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高二语文每日一题(第08周)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2013年高考安徽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①科学所研究的是那些被认为是独立于研究者个人而存在的关系。这也适用于把人本身

作为研究对象的科学陈述的对象还可以是我们自己创造出来的概念,像在数学中就是那样。

我们不一定要假设这种概念是同外在世界里的任何客体相对应的。但是,一切科学陈述和科

学定律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它们是“真的或者假的”(适当的或者不适当的)。粗略地说来,

我们对它们的反应是“是”或者是“否”。

②科学的思维方式还有另一个特征。它为建立它的贯彻一致的体系所用到的概念是不表

达什么感情的。对于科学家,只有“存在”,而没有什么愿望,没有什么价值,没有善,没有恶;也没什么目标。只要我们逗留在科学本身的领域里,我们就绝不会碰到像“你不可以说

谎”这样一类的句子。追求真理的科学家,他内心受到像清教徒一样的那种约束:他不能任

性或感情用事。附带地说,这个特点是慢慢发展起来的,而且是现代西方思想所特有的。

③由此看来,好像逻辑思维同伦理毫不相干。关于事实和关系的科学陈述,固然不能产

生伦理的准则,但是逻辑思维和经验知识却能够使伦理准则合乎理性,并且联贯一致。如果

我们能对某些基本的伦理命题取得一致,那么,只要最初的前提叙述得足够严谨,别的伦理

命题就都能由它们推导出来。这样的伦理前提在伦理学中的作用,正像公理在数学中的作用

一样。

④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根本不会觉得提出“为什么我们不该说谎?”这类问题是无意义的。

我们所以觉得这类问题是有意义的,是因为在所有这类问题的讨论中,某些伦理前提被默认

为是理所当然的。于是,只要我们成功地把这条伦理准则追溯到这些基本前提,我们就感到

满意。在关于说谎这个例子中,这种追溯的过程也许是这样的:说谎破坏了对别人的讲话的

信任。而没有这种信任,社会合作就不可能,或者至少很困难。但是要使人类生活成为可能,

并且过得去,这样的合作就是不可缺少的,这意味着,从“你不可说谎”这条准则可追溯到

这样的要求:“人类的生活应当受到保护”和“苦痛和悲伤应当尽可能减少”。

⑤但这些伦理公理的根源是什么呢?它们是不是任意的?它们是不是只是以权威为根据

而建立起来的?它们是不是来自人们的经验并且间接地受着这些经验的制约呢?从纯逻辑看

来,一切公理都是任意的,伦理公理也如此。但是从心理学和遗传学的观点看来,它们决不

是任意的。它们是从我们天生的避免苦痛和灭亡的倾向,也是从个人所积累起来的对于他人

行为的感情反应推导出来的。

⑥只有由有灵感的人所体现的人类的道德天才,才有幸能提出应用如此广泛而且根基如

此扎实的一些伦理公理,从而人们会把它们作为自己在大量个人感情经验方面打好基础的东

西而接受下来。伦理公理的建立和考验同科学的公理并无很大区别。真理是经得住经验的考

验的。

(选自许良英等编译《爱因斯坦文集》第三卷,略有改动)

下列对原文思路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①②段首先明确科学研究的内容以及科学研究所创造的概念,然后从科学陈述和科学

定律是“真的或假的”这一特征推导出科学的思维方式的另外一个特征。

B .③段承②段,表明逻辑思维和经验知识能使伦理准则合乎理性;叙述得足够严谨的最

初伦理前提在伦理学中的作用就像公理在数学中的作用一样,由此引出④段。

C .④⑤⑥段先确定伦理问题有意义,举例阐述由伦理准则追溯到伦理公理的过程;接着

探寻伦理公理的根源所在;最后重点明确伦理公理的科学意义和应用价值。

D .文章前一部分着重阐述科学研究的特点,后一部分着重阐述伦理公理的根源、特点和

作用;全文意在明确伦理公理同科学公理在构建和验证过程中是有本质差别的。

【参考答案】

B

【试题分析】

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一、要通读全文,思考四个问题:

1.文本主要谈的是什么问题或就什么事情阐述道理;

2.论述对象、话题、论题、问题、事件,作者的基本立场、观点、情感和态度是怎样的;

3.本文依照怎样的顺序布局谋篇、组织文章,其段落之间的关系如何;

4.论述角度、论述层次行文中为突显立意主要运用了哪些手段和材料论证方法、论据。

二、“文章结构”是指文字材料的组织和安排方法,它是思路的外在表现形式。“文章思

路”是指作者按照一定的条理由此及彼表达思想的路径、脉络。这个路径和脉络实际上是一

个连贯的、有条理的思维过程。这个思维过程,要求围绕一个中心点,由此及彼、由表及里、

由浅入深,从一个方面到多个方面沿着一条中心线索,把要表达作者思想的文字材料组织成

一个有机的整体。文章的结构体现了文章的思路,文章的思路是靠文章的结构体现出来的。

三、梳理思路的思维切入点:

1.由标题入手,以主题(中心论点)为先导寻找思路。

2.捕捉关键句。从内容上看:主旨句、观点句、概括句、情感句。从结构上看:领起句、

总结句、过渡句,置于文首、文尾或段首、段尾的句子。

3.特别捕捉那些能标志层次、思路的关键词,它们对分析思路大有帮助。关联词,如表

并列的“和”“以及”“另一方面”“同时”;表递进的“不仅如此,而且”“甚至”“更进一步

讲”;表转折的“然而”“不过”“其实”“与其相反”;表因果的“因此”“所以”“总而言之”。

顺序词,顺序词能表示材料的主次轻重或问题的几个方面,如“首先”“其次”“第一”“第二”

等。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

祝蜣螂南行

①蜣螂者,俗称屎壳郎也。现在居然为这种被人们讨厌的“逐臭之夫”祝福,未免使人

发笑。

②可是,让屎壳郎照镜子——臭美,开先河者,是被人称为昆虫诗人的法国科学作家法

布尔。他的名著《昆虫记》赞颂蜣螂,称它们为“清道工”,因为蜣螂逐臭,就是为我们除

污。蜣螂扁阔的头前,一排钉耙似的硬角,用来掘割粪土。它带锯齿的前腿像是扫帚,用来

收集粪土,把粪土放在长着尖爪的后腿间,搓转成丸,然后推回地下巢穴,储作食物。

③蜣螂推着比它们身体大得多的粪球前进,从不避陡坡险沟,常常快推到坡顶,又连球

一齐滚下来,一只蜣螂推不动,就两只合作,一前一后,齐心协力推,不达目的,决不罢休。

因此,有一种蜣螂,生物学家给它取名为希腊神话中罚推巨石上山的“西西弗斯”。我国民

间也称蜣螂为“推车客”。

④据说古代埃及人认为蜣螂搓推粪球,有如运转天上的星球,所以称它为“神圣的甲虫”。

古代也有说蜣螂坏话的,如希腊的伊索就写过一篇叫“蚂蚁与蟑螂”的寓言,把蜣螂讥讽为

不爱劳动的乞食者,但那是“不实之词”。我国古代药书中记载:蜣螂,甚至蜣螂转丸,都能

入药,可治不少内外科的疾病。所以,蟑螂确非害人虫,不能顾名掩鼻。

⑤我们现在要为蜣螂祝福,是因为今年我国长江流域的一种“神农蜣螂”,应澳大利亚

有关科研机构的“邀请”,离别故土,远渡重洋,到澳大利亚东南部湿热地区去安家落户。

澳大利亚现在有几千万头牛,每天排出的牛粪,要覆盖约4000平方公里的草场;牛粪还滋生

蝇类,更是害上加害。从中国请去的蜣螂的任务,就是去帮助清扫那里广阔的大牧场。

⑥澳大利亚难道没有蜣螂?有是有的,但是本地的蜣螂只爱吃袋鼠粪,牛粪不合它们的

胃口,它们不愿问津。这就像牛虻爱吮牛血,狗蝇只叮狗身一样,是昆虫在长期进化过程中

形成的一种适应生活的本能。

⑦澳大利亚为什么没有以牛粪做食料的蜣螂?这有地质历史和生物进化两方面的原因。

澳大利亚位于太平洋西南部和印度洋之间。可是在古老的地质年代,它是与其他大陆相连的。

到了一亿多年前的白垩纪,由于地壳运动和大陆漂移,澳大利亚才与亚洲大陆脱离,后来又

与南极洲分开。那时候,地球上生物进化的历程还处于哺乳动物的早期阶段,才出现一些原

始的兽类。由于长期地理隔离,动物种类又单一,澳大利亚一方面成了鸭嘴兽和袋鼠等一些

原始哺乳动物的乐园,另一方面也限制了哺乳动物在当地环境中继续向前进化。现在澳大利

亚陆地生活的一些有胎盘类动物,如马、牛、羊、猫、犬、豕,甚至包括鼠类,都是十八九

世纪人类从欧、亚等其他大陆带去的。牛是带去了,但清除牛粪的蜣螂却没有带去。因此,

澳大利亚现在缺乏以牛粪做食料的蜣螂。

⑧达尔文等人曾举出“猫←田鼠←野蜂←三叶草→牛”的有名例子,揭示了当时英国畜

猫有利于养牛的错综复杂的关系。同样的道理,澳本利亚引进我国产牛地区的蜣螂,如果繁

殖成功,对当地畜牧业的发展将是有益的。

⑨我国的牧民中有句谚语,“鹰眼、鹿腿、屎壳郎的鼻子”,用来称赞草原上有些动物

的某种器官特别灵敏。蜣螂的嗅觉确实非常敏锐,无论哪里有了人畜粪,它们不怕关山阻挡,

很快就会闻风而至。中澳相距万里,又远隔重洋,蜣螂的鼻子虽灵,想过去也只好望洋而叹。

现在,中澳之间架起了友谊的桥梁,天涯咫尺,地理隔绝的鸿沟已经消失。今天,在澳洲袋

鼠出没、牛羊遍野的美丽富饶的草原上,从我国引进的油亮壮实的黑甲虫们,正在那里勤奋

地打扫牧场哩。

⑩让我们祝蜣螂们成功吧!

(选自《自然启示录》,有删改)

1.简要分析第一段文字在全文中的作用。

2.从文中看,蜣螂有哪些方面的价值?请简要概括。

3.请就这篇文章的语言特色谈谈你的看法,并举例加以说明。

1.开篇介绍蜣螂这一文章谈论的主要对象,照应标题;提出异议,制造悬念,引起读者的阅

读兴趣。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分析第一段文字在全文中的

作用,需通读全文,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在此基础上分析该段文字与标题、与文章谈论的

主要对象、与下文等之间的关系。作答时要注意语言简洁、条理清晰。

2.蜣螂以粪便为食,为人类清洁环境;蜣螂及蜣螂转丸均可入药,有很高的药用价值;作为

生物链条上的重要环节,维持着生态平衡。

3.本文语言生动,善于运用比喻、拟人、引用等手法生动地说明对象的特征。“蜣螂扁阔的

头前,一排钉耙似的硬角,用来掘割粪土”一句,运用比喻的手法,生动地说明了蜣螂硬

角的形状和功用。“正在那里勤奋地打扫牧场哩”以拟人手法生动地展现了作者关于蜣螂

的想象。“鹰眼、鹿腿、屎壳郎的鼻子”则引用谚语介绍说明了蜣螂拥有灵敏的嗅觉。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赏析文本语言的能力。考生应根据题目要求,结合文体特点,

分析语言特色。本文语言比较生动,这和作者使用的表达技巧密不可分,作答时注意分析

文章使用的表达技巧,结合例子将其效果表述出来即可。

今日收获如何?

总结一下吧!

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2013年高考安徽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①科学所研究的是那些被认为是独立于研究者个人而存在的关系。这也适用于把人本身

作为研究对象的科学陈述的对象还可以是我们自己创造出来的概念,像在数学中就是那样。

我们不一定要假设这种概念是同外在世界里的任何客体相对应的。但是,一切科学陈述和科

学定律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它们是“真的或者假的”(适当的或者不适当的)。粗略地说来,

我们对它们的反应是“是”或者是“否”。

②科学的思维方式还有另一个特征。它为建立它的贯彻一致的体系所用到的概念是不表

达什么感情的。对于科学家,只有“存在”,而没有什么愿望,没有什么价值,没有善,没有恶;也没什么目标。只要我们逗留在科学本身的领域里,我们就绝不会碰到像“你不可以说

谎”这样一类的句子。追求真理的科学家,他内心受到像清教徒一样的那种约束:他不能任

性或感情用事。附带地说,这个特点是慢慢发展起来的,而且是现代西方思想所特有的。

③由此看来,好像逻辑思维同伦理毫不相干。关于事实和关系的科学陈述,固然不能产

生伦理的准则,但是逻辑思维和经验知识却能够使伦理准则合乎理性,并且联贯一致。如果

我们能对某些基本的伦理命题取得一致,那么,只要最初的前提叙述得足够严谨,别的伦理

命题就都能由它们推导出来。这样的伦理前提在伦理学中的作用,正像公理在数学中的作用

一样。

④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根本不会觉得提出“为什么我们不该说谎?”这类问题是无意义的。

我们所以觉得这类问题是有意义的,是因为在所有这类问题的讨论中,某些伦理前提被默认

为是理所当然的。于是,只要我们成功地把这条伦理准则追溯到这些基本前提,我们就感到

满意。在关于说谎这个例子中,这种追溯的过程也许是这样的:说谎破坏了对别人的讲话的

信任。而没有这种信任,社会合作就不可能,或者至少很困难。但是要使人类生活成为可能,

并且过得去,这样的合作就是不可缺少的,这意味着,从“你不可说谎”这条准则可追溯到

这样的要求:“人类的生活应当受到保护”和“苦痛和悲伤应当尽可能减少”。

⑤但这些伦理公理的根源是什么呢?它们是不是任意的?它们是不是只是以权威为根据

而建立起来的?它们是不是来自人们的经验并且间接地受着这些经验的制约呢?从纯逻辑看

来,一切公理都是任意的,伦理公理也如此。但是从心理学和遗传学的观点看来,它们决不

是任意的。它们是从我们天生的避免苦痛和灭亡的倾向,也是从个人所积累起来的对于他人

行为的感情反应推导出来的。

⑥只有由有灵感的人所体现的人类的道德天才,才有幸能提出应用如此广泛而且根基如

此扎实的一些伦理公理,从而人们会把它们作为自己在大量个人感情经验方面打好基础的东

西而接受下来。伦理公理的建立和考验同科学的公理并无很大区别。真理是经得住经验的考

验的。

(选自许良英等编译《爱因斯坦文集》第三卷,略有改动)

下列对原文思路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①②段首先明确科学研究的内容以及科学研究所创造的概念,然后从科学陈述和科学

定律是“真的或假的”这一特征推导出科学的思维方式的另外一个特征。

B .③段承②段,表明逻辑思维和经验知识能使伦理准则合乎理性;叙述得足够严谨的最

初伦理前提在伦理学中的作用就像公理在数学中的作用一样,由此引出④段。

C .④⑤⑥段先确定伦理问题有意义,举例阐述由伦理准则追溯到伦理公理的过程;接着

探寻伦理公理的根源所在;最后重点明确伦理公理的科学意义和应用价值。

D .文章前一部分着重阐述科学研究的特点,后一部分着重阐述伦理公理的根源、特点和

作用;全文意在明确伦理公理同科学公理在构建和验证过程中是有本质差别的。

【参考答案】

B

【试题分析】

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一、要通读全文,思考四个问题:

1.文本主要谈的是什么问题或就什么事情阐述道理;

2.论述对象、话题、论题、问题、事件,作者的基本立场、观点、情感和态度是怎样的;

3.本文依照怎样的顺序布局谋篇、组织文章,其段落之间的关系如何;

4.论述角度、论述层次行文中为突显立意主要运用了哪些手段和材料论证方法、论据。

二、“文章结构”是指文字材料的组织和安排方法,它是思路的外在表现形式。“文章思

路”是指作者按照一定的条理由此及彼表达思想的路径、脉络。这个路径和脉络实际上是一

个连贯的、有条理的思维过程。这个思维过程,要求围绕一个中心点,由此及彼、由表及里、

由浅入深,从一个方面到多个方面沿着一条中心线索,把要表达作者思想的文字材料组织成

一个有机的整体。文章的结构体现了文章的思路,文章的思路是靠文章的结构体现出来的。

三、梳理思路的思维切入点:

1.由标题入手,以主题(中心论点)为先导寻找思路。

2.捕捉关键句。从内容上看:主旨句、观点句、概括句、情感句。从结构上看:领起句、

总结句、过渡句,置于文首、文尾或段首、段尾的句子。

3.特别捕捉那些能标志层次、思路的关键词,它们对分析思路大有帮助。关联词,如表

并列的“和”“以及”“另一方面”“同时”;表递进的“不仅如此,而且”“甚至”“更进一步

讲”;表转折的“然而”“不过”“其实”“与其相反”;表因果的“因此”“所以”“总而言之”。

顺序词,顺序词能表示材料的主次轻重或问题的几个方面,如“首先”“其次”“第一”“第二”

等。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

祝蜣螂南行

①蜣螂者,俗称屎壳郎也。现在居然为这种被人们讨厌的“逐臭之夫”祝福,未免使人

发笑。

②可是,让屎壳郎照镜子——臭美,开先河者,是被人称为昆虫诗人的法国科学作家法

布尔。他的名著《昆虫记》赞颂蜣螂,称它们为“清道工”,因为蜣螂逐臭,就是为我们除

污。蜣螂扁阔的头前,一排钉耙似的硬角,用来掘割粪土。它带锯齿的前腿像是扫帚,用来

收集粪土,把粪土放在长着尖爪的后腿间,搓转成丸,然后推回地下巢穴,储作食物。

③蜣螂推着比它们身体大得多的粪球前进,从不避陡坡险沟,常常快推到坡顶,又连球

一齐滚下来,一只蜣螂推不动,就两只合作,一前一后,齐心协力推,不达目的,决不罢休。

因此,有一种蜣螂,生物学家给它取名为希腊神话中罚推巨石上山的“西西弗斯”。我国民

间也称蜣螂为“推车客”。

④据说古代埃及人认为蜣螂搓推粪球,有如运转天上的星球,所以称它为“神圣的甲虫”。

古代也有说蜣螂坏话的,如希腊的伊索就写过一篇叫“蚂蚁与蟑螂”的寓言,把蜣螂讥讽为

不爱劳动的乞食者,但那是“不实之词”。我国古代药书中记载:蜣螂,甚至蜣螂转丸,都能

入药,可治不少内外科的疾病。所以,蟑螂确非害人虫,不能顾名掩鼻。

⑤我们现在要为蜣螂祝福,是因为今年我国长江流域的一种“神农蜣螂”,应澳大利亚

有关科研机构的“邀请”,离别故土,远渡重洋,到澳大利亚东南部湿热地区去安家落户。

澳大利亚现在有几千万头牛,每天排出的牛粪,要覆盖约4000平方公里的草场;牛粪还滋生

蝇类,更是害上加害。从中国请去的蜣螂的任务,就是去帮助清扫那里广阔的大牧场。

⑥澳大利亚难道没有蜣螂?有是有的,但是本地的蜣螂只爱吃袋鼠粪,牛粪不合它们的

胃口,它们不愿问津。这就像牛虻爱吮牛血,狗蝇只叮狗身一样,是昆虫在长期进化过程中

形成的一种适应生活的本能。

⑦澳大利亚为什么没有以牛粪做食料的蜣螂?这有地质历史和生物进化两方面的原因。

澳大利亚位于太平洋西南部和印度洋之间。可是在古老的地质年代,它是与其他大陆相连的。

到了一亿多年前的白垩纪,由于地壳运动和大陆漂移,澳大利亚才与亚洲大陆脱离,后来又

与南极洲分开。那时候,地球上生物进化的历程还处于哺乳动物的早期阶段,才出现一些原

始的兽类。由于长期地理隔离,动物种类又单一,澳大利亚一方面成了鸭嘴兽和袋鼠等一些

原始哺乳动物的乐园,另一方面也限制了哺乳动物在当地环境中继续向前进化。现在澳大利

亚陆地生活的一些有胎盘类动物,如马、牛、羊、猫、犬、豕,甚至包括鼠类,都是十八九

世纪人类从欧、亚等其他大陆带去的。牛是带去了,但清除牛粪的蜣螂却没有带去。因此,

澳大利亚现在缺乏以牛粪做食料的蜣螂。

⑧达尔文等人曾举出“猫←田鼠←野蜂←三叶草→牛”的有名例子,揭示了当时英国畜

猫有利于养牛的错综复杂的关系。同样的道理,澳本利亚引进我国产牛地区的蜣螂,如果繁

殖成功,对当地畜牧业的发展将是有益的。

⑨我国的牧民中有句谚语,“鹰眼、鹿腿、屎壳郎的鼻子”,用来称赞草原上有些动物

的某种器官特别灵敏。蜣螂的嗅觉确实非常敏锐,无论哪里有了人畜粪,它们不怕关山阻挡,

很快就会闻风而至。中澳相距万里,又远隔重洋,蜣螂的鼻子虽灵,想过去也只好望洋而叹。

现在,中澳之间架起了友谊的桥梁,天涯咫尺,地理隔绝的鸿沟已经消失。今天,在澳洲袋

鼠出没、牛羊遍野的美丽富饶的草原上,从我国引进的油亮壮实的黑甲虫们,正在那里勤奋

地打扫牧场哩。

⑩让我们祝蜣螂们成功吧!

(选自《自然启示录》,有删改)

1.简要分析第一段文字在全文中的作用。

2.从文中看,蜣螂有哪些方面的价值?请简要概括。

3.请就这篇文章的语言特色谈谈你的看法,并举例加以说明。

1.开篇介绍蜣螂这一文章谈论的主要对象,照应标题;提出异议,制造悬念,引起读者的阅

读兴趣。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分析第一段文字在全文中的

作用,需通读全文,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在此基础上分析该段文字与标题、与文章谈论的

主要对象、与下文等之间的关系。作答时要注意语言简洁、条理清晰。

2.蜣螂以粪便为食,为人类清洁环境;蜣螂及蜣螂转丸均可入药,有很高的药用价值;作为

生物链条上的重要环节,维持着生态平衡。

3.本文语言生动,善于运用比喻、拟人、引用等手法生动地说明对象的特征。“蜣螂扁阔的

头前,一排钉耙似的硬角,用来掘割粪土”一句,运用比喻的手法,生动地说明了蜣螂硬

角的形状和功用。“正在那里勤奋地打扫牧场哩”以拟人手法生动地展现了作者关于蜣螂

的想象。“鹰眼、鹿腿、屎壳郎的鼻子”则引用谚语介绍说明了蜣螂拥有灵敏的嗅觉。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赏析文本语言的能力。考生应根据题目要求,结合文体特点,

分析语言特色。本文语言比较生动,这和作者使用的表达技巧密不可分,作答时注意分析

文章使用的表达技巧,结合例子将其效果表述出来即可。

今日收获如何?

总结一下吧!


相关内容

  • 高二上学期语文备课组教学计划进度
  • 高二年级语文备课组 教 学 工 作 计 划 语文组:李春霞 2013年8月25日 高二语文备课组工作计划 本学期的主要任务是<语文>必修五和选修课<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的学习,教学时要以学校本学年工作计划为指导,全面推进高中新课程改革,改变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 ...

  • 对新课程改革的认知与理解
  • 对新课程改革的认知与理解 永宁中学高一语文 杨巧茹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新课程改革成了最流行的名词,每个人都挂在嘴上,可为什么要进行新课程改革?为了赶时髦?还有什么是新课程?新课程的标准是什么?这些疑问需要我们好好思考与研究.本人从四年前就开始对新课程改革尝试,现就这四年的感悟,浅谈如下. 一 ...

  • 高二语文第一次月考试卷分析
  • 考试名称: 高二语文第一次月考 一.试卷与考试基本情况分析 1. 试卷情况分析:(主要包括题型.题目的难易程度,不少于200字) 本次试卷题型依据高考题型(科技文阅读.文言文阅读.诗歌鉴赏.名篇名句背诵默写.文学类文本阅读.基础知识.作文) 其中文言文考察必修五<归去来兮辞>,诗歌鉴赏选 ...

  • 高二语文教学计划
  • 高二语文教学计划(上) 一.学生分析 本期本人担任高二理科12班和文科8班的语文教学. 本人面临的这两个班属于普通班,学生由高一升入高二,刚刚经历分班,情绪欠稳定,人数超多,中等生少,后进生多,学习兴趣欠佳,语文基础知识薄弱,语文学习习惯较差,课堂沉闷,思维不活跃,思考问题不积极. 二.工作重点 1 ...

  • 语文学科指导意见
  • 郑州市2005-2006学年语文教学指导意见 郑州市教育局教学研究室中学语文科 七年级 一.教学指导思想 1.<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课程的性质特点和基本理念做出了 全新的阐述,教师们要认真学习.领会课程标准的基本精神,转变语文教育观念. 2.针对现在的七年级新生在小学时还是使 ...

  • 高中语文教学指导意见
  • 高中语文教学指导意见 高一年级教学指导意见 学生刚上高中,对高中语文学习的要求.方法等都不熟悉,老师必须要注意初高中的衔接,重视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注重非智力因素的开发,提升学生语文学习的良好心理素质,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辨证性和周密性.对学生提出明确的要求. 基础知识:落实课文中重点字词的字音.字形 ...

  • 高三下语文教学计划
  • 高三下语文教学计划一:下学期高三语文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为指导,以2014年考试大纲为依据,充分发挥备课组的集体智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强化训练这条主线,加强课堂教学的效率,激发和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素质和应考能力,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和运 ...

  • 高二语文教师新学期工作计划
  • 高二语文教师新学期工作计划[一] 一.指导思想 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以学校教学工作计划,语文教研组工作计划为参考,整体把握课程内容,从语文课程作为基础学科的特征出发,紧紧抓住语文应用能力.审美能力和探究能力的培养,通过必修5及选修模块(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的学习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扎实.稳步地 ...

  • 高中人生关键的一步
  • 目 录 0前言 . ........................................................................................................................ 1 1.1起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