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戏曲艺术与现代科技有机结合之设想

SCD 观云听泉

杜洪涌

熟悉戏曲艺术教育的人士都非常清楚, 传统戏曲艺术教育最主要的教学方法就是 口传心授! 。许多前辈戏曲艺术教育者正是基于此种教学方法而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戏曲艺人, 也使得戏曲这种古老的艺术得以延续至

析、优秀京剧演员的艺术经验等等。每一大项可分为若干子项, 如 京剧的行当! 项下可分为 生、旦、净、末、丑! ; 旦! 项下可分为青衣、花旦、武旦、刀马旦等。每一项下除文字说明外, 需要图示、图片及音乐节奏说明的还需附以剧照图片及音乐演奏等, 教师可根据教学计划与安排, 循序渐进地布置学生学习相关内容; 学生也可根据自己的需要, 随时点击该网页进行查阅、学习。如此, 既丰富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 且缩短了教学时间, 又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学能力, 还使得 以学生为主体! 的教育原则落到了实处。

2、利用CA I (计算机辅助教学系统) 等制作教学课件, 以丰富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提高戏曲共同课的教学质量

关于舞台的方位调度, 龙套、上下手的队列变换, 演员的形体训练, 戏曲的把子套路, 软、硬毯功的练习等等均可制成教学课件。如舞台的方位和演员的调度, 可采用图示的方法并辅以必须的文字说明, 再加上教师的示范、讲解, 学生学习起来线路清楚, 掌握起来简单容易, 再如把子的学习, 教师可先用摄像机摄下各种把子套路的打法, 组织学生观看, 然后利用非线性视频编辑系统和视频编辑软件对每套把子的各个

今, 多少业内人士为此而感到骄傲、自豪。但随着经济的全球化, 随着中国加入WT O, 随着以 信息技术、数字技术、生物工程! 为标志的第四次新科技革命风暴的到来, 戏曲艺术教育如果还是固守传统的教学模式, 躺在前人的功劳簿上沾沾自喜, 固步自封, 不思发展, 不知进取, 那势必会违背与时俱进的原则, 阻碍戏曲艺术教育的发展与进步。为了戏曲这个传统的艺术瑰宝能够在新世纪继续繁荣发展, 作为戏曲艺术传承者, 应该勇敢地承担起这历史的责任, 更新教育观念, 树立科技创新意识, 抢占艺术教育制高点, 用现代科技手段不断改进、完善、丰富戏曲艺术传统的教育模式和教学方法。本文试图通过戏曲艺术传统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剖析, 尝试在多媒体与传统戏曲艺术教学的结合方面提出自己的一些设想, 与各位同仁共同探讨, 以求抛砖引玉, 促进戏曲艺术教育的发展。

一、传统戏曲艺术教学方法的剖析

众所周知, 传统的戏曲艺术教学一直沿用 口传心授! 式的教学方法, 教师一句一句地教, 一字一字地抠, 一招一式地示范; 学生则亦步亦趋, 一字一句、一招

一式地进行模仿。教师评判学习标准是学习模仿得像与不像, 至于具体为什么要如动作进行分析、剪辑, 再辅以必要的技此唱念、表演, 教师则很少能说得清楚, 使得不少学习只知其然, 不知其所以然。巧要领说明和教师的示范, 即 口传心当教师的学习又成为教师进行教学时, 也只能怎么学的怎么教, 一代又一代, 周而授! , 学生接受起来要相对容易得多; 复始, 循环往复。靠此种教学方法虽然也能培养出戏曲艺术人才(因为这种方法有再譬如高难度跟斗的练习, 传统戏曲基利于传统戏曲艺术的继承) , 但这种 模仿复模仿! 的 口传心授! 法, 却极大地束缚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因而客观上也就自然会阻碍戏曲艺术的进步与发展。长此以往, 弊莫大焉。世人皆知, 戏曲艺术只讲发展不讲继承不行, 因为戏曲艺术需要有民族特点, 而只讲继承不讲发展更不行, 因为它关系到戏曲艺术的生死存亡, 此话绝非危言耸听。纵观整个戏曲艺术的发展历史, 从元杂剧到明清传奇, 再到近代昆曲艺术的兴衰, 莫不如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方法就是继承和发展二者并重。具体到当代戏曲艺术教学上, 就是在继承传统的、为实践所证明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的基础上, 再为之插上一双翅膀, 即利用现代科技的多媒体技术来改进、完善、丰富传统的教学方法, 使之更易于、更乐于为学生所接受, 从源头上来改变学生因循守旧、墨守成规的现状, 从而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大胆实践、勇于创新的能力, 这是戏曲艺术发展的需要, 也是时代所赋予我们当代戏曲教育工程者的历史使命。

二、多媒体技术在戏曲艺术教学中实际应用的设想

1、在校园网的基础上建立戏曲知识网页,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以京剧专业为例, 网页内容可分为京剧的历史、京剧的行当、京剧的表演、京剧的化装, 京剧的音乐、京剧的舞台调度、京剧的流派、京剧的剧目、京剧艺术赏

本功教学中, 教师示范这类高难度动作只能望洋兴叹, 力不从心, 从而倍感困难, 颇觉不便。利用CAI 综合处理系统就能使这些非常复杂、困难的技术要领示范, 变得异常容易简单, 像跟斗的运行轨迹、跟斗在运行过程中需要哪块肌肉用力以及各肌肉群之间怎样协调、配合等一系列运动生物力学的复杂原理及技巧要领, 在计算机里通过位于一时间轴区间内的一组连续画面, 即序列图像, 再辅以必要的技术要领讲解与图示, 即可清晰、完善地展示出来, 学生学习起来一目了然, 轻松有趣, 掌握起来简单容易, 水到渠成, 即使因为时间关系, 学生对动作的套路、要领记忆不清, 甚至遗忘, 也能随时点击、翻查, 进行复习; 另外, 教师还可鼓励学生自

SCD 观云听泉

金志新

的。那么, 用了这么大力气的戏, 难道搞得不经典吗? 也不! 这可不能一概而论讲绝对了。我认为有些戏内容本身不错, 如再加上好的外在包装形式, 应该还是能起到锦上添花的效果的。这关键是看作品本身的内涵。我们的老百姓如今早已厌倦了那些胡弄人的花架子。像古装戏那种重复演绎 千金小姐恋书生, 落难公子中状元! ! 的戏剧路数, 是注定没有生命力的。虽说戏剧是门综合艺术, 但功夫仅花在外在的形式方面解决不了根本问题。剧本, 剧本, 一剧之本矣。戏剧如果不能从内容上跟观众产生共鸣, 当然就谈不上市场效应。要想跟观众进行心与心的交流, 我们的作品就必须触及人的本质, 写出人性的力量。

与许多文艺作品一样, 戏剧同样离不开对人性的关注。试想, 能真正称得上优秀戏剧作品的, 哪一部不与人性有关? 偏离了这个宗旨, 即使你再怎么包装炒作, 作品的艺术效应注定是短命的。

当今的舞台戏剧再不是上世纪80年代的那种宠儿娇儿。曾经万人空巷的景况, 也许永远只能作为一代人望洋兴叹的回忆。有人说这都是因为电视及高科技的现代文明给舞台戏剧带来的冲击。这确实是客观现实。但就戏剧本身的创作而言, 我以为也确实到了不得不正确面对的时候了。虽说许多戏剧人现在已经在做或者说也迈出了一大步。但从整体上来看, 目前戏剧舞台所呈现的作品, 主题大都缺乏新意, 或者至多不过是用旧瓶装成的新酒。我们的舞台戏剧跟文学相比, 距离渐渐远了。而舞台戏剧创作步伐滞后带给观众的厌旧心理, 反过来又影响了戏剧的发展, 造成了致命的恶性循环。因此, 这不能不说是舞台戏剧至今难以走出困境的重要原因。

要使戏剧能引起观众共鸣, 真正走出困境, 我这里概括为三个字: 人性美! ! 我认为只有真正写出了 人性美! 的作品, 才能得到广大观众的认可。记得前几年中国戏曲现代戏研究会与江苏省文化厅、省剧协, 常州市政府联合举办的 中国戏曲现代戏优秀保留剧目展演活动! 在常州开幕时, 山东吕剧院的吕剧∃李二嫂改嫁%和∃补天%二出戏演得十分成功。∃李二嫂改嫁%主要反映李二嫂追求婚姻自由、妇女解放以及她善良忠诚的人性之美。虽说这本戏带着50年代的烙印, 对于

观当今戏剧(这里主要指戏曲) 现状, 单从作品的数量来看够得上浩繁庞杂, 但真正称

得上优秀之作的恐怕寥寥。戏剧的人气大大滑坡已成了如今中国戏剧舞台不争之事实。究其原由, 应该说一方面是社会大环境使然, 二是戏剧作品本身的魅力缺失。记得前几年兴起的大制作热, 动辄上千万投入的作品仅仅参加了一场所谓的评奖演出便束之高阁, 而一旦进行营业性演出不得不摘除包装时, 底气的不足马上显露出来。观众自然不会买帐。因为说白了他们进剧场的目的主要是欣赏戏剧内容, 而不是来看你的包装

编自创动作套路, 在计算机上进行演示, 与他们共同探讨、研究此套动作在创意及技术技巧上的可行性, 肯定成绩, 指出不足。这样, 既提高了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 从而体现 以学习为主体, 以教师为主导! 的现代教育理念, 又培养了他们大胆实践、勇于创新的勇力。

3、利用多媒体技术, 改进、完善、充实戏曲剧目课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在学习新剧目前, 教师可先组织学生观看该剧目的光盘或录像, 使学生对所学剧目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然后再布置学生在互联网上查阅、搜集该剧目的相关资料, 如该剧目所处的时代背景、历史条件, 作者的生活经历、创作目的等; 再在戏曲知识网页上查阅该剧目的故事梗概、人物的身份、人物间的相互关系、演员演唱的风格、特点以及人物的穿戴等。在了解上述内容的基础上,

让学生对他(她) 所要扮演的人物, 依据其所生活的时代、所处的生活环境, 地位以及人物之间的相互关系等, 写出自己对人物及其性格特点的理解、认识以及优秀演员的演唱特点、表演风格等, 教师据此有针对性地进行点拨、指导、示范, 如此这般, 既向学生传授了学习方法, 培养了他们自己获取知识的能力, 又加深了他们对其所要扮演人物的理解, 使他们既知其然, 又知其所以然, 从而有助于他们塑造出更加鲜活、生动的艺术形象。

在教授唱念、表演时, 几乎所有剧目课教师都有相同体会, 即学生对演唱时的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的掌握是学习演唱时的一大难点, 突破该难点时, 教师仅仅依靠传统的 口传心授! , 往往要花费很长时间和很大精力。鉴于此, 教师可先用豪杰、超级解霸(多媒体播放软件) 和会声会影(视频、音频加工制作软件) 截取视频、音频片段, 让学生反复听、仔细看, 深入体会, 进行模仿; 同时, 教师可利用CA I 综合信息处理系统或Adobe Pho toshop (图片制作、编辑软件) 、3Dmax (三维动画设计软件) 制作发音部位课件, 这样, 腹腔、胸腔、鼻腔、头腔等共鸣体的发音原理, 用气方法等即可清晰、完整地展现在学生面前, 不但形象、直观, 而且便于理解、掌握, 现代科技在戏曲艺术教学中的作用与效果由此可见一斑。需要一提的是, 笔者对传统戏曲艺术教学方法### 口传心授! 的剖析以及强调多媒体技术在当代戏曲艺术教学中的效果与作用, 不是要全盘否定 口传心授! 的教学方法, 而是要用现代科技手段来充实、完善传统的戏曲艺术教学, 在戏曲艺术教学中引进多媒体技术只是一种手段、一种方法, 绝不是目的。因为戏曲艺术中的许多技巧, 诸如唱念中的 字儿、气儿、味儿、劲儿! 等等, 不是单靠多媒体技术就能解决的, 它还是要通过传统的 口传心授! 方能达到。

(作者单位:攀枝花市京剧团)

SCD 观云听泉

杜洪涌

熟悉戏曲艺术教育的人士都非常清楚, 传统戏曲艺术教育最主要的教学方法就是 口传心授! 。许多前辈戏曲艺术教育者正是基于此种教学方法而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戏曲艺人, 也使得戏曲这种古老的艺术得以延续至

析、优秀京剧演员的艺术经验等等。每一大项可分为若干子项, 如 京剧的行当! 项下可分为 生、旦、净、末、丑! ; 旦! 项下可分为青衣、花旦、武旦、刀马旦等。每一项下除文字说明外, 需要图示、图片及音乐节奏说明的还需附以剧照图片及音乐演奏等, 教师可根据教学计划与安排, 循序渐进地布置学生学习相关内容; 学生也可根据自己的需要, 随时点击该网页进行查阅、学习。如此, 既丰富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 且缩短了教学时间, 又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学能力, 还使得 以学生为主体! 的教育原则落到了实处。

2、利用CA I (计算机辅助教学系统) 等制作教学课件, 以丰富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提高戏曲共同课的教学质量

关于舞台的方位调度, 龙套、上下手的队列变换, 演员的形体训练, 戏曲的把子套路, 软、硬毯功的练习等等均可制成教学课件。如舞台的方位和演员的调度, 可采用图示的方法并辅以必须的文字说明, 再加上教师的示范、讲解, 学生学习起来线路清楚, 掌握起来简单容易, 再如把子的学习, 教师可先用摄像机摄下各种把子套路的打法, 组织学生观看, 然后利用非线性视频编辑系统和视频编辑软件对每套把子的各个

今, 多少业内人士为此而感到骄傲、自豪。但随着经济的全球化, 随着中国加入WT O, 随着以 信息技术、数字技术、生物工程! 为标志的第四次新科技革命风暴的到来, 戏曲艺术教育如果还是固守传统的教学模式, 躺在前人的功劳簿上沾沾自喜, 固步自封, 不思发展, 不知进取, 那势必会违背与时俱进的原则, 阻碍戏曲艺术教育的发展与进步。为了戏曲这个传统的艺术瑰宝能够在新世纪继续繁荣发展, 作为戏曲艺术传承者, 应该勇敢地承担起这历史的责任, 更新教育观念, 树立科技创新意识, 抢占艺术教育制高点, 用现代科技手段不断改进、完善、丰富戏曲艺术传统的教育模式和教学方法。本文试图通过戏曲艺术传统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剖析, 尝试在多媒体与传统戏曲艺术教学的结合方面提出自己的一些设想, 与各位同仁共同探讨, 以求抛砖引玉, 促进戏曲艺术教育的发展。

一、传统戏曲艺术教学方法的剖析

众所周知, 传统的戏曲艺术教学一直沿用 口传心授! 式的教学方法, 教师一句一句地教, 一字一字地抠, 一招一式地示范; 学生则亦步亦趋, 一字一句、一招

一式地进行模仿。教师评判学习标准是学习模仿得像与不像, 至于具体为什么要如动作进行分析、剪辑, 再辅以必要的技此唱念、表演, 教师则很少能说得清楚, 使得不少学习只知其然, 不知其所以然。巧要领说明和教师的示范, 即 口传心当教师的学习又成为教师进行教学时, 也只能怎么学的怎么教, 一代又一代, 周而授! , 学生接受起来要相对容易得多; 复始, 循环往复。靠此种教学方法虽然也能培养出戏曲艺术人才(因为这种方法有再譬如高难度跟斗的练习, 传统戏曲基利于传统戏曲艺术的继承) , 但这种 模仿复模仿! 的 口传心授! 法, 却极大地束缚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因而客观上也就自然会阻碍戏曲艺术的进步与发展。长此以往, 弊莫大焉。世人皆知, 戏曲艺术只讲发展不讲继承不行, 因为戏曲艺术需要有民族特点, 而只讲继承不讲发展更不行, 因为它关系到戏曲艺术的生死存亡, 此话绝非危言耸听。纵观整个戏曲艺术的发展历史, 从元杂剧到明清传奇, 再到近代昆曲艺术的兴衰, 莫不如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方法就是继承和发展二者并重。具体到当代戏曲艺术教学上, 就是在继承传统的、为实践所证明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的基础上, 再为之插上一双翅膀, 即利用现代科技的多媒体技术来改进、完善、丰富传统的教学方法, 使之更易于、更乐于为学生所接受, 从源头上来改变学生因循守旧、墨守成规的现状, 从而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大胆实践、勇于创新的能力, 这是戏曲艺术发展的需要, 也是时代所赋予我们当代戏曲教育工程者的历史使命。

二、多媒体技术在戏曲艺术教学中实际应用的设想

1、在校园网的基础上建立戏曲知识网页,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以京剧专业为例, 网页内容可分为京剧的历史、京剧的行当、京剧的表演、京剧的化装, 京剧的音乐、京剧的舞台调度、京剧的流派、京剧的剧目、京剧艺术赏

本功教学中, 教师示范这类高难度动作只能望洋兴叹, 力不从心, 从而倍感困难, 颇觉不便。利用CAI 综合处理系统就能使这些非常复杂、困难的技术要领示范, 变得异常容易简单, 像跟斗的运行轨迹、跟斗在运行过程中需要哪块肌肉用力以及各肌肉群之间怎样协调、配合等一系列运动生物力学的复杂原理及技巧要领, 在计算机里通过位于一时间轴区间内的一组连续画面, 即序列图像, 再辅以必要的技术要领讲解与图示, 即可清晰、完善地展示出来, 学生学习起来一目了然, 轻松有趣, 掌握起来简单容易, 水到渠成, 即使因为时间关系, 学生对动作的套路、要领记忆不清, 甚至遗忘, 也能随时点击、翻查, 进行复习; 另外, 教师还可鼓励学生自

SCD 观云听泉

金志新

的。那么, 用了这么大力气的戏, 难道搞得不经典吗? 也不! 这可不能一概而论讲绝对了。我认为有些戏内容本身不错, 如再加上好的外在包装形式, 应该还是能起到锦上添花的效果的。这关键是看作品本身的内涵。我们的老百姓如今早已厌倦了那些胡弄人的花架子。像古装戏那种重复演绎 千金小姐恋书生, 落难公子中状元! ! 的戏剧路数, 是注定没有生命力的。虽说戏剧是门综合艺术, 但功夫仅花在外在的形式方面解决不了根本问题。剧本, 剧本, 一剧之本矣。戏剧如果不能从内容上跟观众产生共鸣, 当然就谈不上市场效应。要想跟观众进行心与心的交流, 我们的作品就必须触及人的本质, 写出人性的力量。

与许多文艺作品一样, 戏剧同样离不开对人性的关注。试想, 能真正称得上优秀戏剧作品的, 哪一部不与人性有关? 偏离了这个宗旨, 即使你再怎么包装炒作, 作品的艺术效应注定是短命的。

当今的舞台戏剧再不是上世纪80年代的那种宠儿娇儿。曾经万人空巷的景况, 也许永远只能作为一代人望洋兴叹的回忆。有人说这都是因为电视及高科技的现代文明给舞台戏剧带来的冲击。这确实是客观现实。但就戏剧本身的创作而言, 我以为也确实到了不得不正确面对的时候了。虽说许多戏剧人现在已经在做或者说也迈出了一大步。但从整体上来看, 目前戏剧舞台所呈现的作品, 主题大都缺乏新意, 或者至多不过是用旧瓶装成的新酒。我们的舞台戏剧跟文学相比, 距离渐渐远了。而舞台戏剧创作步伐滞后带给观众的厌旧心理, 反过来又影响了戏剧的发展, 造成了致命的恶性循环。因此, 这不能不说是舞台戏剧至今难以走出困境的重要原因。

要使戏剧能引起观众共鸣, 真正走出困境, 我这里概括为三个字: 人性美! ! 我认为只有真正写出了 人性美! 的作品, 才能得到广大观众的认可。记得前几年中国戏曲现代戏研究会与江苏省文化厅、省剧协, 常州市政府联合举办的 中国戏曲现代戏优秀保留剧目展演活动! 在常州开幕时, 山东吕剧院的吕剧∃李二嫂改嫁%和∃补天%二出戏演得十分成功。∃李二嫂改嫁%主要反映李二嫂追求婚姻自由、妇女解放以及她善良忠诚的人性之美。虽说这本戏带着50年代的烙印, 对于

观当今戏剧(这里主要指戏曲) 现状, 单从作品的数量来看够得上浩繁庞杂, 但真正称

得上优秀之作的恐怕寥寥。戏剧的人气大大滑坡已成了如今中国戏剧舞台不争之事实。究其原由, 应该说一方面是社会大环境使然, 二是戏剧作品本身的魅力缺失。记得前几年兴起的大制作热, 动辄上千万投入的作品仅仅参加了一场所谓的评奖演出便束之高阁, 而一旦进行营业性演出不得不摘除包装时, 底气的不足马上显露出来。观众自然不会买帐。因为说白了他们进剧场的目的主要是欣赏戏剧内容, 而不是来看你的包装

编自创动作套路, 在计算机上进行演示, 与他们共同探讨、研究此套动作在创意及技术技巧上的可行性, 肯定成绩, 指出不足。这样, 既提高了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 从而体现 以学习为主体, 以教师为主导! 的现代教育理念, 又培养了他们大胆实践、勇于创新的勇力。

3、利用多媒体技术, 改进、完善、充实戏曲剧目课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在学习新剧目前, 教师可先组织学生观看该剧目的光盘或录像, 使学生对所学剧目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然后再布置学生在互联网上查阅、搜集该剧目的相关资料, 如该剧目所处的时代背景、历史条件, 作者的生活经历、创作目的等; 再在戏曲知识网页上查阅该剧目的故事梗概、人物的身份、人物间的相互关系、演员演唱的风格、特点以及人物的穿戴等。在了解上述内容的基础上,

让学生对他(她) 所要扮演的人物, 依据其所生活的时代、所处的生活环境, 地位以及人物之间的相互关系等, 写出自己对人物及其性格特点的理解、认识以及优秀演员的演唱特点、表演风格等, 教师据此有针对性地进行点拨、指导、示范, 如此这般, 既向学生传授了学习方法, 培养了他们自己获取知识的能力, 又加深了他们对其所要扮演人物的理解, 使他们既知其然, 又知其所以然, 从而有助于他们塑造出更加鲜活、生动的艺术形象。

在教授唱念、表演时, 几乎所有剧目课教师都有相同体会, 即学生对演唱时的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的掌握是学习演唱时的一大难点, 突破该难点时, 教师仅仅依靠传统的 口传心授! , 往往要花费很长时间和很大精力。鉴于此, 教师可先用豪杰、超级解霸(多媒体播放软件) 和会声会影(视频、音频加工制作软件) 截取视频、音频片段, 让学生反复听、仔细看, 深入体会, 进行模仿; 同时, 教师可利用CA I 综合信息处理系统或Adobe Pho toshop (图片制作、编辑软件) 、3Dmax (三维动画设计软件) 制作发音部位课件, 这样, 腹腔、胸腔、鼻腔、头腔等共鸣体的发音原理, 用气方法等即可清晰、完整地展现在学生面前, 不但形象、直观, 而且便于理解、掌握, 现代科技在戏曲艺术教学中的作用与效果由此可见一斑。需要一提的是, 笔者对传统戏曲艺术教学方法### 口传心授! 的剖析以及强调多媒体技术在当代戏曲艺术教学中的效果与作用, 不是要全盘否定 口传心授! 的教学方法, 而是要用现代科技手段来充实、完善传统的戏曲艺术教学, 在戏曲艺术教学中引进多媒体技术只是一种手段、一种方法, 绝不是目的。因为戏曲艺术中的许多技巧, 诸如唱念中的 字儿、气儿、味儿、劲儿! 等等, 不是单靠多媒体技术就能解决的, 它还是要通过传统的 口传心授! 方能达到。

(作者单位:攀枝花市京剧团)


相关内容

  • 民族器乐欣赏
  • 中国的民族民间音乐是世界民族音乐之林红的一棵古老而长青的叁天大树,是我们华夏子孙的骄傲.中国的民族民间音乐是浩瀚的大海.仅仅从我们通常所说的民歌.器乐.曲艺音乐.戏曲音乐的数量来看,也是令人惊叹的.据不完全统计,至今已收集到的民歌约有30万首左右.民族民间器乐约有200余种乐器,独奏.重奏.合奏乐曲 ...

  • 兰州鼓子的起源及其文献研究
  • 作者:蒋明云 科学·经济·社会 2014年03期 中图分类号:F40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2815(2013)04-0179-06 兰州鼓子是流行于兰州及周边县区的一种清雅高尚的有器乐伴奏的用方言演唱的曲艺品种.以单口坐唱为主(加帮腔),演唱依据内容分为刚口(武曲)和柔口(文曲)唱 ...

  • 邻里社区游园的营造
  • 摘 要:作为上海浦东三林片区景观功能提升的重要工程,长青公园的整体改造项目具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在尊重三林传统文化.建设和谐邻里社区.提升公共绿地品质的大前提下,提炼传统民俗文化元素,向公众展示一个现代的.人文的.和谐的社区公园新形象,是公园改造设计的初衷.作为对原有长青公园的改造与升级,设计方案 ...

  • 广西京族曲艺唱哈的保护性开发策略研究
  • [摘 要] 广西京族唱哈是一项极具价值和开发潜力的民族文化资源.文章概述了京族曲艺唱哈保护性开发的总原则:以人为本,活态保护:探讨京族唱哈保护性开发的具体对策:搭建平台,开展唱哈文化跨国研究:配合时代发展,创新唱哈表演新形式:合作互助,完善京族生态博物馆运作:营造氛围,建立村落文化空间保护区:时尚创 ...

  • 非物质文化
  • 关于农村非物质文化调查 关于农村非物质文化调查 调查时间:2010年07月 调查地点:宁晋百尺口 调查对象:农村非物质文化 调查目的:保护农村非物质,大力发展农村非物质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体系 为了了解掌握农村非物质文化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近日就当前农村非物质文化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此 ...

  • 宜兴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研究
  • 摘要:素以"陶都"著称的宜兴,其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地域特色鲜明.为有效保护宜兴非物质文化遗产,应在保护原则的指导下,进行合理的旅游开发.宜兴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需遵循以人为本.特色性与文化性结合的原则,围绕打造文化旅游品牌.开发体验性旅游产品.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其他资源相结合 ...

  • 江西赣州客家文明
  • 赣南多姿多彩的客家艺术 赣南多姿多彩的客家艺术 赣南蕴藏着丰富的客家艺术资源,研究并发掘这些文化,成为我们这代赣南人不可忽视的历史责任. 明清以来,赣南流行着不少土生土长.丰富多彩的戏剧.曲艺等艺术形式,有赣南采茶戏.宁都采茶戏.东河戏.赣州南北词.兴国南北词.宁都道情等,其中以赣南采茶戏影响最大. ...

  • 关于当代豫剧发展都市化的分析
  • 摘要:众所周知,戏曲大多源生于农村,成熟发展于城市,而各剧种具有影响力的剧目和人才基本上也都是在城市脱颖而出的,以河南豫剧来例,豫剧大师常香玉.陈素真等唱响于开封,崔兰田走红于西安等等,所以戏曲的发展历史明晰的证明:戏曲能否立足于城市将关系到这个剧种的盛衰兴亡.就如乡村是最原始的土壤,提供着不竭的生 ...

  • 青年曲艺社2010年活动计划
  • 陕西青年曲艺社成立于xx年年年底,是由一些热爱曲艺的年轻演员和曲艺票友发起的民间组织。成立至今短短数月,已发展成员20余人。有专业的曲艺演员,也有在校大学生。大家都有感于我没喜爱的传统曲艺渐渐走向没落,绵延百年之久的宝贵艺术已和大众的生活渐行渐远,专属于我们的韵味和旋律,正一点一点的在时间中消磨殆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