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月文阅读答案

明月文                周 涛

  ①那一轮月亮果然是越来越圆了,它的圆满就像一个句号,结束了四季中最好的时光。春之蓬勃,夏之绚丽,秋之烂漫,至此宣告结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随之,将面对暮秋的肃杀和寒冬的凛冽。   ②月亮的提醒当然非常重要,人们不能无视这一天的存在。从古到今,中国人对月亮的变化都十分敏感,而这敏感又渐渐培养了独特的心理,这心理是细的、柔的、感伤的,内敛的,中国人选择了这一天像蚕吐丝一样,把轻易不肯吐露的心思,拉得很长很长--“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这轻轻一问,看似漫不经心,却一下把思想的触角伸向了远古洪荒,一下就追问到了人类的源头。陈子昂在白天想到过这些,他意识到自己的短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李白也明白“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他甚至想纵身而起“欲上青天揽明月”。   ③这些唐代的中国人在千余年前就想到了这么远、这么深,既是瑰丽的想象,又是科学的命题,这说明中国人对现实生存的超越性自古而然。   ④因此,中国人过中秋节便顺情合理。可以说,中秋节是一个全民族的诗的节日,“天上一轮才捧出,人间万姓仰头看”,世界上哪里还有如此凝聚人的心思的节日呢?别的节日都热闹,惟有中秋节,静远。约定俗成,中秋节是不能放鞭炮的,别的节日放鞭炮是造气氛,中秋节放鞭炮是煞风景。   ⑤那一轮月亮确实是越来越圆了。因其圆满,反而倒惹出些人的伤感。这时候,伤感是一种难得的、美好的情绪,是思念,是怀旧,是静下心来对自己一生的反思和总结。这些美好的情绪都天然地带有感伤的情调。“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是感怀;“访旧半为鬼,惊呼热中肠”,是伤感;“月出惊山鸟”是静;“露似真珠月似弓”是巧喻;只有李白那“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毫无伤感之意,一出手,写月亮也是万里横空出世的气魄!   ⑥最令人费解的是,以大唐国力之盛、疆域之广,唐诗里竟无一首写太阳的、歌颂太阳的,似乎太阳就根本不存在,“月上柳梢头”才是人间最美好的时刻。   ⑦“碧云天,黄花地,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真可谓秋之伤情处,不过还有更伤情的,那一番“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就更将人生的落寞凄凉、心无系处突兀地暴露在典型情态之下。唐以后,宋朝明月愈转华美凄清,这一脉相传的明月情结,已经明白无误地揭示出中国文化中的柔性倾向,即便豪放如苏东坡,高唱“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时,也还是问的明月而不是红日。   ⑧那一轮月亮此刻正高悬夜空,如同宇宙间惟一的一盏华美的路灯。谁也不觉得那光明是反射太阳的,只觉得那清光是它自身独有的;它不炽烈,不耀目,使人可以沐浴那光明,直视那月轮,月之光明,亲近可人。“月光如水”,那是无声的低语,是母亲慈爱的目光,是打乱了星星的诗行后醒目的句号,是云朵的和声伴唱下突出的主题曲。   ⑨设想一下,那些终生仰望明月,看着它盈缩变化,产生过无限遐想悠思然后死去的人,肉身寂灭,灵魂是否可以奔月?或者虽不能奔月却化作一缕云影环绕在月之旁也好?因此,不能不羡慕那些留下优美诗句的人,他说了“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他虽然早就死了,但谁敢说他真的就完全死了呢?   ⑩不朽的诗传诵了千年,已化为月光中的一缕,因而那诗人的心思,千年以后,还鲜活着。到这里,突然明白了:那轮月亮,那轮“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的月亮,正是一颗高悬碧空,心迹朗朗的中国心。中国人的风韵,中国人的审美,中国人的情态,全在那轮月亮的涵盖里,一句话,中国的古老文化是月亮文化。   “月亮代表我的心”,我的心是中国心。 摘自2009年1月10日《人民日报》,有删节1.作者在第②段中说“陈子昂在白天想到过这些,他意识到自己的短暂”,“这些”指什么?作者在第四段中说“因此,中国人过中秋节便顺情合理”,“此”指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阅读文章第③段,回答问题。(1)作者为什么说“既是瑰丽的想象,又是科学的命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这说明中国人对现实生存的超越性自古而然”的含意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具体赏析第⑧段中划线句“‘月光如水',那是无声的低语,是母亲慈爱的目光,是打乱了星星的诗行后醒目的句号,是云朵的和声伴唱下突出的主题曲”的修辞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作者说“中国的古老文化是月亮文化。”你是否同意这一观点,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答案:

1.“这些”指“思想的触角伸向远古洪荒,追问人类的源头“和在悠远时空中对短暂人生的意义的索。“此”指从古到今,中国入敏感于月亮的变化,而中月亮的圆满宣告了四季中最好时光的结束,引起了人们普遍深沉、悠远的感伤和思索。(意对即可) 2.(1)因为唐人想到了“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初照人”“天地悠悠”和“欲上青天揽明月”等,想象神奇、浪漫,所以“是瑰丽的想象”;又因为他们思考月亮何时始有、明了天地恒久而人生短暂是自然之道,所以“是科学的命题”。   (2)唐人由月而引发的关于宇宙、生死、人类源头的想象和思考具有超越现实功利得失的特性,并延续至今。(意对即可)3.本句运用博喻。“月光如水”,写出了沐浴清光的美好感受;“是无声的低语”,写出了月光亲近可人、惹人情思的特点;“是母亲慈爱的目光”,表明了圆满的月亮牵扯了人们细柔的、思念、怀旧的感伤情调和抚慰人心的特点;“醒目的句号“宣告了”春之蓬勃,夏之绚丽,秋之烂漫”的结束,引起人们关于宇宙人生的思考;“主题曲”则体现明亮圆满的月亮是中国人情结所系。本句设喻新颖奇巧,以诗化的表达(或:生动形象而富于情韵地)传情达意,耐人寻味,意味无穷。(若答排比可酌情给分) 4.同意。中国自古以来的大量关于月亮的诗文表明了中华民族的月亮情结,月亮寄托了中国人细柔、感伤的人生情调和超越性的人生思考,涵盖了“中国人的风韵、中国人的审美,中国人的情态”,表明“中国的古老文化是月亮文化”。  不同意。中国诗文题裁广泛,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与人生的种种体验,而并非只有咏月之作。月亮文化的柔性倾向不能代表中国古老文化的全部特质,中国古代文化更多的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刚健品格。(观点明确恰当,理由充分即可)

明月文                周 涛

  ①那一轮月亮果然是越来越圆了,它的圆满就像一个句号,结束了四季中最好的时光。春之蓬勃,夏之绚丽,秋之烂漫,至此宣告结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随之,将面对暮秋的肃杀和寒冬的凛冽。   ②月亮的提醒当然非常重要,人们不能无视这一天的存在。从古到今,中国人对月亮的变化都十分敏感,而这敏感又渐渐培养了独特的心理,这心理是细的、柔的、感伤的,内敛的,中国人选择了这一天像蚕吐丝一样,把轻易不肯吐露的心思,拉得很长很长--“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这轻轻一问,看似漫不经心,却一下把思想的触角伸向了远古洪荒,一下就追问到了人类的源头。陈子昂在白天想到过这些,他意识到自己的短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李白也明白“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他甚至想纵身而起“欲上青天揽明月”。   ③这些唐代的中国人在千余年前就想到了这么远、这么深,既是瑰丽的想象,又是科学的命题,这说明中国人对现实生存的超越性自古而然。   ④因此,中国人过中秋节便顺情合理。可以说,中秋节是一个全民族的诗的节日,“天上一轮才捧出,人间万姓仰头看”,世界上哪里还有如此凝聚人的心思的节日呢?别的节日都热闹,惟有中秋节,静远。约定俗成,中秋节是不能放鞭炮的,别的节日放鞭炮是造气氛,中秋节放鞭炮是煞风景。   ⑤那一轮月亮确实是越来越圆了。因其圆满,反而倒惹出些人的伤感。这时候,伤感是一种难得的、美好的情绪,是思念,是怀旧,是静下心来对自己一生的反思和总结。这些美好的情绪都天然地带有感伤的情调。“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是感怀;“访旧半为鬼,惊呼热中肠”,是伤感;“月出惊山鸟”是静;“露似真珠月似弓”是巧喻;只有李白那“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毫无伤感之意,一出手,写月亮也是万里横空出世的气魄!   ⑥最令人费解的是,以大唐国力之盛、疆域之广,唐诗里竟无一首写太阳的、歌颂太阳的,似乎太阳就根本不存在,“月上柳梢头”才是人间最美好的时刻。   ⑦“碧云天,黄花地,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真可谓秋之伤情处,不过还有更伤情的,那一番“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就更将人生的落寞凄凉、心无系处突兀地暴露在典型情态之下。唐以后,宋朝明月愈转华美凄清,这一脉相传的明月情结,已经明白无误地揭示出中国文化中的柔性倾向,即便豪放如苏东坡,高唱“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时,也还是问的明月而不是红日。   ⑧那一轮月亮此刻正高悬夜空,如同宇宙间惟一的一盏华美的路灯。谁也不觉得那光明是反射太阳的,只觉得那清光是它自身独有的;它不炽烈,不耀目,使人可以沐浴那光明,直视那月轮,月之光明,亲近可人。“月光如水”,那是无声的低语,是母亲慈爱的目光,是打乱了星星的诗行后醒目的句号,是云朵的和声伴唱下突出的主题曲。   ⑨设想一下,那些终生仰望明月,看着它盈缩变化,产生过无限遐想悠思然后死去的人,肉身寂灭,灵魂是否可以奔月?或者虽不能奔月却化作一缕云影环绕在月之旁也好?因此,不能不羡慕那些留下优美诗句的人,他说了“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他虽然早就死了,但谁敢说他真的就完全死了呢?   ⑩不朽的诗传诵了千年,已化为月光中的一缕,因而那诗人的心思,千年以后,还鲜活着。到这里,突然明白了:那轮月亮,那轮“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的月亮,正是一颗高悬碧空,心迹朗朗的中国心。中国人的风韵,中国人的审美,中国人的情态,全在那轮月亮的涵盖里,一句话,中国的古老文化是月亮文化。   “月亮代表我的心”,我的心是中国心。 摘自2009年1月10日《人民日报》,有删节1.作者在第②段中说“陈子昂在白天想到过这些,他意识到自己的短暂”,“这些”指什么?作者在第四段中说“因此,中国人过中秋节便顺情合理”,“此”指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阅读文章第③段,回答问题。(1)作者为什么说“既是瑰丽的想象,又是科学的命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这说明中国人对现实生存的超越性自古而然”的含意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具体赏析第⑧段中划线句“‘月光如水',那是无声的低语,是母亲慈爱的目光,是打乱了星星的诗行后醒目的句号,是云朵的和声伴唱下突出的主题曲”的修辞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作者说“中国的古老文化是月亮文化。”你是否同意这一观点,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答案:

1.“这些”指“思想的触角伸向远古洪荒,追问人类的源头“和在悠远时空中对短暂人生的意义的索。“此”指从古到今,中国入敏感于月亮的变化,而中月亮的圆满宣告了四季中最好时光的结束,引起了人们普遍深沉、悠远的感伤和思索。(意对即可) 2.(1)因为唐人想到了“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初照人”“天地悠悠”和“欲上青天揽明月”等,想象神奇、浪漫,所以“是瑰丽的想象”;又因为他们思考月亮何时始有、明了天地恒久而人生短暂是自然之道,所以“是科学的命题”。   (2)唐人由月而引发的关于宇宙、生死、人类源头的想象和思考具有超越现实功利得失的特性,并延续至今。(意对即可)3.本句运用博喻。“月光如水”,写出了沐浴清光的美好感受;“是无声的低语”,写出了月光亲近可人、惹人情思的特点;“是母亲慈爱的目光”,表明了圆满的月亮牵扯了人们细柔的、思念、怀旧的感伤情调和抚慰人心的特点;“醒目的句号“宣告了”春之蓬勃,夏之绚丽,秋之烂漫”的结束,引起人们关于宇宙人生的思考;“主题曲”则体现明亮圆满的月亮是中国人情结所系。本句设喻新颖奇巧,以诗化的表达(或:生动形象而富于情韵地)传情达意,耐人寻味,意味无穷。(若答排比可酌情给分) 4.同意。中国自古以来的大量关于月亮的诗文表明了中华民族的月亮情结,月亮寄托了中国人细柔、感伤的人生情调和超越性的人生思考,涵盖了“中国人的风韵、中国人的审美,中国人的情态”,表明“中国的古老文化是月亮文化”。  不同意。中国诗文题裁广泛,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与人生的种种体验,而并非只有咏月之作。月亮文化的柔性倾向不能代表中国古老文化的全部特质,中国古代文化更多的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刚健品格。(观点明确恰当,理由充分即可)


相关内容

  • 秦琼字叔宝阅读答案
  • 语文网小编今天推荐的是:秦琼字叔宝阅读答案.语文阅读在平时测试.期末考试中都占有很大的比重,所以,多做一些阅读练习,不仅能熟能生巧,轻松应对考试,最重要的,对于语文学习能力的提高非常有帮助.这篇秦琼字叔宝阅读答案,以供同学们练习.反思和感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秦琼字叔宝,齐州历城人 ...

  • 中国月亮阅读训练答案
  • 中国的月亮 阅读答案 世界上许多民族,都有古老的关于月亮的神话.但这些神话,已逐渐被冷峻的现代话语替代. 不过月亮的朋友当中,也不是全都冷冰冰的.它运气很好,交上了一个真正爱月的民族,那就是我们这些炎黄子孙.我们这个民族,赋予月亮不朽的生命,主要的不是靠神话,而是从心灵的深处,从日常生活中,从感觉中 ...

  • 望月怀远阅读答案_望月怀远翻译赏析_作者张九龄
  • 作者为唐代文学家张九龄.其古诗全文如下: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望月怀远阅读答案_望月怀远翻译赏析_作者张九龄.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前言] 是唐代诗人张九龄的作品.此诗是望月怀思的名篇.开头紧扣题目,首句写"望月", ...

  • ①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阅读答案
  • 阅读下面诗(词)句,完成下题. ①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②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李煜<相见欢>) ③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王建<十五夜望月>) 1.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月亮是极具 ...

  •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翻译鉴赏及阅读试题及答案
  •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杨花落尽杜鹃声声哀啼, 得知您被贬龙标跋涉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把我的愁心托付给明月, 一同伴随您奔赴迢迢远方.作者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的诗不仅风格豪放.想象丰富,音律和谐,而且有时表现出 ...

  • [寻诗两绝句]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 寻诗两绝句 陈与义 楚酒困人三日醉,园花经雨百般红. 无人画出陈居士,亭角寻诗满袖风. 爱把山瓢莫笑侬,愁时引睡有奇功. 醒来推户寻诗去,乔木峥嵘明月中. 注:居士:指文人雅士.2.山瓢:天然粗陋的酒器. (1)"园花经雨百般红"与"乔木峥嵘明月中"两句中所描 ...

  • [赤壁赋]阅读练习
  • 1.第3段为何写历史人物? 第3段吊古抒怀,借历史上的英雄人物曹孟德已逝不在,抒发了人生苦短的悲怀. 2.第4段,以水.月为喻,有何作用? 以水.月为喻,借物喻理:水与月虽然有往逝.盈虚的变化,但实际上两者并没有消失.增减,所以从不变的角度来看待这些自然现象,世界上的万事万物与自己都是没有穷尽的,因 ...

  • 夜坐池上用简斋韵阅读答案
  • 篇一:夜坐池上用简斋韵阅读答案 ⑴这首诗写了秋天的哪些景致?(1分)⑵本诗写梧桐,作者抒发了怎样的情感?使用了什么手法?(3分)⑶古典诗词摹写梧桐抒发秋意.通常表达怎样的情怀?举你所知的一句印证你的观点(4分)参考答案⑴明月高照,夜气清冷,梧桐振叶有声.(1分)⑵写梧桐不甘凋谢,在秋风中振作精神,表 ...

  • 湖上晚归阅读答案
  • 篇一:湖上晚归阅读答案 (1) 寒钟过雨声 一句中 过 字很见功力,请分析.(2)诗的尾联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3)首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情景?(4) 寒钟过雨声 哪个字最具有表现力?为什么?[阅读答案](1) 过 ,动词,穿过(超过,盖过):这句写远处野寺的钟声穿过秋雨而来,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