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岗位横向分类的原则

一、工作岗位分类的主要步骤

工作岗位分类是一项较为复杂的、知识性、技术性很强的工作,它的具体步骤一般为:

1.岗位的横向分类,即根据岗位的工作性质及特征,将它们划分为若干类别;

2.岗位的纵向分级,即根据每一岗位的繁简难易程度、责任轻重以及所需学识、技能、经验水平等因素,将它们归入一定的档次级别;

3.根据岗位分类的结果,制定各类岗位的岗位规范即岗位说明书,并以此作为各项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依据;

4.建立企业岗位分类图表,说明企业各类岗位的分布及其配置状况,为企业员工的分类管理提供依据。

二、工作岗位横向分类的步骤与方法

(一)工作岗位横向分类的步骤

岗位的横向分类是一个由粗到细的工作过程。

1.将企事业单位内全部岗位,按照工作性质划分为若干大类,且口职门。如图5--8和图5—9所示,这两张图说明了岗位在划分职门前后的情形。图中的圆点。与。分别代表不同性质的工作岗位。

图5—8中圆点表示在岗位分类之前,存在于一个组织当中的各种岗位分布状况;图5—9则表示将这些岗位进行了第一次分类,即将它们中工作

3.将同一职组内的岗位再一次按照工作的性质进行划分,即将大类下的中类再细分为若干个小类,把业务性质相同的岗位组成一个职系。职系的划分是岗位横向分类的最后一步,每一个职系就是一种专门的职业。如图5—11所示。

(二)工作岗位横向分类的方法

1.按照岗位承担者的性质和特点,对岗位进行横向的区分

例如,某公司将本企业的全部岗位分为直接生产人员岗位和管理人员岗位两大类,然后,再按照劳动分工的特点,将这两大类划分为若干中类或小类。以管理人员岗位为例,大致可以分为以下l0个小类:生产管理类、市场营销类、财务审计类、科技管理类、劳动人事管理类、物资管理类、行政后勤类、党团工作类、综合管理类及其他;以生产人员岗位为例,大致可划分为以下3个小类:基本生产岗位、辅助生产岗位、生产生活服务等。

2.按照岗位在企业生产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划分

例如,某电器公司将全部岗位分为:生产岗位、技术岗位、管理岗位、市场营销和供应服务五大类岗位。对每一大类又细分为若干小类,以技术岗位为例,大致可分为以下5个小类:科研岗位、设计岗位、工艺岗位、理化分析和质量检测;以生产岗位为例,大致可分为以下5个小类:车工、铣工、刨工、磨工和钳工。

1.按照预定标准进行岗位排序,并划分出岗级

分别把每一个职系中的岗位,按照业务工作的繁简难易、责任大小以及所需人员资格条件等因素,对其进行分析和评价,并把它们按照一定的顺序,如从“简”“轻”“低”到

“繁”“重”“高”进行排序,将相近相似的岗位划分为同一岗级,直至将全部岗位划分完为止。

由于各个职系的工作性质和特点不同,岗位数目也不相同,所以各个职系里划分岗级的多少也是不等的。例如,出版业中的校对这一职系划分为一级校对、二级校对和三级校对这三个岗级;而在医疗卫生行业中,则将护理这一职系划分为主任护师、副主任护师、主管护师、护师和护士等五个岗级。

2.统一岗等

前面提到过,各个职系中的岗级数是不等的,各个职系中最高或最低岗级中的岗位,其工作的繁简难易程度、责任大小以及所需人员资格条件等因素也不尽相同,这样就产生一个问题,各职系的岗级既无法直接进行横向的比较,又不能在各个职系岗位之间建立起横向和纵向联系。为此,必须在划分岗级的基础上,根据岗位工作的繁简难易程度、责任大小和所需人员资格条件等因素,对各职系的岗级进行横向的分析比较,然后将它们归入统一的岗等内,从而使不同职系、不同岗级的岗位,纳入一个由岗等、岗级与职系组成的三维岗位体系之中。如图5—13所示。

总之,将岗级归入统一的岗等,其基本目的是为了对岗位进行系统化管理。也就是说,无论某一个岗位,在职系中处于什么岗级都能和所有职系的岗级进行比较,即与自己处于同一岗等或不在同一个岗等的岗位进行对比。处于同一岗等的岗位,虽然岗位工作的性质千差万别,但工作的繁简难易程度、所承担的责任轻重程度以及对承担此岗位人员的资格条件要求等均是相似的,因而,它们的报酬待遇也应该是相同的。如美国3级看护为第5岗等,l级内科医生也属于第5岗等,他们的薪金相同。

从我国多数企业分类的实际情况来看,大多采用点数法对生产性岗位进行纵向分级。其具体步骤和方法如下:

1.选择岗位评价要素

即根据企业的生产类型、岗位的性质和特征,确定评价要素的地位和重要程度,正确决定评分分值、权数和评比标准。如技术密集性企业,可以将上岗技能要求因素排在首要位置,而对劳动密集型企业,则可以将工作责任或劳动强度放在第一位。对技术工种岗位,可主要依据岗位所配置设备的繁简难易、精确程度、价值高低等因素来评价;而对熟练工种岗位,则可主要根据对产品成本、质量、数量所负的责任进行评价。但总的来讲,所选用的岗位评价因素,应该能够适用组织中的全部岗位,或大部分岗位,或某一类岗位,即应具有共通性。而且这些因素在意义上不能重叠,参与岗位评价与分类的有关人员也必须了解并掌握这些因素的重要性。最后,各因素必须是可观察到的,可以衡量的。表5—11列举了一些企业生产性岗位评价的要素。

2.建立岗位要素指标评价标准表

即依据岗位的重要程度,赋予岗位评价要素相对合理的量值(点数)。其中需要注意的是:

(1)为方便起见,可以先依据岗位评价要素间相对重要程度,确定程度最低和最高要素,并赋予它们点数。例如,某企业各岗位工作环境的差距不大,可以将此要素指标定为最低水平,同时赋予点数10点;而上岗技能要求在各岗位之间差距很大,反映了各岗位劳动操作方式对员工上岗资格的不同要求,故将此要素指标定在最高水平,并赋予点数40点。同时应该注意,最低水平指标可以不止一个,但程度最高水平的指标却一般只能有一两个。

(2)采用相对比较的方法,将其他诸要素指标与极限要素指标一一比较,以认定它们的相对位置,并赋予它们相对的点数。

(3)将评价要素,依程度高低,分割为数个档次,每个档次都是等距(等差或等比)的。企业可根据自身各岗位在这些要素上的差别程度,确定出划分档次数量,以提高评比的精确程度。若设档太粗,起点档级点数偏高,那么,关键技术岗位与一般岗位、生产线上岗位与辅助生产岗位的岗级就可能拉不开差距。这个环节的基础工作如果未能做细,将会导致以后制定和调整岗位工资时的较大困难,搞得不好,平均主义的弊病就不可避免。所以,如果各岗位之间劳动差别大,则可多分几个档次,或者采取设半档等不规则的设档方法。如表5—12和表5—13所示。

3.按照要素评价标准对各岗位打分,并根据结果划分岗级

在对岗位划级时,可以采用对岗位点数离散程度进行统计分析的方法,将比较密集的点数区域所对应的岗位划归同一岗级,并制定出点数换算表,

4.根据各个岗位的岗级统一归人相应的岗等

即在完成对岗位划分岗级的任务之后,应对全部生产性岗位的岗级统一划归岗等。上面已经分别完成了对技术工种岗位和熟练工种岗位(它们对应生产性岗位的小类即职系)的划分岗级工作,但是,因为技术工种岗位和熟练工种岗位在岗位评价体系以及评分标准上存在很大差异,所以,对生产性岗位中的这两类岗级统一列等,可以采取以下方法:

(1)经验判断法,即组成工作评价小组,凭借经验,比较技术工种与熟练工种的劳动差别,作出归入岗等的决策。

(2)基本点数换算法,即将熟练工种与技术工种在要素评价标准表中的基本点数分别加总,求出两者所占比例,按照比例将其中一类工种的点数折算成另一类工种的点数,然后归岗列等。

(3)交叉岗位换算法,是指将既可以归为熟练工种又可以归为技术工种的某些特殊工种,先分别划分岗级,然后,根据它们在两类岗系中岗级位置,求出技术工种与熟练工种之间的岗级换算比例,然后再归入岗等。例如,某企业把司机和食堂厨师两个工种都分别按照熟练工种和技术工种划岗归级。按熟练工种岗位归级时,两个工种岗位都为四级;而按技术工种归级时,都为二级。两者交叉换算比例为2:1,这样,熟练工种的四级和技术工种的二级就归为一等,从而使不同岗级的工作岗位处于同一个水平线的岗等上,依次类推。

在企事业单位中,对管理性岗位的纵向分级方法与生产性岗位纵向分级方法基本相似,但由于管理岗位的错综复杂性和工作成果的难以量化性等特点,使得管理岗位的归级工作比对生产岗位归级要更为复杂和困难。而且大多数企业单位设置的管理岗位没有经过科学的设计,岗位设置庞杂混乱,因人设岗的现象比较严重,也给管理人员岗位归级带来极大困难。在总结国内外岗位分析和分类的先进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以下分级思路和建议:

1.精简企业组织结构,加强定编定岗定员管理,对企业岗位进行科学的设计和改进。科学的岗位设计,首先要考虑岗位的任务和地位。一个岗位必须有其存在的意义,也即它应该履行明确的功能,并应有明确的工作范围和满额的任务量。除此之外,为完成岗位的工作任务,每个岗位需要从别的岗位获取一定的信息资料,同时又为别的岗位提供一定的信息资料。需要信息和提供信息,也是设计岗位时应该考虑的。最后,岗位的存在和科学设置也应以承担一定的职责和拥有一定的权力为条件。企业只有按照上面提及的内容和原则,设计岗位才能谈得上科学合理。

2.对管理岗位进行科学的横向分类。在将管理人员岗位划分为若干中或小类的过程中,应充分体现分类管理的原则,将企业单位管理岗位划分为管理类、技术类、事务类等多个中类之后,再细分为若干小类,并在每一职系建立相应的岗位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标准。

3.为了有效地完成管理岗位划岗归级的任务,评价要素的项目分档要多,岗级数目也应多于直接生产岗位的岗级数目(一般为1.4~2.6倍)。

4.在对管理岗位划岗归级后,应对管理岗位岗级进行统一列等,从而建立管理类、技术类以及事务类等管理岗级之间对应的莱系。应用的方法与前面对生产岗位统一列等的方法一样。

一、工作岗位分类的主要步骤

工作岗位分类是一项较为复杂的、知识性、技术性很强的工作,它的具体步骤一般为:

1.岗位的横向分类,即根据岗位的工作性质及特征,将它们划分为若干类别;

2.岗位的纵向分级,即根据每一岗位的繁简难易程度、责任轻重以及所需学识、技能、经验水平等因素,将它们归入一定的档次级别;

3.根据岗位分类的结果,制定各类岗位的岗位规范即岗位说明书,并以此作为各项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依据;

4.建立企业岗位分类图表,说明企业各类岗位的分布及其配置状况,为企业员工的分类管理提供依据。

二、工作岗位横向分类的步骤与方法

(一)工作岗位横向分类的步骤

岗位的横向分类是一个由粗到细的工作过程。

1.将企事业单位内全部岗位,按照工作性质划分为若干大类,且口职门。如图5--8和图5—9所示,这两张图说明了岗位在划分职门前后的情形。图中的圆点。与。分别代表不同性质的工作岗位。

图5—8中圆点表示在岗位分类之前,存在于一个组织当中的各种岗位分布状况;图5—9则表示将这些岗位进行了第一次分类,即将它们中工作

3.将同一职组内的岗位再一次按照工作的性质进行划分,即将大类下的中类再细分为若干个小类,把业务性质相同的岗位组成一个职系。职系的划分是岗位横向分类的最后一步,每一个职系就是一种专门的职业。如图5—11所示。

(二)工作岗位横向分类的方法

1.按照岗位承担者的性质和特点,对岗位进行横向的区分

例如,某公司将本企业的全部岗位分为直接生产人员岗位和管理人员岗位两大类,然后,再按照劳动分工的特点,将这两大类划分为若干中类或小类。以管理人员岗位为例,大致可以分为以下l0个小类:生产管理类、市场营销类、财务审计类、科技管理类、劳动人事管理类、物资管理类、行政后勤类、党团工作类、综合管理类及其他;以生产人员岗位为例,大致可划分为以下3个小类:基本生产岗位、辅助生产岗位、生产生活服务等。

2.按照岗位在企业生产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划分

例如,某电器公司将全部岗位分为:生产岗位、技术岗位、管理岗位、市场营销和供应服务五大类岗位。对每一大类又细分为若干小类,以技术岗位为例,大致可分为以下5个小类:科研岗位、设计岗位、工艺岗位、理化分析和质量检测;以生产岗位为例,大致可分为以下5个小类:车工、铣工、刨工、磨工和钳工。

1.按照预定标准进行岗位排序,并划分出岗级

分别把每一个职系中的岗位,按照业务工作的繁简难易、责任大小以及所需人员资格条件等因素,对其进行分析和评价,并把它们按照一定的顺序,如从“简”“轻”“低”到

“繁”“重”“高”进行排序,将相近相似的岗位划分为同一岗级,直至将全部岗位划分完为止。

由于各个职系的工作性质和特点不同,岗位数目也不相同,所以各个职系里划分岗级的多少也是不等的。例如,出版业中的校对这一职系划分为一级校对、二级校对和三级校对这三个岗级;而在医疗卫生行业中,则将护理这一职系划分为主任护师、副主任护师、主管护师、护师和护士等五个岗级。

2.统一岗等

前面提到过,各个职系中的岗级数是不等的,各个职系中最高或最低岗级中的岗位,其工作的繁简难易程度、责任大小以及所需人员资格条件等因素也不尽相同,这样就产生一个问题,各职系的岗级既无法直接进行横向的比较,又不能在各个职系岗位之间建立起横向和纵向联系。为此,必须在划分岗级的基础上,根据岗位工作的繁简难易程度、责任大小和所需人员资格条件等因素,对各职系的岗级进行横向的分析比较,然后将它们归入统一的岗等内,从而使不同职系、不同岗级的岗位,纳入一个由岗等、岗级与职系组成的三维岗位体系之中。如图5—13所示。

总之,将岗级归入统一的岗等,其基本目的是为了对岗位进行系统化管理。也就是说,无论某一个岗位,在职系中处于什么岗级都能和所有职系的岗级进行比较,即与自己处于同一岗等或不在同一个岗等的岗位进行对比。处于同一岗等的岗位,虽然岗位工作的性质千差万别,但工作的繁简难易程度、所承担的责任轻重程度以及对承担此岗位人员的资格条件要求等均是相似的,因而,它们的报酬待遇也应该是相同的。如美国3级看护为第5岗等,l级内科医生也属于第5岗等,他们的薪金相同。

从我国多数企业分类的实际情况来看,大多采用点数法对生产性岗位进行纵向分级。其具体步骤和方法如下:

1.选择岗位评价要素

即根据企业的生产类型、岗位的性质和特征,确定评价要素的地位和重要程度,正确决定评分分值、权数和评比标准。如技术密集性企业,可以将上岗技能要求因素排在首要位置,而对劳动密集型企业,则可以将工作责任或劳动强度放在第一位。对技术工种岗位,可主要依据岗位所配置设备的繁简难易、精确程度、价值高低等因素来评价;而对熟练工种岗位,则可主要根据对产品成本、质量、数量所负的责任进行评价。但总的来讲,所选用的岗位评价因素,应该能够适用组织中的全部岗位,或大部分岗位,或某一类岗位,即应具有共通性。而且这些因素在意义上不能重叠,参与岗位评价与分类的有关人员也必须了解并掌握这些因素的重要性。最后,各因素必须是可观察到的,可以衡量的。表5—11列举了一些企业生产性岗位评价的要素。

2.建立岗位要素指标评价标准表

即依据岗位的重要程度,赋予岗位评价要素相对合理的量值(点数)。其中需要注意的是:

(1)为方便起见,可以先依据岗位评价要素间相对重要程度,确定程度最低和最高要素,并赋予它们点数。例如,某企业各岗位工作环境的差距不大,可以将此要素指标定为最低水平,同时赋予点数10点;而上岗技能要求在各岗位之间差距很大,反映了各岗位劳动操作方式对员工上岗资格的不同要求,故将此要素指标定在最高水平,并赋予点数40点。同时应该注意,最低水平指标可以不止一个,但程度最高水平的指标却一般只能有一两个。

(2)采用相对比较的方法,将其他诸要素指标与极限要素指标一一比较,以认定它们的相对位置,并赋予它们相对的点数。

(3)将评价要素,依程度高低,分割为数个档次,每个档次都是等距(等差或等比)的。企业可根据自身各岗位在这些要素上的差别程度,确定出划分档次数量,以提高评比的精确程度。若设档太粗,起点档级点数偏高,那么,关键技术岗位与一般岗位、生产线上岗位与辅助生产岗位的岗级就可能拉不开差距。这个环节的基础工作如果未能做细,将会导致以后制定和调整岗位工资时的较大困难,搞得不好,平均主义的弊病就不可避免。所以,如果各岗位之间劳动差别大,则可多分几个档次,或者采取设半档等不规则的设档方法。如表5—12和表5—13所示。

3.按照要素评价标准对各岗位打分,并根据结果划分岗级

在对岗位划级时,可以采用对岗位点数离散程度进行统计分析的方法,将比较密集的点数区域所对应的岗位划归同一岗级,并制定出点数换算表,

4.根据各个岗位的岗级统一归人相应的岗等

即在完成对岗位划分岗级的任务之后,应对全部生产性岗位的岗级统一划归岗等。上面已经分别完成了对技术工种岗位和熟练工种岗位(它们对应生产性岗位的小类即职系)的划分岗级工作,但是,因为技术工种岗位和熟练工种岗位在岗位评价体系以及评分标准上存在很大差异,所以,对生产性岗位中的这两类岗级统一列等,可以采取以下方法:

(1)经验判断法,即组成工作评价小组,凭借经验,比较技术工种与熟练工种的劳动差别,作出归入岗等的决策。

(2)基本点数换算法,即将熟练工种与技术工种在要素评价标准表中的基本点数分别加总,求出两者所占比例,按照比例将其中一类工种的点数折算成另一类工种的点数,然后归岗列等。

(3)交叉岗位换算法,是指将既可以归为熟练工种又可以归为技术工种的某些特殊工种,先分别划分岗级,然后,根据它们在两类岗系中岗级位置,求出技术工种与熟练工种之间的岗级换算比例,然后再归入岗等。例如,某企业把司机和食堂厨师两个工种都分别按照熟练工种和技术工种划岗归级。按熟练工种岗位归级时,两个工种岗位都为四级;而按技术工种归级时,都为二级。两者交叉换算比例为2:1,这样,熟练工种的四级和技术工种的二级就归为一等,从而使不同岗级的工作岗位处于同一个水平线的岗等上,依次类推。

在企事业单位中,对管理性岗位的纵向分级方法与生产性岗位纵向分级方法基本相似,但由于管理岗位的错综复杂性和工作成果的难以量化性等特点,使得管理岗位的归级工作比对生产岗位归级要更为复杂和困难。而且大多数企业单位设置的管理岗位没有经过科学的设计,岗位设置庞杂混乱,因人设岗的现象比较严重,也给管理人员岗位归级带来极大困难。在总结国内外岗位分析和分类的先进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以下分级思路和建议:

1.精简企业组织结构,加强定编定岗定员管理,对企业岗位进行科学的设计和改进。科学的岗位设计,首先要考虑岗位的任务和地位。一个岗位必须有其存在的意义,也即它应该履行明确的功能,并应有明确的工作范围和满额的任务量。除此之外,为完成岗位的工作任务,每个岗位需要从别的岗位获取一定的信息资料,同时又为别的岗位提供一定的信息资料。需要信息和提供信息,也是设计岗位时应该考虑的。最后,岗位的存在和科学设置也应以承担一定的职责和拥有一定的权力为条件。企业只有按照上面提及的内容和原则,设计岗位才能谈得上科学合理。

2.对管理岗位进行科学的横向分类。在将管理人员岗位划分为若干中或小类的过程中,应充分体现分类管理的原则,将企业单位管理岗位划分为管理类、技术类、事务类等多个中类之后,再细分为若干小类,并在每一职系建立相应的岗位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标准。

3.为了有效地完成管理岗位划岗归级的任务,评价要素的项目分档要多,岗级数目也应多于直接生产岗位的岗级数目(一般为1.4~2.6倍)。

4.在对管理岗位划岗归级后,应对管理岗位岗级进行统一列等,从而建立管理类、技术类以及事务类等管理岗级之间对应的莱系。应用的方法与前面对生产岗位统一列等的方法一样。


相关内容

  • 自考工作分析名词解释
  • 自考工作分析名词解释 1.岗位研究是岗位调查.岗位分析.岗位设计.岗位评价和岗位分类等项活动的总称 2.岗位研究特点:1对象性2系统性3综合性4应用性5科学性 3.任务:指为达到一定的工作目标而进行的一项劳动活动 4.职务:亦称岗位名称,对某一工作岗位特定的指称. 5.权限:是对职权的具体细分细化. ...

  • 第五章-薪酬管理要点
  • 第五章 薪酬管理 第一节 薪酬调查 一单元 薪酬市场调查 (一) 概念:是指企业采用科学的方法,通过各种途径,采集有关企业各类人员的工资福利待遇以及支付状况的 信息,并进行必要处理分析的过程. (二) 种类: 1.从调查方式看,薪酬调查可分为:正式薪酬调查.非正式薪酬调查: 2.从主持薪酬调查的主体 ...

  • 工作岗位研究原理与应用-大纲
  • <工作岗位研究原理与应用>教学大纲 第一章 工作分析概述 第二章 工作分析方法 第三章 工作分析的实施 第四章 工作分析的结果 第五章 岗位设置 第六章 工作设计 第七章 工作评价 第八章 岗位分类 第九章 工作分析与员工招聘 第十章 工作分析与员工培训 第十一章 工作分析与绩效管理 第 ...

  • 浅谈企业的薪酬管理
  • 摘 要 企业薪酬管理是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薪酬管理是公司员工最为关注.敏感的人力资源管理活动,它对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起着关键的作用,合理的薪酬管理就可以起到吸引.留住.充分激励员工的作用,否则就产生消极影响. 关键词 企业 薪酬 管理 薪酬管理包括:薪酬调查.工作岗位分类.企业工资 ...

  • 人力资源师二级串讲内部资料
  • 第一章 人力资源规划 1.组织结构设计的原则: 1)任务与目标的原则:2)专业分工和协作的原则:3)有效管理幅度的原则: 4)集权与分权相结合的原则: 5)稳定性和适应性相结合的原则. 2.组织结构设计的程序: 1)应充分考虑企业环境 企业规模 企业战略目标 信息沟通这4方面的影响因素,选择最佳的组 ...

  • 人力资源二级书总结
  • 第一章 人力资源规划 1.组织结构设计的原则: 1)任务与目标的原则: 2)专业分工和协作的原则: 3)有效管理幅度的原则: 4)集权与分权相结合的原则: 5)稳定性和适应性相结合的原则. 2.组织结构设计的程序: 1)应充分考虑企业环境企业规模 企业战略目标 信息沟通这4方面的影响因素,选择最佳的 ...

  • 人力资源管理师二级考试考点归纳
  • 第一章 人力资源规划 组织理论又被称做广义的组织理论或大组织理论,包括了组织运行的全部问题,如组织运行的环境.目标.结构.技术.规模.权力.沟通等. 组织设计理论则被称做狭义的组织理论或小组织理论,把环境.战略.技术.规模.人员等问题作为组织结构设计中的影响因素来加以研究 古典组织理论,行政组织理论 ...

  • 二级人力资源 组织结构设计的程序
  • 组织结构设计的程序:1分析组织结构的影响因素,选择最佳的组织结构模式(1企业环境.2企业规划.3企业战略目标.4信息沟通):2根据所选的组织结构模式,将企业划分为不同的.相对独立的部门:3为各个部门选择合适的部门结构,进行组织机构设置:4将各个部门组合起来,形成特定的组织结构:5根据环境的变化不断调 ...

  • 国家人力资源师二级总结
  • 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 (第二版) 企业人力资源 管理师 (二级) 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 组织编写 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2级)课本总结 第一章 人力资源规划 1.组织结构设计的原则: 1)任务与目标的原则: 2)专业分工和协作的原则: 3)有效管理幅度的原则: 4)集权与分 ...