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灾害勘查指南

地质灾害防治工程

(崩塌、滑坡、泥石流)勘查指南

湖南省城乡建设勘测院 2011 年 8 月

LGA

地质灾 灾害防治工 工程

第 1 页 共 40 页

崩 塌

高陡斜坡(含 高 含人工边坡) )上的岩土体 体完全脱离 离母体后,以 以滚动、跳 跳动、坠落等 等为主 的移动 动现象与过程 程,称为崩 崩塌。崩塌包 包括危岩体 体和崩塌堆积 积体,堆积 积于坡脚的物 物质为 崩塌堆 堆积体(物)。 。崩塌的发 发生是突然的 的,但是不 不平衡的因 因素却是长期 期积累的。 。

崩塌堆积

LGA

地质灾害防治工程

第 2 页 共 40 页

危 岩 体

崩塌的规模大小相差悬殊,规模巨大的山脚崩塌称为山崩;斜坡的表层岩石由于 强烈风化,沿坡面发生经常性的岩屑顺坡滚落现象,称为碎落;悬崖陡坡上个别较大 岩块的崩落,称为落石。

崩塌的类型

(1) 按起始运动形式分类:倾倒式崩塌、 滑移式崩塌、 错断式崩塌、 拉裂式崩塌, 鼓胀(塑流)式崩塌、陷落挤出式崩塌。 1、倾倒式崩塌:在河流的峡谷、黄土冲沟地段、岩溶区以及在其它陡坡上,常 见有巨大而直立的岩体,以垂直节理或裂隙与稳定岩体分开。这种岩体在断面上的特 点是高而长,横向稳定性差。如果坡脚遭受不断的冲刷和掏蚀,在长期重力作用下, 岩体将逐渐倾斜,最后产生倾倒。或者遇有较大水平力作用时,岩体也会倾倒,而产 生突然崩塌。这类崩塌的特点是在崩塌体失稳时,以坡脚的某一点为转点,发生转动 性倾倒。 2、滑移式崩塌:在某些陡坡上,不稳定的岩体下部有向坡外倾斜的光滑结构面 或软弱面。这种崩塌能否产生,关键在于开始的滑移,岩体重心一经滑出陡坡,突然 崩塌就会产生。 3、鼓胀(塑流)式崩塌:当陡坡上不稳定岩体之下有较厚的软弱岩层,或不稳定 岩体本身就是松软岩层,而且有长大的垂直节理把不稳定岩体和稳定岩体分开时,在 有连续大雨或地下水补给的情况下,下部较厚的软弱层或松散岩层被软化。在上部岩 体的重力作用下, 当压应力超过软岩天然状态下的无侧限抗压强度时, 软岩将被挤出, 发生向坡外鼓胀,随着鼓胀的不断发展,不稔定岩体将不断地下沉和外移,同时发生

LGA

地质灾害防治工程

第 3 页 共 40 页

倾斜,一旦重心移出坡外,崩塌即会产生。因此,下部较厚的软弱岩层能否向坡外臌 胀,是这类崩塌能否产生的关键。 4、拉裂式崩塌(坠落式):当陡坡由软硬相间岩层组成时,由于风化作用或河流的 冲刷掏蚀作用, 上部坚硬岩层在纵剖面上常以悬臂梁形式突出来。 在突出来的岩体上, 通常发育有构造节理、风化节理。在长期重力作用下,节 理会逐渐扩大和发展。因此,拉力更进一步集中在尚未产 生节理裂隙的部位,一旦拉应力大于这部分岩石的抗拉强 度时,拉裂缝就会迅速向下发展,突出的岩体就会突然向 下崩落。除重力长期作用以外,震动,各种风化作用,特 别是寒冷地区的冰劈作用等,都会促进这类崩塌的发展。 在突出岩体上,A 点附近承受最大拉应力,且 AB 面剪 力弯矩最大,但拉应力大于岩石抗拉强度时,拉裂缝会迅速发展直至崩塌发生。 5、 错断式崩塌: 陡坡上的长柱状和板状的不稳定岩体, 在某些因素的作用下,或因不稳定岩体的重量增加,或因其 下部接触面较小, 都可能使长柱状或板状不稳定岩件的下部 被剪断(EC),从而发生错断式崩塌。这种崩塌在于岩体下部 因自重所产生的剪应力是否超过岩石的抗剪强度, 一旦超过, 崩塌将迅速产生。 附:崩塌分类及特征表

类 型

倾倒式崩塌

岩 性

黄土、直立或陡倾 坡内的岩层 多为软硬相间的岩 层 黄土、粘土坚硬岩 层下伏软弱岩层 多见于软硬相间的 岩层 坚硬岩层、黄土

结 构 面

多为垂直节理、陡倾坡 内~直立层面 有倾向临空面的结构面 上部垂直节理、下部近 似水平的结构面 多为风化裂隙和重力拉 张裂隙 垂直裂隙发育、通常无 倾向临空面的结构面

地 形

峡谷、直立 岸坡、悬崖 陡坡通常大 于 55° 陡坡 上部突出的 悬崖 大 于 45 ° 的陡坡

受力情况

主要受倾覆 力矩作用 滑移面主要 受剪切力 下部软岩受 垂直挤压 拉张 自重引起的 剪切力

起始运动形式

倾倒

滑移式崩塌

滑移、坠落

鼓胀式崩塌

滑移、倾倒

拉裂式崩塌

坠落

错断式崩塌

下错、坠落

(2) 动力成因分类: 自然动力型(降雨型、冲蚀到、风化剥蚀型、地震型、堆积加载型)。 人工动力型(明挖型、洞掘型,爆破型、水库型、渗漏型、人工加载型) (3) 按移动形式分:

LGA

地质灾害防治工程

第 4 页 共 40 页

散落型崩塌:在节理或断层发育的陡坡,或是软硬岩层相间的陡坡,或是由松散 沉积物组成的陡坡,常形成散落型崩塌:沿某一滑动面发生崩塌。有时崩塌体保持了 整体形态,和滑坡很相似,但垂直移动距离往往大于水平移动距离。 流动型崩塌:松散岩屑、砂、粘土,受水浸湿后产生流动崩塌。这种类型的崩塌 和泥石流很相似。也称为崩塌型泥石流 (4) 按物质类型分: 土崩:产生在土体中; 岩崩:产生在岩体中;其规模大、涉及到山体的称为山崩。 岸崩:当发生在河流、湖泊或海岸边时,称为岸崩 (5) 按崩塌体规模(体积)分类:(见下表) 灾害等级 体积 V(104m3) 特大型 V≥100 大型 100>V≥10 中型 10>V≥1 小型 V

(6) 按危岩体顶端距陡崖(坡脚)高度分: 低位危岩:≤15m 中位危岩:15m~50m 高位危岩:50m~100m 特高位危岩: >100m

崩塌的发生条件

崩塌的发生条件主要包括地貌条件、 岩性条件、 构造条件以及其他一些自然因素。 1、地形地貌条件:主要有岸坡、高陡山坡、峡谷陡坡、河谷凹岸等。崩塌、落 石多发生在海、河、冲沟岸坡、高陡的山坡和人工斜坡上,地形坡度通常大于 45°。 因为峡谷岸坡陡峻,卸荷裂缝发育,易于崩塌落石。冲沟岸坡和山坡陡崖岩体直立, 不稳定岩体较多,时有崩塌、落石发生。丘陵和分水岭地段因地形相对平缓,高差较 少,崩塌、落石较少。 2、岩性条件:岩石性质不同,其强度、风化程度、抗风化和抗冲刷的能力及其 渗水程度都不同。如果陡峻山坡是由软硬岩层互层组成,由于软岩层易于风化,硬岩 层失去支撑而引起崩塌。另:质坚性脆且裂隙发育的岩石易于崩塌。一般形成陡峻山 坡的岩石, 多为坚硬而性脆的岩石, 属这类岩石的有厚层灰岩、 砂岩、 砾岩及喷出岩。 3、构造条件:崩塌发生的构造条件主要包括岩层的倾向倾角、节理发育、软弱 结构面等因素。 当岩体中各种软弱结构面的组合位置处于下列最不利的情况时,易发生崩塌:

LGA

地质灾害防治工程

第 5 页 共 40 页

1) 当岩层倾向山坡,倾角大于 45°而小于自然坡度时; 2) 当岩层发育有多组节理,且一组节理倾向山坡、倾角为 25~65°时; 3) 当二组与山坡走向斜交的节理(X 形),组成倾向坡脚的楔形体时; 4) 当节理面成弧形弯曲的光滑面或山坡上方不远处有断层破碎带存在时; 5) 在岩浆岩侵入接触带附近的破碎带或变质岩中片理片麻构造发育的地段,风 化后形成软弱结构面,容易导致崩塌的产生。 4、其他因素:温度变化、地表水作用、强烈地震、降雨以及人类工程活动等都 可能诱发崩塌。 崩塌、落石有 80%发生在雨期,特别是雨中和雨后不久;山区的大地震都伴随有 大量崩塌、落石的产生。

崩塌的防治措施

我国《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中,根据崩塌的特征、规模及危害程 度,将崩塌分为三类: Ⅰ类:山高坡陡;岩层软硬相间,风化严重;岩体结构面发育、松弛且组合关系 复杂,形成大量破碎带和分离体;山体不稳定,可能崩塌的落石方量大于 5000m , 破坏力强,难以处理。 Ⅱ类:介于Ⅰ、Ⅲ之间。 Ⅲ类:山体较平缓;岩层单一,风化程度轻微;岩体结构面密闭且不发育或组合 关系简单,无破碎带和危险切割面,山体稳定,斜坡仅有个别危石,可能崩塌的落石 方量小于 500 m ,破坏力小,易于处理。 防治崩塌的措施包括削坡、清除危岩、胶结岩石裂隙、引导地表水流等方法,防 止岩石强度迅速变化和差异风化,避免进一步变形,以提高斜坡的稳定性。崩塌的治 理应以根治为原则, 当不能清除或根治时, 对Ⅱ、 Ⅲ类崩塌区可以采取下列综合措施: 1) 遮挡:对于Ⅲ类崩塌,可修筑明洞、棚洞等遮挡建筑物使线路通过。 2) 对Ⅱ、Ⅲ类崩塌区,当线路工程或建筑物与坡脚有足够距离时,可在坡脚或 半坡设置落石平台或挡石墙、拦石网。 3) 加固岩体; 对Ⅲ类崩塌区,在危石的下部修筑支柱、支墙。亦可将易崩塌体 用锚索、锚杆与斜坡稳定部分连接牢固。 4) 镶补勾缝; 对Ⅲ类崩塌区, 对岩体中的空洞、 裂缝用片石填补、 混凝土灌注。 5) 护面:对易风化的软弱岩层,亦可用沥青、砂浆或浆砌片石护面。 6) 排水:设排水工程以拦截疏导斜坡地表水和地下水。

3 3

LGA

山坡。

地质灾 灾害防治工 工程

第 6 页 共 40 页

7) 削坡:在 在危石突出的 的山嘴以及 及岩层表面风化破碎不 不稳定的山 山坡地段,可 可刷缓

滑 坡

滑坡是斜坡失 滑 失稳的主要 要形式之一。 。滑坡的定 定义为:斜坡 坡上的岩土 土体沿特定的 的面产 生的整 整体向前向下 下移动的现 现象。首先, ,滑坡的岩 岩土体具有整 整体性,除 除了滑坡边缘 缘线一 带和局 局部一些地方 方有较少的 的崩塌和产生 生裂隙外, ,总的来看它 它大体上保 保持着原有岩 岩土体 的整体 体性;其次, ,斜坡上岩 岩土体的移动 动方式为滑 滑动,不是倾 倾倒或滚动 动,因而滑坡 坡体的 下缘常 常为滑动面或 或滑动带的 的位置。此外 外,规模大 大的滑坡一般 般是缓慢地 地往下滑动, ,其位 移速度 度多在突变加 加速阶段才 才显著。有些 些滑坡滑动 动速度一开始 始也很快, ,这种滑坡经 经常是 在滑坡 坡体的表层发 发生翻滚现 现象,因而称 称这种滑坡 坡为崩塌性 性滑坡。

LGA

地质灾害防治工程

第 7 页 共 40 页

一个发育完全的滑坡,其形态特征和结构比较完备,是识别和判断滑坡的重要标 志(见下图:典型滑坡所具有的基本形态要素)。

滑坡要素及含义

滑坡体:沿滑动面向下滑动的那部分岩土体称为滑坡体,简称滑体。滑坡体经滑动变 形、相互挤压,整体性相对完整,仍保持原层位和结构构造体系,只是裂隙 松动。 滑动面(带):滑坡体与不动体之间的界面、滑坡体沿之滑动的面,称为滑动面,简称 滑面。滑动面上下受揉皱的厚度为数厘米至数米的被扰动带,称为滑动带, 简称滑带。 滑坡周界:滑坡体和其周围不动体在平面上的分界线,称为滑坡周界。它圈定了滑坡 的范围。 滑坡床:滑动面以下未滑动的稳定岩土体称为滑坡床,简称滑床。 滑坡壁:滑坡体向下滑动后,滑坡体后缘因滑坡后暴露出的陡壁,称为滑坡壁,也称 滑坡后缘壁,其坡度较陡,都在 60~80°。滑坡壁高矮不等,几米、几十米 至数百米。 滑坡台阶:由于滑体各个部分滑动速度和滑动距离的差异,在滑坡上部常形成一些阶 梯状的错台,称为滑坡台阶。台面常向后壁倾斜,形成反坡错台。中部和 后缘形成的反坡错台,有时为积水洼地。 滑坡前缘:指滑动面变缓或反翘的前缘地段,因滑坡受阻而多呈现挤压和地表鼓胀裂

LGA

地质灾害防治工程

第 8 页 共 40 页

缝。 滑坡轴线:代表整个滑坡滑动方向,滑体运到速度最快的纵向线,位于推力最大,滑 床凹槽最深的纵断面上;可为直线、折线或曲线。 滑坡裂缝:1、拉张裂缝:分布在后缘地段,呈弧形,与后缘壁大致平行,因受滑体 下滑牵引,多呈拉张裂缝。 2、剪切裂缝:在滑坡中部两侧,因滑体和相邻不动体相对位移而出现剪 切裂缝,形成伴生羽状裂缝和褶皱。 3、鼓胀裂缝:分布在滑坡前缘段,因滑动面变缓或反翘,下滑受阻,滑 体下部受挤压,地表隆起呈鼓张裂缝。 滑坡舌:滑坡前缘形似舌状的伸入沟谷或河道中的部分。

滑坡识别标志

一、 古滑坡

1、斜坡面呈无规律的台阶状、弧圈状或簸箕状低洼微地貌。坡面树木呈“马刀树” 、 “醉汉林” 。 2、生成于河谷的滑坡,其前缘凸向河床,有时因滑体被冲走而成凹岸,多残留有漂 孤石,岸坡有坍塌迹象。 3、河流阶地堆积物层次不连续或上下倒置,产状紊乱。斜坡前缘往往有泉水或湿地 分布。 4、滑坡后缘地带出现双沟同源或洼地,沟壁已较稳定,草木丛生。 5、滑坡体斜坡常上凹下凸,地层不连续,产状不一致;两侧地层多有扰动和揉皱现 象,有裂缝和拖拉褶曲。 6、冲沟沟壁或人工边坡,有时可见滑坡滑动面痕迹。

二、 稳定滑坡

1、主滑体已堆积于前缘地段,堆积坡面已较平缓密实,建筑物无变形迹象。 2、滑坡壁多被剥蚀夷缓,壁面稳定,多长满草木。 3、河流已远离滑坡舌,不再受洪水冲刷,植被完好,无坍塌现象。 4、滑坡两侧自然沟谷稳定。 5、地下水出露位置固定,流量、水质变化规律正常。

三、 具有发生滑坡条件的斜坡

1、堆积土组成的上陡下缓的斜坡,岩(土)体中含有软弱夹层或不利于斜坡稳定的结 构面。 2、破碎岩石组成的陡峻山坡。 3、岩浆岩、变质岩风化带组成的斜坡。

LGA

4、断层破碎带中的谷坡。

地质灾害防治工程

第 9 页 共 40 页

5、堆、坡积层下伏不透水层,并具临空面的斜坡。 6、由软岩组成和间夹软弱层的顺层地区,特别是顺坡倾角在 10—30。的斜坡。 7、膨胀岩(土)地区边坡。 8、填筑土基底松软、地下水发育或积水,填筑基底处理不当的斜坡。 9、不适当的工程施工,导致斜坡稳定条件发生恶化。

滑坡分类

一、 按滑坡物质组成分

1、堆积层滑坡:各种成因堆积层内的滑坡,或沿下伏基岩面或沿堆积间歇面滑动。 2、黄土滑坡: 发生在各时期的黄土层中, 并多群集出现。 常见于高阶地边缘斜坡上。 3、黏土滑坡:黏土层中滑坡,多沿裂隙面和下伏基岩面滑动,多为平缓弧形滑面。 4、膨胀岩(土)滑坡:多呈弧形、倒椅子型浅层牵引滑坡。 5、风化带滑坡:多在全风化带、强风化带中发生滑坡,滑面常呈倒椅子型。 6、断层带滑坡:滑面多为弧形和折线型,多群集出现。 7、岩层滑坡:主要沿结构面发生滑坡,滑面有楔体型、阶梯型、直线型和折线型。

二、 按始滑部位分

1、推动式滑坡:中上部滑体挤压推动前缘段滑体,滑体整体性较好,滑速快,危害 大。 2、牵引式滑坡:前缘段首先发生滑坡,向后缘牵引,滑坡规模较小,滑速较慢。

三、 按成因分

1、工程滑坡:由于施工引起的滑坡。可分为新生滑坡和老滑坡复活。 2、自然滑坡:自然营力作用产生的滑坡,为地质灾害。

四、 滑面形态分类

1、 船底型 1) 滑面形态:滑面形似船底,由陡后缘、中部主滑面及变缓以致反翘的前缘三个滑 面段组成,是典型的滑坡滑面形态。 2) 特征:此类滑坡面在各类地层中均有发现,但都不普遍。 后缘主要沿张拉裂隙发展,后缘上部多分布有张拉裂缝 (隙)。中部主滑段滑面面积最大,下滑力也最大。前缘段

反翘,是滑坡抗滑段,一般滑体因受阻力而在此止滑并趋于稳定。

2、 椅子型

1) 滑面形态:滑面形似椅子型。

2) 特征:是顺层滑坡中最为普遍的滑面形态,其主滑面为顺

层滑动,下滑力大。前缘段以切层为主。滑体滑至前缘段

后多因受阻力而趋稳定,如无恶化稳定条件,均可在此地段以填方为主布置工程建筑物。

3、 倒椅子型

1) 滑面形态:滑面形似倒放椅子形态。

2)

特征:主要发生在岩浆岩、结晶片岩和软岩类岩体的 全、强风化带中,自然滑坡和工程滑坡呈现此种滑面形态较为普遍,滑面位置多受强风化带深度控制,此类滑坡防治要十分注意前缘坡脚的加固,滑坡后仍需作好后缘牵引滑坡的处理。

4、 直线型

1) 滑面形态:是无前后缘段的单一倾斜面的滑动面形态。

2) 特征:多在岩层或结构面顺层地区,坡脚被切断后沿软弱结构面发生顺层面下滑,其特点是在斜坡面和坡脚出露。此类滑面滑坡易于预报,较难设防。

5、 折线型

1) 滑面形态:滑面形似阶梯状。

2)特征:多发生在岩层倾角较平缓而节理较发育的斜坡

和具有阶地状基座上的滑坡,滑体沿层面和节理面以

及阶地沿基座面滑动,当滑体较薄时,常呈现阶状微

地貌,可以将整个滑坡分成数级小滑坡。

6、 圆弧形

1) 滑面形态:滑面基本呈弧形。

2) 特征:多在较均质的土质和碎石角砾土中发生,一般均

具有前缘后翘的滑面段,整治工程应充分利用这一抗滑

有利条件。此类滑面滑坡较适用清方减载整治措施。

附:我国易滑坡地层总表 滑坡类型

堆积土滑坡

黄土滑坡

黏土滑坡

堆填土滑坡 岩土组合类型 崩积、坡积、洪积、冰碛及冲积物 各种黄土、含钙质结核,古土壤和砂砾层中 裂隙黏土、灰色黏土、红土 各种人工堆弃(石)土

昔格达组粉砂岩、黏土岩

共和组粉砂岩、粘土岩

砂岩、页岩、泥岩互层地层

石灰岩、大理岩夹页岩、泥灰岩地层

砂页岩夹煤层、碳酸盐岩夹煤层

千枚岩、片岩、片麻岩、板岩等

玄武岩、流纹岩、凝灰岩等

各种混合岩

构造破碎岩 分布地区 河谷缓地带 黄河中、上游地区北方诸省 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山西 工矿场地 四川西南部 青海省 土质 滑坡 半成岩昔格达组滑坡 地层 滑坡 共和组滑坡 砂页泥岩滑坡 碳酸盐岩滑坡 煤系地层滑坡 火山岩类滑坡 混合岩类滑坡 破碎岩滑坡 岩质 变质岩类滑坡 滑坡 各地区 构造破碎带

滑坡成因分析

滑坡产生的原因不外乎岩土体抗剪强度的降低及下滑力增大两种情况。其中的诱发因素往往使本来处于不稳定状态的斜坡出现滑坡。

一、 环境成因

1、 区域地质环境:沿一些大的或区域性断层破碎带,尤其是近期强烈活动的断裂带,

崩塌、滑坡往往呈线性密集分布。

2、 地层地质:容易引起滑坡破坏的岩性组合,如砂泥(页)岩互层、灰岩与页岩、粘

土岩、板岩、软弱片岩及凝灰岩等互层岩体以及土体中的裂隙黏土和黄土均属“易滑地层”。一般说,在顺坡向层状岩体(层面倾角10°~30°)软弱地层或软硬间层岩体常发生滑坡;当顺坡方向出露断层破碎带时亦容易出现滑坡。

3、 堆积层滑坡:松散的滑坡堆积、山坡坡积、泥石流冲积及河流阶地等易再次产生

滑坡,其诱因主要是工程活动或水流冲刷等。

二、 地形地貌环境

滑坡主要集中发育于山地环境中。尤其在河谷强烈切割的峡谷地带或工程开挖形成临空面状态下发生。

三、 诱发因素

主要指水、地震、人为作用等。

1、 水的作用:水是导致滑坡的重要因素,主要表现在雨季特别是久雨、暴雨期间发

生,河流水库等水位急剧下降也往往出现岸坡滑坡。水的作用,其机理主要有:①、增加土质滑坡体的孔隙水压力,或增加岩质滑坡体的静水压力和渗透压力;②、地下水对滑带土的不良物理化学作用,降低了滑带土的抗剪强度。

2、 地震:山区地震往往伴随着山崩滑坡,在我国西南及西北地区尤为突出。地震不

但产生新滑坡,也可使古滑坡复活。

3、 人为作用

①、工程活动:随着大规模的山区建设和开发,都不同程度地破坏山体的平衡和稳定,导致滑坡灾害的发生,近几年山区高等级公路的建设,发生的路堑滑坡时有所闻,特别是西南地区,由于不良爆破和开挖控制不当引发的山体滑坡和古滑坡复活造成极大危害。此外在斜坡上修造建筑物、弃土堆载等均可能造成滑坡。 ②、垦荒及乱砍乱伐树木使斜坡植被破坏,恶化了地表地下径流条件,常诱发形成滑坡。典型的像长江中上游流域及西部地区这种状况尤为明显。

滑坡的发生和运动机理

滑坡机理是具有一定地质结构条件下的斜坡,在各种因素作用下从稳定状态变化到失稳滑动,再达到新的稳定状态或永久稳定(死亡)全过程动态变化的物理力学本质和规律。

一、 滑坡的运动特征

1、 滑动类型:①缓慢蠕动型;②匀速滑动型;③间歇性滑动型;④高速滑动型。

2、 高速滑坡的形成条件:①具有相当大的高差(大于100m);②具有相当大的体积(大

于100万立方米);③具有较陡的滑面坡度(大于20度);④具有较大的峰残强度差;⑤具有较高的滑坡剪出口;⑥滑坡前方有开阔地形。

二、 滑带土的应力特性

1、 黏性滑带土的残余强度随土中黏粒含量的增大而减小,也与其矿物成分有关。

2、 残余强度与土的原始受力状态及原始密度无关,即不论是超固结土还是正常固结土,不论其初始密度是多少,其残余强度都是一样的。因此可采用重塑土样试验求滑带土的残余强度。

3、 国外测定残余强度(Cr)多采用排水剪切,因此得出残余强度与土的含水量无关,

且(Cr)等于或接近于零。国内则多采用固结不排水剪切试验,所得残余强度随含水量增大而减小,Cr不等于零。只在含水量超过一定限定后才不现变化。

滑坡勘查

对应于防治工程立项、可行性论证、设计、施工等阶段,可将滑坡和崩塌勘查划分为滑坡调查、可行性论证阶段勘查、设计阶段勘查、施工阶段勘查四个步骤。对于规模小,结构简单,治理工期短的滑坡可根据实际情况合并勘查阶段,简化勘查程序。

一、 调 查

1、 资料收集

(1)、收集坡所在区域的地质构造、地层岩性、易滑地层分布和水土、气象等资料。

(2)、气象水文资料主要应收集河流的水位变化,常年及重现期20年、50年的最高、最低水位,常年的水位高度(重点是水位降的高度和时间垮度);年均降水量和降水强度、重现期20年、50年的最大降水量和降水强度。

2、滑坡调查要点

(1)调查的范围应包括滑坡区及其邻近稳定地段,一般包括滑坡后壁外一定距离(滑坡滑动会影响和危害的区域),滑坡体两侧自然沟谷和滑坡舌前缘一定距离或江、河、湖水边;

(2)注意查明滑坡的发生与地层结构、岩性、断裂构造(岩体滑坡尤为重要)、地貌及其演变、水文地质条件、地震、降雨、侵蚀、崩坡积加载等自然因素的关系和人类活动(如森林植被的破坏、不合理开垦、建筑加载、不合理的切坡、渠道渗漏和水库蓄水等)对滑坡发生与发展的影响。找出引起滑坡或滑坡复活的主导因素; (3)调查滑坡体上各种裂缝的分布特征,发生的先后顺序、切割和组合关系,分清裂缝的力学属性,如拉张、剪切、鼓胀裂缝等,藉以作为滑坡体平面上分块、分条和纵剖面分段的依据,分析滑坡的形成机制;

(4)通过裂缝的调查,藉以分析判断滑动面的深度和倾角大小。滑坡体上裂缝纵横,往往是滑动面埋藏不深的反映;裂缝单一或仅见边界裂缝,则滑动面埋深可能较大;如果基础埋深不大的挡土墙开裂,则滑动面往往不会很深;如果斜坡已有明显位移,而挡土墙等依然完好,则滑动面埋深较深;滑坡壁上的平缓擦痕的倾角,与该处滑动面倾角接近一致;滑坡体的差速裂缝两壁也会出现缓倾角擦痕,同样是下部滑动面倾角的反映;

(5)对岩体滑坡应注意调查缓倾角的层理面、层间错动面、不整合面、假整合面、断层面、节理面和片理面等,若这些结构面的倾向与坡向一致,且其倾角小于斜坡前缘临空面倾角,则很可能发展成为滑动面。对土体滑坡,则首先应注意土层与岩层的接触面构成的滑带形态特征及控制因素,其次应注意土体内部岩性差异界面;

(6)调查滑动体上或其邻近的建、构筑物(包括支挡和排水构筑物)的裂缝,但应

注意区分滑坡引起的裂缝与施工裂缝、填方基础不均匀沉降裂缝、自重与非自重黄土湿陷裂缝、膨胀土裂缝、温度裂缝和冻胀裂缝的差异,避免误判;

(7)调查滑带地表水和地下水情况,泉水出露地点及流量,地表水自然排泄沟渠的分布和断面,湿地的分布和变迁情况等;

(8)围绕判断是首次滑动的新生滑坡还是再次滑动的古(老)滑坡进行调查;(判断标准见下表)

标 志

类别 亚 类

1.圈椅状地形 2.双沟同源地貌 3.坡体后缘出现洼地 4.大平台地形(与外围不一致、非河流阶地、非构造平台或风

化差异平台) 5.不正常河流弯道 6.反倾向台面地形 7.小台阶与平台相间 内 容 等级B B C C C C C

C

A

C

B

C

A

B

C

B

C

C

C

B

C

C

C

A

C 宏观形态 形态 微观形态 8.马刀树或醉汉林 9.坡体前方、侧边出现擦痕面、镜面(非构造成因) 10.浅部表层坍滑广泛 11.明显的产状变动(排除了别的原因) 12.架空、松弛、破碎 13.大段孤立岩体掩覆在新地层之上 14.大段变形岩体位于土状堆积物之中 15.变形、变位岩体被新地层掩覆 老地层变动地层 新地层 变动 16.山体后部洼地内出现局部湖相地层 17.变形、变位岩体上掩覆湖相地层 18.上游方出现湖相地层 19.古墓、古建筑变形 20.构成坡体的岩土结构零乱、强度低 变形等 21.开挖后易坍滑 22.斜坡前部地下水呈线状出露、湿地 23.古树等被掩埋 24.发生过滑坡的记载和口述 25.发生过变形的记载和口述 历史记载访问材料

上表中:属A 级标志,可单独判别为属古、老滑坡;二个B 级标志或一个B 级、二个C 级,或4个C 级标志可判别为古、老滑坡。迹象愈多,则判别的可靠性愈高。

(9) 当地整治滑坡的经验和教训。

(10) 调查了解滑坡危害及成灾情况。包括历史情况和近期活动造成的损失,当地地面工程及环境工程或人员伤亡、经济损失情况;以及堵河、涌浪等作用造成的远程损失和次生灾害损失。并对滑坡失稳可能造成的范围及损失进行预测。对滑坡重点部位或有代表性的变形地段等应尽可能用摄影或录像等形式进行记录说明。

2、滑坡与崩塌危害等级

应根据滑坡(崩塌)所危及的范围确定其危害对象,根据危害的对象的重要性和灾害损失程度按下表划分危害等级;(如果危害对象含有医院、图书馆、加油站及有易燃易爆等建筑物,其危害等级要提高一级)。 危害等级 一 级 二 级

直接经济损失>500万

元,或潜在经济损失>

5000万元

威胁人数>500人

三级铁路;一、二级公路

中型水库,省级重要水利

水电工程

非金属矿山,如建筑材料三 级 直接经济损失<500万元,或潜在经济损失<5000万元 威胁人数<500人 支线铁路;三级以下公路小型水库,县级水利水电工程 金属矿山,稀有、稀土矿直接经济损失>1000万潜在经济损失 元,或潜在经济损失>10000万元 城 镇 威胁人数>1000人 危交通道路 一、二级铁路;高速公路害大型以上水库,重大水利对大江大河 水电工程 象 矿 山 能源矿山,如煤矿

录制《滑坡防治工程勘查规范》DZ/T0218-2006

3、滑坡规模

规模分类

滑体体积 小型滑坡 43中型滑坡 43大型滑坡 <1000×10m 43特大型滑坡 <10000×10m 43巨型滑坡 >10000×10m 43<10×10m <100×10m

录制《滑坡防治工程勘查规范》DZ/T0218-2006

4、滑坡与崩塌勘查地质条件复杂程度分类表

类型 特 征

单斜地层,岩层平缓,岩性岩相变化不大,地质界线清楚;围岩露头良好,岩体工程地简单 质质量好;地形起伏小,地貌类型单一;第四系沉积相单一,阶地结构好;重力地质作

用弱,风化卸荷裂隙不发育,风化层厚度薄。

褶皱和断层发育,岩性岩相变化大,地质界线不清楚;地质露头差,岩体工程地质质量复杂 差;地形起伏大,地貌类型多变;卸荷裂隙发育,风化层厚度大,植被发育;堆积层厚

度巨大;水文地质条件变化大。

录制《滑坡防治工程勘查规范》DZ/T0218-2006

1) 勘 查 阶 段

1、 可行性论证阶段

(1)、可行性论证阶段勘查是滑坡防治工程勘查的重要阶段,应提交含对滑坡机理及防治方案的定论的勘查报告。

(2)、应基本了解滑坡所处地质环境条件,初步查明滑坡的岩(土)体结构、空间几何特征和体积、水文地质条件,提供滑坡基本物理力学参数,分析滑坡成因,进行稳定性评价,满足制定防治工程方案的地质要求。

(3)、勘探线的布置可采用主~辅剖面法,不少于一条纵、横剖面线布置勘探线。勘探线应由钻探、井探、槽探及物探等勘探点构成。纵向勘探线的布置应结合滑坡分区进行,不同滑坡单元均应有主勘探线控制,在其两侧可布置辅助勘探线。横向勘探线宜布置在滑坡中部至前缘剪出口之间。

(4)、勘探方法应采用钻探、井探或槽探相结合,并用物探沿剖面线进行探测验证。勘探孔深度应穿过最下一层滑面,并进入滑床3~5m,拟布设抗滑桩或锚索部位的控制性钻孔进入滑床的深度宜大于滑体厚度的1/2,并不小于5m。

(5)、可行性论证阶段应布置监测点,监测周期3~15天。滑坡变形加剧时,必须加密监测,其测次和周期视具体情况而定。监测数据应及时编制监测网布置平面图、位移矢量图等图件。

2、设计阶段勘查

(1)、设计阶段包括初步设计和施工图设计两阶段,合称为设计阶段勘查。

(2)、设计阶段勘查应结合防治工程部署,充分利用可行性论证阶段的初步勘查成果,进行重点勘查。

(3)、重点查明滑坡岩(土)体结构、空间几何特征和体积、水文地质条件,提供工程设计需用的岩(土)体物理力学参数,进行稳定性评价和推力计算,满足工程设计图的地质要求。

3、施工阶段勘查

施工阶段勘查包括防治工程实施期间,开挖和钻探所揭示的地质露头的地质编录、重大地质结论变化的补充勘探。

开挖过程中所揭露的滑带土、擦痕等典型滑坡地质行迹应及时编录、照(摄)像,留样。

施工期间发现滑坡重大地质结论变化,应进行补充工程地质勘查,提交补充工程地质勘查报告。重大地质结论变化包括:局部滑体变形加剧或滑动;滑坡岩(土)体结构与原报告差异大;滑动面埋深与原报告相差20%以上等。补充地质勘查主要针对变化进行。

2) 主 要 勘 查 方 法

滑坡勘查主要采用钻探和轻型山地工程(坑、槽探),主要用以查明滑体厚度、滑面层数及产状等滑坡的内部特征[空间形态(要素)]和物理力学性质。是滑坡稳定性定量评价的基本依据。

滑坡勘探线应平行主滑方向布置,长度应超过滑坡的前、后缘一定范围。

1、 工程地质测绘

(1)、滑坡区测量坐标系统宜采用1954年北京坐标系,高程系统宜采用1956年黄海高程系。对联测困难的山区也可以采用独立坐标系和假设高程。

(2)、地形图上需表示的内容除按《工程测量规范》中的相应规定及《1:500、1:1000、1:2000地形图图式》执行外,还应将滑坡区及周边影响区主要的水沟、水坑、水塘、泉水、裂缝、塌陷坑、鼓丘、开裂房屋等与滑坡有关的水文点、微地貌、地形变点等表达在地形图上。重要地质现象不受比例尺限制,可用符号夸大表示。

(3)、工程地质观测点可分为:地质点(包括构成滑坡地质体的地层岩性、地貌、地质构造、斜(岸)坡结构、裂隙统计等调查点);水文点(包括溪沟、井泉等调查点);地形变点(包括滑坡后壁、侧界、剪出口的边界点,与滑坡有关的裂缝、洼地、鼓丘等微地貌,滑带露头等调查点)。对重要观测点的定位应采用仪器测量,一般观测点可采用半仪器定位。

2、钻 探

(1)、在滑体地下水位以上的粘性土、粉土、人工填土和不易塌孔的砂土层应采用干法钻进;在地下水位以下的岩土层内,以及在滑带土及其上下5m 范围内采用单动双管钻进技术钻进;严重缩孔或塌孔时采用跟管或泥浆护壁。孔斜偏差应控制在2%之内。

(2)、勘探孔终孔孔径不宜小于110mm。在滑带土及其上下5m 范围内,回次进尺不得大于0.3m。遇下列情况时均需校正孔深:主要裂缝、软夹层、滑带、溶洞、断层、涌水处、漏浆处、换径处、下管前和终孔时。

孔深最大允许误差不得大于1‰。岩芯采取率:滑体>75%;滑床>85%;滑带>90%。

(3)、岩芯的地质编录描述应客观、准确、详细。滑带、软弱夹层,岩溶、裂缝等重要地质现象应详细描述,并用素描及照片辅助说明。这些地段的采取率应单独计算。编录时要注意回次进尺和残留岩芯的分配,以免人为划错层位。

(4)、钻孔终孔验收后对不需要保留的钻孔应进行封孔处理,防止地表水沿钻孔渗漏至滑带,加剧滑坡滑动变形。土体中用粘土封孔,岩体中用水泥砂浆封孔。

(5)、勘查报告验收之前,各孔全部岩芯均需妥善保留。勘查报告验收后按业主要求,对代表性钻孔及重要钻孔,应全部保留岩芯,其他钻孔有意义的岩芯,切片留样。 (6)、钻孔简易水文地质观测应符合:

A、开孔采用无冲洗液钻孔。孔中一旦发现水位,应立即停钻,并进行初见水位和稳定水位的测定。每隔10~15min测定一次,三次水位相差小于2cm 时,可视为稳定水位。

B、清水钻进时,提钻后、下钻前各测一次动水位,间隔时间不小于5min。长时间停钻,每4小时测定一次水位。

C、准确记录漏水、涌水位置并测量漏水量、涌水量及水头高度。

D、接近滑带时,应停钻测定稳定水位;终孔时应测定全孔稳定水位。

E、观测记录钻进过程中的其他异常情况,如破碎、裂隙、裂缝、溶洞、缩径、漏水、涌砂和水色改变等。

3、井探、硐探和槽探

(1)、探井位置确定后,应编制典型探井设计书以指导挖掘施工,设计书内容包括:目的、类型、深度、结构、施工流程、地质要求、封井要求。

(2)、根据地质测绘和露头剖面,合理推测探井地质柱状图,建立探井结构理想柱状图,包括探井断面形状、井径、深度、井壁支护方式。标识挖掘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重要层位深度、岩性、断层、裂隙、裂缝破碎带、岩溶洞穴带、滑带、软弱夹层、可能的地下水位、含水层、隔水层和可能的漏水部位。说明针对上述情况,挖掘中应采取的措施。

(3)、矩形探井断面短边长宜大于1.5m,圆形断面探井直径宜大于1m。探井开挖应避免诱发滑坡滑动。

(4)、硐探在滑坡勘查中属大型勘探工程,由于施工相对复杂、工期较长、风险大、造价高,应慎重使用。对结构与成因复杂,用其他方法难以定论,且危害对象等级为一级的滑坡可用硐探进行勘探。

(5)、在滑坡体前缘、后缘、侧缘部位及勘探线上地质露头不清时,应布置必要的槽探。

(6)、应及时进行探井、探硐、探槽展示图和工程地质编录,特别注意软弱夹层、破裂结构面、岩(土)体结构面和滑动面(带)的位置和特征的编录,并进行照(摄)像。应按要求配合进行滑动面(带)力学抗剪强度的原位试验,同时在预定层位按要求采取

岩、土、水样。 (7)、勘探完成后的探井不得裸露或直接废弃,可作为滑坡监测井或浇筑钢筋混凝土形成抗滑桩。探槽应及时回填,防止探槽积水和地表水沿探槽渗漏至滑带,加剧滑坡滑动变形。

4、监 测

(1)、滑坡监测包括:长期监测、施工安全监测、工程效果监测。

(2)、对于一级滑坡防治工程,须建立地表和深部相结合的综合立体监测网,并实施长期监测;对于二级滑坡防治工程,在施工期间应建立施工安全监测和工程效果监测,同时可建立以简易监测为主的长期监测点;对于三级滑坡防治工程,可建立简易长期监测点。

(3)、监测内容一般包括:地表大地变形监测、地表裂缝错位监测、地面倾斜监测、建筑物变形监测、滑坡裂缝多点位移监测、滑坡深部位移监测、地下水监测、孔隙水压力监测、滑坡地应力监测等。

5、物理力学试验

(1)、滑坡物理力学试验应提供基本指标,包括:天然重度和饱和重度、密度、土石比、孔隙比、天然含水量、饱和含水量;塑限、液限;颗粒成分、矿物成分及微观结构。中型规模以上的滑坡宜进行滑坡体各岩土层的大型重度试验。

(2)、采用井探、硐探、槽探揭露的滑带应取原状土样进行试验,土样尺寸不小于200×200mm,土样不少于6件。当采用钻探等无法采取原状土样时,可取保持天然含水量的扰动土样,做重塑土样试验。钻孔中采取土样应使用薄壁取土器,采用静力压人法,土样直径不应小于85mm,高度不应小于150mm,所采样品应及时蜡封。

(3)、岩(土)体抗剪强度指标标准值取值时,应根据滑坡所处变形滑动阶段及含水状态分别选用峰值强度指标、残余强度指标(或两者之间的强度指标)以及天然强度指标、饱和强度指标(或两者之间的强度指标)。

(4)、当滑带土中粗颗粒含量较高时,其抗剪强度指标宜以现场大剪试验测试值为主,并参考室内试验值确定。若未进行现场大剪试验,其综合取值时应将室内快剪试验得出的内摩擦角乘以1.15~1.25的增大系数。

(5)、对滑坡体宜分类进行不同岩(土)体的室内常规三轴压缩试验、直剪试验与压缩试验,确定c、φ值,压缩模量及其他强度与变形指标。

(6)、每项岩(土)体的室内物理力学试验不得少于6组。对有易溶或膨胀岩(土)发布的滑坡,应进行不少于3组的滑带土易溶盐或膨胀性试验。

LGA

地质灾害防治工程

第 20 页 共 40 页

(7)、当采用抗滑桩、锚索等依靠滑床进行滑坡防治时,应在支护工程布置部位 对滑床基岩不同岩组取样进行常规物理力学试验。每种岩性的岩样不少于 3 组,每组 不少于 3 件。 (8)、滑坡体大型重度试验宜采用容积法,试坑体积不小于 500×500×500mm,试 坑体积可用充填标准砂或注水测定。每组试验试体不少于 5 个。原位大面积直剪试验 中,基座或滑床的长度和宽度应大于试样的长度和宽度的 150mm,且试样间的间距为 边长的 2 倍以上。原位大面积直剪试验的推力方向应与滑体的滑动方向一致,着力点 与剪切面或剪切缝的宽度不宜大于剪切方向试体长度的 5%。 (9)、危害等级为一级且中型规模以上的滑坡应进行抽水试验,以获得滑坡体渗 透系数。当无法抽取地下水时,在控制滑坡稳定的条件下,可采用注水试验。

附:滑坡调查表

LGA

地质灾害防治工程

第 21 页 共 40 页

LGA

地质灾害防治工程

第 22 页 共 40 页

LGA

地质灾害防治工程

第 23 页 共 40 页

滑坡稳定性评价及危险性评估

一、滑坡的稳定性评价 滑坡定性评价以地面建筑物及地表变形调查为依据,定量评价则是以计算为主, 综合评价应以宏观判断为主,结合考虑定性、定量评价结果。 滑坡稳定性定量评价时应注意以下问题: 1、 选择合理的计算模式:均匀土质滑坡宜采用圆弧滑动法,其它情况采用折线滑动 法为宜。 2、 合理的确定计算工况:一般情况下可设置现状工况、暴雨工况及地震工况,涉水 滑坡尚应有水位工况和水位降工况。 3、 选择合理的荷载:一般建筑荷载可按假定建筑物的分布范围内建筑物荷载均布, 每层荷载取 2kN~5kN, 将每层荷载与平均层数相乘的方法计算。此外当有动载时尚应 考虑动荷载。 4、 合理确定岩土计算参数:1)、c、ϕ 值取值原则: “宏观判断为前提,测试结果为 基础,工程类比作参考,反演分析作校核” 。2)、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阶段滑坡稳定 性评价应以宏观判断定性评价为主,有条件时可进行定量评价。3)、滑坡稳定性与失 稳的可能性的关系大致可确定为:基本稳定----可能性小,欠稳定----可能性中等, 不稳定----可能性大。 二、滑坡危险性评估 规划用地阶段尚无具体的建筑构想,不可能有针对地进行预测评估及综合评估。 现就建设用地的滑坡危险性评估作如下介绍: 1、滑坡危险性现状评估: 1)、主要是根据现场调查结果定性分析(必要时可利用勘察资料进行定量评价)滑坡 的现状稳定性,并结合失稳后可能造成的损失大小,对危险性进行判断。 2)、应分析各种工况条件下的滑坡稳定性,并以最不利工况条件下的稳定性作为判别 依据。 2、滑坡的预测评估 1)、包括工程建设诱发、加剧滑坡的可能性及危险性评估和建设工程遭受已存在 的处于基本稳定或欠稳定的滑坡在不利工况条件下失稳后的危险性评估两个方面。 2)、预测评估主要应分析建设工程(含施工期和营运期)对环境破坏而诱发或加 剧滑坡滑动的可能性。譬如边坡开挖不当可能诱发工程滑坡。 A、土质基坑临时边坡的稳定性与土的性状和高度有关。一般可塑状粉质粘土高度小

LGA GA

地质灾 灾害防治工 工程

第 24 页 共 40 页

于 3m 时 时失稳的可 可能性小,高 3m~8m 失稳的可能 高度 8m 能性中等, ,高度大于 8m 失稳的可 可能性 大。由 由于系施工期 期,一般损 损失较小。 B、岩质 质边坡应根 根据边坡高 高度、岩体结 结构和结构 构面(或多个 个结构面的 的组合面)与 与边坡 倾向的 的关系进行预 预测, 般可采用极射 一般 射赤平投影 影作出稳定性 性定性分析 (顺便谈一 析。 一下, 不少人 人将层面倾 倾向坡内的反 反向坡判定 定为稳定边坡 坡是值得商 商榷的。因为 为当层面内 内倾时, 往往都 都有一组或多 多组外倾裂 裂隙在控制边 边坡的稳定 定性;还有人 人将层面或 或裂隙倾向坡 坡内或 与坡向 向成大角度 度斜交时判定 定为“有利 利边坡稳定” ” 。须知,有 有结构面存 存在无论如何 何都比 没有结 结构面存在的 的完整边坡 坡的稳定性差 差,有结构 构面肯定不 不会有利边坡 坡稳定。 ) 如以贯通性很 如 很好的层面 面为例,当其 其倾向与坡 坡向夹角小于 30°(即 于 即顺向坡时 ,层 时) 面倾角 角小于 10° °时或大于 7 75°时沿层 层面失稳的可 可能性小; 层面倾角 1 层 10°~20°或 60° 或 ~75°时 时沿层面失 失稳的可能性 性中等;层面 面倾角 20° °~60°时沿 沿层面失稳 稳的可能性大 大。层 面倾向 向与坡向夹角 角大于 30° °,小于 90 0°时(即切 切向坡)边 边坡整体失稳 稳的可能性 性小~中 等;层 层面倾向与坡 坡向的夹角 角大于 90° °(即反向坡 坡时)边坡 坡整体失稳的 的可能性小 小。 又如以较软岩 又 岩(5<Rb≤ ≤15MPa)切 切向坡(层面 面倾向与坡向 向成>30° °~<90°的 的夹角) 为例, ,当无外倾不 不利结结构 构面组合存在 在时,边坡 坡高度大于 15m 整体失 于 失稳的可能 能性大; 边坡高 8m~15m 整体失稳的 高度 5m 的可能性中 中等;边坡高 高度小于 8m 整体失稳 稳的可能性小 小。 3)、预测评估 3) 估应评估工 工程建设是否 否因加载会 会降低滑坡的 的整体稳定 定性而加剧滑 滑坡的 滑动或 或是否因建筑 筑过程的施 施工诱发工程 程滑坡。 如图 如 6.2,① ①若仅建 A 栋则可能因 因建筑在滑 滑坡下滑段加 加载而使滑 滑坡失稳;② ②若仅 建B栋 栋则因在滑坡 坡抗滑段加 加载有利滑坡 坡的整体稳 稳定,但也可 可能因填方 方不当,而诱 诱发填 土边坡 坡失稳形成工 工程滑坡。 。

图 6. 稳定的 6.2 的老滑坡体上 上的拟建筑 筑物的评估剖 剖面(示意 意)图

LGA GA

地质灾 灾害防治工 工程

第 25 页 共 40 页

4)、因为建设 4) 设工程用地 地地质灾害危 危险性评估 估阶段建筑物 物的基本情 情况(如设计 计地坪 高程、 、有无地下室 室、建筑物 物层数、预计 计的上部结 结构型式和荷 荷载等)均 均已初步确定 定,所 以可以 以预测并应有 有针对性。 。如市政道 道路工程对路 路堑应分别 别对两侧边坡 坡进行预测 测评估。 当有预 预计的放坡方 方案,即可 可依据《建筑 筑边坡工程 程技术规范 范》GB50330 30-2002 等规 规范的 相关要 要求,对其稳 稳定性进行 行预测。符 符合规范规定 定的坡率值 值就可判为稳 稳定,危险 险性小。 5)、预测评估 5) 估也要分析 析工程建设本 本身遭受已 已存在的欠 欠稳定~基本 本稳定(甚至 至是稳 定)的 的滑坡在环境 境条件变化 化后失稳的危 危害。如位 位于水库水位 位变动带附 附近的建筑物 物就有 可能遭 遭受到水位降 降工况条件 件下岸坡失稳 稳造成的危 危害;水库大 大坝有可能 能遭受滑入库 库中的 滑坡造 造成的涌浪的 的危害…… … 三、综 综合评估 综合评估是在 综 在对现状评 评估和预测评 评估综合分 分析的基础上 上得出的。 。一般应以两 两者中 危险性 性程度高的一 一级作为综 综合评估的危 危险性级别 别。 在可能的条件 在 件下当范围 围很大(譬如 如地质环境 境差异很大的 的小区开发 发或新厂址选 选择) , 评估区 区应进行危险 险性分(小 小)区评价。 。小区应遵 遵循“区内相 相似,区际 际相异”的原 原则。 综合评估的主 综 主要任务是 是评估建设工 工程用地的 的适宜性和提 提出防治措 措施建议。 1、 建设工程 、 程用地适宜性 性评估: 对于建设用地 对 地的适宜性 《评估技 性, 技术要求 试行) (试 》 由表 6.3-1 确 表 确定。

上表的分级说 上 说明涉及的 的内容较全面 面,但没有 有定量判别标 标准,较难 难操作。在实 实际评 估工作 作中可考虑按 按以下步骤 骤进行。 1) )首先确定地 地质灾害的 的危险性: 《评估技术要 《 要求(试行 》用表 6 行) 6.3-2 确定危 危险性 大小。 。

LGA GA

地质灾 灾害防治工 工程

第 26 页 共 40 页

滑坡危险 险性评估平 平面图 如上图,滑坡 如 坡及影响范围 围在图中占 50%以上的 占 的面积,按 6.3-2 应 按表 应定为“地质 质灾害 强发育 ,即为“ 育” “危险性大” ” 。而工程建 建设区处于 于稳定的非滑 滑坡上应定 定为“危险性 性小” ; 再者即 即便位于稳定 定性很好的 的滑坡体上( Fs≥1. (如 1.5)滑坡不 不会因建筑加 加载等造成 成失稳, 也不应 应定为“危险 险性大” 。 我认为以滑坡 我 坡的稳定性 性作为基础, ,确定其失 失稳的可能性 性,再依据 据滑坡失稳后 后造成 的损失 失大小确定滑 滑坡的危险 险性较为合理 理,也便于 于操作。为此 此提出表 6. 6.3-3 及表 6.3-4 6 作为危 危险性分级的 的参考。

LGA

地质灾害防治工程

第 27 页 共 40 页

LGA GA

地质灾 灾害防治工 工程

第 28 页 共 40 页

建设用地适 适宜性分级 级见下表

LGA GA

地质灾 灾害防治工 工程

第 29 页 共 40 页

A、 、如图 6.2, ,当仅修建 A 栋时可以 建 以采用桩基 基础将建筑荷 荷载传至稳 稳定的基岩( (不对 滑坡增 增加荷载) 但明显不经 ,但 经济;若有条 条件时可建 建议适当降低 低地坪高程 程或增设地下 下室以 达到不 不对滑坡加载 载的目的。 。 B、 、对斜坡地段 段的建筑工 工程,不宜 宜形成高切坡 坡、高填方 方。可建议采 采用“爬坡式 式”分台 阶建筑 筑以降低边坡 坡高度;对 对高度较大的 的边坡和地 地下室基坑边 边坡采用先 先支档后开挖 挖的施 工方式 式可避免其失 失稳造成工 工程滑坡。如 6.3-2。 如图 。

图 6.3-2 宁淮 淮高速公路 路南京棚洞 (隧 隧道)出口右 右侧边坡失 失稳示意剖面 面 说明 明:第一次按 1:0.2 开 按 开挖边坡,不 不稳定失稳 稳后, 第二 1:0.5 开挖仍然不 二按 .5 不稳定 再次垮 垮塌,最终因 因在滑坡抗 抗滑段减载过 过多导致稳 稳定的老滑坡 坡复活,变 变形蠕滑。 C、 、水对斜(边 边)坡及滑 滑坡的稳定性 性是极为不 不利的因素, ,一般在斜 斜坡(特别是 是土质 斜坡) )地段建筑时 时均应考虑 虑作好水的导 导排处理。 。 

LGA GA 地质灾灾害防治工工程

D、、在纵长式滑滑坡体上建建筑时宜设置置多级支档档。 第30页 共40页

E、、应区别条件件选择不同同的支护型式式。一般讲讲,高度大于于10m 的土土质边坡不宜宜采用重力式式挡墙(不经经济),新近近填土和水水位变动带未未作构造处处理时不应采采用预应力力锚索;高度较较大的岩土边边坡宜分台台阶设置支档档或放坡((变一级边坡坡为多级边边坡)。 F、、地质灾害危危险性评估估阶段的防治治措施建议议应原则,不不宜太具体体。

附::评估工作作程序

定性评价价

1、 滑坡破坏模式滑式分析

主主要依据滑滑坡勘察资料料,分析滑滑坡变形机制制与破坏模模式,确定滑滑坡面(带带)形,一般来来说,直线形形滑面滑坡坡性较差,而而且滑坡规规模较大,椅椅子型滑面面滑坡,根据据主滑

体所处滑面不同部位稳定性差异较大;

2、 滑坡变形历史分析

①、滑坡地形地貌演变分析。主要通过访问和查阅地方志的记载来推论现状的滑坡地

形地貌的演变过程。如古老民居、宙宇、古墓碑、树林植被等变形年代及现状对比,洒湾、河流阶地变迁情况等。如近代都无变化记载和遗迹,说明古滑坡已经稳定。

②、环境地质的演变分析。主要是对滑坡周围地层对比和微构造迹象分析。如滑坡两

面三刀侧各级阶地间断缺失情况,以及周围岩层变形的趋势形迹等,滑体处在河床Ⅰ级阶地以下的河床中,滑坡周围,特别是滑坡后缘及两侧岩层有新的拖拉褶皱和裂隙发层,都说明滑仍在微量滑动或牌不稳定状态。

附1:滑坡厚度的估测方法

1.滑坡运动多沿软弱层或裂隙、层面等结构面进行,这是我们确定滑面及其厚度(深度)的一条基本原则。

2.一般情况下,坚硬岩质滑坡厚度的确定要符合如下一些原则:

(1)顺向坡时,滑面多沿岩层面展布,其厚度可由后缘或前缘被剪岩层的倾角加以估计,即为该地层层面埋深。

(2)反向坡或切向坡时,主要受控制性结构面的制约。可由该结构面的产状加以估算。

(3)主滑带应比两侧厚、中部应比前后缘厚;两侧及前后缘厚度的推测应根据推测的滑面产状,成比例(减少)确定。

3.对于风化岩质滑坡或岩土质滑坡(即上部为松散土体、下部为岩体者),滑动面常发育于土体与岩体之界面处。当岩、土界面不够清楚时,可以中风化带的上界为滑面位置。崩滑体厚度可根据出露岩土界线及其变化趋势加以估计。一般情况下,本地区的中风化带埋深小于5米。

4.对于厚层土体滑坡,其滑面一般可按圆弧形处理,其半径最大可取坡长的1/2,两侧应成比例减少。

附2:钻孔和试坑中滑面的鉴定

确定滑动面是滑坡勘探中最主要的任务,但因滑带一般很薄(一般为2~10cm),在钻孔 中不易觉察。因此,在钻探过程中(尤其取样时)要仔细地观察各有关特征的变化,随时分析比较。一般可根据以下几方面进行分析鉴定:

(一)滑动面预测:根据不同类型的滑坡,预测滑动面的可能位置,以便做到心中

有数。如堆积土滑坡,其滑面大都位于堆积物和基岩的分界面上;破碎岩石滑坡其滑面大多位于破碎岩体与完整基岩的交界面上;层状地层常沿某些泥化夹层分布;当粘土与砂层互层时,粘土常被泥化成软弱夹层,易于形成滑面。除此,某些渗透性明显不同的界面,如黄土层中的古土壤层面;黄土与其他粘土的交界面等,均易于构成滑动面。

(二)滑动面的主要特征是滑动擦痕和滑动带,并常有地下水和过湿带。擦痕所指的方向(走向)即滑坡的滑动方向;滑带一般不厚,常由软粘土组成;滑带附近常有地下水或含水量逐渐增大,又逐渐变小的过湿带,含水量最大处一般就是滑面位置。一般可根据这些特征判断滑面的位置,但要特别注意以下两方面问题:

1. 区分滑坡擦痕和构造擦痕。一般都认为找到擦痕就是滑坡滑动面的明显证据,这对土质滑坡多数是对的。而对岩石滑坡和破碎岩石滑坡,则要慎重区别是滑坡擦痕还是构造擦痕。前者擦痕面新鲜,条痕松软,倾角较缓;后者倾角较陡(多数大于300),条痕坚硬,已石化,并常附有铁锈色薄膜。 2.区分滑动带或软弱夹层。滑坡的滑动带是软层,但软层不一定就是滑带,两者肉眼不易区分。尤其越松软的滑带,擦痕越不易找到。因此,野外要根据预测的滑面位置和相邻钻探资料进行综合分析。

(三)在试坑或基坑中鉴定滑动面,能取得准确的滑面位置、滑动方向和滑面产状。但鉴定过程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在试坑、探槽或基坑中找到滑动擦痕才能确定出滑面准确位置。但当滑面位于松软土层中时,擦痕不易保存,这时可先找到湿度最大的部位,用小刀扒开,仔细观察。有时滑面上可看到两组擦痕互相交叉(图1),它代表两个时期的滑动形迹。此时就应注意区分新、老滑动擦痕;一般新擦痕不胶结,老擦痕微胶结。新擦痕压在老擦痕之上比较明显,代表新近滑动形迹,近期滑动方向应以新擦痕为准。在探坑中量测擦痕方向和滑面深度时,应同时量测坑的四角或四壁,取其平均值。 2.注意区分滑动面与滑带中的张裂面。当滑带较厚时,由于滑带上下受到力偶的作用,而使滑带产生一组甚发育的张裂面(图2)。其特征为坡度陡于滑面,夹角小于45°,裂面表面平滑无擦痕。探坑中遇到此类结构面时,表示已接近滑面,但不是主滑面。只有见到有明显滑坡擦痕的面,才是真正的滑动面。

附3:滑坡稳定性野外判别

稳定等级 稳定性判别指标

崩滑体外貌特征后期改造很大,滑坡洼地基本难以辨认,滑体地面坡度平缓

(≤10°),前缘临空低缓(一般≤5m,坡度

床。滑面起伏较大,且倾角平缓(≤10º),滑坡残体透水性良好,剪出口一

带泉群分布且流量较大,滑距较远,能量已经充分释放,残体处于稳定状态,

滑坡周遍没有新的堆积体加载来源,滑坡前缘已形成河流侵蚀的稳定坡型和

有河流堆积。无导致整体复活的主要动力因素,人为动力因素很弱或不存在。稳定

崩滑体外貌特征后期改造较大,滑坡洼地能辨认但不明显或略有封闭,滑体

地面坡度较缓(10 -20 ),前缘临空较低缓(高度15-30m,坡度15-20 ),

滑体内冲沟已切至滑床。滑面形态起伏,滑面平均倾角≤20 ,滑坡残体透基本稳定 水性良好,滑距较远,能量已充分释放。滑坡周遍无新的堆积体加载来源,

滑坡前缘已形成河流侵蚀的稳定坡型。在特殊工况下其整体稳定性有所降低,但仅可能产生局部变形破坏。

崩滑体外貌特征后期改造不大,后缘滑坡洼地封闭或半封闭,滑体平均坡度

中等(20 -30 ),滑体内冲沟切割中等。滑面形态为靠椅状或平面状,滑

面平均倾角20 -30 ,滑体残体透水性一般,滑距不太远,能量释放不充

分。滑坡后缘有加载堆积或一定数量的危岩体为加载来源,滑坡前缘受冲刷

尚未形成稳定坡型,有局部坍塌,整体尚无明显变形迹象。在一般工况下是稳定的,但安全储备不高,在特殊工况下有可能整体失稳。

崩滑体外貌特征明显,滑坡洼地一般封闭明显,滑体平均坡度较陡(>30 ),

前缘临空较陡(高度>50m,坡度>30 ),滑体内冲沟切割较浅。滑面呈靠椅

状或平面状,滑面平均倾角>30 ,滑体结构松散、透水性差,滑距短、滑坡

残体保留较多,剪出口以下脱离滑床的体积较少。变形迹象为滑坡变形配套

产物:后缘弧形裂缝或塌陷,两翼羽状开裂,前缘鼓胀、鼓丘等。滑体目前

处于临界状态,且正在向不稳定方向发展,在特殊工况下将整体失稳,且失稳诱发临界值很小。 潜在 不稳定 不稳定

定量分析

滑坡稳定性计算在于滑动面是基本确定的,根据滑面不同形态,采用的计算方法和公式很多。

一、评价方法

1、极限平衡法(静力平衡分析):(1)毕肖普法(园弧形滑面);(2)简布法 (作用点假设在离滑面1/3);(3)费仑纽斯法;(4)萨尔玛法(任意形状条分); (5) 传递系数法(推力计算)。

2、数值分析法(应力应变分析):(1)有限单元法(有限个单元、小变形)(Plaxis、Ansys);(2)有限差分法(差分代替微分,可做大变形)(FLAC 3D);(3)离散元法

(岩体为裂隙切割的非连续块体、大变形)(UDEC);(4)边界元法(将边界离散成边界单元,均质体)。 3、非确定性法(如概率法:k作为统计量,分析其可靠性或安全性)。

二、主要工况

1.一般工况:自重+上部荷载

2.特殊工况:自重+上部荷载+地震+静水压力+动水压力

滑坡调查中常见的一些问题

1.范围圈得过大,常不能区分滑坡单体与群体的关系;

2.只注意地形的圈闭性,忽略滑动性。即没有判断滑坡是否临空、能否滑动;

3.滑面过江;

4.不能正确区分崩塌体与基岩的关系,导致滑坡体中出露基岩;

5.不能正确区分滑坡后壁与断层崖,在后缘画出许多多余的断层;

6.局部地层产状与趋势性产状的图面表示;

7.滑面形态不正确:前缘跷起、阻滑段过长、堆积体滑面深入基岩、随意钩绘反倾向基岩滑面….

8.主滑方向不正确;

9.剖面没有位于主轴附近。

………。

评估报告编写的有关问题

1.地质灾害危险性应按灾种分别进行评估;

2.现状评估和预测评估的末尾最好有一小结,以归纳主要的结论;

3. 现状评估:论述灾种、数量、分布、规模、成因、危害、稳定性、危险性大小;同时以图、表方式加以总结;对有重大灾害点,应配有平面图和剖面图。

4. 预测评估:按工程建设引发或加剧地质灾害和工程建设可能遭受地质灾害的次序进行分灾种危险性评估。对于水利等复杂工程也可按功能区进行评估。

5. 综合评估:包括地质灾害危险性综合分区、建设场地适宜性分区评估和防治措施三部分;按区段评估,并有占有比例的说明;

6. 结论与建议:结论应归纳前述各结论的主要结论;建议应 单独写,不要与结论混为一谈。

滑坡治理及预防原则

一、 基本原则

“预防为主,治理为辅”是基本原则。

1、对大型滑坡和滑坡分布较集中的地段,应尽可能避站。

2、工程设施避不开的滑坡,不论是古滑坡还是新滑坡,都应首先查清其性质和目前的稳定状态,然后分析工程建设对滑坡稳定可能造成的影响,应使工程布设尽量不破坏和影响滑坡的稳定性,必要时采取一定的预防措施。

3、对危害工程设施和人身安全的特大型滑坡,短期内难以查清其性质的,考虑分期治理,先作应急工程,再作永久工程。有条件时,应优先选择地面排水、地下排水、减重、反压等容易实施和见效快的工程措施。

4、滑坡预防和治理是较复杂的系统工程,应对勘察、设计、施工、运营分阶段作出规划,既保持有机联系,又要做到分步实施。当仅考虑滑坡对滑动前方工程的危害或只考虑滑坡的继续发展对工程的影响时,可按滑坡整体稳定极限状态进行设计。当需考虑滑坡体上工程的安全时,除考虑整个滑体的稳定性外,尚应考虑坡体变形或局部位移对滑坡整体稳定性和工程的影响。

5、滑坡治理要针对主要原因采取工程措施,同时辅以其他措施综合治理。对于滑坡的主滑段可采取挖方卸荷等辅助措施;对抗滑地段可采取堆方加重等辅助措施。对滑坡体有继续向其上方发展的可能时,应采取排水、支撑等抗滑措施,并防止滑体松弛后减重失效。宜采用焙烧法、灌浆法等措施改善滑动带的土质。

6、滑坡的治理宜早不宜迟,以减少危害和治理工程投资。采取支撑盲沟、挡土墙、抗滑桩、抗滑锚杆、抗滑锚索(桩)等措施时,应对滑坡体越过支挡区或抗滑构筑物自基底破坏这两种情况验算。

7、防治滑坡的工程施工应安排在旱季,并应尽可能少扰动滑体的稳定。施工期应加强滑坡动态的监测,以免造成灾害。

8、防滑工程施应进行监测,加强养护维修,使其始终处于良好工作状态。

9、实施信息化施工。由于人们对地质问题的认识总是有限的,而在施工阶段揭露的地质信息是大量的,因此快速采集这些信息,快速分析,及时反馈,修改设计,指导防滑工程施工,将是一条最优化的途径。

二、 古滑坡的预防

1、避免在古滑坡体上进行漫藻耕作,变水田为旱田;

2、滑坡前缘河沟中修建水库,必须论证滑坡的稳定性及复活的可能性。尽量避开大型古滑坡和滑坡连续分布地段。若避不开,应事先设计采取预防性稳定加固措施。

3、避免在滑坡抗滑地段作挖方和滑坡的主滑和牵引地段填方、堆料。

4、线路必须通过大型滑坡,可采用桥涵隧道予以避让。对小型滑坡可以用桥跨越它。否则应实施预防其复活的工程措施,如地面排水、地下排水、支挡工程(挡土墙、抗滑桩)、河岸防护等。

5、应避免在滑坡体上特别是滑体上部设置蓄水池或渠道等易漏水的设施。

6、在古滑坡体前缘作挖方时,应在分析判断古滑坡可能剪出段深度,先作支挡后开挖。

三、 防止已活动滑坡恶化的措施

1、进行滑坡监测,掌握滑坡发展变化的动态规律。

2、对危害严重的滑坡,在滑坡上部(主滑段)进行减载,有条件时,配合下部反压是优先采取的快捷措施。

3、工程施工应讲究方法,进行技术经济论证对比,制定详细的防治对策。

滑坡防治措施

滑坡治理措施种类繁多,内容丰富,但均有局限性,不同的治理措施,工程效果和经济效果各异,滑坡主要治理措施列于下表,具体分析如下。 主要滑坡治理措施分类表

绕避 排水 力学平衡

减重工程

反压工程

支挡工程

1、抗滑挡墙

2、挖孔抗滑桩

3、钻孔抗滑桩

4、锚索抗滑桩

5、锚索

6、支撑盲沟

7、抗滑键

8、排架桩

9、刚架桩 滑带土改良 地表排水 1、滑体外截水沟 2、滑体内排水沟 3、自然沟防渗 地下排水 改移线路用隧道避开1、截水盲沟 滑坡用桥跨越滑坡 2、盲(隧)洞 3、平孔群排水 4、垂直孔群排水 5、井群抽水 6、虹吸排水 7、支撑盲沟 化学注浆 旋喷桩 石灰桩 石灰砂桩 焙烧

8、边坡渗沟 10、刚架锚索桩

9、洞一孔联合排水

10、电渗排水

一、 绕避

明确存在有滑坡前提下,选线选址时应作好方案比选。如绕避比整治滑坡经济技术合理时,应采取绕避。

二、 排水

水是形成滑坡的重要因素,排水工程总是治理滑坡中的首先措施。排水措施的目的在于减少水体进入滑体内,以及疏干滑体的水,以减少滑坡下滑力。排水措施较多,根据地下水所处部位,有下述几种措施:

地表排水:

1、滑坡范围以外设置截水沟,切断水补给来源。截水沟应设置在较稳定的斜坡上,并适当加深,必要时在浆砌片石下铺一层具隔水性能的土布。

1、对出露的泉水和湿地待,作排水沟或渗沟,将水引出滑坡体外。

2、滑坡体前缘,作边坡渗沟或小盲沟疏干,防止松软坡体坍塌滑动,并起支撑和疏干作用。

3、整个坡面植树,加大蒸发量,保持坡面干燥。

治理滑带附近的地下水:

1、拦截:要求所设排水沟的走向垂直于地下水的流向。根据地下水的埋藏深度、部位和土的密实程度而使用不同的排水构筑物,一般浅层地下水可以使用截水渗沟、盲沟;深层地下水则用盲沟、平孔等。

2、疏干、排水:一般在滑坡前缘附近作支撑盲沟疏导滑动带的地下水,而在其他他部位作排水构筑物排除滑动面上的地下水,后者通常多为盲洞(也叫泄水隧道)或平孔等。

3、降低地下水位:滑动带上的水是由下向上承压补给时,多采用将补给水源排走的盲洞或平孔及将补给水源向下漏走的垂直排水等措施,使地下水位降低到滑动面以下。

排除深层地下水:

1、长水平钻孔:土层和基岩均可采用,但当穿过滑动面时,有可能塌孔;遇到坚硬的孤石或软硬悬殊的岩石,容易引起钻孔弯曲不能达到预定位置。通常以最终孔径66mm 钻进。根据水文地质条件,水平钻孔可以上倾5°~10°。国外如美国日

本等已广泛使用,国内60年代开始在一些矿山及滑坡上使用。到80年代随着专用设备的引进和研制,成孔技术问题亦得到了解决,才得以广泛应用。

2、集水井:它最适于集中地汇集基岩面上及其附近的地下水。在滑坡区内外地下水最集中的地段附近,设置直径达3.50m 以上的竖井,并在井壁上打辐射状的短水平钻孔,使附近的地下水汇集于水井中,利用带有浮动开关的水泵抽出,或从竖井底部,设置长的水平钻孔,使集水自然流出滑坡下方地表。若只是为了汇集从井壁来的涌水,井的直径为0.3~1.5m左右。辐射水平钻孔可布设2~3层,它不仅可排除深层地下水,亦可排除浅层地下水。集水井深度一般为15~30m,在活动的滑坡区内施工集水井时,其深度达到距滑面尚有一段距离的较浅部位应停止,即不可穿透滑面,并加快施工,缩短工期;在暂未滑动的滑坡区内或滑坡区外,集水井应深入基岩2~3m。

3、隧洞排水:将用探洞改建排水隧洞。洞底设置在滑面以下稳定地层中,并做好底板隔水,其上作拱形衬砌,并预留有与排水孔相连的集水孔,或干砌不易软化的片块石做成排水盲洞。铁路部门曾采用此技术,但多被滑坡滑动剪切破坏而失效。 除浅层小型滑坡外,单一排水措施,在大中型滑坡中成功率较小,仅作为一种辅助措施。滑坡工程排水不可能全部杜绝水体进入滑体,故难以达到理论计算要求;另外滑带土层一般很薄,软化所需水量甚小,靠目前措施彻底将如此微量之水排除不现实。因此,排水措施能起主要作用的是适当降低滑体中动水压力和减少滑体重力。

三、 减重反压

减重和反压作力一种经济有效的防治滑坡的措施,特别是对厚度大、主滑段和牵引段滑面较陡的滑坡效果更明显。其合理应用需先行准确判定主滑段、牵引段和抗滑段落,采取主滑、牵引段减重,抗滑部位反压的措施。

1、对推动式滑坡和错落坍塌转变成的滑坡,在上部主滑地段减荷,效果比较显著,

常起到根治滑坡的效果。

2、减荷一般适用于滑坡床为上陡下缓、滑坡后壁及两侧有稳定的岩土体,不致因减

荷而引起滑坡向上和向两侧发展造成后患的情况。对某些具有卸载膨胀特点的滑带土或滑体,减荷后滑带土会松弛膨胀,经水浸湿后,抗滑力急剧下降,加速滑体下滑,具有这种特性的滑坡不能采用减荷法。

3、减荷后将增大暴露面,有利于地面水渗入坡体和岩石风化,对此应充分考虑。 4、在滑坡的抗滑段和滑坡外前缘堆填土石加重,如作成堤、坝等,能增大抗滑力而

稳定滑坡。但必须注意只能在抗滑段加重反压,不能填于主滑地段。而且填方时必须做好地下水排水工程,不能因填土堵塞原有地下水出口,造成后患。

5、对于某些滑坡可根据设计计算所确定需减少的下滑力大小,同时进行部分减荷和

在下部反压。英国人Huntchinson提出的“中性线”概念,在分析和确定准确的滑面形状及滑带土参数基础上,为减重和反压计算提供了理论依据。减荷和反压后,应验算滑面从残存的滑体薄弱部位及反压体底面剪出的可能性。许多采用减载的大中型滑坡往往发生复活,所以采用此措施整治滑坡,要十分注意具备削方减载条件:

(1)、具备削方减载地质环境条件,主要是滑坡周围地层稳定,不因削方引起新的塌

方滑坡,恶化地质环境;

(2)、削方后要有利于排水,不因削方而导致地表水汇集;

(3)、要有弃方场地,不因弃方污染环境,导致新的滑坡或泥石流。由于购地造价高,

环保要求高,往往形成削方造价高于其他抗滑工程;

(4)、较适用于具缓倾滑动滑面的滑坡,但要求主滑体大部分已位于此缓坡段上,如此,仅需少量削方(一般小于总滑方量20%),技术经济合理。

地质灾害防治工程

(崩塌、滑坡、泥石流)勘查指南

湖南省城乡建设勘测院 2011 年 8 月

LGA

地质灾 灾害防治工 工程

第 1 页 共 40 页

崩 塌

高陡斜坡(含 高 含人工边坡) )上的岩土体 体完全脱离 离母体后,以 以滚动、跳 跳动、坠落等 等为主 的移动 动现象与过程 程,称为崩 崩塌。崩塌包 包括危岩体 体和崩塌堆积 积体,堆积 积于坡脚的物 物质为 崩塌堆 堆积体(物)。 。崩塌的发 发生是突然的 的,但是不 不平衡的因 因素却是长期 期积累的。 。

崩塌堆积

LGA

地质灾害防治工程

第 2 页 共 40 页

危 岩 体

崩塌的规模大小相差悬殊,规模巨大的山脚崩塌称为山崩;斜坡的表层岩石由于 强烈风化,沿坡面发生经常性的岩屑顺坡滚落现象,称为碎落;悬崖陡坡上个别较大 岩块的崩落,称为落石。

崩塌的类型

(1) 按起始运动形式分类:倾倒式崩塌、 滑移式崩塌、 错断式崩塌、 拉裂式崩塌, 鼓胀(塑流)式崩塌、陷落挤出式崩塌。 1、倾倒式崩塌:在河流的峡谷、黄土冲沟地段、岩溶区以及在其它陡坡上,常 见有巨大而直立的岩体,以垂直节理或裂隙与稳定岩体分开。这种岩体在断面上的特 点是高而长,横向稳定性差。如果坡脚遭受不断的冲刷和掏蚀,在长期重力作用下, 岩体将逐渐倾斜,最后产生倾倒。或者遇有较大水平力作用时,岩体也会倾倒,而产 生突然崩塌。这类崩塌的特点是在崩塌体失稳时,以坡脚的某一点为转点,发生转动 性倾倒。 2、滑移式崩塌:在某些陡坡上,不稳定的岩体下部有向坡外倾斜的光滑结构面 或软弱面。这种崩塌能否产生,关键在于开始的滑移,岩体重心一经滑出陡坡,突然 崩塌就会产生。 3、鼓胀(塑流)式崩塌:当陡坡上不稳定岩体之下有较厚的软弱岩层,或不稳定 岩体本身就是松软岩层,而且有长大的垂直节理把不稳定岩体和稳定岩体分开时,在 有连续大雨或地下水补给的情况下,下部较厚的软弱层或松散岩层被软化。在上部岩 体的重力作用下, 当压应力超过软岩天然状态下的无侧限抗压强度时, 软岩将被挤出, 发生向坡外鼓胀,随着鼓胀的不断发展,不稔定岩体将不断地下沉和外移,同时发生

LGA

地质灾害防治工程

第 3 页 共 40 页

倾斜,一旦重心移出坡外,崩塌即会产生。因此,下部较厚的软弱岩层能否向坡外臌 胀,是这类崩塌能否产生的关键。 4、拉裂式崩塌(坠落式):当陡坡由软硬相间岩层组成时,由于风化作用或河流的 冲刷掏蚀作用, 上部坚硬岩层在纵剖面上常以悬臂梁形式突出来。 在突出来的岩体上, 通常发育有构造节理、风化节理。在长期重力作用下,节 理会逐渐扩大和发展。因此,拉力更进一步集中在尚未产 生节理裂隙的部位,一旦拉应力大于这部分岩石的抗拉强 度时,拉裂缝就会迅速向下发展,突出的岩体就会突然向 下崩落。除重力长期作用以外,震动,各种风化作用,特 别是寒冷地区的冰劈作用等,都会促进这类崩塌的发展。 在突出岩体上,A 点附近承受最大拉应力,且 AB 面剪 力弯矩最大,但拉应力大于岩石抗拉强度时,拉裂缝会迅速发展直至崩塌发生。 5、 错断式崩塌: 陡坡上的长柱状和板状的不稳定岩体, 在某些因素的作用下,或因不稳定岩体的重量增加,或因其 下部接触面较小, 都可能使长柱状或板状不稳定岩件的下部 被剪断(EC),从而发生错断式崩塌。这种崩塌在于岩体下部 因自重所产生的剪应力是否超过岩石的抗剪强度, 一旦超过, 崩塌将迅速产生。 附:崩塌分类及特征表

类 型

倾倒式崩塌

岩 性

黄土、直立或陡倾 坡内的岩层 多为软硬相间的岩 层 黄土、粘土坚硬岩 层下伏软弱岩层 多见于软硬相间的 岩层 坚硬岩层、黄土

结 构 面

多为垂直节理、陡倾坡 内~直立层面 有倾向临空面的结构面 上部垂直节理、下部近 似水平的结构面 多为风化裂隙和重力拉 张裂隙 垂直裂隙发育、通常无 倾向临空面的结构面

地 形

峡谷、直立 岸坡、悬崖 陡坡通常大 于 55° 陡坡 上部突出的 悬崖 大 于 45 ° 的陡坡

受力情况

主要受倾覆 力矩作用 滑移面主要 受剪切力 下部软岩受 垂直挤压 拉张 自重引起的 剪切力

起始运动形式

倾倒

滑移式崩塌

滑移、坠落

鼓胀式崩塌

滑移、倾倒

拉裂式崩塌

坠落

错断式崩塌

下错、坠落

(2) 动力成因分类: 自然动力型(降雨型、冲蚀到、风化剥蚀型、地震型、堆积加载型)。 人工动力型(明挖型、洞掘型,爆破型、水库型、渗漏型、人工加载型) (3) 按移动形式分:

LGA

地质灾害防治工程

第 4 页 共 40 页

散落型崩塌:在节理或断层发育的陡坡,或是软硬岩层相间的陡坡,或是由松散 沉积物组成的陡坡,常形成散落型崩塌:沿某一滑动面发生崩塌。有时崩塌体保持了 整体形态,和滑坡很相似,但垂直移动距离往往大于水平移动距离。 流动型崩塌:松散岩屑、砂、粘土,受水浸湿后产生流动崩塌。这种类型的崩塌 和泥石流很相似。也称为崩塌型泥石流 (4) 按物质类型分: 土崩:产生在土体中; 岩崩:产生在岩体中;其规模大、涉及到山体的称为山崩。 岸崩:当发生在河流、湖泊或海岸边时,称为岸崩 (5) 按崩塌体规模(体积)分类:(见下表) 灾害等级 体积 V(104m3) 特大型 V≥100 大型 100>V≥10 中型 10>V≥1 小型 V

(6) 按危岩体顶端距陡崖(坡脚)高度分: 低位危岩:≤15m 中位危岩:15m~50m 高位危岩:50m~100m 特高位危岩: >100m

崩塌的发生条件

崩塌的发生条件主要包括地貌条件、 岩性条件、 构造条件以及其他一些自然因素。 1、地形地貌条件:主要有岸坡、高陡山坡、峡谷陡坡、河谷凹岸等。崩塌、落 石多发生在海、河、冲沟岸坡、高陡的山坡和人工斜坡上,地形坡度通常大于 45°。 因为峡谷岸坡陡峻,卸荷裂缝发育,易于崩塌落石。冲沟岸坡和山坡陡崖岩体直立, 不稳定岩体较多,时有崩塌、落石发生。丘陵和分水岭地段因地形相对平缓,高差较 少,崩塌、落石较少。 2、岩性条件:岩石性质不同,其强度、风化程度、抗风化和抗冲刷的能力及其 渗水程度都不同。如果陡峻山坡是由软硬岩层互层组成,由于软岩层易于风化,硬岩 层失去支撑而引起崩塌。另:质坚性脆且裂隙发育的岩石易于崩塌。一般形成陡峻山 坡的岩石, 多为坚硬而性脆的岩石, 属这类岩石的有厚层灰岩、 砂岩、 砾岩及喷出岩。 3、构造条件:崩塌发生的构造条件主要包括岩层的倾向倾角、节理发育、软弱 结构面等因素。 当岩体中各种软弱结构面的组合位置处于下列最不利的情况时,易发生崩塌:

LGA

地质灾害防治工程

第 5 页 共 40 页

1) 当岩层倾向山坡,倾角大于 45°而小于自然坡度时; 2) 当岩层发育有多组节理,且一组节理倾向山坡、倾角为 25~65°时; 3) 当二组与山坡走向斜交的节理(X 形),组成倾向坡脚的楔形体时; 4) 当节理面成弧形弯曲的光滑面或山坡上方不远处有断层破碎带存在时; 5) 在岩浆岩侵入接触带附近的破碎带或变质岩中片理片麻构造发育的地段,风 化后形成软弱结构面,容易导致崩塌的产生。 4、其他因素:温度变化、地表水作用、强烈地震、降雨以及人类工程活动等都 可能诱发崩塌。 崩塌、落石有 80%发生在雨期,特别是雨中和雨后不久;山区的大地震都伴随有 大量崩塌、落石的产生。

崩塌的防治措施

我国《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中,根据崩塌的特征、规模及危害程 度,将崩塌分为三类: Ⅰ类:山高坡陡;岩层软硬相间,风化严重;岩体结构面发育、松弛且组合关系 复杂,形成大量破碎带和分离体;山体不稳定,可能崩塌的落石方量大于 5000m , 破坏力强,难以处理。 Ⅱ类:介于Ⅰ、Ⅲ之间。 Ⅲ类:山体较平缓;岩层单一,风化程度轻微;岩体结构面密闭且不发育或组合 关系简单,无破碎带和危险切割面,山体稳定,斜坡仅有个别危石,可能崩塌的落石 方量小于 500 m ,破坏力小,易于处理。 防治崩塌的措施包括削坡、清除危岩、胶结岩石裂隙、引导地表水流等方法,防 止岩石强度迅速变化和差异风化,避免进一步变形,以提高斜坡的稳定性。崩塌的治 理应以根治为原则, 当不能清除或根治时, 对Ⅱ、 Ⅲ类崩塌区可以采取下列综合措施: 1) 遮挡:对于Ⅲ类崩塌,可修筑明洞、棚洞等遮挡建筑物使线路通过。 2) 对Ⅱ、Ⅲ类崩塌区,当线路工程或建筑物与坡脚有足够距离时,可在坡脚或 半坡设置落石平台或挡石墙、拦石网。 3) 加固岩体; 对Ⅲ类崩塌区,在危石的下部修筑支柱、支墙。亦可将易崩塌体 用锚索、锚杆与斜坡稳定部分连接牢固。 4) 镶补勾缝; 对Ⅲ类崩塌区, 对岩体中的空洞、 裂缝用片石填补、 混凝土灌注。 5) 护面:对易风化的软弱岩层,亦可用沥青、砂浆或浆砌片石护面。 6) 排水:设排水工程以拦截疏导斜坡地表水和地下水。

3 3

LGA

山坡。

地质灾 灾害防治工 工程

第 6 页 共 40 页

7) 削坡:在 在危石突出的 的山嘴以及 及岩层表面风化破碎不 不稳定的山 山坡地段,可 可刷缓

滑 坡

滑坡是斜坡失 滑 失稳的主要 要形式之一。 。滑坡的定 定义为:斜坡 坡上的岩土 土体沿特定的 的面产 生的整 整体向前向下 下移动的现 现象。首先, ,滑坡的岩 岩土体具有整 整体性,除 除了滑坡边缘 缘线一 带和局 局部一些地方 方有较少的 的崩塌和产生 生裂隙外, ,总的来看它 它大体上保 保持着原有岩 岩土体 的整体 体性;其次, ,斜坡上岩 岩土体的移动 动方式为滑 滑动,不是倾 倾倒或滚动 动,因而滑坡 坡体的 下缘常 常为滑动面或 或滑动带的 的位置。此外 外,规模大 大的滑坡一般 般是缓慢地 地往下滑动, ,其位 移速度 度多在突变加 加速阶段才 才显著。有些 些滑坡滑动 动速度一开始 始也很快, ,这种滑坡经 经常是 在滑坡 坡体的表层发 发生翻滚现 现象,因而称 称这种滑坡 坡为崩塌性 性滑坡。

LGA

地质灾害防治工程

第 7 页 共 40 页

一个发育完全的滑坡,其形态特征和结构比较完备,是识别和判断滑坡的重要标 志(见下图:典型滑坡所具有的基本形态要素)。

滑坡要素及含义

滑坡体:沿滑动面向下滑动的那部分岩土体称为滑坡体,简称滑体。滑坡体经滑动变 形、相互挤压,整体性相对完整,仍保持原层位和结构构造体系,只是裂隙 松动。 滑动面(带):滑坡体与不动体之间的界面、滑坡体沿之滑动的面,称为滑动面,简称 滑面。滑动面上下受揉皱的厚度为数厘米至数米的被扰动带,称为滑动带, 简称滑带。 滑坡周界:滑坡体和其周围不动体在平面上的分界线,称为滑坡周界。它圈定了滑坡 的范围。 滑坡床:滑动面以下未滑动的稳定岩土体称为滑坡床,简称滑床。 滑坡壁:滑坡体向下滑动后,滑坡体后缘因滑坡后暴露出的陡壁,称为滑坡壁,也称 滑坡后缘壁,其坡度较陡,都在 60~80°。滑坡壁高矮不等,几米、几十米 至数百米。 滑坡台阶:由于滑体各个部分滑动速度和滑动距离的差异,在滑坡上部常形成一些阶 梯状的错台,称为滑坡台阶。台面常向后壁倾斜,形成反坡错台。中部和 后缘形成的反坡错台,有时为积水洼地。 滑坡前缘:指滑动面变缓或反翘的前缘地段,因滑坡受阻而多呈现挤压和地表鼓胀裂

LGA

地质灾害防治工程

第 8 页 共 40 页

缝。 滑坡轴线:代表整个滑坡滑动方向,滑体运到速度最快的纵向线,位于推力最大,滑 床凹槽最深的纵断面上;可为直线、折线或曲线。 滑坡裂缝:1、拉张裂缝:分布在后缘地段,呈弧形,与后缘壁大致平行,因受滑体 下滑牵引,多呈拉张裂缝。 2、剪切裂缝:在滑坡中部两侧,因滑体和相邻不动体相对位移而出现剪 切裂缝,形成伴生羽状裂缝和褶皱。 3、鼓胀裂缝:分布在滑坡前缘段,因滑动面变缓或反翘,下滑受阻,滑 体下部受挤压,地表隆起呈鼓张裂缝。 滑坡舌:滑坡前缘形似舌状的伸入沟谷或河道中的部分。

滑坡识别标志

一、 古滑坡

1、斜坡面呈无规律的台阶状、弧圈状或簸箕状低洼微地貌。坡面树木呈“马刀树” 、 “醉汉林” 。 2、生成于河谷的滑坡,其前缘凸向河床,有时因滑体被冲走而成凹岸,多残留有漂 孤石,岸坡有坍塌迹象。 3、河流阶地堆积物层次不连续或上下倒置,产状紊乱。斜坡前缘往往有泉水或湿地 分布。 4、滑坡后缘地带出现双沟同源或洼地,沟壁已较稳定,草木丛生。 5、滑坡体斜坡常上凹下凸,地层不连续,产状不一致;两侧地层多有扰动和揉皱现 象,有裂缝和拖拉褶曲。 6、冲沟沟壁或人工边坡,有时可见滑坡滑动面痕迹。

二、 稳定滑坡

1、主滑体已堆积于前缘地段,堆积坡面已较平缓密实,建筑物无变形迹象。 2、滑坡壁多被剥蚀夷缓,壁面稳定,多长满草木。 3、河流已远离滑坡舌,不再受洪水冲刷,植被完好,无坍塌现象。 4、滑坡两侧自然沟谷稳定。 5、地下水出露位置固定,流量、水质变化规律正常。

三、 具有发生滑坡条件的斜坡

1、堆积土组成的上陡下缓的斜坡,岩(土)体中含有软弱夹层或不利于斜坡稳定的结 构面。 2、破碎岩石组成的陡峻山坡。 3、岩浆岩、变质岩风化带组成的斜坡。

LGA

4、断层破碎带中的谷坡。

地质灾害防治工程

第 9 页 共 40 页

5、堆、坡积层下伏不透水层,并具临空面的斜坡。 6、由软岩组成和间夹软弱层的顺层地区,特别是顺坡倾角在 10—30。的斜坡。 7、膨胀岩(土)地区边坡。 8、填筑土基底松软、地下水发育或积水,填筑基底处理不当的斜坡。 9、不适当的工程施工,导致斜坡稳定条件发生恶化。

滑坡分类

一、 按滑坡物质组成分

1、堆积层滑坡:各种成因堆积层内的滑坡,或沿下伏基岩面或沿堆积间歇面滑动。 2、黄土滑坡: 发生在各时期的黄土层中, 并多群集出现。 常见于高阶地边缘斜坡上。 3、黏土滑坡:黏土层中滑坡,多沿裂隙面和下伏基岩面滑动,多为平缓弧形滑面。 4、膨胀岩(土)滑坡:多呈弧形、倒椅子型浅层牵引滑坡。 5、风化带滑坡:多在全风化带、强风化带中发生滑坡,滑面常呈倒椅子型。 6、断层带滑坡:滑面多为弧形和折线型,多群集出现。 7、岩层滑坡:主要沿结构面发生滑坡,滑面有楔体型、阶梯型、直线型和折线型。

二、 按始滑部位分

1、推动式滑坡:中上部滑体挤压推动前缘段滑体,滑体整体性较好,滑速快,危害 大。 2、牵引式滑坡:前缘段首先发生滑坡,向后缘牵引,滑坡规模较小,滑速较慢。

三、 按成因分

1、工程滑坡:由于施工引起的滑坡。可分为新生滑坡和老滑坡复活。 2、自然滑坡:自然营力作用产生的滑坡,为地质灾害。

四、 滑面形态分类

1、 船底型 1) 滑面形态:滑面形似船底,由陡后缘、中部主滑面及变缓以致反翘的前缘三个滑 面段组成,是典型的滑坡滑面形态。 2) 特征:此类滑坡面在各类地层中均有发现,但都不普遍。 后缘主要沿张拉裂隙发展,后缘上部多分布有张拉裂缝 (隙)。中部主滑段滑面面积最大,下滑力也最大。前缘段

反翘,是滑坡抗滑段,一般滑体因受阻力而在此止滑并趋于稳定。

2、 椅子型

1) 滑面形态:滑面形似椅子型。

2) 特征:是顺层滑坡中最为普遍的滑面形态,其主滑面为顺

层滑动,下滑力大。前缘段以切层为主。滑体滑至前缘段

后多因受阻力而趋稳定,如无恶化稳定条件,均可在此地段以填方为主布置工程建筑物。

3、 倒椅子型

1) 滑面形态:滑面形似倒放椅子形态。

2)

特征:主要发生在岩浆岩、结晶片岩和软岩类岩体的 全、强风化带中,自然滑坡和工程滑坡呈现此种滑面形态较为普遍,滑面位置多受强风化带深度控制,此类滑坡防治要十分注意前缘坡脚的加固,滑坡后仍需作好后缘牵引滑坡的处理。

4、 直线型

1) 滑面形态:是无前后缘段的单一倾斜面的滑动面形态。

2) 特征:多在岩层或结构面顺层地区,坡脚被切断后沿软弱结构面发生顺层面下滑,其特点是在斜坡面和坡脚出露。此类滑面滑坡易于预报,较难设防。

5、 折线型

1) 滑面形态:滑面形似阶梯状。

2)特征:多发生在岩层倾角较平缓而节理较发育的斜坡

和具有阶地状基座上的滑坡,滑体沿层面和节理面以

及阶地沿基座面滑动,当滑体较薄时,常呈现阶状微

地貌,可以将整个滑坡分成数级小滑坡。

6、 圆弧形

1) 滑面形态:滑面基本呈弧形。

2) 特征:多在较均质的土质和碎石角砾土中发生,一般均

具有前缘后翘的滑面段,整治工程应充分利用这一抗滑

有利条件。此类滑面滑坡较适用清方减载整治措施。

附:我国易滑坡地层总表 滑坡类型

堆积土滑坡

黄土滑坡

黏土滑坡

堆填土滑坡 岩土组合类型 崩积、坡积、洪积、冰碛及冲积物 各种黄土、含钙质结核,古土壤和砂砾层中 裂隙黏土、灰色黏土、红土 各种人工堆弃(石)土

昔格达组粉砂岩、黏土岩

共和组粉砂岩、粘土岩

砂岩、页岩、泥岩互层地层

石灰岩、大理岩夹页岩、泥灰岩地层

砂页岩夹煤层、碳酸盐岩夹煤层

千枚岩、片岩、片麻岩、板岩等

玄武岩、流纹岩、凝灰岩等

各种混合岩

构造破碎岩 分布地区 河谷缓地带 黄河中、上游地区北方诸省 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山西 工矿场地 四川西南部 青海省 土质 滑坡 半成岩昔格达组滑坡 地层 滑坡 共和组滑坡 砂页泥岩滑坡 碳酸盐岩滑坡 煤系地层滑坡 火山岩类滑坡 混合岩类滑坡 破碎岩滑坡 岩质 变质岩类滑坡 滑坡 各地区 构造破碎带

滑坡成因分析

滑坡产生的原因不外乎岩土体抗剪强度的降低及下滑力增大两种情况。其中的诱发因素往往使本来处于不稳定状态的斜坡出现滑坡。

一、 环境成因

1、 区域地质环境:沿一些大的或区域性断层破碎带,尤其是近期强烈活动的断裂带,

崩塌、滑坡往往呈线性密集分布。

2、 地层地质:容易引起滑坡破坏的岩性组合,如砂泥(页)岩互层、灰岩与页岩、粘

土岩、板岩、软弱片岩及凝灰岩等互层岩体以及土体中的裂隙黏土和黄土均属“易滑地层”。一般说,在顺坡向层状岩体(层面倾角10°~30°)软弱地层或软硬间层岩体常发生滑坡;当顺坡方向出露断层破碎带时亦容易出现滑坡。

3、 堆积层滑坡:松散的滑坡堆积、山坡坡积、泥石流冲积及河流阶地等易再次产生

滑坡,其诱因主要是工程活动或水流冲刷等。

二、 地形地貌环境

滑坡主要集中发育于山地环境中。尤其在河谷强烈切割的峡谷地带或工程开挖形成临空面状态下发生。

三、 诱发因素

主要指水、地震、人为作用等。

1、 水的作用:水是导致滑坡的重要因素,主要表现在雨季特别是久雨、暴雨期间发

生,河流水库等水位急剧下降也往往出现岸坡滑坡。水的作用,其机理主要有:①、增加土质滑坡体的孔隙水压力,或增加岩质滑坡体的静水压力和渗透压力;②、地下水对滑带土的不良物理化学作用,降低了滑带土的抗剪强度。

2、 地震:山区地震往往伴随着山崩滑坡,在我国西南及西北地区尤为突出。地震不

但产生新滑坡,也可使古滑坡复活。

3、 人为作用

①、工程活动:随着大规模的山区建设和开发,都不同程度地破坏山体的平衡和稳定,导致滑坡灾害的发生,近几年山区高等级公路的建设,发生的路堑滑坡时有所闻,特别是西南地区,由于不良爆破和开挖控制不当引发的山体滑坡和古滑坡复活造成极大危害。此外在斜坡上修造建筑物、弃土堆载等均可能造成滑坡。 ②、垦荒及乱砍乱伐树木使斜坡植被破坏,恶化了地表地下径流条件,常诱发形成滑坡。典型的像长江中上游流域及西部地区这种状况尤为明显。

滑坡的发生和运动机理

滑坡机理是具有一定地质结构条件下的斜坡,在各种因素作用下从稳定状态变化到失稳滑动,再达到新的稳定状态或永久稳定(死亡)全过程动态变化的物理力学本质和规律。

一、 滑坡的运动特征

1、 滑动类型:①缓慢蠕动型;②匀速滑动型;③间歇性滑动型;④高速滑动型。

2、 高速滑坡的形成条件:①具有相当大的高差(大于100m);②具有相当大的体积(大

于100万立方米);③具有较陡的滑面坡度(大于20度);④具有较大的峰残强度差;⑤具有较高的滑坡剪出口;⑥滑坡前方有开阔地形。

二、 滑带土的应力特性

1、 黏性滑带土的残余强度随土中黏粒含量的增大而减小,也与其矿物成分有关。

2、 残余强度与土的原始受力状态及原始密度无关,即不论是超固结土还是正常固结土,不论其初始密度是多少,其残余强度都是一样的。因此可采用重塑土样试验求滑带土的残余强度。

3、 国外测定残余强度(Cr)多采用排水剪切,因此得出残余强度与土的含水量无关,

且(Cr)等于或接近于零。国内则多采用固结不排水剪切试验,所得残余强度随含水量增大而减小,Cr不等于零。只在含水量超过一定限定后才不现变化。

滑坡勘查

对应于防治工程立项、可行性论证、设计、施工等阶段,可将滑坡和崩塌勘查划分为滑坡调查、可行性论证阶段勘查、设计阶段勘查、施工阶段勘查四个步骤。对于规模小,结构简单,治理工期短的滑坡可根据实际情况合并勘查阶段,简化勘查程序。

一、 调 查

1、 资料收集

(1)、收集坡所在区域的地质构造、地层岩性、易滑地层分布和水土、气象等资料。

(2)、气象水文资料主要应收集河流的水位变化,常年及重现期20年、50年的最高、最低水位,常年的水位高度(重点是水位降的高度和时间垮度);年均降水量和降水强度、重现期20年、50年的最大降水量和降水强度。

2、滑坡调查要点

(1)调查的范围应包括滑坡区及其邻近稳定地段,一般包括滑坡后壁外一定距离(滑坡滑动会影响和危害的区域),滑坡体两侧自然沟谷和滑坡舌前缘一定距离或江、河、湖水边;

(2)注意查明滑坡的发生与地层结构、岩性、断裂构造(岩体滑坡尤为重要)、地貌及其演变、水文地质条件、地震、降雨、侵蚀、崩坡积加载等自然因素的关系和人类活动(如森林植被的破坏、不合理开垦、建筑加载、不合理的切坡、渠道渗漏和水库蓄水等)对滑坡发生与发展的影响。找出引起滑坡或滑坡复活的主导因素; (3)调查滑坡体上各种裂缝的分布特征,发生的先后顺序、切割和组合关系,分清裂缝的力学属性,如拉张、剪切、鼓胀裂缝等,藉以作为滑坡体平面上分块、分条和纵剖面分段的依据,分析滑坡的形成机制;

(4)通过裂缝的调查,藉以分析判断滑动面的深度和倾角大小。滑坡体上裂缝纵横,往往是滑动面埋藏不深的反映;裂缝单一或仅见边界裂缝,则滑动面埋深可能较大;如果基础埋深不大的挡土墙开裂,则滑动面往往不会很深;如果斜坡已有明显位移,而挡土墙等依然完好,则滑动面埋深较深;滑坡壁上的平缓擦痕的倾角,与该处滑动面倾角接近一致;滑坡体的差速裂缝两壁也会出现缓倾角擦痕,同样是下部滑动面倾角的反映;

(5)对岩体滑坡应注意调查缓倾角的层理面、层间错动面、不整合面、假整合面、断层面、节理面和片理面等,若这些结构面的倾向与坡向一致,且其倾角小于斜坡前缘临空面倾角,则很可能发展成为滑动面。对土体滑坡,则首先应注意土层与岩层的接触面构成的滑带形态特征及控制因素,其次应注意土体内部岩性差异界面;

(6)调查滑动体上或其邻近的建、构筑物(包括支挡和排水构筑物)的裂缝,但应

注意区分滑坡引起的裂缝与施工裂缝、填方基础不均匀沉降裂缝、自重与非自重黄土湿陷裂缝、膨胀土裂缝、温度裂缝和冻胀裂缝的差异,避免误判;

(7)调查滑带地表水和地下水情况,泉水出露地点及流量,地表水自然排泄沟渠的分布和断面,湿地的分布和变迁情况等;

(8)围绕判断是首次滑动的新生滑坡还是再次滑动的古(老)滑坡进行调查;(判断标准见下表)

标 志

类别 亚 类

1.圈椅状地形 2.双沟同源地貌 3.坡体后缘出现洼地 4.大平台地形(与外围不一致、非河流阶地、非构造平台或风

化差异平台) 5.不正常河流弯道 6.反倾向台面地形 7.小台阶与平台相间 内 容 等级B B C C C C C

C

A

C

B

C

A

B

C

B

C

C

C

B

C

C

C

A

C 宏观形态 形态 微观形态 8.马刀树或醉汉林 9.坡体前方、侧边出现擦痕面、镜面(非构造成因) 10.浅部表层坍滑广泛 11.明显的产状变动(排除了别的原因) 12.架空、松弛、破碎 13.大段孤立岩体掩覆在新地层之上 14.大段变形岩体位于土状堆积物之中 15.变形、变位岩体被新地层掩覆 老地层变动地层 新地层 变动 16.山体后部洼地内出现局部湖相地层 17.变形、变位岩体上掩覆湖相地层 18.上游方出现湖相地层 19.古墓、古建筑变形 20.构成坡体的岩土结构零乱、强度低 变形等 21.开挖后易坍滑 22.斜坡前部地下水呈线状出露、湿地 23.古树等被掩埋 24.发生过滑坡的记载和口述 25.发生过变形的记载和口述 历史记载访问材料

上表中:属A 级标志,可单独判别为属古、老滑坡;二个B 级标志或一个B 级、二个C 级,或4个C 级标志可判别为古、老滑坡。迹象愈多,则判别的可靠性愈高。

(9) 当地整治滑坡的经验和教训。

(10) 调查了解滑坡危害及成灾情况。包括历史情况和近期活动造成的损失,当地地面工程及环境工程或人员伤亡、经济损失情况;以及堵河、涌浪等作用造成的远程损失和次生灾害损失。并对滑坡失稳可能造成的范围及损失进行预测。对滑坡重点部位或有代表性的变形地段等应尽可能用摄影或录像等形式进行记录说明。

2、滑坡与崩塌危害等级

应根据滑坡(崩塌)所危及的范围确定其危害对象,根据危害的对象的重要性和灾害损失程度按下表划分危害等级;(如果危害对象含有医院、图书馆、加油站及有易燃易爆等建筑物,其危害等级要提高一级)。 危害等级 一 级 二 级

直接经济损失>500万

元,或潜在经济损失>

5000万元

威胁人数>500人

三级铁路;一、二级公路

中型水库,省级重要水利

水电工程

非金属矿山,如建筑材料三 级 直接经济损失<500万元,或潜在经济损失<5000万元 威胁人数<500人 支线铁路;三级以下公路小型水库,县级水利水电工程 金属矿山,稀有、稀土矿直接经济损失>1000万潜在经济损失 元,或潜在经济损失>10000万元 城 镇 威胁人数>1000人 危交通道路 一、二级铁路;高速公路害大型以上水库,重大水利对大江大河 水电工程 象 矿 山 能源矿山,如煤矿

录制《滑坡防治工程勘查规范》DZ/T0218-2006

3、滑坡规模

规模分类

滑体体积 小型滑坡 43中型滑坡 43大型滑坡 <1000×10m 43特大型滑坡 <10000×10m 43巨型滑坡 >10000×10m 43<10×10m <100×10m

录制《滑坡防治工程勘查规范》DZ/T0218-2006

4、滑坡与崩塌勘查地质条件复杂程度分类表

类型 特 征

单斜地层,岩层平缓,岩性岩相变化不大,地质界线清楚;围岩露头良好,岩体工程地简单 质质量好;地形起伏小,地貌类型单一;第四系沉积相单一,阶地结构好;重力地质作

用弱,风化卸荷裂隙不发育,风化层厚度薄。

褶皱和断层发育,岩性岩相变化大,地质界线不清楚;地质露头差,岩体工程地质质量复杂 差;地形起伏大,地貌类型多变;卸荷裂隙发育,风化层厚度大,植被发育;堆积层厚

度巨大;水文地质条件变化大。

录制《滑坡防治工程勘查规范》DZ/T0218-2006

1) 勘 查 阶 段

1、 可行性论证阶段

(1)、可行性论证阶段勘查是滑坡防治工程勘查的重要阶段,应提交含对滑坡机理及防治方案的定论的勘查报告。

(2)、应基本了解滑坡所处地质环境条件,初步查明滑坡的岩(土)体结构、空间几何特征和体积、水文地质条件,提供滑坡基本物理力学参数,分析滑坡成因,进行稳定性评价,满足制定防治工程方案的地质要求。

(3)、勘探线的布置可采用主~辅剖面法,不少于一条纵、横剖面线布置勘探线。勘探线应由钻探、井探、槽探及物探等勘探点构成。纵向勘探线的布置应结合滑坡分区进行,不同滑坡单元均应有主勘探线控制,在其两侧可布置辅助勘探线。横向勘探线宜布置在滑坡中部至前缘剪出口之间。

(4)、勘探方法应采用钻探、井探或槽探相结合,并用物探沿剖面线进行探测验证。勘探孔深度应穿过最下一层滑面,并进入滑床3~5m,拟布设抗滑桩或锚索部位的控制性钻孔进入滑床的深度宜大于滑体厚度的1/2,并不小于5m。

(5)、可行性论证阶段应布置监测点,监测周期3~15天。滑坡变形加剧时,必须加密监测,其测次和周期视具体情况而定。监测数据应及时编制监测网布置平面图、位移矢量图等图件。

2、设计阶段勘查

(1)、设计阶段包括初步设计和施工图设计两阶段,合称为设计阶段勘查。

(2)、设计阶段勘查应结合防治工程部署,充分利用可行性论证阶段的初步勘查成果,进行重点勘查。

(3)、重点查明滑坡岩(土)体结构、空间几何特征和体积、水文地质条件,提供工程设计需用的岩(土)体物理力学参数,进行稳定性评价和推力计算,满足工程设计图的地质要求。

3、施工阶段勘查

施工阶段勘查包括防治工程实施期间,开挖和钻探所揭示的地质露头的地质编录、重大地质结论变化的补充勘探。

开挖过程中所揭露的滑带土、擦痕等典型滑坡地质行迹应及时编录、照(摄)像,留样。

施工期间发现滑坡重大地质结论变化,应进行补充工程地质勘查,提交补充工程地质勘查报告。重大地质结论变化包括:局部滑体变形加剧或滑动;滑坡岩(土)体结构与原报告差异大;滑动面埋深与原报告相差20%以上等。补充地质勘查主要针对变化进行。

2) 主 要 勘 查 方 法

滑坡勘查主要采用钻探和轻型山地工程(坑、槽探),主要用以查明滑体厚度、滑面层数及产状等滑坡的内部特征[空间形态(要素)]和物理力学性质。是滑坡稳定性定量评价的基本依据。

滑坡勘探线应平行主滑方向布置,长度应超过滑坡的前、后缘一定范围。

1、 工程地质测绘

(1)、滑坡区测量坐标系统宜采用1954年北京坐标系,高程系统宜采用1956年黄海高程系。对联测困难的山区也可以采用独立坐标系和假设高程。

(2)、地形图上需表示的内容除按《工程测量规范》中的相应规定及《1:500、1:1000、1:2000地形图图式》执行外,还应将滑坡区及周边影响区主要的水沟、水坑、水塘、泉水、裂缝、塌陷坑、鼓丘、开裂房屋等与滑坡有关的水文点、微地貌、地形变点等表达在地形图上。重要地质现象不受比例尺限制,可用符号夸大表示。

(3)、工程地质观测点可分为:地质点(包括构成滑坡地质体的地层岩性、地貌、地质构造、斜(岸)坡结构、裂隙统计等调查点);水文点(包括溪沟、井泉等调查点);地形变点(包括滑坡后壁、侧界、剪出口的边界点,与滑坡有关的裂缝、洼地、鼓丘等微地貌,滑带露头等调查点)。对重要观测点的定位应采用仪器测量,一般观测点可采用半仪器定位。

2、钻 探

(1)、在滑体地下水位以上的粘性土、粉土、人工填土和不易塌孔的砂土层应采用干法钻进;在地下水位以下的岩土层内,以及在滑带土及其上下5m 范围内采用单动双管钻进技术钻进;严重缩孔或塌孔时采用跟管或泥浆护壁。孔斜偏差应控制在2%之内。

(2)、勘探孔终孔孔径不宜小于110mm。在滑带土及其上下5m 范围内,回次进尺不得大于0.3m。遇下列情况时均需校正孔深:主要裂缝、软夹层、滑带、溶洞、断层、涌水处、漏浆处、换径处、下管前和终孔时。

孔深最大允许误差不得大于1‰。岩芯采取率:滑体>75%;滑床>85%;滑带>90%。

(3)、岩芯的地质编录描述应客观、准确、详细。滑带、软弱夹层,岩溶、裂缝等重要地质现象应详细描述,并用素描及照片辅助说明。这些地段的采取率应单独计算。编录时要注意回次进尺和残留岩芯的分配,以免人为划错层位。

(4)、钻孔终孔验收后对不需要保留的钻孔应进行封孔处理,防止地表水沿钻孔渗漏至滑带,加剧滑坡滑动变形。土体中用粘土封孔,岩体中用水泥砂浆封孔。

(5)、勘查报告验收之前,各孔全部岩芯均需妥善保留。勘查报告验收后按业主要求,对代表性钻孔及重要钻孔,应全部保留岩芯,其他钻孔有意义的岩芯,切片留样。 (6)、钻孔简易水文地质观测应符合:

A、开孔采用无冲洗液钻孔。孔中一旦发现水位,应立即停钻,并进行初见水位和稳定水位的测定。每隔10~15min测定一次,三次水位相差小于2cm 时,可视为稳定水位。

B、清水钻进时,提钻后、下钻前各测一次动水位,间隔时间不小于5min。长时间停钻,每4小时测定一次水位。

C、准确记录漏水、涌水位置并测量漏水量、涌水量及水头高度。

D、接近滑带时,应停钻测定稳定水位;终孔时应测定全孔稳定水位。

E、观测记录钻进过程中的其他异常情况,如破碎、裂隙、裂缝、溶洞、缩径、漏水、涌砂和水色改变等。

3、井探、硐探和槽探

(1)、探井位置确定后,应编制典型探井设计书以指导挖掘施工,设计书内容包括:目的、类型、深度、结构、施工流程、地质要求、封井要求。

(2)、根据地质测绘和露头剖面,合理推测探井地质柱状图,建立探井结构理想柱状图,包括探井断面形状、井径、深度、井壁支护方式。标识挖掘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重要层位深度、岩性、断层、裂隙、裂缝破碎带、岩溶洞穴带、滑带、软弱夹层、可能的地下水位、含水层、隔水层和可能的漏水部位。说明针对上述情况,挖掘中应采取的措施。

(3)、矩形探井断面短边长宜大于1.5m,圆形断面探井直径宜大于1m。探井开挖应避免诱发滑坡滑动。

(4)、硐探在滑坡勘查中属大型勘探工程,由于施工相对复杂、工期较长、风险大、造价高,应慎重使用。对结构与成因复杂,用其他方法难以定论,且危害对象等级为一级的滑坡可用硐探进行勘探。

(5)、在滑坡体前缘、后缘、侧缘部位及勘探线上地质露头不清时,应布置必要的槽探。

(6)、应及时进行探井、探硐、探槽展示图和工程地质编录,特别注意软弱夹层、破裂结构面、岩(土)体结构面和滑动面(带)的位置和特征的编录,并进行照(摄)像。应按要求配合进行滑动面(带)力学抗剪强度的原位试验,同时在预定层位按要求采取

岩、土、水样。 (7)、勘探完成后的探井不得裸露或直接废弃,可作为滑坡监测井或浇筑钢筋混凝土形成抗滑桩。探槽应及时回填,防止探槽积水和地表水沿探槽渗漏至滑带,加剧滑坡滑动变形。

4、监 测

(1)、滑坡监测包括:长期监测、施工安全监测、工程效果监测。

(2)、对于一级滑坡防治工程,须建立地表和深部相结合的综合立体监测网,并实施长期监测;对于二级滑坡防治工程,在施工期间应建立施工安全监测和工程效果监测,同时可建立以简易监测为主的长期监测点;对于三级滑坡防治工程,可建立简易长期监测点。

(3)、监测内容一般包括:地表大地变形监测、地表裂缝错位监测、地面倾斜监测、建筑物变形监测、滑坡裂缝多点位移监测、滑坡深部位移监测、地下水监测、孔隙水压力监测、滑坡地应力监测等。

5、物理力学试验

(1)、滑坡物理力学试验应提供基本指标,包括:天然重度和饱和重度、密度、土石比、孔隙比、天然含水量、饱和含水量;塑限、液限;颗粒成分、矿物成分及微观结构。中型规模以上的滑坡宜进行滑坡体各岩土层的大型重度试验。

(2)、采用井探、硐探、槽探揭露的滑带应取原状土样进行试验,土样尺寸不小于200×200mm,土样不少于6件。当采用钻探等无法采取原状土样时,可取保持天然含水量的扰动土样,做重塑土样试验。钻孔中采取土样应使用薄壁取土器,采用静力压人法,土样直径不应小于85mm,高度不应小于150mm,所采样品应及时蜡封。

(3)、岩(土)体抗剪强度指标标准值取值时,应根据滑坡所处变形滑动阶段及含水状态分别选用峰值强度指标、残余强度指标(或两者之间的强度指标)以及天然强度指标、饱和强度指标(或两者之间的强度指标)。

(4)、当滑带土中粗颗粒含量较高时,其抗剪强度指标宜以现场大剪试验测试值为主,并参考室内试验值确定。若未进行现场大剪试验,其综合取值时应将室内快剪试验得出的内摩擦角乘以1.15~1.25的增大系数。

(5)、对滑坡体宜分类进行不同岩(土)体的室内常规三轴压缩试验、直剪试验与压缩试验,确定c、φ值,压缩模量及其他强度与变形指标。

(6)、每项岩(土)体的室内物理力学试验不得少于6组。对有易溶或膨胀岩(土)发布的滑坡,应进行不少于3组的滑带土易溶盐或膨胀性试验。

LGA

地质灾害防治工程

第 20 页 共 40 页

(7)、当采用抗滑桩、锚索等依靠滑床进行滑坡防治时,应在支护工程布置部位 对滑床基岩不同岩组取样进行常规物理力学试验。每种岩性的岩样不少于 3 组,每组 不少于 3 件。 (8)、滑坡体大型重度试验宜采用容积法,试坑体积不小于 500×500×500mm,试 坑体积可用充填标准砂或注水测定。每组试验试体不少于 5 个。原位大面积直剪试验 中,基座或滑床的长度和宽度应大于试样的长度和宽度的 150mm,且试样间的间距为 边长的 2 倍以上。原位大面积直剪试验的推力方向应与滑体的滑动方向一致,着力点 与剪切面或剪切缝的宽度不宜大于剪切方向试体长度的 5%。 (9)、危害等级为一级且中型规模以上的滑坡应进行抽水试验,以获得滑坡体渗 透系数。当无法抽取地下水时,在控制滑坡稳定的条件下,可采用注水试验。

附:滑坡调查表

LGA

地质灾害防治工程

第 21 页 共 40 页

LGA

地质灾害防治工程

第 22 页 共 40 页

LGA

地质灾害防治工程

第 23 页 共 40 页

滑坡稳定性评价及危险性评估

一、滑坡的稳定性评价 滑坡定性评价以地面建筑物及地表变形调查为依据,定量评价则是以计算为主, 综合评价应以宏观判断为主,结合考虑定性、定量评价结果。 滑坡稳定性定量评价时应注意以下问题: 1、 选择合理的计算模式:均匀土质滑坡宜采用圆弧滑动法,其它情况采用折线滑动 法为宜。 2、 合理的确定计算工况:一般情况下可设置现状工况、暴雨工况及地震工况,涉水 滑坡尚应有水位工况和水位降工况。 3、 选择合理的荷载:一般建筑荷载可按假定建筑物的分布范围内建筑物荷载均布, 每层荷载取 2kN~5kN, 将每层荷载与平均层数相乘的方法计算。此外当有动载时尚应 考虑动荷载。 4、 合理确定岩土计算参数:1)、c、ϕ 值取值原则: “宏观判断为前提,测试结果为 基础,工程类比作参考,反演分析作校核” 。2)、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阶段滑坡稳定 性评价应以宏观判断定性评价为主,有条件时可进行定量评价。3)、滑坡稳定性与失 稳的可能性的关系大致可确定为:基本稳定----可能性小,欠稳定----可能性中等, 不稳定----可能性大。 二、滑坡危险性评估 规划用地阶段尚无具体的建筑构想,不可能有针对地进行预测评估及综合评估。 现就建设用地的滑坡危险性评估作如下介绍: 1、滑坡危险性现状评估: 1)、主要是根据现场调查结果定性分析(必要时可利用勘察资料进行定量评价)滑坡 的现状稳定性,并结合失稳后可能造成的损失大小,对危险性进行判断。 2)、应分析各种工况条件下的滑坡稳定性,并以最不利工况条件下的稳定性作为判别 依据。 2、滑坡的预测评估 1)、包括工程建设诱发、加剧滑坡的可能性及危险性评估和建设工程遭受已存在 的处于基本稳定或欠稳定的滑坡在不利工况条件下失稳后的危险性评估两个方面。 2)、预测评估主要应分析建设工程(含施工期和营运期)对环境破坏而诱发或加 剧滑坡滑动的可能性。譬如边坡开挖不当可能诱发工程滑坡。 A、土质基坑临时边坡的稳定性与土的性状和高度有关。一般可塑状粉质粘土高度小

LGA GA

地质灾 灾害防治工 工程

第 24 页 共 40 页

于 3m 时 时失稳的可 可能性小,高 3m~8m 失稳的可能 高度 8m 能性中等, ,高度大于 8m 失稳的可 可能性 大。由 由于系施工期 期,一般损 损失较小。 B、岩质 质边坡应根 根据边坡高 高度、岩体结 结构和结构 构面(或多个 个结构面的 的组合面)与 与边坡 倾向的 的关系进行预 预测, 般可采用极射 一般 射赤平投影 影作出稳定性 性定性分析 (顺便谈一 析。 一下, 不少人 人将层面倾 倾向坡内的反 反向坡判定 定为稳定边坡 坡是值得商 商榷的。因为 为当层面内 内倾时, 往往都 都有一组或多 多组外倾裂 裂隙在控制边 边坡的稳定 定性;还有人 人将层面或 或裂隙倾向坡 坡内或 与坡向 向成大角度 度斜交时判定 定为“有利 利边坡稳定” ” 。须知,有 有结构面存 存在无论如何 何都比 没有结 结构面存在的 的完整边坡 坡的稳定性差 差,有结构 构面肯定不 不会有利边坡 坡稳定。 ) 如以贯通性很 如 很好的层面 面为例,当其 其倾向与坡 坡向夹角小于 30°(即 于 即顺向坡时 ,层 时) 面倾角 角小于 10° °时或大于 7 75°时沿层 层面失稳的可 可能性小; 层面倾角 1 层 10°~20°或 60° 或 ~75°时 时沿层面失 失稳的可能性 性中等;层面 面倾角 20° °~60°时沿 沿层面失稳 稳的可能性大 大。层 面倾向 向与坡向夹角 角大于 30° °,小于 90 0°时(即切 切向坡)边 边坡整体失稳 稳的可能性 性小~中 等;层 层面倾向与坡 坡向的夹角 角大于 90° °(即反向坡 坡时)边坡 坡整体失稳的 的可能性小 小。 又如以较软岩 又 岩(5<Rb≤ ≤15MPa)切 切向坡(层面 面倾向与坡向 向成>30° °~<90°的 的夹角) 为例, ,当无外倾不 不利结结构 构面组合存在 在时,边坡 坡高度大于 15m 整体失 于 失稳的可能 能性大; 边坡高 8m~15m 整体失稳的 高度 5m 的可能性中 中等;边坡高 高度小于 8m 整体失稳 稳的可能性小 小。 3)、预测评估 3) 估应评估工 工程建设是否 否因加载会 会降低滑坡的 的整体稳定 定性而加剧滑 滑坡的 滑动或 或是否因建筑 筑过程的施 施工诱发工程 程滑坡。 如图 如 6.2,① ①若仅建 A 栋则可能因 因建筑在滑 滑坡下滑段加 加载而使滑 滑坡失稳;② ②若仅 建B栋 栋则因在滑坡 坡抗滑段加 加载有利滑坡 坡的整体稳 稳定,但也可 可能因填方 方不当,而诱 诱发填 土边坡 坡失稳形成工 工程滑坡。 。

图 6. 稳定的 6.2 的老滑坡体上 上的拟建筑 筑物的评估剖 剖面(示意 意)图

LGA GA

地质灾 灾害防治工 工程

第 25 页 共 40 页

4)、因为建设 4) 设工程用地 地地质灾害危 危险性评估 估阶段建筑物 物的基本情 情况(如设计 计地坪 高程、 、有无地下室 室、建筑物 物层数、预计 计的上部结 结构型式和荷 荷载等)均 均已初步确定 定,所 以可以 以预测并应有 有针对性。 。如市政道 道路工程对路 路堑应分别 别对两侧边坡 坡进行预测 测评估。 当有预 预计的放坡方 方案,即可 可依据《建筑 筑边坡工程 程技术规范 范》GB50330 30-2002 等规 规范的 相关要 要求,对其稳 稳定性进行 行预测。符 符合规范规定 定的坡率值 值就可判为稳 稳定,危险 险性小。 5)、预测评估 5) 估也要分析 析工程建设本 本身遭受已 已存在的欠 欠稳定~基本 本稳定(甚至 至是稳 定)的 的滑坡在环境 境条件变化 化后失稳的危 危害。如位 位于水库水位 位变动带附 附近的建筑物 物就有 可能遭 遭受到水位降 降工况条件 件下岸坡失稳 稳造成的危 危害;水库大 大坝有可能 能遭受滑入库 库中的 滑坡造 造成的涌浪的 的危害…… … 三、综 综合评估 综合评估是在 综 在对现状评 评估和预测评 评估综合分 分析的基础上 上得出的。 。一般应以两 两者中 危险性 性程度高的一 一级作为综 综合评估的危 危险性级别 别。 在可能的条件 在 件下当范围 围很大(譬如 如地质环境 境差异很大的 的小区开发 发或新厂址选 选择) , 评估区 区应进行危险 险性分(小 小)区评价。 。小区应遵 遵循“区内相 相似,区际 际相异”的原 原则。 综合评估的主 综 主要任务是 是评估建设工 工程用地的 的适宜性和提 提出防治措 措施建议。 1、 建设工程 、 程用地适宜性 性评估: 对于建设用地 对 地的适宜性 《评估技 性, 技术要求 试行) (试 》 由表 6.3-1 确 表 确定。

上表的分级说 上 说明涉及的 的内容较全面 面,但没有 有定量判别标 标准,较难 难操作。在实 实际评 估工作 作中可考虑按 按以下步骤 骤进行。 1) )首先确定地 地质灾害的 的危险性: 《评估技术要 《 要求(试行 》用表 6 行) 6.3-2 确定危 危险性 大小。 。

LGA GA

地质灾 灾害防治工 工程

第 26 页 共 40 页

滑坡危险 险性评估平 平面图 如上图,滑坡 如 坡及影响范围 围在图中占 50%以上的 占 的面积,按 6.3-2 应 按表 应定为“地质 质灾害 强发育 ,即为“ 育” “危险性大” ” 。而工程建 建设区处于 于稳定的非滑 滑坡上应定 定为“危险性 性小” ; 再者即 即便位于稳定 定性很好的 的滑坡体上( Fs≥1. (如 1.5)滑坡不 不会因建筑加 加载等造成 成失稳, 也不应 应定为“危险 险性大” 。 我认为以滑坡 我 坡的稳定性 性作为基础, ,确定其失 失稳的可能性 性,再依据 据滑坡失稳后 后造成 的损失 失大小确定滑 滑坡的危险 险性较为合理 理,也便于 于操作。为此 此提出表 6. 6.3-3 及表 6.3-4 6 作为危 危险性分级的 的参考。

LGA

地质灾害防治工程

第 27 页 共 40 页

LGA GA

地质灾 灾害防治工 工程

第 28 页 共 40 页

建设用地适 适宜性分级 级见下表

LGA GA

地质灾 灾害防治工 工程

第 29 页 共 40 页

A、 、如图 6.2, ,当仅修建 A 栋时可以 建 以采用桩基 基础将建筑荷 荷载传至稳 稳定的基岩( (不对 滑坡增 增加荷载) 但明显不经 ,但 经济;若有条 条件时可建 建议适当降低 低地坪高程 程或增设地下 下室以 达到不 不对滑坡加载 载的目的。 。 B、 、对斜坡地段 段的建筑工 工程,不宜 宜形成高切坡 坡、高填方 方。可建议采 采用“爬坡式 式”分台 阶建筑 筑以降低边坡 坡高度;对 对高度较大的 的边坡和地 地下室基坑边 边坡采用先 先支档后开挖 挖的施 工方式 式可避免其失 失稳造成工 工程滑坡。如 6.3-2。 如图 。

图 6.3-2 宁淮 淮高速公路 路南京棚洞 (隧 隧道)出口右 右侧边坡失 失稳示意剖面 面 说明 明:第一次按 1:0.2 开 按 开挖边坡,不 不稳定失稳 稳后, 第二 1:0.5 开挖仍然不 二按 .5 不稳定 再次垮 垮塌,最终因 因在滑坡抗 抗滑段减载过 过多导致稳 稳定的老滑坡 坡复活,变 变形蠕滑。 C、 、水对斜(边 边)坡及滑 滑坡的稳定性 性是极为不 不利的因素, ,一般在斜 斜坡(特别是 是土质 斜坡) )地段建筑时 时均应考虑 虑作好水的导 导排处理。 。 

LGA GA 地质灾灾害防治工工程

D、、在纵长式滑滑坡体上建建筑时宜设置置多级支档档。 第30页 共40页

E、、应区别条件件选择不同同的支护型式式。一般讲讲,高度大于于10m 的土土质边坡不宜宜采用重力式式挡墙(不经经济),新近近填土和水水位变动带未未作构造处处理时不应采采用预应力力锚索;高度较较大的岩土边边坡宜分台台阶设置支档档或放坡((变一级边坡坡为多级边边坡)。 F、、地质灾害危危险性评估估阶段的防治治措施建议议应原则,不不宜太具体体。

附::评估工作作程序

定性评价价

1、 滑坡破坏模式滑式分析

主主要依据滑滑坡勘察资料料,分析滑滑坡变形机制制与破坏模模式,确定滑滑坡面(带带)形,一般来来说,直线形形滑面滑坡坡性较差,而而且滑坡规规模较大,椅椅子型滑面面滑坡,根据据主滑

体所处滑面不同部位稳定性差异较大;

2、 滑坡变形历史分析

①、滑坡地形地貌演变分析。主要通过访问和查阅地方志的记载来推论现状的滑坡地

形地貌的演变过程。如古老民居、宙宇、古墓碑、树林植被等变形年代及现状对比,洒湾、河流阶地变迁情况等。如近代都无变化记载和遗迹,说明古滑坡已经稳定。

②、环境地质的演变分析。主要是对滑坡周围地层对比和微构造迹象分析。如滑坡两

面三刀侧各级阶地间断缺失情况,以及周围岩层变形的趋势形迹等,滑体处在河床Ⅰ级阶地以下的河床中,滑坡周围,特别是滑坡后缘及两侧岩层有新的拖拉褶皱和裂隙发层,都说明滑仍在微量滑动或牌不稳定状态。

附1:滑坡厚度的估测方法

1.滑坡运动多沿软弱层或裂隙、层面等结构面进行,这是我们确定滑面及其厚度(深度)的一条基本原则。

2.一般情况下,坚硬岩质滑坡厚度的确定要符合如下一些原则:

(1)顺向坡时,滑面多沿岩层面展布,其厚度可由后缘或前缘被剪岩层的倾角加以估计,即为该地层层面埋深。

(2)反向坡或切向坡时,主要受控制性结构面的制约。可由该结构面的产状加以估算。

(3)主滑带应比两侧厚、中部应比前后缘厚;两侧及前后缘厚度的推测应根据推测的滑面产状,成比例(减少)确定。

3.对于风化岩质滑坡或岩土质滑坡(即上部为松散土体、下部为岩体者),滑动面常发育于土体与岩体之界面处。当岩、土界面不够清楚时,可以中风化带的上界为滑面位置。崩滑体厚度可根据出露岩土界线及其变化趋势加以估计。一般情况下,本地区的中风化带埋深小于5米。

4.对于厚层土体滑坡,其滑面一般可按圆弧形处理,其半径最大可取坡长的1/2,两侧应成比例减少。

附2:钻孔和试坑中滑面的鉴定

确定滑动面是滑坡勘探中最主要的任务,但因滑带一般很薄(一般为2~10cm),在钻孔 中不易觉察。因此,在钻探过程中(尤其取样时)要仔细地观察各有关特征的变化,随时分析比较。一般可根据以下几方面进行分析鉴定:

(一)滑动面预测:根据不同类型的滑坡,预测滑动面的可能位置,以便做到心中

有数。如堆积土滑坡,其滑面大都位于堆积物和基岩的分界面上;破碎岩石滑坡其滑面大多位于破碎岩体与完整基岩的交界面上;层状地层常沿某些泥化夹层分布;当粘土与砂层互层时,粘土常被泥化成软弱夹层,易于形成滑面。除此,某些渗透性明显不同的界面,如黄土层中的古土壤层面;黄土与其他粘土的交界面等,均易于构成滑动面。

(二)滑动面的主要特征是滑动擦痕和滑动带,并常有地下水和过湿带。擦痕所指的方向(走向)即滑坡的滑动方向;滑带一般不厚,常由软粘土组成;滑带附近常有地下水或含水量逐渐增大,又逐渐变小的过湿带,含水量最大处一般就是滑面位置。一般可根据这些特征判断滑面的位置,但要特别注意以下两方面问题:

1. 区分滑坡擦痕和构造擦痕。一般都认为找到擦痕就是滑坡滑动面的明显证据,这对土质滑坡多数是对的。而对岩石滑坡和破碎岩石滑坡,则要慎重区别是滑坡擦痕还是构造擦痕。前者擦痕面新鲜,条痕松软,倾角较缓;后者倾角较陡(多数大于300),条痕坚硬,已石化,并常附有铁锈色薄膜。 2.区分滑动带或软弱夹层。滑坡的滑动带是软层,但软层不一定就是滑带,两者肉眼不易区分。尤其越松软的滑带,擦痕越不易找到。因此,野外要根据预测的滑面位置和相邻钻探资料进行综合分析。

(三)在试坑或基坑中鉴定滑动面,能取得准确的滑面位置、滑动方向和滑面产状。但鉴定过程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在试坑、探槽或基坑中找到滑动擦痕才能确定出滑面准确位置。但当滑面位于松软土层中时,擦痕不易保存,这时可先找到湿度最大的部位,用小刀扒开,仔细观察。有时滑面上可看到两组擦痕互相交叉(图1),它代表两个时期的滑动形迹。此时就应注意区分新、老滑动擦痕;一般新擦痕不胶结,老擦痕微胶结。新擦痕压在老擦痕之上比较明显,代表新近滑动形迹,近期滑动方向应以新擦痕为准。在探坑中量测擦痕方向和滑面深度时,应同时量测坑的四角或四壁,取其平均值。 2.注意区分滑动面与滑带中的张裂面。当滑带较厚时,由于滑带上下受到力偶的作用,而使滑带产生一组甚发育的张裂面(图2)。其特征为坡度陡于滑面,夹角小于45°,裂面表面平滑无擦痕。探坑中遇到此类结构面时,表示已接近滑面,但不是主滑面。只有见到有明显滑坡擦痕的面,才是真正的滑动面。

附3:滑坡稳定性野外判别

稳定等级 稳定性判别指标

崩滑体外貌特征后期改造很大,滑坡洼地基本难以辨认,滑体地面坡度平缓

(≤10°),前缘临空低缓(一般≤5m,坡度

床。滑面起伏较大,且倾角平缓(≤10º),滑坡残体透水性良好,剪出口一

带泉群分布且流量较大,滑距较远,能量已经充分释放,残体处于稳定状态,

滑坡周遍没有新的堆积体加载来源,滑坡前缘已形成河流侵蚀的稳定坡型和

有河流堆积。无导致整体复活的主要动力因素,人为动力因素很弱或不存在。稳定

崩滑体外貌特征后期改造较大,滑坡洼地能辨认但不明显或略有封闭,滑体

地面坡度较缓(10 -20 ),前缘临空较低缓(高度15-30m,坡度15-20 ),

滑体内冲沟已切至滑床。滑面形态起伏,滑面平均倾角≤20 ,滑坡残体透基本稳定 水性良好,滑距较远,能量已充分释放。滑坡周遍无新的堆积体加载来源,

滑坡前缘已形成河流侵蚀的稳定坡型。在特殊工况下其整体稳定性有所降低,但仅可能产生局部变形破坏。

崩滑体外貌特征后期改造不大,后缘滑坡洼地封闭或半封闭,滑体平均坡度

中等(20 -30 ),滑体内冲沟切割中等。滑面形态为靠椅状或平面状,滑

面平均倾角20 -30 ,滑体残体透水性一般,滑距不太远,能量释放不充

分。滑坡后缘有加载堆积或一定数量的危岩体为加载来源,滑坡前缘受冲刷

尚未形成稳定坡型,有局部坍塌,整体尚无明显变形迹象。在一般工况下是稳定的,但安全储备不高,在特殊工况下有可能整体失稳。

崩滑体外貌特征明显,滑坡洼地一般封闭明显,滑体平均坡度较陡(>30 ),

前缘临空较陡(高度>50m,坡度>30 ),滑体内冲沟切割较浅。滑面呈靠椅

状或平面状,滑面平均倾角>30 ,滑体结构松散、透水性差,滑距短、滑坡

残体保留较多,剪出口以下脱离滑床的体积较少。变形迹象为滑坡变形配套

产物:后缘弧形裂缝或塌陷,两翼羽状开裂,前缘鼓胀、鼓丘等。滑体目前

处于临界状态,且正在向不稳定方向发展,在特殊工况下将整体失稳,且失稳诱发临界值很小。 潜在 不稳定 不稳定

定量分析

滑坡稳定性计算在于滑动面是基本确定的,根据滑面不同形态,采用的计算方法和公式很多。

一、评价方法

1、极限平衡法(静力平衡分析):(1)毕肖普法(园弧形滑面);(2)简布法 (作用点假设在离滑面1/3);(3)费仑纽斯法;(4)萨尔玛法(任意形状条分); (5) 传递系数法(推力计算)。

2、数值分析法(应力应变分析):(1)有限单元法(有限个单元、小变形)(Plaxis、Ansys);(2)有限差分法(差分代替微分,可做大变形)(FLAC 3D);(3)离散元法

(岩体为裂隙切割的非连续块体、大变形)(UDEC);(4)边界元法(将边界离散成边界单元,均质体)。 3、非确定性法(如概率法:k作为统计量,分析其可靠性或安全性)。

二、主要工况

1.一般工况:自重+上部荷载

2.特殊工况:自重+上部荷载+地震+静水压力+动水压力

滑坡调查中常见的一些问题

1.范围圈得过大,常不能区分滑坡单体与群体的关系;

2.只注意地形的圈闭性,忽略滑动性。即没有判断滑坡是否临空、能否滑动;

3.滑面过江;

4.不能正确区分崩塌体与基岩的关系,导致滑坡体中出露基岩;

5.不能正确区分滑坡后壁与断层崖,在后缘画出许多多余的断层;

6.局部地层产状与趋势性产状的图面表示;

7.滑面形态不正确:前缘跷起、阻滑段过长、堆积体滑面深入基岩、随意钩绘反倾向基岩滑面….

8.主滑方向不正确;

9.剖面没有位于主轴附近。

………。

评估报告编写的有关问题

1.地质灾害危险性应按灾种分别进行评估;

2.现状评估和预测评估的末尾最好有一小结,以归纳主要的结论;

3. 现状评估:论述灾种、数量、分布、规模、成因、危害、稳定性、危险性大小;同时以图、表方式加以总结;对有重大灾害点,应配有平面图和剖面图。

4. 预测评估:按工程建设引发或加剧地质灾害和工程建设可能遭受地质灾害的次序进行分灾种危险性评估。对于水利等复杂工程也可按功能区进行评估。

5. 综合评估:包括地质灾害危险性综合分区、建设场地适宜性分区评估和防治措施三部分;按区段评估,并有占有比例的说明;

6. 结论与建议:结论应归纳前述各结论的主要结论;建议应 单独写,不要与结论混为一谈。

滑坡治理及预防原则

一、 基本原则

“预防为主,治理为辅”是基本原则。

1、对大型滑坡和滑坡分布较集中的地段,应尽可能避站。

2、工程设施避不开的滑坡,不论是古滑坡还是新滑坡,都应首先查清其性质和目前的稳定状态,然后分析工程建设对滑坡稳定可能造成的影响,应使工程布设尽量不破坏和影响滑坡的稳定性,必要时采取一定的预防措施。

3、对危害工程设施和人身安全的特大型滑坡,短期内难以查清其性质的,考虑分期治理,先作应急工程,再作永久工程。有条件时,应优先选择地面排水、地下排水、减重、反压等容易实施和见效快的工程措施。

4、滑坡预防和治理是较复杂的系统工程,应对勘察、设计、施工、运营分阶段作出规划,既保持有机联系,又要做到分步实施。当仅考虑滑坡对滑动前方工程的危害或只考虑滑坡的继续发展对工程的影响时,可按滑坡整体稳定极限状态进行设计。当需考虑滑坡体上工程的安全时,除考虑整个滑体的稳定性外,尚应考虑坡体变形或局部位移对滑坡整体稳定性和工程的影响。

5、滑坡治理要针对主要原因采取工程措施,同时辅以其他措施综合治理。对于滑坡的主滑段可采取挖方卸荷等辅助措施;对抗滑地段可采取堆方加重等辅助措施。对滑坡体有继续向其上方发展的可能时,应采取排水、支撑等抗滑措施,并防止滑体松弛后减重失效。宜采用焙烧法、灌浆法等措施改善滑动带的土质。

6、滑坡的治理宜早不宜迟,以减少危害和治理工程投资。采取支撑盲沟、挡土墙、抗滑桩、抗滑锚杆、抗滑锚索(桩)等措施时,应对滑坡体越过支挡区或抗滑构筑物自基底破坏这两种情况验算。

7、防治滑坡的工程施工应安排在旱季,并应尽可能少扰动滑体的稳定。施工期应加强滑坡动态的监测,以免造成灾害。

8、防滑工程施应进行监测,加强养护维修,使其始终处于良好工作状态。

9、实施信息化施工。由于人们对地质问题的认识总是有限的,而在施工阶段揭露的地质信息是大量的,因此快速采集这些信息,快速分析,及时反馈,修改设计,指导防滑工程施工,将是一条最优化的途径。

二、 古滑坡的预防

1、避免在古滑坡体上进行漫藻耕作,变水田为旱田;

2、滑坡前缘河沟中修建水库,必须论证滑坡的稳定性及复活的可能性。尽量避开大型古滑坡和滑坡连续分布地段。若避不开,应事先设计采取预防性稳定加固措施。

3、避免在滑坡抗滑地段作挖方和滑坡的主滑和牵引地段填方、堆料。

4、线路必须通过大型滑坡,可采用桥涵隧道予以避让。对小型滑坡可以用桥跨越它。否则应实施预防其复活的工程措施,如地面排水、地下排水、支挡工程(挡土墙、抗滑桩)、河岸防护等。

5、应避免在滑坡体上特别是滑体上部设置蓄水池或渠道等易漏水的设施。

6、在古滑坡体前缘作挖方时,应在分析判断古滑坡可能剪出段深度,先作支挡后开挖。

三、 防止已活动滑坡恶化的措施

1、进行滑坡监测,掌握滑坡发展变化的动态规律。

2、对危害严重的滑坡,在滑坡上部(主滑段)进行减载,有条件时,配合下部反压是优先采取的快捷措施。

3、工程施工应讲究方法,进行技术经济论证对比,制定详细的防治对策。

滑坡防治措施

滑坡治理措施种类繁多,内容丰富,但均有局限性,不同的治理措施,工程效果和经济效果各异,滑坡主要治理措施列于下表,具体分析如下。 主要滑坡治理措施分类表

绕避 排水 力学平衡

减重工程

反压工程

支挡工程

1、抗滑挡墙

2、挖孔抗滑桩

3、钻孔抗滑桩

4、锚索抗滑桩

5、锚索

6、支撑盲沟

7、抗滑键

8、排架桩

9、刚架桩 滑带土改良 地表排水 1、滑体外截水沟 2、滑体内排水沟 3、自然沟防渗 地下排水 改移线路用隧道避开1、截水盲沟 滑坡用桥跨越滑坡 2、盲(隧)洞 3、平孔群排水 4、垂直孔群排水 5、井群抽水 6、虹吸排水 7、支撑盲沟 化学注浆 旋喷桩 石灰桩 石灰砂桩 焙烧

8、边坡渗沟 10、刚架锚索桩

9、洞一孔联合排水

10、电渗排水

一、 绕避

明确存在有滑坡前提下,选线选址时应作好方案比选。如绕避比整治滑坡经济技术合理时,应采取绕避。

二、 排水

水是形成滑坡的重要因素,排水工程总是治理滑坡中的首先措施。排水措施的目的在于减少水体进入滑体内,以及疏干滑体的水,以减少滑坡下滑力。排水措施较多,根据地下水所处部位,有下述几种措施:

地表排水:

1、滑坡范围以外设置截水沟,切断水补给来源。截水沟应设置在较稳定的斜坡上,并适当加深,必要时在浆砌片石下铺一层具隔水性能的土布。

1、对出露的泉水和湿地待,作排水沟或渗沟,将水引出滑坡体外。

2、滑坡体前缘,作边坡渗沟或小盲沟疏干,防止松软坡体坍塌滑动,并起支撑和疏干作用。

3、整个坡面植树,加大蒸发量,保持坡面干燥。

治理滑带附近的地下水:

1、拦截:要求所设排水沟的走向垂直于地下水的流向。根据地下水的埋藏深度、部位和土的密实程度而使用不同的排水构筑物,一般浅层地下水可以使用截水渗沟、盲沟;深层地下水则用盲沟、平孔等。

2、疏干、排水:一般在滑坡前缘附近作支撑盲沟疏导滑动带的地下水,而在其他他部位作排水构筑物排除滑动面上的地下水,后者通常多为盲洞(也叫泄水隧道)或平孔等。

3、降低地下水位:滑动带上的水是由下向上承压补给时,多采用将补给水源排走的盲洞或平孔及将补给水源向下漏走的垂直排水等措施,使地下水位降低到滑动面以下。

排除深层地下水:

1、长水平钻孔:土层和基岩均可采用,但当穿过滑动面时,有可能塌孔;遇到坚硬的孤石或软硬悬殊的岩石,容易引起钻孔弯曲不能达到预定位置。通常以最终孔径66mm 钻进。根据水文地质条件,水平钻孔可以上倾5°~10°。国外如美国日

本等已广泛使用,国内60年代开始在一些矿山及滑坡上使用。到80年代随着专用设备的引进和研制,成孔技术问题亦得到了解决,才得以广泛应用。

2、集水井:它最适于集中地汇集基岩面上及其附近的地下水。在滑坡区内外地下水最集中的地段附近,设置直径达3.50m 以上的竖井,并在井壁上打辐射状的短水平钻孔,使附近的地下水汇集于水井中,利用带有浮动开关的水泵抽出,或从竖井底部,设置长的水平钻孔,使集水自然流出滑坡下方地表。若只是为了汇集从井壁来的涌水,井的直径为0.3~1.5m左右。辐射水平钻孔可布设2~3层,它不仅可排除深层地下水,亦可排除浅层地下水。集水井深度一般为15~30m,在活动的滑坡区内施工集水井时,其深度达到距滑面尚有一段距离的较浅部位应停止,即不可穿透滑面,并加快施工,缩短工期;在暂未滑动的滑坡区内或滑坡区外,集水井应深入基岩2~3m。

3、隧洞排水:将用探洞改建排水隧洞。洞底设置在滑面以下稳定地层中,并做好底板隔水,其上作拱形衬砌,并预留有与排水孔相连的集水孔,或干砌不易软化的片块石做成排水盲洞。铁路部门曾采用此技术,但多被滑坡滑动剪切破坏而失效。 除浅层小型滑坡外,单一排水措施,在大中型滑坡中成功率较小,仅作为一种辅助措施。滑坡工程排水不可能全部杜绝水体进入滑体,故难以达到理论计算要求;另外滑带土层一般很薄,软化所需水量甚小,靠目前措施彻底将如此微量之水排除不现实。因此,排水措施能起主要作用的是适当降低滑体中动水压力和减少滑体重力。

三、 减重反压

减重和反压作力一种经济有效的防治滑坡的措施,特别是对厚度大、主滑段和牵引段滑面较陡的滑坡效果更明显。其合理应用需先行准确判定主滑段、牵引段和抗滑段落,采取主滑、牵引段减重,抗滑部位反压的措施。

1、对推动式滑坡和错落坍塌转变成的滑坡,在上部主滑地段减荷,效果比较显著,

常起到根治滑坡的效果。

2、减荷一般适用于滑坡床为上陡下缓、滑坡后壁及两侧有稳定的岩土体,不致因减

荷而引起滑坡向上和向两侧发展造成后患的情况。对某些具有卸载膨胀特点的滑带土或滑体,减荷后滑带土会松弛膨胀,经水浸湿后,抗滑力急剧下降,加速滑体下滑,具有这种特性的滑坡不能采用减荷法。

3、减荷后将增大暴露面,有利于地面水渗入坡体和岩石风化,对此应充分考虑。 4、在滑坡的抗滑段和滑坡外前缘堆填土石加重,如作成堤、坝等,能增大抗滑力而

稳定滑坡。但必须注意只能在抗滑段加重反压,不能填于主滑地段。而且填方时必须做好地下水排水工程,不能因填土堵塞原有地下水出口,造成后患。

5、对于某些滑坡可根据设计计算所确定需减少的下滑力大小,同时进行部分减荷和

在下部反压。英国人Huntchinson提出的“中性线”概念,在分析和确定准确的滑面形状及滑带土参数基础上,为减重和反压计算提供了理论依据。减荷和反压后,应验算滑面从残存的滑体薄弱部位及反压体底面剪出的可能性。许多采用减载的大中型滑坡往往发生复活,所以采用此措施整治滑坡,要十分注意具备削方减载条件:

(1)、具备削方减载地质环境条件,主要是滑坡周围地层稳定,不因削方引起新的塌

方滑坡,恶化地质环境;

(2)、削方后要有利于排水,不因削方而导致地表水汇集;

(3)、要有弃方场地,不因弃方污染环境,导致新的滑坡或泥石流。由于购地造价高,

环保要求高,往往形成削方造价高于其他抗滑工程;

(4)、较适用于具缓倾滑动滑面的滑坡,但要求主滑体大部分已位于此缓坡段上,如此,仅需少量削方(一般小于总滑方量20%),技术经济合理。


相关内容

  • 质量管理体系标准
  • 附录B ZB 质量管理体系标准 作业指导书 编制:中国地质调查局质监处 贵州省地质调查院 二OO九年一月八日 目 次 手持GPS接收机内部校准规程(ZB-3-7.6-2008)中国地质调查局质监处编制 化探作业指导书(ZB-3-7.5-2008)中国地质调查局质监处编制 现行地质调查技术标准.规程. ...

  • 地质调查技术标准目录
  • 地质调查技术标准目录 1.固体矿产预查暂行规定(DD2000-01) 2.固体矿产普查暂行规定(DD2000-02) 3.1:25万遥感地质调查技术规定(DD2001-01) 4.1:25万区域地质调查技术要求(暂行)(DD2001-02) 5.固体矿产预查和普查工作中物化探遥感工作要求(DD200 ...

  • 野外矿物岩石鉴定的理论与方法
  • 应部分读者的强烈要求,新增了关键词检索功能,可迅速获得丰富的地球科学知识和信息. 检索方式是:在微信下方文本输入框内,每次输入"关键字"+"序号",获得5条信息.例如,先输入"矿物1",立刻获得5条信息,如果都不是你想要查询的内容,则再输入 ...

  • 固体矿产勘查规范简介及普查.详查工作要求(蒋年生)
  • 固体矿产地质勘查规范简介及普查.详查阶段工作要求 湖南省有色地质勘查局 蒋年生 一.固体矿产地质勘查规范简介 (一)规范的解释 在进行地质工作质量检查和强化地质工作质量时,我们时常强调要加强规范学习,按规范标准进行操作,但我们首先必须知道什么是规范,目前地质勘查行业有些什么规范. 按名词本义解释,规 ...

  • 煤炭地质勘查报告编写规范(便查)
  • 虽只是顺手之劳,但却方便了大家,故善小也为之 煤炭地质勘查报告编写规范(便查) MT∕T 1044-2007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煤炭地质勘查报告的性质.用途.编写基本准则和编写要求,适用于煤炭地质勘查报 告的编写.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 ...

  • 2016年地质工程发展现状及市场前景分析
  • 2016-2016年中国地质工程市场现状研究分 析与发展前景预测报告 报告编号:1810828 行业市场研究属于企业战略研究范畴,作为当前应用最为广泛的咨询服务,其研究成果以报告形式呈现,通常包含以下内容: 一份专业的行业研究报告,注重指导企业或投资者了解该行业整体发展态势及经济运行状况,旨在为企业 ...

  • 2015年地质工程市场调研及发展趋势预测
  • 2015年中国地质工程市场现状调研与发展 趋势预测分析报告 报告编号:1572293 行业市场研究属于企业战略研究范畴,作为当前应用最为广泛的咨询服务,其研究成果以报告形式呈现,通常包含以下内容: 一份专业的行业研究报告,注重指导企业或投资者了解该行业整体发展态势及经济运行状况,旨在为企业或投资者提 ...

  • [法律法规]吉林省地质灾害防治条例
  • [阅读全文] <吉林省地质灾害防治条例>经吉林省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七次会议于1999年1月8日通过,现予公布施行.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防治地质灾害,保护和改善地质环境,保障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本条例适用于本省行 ...

  • 地质灾害防治条例
  • 地质灾害防治条例 [作者: 发布时间: 2005.07.08 08:32:55] 地质灾害防治条例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防治地质灾害,避免和减轻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维护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 发展,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本条例所称地质灾害,包括自然因素或者人为活动引发的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