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投资体制改革--基于产业结构调整视角

我国投资体制改革——基于产业结构调整视角

摘要:从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到十八届三中全会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定,投资体制改革一直是重中之重。我国的投资体制改革虽取得一定成效,但制约投资体制改革的体制障碍尚没有完全消除,存在政府干预、法制不健全等问题。作为经济结构中最重要的结构,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高度化是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目标。本文将以当前投资体制改革现状为出发点,探究投资结构对产业结构的作用机理,为调整产业结构而提出相关投资体制改革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投资体制 产业结构 投资结构

一、 引言

投资对产业结构调整有重要的影响。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实践已经证明,计划投资体制有不少负面作用,因此在产业结构的投资体制改革中,发挥市场作用是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在“十二五”这个关键节点,必须进一步改革计划投资体制,创立和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市场投资体制,依靠这种新的投资体制来实现产业结构调整的重大任务。正如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所述: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是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基础。

二、 投资体制改革历程及现状

(一)投资体制改革历程

1. 试用经济办法管理阶段(1979-1983年)

1979年4月,国家建委提出了在基本建设中要推行合同制。这是投资领域不用行政计划方法而是试用经济方法管理投资,抑制投资规模的重要的第一步。1979年7月,国务院颁发了关于国营企业扩大自主权的五个文件,内容主要包括开始实行利润留成、开征国营工业企业固定资产税、提高固定资产折旧率和改进折旧费使用办法等。表明了国企经营自主权的扩大。1979年8月拉开了投资信贷体制改革的序幕。1983年以后,建筑企业实行以税代利,即利改税,这些措施,进一步把国营建筑施工企业推向市场。除此之外,国家开始放松对资本流动的限制,包括通过横向经济联合推动资金融通发展、发行债券等直接金融、鼓励多种形式的利用外资等。

2. 扩大市场机制作用阶段(1984-1991年)

建筑业和基本建设管理体制在这个阶段得到了改革,主要包括全面推进基本

建设项目投资包干责任制、建立城市综合开发公司、勘察设计要向企业化方向发展等。1984年5月进一步开放14个沿海城市,放宽这些城市利用外资项目的审批权限,发展“三资”企业,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进一步实行对外开放和利用外资政策。同时,将固定资产投资分为指令性计划和指导性计划,缩小指令性计划,扩大指导性计划。全面推行基本建设拨款改贷款制度、加强对预算外投资资金的管理。

3. 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目标阶段(1992-2003年)

从1992年初开始,以邓小平南巡讲话为契机,中国又一次进入了加快改革开放、加快经济建设的新的历史时期。党的十四大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市场经济的目标,此后,投资体制进行了市场取向的一系列改革。在这个十年,投资体制的改革掀起了又一股高潮。在融资方面,根据不同的投资主体和投资项目改革融资方式,同时强化投资风险约束机制、通过组建国家开发银行建立中央政策性投融资体系。另一个改革重点,是要转变政府投资方式,按政企分开原则,确立一批国家投资主体作为政府投资的代表,建立起政府投资的监督和制约机制。

4.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投资体制框架逐步形成阶段(2004-2008年)

2004年,出台了《国务院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标志着投资体制改革的又一个新阶段的到来。强调了要确立企业在投资活动中的主体地位,要按照“谁投资、谁决策、谁收益、谁承担风险”的原则,落实企业投资自主权。合理界定政府投资职能与投资范围,合理划分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投资事权。对于企业不使用政府投资建设的项目,一律不再实行审批制,区别不同情况实行核准制和备案制。放宽社会资本的投资领域,允许社会资本进入法律法规未禁入的基础设施、公用事业及其他行业和领域。

(二)投资主体行为

1. 政府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度集中的国家单一投资主体格局逐渐被打破,形成了包括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和企业的多元化投资主体结构。但是作为行政机构的政府依然是最重要的投资主体。不同集团利益或福利目标的不一致,以及政府投资目标的多重性,必然使政府投资决策的程序变得繁琐并且效率低下,因为它不像企业那样有一个统一的行为目标或标准来判断一项投资是否科学,然后由一个集中统一的系统来对投资进行决策和实施。在这种复杂的政府投资决策程序中,投资如何在不同集团之间分配,哪些项目要求能得到满足,不完全由该项投资是否

符合社会需要来决定,而是由各投资项目能给哪些集团带来较多利益及该集团在政治斗争中力量的大小来决定。因此,不仅投资决策的效率不高,而且投资的资金分配也难以符合优化配置的要求。投资主体的权力、利益和风险的不对称,使投资效益低下、投资结构失调、低水平重复建设,大量修建“形象工程”、“政绩工程”,造成巨大的损失浪费。当前社会中政府为了追求政绩盲目加大投资力度的现象频频出现。

2. 企业

市场经济是一种利润经济,利润的追逐支配着人们的经济行为和资源配置。人们投资的目的是为了获得一定的目标利润,只有当利润率达到某种程度时,人们才会进行投资。因此,企业的投资行为可表述为:实现供给结构适应需求结构的盈利最大化。也就是说,企业投资流向的选择,一般取决于利润率的相对高度,受部门利润率差别的调节。这种追求利润的一致性使得企业在投资决策、执行方面有比较高的效率。然而,我国现阶段,企业以市场利润率信号为投资选择的依据,并非意味着企业可以完全按自由意志向任何部门投资。现实情况是,企业向某一部门投资必须满足多方面的条件,某些条件不能满足的情况下,企业的投资选择便会受到限制,如会受到计划管理和调节的制约、资金和技术水平的制约等。

(三)十八大以来的投资体制改革

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深化投资体制改革,确立企业主体地位。这样的表述显然是为了增强企业的投资主体地位,使其在投资市场化进程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同时也加大了全社会的自主性投资比例。因此,改革的目的就是大幅度减少政府对资源的直接配置,把应该由企业决策的交还给企业,把该由市场决定的事交还给市场,推动资源配置依据市场规则、市场价格、市场竞争实现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优化。

投资体制改革一直伴随着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变。这次投资体制改革是在2005年投资体制改革基础上的进一步深化。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明显增强,已上升为决定性作用,企业作为市场主体日益成熟。而现有的投资管理体制暴露出政府对企业的投资活动干预过多的弊端,影响了企业投资活动的效率和效益最大化,必须进一步改革。《决定》进一步提出:企业投资项目,除关系国家安全和生态安全、涉及全国重大生产力布局、战略性资源开发和重大公共利益等项目外,一律由企业依法依规自主决策,政府不再审批。这就是说,要按照谁投资、谁决策、谁受益、谁承担风险的原则,最大限度地缩小政府审批、核准、备案的范围,修订政府核准投资项目目录。

深化投资体制改革,有利于解决经济生活中的突出问题。当前经济发展中产能严重过剩的突出矛盾,暴露出现行投资体制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弊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供给大于需求是市场竞争机制发挥作用的前提。但当产能严重超过有效需求时,就会造成社会资源的巨大浪费。政府的责任是要完善准入制度,抬高市场准入门槛,避免企业盲目投资,造成低水平重复建设,浪费社会资源。

三、 投资体制改革对产业结构调整的作用机理

(一)宏观投资的运行过程

在现实经济中,产业结构是不会绝对均衡的。产业结构不均衡,造成各产业部门之间产品相对比价不同,使其中产品相对短缺的产业处于有利的地位, 而产品过剩的产业则处于不利的地位, 从而导致各部门间利润率的非均衡。

投资随着产业结构变动产生的各部门之间利润率的不同而投向一个个高利润率部门,在此过程中每个部门都是从投资不足变换到投资过剩,然后再返回到投资不足的。一个部门的投资过剩,也就意味着其他部门的投资相对不足,而某一部门的投资不足,也就意味着其他一些部门的投资过剩。因此,从宏观上来看,这种由经济结构失衡引起的投资结构非均衡,最多只是说明投资结构分配的不合理和投资总量的波动性,但却不存在微观中那种投资过剩或短期的问题。只要分配合理,一个社会是不存在消费不了其投资产品的。从总量上讲,只要市场机制得到正常发挥,该社会的投资规模会与需求相一致,而不存在投资短缺的情况。在微观上,各部门的投资周期是不同步的,当一个部门因投资过度而投资流向下降时,其他一些部门则会增加投资。图3.1显示了投资规模随时间的变动。

消。因此,如果这些不同周期的部门之间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大致相当,而各自如图所示,各部门间周期的不一致会使它们之间的投资流向在宏观上相互抵

的投资周期又恰好交叉,则宏观投资规模就会保持相对稳定。

(二)投资结构对产业结构的影响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投资随利润率而变动,因而投资结构与利润率结构一致,但与产业结构状况成反比。这是因为只有非均衡的投资结构才能调节非均衡的产业结构,但在市场经济基本矛盾的作用下,这种调节难以恰到好处,总是矫枉过正的。即短缺部门的投资会因竞争性作用严重超过社会需要,最终由短缺变为过剩;而过剩部门则不仅得不到投资,而且存量资本的相当部分还会被转移到其他部门,结果很可能会成为短缺部门。因此投资实现后会出现与原来相反的产业结构,当然,这种产业结构又会引发新的与自身状况相反的投资结构。社会的产业结构和投资结构,就是在这种相互矫枉过正的作用中变化和发展的。

(三)产业结构对投资结构的影响

由于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投资结构是由利润率结构决定的,而利润率结构是由产业结构决定的,所以产业结构状况决定投资结构状况。由于每个部门投资规模的大小是与其利润率高低成正比的,因此决定了投资结构状况是与产业结构状况成反比的。另外,产业结构合理与否,具有验证前期经济政策及其调控手段之合理性的验证功能,政府的政策导向及其意愿会通过投资结构布局于第一、第二及第三产业的格局反映出来。

四、 当前产业投资结构基本状况

(一) 当前中国产业结构投资的不足

1. 经济体制改革步伐影响了产业投资结构的调整升级。

当前,由于中国第三产业一些领域尚未向非国有资本开放,而第二产业开放度较高,致使工业品的过剩表现相对明显,导致工业品价格一再下降,而服务项目的价格却一再攀升。经济结构性过剩特征明显,成为影响产业投资结构调整升级的重要原因。在第三产业领域,提高第三产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是产业投资结构优化升级的主要方向。

近年来对于优化产业投资结构的财税政策连续几年的实施,中国内需不足的问题已有了较大程度的缓解,特别2003- 2007年,投资需求出现了超常增长,经济增长速度持续下滑的趋势也得到根本改变,2007 年中国经济增长速度达到11. 4%,中国国民经济运行中的主要矛盾已经从需求方面转向供给方面,从国民经济总量方面转向国民经济结构方面。

2. 产业投资结构仍需进一步“纠偏”。

当前,中国产业投资结构仍不够合理,第一产业劳动力过剩,第二产业比重过大,第三产业发展仍显不足。中国产业投资结构调整已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产业投资结构需要进一步向适应新的经济发展阶段和产业投资结构调整要求的方向升级,以促进经济发展。而且在第二产业中,中国加工工业质量和效益水平低,而且人均数量水平不高。从目前的供求关系看,多数产品供大于求,生产能力不能充分发挥。从表4.1可以清楚地看到1995年至2012年三大产业产值及固定资产投资结构的变动情况。

2000

2002

2005

2009

2010

2011

2012 15.1 12.1 12.6 10.3 10.1 10.0 10.1 45.9 44.8 47.5 46.2 46.7 46.6 45.3 39.0 41.5 39.9 43.4 43.2 43.4 44.6 3.5 3.0 2.6 3.1 2.8 2.8 2.9 29.3 67.2 42.9 54.1 43.8 53.6 42.9 54.0 42.3 54.9 42.5 54.7 42.2 54.9

数据来源:各年统计年鉴

从统计结果来看,在1995至2012十几年的发展时间,使得三大产业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第一产业产值比例呈逐年缩小趋势,第二产业产值比例几乎不变,第三产业比重增加。但从固定资产投资构成来看,十几年间的投资结构并没有明显的变化。因此,固定资产投资结构没有随着产值结构的变动而变动,原本应该呈正向变动的两个指标没有显著影响,这是我国产业投资结构不合理的最直接体现。

(二)产业投资结构的调整目标

1. 优化重点是产业升级和产品的更新换代

2008年中国进出口总额将比上年增长26% 左右,达到4550亿美元,其中出口将比上年增长23% 左右,达到2400亿美元。2009年一季度,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额4287亿美元,同比下降24.9%。其中,出口2455 亿美元,下降19.7%;进口1832亿美元,下降30.9% 。进出口相抵,顺差623亿美元,同比增加209 亿美元。由于技术落后,中国出口的产品以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为主,进口产品以技术密集型和资金密集型为主。这种状况决定了今后的结构调整必须是升级换代式的调整,与技术进步和产品开发相结合,与科技创新相结合。

2. 将存量调整和增量调整有机地结合起来

调整投资结构的基本方法有两种,一是存量调整,另一种是增量调整。由于中国现有的经济规模己经相当庞大,同时经济门类也已比较齐全。目前暴露出的结构性的问题主要是存量结构上的不合理,如果只依靠增量的调整是无法从根本上解决现有的问题的。今后的调整应当立足现有的基础,从重视基本建设转变到对现有的存量的调整上来,注重对现有企业的更新和改造。

3. 完善私人创业投资领域

一些国家和地区的经验证明, 创业投资是一种对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产业化行之有效的融资机制,是科技进步与金融创新互动和融合的产业。创业投资在促进高新产业投资发展,优化产业投资结构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近10余年来,中国各高新基础产业处于低端偏上的集群发展阶段,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中国还未建立起一个完善的创业投资体系,创业投资在中国投资结构发展特别是高新产业投资结构优化中的作用还未能充分发挥出来。

总的来说,我国的投资体制基本上从高度集权的计划体制,逐步向以市场经济为基础的计划调节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混合投资体制转变,这种过程到现在仍在进行中。我国产业结构的不合理主要表现在农业基础薄弱、工业大而不强、服务业发展滞后。非均衡的产业结构需要非均衡的投资结构来协调。

五、 政策建议

(一) 确定政府投资与市场投资的比例

合理的政府投资与市场投资比例既能弥补市场经济自发投资的缺陷,又不损害市场经济投资的活力。如由于基础性产业的投资是外部影响很强的产业,同时需要的资本非常大,投资周期长,而且目前仍处于短缺状态,使得其产品价格不能完全由市场自发调节,而必须由政府对其供应量和价格进行调节或直接控制。

(二)明确投资范围

明确区分政府与企业的投资范围,使企业真正成为市场中投资的主体,扩大主体投资范围。避免政府和企业的重复交叉,防止由此产生的政府行为不规范而破坏市场秩序,降低投资效益。政府部门退出一些投资领域,由市场中的各类经济组织充当投资主体。这种设想是投资体制改革发展的方向, 也是投资体制改革的最终目标。

(三)优化产业投资结构

从长期看,产业结构是随着投资结构的变化而变化的。就目前来看,在产业

投资结构方面, 首先要加大对第三产业、新兴产业的投资力度。要积极引导产业结构由“二三一”向“三二一”转变,第三产业代替第二产业成为支撑经济增长的动力。其次,对装备制造业投资中加大对生产流程中机械化、自动化的投资力度。同时,要进一步加大对农业发展的投入和扶持力度,巩固和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总之,就是要改革投资体制,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投资体制。

(四)发挥市场对投资资源的配置作用

除了关系国家安全和公共利益的投资仍由政府主导外,所有的投资都应根据“谁投资、谁决策、谁收益、谁承担风险”的原则由市场去配置,以提高投资资源的配置效率。政府应该做的不是过多地干预企业投资行为,而是扮演好全局监督者的角色,建立高效率的投资调节和监控体系,以保证投资运行的稳定和使投资方向符合社会要求。

参考文献

[1]钱维. 政府投资体制改革的方向:市场化[J].南京社会科学,2007,03.

[2]郑北雁. 完善我国投资体制改革的思考[J].辽宁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05.

[3]杨飞虎. 我国投资体制改革及其政策建议[J].江西社会科学,2007,12.

[4]田江海. 投资体制改革30年[J].经济研究参考,2008,51.

[5]杨永华. 产业结构调整和投资体制创新[J].南方经济,2000,11.

[6]黄凤羽, 杨琪. 中国的产业投资结构及相关财税政策研究[J].学术论坛,2009,11.

[7]王学博. 浅析产业结构变化中的投资约束[J].黑龙江对外经贸,2010,03.

[8]张桂玲. 投资体制改革对国有经济投资效率的影响研究[J].财会月刊,2011,15.

[9]周志鹏. 浅析投资传导循环中的产业结构变动[J].知识经济,2013,19.

[10]赵晓艳. 深化我国政府投资体制改革[D].四川大学,2007.

我国投资体制改革——基于产业结构调整视角

摘要:从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到十八届三中全会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定,投资体制改革一直是重中之重。我国的投资体制改革虽取得一定成效,但制约投资体制改革的体制障碍尚没有完全消除,存在政府干预、法制不健全等问题。作为经济结构中最重要的结构,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高度化是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目标。本文将以当前投资体制改革现状为出发点,探究投资结构对产业结构的作用机理,为调整产业结构而提出相关投资体制改革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投资体制 产业结构 投资结构

一、 引言

投资对产业结构调整有重要的影响。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实践已经证明,计划投资体制有不少负面作用,因此在产业结构的投资体制改革中,发挥市场作用是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在“十二五”这个关键节点,必须进一步改革计划投资体制,创立和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市场投资体制,依靠这种新的投资体制来实现产业结构调整的重大任务。正如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所述: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是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基础。

二、 投资体制改革历程及现状

(一)投资体制改革历程

1. 试用经济办法管理阶段(1979-1983年)

1979年4月,国家建委提出了在基本建设中要推行合同制。这是投资领域不用行政计划方法而是试用经济方法管理投资,抑制投资规模的重要的第一步。1979年7月,国务院颁发了关于国营企业扩大自主权的五个文件,内容主要包括开始实行利润留成、开征国营工业企业固定资产税、提高固定资产折旧率和改进折旧费使用办法等。表明了国企经营自主权的扩大。1979年8月拉开了投资信贷体制改革的序幕。1983年以后,建筑企业实行以税代利,即利改税,这些措施,进一步把国营建筑施工企业推向市场。除此之外,国家开始放松对资本流动的限制,包括通过横向经济联合推动资金融通发展、发行债券等直接金融、鼓励多种形式的利用外资等。

2. 扩大市场机制作用阶段(1984-1991年)

建筑业和基本建设管理体制在这个阶段得到了改革,主要包括全面推进基本

建设项目投资包干责任制、建立城市综合开发公司、勘察设计要向企业化方向发展等。1984年5月进一步开放14个沿海城市,放宽这些城市利用外资项目的审批权限,发展“三资”企业,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进一步实行对外开放和利用外资政策。同时,将固定资产投资分为指令性计划和指导性计划,缩小指令性计划,扩大指导性计划。全面推行基本建设拨款改贷款制度、加强对预算外投资资金的管理。

3. 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目标阶段(1992-2003年)

从1992年初开始,以邓小平南巡讲话为契机,中国又一次进入了加快改革开放、加快经济建设的新的历史时期。党的十四大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市场经济的目标,此后,投资体制进行了市场取向的一系列改革。在这个十年,投资体制的改革掀起了又一股高潮。在融资方面,根据不同的投资主体和投资项目改革融资方式,同时强化投资风险约束机制、通过组建国家开发银行建立中央政策性投融资体系。另一个改革重点,是要转变政府投资方式,按政企分开原则,确立一批国家投资主体作为政府投资的代表,建立起政府投资的监督和制约机制。

4.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投资体制框架逐步形成阶段(2004-2008年)

2004年,出台了《国务院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标志着投资体制改革的又一个新阶段的到来。强调了要确立企业在投资活动中的主体地位,要按照“谁投资、谁决策、谁收益、谁承担风险”的原则,落实企业投资自主权。合理界定政府投资职能与投资范围,合理划分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投资事权。对于企业不使用政府投资建设的项目,一律不再实行审批制,区别不同情况实行核准制和备案制。放宽社会资本的投资领域,允许社会资本进入法律法规未禁入的基础设施、公用事业及其他行业和领域。

(二)投资主体行为

1. 政府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度集中的国家单一投资主体格局逐渐被打破,形成了包括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和企业的多元化投资主体结构。但是作为行政机构的政府依然是最重要的投资主体。不同集团利益或福利目标的不一致,以及政府投资目标的多重性,必然使政府投资决策的程序变得繁琐并且效率低下,因为它不像企业那样有一个统一的行为目标或标准来判断一项投资是否科学,然后由一个集中统一的系统来对投资进行决策和实施。在这种复杂的政府投资决策程序中,投资如何在不同集团之间分配,哪些项目要求能得到满足,不完全由该项投资是否

符合社会需要来决定,而是由各投资项目能给哪些集团带来较多利益及该集团在政治斗争中力量的大小来决定。因此,不仅投资决策的效率不高,而且投资的资金分配也难以符合优化配置的要求。投资主体的权力、利益和风险的不对称,使投资效益低下、投资结构失调、低水平重复建设,大量修建“形象工程”、“政绩工程”,造成巨大的损失浪费。当前社会中政府为了追求政绩盲目加大投资力度的现象频频出现。

2. 企业

市场经济是一种利润经济,利润的追逐支配着人们的经济行为和资源配置。人们投资的目的是为了获得一定的目标利润,只有当利润率达到某种程度时,人们才会进行投资。因此,企业的投资行为可表述为:实现供给结构适应需求结构的盈利最大化。也就是说,企业投资流向的选择,一般取决于利润率的相对高度,受部门利润率差别的调节。这种追求利润的一致性使得企业在投资决策、执行方面有比较高的效率。然而,我国现阶段,企业以市场利润率信号为投资选择的依据,并非意味着企业可以完全按自由意志向任何部门投资。现实情况是,企业向某一部门投资必须满足多方面的条件,某些条件不能满足的情况下,企业的投资选择便会受到限制,如会受到计划管理和调节的制约、资金和技术水平的制约等。

(三)十八大以来的投资体制改革

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深化投资体制改革,确立企业主体地位。这样的表述显然是为了增强企业的投资主体地位,使其在投资市场化进程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同时也加大了全社会的自主性投资比例。因此,改革的目的就是大幅度减少政府对资源的直接配置,把应该由企业决策的交还给企业,把该由市场决定的事交还给市场,推动资源配置依据市场规则、市场价格、市场竞争实现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优化。

投资体制改革一直伴随着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变。这次投资体制改革是在2005年投资体制改革基础上的进一步深化。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明显增强,已上升为决定性作用,企业作为市场主体日益成熟。而现有的投资管理体制暴露出政府对企业的投资活动干预过多的弊端,影响了企业投资活动的效率和效益最大化,必须进一步改革。《决定》进一步提出:企业投资项目,除关系国家安全和生态安全、涉及全国重大生产力布局、战略性资源开发和重大公共利益等项目外,一律由企业依法依规自主决策,政府不再审批。这就是说,要按照谁投资、谁决策、谁受益、谁承担风险的原则,最大限度地缩小政府审批、核准、备案的范围,修订政府核准投资项目目录。

深化投资体制改革,有利于解决经济生活中的突出问题。当前经济发展中产能严重过剩的突出矛盾,暴露出现行投资体制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弊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供给大于需求是市场竞争机制发挥作用的前提。但当产能严重超过有效需求时,就会造成社会资源的巨大浪费。政府的责任是要完善准入制度,抬高市场准入门槛,避免企业盲目投资,造成低水平重复建设,浪费社会资源。

三、 投资体制改革对产业结构调整的作用机理

(一)宏观投资的运行过程

在现实经济中,产业结构是不会绝对均衡的。产业结构不均衡,造成各产业部门之间产品相对比价不同,使其中产品相对短缺的产业处于有利的地位, 而产品过剩的产业则处于不利的地位, 从而导致各部门间利润率的非均衡。

投资随着产业结构变动产生的各部门之间利润率的不同而投向一个个高利润率部门,在此过程中每个部门都是从投资不足变换到投资过剩,然后再返回到投资不足的。一个部门的投资过剩,也就意味着其他部门的投资相对不足,而某一部门的投资不足,也就意味着其他一些部门的投资过剩。因此,从宏观上来看,这种由经济结构失衡引起的投资结构非均衡,最多只是说明投资结构分配的不合理和投资总量的波动性,但却不存在微观中那种投资过剩或短期的问题。只要分配合理,一个社会是不存在消费不了其投资产品的。从总量上讲,只要市场机制得到正常发挥,该社会的投资规模会与需求相一致,而不存在投资短缺的情况。在微观上,各部门的投资周期是不同步的,当一个部门因投资过度而投资流向下降时,其他一些部门则会增加投资。图3.1显示了投资规模随时间的变动。

消。因此,如果这些不同周期的部门之间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大致相当,而各自如图所示,各部门间周期的不一致会使它们之间的投资流向在宏观上相互抵

的投资周期又恰好交叉,则宏观投资规模就会保持相对稳定。

(二)投资结构对产业结构的影响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投资随利润率而变动,因而投资结构与利润率结构一致,但与产业结构状况成反比。这是因为只有非均衡的投资结构才能调节非均衡的产业结构,但在市场经济基本矛盾的作用下,这种调节难以恰到好处,总是矫枉过正的。即短缺部门的投资会因竞争性作用严重超过社会需要,最终由短缺变为过剩;而过剩部门则不仅得不到投资,而且存量资本的相当部分还会被转移到其他部门,结果很可能会成为短缺部门。因此投资实现后会出现与原来相反的产业结构,当然,这种产业结构又会引发新的与自身状况相反的投资结构。社会的产业结构和投资结构,就是在这种相互矫枉过正的作用中变化和发展的。

(三)产业结构对投资结构的影响

由于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投资结构是由利润率结构决定的,而利润率结构是由产业结构决定的,所以产业结构状况决定投资结构状况。由于每个部门投资规模的大小是与其利润率高低成正比的,因此决定了投资结构状况是与产业结构状况成反比的。另外,产业结构合理与否,具有验证前期经济政策及其调控手段之合理性的验证功能,政府的政策导向及其意愿会通过投资结构布局于第一、第二及第三产业的格局反映出来。

四、 当前产业投资结构基本状况

(一) 当前中国产业结构投资的不足

1. 经济体制改革步伐影响了产业投资结构的调整升级。

当前,由于中国第三产业一些领域尚未向非国有资本开放,而第二产业开放度较高,致使工业品的过剩表现相对明显,导致工业品价格一再下降,而服务项目的价格却一再攀升。经济结构性过剩特征明显,成为影响产业投资结构调整升级的重要原因。在第三产业领域,提高第三产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是产业投资结构优化升级的主要方向。

近年来对于优化产业投资结构的财税政策连续几年的实施,中国内需不足的问题已有了较大程度的缓解,特别2003- 2007年,投资需求出现了超常增长,经济增长速度持续下滑的趋势也得到根本改变,2007 年中国经济增长速度达到11. 4%,中国国民经济运行中的主要矛盾已经从需求方面转向供给方面,从国民经济总量方面转向国民经济结构方面。

2. 产业投资结构仍需进一步“纠偏”。

当前,中国产业投资结构仍不够合理,第一产业劳动力过剩,第二产业比重过大,第三产业发展仍显不足。中国产业投资结构调整已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产业投资结构需要进一步向适应新的经济发展阶段和产业投资结构调整要求的方向升级,以促进经济发展。而且在第二产业中,中国加工工业质量和效益水平低,而且人均数量水平不高。从目前的供求关系看,多数产品供大于求,生产能力不能充分发挥。从表4.1可以清楚地看到1995年至2012年三大产业产值及固定资产投资结构的变动情况。

2000

2002

2005

2009

2010

2011

2012 15.1 12.1 12.6 10.3 10.1 10.0 10.1 45.9 44.8 47.5 46.2 46.7 46.6 45.3 39.0 41.5 39.9 43.4 43.2 43.4 44.6 3.5 3.0 2.6 3.1 2.8 2.8 2.9 29.3 67.2 42.9 54.1 43.8 53.6 42.9 54.0 42.3 54.9 42.5 54.7 42.2 54.9

数据来源:各年统计年鉴

从统计结果来看,在1995至2012十几年的发展时间,使得三大产业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第一产业产值比例呈逐年缩小趋势,第二产业产值比例几乎不变,第三产业比重增加。但从固定资产投资构成来看,十几年间的投资结构并没有明显的变化。因此,固定资产投资结构没有随着产值结构的变动而变动,原本应该呈正向变动的两个指标没有显著影响,这是我国产业投资结构不合理的最直接体现。

(二)产业投资结构的调整目标

1. 优化重点是产业升级和产品的更新换代

2008年中国进出口总额将比上年增长26% 左右,达到4550亿美元,其中出口将比上年增长23% 左右,达到2400亿美元。2009年一季度,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额4287亿美元,同比下降24.9%。其中,出口2455 亿美元,下降19.7%;进口1832亿美元,下降30.9% 。进出口相抵,顺差623亿美元,同比增加209 亿美元。由于技术落后,中国出口的产品以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为主,进口产品以技术密集型和资金密集型为主。这种状况决定了今后的结构调整必须是升级换代式的调整,与技术进步和产品开发相结合,与科技创新相结合。

2. 将存量调整和增量调整有机地结合起来

调整投资结构的基本方法有两种,一是存量调整,另一种是增量调整。由于中国现有的经济规模己经相当庞大,同时经济门类也已比较齐全。目前暴露出的结构性的问题主要是存量结构上的不合理,如果只依靠增量的调整是无法从根本上解决现有的问题的。今后的调整应当立足现有的基础,从重视基本建设转变到对现有的存量的调整上来,注重对现有企业的更新和改造。

3. 完善私人创业投资领域

一些国家和地区的经验证明, 创业投资是一种对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产业化行之有效的融资机制,是科技进步与金融创新互动和融合的产业。创业投资在促进高新产业投资发展,优化产业投资结构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近10余年来,中国各高新基础产业处于低端偏上的集群发展阶段,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中国还未建立起一个完善的创业投资体系,创业投资在中国投资结构发展特别是高新产业投资结构优化中的作用还未能充分发挥出来。

总的来说,我国的投资体制基本上从高度集权的计划体制,逐步向以市场经济为基础的计划调节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混合投资体制转变,这种过程到现在仍在进行中。我国产业结构的不合理主要表现在农业基础薄弱、工业大而不强、服务业发展滞后。非均衡的产业结构需要非均衡的投资结构来协调。

五、 政策建议

(一) 确定政府投资与市场投资的比例

合理的政府投资与市场投资比例既能弥补市场经济自发投资的缺陷,又不损害市场经济投资的活力。如由于基础性产业的投资是外部影响很强的产业,同时需要的资本非常大,投资周期长,而且目前仍处于短缺状态,使得其产品价格不能完全由市场自发调节,而必须由政府对其供应量和价格进行调节或直接控制。

(二)明确投资范围

明确区分政府与企业的投资范围,使企业真正成为市场中投资的主体,扩大主体投资范围。避免政府和企业的重复交叉,防止由此产生的政府行为不规范而破坏市场秩序,降低投资效益。政府部门退出一些投资领域,由市场中的各类经济组织充当投资主体。这种设想是投资体制改革发展的方向, 也是投资体制改革的最终目标。

(三)优化产业投资结构

从长期看,产业结构是随着投资结构的变化而变化的。就目前来看,在产业

投资结构方面, 首先要加大对第三产业、新兴产业的投资力度。要积极引导产业结构由“二三一”向“三二一”转变,第三产业代替第二产业成为支撑经济增长的动力。其次,对装备制造业投资中加大对生产流程中机械化、自动化的投资力度。同时,要进一步加大对农业发展的投入和扶持力度,巩固和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总之,就是要改革投资体制,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投资体制。

(四)发挥市场对投资资源的配置作用

除了关系国家安全和公共利益的投资仍由政府主导外,所有的投资都应根据“谁投资、谁决策、谁收益、谁承担风险”的原则由市场去配置,以提高投资资源的配置效率。政府应该做的不是过多地干预企业投资行为,而是扮演好全局监督者的角色,建立高效率的投资调节和监控体系,以保证投资运行的稳定和使投资方向符合社会要求。

参考文献

[1]钱维. 政府投资体制改革的方向:市场化[J].南京社会科学,2007,03.

[2]郑北雁. 完善我国投资体制改革的思考[J].辽宁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05.

[3]杨飞虎. 我国投资体制改革及其政策建议[J].江西社会科学,2007,12.

[4]田江海. 投资体制改革30年[J].经济研究参考,2008,51.

[5]杨永华. 产业结构调整和投资体制创新[J].南方经济,2000,11.

[6]黄凤羽, 杨琪. 中国的产业投资结构及相关财税政策研究[J].学术论坛,2009,11.

[7]王学博. 浅析产业结构变化中的投资约束[J].黑龙江对外经贸,2010,03.

[8]张桂玲. 投资体制改革对国有经济投资效率的影响研究[J].财会月刊,2011,15.

[9]周志鹏. 浅析投资传导循环中的产业结构变动[J].知识经济,2013,19.

[10]赵晓艳. 深化我国政府投资体制改革[D].四川大学,2007.


相关内容

  • 中国对外贸易的影响因素分析_基于国内的视角
  • <经济问题探索>2008年第10期 中国对外贸易的影响因素分析: 基于国内的视角水 高士亮1,熊'磊2 (1.西安交通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西安710061:2.云南师范大学行政管理系..昆明650222) 摘要:现有的关于FDI.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等文献的主要研究思路是探讨FDI对进出口 ...

  • 经济发展新常态下产业政策功能的转型
  • 经济发展新常态下产业政策功能的转型 刘志彪 摘要加速推进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要求改变过去那种用扭曲要素价格方式创造人为比较优势的产业政策,率先在内涵.特征和功能上进行转型升级.产业政策的率先转型升级,可以助推经济发展平稳地渡过 /,10日常态进入新常态的过渡期,降低中国经济陷入"中等收入陷 ...

  • 我国循环经济理论与实践研究综述
  • 安徽农业科学,Journal ofAnhui agri.Sci.2009,37(34):17106-17109责任编辑常俊香责任校对傅真治 我国循环经济理论与实践研究综述 肖忠海 (四川省循环经济研究中心,成都理工大学核技术与自动化学院工业工程系,四川成都610059) 摘要针对循环经济理论已受到政 ...

  • 会计与财务管理系毕业论文选题参考
  • 2011级会计与财务管理系毕业论文选题参考 1.市场经济条件下理财观念探讨 2.21世纪企业会计的基本框架分析 3.关于会计职业判断能力的探析 4.构建环境会计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研究 5.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问题研究 6.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准则建设问题研究 7.关于会计人员素质的探讨 8.关于会 ...

  • 我国光伏产业的财政补贴政策效应
  • 作者:王茵 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 2016年06期 中图分类号:F81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9092(2016)02-0113-009 DOI:10.15944/j.cnki.33-1010/d.2016.02.015 一.问题的提出 产业政策的必要性与有效性向来是理论界争论不 ...

  • 利益契合:转型期中国国家与社会关系的一个分析框架
  • 作者:江华张建民周莹 社会学研究 2011年08期 改革开放在培育市场经济的同时释放出新的社会空间,社会组织在数量上呈现出"爆炸式增长".在这一背景下,学者们开始关注社会组织与政府之间的互动关系,并从中探索和界定转型期国家与社会关系的生成模式.据统计,2005年行业组织已达530 ...

  • 当前中国产业结构调整现状及其理论争论
  • [摘要]当前,中国经济转型的重点在于产业结构的调整.中国产业结构调整面临着重大机遇和严峻挑战.对此理论界有关产业结构调整影响因素.演化过程.调整路径等都有一些争论和解释.中国产业结构调整需进一步解决的问题是:对产业结构调整的认识问题.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的政策制定问题和制度设计问题. [关键词]中国产 ...

  • __ "一带一路"战略实施背景.路径与对策研究_ _
  • 2016年1期(总第166期) 湖湘论坛huxiang forumNo.1.2016GeneralNo.166 经济・管理 "一带一路"战略实施背景.路径与对策研究 郑志来 (盐城师范学院,江苏 盐城 224051) * 摘要:"一带一路"战略作为国家三个重大 ...

  • "营改增"后收入和消费双重视角的分析
  • [摘要]近年来"营改增"一直被国家列为税制改革的重要项目,该项目自2016年5月1日起已全面实施,并将试点扩围."营改增"的全面推行,使城乡内部收入分配差距变小,要素收入的收入效应与消费支出的消费效应的改变对收入分配差距也产生了共同的影响.通过城市.农村收入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