗人那样去联系社会、阶级而思考一些问题。诗人却想到了,他从“四海无闲田”的大丰收景象里看到“农夫犹饿死”的残酷现实。这一点拨就异常惊人醒目,自然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再如“盘中餐”,这原是人们天天接触,顿顿必食的,然而并没有谁想到把这粒粒粮食和农民在烈日之下的汗水联系在一起。诗人敏锐地观察到了,并凝聚成“粒粒皆辛苦”的诗句。这就给人们以启迪,引人去思索其中的道理,从而使那些不知珍惜粮食的人受到深刻的教育。

其次,诗人在阐明上述的内容时,不是空洞抽象地叙说和议论,而是采用鲜明的形象和深刻的对比来揭露问题和说明道理,这就使人很容易接受和理解。像第一首的前三句,从总体意义来说都是采用了鲜明的形象概括了农民在广大田野里春种秋收等繁重劳动的辛苦。这些辛苦并换来了大量的粮食,该说是可以生活下去的,但最后一句却凌空一转,来了个“农夫犹饿死”的事实。这样,前后的情况形成鲜明的对比,引发读者从对比中去思考问题,得出结论,如此就比作者直接把观点告诉读者要深刻有力得多。再如第二首,作者在前两句并没有说农民种田怎样辛苦,庄稼的长成如何不易,只是把农民在烈日之下锄禾而汗流不止的情节作了一番形象的渲染,就使人把这种辛苦和不易品味得更加具体、深刻且真实。所以诗人最后用反问语气道出“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道理就很有说服力。尤其是把粒粒粮食比作滴滴汗水,真是体微察细,形象而贴切。

最后,诗的语言通俗、质朴,音节和谐明快,朗朗上口,容易背诵,也是这两首小诗长期在人民中流传的原因。

6、稻米麦粒,是人们的主要粮食。对于我国南方地区来说,主要的粮食作物应该是种植水稻。我的家乡自古以来素有“鱼米之乡”的美誉,家乡的人们把用稻谷碾成的白花花的米粒称之为“稻米”,也就是大家常常所说的“大米”。

大米,可以说是我国甚至世界上大多数人饮食中的主食。人们最基本的生存保障,就是粮食生产。

西汉的司马迁在《史记·郦生陆贾列传》中写道:“王者以民人为天,而民人以食为天。”民以食为天,意思是指人民把粮食看作生命的根本。此观念如此源远流长,反映了中国几千年文明史和农业关系甚为密切,粮食至关重要。人们对于吃的重要性的认识始终贯穿于中国文明发展的历史长河之中。

民以食为天的观念,可以说是中国饮食文化观念中最基本的、最重要的核心。而作为吃的主体--粮食而言,人们虽然每天都离不开,天天打交道,但是却很少有人真正能从中感受到它的来之不易。

唐代诗人李绅的名作《悯农》其中有一首是这样写的: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这几句诗,可以说是家喻户晓。我们尚且不去探究诗人原本的深层含义,单从口语式的诗句中,就已感知到粮食的来之不易,饱含着农人们的艰辛劳作。

“口朝黄土背朝天”,是多年以前对世世代代与土地打交道的农村人的真实写照。农民们为了获取田地里的粮食,一年里几乎一半的时间都是早出晚归忙碌着。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盛产水稻的地区的农民们祖祖辈辈都把希望寄托在水稻的收成上。粮食看起来是普普通通的,没有亲身经历过其生长过程的人们是体会不到它是靠勤劳与汗水而凝结而成的劳动果实。

每当在餐桌前,端上一碗热腾腾香喷喷的白米饭,我都会想起过去在农田里经历过的艰辛的日子。

“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天是播撒希望的季节。春回大地,气温回升。每当三月中旬前后,农民们就会把早已储存好并且又在阳光下重新晒过的水稻种子拿出来,按种植大田移栽的比例计算好需要浸泡多少数量的稻谷种子。数量少的就用自家的水缸来浸泡,数量多的就分装在“蛇皮袋”里沉入到沟渠或自家的鱼塘水中。这样要浸泡三天三夜,直到种子吸足了水份才取出来。用清水冲洗几遍,再催芽。

催芽的过程也是有讲究的,包含有科学知识。虽然有些老农不识字,但对此全凭实践经验,曾令我们这些毕业于职业学校种植专业的年青人称赞佩服。早稻种子催芽时,天气气温较低,要借助热水加温催生谷芽。除了合适的温度以外,还要保持一定的湿度,所谓“干长根,湿长芽”就包含有其中的科学道理。

人们总是误认为,种田人干的是粗糙农活,没有什么科学技术。殊不知,从粮食生产的第一步“催芽”开始,就要懂得一定的科学知识。如果违反了科学道理,必然产生一个不好的结果。曾有多少农户,就在“催芽”的过程中不是出现了“哑谷(未长出芽)”就是“烧芽(温度过高,水份缺失而死芽)”或是“烂芽(水份太多而涎烂)”。很多人为此而苦恼过,想再重新换新种子再催一次芽,终因时日已过,而只好放弃种早稻的计划。在一定程度上,这一步的失败,就意味着全年的收成会减少了。

“好种出好苗”,谷种破腹长出的白嫩嫩的谷芽,摊炼一天后,就可以播撒到田地里了。

培育秧苗的田地,称之为“苗田”。苗田的准备简直就是精耕细作,要根据土质,水肥加以调配好。位置要选择地势较高,向阳之地。这样才能保证秧苗的茁壮成长。

早稻秧苗的培育是很辛苦的,每天都要到田地里去查看。下雨天雨过后,要及时扫除以提高其温度而履盖其上的薄膜上的水份并且要趁有阳光的日子揭膜,让土壤水份散发掉一些后再盖膜,否则,会出现“贴膏药”现象而烂坏秧苗。这样,一般要经过约半个月的时间,在移栽前一个星期左右,就可以揭膜浇灌水,保持一定的水位让其生长。其生产过程还要兼施农药,防治病虫害。

到了大田移栽的时候,先把田地耕整好。早稻田地的耕整要进行两次。每次都要利用犁、耙、耖、辊等农用具。在改革开放的最初几年里,大部分农村主要还是采用最原始的耕种方式,就是依靠“牛”这种牲口作为动力,耕种人随在其后,一点点,一步步,一遍遍,循环往复,直到把田地整平为止。

接着,开始进行插秧的步聚。这一步,主要是靠农家妇女们来完成。农村里,虽然有少数的男人们在此项上是能手,插秧的速度与质量可以与妇女们媲美。但整体上,要归功于妇女群体。她们天生具有的心灵手巧与长时间的弯腰劳作的忍耐性。我也曾经历过此步骤,但每次坚持不了几分钟,总是疼得直不起腰杆。所以,男人们宁愿一天到晚肩担重物,干重体力活,也不愿意做长时间要弯腰的看似轻松的事情。

秧苗插好后,就是田间管理。这期间时间最长,约两个多月的时间,如果遇到风调雨顺的年成,管理会方便轻松一些。如果遇到不是旱灾就是涝灾的季节,农民们就会不分白天黑夜劳劳碌碌,为了确保粮食有一个好收成,而时常累得筋疲力尽。其中的灌溉、排涝、施肥、除草、防治病虫害等管理环节,在辛苦之中还要具有一套科学种田的本领。否则,到最后,付出不一定会有所获。

金秋季节,是农民们最向往的。因为,一年的辛苦就会在此时看到丰收的果实。稻子成熟的季节是遍地金黄金黄的,好似黄金铺满一地。这时候可千万别遇着连日的阴雨。曾几何时,我的家乡就遭遇过这种倒霉的天气。即使最终收获归仓,也是收成减半或是发霉长芽的稻谷。农人们见此情景,真是心寒。

收割稻子的时候,在没有收割机盛行农村的年代里,主要靠人力来进行收割。先用镰刀一蔸一蔸地将稻子割倒,再将成片倒下的稻子收拢一捆一捆地捆好之后,一担一担地从田地挑到禾场里进行脱粒。那飞散的稻草上的灰尘沾到身上,不是个滋味,真难受。

那时收获后的稻谷,除去上缴各种税收之外,剩下的余粮作为一家人的口粮及卖一些补贴家庭生活开支等方面之用。作为种田人心里比较踏实一点的是,种田发不了财,但也饿不死人。基本可以解决吃饭问题。

留存的口粮,也是精心加以管储的。每月都会根据用量,拿出一部分用碾米机碾出来。“大米”就这样最终形成了。其形成过程工序如此之多,农民们付出的心血与汗水同样也是如此之多,所以说,粮食真是来之不易。

如今,在推进建设社会主义新型农村的进程中,农民们耕种田地的方式已逐步走向机械化,他们正在从世世代代的辛劳中解放出来。过去的年月虽然已渐渐地远离了我,但我每天面对饮食中不可缺少的大米时,心里依然怀着一份感激的情愫,时刻想起自已是纯朴的农民之后。

因此,“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是我心中永恒的稻米情愫。想起它,就会想起千千万万的勤劳的农民们。

7、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在身边随便找一个略知事的孩童问起,会不会背诵这首诗,便一定能听到童谣般的诗句如山泉一样清脆地流出,内心会不自觉平生出许多波光粼粼的感动。为什么今日又提这老掉牙的话儿呢,因为:今天是世界粮食日。

说起对粮食的感觉,思绪真是如米一样的稠密。

同是秋风里,倘是记忆中的今日,断不是抬眼看秋风吹散天上云的闲淡心境,而是不停奔行着的忙碌和低头端视大地的庄重。生在七十年代初期的我,或多或少地接承到了许多关于粮食是何其贵重物的信息,并长久存储于心,随时拿出,都可以重新体会到这种储藏的用心和它永远的不可弃置。

母亲总是说,我们小时她常常玉米面也吃不饱,没挨过饿的我那时也就当听到了很远处传来的家常话一样的不放心上。什么是饿的感觉呢?太不清楚了。但有一样是清楚的,那就是无论以什么样的方式浪费了粮食或者做好的饭,就会冷不防地挨到打。所以,至今不浪费粮食不是挨饿的原因,真的和挨过的打也有一定的关系,或者说,是从心里认识到自己的错,是因为自己浪费了东西,或者不仅仅因为它是粮食的原因。

为了给地施肥,曾和母亲在远山下的地里替别人看着一夜的羊群,俗称卧地。因为一夜之间的一群羊的粪便能让一块地好好地长一年的庄稼。种子即将下地的日子,盼雨成了头等大事,倘是老天爷开恩,到了节令就会有雨,人们会及时在地里撒下不同的种子,玉米、花生、豆子、芝麻等等,这个时候的家人们往往一齐上阵,挖坑的,点豆的,埋土的,扁地的,直到一行行的脚印都绽开笑容,直到脑中有了那一行行娇绿的庄稼苗像个懂事的孩子一样的长着长着。曾为了浇一块麦田,十二岁的我和弟弟在远山的石崖底下过过不知多少夜,看着那一洼水,不要被人浇了地,这洼水是公共的,却是哪家夜里看一夜便是哪家的。清冷清冷的夜里,星星和蛐蛐陪着,互相仗着胆的两个孩子就过早地懂得了庄稼长成时的辛苦和无法躲开的劳累。

能分清谷苗和青草的年岁,就在清早上学之前,随在大人身后一路小跑下到地里干一会活儿,等到快上课的时间到了,才跑到家吃饭,再跑到学校读书,想想一个清早,七八岁时就能往返七八里地。早上一般做不太重的轻活儿,比如拔草和间苗,小手并不比大手慢,直到现在,仍然将心思系挂在绿油油的地里,系挂在一棵又一棵早春带露珠的谷苗上,心情也一样的晶莹着,清爽着。

稍大些,待到能参加正式的体力劳动的年岁,理解了母亲为什么会急着在下雨前收割小麦,倘家里哪个人不依她的话没有好好干活,那是断断不行的,曾不止一次提过月光下的收割,就是因为有一年吃了一年生过芽的小麦后,母亲更急了。我们那里的田地是用不得机器的,根本没有大块的田,读过孙犁先生的书的都知道,我和父亲就是在月光下将一块麦子割倒的,那一夜,蛐蛐的叫声在月光下更响,更干脆,我在一个又一个麦个里想啊想,想白天吃的馒头,到底要多少个麦穗才能做出一个又白又甜的馒头的。

每到每年的清明、旧历的七月十五或是十月一,现已年过九十的奶奶总是不断地絮叨着,非要亲自到街上买些烧纸或其他祭祀用的东西,让我捎给他的重侄女,再让他的弟弟我的老舅送到奶奶的父亲的坟前,就这样一直延续到现在。从支应着做这件事开始,到听到奶奶每每含泪说起他饿死在山间破庙中的爹,我在一接一递这些祭祀物的动作的过程中,开始变得虔诚起来,并随着思维里秋日那些各色的捡拾,开始了对粮食这种独特的大自然的馈赠无比的尊重。

村子安静地生在两山之间,那时还不懂那个长长的秋假是城里的孩子没有过的。现在想来,与其是让我们放假无处乎两个原因:一是多多少少给家里帮秋,二是几乎所有教课的老师们也是农民,也要收秋。而秋,一年只有一次。所以,我是有秋假的。

也因为没见过爷爷的模样,自我一岁多断奶始跟着奶奶做伴并长大。这样说并不是说是奶奶只是管好了的我的吃和穿,而是和奶奶在一起的日子里,多数情况下奶奶成了我唯一的谈话对象,以至于许多年来,我的观察和理解世事的方式方法,仍是烙着秋天里奔走时的青天白云,我的记忆亦犹如夏日的麦穗、秋日的红黄豆一样的鲜活与纷杂。

很自信自己生来能在山上快步如飞的两条腿,夏天曾跟在奶奶的后头,一块又一块地的找啊寻啊,几经寻觅后,方可捡到几穗遗落在麦地里的小麦,因为那不知已经是多少个人家的老人孩子又寻捡过多少次的一片光光的庄稼地,不论多少,捡到几穗后依旧高兴地握着跑回家。到了秋天,曾常能跟着奶奶在村子一侧的山上小跑到另一侧的山上所有的捻阶里,一块一块地转,脚踏着一垄又一垄的山药叶子,扒开那些微黄的蔓,认真寻找着那些被队里上工的人们或粗心或不当回事落下的几粒豆子。我和奶奶是从来不带额外装豆子的家什的,因为每人的衣服上都有布兜儿,再说你拿了家什也是白拿,最少两米左右一窝的豆棵已被队里拔走了。除了握拔时由于干燥挤剩在地里的几粒豆子,还能有多少呢?每当我用小手拨拉开那些山药叶,看到几颗亮红的豆子静躺在地上的时候,眼前总是一亮。赶紧圪蹴在地上麻利地捡起来,装到贴身的花布衣口袋里。最多的时候也即是能拾到几十粒甚或上百粒吧。我会把我的战利品拿给娘,对整个的家来说,其实也就是能多喝一回放着豆子煮着的粥,仅此而已。

婆婆常说她是从土里刨食吃的,就这样一爪子一爪子地养活了几个孩子,还养了一个大学生。由于对粮食特殊的感情,过年过节探望长辈亲戚时,她总是叮嘱我们,让我们带礼物时千万不要忘了带米和面,大概只有米和面才能安抚她一颗曾饱尝过生活辛酸的心脏吧。日常生活中,不管什么东西的价值,在婆婆看来,总是和米面连在一起的,只和米面的价值做类比。买回的一件衣服,她便会说能买回几袋大米或几袋白面。不管多少贵重的东西,在她眼里永远是白面和大米间接做成的。对她来说,唯有足够的白面和大米才是生活。近年来她常高兴地大声笑,不是一般地笑。我明白她开心地笑是因家里餐桌的丰盛。她常唠叨的话是:现在不种地了,白面大米有的是,不种菜了,到处都是在,这是什么年头啊!

真的到了想吃到什么都能吃到的时代。不再为吃饭的问题伤脑筋了。对于曾经“物以稀为贵”的粮食,人们对曾经缺少了会饿死人的粮食不再那慎之又慎地珍惜了,堆堆的粮食垃圾已屡见不鲜,看惯了吃剩的和扔掉的白面米饭的眼睛不再拥有那么虔诚的光亮,一幅超然世事的模样。

民以食为天。中国的粮食不够吃,一个若干年来蹲在田间地头被日光晒得黑巴巴的老人,因为几十年的劳作,他的科研成果——杂交水稻的成功培育,养活了并且继续养活着几亿人,替中国解决了一个很大的难题。我相信,不管这是多么成功的事情,他也不愿意看到那么多的关于粮食的浪费。

看到浪费,多是老人们唠叨着,说:不知哪一天人们又会挨上饿了,还不断给孩子们讲:远古时候,天上下了好厚的一层白面,人们却不知道珍惜,任意地糟蹋,后来天再也不给下白面,才变成下雪的故事。

我是伴着这个故事长大的,也是在奶奶饿死的爹的泪光中长大的,更是多少年见证了春种秋收的汗水中长大的。所以,我至今没有浪费粮食的恶习。

有时,不禁想找个朋友问一问?倘有一天,我有一缸小麦或玉米。而你,只你有一缸金子或银子,我们是不同的。可是我们饿了会一样咕咕叫的肚子,也不相同吗?自己的孩子也熟背过这首诗多年了。“锄禾日当午,汗滴和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可是,从一粒种子落地,到粮食可入口的路,到底有多长,没走过的人,永远不知道。

8、如果说水是生命之源,那么粮食可以说是生命之本。所以节约粮食就比节约每一滴水,我们在节约水的同时更应节约每一粒粮食。

先讲一个节约的故事,从前有个财主的儿子不知道稼穑的艰难,常到一个饭馆里吃饺子,但把饺子皮全吐掉,只吃肉馅。后来家里遭遇大灾,丽楼美阁一夕之间夷为平地,他也成了乞丐,要饭要到这家饭馆,老板以饺子皮招待了他,他深为感动,千言万谢。老板说,不用谢,这都是你当初扔掉的皮,我只是把它拣起晾干而已。财主的儿子很惭愧。后来他勤奋劳动,生活节俭,家道重又殷富起来。这个故事也印证了“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道理。

这学期开学的第一个星期,由于食堂里的座位有所调整,一些同学不知不觉占掉了别人的座位,导致某些班级的某几位同学一时找不到座位,于是乎把领到的菜和盛好的饭一起倒掉以示不满。我认为食堂最大的功能是吃饭,而不是座位。而这些同学因为没有座位而不吃饭,值得吗?你要是真正饿了,站着吃一顿又何妨。我不知道这些同学是怎么想的。在老学校的食堂里,已毕业的前几届的有位同学,快吃饱的时候又盛了一碗,饭浇了汤立起来想走人,被我逮到了,我大声说:“把饭吃掉”。他看我很认真的样子,就坐下来继续吃,还剩下最后一口的时候,他说:“老师,我实在吃不下了。”我说:“好的,那就倒掉吧,但是从明天开始,你就必须把所盛的饭全部吃掉,不允许有浪费。要知道我们食堂里的饭是不限量的,你想吃多少就吃多少,但你必须记住能吃多少就盛多少,知道了吗,记住了吗?”他说:“知道了,记住了。”以后的长时间里,我继续观察这位同学,他的表现可好着呢,每天都是把所盛的饭吃得干干净净的。

也许是我们所有的同学不知道粮食是怎么种出来的,更没有“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体会。只知道大米饭是香的,不知道种出大米是苦的,那么你可以去问问你的父母亲,甚至爷爷奶奶。

俗话说:“人是铁饭是钢,一天不吃饿得慌”。我真诚的希望我们的每一位同学记住:“吃多少盛多少”,把盆里的饭吃的干干净净,并使之成为一种习惯,发扬下去,以致于终身。

9、我们的国家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在我们国家很久很久以前就出现了很多才华横溢的诗人和散文作家,他们有些人所描写的篇章是现实主义的,有些人所描写的篇章是梦想主义的,有些人写的则是抒发自己的个人情怀。总之我们国家的这些伟大诗人和散文作家们留下的诗篇和华美篇章一直被后人所传颂着。时至今日对于这些经典诗词和散文我们大家都可以朗朗上口。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当我们大家听到这首李绅所写的悯农时,相信我们大家似乎感到回到了童年,从哪个时候的时候,我们大家就开始接触我们国家的经典散文和诗词,从小我们大家就受到古人的熏陶,从这首诗词之中我们大家就能体会到,从古代开始,我们国家的人民就已经认识到了劳动人民的人辛苦,从那个时候开始我们国家的人民就提倡大家在日常生活中做到勤俭节约,珍惜生活中的每一粒粮食。这种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自古以来就在我们的国家传承,时至今日这种优秀的传统文化依旧在我们的国家流传着。我们国家的古代诗词意蕴深刻,很值得我们大家去回味和思考,我也相信这些优秀的古代诗词被纳入九年义务教育之中也是有一定的道理的,这其中最大的原因想必也是因为古代诗词之中的所给我们大家思想上所带来的教育,这种教育意义是深刻的,更是久远的。不仅仅让我们大家从很小的时候就认识到了古代诗词的悠久历史,还了解到了古代诗词是古代诗人的灵魂的化身,更是他们理想的结晶。学习好中国的传统文化,学习好中国的古代之词,是成为一个合格的中国人的标准,更是作为炎黄子孙的责任和义务,我们大家没有理由不去好好的学习古人所给我们大家留下的宝贵财富,并将这种财富继承和发扬下去。

我们国家的经典诗词真的可以说是意蕴深刻,如果我们大家不是用心去好好体会,这其中的大道理我们大家真的是无法从中得到真谛的,所以当我们大家面对古人们所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时,我们大家一定要用心去好好体会,体会到古人们作诗的目的和含义。比如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这也是出自于我们国家古代诗人的手中,从这句话中我们大家不难看出,从那个时候开始我们的先人们就已经总结出来想要做一个不平凡的人所要经过的不同境界,就算是时间过去了这么久,我们大家也可以清楚的知道想要成功就必须经历这个过程。由此我们大家不难看出我们的古人们的聪明才智,以及经典诗词和散文中所蕴含的道理。就算是如今的成功人士也不例外,有哪一个成功的人士是一夜成名,有哪些成功人士是不费吹灰之力就换来自己的名誉呢?都不是,所有成功人士的背后都有一些鲜为人知的故事和经历,这些亘古不变的事物发展规律我们国家的诗人很早就已经总结出来了。

古代经典诗词和散文已经深深的融入我们大家的血脉之中,古代经典诗词和散文的精髓已经深深的融入到我们的骨髓之中。我们国家经典的诗词和散文势必会和我们的民族,我们的国家走向更加精彩的明天!

10、“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米的营养物质很多,但浪费已成为人们吃食的标志。

“又要挨饿了,这日子没法过了”。“是啊,听说现在人吃人的消息不少啊!”奇怪这是哪儿的声音,原来这是新中国成立后不久的1958年的大饥荒,饿死了不少人,由于当时政府的疏忽,米变得越来越少,让许多老百姓过上了从未遇到过的苦日子,有的迫不得己去吃尸首,有的人不得不偷窃,甚至杀人,最可耻的是一些有钱人把粮食藏起来,有人向他借必须付出代价,当时,米真是太珍贵了。再看看21世纪的米,很多人碗里面的剩饭剩菜都一股脑儿倒掉,人们可知道米是每个农民伯伯流下来的辛勤的汗水。

中国,有着人口第一大国之称,如果与那些边远地区一样,中国人还会浪费吗?米通过播种,插秧等步骤才得以出现,但在那些边远地区的人看来,极不好吃的饭也是多么宝贵的。在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一个乡村的中学的饭菜很普通,于是那些同学们看都不看一眼,直接扔到垃圾桶里,谁会感受到米正在默默的哭泣,抱怨呢?还是古人说的好:“日省一把米,月节一斤粮。”人们要想想1958年的那回事儿,有什么资格浪费食物呢?中国正在一步步的发展着,社会也渐渐富裕起来,所以人们不能因此作为理由而浪费粮食。节约粮食,从点滴做起,从保护一粒米开始,就像中国对待南海的态度,就像不漏掉一个小数点,就像学生们为祖国贡献力量一样。中国有句话是这样说的:“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告诫人们要节约粮食,粮食的来源是来之不易的。

在餐厅里面的米是怎样的呢?哇!居然是一片狼藉,米饭剩下的还不少,但有些人打包带回家,真令人欣慰。再来看看正在吃饭的某个家庭里的情况吧,那家女主人的二儿子很顽皮,用一双筷子把米夹在中间,随即扔在地上,他的妈妈并不在乎,这是她的女儿过来拾起米,笑盈盈地说:“妈咪,弟弟,要节约粮食哦,我们要记得1958年的过错,地上很干净要不吃了吧!”她那双眼睛里面充满热泪……

人类朋友们,是时候该醒醒了,节约粮食,就从节约一粒米开始。

11、初学写诗词,喜欢追求辞藻的华丽,专爱找那些偏僻难懂的词来塞进自己的诗词作品里,然后,常常以得意自豪的心态去让别人看,其实图的就是一点小虚荣心。去写景言情时,也沉湎在华丽词语中出不来,好词堆了满篇,其实细看来,一句有用的都没有。

写诗写到真正的奇险之妙,反而没有那种偏僻参差的生涩词字或意象,写到极端的美丽时,往往表现的是非常自然流畅的语句。写到很深远高大的意境,使用的物象或意象景观,往往就是你寻常所见到的普通之物。

诗写的精彩不精彩,并不在于你掌握的华丽词儿多少。要自然流露,自然表达,自然的,就是最美的!所谓炼字,就是把这最自然最逼真最贴切的字找出来,用在我们的句子中。最贴合自己诗意的词字,才是最华丽的,不贴合自己诗意的,再耀眼的词也是累赘。诗,在原则上要求我们,用辞自然,取意合体,戒用那些虚浮华丽的辞藻来修饰我们自然真情的流露。就像一个十六岁的少女本有玫瑰般的颜色,可是,她却涂上了胭脂。写出新颖奇妙的意境,其实真的不在于使用多么偏僻华丽的词,而在于自己对作品立意构思的精巧几何。

中国古代文人作诗填词大都有典故痴迷症,但是典故用得太多太滥就完全失去了诗词的本真。陆放翁有诗曰:“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如:“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支红杏出墙来。”“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明月如霜,好风如水”、“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等诗句,浅近易懂,近似白话,却流传千古。

其实作诗不去刻意经营,浅白有如说话,这样诗就具有一种淡妆的美。淡妆之美是诗美的一种,平易中见深远,朴素中见高华,它虽然不一定是诗美中的极致,但却是并不容易达到的美的境界,所以宋朝梅圣俞说:作诗无古今,惟造平淡美。清雅中有风骨,素淡中出情韵。犹如美人,浓装艳抹不一定比淡妆素裹美丽。正所谓:扫除腻粉呈风骨,褪除红衣学淡妆。

在好友的群里看见一位自称是国际诗人的群友作品,凭心而论,这位群友的作品,格律正规,词藻华美,但是给人的感觉一看就是脱离生活,虚假空洞,东拼西凑而成。诗品,其实就是人品。诗中表现的风味和格调,就是人的风味和格调。不同的人,不同的写作风格,不同的立意表现,不同的视角描写,写出来的情调品位自然就是不同的。我们在进行自己的诗词创作时,追求的首先应该是自己的本真。立足于自己的视角,去表达视野中的万千情态。诗词其实也是人生态度的一种体现。

我们学诗,不妨从诗里跳出来,去感受文字外的大千世界,然后,再回诗里去,用大千世界的精彩再来丰富我们的诗意。让诗从文字跳出去,再回到诗中来。

12、一句“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承载了多少儿时的记忆,作为童年最早学的古诗,我们曾多少次齐声读起,又曾多少次在浪费粮食时猛然想起。而现在,对于不再年少的我们来说,已经不仅仅意味着那段难忘的记忆,更意味着一种发自内心的感慨,感慨世事变迁、物是人非,感慨那些渐渐远去的田野与清风。

一阵阵呛人的尾气,泛滥成灾的一次性用品,我们如今的生活仿佛都被这些所充斥着,或许在不久的将来会有那么一天,我们再也看不到那清澈蜿蜒的小河,听不到鸟儿的歌唱,更闻不到那漫山遍野油菜花的清香,或许等到那么一天,我们才会意识到自己的双手曾经破坏了太多,多少美好的事物曾在我们指尖流逝。

绿色办公,从纸做起

千头万绪的工作事情,各色各样的宣传材料,我的工作总是和纸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从每一次会议记录到每一次草稿,从每一份文档到每一张表格,我们总是一次又一次地放任自己,放弃了一个又一个节约的机会,我们总在无形中浪费了太多,能省则省这个概念也早已被我们所渐渐淡忘。

每次打草稿,不知你是否会想到纸张的背面还是空白;每次整理物品,不知你是否会想到有多少书本或许还有价值;每次打印,你是否会想到有些东西即使手写也可以代替。

几千年的文化源远流长,而纸张便是其最好的见证,也正是纸张的存在,才流传下了那么多千古绝唱,流传下了那么多发人深省的故事,也流传下了那么多值得我们引以为傲的传统美德,而如今的我们又怎能忘却这些呢?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现在的生活、工作压力固然也就会增大。生活中,各种各样的事情令我们性情烦躁,大大小小的琐碎事情也使我们愁眉不展;工作中,杂乱不堪的办公室,烟味更是无比呛人,再配上几杯咖啡,这样的环境下又怎能静得下心?但我们有谁不渴求那片刻的放松,渴求那自然的奔放?

闲暇的时间,远离世俗的尘嚣,多去大自然走走,多去那散落的樱花下走走,多去那古老的亭台楼阁间走走,多去那一望无垠的海边走走。或许,只有经历太自然的洗涤才能感悟那那心境的平和。就如古人所云,“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或许便是生活的一种至高的境界吧!

世间总有太多值得我们去留恋,留恋那蓝蓝的天空,留恋那自由的飞鸟,也留恋那随风逝去的绚烂年华,为了那份留恋,我们能做的还有很多,很多……

13、“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每当吟诵这两句诗,每人也都耳熟能详,我们就仿佛看见农民伯 伯在烈日下辛苦耕作的情景,节约粮食,似乎就是出于对农民伯伯劳动的尊重。事实上不仅如 此,研究表明,少浪费 0.5 千克粮食, 可节能约 0.18 千克标准煤, 相应减排二氧化碳 0.47 千克。 如果全国平均每人每年减少粮食浪费 0.5 千克, 每年可节能约 24.1 万吨标准煤, 减排二氧化 碳 61.2 万吨。

爱惜每一粒米,低碳生活就从我们身边的小事开始做起吧. 学校里,再也不要有人端着半盘的米饭旁若无人地倒进垃圾桶,让人痛心,打饭时我们可以量 力少要,尽量不要有剩饭,不够了可以再盛,剩下了实在可惜,要时时想想您的漫不经心耗费了 食堂阿姨多少的劳动,您的浪费挥洒了农民伯伯多少的汗水,您的剩饭会淹没多少个马尔代夫?? 家庭中,再也不要有人天天扔掉那么多的剩菜剩饭,存放在冰箱保鲜中白白耗费电能,到头来 却无人问津.想想您的周围有多少可怜的乞丐,世界的许多角落还有多少忍受饥饿的孩子,还 有多少双企盼面包的眼睛.您的剩菜剩饭将毁灭多少个美丽的威尼斯?? 餐馆里,再也不要充当大款,每每吃完大餐后一片狼籍,酒菜大剩过半不是有钱的象征,更不是 潇洒的标志,您的一掷千金会毁掉多少个粮库,冻结多少条大鱼,屠杀多少只无辜的绵羊,释放多少二氧化碳,侵蚀多少青青草原??

低碳生活很简单,只要有心,一切皆有可能.有你有我,有我们的涓涓爱心,有我们的点滴节约,一 天天一年年,我们相信,马尔代夫不会消失, 威尼斯不会消失,青青草原不会消失??我们的家园会更美好。

14、十月金秋,打谷场上满目金黄,一片灿烂。

我信手拿起一棒玉米,握在手中,掂了又掂,足有七八两重,数了又数,有九百多粒。一堆堆如山的玉米棒子,金光闪烁,耀眼夺目。粗大的玉米棒子上缀满了美玉般的玉米粒子,犹如镶嵌在玉盘上的一块块宝石。饱满的籽粒溜圆锃亮,闪烁着丰收的丽彩,流淌着丰收的喜悦。无边灿烂像一条金色的的河,滚动着金浪。

这金灿灿的玉米堆,嵌入眼中,我觉得很大很大。那里不仅有丰收的沉重,而且凝结着丰收中蕴含的艰辛,诠释着“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春寒料峭的播种,栉风沐雨的耕耘;酷暑中热汗淋漓的跋涉,暑热如蒸中的劳作;起早贪黑的秋收,腾腾心血与汗水的挥洒,奋力与苦累的交织,腰酸腿痛的疲惫.........这一切都凝结在粒粒玉米中。

多少汗水,多少苦水,多少风霜雨雪的肆虐,多少耕耘中的付出与消耗,多少担忧,多少喜悦,用什么美妙的语言也很难表达出对他们的赞美之意。只有这金灿灿的丰收的玉米才是对他们最好的评价,把他们的艰辛付出做出最完美的诠释。

“没有苦中苦,那有甜中甜”,他们对这句格言体会最深,理解最透。面对用心血和汗水换来的结晶,粮食的丰收,使他们别有一番喜悦在心头,欣赏自己的劳动成果,那种用苦累结出来的果实,乐的是那么开心,舒畅。在乐中回味耕耘中的苦涩,更感悟到苦累的凝重和可贵。

他们手握玉米棒子,握出了一脸灿烂的微笑,笑得是那么甜蜜,好像把丰收握在手中。那种喜悦的心情,只要常年耕耘在第一线的人才能感觉到、体味到、咀嚼到、领悟到那种喜悦的滋味。只有当劳作的汗水化作丰收成果的时候,才能品味到,有一种最开心的喜悦叫丰收。

伫立一个个堆满玉米的场院,那金山似的玉米灿烂了金秋,灿烂了日月光天,灿烂了人们的心田。我觉得,那一堆堆玉米的灿烂在我心中延伸,不尽的丰收美景在我眼前流淌。这丰收像一缕春风,在无边农田萌发出新的种子,绿了广袤的田野,灿烂了又一个大丰收的金秋。

15、朋友,你是否还记得我们儿时就会背的“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首诗?你又是否还记得当我们刚会作文时,经常用“面朝黄土背朝天”来形容自己的父母这类似的句子?长大些,你又是否还记得古人所说的“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这句名言?也许这些东西早已从我们记忆的缝隙中悄悄地溜走了;从我们挥霍的双手间淡忘了;或者是被飞速提高的物质生活给卷走了。

每天在食堂,那一桶一桶的剩饭剩菜就像拎水一样从我们面前拎走;那一个一个的包子馒头就像仍垃圾那么的随便;还有那摆在桌上的半碗半碗的花样小吃……那不是残羹,也不是冷炙,那留下的的是你的奢侈,你的浪费。殊不知,在你们的背后,还有一群正在为自己的早餐计算,为自己的午餐发愁,为自己的晚餐多吃了一个馒头而难过的贫困生,特困生。

炎黄初祖,从古代钻木取火到刀耕火种,发展农牧,乃至经商,求得生存繁衍,发展中华文明。可见炊烟的历史是那么悠久,多么辉煌。民以食为天,并以勤俭为美德。

真的,浪费真的不是一件好事,在你做出这种不道德的行为时,你浪费的是你父母的血汗钱;你留下的是你自己的无知;你抛弃的是祖先的传统美德。当你倒下那些白花花的米饭时,你就真的没有想到过那些辘辘饥肠的人们?当你到下那些美味佳肴时,你就真的没有想到过你那勤俭节约的祖先?当你看到那些服务人员拎走那一桶一桶的“浪费奢侈”时,你就真的没有想到过你那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父母?我想我们大家都应该想到过吧,毕竟,人们还把我们称作“大学生”。假如你真的吃不下,那你又何必买得连你的饭缸都装不下呢?假如你真的吃不下,那你又何必买得花样繁多而吃起来却挑三拣四呢?假如你真的吃不下,那你就少买一点吧,既省下你的钱,又不做出另人唾弃的行为,何乐而不为?

朋友,吃饭时,你应该知道“粒-粒-皆-辛-苦”。

16、秋天,一个五谷丰登的季节,一个属于万物成熟收获成果的季节。各种各样的果树枝头都挂满累累硕果,表皮都镀上属于成熟的颜色,散发出香甜诱人的气息。稻谷在这个季节穿上它金色的外衣,代表着收获季节的到来。

今天要去五姐家帮忙收割水稻。秋收时节,农村都是一个忙碌热闹的地方。家家户户都忙着抢收地里的庄稼,这时每家都比较缺乏人手。五姐同样愁着人手问题的事,所以我变成了她的目标。收割水稻必须要选择在睛天,今天太阳没有偷懒,早早如期爬上东边的天空,湛蓝的天空中看不到多少云朵。看来今天是个艳阳天,是个收割的好天气,农民盼望的就是这样的好天气。



五姐和姐夫准备好收割工具。我们沐浴着晨光,踏着轻快的脚步,一路穿行在田埂上。水稻在阳光下呈现出黄烂烂的金色,稻穗饱满得弯下了腰,低着沉重的头。阵阵沁人肺腑的稻香迎面扑来,这种香味只能在这个季节的田间才能闻到。不知不觉就来到五姐家的地头,大家脱下鞋子,赤脚下田。田里还有少量的水,踩下去也不怎么泥泞。大伙一路排开,把手里锋利的锯镰刀握紧,弯下腰开始收割。水稻在唰唰的刀声中倒下,我们在谈笑中向前推进。割倒的水稻交叉放在谷桩上,这样便于滴落水稻上的露水。辛勤劳动两个多小时,终于使整块站立的水稻一排排倒下,睡在谷桩上。这时腰酸背疼的,太阳也快爬到头顶了。阳光没遮拦的洒向大地,光线照射在身上有种刺热感。割倒的水稻被这样的阳光照晒是很有好处的,打谷子时颗粒容易脱落。



午饭过后,大地在阳光的热烤下,气温快速上升。人变得懒洋洋的,树叶在烈日下更是垂头丧气。但是我们还得再次向稻田进发,阳光越毒辣越是打谷子的好天气。还好有缕缕秋风吹着,使人感到一丝丝的凉爽。灌盆虽然不重才一百多斤,但两人扛着还是直冒大汗。烈日下的水稻更显金黄耀眼,香喷喷的。在秋风吹拂下,稻浪滚滚翻腾着。田间过往的人多起来,我们把灌盆放到稻里。四人每人站一边,拾起早上割倒的水稻,捏握在手里用力在灌盆边上拍打。那拍打声嘭嘭响彻田野,大家奏响了丰收的乐章。稻谷在此起彼伏的拍打声坠落,在欢笑声中入袋。打谷子是我最怕的活儿,劳累我不怕,酷热更吓不倒我。怕的是那稻草在拍打中四处飞溅,划伤毛人感觉。每次打完脸和脖子又毛又痒又辣让人无法忍受,这种苦难会持续四五天。其实不光是我这城里人怕,农村人一样无法忍受。“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古人说的一点不错,粮食生产来之不易。



奋斗苦战三个小时,才完成这项坚苦的任务。阳光不留情的烤晒了一整天,还笑容满面的招呼着每一个人,可恶啊!风是最可爱最受欢迎的朋友,在你最需要时总会送来凉爽的秋风。天空中两只绕鹰,自由自在盘旋翱翔着。这年头能看到它们的身影真是件幸福事,两只对于儿时来说实在太少了。这种鹰在这个季节应该几十只一群出现才对,它们现在看起来是那样的孤单。水稻完成了它一年的生命周期,肥沃的泥土给它们营养和生长空间;雨水给它们湿润的生命之水;风给它们孕育种子的力量;阳光给它们光合的能量;农民给它们无微不至的关怀。它们回报我们的是每日所需的生命种子。



忙了一天,累了一天,终于把今年的收获搬回家里。五姐姐夫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一年的辛勤耕耘,换来沉甸甸的收获,怎能不叫人高兴呢!

17、想当年,每当春耕农忙时节,接连几十日的大晴天,雨水不足,农田干旱,无法开耕下种。父母总是愁眉不展,时常坐立不安地仰望着蔚蓝的天空,焦急地期盼着一场大雨的降临。我却坐在一旁莫名其妙地观望,心想:“晴朗的天气多好啊,我可以到去四处玩耍,上山采野花,下田挖泥鳅。”那是因为我还不知道“没有春天的耕耘哪里来秋天的收获”的道理;那是因为我尚不理解“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的期盼;那是因为我还未懂得“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的展望。

每当秋季收割时节,连绵不断的阴雨下个不停,田里黄澄澄的稻谷无法及时收割;时而台风肆虐,横扫着地里金黄的大豆几乎瘫倒发芽;即或急剧降温,冰霜降临,地里的郁郁葱葱的番薯叶冻伤枯萎。父母老是忧心忡忡,日夜寝食不安地在门口远望阴沉的天空,翘首期待着晴空万里的好天气。我却无忧无虑地呆在一旁,心想:“天下雨,我白嫩的脸就不会被太阳晒得枯黄,我细嫩的手臂和脖子就不会被稻草割得灼痛,我稚嫩的肩膀就不会承受着稻谷而发红疼痛;台风肆虐的日子,我就可以理所当然地躲在家里看自己喜爱的小人书;冰霜降临的日子,我就可以无所顾忌地在家里烤火睡懒觉。”那时的我哪里知道“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艰辛;那时的我哪会理解“不当家不知柴米油盐贵”的意思;那时的我哪能懂得“理想很美丽,现实很骨感”的道理。

每当逢年过节的时候,母亲总有几个日夜在昏黄的灯光下细心地筹算着:家里要购买哪些年货呢?既不浪费哪怕一分钱,又要不至于让邻里们觉得我们家的清苦。孩子们应该裁剪哪种布料的新装呢?既要经久耐穿,又要不至于让乡亲们觉得我们孩子的寒酸。长辈们应该送些什么年礼呢?既要能够表达子女的孝心,又要不至于让长辈觉得铺张浪费。但是,对于当时的我来说,母亲购买的年货越多越好,我们可以趁着过年一饱口福;母亲给我们裁剪的衣服愈漂亮愈好,我们可以在小伙伴们面前炫耀一番;母亲给长辈们的年礼越高档越好,我们可以在堂兄弟们面前更有面子。但是,年少的我们哪里知道母亲在精打细算地过着紧巴巴的日子,希望把每一分每一角钱花到刀刃上,巴不得把一分钱扳成两分钱来使。

现在,我有了自己的家,有了自己的孩子,承当着家里的一切重担。我终于懂得:春天要尽可能多一份耕耘;秋天要尽可能多一些收获;日子照样还得精打细算着过。

嗨!少年的时代日子真幸福,因为不知愁的滋味!

18、感恩,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知恩图报”,“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喝水不忘挖井人”,古训有之;“投我以桃,报之以李”,“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悠悠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古诗中有之。这不正是说明了人与人之间的感恩之情吗?一位哲人说过,世界上最大的悲剧或不幸,就是一个人大言不惭地说,没有任何人给我任何东西。在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中所得到的帮助,都值得我们用心铭记、心存感激。哪怕是一句真诚的问候,一个会心的微笑,一束赞许的目光,一个小小的拥抱,一次交心的倾吐......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处处受到社会的恩赐,因此,要常怀一颗感恩的心,感恩不需要任何理由。

鸦有反哺之义,羊有跪乳之恩,人应感恩报德。在当今社会,有些人把金钱和利益看得太重,忙忙碌碌的生活,忘记了感恩,也无暇去感恩,这是一种悲哀。我还想说,施恩不一定图报。因为有些恩泽是我们无法回报的,有些恩情更不是可以等量回报的。让我们学会把冷漠成冰的心变成温暖如火的爱心,真诚地去体贴、关爱、帮助、感激别人吧。学会感恩,感恩一切。

我们不是因为快乐而感恩,而是因为感恩而快乐。愿天天都是感恩节,怀着感恩,心自然易得慰足,快乐便由心生。

19、六月份是小麦成熟收获的季节,一望无际的关中平原,麦浪翻滚,处处金黄。六月份也是庄稼人最开心的日子,他们辛勤的劳作即将结出丰收硕果。六月份更是农民们最辛苦的时候,芒种节意谓此时的农村最为忙碌,既要抓紧时间收割,又要利用宝贵的墒情抢种。

我的家乡地处关中平原东北部边沿,地形为平原与沟壑并存。每到夏收的时候,家乡的男女老少都要投入到三夏大忙之中,就连中小学也因为农活繁忙要放一周到十天忙假。即使是现在,外出打工的人们也都要赶回来收割成熟的小麦。如果不及时收割,一刮大风,成熟的小麦就会被吹掉颗粒。万一再碰到下连阴雨,麦子就可能发霉变质,农民辛辛苦苦一年到头的汗水就会白流,就可能没有啥吃。所以,乡亲们把收获小麦叫抢收,即抢时间收获。在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农业机械化的程度很低,收麦主要靠人工用镰刀收割。当时还没有实行家庭承包责任制,生产队的人都在一起劳动。

在平坦的地块,火红的太阳与火热的劳动场面相得益彰。虽然强烈的阳光刺的人睁不大眼睛,虽然尖利的麦芒将的人两臂划的血迹斑斑,但大家的劳动热情却十分高涨,你追我赶,争先恐后,听不到人的喧哗私语,只能听见镰刀收割麦秆的嚓嚓声。由于长时间弯着腰干活,一个个累的直不起腰。好的劳力每天要收割三亩多麦子。特别是当年过门的新媳妇,为了落个能干的好名声,头也不抬,一声不吭,总是第一个收到地头。新媳妇鲜艳的衣服,在金色的麦田里特别显眼,是夏收的一道亮丽风景。大嫂是1974年结婚的,看到她在麦田麻利矫健的身影,听到乡亲们的赞叹声,我的心里也美滋滋的。

在沟壑地块收获麦子,那就更辛苦了,有的地方架子车根本进不了地,全靠人背肩挑。加之沟里不通风,热的人简直喘不出气来。人背着小麦,身体几乎与沟坡呈平行状,要把约一百多斤的一大捆小麦背到麦场,可以说两腿发软打颤,等到了目的地人几乎瘫在地上想起不来。记得当时有一在外工作的本村人,坐在村头涝池边的树阴下,身穿白的确良短袖,手拿折叠扇子,看到农民汗流浃背的样子,边扇扇子边说风凉话:“农民好辛苦啊!”有人当场朝他吐唾沫:“呸!你祖宗难道不是农民?”其鄙夷之情溢于言表。

麦子收到场以后,接下来就是碾打。当时手扶拖拉机也不多见,主要靠老黄牛拉碌碡碾打。碾麦一般都在中午1点开始,要连续碾3个多小时。因为中午太阳火毒,麦秆几乎被晒的要燃烧,麦粒也就容易被碾出来。烈日当头,照的人两眼发黑。人们手握缰绳,一圈又一圈地旋转。有时为了提神,往往一边吆喝着慢条斯理的老牛,一边断断续续地吼着不答调的秦腔。起场的时候,人们趁着有风,赶紧扬场。随着木掀的上下翻落,尘土飞扬,麦芒乱舞,一边是颗粒饱满的金黄色麦粒,另一边则是麦壳杂物。再看看那些扬场的的老农,满脸尘土,仅能看到两只满含喜悦与幸福的眼睛。

每当到芒种节气的时候,我就不由地想起父老乡亲那汗流浃背的古铜色背影,就仿佛看到了家乡亲人那满脸尘土但很满足的淳朴表情,耳边就会自然地响起“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千古名句。“一粟一粒,当思来之不易;一丝一缕,惟念物力恒艰”的古训不知道还有多少人能记得。

朋友们,与那些在火辣辣的太阳下辛勤劳作的农民相比,我们有什么理由抱怨生活不公牢骚满腹哪?与那些面朝黄土背朝天挥汗如雨的农民相比,我们还有什么理由铺张浪费骄奢淫逸哪?与那些默默无闻善良厚道的农民相比,我们又有什么理由鄙视劳动看不起农民啊!每当想起夏收的岁月,我更深刻地体会到劳动的光荣与农民的伟大。


相关内容

  • 沪教版一年级下古诗
  • 草 唐·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 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 春风吹又生. 登鹳雀楼 唐·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杂诗(其二) 唐·王维 君自故乡来, 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 寒梅著花未? 春晓 唐·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 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 花落知多少 ...

  • 一至五年级古诗
  • 画 佚名 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 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静夜思 唐 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风 唐 李峤 解落三秋叶, 能开二月花.过江千尺浪, 入竹万竿斜. 所见 清 袁枚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梅花 宋 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凌寒 ...

  • 1-2年级古诗
  • 小学1-2年级(100篇) 1 <江南> 汉乐府歌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 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 鱼戏莲叶北. 2 <敕勒歌> 北朝民歌 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 3 <蝉> 唐 虞世 ...

  • 小学一年级古诗注释
  • 咏 鹅 (唐)骆宾王 鹅.鹅.鹅, 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 红掌拨清波. [作者]骆宾王(638-684)唐代诗人."初唐四杰"之一. [注释] 1. 咏:用诗.词来叙述或描写某一事物.<咏鹅>是骆宾王七岁时写的诗.2. 项:颈的后部.3.浮:飘浮.4.掌:诗中指 ...

  • 鄂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古诗 - 副
  • 鄂教版小学语文各年级教材目录 第一册: 古诗诵读:一去二三里 一去二三里 (山村咏怀) (宋)邵康节 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 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古诗诵读:登鹳雀楼 登鹳雀楼① 唐 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古诗诵读:静夜思 作者: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 ...

  • 一年级古诗内容
  • 一年级上册古诗内容 1.<山村> 宋 邵雍 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2.<对韵歌> 一二三四五,金木水火土.天地分上下,日月照今古. 3.<古朗月行> 唐 李白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4.<咏鹅> ...

  • 小学阶段要求背诵默写的优秀诗文
  • 小学要求背诵默写的优秀诗文 1.<江南>--汉乐府 江南可("适宜"."正好"的意思)采莲,莲叶何田田! 鱼戏莲叶间, 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2.<长歌行> --汉乐府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天亮,引申为阳 ...

  • 五言律诗大全
  • 五言律诗为古诗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五言律诗大全精选49首脍炙人口的五言律诗组成,仅供参考,学习: 篇一:草 作者: 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 篇二:七步诗 作者: 曹植 煮豆持作羹,漉菽以 ...

  • A三年级经典诵读
  • 三年级暑假经典诵读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近必趋退必迟问起对视勿移事诸父如事父事余力则学文 诸兄如事兄 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 母责须顺承 朝起早夜眠迟老易至惜此时晨必盥兼漱口便 冬则温夏则凊晨则省昏则定出必告反必面居溺回辄净手 有常业无变 冠必正纽必结袜与履俱紧切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