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读书笔记

《曾国藩传》读后感

诗圣曰: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我看完《曾国藩传》后,在如何看书,如何修身养性砥砺德行,如何成就伟业,如何光芒永存四个方面略有启发,趁热打铁,写下这篇读后感,以总结前人的经验教训,提升自我境界,少走弯路。虽说成功是失败之母,但真正的强者必是那些善于总结自己和别人的经验教训然后探索出一条适合自己道路的人!

首先说如何看书。曾国藩的读书方法是:看、读、写、记四位一体。所谓看就是细读或浏览,所谓读就是诵读,所谓记就是摘抄好句子好段落,所谓写就是写读后感。后来又有人总结出读书要四到——眼到,口到,手到,新道,也正是这个意思。但我认为读书应该“五位一体”——看、读、写、记、说,也即在前人的基础上增加一体——说。

这就涉及到一个记忆问题。看只能形成初期记忆,读可以进一步加深记忆,记则可以对重点内容再次加深记忆,而写读后感则可以总结思路与心路,同时对整篇文章或整本书产生整体记忆。除此之外,说(包括讲述和论辩)或可以清晰思路进而强化记忆或可以丰富思想进而加深记忆。讲述可以锻炼口才,使思路清晰;论辩可形成更全面的理解‘这两者都能达到加深记忆的效果,最后使自己能够左右逢源,适时汲取并利用书中的有利内容。

然后说如何修身养性砥砺德行。曾国藩算是一个传统的儒家弟子,对于一些封建纲常,仍是恪死不渝。曾国藩很注重“修身——齐

家——治国——平天下”这一儒家思想发展路线。他关于为人处事的“八本主义”总结得很好:读书以训诂为本,作诗文以声调为本,事亲以得欢心为本,修身以不妄语为本,养性以戒恼怒为本,居家以不宴起为本,当官以不要钱为本,行军以不扰民为本。这八条对为人处事的总结可谓全面精辟。

读书以训诂为本。所谓训诂就是指对古文的解释。很多人可能会说,读书的目的关键在于明白其中的义理。这话从大的方面来飞无可非议。但是读文言文则有不同:现代人接触的是白话文,对于文言文不少人感到头疼甚至厌恶,试想一下,如果一个人连古文中的基本内容都不明白他如何让去参透其中的义理?在我看来这里的解释有两个层次:一是字面意思的解释;二是由字面意思,经过联想,反思,参悟衍生出的更高层次的义理阐释。就古文而言,前者是基础,后者是升华。记得07年寒假读《史记》时居然也“放起了电影”并没有很认真地训诂以致一个寒假下来并没有吸收多少知识,真是苦不堪言啊!

作诗文以声调为本。中国古代作品讲究简洁,匀称,美观,尤其是古诗词,更讲究对仗工整或押韵。对于七言句尤其是七律,古人有“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平起”以及“仄起平收”等要求,这样一来,我们欣赏古文时常有美感,匀称感。诗圣杜甫的诗文讲究声韵,我很喜欢。平时自己作七律诗也常注意对仗与押韵,每作完一篇古诗常有心旷神怡,自我陶醉之感。

养性以戒恼怒为本。人们常说性格决定成败,这话确实有道理。

人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要轻易生气,躁动。恼怒一方面上自己,另一方面伤别人。真正的强者往往不把喜怒哀乐留在表情上,这样对方或对手便猜不透你的心里,这样以来你就能“拒敌于国门之外”。曾国藩前辈很多时候都是板着脸,即使心里不高兴也不表现出来,这样便能不战而屈人之兵。我个人因为境界不够高,见识不够广,气宇不够轩昂,很多时候恨意动怒,造成多重损失,苦不堪言啊。

居家以不宴起为本。俗话说:一年之计在于春,一天之计在于晨。早晨是一天的开始,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曾国藩为官数十年始终坚持起床,并以此告诫子孙。你很难想象一个经常睡懒觉的人以后会有多大的出息。一个人连新的开始都不注重,他还有心思投入到过程中去吗?有句话说得很好——早晨叫人起床的不是闹钟而是理想。一个早晨经常不愿起床的人无疑会是一个没理想或信念不坚定的人。大一时,为了过四六级自己常常很早起床去自习室记单词,自从到了主校,四六级过了,寝室距教室远了,自己就很少一大早过去学习,真是让人担忧!

当官以不要钱为本。曾国藩为官清廉,不贪财好货,在当时那个混乱不堪的年代,做到一点,难能可贵啊!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曾国藩做到了这一点,而且他还要求部下也这么做。为商不可奸,为官不可贪。官的权利是人民赋予的,一个不为百姓着想的官一定不是个好官;一个只知贪财好货的官一定不是个好官!

行军以不扰民为本。军民关系犹如鱼水关系,有水才能有鱼。刚

刚创办湘军时,曾国藩对湘军严格要求,不准部队扰民。后来湘军暮气沉重,烧杀抢掠无恶不作,最终找来祸患。不管是国共十年对峙时期还是解放战争时期,我党总能秉承不扰民的政策。制定并沿用“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策略。所谓得民心者的天下,古往今来,优秀的部队总能抓住人心,其共同点都是不扰民或少扰民,为民解忧。

再说如何成就伟业。晚清重臣胡林翼总结成大事的三要素也即“三如”——杀人如麻,挥金如土,爱才如命。在这里,我增加“一如”即“隐好如宝”。

杀人如麻:在封建“人治时代”,当官的往往掌控着百姓的命运。成大事者大多杀人如麻。曾国藩有“曾剃头”之称,他坚信乱世需用重典,不论是在湖南办团练还是在平叛湘军暴乱,曾国藩杀人不眨眼,甚至为了裁撤湘军,不惜背信弃义,诱杀太平军降臣韦俊。这需要多大的魄力啊,正因此,曾国藩才能成就一番大事。杀人如麻的另一层意思是心狠手辣。旧时如唐太宗发动“玄武门之变”夺皇位,宋太祖“杯酒释兵权”巩固皇权,再如袁世凯阴谋盗取辛亥革命果实等等这些都下得了毒手,并不投鼠忌器,前怕狼后怕虎。的确,成大事者,没有敢作敢为的气魄,何以立大事呢?

挥金如土:古人云:金银散, 人心聚。谋大事者,如果在小利上斤斤计较,如果不予人利益,那么其大事恐难成。人活着就必须有一定的物资保证,谁能给大众这些物资保证或更好的保证,谁就是历史的赢家。所以成大事者,必须敢于舍弃一己之利。但这里必须说明:挥金如土不是要谋大事者过骄奢淫逸的生活而大肆花钱而是指谋大

事者为了达成其终极目标善于用钱财敛聚人心。

功成身退,谦虚谨慎,收敛锋芒:湘军攻下江陵后,曾国藩和曾国荃集万千荣誉于一身,但是曾国藩并没有因此而飞横跋扈,沾沾自喜。他的做法是:打听皇宫反应后,首先提出裁撤湘军并表示愿意不留一个,继而又让弟弟曾国荃请求开缺回家,最后自己三辞江督,这样一来曾国藩有效减少了因自己功高盖主而引起的猜忌。

洞察细微,找准靠山,明哲保身:曾国藩之所以多次逢凶化吉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能够洞察细微,找准靠山,善于利用靠山。曾国藩先后依靠过穆章阿,肃顺,恭亲王等人,但是依靠的方式有不同。对于肃顺,曾国藩留了个心眼,避免与之私交过密。肃顺是一个飞扬跋扈,权倾朝野,树敌颇多但烜赫一时的朝廷重臣,注意到这一点,曾国藩不像其他地方大员那样一个劲地巴结肃顺。曾国藩一方面一来肃顺,毕竟肃顺是一个汉臣;另一方面,曾国藩也与肃顺保持距离,即使当肃顺帮了自己大忙也不写信表示感谢。这一点果然做得很好!肃顺被攻倒后,很多与之私交过密的大臣都受到朝廷猜忌或不被重用,曾国藩则被破格提拔!因为曾国藩早就见微知著,知道肃顺迟早会被击倒。对于恭亲王,曾国藩则是全力依靠,甚至是推心置腹。因为曾国藩看得出恭亲王是一个干事精炼的满人,朝廷不会怎么猜忌他,而且外号“鬼子六”的恭亲王还和洋人关系好,朝廷离不开他。看到这一点,曾国藩便极力依靠恭亲王,这样,曾国藩便有一个强悍的靠山,稳居要职。

恩威并重,笼络人心: 对待属下,曾国藩一方面注重树立自己

的威信;另一方面,也以诚待人:对待年仿的曾国藩私下甚至以兄弟相称,对待年幼的,予以慈父般关怀,这样使得上下一心,共图大事。攻下江陵后,曾国藩为笼络士子,费力赶建江南贡院,使得因战乱而许久未参加乡试的士子得以在考场大展身手,这也使得自己多得人心,有利于自己保持奉公形象。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慢慢吞吞写下这篇读后感,寄希望于自己从中收获前任为人处事的经验教训,在追逐梦的道路上少走弯路。

《曾国藩传》读后感

诗圣曰: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我看完《曾国藩传》后,在如何看书,如何修身养性砥砺德行,如何成就伟业,如何光芒永存四个方面略有启发,趁热打铁,写下这篇读后感,以总结前人的经验教训,提升自我境界,少走弯路。虽说成功是失败之母,但真正的强者必是那些善于总结自己和别人的经验教训然后探索出一条适合自己道路的人!

首先说如何看书。曾国藩的读书方法是:看、读、写、记四位一体。所谓看就是细读或浏览,所谓读就是诵读,所谓记就是摘抄好句子好段落,所谓写就是写读后感。后来又有人总结出读书要四到——眼到,口到,手到,新道,也正是这个意思。但我认为读书应该“五位一体”——看、读、写、记、说,也即在前人的基础上增加一体——说。

这就涉及到一个记忆问题。看只能形成初期记忆,读可以进一步加深记忆,记则可以对重点内容再次加深记忆,而写读后感则可以总结思路与心路,同时对整篇文章或整本书产生整体记忆。除此之外,说(包括讲述和论辩)或可以清晰思路进而强化记忆或可以丰富思想进而加深记忆。讲述可以锻炼口才,使思路清晰;论辩可形成更全面的理解‘这两者都能达到加深记忆的效果,最后使自己能够左右逢源,适时汲取并利用书中的有利内容。

然后说如何修身养性砥砺德行。曾国藩算是一个传统的儒家弟子,对于一些封建纲常,仍是恪死不渝。曾国藩很注重“修身——齐

家——治国——平天下”这一儒家思想发展路线。他关于为人处事的“八本主义”总结得很好:读书以训诂为本,作诗文以声调为本,事亲以得欢心为本,修身以不妄语为本,养性以戒恼怒为本,居家以不宴起为本,当官以不要钱为本,行军以不扰民为本。这八条对为人处事的总结可谓全面精辟。

读书以训诂为本。所谓训诂就是指对古文的解释。很多人可能会说,读书的目的关键在于明白其中的义理。这话从大的方面来飞无可非议。但是读文言文则有不同:现代人接触的是白话文,对于文言文不少人感到头疼甚至厌恶,试想一下,如果一个人连古文中的基本内容都不明白他如何让去参透其中的义理?在我看来这里的解释有两个层次:一是字面意思的解释;二是由字面意思,经过联想,反思,参悟衍生出的更高层次的义理阐释。就古文而言,前者是基础,后者是升华。记得07年寒假读《史记》时居然也“放起了电影”并没有很认真地训诂以致一个寒假下来并没有吸收多少知识,真是苦不堪言啊!

作诗文以声调为本。中国古代作品讲究简洁,匀称,美观,尤其是古诗词,更讲究对仗工整或押韵。对于七言句尤其是七律,古人有“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平起”以及“仄起平收”等要求,这样一来,我们欣赏古文时常有美感,匀称感。诗圣杜甫的诗文讲究声韵,我很喜欢。平时自己作七律诗也常注意对仗与押韵,每作完一篇古诗常有心旷神怡,自我陶醉之感。

养性以戒恼怒为本。人们常说性格决定成败,这话确实有道理。

人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要轻易生气,躁动。恼怒一方面上自己,另一方面伤别人。真正的强者往往不把喜怒哀乐留在表情上,这样对方或对手便猜不透你的心里,这样以来你就能“拒敌于国门之外”。曾国藩前辈很多时候都是板着脸,即使心里不高兴也不表现出来,这样便能不战而屈人之兵。我个人因为境界不够高,见识不够广,气宇不够轩昂,很多时候恨意动怒,造成多重损失,苦不堪言啊。

居家以不宴起为本。俗话说:一年之计在于春,一天之计在于晨。早晨是一天的开始,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曾国藩为官数十年始终坚持起床,并以此告诫子孙。你很难想象一个经常睡懒觉的人以后会有多大的出息。一个人连新的开始都不注重,他还有心思投入到过程中去吗?有句话说得很好——早晨叫人起床的不是闹钟而是理想。一个早晨经常不愿起床的人无疑会是一个没理想或信念不坚定的人。大一时,为了过四六级自己常常很早起床去自习室记单词,自从到了主校,四六级过了,寝室距教室远了,自己就很少一大早过去学习,真是让人担忧!

当官以不要钱为本。曾国藩为官清廉,不贪财好货,在当时那个混乱不堪的年代,做到一点,难能可贵啊!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曾国藩做到了这一点,而且他还要求部下也这么做。为商不可奸,为官不可贪。官的权利是人民赋予的,一个不为百姓着想的官一定不是个好官;一个只知贪财好货的官一定不是个好官!

行军以不扰民为本。军民关系犹如鱼水关系,有水才能有鱼。刚

刚创办湘军时,曾国藩对湘军严格要求,不准部队扰民。后来湘军暮气沉重,烧杀抢掠无恶不作,最终找来祸患。不管是国共十年对峙时期还是解放战争时期,我党总能秉承不扰民的政策。制定并沿用“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策略。所谓得民心者的天下,古往今来,优秀的部队总能抓住人心,其共同点都是不扰民或少扰民,为民解忧。

再说如何成就伟业。晚清重臣胡林翼总结成大事的三要素也即“三如”——杀人如麻,挥金如土,爱才如命。在这里,我增加“一如”即“隐好如宝”。

杀人如麻:在封建“人治时代”,当官的往往掌控着百姓的命运。成大事者大多杀人如麻。曾国藩有“曾剃头”之称,他坚信乱世需用重典,不论是在湖南办团练还是在平叛湘军暴乱,曾国藩杀人不眨眼,甚至为了裁撤湘军,不惜背信弃义,诱杀太平军降臣韦俊。这需要多大的魄力啊,正因此,曾国藩才能成就一番大事。杀人如麻的另一层意思是心狠手辣。旧时如唐太宗发动“玄武门之变”夺皇位,宋太祖“杯酒释兵权”巩固皇权,再如袁世凯阴谋盗取辛亥革命果实等等这些都下得了毒手,并不投鼠忌器,前怕狼后怕虎。的确,成大事者,没有敢作敢为的气魄,何以立大事呢?

挥金如土:古人云:金银散, 人心聚。谋大事者,如果在小利上斤斤计较,如果不予人利益,那么其大事恐难成。人活着就必须有一定的物资保证,谁能给大众这些物资保证或更好的保证,谁就是历史的赢家。所以成大事者,必须敢于舍弃一己之利。但这里必须说明:挥金如土不是要谋大事者过骄奢淫逸的生活而大肆花钱而是指谋大

事者为了达成其终极目标善于用钱财敛聚人心。

功成身退,谦虚谨慎,收敛锋芒:湘军攻下江陵后,曾国藩和曾国荃集万千荣誉于一身,但是曾国藩并没有因此而飞横跋扈,沾沾自喜。他的做法是:打听皇宫反应后,首先提出裁撤湘军并表示愿意不留一个,继而又让弟弟曾国荃请求开缺回家,最后自己三辞江督,这样一来曾国藩有效减少了因自己功高盖主而引起的猜忌。

洞察细微,找准靠山,明哲保身:曾国藩之所以多次逢凶化吉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能够洞察细微,找准靠山,善于利用靠山。曾国藩先后依靠过穆章阿,肃顺,恭亲王等人,但是依靠的方式有不同。对于肃顺,曾国藩留了个心眼,避免与之私交过密。肃顺是一个飞扬跋扈,权倾朝野,树敌颇多但烜赫一时的朝廷重臣,注意到这一点,曾国藩不像其他地方大员那样一个劲地巴结肃顺。曾国藩一方面一来肃顺,毕竟肃顺是一个汉臣;另一方面,曾国藩也与肃顺保持距离,即使当肃顺帮了自己大忙也不写信表示感谢。这一点果然做得很好!肃顺被攻倒后,很多与之私交过密的大臣都受到朝廷猜忌或不被重用,曾国藩则被破格提拔!因为曾国藩早就见微知著,知道肃顺迟早会被击倒。对于恭亲王,曾国藩则是全力依靠,甚至是推心置腹。因为曾国藩看得出恭亲王是一个干事精炼的满人,朝廷不会怎么猜忌他,而且外号“鬼子六”的恭亲王还和洋人关系好,朝廷离不开他。看到这一点,曾国藩便极力依靠恭亲王,这样,曾国藩便有一个强悍的靠山,稳居要职。

恩威并重,笼络人心: 对待属下,曾国藩一方面注重树立自己

的威信;另一方面,也以诚待人:对待年仿的曾国藩私下甚至以兄弟相称,对待年幼的,予以慈父般关怀,这样使得上下一心,共图大事。攻下江陵后,曾国藩为笼络士子,费力赶建江南贡院,使得因战乱而许久未参加乡试的士子得以在考场大展身手,这也使得自己多得人心,有利于自己保持奉公形象。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慢慢吞吞写下这篇读后感,寄希望于自己从中收获前任为人处事的经验教训,在追逐梦的道路上少走弯路。


相关内容

  • [曾国藩家训]读书笔记:曾国藩的读书之道
  • 曾国藩作为湘军的领军人物,同时也是晚清的一代大儒,在晚清史上是具有传奇性的,但就是这么一个叱咤风云的人物,在少年时却资质平平,甚至有点愚钝,这点曾国藩在他对后辈的家属中也予以承认.民间有个传说,说一蟊贼夜入曾国藩家中,见一少年正在挑灯背诵文章,这少年就是少年曾国藩.当时正值寒冬腊月,蟊贼心想此少年诵 ...

  • [中国近代史]读书笔记
  • <中国近代史>读书笔记 最近读了蒋廷黻先生的<中国近代史>,感悟颇多,对这段历史产生了许多新的认识. 在读之前,我先给自己设置了两个疑问:中国共产党建立新社会之前,任何一个人或是组织能否改变旧中国的命运?若不能,为什么呢?若是中国共产党的努力失败,抑或者根本未曾出现,是否必然 ...

  • 做最好的自己读书笔记
  • 集团公司开展<做最好的自己>读书活动读书从理解书名开始.例如韩寒畅销的<三重门>书名涵义出自<礼记.中庸>即三件最重要的事:黄师凄美的<尔国临格>来自基督教上帝经大意是你的天国来临:钱中书天书般的<管锥编>书名和内容一样晦涩难懂据说暗藏作者 ...

  • [国史十六讲]学习小结
  • 从小学到高中一直在学习各种历史,中国史.世界史.古代史.近代史.当代史.中国近代革命史,但是对历史一直不是十分感兴趣,总以为是故纸堆.旧新闻,不如物理.化学来的实际.在大学的时候得蒙一位孙老师的启发,才发现自己如此浅陋,后虽自学补正,但总有缺憾.此次学习<国史十六讲>算是对自己多年学习历 ...

  • 高中生阅读兴趣调查报告
  • 高中生阅读兴趣调查报告 摘要:阅读对于"增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底蕴","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加深对生活和文化的体验,丰富精神世界,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有着积极的意义.在现有的教育体制下,针对高中学生课余时间少,阅读兴趣不高的现实情况,我们提出 ...

  • [初中语文课外阅读指导课课型研究]课题实施方案
  • <初中语文课外阅读指导课课型研究>课题实施方案 立项人:泗洲中学 仲 英 一.课题研究的现实背景与意义: (一)课题研究的现实背景 新课程标准的颁布及新教材的改革,标志着我国语文教育进入了一个新纪元.<语文课程标准>非常注重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第一次明确规定了课内外阅读量:初 ...

  • 高中生阅读书目
  • 高中生阅读参考书目 一.报刊杂志类 对阅读不太感兴趣的同学,可从阅读报刊杂志入手,自行选择相对感兴趣的内容板块,锻炼读书思维,培养读书兴趣.当代报刊林林总总,我们身边常见的对高中生阅读写作有一定帮助的大致如下: <读者><青年文摘><演讲与口才><读书文摘& ...

  • "三余"读书乐融融
  • 现代成年人爱好读书,早己不再象古人读书那样追求"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而是通过读书使自己博闻.开聪.长智.明理,让自己"腹有诗书气自华". 古往今来,书读得好,用得好,对身心大有裨益,对事业大有帮助,使人如虎添翼,事半功倍. ...

  • 读书别"味"
  • 中学语文教授级高级教师,无锡市中学教师高级职务资格评审委员会委员.无锡市及宜兴市首批中学语文学科带头人. 读书是学生天职,然这里所说读书不为消遣,不为应试,不局限于狭隘的课堂,是对读书的别一种体味,故名之曰"读书别味". 读书是为己之学,自美其身.曾国藩妙语:人之气质,由于天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