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家庭环境对幼儿的心理健康的影响

浅析家庭环境对幼儿的心理健康的影响

段丹丹

(济源市思礼实验幼儿园)

【摘要】幼儿的心理是否健康不仅关系到幼儿身体的正常发育,而且关系到幼儿今后的人生走向。而家庭又是孩子首先接触到的,对孩子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对幼儿心理健康的发展和稳定产生重要的影响。

【关键字】心理健康 儿童心理健康 家庭环境

一、 关于心理健康的定义

一般来说,心理健康标志着人的心理调适能力和发展水平,即人在内部和外部环境变化时,能持久地保持正常的心理状态,是诸多心理因素在良好态势下运作的综合体现。但究竟什么事心理健康至今尚未有定论。也有些学者认为,心理健康乃是指个体在各种环境中能保持一种良好的心理效能状态,并与不断变化的外界环境的相互作用中,能 不断调整自己的内部心理结构,达到与环境的平衡与协调,不在其中渐次提高心理发展水平,完善人格特质(张承芬,1997)。

二、 幼儿心理健康不良现象

(一)个性孤僻

当今社会,独生子女每天都是在“两点一线”的生活,在生活中没有同伴与之交流、玩耍,在家陪伴自己的永远是玩具、电视。久而久之,就会造成幼儿不善于与人交往、孤僻。

(二)幼儿过于以自我为中心

学前儿童总是根据承认的评价和态度来认识自己,又是在与他人的比较和交往中认识自己,又是则是在分析自己的行为结果中认识自己。各种原因都有可能导致儿童对自己的认识被扭曲,从而不能正确的认识自己,影响了心理健康的发展。以自我为中心的现象,常常体现在:

1. 入园时大哭大闹,跺脚、往地上赖,拼命拉住家长不放手,不吃饭,不上床睡觉。

2. 在活动中不明原因地大哭,有时候因为受了小伙伴的欺负,有时是因为想小便,总之什么事情都用哭来解决。

3. 不由分说地抢玩具,一边抢一边说:“我的,我的······”当老师告诉他不能抢玩具时,通常都是若无其事地说:“我要玩。”

4. 有的孩子远离群体,喜欢一个人玩,经常一个人在班上走来走去,嘴里还念念有词。

5. 即使是共同性活动,孩子们也经常各做各的,互不理睬。

6. 在合作活动中,大多数孩子不会主动寻找合作伙伴,而是原地不动,等待别人。

7. 在游戏中不让别人碰自己的东西,打人等现象屡见不鲜。

(三)畏惧心理,不敢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幼儿是人,是独立的个体,有着丰富的心理,有着自己的需求,他们需要得到父母的理解与认识,得到父母的尊重,而不是以父母的标准,一味地把自己的

想法、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幼儿。

三、 家庭环境对幼儿心理健康的影响

(一)父母的教育方式和教养态度对幼儿心理健康的影响

家庭的教养态度和教育方式对幼儿的个性品质、心理素质的形成具有关键的影响。良好的家庭环境应该为幼儿营造爱的氛围。爱是幼儿最基本的心理需要,也是造就儿童健全人的关键因素,对幼儿的尊重不等于放纵,关爱不等于溺爱,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家长应区分开来。

(二)家庭氛围对幼儿心理健康的影响

家庭氛围是指家庭集体中占优势的一般态度和感受。在关系融洽、成员心情愉悦的家庭中,幼儿也会感到愉快、安全。在情绪表现上比较稳定,“不随意地发脾气”,能较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在行为表现上,由于心理压力小,则表现得开朗、好奇心强,人与人之间总笼罩着一层阴云的家庭里,幼儿在情绪表现上变化比较大,消极情绪多,“常发脾气”;在行为表现上,因得不到父母的关爱,提心吊胆怕受到惩罚,或表现得急躁暴戾、易激怒、易攻击,或表现得孤僻、冷漠、退缩,从而形成不健全的人格。

(三)家长的文化程度及其教育观对孩子心理健康的影响。

家长的文化程度高,有利于其形成正确的教育观。在家庭教育中,他们不认为“孩子只是只有考上大学才能成才”,看问题也比较客观、全面、理智,在对待子女与自己的关系上,能够“把孩子作为一个独立的人体来看待”,因而能了解幼儿发展的规律,并在此基础上对幼儿进行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但是,有调查显示,在文化程度高的家长中,有一部分家长教育观并不正确。这说明家长的文化程度是影响其正确教育观形成的一个重要因素,但两者并不是因果关系。家长的文化程度高,有利于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从而对幼儿的心理健康产生积极影响。

(四)家长的心理健康水平

家长总是希望孩子改掉坏毛病,一旦发现孩子的问题,都免不了一通数落甚至责打。然而,家长却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言行已经在孩子身上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幼儿心理的特点是比较幼稚、脆弱和不稳定,富有极强的心理行为依赖性、模拟性,特别是对所有尊敬、崇拜的人极其依赖和模仿,甚至连口音、声调、语气、表情、动作,以及情绪情感,待人态度和行为习惯等都会进行观察,并模仿学习。因此,父母的自身的细腻健康水平对幼儿的心理品质的形成至关重要。

四、 家长如何开展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

(一)创设和谐的家庭氛围。

和谐的家庭氛围有利于形成最佳的亲子关系,并促进儿童的心理健康。家庭成员之间互相尊重爱护、以礼相待,为人处世通情达理,家庭氛围安定和睦、 、民主平等、愉快欢乐,这样才能给孩子留下和谐完整的印象,给孩子以信任感、安全感和幸福感。

采取正确的教养方式与方法。本着“民主、宽容、自由发展”的教养原则,家长以身作则,做好孩子学习的榜样,以理服人,对鼓励与惩罚的运用要合理适当。

(二)拓展幼儿活动空间,引导幼儿与人交往。

交往的需要,又称归原和爱的需要,是一种社会需要,包括同人往来,进行

社会交际,获得同伴之间、朋友之间的融洽关系。父母要在这一领域对孩子进行情感投资,就需要付出时间、情感和智慧。

首先,要鼓励和支持孩子与同伴、朋友交往。一味限制只能适得其反。 其次,父母本人多与孩子交流沟通,努力成为孩子的朋友。正如一味家长所说:“父母要和孩子真正做到心贴心,你就得用孩子的方式,就得把自己还原成孩子。我不但要参加儿子的生日聚会,嗨经常在聚会上给儿子的朋友赠送礼物。”

最后,家长还要积极为孩子寻找朋友。如有的家长经常在周末或假日带着孩子串串门,或邀请有孩子的亲友、同事到自己家中来为孩子寻找玩伴,成为孩子的朋友。

(三)家长要提升自己素质。

不论是家长的文化还是心理素质都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有着影响,家长要不断学习,掌握正确教养孩子的许多方法,让孩子在关爱与健康的环境中生活成长。家长要不断提高自己的心理健康水平。应该能够调整自己的期许,合理排解工作、生活压力、保持自信、乐观、开朗、向上的良好心态;对自己有正确的评价,生活目标切合实际,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融洽和谐的人际关系、良好的行为习惯,给幼儿以积极的正面的影响。尽量不要再孩子面前宣泄不良情绪,不应该因为自己心情不好影响孩子,更不应该向孩子发泄。

五、 总结

儿童期是人一生中生长发育最快的时期,也是身心健康发展的奠定时期,这一时期的发展决定了以后个人发展的方向。影响儿童心理健康因素很多,而父母作为孩子最亲密的接触者是对其心理卫生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奠定了一生心理健康做多的人,多以家庭环境在儿童心理健康和社会行为问题发生中起着最直接和最重要的作用。好的家庭环境对儿童的发展起到积极推动作用,在家长的良好引导下使孩子健康快乐成长。

【参考文献】

[1]张中山. 家庭教育中的情感投资. 家庭教育,2007:10.

[2]张莉,黄胜梅. 关注师源性心理伤害促进幼儿心理健康发展. 教育导刊,2007:7.

[3]李江美,沈清. 我国的幼儿心理健康教育. 早期教育,2005:12

[4]李丹. 儿童心理学. 华师大出版社,2001.

[5]李维,张诗忠. 心理健康百科全书——儿童健康卷. 上海教育出版社.

浅析家庭环境对幼儿的心理健康的影响

段丹丹

(济源市思礼实验幼儿园)

【摘要】幼儿的心理是否健康不仅关系到幼儿身体的正常发育,而且关系到幼儿今后的人生走向。而家庭又是孩子首先接触到的,对孩子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对幼儿心理健康的发展和稳定产生重要的影响。

【关键字】心理健康 儿童心理健康 家庭环境

一、 关于心理健康的定义

一般来说,心理健康标志着人的心理调适能力和发展水平,即人在内部和外部环境变化时,能持久地保持正常的心理状态,是诸多心理因素在良好态势下运作的综合体现。但究竟什么事心理健康至今尚未有定论。也有些学者认为,心理健康乃是指个体在各种环境中能保持一种良好的心理效能状态,并与不断变化的外界环境的相互作用中,能 不断调整自己的内部心理结构,达到与环境的平衡与协调,不在其中渐次提高心理发展水平,完善人格特质(张承芬,1997)。

二、 幼儿心理健康不良现象

(一)个性孤僻

当今社会,独生子女每天都是在“两点一线”的生活,在生活中没有同伴与之交流、玩耍,在家陪伴自己的永远是玩具、电视。久而久之,就会造成幼儿不善于与人交往、孤僻。

(二)幼儿过于以自我为中心

学前儿童总是根据承认的评价和态度来认识自己,又是在与他人的比较和交往中认识自己,又是则是在分析自己的行为结果中认识自己。各种原因都有可能导致儿童对自己的认识被扭曲,从而不能正确的认识自己,影响了心理健康的发展。以自我为中心的现象,常常体现在:

1. 入园时大哭大闹,跺脚、往地上赖,拼命拉住家长不放手,不吃饭,不上床睡觉。

2. 在活动中不明原因地大哭,有时候因为受了小伙伴的欺负,有时是因为想小便,总之什么事情都用哭来解决。

3. 不由分说地抢玩具,一边抢一边说:“我的,我的······”当老师告诉他不能抢玩具时,通常都是若无其事地说:“我要玩。”

4. 有的孩子远离群体,喜欢一个人玩,经常一个人在班上走来走去,嘴里还念念有词。

5. 即使是共同性活动,孩子们也经常各做各的,互不理睬。

6. 在合作活动中,大多数孩子不会主动寻找合作伙伴,而是原地不动,等待别人。

7. 在游戏中不让别人碰自己的东西,打人等现象屡见不鲜。

(三)畏惧心理,不敢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幼儿是人,是独立的个体,有着丰富的心理,有着自己的需求,他们需要得到父母的理解与认识,得到父母的尊重,而不是以父母的标准,一味地把自己的

想法、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幼儿。

三、 家庭环境对幼儿心理健康的影响

(一)父母的教育方式和教养态度对幼儿心理健康的影响

家庭的教养态度和教育方式对幼儿的个性品质、心理素质的形成具有关键的影响。良好的家庭环境应该为幼儿营造爱的氛围。爱是幼儿最基本的心理需要,也是造就儿童健全人的关键因素,对幼儿的尊重不等于放纵,关爱不等于溺爱,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家长应区分开来。

(二)家庭氛围对幼儿心理健康的影响

家庭氛围是指家庭集体中占优势的一般态度和感受。在关系融洽、成员心情愉悦的家庭中,幼儿也会感到愉快、安全。在情绪表现上比较稳定,“不随意地发脾气”,能较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在行为表现上,由于心理压力小,则表现得开朗、好奇心强,人与人之间总笼罩着一层阴云的家庭里,幼儿在情绪表现上变化比较大,消极情绪多,“常发脾气”;在行为表现上,因得不到父母的关爱,提心吊胆怕受到惩罚,或表现得急躁暴戾、易激怒、易攻击,或表现得孤僻、冷漠、退缩,从而形成不健全的人格。

(三)家长的文化程度及其教育观对孩子心理健康的影响。

家长的文化程度高,有利于其形成正确的教育观。在家庭教育中,他们不认为“孩子只是只有考上大学才能成才”,看问题也比较客观、全面、理智,在对待子女与自己的关系上,能够“把孩子作为一个独立的人体来看待”,因而能了解幼儿发展的规律,并在此基础上对幼儿进行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但是,有调查显示,在文化程度高的家长中,有一部分家长教育观并不正确。这说明家长的文化程度是影响其正确教育观形成的一个重要因素,但两者并不是因果关系。家长的文化程度高,有利于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从而对幼儿的心理健康产生积极影响。

(四)家长的心理健康水平

家长总是希望孩子改掉坏毛病,一旦发现孩子的问题,都免不了一通数落甚至责打。然而,家长却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言行已经在孩子身上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幼儿心理的特点是比较幼稚、脆弱和不稳定,富有极强的心理行为依赖性、模拟性,特别是对所有尊敬、崇拜的人极其依赖和模仿,甚至连口音、声调、语气、表情、动作,以及情绪情感,待人态度和行为习惯等都会进行观察,并模仿学习。因此,父母的自身的细腻健康水平对幼儿的心理品质的形成至关重要。

四、 家长如何开展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

(一)创设和谐的家庭氛围。

和谐的家庭氛围有利于形成最佳的亲子关系,并促进儿童的心理健康。家庭成员之间互相尊重爱护、以礼相待,为人处世通情达理,家庭氛围安定和睦、 、民主平等、愉快欢乐,这样才能给孩子留下和谐完整的印象,给孩子以信任感、安全感和幸福感。

采取正确的教养方式与方法。本着“民主、宽容、自由发展”的教养原则,家长以身作则,做好孩子学习的榜样,以理服人,对鼓励与惩罚的运用要合理适当。

(二)拓展幼儿活动空间,引导幼儿与人交往。

交往的需要,又称归原和爱的需要,是一种社会需要,包括同人往来,进行

社会交际,获得同伴之间、朋友之间的融洽关系。父母要在这一领域对孩子进行情感投资,就需要付出时间、情感和智慧。

首先,要鼓励和支持孩子与同伴、朋友交往。一味限制只能适得其反。 其次,父母本人多与孩子交流沟通,努力成为孩子的朋友。正如一味家长所说:“父母要和孩子真正做到心贴心,你就得用孩子的方式,就得把自己还原成孩子。我不但要参加儿子的生日聚会,嗨经常在聚会上给儿子的朋友赠送礼物。”

最后,家长还要积极为孩子寻找朋友。如有的家长经常在周末或假日带着孩子串串门,或邀请有孩子的亲友、同事到自己家中来为孩子寻找玩伴,成为孩子的朋友。

(三)家长要提升自己素质。

不论是家长的文化还是心理素质都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有着影响,家长要不断学习,掌握正确教养孩子的许多方法,让孩子在关爱与健康的环境中生活成长。家长要不断提高自己的心理健康水平。应该能够调整自己的期许,合理排解工作、生活压力、保持自信、乐观、开朗、向上的良好心态;对自己有正确的评价,生活目标切合实际,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融洽和谐的人际关系、良好的行为习惯,给幼儿以积极的正面的影响。尽量不要再孩子面前宣泄不良情绪,不应该因为自己心情不好影响孩子,更不应该向孩子发泄。

五、 总结

儿童期是人一生中生长发育最快的时期,也是身心健康发展的奠定时期,这一时期的发展决定了以后个人发展的方向。影响儿童心理健康因素很多,而父母作为孩子最亲密的接触者是对其心理卫生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奠定了一生心理健康做多的人,多以家庭环境在儿童心理健康和社会行为问题发生中起着最直接和最重要的作用。好的家庭环境对儿童的发展起到积极推动作用,在家长的良好引导下使孩子健康快乐成长。

【参考文献】

[1]张中山. 家庭教育中的情感投资. 家庭教育,2007:10.

[2]张莉,黄胜梅. 关注师源性心理伤害促进幼儿心理健康发展. 教育导刊,2007:7.

[3]李江美,沈清. 我国的幼儿心理健康教育. 早期教育,2005:12

[4]李丹. 儿童心理学. 华师大出版社,2001.

[5]李维,张诗忠. 心理健康百科全书——儿童健康卷. 上海教育出版社.


相关内容

  • 浅析幼儿性格发展的影响因素
  • 目录 摘要................................................................ 1 关键词.............................................................. 1 1幼儿性格发展的研究 ...

  • 浅析家庭环境对幼儿人际交往能力的影响_李慧
  • ・118・ 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4年第2期 J o u r n a l o f H a r b i n V o c a t i o n a l & T e c h n i c a l C o l l e g e 浅析家庭环境对幼儿人际交往能力的影响 李 慧 (徐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 ...

  • 浅析父母离异现象对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
  • 摘要:这是一个物质飞速发展的时代,也是一个思想日渐开放.观念时常更新的时代,社会的发展是大家所期望的,而随着社会发展所出现的一些社会问题则是大家不愿看到,又不得不加以关注和思考的,那就是逐年上升的离婚率,正影响着一个又一个天真烂漫的孩童,以本班为例,粗略统计已经离婚或正在闹离婚的幼儿家长竟占到了总人 ...

  • 浅析幼儿的美感发展与家庭中的幼儿美育
  • 家教锦囊 浅析幼儿美感发展与家庭中的幼儿美育 林晶晶 [摘 要]美育是幼儿教育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而家庭更是幼儿美育的摇篮,家庭中的幼儿美育十分重要.幼儿美育因幼儿美感发展的特点而具有其独特性,因此实施过程也具有其特殊性.文章旨在通过分析家庭美育的特点和意义,提出家庭中幼儿美育的具体实施办法和途径,为 ...

  • 浅析当前农村学前教育的现状及对策
  • 浅析当前农村学前教育的现状及对策 杨火屏 内容摘要:俗话说:"人从三岁可看大,七岁可看老",可见学前教育的重要性.我们也知道早期有什么样的行为就会产生什么样的习惯,有什么样的习惯就会收获什么样的性格,有什么样的性格就会有什么样的命运.现在的幼儿在日常的行为中有很多不好的行为习惯, ...

  • 浅析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问题及对策
  • 浅析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问题及对策 张玉洁 摘 要:学前儿童家庭教育是我国整个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儿童的发展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 用.本文从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内涵入手,介绍了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概念和特点,并在此基础上对学前儿 童家庭教育存在的教育观念误区和教育方式偏差进行了分析,同时提出了改 ...

  • 浅析幼儿教师的素质和能力
  • 幼儿教师素养也是一个现实命题.教师是幼儿园教育教学工作的基本力量,教师素养高低已经成为幼儿园教育事业成败的关键.具有良好道德和业务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创办高质量有特色幼儿园的力量源泉和重要保证,一所幼儿园的办园质量和特色往往是幼儿园教师的群体素养和群体特长的体现,是他们教育教学思想和经验的积累与升华. ...

  • 浅析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现象(1)
  • 浅析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现象 [摘要]:在知识经济浪潮的推动下, 幼儿早期教育逐渐成为人们关心的热点问题.幼儿园作为儿童进入社会后接触的第一个正式的教育机构, 它对于儿童的身心发展.日后的健康成长有着重要的影响.但是, 幼儿园教育小学化问题已是当代基础教育中的一大疾患, 这种违背幼儿身心发展特点的教育模 ...

  • 浅析小班自主性游戏中材料提供与幼儿行为的关系
  • 浅析小班自主性游戏中材料提供与幼儿行为的关系 皮亚杰提出:"幼儿的智慧源于材料"可见材料对幼儿来说是打开他们智慧大门的钥匙.我们教师就好 比是一个锁匠要根据孩子游戏的需要为他们的游戏量身定做打造出一把含金量很高的钥匙,让他们尽情的在游戏王国驰骋.材料的投放与丰富是活动顺利开展的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