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课时2

初中语文阅读练习题

(1)乡 情 陈德才

凡少小离家的人,都有一份永远也化不开的浓浓的乡情。故乡的那棵挂着一丛丛嫩绿榆

钱儿的大榆树,那片成群鹅鸭浮游欢叫的清水塘,那个与小伙伴儿捉迷藏的打谷场,那条夏

日里去游泳、摸鱼的弯弯曲曲的小河,都构成了人们一个个最美丽的梦境。

古诗云:(甲)许多动物都有一种对自己出生地的深深依恋,差不多已经构成了一种本

能。人作为具有思想感情的高等动物,赋予这种本能以更多的社会性,将其提升为对故乡这

块热土的深切执着的爱。一个人喝着家乡的水,吃着家乡的五谷杂粮,在乡亲们的眼皮底下

一点点长大;在家乡的小学校里认第一个字,读第一本书; 从家乡的田林山水开始,逐

渐认识和走进这个神秘而广袤的世界。于是,对故乡的爱, 就在这一过程中很自然地滋生于每个人的心灵深处,有着任何其他情感所难以比拟的深厚根

基。

乡情总是离不开童年的回忆。童年时的所见所闻和遇到刺激,在一个人大脑皮层中形成

最初的沟回,打下最深的烙印。天地间走来一个小小的我,没有功利的权衡,不需要礼仪的

拘谨,高兴就笑、就跳,不高兴就哭、就闹,何等自然纯真,洒脱无羁,世界万物都散发出

天真烂漫的气息,使童年的岁月宛如一首无尽延伸的诗。人过中年,再也找不回儿时对陌生

世界的那种新奇感,找不回那种全神贯注和真诚纯洁的目光。因此,人们怀念故乡,在一定

意义上也是对自己纯真无邪的童年的怀恋,是企图追回生命中失落的那一段无比珍贵的时

光。

(乙)对于流寓他乡的游子,一句乡音就足以令他热泪盈眶,心起波澜。对故乡的爱,是(丙),是对生命春天的珍惜,是一个人最真诚炽热的感情。其实,什么叫祖国,就是生于斯、长于斯的故乡的放大,就是自己生命系列的源头。海外华侨以及外籍华人,都是“中

国老乡”,他们对祖国的刻骨铭心、永无停歇的挚爱,就是乡情的凝聚与升华。

尽管远在异国天涯,游子们都有一种回故乡探访的永恒冲动,向往着(丁)的难得体验。

但是,如果经过苦心筹划,有一天你真的回到阔别已久魂牵梦绕的故乡,在夙愿得偿、感叹

唏嘘之余,也一定会有一种很强烈的陌生感和失落感:再也找不到那熟悉的小路、熟悉的杨

树林,小河也不再那样宽阔、那样富有生气。其实是一切中年之后回乡的人都会产生的一种

典型心境。这不仅仅是因为白云苍狗、世事沧桑,还由于当年的小孩已长成大人,衡量外部

世界的尺度不同、心境也变了。因此,故乡只能停留在回忆中,驻守在梦境里,在现实生活

中将永难寻觅。

乡情是一杯酽酽的茶、醇醇的酒。如果经常地品一品,就会在眼前时时闪现家乡父老殷

切的目光,就会保持更多的质朴与真诚,就会保留一份永恒的平民情结和赤子之心。

1、文中甲、乙、丙、丁四处括号里应引用的句子各是

甲 乙 丙 丁

①“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鬃毛衰。” ②“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

③“美不美,家乡水;亲不亲,故乡人。” ④“绿叶对根的情意。”

2、在第②段的横线处再续上两句话,使之与前面的句式相似、内容相吻合。

答:

3、从对自己出生地的依恋方面来说,人和动物有什么区别?(不能抄原文)

答:

4、人为什么会怀念故乡?根据文意,谈谈你的认识。

答:

5、(1)第④段划线的句子中的“斯”是什么意思?这句话如果换个表述法,你怎么说?

答:

(2)第⑤段中说:“故乡只能停留在回忆中,„„,在现实生活中将永难寻觅。”为什

么?

答:

(2)天堂的灯

2006年7月3日,星期一。洛阳市浅井头中学特别批准:允许初一(2)班的女生胡

艳艳来校上半天课。这是已经停学三年、患再生性贫血停治三个月、奄奄一息的胡艳艳最大

的幸福了。

胡艳艳家穷,母亲早逝,她和捡破烂的父亲相依为命。艳艳9岁才上学,小学几年,

她品学兼优,获得过市级和省级各类大奖28次。为了上学,她成了最苦累也最快乐的孩子。

她必须抢课堂之外的所有时间干活,只为了能让爸爸每天多捡点垃圾。可惜,15岁时,胡

艳艳患上了“再生障碍性贫血”。住院时,医生护士没能禁绝她在病床上继续她的学习,同学

们来当“二传手”复述课业,老师们也每个星期轮番到病房为她补课,她是在医院的病床上读

完了小学并考上了初中!她还发表过不少文学作品,最大的理想是“把自己的生命之火化作

一篇篇温暖人间的诗文”。

家里太穷,社会各界捐助的钱,让她的生命在不断输血中延长了三年,已经算是奇迹了。

几天前,一向坚强的胡艳艳哭了,她嘤嘤地说:“爸爸,我很想回学校上一堂课……”爸爸立

即去学校。学校惊动了,校长当即就落泪,特意批准她上半天学!八个女生用手臂交织成特

殊的“担架”,把胡艳艳架进了校园。到校,离上课还有十多分钟,每间教室都有欢迎她的队

列,还有“艳艳你好”的彩旗!一走进校园,每个人眼前的风景都有前所未有的新意——花坛、

雕塑、操场、小果园,那棵有几百年历史的老树,还有图书室、教学楼、宿舍楼、教室。

上课铃响了。看似正常中的震撼与悄然转变:人们都比往常认真了,亲近了,默契了。

老师含泪的微笑,同学们端正的坐姿,就连校园清洁工也格外勤奋起来,一遍又一遍擦洗花

坛的池壁栏杆!艳艳在靠前正中的位置坐好,笑着,但仍是没忍住,泪水撒在了桌面上——

幸福的泪、疼痛的泪,留念的泪……

这节课,是老师特意安排的,艳艳最喜欢的作文课。

老师在黑板上写下的作文题是:《今天》。

同学们都含着泪在写,包括平日最讨厌作文的同学。

“我有许多„今天‟没能做到最好。今天,我又回到学校了,这里是我的天堂……” 胡艳艳

在本子上一字一字的写,很重很慢……

胡艳艳的作文没有写完。她写的最后一行字是:我真想做一盏灯,挂在这人间天堂的上

空……她晕倒了。送医院后,由学校发起,一场来自四面八方的义捐又自发形成,但,艳艳

生命的火焰已经燃至极限了。

2006年7月7日,艳艳走了。但,她把天堂的灯留给了大家。(选自《杂文报》)

1. 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

2为什么说艳艳流的泪是“幸福的泪、疼痛的泪,留念的泪……”,请结合文章,具体说说其

中的原因。

幸福:

疼痛:

留念:

3. 联系全文内容,说说你对“我真想做一盏灯,挂在这人间天堂的上空”这句话的理解。

4. 假如你是艳艳的同学,或你的身边也有艳艳这样的同学,你会对他说些什么、做些什么?

说的话:

做的事:

5. 艳艳的生命之灯即将燃尽,却还坚持去上半天课,你怎么看待这件事。

(3)人生的标点符号

我的一生是一句话,母亲最希望我把它推敲得美丽些、生动些。我用我的脚印落成文字,

将它书写在时间的稿笺上。后人为我堆起的那座坟墓,想来就是句末的标点了。

那么,我将表达出怎样的意思呢?

我将脚印首先落成“善”字——我觉得它是最不可缺少的。母亲发现后,点了点头,却

又说:“这还不够,后人只能在句末给你点成逗号。”

但我渴慕一个表示完整的句子。于是我又将脚印落成“信”字——我觉得它是最靠得住

的。母亲发现后,点了点头,却又说:“这还不够,后人只能在句末给你点成逗号。”

于是我将脚印落成“顽强”,落成“进取”,落成“创造”——我觉得它们都是闪闪发

光的。母亲睁着昏花的老眼见了,点了点头,却依然说:“这还不够„„”

我茫然了。

“任何人都不会得到句号的,”白发苍苍的母亲叹息了一声,补充说,“可贵的,孩子,

是你一直在争取句号。这样你将会赢得一个能够竖立起来的感叹号。”

回答问题

1.联系全文看,文中的“我”一直认为“句末的标点”应该是什么标点?从哪句话中

可以看出?

2.文中加点的“这”,具体指代什么内容?

3.白发苍苍的母亲叹息一声的原因是什么?用文中一句话回答。

4.本文中运用得最成功的修辞方法是什么?请从文中摘出两个例句。

5.用“人生——文字——坟墓——标点”的顺序和要点,写出概括本文主要内容。不

超过40字。

6.写出“推敲”这个典故由来的两句诗。

(4)鲁迅生活片断

20年代,我在北京大学读研究生,正值鲁迅先生在北大任教,有幸得到他亲自教诲,他

讲授的《苦闷的象征》等课程,使我受到很大教育。他提出“艺术的出路是为大众服务;创

作要担负起社会责任;作品的使命就是要站在大众的立场上,唤起读者的爱国[ ]。正是

鲁迅先生拨亮我心中的向上火花,也正是鲁迅先生激发我写诗撰文,抨击时弊。那时先生上....

课,穿蓝色布衫,留很长的头发,还将铅笔夹在右耳上。开始我对先生耳上夹铅笔有些不解,

恰有一次课后同行,至景山拐角,我见铅笔仍在先生耳和长发间夹着,便问他耳朵上老夹着

铅笔干什么?他说:“我是改讲义上字用的。讲义印得仓促,错字很多,随时发现随时作个

记号,将来好统一改正,免得误了学生。”先生在北京大学教书,经常早来晚走,来有及回

家吃饭,就在红楼前的小饭摊上随便吃一点。一次,下课后我和先生路过小饭摊,他问我回

家吃饭,还是在小摊上吃一点。我说:“随便。”他说:“那好,咱们就吃这荞麦条子吧!

皇帝老儿未必享受过这么美味的佳肴。”这种小饭摊多卖玉米窝头,荞麦烙烙之类,来用餐..

的也都是些人力车夫,卖报童叟。饭摊上只有一个条案,全无桌椅可用,端上一大碗荞麦面..

很是显眼,鲁迅先生却十分泰然,津津有味地吃着,还不时向周围的人点头。

回答问题

1.文中方括号内应填入最恰当的词是 ( )

A 、情绪 B、感情 C、激情 D、热情

2.把文章分成三部分:

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

第三部分:

3.为每一部分选择一个最合文意的小标题。

第一部分的小标题是( )

A 、教育 B、教诲 C、拨亮火花 D、为大众服务 E、听鲁迅讲课

第二部分的小标题是( )

A 、夹铅笔 B、免得误学生 C、改正 D、讲义错字多 E、不拘小节的

先生

第三部分的小标题是( )

A 、早来晚走 B、吃饭 C、鲁迅请我吃饭 D、津津有味 E、小饭摊

4.本文写的几件小事表现鲁迅先生的什么思想品质和性格特征?

5.本文是按什么线索组织材料的?

(5)临窗看柳 今年春天,虽然春寒料峭,但柳枝仍早早返绿,一夜之间,新绿满枝,煞是可爱。但.

我因为竞选课代表失败了,心情很不好,坐在椅子上,呆呆地望着窗外。

风乍起,柳枝欢快地笑着、跳着,展示着自己,眼角、眉间洋溢着无限欢乐。我似乎

听到一曲柳哨的歌。歌声中片片柳絮随风飞舞。 .

一会儿,风停了,柳枝恢复了它的平静,垂了下去,它不能载歌载舞了,心中一定有着

淡淡的忧伤,虽是这样,柳枝依然保留着那象征活力的绿色,希望能再把绿色写在天空。

就这样,柳枝周而复始起飘起、落下;年复一年地返青、枯黄,永恒不变如一条真理。

我看了许久,也明白了许多;如果你有空,就看看窗外,看看柳树,用心支体公,你也会明

白许多。

1.给下列加点字注间。

(1)煞 ;(2)柳絮: 。 .

2.“料峭”的含义是 。

文章开头写“春寒料峭”,其目的是为了: 。

3.从全文看,柳枝的突出特点是 。(从下列词语选

出两个:活泼 乐观 严肃 勤奋 积极 圆滑)

4.首段中描绘的“窗外”和最后一段的“窗外”含义完全一样吗?请简述理由。

答: 。

5.从写作意图看,“心中一定有着淡淡的忧伤”一句写出了 。由

此可见,本文明写的是 ,实际要写的是 ,这是一种 的写法。

6.结尾说“我”“明白了许多”。据你看,他明白了什么?

答: 。

7.全文共4段,请用“||”来划分段落,画在下面。

(1) (2) (3) (4)

8.文中运用不少拟人的修辞手法,请从文中找出一个例句。

拟人: 。

(6)秋天的怀念

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

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母亲就悄

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

眼边红红的,看着我。“听说北海的花儿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她总是这么说。母亲

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痪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这

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活着有什么劲!”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

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

可我却一直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后来妹妹告诉我,她常常肝疼得整宿整

宿翻来覆去地睡不着觉。

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着。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

“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什么时候?”

“你要是愿意,就明天?”她说。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好吧,就明天。”我说。

她高兴得一会儿坐下,一会儿站起:“那就赶紧准备准备。”“唉呀,烦不烦?几步路,有

什么好准备的!”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着:“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

你小时候最爱吃那儿的豌豆黄儿。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

跟着,一脚踩扁一个„„”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

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

邻居们把她抬上车时,她还在大口大口地吐着鲜血。我没想到她已经病成那样。看着三轮车

远去,也绝没有想到那竟是永远的诀别。

邻居的小伙子背着我去看她的时候,她正艰难地呼吸着,像她那一生艰难的生活。别人告诉

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

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

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

儿,要好好儿活„„

1、第一段写“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这“无常”是什么意思?这一段中最能表现“无

常”的两个词是什么?

2、当“我”暴怒无常的时候,母亲是怎样做的呢?分析一下这样做的原因。

3、文章的结尾写“我”去北海观赏菊花,你认为这样安排有哪些作用?

参考答案

(1)乡情

1、甲② 乙③ 丙④ 丁①(每项0.5分,共2分)

2、开放型题目,没有固定答案。只要内容与前文相吻合,句式相似,语句通顺,即可得满分。一句不恰当扣2分,扣完3分为止。(3分)

3、动物只是一种本能,而人对故乡热土是一种深切而执着的爱。(答案不唯一,意思对即可)(3分)

4、因为童年天真、烂漫、纯朴、坦诚、全神贯注,对陌生世界充满好奇心和刺激感,而人过中年,这些都再也找不回来了。为了追回生命中失落的那段无比珍贵的时光,人们就会怀念故乡。(只要能将中年和童年相比较,内容较全面,语言通顺,就可得满分)(3分)

5、(1)“斯”是“这里”的意思。换个表述法:其实,祖国就是在这里生、在这里长的故乡,只不过这个故乡更大些罢了,这里就是自己生命系列的源头。(答案不唯一,只要意思对即可。前一问1分,第二问2分。“更大的故乡”、“生命的源头”两个要点各1分)

(2)因为白云苍狗、世事沧桑,还由于中年之后衡量外部世界的尺度不同、心境也变了。

(如果不用原文,自己组织文字也可以,只要意思对即可)(2分)

(2)天堂的灯

1. 胡艳艳虽然得了绝症但是仍旧勤奋的学习.

2. 幸福--胡艳艳回到了怀念已久的中学.

疼痛--因为自己的病而使得自己无法来享受上学的快乐, 以及父母与老师同学的关心

留念--自己对于学校, 课本, 人事物的留念.. 曾经熟悉无比的地方可能无法再看到

3. 理解---

知道了自己可能会离开这个世界... 但是仍旧很眷恋这里的人事物. 不想离开他们, 只想远远的关注着.

4. 说的话--努力, 你一定可以撑下去的~~!!

做的事--帮胡艳艳整理笔记, 尽量将老师所说的复述给胡艳艳

5. 明知道自己的身体状况不好, 但是仍旧想要去看看曾经学习的地方, 这让我感到.. 胡艳艳是多么的喜欢上学.. 只是希望可以和平常人一样.. 每天都去上学.. 但是因为身体的不允许.. 也只能够靠同学的笔记来学习.. 就算是生命之灯即将燃尽也想要再次坐在那熟悉的座位。

(3)人生的标点符号

1.句号 “是你一直在争取句号

2.善,信,顽强,进取,创造

3.“任何人都不会得到句号的。”

4.比喻 比如“人生是一句话”,又如“我用我的脚印落成文字”。

5.人生是一句话,要由我们的脚印落成美丽生动的文字,让后人为我们堆起的那座坟

墓竖起一个感叹号。

6.“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4)鲁迅生活片段

1.D

2.第一部分:开头„„“抨击时弊”。第二部分:“那时先生上课„„免得误了学生。”

第三部分:“先生在北京大学教书„„点头。”

3.第一部分小标题是:拨亮火花;第二部分小标题是:“不拘小节的先生;第三部分

小标题是:早来晚走。

4.本文通过三件小事表现了鲁迅先生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对青年的谆谆教诲。

5.本文是以事情的性质为线索组织材料的。

(5)临窗看柳

1.(1)sh à(2)s ù

2.微寒 衬托柳枝生命力顽强(或:突出柳枝的特点)

3.乐观 积极

4.不完全一样 前一个指实景,后一个指更广阔的天地

5.人的心情 柳 人 借物写人(写“象征”算错)

6.明白了人不仅在顺利时应尽显才华,更应在失利时保持乐观、积极的态度

7.(1)||(2)(3)||(4)

8.柳枝欢快地笑着、跳着

(一)1、当“我”暴怒时,“母亲就悄悄的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听着我的动静”;当“我”静下来的时候,“她又悄悄地进来”,与我交谈,有意避开“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是母亲让我尽情发泄,避免刺激我那颗已伤痕累累的心。 2、照应前文,

含蓄地揭示了主题。从烂漫的菊花中,记起母亲的话“要好好儿活”。 3、①ch ǒu 看 ②zh àn 裂开

(二)1、“小姑娘也是一个病人的家属,我不知她的病人在床上煎熬着怎样的痛苦,但是她的心里仍装着美。” 2、是说生活的磨炼使人变俗了,就会缺乏对美好事物的敏感、对美的追求。所以,在她发现这块“月光手帕”前,“我”已将楼梯走了几遍,却毫无美的发 3、扣住“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人生能享受片刻的欢愉”来谈。 4、(略)

(三)1、秋天美好景物 热爱秋天、赞美秋天 2、(1)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秋天悄悄地、不知不觉来到的情状。(2)形象地写出雁儿南飞时的思乡之情。 3、不能。从内容上看,“霜花”落下就不动了,故形成的过程用“走进”表示;“秋向深处走去”是指秋意一天天浓起来,用“走去”可准确地写出发展变化的情态。 4、九月的初秋,仍有着夏天的余韵;(秋略);秋向深处走去,奏响了冬的序曲;然而春天也派来了使者。它深沉中透露着成熟,冷峻中洋溢着热情。

(四)1、细节描写:科长求教的眼光,处长擅长领会意图的聪明眼光,美丽的女秘书跟局长咬耳朵,班主任“瞪”了调皮学生一眼等。分析其作用:局机关干部的眼光、咬耳朵等细节可从僵化的管理体制、官僚气十足的机关作风的角度作答。班主任的那一眼“瞪”可从“瞪”走了学生的想象力的角度回答。 2、大学生表现出起哄式的热闹,小学生的热闹表现为思维的活跃 3、略。言之有理即可。4、可从电视台达到了测验目的的角度回答。 5、可从机械、死板的教育,僵化缺乏活力的管理体制的角度回答。

(五)1.老天不长眼,不认识有才能的人。表现了弟弟自恃“才高”,不但狂妄无知,而且不能正确认识自己落榜的原因。2.只有艰苦奋斗,才能获得幸福。3.提示:抓住弟弟落榜后的怨言和拿到哥哥录取通知书的言行回答即可。4.无论做什么只有脚踏实地,刻苦钻研,奋斗不息,才能取得成功。

(六)、1.一位母亲为失去了一只手的儿子买到了一只羊皮手套。(或“女店主将一只羊皮手套卖给了一对母子”) (意对即可。)2.原来这位少年压根儿就没有右手。 (意对即可。)3.不设统一答案。(意对即可。选择一处回答,例:文章开头写女店主为自己的双手美容、为自己漂亮白皙的手陶醉,主要是为下文女店主发现那儿子只有一只手受到震惊并主动卖出一只手套形成鲜明对比。文章结尾写女店主卖出一只手套后端详自己健康而修长的双手,表现了女店主富有同情心,点明了文章中心。(意对即可。)

4.不设统一答案。(可结合文章结尾就女店主虽然赔了钱却获得极大满足,体现做人价值发表看法,也可从其他方面谈,一定要有理有据。视观点及理由、语言表述按4、3、2、1四个等级给分,只要做答,即给1分。)

(七)1.表面原因:“给的答案是错的,错的答案不能得分。”实质原因:学生们没有怀疑精神。

2.此题从文中第⑥段即可找到答案:正当传递凯蒂旺普斯的头骨时,他告诉我们有关这种动物一切都没有遗留下来。

3.大胆怀疑的精神,敢于发问的勇气。

4.意味着对老师所讲的内容产生了怀疑。

5.先抑后扬 使读者更容易接受作者的观点

6.两件事:一是关于凯蒂旺普斯的故事;一是老师说他的汽车是活的生物。说明怀特森老师时刻注意教给学生要有怀疑精神和坚持真理的毅力。

1.上海,黄浦江(或者最后一句话直接给出的地名)(2分)

2.带着坚毅的决心,最后的沉着,镇定安详,没有一丝的紧张的神色,没有伤感,没有悲哀,只有坚定的决心。正是因为“我”有着一颗赤诚的爱国之心,有一种大义凛然不可侵犯的浩然正气才有这样的心情。(找词语或句子2分,原因说明1分)

3、一看到一个日本兵或一面日本旗经过校门,立刻便停课,并且立即地将学校关闭结束。” (2分) 4、景物描写(或环境描写),反衬作用 (2分)

5、既写出学生们对学校、对家乡、对祖国的依恋,又表达了学生们对日本侵略者的强烈愤慨。 (2分) 6、两文情境、气氛相似,师生表现相似,都表现了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3分)

初中语文阅读练习题

(1)乡 情 陈德才

凡少小离家的人,都有一份永远也化不开的浓浓的乡情。故乡的那棵挂着一丛丛嫩绿榆

钱儿的大榆树,那片成群鹅鸭浮游欢叫的清水塘,那个与小伙伴儿捉迷藏的打谷场,那条夏

日里去游泳、摸鱼的弯弯曲曲的小河,都构成了人们一个个最美丽的梦境。

古诗云:(甲)许多动物都有一种对自己出生地的深深依恋,差不多已经构成了一种本

能。人作为具有思想感情的高等动物,赋予这种本能以更多的社会性,将其提升为对故乡这

块热土的深切执着的爱。一个人喝着家乡的水,吃着家乡的五谷杂粮,在乡亲们的眼皮底下

一点点长大;在家乡的小学校里认第一个字,读第一本书; 从家乡的田林山水开始,逐

渐认识和走进这个神秘而广袤的世界。于是,对故乡的爱, 就在这一过程中很自然地滋生于每个人的心灵深处,有着任何其他情感所难以比拟的深厚根

基。

乡情总是离不开童年的回忆。童年时的所见所闻和遇到刺激,在一个人大脑皮层中形成

最初的沟回,打下最深的烙印。天地间走来一个小小的我,没有功利的权衡,不需要礼仪的

拘谨,高兴就笑、就跳,不高兴就哭、就闹,何等自然纯真,洒脱无羁,世界万物都散发出

天真烂漫的气息,使童年的岁月宛如一首无尽延伸的诗。人过中年,再也找不回儿时对陌生

世界的那种新奇感,找不回那种全神贯注和真诚纯洁的目光。因此,人们怀念故乡,在一定

意义上也是对自己纯真无邪的童年的怀恋,是企图追回生命中失落的那一段无比珍贵的时

光。

(乙)对于流寓他乡的游子,一句乡音就足以令他热泪盈眶,心起波澜。对故乡的爱,是(丙),是对生命春天的珍惜,是一个人最真诚炽热的感情。其实,什么叫祖国,就是生于斯、长于斯的故乡的放大,就是自己生命系列的源头。海外华侨以及外籍华人,都是“中

国老乡”,他们对祖国的刻骨铭心、永无停歇的挚爱,就是乡情的凝聚与升华。

尽管远在异国天涯,游子们都有一种回故乡探访的永恒冲动,向往着(丁)的难得体验。

但是,如果经过苦心筹划,有一天你真的回到阔别已久魂牵梦绕的故乡,在夙愿得偿、感叹

唏嘘之余,也一定会有一种很强烈的陌生感和失落感:再也找不到那熟悉的小路、熟悉的杨

树林,小河也不再那样宽阔、那样富有生气。其实是一切中年之后回乡的人都会产生的一种

典型心境。这不仅仅是因为白云苍狗、世事沧桑,还由于当年的小孩已长成大人,衡量外部

世界的尺度不同、心境也变了。因此,故乡只能停留在回忆中,驻守在梦境里,在现实生活

中将永难寻觅。

乡情是一杯酽酽的茶、醇醇的酒。如果经常地品一品,就会在眼前时时闪现家乡父老殷

切的目光,就会保持更多的质朴与真诚,就会保留一份永恒的平民情结和赤子之心。

1、文中甲、乙、丙、丁四处括号里应引用的句子各是

甲 乙 丙 丁

①“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鬃毛衰。” ②“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

③“美不美,家乡水;亲不亲,故乡人。” ④“绿叶对根的情意。”

2、在第②段的横线处再续上两句话,使之与前面的句式相似、内容相吻合。

答:

3、从对自己出生地的依恋方面来说,人和动物有什么区别?(不能抄原文)

答:

4、人为什么会怀念故乡?根据文意,谈谈你的认识。

答:

5、(1)第④段划线的句子中的“斯”是什么意思?这句话如果换个表述法,你怎么说?

答:

(2)第⑤段中说:“故乡只能停留在回忆中,„„,在现实生活中将永难寻觅。”为什

么?

答:

(2)天堂的灯

2006年7月3日,星期一。洛阳市浅井头中学特别批准:允许初一(2)班的女生胡

艳艳来校上半天课。这是已经停学三年、患再生性贫血停治三个月、奄奄一息的胡艳艳最大

的幸福了。

胡艳艳家穷,母亲早逝,她和捡破烂的父亲相依为命。艳艳9岁才上学,小学几年,

她品学兼优,获得过市级和省级各类大奖28次。为了上学,她成了最苦累也最快乐的孩子。

她必须抢课堂之外的所有时间干活,只为了能让爸爸每天多捡点垃圾。可惜,15岁时,胡

艳艳患上了“再生障碍性贫血”。住院时,医生护士没能禁绝她在病床上继续她的学习,同学

们来当“二传手”复述课业,老师们也每个星期轮番到病房为她补课,她是在医院的病床上读

完了小学并考上了初中!她还发表过不少文学作品,最大的理想是“把自己的生命之火化作

一篇篇温暖人间的诗文”。

家里太穷,社会各界捐助的钱,让她的生命在不断输血中延长了三年,已经算是奇迹了。

几天前,一向坚强的胡艳艳哭了,她嘤嘤地说:“爸爸,我很想回学校上一堂课……”爸爸立

即去学校。学校惊动了,校长当即就落泪,特意批准她上半天学!八个女生用手臂交织成特

殊的“担架”,把胡艳艳架进了校园。到校,离上课还有十多分钟,每间教室都有欢迎她的队

列,还有“艳艳你好”的彩旗!一走进校园,每个人眼前的风景都有前所未有的新意——花坛、

雕塑、操场、小果园,那棵有几百年历史的老树,还有图书室、教学楼、宿舍楼、教室。

上课铃响了。看似正常中的震撼与悄然转变:人们都比往常认真了,亲近了,默契了。

老师含泪的微笑,同学们端正的坐姿,就连校园清洁工也格外勤奋起来,一遍又一遍擦洗花

坛的池壁栏杆!艳艳在靠前正中的位置坐好,笑着,但仍是没忍住,泪水撒在了桌面上——

幸福的泪、疼痛的泪,留念的泪……

这节课,是老师特意安排的,艳艳最喜欢的作文课。

老师在黑板上写下的作文题是:《今天》。

同学们都含着泪在写,包括平日最讨厌作文的同学。

“我有许多„今天‟没能做到最好。今天,我又回到学校了,这里是我的天堂……” 胡艳艳

在本子上一字一字的写,很重很慢……

胡艳艳的作文没有写完。她写的最后一行字是:我真想做一盏灯,挂在这人间天堂的上

空……她晕倒了。送医院后,由学校发起,一场来自四面八方的义捐又自发形成,但,艳艳

生命的火焰已经燃至极限了。

2006年7月7日,艳艳走了。但,她把天堂的灯留给了大家。(选自《杂文报》)

1. 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

2为什么说艳艳流的泪是“幸福的泪、疼痛的泪,留念的泪……”,请结合文章,具体说说其

中的原因。

幸福:

疼痛:

留念:

3. 联系全文内容,说说你对“我真想做一盏灯,挂在这人间天堂的上空”这句话的理解。

4. 假如你是艳艳的同学,或你的身边也有艳艳这样的同学,你会对他说些什么、做些什么?

说的话:

做的事:

5. 艳艳的生命之灯即将燃尽,却还坚持去上半天课,你怎么看待这件事。

(3)人生的标点符号

我的一生是一句话,母亲最希望我把它推敲得美丽些、生动些。我用我的脚印落成文字,

将它书写在时间的稿笺上。后人为我堆起的那座坟墓,想来就是句末的标点了。

那么,我将表达出怎样的意思呢?

我将脚印首先落成“善”字——我觉得它是最不可缺少的。母亲发现后,点了点头,却

又说:“这还不够,后人只能在句末给你点成逗号。”

但我渴慕一个表示完整的句子。于是我又将脚印落成“信”字——我觉得它是最靠得住

的。母亲发现后,点了点头,却又说:“这还不够,后人只能在句末给你点成逗号。”

于是我将脚印落成“顽强”,落成“进取”,落成“创造”——我觉得它们都是闪闪发

光的。母亲睁着昏花的老眼见了,点了点头,却依然说:“这还不够„„”

我茫然了。

“任何人都不会得到句号的,”白发苍苍的母亲叹息了一声,补充说,“可贵的,孩子,

是你一直在争取句号。这样你将会赢得一个能够竖立起来的感叹号。”

回答问题

1.联系全文看,文中的“我”一直认为“句末的标点”应该是什么标点?从哪句话中

可以看出?

2.文中加点的“这”,具体指代什么内容?

3.白发苍苍的母亲叹息一声的原因是什么?用文中一句话回答。

4.本文中运用得最成功的修辞方法是什么?请从文中摘出两个例句。

5.用“人生——文字——坟墓——标点”的顺序和要点,写出概括本文主要内容。不

超过40字。

6.写出“推敲”这个典故由来的两句诗。

(4)鲁迅生活片断

20年代,我在北京大学读研究生,正值鲁迅先生在北大任教,有幸得到他亲自教诲,他

讲授的《苦闷的象征》等课程,使我受到很大教育。他提出“艺术的出路是为大众服务;创

作要担负起社会责任;作品的使命就是要站在大众的立场上,唤起读者的爱国[ ]。正是

鲁迅先生拨亮我心中的向上火花,也正是鲁迅先生激发我写诗撰文,抨击时弊。那时先生上....

课,穿蓝色布衫,留很长的头发,还将铅笔夹在右耳上。开始我对先生耳上夹铅笔有些不解,

恰有一次课后同行,至景山拐角,我见铅笔仍在先生耳和长发间夹着,便问他耳朵上老夹着

铅笔干什么?他说:“我是改讲义上字用的。讲义印得仓促,错字很多,随时发现随时作个

记号,将来好统一改正,免得误了学生。”先生在北京大学教书,经常早来晚走,来有及回

家吃饭,就在红楼前的小饭摊上随便吃一点。一次,下课后我和先生路过小饭摊,他问我回

家吃饭,还是在小摊上吃一点。我说:“随便。”他说:“那好,咱们就吃这荞麦条子吧!

皇帝老儿未必享受过这么美味的佳肴。”这种小饭摊多卖玉米窝头,荞麦烙烙之类,来用餐..

的也都是些人力车夫,卖报童叟。饭摊上只有一个条案,全无桌椅可用,端上一大碗荞麦面..

很是显眼,鲁迅先生却十分泰然,津津有味地吃着,还不时向周围的人点头。

回答问题

1.文中方括号内应填入最恰当的词是 ( )

A 、情绪 B、感情 C、激情 D、热情

2.把文章分成三部分:

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

第三部分:

3.为每一部分选择一个最合文意的小标题。

第一部分的小标题是( )

A 、教育 B、教诲 C、拨亮火花 D、为大众服务 E、听鲁迅讲课

第二部分的小标题是( )

A 、夹铅笔 B、免得误学生 C、改正 D、讲义错字多 E、不拘小节的

先生

第三部分的小标题是( )

A 、早来晚走 B、吃饭 C、鲁迅请我吃饭 D、津津有味 E、小饭摊

4.本文写的几件小事表现鲁迅先生的什么思想品质和性格特征?

5.本文是按什么线索组织材料的?

(5)临窗看柳 今年春天,虽然春寒料峭,但柳枝仍早早返绿,一夜之间,新绿满枝,煞是可爱。但.

我因为竞选课代表失败了,心情很不好,坐在椅子上,呆呆地望着窗外。

风乍起,柳枝欢快地笑着、跳着,展示着自己,眼角、眉间洋溢着无限欢乐。我似乎

听到一曲柳哨的歌。歌声中片片柳絮随风飞舞。 .

一会儿,风停了,柳枝恢复了它的平静,垂了下去,它不能载歌载舞了,心中一定有着

淡淡的忧伤,虽是这样,柳枝依然保留着那象征活力的绿色,希望能再把绿色写在天空。

就这样,柳枝周而复始起飘起、落下;年复一年地返青、枯黄,永恒不变如一条真理。

我看了许久,也明白了许多;如果你有空,就看看窗外,看看柳树,用心支体公,你也会明

白许多。

1.给下列加点字注间。

(1)煞 ;(2)柳絮: 。 .

2.“料峭”的含义是 。

文章开头写“春寒料峭”,其目的是为了: 。

3.从全文看,柳枝的突出特点是 。(从下列词语选

出两个:活泼 乐观 严肃 勤奋 积极 圆滑)

4.首段中描绘的“窗外”和最后一段的“窗外”含义完全一样吗?请简述理由。

答: 。

5.从写作意图看,“心中一定有着淡淡的忧伤”一句写出了 。由

此可见,本文明写的是 ,实际要写的是 ,这是一种 的写法。

6.结尾说“我”“明白了许多”。据你看,他明白了什么?

答: 。

7.全文共4段,请用“||”来划分段落,画在下面。

(1) (2) (3) (4)

8.文中运用不少拟人的修辞手法,请从文中找出一个例句。

拟人: 。

(6)秋天的怀念

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

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母亲就悄

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

眼边红红的,看着我。“听说北海的花儿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她总是这么说。母亲

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痪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这

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活着有什么劲!”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

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

可我却一直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后来妹妹告诉我,她常常肝疼得整宿整

宿翻来覆去地睡不着觉。

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着。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

“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什么时候?”

“你要是愿意,就明天?”她说。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好吧,就明天。”我说。

她高兴得一会儿坐下,一会儿站起:“那就赶紧准备准备。”“唉呀,烦不烦?几步路,有

什么好准备的!”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着:“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

你小时候最爱吃那儿的豌豆黄儿。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

跟着,一脚踩扁一个„„”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

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

邻居们把她抬上车时,她还在大口大口地吐着鲜血。我没想到她已经病成那样。看着三轮车

远去,也绝没有想到那竟是永远的诀别。

邻居的小伙子背着我去看她的时候,她正艰难地呼吸着,像她那一生艰难的生活。别人告诉

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

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

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

儿,要好好儿活„„

1、第一段写“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这“无常”是什么意思?这一段中最能表现“无

常”的两个词是什么?

2、当“我”暴怒无常的时候,母亲是怎样做的呢?分析一下这样做的原因。

3、文章的结尾写“我”去北海观赏菊花,你认为这样安排有哪些作用?

参考答案

(1)乡情

1、甲② 乙③ 丙④ 丁①(每项0.5分,共2分)

2、开放型题目,没有固定答案。只要内容与前文相吻合,句式相似,语句通顺,即可得满分。一句不恰当扣2分,扣完3分为止。(3分)

3、动物只是一种本能,而人对故乡热土是一种深切而执着的爱。(答案不唯一,意思对即可)(3分)

4、因为童年天真、烂漫、纯朴、坦诚、全神贯注,对陌生世界充满好奇心和刺激感,而人过中年,这些都再也找不回来了。为了追回生命中失落的那段无比珍贵的时光,人们就会怀念故乡。(只要能将中年和童年相比较,内容较全面,语言通顺,就可得满分)(3分)

5、(1)“斯”是“这里”的意思。换个表述法:其实,祖国就是在这里生、在这里长的故乡,只不过这个故乡更大些罢了,这里就是自己生命系列的源头。(答案不唯一,只要意思对即可。前一问1分,第二问2分。“更大的故乡”、“生命的源头”两个要点各1分)

(2)因为白云苍狗、世事沧桑,还由于中年之后衡量外部世界的尺度不同、心境也变了。

(如果不用原文,自己组织文字也可以,只要意思对即可)(2分)

(2)天堂的灯

1. 胡艳艳虽然得了绝症但是仍旧勤奋的学习.

2. 幸福--胡艳艳回到了怀念已久的中学.

疼痛--因为自己的病而使得自己无法来享受上学的快乐, 以及父母与老师同学的关心

留念--自己对于学校, 课本, 人事物的留念.. 曾经熟悉无比的地方可能无法再看到

3. 理解---

知道了自己可能会离开这个世界... 但是仍旧很眷恋这里的人事物. 不想离开他们, 只想远远的关注着.

4. 说的话--努力, 你一定可以撑下去的~~!!

做的事--帮胡艳艳整理笔记, 尽量将老师所说的复述给胡艳艳

5. 明知道自己的身体状况不好, 但是仍旧想要去看看曾经学习的地方, 这让我感到.. 胡艳艳是多么的喜欢上学.. 只是希望可以和平常人一样.. 每天都去上学.. 但是因为身体的不允许.. 也只能够靠同学的笔记来学习.. 就算是生命之灯即将燃尽也想要再次坐在那熟悉的座位。

(3)人生的标点符号

1.句号 “是你一直在争取句号

2.善,信,顽强,进取,创造

3.“任何人都不会得到句号的。”

4.比喻 比如“人生是一句话”,又如“我用我的脚印落成文字”。

5.人生是一句话,要由我们的脚印落成美丽生动的文字,让后人为我们堆起的那座坟

墓竖起一个感叹号。

6.“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4)鲁迅生活片段

1.D

2.第一部分:开头„„“抨击时弊”。第二部分:“那时先生上课„„免得误了学生。”

第三部分:“先生在北京大学教书„„点头。”

3.第一部分小标题是:拨亮火花;第二部分小标题是:“不拘小节的先生;第三部分

小标题是:早来晚走。

4.本文通过三件小事表现了鲁迅先生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对青年的谆谆教诲。

5.本文是以事情的性质为线索组织材料的。

(5)临窗看柳

1.(1)sh à(2)s ù

2.微寒 衬托柳枝生命力顽强(或:突出柳枝的特点)

3.乐观 积极

4.不完全一样 前一个指实景,后一个指更广阔的天地

5.人的心情 柳 人 借物写人(写“象征”算错)

6.明白了人不仅在顺利时应尽显才华,更应在失利时保持乐观、积极的态度

7.(1)||(2)(3)||(4)

8.柳枝欢快地笑着、跳着

(一)1、当“我”暴怒时,“母亲就悄悄的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听着我的动静”;当“我”静下来的时候,“她又悄悄地进来”,与我交谈,有意避开“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是母亲让我尽情发泄,避免刺激我那颗已伤痕累累的心。 2、照应前文,

含蓄地揭示了主题。从烂漫的菊花中,记起母亲的话“要好好儿活”。 3、①ch ǒu 看 ②zh àn 裂开

(二)1、“小姑娘也是一个病人的家属,我不知她的病人在床上煎熬着怎样的痛苦,但是她的心里仍装着美。” 2、是说生活的磨炼使人变俗了,就会缺乏对美好事物的敏感、对美的追求。所以,在她发现这块“月光手帕”前,“我”已将楼梯走了几遍,却毫无美的发 3、扣住“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人生能享受片刻的欢愉”来谈。 4、(略)

(三)1、秋天美好景物 热爱秋天、赞美秋天 2、(1)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秋天悄悄地、不知不觉来到的情状。(2)形象地写出雁儿南飞时的思乡之情。 3、不能。从内容上看,“霜花”落下就不动了,故形成的过程用“走进”表示;“秋向深处走去”是指秋意一天天浓起来,用“走去”可准确地写出发展变化的情态。 4、九月的初秋,仍有着夏天的余韵;(秋略);秋向深处走去,奏响了冬的序曲;然而春天也派来了使者。它深沉中透露着成熟,冷峻中洋溢着热情。

(四)1、细节描写:科长求教的眼光,处长擅长领会意图的聪明眼光,美丽的女秘书跟局长咬耳朵,班主任“瞪”了调皮学生一眼等。分析其作用:局机关干部的眼光、咬耳朵等细节可从僵化的管理体制、官僚气十足的机关作风的角度作答。班主任的那一眼“瞪”可从“瞪”走了学生的想象力的角度回答。 2、大学生表现出起哄式的热闹,小学生的热闹表现为思维的活跃 3、略。言之有理即可。4、可从电视台达到了测验目的的角度回答。 5、可从机械、死板的教育,僵化缺乏活力的管理体制的角度回答。

(五)1.老天不长眼,不认识有才能的人。表现了弟弟自恃“才高”,不但狂妄无知,而且不能正确认识自己落榜的原因。2.只有艰苦奋斗,才能获得幸福。3.提示:抓住弟弟落榜后的怨言和拿到哥哥录取通知书的言行回答即可。4.无论做什么只有脚踏实地,刻苦钻研,奋斗不息,才能取得成功。

(六)、1.一位母亲为失去了一只手的儿子买到了一只羊皮手套。(或“女店主将一只羊皮手套卖给了一对母子”) (意对即可。)2.原来这位少年压根儿就没有右手。 (意对即可。)3.不设统一答案。(意对即可。选择一处回答,例:文章开头写女店主为自己的双手美容、为自己漂亮白皙的手陶醉,主要是为下文女店主发现那儿子只有一只手受到震惊并主动卖出一只手套形成鲜明对比。文章结尾写女店主卖出一只手套后端详自己健康而修长的双手,表现了女店主富有同情心,点明了文章中心。(意对即可。)

4.不设统一答案。(可结合文章结尾就女店主虽然赔了钱却获得极大满足,体现做人价值发表看法,也可从其他方面谈,一定要有理有据。视观点及理由、语言表述按4、3、2、1四个等级给分,只要做答,即给1分。)

(七)1.表面原因:“给的答案是错的,错的答案不能得分。”实质原因:学生们没有怀疑精神。

2.此题从文中第⑥段即可找到答案:正当传递凯蒂旺普斯的头骨时,他告诉我们有关这种动物一切都没有遗留下来。

3.大胆怀疑的精神,敢于发问的勇气。

4.意味着对老师所讲的内容产生了怀疑。

5.先抑后扬 使读者更容易接受作者的观点

6.两件事:一是关于凯蒂旺普斯的故事;一是老师说他的汽车是活的生物。说明怀特森老师时刻注意教给学生要有怀疑精神和坚持真理的毅力。

1.上海,黄浦江(或者最后一句话直接给出的地名)(2分)

2.带着坚毅的决心,最后的沉着,镇定安详,没有一丝的紧张的神色,没有伤感,没有悲哀,只有坚定的决心。正是因为“我”有着一颗赤诚的爱国之心,有一种大义凛然不可侵犯的浩然正气才有这样的心情。(找词语或句子2分,原因说明1分)

3、一看到一个日本兵或一面日本旗经过校门,立刻便停课,并且立即地将学校关闭结束。” (2分) 4、景物描写(或环境描写),反衬作用 (2分)

5、既写出学生们对学校、对家乡、对祖国的依恋,又表达了学生们对日本侵略者的强烈愤慨。 (2分) 6、两文情境、气氛相似,师生表现相似,都表现了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3分)


相关内容

  • 2017语文组教学计划
  • 2016-2017学年度第二学期 高二语文组教学计划 新学年开始了,根据新课标要求,结合县教研室工作思路.我校教学实际,努力创设良好的语文教学环境,进一步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本学期高二语文教学计划如下: 一.教学指导思想 结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学习,以新一轮高考改革为契机,在全面提 ...

  • 冀教版二年级上册语文课标要求与课时安排
  • 教材分析 本教材从专题组织单元,以整合的方式组织教材内容,共分八个主题:美丽的山水:快乐的童心:走进大自然:要善于思考:人间真情:奇妙的动物多彩的植物正义与高尚:华夏文明.每组课文后设置一次综合学习,包括有趣的汉字把字写好看我的采蜜集读读背背我的小笔头口语交际.各部分相互联系,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识 ...

  • 六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 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郭溪三小 潘洪莉 一.指导思想 本册教材构建了开放的.富有活力的教材体系,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着眼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学中以兴趣为先导,时刻注意培养学生对语文喜欢的态度,为学生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 ...

  • 一年级下册备课
  • 人教版语文一年级下册备课 一.教学内容 本册教材以专题组织单元,以整合的方式组织教材内容,共设8个专题.分为:多彩的春天.家庭生活.保护环境.快乐的夏天.动脑筋想办法.我们的生活多么幸福.我们都有好品质.有趣的自然科学等8组.教材富有儿童情趣,时代气息扑面而来.每单元由导语.一课"识字&q ...

  • 2013七年级上期人教版语文课程纲要
  • 2013新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课程纲要 (一)课程元素: • 科目名称:语文 • 课程类型:必修课程 • 总课时: 70课时 • 日期:2013年9月------2014年1月 • (二)学科价值: 尊重.欣赏.求真.尚美 一.工具性 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好 ...

  • 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计划
  • 一、指导思想《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二年级上册》是以第三次全教会《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的精神为指导,以《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为依据编写的。八组课文之后,安排了六篇选读课文,供学生课外阅读。最后是两个生字表。生字表(一)是全册要求认识的字,有450个。生 ...

  • 七年级上校本教材
  • 七年级上册 Starter Unit 1 Good morning! 话题:和朋友会面Meeting fiends 功能:能够问候他人或对他人的问候做出应答 Greet people and reply to a greeting 语法:1. 感知be 动词am, are 的用法 2. 感知人称代词 ...

  • 教育教学工作亮点
  • "主题学习"单元教学模式简介 2006年9月,我校加入了小学语文"主题学习"实验.经过近一年的实践,初步构建了以"课内大量阅读"为特征的学习模式.现将我校在实验中的做法做一简单介绍. 一.加强指导,提高阅读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设立阅读指导课, ...

  • 三年级阅读备课
  • 三年级阅读备课 苏教版三年级教案 2009-05-20 08:38:25 阅读794 评论0 字号:大中小 订阅 三年级阅读备课(苏教版) 阅读指导课(1课时) 话说孙悟空 ---<西游记>导读 一. 阅读目标: 1. 激发学生阅读探索名著的欲望,培养潜心阅读.静心思考.主动 与人交流的 ...

  • [生活中的读与写]教学计划
  • 2009年<生活中的数与算>教学计划 梁贵珍 一.指导思想 开展扫盲工作,是提高全民族人口素质,消除贫困.促进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途径: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迫切需要: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 二.教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