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学说简介

卡尔•马克思(1818—1883年),出生于普鲁士莱茵省特里尔城的一个犹太律师家庭。在较好的中产阶级的教育环境中度过了18年时间,青年时期的诗歌和论文体现了他力图改变世界的理想抱负。 我在打破所有的锁链,

我要向万里长空飞翔,

我燃烧着烈焰般激情,

要把全世界紧紧拥抱。

1935年进波恩大学,次年10月转入柏林大学。本科阶段的专业是法学,但他的兴趣很快就发生了转移。

1938年春马克思开始同“博士俱乐部”(青年黑格尔派)的成员交往。青年黑格尔运动肇始于施特劳斯的《耶稣传》:福音书不可信,耶稣的事迹也不可信,有必要对圣经故事进行历史学的批判。所以施特劳斯认为,福音故事乃是神话创作。

“博士俱乐部”的精神领袖布鲁诺•鲍威尔则更加极端,他以公开的无神论姿态对福音书实施进一步批判:福音书就像诗人和小说家的作品,内容是有意

识的构造,是作者故意杜撰的。现在的任务是摆脱基督教的桎梏,达到普遍的真正的“自我意识”。

马克思的博士论文《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和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区别》,他指出伊壁鸠鲁补充了原子的第三种运动:除直线下落和排次之外,原子还有偏斜运动。偏斜运动使原子变为活的、能够意识到自己的元素,进而阐述了一种能动性原则,马克思高度评价了这种偏斜运动,因为它在实践意义上论证了人的自由的可能性。所以马克思在《博士论文》序言里表明了自己的立场:“人的自我意识具有最高的神性,不应该有任何神同人的自我意识相并列,哲学借这种自我意识反对一切天上的和地上的神。”

“如果人们迫使哲学在每一场合为自己的结论辩护,并在对它不满的任何艺术和科学面前替自己申辩,对理应到处都承认享有最高权威的哲学来说,当然是一种侮辱。这就令人想起一个被指控犯了背叛自己臣民的叛国罪的国王。”

只要哲学还有一滴血在自己那颗要征服世界的、绝对自由的心脏里跳动着,它就将永远用伊壁鸠鲁的话向

它的反对者宣称:

“渎神的并不是那抛弃众人所崇拜的众神的人,而是把众人的意见强加于众神的人。”

就是哲学自己的自白,是哲学自己的格言,表示它反对不承认人的自我意识是最高神性的一切天上的和地上的神。不应该有任何神同人的自我意识相并列。

——马克思博士论文序言

1812年4月,马克思开始为《莱茵政治、商业和工业日报》(即《莱茵报》)撰稿。同年10月,他迁居科伦,担任该报主编。克思在《莱茵报》发表一系列文章,痛斥普鲁士贵族地主对农民的残酷压迫,使得普鲁士当局决定查封《莱茵报》。这段时间马克思接触了“林木盗窃法案”,逐步认识到物质利益是社会关系的基础。

马克思在1813年10月移居法国巴黎。他研究了法国阶级斗争的历史、空想社会主义以及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并和黑格尔左派分子卢格合办了《德法年鉴》杂志。1844年2月,马克思在该杂志创刊号上发表《导言》和《论犹太人问题》

两篇文章。

导言表明马克思同青年黑格尔派彻底决裂,理论上完全倒向了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但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

《论犹太人问题》马克思指出了犹太人的解放问题并不单纯是一个宗教问题,政治解放与宗教解放有区别,犹太人的解放只有通过人类的解放才能真正实现。

此外还有一组没有公开发表的草稿《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马克思思想发展过程中一次巨大的综合和艰难的创造。其主要观点有:(1)异化劳动学说。(2)人的本质。(3)自我异化的积极扬弃:共产主义。(4)对黑格尔辩证法的批判和概括。

1844年8月底,马克思与恩格斯在巴黎第二次会见。他们合作写成的第一部著作,是1845年2月出版的《神圣家族,或对批判的批判所做的批判》(简

称《神圣家族》)。这部著作批判了“青年黑格尔派”的唯心主义哲学,阐明了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这一唯物主义基本原理。

1845年春,马克思写出《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编者加),是记录自己思想的笔记,恩格斯在1888年自己的著作中当作附录面世。提纲既是对《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哲学革命的扼要总结,又是对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历史唯物主义学说的纲要性提示,由此可以看出它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过程中的里程碑意义。

共十一条:

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他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所以,结果竟是这样,和唯物主义相反,唯心主义却发展了能动的方面,但只是抽象地发展了,因为唯心主义当然是不知道真正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的。费尔巴哈想要研究跟思想客体不同的感性客体,但是它没有把人的活动本身理解为客观的活动,所以它在《基督教的本质》一著中仅仅把理论的活动看做是真正人的活动,而对于实践则只是从它卑污

的犹太人活动的表现形式去理解和确定。所以,他不了解"革命的","实践批判的"活动的意义。

总论:阐明旧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之间对立的思想根源,以此打开新世界观的本体论境域。

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及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维的此岸性。关于离开实践的思维是否具有现实性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

在第一条已确认了实践是建构感性世界的基础上,把真理问题从传统的思想领域解放出来,同时也使思想自身得到解放。

有一种唯物主义学说,认为人是环境和教育的产物,因而认为改变了的人是另一种环境和改变了的教育的产物,-这种学说忘记了:环境正是由人来改变的,而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的。因此,这种学说必然把社会分成两部份,其中一部分高出于社会之上.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的一致,只能被看做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

揭示旧唯物主义学说在人与环境的关系问题上陷入的悖论,以及在此悖论中呈现的唯心主义倾向。用“革命的实践”来冲破“环境决定论”与“理性主义”的双重迷雾。 四

费尔巴哈是从宗教上的自我异化,从世界被二重化为宗教的,想像的世界和现实的世界这一事实出发的。他致力于把宗教世界归结于他的世俗基础.他没有注意到,在做完这一工作之后,主要的事情还没有做哪。因为,世俗的基础使自己和自己本身分离,并使自己转入云霄,成为一个独立王国,这一事实,只能用这个世俗基础的自我分裂和自我矛盾来说明。因此,对于世俗基础本身首先应当从他的矛盾中去理解,然后用排除这种矛盾的方法在实践中使之革命化。因此,例如,自从在世俗家庭中发现了神圣家族的秘密之后,世俗家庭本身就应当在理论上受到批判,并在实践中受到革命改造。

费尔巴哈的宗教批判只是看到了宗教世界的世俗基础,但是没有进一步看到世俗基础的自我矛盾。

费尔巴哈不满意抽象的思维而诉诸感性的直观;但他把感性不是看作实践的,人的感性的活动。

费尔巴哈不理解感性不是直观看得到的,而是人的实践活动创造的。

费尔巴哈把宗教的本质归结于人的本质。但是,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费尔巴哈不是对这种现实的本质进行批判,所以他不得不:

(⒈)撇开历史的进程,孤立地观察宗教感情,并假定出一种抽象的-孤立的-人类个体。

(⒉)所以,他只能把人类的本质理解为"类",理解为一种内在的,无声的,把许多个人纯粹自然地连系起来的共同性。

费尔巴哈在人的本质问题上是抽象的,非社会、非历史。 七

所以,费尔巴哈没有看到,"宗教感情"本身是社会的产物,而他所分析的抽象的个人,实际上是属于一定的社会形式的。

费尔巴哈即使把人的本质归结于某种“宗教感情”,也仍然是抽象的,没有直观的“单个人”。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导致神秘主义方面去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

宗教和唯心主义哲学再神秘再崇高也只是一种社会生活,而这种社会生活都能从人的实践中得到解释。

直观的唯物主义,即不是把感性理解为实践活动的唯物主义,至多也只能做到对"市民社会"的单个人的直观。 费尔巴哈的直观,无论怎么精细,是看不见孕育在“市民社会”中的主要矛盾的,这种静态的观察方式与唯心主义一致,最后只能做到对资本主义现实的描述和确认。 十

旧唯物主义的立脚点是"市民"社会;新唯物主义的立脚点则是人类社会或社会化了的人类。

新旧唯物主义有不同的生活基础,新唯物主义从通过实践活动而结合起来的人类整体出发,站在更高的理论高度上。 十一

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概括了对整个西方哲学传统的批判。

1845年1月,法国政府根据普鲁士政府的要求,将马克思驱逐出境。马克思为此迁居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同年春天,恩格斯也到了那里。他们在这里合

写了《德意志意识形态》。这部著作第一次广泛地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揭示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制定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经济形态学说的初步提纲,并且第一次提出了无产阶级夺取政仅的历史任务。

1847年12月至1848年1月,马克思受“共产主义者同盟”代表大会委托,与恩格斯一起起草了“同盟”的纲领。1848年2月,新纲领在伦敦用德文正式发表。这就是科学共产主义纲领性文献《共产党宣言》.贯穿全文的基本思想如下:一定条件下的生产力运动是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每一个历史时代的经济生产以及必然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是该时代政治历史和精神历史赖以确立的基础,因此人类的的全部历史(原始社会解体以后)都表现为阶级斗争的历史。资产阶级时代的阶级斗争的特殊性在于,无产阶级要使自己从资本的奴役下解放出来,就必须同时使整个社会摆脱剥削、压迫和阶级斗争,而这就需要进行暴力革命,无产阶级只有用暴力才能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实现共产主义的自由人联合体。

资产阶级在它已经取得了统治的地方把一切封建的、宗法的和田园般的关系都破坏了。它无情地斩断了把人们束缚于天然尊长的形形色色的封建羁绊,

它使人和人之间除了赤裸裸的利害关系,除了冷酷无情的“现金交易”,就再也没有任何别的联系了。它把宗教虔诚、骑士热忱、小市民伤感这些情感的神圣发作,淹没在利己主义打算的冰水之中。

资产阶级抹去了一切向来受人尊崇和令人敬畏的职业的神圣光环。它把医生、律师、教士、诗人和学者变成了它出钱招雇的雇佣劳动者。

资产阶级撕下了罩在家庭关系上的温情脉脉的面纱,把这种关系变成了纯粹的金钱关系。

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1859年,发表了《政治经济学批判》,为详尽论证剩余价值理论奠定了基础。

《1859年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是对历史唯物主义的本质的经典表述:1,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这是人类生活的现实基础。2,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3,判断一个变革时代不能以它的意识为依据,而必须从物质生活的矛盾中,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冲突中去解释。

我们判断一个人不能以他对自己的看法为根据,

同样,我们判断这样一个变革时代也不能以它的意识为根据;相反,这个意识必须从物质生活的矛盾中,从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现存冲突中去解释。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

1867年,马克思的名著《资本沦》第一卷在汉堡出版。其后一直致力于《资本沦》第二、三、四卷的写作,在他死后由恩格斯整理补充发表。

《资本论》第二版跋:

我的辩证方法,从根本上来说,不仅和黑格尔的辩证方法不同,而且和它截然相反。在黑格尔看来,思维过程,即他称为观念而甚至把它变成独立主体的思维过程,是现实事物的创造主,而现实事物只是思维过程的外部表现。我的看法则相反,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将近三十年以前,当黑格尔辩证法还很流行的时候,我就批判过黑格尔辩证法的神秘方面。但是,正当我写《资本论》第一卷时,愤懑的、自负的、平庸的、今天在德国知识界发号施令的模仿者们,却已高兴地

象莱辛时代大胆的莫泽斯•门德尔森对待斯宾诺莎那样对待黑格尔,即把他当作一条“死狗”了。因此,我要公开承认我是这位大思想家的学生„„

辩证法,在其神秘形式上,成了德国的时髦东西,因为它似乎使现存事物显得光彩。辩证法,在其合理形态上,引起资产阶级及其夸夸其谈的代言人的恼怒和恐怖,因为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的必然灭亡的理解;辩证法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是从不断的运动中,因而也是从它的暂时性方面去理解;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

卡尔•马克思(1818—1883年),出生于普鲁士莱茵省特里尔城的一个犹太律师家庭。在较好的中产阶级的教育环境中度过了18年时间,青年时期的诗歌和论文体现了他力图改变世界的理想抱负。 我在打破所有的锁链,

我要向万里长空飞翔,

我燃烧着烈焰般激情,

要把全世界紧紧拥抱。

1935年进波恩大学,次年10月转入柏林大学。本科阶段的专业是法学,但他的兴趣很快就发生了转移。

1938年春马克思开始同“博士俱乐部”(青年黑格尔派)的成员交往。青年黑格尔运动肇始于施特劳斯的《耶稣传》:福音书不可信,耶稣的事迹也不可信,有必要对圣经故事进行历史学的批判。所以施特劳斯认为,福音故事乃是神话创作。

“博士俱乐部”的精神领袖布鲁诺•鲍威尔则更加极端,他以公开的无神论姿态对福音书实施进一步批判:福音书就像诗人和小说家的作品,内容是有意

识的构造,是作者故意杜撰的。现在的任务是摆脱基督教的桎梏,达到普遍的真正的“自我意识”。

马克思的博士论文《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和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区别》,他指出伊壁鸠鲁补充了原子的第三种运动:除直线下落和排次之外,原子还有偏斜运动。偏斜运动使原子变为活的、能够意识到自己的元素,进而阐述了一种能动性原则,马克思高度评价了这种偏斜运动,因为它在实践意义上论证了人的自由的可能性。所以马克思在《博士论文》序言里表明了自己的立场:“人的自我意识具有最高的神性,不应该有任何神同人的自我意识相并列,哲学借这种自我意识反对一切天上的和地上的神。”

“如果人们迫使哲学在每一场合为自己的结论辩护,并在对它不满的任何艺术和科学面前替自己申辩,对理应到处都承认享有最高权威的哲学来说,当然是一种侮辱。这就令人想起一个被指控犯了背叛自己臣民的叛国罪的国王。”

只要哲学还有一滴血在自己那颗要征服世界的、绝对自由的心脏里跳动着,它就将永远用伊壁鸠鲁的话向

它的反对者宣称:

“渎神的并不是那抛弃众人所崇拜的众神的人,而是把众人的意见强加于众神的人。”

就是哲学自己的自白,是哲学自己的格言,表示它反对不承认人的自我意识是最高神性的一切天上的和地上的神。不应该有任何神同人的自我意识相并列。

——马克思博士论文序言

1812年4月,马克思开始为《莱茵政治、商业和工业日报》(即《莱茵报》)撰稿。同年10月,他迁居科伦,担任该报主编。克思在《莱茵报》发表一系列文章,痛斥普鲁士贵族地主对农民的残酷压迫,使得普鲁士当局决定查封《莱茵报》。这段时间马克思接触了“林木盗窃法案”,逐步认识到物质利益是社会关系的基础。

马克思在1813年10月移居法国巴黎。他研究了法国阶级斗争的历史、空想社会主义以及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并和黑格尔左派分子卢格合办了《德法年鉴》杂志。1844年2月,马克思在该杂志创刊号上发表《导言》和《论犹太人问题》

两篇文章。

导言表明马克思同青年黑格尔派彻底决裂,理论上完全倒向了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但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

《论犹太人问题》马克思指出了犹太人的解放问题并不单纯是一个宗教问题,政治解放与宗教解放有区别,犹太人的解放只有通过人类的解放才能真正实现。

此外还有一组没有公开发表的草稿《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马克思思想发展过程中一次巨大的综合和艰难的创造。其主要观点有:(1)异化劳动学说。(2)人的本质。(3)自我异化的积极扬弃:共产主义。(4)对黑格尔辩证法的批判和概括。

1844年8月底,马克思与恩格斯在巴黎第二次会见。他们合作写成的第一部著作,是1845年2月出版的《神圣家族,或对批判的批判所做的批判》(简

称《神圣家族》)。这部著作批判了“青年黑格尔派”的唯心主义哲学,阐明了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这一唯物主义基本原理。

1845年春,马克思写出《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编者加),是记录自己思想的笔记,恩格斯在1888年自己的著作中当作附录面世。提纲既是对《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哲学革命的扼要总结,又是对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历史唯物主义学说的纲要性提示,由此可以看出它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过程中的里程碑意义。

共十一条:

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他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所以,结果竟是这样,和唯物主义相反,唯心主义却发展了能动的方面,但只是抽象地发展了,因为唯心主义当然是不知道真正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的。费尔巴哈想要研究跟思想客体不同的感性客体,但是它没有把人的活动本身理解为客观的活动,所以它在《基督教的本质》一著中仅仅把理论的活动看做是真正人的活动,而对于实践则只是从它卑污

的犹太人活动的表现形式去理解和确定。所以,他不了解"革命的","实践批判的"活动的意义。

总论:阐明旧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之间对立的思想根源,以此打开新世界观的本体论境域。

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及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维的此岸性。关于离开实践的思维是否具有现实性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

在第一条已确认了实践是建构感性世界的基础上,把真理问题从传统的思想领域解放出来,同时也使思想自身得到解放。

有一种唯物主义学说,认为人是环境和教育的产物,因而认为改变了的人是另一种环境和改变了的教育的产物,-这种学说忘记了:环境正是由人来改变的,而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的。因此,这种学说必然把社会分成两部份,其中一部分高出于社会之上.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的一致,只能被看做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

揭示旧唯物主义学说在人与环境的关系问题上陷入的悖论,以及在此悖论中呈现的唯心主义倾向。用“革命的实践”来冲破“环境决定论”与“理性主义”的双重迷雾。 四

费尔巴哈是从宗教上的自我异化,从世界被二重化为宗教的,想像的世界和现实的世界这一事实出发的。他致力于把宗教世界归结于他的世俗基础.他没有注意到,在做完这一工作之后,主要的事情还没有做哪。因为,世俗的基础使自己和自己本身分离,并使自己转入云霄,成为一个独立王国,这一事实,只能用这个世俗基础的自我分裂和自我矛盾来说明。因此,对于世俗基础本身首先应当从他的矛盾中去理解,然后用排除这种矛盾的方法在实践中使之革命化。因此,例如,自从在世俗家庭中发现了神圣家族的秘密之后,世俗家庭本身就应当在理论上受到批判,并在实践中受到革命改造。

费尔巴哈的宗教批判只是看到了宗教世界的世俗基础,但是没有进一步看到世俗基础的自我矛盾。

费尔巴哈不满意抽象的思维而诉诸感性的直观;但他把感性不是看作实践的,人的感性的活动。

费尔巴哈不理解感性不是直观看得到的,而是人的实践活动创造的。

费尔巴哈把宗教的本质归结于人的本质。但是,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费尔巴哈不是对这种现实的本质进行批判,所以他不得不:

(⒈)撇开历史的进程,孤立地观察宗教感情,并假定出一种抽象的-孤立的-人类个体。

(⒉)所以,他只能把人类的本质理解为"类",理解为一种内在的,无声的,把许多个人纯粹自然地连系起来的共同性。

费尔巴哈在人的本质问题上是抽象的,非社会、非历史。 七

所以,费尔巴哈没有看到,"宗教感情"本身是社会的产物,而他所分析的抽象的个人,实际上是属于一定的社会形式的。

费尔巴哈即使把人的本质归结于某种“宗教感情”,也仍然是抽象的,没有直观的“单个人”。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导致神秘主义方面去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

宗教和唯心主义哲学再神秘再崇高也只是一种社会生活,而这种社会生活都能从人的实践中得到解释。

直观的唯物主义,即不是把感性理解为实践活动的唯物主义,至多也只能做到对"市民社会"的单个人的直观。 费尔巴哈的直观,无论怎么精细,是看不见孕育在“市民社会”中的主要矛盾的,这种静态的观察方式与唯心主义一致,最后只能做到对资本主义现实的描述和确认。 十

旧唯物主义的立脚点是"市民"社会;新唯物主义的立脚点则是人类社会或社会化了的人类。

新旧唯物主义有不同的生活基础,新唯物主义从通过实践活动而结合起来的人类整体出发,站在更高的理论高度上。 十一

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概括了对整个西方哲学传统的批判。

1845年1月,法国政府根据普鲁士政府的要求,将马克思驱逐出境。马克思为此迁居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同年春天,恩格斯也到了那里。他们在这里合

写了《德意志意识形态》。这部著作第一次广泛地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揭示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制定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经济形态学说的初步提纲,并且第一次提出了无产阶级夺取政仅的历史任务。

1847年12月至1848年1月,马克思受“共产主义者同盟”代表大会委托,与恩格斯一起起草了“同盟”的纲领。1848年2月,新纲领在伦敦用德文正式发表。这就是科学共产主义纲领性文献《共产党宣言》.贯穿全文的基本思想如下:一定条件下的生产力运动是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每一个历史时代的经济生产以及必然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是该时代政治历史和精神历史赖以确立的基础,因此人类的的全部历史(原始社会解体以后)都表现为阶级斗争的历史。资产阶级时代的阶级斗争的特殊性在于,无产阶级要使自己从资本的奴役下解放出来,就必须同时使整个社会摆脱剥削、压迫和阶级斗争,而这就需要进行暴力革命,无产阶级只有用暴力才能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实现共产主义的自由人联合体。

资产阶级在它已经取得了统治的地方把一切封建的、宗法的和田园般的关系都破坏了。它无情地斩断了把人们束缚于天然尊长的形形色色的封建羁绊,

它使人和人之间除了赤裸裸的利害关系,除了冷酷无情的“现金交易”,就再也没有任何别的联系了。它把宗教虔诚、骑士热忱、小市民伤感这些情感的神圣发作,淹没在利己主义打算的冰水之中。

资产阶级抹去了一切向来受人尊崇和令人敬畏的职业的神圣光环。它把医生、律师、教士、诗人和学者变成了它出钱招雇的雇佣劳动者。

资产阶级撕下了罩在家庭关系上的温情脉脉的面纱,把这种关系变成了纯粹的金钱关系。

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1859年,发表了《政治经济学批判》,为详尽论证剩余价值理论奠定了基础。

《1859年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是对历史唯物主义的本质的经典表述:1,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这是人类生活的现实基础。2,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3,判断一个变革时代不能以它的意识为依据,而必须从物质生活的矛盾中,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冲突中去解释。

我们判断一个人不能以他对自己的看法为根据,

同样,我们判断这样一个变革时代也不能以它的意识为根据;相反,这个意识必须从物质生活的矛盾中,从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现存冲突中去解释。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

1867年,马克思的名著《资本沦》第一卷在汉堡出版。其后一直致力于《资本沦》第二、三、四卷的写作,在他死后由恩格斯整理补充发表。

《资本论》第二版跋:

我的辩证方法,从根本上来说,不仅和黑格尔的辩证方法不同,而且和它截然相反。在黑格尔看来,思维过程,即他称为观念而甚至把它变成独立主体的思维过程,是现实事物的创造主,而现实事物只是思维过程的外部表现。我的看法则相反,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将近三十年以前,当黑格尔辩证法还很流行的时候,我就批判过黑格尔辩证法的神秘方面。但是,正当我写《资本论》第一卷时,愤懑的、自负的、平庸的、今天在德国知识界发号施令的模仿者们,却已高兴地

象莱辛时代大胆的莫泽斯•门德尔森对待斯宾诺莎那样对待黑格尔,即把他当作一条“死狗”了。因此,我要公开承认我是这位大思想家的学生„„

辩证法,在其神秘形式上,成了德国的时髦东西,因为它似乎使现存事物显得光彩。辩证法,在其合理形态上,引起资产阶级及其夸夸其谈的代言人的恼怒和恐怖,因为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的必然灭亡的理解;辩证法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是从不断的运动中,因而也是从它的暂时性方面去理解;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


相关内容

  • 孔子与儒学
  • 内蒙古师范大学 论文 浅论孔子及儒学对后世文 学的影响 学院:蒙古学学院 专业:蒙汉双语专业 姓名:敖小玲 学号:[1**********] 目 录 1.孔子及儒学的简介 ---------------1 1.1孔子的简介 -----------------...1 1.2儒学的简介 ------- ...

  • 达尔文与他的[物种起源]
  • 参考文献 达尔文的<物种起源>非常有意义,这本书可以用来当做历史上的阶级斗争的自然科学根据. ------- 马克思 1859年成为划分科学史前后两个"世界"的界限.<物种起源>的出版使生物学发生了一场革命,这场革命如同马克思主义登上历史舞台一样,意义重大 ...

  • 中国近代史简介
  • 人民群众 1.鸦片战争时1841,5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反侵略武装斗争:2.太平天国农民战争后期,太平军多次重创 近代中国人民 反侵略斗争 外国侵略者3.1884年中法战争,香港中国造船工人和码头工人罢工拒修法国舰艇4台湾人民多次反抗侵略者(1895<马关条约>日 ...

  • 卢卡奇_物化_学说之我见
  • 思政探讨政治 卢卡奇"物化"学说之我见 武戈 (河南财经学院 河南 郑州 450002) 摘要:借助卢卡奇的<历史与阶级意识>一书中有关物化的思想资源,试图通过自我理解说明物化对现代人的社会存在境遇的影响和几点关于克服物化的思考. Abstract:With the ...

  • 让-保尔·萨特简介
  • 让-保尔·萨特 姓名:让-保尔·萨特(jean-palu sartre) 性别:男 出生年月:1905-1980 国籍:法国 所获奖项:1964年诺贝尔文学奖 让-保尔·萨特(jean-palu sartre,1905-1980)法国哲学家和作家.生于海军军官家庭,两岁丧父,由外祖父抚养成人.192 ...

  • 马克思列宁主义
  • 马克思列宁主义 马克思列宁主义 马克思列宁主义(俄语:марксизм-ленинизм),简称马列主义或马列,严格的说,是指由列宁发展起来的马克思主义.然而,在不同的大环境下,许多不同的政治团体都使用"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个词汇,并宣称以此作为理论体系的支撑 目录 原理简介 历史 ...

  • 新民主主义理论与中国文明发展的道路选择
  •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新民主主义理论与中国文明发展的道路选择 作者:宋留清 来源:<法制与社会>2015年第02期 摘 要 近代中国人在国家内外交困.民族危亡之际探索救国.富民的道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为中国文明的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世界上第一个 ...

  • 物理题材伽利略与亚里士多德
  • 关于伽利略与亚里士多德 一. 伽利略简介 伽利略全名伽利略·伽利莱,他是文艺复兴后期近代实验科学的创始人.1564年伽利略生于意大利的比萨城,1611年,伽利略应邀来到罗马,在罗马期间,伽利略为了确立新的自然研究法-实验法的地位,又同教会的唯心论世界观进行了激烈的斗争,这就更加激怒了教会.1632年 ...

  • 评罗素对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批判
  • 38 评罗素对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批判 谢倩 (中共云南省委党校,云南 昆明 650111) 摘要:本文认为,认真剖析和科学评价罗素对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批判,有助于消除其不良影响,在理论上和实践上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文章从三个方面评述了罗素对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批判,即:11对马克思主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