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物流发展现状

中国物流发展现状(第一部分)

1 中国物流总体概况

1.1 物流在中国的发展历程

物流作用一项专业的技术,在世界上已有近百年的发展史,但物流概念本身引入我国的时间并不长。八十年代初,在物资部专业刊物《物资经济研究通讯》上刊登了由北京物资学院王之泰教授撰写的" 物流浅谈" 一文。文章较为系统地讲述了物流的概念、物流的管理、物流的结构以及物流信息等,第一次较为系统地将物流概念介绍进我国。此后在我国报刊、杂志、词典以及论著中,开始出现物流一词,但一直发展较为缓慢。运输、仓储、包装等业务被分散于生产、流通等企业内部,沿用着传统的业务模式,“物流”很少能被人认识和理解。 1999年,是我国物流发展史上的分水岭。随着全球的电子商务浪潮的兴起,我国也掀起的遍布全国的电子商务热潮。然而,电子商务并没有发展起来,障碍之一就是突然显现出的物流瓶颈,这使大家认识到了物流的重要性和发展迫切性。

在2000年,我国开始出现“物流会议热”,各种类型的企业、各级政府都对其表现了巨大的关注;2001年又出现了“物流园区热”,各地方政府都开始制定本地的物流发展规划;进入2002年,中央政府将促进中国物流业发展列为重要工作。

总体上来讲,物流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成立新一轮企业发展的动力。但也应看到,在对物流的研究及应用上,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定距离,有些问题不解决将影响我国物流的进一步发展,加大与发达国家的距离。

1.2 物流已经获得政府的认同和支持

一直以来,特别是近几年,中央政府和领导都在关注着我国物流事业的发展。国务院副总理吴邦国在1999年11月一个国际研讨会上发表书面讲话,提出中国现代化物流要实现跨越式的发展。日前,国家经贸委在上海召开全国推进流通现代化工作现场会,中共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国务委员吴仪在会上讲话,提出要研究部署,推动商业流通的现代化管理工作,要在生活上,为老百姓提供更贴身的服务。

2001年3月1日,国家经贸委联合铁道部、交通部、信息产业部、民航总局共同签署文件,发布了印发《关于我国现代物流发展的若干意见》的通知。6月底,国家经贸委、铁道部、交通部、信息产业部、外经贸部、民航总局联合在上海召开了现代物流工作座谈会。这次大会总结了近年来全国开展物流工作的基本情况,交流了地方政府和有关企业在发展物流中的做法和经验,发布了《我国物流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报告》。

2001年3月15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批准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中明确提出,推行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网上销售等体制形式、服务方式。另外江主席和朱总理在多种场合提出,要大力发展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等现代流通方式。

国家经贸委经济运行局局长马力强在2002年初表示,国家经贸委针对中国现代物流发展的实际情况,明确了物流发展的指导思想与总体目标,在今年拟重点做好“制定政策、制定规划、制定标准”三件事:在2002年内提出《关于促进我国现代物流发展的政策建议》;并与国家计委商定,共同编制全国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以消除国内物流相关部门和企业各自为战的局面,减少物流基础设施建设的重复投资和重复建设,发挥投资的综合效益;成立全国现代物流技术标准化委员会,组织编制并大力推动物流标准化工作。

2002年3月5日,在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国务院总理朱镕基作了政府工作报告,再次将物流定为重点推行对象之一。

1.3 我国已具有良好的物流基础设施和发展条件

经过多年的建设和积累,我国的物流基础设施包括公路、铁路、航空、港口等已有较大的发展。

1.3.1交通基础设施

1.3.1.1公路

公路总量继续大幅度增加。2000年年底全国公路总里程达到140.27万公里,比“八五”末的1995年增加24.57万公里。“九五”期间年均增长公路里程4.91万公里,年平均增长速度达到3.93%。在公路总里程中,按公路技术等级分组,高速公路达到了1.63万公里、一级公路2.01万公里、二级公路15.27万公里、三级公路27.67万公里、四级公路75.03万公里,等外公路18.67万公里。按公路路面等级分组,高级路面里程达到了19.14万公里、次高级路面40.41万公里、中级路面33.97万公里、低级路面38.77万公里,无路面7.99万公里。按公路行政管理等级分组,国道公路里程达到了12.05万公里、省道19.73万公里、县道40.67万公里、乡道62.35万公里、专用公路5.46万公里。

公路技术结构进一步改善。全国等级公路占公路总里程的比重达到了86.69%,比上年提高了1.1个百分点;二级及以上技术等级公路达到18.9万公里,占公路总里程的比重达到13.48%,分别比上年和“八五”末增加0.96个和5.2个百分点。

公路路面等级进一步提高。有路面公路里程达到132.3万公里,占总里程比重达到94.3%,比上年增加0.5个百分点。其中高级、次高级路面公路里程达到59.6万公里,占公路总里程比重达到42.5%,比上年增加1.6个百分点。

我国高速公路飞速发展,总里程已位居世界第三位。2000年共新增高速公路4709公里,超过“九五”期间年均增加2835公里的水平,使“九五”期间平均增长速度达到了50.1%。全国拥有高速公路的省(自治区、直辖市)达到了28个,通车里程超过1000公里以上的省(自治区、直辖市)达到了6个(山东、河北、广东、江苏、辽宁、四川), 其中山东省高速公路里程达到了2006公里。

“五纵七横”国道主干线建设速度加快。2000年年底已建成规划里程的一半。全长分别为658公里和1262公里的京沈、京沪两条重要交通干线年内相继全线通车,使连通东北、华北、华东的交通运输通道进一步完善。

公路密度及通达深度进一步提高。2000年全国公路密度达到每百平方公里14.6公里,比上年增加0.48公里。全国通公路的乡(镇)和行政村的比重分别达到了98.3%和89.5%,分别比上年增加0.1个和0.5个百分点。

西部地区仍落后于东、中部地区。2000年年底,东部地区公路里程为49.6万公里,占全国公路里程的35.4%;中部地区公路里程为47.3万公里,占全国公路里程的33.7%;西部地区公路里程为43.4万公里,占全国公路里程的30.9%。西部地区与东、中部地区二级及以上公路比重差距加大,东部地区由“八五”末的12.3%提高到19.5%,中部地区由7.7%提高到12.5%,西部地区由4.5%提高到7.7%,分别提高了7.2、4.8、3.2个百分点。 一批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公路桥梁及长大隧道建成。2000年全国公路桥梁达到24.06万座、865.5万延米,分别比上年增加0.98万座和64.9万延米。特大桥梁达到1139座、108.2万延米,分别比上年增加205座和19.8万延米。公路隧道达到1360处、50.05万米,分别比上年增加143处和9.4万米。特长隧道达到15处、5.8万米,分别比上年增加5处和2万米。

1.3.1.2内河航道

内河航道里程增加,航道网结构进一步改善。2000年全国内河航道里程达到11.9万公里,其中一级航道2946公里、二级航道1960公里、三级航道3387公里、四级航道5416公里、五级航道9351公里、六级航道20953公里、七级航道17354公里、等外航道5.79万公里。

等级航道达到6.14万公里,占总里程比重为51.4%;其中三级及以上航道里程达到0.83万公里,占航道总里程的比重为6.9%;五级及以上航道达到2.3万公里,占航道总里程的

比重为19.3%。长江干流航道2807公里中,一级航道2423公里,二级航道384公里。

1.3.1.3港口泊位

港口深水泊位增加,吞吐能力增强。2000年全国港口共拥有生产用码头泊位32858个,比上年减少128个;万吨级及以上泊位达到784个,比上年增加88个。

沿海港口拥有泊位3700个,比上年减少79个;其中万吨级及以上泊位达到了651个,比上年增加64个。万吨级及以上泊位中,1万至3万(不含3万)吨级泊位437个、3万至5万(不含5万)吨级泊位105个、5万至10万(不含10万)吨级泊位90个、10万吨级以上泊位19个。

沿海港口专业化、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万吨级以上专业化泊位达到了332个,其中煤炭泊位82个、原油泊位37个、成品油及液化气泊位42个、粮食泊位24个、集装箱泊位80个,专业化运输系统逐步完善。

全国内河港口生产用码头泊位达到29158个,比上年减少49个。其中万吨级泊位达到133个,比上年增加24个。1万至3万(不含3万)吨级泊位100个,3万吨级及以上33个。

1.3.2公路、水路运输装备

公路运输能力稳步增长。2000年全国公路运输货车达到486万辆,比上年增长6.2%,大型货车达到191.5万辆。集装箱专用汽车达到1.96万辆,比上年增长26.6%。城乡个体(联户)拥有的公路运输货车达到了206.9万辆。

水上运输船舶大型化趋势明显。全国水上运输机动船和驳船达到23万艘、5128万净载重吨位、103万客位、1935万千瓦、35.2万标准箱位(TEU )。船舶艘数比“八五”末下降了5.7%,

净载重量比“八五”末增加1.8%。货船平均吨位达到223.3吨/艘,比上年增加25.4吨/艘。 国际海运能力增加。我国船公司拥有的海运运力达到1.1万艘、3076万载重吨位,其中从事国际航运的船舶超过0.3万艘、2200万载重吨位。

内河运力相对稳定。全国内河船舶达到22万艘、2052万净载重吨位、752万千瓦功率,基本与上年持平。

1.3.3货物运输

1.3.3.1公路运输

公路货物运输量稳步增长,在综合运输体系中的比重提高。2000年全国公路货运量达到103.9亿吨,比1999年增加4.9%,货物周转量达到6129亿吨公里,比上年增加7.1%。货运量和货物周转量在综合运输体系中的比重分别达到了78.3%和14.2%,运量比重比上年提高了1.1个百分点,周转量比重与去年持平。

东、中、西部地区完成的货物运量及周转量占全国的比重大致呈5:3:2的比例。东部地区完成公路货物运输量分别为50.9亿吨、2924亿吨公里,中部地区完成公路货物运输量分别为33亿吨、2046亿吨公里,西部地区完成公路货物运输量分别为20亿吨、1160亿吨公里。公路货物运距持续增长。2000年全国公路货运平均运距达到59公里,比1999年增加了1.2公里。

公路集装箱运输量增长显著。2000年公路集装箱运输达到931.7万TEU 、1.03亿吨,分别比1999年增长26.5%和45.6%。

1.3.3.2水路运输

2000年,水上货运量完成12.2亿吨,比上年增长了6.8%;货物周转量完成23734亿吨公里,比1999年增长11.6%。货运量和货物周转量在综合运输体系中的比重分别为9.2%和54.9%,比上年分别提高了0.3和2.1个百分点。分航区运输量为:内河6.87亿吨、1551

亿吨公里、沿海3.07亿吨、5110亿吨公里、远洋2.29亿吨、17073亿吨公里。

水上货运平均运距增长。2000年全国水路货运平均运距达到1945公里,比上年增加了5.2公里。

水路集装箱运输大幅度增长。2000年水路集装箱运输量达到967.9万TEU 、0.89亿吨,分别比上年增长27.6%和24.3%。其中远洋集装箱运输量826.6万TEU ,货物重量7201.6万吨,分别比上年增长38.6%和33.4%。

1.3.4港口生产

货物吞吐量平稳增长。全国沿海、内河港口共完成货物吞吐量22.1亿吨,比上年增长12.8%,

其中沿海港口完成12.9亿吨,比上年增长16.3%,内河港口完成9.1亿吨,比上年增长8.3%。 主要港口货物吞吐量共完成17亿吨,比上年增长17.3%。其中,沿海主要港口货物吞吐量完成12.6亿吨,比上年增长19.4%;内河主要港口货物吞吐量完成4.4亿吨,比上年增长11.5%。

外贸运输增长较快。全国主要港口外贸货物吞吐量累计完成5.7亿吨,比上年增长33.2%。其中,沿海主要港口外贸吞吐量累计完成5.2亿吨,比上年增长34.8%;内河主要港口外贸货物吞吐量累计完成0.5亿吨,比上年增长17.1%。

沿海港口大型化趋势更加明显。货物吞吐量超过3000万吨的8个港口完成的货物及外贸货物吞吐量分别占沿海主要港口的68%和71%。上海港货物吞吐量突破2亿吨大关,达到20440万吨,宁波、广州港货物吞吐量也相继突破亿吨,分别达到11547万吨和11128万吨。

散货运输仍占较大比重。货物吞吐总量中,液体散货3.47亿吨、干散货11.63亿吨、件杂货4.17亿吨、集装箱2.11亿吨、滚装0.67亿吨,分别占总吞吐量的15.74%、52.74%、18.91%、9.57%、3.04%。

集装箱运输继续保持高速增长。全国港口共完成集装箱吞吐量2348万标准箱,比上年增长28.1%。主要港口共完成2263万标准箱,比上年增长30.6%,其中,沿海港口完成2061万标准箱,比上年增长32.2%;内河港口完成202万标准箱,比上年增长16.6%。2000年集装箱吞吐量超过100万TEU 的港口达到了7个(上海、深圳、青岛、天津、广州、厦门、大连),其中上海港达到561万TEU 、深圳港达到399万TEU ,形成了较大规模。

1.3.5交通固定资产投资

投资完成总量继续增长。2000年交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571.7亿元,比上年增长4.5%,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达到了7.88%。其中公路建设完成投资2315.8亿元,占投资总额的90.1%;水运建设完成134.8亿元,占投资总额的5.2%;其他建设完成121.1亿元,占投资总额的4.7%。

② 仓储、包装和装卸:

中国仓储业的全面统计资料难以获取。但从现实的情况看来,中国的仓储资源集中于计划经济时期形成的中国粮食、物资、商业、外贸、铁路、交通、军队几大行业中。国有大企业也积累了大量的仓储资源。当前,这些资源中的可用部分多数形成于六十年代后期、七十年代中期,投资已收回,经营成本较低,仓库和装卸设备质量较差。最为重要的是,这些企业的服务意识普遍处于低水平上。经营方式以采取包仓经营为主,企业获得的是投资收益,而非经营收益,企业改造仓库、设备的积极性不高。当前,能够适应物流需求的仓库多为国外物流企业投资兴修或私人、农民近年修建的仓库设施。有调查表明,中国仓库由于管理思想滞后、储运脱节、设备条件落后,具有配送能力、仓储能力、信息管理能力、装卸能力、24小时X365天服务、包装、分检、检选等物流增值服务能力的仓库微乎其微。仓库管理水平

的滞后和服务水平的低下,已成为中国物流发展的瓶颈。包装与仓储业务紧密相连。包装和装卸技术,并没有广泛地加以研究和应用。在这一问题上,也同样存在许多的问题。由于仓储设施建设投入较大,回收期长,若没有明确的服务对象,投资仓库必然带来较大的投资风险。

④ 空运与机场:

航空运输的发展始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至今,该行业仍是高利润率的行业。航空运输业主要由快件运输和航空货运组成,国际空运发展快于国内空运发展。究其原因,不外乎中国空运市场需求的快速增长,国外快件和空运公司对中国市场的渴求。1980年以后,国际快件公司如DHL,TNT,FEDEX,UPS,OCS ,MSAS 纷纷进入中国,利用其国际快递网络和管理技术,在中国站稳了脚跟,并获得了高额利润回报。1990年前后,各国际航空运输公司、航空代理公司,又在中国市场开展了新一轮货运市场的争夺战。同时,国内空运市场也随着市场的成熟,逐渐启动,成为二十一世纪新的利润竞争焦点。中国的机场设施完全在政府性经营方式的控制之下,效率低、服务差、人际关系色彩浓重是这一行业的特点。民航改革自2000年下半年启动,机场的股份制改造也在海口机场、白云机场等地进入试点阶段。 ⑤ 铁路:

在国内所有的运输方式中,最令人无奈的莫过于中国的铁路运输。虽然拥有巨大的需求、巨大的资源、庞大的网络以及国家无尽的财政支持,但同时,也造就了最不适应市场机制的行业特点。中国的铁路系统虽然也逐渐开始了改革、重组,但根本的体制问题并没有解决。铁路系统中,以公铁联运方式、以旅客行包车、行包房为基础的运输企业如中铁快运的诞生,在某种程度上推进了铁路企业的市场化进度。以承包运输线路方式诞生的行包专列,开创了铁路运输的又一新模式,满足了社会的一定需求,但其个体户式的经营方式,对这一新兴行业又带来了许多麻烦,对这一行业的发展带来了阻碍。随着铁路技术的不断升级,竞争日益激烈,铁路系统的改革也不断深入。相信中国的铁路运输,不仅仍将扮演重要的角色,同时,也有巨大的增长空间。

⑥ 物流人才:

中国的物流人才的缺乏无法用语言来描述。最优秀的青年人没有进入这一行业,而这一领域的挑战性又令一般人无法适应。拥有最丰富实践经验的操作人员,由于年龄、文化、经历的差异或阻碍,无法成为这一行业最优秀的综合性人才。物流,由于融合了管理学、营销学、信息技术、操作技术、海陆空、货运代理等基本的和专业性的知识,又离不开丰富的实际操作经验,并且要不断更新知识。正因为如此,才使得这一行业的专业人才培养周期长,水平参差不齐,总体而言,十分匮乏。从根本讲,没有人才储备的行业,将不可能有快速的发展。

中国物流发展现状(第一部分)

1 中国物流总体概况

1.1 物流在中国的发展历程

物流作用一项专业的技术,在世界上已有近百年的发展史,但物流概念本身引入我国的时间并不长。八十年代初,在物资部专业刊物《物资经济研究通讯》上刊登了由北京物资学院王之泰教授撰写的" 物流浅谈" 一文。文章较为系统地讲述了物流的概念、物流的管理、物流的结构以及物流信息等,第一次较为系统地将物流概念介绍进我国。此后在我国报刊、杂志、词典以及论著中,开始出现物流一词,但一直发展较为缓慢。运输、仓储、包装等业务被分散于生产、流通等企业内部,沿用着传统的业务模式,“物流”很少能被人认识和理解。 1999年,是我国物流发展史上的分水岭。随着全球的电子商务浪潮的兴起,我国也掀起的遍布全国的电子商务热潮。然而,电子商务并没有发展起来,障碍之一就是突然显现出的物流瓶颈,这使大家认识到了物流的重要性和发展迫切性。

在2000年,我国开始出现“物流会议热”,各种类型的企业、各级政府都对其表现了巨大的关注;2001年又出现了“物流园区热”,各地方政府都开始制定本地的物流发展规划;进入2002年,中央政府将促进中国物流业发展列为重要工作。

总体上来讲,物流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成立新一轮企业发展的动力。但也应看到,在对物流的研究及应用上,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定距离,有些问题不解决将影响我国物流的进一步发展,加大与发达国家的距离。

1.2 物流已经获得政府的认同和支持

一直以来,特别是近几年,中央政府和领导都在关注着我国物流事业的发展。国务院副总理吴邦国在1999年11月一个国际研讨会上发表书面讲话,提出中国现代化物流要实现跨越式的发展。日前,国家经贸委在上海召开全国推进流通现代化工作现场会,中共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国务委员吴仪在会上讲话,提出要研究部署,推动商业流通的现代化管理工作,要在生活上,为老百姓提供更贴身的服务。

2001年3月1日,国家经贸委联合铁道部、交通部、信息产业部、民航总局共同签署文件,发布了印发《关于我国现代物流发展的若干意见》的通知。6月底,国家经贸委、铁道部、交通部、信息产业部、外经贸部、民航总局联合在上海召开了现代物流工作座谈会。这次大会总结了近年来全国开展物流工作的基本情况,交流了地方政府和有关企业在发展物流中的做法和经验,发布了《我国物流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报告》。

2001年3月15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批准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中明确提出,推行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网上销售等体制形式、服务方式。另外江主席和朱总理在多种场合提出,要大力发展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等现代流通方式。

国家经贸委经济运行局局长马力强在2002年初表示,国家经贸委针对中国现代物流发展的实际情况,明确了物流发展的指导思想与总体目标,在今年拟重点做好“制定政策、制定规划、制定标准”三件事:在2002年内提出《关于促进我国现代物流发展的政策建议》;并与国家计委商定,共同编制全国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以消除国内物流相关部门和企业各自为战的局面,减少物流基础设施建设的重复投资和重复建设,发挥投资的综合效益;成立全国现代物流技术标准化委员会,组织编制并大力推动物流标准化工作。

2002年3月5日,在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国务院总理朱镕基作了政府工作报告,再次将物流定为重点推行对象之一。

1.3 我国已具有良好的物流基础设施和发展条件

经过多年的建设和积累,我国的物流基础设施包括公路、铁路、航空、港口等已有较大的发展。

1.3.1交通基础设施

1.3.1.1公路

公路总量继续大幅度增加。2000年年底全国公路总里程达到140.27万公里,比“八五”末的1995年增加24.57万公里。“九五”期间年均增长公路里程4.91万公里,年平均增长速度达到3.93%。在公路总里程中,按公路技术等级分组,高速公路达到了1.63万公里、一级公路2.01万公里、二级公路15.27万公里、三级公路27.67万公里、四级公路75.03万公里,等外公路18.67万公里。按公路路面等级分组,高级路面里程达到了19.14万公里、次高级路面40.41万公里、中级路面33.97万公里、低级路面38.77万公里,无路面7.99万公里。按公路行政管理等级分组,国道公路里程达到了12.05万公里、省道19.73万公里、县道40.67万公里、乡道62.35万公里、专用公路5.46万公里。

公路技术结构进一步改善。全国等级公路占公路总里程的比重达到了86.69%,比上年提高了1.1个百分点;二级及以上技术等级公路达到18.9万公里,占公路总里程的比重达到13.48%,分别比上年和“八五”末增加0.96个和5.2个百分点。

公路路面等级进一步提高。有路面公路里程达到132.3万公里,占总里程比重达到94.3%,比上年增加0.5个百分点。其中高级、次高级路面公路里程达到59.6万公里,占公路总里程比重达到42.5%,比上年增加1.6个百分点。

我国高速公路飞速发展,总里程已位居世界第三位。2000年共新增高速公路4709公里,超过“九五”期间年均增加2835公里的水平,使“九五”期间平均增长速度达到了50.1%。全国拥有高速公路的省(自治区、直辖市)达到了28个,通车里程超过1000公里以上的省(自治区、直辖市)达到了6个(山东、河北、广东、江苏、辽宁、四川), 其中山东省高速公路里程达到了2006公里。

“五纵七横”国道主干线建设速度加快。2000年年底已建成规划里程的一半。全长分别为658公里和1262公里的京沈、京沪两条重要交通干线年内相继全线通车,使连通东北、华北、华东的交通运输通道进一步完善。

公路密度及通达深度进一步提高。2000年全国公路密度达到每百平方公里14.6公里,比上年增加0.48公里。全国通公路的乡(镇)和行政村的比重分别达到了98.3%和89.5%,分别比上年增加0.1个和0.5个百分点。

西部地区仍落后于东、中部地区。2000年年底,东部地区公路里程为49.6万公里,占全国公路里程的35.4%;中部地区公路里程为47.3万公里,占全国公路里程的33.7%;西部地区公路里程为43.4万公里,占全国公路里程的30.9%。西部地区与东、中部地区二级及以上公路比重差距加大,东部地区由“八五”末的12.3%提高到19.5%,中部地区由7.7%提高到12.5%,西部地区由4.5%提高到7.7%,分别提高了7.2、4.8、3.2个百分点。 一批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公路桥梁及长大隧道建成。2000年全国公路桥梁达到24.06万座、865.5万延米,分别比上年增加0.98万座和64.9万延米。特大桥梁达到1139座、108.2万延米,分别比上年增加205座和19.8万延米。公路隧道达到1360处、50.05万米,分别比上年增加143处和9.4万米。特长隧道达到15处、5.8万米,分别比上年增加5处和2万米。

1.3.1.2内河航道

内河航道里程增加,航道网结构进一步改善。2000年全国内河航道里程达到11.9万公里,其中一级航道2946公里、二级航道1960公里、三级航道3387公里、四级航道5416公里、五级航道9351公里、六级航道20953公里、七级航道17354公里、等外航道5.79万公里。

等级航道达到6.14万公里,占总里程比重为51.4%;其中三级及以上航道里程达到0.83万公里,占航道总里程的比重为6.9%;五级及以上航道达到2.3万公里,占航道总里程的

比重为19.3%。长江干流航道2807公里中,一级航道2423公里,二级航道384公里。

1.3.1.3港口泊位

港口深水泊位增加,吞吐能力增强。2000年全国港口共拥有生产用码头泊位32858个,比上年减少128个;万吨级及以上泊位达到784个,比上年增加88个。

沿海港口拥有泊位3700个,比上年减少79个;其中万吨级及以上泊位达到了651个,比上年增加64个。万吨级及以上泊位中,1万至3万(不含3万)吨级泊位437个、3万至5万(不含5万)吨级泊位105个、5万至10万(不含10万)吨级泊位90个、10万吨级以上泊位19个。

沿海港口专业化、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万吨级以上专业化泊位达到了332个,其中煤炭泊位82个、原油泊位37个、成品油及液化气泊位42个、粮食泊位24个、集装箱泊位80个,专业化运输系统逐步完善。

全国内河港口生产用码头泊位达到29158个,比上年减少49个。其中万吨级泊位达到133个,比上年增加24个。1万至3万(不含3万)吨级泊位100个,3万吨级及以上33个。

1.3.2公路、水路运输装备

公路运输能力稳步增长。2000年全国公路运输货车达到486万辆,比上年增长6.2%,大型货车达到191.5万辆。集装箱专用汽车达到1.96万辆,比上年增长26.6%。城乡个体(联户)拥有的公路运输货车达到了206.9万辆。

水上运输船舶大型化趋势明显。全国水上运输机动船和驳船达到23万艘、5128万净载重吨位、103万客位、1935万千瓦、35.2万标准箱位(TEU )。船舶艘数比“八五”末下降了5.7%,

净载重量比“八五”末增加1.8%。货船平均吨位达到223.3吨/艘,比上年增加25.4吨/艘。 国际海运能力增加。我国船公司拥有的海运运力达到1.1万艘、3076万载重吨位,其中从事国际航运的船舶超过0.3万艘、2200万载重吨位。

内河运力相对稳定。全国内河船舶达到22万艘、2052万净载重吨位、752万千瓦功率,基本与上年持平。

1.3.3货物运输

1.3.3.1公路运输

公路货物运输量稳步增长,在综合运输体系中的比重提高。2000年全国公路货运量达到103.9亿吨,比1999年增加4.9%,货物周转量达到6129亿吨公里,比上年增加7.1%。货运量和货物周转量在综合运输体系中的比重分别达到了78.3%和14.2%,运量比重比上年提高了1.1个百分点,周转量比重与去年持平。

东、中、西部地区完成的货物运量及周转量占全国的比重大致呈5:3:2的比例。东部地区完成公路货物运输量分别为50.9亿吨、2924亿吨公里,中部地区完成公路货物运输量分别为33亿吨、2046亿吨公里,西部地区完成公路货物运输量分别为20亿吨、1160亿吨公里。公路货物运距持续增长。2000年全国公路货运平均运距达到59公里,比1999年增加了1.2公里。

公路集装箱运输量增长显著。2000年公路集装箱运输达到931.7万TEU 、1.03亿吨,分别比1999年增长26.5%和45.6%。

1.3.3.2水路运输

2000年,水上货运量完成12.2亿吨,比上年增长了6.8%;货物周转量完成23734亿吨公里,比1999年增长11.6%。货运量和货物周转量在综合运输体系中的比重分别为9.2%和54.9%,比上年分别提高了0.3和2.1个百分点。分航区运输量为:内河6.87亿吨、1551

亿吨公里、沿海3.07亿吨、5110亿吨公里、远洋2.29亿吨、17073亿吨公里。

水上货运平均运距增长。2000年全国水路货运平均运距达到1945公里,比上年增加了5.2公里。

水路集装箱运输大幅度增长。2000年水路集装箱运输量达到967.9万TEU 、0.89亿吨,分别比上年增长27.6%和24.3%。其中远洋集装箱运输量826.6万TEU ,货物重量7201.6万吨,分别比上年增长38.6%和33.4%。

1.3.4港口生产

货物吞吐量平稳增长。全国沿海、内河港口共完成货物吞吐量22.1亿吨,比上年增长12.8%,

其中沿海港口完成12.9亿吨,比上年增长16.3%,内河港口完成9.1亿吨,比上年增长8.3%。 主要港口货物吞吐量共完成17亿吨,比上年增长17.3%。其中,沿海主要港口货物吞吐量完成12.6亿吨,比上年增长19.4%;内河主要港口货物吞吐量完成4.4亿吨,比上年增长11.5%。

外贸运输增长较快。全国主要港口外贸货物吞吐量累计完成5.7亿吨,比上年增长33.2%。其中,沿海主要港口外贸吞吐量累计完成5.2亿吨,比上年增长34.8%;内河主要港口外贸货物吞吐量累计完成0.5亿吨,比上年增长17.1%。

沿海港口大型化趋势更加明显。货物吞吐量超过3000万吨的8个港口完成的货物及外贸货物吞吐量分别占沿海主要港口的68%和71%。上海港货物吞吐量突破2亿吨大关,达到20440万吨,宁波、广州港货物吞吐量也相继突破亿吨,分别达到11547万吨和11128万吨。

散货运输仍占较大比重。货物吞吐总量中,液体散货3.47亿吨、干散货11.63亿吨、件杂货4.17亿吨、集装箱2.11亿吨、滚装0.67亿吨,分别占总吞吐量的15.74%、52.74%、18.91%、9.57%、3.04%。

集装箱运输继续保持高速增长。全国港口共完成集装箱吞吐量2348万标准箱,比上年增长28.1%。主要港口共完成2263万标准箱,比上年增长30.6%,其中,沿海港口完成2061万标准箱,比上年增长32.2%;内河港口完成202万标准箱,比上年增长16.6%。2000年集装箱吞吐量超过100万TEU 的港口达到了7个(上海、深圳、青岛、天津、广州、厦门、大连),其中上海港达到561万TEU 、深圳港达到399万TEU ,形成了较大规模。

1.3.5交通固定资产投资

投资完成总量继续增长。2000年交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571.7亿元,比上年增长4.5%,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达到了7.88%。其中公路建设完成投资2315.8亿元,占投资总额的90.1%;水运建设完成134.8亿元,占投资总额的5.2%;其他建设完成121.1亿元,占投资总额的4.7%。

② 仓储、包装和装卸:

中国仓储业的全面统计资料难以获取。但从现实的情况看来,中国的仓储资源集中于计划经济时期形成的中国粮食、物资、商业、外贸、铁路、交通、军队几大行业中。国有大企业也积累了大量的仓储资源。当前,这些资源中的可用部分多数形成于六十年代后期、七十年代中期,投资已收回,经营成本较低,仓库和装卸设备质量较差。最为重要的是,这些企业的服务意识普遍处于低水平上。经营方式以采取包仓经营为主,企业获得的是投资收益,而非经营收益,企业改造仓库、设备的积极性不高。当前,能够适应物流需求的仓库多为国外物流企业投资兴修或私人、农民近年修建的仓库设施。有调查表明,中国仓库由于管理思想滞后、储运脱节、设备条件落后,具有配送能力、仓储能力、信息管理能力、装卸能力、24小时X365天服务、包装、分检、检选等物流增值服务能力的仓库微乎其微。仓库管理水平

的滞后和服务水平的低下,已成为中国物流发展的瓶颈。包装与仓储业务紧密相连。包装和装卸技术,并没有广泛地加以研究和应用。在这一问题上,也同样存在许多的问题。由于仓储设施建设投入较大,回收期长,若没有明确的服务对象,投资仓库必然带来较大的投资风险。

④ 空运与机场:

航空运输的发展始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至今,该行业仍是高利润率的行业。航空运输业主要由快件运输和航空货运组成,国际空运发展快于国内空运发展。究其原因,不外乎中国空运市场需求的快速增长,国外快件和空运公司对中国市场的渴求。1980年以后,国际快件公司如DHL,TNT,FEDEX,UPS,OCS ,MSAS 纷纷进入中国,利用其国际快递网络和管理技术,在中国站稳了脚跟,并获得了高额利润回报。1990年前后,各国际航空运输公司、航空代理公司,又在中国市场开展了新一轮货运市场的争夺战。同时,国内空运市场也随着市场的成熟,逐渐启动,成为二十一世纪新的利润竞争焦点。中国的机场设施完全在政府性经营方式的控制之下,效率低、服务差、人际关系色彩浓重是这一行业的特点。民航改革自2000年下半年启动,机场的股份制改造也在海口机场、白云机场等地进入试点阶段。 ⑤ 铁路:

在国内所有的运输方式中,最令人无奈的莫过于中国的铁路运输。虽然拥有巨大的需求、巨大的资源、庞大的网络以及国家无尽的财政支持,但同时,也造就了最不适应市场机制的行业特点。中国的铁路系统虽然也逐渐开始了改革、重组,但根本的体制问题并没有解决。铁路系统中,以公铁联运方式、以旅客行包车、行包房为基础的运输企业如中铁快运的诞生,在某种程度上推进了铁路企业的市场化进度。以承包运输线路方式诞生的行包专列,开创了铁路运输的又一新模式,满足了社会的一定需求,但其个体户式的经营方式,对这一新兴行业又带来了许多麻烦,对这一行业的发展带来了阻碍。随着铁路技术的不断升级,竞争日益激烈,铁路系统的改革也不断深入。相信中国的铁路运输,不仅仍将扮演重要的角色,同时,也有巨大的增长空间。

⑥ 物流人才:

中国的物流人才的缺乏无法用语言来描述。最优秀的青年人没有进入这一行业,而这一领域的挑战性又令一般人无法适应。拥有最丰富实践经验的操作人员,由于年龄、文化、经历的差异或阻碍,无法成为这一行业最优秀的综合性人才。物流,由于融合了管理学、营销学、信息技术、操作技术、海陆空、货运代理等基本的和专业性的知识,又离不开丰富的实际操作经验,并且要不断更新知识。正因为如此,才使得这一行业的专业人才培养周期长,水平参差不齐,总体而言,十分匮乏。从根本讲,没有人才储备的行业,将不可能有快速的发展。


相关内容

  • 中国仓储物流市场调研报告目录
  • 中国市场调研在线 行业市场研究属于企业战略研究范畴,作为当前应用最为广泛的咨询服务,其研究成果以报告形式呈现,通常包含以下内容: 一份专业的行业研究报告,注重指导企业或投资者了解该行业整体发展态势及经济运行状况,旨在为企业或投资者提供方向性的思路和参考. 一份有价值的行业研究报告,可以完成对行业系统 ...

  • 2016年冷链物流行业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
  • 中国冷链物流市场调研与发展趋势预测报 告(2016年) 报告编号:1681278 行业市场研究属于企业战略研究范畴,作为当前应用最为广泛的咨询服务,其研究成果以报告形式呈现,通常包含以下内容: 一份专业的行业研究报告,注重指导企业或投资者了解该行业整体发展态势及经济运行状况,旨在为企业或投资者提供方 ...

  • 冷链物流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
  • 2015年版中国冷链物流市场现状调研与发 展前景趋势分析报告 报告编号:15A1599 行业市场研究属于企业战略研究范畴,作为当前应用最为广泛的咨询服务,其研究成果以报告形式呈现,通常包含以下内容: 一份专业的行业研究报告,注重指导企业或投资者了解该行业整体发展态势及经济运行状况,旨在为企业或投资者 ...

  • 中国冷链物流市场调查研究报告目录
  • 中国市场调研在线 行业市场研究属于企业战略研究范畴,作为当前应用最为广泛的咨询服务,其研究成果以报告形式呈现,通常包含以下内容: 一份专业的行业研究报告,注重指导企业或投资者了解该行业整体发展态势及经济运行状况,旨在为企业或投资者提供方向性的思路和参考. 一份有价值的行业研究报告,可以完成对行业系统 ...

  • 中国冷链物流行业调查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2016-2021年
  • 中国冷链物流行业调查及发展前景 分析报告2016-2021年 编制单位:北京智博睿投资咨询有限公司 内容介绍: 第一章 中国冷链物流行业发展背景分析 12 第一节 冷链物流行业定义及分类 12 一.行业概念及定义 12 二.行业主要产品大类 12 第二节 冷链物流行业经济环境分析 13 一.国际宏观 ...

  • 2016-2020年中国钢铁物流业投资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
  • 2016-2020年中国钢铁物流业投资分 析及前景预测报告 编制单位:北京智博睿投资咨询有限公司 报告目录内容概述 第一章 钢铁物流的相关概述 1.1 物流的基本概念 1.1.1 物流的定义 1.1.2 物流的划分 1.1.3 现代物流简介 1.1.4 物流的供应链管理 1.2 钢铁物流介绍 1.2 ...

  • 中国冷链物流市场深度调研报告
  • 中国市场调研在线 行业市场研究属于企业战略研究范畴,作为当前应用最为广泛的咨询服务,其研究成果以报告形式呈现,通常包含以下内容: 一份专业的行业研究报告,注重指导企业或投资者了解该行业整体发展态势及经济运行状况,旨在为企业或投资者提供方向性的思路和参考. 一份有价值的行业研究报告,可以完成对行业系统 ...

  • 中国农产品冷链物流市场现状调研报告
  • 中国市场调研在线 行业市场研究属于企业战略研究范畴,作为当前应用最为广泛的咨询服务,其研究成果以报告形式呈现,通常包含以下内容: 一份专业的行业研究报告,注重指导企业或投资者了解该行业整体发展态势及经济运行状况,旨在为企业或投资者提供方向性的思路和参考. 一份有价值的行业研究报告,可以完成对行业系统 ...

  • 2016年重点港口现代物流行业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
  • 中国重点港口现代物流行业发展监测分析与发展趋势预测报告(2015-2020年) 报告编号:1617993 行业市场研究属于企业战略研究范畴,作为当前应用最为广泛的咨询服务,其研究成果以报告形式呈现,通常包含以下内容: 一份专业的行业研究报告,注重指导企业或投资者了解该行业整体发展态势及经济运行状况, ...

  • 中国汽车物流的现状及发展对策分析
  • 江西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 中国汽车物流的现状及发展对策分析 论文作者:冯阳 准考证号:[1**********]0 作者单位:南昌理工学院经管系工商企业管理专业 指导教师:赵 主考学校:南昌理工学院 完成时间:2009年10月07日 中国汽车物流的现状及发展对策分析 [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