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社区建设规划

和谐社区建设“十一五”规划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要求,按照市委、市政府《关于建设和谐社区和谐村镇的若干意见》,东城区委把加强和谐社区建设,作为在城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切入点,结合本区实际,制定了东城区《关于加强新时期和谐社区建设的意见》,现参照北京市“十一五”时期社区发展规划,结合东城区新时期和谐社区建设发展,制定本规划。

一、“十五”期间社区建设发展的回顾与总结 东城区社区建设工作“十五”期间取得新进展。全区认真落实北京市第四次、第五次城市管理工作会议精神,积极探索,努力创新,在城市管理体制改革、机制创新,培育社区民主自治,建立社区服务体系等方面取得一定成绩,2002年被认定为首批“全国社区建设示范区”。为落实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东城区委、区政府于2004年12月制定下发了《关于加强新时期和谐社区建设的意见》(东发[2004]26号文件),全面推进和谐社区建设并取得初步成果。“十五”期间,东城区社区建设较好地完成了所确定的目标和计划。

(一)“十五”期间,社区民主自治功能得到提高,社区工作机制有所创新

——对社区进行了明确的定位和全面规划。将原有的413个居(家)委会调整为单元型、单位型和地缘型三种模式的137个社区,社区平均户数为1500余户。逐步完善了社区办公用房和服务设施,有111个社区的办公用房和服务设施达到190平方米,占全区总数81%。

——加强了社区党组织和自治组织建设。137个社区全部成立了社区党组织,50%的社区实行了书记、主任一肩挑。加强社区自治组织建设。注重发挥社区代表会协调、议事、决策职能,通过召开社区代表会,研究、讨论、决定社区内重要事务。九道湾社区在全市率先进行的社区自治组织直选的尝试,在社会上产生强烈反响。

——加强了社区制度建设。完善社区自治章程,明确社区各自治组织的性质、权力、义务和工作程序等;建立社区成员对社区各项工作的评议、监督制度。通过建立各种制度,确立社区自治组织工作规范,增强社区工作透明度,提升社区居委会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保障社区自治组织的主体地位,增强了社区自治能力。

——加强了社区专职工作者队伍建设。在居委会换届选举工作中,严把选人关,通过报名、笔试、面试、政审、选举等程序,逐步实现社区居委会成员年轻化、知识化。区、街结合年度工作重点,举办了社区专职工作者岗位轮训和系列专题培训,社区居委会成员素质明显提高。

——建立了多元化社区建设投资机制。全区建立政府投入引导、社区各方面积极参与、多渠道投资的机制,制定了1.5:1.5:7的区、街、驻社区单位的投资比例。“十五”期间,全区投入近3亿元用于社区居委会办公用房和社区文化、体育、卫生、治安防范等设施建设。

——大力培育社区民间组织,在全市率先制定了社区民间组织管理办法。目前在社区居委会备案并在社区进行公示的社区民间组织共计3190个,成员总数96055人,分为健身运动型、邻里服务型、公益活动型、兴趣娱乐型等,成为凝聚社区居民参与社区建设的新载体。

(二)转变政府职能,创新管理机制

建立了以街道办事处为主体的政府工作平台,形成了区社区办协调、各部门参与、部门与街道办事处联动的运作模式,推进管理机制创新。各职能部门、街道办事处,对自身工作职责进行了界定。各职能部门对9个方面、63项工作内容进行了任务指标分解;街道办事处根据《北京市街道办事处工作规定》,明确了工作任务。区委、区政府专门制定下发了《关于规范各项工作进社区的意见》、《东城区社区建设任务指标分解书》、《东城区社区建设工作折子工程》。各街道办事处积极探索,做到归位,不错位;让位,不缺位;到位,不越位;扶持,不空位。在总结前两年东直门街道进行转变职能,实行政事、政社分开的体制、机制创新基础上,各街道在社区服务、文化体

育、环境卫生、绿化美化和社会保障五个方面实行管办分开,采取招聘事业单位法人代表、明确事业单位职责,和平里街道成立社区服务管理中心,作为独立法人事业单位,对街道剥离的公共事务一揽子承包,按项目承包制运作,初步形成政府管公共服务事务,事业单位办公共服务的局面。

“减负”、“还权”为社区建设创造良好的环境。在东华门街道进行了“减负、还权”的试点,并在全区进行了推广。针对社区居委会行政负担过重的问题,在建国门街道进行了行政执法到社区的试点,各街道进行了积极的实践。

(三)社区各项事业蓬勃发展

社区服务支撑体系不断完善。结合全市开通的96156社区服务热线,逐步完善社区服务支撑体系,积极为社区居民提供不同需求的服务。对社会困难群体的服务,通过政府扶持,组织社区工作者、志愿者队伍和由低保人员组成的社区服务站,积极提供基本的生活服务,拓宽就业渠道,提供就业服务,发动社会捐助解决生活中遇到的特殊困难;对广大居民的服务,通过政策扶持,培育中介服务组织和社区群团服务队伍,提供微利便民服务。利用区、街、居三级服务设施提供低偿服务;针对生活条件好,生活需求质量高的社区居民,实行市场化运作方式,满足其需要,逐渐探索产业化发展的道路。

在128个社区中建立了警务工作站,实现一区一警或多警。每个社区建立了“一会六组一队”的防范组织体系和社区民警、驻地单位、治保积极分子组成的三级防范网络体系。加强人员配置,集资2.1亿元用于社区科技创安,并坚持人防、物防、技防的有机结合,全区刑事案件得到控制。加大社区环境整治力度,绿化面积达640.25公顷,人均绿化面积9.9平方米,拆违33.1万平方米。目前,全区有区、街社区服务中心11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40个,敬老院9个。建成80平方米以上的市、区级示范社区文化室20家,50平方米以上的达标社区文化室69家,各街道均建成500平方米以上的达标文化站和万册图书馆,与区图书馆联网,实现借阅一卡通。全区率先成立了以专业文艺院团和专业文艺工作者组成的社区文化志愿者队伍。全区现有各种志愿者服务队4740支,登记注册志愿者119295人,占全区常驻人口52.1万人的22%。10个街道办事处全部荣获“北京市体育先进社区”的称号。

“十五”期间,东城区社区建设的主要经验是:以点带面,推进社区建设的发展;工作思路明确,措施有力;召开“21世纪社区建设国际研讨会”,拓宽了社区建设的工作思路;适应形势要求,积极推进和谐社区建设。

从总体上看,东城区的社区建设适应了城市改革发展的要求,但也存在一些问题。由于社区成员利益多元化,不同利益群体居住和生活在同一社区,价值

观念多元,维权方式多样,不同利益诉求凸显,许多历史性、社会性矛盾沉淀到社区,部分低收入群众心理失衡;社区服务发育不够,居民群众的需求不能得到充分满足,生活存在诸多不便;一些社区党组织、社区居委会工作机关化、行政化倾向严重,摊子大,牌子多,行政负担过重;社区工作者待遇偏低,人员素质参差不齐,难以适应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领导方式和工作方式不适应社区建设要求。这些问题有待于“十一五”期间逐步解决。

二、“十一五”发展环境、趋势的判断与预测 “十一五”期间,我国的改革发展将处于一个关键阶段。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建立,基层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能力不足日益凸现。改革不断深化,将会触及引发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要在不断提高并趋于多样化,社会利益关系更加复杂,统筹各方利益的难度不断加大。与此同时,人民群众民主法制意识不断增强,政治参与的积极性不断提高,对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将提出新要求。随着城市化的加速发展,以单位为基础的管理体制不断弱化,“单位人”大量转化为“社会人”,社区将日益成为承接城市改革的重要平台,服务城市发展的重要载体,维护城市稳定的重要防线。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社区是社会的基本单元,是居民群众社会生活的共同体,社区和谐,构建和谐社会才有基

础。要实现和谐社会的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安定有序、充满活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目标,就需要以建设和谐社区为切入点,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推进社会管理体制的创新。

“十一五”期间,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重要的战略机遇期。东城区将坚持以服务群众为重点,以居民自治为方向,以维护稳定为基础,以文化活动为载体,以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为关键,努力建设和谐社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今后五年,在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全区将紧紧围绕《关于加强新时期和谐社区建设的意见》(东发[2004]26号文件)提出的目标、任务,朝着居民自治、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治安良好、环境优美、文明祥和的标准迈进,逐步构筑起良好的社区人文体系和新型社区管理模式。

三、“十一五”时期发展的基本思路、指导方针、发展目标、主要任务

(一)基本思路

坚持以人为本、服务群众的原则,不断满足居民群众的物质和文化需求,提高生活质量和文明程度,调动居民群众参与社区建设的积极性。坚持资源开放、共建共享,调动一切社会力量参与社区建设,营造共驻社区、共建社区的良好氛围。坚持推进基层民主和社区自治建设的原则。实行民主

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逐步实现社区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坚持责权统一、管理有序的原则。完善社区管理体制,明确社区组织和各职能部门的责权,做到责权统一、管理有序、服务完善,增强社区凝聚力。

(二)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在全区推进和谐社区建设,紧密结合社区实际,改革城市管理体制,加强基层政权和群众性组织建设,强化社区功能,努力建设管理有序、服务完善、环境优美、治安良好、生活便利、人际关系和谐的新型社区。

(三)发展目标

2008年服务奥运目标。充分发挥社区居委会的组织动员优势,积极组织社区居民开展参与奥运,服务奥运,为奥运争光,为奥运做贡献的活动,使广大社区居民树立窗口意识、稳定意识、礼仪意识、服务意识,为奥运提供文明的社会环境,发挥每个社区在“新北京、新奥运”中的作用,积极培育和发展社区服务中介组织,为创建和谐社区增加活力,提高社区居民的文明素质。

2010年社区发展目标。加强社区党组织和社区居民自治组织建设,构建社区民主自治体系;拓展社区服务范围,丰富社区服务内容,增加社区服务项目,促进社区服务网络化和产业化,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加强社区管理,理顺社区关系,完善社区功能,建立与社会

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社区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通过加强组织领导、制定政策法规、加大资金投入、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增强社区民主自治功能、完善设施和队伍建设、发展社区服务,实现社区管理体制的高效运转,使社区各项事业在全市进入一流行列,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基础。

(四)主要任务

1、加强社区基层基础工作,建立支撑体系,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增强社区民主自治功能,完善社区七项工作机制。规范社区工作,不断健全完善扶贫济困的工作机制;畅通利益诉求反映渠道的工作机制;化解矛盾、民事调解的工作机制;为居民提供便利满意服务的工作机制;组织群众、宣传群众、参与自治的工作机制;社区建设保障的工作机制;社区党建工作协调机制。

建立和谐社区建设的支撑体系,实现社区有效管理。努力构建社会保障体系、扶贫救助体系、社会安全稳定体系、社会公益事业发展体系、城市管理体系、和谐社区评价指标体系。

加强社区专职工作者队伍建设,为社区建设提供坚强的人力保障。努力建设一支专业化、职业化、规范化、高素质的社区专职工作者队伍。建立社工制度体系,建立社会工作者职业资格认证制度;进一步优化人员结构;进行社会工作专业学历教育;建立社区专职工作者待遇增长机制,建立岗位工资增长机制,完善工作奖励机制和社会保险。

加快社区信息化建设,进一步提高社区信息化水平。加快社区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建立社区管理的基础数据源,实现电子政务网与社区信息网的联接,推进社区基本信息的共享,提高政府的社区管理水平;通过完善社区服务信息系统,有效整合政府部门多种服务资源,培育市场,拓宽服务范围,提高政府公共服务能力,促进社会中介组织和社区服务企业的发展,满足社区居民多种生活需求。

2、发展社区服务事业,拓展社区福利,满足居民需求 社区服务是在政府的引导和扶持下,依托社区组织,动员社会力量,利用社会资源,直接为社区成员提供的公共服务和其他物质、文化、生活服务,主要通过公益性、福利性和经营性方式进行。

(1)增强社区公共服务功能

加强社区治安。加强社区安全防范体系建设,建立和完善社区安全防范两级自治组织;建立八项工作机制:社区安全信息综合采集机制、社区安全预警机制、社区治安防控巡查机制、社区非诉纠纷调解机制、社区安全监督机制、社区技防推广机制、社区安全教育培训机制、社区安全防范考评机制;建立社区宣传动员、专群结合运行、部门协调联动、组织与经费“四位一体”的保障体系;结合实际,组织外来人口参加社区开展的各类活动,通过参与活动,让外来人口参与社区建设,为社区建设做贡献。群众对社区民警工作满意率达70%以上,年内居民区可防性刑事案件发案率不超过社区总人口的1‰,无重大治安案件和重大火灾、交通事故,刑释解教人员的重新犯罪率不高于1‰,群众对社区安全状

况的满意率在80%以上。“十一五”期间,全区“平安社区”达到90%以上。

发展社区卫生服务事业。社区卫生服务是以基层卫生机构为主体,以满足社区居民基本卫生服务需求为目的,集预防、保健、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指导、医疗、康复等为一体的基层卫生服务。街道办事处要按照东城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置规划,配合区社区卫生服务管理中心,完善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建设;指导社区居委会宣传、动员、组织居民参与社区卫生服务;监督和评价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社区卫生服务站要根据居民需求,提供健康管理、慢性病管理、基本医疗及转诊、重点人群保健、老年健康保护工程、残疾人康复指导、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指导、红十字医疗救助及其它适宜的卫生服务。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室要建立和完善全科医生家庭责任制,对所管理社区居民的健康全面负责,与居民形成健康管理的服务关系,通过建立家庭保健合同、个人健康档案和居民IC卡等形式,逐步使健康服务进入每个家庭。同时配合人口和计划生育部门,开展以计划生育、优生优育、生殖保健等为主要内容的“生命蓝岛”服务工作,力争实现2008年育龄群众享有优质生殖保健服务,计划生育率达到97%以上的目标。

努力搞好社区文化。以“建设文化强区”为目标,以建设内容丰富、健康向上的社区文化为主要任务,通过社区文化建设,不断构筑建设和谐社区的精神支撑。各社区建有面积60平方米以上文化室,增加文化活动设备、器材;设图书阅览室,建立社区图书馆;开辟室外活动场地2处,并有文化宣传栏或墙报设施;

建立老年学校,开展面向中老年居民的文化艺术培训;加强辖区内各单位文化资源共享,力争开发文化资源1-2项;各社区建立健全组织管理机构,建立完善社区文化工作制度及文化工作档案;以文化室为依托,组织由居民文艺骨干组成的群众业余文艺团队3支以上,定期开展文艺活动。建立文化志愿者队伍,指导文艺团队(文化细胞)开展活动。

积极组织社区教育。全面推进社区教育,学前教育主要是在普及三年学前教育基础上,形成以社区为依托,以幼儿园为中心,向家庭辐射的多样化启蒙教育,保证0—3岁儿童受教育率达到90%以上;青少年校外教育,建立以学校管理为主导,以学校与社区教育互动为支撑,以共享教育资源为基础的青少年校外教育合作,全面实施“蓝天工程”;成人教育以社区学院为龙头,以街道社区教育中心为依托,办好社区市民学校,为居民个性化、终身化学习提供学习资源和教学支持服务,各级各类学校的文化、体育设施和教育场所向社区居民开放率达90%以上;关注弱势群体和流动人口的教育需求,使全年参加各类教育培训和学习活动的总人数达到全区常住人口的30%以上;积极组织老年人参加社区教育学习活动,满足老年人学习与发展需要;2008年实现十个“北京市示范性社区教育中心”的目标。积极争创“北京市发展社区教育促进学习型城区建设”先进区。

发展社区群众体育。建立符合全民健身工作规律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积极培育社区全民健身协会和俱乐部等群众体育组织;落实群众体育的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加强全民健身理论研究,完善体育生活

化的试点和研究;体育生活化社区推广率达30%;开展各类特色群众体育活动,打造奥林匹克群众体育品牌;群众参与国民体质测定的自觉性大大增强,全区体育人口达到全区总人口数的65%,国民体质测定合格率达到85%;社会体育指导员的规模达到2000人,其中国家级社会体育指导员从13名增至20名;加大政府投入和社会融资发展公益性群众体育事业。

大力推进社会环境美化。深化城市管理体制改革,加大投入,加强管理,统筹规划,调整布局,坚持专业绿化与群众绿化相结合的方针,全面推进区域内水环境、大气环境、市容环境的进一步改善。努力创建花园式单位和绿化达标单位,全区绿化覆盖率达到27.79%,绿地率提高到25.34%,人均绿地面积提高到10.31平方米。结合王府井中心商业区三期改造工程和东直门交通枢纽建设,推动绿化工程的进展。通过旧城的改造和结合文物古迹的保护利用增加绿地面积,创建与文物相协调的生态环境。加大监测控制力度,有效地维护、创建良好的环境;实行机械化清扫,冬季扫雪铲冰逐步实现机械化;探索胡同平房区垃圾封闭式的新方法,完善楼房小区密闭式清洁站配套设施,落实垃圾分类,试用有机物发酵机处理生活垃圾,使垃圾处理更加科学化;探索公厕建设的新路,建设施放菌种的生物厕所。在商业繁华区、楼房小区,按建设部颁发标准,建设美观清洁的公厕。

(2)拓展社区福利服务领域

培育各类社区服务组织。把社区服务纳入全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中,完善以社区居民事务办理站为基础,以区、街社区服务中心为主体的便民服务和以政府职能部门、街道职

能站所为主体的社区公益服务、福利服务的两个三级网络体系。扩大社区服务中自管服务队伍和服务商队伍,拓展服务内容,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服务需求。整合社会资源开展社区服务,推动社区单位向居民开放服务设施,推动志愿者服务的发展。探索利用现代信息化手段完善社区居委会开展社区服务的方法,为散居孤老、体弱多病和身边无子女老人提供各种应急服务,为优抚对象、残疾人及特困群体解决生活困难。

社区社会救助服务。围绕保障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着眼于推进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切实发挥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最后一道安全网”的托底保障作用,完善分类救助制度,实施低保家庭动态跟踪管理,落实《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推进社会救助体系建设的意见》及东城区政府《关于推进社会救助体系建设的意见》,建立健全专项救助制度,建立应急救灾救助机制,开展社会互助和社会服务,规范社会救助程序。发展社会福利事业,增加800张敬老院床位。

社区就业服务。加大对社区公益性岗位的投入,大力开发社区劳动保障协管、治安巡逻、公共卫生保洁服务等公益性岗位,扩大社区就业;完善政府就业托底机制,落实各项促进就业政策,扶持社区就业困难人员灵活就业。通过创业指导、创业培训、跟踪服务以及提供相应的优惠政策,推动社区就业的发展。

社区为老和助残服务。建立和完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长效管理机制和运行机制;进一步加强区级老年公寓建设,扶持民间养老设施的建立,发展社区养老组织;建立以社区

卫生服务中心(站)的医务人员为专业骨干,社区志愿者为社会支持力量的社区老年健康保护服务队伍;切实保障社区老年人的合法权益。完善社区社会救助体系,为残疾人提供各种服务,保障残疾人的基本生活;大力发展为社区残疾人服务的社会组织,协助社区居委会搞好社区各项残疾人活动,维护好残疾人的合法权益。

(3)提升社区便民服务水平

积极开展面向居民群众的便民利民服务,满足多层次需求,方便群众生活。

加强社区服务中心建设。加大区、街社区服务中心体制改革力度,按照非盈利机制的定位,由政府、社会和企业共同支持其发展,为不同层次、不同需求的居民提供便利服务。

促进家政服务发展。以96156北京市社区服务平台为载体,强化已有区、街社区服务中心的功能,形成覆盖全区的便民服务设施群和供求信息网络体系。按照社区居民不同的需求,鼓励发展家庭清洗、保洁、烹饪、保姆、小时工、维修以及老年人专业护理等多种类型的家政服务,培育和引进社区服务企业,重点有针对性地引进居民急需的、有实力的(能为百姓解决日常生活中所遇问题的)服务企业,采取优惠政策,打造社区服务的特色品牌,同时鼓励社区服务机构,打破区域的界限,扩大服务范围,建立连锁的服务站点,探索社区服务的规模化经营。

促进社区便民商业的发展。“十一五”期间,重点发展社区商业服务业,落实危改小区菜市场建设;对我区的综合农贸市场分批进行升级改造;鼓励便利店搭载多种服务功能;规范、提升早餐和再生资源市场。

促进社区物业管理服务。在推进新建住宅小区物业管理的同时,大力发展旧住宅区的物业管理。要正确处理社区居委会和物业管理机构的关系,在已实行物业管理的住宅小区,通过社区居委会和业主委员会交叉任职,有效发挥社区居委会对物业管理机构的指导、支持、配合作用。探索“交叉任职,协调配合,各负其责”管理服务模式。在未实行物业管理的小区,探索居民自治、社区服务、物业管理“三位一体”的管理模式。

四、保障规划实施的政策和措施

(一)建立有效的领导机制和工作机制。要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摆在各项工作的重要位置。把建设和谐社区作为一项重要任务,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经常分析研究和谐社区建设中的重大问题和突出问题,不断认识和把握新形势下和谐社区建设的特点和规律。各级领导和工作人员要不断加强执行力建设、提高管理社会事务的本领、协调利益关系的本领、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本领、开展群众工作的本领、维护社会稳定的本领,把推进和谐社区建设的要求落到实处。

(二)加强对建设和谐社区的理论研究。建设和谐社区是一个新的重大课题,很多问题需要在实践中探索。建立和谐社区的指标评价体系,在运行中不断完善。不断研究新问题,开拓新思路,提出新办法,使思想观念,政策措施、工作部署、工作方式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

(三)完善社区资金保障机制。加大对和谐社区建设的经费投入,规范社区经费管理和监督;“十一五”期间,除

危改社区外,保障社区综合用房面积达到220—330平方米;加大政府财政投入;建立多渠道资金筹集机制。

(四)加强社区工作队伍的职业化、专业化建设。建立定期执业资格考试、培训、考核评议等制度,提高社区专职工作者的整体素质。

(五)加强社区专业服务人员管理。加强对社区养老、医疗卫生、文化、教育、体育、家政等专业人员的教育与培训,逐步建立家政人员登记制度并进行规范管理。

和谐社区建设“十一五”规划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要求,按照市委、市政府《关于建设和谐社区和谐村镇的若干意见》,东城区委把加强和谐社区建设,作为在城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切入点,结合本区实际,制定了东城区《关于加强新时期和谐社区建设的意见》,现参照北京市“十一五”时期社区发展规划,结合东城区新时期和谐社区建设发展,制定本规划。

一、“十五”期间社区建设发展的回顾与总结 东城区社区建设工作“十五”期间取得新进展。全区认真落实北京市第四次、第五次城市管理工作会议精神,积极探索,努力创新,在城市管理体制改革、机制创新,培育社区民主自治,建立社区服务体系等方面取得一定成绩,2002年被认定为首批“全国社区建设示范区”。为落实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东城区委、区政府于2004年12月制定下发了《关于加强新时期和谐社区建设的意见》(东发[2004]26号文件),全面推进和谐社区建设并取得初步成果。“十五”期间,东城区社区建设较好地完成了所确定的目标和计划。

(一)“十五”期间,社区民主自治功能得到提高,社区工作机制有所创新

——对社区进行了明确的定位和全面规划。将原有的413个居(家)委会调整为单元型、单位型和地缘型三种模式的137个社区,社区平均户数为1500余户。逐步完善了社区办公用房和服务设施,有111个社区的办公用房和服务设施达到190平方米,占全区总数81%。

——加强了社区党组织和自治组织建设。137个社区全部成立了社区党组织,50%的社区实行了书记、主任一肩挑。加强社区自治组织建设。注重发挥社区代表会协调、议事、决策职能,通过召开社区代表会,研究、讨论、决定社区内重要事务。九道湾社区在全市率先进行的社区自治组织直选的尝试,在社会上产生强烈反响。

——加强了社区制度建设。完善社区自治章程,明确社区各自治组织的性质、权力、义务和工作程序等;建立社区成员对社区各项工作的评议、监督制度。通过建立各种制度,确立社区自治组织工作规范,增强社区工作透明度,提升社区居委会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保障社区自治组织的主体地位,增强了社区自治能力。

——加强了社区专职工作者队伍建设。在居委会换届选举工作中,严把选人关,通过报名、笔试、面试、政审、选举等程序,逐步实现社区居委会成员年轻化、知识化。区、街结合年度工作重点,举办了社区专职工作者岗位轮训和系列专题培训,社区居委会成员素质明显提高。

——建立了多元化社区建设投资机制。全区建立政府投入引导、社区各方面积极参与、多渠道投资的机制,制定了1.5:1.5:7的区、街、驻社区单位的投资比例。“十五”期间,全区投入近3亿元用于社区居委会办公用房和社区文化、体育、卫生、治安防范等设施建设。

——大力培育社区民间组织,在全市率先制定了社区民间组织管理办法。目前在社区居委会备案并在社区进行公示的社区民间组织共计3190个,成员总数96055人,分为健身运动型、邻里服务型、公益活动型、兴趣娱乐型等,成为凝聚社区居民参与社区建设的新载体。

(二)转变政府职能,创新管理机制

建立了以街道办事处为主体的政府工作平台,形成了区社区办协调、各部门参与、部门与街道办事处联动的运作模式,推进管理机制创新。各职能部门、街道办事处,对自身工作职责进行了界定。各职能部门对9个方面、63项工作内容进行了任务指标分解;街道办事处根据《北京市街道办事处工作规定》,明确了工作任务。区委、区政府专门制定下发了《关于规范各项工作进社区的意见》、《东城区社区建设任务指标分解书》、《东城区社区建设工作折子工程》。各街道办事处积极探索,做到归位,不错位;让位,不缺位;到位,不越位;扶持,不空位。在总结前两年东直门街道进行转变职能,实行政事、政社分开的体制、机制创新基础上,各街道在社区服务、文化体

育、环境卫生、绿化美化和社会保障五个方面实行管办分开,采取招聘事业单位法人代表、明确事业单位职责,和平里街道成立社区服务管理中心,作为独立法人事业单位,对街道剥离的公共事务一揽子承包,按项目承包制运作,初步形成政府管公共服务事务,事业单位办公共服务的局面。

“减负”、“还权”为社区建设创造良好的环境。在东华门街道进行了“减负、还权”的试点,并在全区进行了推广。针对社区居委会行政负担过重的问题,在建国门街道进行了行政执法到社区的试点,各街道进行了积极的实践。

(三)社区各项事业蓬勃发展

社区服务支撑体系不断完善。结合全市开通的96156社区服务热线,逐步完善社区服务支撑体系,积极为社区居民提供不同需求的服务。对社会困难群体的服务,通过政府扶持,组织社区工作者、志愿者队伍和由低保人员组成的社区服务站,积极提供基本的生活服务,拓宽就业渠道,提供就业服务,发动社会捐助解决生活中遇到的特殊困难;对广大居民的服务,通过政策扶持,培育中介服务组织和社区群团服务队伍,提供微利便民服务。利用区、街、居三级服务设施提供低偿服务;针对生活条件好,生活需求质量高的社区居民,实行市场化运作方式,满足其需要,逐渐探索产业化发展的道路。

在128个社区中建立了警务工作站,实现一区一警或多警。每个社区建立了“一会六组一队”的防范组织体系和社区民警、驻地单位、治保积极分子组成的三级防范网络体系。加强人员配置,集资2.1亿元用于社区科技创安,并坚持人防、物防、技防的有机结合,全区刑事案件得到控制。加大社区环境整治力度,绿化面积达640.25公顷,人均绿化面积9.9平方米,拆违33.1万平方米。目前,全区有区、街社区服务中心11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40个,敬老院9个。建成80平方米以上的市、区级示范社区文化室20家,50平方米以上的达标社区文化室69家,各街道均建成500平方米以上的达标文化站和万册图书馆,与区图书馆联网,实现借阅一卡通。全区率先成立了以专业文艺院团和专业文艺工作者组成的社区文化志愿者队伍。全区现有各种志愿者服务队4740支,登记注册志愿者119295人,占全区常驻人口52.1万人的22%。10个街道办事处全部荣获“北京市体育先进社区”的称号。

“十五”期间,东城区社区建设的主要经验是:以点带面,推进社区建设的发展;工作思路明确,措施有力;召开“21世纪社区建设国际研讨会”,拓宽了社区建设的工作思路;适应形势要求,积极推进和谐社区建设。

从总体上看,东城区的社区建设适应了城市改革发展的要求,但也存在一些问题。由于社区成员利益多元化,不同利益群体居住和生活在同一社区,价值

观念多元,维权方式多样,不同利益诉求凸显,许多历史性、社会性矛盾沉淀到社区,部分低收入群众心理失衡;社区服务发育不够,居民群众的需求不能得到充分满足,生活存在诸多不便;一些社区党组织、社区居委会工作机关化、行政化倾向严重,摊子大,牌子多,行政负担过重;社区工作者待遇偏低,人员素质参差不齐,难以适应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领导方式和工作方式不适应社区建设要求。这些问题有待于“十一五”期间逐步解决。

二、“十一五”发展环境、趋势的判断与预测 “十一五”期间,我国的改革发展将处于一个关键阶段。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建立,基层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能力不足日益凸现。改革不断深化,将会触及引发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要在不断提高并趋于多样化,社会利益关系更加复杂,统筹各方利益的难度不断加大。与此同时,人民群众民主法制意识不断增强,政治参与的积极性不断提高,对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将提出新要求。随着城市化的加速发展,以单位为基础的管理体制不断弱化,“单位人”大量转化为“社会人”,社区将日益成为承接城市改革的重要平台,服务城市发展的重要载体,维护城市稳定的重要防线。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社区是社会的基本单元,是居民群众社会生活的共同体,社区和谐,构建和谐社会才有基

础。要实现和谐社会的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安定有序、充满活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目标,就需要以建设和谐社区为切入点,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推进社会管理体制的创新。

“十一五”期间,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重要的战略机遇期。东城区将坚持以服务群众为重点,以居民自治为方向,以维护稳定为基础,以文化活动为载体,以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为关键,努力建设和谐社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今后五年,在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全区将紧紧围绕《关于加强新时期和谐社区建设的意见》(东发[2004]26号文件)提出的目标、任务,朝着居民自治、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治安良好、环境优美、文明祥和的标准迈进,逐步构筑起良好的社区人文体系和新型社区管理模式。

三、“十一五”时期发展的基本思路、指导方针、发展目标、主要任务

(一)基本思路

坚持以人为本、服务群众的原则,不断满足居民群众的物质和文化需求,提高生活质量和文明程度,调动居民群众参与社区建设的积极性。坚持资源开放、共建共享,调动一切社会力量参与社区建设,营造共驻社区、共建社区的良好氛围。坚持推进基层民主和社区自治建设的原则。实行民主

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逐步实现社区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坚持责权统一、管理有序的原则。完善社区管理体制,明确社区组织和各职能部门的责权,做到责权统一、管理有序、服务完善,增强社区凝聚力。

(二)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在全区推进和谐社区建设,紧密结合社区实际,改革城市管理体制,加强基层政权和群众性组织建设,强化社区功能,努力建设管理有序、服务完善、环境优美、治安良好、生活便利、人际关系和谐的新型社区。

(三)发展目标

2008年服务奥运目标。充分发挥社区居委会的组织动员优势,积极组织社区居民开展参与奥运,服务奥运,为奥运争光,为奥运做贡献的活动,使广大社区居民树立窗口意识、稳定意识、礼仪意识、服务意识,为奥运提供文明的社会环境,发挥每个社区在“新北京、新奥运”中的作用,积极培育和发展社区服务中介组织,为创建和谐社区增加活力,提高社区居民的文明素质。

2010年社区发展目标。加强社区党组织和社区居民自治组织建设,构建社区民主自治体系;拓展社区服务范围,丰富社区服务内容,增加社区服务项目,促进社区服务网络化和产业化,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加强社区管理,理顺社区关系,完善社区功能,建立与社会

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社区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通过加强组织领导、制定政策法规、加大资金投入、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增强社区民主自治功能、完善设施和队伍建设、发展社区服务,实现社区管理体制的高效运转,使社区各项事业在全市进入一流行列,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基础。

(四)主要任务

1、加强社区基层基础工作,建立支撑体系,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增强社区民主自治功能,完善社区七项工作机制。规范社区工作,不断健全完善扶贫济困的工作机制;畅通利益诉求反映渠道的工作机制;化解矛盾、民事调解的工作机制;为居民提供便利满意服务的工作机制;组织群众、宣传群众、参与自治的工作机制;社区建设保障的工作机制;社区党建工作协调机制。

建立和谐社区建设的支撑体系,实现社区有效管理。努力构建社会保障体系、扶贫救助体系、社会安全稳定体系、社会公益事业发展体系、城市管理体系、和谐社区评价指标体系。

加强社区专职工作者队伍建设,为社区建设提供坚强的人力保障。努力建设一支专业化、职业化、规范化、高素质的社区专职工作者队伍。建立社工制度体系,建立社会工作者职业资格认证制度;进一步优化人员结构;进行社会工作专业学历教育;建立社区专职工作者待遇增长机制,建立岗位工资增长机制,完善工作奖励机制和社会保险。

加快社区信息化建设,进一步提高社区信息化水平。加快社区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建立社区管理的基础数据源,实现电子政务网与社区信息网的联接,推进社区基本信息的共享,提高政府的社区管理水平;通过完善社区服务信息系统,有效整合政府部门多种服务资源,培育市场,拓宽服务范围,提高政府公共服务能力,促进社会中介组织和社区服务企业的发展,满足社区居民多种生活需求。

2、发展社区服务事业,拓展社区福利,满足居民需求 社区服务是在政府的引导和扶持下,依托社区组织,动员社会力量,利用社会资源,直接为社区成员提供的公共服务和其他物质、文化、生活服务,主要通过公益性、福利性和经营性方式进行。

(1)增强社区公共服务功能

加强社区治安。加强社区安全防范体系建设,建立和完善社区安全防范两级自治组织;建立八项工作机制:社区安全信息综合采集机制、社区安全预警机制、社区治安防控巡查机制、社区非诉纠纷调解机制、社区安全监督机制、社区技防推广机制、社区安全教育培训机制、社区安全防范考评机制;建立社区宣传动员、专群结合运行、部门协调联动、组织与经费“四位一体”的保障体系;结合实际,组织外来人口参加社区开展的各类活动,通过参与活动,让外来人口参与社区建设,为社区建设做贡献。群众对社区民警工作满意率达70%以上,年内居民区可防性刑事案件发案率不超过社区总人口的1‰,无重大治安案件和重大火灾、交通事故,刑释解教人员的重新犯罪率不高于1‰,群众对社区安全状

况的满意率在80%以上。“十一五”期间,全区“平安社区”达到90%以上。

发展社区卫生服务事业。社区卫生服务是以基层卫生机构为主体,以满足社区居民基本卫生服务需求为目的,集预防、保健、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指导、医疗、康复等为一体的基层卫生服务。街道办事处要按照东城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置规划,配合区社区卫生服务管理中心,完善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建设;指导社区居委会宣传、动员、组织居民参与社区卫生服务;监督和评价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社区卫生服务站要根据居民需求,提供健康管理、慢性病管理、基本医疗及转诊、重点人群保健、老年健康保护工程、残疾人康复指导、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指导、红十字医疗救助及其它适宜的卫生服务。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室要建立和完善全科医生家庭责任制,对所管理社区居民的健康全面负责,与居民形成健康管理的服务关系,通过建立家庭保健合同、个人健康档案和居民IC卡等形式,逐步使健康服务进入每个家庭。同时配合人口和计划生育部门,开展以计划生育、优生优育、生殖保健等为主要内容的“生命蓝岛”服务工作,力争实现2008年育龄群众享有优质生殖保健服务,计划生育率达到97%以上的目标。

努力搞好社区文化。以“建设文化强区”为目标,以建设内容丰富、健康向上的社区文化为主要任务,通过社区文化建设,不断构筑建设和谐社区的精神支撑。各社区建有面积60平方米以上文化室,增加文化活动设备、器材;设图书阅览室,建立社区图书馆;开辟室外活动场地2处,并有文化宣传栏或墙报设施;

建立老年学校,开展面向中老年居民的文化艺术培训;加强辖区内各单位文化资源共享,力争开发文化资源1-2项;各社区建立健全组织管理机构,建立完善社区文化工作制度及文化工作档案;以文化室为依托,组织由居民文艺骨干组成的群众业余文艺团队3支以上,定期开展文艺活动。建立文化志愿者队伍,指导文艺团队(文化细胞)开展活动。

积极组织社区教育。全面推进社区教育,学前教育主要是在普及三年学前教育基础上,形成以社区为依托,以幼儿园为中心,向家庭辐射的多样化启蒙教育,保证0—3岁儿童受教育率达到90%以上;青少年校外教育,建立以学校管理为主导,以学校与社区教育互动为支撑,以共享教育资源为基础的青少年校外教育合作,全面实施“蓝天工程”;成人教育以社区学院为龙头,以街道社区教育中心为依托,办好社区市民学校,为居民个性化、终身化学习提供学习资源和教学支持服务,各级各类学校的文化、体育设施和教育场所向社区居民开放率达90%以上;关注弱势群体和流动人口的教育需求,使全年参加各类教育培训和学习活动的总人数达到全区常住人口的30%以上;积极组织老年人参加社区教育学习活动,满足老年人学习与发展需要;2008年实现十个“北京市示范性社区教育中心”的目标。积极争创“北京市发展社区教育促进学习型城区建设”先进区。

发展社区群众体育。建立符合全民健身工作规律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积极培育社区全民健身协会和俱乐部等群众体育组织;落实群众体育的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加强全民健身理论研究,完善体育生活

化的试点和研究;体育生活化社区推广率达30%;开展各类特色群众体育活动,打造奥林匹克群众体育品牌;群众参与国民体质测定的自觉性大大增强,全区体育人口达到全区总人口数的65%,国民体质测定合格率达到85%;社会体育指导员的规模达到2000人,其中国家级社会体育指导员从13名增至20名;加大政府投入和社会融资发展公益性群众体育事业。

大力推进社会环境美化。深化城市管理体制改革,加大投入,加强管理,统筹规划,调整布局,坚持专业绿化与群众绿化相结合的方针,全面推进区域内水环境、大气环境、市容环境的进一步改善。努力创建花园式单位和绿化达标单位,全区绿化覆盖率达到27.79%,绿地率提高到25.34%,人均绿地面积提高到10.31平方米。结合王府井中心商业区三期改造工程和东直门交通枢纽建设,推动绿化工程的进展。通过旧城的改造和结合文物古迹的保护利用增加绿地面积,创建与文物相协调的生态环境。加大监测控制力度,有效地维护、创建良好的环境;实行机械化清扫,冬季扫雪铲冰逐步实现机械化;探索胡同平房区垃圾封闭式的新方法,完善楼房小区密闭式清洁站配套设施,落实垃圾分类,试用有机物发酵机处理生活垃圾,使垃圾处理更加科学化;探索公厕建设的新路,建设施放菌种的生物厕所。在商业繁华区、楼房小区,按建设部颁发标准,建设美观清洁的公厕。

(2)拓展社区福利服务领域

培育各类社区服务组织。把社区服务纳入全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中,完善以社区居民事务办理站为基础,以区、街社区服务中心为主体的便民服务和以政府职能部门、街道职

能站所为主体的社区公益服务、福利服务的两个三级网络体系。扩大社区服务中自管服务队伍和服务商队伍,拓展服务内容,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服务需求。整合社会资源开展社区服务,推动社区单位向居民开放服务设施,推动志愿者服务的发展。探索利用现代信息化手段完善社区居委会开展社区服务的方法,为散居孤老、体弱多病和身边无子女老人提供各种应急服务,为优抚对象、残疾人及特困群体解决生活困难。

社区社会救助服务。围绕保障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着眼于推进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切实发挥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最后一道安全网”的托底保障作用,完善分类救助制度,实施低保家庭动态跟踪管理,落实《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推进社会救助体系建设的意见》及东城区政府《关于推进社会救助体系建设的意见》,建立健全专项救助制度,建立应急救灾救助机制,开展社会互助和社会服务,规范社会救助程序。发展社会福利事业,增加800张敬老院床位。

社区就业服务。加大对社区公益性岗位的投入,大力开发社区劳动保障协管、治安巡逻、公共卫生保洁服务等公益性岗位,扩大社区就业;完善政府就业托底机制,落实各项促进就业政策,扶持社区就业困难人员灵活就业。通过创业指导、创业培训、跟踪服务以及提供相应的优惠政策,推动社区就业的发展。

社区为老和助残服务。建立和完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长效管理机制和运行机制;进一步加强区级老年公寓建设,扶持民间养老设施的建立,发展社区养老组织;建立以社区

卫生服务中心(站)的医务人员为专业骨干,社区志愿者为社会支持力量的社区老年健康保护服务队伍;切实保障社区老年人的合法权益。完善社区社会救助体系,为残疾人提供各种服务,保障残疾人的基本生活;大力发展为社区残疾人服务的社会组织,协助社区居委会搞好社区各项残疾人活动,维护好残疾人的合法权益。

(3)提升社区便民服务水平

积极开展面向居民群众的便民利民服务,满足多层次需求,方便群众生活。

加强社区服务中心建设。加大区、街社区服务中心体制改革力度,按照非盈利机制的定位,由政府、社会和企业共同支持其发展,为不同层次、不同需求的居民提供便利服务。

促进家政服务发展。以96156北京市社区服务平台为载体,强化已有区、街社区服务中心的功能,形成覆盖全区的便民服务设施群和供求信息网络体系。按照社区居民不同的需求,鼓励发展家庭清洗、保洁、烹饪、保姆、小时工、维修以及老年人专业护理等多种类型的家政服务,培育和引进社区服务企业,重点有针对性地引进居民急需的、有实力的(能为百姓解决日常生活中所遇问题的)服务企业,采取优惠政策,打造社区服务的特色品牌,同时鼓励社区服务机构,打破区域的界限,扩大服务范围,建立连锁的服务站点,探索社区服务的规模化经营。

促进社区便民商业的发展。“十一五”期间,重点发展社区商业服务业,落实危改小区菜市场建设;对我区的综合农贸市场分批进行升级改造;鼓励便利店搭载多种服务功能;规范、提升早餐和再生资源市场。

促进社区物业管理服务。在推进新建住宅小区物业管理的同时,大力发展旧住宅区的物业管理。要正确处理社区居委会和物业管理机构的关系,在已实行物业管理的住宅小区,通过社区居委会和业主委员会交叉任职,有效发挥社区居委会对物业管理机构的指导、支持、配合作用。探索“交叉任职,协调配合,各负其责”管理服务模式。在未实行物业管理的小区,探索居民自治、社区服务、物业管理“三位一体”的管理模式。

四、保障规划实施的政策和措施

(一)建立有效的领导机制和工作机制。要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摆在各项工作的重要位置。把建设和谐社区作为一项重要任务,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经常分析研究和谐社区建设中的重大问题和突出问题,不断认识和把握新形势下和谐社区建设的特点和规律。各级领导和工作人员要不断加强执行力建设、提高管理社会事务的本领、协调利益关系的本领、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本领、开展群众工作的本领、维护社会稳定的本领,把推进和谐社区建设的要求落到实处。

(二)加强对建设和谐社区的理论研究。建设和谐社区是一个新的重大课题,很多问题需要在实践中探索。建立和谐社区的指标评价体系,在运行中不断完善。不断研究新问题,开拓新思路,提出新办法,使思想观念,政策措施、工作部署、工作方式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

(三)完善社区资金保障机制。加大对和谐社区建设的经费投入,规范社区经费管理和监督;“十一五”期间,除

危改社区外,保障社区综合用房面积达到220—330平方米;加大政府财政投入;建立多渠道资金筹集机制。

(四)加强社区工作队伍的职业化、专业化建设。建立定期执业资格考试、培训、考核评议等制度,提高社区专职工作者的整体素质。

(五)加强社区专业服务人员管理。加强对社区养老、医疗卫生、文化、教育、体育、家政等专业人员的教育与培训,逐步建立家政人员登记制度并进行规范管理。


相关内容

  • 市社区建设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 同志们: 经市委、市政府研究决定,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全市社区建设工作会议。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传达省、宣城市社区建设工作会议精神,总结近年来我市社区建设工作,研究部署当前的社区建设工作。刚才,*同志传达了省社区建设工作会议精神,随后,*荣同志将对全市社区组织建设工作提出具体要求,*还将作重要讲话 ...

  • 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单位指导标准
  • 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单位指导标准(试行) 来源: 基层政权和社区建设司 时间: 2008-10-10 08:59 民发[2008]142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民政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民政局: 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深化社区建设示范单位创建活动,民政部研究决定,命名表彰一批全国和谐社 ...

  • ×区社区建设情况汇报
  • 区社区建设工作情况汇报 ××区现有××个城市社区居委会,社区平均规模2200户,有社区专职干部285名.目前,全区70%的社区居委会办公活动用房面积达150平方米以上:建成综合性.多功能的区.街社区服务中心9个,总面积13600多平方米:建有便利民服务设施470多处,街道医疗服务中心8个,社区医疗服 ...

  • [社区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1
  • <社区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1-2015年)>解读 来源: 民政部门户网站  时间: 2011-12-29 12:10 近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社区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1-2015年)>(以下简称<规划>),<规划>中提出的加强社区服务体系建设 ...

  • 加强社区文化建设
  • 加强社区文化建设 夯实文化昆山基础 --社区文化建设情况调研报告 夏伟根 文化是一个城市的灵魂,社区文化对于繁荣城市文化.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打造居民精神家园.构建和谐社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近年来,全市各级自觉以党的十七大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重要思想为指导,大力推进社区文化建设,取得了显著成 ...

  • 下城区社区建设十二五规划
  • 通 知 区社区建设指导委员会各成员单位: 现将<杭州市下城区社区建设发展规划(2011-2015)>(征求意见稿)送各成员单位阅改.如有修改意见,请于2010年10月21日(周四)下午5时前将修改意见书面反馈至区社建办,或通过区政府内网发送至民政局公文邮箱(修改的地方请用红字标注). 联 ...

  • 建设文明社区,构建和谐铁岭--关于我市社区建设的调查及建议
  • 建设文明社区,构建和谐铁岭--关于我市社区建设的调查及建议 为了全面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转发〈民政部关于在全国推进城市社区建设的意见〉的通知>精神,加快我市社区建设,实现我市发展中心城区的总体目标,民进市委会组成专门调研组,对我市社区建设工作进行了专题调研.先后深入 ...

  • 社区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1-2015年)
  • 社区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1-2015年) 为适应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需要,强化社区自治和服务功能,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根据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现状和 ...

  • 南通市社区服务体系发展"十二五"规划
  • 南通市社区服务体系发展"十二五"规划 为建立和完善社区服务体系,促进社区发展,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依据国家和省政府对社区服务发展的有关指导性原则,以及南通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主要内容,制定本规划. 一.社区服务体系发展现状和面临的形势 社区服务体系是指以各类社区服务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