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心未泯"臧克家

  这几年去北京,常在礼士胡同东头一家宾馆下榻。早晚散步,出胡同东口,跨过南小街,沿着人行道向南走,不足三站的距离,就到了如今已经拆除了的赵堂子胡同旧址。当年,著名诗人臧克家就住在这条胡同西口路北的15号。1980年一个晴暖的冬日,我在这里第一次采访诗翁。   臧老的小院,北屋三间为正房,外带前廊,一明两暗。正中一间是客厅,房内最引人注意的是满屋悬挂的条幅,闻一多、郭沫若、茅盾、叶圣陶等名人的墨迹。凡是去过臧老家的记者,无不在文章中要记上一笔。臧老也会对来访的客人作点介绍,临了总要加上一句:很多,只有一批批轮着挂。北房西头一间,像是他的小书房,靠南临窗一张小桌,两把靠背木椅,我们对坐而谈。上世纪80年代初,中学语文课本选入了不少新文学经典作品,访问健在的课文的作者,是我一个专栏的任务。臧老的《有的人》是文学史的名篇,自然是必访的一位,来之前已经预约定下访谈的题目。   臧老那时早已“谢顶”,银发稀疏。个子不高不低,神态矍铄,行动敏捷,不像70多岁的老人。说话带家乡山东口音,语速较快。臧老详细地谈了《有的人》的写作经过、艺术感受,回答了我提出的问题。说到《有的人》决不是一时即兴之作,他读了写于《有的人》之前的《星点》一诗的片段:“‘伟大!伟大!’/说顺了嘴,/再也不觉得肉麻,/‘伟大!伟大!’/听惯了,/仿佛它就是你自家。/伟大?什么!/不过是把人性,/调换了一副铁甲。”“我爱一棵小草,/我爱一颗小星,/我爱孩子的眼,/我爱一缕炊烟,/缠起微风。”说明写作的思想基础。臧老一生追逐光明、鞭笞黑暗,光明与黑暗二元对立的审美精神也贯穿始终。我曾写《臧克家谈〈有的人〉》,刊《河南教育》1981年第3期。   我在访问记文末记述:访谈中,“臧老对我说:‘不只是因为你们那里的生活习惯、风土人情和我家乡差不多,主要是我在河南跑过好多地方:潢川、固始、息县、唐河、南阳、睢县、叶县、邓县……我的不少诗就是在河南写的。’”这是那天又一个话题。全面抗战爆发,年轻的臧克家就奔赴前方,从事抗日救亡的文化宣传工作。有一长段生活是在河南度过的。1941年秋,他在第三十一集团军编书出报,驻扎在河南叶县寺庄。第二年5月22日晨,万鸟声中,诗人写出了名诗《春鸟》。春鸟“真理一样的歌声”,“把黎明叫到了我的窗纸上”,引起诗人活泼自由的遐思。他联想到青山、绿水、草木、大地,到处都变得春意融融,人类的“活力冲涌得仿佛新生”。他却不能和春鸟自由地和鸣:“而我,有着同样早醒的一颗诗心,/也是同样的不惯寒冷,/我也有一串生命的歌,/我想唱,像你一样,/但是,我的喉头上锁着链子,/我的嗓子在痛苦地发痒。”《春鸟》是臧老苦吟的心灵乐章。他忘不了寺庄,他说,“这个沙河臂抱中的小土镇,它一下子便抓住了我的心。宁静、朴素,我飘零的心找到了家。”他忘不了那里的田野、土寨上的黄昏、沙河、卧羊山山头的古迹、早市……(《生活和诗的历程》)我们说到《春鸟》,臧老很兴奋,音调渐高,语速更快。谈话中他常常会站起来从书架上抽出他的《诗选》,翻开书,给我朗诵。40年前的军旅岁月,与战友“比翼穿过战烟的日子”,仿佛都回到眼前。他深深地眷恋着河南:“戎装踏过三千里,泥土芬芳似故园。”(《题〈中州今古〉》)他问我有没有去过叶县,问我河南农民的生活。他听着,有时面显忧思,有时爽朗大笑。笑的时候神采飞动就像个纯真的孩子。   1991年,《中学生阅读》杂志编辑部曾拟出关于读书的四个问题向全国作家学者求答。臧老也作了回答,对“请介绍你读书的习惯和方法”一问,他的回答是:“我每天坚持用脑十多小时,有工夫就读书。我看书比较用心,读得仔细,顺手在书上做批注,准备日后考查,发现错字就要在旁边纠正过来。”“答问”发表在当年第十一期《中学生阅读》。说来也巧,在同期杂志上,有一篇《臧克家的“以我为主”读书法》,文中一个差错就让臧老给“逮住”了。我们11月寄去样刊,臧老12月1日就来信说:      收到《中学生阅读》,翻阅了一下,觉得编得不错。十一月号45页倒数第九行“……怦怦而动”之下,漏了一个“灯”字。(应为“灯为之大放光明”)能更正一下吗?      臧老“答问”中所说的“看书比较用心,读得仔细”,此信可证。   1905年臧老生于山东诸城,2004年在北京逝世,享年99岁。他在新文学的土地上耕耘了70多个春秋,生前被国际诗人笔会授予至高金奖。但先生当年对朦胧诗的严厉批判、对干校生活的诗化回忆以及诗歌艺术上的不足,也受到了非议和批评。成就与缺憾,自有公论。臧老在我心中始终是一位关心民众、亲切和蔼的老人。一腔激情燃烧。一颗童心未泯。      臧克家(1905~2004),山东诸城人。自幼喜爱古诗和民歌。1923年入山东省立第一师范,接触了新文学,开始习作新诗。1930至1934年,在国立山东大学读书期间,得到闻一多、王统照的鼓励,先后出版诗集《烙印》《罪恶的黑手》,受到文坛的好评。抗日战争爆发后,在军中从事进步文化工作,后到重庆。1949年后,在华北大学、人民出版社任职。曾任全国文联委员、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诗刊》主编等。有《臧克家全集》。

  这几年去北京,常在礼士胡同东头一家宾馆下榻。早晚散步,出胡同东口,跨过南小街,沿着人行道向南走,不足三站的距离,就到了如今已经拆除了的赵堂子胡同旧址。当年,著名诗人臧克家就住在这条胡同西口路北的15号。1980年一个晴暖的冬日,我在这里第一次采访诗翁。   臧老的小院,北屋三间为正房,外带前廊,一明两暗。正中一间是客厅,房内最引人注意的是满屋悬挂的条幅,闻一多、郭沫若、茅盾、叶圣陶等名人的墨迹。凡是去过臧老家的记者,无不在文章中要记上一笔。臧老也会对来访的客人作点介绍,临了总要加上一句:很多,只有一批批轮着挂。北房西头一间,像是他的小书房,靠南临窗一张小桌,两把靠背木椅,我们对坐而谈。上世纪80年代初,中学语文课本选入了不少新文学经典作品,访问健在的课文的作者,是我一个专栏的任务。臧老的《有的人》是文学史的名篇,自然是必访的一位,来之前已经预约定下访谈的题目。   臧老那时早已“谢顶”,银发稀疏。个子不高不低,神态矍铄,行动敏捷,不像70多岁的老人。说话带家乡山东口音,语速较快。臧老详细地谈了《有的人》的写作经过、艺术感受,回答了我提出的问题。说到《有的人》决不是一时即兴之作,他读了写于《有的人》之前的《星点》一诗的片段:“‘伟大!伟大!’/说顺了嘴,/再也不觉得肉麻,/‘伟大!伟大!’/听惯了,/仿佛它就是你自家。/伟大?什么!/不过是把人性,/调换了一副铁甲。”“我爱一棵小草,/我爱一颗小星,/我爱孩子的眼,/我爱一缕炊烟,/缠起微风。”说明写作的思想基础。臧老一生追逐光明、鞭笞黑暗,光明与黑暗二元对立的审美精神也贯穿始终。我曾写《臧克家谈〈有的人〉》,刊《河南教育》1981年第3期。   我在访问记文末记述:访谈中,“臧老对我说:‘不只是因为你们那里的生活习惯、风土人情和我家乡差不多,主要是我在河南跑过好多地方:潢川、固始、息县、唐河、南阳、睢县、叶县、邓县……我的不少诗就是在河南写的。’”这是那天又一个话题。全面抗战爆发,年轻的臧克家就奔赴前方,从事抗日救亡的文化宣传工作。有一长段生活是在河南度过的。1941年秋,他在第三十一集团军编书出报,驻扎在河南叶县寺庄。第二年5月22日晨,万鸟声中,诗人写出了名诗《春鸟》。春鸟“真理一样的歌声”,“把黎明叫到了我的窗纸上”,引起诗人活泼自由的遐思。他联想到青山、绿水、草木、大地,到处都变得春意融融,人类的“活力冲涌得仿佛新生”。他却不能和春鸟自由地和鸣:“而我,有着同样早醒的一颗诗心,/也是同样的不惯寒冷,/我也有一串生命的歌,/我想唱,像你一样,/但是,我的喉头上锁着链子,/我的嗓子在痛苦地发痒。”《春鸟》是臧老苦吟的心灵乐章。他忘不了寺庄,他说,“这个沙河臂抱中的小土镇,它一下子便抓住了我的心。宁静、朴素,我飘零的心找到了家。”他忘不了那里的田野、土寨上的黄昏、沙河、卧羊山山头的古迹、早市……(《生活和诗的历程》)我们说到《春鸟》,臧老很兴奋,音调渐高,语速更快。谈话中他常常会站起来从书架上抽出他的《诗选》,翻开书,给我朗诵。40年前的军旅岁月,与战友“比翼穿过战烟的日子”,仿佛都回到眼前。他深深地眷恋着河南:“戎装踏过三千里,泥土芬芳似故园。”(《题〈中州今古〉》)他问我有没有去过叶县,问我河南农民的生活。他听着,有时面显忧思,有时爽朗大笑。笑的时候神采飞动就像个纯真的孩子。   1991年,《中学生阅读》杂志编辑部曾拟出关于读书的四个问题向全国作家学者求答。臧老也作了回答,对“请介绍你读书的习惯和方法”一问,他的回答是:“我每天坚持用脑十多小时,有工夫就读书。我看书比较用心,读得仔细,顺手在书上做批注,准备日后考查,发现错字就要在旁边纠正过来。”“答问”发表在当年第十一期《中学生阅读》。说来也巧,在同期杂志上,有一篇《臧克家的“以我为主”读书法》,文中一个差错就让臧老给“逮住”了。我们11月寄去样刊,臧老12月1日就来信说:      收到《中学生阅读》,翻阅了一下,觉得编得不错。十一月号45页倒数第九行“……怦怦而动”之下,漏了一个“灯”字。(应为“灯为之大放光明”)能更正一下吗?      臧老“答问”中所说的“看书比较用心,读得仔细”,此信可证。   1905年臧老生于山东诸城,2004年在北京逝世,享年99岁。他在新文学的土地上耕耘了70多个春秋,生前被国际诗人笔会授予至高金奖。但先生当年对朦胧诗的严厉批判、对干校生活的诗化回忆以及诗歌艺术上的不足,也受到了非议和批评。成就与缺憾,自有公论。臧老在我心中始终是一位关心民众、亲切和蔼的老人。一腔激情燃烧。一颗童心未泯。      臧克家(1905~2004),山东诸城人。自幼喜爱古诗和民歌。1923年入山东省立第一师范,接触了新文学,开始习作新诗。1930至1934年,在国立山东大学读书期间,得到闻一多、王统照的鼓励,先后出版诗集《烙印》《罪恶的黑手》,受到文坛的好评。抗日战争爆发后,在军中从事进步文化工作,后到重庆。1949年后,在华北大学、人民出版社任职。曾任全国文联委员、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诗刊》主编等。有《臧克家全集》。


相关内容

  • 守住童心(350字)作文
  • 精选作文:守住童心(350字) 作文 时间如流水般滑过,不知不觉我们已长大.岁月刻 下了泪水与微笑的痕迹,童心荡起双桨,泛起青春的涟漪. 长大了,我们选择了坚强, 选择了安静,选择了多方面思考...... 在你的心湖中是否还有一片童心的小舟正在摇曳.流 年的偷换,天真的笑容依旧灿烂,我揣着童心还在飞 ...

  • 河南省平顶山
  • 河南省平顶山.许昌.新乡2013届高三第三次调研考试语文试题 本试卷分第1卷(选择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考生做答时,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答题注意事项见答题卡.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考试结束后,只交答题卡. 第Ⅰ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 ...

  • 关于爱书的名言
  • 书籍是青年人不可分离的生命伴侣和导师。 ——高尔基 ●光阴给我们经验,读书给我们知识。——奥斯特洛夫斯基 ●和书籍生活在一起,永远不会叹气。——罗曼·罗兰 ●读一本好书,像交了一个益友。——臧克家 ●不读书的人,思想就会停止。——狄德罗 ●读书是在别人思想的帮助下,建立起自己的思想。 ——鲁巴金 ● ...

  • 关于爱书的名人语录
  • 1.读死书是害己,一开口就害人:但不读书也并不见得好. 2.读书之于头脑,好比运动之于身体.--艾迪生 3.读书譬如饮食,从容咀嚼,其味必长:大嚼大咽,终不知味也. 4.书籍把我们引入最美好的社会,使我们认识各个时代的伟大智者.关于爱书的名人语录.--史美尔斯 5.书籍是青年人不可分离的生命伴侣和导 ...

  • 关于读书的优美语句
  • 关于读书的优美语句 1.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 2.读书也像开矿一样,"沙里淘金". 3.阅读一切好书如同和过去最杰出的人谈话. 4.书籍是知识的一台电脑,题目是主机,目录是键盘,文字.标点是书籍的内存. 5.读书之于头脑,好比运动之于身体. 6 ...

  • 关于书名人名言
  • 各种蠢事,在每天阅 读好书的影响下,仿佛烤在火上一样,渐渐熔化——雨果 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莎士比亚 生活在我们这个世界里,不读书就完全不可能了解人——高尔基 书 读的越多而不假思索,你就会觉得你知道得很多;但当你读书而思考越多 的时候,你就会清楚地 ...

  • 关于书的名言的作文
  • 书籍是人类的编年史,它将整个人类积累的无数丰富的经验,世世代代传下去。”——坎耶里 “书籍是屹立在时间的汪洋大海中的灯塔。”——惠普尔 “书籍是培育我们的良师,无需鞭笞和棍打,不用言语和训斥,不收学费,也不拘形式。”——德伯里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高尔基 “理想的书籍是智慧的钥匙。”——托 ...

  • 写两句关于书的名言
  • 书,能保持我们的童心;书能保持我们的青春。 ———严文井 书籍是巨大的力量——列宁 书籍是青年人不可分离的生命伴侣和导师——高尔基 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笛卡尔 读书越多,越感到腹中空虚——雪莱 每一本书都是一个用黑字印在白纸上的 灵魂,只要我的眼睛、我的理智接触了它,它就活起来了— ...

  • 书店开张时的格言
  • 书籍是巨大的力量--列宁 书籍是青年人不可分离的生命伴侣和导师--高尔基 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笛卡尔 读书越多,越感到腹中空虚--雪莱 每一本书都是一个用黑字印在白纸上的 灵魂,只要我的眼睛.我的理智接触了它,它就活起来了--高尔基 光阴给我们经验,读书给我们知识--奥斯特洛夫斯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