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法分割的命运共同体

中国人是无法分割的命运共同体

进入21世纪, 一段时间以来,中国舆论场中的“道路之争”很活跃,似乎国家又来到了某个十字路口。其实这是假象,当下的中国是在路上而不是在路口。中国已经走上了一条属于自己的现代化道路,中国的方向已经确定,现在是“铺路搭桥”的问题,是永不停歇的具体修正与完善。当一个社会一旦走过历史的十字路口,激进转向就会从政治选项中消失。

中国改革与国家力量的全面崛起发生了重合。中国往前走需要驾驭的国内及国际政治面过于宽大,难度极高。资源和利益的丰富让一些人产生错觉,似乎无论中国的未来命运如何,他们都有足够多的自保手段,甚至可以从中国的动荡中渔利。

其实全体中国人已经结成了命运共同体。如果中国的改革和崛起以失败告终,所有中国人的命运指数都要降级。中国政治上的独立自主将不复存在,中国的很多政治力量将沦为外部力量的傀儡,国家统一甚至有可能不保。

中国内部的各种争论,都应在命运共同体的大框架内进行,多元化决不可向社会分裂演变。百家争鸣应被鼓励,但大的共识也要不断培育和保护。国家必须有能力把握好两者的平衡。

中国社会切忌有对国家大方向的困惑。中国之大,永远要有在大战略、大路线上一锤定音的权威存在。只有在战略上方向明确,社会上的各派纷争才不会扩大化。这也是中国作为后发国家追赶世界的加强性条件。

中国舆论场里谈改革的很多,具体争议也很多。现在急需围绕改革形成坚定的政治共识,防止对改革路径的具体分歧被夸张放大,使社会上出现国家动荡不安的误读。

中国应坚决反对喊口号、划阵线等曾经搅乱过社会的那一套,不让互联网上各种激进的政治苗头在现实社会中滋长。各种政治及学术争论不应与互联网的口号大战合二为一,中国社会的理性应当有源源不断的主流思想材料做保障。

中国社会一旦失去大的政治共识,各种所谓的“民族问题”、“宗教问题”就会借力,释放分裂中国的能量,西方就会找到撬动中国的杠杆。如果中国政治上出了大口子,这些今天听上去吓人的东西会变得相当容易。

苏联解体之初,很多人期待西方会伸出援手。但这种想法过于幼稚。西方可以救一个小国,培育个“示范”,但对中国这样的潜在战略对手,遏制与落井下石则更符合国际政治的逻辑。

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克服了很多苏联体制舶来中国所埋下的弊端。中国当前处在全面上升的大周期,而非尖锐的危机期,中国现阶段的各种问题实为国家发展中的常态,需要不断的进一步改革去消除。这个大判断应当排在中国社会自我认识的前列。 现在似乎有一股舆论力量,在向中国公众传播对国家现状完全相反的认识。这种传播形成的根源性要素,很多都在西方。西方在借助全球化激活中国内部的不自信,培育它与中国一些力量的意识形态结盟,助其与中国做地缘政治博弈。

中国人是无法分割的命运共同体,这个事实已然被那种舆论差不多埋了一大半,露在外面并受到关注的,尽是些枝枝杈杈的东西。 中国舆论界到了必须自我警醒的时候。中国社会需要一个基本道理上的启蒙:我们是崛起大国的国民,现在这条大船已经远航出海,我们能不与它共命运、而独善其身的概率微乎其微。

中国人是无法分割的命运共同体

进入21世纪, 一段时间以来,中国舆论场中的“道路之争”很活跃,似乎国家又来到了某个十字路口。其实这是假象,当下的中国是在路上而不是在路口。中国已经走上了一条属于自己的现代化道路,中国的方向已经确定,现在是“铺路搭桥”的问题,是永不停歇的具体修正与完善。当一个社会一旦走过历史的十字路口,激进转向就会从政治选项中消失。

中国改革与国家力量的全面崛起发生了重合。中国往前走需要驾驭的国内及国际政治面过于宽大,难度极高。资源和利益的丰富让一些人产生错觉,似乎无论中国的未来命运如何,他们都有足够多的自保手段,甚至可以从中国的动荡中渔利。

其实全体中国人已经结成了命运共同体。如果中国的改革和崛起以失败告终,所有中国人的命运指数都要降级。中国政治上的独立自主将不复存在,中国的很多政治力量将沦为外部力量的傀儡,国家统一甚至有可能不保。

中国内部的各种争论,都应在命运共同体的大框架内进行,多元化决不可向社会分裂演变。百家争鸣应被鼓励,但大的共识也要不断培育和保护。国家必须有能力把握好两者的平衡。

中国社会切忌有对国家大方向的困惑。中国之大,永远要有在大战略、大路线上一锤定音的权威存在。只有在战略上方向明确,社会上的各派纷争才不会扩大化。这也是中国作为后发国家追赶世界的加强性条件。

中国舆论场里谈改革的很多,具体争议也很多。现在急需围绕改革形成坚定的政治共识,防止对改革路径的具体分歧被夸张放大,使社会上出现国家动荡不安的误读。

中国应坚决反对喊口号、划阵线等曾经搅乱过社会的那一套,不让互联网上各种激进的政治苗头在现实社会中滋长。各种政治及学术争论不应与互联网的口号大战合二为一,中国社会的理性应当有源源不断的主流思想材料做保障。

中国社会一旦失去大的政治共识,各种所谓的“民族问题”、“宗教问题”就会借力,释放分裂中国的能量,西方就会找到撬动中国的杠杆。如果中国政治上出了大口子,这些今天听上去吓人的东西会变得相当容易。

苏联解体之初,很多人期待西方会伸出援手。但这种想法过于幼稚。西方可以救一个小国,培育个“示范”,但对中国这样的潜在战略对手,遏制与落井下石则更符合国际政治的逻辑。

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克服了很多苏联体制舶来中国所埋下的弊端。中国当前处在全面上升的大周期,而非尖锐的危机期,中国现阶段的各种问题实为国家发展中的常态,需要不断的进一步改革去消除。这个大判断应当排在中国社会自我认识的前列。 现在似乎有一股舆论力量,在向中国公众传播对国家现状完全相反的认识。这种传播形成的根源性要素,很多都在西方。西方在借助全球化激活中国内部的不自信,培育它与中国一些力量的意识形态结盟,助其与中国做地缘政治博弈。

中国人是无法分割的命运共同体,这个事实已然被那种舆论差不多埋了一大半,露在外面并受到关注的,尽是些枝枝杈杈的东西。 中国舆论界到了必须自我警醒的时候。中国社会需要一个基本道理上的启蒙:我们是崛起大国的国民,现在这条大船已经远航出海,我们能不与它共命运、而独善其身的概率微乎其微。


相关内容

  • 阿米巴经营模式
  • 阿米巴经营模式是日本经营之圣稻盛和夫独创的经营模式,稻盛和夫创建了两家世界500强企业--京瓷和第二电信(KDDI),正是阿米巴经营模式让这两家企业茁壮成长,长盛不衰,京瓷更是创造了神话一般的业绩--50余年从不亏损,越是经济危机越是大发展:2010年2月1日出任破产重建的日航董事长,到2011年3 ...

  • 美学与人生
  • 一.概念题. 1.美是在主客体之间的互动中生成与发展起来的一种和谐的关系. 2.审美是审美的主体的感觉.感触与他所接受了美的客体后的美的享受的有机结合.(审美 是人类掌握世界的一种特殊形式,指人与世界(社会和自然)形成一种无功利的.形象的和情感的关系状态.审美是在理智与情感.主观与客观的具体统一上追 ...

  • [独家]抗日战争时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三大核心特征
  • 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到1945年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14年,是中华民族不屈不挠反抗外来侵略,求得中华民族整体的.共同的.实体的民族解放的历史.在这14年里,国家衰弱导致的失败和抗争刺激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各族同胞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自觉地形成了一个命运共同体,深刻地认识到中华民族是一个不可 ...

  • 民族团结是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基本特征和核心内容之一
  • 民族团结是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基本特征和核心内容之一,也是中国共产党和国家所追求的目标.社会主义社会各民族之间的团结,是以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党的团结为核心的,是以社会主义制度和祖国统一为基础的. 在中国的历史发展上,长期存在着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制度.新中国成立后,通过对民族地区进行民主改造和社会主义改 ...

  • 绝不允许把台湾从祖国分裂出去
  • 作者:李家泉 求是 1995年11期 今年是<马关条约>签订100年,也是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和台湾光复50周年,缅怀中国近百年来的不幸历史和目睹海峡两岸目前的分隔现状,深感过去胜利的来之不易和未来责任之重大和艰难.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我们绝不可让历史的悲剧重演,而一定要奋发图强.再接再 ...

  • 若中国不幸战败,作为战败国命运会是怎样?
  • 发布时间:2010-08-04 来源:军事论坛_新浪网 类型:军事动态 作者:烟涛居 发动战争之前,不仅要考虑到战胜时能够获得的一切,也要考虑到战败后可能损失的一切,如果没有考虑到战胜和战败两个方面问题,那么发动战争的理由就不够充分. 一.战败国的幸与不幸 一战后德国快速恢复国力,二战后战败国的迅速 ...

  • 曾树生形象分析
  • 曾树生形象分析 曾树生是从日常生活走向社会生活的女性典型.五四思潮,使知识女性在思想上意识到自身的从属地位,她们冲破封建束缚的途径首先是获得自身命运的决定权,其次是在社会历史中铭刻自己的印迹.在中国现代文学早期的五四系列女性形象中,大多数都是以激烈地反抗获得了掌握自身命运的权利,但却不能够进一步融入 ...

  • 一个诗人与一个时代
  • 简介:李润霞,女,1972年出生于山西省大同市.徐州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获文学学士.文学硕士学位.1998年,考入武汉大学中文系攻读中国现当代文学,师从龙泉明教授,获文学博士学位.目前主要研究方向:中国新诗.文革文学以及当代文学与文化批评. 博士论文题目: 从潜流到激流――中国当代新诗潮研究(196 ...

  • 第三讲柏格森的生命哲学
  • 第三讲柏格森的生命哲学 --理解生命 "所谓的生命,就在于记忆和延续."--柏格森 19和20世纪之交是新旧哲学的交替时期,西方主要国家(英.法.德等)涌现出林林总总.形形色色的哲学派别和哲学家.他们对传统哲学都持不同程度的批判态度,但又自觉或不自觉地保留着传统哲学的痕迹.本讲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